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时间:2023-06-16 16:0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就是大学生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是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最满意的指标是道德、健康与家庭[1];何英、李景华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严标宾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4];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5];等等。这些有意义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与脆弱、独立与依赖、热情与冷漠、开朗与孤独等心理特点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认知观念,已经呈现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大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该问卷分为A、B、C三个部分,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有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个维度。其中, A、B两部分采用7级平分;C部分采用9级平分。总分越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状态没有完全康复,因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刚刚步入校园,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高年级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数较之低年级,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而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而应培养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否体验到快乐与客观的环境、事物的认知相关联。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爱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风顺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多尝试挫折与失败,在去体验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3]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8.

第2篇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并已经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是个很复杂的事情,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我国生命教育的不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就试着从我国大学生自杀的严峻形势出发,找出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据网友最新报道:“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坠楼身亡;2011年01月09日,身患白血病的刁旭亮因不忍拖累父母将水果刀刺进喉咙;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理由是不满自己由优等生变成差等生……2011年5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一大四女生因父母离异跳楼自杀;2011年5月24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刺桐苑四号楼学生公寓一男生被发现死亡。” 2011年短短的四个月之内,全国的高校中至少发生42起自杀死亡事件,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这还仅仅是自杀死亡事件,如果考虑到那些自杀未遂以及自杀意念,那个数字更是可怕。据余小鸣等对231名医学生的研究发现,有15%的人自述一年中有过自杀的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同样,陈志霞针对全国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类似的情况: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三年级比例最高,占13% 。

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人才,但我们每年却有这么多的大学生自杀或想过要自杀,这确实是一件让全国人民担忧的事情。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既有大学生认知、心理、性格等内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其中,我国生命教育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校教育中生命目标的游离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本该是生命的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生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人格、人性、意志、道德、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生命特征都没能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然,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是全世界的通病。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后指出:“知识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职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的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

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

著名哲学家胡塞儿认为,科学是“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抽象掉了作为过着的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 而“现存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 现在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教育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相分割,“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隔绝。

对现代教育而言,学生成长获得意义的家园被抽象、孤立、单调、机械的“科学世界”所占有,教育过程那种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大学教育是以专业性、理论性教学为主要特点的,它依然沿用了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多数情况下仍然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忘却、消解、异化、远离了生命的“生活世界”,退出了个体喜怒哀乐的生命体验。更可悲的是,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怪圈,只知道什么知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教什么,什么课最热门就开什么课;教育灌输给学生空洞的政治理论、理想化的道德标准、统一的素质要求,却没有对个体当下生活的关注。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需求,也远离了“生活世界”。高校这种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教育,导致学生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学生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精神上空虚,常常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陷入精神迷惘和困境焦虑中,终使其与教育本真与应然价值背道而驰。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未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个体受教育时间最长久的场所,父母的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的作用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的价值观有偏差,他们无形之中就会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对事情的判断,而且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联合家长,共同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对人产生影响。因此,要使我们的生命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统一起来,建立起良性和谐的生命教育系统。”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生命教育尚未形成合力。家庭中有些家长受现代社会的诱惑,形成负性的生存状态,如家庭中软、硬暴力的存在,有些家长的贪婪、损人利己、损工肥私等丑恶行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只注重智力培养而轻视道德教育的倾向,这些肯定不利于学校的生命教育;社会对教育责任的推脱、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暴力现象、歪风邪气、堕落思想等严重歪曲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使学校的生命教育大打折扣。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行为 对策研究

自杀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经跃居于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存有自杀观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惊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要点问题。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学基础

大学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体,从其身心特点来看,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充分,情绪意志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置身新的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依赖和独立产生矛盾或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障碍时,各种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会使其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败感。尤其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期,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子女人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出忧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还有的同学,因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无力承受而产生严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导致自卑。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病理学基础来看,主要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

抑郁症的早期,大多是渐进而隐伏的。患者变得闷闷不乐,少语。自觉思想迟钝,易疲劳,易激动,好流泪。有些病人开始有躯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并可伴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心悸、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是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兴趣及平日的爱好,懒于学习和工作,遇事总是往坏处想,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乐趣。同时,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点,时常自叹,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严重者会出现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妄想,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也明显增多。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大学与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与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常感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为此,有些同学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长期过度的紧张情绪很容易使人焦虑、抑郁,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就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当恋爱受挫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性压抑或者想入非非,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上的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的同学,常感到捉襟见肘,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之下,轻者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业上的压力。过去,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率几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而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随之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也开始面对就业的艰辛。这种现实的就业压力与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就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现忧郁、焦虑、自卑的心理症状。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巨大的压力会使人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使人体验不到生活、学习中的快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调适,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崩溃甚至自杀。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且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不少学校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因此,构建自杀预防机制及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加强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因此,现阶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时代特点,加大力度进行压力与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此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压力。教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2.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过SCL-90对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或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碍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重点预防。如: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行为观测和心理检测;开设“生命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一旦发现其心理异常,必须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对发现有精神疾病倾向者,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必须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使自杀事件防患于未然。

3.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根据易激发自杀意念产生的各个环节设定排解方案,实施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欲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都有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杀者打消念头,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践证明,很多情况下自杀只是心理失调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只要发现及时,方式恰当,危机干预可将自杀冲动遏止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正确认识和科学研究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

第4篇

关键词 正念认知疗法 负性情绪 治疗结果 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度阶段。他们或多或少地容易出现强迫、焦虑、抑郁、自卑之类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类情绪称之为负性情绪[1]。鉴于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对个体身心健康,以及对他人、组织和社会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的具体方法采取的是团体训练课程的形式。每个进入正念课程的参与者都需要参加一个为期8周的团体训练班,每周一次,每次2.5至3小时。练习的内容是禅定等正念训练。

在近20年来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2]。大量研究表明,基于正念的心理疗法对压力相关障碍[3]、焦虑障碍[4]、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5]等干预有效。目前,国外使用正念疗法对负性情绪干预的研究报告不少[6-9],国内仅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10-11]。

本研究通过招募被试的形式,以受负性情绪困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认知治疗,初步探索此疗法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启发。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来自昆明某高校的在读大学生。通过校园张贴海报、校园BBS上帖子进行招募,先后招募到15名患者,共入组6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年龄18~24岁,平均20.7岁;大一新生4名,二年级2名。入组条件:(1)YBOCS得分≥10分;(2)自述为强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给生活带来了困扰;(3)无物质滥用或依赖;(4)无精神病性症状。(4)了解团体设置后能坚持参加8周。

(二)工具

1.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 Obsse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 [12]对患被试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进行每周评估。

