时间:2023-06-16 16:0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用的化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五年制 高职影像专业 化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higher occupation technique educationculture, for nursing specialty of five 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promoting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a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ve year vocational image student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mad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method.
【Keywords】Five 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mage;Chemistry;Reform in Education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职影像专业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与一般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医学上应用,该课程直接为影像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五年制化学教学改革现状
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的学生从中考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五年制高职在初中阶段只学过很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不用说和专业相联系,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针对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打通和整合,例如打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界线,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精简学时。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知识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实用的原则,化学包括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溶液的浓度;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脂、维生素、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醇酚醚。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掉对一些空间异构、反应历程以及立体化学部分等较深的理论。另外,“化学”教学内容还补充了一些医学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制剂与药品、重金属中毒、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化学与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补充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结合,结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书本单一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调整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
法的改革密不可分。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很被动,很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基础差的同学会由于跟不上节奏而放弃这个学科,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3.1 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有机物的结构构成,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又如一些化学反应学生在实验室无法实现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
3.2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如果我们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接受,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
3.3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模糊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胶体溶液部分的布朗运动,通过文字描述和固定的一副图片无法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了解布朗运动,借住动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对于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来说,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化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线教师还在探索实践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章节不同的特点来适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需求,多方位综合考虑,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 实用本位 医用化学 教学模式 改革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是培养医学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职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存在着难学现象,再加上《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学生需要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高职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时数普遍较少,因此,造成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
高职院校的教学总体要求是“实用为原则,够用为度”,实用本位的《医用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从实用、够用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医用化学》教、学两难之矛盾。
一、高职《医用化学》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
1.学生特点
当前医学高职院校实行的大都是文理兼收,文理科学生的思维逻辑本就不同,再加上高中时期学生的化学基础也存在差异,而在医学高职院校还存在对口招生的情况,对口生的文化课基础更是堪忧,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入学成绩大多集中在三百分左右,即使是理科生,对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基本化学反应等都掌握不牢固,接触到《医用化学》感觉很难。再加上学生没有认识到化学和医学的关系,对医学基础课的基础的《医用化学》存在轻视,不愿花大力气去学习。
2.教师特点
目前,由于《医用化学》教师对医、药方面知识了解不多,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只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因此,《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纯化学”教学的问题依然明显。虽然医学化学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药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1]
3.课程和课时特点
《医用化学》虽然主要分有机和无机两大类,但所涵盖的内容却涉及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内容繁杂、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不同编写者的认识不一,导致编写的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也各不相同。
从课时来看,现在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课时普遍偏少,一般都在一个学期内上完,还包括实验课在内。课时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时进度必然快,而对化学基础不好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新的知识是困难的。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简介
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沿革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创立并发展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通过杜威的同事和他的追随者的阐述和传播,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美国开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后来由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取消而影响减弱,到60~70年代又有所复苏,在我国,1919年后,由于杜威在我国多个城市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流行一时,影响较大。
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特点
①注重儿童个性特点,强调儿童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②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
③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④倡导做中学,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⑤认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强调合作,主张师生平等。
三、实用主义关照下《医用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1.学生层面
实用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经验,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有些学生对《医用化学》的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将化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化学的热情。
2.教师层面
虽然实用主义强调学生为中心,但是也倡导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
①总结适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医用化学》内容繁杂,知识点零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总不断总结适合高职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区学习实用的医学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知识零碎且涉及面大,即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取分散中的有效知识点,就要对即将讲授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整合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2]
例如,在讲解烃类化合物时,可以再最后把烷烃、烯烃、炔烃合到一起进行比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也可以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增强直观教学能力
《医用化学》知识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文科生和对口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增加课堂信息量,以加强直观教学,也便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能更好理解重难点知识[3]。尤其现在运用多媒体硬件设施都较完善,用多媒体进行《医用化学》教学,借助电脑、投影仪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便微观为宏观,使静态变动态,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加强临床联系
虽然在高职院校中,讲授《医用化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在医院工作的,有很多都是工科毕业的,但是《医用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证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要加强同临床医学应用的联系和渗透 。例如,医学生常用的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的浓度和渗透压的关系。通过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医用化学》有用性的认识,提高重视度,增加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周丽平. 提高《医用化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实践[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 19( 2) 223 -224.
