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教育

大学生毕业教育

时间:2023-06-16 16:0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毕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毕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1-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开辟多块阵地,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求职高峰期)、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以点带面,既节省教育资源,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QQ群、班级邮箱,开通微博、博客,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师资,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校中,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

[2]刘娟,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5.

[3]张颖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95.

第2篇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现实基础上而产生的实践理念和价值目标”[3],“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应然发展状态的一种价值理想”[3]。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4]。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和关键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毕业设计的特殊性、综合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锻炼平台。抓好毕业设计思想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2.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毕业设计阶段持续时间长,设计任务重,头绪繁多,问题频出。毕业生也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毕业设计阶段承前启后,既是大学生活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是新生活即将开始前的完美预演,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和重要节点。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得好,学生顺利毕业步入社会;引导不当,就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3.改善毕业生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粗略可以分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毕业设计过程中,多数学生面临考研、求职、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作息无规律,日夜颠倒;沉迷网络,难以自拔;忙于考研,精神压力过大;面临毕业大补考,情绪波动明显;因情感纠葛意志消沉等现象。总之,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某种疲劳期,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加以疏导易诱发事端。这就向毕业设计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毕业设计阶段思想教育的几个着力点

毕业设计的过程是学生再一次学习运用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初步接触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的社会化过程。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毕业生在诸多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毕业设计和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毕业设计过程本身即是思想教育过程,思想教育反过来为毕业设计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毕业设计阶段思想教育,需要着力加强在毕业设计、生涯规划、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1.强化毕业设计。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或找到工作后对毕业设计敷衍应付,或忙于考研、恋爱等不能安心毕业设计等等未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的情况,指导教师要站在“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高度,为实现“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而提出严格要求,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规范管理。除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开展研究、做好毕业设计等具体工作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所学习和提高。如引导学生学术诚信,强调“为学即人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学生开展讨论,实现教学相长。

2.规划职业生涯。在毕业生从大学生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人”这一过程中,毕业设计阶段是重要的转换期和过渡期,也是实施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契机和切入点。参与毕业实习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对自己的目标规划有所调整,有利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是读研还是就业,是去大城市工作,还是赴西部基层就业,都需要加强指导;特别是针对是坚守理想,还是屈服于现实压力等困惑更需要专人答疑解惑。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有业不就”以及就业时“等、靠、要”等现象,也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这些都是毕业设计阶段思想教育的内容。

3.学会人际交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源于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便构成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会接触到诸多人和事,如既要与实习单位沟通,又需要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同时还要与课题组老师、同学开展讨论,互通有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的过程也是与人交往、相互学习的过程。加强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事之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设计当中,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加强心理调适。毕业设计阶段是应激源较多且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的时间段。由于学业、情感、就业等造成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和内心困扰,如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引导,容易形成应激反应,引起突发性事件。加强思想引导,保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准确把握,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学生自我调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而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再到挑战自我,最后超越自我。

三、加强毕业设计阶段思想教育的应对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塑造人,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毕业设计阶段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诸多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教育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差异,都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毕业设计相对思想教育而言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思想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对知识教育的升华和拓展[5]。思想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而是依托具体载体,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提升,促使学生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毕业设计就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有思想有批判能力的人。毕业设计能有效实现对学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训练和熏陶,使其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办事、能批判的时代新人。毕业设计阶段的思想教育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明确指导教师双重身份,着力发挥其在学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引导方面的双重作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是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主要负责人,兼具指导毕业设计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双重身份。在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答辩等各环节,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彻底扭转目前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具体指导的“一手硬”和对思想教育的“一手软”的不利局面,真正成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规范。一是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书育人”理念,使广大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改变教师“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教育”等根深蒂固的思想。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师—学生沟通反馈机制,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指导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问题。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2.强化大学生、辅导员的双主体性,形成思想教育“双驱”动力。传统思想教育方法认为,大学生是思想教育的客体,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完全忽略其主观能动性。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毕业设计,建立健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规范和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思想教育内化的能力,进而形成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此外,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思想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辅导员要突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成长成才观念、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起好步,开好头。学生的内化提升和辅导员的外部引导同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双驱动力,将毕业设计思想教育抓紧抓好。

第3篇

黄晓娟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YB2013322)。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本文简要

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相关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农村户籍;农村大学生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 75%左右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大学生

就业率低,就业难,使得很多农村大学生千辛万苦读完大学却不

能顺利就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农村教育没有

城市教师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所以农村的孩子要考上

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大学,更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从这个角度上

说,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这一块更优秀。然而,当前农村大学

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引发新一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某程度上

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进程。

1.农村大学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大学生怀揣梦想走进大学课堂,憧憬着美丽的前程和出

彩的人生,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倍受打击。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

城乡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农村家庭出生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

比率为 69.5%,城市出生的普通大学生就业比率达到 87.7%。农

村大学生在谋求一份工作时,难度异常大,很多有人单位一看是

农村户籍的直接在面试迁就淘汰掉了。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

让农村大学生毕业生很无奈,也很无助。这种就业局面严重影响

了大学生的家庭幸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

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导致很多家长认为上学没用。

城乡普通大学生就业单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家庭的普

通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更好地企业

单位,很多城市家庭的大学生在一入学时,家长或者亲属都已经

为他们预留好了职业岗位,在一毕业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单位。农

村家庭的普通大学生由于没有这种“资源”,也没有人脉关系,

只能靠自己去闯,去选择一些相对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

2.农村大学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农村教育观念相对较为落后,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长期的