该量表共10个项目,其中1~5项为强迫思维,6~10项为强迫行为。每个项目采用0(无强迫思维行为)~4(极重)点计分。

2.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 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 Q)[13]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和追踪期测量。该量表共39个条目,分为5个分量表:观察、描述、正念行动、不判断、不反应。每个条目采用1(一点也不符合)~5(总是很符合)点计分。

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4]共20个条目,以1“完全没有”至4“持续存在”4点计分,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SAS的Cronbach's系数为0.931。

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5]共20个条目,以1“完全没有”至4“持续存在”4点计分,总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

(三)方法

1.研究方法

经被试知情同意,治疗平均次数为8次,治疗次数结合被试的实际进展情况略有调整。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每次约60Min。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1次追踪测评。

2.干预方法

干预持续8周,每周2 h,由1名多年练习正念的指导教师带领,地点在昆明某高校的咨询室。

治疗分3个阶段,第1阶段(第1次)为心理教育,第2阶段(第2~4次)为正念练习阶段,第3阶段(第5~8次) 运用所学应对未来的心境。每次会谈都从填写YBOCS开始,然后回顾上周的家庭作业,了解练习的感受,解答练习中的疑问,接着是正式的治疗,最后和患者共同讨论确定下周的家庭作业。

第1周主要为针对负性情绪和正念训练的心理教育,通过葡萄干练习导入正念的概念。

第2~4周学习正念练习,其方法参照《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练习内容依次为躯体扫描、正念观呼吸、正念观察想法。强调被试练习中要一刻接着一刻客观观察体会自己的想法、思维、冲动和情绪等内心活动过程,学习只是将它们视为内心的事件,体会这些心理现象自行变化的属性;另外一方面强调将精力投入到此时此刻、有建设性的事务而非病理的行为上来。每次的第1个小时进行正念训练,第2个小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别为“活在当下”,“允许\顺其自然”以及“想法不是事实”,指导教师带领被试主动导引出困扰过自己的情绪问题,然后使用正念技术进行应对,从而产生对自身问题新的体验和认识。请被试在接下来的一周完成家庭作业,包括每天30 min的正念训练,。

第5~8次,运用所学应对未来的心境,目的在于启发被试在未来遇到情绪困扰时,可以采取让自己有控制感、成就感的行动。

最终目标是让被试认识特别是能够体验到,这些负性的想法、情绪、冲动都存在着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过程,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阻止它们的出现。通过这个治疗过程,一方面增加患者对负性想法和情绪的容忍力,一方面降低患者实施消极行为的冲动,最终放弃消极行为,将精力投入到正常事务上来。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Wilcoxon配对样本检验比较被试在不同时点各量表的得分差异。

二、结果

(一)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比较 6名被试参加训练的平均次数为6.5次。由表1可见,YBOCS,SAS,得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而FFMQ得分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二)对访谈稿进行类属分析后,抽取出的5个主题分别为正念训练的收获、对小组氛围的感受、对训练课程的意见及建议、练习的阻碍、对正念的认识。所有被试都认为从训练中得到了收获,在课程结束后1周进行访谈时,大部分表示还在坚持使用3 min呼吸空间帮助自己面对负性情绪,收获体现如下:(1)学到负性情绪方面的知识;(2)教师的话有启发;(3)让自己平静,调节情绪的方式;(4)正念能力提高;(5)接纳;(6)放松。

对于训练的设置,有3名被试觉得第1次训练中没有说明这种训练和他们的负性情绪有什么关系,有点疑惑。对被试练习最大的阻碍是时间和空间,4名被试表示练习的时间太长,因此需要对被试说明为什么要练习这么长的时间;2名被试表示在宿舍里练习怕打扰到别的同学或觉得不好意思。

三、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8周正念认知疗法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情绪,显著提升被试的正念能力,并且训练效果在3个月后得以维持。初步揭示出以正念认知疗法对这6名被试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本研究中,训练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较好的被试的YBOCS得分下降程度较大。因此,正念认知疗法的疗效可能与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有关。有研究表明,坚持练习正念的大学生可以有效降低其抑郁情绪、特质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6]。此外,经过8周的正念训练,被试的正念能力显著提高,与Collard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大部分被试不是严格按照强迫症、抑郁症诊断标准采选,所以总体上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较低,也不足以引起较高的抑郁水平。所以,被试的SDS得分干预前后变化幅度不大。

本研究通过对访谈稿进行分析,发现正念认知疗法对负性情绪起作用的方式在本研究中集中体现为3个方面:(1)接纳的态度减少了压力,减轻了负性情绪;(2) 增强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不被负性情绪吸引影响;(3)正念本身能带来一些行为的调整和改变,那些在正念量表上得分更高的人会显著的对不适应行为与情绪进行调整。

本研究干预的被试数量少,案例主要来自大学生,负性情绪症状相对中等偏轻。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使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来进一步检验以正念认知疗法的有效性及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慧敏,李金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9(5):67-68.

[2]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著.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M].刘兴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4.

[3]SUSAN MO,SONJAV B.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Behav Modific,2005,29(1):95-129.

[4]SUSAN MO,LIZABETH R,DAVID HB.Integrating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 into existing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GAD:A case study[J].Cogn Behav Pract,2003,10(3):222-230.

[5]LINDA EC,MICHAEL S,KAMALA DP,et al.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mood,symptoms of stress and levels of cortisol,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and melatonin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outpatient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4,29(4):448-474.

[6]SAPANA RP,JAMES C.Adapting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 case report [J].Cogn Behav Pract,2007,14(4):375-380.

[7]WILKINSON-TOUGH M,BOCCI L,THORNE K,et al.Is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obsessive-intrusive thoughts:A case series[J].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10,17(3): 250-268.

[8]HANSTEDE M,GIDRON Y,NYKLICEK I.The effects of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a non-clini-cal student population[J].J Nerv Mental Disease,2008,196(10):776-779.

[9]HAMILTON F.The use of mindfulnes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Suggestions for its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xisting treat-ment[J].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8,15(1):53-59.

[10]刘兴华,韩开雷,徐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915-920.

[11]樊瑞娟1,李波2 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强迫症状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 1065―1068.

[12]张一,孟凡强,崔玉华,等.修改耶鲁-布朗强迫量表的临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5):205-207.

[13]DENG YQ,LIU XH,RODRIGUEZ MA,et al.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J].Mindfulness,2011,2(2):1-6.