[2] 王亚玲. 情境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7) 76 -77.
[3] 许小青. 高职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12. 28( 2) 80 -82.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30-03
在网络时代下,知识的更新特别快,这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原有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过于封闭与单一,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时代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改革,特别是目前我国各大高中运用最多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改革力度是最大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欢迎,但是,也给他们的教材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面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去应用,新的方法去实践。那么,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有哪一些特点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存在哪一些问题呢?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与旧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有效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高中生进行高效化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新颖”——适应新时代的化学教学需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基于新时代的需求而开发的教材,因此,教材内容、教材形式上都具有很新的“新颖性”。
1.教材内容的“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的,因此,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首先融入了大量的化学新知识,这一些化学新知识是当前最前沿的化学科研成果,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对于这些化学新知识的加入,有效地更新了旧教材的内容,这些化学新知识也是高中生很有必要进行学习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新”还体现在编入了大量与高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让他们产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如,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这一些内容就有效地突出了化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性,是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
2.教材形式的“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在形式上也具有新颖性。与旧教材相比,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首先增加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与本课的重要化学知识点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化学教材的单一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还根据教学内容编入了一些化学小故事,这些化学小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因此,很能够吸引高中生的学习眼球。
(二)“实用”——符合新时代的化学教学实际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向教师与学生呈现化学知识,这样,化学教材就成了化学知识的“复印机”,特别是一些内容与形式并不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载体,应该具有教学实用性。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就具有这一种实用性,因此,是符合新时代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1.主体知识的编排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主体知识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对于主体化学知识的编辑是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因此,这样的编排形式就体现了“学案性”,就十分适合高中生进行自主化的化学学习。如,在必修模板,编者在呈现化学主体内容时将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编排方式就有效地对传统化学教材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从而能够让高中生在阅读化学教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与导向性,从而有利于他们与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对话,在自主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教材中的一些引导性语言,能够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化学学习。
2.练习内容的编排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练习是高中生进行化学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练习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把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因此,练习也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化学练习内容的编排是基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在每章末尾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和“复习题”两个栏目,通过这两个栏目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对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形成化学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对其进行内化。然后,再通过复习题对单元学习内容习得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就能够达到深化的目的。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与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教与学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变化的认知,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缺乏学习意识,不适应新化学教材的教学
前面已经分析,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新化学知识,这一些新化学知识是最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这一些新化学知识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可能都是处于同一学习起点,教师与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本体性知识的优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充电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吃老本”,不对自己的化学本体性知识进行“自我修炼”,对于一些新的化学知识点学生可能比教师了解的更为深入。这样,在教学中一旦碰到化学新知识点,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够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挑战,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便会失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因此,对于这一种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新教材所增加的新知识点,并且,在平时注重学习,要比学生学得早、学得深,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新的化学知识点,才能与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共同成长。
(二)教师缺乏整理意识,课程框架式授课现象突出
现在,由于教师缺乏课程观,因此,不善于对新教材进行分析,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虽然手拿新教材但还是以传统的框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与教学过程的虚化,是不利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的。
1.教学目标的偏离。新课程特别倡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够走出传统化学教学以化学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框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是很容易失去化学学习的兴趣的,并且,不利于培养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的虚化。由于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没有能够有效地深入解读教材,导致把新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与化学探究随意放过了,这样,就造成了新教材资源的浪费,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的虚化,有的教师甚至对于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都是采取讲解的形式,这样,就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缺乏体验,是十分不可取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做教材资源的开发者,注重教师对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因此,新时代下,教师要善于转变课程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用教材教”的课程思想,要善于对新教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其中的编排特点与编排规律,然后,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进行二度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高中生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化学素养。
