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

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

时间:2023-06-16 16:0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

一、引言

针对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言,还需要对其出现的原因展开探析,以期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财务工作效率、质量。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现如今,风险调控以及防范意识不强成为了制约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展开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常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着手进行投资时,会造成难以准确测评、预测相关的投资活动,极易致使盲目投资决策的情况出,最终造成下属企业实际的经济收益难以真正符合企业预期制定的目标。

(二)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

目前,在下属企业的财务预算编订工作中,相关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还未切实的落实,难以达到一定的准确性,往往出现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缺陷。正是由于预算编定和落实情况差距甚大,致使在对下属企业具体的预算执行工作中,难以制定出健全的法规,最终使得在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之初,没有行之有效的参考标注,严重制约着预算编制的实效性,带给预算执行工作不必要的麻烦。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成为了困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主因,最为突出的缺陷就是在管理力度上不尽人意,过于重视金钱,而轻视了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下属企业应用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未完善,难以有效制约各项工作的规范性,造成资产的盘亏。再者,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相应的固定资产,往往会出现一些比如私下扩大投资力度、不及时记账、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冲账不合规定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内部审计

在下属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内部审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下属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展开对下属企业相关财务成本、财务收支的审计。一般情况下,审计内容主要涉及了年度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对下属企业一年度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展开的审计工作就是年度审计,以期掌握企业一年度内具体的效益,确保财务报表据的正确性,避免瞒报、虚报情况的出现;离任审计其实就是在应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相关领导者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专项审计就是为了进一步对企业清理债权、债务行为切实进行监督,而对下属企业实际的应收、应付账款的审计,有效转变了下属企业应收、应付的结构,帮助下属企业重新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重视,避免企业坏账现象的出现。

(二)放权让利,使权责明晰化

追根究底,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会发生各类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相关的责权利关系未能明晰化。鉴于此,要想帮助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的实现高效化,第一步,就需要有效改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的关系,而改革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利放权,进一步对二者间的权利、责任关系进行明确。第二步,就需要对下属企业探讨实施转换机制,进一步重组资产,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加入,促进其成为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第三步,针对一部分具有优良发展前景的下属企业而言,则需要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具有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领导班子。

(三)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投入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在一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期避免一些下属企业的工作者应用自身的职务,而进行损公肥私的活动。鉴于此,这就需要下属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更新工作时,需要将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有效的上报给事业单位,通过单位的统一化管理,最终达到强化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的应用效率,以期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现象,杜绝浪费。

(四)合理分配下属企业的经营收益

下属企业经营的主动性和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息相关。鉴于此,这就需要相关的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将下属企业单纯的作为利润创造的单位,而是需要帮助下属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起初共同商定的手段、形式等条件,对具体的经营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优秀的下属企业的管理者、员工需要进行一定的绩效奖励,而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低劣的企业、人员需要展开相应的惩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进一步维护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黄元 单位: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了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3]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

第3篇

关键词:新三板;审计;会计;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18-02

“新三板”市场是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之所以称“新三板”,是因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介入后,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1]。为鼓励创新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文决定将“新三板”扩容至全国。这个决定使“新三板”一扫以前的狭小和冷清,变得异常火爆起来。到2014年末,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经达到了1 572家[2]。由于“新三板”的挂牌条件比较低,欲上“新三板”的企业多处于创业期,其业绩波动幅度大,管理不规范的程度高,审计环境与主板、创业板等场内市场迥异,因此审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企业执行的是什么会计标准

目前企业执行的会计标准比较多,有的执行最老的行业会计制度,如《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会计制度到现在为止财政部没有明确发文废除,在审计时就不能说企业是错的;有的执行2001年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或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还有的执行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以后所做的相关修订。作为拟上“新三板”企业,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要求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就可以了,但为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可比性,为了将来能顺利“转板”,审计人员应要求客户执行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包括一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35项应用指南、6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以及其他财政部的相关规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或其他会计制度的,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转换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并编制可比会计报表。

二、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否合规、稳健

“新三板”对财务指标不做硬性规定,即使亏损也可以挂牌,但是要求财务工作做到规范,而中小微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财务的不规范。据统计,到新三板挂牌的前期工作,70%以上的工作量都集中在财务规范上[3]。这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企业喜欢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和有违常理的会计估计来高估利润。问题一般出在收入确认时不遵守收入确认条件,以开出发票、收到预付款、发货等为标准,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未发生转移或未完全转移时提前确认收入。在财务指标上的主要表现为最近一两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净利润大幅增长,而预收账款大幅下降。还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不稳健、不合规、不可比。如对应收关联方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偏低;随意改变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对长期无利用价值的无形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等。此外,还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明显不稳健;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点滞后,少提大量折旧;人为操纵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研发支出不恰当资本化,未严格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的界限,未严格遵循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条件;借款费用不正当资本化,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延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时间等。

三、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薄弱

问题可能是以少缴税为目的,设置账外账,比如部分营业收入不入账,直接导致毛利率降低和利润减少。建议要纳入账内核算,但需要规范账务处理以及补缴税金。若不纳入账内核算,注册会计师就难以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且财务指标与同行业相比或各期相比较明显不合理,在申报材料时也无法对审核人员提供合理的解释。问题还可能是会计主体不明确,一个自然人名下有多家公司,但未严格区分会计主体,资产混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对象与实际受益对象不符,几套账互串。建议通过资产交易尽可能将资产的所有单位与使用单位保持一致,或者通过签订资产租赁协议,资产使用单位向资产所有单位支付租金。如不调账,则导致公司产品成本不实和纳税风险;如不规范,则资产和业务不完整、不独立,还涉及利润转移和税务问题。问题还可能是账实不符,往来账与对方长期不对账,差异大、时间久,无法对清,形成死账,或者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未认真盘点或对盘点盈亏未处理,又或者对购入尚未付款的存货未暂估入账。建议通过财产清查,核销无法对清的死账,对核对相符的应收款项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足额的坏账准备;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并调整盘点盈亏;将购入未入账的存货暂估入账,做到账实相符。问题还包括存在大量的银行未达账项。建议对未达账项进行清理,将其调整入账,尤其要对涉及损益、负债完整性的未达账项必须进行账务处理;建立定期银行收支对账制度,消除异常的未达账项。问题还包括存在大量的跨期费用,建议及时结算、分类核算,将发生的费用支出纳入恰当的会计期间、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

四、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首先是收入,问题可能是收入的确认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或者是涉嫌虚假销售收入或虚构销售收入。其次是成本费用。成本核算方面,要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成本核算政策是否一致。拟改制挂牌的企业,成本核算往往较为混乱。对历史遗留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处理:合理确定存货数量和单价,对存货采用实地盘点核实数量,用最近购进存货的单价或市场价作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的估计单价;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技术人员的测算作为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的估计单价。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与成本内部控制体系和成本核算体系。费用支出方面,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对成本费用的结构和趋势的波动,是否有合理的解释。在材料采购方面,应当关注原材料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价格形成机制、采购发票是否规范。然后是资产质量。应收账款余额是否过大、账龄是否过长;与同期营业收入相比,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是否过大。存货余额是否过大、是否有残次冷背的存货、存货周转率是否过低、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停工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权属证明是否齐全,是否有闲置、残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是否存在瑕疵,作价依据是否充分,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内容是否正确等。