第5篇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黄某,16岁,是南方某重点中学高一女生。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有一个姐姐,比她大七岁,是公务员。父母双方家族均没有精神疾病历史。

父亲性格固执,治学严谨,在学习和道德方面对子女要求很高。黄某在小的时候就经常会听到姐姐因为语言表达不准确而被父亲批评。母亲性格随和,很讲卫生。黄某小时候很聪明,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上小学二年级后,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又不放心让她一个女孩子在外面玩,怕她学坏,经常把黄某锁在家中。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这段时间,父亲因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回家动辄拿黄某出气。黄某渐渐变得不爱回家,总喜欢留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一想到去上学就会很高兴,一回家就会很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遭到父亲的指责。上中学后,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量表为SCL-90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7,强迫症状1.9,人际敏感2.4,抑郁2.2,焦虑2.3,敌对1.2,恐怖2.5,偏执1.5,精神病性1.4,其他1.2;阳性项目数45个。由上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偏高,其次是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值较高,明显高于常模。

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为55分。

二、个人陈述

我其实是很喜欢上学的,因为在家里有些压抑,觉得父母都不是很理解我。小学五、六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对我很好,经常会鼓励我。我很喜欢上课学习新的知识,只是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会感到紧张。我很羡慕那些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我曾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周至少有一次要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做不到。考上初中后,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当知道英语科代表不想做班干部时,我和她说,让她向老师推荐由我来当。因为我的英语成绩不错,所以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英语科代表。第一次上讲台领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脚抖得很厉害。但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一定要让自己撑下去。头几次领读完后,我都大汗淋漓,幸好那时是夏天,天气很热,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校服是湿透的。慢慢地,我的脚不再发抖了。我很高兴自己的改变。我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和努力,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考上高中后,由于是同一所学校,新的班主任知道我原来当过英语科代表,所以还是继续让我当。我也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的,我对自己说,本来我的英语成绩就很好,而且口语也很流利,我要让新的同学都知道我是能胜任的。但当面对一群新面孔时,我又莫名地紧张起来。不仅出汗,而且感觉脸发烫,那股热气能把我的眼镜蒙上一层雾。我隐隐听到有同学说,“她的脸好红啊!”我当时很想克制自己不要紧张,不要脸红,就像当初克制自己的脚不要发抖那样。但我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克制,脸都是发烫的。我用书挡着自己的脸,不让同学看到我的紧张。那次领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说,明天再不可以这样了。但第二天还是如此,甚至比昨天还严重,感觉血都涌到头上了,很沉重,快要晕倒似的。我赶紧假装捡东西,蹲下来,躲在讲桌下面喘气。之后一直到现在,我每天领读都觉得是一种煎熬,总会听到前排有同学说“她的脸怎么那么红”。我害怕听到“脸红”这个词,连听到“红”我都觉得不舒服。更让我难受的是,我发现自己现在连和同学说话,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脸红了,然后就感觉脸开始发烫,看到同学疑惑的眼神,我总是借故走开,不再和他们说话。我现在觉得好难受,学习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事,就学不下去了,连英语成绩也开始下降。我很想改变,又改变不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三、观察情况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面容姣好,穿着白色短衬衫和白色短裤,衣服整洁干净,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偶尔会脸红,此时会低头。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求助者叙述、咨询师的观察、测量结果、身体疾病历史、家族精神病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表现,排除了重性精神病。

诊断: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求助者的病程有3个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率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害怕与人交往,内心痛苦,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求助者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同时焦虑、抑郁因子分值也较高。此外,根据SAS、SDS的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黄某对正常人际交往的回避。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方式,增强其自信心。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咨询方法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严重的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导致的回避行为,因此适合运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其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它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要循序渐进,每次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症状进行校正的同时,还需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一些歪曲的认知观念进行校正,增强求助者的适应能力。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些被称作“自动化思维”。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因此,咨询师可以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二)商定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预计咨询次数为9次。

七、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其详细的资料;通过倾听、共情和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求助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求助者的性格特点。教给求助者放松技术,并练习。

家庭作业:我曾经遭遇的挫折。练习放松技术。

第三次咨询:

目的: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法、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以0~100单位计。与求助者共同制定焦虑等级:

想到明天要上学 10

想到要见人20

迈进校门30

见到陌生的同学、老师 40

见到熟悉的同学、老师 50

同学和自己说话 60

同学请教问题 70

老师提问其他人 80

自己被老师提问 90

走上讲台 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只练习前三个等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四至六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3至4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走上讲台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求助者在回到学校后,发现仍然有焦虑,但能忍受。

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挫折日记。

第七次咨询:

目的: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找到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思维。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极端思维:“我必须是完美的,我不能失败,我已经完蛋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

(2)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这些想法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情绪。

(3)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

(4)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换成更客观或更积极的想法。

(5)想象观念改变后,在一些场景中的情绪感受,并和过去对比。

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放松练习。

第八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

方法:会谈法、认知重建法。

过程:通过回顾治疗过程和家庭作业,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求助者承认她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求助者自述“一说出来这一点,感觉好像松了一口气,也没那么紧张了”。

家庭作业:寻找班里其他同学的优缺点,放松练习。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SCL-90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她的成长。

家庭作业:坚持放松练习,记心理日记。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评估

自述不再回避和同学的正常交往,能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很好的交流,上讲台领读也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二)他人评估

同学反映,黄某现在经常和他们一起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一个人低着头学习,不理睬人,和同学交往感觉更融洽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降低了求助者的焦虑水平,消除了她的回避行为,求助者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完美主义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心理测验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阳性项目数34;SAS标准分为45,SDS标准分为40。测验分数在正常值以内,说明咨询有效。(稿件编号:090605009)

参考文献:

[1] (美)A.E. Jongsma,Jr. 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游永恒主编.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警校大学生 适应不良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90-02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人口学资料:王某,男,18岁,独生子,某警校大一学生。父亲为政府官员,母亲为其家族企业财务总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在学习上对其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过于疼爱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然而高考发挥失常,被调剂到了某警校,二本批次。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但感知觉和思维意识正常,自知力完整,能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且内容具体,主动前来咨询。

生理与身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入校体检和复检均一次性通过,无异常。开学近一个月以来食欲和睡眠均较差。

社会功能:不适应警校的警务化管理,能够坚持上课,但学习动力不足。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和区队同学交往,寝室间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2,因子分:躯体化2.1、焦虑2.6、抑郁2.1、人际关系敏感2.2,其他各因子得分正常。SAS标准分:56,存在轻度焦虑症状; SDS标准分:54,存在轻度抑郁症状。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入校1个多月以来,感到失落、孤独、苦闷,对警校的严格管理非常不适应,睡眠时间少。打算退学复读,但是下不了决心。