(三)教师缺乏深入意识,化学探究浮于表面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高中生进行化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仅仅把化学探究当成新理念的一张“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化学探究浮于表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倡导的化学学习方式没有深入理解。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时,为了突出化学探究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的。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硫酸的工业制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蔗糖的脱水实验”和“五水硫酸铜的吸水实验”,但是,学生在做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却没有有效开展,最后,教师只好对其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对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思想及教学方法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不然,教师就会走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从而不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深入到实质。
(四)教师缺乏课堂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失效
现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普及,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一些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存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不管有用没用,先用了再说,从不考虑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忽略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特点,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这样,实质上利用多媒体反倒偏离了教学重点,成了网络时代的“填鸭式”。例如,在上《氯气制备》一课时,一般都是先做演示实验“氯气制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氯气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但是,一位教师却不是这样多,他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做了演示实验后,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氯气制备”的过程,边播放边把有关的注意事项逐条地展示出来。试想,学生已经观察了,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制备”的过程,学生还会思考吗?还用思考吗?这样的学习还有意义吗?在信息化时代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正确认知多媒体的使用,要秉着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宗旨,从教学实际出发,淡化形式,适度使用,切忌误让多媒体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画蛇添足”之笔,而应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让多媒体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抓准关键、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一套优秀的化学教材。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对这一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去使用这一套教材,这样,才能让高中化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J].数理化学习,2010(4)
关键词:蛋白质化学;课程体系;专业选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9-03
一、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蛋白质科学的研究是热点和前沿。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由两个独立机构描绘出来,分别发表在《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上,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终点,相反,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放在每一位生命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了解基因的功能,即所谓功能基因组学。而蛋白质组学则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欲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了解蛋白质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手段是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大高校在生命科学学院基本都开设了《生物化学》必修课程,该课程阐述了蛋白质的相关基本知识,然而,对于从事蛋白质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以及有志于今后从事蛋白质研究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课程对蛋白质知识的讲授满足不了科研的需求,因此,在本科高年级进行《蛋白质化学》的授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蛋白质化学》教学体系初探
目前,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开设了这门课的高校,其教学体系也各有侧重,这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立足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教学实际,想要在短短十周内覆盖蛋白质化学的所有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对这门课程的体系设置所采取的总体指导方针是:立足基础、把握重点、推陈出新和结合实际。具体课程体系安排如下:
1.蛋白质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蛋白质结构的理论篇和方法篇。理论篇中,主要对《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提升。之所以要复习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蛋白质结构的相关知识是所有蛋白质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无论是分离纯化还是分析鉴定,又或者是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都需要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不遗余力地强化和巩固。而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的掌握确实不够扎实,从氨基酸的英文三字母缩写,氨基酸在缓冲溶液中的带电性质,到二十种氨基酸对二级结构的贡献等,都需要强化记忆。在方法篇中,主要介绍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和高级结构的研究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除了经典的Edman降解法之外,还有目前科研常用的质谱法,这两种都是直接测序的方法,另外介绍了更高效的间接测序法:基因测序法,也称重组cDNA技术,即由重组cDNA的序列倒推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最新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激发学习的热情。蛋白质高级结构的研究最有效的两种手段是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法,这两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不同,也各有其优缺点。除此之外,对结构已知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也可能会用到一些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手段,如圆二色光谱(CD),主要用来研究缓冲环境、配体、离子等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细微影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信息的有效搜索和了解,对该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对蛋白质数据库的了解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便利的网络资源让蛋白质数据库的接近不再困难,如何有效查找相关信息成为学生的必修功课。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国际上最完整的也是最常用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包含了约7万个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信息量丰富且查找方便,是蛋白质研究者的利器。PDB数据库中的蛋白质信息可以下载并进行脱网研究和分析,这就需要一款可以查看和分析蛋白质结构的软件,Rasmol软件满足了这种需求。Rasmol软件是一款免费的小巧软件,却可以达到准专业级的水平。对于普通从事蛋白质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款软件是非常实用的。我们在课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这款软件,也深得同学的喜爱和赞赏。