五、股东的出资是否到位,有无瑕疵

股东出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资不实和程序瑕疵。股改前股东出资常见的主要问题有,非货币资产出资未经评估;出资未及时到位;出资后不经法定程序又大额抽回投资;从会计师事务所收买验资报告,验资报告存在明显瑕疵;以企业自身资产增资,把企业资产当成自己的资产;操纵资产评估结果并以资产评估增值转增实收资本;重复出资;以未合法注销的企业资产出资。企业出资存在瑕疵,并不是个别现象,对于拟挂牌的企业,也并不一定构成挂牌的实质,关键是要看如何解决或者解决得是否彻底。股改中股东出资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以评估的净资产作价出资;以审计的净资产折合股份,但出现评估的净资产低于审计的净资产情况,导致出资不实;股改后发现股改前的会计处理有问题,在申报财务报表中调整了股改时认定的财务报表,导致股改时净资产有问题,出资不实。

六、关联交易问题

由于关联交易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内部容易安排,也容易纵,因此关联交易历来都是关注的重点,审计主要关注关联交易的存在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公允表达是否产生重要影响。关联交易不是不能有,但是要证明其必要性、定价的公允性,同时,关联交易应当是逐年减少而不是逐年增加。目前关联交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关联交易的目的和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或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关联交易的定价不公允或不能证实其定价是公允的;关联方的界定不完整,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不恰当;关联交易程序不规范、交易依据不充分,缺少相关合同及确认;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或称隐蔽化。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里,新增了亏损合同的内容。如果交易双方签订的合同变成了亏损合同,企业就可以估计所造成的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这给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多企业就和隐蔽的关联方签订明显不合理的合同来进行盈余管理。这就要求审计师在审计时对相关的合同进行特别关注。还有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条件适用基本标准指引》规定:公司报告期内不应存在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资产或其他资源的情形。如有,应在申请挂牌前予以归还或规范。关联方占用资金通常有,期间占用、年末归还现象比较突出;通过虚构交易事项、交易价格非公允、货款长期拖延结算或无法结算等方式非正常的经营性占用;利用集团公司下属的财务公司;通过中间环节以委托贷款的形式间接向大股东提供资金,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资金占用方法;委托实施项目;资金体外运营,利用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并且贴现等方式取得资金,体外运营,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长期占用资金提供便利条件。

七、是否存在偷税、欠税的问题

税是拟在“新三板”上市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据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2012年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称,受访企业有九成承认逃税。税的问题分两个阶段,一是股改前的税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例如偷税、漏税、欠税;取得不恰当的税收优惠。对于这些问题主要看企业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企业要想在“新三板”上市就必须先把偷逃的税先补上。通常的做法是,补缴税款和(或)滞纳金,但不能被处罚;补税的数字因企业而异,少的要几十万,多的几千万。或者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税务机关有时可以允许企业暂缓补税。二是股改时的税务问题,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股改时存在的主要税务问题是自然人股东在以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转增股本时,企业未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企业应当主动与主管税务机关就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沟通,争取主管税务机关甚至当地政府的支持。关于企业股改时自然人股东在以留存收益转增资本公积时,即股本与实收资本相同,股改时无须增资时,是否产生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目前是个灰色地带,请企业主动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协调。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沈熙文.新三板扩容研究――论新三板扩容及其将产生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11).

第4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投资效益

当今社会下,我国的很多医院都在不断的增加医院基础的建设,增加了许多新的楼区,也对一些老的住院部等楼房进行了修整。医院的基础建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来集一部分资,这就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1.医院基本建设特点

1.1投资规模大

近年来,随着就医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在进行全力改造,受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人工,材料即建设成本不断的增长。例如:医院新楼建设过程中,因为受人工与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势必预算成本与投资额加大,使得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加大。因为投资金额高达上亿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量紧跟着增加。建设项目开启后,建设资金就会有收支来往,财务的收支来往必须遵循国家财务制度,其中财务制度中有专门的基建会计制度,在执行基建合同的同时需要依据市场动态变化,将资金往来明细做好做细,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1.2建设周期长

一般情况下,像科研项目、建筑生产等的会计工作周期都不会太短,最少也在一年左右。本文提到的基本的建设项目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最少几年,长的话十几年。时间越长,对财务管理者的要求就越高。

1.3专业性强

现在国家加大了基建项目投资的审核力度,相关单位必须按照相应的程序。首先要提交项目建议书,随后审核并对该项目建议书进行分析研究和可行性的分析,分析研究后报告发改委立项并备案。并把初步的项目建议书核建设用地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同时提交环境和交通情况的评估报告,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进行项目招标、组织施工和竣工结算的验收,最后把最终的项目建设交付使用。审批手续紧切严密,前期项目建议书没有做好,后期的项目就没有办法进行并实施。只有把全部的程序管理好,才能使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

1.险性高

在投资医院基础建设进程中,之前多以国家及地方投资为主,现阶段慢慢转变成由学楼自筹和向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需要还本付息,鉴于非盈利组织医院的性质,利用贷款筹集基本建设,具有很高的财务风险。此外,近些年医院基建诉讼案件频发。使得此事有增加了法律方面的风险。

2.当前医院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建计划控制不严,项目超支严重

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没有做到很好的科学规划,使得计划的建立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不能很好的融合,这就造成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出现:计划的实施者和制定者在制定计划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导致在后期计划的实施中,需要一边实施一边对计划进行改动,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工程建筑的成本也会随之而增加。有一些医院基础建设在建设之初的预算上没有做到相对精准的估计,使得建筑的很多地方都无法达到使用者的要求,再者,后期的审核也没有严格的按照标准来审核,执行不是很规范。甚至,有些部门在立项时,私底下将各项指标都压低,然后可以顺利的通过政府的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审批通过后,在抬高指标,对建筑规模进行扩大,工程造价和项目的变更也会相对频繁,致使工程完工后出现基建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的发生,建筑的实际财务支出远远的超出了建筑之初的财务预算。

2.2基建工程项目招投标不规范

医院工程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设备的采购与材料的准备等等都是需要进行统一的招标的,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但实际情况与规定却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在各项工作的安排与进行中也有很多的不严谨的地方。例如,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承办方将整个工程分解为了多了小的工程来进行,这样一来,与《招标投标法》中的规定就不符合了,范围和规模都达不到要求。还有就是大型工程中很常见的不合法做法就是明标暗定,意思指的是在招标文件和招标的评定方式上做文章,利用手中的相关权利,对此进行更改,使得招标的方案有利于特别的投标方,或者是将具体的招标文件等透漏给投标方,进行暗箱操作,这样就可以人为的选定制定的单位来进行项目的实施。再者就是人为的私下将招标的标底进行降低,通过这种方式将工程承包给施工一方,完成承包后再再工程原计划的基础上加量,这样就出现了后续的“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施工的常见现象。

2.3基建工程竣工决算严重滞后,资产账实不符

医院基础建设的最终决算代表着从建筑之初的设计到建筑最终完成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总和,建筑决算也是医院基础建筑工程造价分析的最基础部分,也是医院资产管理凭证所在。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承担建设的单位在建筑完工后的三个月以内需要完成整个工程最终的决算信息,整理好后办理固定资产转移。但是,实际情况却与规定不是很符合,先阶段许多工程建筑在竣工后的三个月内不能完整的进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建筑使用多年但是见着你决算还是一直没有编制完成,属于长期挂账行为。这样的长期挂账行为增加了资产量,这样就人为的使得资产量包含了贷款的利息,建筑维修的费用还有后期建筑内的配套设施的费用,使得资产的账目与实际不符,这种行为违反了基础建设财务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规定,医院的建筑竣工后一直不提交决算,日后肯定会对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财务的管理上造成困难,也会存在可能导致经济纠纷的一些隐患。