义务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素质教育缺失,导致农村大学生更重视学

业成绩,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予重视,而城市教育比较注重学

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城市家庭出生

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会比农村出生的大学生有优势,这些优

势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方面,比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在

求职过程中,城市大学生在知识的能活运用和综合能力方面比较

有优势。

另外,综合素质还体现在心理压力承受程度和就业观念方

面。城市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合理,心理承受性更高一些,能够灵

活的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就业观。

2.2 就业成本过高

很多农村大学生顺利读完大学已经是千辛万苦,让家庭承受

了诺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农村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兼职打工,

勤工俭学,毕业后求职费用过高,在很大程度上让很多农村大学

生错过了求职机会。求职过程中,高额的路费和住宿费,让农村

大学生在求职中很受限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求职机会仅仅局

限于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在也是导师农村大学生就业率低、就

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社会关系薄弱

在调查中发现,最让农村大学生感到无奈的就是没有关系

网,很多招聘内定和一些隐形的歧视让农村大学生很受伤。大部

分农村来的大学生在城市里都是举目无亲,家里可能世世代代都

是农民,根本就没有社会关系,然而,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局面

迫使很多人在求职时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求职位,求职找关

系使得在学校里苦读,拼杀出来的农村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因

为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人情的国家,所以强大的社会关系在求职

中要比优异的成绩更能发挥作用。

2.4 农村大学生缺乏职业指导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跟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所接

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缺

乏相应的职业指导和人生规划。学校把教育目标锁定在提高学业

成绩和重点学校上,对广大学生并没有经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指

导。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不高,在人生规划和职业指导方面处

于空白,农村家庭教育更多是在教育孩子做人和学习的监督上,

大部分学生家长也都生活在农村,没有城市工作的经验,不能再

孩子求职时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客观的分析。

3.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3.1 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从总体上看,农村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为

你,这也是中国城乡二元制体制下,农村教育长期系统处于相对

弱势地位的一个必然结果。农村生源学生所处的系统从他们童

年、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一直到就业支持体系,农村生

源的学生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

村大量闲置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结果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进

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童年是

不完整的,不愉快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基础教

育存在结构性失衡,使得农村家庭的学生没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

会。

3.2 提高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

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在大学期间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着重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提高农

村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和角色转换能力。

强化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让缺乏家庭背景,自

身找不到知名企业实习的农村学生通过学校的统一安排,获得较

好的实习机会,为未来就业做出更好选择。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除

了要有家庭背景以外,更主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因此,大学生要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积极根据市场的需要,掌握一些知

识、技能,并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招聘单位除了看重毕业

生的毕业学校以及学业表现以外,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极为重要,

外语水平、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水平、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兼职和实习经历以及上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找

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乐琪.大学生新农村创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J].中国

大学生就业,2008年22期.

[2]苗丽芹,刘华.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10年04期.

[3]《教育调查: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教

育报,2013年8月26日第3版.

[4]杨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新校园(理

论版),2011年第6期.

第4篇

1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扩招仅仅是一方面,另外总结为以下三点。1.1社会经济问题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大,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以及多数企业经济衰退现象明显,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却依然很快,相比于现今社会以及企业所需人才的比例而言,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当前社会所需,而且部分企业的衰退也造成了减员的情况,毕业生就业难情况在所难免。

1.2企业与毕业生的矛盾取向

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的教育,知识的积累,大学生活的努力付出,以及对进入社会的憧憬,使得他们对于就业的岗位、薪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等等各个方面期望较高。但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偏低,基础知识不牢,实践能力不足,培训成本过高,并且毕业生流动性较大,难以稳定长时间从事某岗位,薪资待遇要求过高等等问题一并出现。这使得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主动过滤掉了应届毕业生。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取向也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1.3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缺失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场所,明显在就业创业这方面有所缺失,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技术、技能、知识等等进行,对于就业、创业问题提及较少,没有对初入社会的有效认知和工作定位,这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角度更好的认识自己并给自己合理定位,其次培养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培养毕业生的个人修养。就业创业教育也能够将社会环境很好的传达给学生,使其毕业前先行对社会进行大概的了解,避免盲目的择业就业,更好的选择适合的企业和工作,也让学生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宏观来讲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鼓励学生能够灵活就业,积极创业。这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3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3.1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力度,为指导工作明确定位。应当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直到学业结束要不断的将社会属性灌输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自身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在高校温室里的花朵,要让学生不断的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合理定位。高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就业创业知道目标,明确指导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树立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3.2端正大学生的择业态度,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通过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意识,对学生敢闯敢试的勇气要加以鼓励,并深度挖掘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创业,调动学生创业热情。在学校方面,要积极的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发展提更稳定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多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认识自己,不断完善。

3.3培养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新的环境有着陌生、好奇、表现欲望、热情等等多方面的情绪以及想法。进入社会将是学生展现自己的好机会,高校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时,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推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积极的找到学生的优点,并寻找最佳的自我展现方式,为就业和适应社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3.4集合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初入社会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就业创业也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集合多方面力量,对当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总结,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解,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等等,需要合力进行深度剖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针对个人更好的对就业择业给出多方面意见,整合多方面资源优势,及时的进行就业信息的传递,以方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择业就业,改变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