2.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在对蛋白质结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个非常实用的环节: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可粗分为两大块: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方法。在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中,首先应该掌握的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它们是研究蛋白质的必备武器。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重点介绍了两大手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层析。电泳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它既可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亦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在了解基本的电泳原理的基础之上,明确各种电泳方法适用的对象以及各种形式的电泳所能够起到的效果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层析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层析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各种层析方法的原理不同,所能达到的效果、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从而选取有效的层析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所在。蛋白质的分析鉴定手段也很多,有跟分离纯化相关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的方法,也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由于ELISA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所以,教学过程中还要简单介绍一些免疫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总体而言,在教学中,这部分的重点是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明白各种实验方法如何被正确运用到实际研究工作中去。在缺乏配套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段、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运用成了笔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此,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每讲一种实验方法,就配套一两篇中英文文献,文献的内容以相应的实验方法为主,并解决了某个科研问题。文献的接触以中文文献开始,慢慢过渡到英文文献。借助文献,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相关实验手段的实验流程和所能解决的科研问题,也能深入理解实验方法对科研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了学生学习蛋白质实验手段的盲目性。此外,文献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接触最新的科研领域,拓宽了专业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热点蛋白质的专题介绍。事实胜于雄辩。在蛋白质化学系统理论与方法教学的同时,插入一些热点蛋白质的专题介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发现和推广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那么,绿色荧光蛋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它为何拥有如此优良的性质,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介绍绿色荧光蛋白这一特定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时,学生就听得非常认真,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并且,通过绿色荧光蛋白专题,还增进了学生对生物发光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的了解。再比如,蛋白质的非正常聚集跟很多疾病如疯牛病、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相关,那么,蛋白质的聚集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蛋白质聚集的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迫切想弄清楚的问题。通过对其中一两种疾病相关蛋白的介绍,使学生深切认识到蛋白质的结构对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将蛋白质聚集这样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科研或医学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也可引导一部分极具潜力的学生去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一、养成的思维习惯是学好化学的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肉眼直观观察粒子是不的。,上好化学课是训练学生养成的空间想象力和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养成思维,多观察、勤思考。训练要尽实验来,,化学学科不同于学科,要学好它,实验并且要加大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养成性的思维习惯。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化学教学是性、性的教学,而仅只是在实验中。学习化学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和做习题时,不要急于知道答案,要在实验过程中未知,在习题中答案。要多想、多设计,看看有的实验途径,要多、多思考,看看有更多的解题思路。实验为设计,习题为出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化学教学中要地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既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三、化学新课标的理念重在素质培养
化学新课程于学生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多样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四、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更为实用。
化学新课标对要求的描述所用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并且学习的要求分为不同的。对同一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动词描述,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分别列出,新的,要仔细推敲,力求把握,才能的搞好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的。新课标实用的特点,也要转变教育教学风格,使之的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
五、面对新课标的挑战
论文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及社会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将数学知识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学会应用。
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中职教育具有基础性和职业性,中职数学课程承担专业服务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功能,而中职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就要突出实用性与针对性。
我们可以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基本内容,目的在于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指的是中职数学中的统一性内容。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数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而选学的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数学的学习内容后,供对口升学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升学做准备。这样,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方向的数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要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提倡运用数学工具。中职学生学数学主要是为了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人才规格决定了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忽视各种数表、计算器等工具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数学工具的能力,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是通过数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蕴涵着数学因素的生活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的关系,感觉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夏国斌、施正和《数学》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2] 曹一鸣、程旷《数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关键词】PhotoShop教学 高职院校 实用性 灵活使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90-01
PhotoShop是一款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制图、电视图像处理等领域,是当前实用性最强、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PhotoShop课程的目标是实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实用的效果,强化学生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认知是当前PhotoShop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将从提高实用性与发展性方面来分析PhotoShop课程改革的思路。
软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实现专业化的学习。当前,PhotoShop软件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强度已经达到了课程应用的要求,但是在教学韧度方面并不理想,学生只能生搬硬套学到的内容,而不能举一反三进行灵活的运用。
一 改革的目的――提高学生软件应用的灵活性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软件应用灵活性,即提高教学韧度为教学目标,从实用的另一个角度来提高教学的基本效果。所以,当前的PhotoShop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在提高学生软件基本应用能力之外,提高学生软件应用的主观能动性。
二 教材的内容――从点入手发散涵盖
在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的选取开始。教材选取时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1)教材内容的延伸性良好。教材内容的难度其实对于软件课程的教学影响并不大,但教材在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内容的涵盖性,即教材内容能够包含大量的软件实用信息。(2)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必须明确。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逐步的分析和应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训练。
三 教学的方法――实例教学添加自主认知