3.增加医院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方式及应对措施

3.1合理规划投资方案,优化配置预算

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加大对建筑市场的调研力度,分析医院的财务状况、筹资情况和偿债能力,综合建设期间材料和人力价格浮动因素,制定合理的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一般情况下,医院不具备工程造价专门人才去编制工程量清单,要科学、合理、准确估算工程量与工程造价,必须聘请两家以上有工程造价资质的公司对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造价单进行编制,与此同时,聘请工程监理公司与审计公司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与审计,注意造价、监理、审计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独立性,避免其私下达成交易。工程预算一经确定批准,将成为该基建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到严格按预算和最初设计执行,坚决杜绝基建过程中随意改变设计、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情况发生,对计划外工程项目,坚决拒付工程款,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3.2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关于招投标法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且,配套的法规设施也应该紧跟步伐建立并完善,将像上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杜绝开来,填补好招投标法的一些漏洞,将这些都归到招投标法的法律法规中。医院的基础工程建设更应该严格的按照这些法律条款来执行。

3.3基建工程竣工后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

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在于竣工财务决算的基本建设项目,其依据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办理,是反映了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在建筑工程完成以后,医院应该及时的进行工程核对,并交由财务决算报经批准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确保基建管理部门规范、科学的按照一定程序实施岗位规章体制,应对基建项目制定并实施责任人制度,明确各级管理目标,严格按照“谁负责的项目,谁负责竣工决算”执行。各职能部门也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部门间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做好各项基建资料的基础性收集工作,档案收集与项目管理同步进行、实时同步检查,不断补充,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后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竣工决算所需的相关资料。医院领导层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推动基建工程及时正确进行竣工决算,通过决算数额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修订概算定额、改进设计,推广先进技术、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果,提供参考资料。上级有关部门要负起管理监督职能,通过财务部门上报的基建财务报表的信息,对医院基建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指导督促各医院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办理好固定资产交接手续。

第5篇

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一般以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为主。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扩大,内部控制也逐渐起到了很主要的作用。当前内部控制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的主导作用为: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一般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起到预防及监督的主要作用,这样才能严格规范了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加快了管理的效率。

(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

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了风险的评估、信息与沟通及控制环境主要要素构成,表现为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系统为一体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程序,起到了规范及约束行政单位实行职能,完成管理的成果。

(三)内部会计控制是规范单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起到监督作用

目前,行政单位较为罕见,其中以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主要任务。当前我国风险管理体系与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具有较多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二、而今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首要难题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首要问题分为三种类别:

首先,监督不得力,部分地区未进行相应的监督工作。 其次,有章不循现象严重;再次,以权代法,大部分地区以领导说了为主,导致部分地区排斥会计制度的实行与建立;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费用支出欠缺合理控制

迄今为止,对于我国行政单位针对有关行政经费的开支欠缺及不合理的控制规范准则,纵使内部制定了经费的支出标准,大部分都采用实时报销制度,只须相关人员审核签字同意,会计进行报销。导致专项经费被挪用严重、专项费用被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专项至今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水平单薄

实施聚集采购的制度之后,我国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置办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限制,针对资产的使用行使管理依然缺少相对应的内部控制,重构轻管的景象普遍常见。例如:部分行政单位未按照规定期限,成立按期财产清点制度,针对购买的固定资产未实时登记入账,没有按照规则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实物明细,资产保管制度不明了,轻而易举地致使资产账实迥然不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资产的流失,账外资产现象也会经常出现。

(三)票据管理不足以严格

对于票据的领用、购买、使用以及核销未按章程设立相对应的台账;未对票据的行使情况进行一定的检查,造成一部分执收部门改期上缴收入,以致发生挪用公款的现象;甚至引起票据使用后未能办理核销、交验等现象,极易引起收不入账的严重问题的出现。

(四)预算控制不完善

由于部门预算的更新及推动,预算控制有了较大程度的巩固,仍然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具体体现在:首先、预算体系仍然比较粗疏。当前部门预算体系大部分依据以往的预算单位的本身特征、上年收支实况与业务等进行审定,超过部分都未细化到项目各个细节,预算支出均未达到逐一核定的规定。其次、预算刚性不足。未进行科学、有效预算的同时调整次数较多,资金使用的预见性不足等现象。

三、提高行政单位内控建设的方法与建议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国家提高单位内部会计察看、督促、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措施,是单位革新管理与制度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权衡单位管理水平的首要凭据。

(一)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完善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感

提高内控意识,完善责任人的会计合内控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首要任务。遵循有关《会计法》,会计和单位财务工作为第一责任负责人,针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和真实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以及合理性为首要义务。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防范欺骗和作弊行为的重要性,是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的,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方法,提高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组织内部行为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完善很大程度地约束了行政单位内部支付的建立与部门预算的履行成效。只有重视改进行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管制作用,才能很好地提升行政单位内部管制水平,同时为节省财政流失奠定强有力的基础。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可以通过财政机关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培养训练,基于此种状况还可树立对行政单位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检查工作与奖赏制度。

第6篇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国家为了扶持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往往会对企业进行政府补助,该补助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形式发给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技术创新基金,可以缓解资金短缺,降低创业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基金,在会计上正确反映这部分基金的使用结果,对评价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果产生很大影响。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的账务处理五花八门,不统一,不利于正确反映会计事项,也不利于对创新基金使用效果的正确评价。

一、目前常见的会计处理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收到的创新基金的账务处理五花八门,有的将收到的科技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把发生的科技创新相关费用包括购置固定资产费用直接冲销科技创新基金,结果使科研扶持项目的研发费用及国家专项拨款的实质未在企业账表上正确反映,没有真实反映会计事项;有的将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不管是购置固定资产还是科研费用,均计入管理费用,待验收后创新基金全部冲销管理费用,未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购置,影响企业损益及净资产的正确核算;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直接作为国家拨款,计入资本公积;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拨款直接计入当期收入。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创新基金使用效果经济指标的评审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对政府补助的定义为:“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因此,上述对企业以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发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属典型的政府补助项目,应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确认与计量;至于国家投入资本金形式的扶持方式,则是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方式,按照一般投资准则确认与计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一般实行合同化管理,按照立项申报的项目核算管理,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该补助资金或基金使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主管部门有权做出撤销或更改补助金额,补助资金将全部或部分收回。因此,对企业的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的科研补助属于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下面按照新会计准则分别探讨这三种形式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一)拨款资助形式

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一般含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及地方配套基金。创新基金的管理部门在拨付基金前要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创新基金使用在与指定的研发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用,研发及中试费用,以及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并要求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完成诸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创汇等经济指标及相关技术指标,在项目执行期后,创新基金管理部门将组织专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评审,若验收不合格,将收回基金。因此,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是典型的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确认与计量。当企业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所附的条件,并且能够收到政府补助时,可在账上确认该补助收入。