个人陈述:我从小到大成绩优异,高考我发挥失常,被{剂到了这个二本警校,觉得很掉价,注定今后没啥出息。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和军队一样,我很讨厌这样刻板的规章制度。同学的高考分数不如我,和我不是一个档次的,不想和他们说话,也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最近心情很郁闷,没胃口,熄灯之后睡不着,也不想学习。我想复读,但又不想再吃一年苦。前阵子我在老乡聚会上得知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所以特来咨询。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的着装符合警容风纪,言语表达流畅,逻辑思维明晰,有自知力,咨询请求明确。据其室友介绍,求助者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喜欢一个人看书。求助者父母反映,求助者自上大学后,经常打电话回家抱怨,多次提出复读。其中队长的评价是王某内向,很少与区队同学交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四、评估与诊断

(一)初步诊断

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食欲不佳、入睡困难等症状,症状持续1个多月。其严重程度达不到强烈级别,并未出现泛化,也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新环境适应不良;②人际关系紧张;③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一致,知情意协调统一,逻辑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未出现感知觉异常、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神经症、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存在焦虑症状,但未出现泛化,逻辑思维正常,社会功能良好,因此可排除焦虑神经症。该求助者存在负面情绪,缺少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但未对生活产生绝望感,更无自杀动机,且病程较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出现明显的泛化,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病程连续超过2个月。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未出现泛化,其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病程较短,未超过2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先后通过了警校招生的严格体检和入校复检,健康状况良好,无器质性病变,生物因素不显著。

2.社会因素:①成长背景:求助者是独生子,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②应急事件:入学后,学习生活环境巨变,且尚未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③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从小到大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去警校后未获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心理上有落差。与区队同学交流有限,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3.认知因素:认为自己不该来警校学习,屈才;区队同学各方面不如自己,看不起他们;上了二本警校,今后注定没出息;首次远离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大。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与求助者王某协商后,拟达到两大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尽可能宣泄求助者的负面情绪,纠正认知偏差,重建合理信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2.长远目标:充分发挥求助者的潜能,完善其人格,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懂得调控自我,助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1.咨询方法:①帮助求助者开展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其转变先前的认知偏差。②和求助者一起剖析所学专业的就业优势,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③指导他学会解决自我情绪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2.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的本质就是转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主要治疗手段是逻辑分析与思辨,其核心为ABC理论。ABC理论认为,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问题主要是源自其心中不合理的观念。只有接受合理观念,人们才能更为理性和睿智,才能消除求助者的负面情绪,最终解决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二)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2)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三)咨询的相关费用

根据高校内心理咨询工作的公益性原则,求助者无须支付费用。

此外还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5次,主要包括三大阶段:

1.诊断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临床资料,开展心理测试,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转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

3.结束和巩固阶段(再教育阶段):此阶段为第五次咨询,咨询师在此前咨询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总结和升华,并就此结束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任务: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获取求助者的基本资料。②摄入性会谈,倾听求助者的陈述,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③阐述心理咨询的含义,告知咨询活动的注意事项,明确双方的义务、权利、责任。

2.第二次咨询:任务: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方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过程:①给求助者做心理测验(SCL-90、SAS、SDS);②与求助者协商,明确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③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依照ABC理论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A.诱发事件:高考发挥失常,就读于某二本警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B.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上了这个二本警校很憋屈,没出息;认为警务化管理毫无意义,纯粹是没事找事;认为周围同学成绩不如自己,不是一个层次,没有共同语言。C.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情绪表现――情绪低落、烦躁,易冲动。行为结果――对警校适应不良;不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布置家庭作业:入学以来自己所存在的困惑,以及这些困惑都和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3.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发掘造成求助者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不合理信念,并就此与之展开思辨。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依照求助者的家庭作业中所反映的问题,发掘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比如:认为周围同学高考分数太低,和自己不是一个档次,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学习公安学专业就一定会去基层公安机关,并且从事公安工作就没有出息。

布置家庭作业:例举一个自我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例,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撰写合理翔实的自我分析报告,需包含ABC各项。

4.第四次咨询:任务:协助求助者重建合理信念,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警校大环境。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过程:通过探讨和分析家庭作业,引导求助者展开回顾,进而发现自己原先的一些观念并非是理性的和客观的。比如:原先认为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就是浪费时间。但现在认识到,作为警校大学生,要严格遵守警务化管理制度。原先认为区队同学成绩远不如自己,没啥水平。如今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有闪光点,很多方面远比自己强。

作业: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各阶段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5.第五次咨询: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过程:进行咨询效果的心理测验,引导求助者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其将合理的观念贯穿于现实,并就此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述心情渐好,食欲和睡眠逐步恢复正常。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了归属感,进入了学习状态,也开始和周围同学交往了。

据其室友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傲,现在大家能够一起聊天和开玩笑。据其父母反映,求助者不再怨天尤人,也没有再提出复读。据其队长反馈,目前求助者内务和纪律方面表现较好,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五次咨询进行的心理测验结果为,SCL-90:总分138,因子分:躯体化1.3、焦虑1.5、抑郁1.4、人际关系敏感1.5,各项指标正常;SAS标准分42,SDS标准分46。该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已不存在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焦虑症状,其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咨询师发现求助者的情绪明显好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很好,能够主动去参加集体活动,逐渐适应了警校的学习生活,对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九、总结和体会

通过本案例的心理咨询工作,笔者认为合理情绪疗法既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又能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起到巩固咨询效果的作用,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调控情绪,是较容易掌握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此外,结合此案例,我发现当前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相对滞后。警校管理强调的是服从,缺乏地方大学专职辅导员制度,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学管干部大多为部队转业,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直接,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心理咨询师资质,同时也没有开展心理咨询的意识。这就容易造成警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疏导和释放的现象,隐患较大。因此,我认为要重视警校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从而确保警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第7篇

一、当代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的幸福感现状――以中北大学为例

本文对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从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的认可度、职业规划、年龄和爱情观、对待父母的态度、现阶段的金钱与消费观念、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等维度方面分析了部分研究生幸福感缺失原因。文科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只求有研究生文凭;职业发展上和本科研究生目标几乎相同,稳定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理财观念较弱,年龄成为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障碍,尤其女性普通高校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对自身的专业认可度较高,但职业规划模糊,大多数理科研究生对待就业持一种等待态度,和企业之间并不构成双向选择,而变成了企业对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单项选择,甚至很多企业存在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差异,使理科性研究生就业压力极大;对于年龄和爱情观上出现恐惧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自身资本却寥寥无几,我认为这也是人口老龄化、晚婚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

通过上述的调查与分析,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幸福感是极低的。

二、当代普通高校部分研究生的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内部因素――从普通高校研究生自身情况入手。

(一)年龄成为研究生追求理想的障碍。大多数研究生是从本科直接过渡到研究生,没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承受来自于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压力是极大的。很多学生会放弃自己曾经闯荡的志气,选择安稳工作与生活。所以幸福感极低。