4结束语

推荐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毕业生科学合理择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仅仅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形成针对性强、高效、吸引力强的教育模式,还有待广大家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共同推动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

作者:杨昊承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

第5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和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教育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视。本文主要从高校不断扩招、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等角度来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这有利于我们立足于教育来研究改变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可行性对策,从而更好地完善教育内容及方法,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而且所学知识陈旧,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旦踏入社会就显得能力较弱,视野狭窄,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把薪酬、工作环境、以及岗位的稳定性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大学生的思想同化了,也变得僵硬了。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探讨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不断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据统计,到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阶段[1] ;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万猛增到2009 年的611 万, 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激增, 2010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630万。而社会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却远低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可见,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当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诚然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然而当高校的过度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失衡后,反思教育及社会的责任就理所当然了。因为是教育造就与培养了他们,然而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却变成了“多余的人”。

二、教育与实践相脱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实的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但不管怎样,教育的过程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而如今的教育教学却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应当在避免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足和充分发挥应试教育行为的长处方面有大的作为。单纯注重书本知识教育造成了如下不良后果:

(一)将书本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

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从老师和课本那里获得知识。这种唯书本知识马首是瞻的知识教育,必然造成知识与文化的分离。老师学生只看到知识而看不到创造知识的人,及其蕴含知识的整个文化。一些教师把自己的教控制在死“牵”硬“填”的讲授上 , 对学生实行一种讲说式的“知识灌输”,很大程度束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仅仅只读了几本书,而不会做人,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得合作,纵使你是天才,社会也难以认可。

(二)教书与育人的分离

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精心传授,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我国长期遵循的教育价值理念是社会本位论,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中央集权似的趋同,教育俨然成了一种森严的政治体制:教育官员、 校长惯于用行政命令的口吻对教师们发号施令;教师们也习惯了课堂的权威,在他们的课堂里听不进半点不同意见。结果学生的主体性丧失,建构知识的自主性被磨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些学生由于只能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没有一点原创的能力与实际操作的能力,又不能接受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那只能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毕业即失业。

三、可行的教育救治之路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

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的出路问题加以考虑。高校可以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根据从企业得到的信息进行专业调整,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要紧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增加必要的专业培训;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注重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三)塑造完善的大学生人格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市场。是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要加大对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的依法监督力度,排除随意的、人为的不公平因素;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打通地域、行业的界限,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社会要推进从业形式契约化、法制化进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相信在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作为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学生必定能够克服自身就业时的不利因素,发挥好自身的优点,顺利的就业,更好的进入社会工作。此外,我们也期待国家尽快地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凤银,黄仕军. 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原因论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7( 11) : 74-78.

第6篇

1998年全国高校共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4%;2012年全国高校共录取685万人,录取比例75%。全国高校大学生,无论从录取总数上,还是从录取比率上,都呈现出一种高速上升的趋势。中国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式教育大步迈进了大众式教育阶段,加之社会上存在的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恶化。因此,正确帮助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找准职业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教育,探索多种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研究综述

“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元,如大学生诚信危机教育;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危机等。然而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就业危机”及“教育”两个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中国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欠缺

当前中国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但学界对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研究则更多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学生管理等角度出发。真正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大学生危机教育中,对于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及理论引领下的多视角的实践探索更为薄弱。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更为薄弱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投入、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还是在学生素质上,都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距。其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发展轨迹更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综合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加之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更凸显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成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和挑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河南省共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26所,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1.毕业生基数大

根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我国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史的最高值,而河南省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将突破50万。而从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总数上看,学校从2009年至2012年毕业生总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全校毕业生总数为5 930人,2012年毕业生总数为8 583人,增幅近44.74%。庞大的毕业生总数,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2.职业适应力低

和大多数公办院校相比,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特别是职业适应力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情绪、等弱势。从黄河科技学院2012年针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报告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在对专业问题的阐释和知识面上较为欠缺,分别占据调研用人单位总数的32.99%;对学校外语水平非常满意比例最低所占的比例为仅为7.73%。

3.社会偏见依然存在

社会上对于民办教育的认识在短期内还不能达到相当程度的正确认知,民办高校的发展机制不健全,也让不少人对民办高校存在或多或少的认识偏见。如: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及综合素质较差、很多就业岗位仅限公办高校、少数企业不接受毕业生民办教育学历等。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这种偏见,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4.毕业生就业观的偏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主要体现在就业困难上,而这种就业困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毕业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对于就业地区的环境、经济水平、工作条件等的差异认识不完整。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值过高都导致了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培育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的前提。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任务上来看,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关注于那些潜在的威胁和隐患;又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组织活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调适技能、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力等。因此,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具体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政策信息服务

造成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源自于大学生对于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和理解偏差,因此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就是要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并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在传统宣传途径如校报、就业信息网、校内电子屏、就业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基础之上,更要辅之以院系及学校两级咨询室、校内各团体组织官方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确保大学生了解、熟悉各类就业政策并能及时掌握各类就业信息,拓展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

2.深化职业生涯教育,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自省式的对自我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点有清醒而又充分的认识,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自我探索环节中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全面了解自我,在职业探索的环节中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主流工作,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地点、薪资福利、晋升空间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清国内就业环境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

3.丰富团学活动,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活动,不仅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职业适应力,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如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求职体验征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的青春故事”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将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吸引广大在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做”中,“实践”中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就业危机意识。