当企业取得的创新基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或直接取得国家无偿拨入的长期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即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取得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外的政府补助,则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该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则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当企业收到拨款,尚未确定是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或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只能是一项暂收款,或理解为递延收益,按照实收金额,暂挂“专项应付款”: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项目执行期间,企业用该基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计入“固定资产”:

借: 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计提折旧等,按照规定计入管理费用:

借: 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贷:银行存款

累计折旧

期末,原用于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基金,按照使用寿命平均分配,转入“补贴收入”,而非转入“资本公积”:

借: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贷:补贴收入

原用于研发费用的,直接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销“管理费用”:

借: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贷:补贴收入

项目执行期后,经过项目验收合格, 不作账务处理。“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期末余额反映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递延收益,在长期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每年平均摊销。

若项目验收不合格,需要缴回创新基金的,则“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有余额的,先冲减,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即冲回递延收益:

借: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贷:银行存款

不足部分: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这样,在“专项应付款”的贷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的来源,借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形成资产逐年转入收益部分及未形成资产直接转入当期收益部分。创新基金的来龙去脉在会计核算上很清楚。

另外,如果国家是以非货币性资产(如无偿拨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式给予企业补助的,则要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则以名义金额计量,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情况下,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贷款贴息方式

即国家对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则收到时,计入“专项应付款”: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期末,按照当期贷款利息部分,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销所发生的“财务费用”:

借: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贷:补贴收入

若该项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也是转入补贴收入,而非冲减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

借: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

贷:补贴收入

这样,企业的会计账表上可真实反映企业研发支出的实际成本费用或购建研发设备的实际价值。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因此,把政府补助作为扶持企业已发生的科研费用的补贴,直接确认或分期确认为企业的收益,与相关费用或损失相配比,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

(三)资本金投入

国家以资本金投入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补助,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其他资本的投入,数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原则上可以依法转让,或者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依法收回投资。

若国家以投入资本金的方式进行补助,则不是“政府补助准则”规定的事项,不按照该准则处理,而按照一般投资准则处理,企业在收到资本金投入时,计入“实收资本”:

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金

国家资本金依法转让:

借: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金

贷:实收资本--×××

在规定期限内依法收回投资:

借: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金

贷:银行存款

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经济指标评审结果的影响

创新基金项目合同签订的经济指标,往往包括执行期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税收、净利润、创汇等。项目验收评审,根据的是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与合同指标进行对比与评价,而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又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审计报告认定,如果专项审计报告对企业关于创新基金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没有统一的口径,而是就企业提供的数据确认,则对评审结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评审结果是不准确的,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采用何种账务处理方法是正确的,首先应明确创新基金是否计入企业的应完成的经济指标,含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净利润、税收指标等。创新基金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对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的经济指标应该是该基金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实际结果,应该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评定,创新基金计入补贴收入而不计入销售收入,影响企业净利润及所得税指标,同时影响资产总额指标,但不影响流转税与创汇指标。

以下对此问题举例说明:

例:某科技型小企业原有资产总额为100万元,负债50万元,所有者权益50万元,A项目得到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固定资产15万元(使用年限5年),用于研发费用25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研发费用30万元。项目执行期应达到的经济指标为:资产总额150万元,销售收入50万元,税收7万元,净利润10万元。该项目执行期的实际销售收入为35万元,税收6万元。

则按照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资产与净利润的确认结果不一样:

(一)按照新准则(16号)确认与计量的结果

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的投入,形成固定资产15万元,折旧3万,则固定资产净额12万元,专项应付款12万元,补贴收入28万元,管理费用28万元(研发费用25万元,折旧3万元)。

项目运行结果:

企业增加资产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万;货币资金5万元〕,增加负债12万元(专项应付款余额),净利润为5万元(35+28

-55-3,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即增加净资产5万元。验收时,企业资产总额为117万元,完成合同78%;销售收入35万元,完成合同70%;净利润5万元,完成合同50%;税收6万元,完成合同86%;负债62万元,净资产55万元。

这种核算结果真实反映企业销售收入及补贴收入,反映实际研发费用的支出,而政府补助部分则作为投入研发费用及新增折旧部分的弥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

(二)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结果(设销售收入35万元,税收6万元不变)

1.如果将固定资产购置也计入研发费用,而将研发费用40万元在发生时即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创新基金,则结果是净利润为20万元〔35-(55-40)〕,完成合同200%;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50万元,净资产70万元。

2.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直接计入当期收入(补贴收入),则企业净利润为20万元(35+40-55),完成合同200%;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70万元(与1.结果一样)。

3.如果将15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计入固定资产,提折旧3万元,将该部分创新基金15万元转入资本公积,而将研发费用25万元在发生时即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创新基金,则结果是净利润为2万元〔35-(55-25)-3〕,完成合同20%;资产为114万元,完成合同76%,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64万元。

4.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固定资产,则企业净利润为-20

万元〔35-55〕;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70万元。

5.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挂账“专项应付款”未处理,将15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计入固定资产,提折旧3万元,研发费用25万元计入管理费用,则企业净利润为-23万元〔35-55-3〕;资产为117万元,完成合同78%;负债为90万元,净资产为27万元。

可见,该创新基金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的反映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对企业项目执行结果的验收评价也是大不一样的,不统一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指标评价就失去可比性,变得毫无意义。

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核算及使用效果预测的建议

第7篇

一、当前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的常见问题

1、对支出项目核算不科学,影响到当期损益结果

事业单位在日常购置资产项目时,对不同来源的资金采用不同的借贷科目,比如当购置某些资产设备时,需要核算购置费,计入借记帐科目,而对于银行的存款项目则计入贷记科目,涉及到的固定资产事宜,往往计入贷记固定资产科目里,如此则容易对固定资产项目的当期损益产生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在调整当期损益时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出现不一致。

2、对资产的折旧没有进行规定,无法实现资产总量的真实反映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由于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以,在会计帐表中对固定资产的反映始终是原值,而实际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等因素其价值会减少,而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却不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上,由于报废预示着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同时消失,而少数单位为了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而不对会计账表进行处理,使得账目价值与单位实际价值产业不符合的现象,而且,随着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数量的增多,其价值差距会越来越大。另外,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都是以净资产来对待的,而固定资产的损耗,以及固定资产的修购费用的增加,又额外增加了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势必会造成净资产中对于修购基金的重复计算等问题。

3、对“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问题

按照“事业收入”的规定,不仅包含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也包括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或其他不用上缴的预算外资金,而有些事业单位却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将预算外资金和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自由资金科目,而在上缴财政专户时,做其他应收款处理,更有甚者,对国家的预算外资金进行随意支取,背离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要求,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对于预算外资金的上缴问题上,按比例上缴和按结语上缴已经不适应当前公共财务管理的要求,应该给予一定的废止。

4、对资产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一定的国有资产流失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形成的租金,或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应付投资者的收益资金等款项,私自隐留或挂账到其他应付款科目上,留作单位小金库,同时,有些单位对于内部科室设置户头,对开支和收入进行明细,更有甚者,对于一些事业单位收入或支出,利用职权之便或计入其他应付款中,造成一些预算外资金的流失。另外,对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只购置缺利用,造成一定闲置和浪费。

5、对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核算不明晰,无法反映实际损耗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于修购基金的管理是专门用来修缮或购置固定资产的,而对固定资产的修购费或购置费的预算是按照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由于对经营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故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比如对资产设备的进行硬性的规定,有单位规定500元以下的为一般设备,800元以上的为专用设备,对其价值的规定脱离了管理实际的特点,对于一些低值易耗的木器具、电话机,以及日常更换频繁的物品,无疑是增加了核算的难度和工作量。