实例教学是软件类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软件使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PhotoShop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例教学,通过大量实例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于软件基本应用能力的认识,同时强化学生对软件的基本操作。除了基本的实例教学,教师还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PhotoShop软件操作过程中,同一个效果往往是通过不同的几种方法来实现的。教师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全面思考的方法,委婉地让学生知道,一个案例的产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至于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办法来完成任务,就要看学生个人能力和平时掌握知识的情况了。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类实例时,就需要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而等到学生自主完成操作任务后,挑几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教师做出点评和总结,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鼓励他们能够更好地继续学好本课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有案例的教学束缚,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操作和训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于这一软件的应用认知能力。
四 教学的考查――举一反三,不拘现状
考查是阶段性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考查的结果对于后续教学工作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软件类的教学效果考查,传统的方法无疑是上机操作。在实用性教学过程中,实际的上机操作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定期、阶段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实际的考查结果来反馈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考查过程中,应对学生软件应用的灵活性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1)上机操作考查过程中的主观题分析。教师联系平时上课教学的内容,根据当前实际工作的需求设置主观考题,这种题目可以通过实际的上机题目进行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笔试回答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韧度进行考查;(2)学生自主出题进行教学考查。教学考查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查,因此,在考试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出题,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题目进行汇总,这一方面不仅能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软件应用的灵活性远比机械的操作能力提高更加重要。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软件应用的灵活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程度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教师抱怨现象突出、急躁情绪明显;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学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却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展与提高。我认为: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及与中职数学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中,约 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 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基础之差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同学“望数学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 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而是直接引入中职数学学习内容,一味为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往往适得其反,使更多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我们知道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高度重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提高不同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课,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参差不齐,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另外,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类型的专业,注重学习的内容不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经常用到。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得到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这样,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
三、注重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我们教师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的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因为,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可以说普高、中职相比,普高基础性更明显,中职应用性更突出,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所以,中职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知识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增长兴趣。现在中职新教材顺应了这一趋势,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理论推导,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新教材从概念的引入到一些结论性内容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突出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重训练、轻能力,这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没有过程的结果,他们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有应用的知识,他们缺乏兴趣、巩固不了。其实,从普高到中职,应转变为以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首先,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第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便于数学学习向数学活动转变,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克服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带来的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重新确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特别是探究活动,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参与一系列活动,如实验、游戏、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目前与传统教材相比,中职新教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如新教材对数学的内涵、外延有较多篇幅的叙述,但落实到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最基础的部分。
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虽势在必行,却任重道远。以上内容,仅仅是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更多的教师对中职数学教育改革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辨析,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改革的思路,明确改革方向,使我们的中职数学教学能够走出困境。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化学的应用极其广泛,它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一门基础课。高职护理专业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化学课程教材体系应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医学类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与一般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在医学上应用,该课程直接为护理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文化素养的任务。然而,医用化学内容繁杂、反应机理难懂、新知识猛增、学时压缩,因此,讲课时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泥潭,也就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教研室主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体系的改革
五年制高职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初中阶段只学过很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对化学学科的分类以及应用化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属于空白,如果直接讲一些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重点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打通和整合,例如打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界线,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精简学时。为了达到反映前沿、提高水平、强化能力的目的,在新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理论教学删除了一些陈旧的知识。