(二)同伴效应对独立思想与自尊心的挫伤。每个研究生都是独立个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但有很多生活实例,“周围的朋友本科毕业后,都有车有房有良好的工作,有说走就走旅行资本。但是我们还是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里,甚至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里花着父母的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毫无生存与生活的经验......”这是来自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自述。这些同伴群体的影响深深打击到了现阶段研究生的自信心。那么,他们的幸福感也是极低的。

(三)“混”文凭是一直存在的现象。很多普通高校的研究生选择读研并不是为了取得很高的学术成果,而真实想法是拿到硕士文凭就好,为以后能有高一些的工资,或者是职称等等,所以研究生的幸福感对于这类学生而言无足轻重。

外部因素――从国家和各地区制定的政策入手。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以中北大学为例,理科性研究生的实验室所需的设备,财政支持严重不足,只关注某些专业。很多学生的实验只能依靠电脑模拟,实际可操作设备年代久远,甚至不能使用。实验室环境简陋,这实际在潜移默化地打击着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使得很多研究生在和其他地区做交流生时感叹“看看人家的实验室!”这应该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思考和重视。

第8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中专生;个案辅导

一、案例背景

中专二年级学生玲(化名),女,17岁,在班主任处得知该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人际关系差,消极自卑,情绪波动大,经常在QQ等网络平台上消极过激言论。科任教师也反映该学生上课经常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心不在焉,目光呆滞,师生都担心她会不会出问题。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马上约谈了学生玲。

二、教育与辅导过程

1.辅导前的准备

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为保证谈话工作收到实效,我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选择安静、无人打扰的办公室作为谈话的场所,便于学生无所顾忌地袒露心声。除了硬件环境外,做好谈话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和班主任、科任教师交流,了解该同学的性格、平时表现、家庭环境、同学关系等。

2.辅导过程

第一次见到玲,她拘谨,神情凝重,表情僵硬,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为了让她放松,我握住她的手,用温和的语气问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她敞开心扉,“你看起来心情不大好,是有什么问题呢?”“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呢?和我说说吧。”慢慢地,玲打开心扉,开始诉说起心事。她自述烦恼在于人际关系差,与室友关系不好,经常发生冲突,长时间怀疑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同时她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她们感情用事,而自己理智、有想法。她很想逃避,常常觉得在宿舍呆不下去,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在了解了她的想法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导。首先,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障碍。宿舍7人,都来自不同地方,其他室友都能够和谐相处,只有她一人不合群,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次,引导她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积极参加宿舍活动,多与室友沟通,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谈话最后,玲表示想挽回和室友的关系,我布置了个作业,让她每天主动与室友沟通、交流一两次,并记录他人的反应。玲表示接受,一周后再来找我。

3.与室友谈话

在玲不知情的情况下,我约谈了其室友,进一步了解玲与她们的关系。室友看上去都十分活泼外向,她们说其实平时宿舍气氛不错,也会分享心事,只是玲喜欢在床上玩电脑,参与度不高,很少暴露自己的想法,自恃清高,久而久之,隔阂就产生了。再加上玲喜欢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消极厌世的言论,有时别人对她的好意她也误解为恶意,也使得室友对她更避而远之。我告诉他们玲看着清高,其实内心是自卑而敏感的,渴望大家的关心和尊重,希望大家多包容她、帮助她,主动关心她。室友都表示愿意接纳她。

4.结果反馈

一周后,玲主动来访,表情放松,微笑。我询问上周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她说有尝试在室友交谈时发表意见,发现原来室友并没有那么不喜欢她,甚至还觉得她说的东西挺有意思的,她说会继续尝试融入这个小集体。之后,玲凡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就会第一时间找到我谈话,我都无条件地关注和耐心倾听。每次聊完,她的消极情绪都有所缓解。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处了解到,该学生的表现有好转趋势,上课认真了不少,还透露出想继续考取大专的想法。

三、经验与启示

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时常说出一些“唯我独尊”的话语,缺乏理解和包容别人的意识,猜疑,偏激,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适应能力较差,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于这类学生,在辅导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些学生缺乏与人的沟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快,往往通过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敢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把所有的想法都憋在心里,不断猜测别人的意思,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扭曲了事实。在辅导时让他们知道解决问题首先要冷静,态度真诚、友善。其次,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面对面的积极沟通,先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想法,正确把握他人想传递的信息,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各自说出想说的话。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澄清事实,把话说开,才能进一步解决纠纷,处理问题。

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敏感、易怒,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怒火中烧,这时及时的心理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辅导员,在学生最难过、最无助的时候支持他们,给予他们无条件的关注和耐心的倾听,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感受、行为、信念中的错误认识,避免不良情绪的泛化。

在这一案例中,我也反思了辅导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如在多次辅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产生了惰性,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依赖于教师告诉他怎么做。在以后的辅导工作中,我要注意避免这一点,不要代替他们解决问题,而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适当地给他们一些任务和挫折,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调整,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团体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上常常不尽如人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大步进行观念更新、手段更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实践伟大变迁带来的新需求。

一、团体辅导及优越性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察觉,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察觉的反馈,使之经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延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团体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

二、团体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使学生宣泄消极情绪以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现实中,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所具有的一些负面行为、观念、情绪是“个别性”、“独特性”,这种心理往往会加重学生因问题困扰而导致的自卑感、孤独感、恐惧感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加重心理压力。如果将具有相同或类似思想问题的学生聚集起来,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团体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发现其他成员也有和自己同样的苦恼,甚至情况比自己更严重,世界上并非自己最倒霉,由此获得了安慰和释然感。诉说达到了宣泄压抑长久的消极情绪的目的,减轻了心理负担和压力,稳定了情绪,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在团体中“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所带来的抚慰功能,在新生适应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网络成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群体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增强主动调适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开端。

(二)给学生提供多种资源或观点

团体辅导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资源的丰富多样,团体途径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或观点。在团体辅导中,将不同专业、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这些学生对他人来说是多个影响源,能够提供丰富的参照背景。学生也能够从中发觉更多的资源或观点,学生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其他学生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经验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内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在团体中学生们扩大了精神世界的认识,提高了敏感性,获得了对一些行为或现实的更丰富全面的认识,在分享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给学生提供安全的模拟生活空间