4.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深入研究高校恩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创新,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心理、就业等问题逐步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热点问题,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教育部门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和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总的来说应该注重以下的工作原则:

1.确立“ 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所谓“ 大”,一是要把整个网络都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争论的空间;二是要把大学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也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系统结构中来。

2.用系统的思路整合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偏重于“中观”层次( 如校园网站) 的建设, 任何单一网站无法做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应首先考虑自身特色。其次,考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态原则。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原有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进而引起舆论生态和结构的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上发展, 显现出一种动态结构态势。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要具有一般思想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还要具有信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信息素质”,善于通过网络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需要四方响应,发挥优势正确引导,通过网络形成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干预的格局。

二、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大学生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的恶性事件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随着大学办学的开放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都能在高校找到缩影。大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理还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使得一些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把“健康的心理与成才”等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推进心理咨询工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设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咨询常态化,以此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调查档案。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调查档案,排点“帮扶”对象。

4.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开设心理健康网站或是论坛,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窗、校刊、校报等有效媒介普及有关知识,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主要原因有: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不容乐观。二是高校专业的调整和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三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的心理误区。部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好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针对毕业生思想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毕业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2.加强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辩证地看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同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马立梅.浅谈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信.2013(13)

[2] 胡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谈[J]. 经济师.2012(7)

第8篇

    一、文献综述

    个人教育回报率是衡量居民教育投资回报水平的基本工具(孙志军,2004)。Zhao等(2002)比较了中国1978和1993年两个时间点个人教育回报率情况,认为相对1978年,1993年的个人教育回报率在明显增长;赖德胜(1998)研究显示1995年中国教育收益率比1988年有着大幅提高;Zhang(2005)和李实(2003)分别对1988—2001年和1990—1999年个人教育回报率进行研究,得出了回报率逐年提高的相同结论;陈晓宇等(2003)选择了1991年、1995年和2000年三个时点数据,发现同样的增长态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2005)针对2000年以后的个人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显示,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达到13%,超过10%左右的世界平均值(Psacharopoulos, 2004),2004年更是高达18.9%,其他如宁光杰(2009)、罗楚亮(2007)等研究得出的高等教育收益率相对稍低一些,但所有结论一致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还在持续增长且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之,国内外研究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人教育回报率①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后逐步提高,到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赶上国际平均水平,新世纪以来回报率持续向上增长,目前已经明显超过世界平均值。

    已有研究主要从市场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两个角度解释中国教育回报率持续增加的原因。市场转型理论认为市场改革越深入,以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货币化改革和自由劳动力市场逐渐发育成熟,劳动力配置由以前缺乏竞争性和流动性的“国家分配”刚性体制机制进化到个人自由选择职业和市场自由调配相结合的新模式,收入作为劳动力流动“指挥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育经历又是劳动力能够实现流动的重要凭借,劳动市场的打开自然而然会推高教育回报率。

    从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上分析,传统上劳动力就业方向基本都是“国字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为最大雇主的国家人力管理部门对体制内的工资待遇有着较为严格的控制和平衡(刘精明,2006),市场形成过程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甚至国有改制企业快速成长并成为就业市场增长的绝对主力,为实现自身发展,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主动为高素质劳动力提供较高的薪酬待遇,从而带动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价值提高(Zhao, 2002)。因此,在市场机制得到更好贯彻的非公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步伐更快的东部地区,教育收益率明显要高(Wei, 1999)。

    市场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整体回报率的增长现象,相对而言,针对高等教育教育回报率的增长还没有很好的解释。有人认为,中国受高等教育比例较小是导致高等教育回报率比世界其他国家高的重要原因(Benjamin, 2000),然而,相对于大学生寥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更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规模的2000年以后的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回报率要更高,说明人数多寡并不是决定回报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也有人认为近年来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科技因素快速渗透到社会生产并发挥主要作用(孙百才,2005),一方面保证了高等教育回报率要高于其他教育层次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使得早先毕业的大学生要比新近毕业大学生在知识上处于弱势,造成高等教育回报率偏高现实,这种观点在纵向上较好地回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回报率递增现象,但是在横向上对于科技更为发达而回报率相对偏低的美国和西欧,中国如此之高的回报率依然令人费解。

    尤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教育大规模扩张的背景,已有解释更加显得单薄和难以令人信服。根据市场供求法则,供大于求则价格降低,供小于求则价格升高,劳动力市场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供给的增加会拉低劳动力价值。Ahluwalia(1976)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有可能难以承受教育扩展的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会使得个人教育收益率的降低。Psacharopoulos(2004)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平均教育明瑟收益率比20世纪90年代初降低了0.6个百分点,研究者在排除宏观经济等原因后(该时间段世界各国经济呈现明显增长),将这一现象与同一时期各国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的状况联系,认为教育供给的提高是导致教育收益率轻微下降的重要原因。Tsai(2008)研究也表明,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工业化经济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但在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两者作用相互相抵,使得台湾的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在此期间基本保持不变。

    就我国情况而言,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得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高等学校每年招生人数从1998年100万人增加到2008年招生600余万人,在校生规模从350万人增加到近3000万人,从供给端看,高学历人才从数量上已经不“金贵”。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又是在大大增加。也就是说,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增加了大学生供给会导致高等教育回报降低,同期经济快速增长使得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加又会促使此类劳动力价值提升,然而,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到底是大学生的供给超过了经济发展需要导致大学生贬值,还是说经济增长包含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大于高等教育供给使得大学生升值,纯粹从逻辑上很难推断出具体结论。