2.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过去我校护理专业《医用化学》的计划学时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减少,为确保知识的完整与够用,怎样结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是教师们研究探讨的新问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摒弃了原来的本科压缩型内容体系,删去了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部分,适当增加了反映近代药物化学发展的新内容,并增加了与社会生活、专业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介绍。
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医用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了和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与性质、碱金属与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油脂、维生素、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掉对一些空间异构、反应历程以及立体化学部分等较深的理论。另外,“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还补充了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例如: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化学与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补充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结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书本单一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调整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医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
3.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当今的教育方式,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加强智能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医用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学说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分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应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课程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按照课本讲解,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局面,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会慢慢丧失学习的兴趣,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通过外部的感觉来教授一切知识,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同时用好几种感官去接受,就应当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二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在开始的教学中我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上课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跟上教师的思路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根据医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认真整理和制作幻灯片,开发和引进电视系列教材,这些教学工具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比较少,我们一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掌握重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
4.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1.1教学课程安排的课时少,讲课的内容省略很多《食品分析》的课程包括如下几个内容: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的感官检验法、食品的物理检测法、食品中灰分及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有毒有害物质、病原菌等各种成分的测定。在建立不同的分析方法过程中,检测原理都是基于被分析对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优化不同的检测条件,建立起被分析对象的方法学,构建待测物的检测方法,实现对样品的检测。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食品组成的特别复杂,对分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分析工作过程中熟悉种方法的分析原理,以便随时更换检测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课程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许多的内容都没有详细的拓展,都是简单叙述其食品分析方法的原理,这样,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就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食品分析课程面临的问题。
1.2实践教学课时太少据了解,在很多师范院校中,《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案。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没有开出一些食品分析的相关实验,须知,食品分析被认为是未来分析领域的重要前沿,如何食品要进入市场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允许进入。因此,大力培养学生具有食品分析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最简单、实用的滴定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方法等,这些的分析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分析手段。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加强食品分析检测技能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安全意识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教学条件有限在师范院校里,如果没有食品专业的设置,一般都不为师范生或非师范生单独设置实验室,专门购买比较专业的食品分析仪器,仅仅依靠一些比较普遍的仪器进行教学,比如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仪,液相色谱仪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比较辛苦,学生也学的比较困难,很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2教学改革的对策
2.1强调食品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条件,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由于学生对食品分析不重视,对其兴趣不大,影响了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和课余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的兴趣对这门课程有重要的意义。课堂中,可以在学习到特定的章节、特定的内容时,插入一些有趣且实用的实例,如发色剂的检测,发色剂能使肉类更鲜艳,但是过多使用将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向学生阐明此类物质的危害并附上些许现实的图片加以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兴趣。对于单调枯燥的一连串的方程式,学生们更乐于在实验的过程学习,所以开设实验课,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基本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开发课题,让每一个同学设计方案,独立完成食品分析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
2.2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调动课堂的活跃性对于单一的板书教学,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提起精神学习,所以,课堂上对知识的拓展和趣味展现尤为重要,在讲到某些知识点的时候适当提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或实事,并提倡同学们积极讨论。如,对于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涉及生物学的知识、灰分的测定可以涉及硅酸盐检测、物理分析法可以涉及多种物理仪器等等,对于蛋白质中氮含量的测定可以拓展至“三聚氰胺”事件的讨论,并发动学生积极讨论如何检测这种有害物质,还有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地沟油等都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3增加课时安排,开设实践课时《食品分析》是一门集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这门课程的教育最好就是分为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各种方法。这就要求要增加课时安排,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实验是食品分析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欲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应购买相关的分析仪器供食品分析课程进行实验,开设与食品分析课程相应的实验,致使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同时,积极联系校外实践,把实验室“搬”到工厂、企业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增长学生的见识,掌握先进技术,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把一些在工厂、行业、企业中有影响或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请到(或聘到)学院,来帮助做好实验教学工作。要尽量减少一些重复的、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不断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应用人才。
2.4加大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增加相关实验食品分析仪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室条件。单独设立专门的食品分析实验室,提供一些开放实验室。组织专业的老师落实安排好相关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性,训练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加大投入,购买相关食品分析仪器,特别是快速便携型的。经过在实验室进行专业的训练后,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识,毕业后能更有效率地走上工作岗位,受到企业,食品安全等部门的欢迎。