二、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策略和建议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近些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和难题,从过去的财政直管到分散核算制度的实行,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中,不断探索出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以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公开、高效运行。

1、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统收统支的优势

公共财政管理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统一收支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从两项制度中进行协调和统一,以实现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优势。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中,将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国库收支制度的基础,能够对办事程序进行简化,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提高资金的高效运转,并且在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下更能够解决会计中心、国库、以及银行之间的资金划拨和结算等工作。同时,通过对各类记账凭证的规范和统一,还能够根据单位的会计发生实际进行按月、季、年的统计分析,全面的会计报表既方便了财务统计,又提高了核算的效率和完整性。

2、强化审计、稽查与监督,构建新型财政绩效评价机制

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是促进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对于违反国家财政政策和会计法则的违法乱纪行为,具有很强的震慑力。比如对较大项目会计活动的跟踪和重点监督,加强对专项经费的支出调查力度,借助于财务会计信息相关软件来构建各类会计信息反馈表,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透明度,同时,加强法制监督,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信息进行公开,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从根本上实现对财务违法行为的治理工作。

3、强化预算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科学预算体系建立

编制科学的部门预算体系,统筹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的资金流转情况,结合其工作内容和实际,完善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改革,实现科学的、合理的、精细的单位和部门预算体系。预算体系的建立,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构筑了严格的项目收支标准,能够将各部门的会计工作通过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实现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能有效的避免事后监督带来的滞后性。

4、转变会计管理职能,实现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过渡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中,资金的支付和核算是主业工作,会计中心不仅要做好日常的记账工作,还要从会计信息的执行中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控制,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有效控制,强化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对支付申请首先进行政策性确认,再对支付方式进行细化相应的科目,最后才能通知银行实行转账付款。强化会计中心的管理中心,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财务收支体系,杜绝事业单位各自为政,切实从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处理,实现对财务工作和资金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5、强化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随着会计预算,以及国库统一支付政策的相继出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能够快捷、全面、有效的实现会计信息的集中核算和管理。强化会计队伍素质建设,从职业道德的监督和岗位职责的规范,建立长期的、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体制,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爱岗敬业,客观公正,做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有序运行。

6、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确保国家财产安全

随着新《会计法》的执行和相关管理规定的出台,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建立了法律上的依据和制度上的保障,健全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财务政策相关细则,充分发挥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进一步落实固定资产责任人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切实保障了国家资产的安全。

第8篇

摘 要 如今教育飞速发展,农村教育更是被社会广为关注。近年来农村学校大规模的进行改扩建和新教学设备引进,也有许多社会个人和组织对农村学校投资和捐赠,固定资产是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对于物资正确的管理不可轻视。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财政部于2012年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范围、初始成本、折旧、处置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会计工作在财产管理中越来越规范,严谨统一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 农村学校 固定资产 管理

农村教育已经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硬件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实质形式资源,所以必须要依据明确的理制度是管理好固定资产,从而创造更高价值。在部分农村学校,会计工作严谨度不高,体现为对新制度的不了解,资源有效管理意识不强,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或多或少的纰漏。在此,我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调查的结果结合来探讨怎么管理新会计制度下的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

―、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判定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包括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中单位价值标准提高,无法达到判定标准的应作为存货管理。调查中,农村学校将体育课上所用的防摔垫计入固定资产的范畴、应该分类在低值易耗品的物资(如黑板擦)被分在固定资产类这样的现象还较为常见,在这里会计工作者需要明确存货与固定资产的区别,对资产单位价值进行分析,二者同为单位的资产,但其流动性不同,对年末财务数据分析产生不同影响,试想,单位价值过低的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来管理,定期对物资进行一系列维护,管理成本还大于物资本身价值,是否不符实际?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外购固定资产一般是以购进时对价支付的金额或者等价物作为历史成本登记入账,支付金额包括资产的买价以及为达到各项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相关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没有取得对价和相关票据的应以同类物资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市场价格也无法明确取得则以评估价入账。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与会计信息口径一致,新准则对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做了调整,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应该以原账面价值与扩建成本之和扣除拆除部分价值作为在建工程成本,并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完工结算后转入固定资产;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应以相关发票为初始入账依据,无法取得发票则应该以评估价入账。

事实上有些学校在购进二手的固定资产后,以该资产的原始价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然后再计提以前的折旧,这样的做法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在此之前该资产并不为企业所用,单位应直接以取得时的支付对价入账。再有,学校有时候会接受一些社会的捐赠,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一般是自行根据市场价格估价入账,但根据财政部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无法确定原值时,要通过评估部门评估入账,而不是自行决定一个价格来入账。更有甚者,将09年后购入动产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此项规定在09年以前就公布了。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认识和新会计准则的接洽急需加强。

(三)固定资产的登记混乱

按常理来说,固定资产的增减、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固定资产的处置都需一一登记。2012年财政部新的《新事业单位准则》中规定“当月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不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在2013年01月01日开始执行,在此后形成的固定资产都应该按月计提折旧。

调查发现在有些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增减反映不及时,在固定资产购进一个月或者更久以后才登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登记。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未登记的固定资产为私人所占,说明部分农村学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也就更加不准确,无法真实确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谨慎性、客观性原则。

如若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故需要加速计提,应重新计算该固定资产能使用的剩余年限,并据此计算应计提的金额,而不是按原折旧额继续折旧。有些学校没有重新计算,从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虚增。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农村学校对此的了解不深,故有很多学校并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固定资产的价值还停留在过去的时点,不能反映随着市场的变化其改变以后的价值。

而固定资产的处置存在着先斩后奏的问题。固定资产的转让及报废需要手续完全后才能冲减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但有些学校在手续不全或根本没有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冲减。一次性处置固定资产累计在三万元以上的,需要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凭审批单由主办会计和资产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有些学校自行处置后才审批,或根本就没经过审批就已处置。这给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使固定资产的处置失去了控制。

(四)固定资产的管理

学会计的都知道一句话:“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这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不应管理固定资产的账本,管理固定资产账本的人也不该管理固定资产,但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得不到体现。农村学校的规模小,缺乏会计人才,往往一人兼任数职。这违背了会计监督这一基本的会计职能,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

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都要进行财产清查,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定期的清查能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避免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维护结算制度。这一清查制度在农村学校却等同于虚设。经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学校在一个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而是根据账本上的数字直接出了报表。这使得固定资产被漏记或者被多记的情况无法得以发现,往往一个问题要等到一年或者几年后才能被发现。而且这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方便,使得其有机会将固定资产变卖而不被发现。

二、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一,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固定资产的管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教学设备得到完好保障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只有学校管理人员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有按照明确标准的统一制度实行管理,信息才会真实可靠有利于教学发展,否则一切就只是空谈。

第二,各农村学校严格遵守新会计制度并规范执行。农村学校应该将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核查,严格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明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范畴。该走的程序不能省,固定资产的入账需要评估部门评估时坚决送到该部门进行评估,应登记入账的固定资产及时登记。报废、报损固定资产的账目必须一一核对,以免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在有些农村学校,固定资产已经无法再正常工作,但固定资产报废的手续不完整,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去核实,因此账实不符。在固定资产报废时,这些学校应该主动去申请报废并把手续办完,以免账目不清,也避免让财务部门为难。