在团体中,个人实际改变了平时生活规则,进入一个新的角色,发掘真实自我,此时的交流是真实自我之间的交流。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团体辅导更好地复制了真实生活。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或反射,被一些学者称为“微型社会”。团体可作为社区、家庭或组织的临时替代物。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情感、人类行为以及一些态度如对抗、严厉、恐惧、愤怒、怀疑、沮丧以及妒忌都可以被辨识出来并加以讨论(Ed E.Jacobs,Masson,Harcill,2000)。比如对在人际交往中不敢说“不”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单纯的说理教育外,还可以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利用一些假设情境或学生自己遇到过的情境,向对方清楚地说出“不”。在一个团体环境中体验这些情境,可使学生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团体辅导是一个领导者面对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人数,节省了咨询的时间与人力。团体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有限的几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这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其工作的影响面也必然受到限制。面对一些有类似思想问题的学生,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可以在班级管理和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充分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并拓宽团体辅导的运用范围以获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三、团体辅导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团体辅导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术。有些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没有的,值得借鉴的。在高校中有很多的学生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随着高校学生的入学、在校学习生活、毕业等过程也有着类似团体辅导的各发展阶段。从团体辅导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技术有起始技术、过程技术和结束技术。

(一)起始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起始技术包括结识技术、分组技术等。

1.结识技术的启示

结识技术就是指尽快地、轻松地、有效地使团体成员相识,建立对团体的信任所采取的方式与技术。例如,以结构式“柔软体操”方式进行,使大家拉近距离,减轻焦虑和不安感,彼此了解。为培养新生之间的信任感,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结识技术中的“信任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活动后的效果会比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要团结同学、要有班级集体荣誉感等意识要好很多。

2.分组技术的启示

在团体辅导中,常常需要将团体分成6―8人一组,如何分组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易,适当的组合方法不仅会造成适合谈话的小团体,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功能。活动随机组合法是最常见的分组技术。比如在班级的团日活动中,要求学生们自由分组讨论。学生们往往会是几个比较熟悉的人分一组讨论,男生喜欢找男生,女生也喜欢找女生。这样的讨论团体就会显得太同质。这时可运用活动随机组合法,采取一些活动,如无家可归、刮大风、松鼠与大树、成长三部曲等,让学生们自由活动,自由选择,就近组合。活动随机组合的好处是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别多大,都有可能分到一组,并且还能起到热身的效果。采取这样的方法组成的讨论小组,能使成员组合多元化,思维得到碰撞和启发,使讨论更加充分,还能促进学生们的人际交往。

(二)过程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过程技术是指维持和发展团体,并有效地促使成员改变的技术的总称,一般指团体工作阶段常用的技术。包括角色扮演技术、行为训练技术、游戏活动技术、心理自述技术等。

1.角色扮演技术的启示

角色扮演法在团体工作阶段的应用非常广泛,是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法的独特作用和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角色扮演法,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困扰,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培养交往能力。从而取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取得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与母亲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采用一些传统的说教方法,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他成员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成员们一起帮他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最后使他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行为训练技术的启示

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为训练也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行为训练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对于缺乏自信与行为勇气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训练就非常有效。比如有些学生因缺乏自信,不敢向别人提出肯定的请求。这时就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两人一组,根据他们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情境,相互对应练习。通过这种人际互动的行为训练,纠正缺乏自信的不适应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3.游戏活动技术的启示

游戏活动法是指以游戏作为中介,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在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正是这种“自由”,使学生摆脱了某种外在的控制和约束,让他们尽情地展露自我。这样既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4.心理自述技术的启示

心理自述法是指让学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心理状况,即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是情绪宣泄的合理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兴趣。学生用自述把情绪感染给大家,达到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教育的效果。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克服害羞心理。

除了上述几种技术方法外,过程技术的一些其他方法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启发意义,如脑力激荡法、测试法、问题揭示法、工作分配法等。

(三)结束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团体辅导的结束应该是自然而顺利的,也应是领导者可以预期的。怎样使团体愉快地结束需要运用一些技术。

毕业班的学生在将近离校时期,常常会依依不舍,有些甚至会有在离校前损坏公物的极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毕业班的学生保持尊重支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处理好学生的离别情绪,让他们文明离校。借鉴结束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班会、晚会、座谈会等活动,采用真情告白、留住你的心、水晶球、未来同学会、大团圆等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互赠小礼物和道别祝福,有机会互相祝福与激励,让学生彼此给予与接受反馈;通过各级校院系领导的总结发言,让学生有机会回顾自己在这几年里的收获,自我评估进步程度,是否达到外界和自己的期望;同时要让学生展望未来,让他们明确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给学生指明方向。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处理好学生们的离别情绪,让他们文明离校。

在实践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辅导有很多共同点,团体辅导的很多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启示意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出乎预想的成效。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团体辅导时要调查研究,区别对待,选择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7.

[2]孙时进,高艳.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3).

第10篇

留守儿童 调查问卷 对比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我们从“自我意识”“挫折应对”及“人际关系”三方面出发,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主要通过问卷分析与深入交谈的方式,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在武汉的调查

在武汉,我们选择的是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我们随机抽取了几个班的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其中,留守儿童16人,非留守儿童54人。

我们的调查人员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小组,针对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和交谈;第二小组,针对学校领导和心理老师进行简单采访。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自我意识”“挫折应对”和“人际关系”三方面来说,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非留守儿童拥有很多好朋友的比例约占79.4%,而留守儿童选择此项的仅占20%,其余80%选择了有少量朋友;有89.7%的非留守儿童认为身边的人很关心自己,而仅有39%的留守儿童选择此项,61%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了自己得到的是很少的关心。另外,66.7%的留守儿童更喜欢独自一人玩,对比之下76.92%的非留守儿童更愿意与朋友、同学一起玩。除此之外,当身边的同学有困难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了看他和自己的关系,好就帮;但84.62%的非留守儿童则选择尽自己所能积极帮助他。以上结果,从一定方面显示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僻的心理,和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对自己不太自信,结交朋友的能力稍弱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在“自我意识”上6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孩子,但非留守儿童只有12.12%,这充分显示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明显强于非留守儿童。

通过对学校领导与心理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该校留守儿童约占在校学生的15%,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较稳定,心理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该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有专职心理老师两名,每年的班团活动与开学都会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

2.在当阳市的调查

在当阳,我们选择的是当阳市王店镇文化中心,我们随机抽取了包括初中与小学生在内的70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5人,非留守儿童45人。

从调查问卷结果上看,当阳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武汉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基本相似,但在“挫折应对”上,该地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如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当阳市留守儿童仅有9.1%选择独自伤心、哭泣,而非留守儿童却有17.3%的人选择此项。在“人际关系”方面,该地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比非留守儿童更懂事:有81.8%的留守儿童会常常关心身边的人,非留守儿童仅占60.8%;有64.8%的留守儿童会经常帮忙做家务,而非留守儿童仅占30.3%。