3总结
简单来讲,校本课程就是依托学校优越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专长、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研发的课程,其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兴趣爱好。
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自然科学,很多教学内容都是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高中化学的课程教育理念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相通的,其教育目标都是让学生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因此,开发和实施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提升高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二、提升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号召,很多高中学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校本课程教育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适当、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化学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能变成高中化学的“第二课程”,其教学内容应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除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外,应多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上应有所倾重。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应以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和对待科学知识的积极诉求,并努力挖掘化学知识中人文教育因素,积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史、科学家成长历程等知识,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科学知识之真”的学习观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精神。
2.科学编制教材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向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内容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积极推陈出新、服务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排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等,努力选取和编排通俗易懂、学生喜欢且容易操作的教材内容。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编排要努力把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资讯融入进去,引导教材向多维化方向发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本形式,教师可以开发电子文本或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浏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最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应服务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应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虽然它不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延续,但如果不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保证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一致的方向上,校本课程应尽可能地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和学中的主体性,帮助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其次,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善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多观察与多思考。
4.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1. 研究最实用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特别是一波连接一波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展评”搞得轰轰烈烈,似乎课堂上学生掌声越多、吵闹声越大就是“新课堂”了,似乎只有用多媒体上课才是“新课堂”。这里的课堂教学“秀”,其实效性值得商讨,而且其广泛性也难以令人信服。观摩回来最大的感受是“仅用于表演而已”,而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长期的、受“考试”指挥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最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适应教师、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科特点,适应学校的教学实际,适应本学科测试的要求。我们不必要哗众取宠,不必要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不要被美丽的外表迷惑了。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初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景、充实教学内容;从各种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观看的影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时代性;设计并组织实现学习目标的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使教科书更适合地区的特点。其过程,既有探究,也有讲授,既注重参与,又注重想象,多种教学方式适时而用,有效、实用才是第一。
2. 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要明白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上好一堂课,在传授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的同时,要考虑把教育目的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二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重视板书设计,合理使用多媒体
今年暑假我的外甥到我家来玩,聊天中提到他的语文老师一个学期在黑板上写的字不超过十个,全是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做法引起他们全班同学的反感,尽管他们也觉得老师课讲得还是很好,如果能多点板书就好了。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与机器的交互学习。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漫无边际的文字等,表面看十分丰富。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放映员”,忘记了教师“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其实,初三学生大多十五六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虽然现在是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速度较快、密度也较大,但是我认为传统的板书不能丢,因为好的板书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得注意力,而且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方便学生做笔记为课后复习服务,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所接受的知识。当然每堂课的板书都应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运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条理化。从板书上就能领略到一节课的要点和应掌握的内容。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
4.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这样的场面,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仍然无法领会,即学生表现为不理解,过后就忘,知识链没有生长。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吃透知识,更应该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脉搏,掌握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主要做法是,备课时要时时想到学生,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多考虑一点“他们会怎样”,少主观一点“他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问题,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这样做到好学生吃饱,后进生吃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作业设计上要有选择性,每次布置的作业量不要太多,但必须落实。这样才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5.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氛围。师生心理相容,指的的是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在教学中,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相互体验而形成的或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心理状态。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相容,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做到:发扬民主,与学生平等对话,主动接触,求得师生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既可敬又可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我去年带了三个平行班,其中有一个班的课大部分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学生饥肠辘辘,听课效果很不好。我因此经常批评他们,学生也不高兴。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结果一年下来,这个班的成绩比另外两个班差了一大截。
6. 多激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