(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

固定资产入账时,固定资产的专职验收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测试并提供报告,以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验收入库后固定资产管账人员需要对其登记入账,不可漏掉。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值准备以及处置,需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执行,算出其真实值并做好相应的分录。并且管账人员及管物人员不能指定为同一人,需两人分担且分工明确:“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只有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才能对学校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

管理机制完善后,还需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时,监督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实物验收,及时采用抽检的方法,以对固定资产的质量以及数量进行监督。在固定资产入库并工作后,监督人员需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盘点或清查,以确定是否发生个人或单位私自挪用或处置的情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需要定期地进行对账,可以一月核对一次或者一个季度核对一次,核对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学校的大小。学校较小时可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核对,而较大的学校需每月都进行核对。账实如果相符需双方签字以示确认并对这个结果负责,当账实不符时需上报上级并对其进行反映情况。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需与其他部门进行一一对账,对账的时间与次数没有很大的限制,但必须在一年内和其他部门至少对账一次以确保账实相符或账账相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人力资源匮乏,有些从事会计专业职业的人员甚至没有会计证,这一现象必须遏止。根据审计厅给出的建议,应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虽说有一定的会计知识,但是与专业水平相差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无法准确判断一些会计事件,造成误判,比如上文提到的将低值易耗品也列为了固定资产。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会给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不便,也容易引发一些因为专业知识引起的不必要的纠纷。

持证上岗的会计人员有时候也会因为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而无法准确判断某些会计事件,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条件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校应要求会计人员了解最新会计准则动态,从而提供最准确的会计信息,也可以定期邀请社会知名的会计人士来给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各学校还可以联合成立一个会计协会,以供会计人员之间进行专业学术知识的交流。除了以上建议意外,农村学校还可以鼓励会计人员考会计师证等职业证书,不断学习与提高,并对考证成功的会计人员进行公开表扬或奖励,以此来激励会计人员的自主学习。

三、小结

本人通过个人的学习与调查,就新会计制度下的农村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探讨,具体地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并一一阐述,提出了其解决的方法。由于个人所学以及调查的范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但其中的问题还希望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寻求其最好的解决方案,对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规范,使固定资产能为农村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王慧琴.2008年“现代商贸工业”第7期.

[2]教育行政概论.陈孝文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1年版.

[3]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版.

第9篇

摘要企业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实际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也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会计分析,并试图给报表的使用者一些恰当、合理的建议。关键词会计报表利润操纵会计分析分类号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1.1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因此,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1.2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1.3在建工程长期挂帐。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1.4该摊费用不摊。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例如某公司从1995年起对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折旧方法变更后,折旧率综合下降3%,折旧方法变更增加的税前利润估计约966万元。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从正确地计算损益来讲,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此外该公司1995年销售退回2400万元未在当年入帐,导致销售利润虚增约265万元。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1231万元,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1214万元。也就是说,该公司若在1995年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将销售退回按会计制度规定入帐的话,公司当年则亏损无疑。

同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3.1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轻工,1997年主业亏损4292万元,可“庆幸”的是,其在1997年内兼并了长春轻工业机械厂,该厂于1997年11月进行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转让,净利达5198万元,吉轻工也由此当年转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3%。

3.2投资收益

我国投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峨铁,1997年进行法人股转让,以每股3.1元价格卖掉1000万股“乐山电力”法人股,使其当年扭亏为盈,每股收益为0.007元

3.3关联交易引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

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例如,1997年广电股份1.13亿元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土地开发补贴4000万元;二是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录音器材厂有偿出让给自己的国家股大股东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双商协商收购价9414万元,从而使广电股份获得净收益7960万元。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该项业务虽已经产权交易所鉴证,但未经过资产评估确认价值,并指出此项关联交易对其1997年损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3.4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例如耀华玻璃在1997年度出现业绩严重滑坡,利润总额仅有143万元。但在利润表中,却出现了高达3434万元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此公司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根据地方财政的有关文件对部分负责科目进行清理。一是“玻璃熔窑之一九机窑停产清理,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问题”,经批准将以前年度“预提的熔窑复置金扣除清理费用的余额1180万元冲销”;二是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公司所欠的财政委托贷款利息就地核销,故将以前年度已计入财务费用的应核销利息进行调整,计1574万元”;三是“因1997年度公司经营效益欠佳,根据公司统一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按年终财政部门清算的工资下浮额相应调整下浮工资,调整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效益工资计680万元。”

3.5补贴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也往往运用“看得见的手”,对上市公司进行补贴和帮助,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而实现了扭亏目标。例如,南通机床1997年获得补贴收入1088万元,是利润总额的5.6倍,里面含有已收取的增值税退税收入、安置特困企业费用补贴、地方所得税已退抵征、贷款银行利息核销等内容。

4、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4.1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2)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3)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4.2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1996年对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长期投资所持股权为7.31%,远未达到当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被投资单位持有25%以上股权时方能以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因此,对被投资单位持有7.31%的股权并不符合采用权益法的条件,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也未拥有经营控制权。但当年该公司却对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1996年其主营业务利润本是巨额亏损,可由于该会计方法变更和其他保留事项虚增的利润,竟然最终变亏为盈。

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即是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同时,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真是一举两得,生财有度。

5、其他方法的利润操纵

5.1存货计价不当

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

5.2费用任意递延

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从而达到减少当期费用以进行利润操纵。5.3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欠款在当期漏计、少计或不计利息费用或少估应付费用等方法来隐瞒真实财务状况。5.4非真实销售收入一些企业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或虚增销售业务等方法,来增加本期利润以达到利润操纵之目的。

6、结束语综上所述,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

6.1分析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与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凡较高的,说明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能抵御经济波动与市场风险,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又如,主业利润除以总利润,接近1的,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主体性”。数值远离1的,就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缺乏效益。大于1的,说明发生了其它业务、投资收益的亏损或营业外收支不抵。

6.2分析财务指标

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与变现能力,一般地说,以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1为宜;以净利润分别除以总资产、净资产、可以得出公司的资产贡献与净产收益率,从而反映公司真正的投资价值。

6.3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研究

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点,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6.4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断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

6.5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6.6注意、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通过阅读审计报告,

可以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如发表非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要引起警惕,关注可能发生的利润操纵。

第10篇

会计政策是我国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过程中应用的会计处理原则、基础以及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相关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根据一定的准则来选择合理的会计计量方法的整个过程。对属于同一范畴的经济活动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就会出现差别显著的会计信息内容,对于这些有差别的会计信息内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决策。如果相关的会计政策缺乏实效性,就会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营面临较大的麻烦和危机,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具备有扎实业务能力和会计素质的会计人员。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内容庞大而复杂,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财务报表列表等方面的会计政策,如: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确认、存货发出成本的确认、收入的确认等。笔者下面选取几个较为常见的会计政策选择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一)计量属性的选择

对于会计计量属性来说,其中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应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就会得到不相同的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出现让企业管理层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余地,它与历史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直接决定了本期成本费用和期末存货资产价值,从而影响了企业利润、所得税费用和财务状况。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工业企业的材料和设备较多,所以其固定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属于总资产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因此,企业需要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选择、折旧年限的估算等方面加以重视。企业使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会得到不同金额的成本和费用。如果工业企业使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就会得到相对平滑的利润曲线,而如果使用加速折旧法,就会使前期利润相对减少,后期利润相对增多,进而实现了延期纳税。所以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四)资产减值准备的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有相关应收款、应收账款、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企业需要在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有资产减值的情形,如果存在减值,就必须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计提减值准备。当前我国一部分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来粉饰会计报表和管理盈余,所以选择相关会计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准则要求,不能随意的选择相关会计政策,防止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