另外,政府方面,当阳市政府相当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阳光家园”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亲临授课,对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建立大手拉小手活动;进行亲情热线和视频交流室以及乡村少年宫周末妈妈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体会温暖。此外,还提供给留守儿童一些补助资金。而学校方面,除开展政府要求的活动之外,还进行老师一帮一等互助活动,以帮助留守儿童与同学更好的交流,提高留守儿童的成绩。老师也会经常与留守儿童谈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及心理状况。

3.对比结论

就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与当阳市王店镇文化中心相比较,两地均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学习,且非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大多数。所有孩子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加之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政府有相应政策,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区别。

一提到“留守儿童”,人们的习惯思维便会将其定位为问题儿童或是弱势儿童。但留守儿童是否真是一群特殊群体呢?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或许是存在一定的不自信,但是在他们身上,有更多闪光的积极面,其实我们都是相同的个体,留守儿童们在社会这样日渐升温的“特殊关怀”下,在我们一次次的施舍与帮助下是否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自卑呢?我们也许该收起那慈善的异样眼光,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心理负担,就算他们父母不在身旁,但是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都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们呼吸着同等的空气,我们享受着更舒适的服务条件,他们锻炼着更坚强的意志,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相互学习并改善的方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专家王志铭认为,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来自学生内部和社会竞争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面临高考的孩子们的精神上形成“隐形”的包袱,而为了让子女成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与过度干涉,在一次次的强化中放大,直到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样,本应作为普通群体的留守儿童在社会一次次的“聚光灯”下,心理上的阴影很可能逐渐累积并最终无法修复。

二、措施与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状况上存在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就两地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地处武汉东湖开发区,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加之学校位于武汉市大花岭大学城,附近有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们会定期在该校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基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学岭小学的孩子们在大学氛围的渲染下,视野较广阔、阅历较丰富;在自我意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较强。

而对于当阳市王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说,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接收也相对闭塞。对此,我们采取了主题班会的形式以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中国名校简介、自述梦想等环节让大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班会后,诸多学生表示该活动形式很新奇,内容很有趣。对此,当阳市王店镇也开展了“阳光家园”等活动以弥补该镇学生暑期“学习空白”,使孩子在“阳光家园”里丰富知识,增强素质。

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对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的改善,重在家庭教育,并需辅以政府学校老师的支持。

1.家庭教育――“半小时的专有时间”

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归根到底,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依然是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虽然也能给予他们关爱,但毕竟会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可能弄巧成拙反倒使他们无法健康成长。此时,父母无法日日陪在孩子身边,那么远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孩子初具对生活和社会有认知的时期,父母应该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监护人和学校的沟通,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远程教育。经我们的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够或不关心自己,说明了儿童内心对父爱和母爱的极度渴望。

在外地的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的“专有时间”,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用于与孩子交流,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讲述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见闻,让孩子了解到生活的艰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其实就在身边,他们并不孤单。留守儿童从小就有着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自我生活能力,对新事物的渴望与追求能力,而父母也可在这些方面多多鼓励。

2.社会关怀――“因地制宜适度而行”

拿武汉与当阳两地来说,在武汉地区,因其留守儿童分布较为分散,不便管理,政府可以增进与学校合作,要求各校完善学生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同时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

另外,加强与慈善机构的合作。在武汉我们也对湖北省阳光慈善中心进行了采访,该机构工作人员反映说他们由于场地等的限制,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得不到开展,对此,政府可与各慈善机构合作,以优势互补的形式促进留守儿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

而在当阳地区,由于留守儿童分布较集中,政府对留守儿童有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地留守儿童状况较理想。但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对此,当地的“阳光家园”活动可不仅局限于留守儿童,按自愿原则扩大范围,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借助“阳光家园”活动,应让孩子们看到更多外面的精彩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府也可尽量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阳市王店镇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是逐年减少的,由原来的43%到现在的30%左右,主要是因为近几年陶瓷产业在当阳市王店镇兴起,吸收了部分奔波在外的家长回乡工作,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比率。这充分反映出经济发展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强大力量。

综观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的各方努力,而关键在于出门在外的父母对独守家中的孩子爱的付出。点点滴滴都是父母心,在外奔波的父母们虽然劳累,但请不要让孩子们在各种社会关怀下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作为社会慈善人士,也请以一颗更平等的心去关爱我们祖国的每一个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第1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患者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17~69岁,平均(47.60±10.36)岁。损伤类型:爆裂型34例,压缩型46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32例,重物压伤27例;完全性截瘫18例,不完全性截瘫62例。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1~57岁,平均年龄(38.00±10.67)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29.00±16.19)岁。2组的性别、年龄层次、偏瘫等级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入选标准:患者具备一般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生命体征稳定;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能够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评估,并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患者丧失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精神障碍;机体极度虚弱,不同意参加本研究;本研究进行期间失访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

1.3.1心理疏导: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在进行治疗前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其适当表达悲观、失望情绪,疏泄内心抑郁,诱导患者回忆过去美好事物,使其意识到自己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的“负担”思想。

1.3.2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病情的询问,护士适度告知其疾病现况,纠正患者否定现实的错误心理,指出虽然疾病严重,但是本科医生医术精良,护理水平较高,只要患者充分配合治疗和护理,积极参加复健锻炼,机体可以恢复部分功能。

1.3.3强化信念:

在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后,对患者配合治疗的每一微小进步,护士给予表扬,强化其正面情绪,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1.3.4发挥同伴效应:

定时组织患者的集体学习,通过病友的交流,在集体环境中让患者明白自己不是特例,还有很多跟自己一样的病友在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能够相互勉励、交流成功经验,分享抗击疾病的快乐,强化患者正面情绪。

1.3.5缓解孤单无助感:

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卧床制动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除了护士利用治疗时间与患者沟通、家属与之交流之外,鼓励患者通过广播、看电视、电脑增加其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稳定情绪。

1.3.6家属心理干预:

为患者家属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指出通过患者与家属的同力康复,可达到“残而不废”的目的,向其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活护理指导,指出家属的态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鼓励家属以正面、积极的态度照护患者,并及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家属,使其看到康复希望,更加积极与患者形成合力减压的良好压力应对模式。

1.4评价方法

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评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和进行心理教育21d后的心理状态。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自述项目组成,分为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医务工作者、大学生、教师、患者的精神状态评估,目前已成为国内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本资料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心理健康教育21d后,实验组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稳定性高于对照组。

3讨论

第12篇

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比较强势,那么他的儿子可能对他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这样,儿子为了证明自己男子汉的气度,可能会选择和一个男在一起,从而达到自己精神上的满足。也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母亲比较强势,她的儿子无形中可能对异性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就会选择和男性朋友在一起,以获得安全感。当然,调查中还发现有多数同性恋者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同性。这也无可厚非。事实上,人发现自己性倾向的时间段是因人而异的。在目前的中国,虽然有些人是在7~10岁时就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但也有很多人到成年甚至四五十岁,才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同性恋者是在初中以前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但大多数人是在高中甚至大学才知道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如图4所示:图4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喜欢同性?