    实际数据显示,我国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模式”过渡到“大众化”阶段,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的同时,囿于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和产业升级缓慢,社会没有做好吸纳突如其来、庞大的新增高学历劳动力群体的准备,应届大学毕业生未能就业人数飙升,如图1,2002年 过后,应届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从每年不足40万快速增长到2008年近2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非累计数字),年增长率始终在20%以上。(数据来源:梁冬梅,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人口学刊,2009. 6)

    

    图1 2000年—2008年大学毕业生当年未就业人数和增长率

    因此,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状况实际已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既有研究的可比性基础,因为无论是上世纪80、90年代,还是在西方国家,没有发生如此之大比例和规模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情况,现有研究只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已经获得工作机会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所得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极有可能存在偏差。所以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国内最为权威的社会调查数据,利用常规方法对不同时期大学毕业生教育回报率进行验证研究,同时引入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毕业后未能就业”规模激增现实因素予以对比,以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30年来中国个人高等教育回报率变化情况。

    二、方法与数据

    (一)方法设计

    明瑟方程基本的表达方式为:

    

    其中,ln w是指个人收入的对数,Sch表示教育年限,Exp表示工龄,ε为误差项。系数β就是个人教育回报率,因为方程没有涉及教育成本,所以该方程求得的回报率并没有考虑成本因素。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变LUNwen. dylw.net 量遗漏、选择偏差、异质性等问题,一般学者会加入一些变量和控制变量,本文为了更为集中地讨论问题,仅采用最基本模型②。另外,公式(1)中的教育年限是连续变量,β代表平均教育收益率,为更方便地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反映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并有利于相互印证比较,我们借鉴李实等(2003)使用的方法,该方法也被大量文献所采用,将公式(1)改写为:

    

    (二)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06年项目(CGSS2006),该年共获得了10151个样本(家庭)相关情况,有1220个样本具有高等教育经历,其中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样本有7348个,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样本为824个。

    相关变量的处理方式为:受教育年限、收入等在调查问卷中直接体现;工龄的计算方式为当前年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去7(默认7岁是普通公民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平均年龄);在教育层次上,分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中等教育学历和高等教育学历三种。

    本研究采用出生同期群方法来比较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之后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回报率情况,按照我国正常的学制年限安排(即设定23岁是个人从大学毕业的平均年龄),3个同期群分别为:第一个同期群(C1)涵盖1957年到1966年出生的受访对象,以研究上世纪80年代情况;第二个同期群(C2)涵盖1967年到1976年出生的受访对象,以研究上世纪90年代情况;1977年后出生的公民归为第三个同期群(C3),以研究2000年以后教育回报率变化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已有研究对于不同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按照同样标准,只研究那些进入社会获得工作并领取报酬的样本,而舍弃掉没有找到工作没有领取固定报酬的样本,这样就有一个潜在假设: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处于一个长期的稳态过程,无需考虑更多因素就可以将不同时期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当代大学生与10年前乃至20年前在获得职业机会上没有变化。这个假设会怎样影响高等教育回报率,本部分使用同样数据同一模型,分别在不考虑大学生就业变化的常规假设前提和引入大学生“毕业后未能就业”因素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析。

    (一)常规处理得出的分析结果

    在大学生就业状况处于“稳态”假设前提下,为得到不同年代大学毕业生“价值”数量变化,可利用公式(2)得到个人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在同一时点,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就业者(参照系),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教育回报率呈先增后减,而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不断升高,从相对系数高137%到高158.9%,增加了20个百分点。这表明,相对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大学生是在持续“升值”。严格来说,这个推论不能直接得出大学生本身“升值”的结论,因为这里高等教育系数只是一个相对系数,有可能不同年代出生的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工作报酬有较大差异,比较的参照系(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则会导致相反的结论,因此必须要对总体情况加以考虑。

    

    表2是根据公式(1)得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不同时间区段出生的就业者回报率同样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总体来看教育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年为单位的个人教育经历含金量越来越高。

    

    结合上文分教育层次的估计结果,可以认为新近毕业的大学生收入要比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生收入要高,大学生在持续“升值”。这个结果与李实(2003)、陈晓宇(2000)等研究结论完全一致。

    (二)考虑未就业大学生的分析结果

    西方发达国家在跨期或者跨区比较研究时使用大学生就业稳态假设是合理的,西方社会在人口、教育、经济等方面都处于平稳状态,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比例长期来看基本保持稳定。而综合我国2000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我国1999年、2001年2006年城镇失业率分别为3.1%、3.6%、4.1%,与此同时大学文凭失业者占失业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4.7%、2001年的6.1%上升到2006年12.6%,具有大学文凭失业者中因为“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原因人口比例从1999年的4.9%、2001年的37.2%增加到2006年的47.6%。因此,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都在发生快速变动,大学生就业稳态假设有欠合理,面对不断膨胀的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既有现实,已有研究显然难以反映整体情况。

    CGSS2006问卷中专门设置了就业状况的调查选项,使得我们能够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的情况从其他样本中分离出来,从而能够考虑2000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C3)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的实际情况,将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含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纳入回归模型,这样就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毕业的大学生价值变化。