(一)国家政策直接影响会计政策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对企业的监管与控制。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制定会计准则监管企业也成为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一方面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可降低执行成本,当然这有可能会损害某些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我国也明确规定在企业年度报表披露中要对会计政策进行披露。

(二)企业管理层主导会计政策的选择

我国企业的股本结构多为法人股占股比重大,中小股东很少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的控制上,大股东就有绝对的优势。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企业业绩评价机制也不完善,治理机制和激励制度也不健全,不能有效对经营者进行制约。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需求考虑,必然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因此管理层成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主导者。

四、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突出问题

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在其做出会计政策选择后,财务报告就是根据选择的这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而产生的,从而影响使用此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政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一)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

在我国应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可以允许同类型交易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这是为了让企业能够得到相对真实的财务信息数据。但这样做使企业在选择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和随意性,有可能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失误,相应的信息数据也就难以反映出真实的经营状况。例如,企业按其利润目标任意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延迟确认收入,而且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未能得以充分披露,未满足信息透明的要求。

(二)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调节盈余

应用适当的、符合企业情况的会计政策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并且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为了进行盈余调节,主要表现为可以为了达到避免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粉饰报表、减轻税收负担等目的而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或者是应用转回和计提的时间差来调节收益。这样虽然可以满足管理层的相关需求,但是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发展。

(三)会计政策选择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直线法计提折旧,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但是这种单一的会计政策并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会计人员只考虑方法是否比较容易操作,并未从企业角度出发,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会计政策。

(四)会计政策选择未达效果

我们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和长短期发展目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以操作简单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准绳,未从全局角度出发加以综合考虑,从而造成会计政策选择未达到预期效果。

(五)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不规范

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将重要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情况进行披露,但没有规定披露的具体格式及细节性的内容,对不合规的行为也未设置相应的规定。大多数企业对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披露时只是简单概述,未对该政策的选定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从而掩盖其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

五、如何有效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行为

(一)加强监管与处罚

目前我国会计法规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尤其在对会计政策选择违规的法律责任上不够重视,一是处罚过轻,二是处罚规定不明确,责任人得不到实质性的处分,对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因此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止。据此,我国应通过会计法规的形式加大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行为的处罚力度,并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强化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监管。另外,要借鉴国外民事赔偿机制及诉讼机制,弥补相应投资者的利益丧失,使企业声誉损失同时还必须承担物质损失,对其违规行为形成约束。

(二)提升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财务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与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断在发展浪潮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提升会计政策选择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促使其在工作中反思总结,使其职业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会计政策作出合理的选择。其次,职业道德也是每个会计人员必备的素养,会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自觉抵制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有效提升会计政策选择披露的相关制度建设进度

我国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规定仍存在漏洞,不同企业在披露时内容方式等各异,且对有关影响利润的会计政策不披露或披露不清,严重影响使用者的理解。因此,企业应尽快加强会计政策选择披露的规范化建设,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的披露时间、形式、内容、格式等予以具体化,减少内外部信息不对称,便于公众理解。

(四)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第11篇

杭州市萧山区共有480余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猛。为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村级“三资”监管,自2011年起,由萧山区农办牵头委托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村级年度财务审计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笔者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参与了上述审计工作。

二、注册会计师和村级财务审计

注册会计师参与村级财务审计具有天然优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在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时更容易赢得村民(社员)的普遍信赖。截至2014年6月30日,注册会计师行业拥有执业注册会计师98927人,会计师事务所8271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服务的企业组织超过350万家,2013年实现业务收入563.2亿元,其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稳步提升,符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需要。

三、构建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设想

(一)建立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必要性

1.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目前的村级财务专项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等,由于存在问题的描述繁多,且审计报告使用者往往并非财务专家,很难从专业的描述中迅速判断出报告所述问题的严重性,难以快速判断各村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尤其是当两个村都被描述存在同一类问题时,更是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例如,两个村的审计报告均反映有工程未进行招投标,但因具体不符合规定的工程个数不同,则违规程度也不同;进一步说,即便两个村未开展招投标的工程个数相同,但由于涉及的金额绝对值不同,其不合规的程度显然也是有区别的。2.村级财务审计实施者的需要村级财务审计报告内容繁多,即使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也难以对前任的审计报告作出快速反应,易遗漏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项。

(二)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让报告使用者、审计实施者能直观、快速地判断不同村之间在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其村级财务工作的好坏,设想构建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评分系统,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予以量化,对每个村进行具体打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本人所在单位2011年-2014年出具的萧山区村级财务审计报告进行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对实践中发现的审计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和探索建立相对科学有效的审计体系和相关指标得分体系,为今后的村级财务审计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框架

对收入确认、预算、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承包租赁、工程、经营费用、长期投资、土地征用费、票据收支、收益分配这11个方面进行审计,提出存在问题,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从如何更好地管理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出发,对审计中实际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赋予村级财务审计新含义,提出村级财务审计新体系:监督与咨询并行,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根据上述11个存在问题类型设置指标库和相应的标准值,构建一个评分系统。评分系统采用百分制倒扣分,满分为100分,按发现问题扣分的方式计分。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修正指标,其中,基本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常见的存在问题进行评分,每发现一个问题扣除相应的得分(即标准值×重要性系数);辅助修正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值修正。同时,考虑两类指标间的重复扣分因素。上述评分系统作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提供管理咨询的第一步,即让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看明白审计报告,审计实施者能迅速评估审计风险。

(四)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的运用

1.重要性系数(经验值系数)的确定

第一步:通过征求本单位中高级职称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十名的意见(以下简称专家意见),对收入确认等11个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形成重要性排序链条。上述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应综合考虑存在问题的性质和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等。排序结果如下:(1)承包租赁;(2)工程管理;(3)土地征用费;(4)经营费用;(5)收入确认;(6)货币资金;(7)收支票据;(8)预算管理;(9)固定资产;(10)收益分配;(11)长期投资。第二步:对重要性链条上的11类问题进行赋值。排位最后一位取基本值1分,每上升一位,增加附加值0.1分,依次类推,则排位第一位的分值为基本值1分+附加值1分(即0.1×10)=2分。上述总分值16.5分。运用上述计分规则,对各专家意见的重要性链条进行分别打分,并计算出每类问题的加权平均得分。最后,对数据尾数进行修正。加权平均得分情况如表1。第三步:每类问题基准值取1,则11类问题总值为11,对上述问题类型的分值进行折算,得到单项重要性系数。具体详见表2。

2.其他评分规则的确定

对于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得分修正。实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助修正指标进行增加。

四、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局限性

基于发现问题基础上的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经验值系数和标准值得分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此外,对一些有意识、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是较难发现的,则上述基于发现问题所构建的评分系统不能完全反映某行政村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第12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