2.大多数校园同性恋者不敢正视自己的性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在其著译的《同性恋亚文化》一文中,这样描写了一个同性恋者的自述:“我常常自嘲,管我们这类人叫永远走不出阴影的人,是在一个阳光找不到的地方,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其实,许多同性恋者在最初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时,都经历了艰难的过程。图5最初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时,什么感受?通过图5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同性恋者觉得同性恋是一种正常行为,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关于性的知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然而,还有大多数的同性恋者不敢正视自己同性取向,甚至近十分之一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同性恋者的这种消极心理形成是有原因的。虽然说社会各界对同性恋群体越来越宽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同性恋的憎恶还在相当范围里存在。在很多人的眼中,同性恋仍然是一种非道德的可耻行为。有来自家庭歧视的,有来自学校工作单位歧视的,有来自医护人员歧视的,等等。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人对同性恋还是比较歧视的。这种歧视心理使得同性恋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调查中有人形容自己是“怪物”,不敢和正常人一样走在大街上,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坦露自己的心声。就是在这种纠结中,他们和自己、和这个社会做了最大的斗争。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36%的同性恋者面对周围人的歧视会选择尽量沟通,尝试着让大家去接受自己。27.6%的同性恋者表示很失落、很痛苦,也有36.4%的同性恋者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认为做好自己就行。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性恋被认为是可以治疗的,甚至有好多同性恋者被迫去接受各种治疗和转化。如图7所示:图7你认为同性恋可以矫正吗?那么,同性恋究竟能不能矫正?其实,真正的同性恋者不想改变自己,也不会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如果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者说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事实上,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心理”,其实质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表现出一种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人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类似于这种“假性同性恋”都是易于矫正的。然而,出于某方面的压力,许多真正的同性恋者会被迫去接受各种治疗和转化,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更多的自责和懊恼。“同性恋治疗原则的第一条就是,所有接受治疗的同性恋必须是自愿的。由于同性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异化,如果被治疗者并非发自内心地接受治疗,即便被迫前来也会从内心里抵触所有治疗努力,并且因为叛逆与抗拒使得治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说,应该理性认识同性恋的矫正行为。

3.同性恋群体更易染上艾滋病艾滋病传播中,同性恋人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根据卫生部门监测的数据,目前,男男在艾滋病传播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攀升,群内感染率已经超过5%,并有继续上升趋势。国外一些同性恋者只有同性性关系,没有异性性关系。而在我国,由于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的不同,同性恋者往往会被迫去和异性结婚。既有同性性关系,又有异性性关系。所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背景,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防治问题在中国不再仅仅是同性恋群体内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涉及所有人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42.9%的同性恋者认为同性有可能会染上艾滋病。35.7%的同性恋者认为做好保护措施,应该不会染上艾滋病。此外,有14.3%的同性恋者表示同性恋之间不会染上艾滋病,还有7.1%的人表示男同性恋染上艾滋病的几率比较高,女同性恋还好。当问到如果染上艾滋病会怎么办时,绝大多数同性恋者还是持比较积极的心态。这一方面体现了同性恋者对自我身份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的积极效应。不论是同性恋者还是艾滋病患者,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都需要被爱被关心,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图8如果你已经染上艾滋病,你会怎么办?

二、校园同性恋的未来

1.被大众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历史上大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同性恋者。但是,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仍然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关于大众对同性恋的看法,我们做了一项社会调查。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有一部分市民是支持同性恋的,有一部分市民持反对态度,还有一部分市民不清楚同性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大部分市民是站在中立的角度,对同性恋还是比较理解和宽容的。然而,在另外两项调查中,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又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大多数人对于同性恋还是比较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是亲戚朋友身上,许多人则表示不能接受。

2.同性婚姻能否合法化仍是一个谜近几年,国内外同性恋结婚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了。而且,世界上一些国家是允许同性恋结婚的,像荷兰、法国、德国、丹麦、英国、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等等。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国家在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块还是一项空白。在受到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同时,校园同性恋者们也和我们一样,向往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结婚、成家。在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人群中,大部分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也有结婚的权利。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利于让同性恋者在阳光下生活,消除大众对他们的歧视。有一部分人表示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利于稳定同性关系,降低艾滋病等疾病传播,可以避免同性恋者走入异性婚姻,杜绝同妻等大量家庭悲剧的发生。还有一少部分人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原因,认为同性恋婚姻可以合法化。在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人群中,大部分人认为同性恋不能生育后代,不利于人类的发展,还会诱使同性恋现象增加,影响社会风气。有一部分人认为结婚就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同性婚姻合法化会诱使同性恋现象增加,加强性病或艾滋病传播。还有一少部分人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原因,认为同性恋婚姻不可以合法化。其实,如果要把同性婚姻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来说,肯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社会秩序。真正的婚姻关系,一般立法都应该以夫妻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婚姻首先担任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建立一个小家庭,成为一个社会细胞,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二,它有一个自然上的属性,就是它需要繁衍后代,来完成人类繁衍生息的这样一个作用。那么,同性恋也是公民选择行使自己权利的一个方面。虽然说他们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可能不会侵害他人的利益,但在对社会的管理上却有一定的影响。从这些层面上来考虑,对于目前的中国,是否能把同性婚姻作为立法的一个考虑,甚至上升到立法层面,真正制定出法律来说,还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三、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加深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现归纳如下:

1.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同性恋者对其自身的心理认知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仍有人不敢正视。面对自己的性取向,个别人会出现抑郁倾向,甚至有人想过自杀。事实上,校园同性恋者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来自家庭、老师、同学、朋友、社会的许多外在困扰,他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独自承受着各种压力和痛苦。所以,学校应该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关注他们,化解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避免出现一些心理危机事件。

2.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同性恋相关知识的宣传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人对同性恋还是比较歧视的。因为在我们传统的性文化里,认为性就是指男性和女性,不存在男性跟男性或者女性跟女性。所以,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关于性知识教育的保守性和含蓄性。校园同性恋者的内心很敏感,极易出现心理波动。这种外在的歧视会使他们变得不自信,对外界充满恐慌感,以至于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组织一些关爱校园同性恋者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同性恋方面的知识教育,让大家以正确的态度来理解同性恋。对于校园同性恋者,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室,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排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可借机引导他们正确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