    将CGSS2006数据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放入样本中进行回归,设定他们的年收入为10元(近似无收入),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高等教育经历劳动力收入对数相对小学及以下学 历劳动力收入对数从表1的158.9%下降到121.9%,不及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教育回报。表4显示,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也因为考虑了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原因,年教育收益率大幅下降,不及前两个期间的年教育收益率。

    

    图3直观表明,用一般的教育回报率计算办法,高等教育相对收益率和个人平均收益率都在不断增长,然而,在考虑大学生就业状况因素条件下,以低学历层次劳动力为参考,收益率最高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其次为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收益率最低为新世纪大学毕业生;就个人平均教育回报率而言,新世纪新生劳动力(1977年以后出生)教育回报率最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劳动力市场(1957—1966年出生)的就业者回报率最高。三者次序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一般研究仅仅把已经在寻职大潮中成功“上岸”的大学生们计算入样本中,忽略了越来越大比例的大学毕业生依然还在失业的苦海里艰难挣扎,如果将两者合并计算,结果发生变化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新世纪大学生价值在“明升暗降”。

    

    (a)高等教育相对收益率变化

    

    (b)个人平均收益率变化

    图3 考虑就业状况对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对比图

    另外,明瑟估算方法并不反映和包括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仅仅对大学生“产出”部分进行考量,而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大学生学费成本、生活成本、求职成本在不同程度增加。如果考虑这些成本变化因素,高等教育的“性价比”可能愈显低下。所以,目前“读书无用论”再次被人们频频提起,原因并不是民众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否定,因为对于那些能够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多年的教育投入是值得的,“读书无用论”适用对象是目前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岗位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群体。

    四、结论与建议

    现有大量研究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持续增长,2000年过后更是赶超世界平均水平。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06(CGSS2006)数据进行分析,将未就业样本数据包含到明瑟估值模型当中并将结果与传统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不考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条件下,新世纪大学毕业生回报率最高,大学生“升值”明显。然而,在加入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样本状况下,2000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回报率大幅下降,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生教育回报率都要低,新世纪大学毕业生实际上在发生着快速“贬值”。

    结果说明,现有的大量研究没有考虑我国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根本性变化,并假设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类似的研究前提,导致现有研究普遍高估了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LUNwen. dylw.net 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相对发达国家更高的两个研究“假象”。本文是对既有研究方法和结论的一个纠正和补充。

    本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有学者以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不断增高之表面现象作为国家进一步提高大学学费、减少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依据和理由,认为普通家庭及个人教育投入回报预期明显,有意愿承担更为高昂、更高比例的大学生学费负担。且不讨论公益的、具有外部性的高等教育事业是否应该通过民间不断投入方式来实现发展,仅从教育回报来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现阶段还是需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多关注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更多投入,更多地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收稿日期]2012-03-14

    注释:

    ①1个人教育回报率与个人高等教育回报率并不是一个概念。大多数国家基础教育回报率>高等教育回报率>中等教育回报率,而中国数据显示(李实,2003)我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中等教育回报率>初等教育回报率,个人教育回报率介于中间。由于部分文献没有专门对高等教育回报率进行研究,为口径对比方便,本文某些段落采用个人教育回报率数字而没有用个人高等教育回报率,这种口径变化不会影响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

第9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国土面积有限,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部分难以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而就业市场资源有限,因此出现了大学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且这个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因此,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我看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除了上述所说的求职人数众多而提供职位有限的市场供需不乐观外,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的自我求职心态

    大多数大学生的心态都是抱着想要一份高薪、稳定和感兴趣的工作,很多大学生都拥有一种优越感,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这种优越感更为强烈。但是,持有这种优越感的学生大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众多,而在这之上还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比起他们,在学术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作为一名本科生都不占优势。并且,大学本科生年龄大都在21~23岁之间,属于初入社会,在社会阅历和经验方面,也没有太大优势。若是人人都抱着一种过高的要求去求职,势必会导致求职成功的几率大大下降,从而成为待业青年。因此,大学生在自我求职时,应抱有一种平常心态,根据自身实际能力来选择求职岗位和待遇要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求职要求。

    2大学教育资源对毕业生求职支持的缺乏

    一些大学已经根据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一些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导航站。但是,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课程和创业导航站,但效果不太理想。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其次是学校对相应课程的安排不尽合理,再次是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作用力不够,不重视授课的效果,最后是一些创业导航站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创业资讯和平台,有些学生到毕业都不知道学校里有这样一个平台和机构。因此,也不能很好实现创业导航站设立的价值。

    3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过高

    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和社会的经验都是有限的,而很多提供职位的企业却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点,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是有些苛刻的。企业在这方面,只注重了企业自身的近期经期效益,而没有重视企业的文化和未来发展。试想,如果企业不提供就职机会,大学毕业生又从哪里来积累工作经验呢?一个拥有良好文化的企业,也应该是愿意同职工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而不是一味利用职工的劳动价值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方向———自主创业

    限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以此来解决待业问题。由此也为大学毕业生开拓了一个就业新方向。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就业职位。自主创业除了有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优势,在我看来,还有这样一些优势:

    1强化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

    要自主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自主创业,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得以立足。同时,自主创业强化了大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想要创业成功,必须对市场具有较高的敏锐度,能够了解市场动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根据需求做出调整,推出产品和服务,好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自主创业也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一个企业要发展和成功会经历坎坷和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本就是个极具风险之地。这就注定了一个企业需要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想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做好应对困难和风险的准备,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自主创业加剧了市场竞争