1、获得融资资格

企业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根据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三年盈利的条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条件的企业,为了能上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操纵,甚至造假:股票已上市的公司可以通过配股或增发新股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意愿也十分强烈。但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一些经营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设法进行盈余操纵,以抬高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已达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10%,则前功尽弃,于是在配股或增发新股动机的驱驶下,更会采取各种手段操纵盈余,以期获得配股资格。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控股股东能从上市公司获得大量的资金。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时,控股股东往往具有很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2、提高新股发行或配股价格。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公司所能够募集资金的数额取决于股票发行数量和每股发行价格两个因素。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数量有额度限制,在有限的额度内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股票发行价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为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多少的决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为了争取到公司的承销资格,承诺帮助公司进行利润包装,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就产生了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此类问题在配股过程中同样存在。配股价格一般按该上市公司股票一定期间市场收盘价平均数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为了尽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进行配股,上市公司往往配合庄家推高股价或将股价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但股价需有业绩支撑,因此,需配股的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盈余操纵来提高公司业绩。

3、二级市场炒作(操纵股价)

企业股票上市后,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作暂时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

4、扭亏为盈,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形象或避免处罚

公司上市对于企业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许多公司在上市以前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但上市之后却成为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关注的热点。企业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和经营者的声誉,能力也和上市公司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控股股东与管理者的形象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形象俱荣俱损。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公司的股票就会进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随之受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更是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形成巨大的压力。按照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被实施有别于其他股票的交易制度,在股票名称之前冠以"ST"符号以示区别;如果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即被“摘牌退市”。为了避免公司股票被戴上ST,一些公司会竭力操纵粉饰其经营业绩,尽可能避免连续亏损情况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出现的上一年巨额亏损,第二年扭亏,第三年又亏损等奇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有些上市公司如果已被带上ST帽子,为了不被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以达到摘帽的目的。如果正常的经营不能保证上市公司摆脱困境,相关的利益关系人必然会进行利润操纵借以扭亏。

二、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手段

盈余操纵手段可分为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主要包括巧用会计政策,非会计方法主要包括关联交易、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地方政府支持等。

1、巧用会计政策

巧用会计政策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操纵方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的核算方法、职工保险金的核算方法等的选用及变更均会对会计利润数额产生一定影响。会计方法的变更除由于会计准则变迁、采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正当理由外,往往是为了操纵利润,尽管会计政策的变更为会计准则所允许,但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利润的行为容易被审计人员甚至公众识别,且效果有限,因此,利用这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较少。

通过各类准备金的计提和冲回是上市公司调节损益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要求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存货、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依照现行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在各项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方面,具有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这就给上市公司机会利用有关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大幅地调节损益。尤其是有些上市在亏损年度,集中巨额地计提各项准备,当年大亏一把,使企业轻装上阵,为下年度扭亏为盈作好准备,如某家电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巨亏七亿多元,其中就含有计提的大额准备,但2002年第一季度则扭亏为盈。另外,由于会计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处理,而固定资产大修理的时间及金额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来调节利润就具有较大的弹性。有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类上市公司,把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预提和冲回或待摊挂账作为调控损益的一种方法。

2、关联交易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权较集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是最常用的手法。据蒋义宏对上市公司经理进行调查,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支持率达55.56%(《证券市场导报》,2001.3),另据对沪深两市2000年的1018家上市公司统计,发生了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有949家,所占比例高达93.2%。其中,有488家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涉及总金额达1217.58亿元。在资本经营活动发生了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214家。另有844家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应收应付款的结算余额,上市公司关联应收款总额达828亿元,关联应付款总额为237亿元。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比较泛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影响较明显。

通过近几年的演化,现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资产置换、股权转让、托管经营、内部转移定价、出售无形资产、甚至还有“无偿赠予”等。

3、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

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来操纵盈余的做法在上市公司不断花样翻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视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对于盈利状况较大的子公司,如持股比例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会寻求提持股比例至20%以上,从而改用权益法核算,以增加当期收益;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会将持股比例减至20%以下,从而改用成本法核算,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有的上市公司年末超负荷接受订单,尽可能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信用条件以尽可能提前实现销售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借助与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另外有些广告费较大的上市公司,采用上年度预付或下年度后付的方式来操纵盈余等等。

4、地方政府支持

地方政府给当地上市公司“业绩”援助,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一种特殊现象。从地方利益看,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地方经济作用很大。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的指标很紧,壳资源十分珍贵。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忍上市指标作废或失去宝贵的已上市资格,便不惜向本地区上市公司进行援助,给予政策上的扶植。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援助就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重要手段。比如,地方政府为扶持上市公司,越权给上市公司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的退税;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为确保上市公司的利润,使其达到二级市场上筹资的要求,地方政府往往会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有的补贴数额很大,显然是“业绩不够,补贴来凑”。许多上市公司的补贴收入在利润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此外,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也是地方政府援助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1997-1999年度实际应税税率为15%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5%(含约15%因先征后返而实际享受15%税率的公司)。这些实际征收15%税率的公司除了部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实行优惠税率的公司外,许多是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行15%实际应税税率或先按33%税率计征所得税再将超出15%的部分返还。更有约3%强的公司享受零税率待遇。1999年,有超过54%的上市公司获得政府各种形式的补贴。

三、减少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对策

盈余操纵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会计制度建设、对公司的考核评价方式、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要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二十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Pama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公司管理当局盈余操纵的最大受害者是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有了辨析财务报告及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操纵。

2、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会计准则的制订和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对未来经济行为的创新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出现。参照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可选择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盈余操纵问题。

3、改进对公司的考核评价方式。首先,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应以营业利润为主,而不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尽管对营业利润也会加以操纵,但相对而言,该指标较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要实在得多。目前,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大都选用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往往被冷落。从构成上看,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营业利润影响外,还受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后几项正是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营业利润受非正常因素影响小,用它取代净利润,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等,更能准确反映公司的收益水平。一些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可能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较高,但这些公司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如果避开受投资收益、补贴收入、非经营性损益及所得税率影响的净利润指标,将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行为。其次,应削弱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地位,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评价公司的收益水平。如前所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极易被粉饰,以该指标决定上市公司能否配股或增发新股,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建议,建立一个指标体系,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质量。如设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量等指标,弥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不足。在上述指标群中,每股现金流量是极其重要的指标,该指标可以揭示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高低,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的重要补充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强,盈余能力的质量高,也证明公司资产流动性好,营运能力强。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析,判断其是否需要配股,以避免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形成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盈余虚增净资产收益率的弊端,从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的行为。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明显,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造成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压力,股权融资成本极低,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意愿十分强烈。不断从证券市场上进行再融资,是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主要动机。因此,解决一股独大,提高股权融资成本,降低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再融资的欲望,是减少公司盈余操纵的关键所在。另外,改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系,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重要途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管理层)重叠,董事会及监事会功能弱化,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经理人实际上集公司决策、管理、监督大权于一身,造成公司经营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以“经理为中心”的模式。在以“经理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受到极大影响。在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中,公司经营管理层实际上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即由公司经理层聘请审计机构来审计自己,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经理层决定。这种由被委托人监督委托人的程序,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中的平衡关系。审计机构在与上市公司的“搏奕”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自身利益,迁就上市公司,默认其会计操纵行为,甚至与之共谋“作假”。为了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和保持一个完全独立于公司管理层并不受其他关系牵连、能独立进行判断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履行选择、聘用和解聘外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并有权与外部审计人员讨论审计计划和审计结果、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等事项,以大大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1.1。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会计研究》,2000,9。

3、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