    大学生自主创业,势必加剧相关业务市场的市场竞争,因为提品和服务的商家多了,需求者或者说消费者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作为一个消费者,都是更愿意也更多地去选择质量和服务更好的。因此,在商家之间,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就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大学生思想活跃,更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创造出更多具有意义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丰富现有市场。带动新的消费热点以及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所以,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大学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

    1大学教育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创业精神并不尽是天生就具有的,很多时候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得来的。大学,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所选择的专业知识,还有对社会的认识。因此,大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业能力。好的大学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学校通过授课讲述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经验之谈化作实际体会和自身的经验,以此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大学教育在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2大学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和创业平台

    大学利用其本身的声誉和学生资源优势,可以同某些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就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创业平台,利用成功企业的企业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有创业的体验。同时,让合作企业的成功企业家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和咨询,也使大学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创业信息平台。获得学校的支持,将会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更好地解决自主创业问题。

    四学校如何对大学毕业生创业进行支持

    1开设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门应得到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的课程,尤其是在就业难的现状下,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应在课堂和校园制造良好的就业、创业学习氛围;其次,提供良好的教师资源,聘请具有丰富求职经验者和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们进行授课,因为最真实的信息才能让学生对创业有最真实的感知。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创业想法及实施步骤,根据其想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能解决一些学生们对创业的疑惑和问题,为毕业后的创业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帮助。

    2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创业品质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和创业品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很好教育的情况下,他的创业品质也会得到相应地发展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就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去尝试和开拓不同的就业方式和道路,也是具有了创新精神,也才会有好的创业的想法和计划。大学生创业与其他社会人士创业的不同点也在于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来发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激情和动力,对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极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3打造良好的创业平台,锻炼和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导航站,走同企业合作的道路。利用大学的学术和学生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利用企业优势资源为自己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有进入企业工作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机会,可以更多地去实地和直观地了解关于创业的东西,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之谈化作实际,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业技能,为毕业后的真正创业或者继续创业提供更大的成功动力。并且为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创业导航站应及时收集到当地的相关优惠政策,使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能够享受的优惠,在创业的道路上获取更多的便利。

    总之,由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大学毕业生求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解决就业问题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除去自身应具备的内部主观条件,还要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支持的外部客观条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也将此付诸实践,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这势必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个就业新方向能够更有序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3]胡桃,沈丽.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84-0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在增加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以每年几十到上百万的增加。我国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中国内地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2年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40万、413万,495万、559万、621万、631万、660万。可见高校毕业生人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急剧增加,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岗位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矛盾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来看,国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味的重视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方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劳动力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力大军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二是进程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三是海归人数的增加,如此多的就业大军涌向一个劳动力市场,势必造成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双缺口的现象,一方面,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自身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就业倾向于进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业绩、薪酬等方面都很好的用人单位去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存在用人缺口的企业方,也希望自己招到的各方面条件都很高的优秀人才。然而事实上,大学生都寻找的优秀企业的数量有限,大学毕业身工业并非百分百的满足需求方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就业“双重缺口”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

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急功近利,期望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并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同时,在大城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面前,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求职的大潮中往往属于强势一方。因此许多用人单位提高了录用员工的门槛,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组织(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就业市场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

在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看,中小企业是吸取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在日本有1。25亿人口,却有660万个中小企业。我国现有13亿人口,而中小企业的数量只有700万个。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大量的吸取我国劳动力,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相对较少。从就业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业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就业需求职位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壁垒问题

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虽然继续大学毕业生人才,但是因为他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和档案等问题,而是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这样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却也招不到人才,另外,我国的西部和基层需要大量的公务员和教师,但是很多大学生去那里工作,他们的档案和户口都要一起迁过去,这样他们就担心自己的下一代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如果户口不在大城市,将来送子女来大城市读书就要缴纳很高的借读费。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喜欢留在大城市,因为发展的机会多,空间大,成功的机会也多。

(四)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市场的发展,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高校专业的设置,甚至有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是立足于自身教师的师资条件等,导致学校教育缺少特色,专业落后,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毕业生自身对自己的期望都比较高,自身地给比较高,有些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去当国家干部或是去大单位,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片面地追求地域条件和物质待遇。缺少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有些大学生还是抱有传统的就业观念,希望找一个铁饭碗和大锅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就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会失业,失业后还要再就业。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另外,大学毕业生缺少主动创业的精神。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存在数量上的问题,也存在结构方面的问题,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方面。比如高校某些专业人才过剩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有些专业却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目前我们国家由于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知识培训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培训,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思想,同时国家也在创业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校教育只注重就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创业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顾着到别人的公司去打工,缺少自己创业的思想意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

(三)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其自身的就业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是集中在体制内就业,很多体制外、非正规和有弹性的灵活就业并不能被大多数毕业生所接受,然而很多体制内的单位基本上由不缺人,这就导致就业市场上的“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现象同时出现。大学毕业生都去选择大城市和收入高的单位,很少愿意去民企。可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联系的就业指导体系,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为以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3).

[2]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杨青.教育化与知识失业[J].经济学动态2004,(2).

[4]郭飞.我国失业的五大特征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3,(11).

[5]游河.教育的阶层差距与社会流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6]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4).

[7]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网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8]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9]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7).

第11篇

关键词: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2-0060-03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 2007年则达到了495万人,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使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新途径。

一、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约因素

第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缺乏。目前,大学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复多,创新少等问题。对比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的、开放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可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竞争意识。而我国的教学是管理型的、封闭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创业的学生不多。美国大学生一般从事高智力、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而中国只有部分大学生涉足IT、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家教、办书店等创业活动。

第二,在投资方式上,大学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有限,唯有利用专利、专业技术或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多数创业者都是由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转化的。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执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速度较快。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之中,融资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例如,2005年4月,上海市政府启动了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资助高校毕业生以其科研成果或专利来创办兼顾创意类和科技类企业。它是上海市政府用于扶持上海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的政府资助型“天使基金”,也是培养高科技企业的“种子基金”。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和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接受学生创业资助申请。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在30万元以内。

第三,师资力量缺乏,制约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老师。教育教学关键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而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其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怎么开,讲什么,心里无数;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多。而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方面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大多数老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他们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尽快培养一批能承担创业教学任务的高素质教师是目前各高校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大学生还需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

(一)创业大学生能力、经验不足

(1)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

(2)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其成员里有时还有名校的MBA,但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缺乏创业环境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三)创业教育滞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地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仕途。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二)高校应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现在,自主创业主要是靠少数学生的自我摸索,还有一定的盲目性。高等院校应该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

1、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四)转变社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 叶育旺. 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03).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环境 ;创业政策

一、福建省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2013年,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和省外高校福建生源毕业生总数达到24.2万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福建省高度重视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也快步加强了创业教育。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政策支持。福建省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除了税收优惠、科技孵化等方面支持,还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支持等。2012年,福建省在福州地区大学生公共区域建设4000多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

2.资金支持。福建省每年增加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并给予首次创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开业补贴。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在创业地按现行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贴息。同时依托团省委与福建省人事厅、财政厅等部门设立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团省委还从企业与政府财政募集到800万元资金成立了“海西青年创业基金项目”。

3.税费减免。福建省对高校毕业生从事符合条件的个体经营实行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3年内免费办理人事,提供落户服务。

(二)创业助力计划持续开展

福建省形成“大学生‘十百千万’创业助力计划”、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活动、“闽台合作孵化创业”、“真情创业”、“1+1群创业”等9种创业(培训)模式,鼓励和帮扶福建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就业。同时,建立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福建团省委还组织动员企业对创业大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和指导,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开展各项创业活动。如:“三和集团”投入3000万元,推出了“一家茶叶加盟店+5人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动员“匹克集团公司”出资2000万元,用于扶持150个创业青年开设匹克体育用品加盟店;与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荣誉酒店集团等5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三)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目前,福建省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加强了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开设讲座,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部分学校在政府支持下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为学生解决创业场地,而且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服务,让学生真正走进市场,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二、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挑战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政策、服务、资金和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出现了“两高四低”,即创业呼声高、创业意愿高,创业参与度低、创业成功率低、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创业促就业实效低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左右。

(一)政策服务不完善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福建省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教育部门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较为宏观,没有形成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由于省教育部门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的福建高校大学生创业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公共部门创业服务能力出现很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福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工作。

(二)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大学生的信用累积度低,大学生自主创业难以获得民间资本的支持,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融资难度。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先后出台了多种金融政策用于扶持大学生的创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校大学生获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仍然较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福建省各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比例仍然比较少。

(三)创业教育不系统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曲解,教学定位模糊,把创业教育等同于老板速成班;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笔带过;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校主要采取邀请校外企业家做创业报告或专家讲座的形式;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部分学校开设了《KAB创业基础》选修课,但对学生缺乏分层分类指导,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脱节。

(四)师资力量薄弱

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是思政类、心理学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的老师,还有一部分是辅导员。这些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授课内容侧重创业理论分析,无法给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动机大多是因为兴趣,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校团委会给予一些指导性意见,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功创业的教育需求,所以大学生创业活动多以失败告终。

(五)创业意识不强

受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福建省大学毕业生普遍期望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谋求一个稳定有保障的职位。很多创业的毕业生是由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被迫创业,由于自身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各方面准备不足,缺乏市场抗风险能力,导致失败率较高。

三、推进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以政府为先导,完善服务体系

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要以政府为先导,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联接和无缝对接,不断完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政府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大学生创业;要利用创业教育、创业论坛、创业比赛等各类平台宣传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并认同以创业带就业,进而转变就业观念;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效应,提供创业资源共享平台;要夯实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基础,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减少大学生创业风险,更好地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发挥地方优势,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创业的视野,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充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内容,交流创业经验。

(二)以教师为引导,加强创业教育

当前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已成为福建省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来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主渠道,覆盖全体学生;要构建系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性;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校内教师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要求深入企业体验,充实创业实践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指导水平,从校外引进创业专家要有针对性,增强创业指导效果;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分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以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导,拓宽筹资渠道

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瓶颈,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创业中最紧要的是资金因素,资金不足容易导致创业项目搁置和创业失败。拓宽大学生创业筹资渠道,要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设计多元资助政策,满足学生创业的不同需求;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其辐射范围要广,能够为大多数创业学生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鼓励大学生的家庭参与创业,在资金和精神上给予双重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针对大学生创业贷款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学校建立合作企业、合作单位和校友组织等筹资渠道;鼓励成功企业成立创业基金,集聚更多企业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