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时间:2023-06-16 16:0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我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就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近几年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渴望到乡村去,感受田园风光,寻找返璞归真的感觉,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些助推力的作用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但是乡村旅游建设水平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状况,在管理、市场运营、景区安全等多个环节存在问题。乡村旅游业的异军突起、旅游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目光在此聚焦于乡村旅游安全问题上来。乡村旅游安全,即在乡村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旅游者所普遍接受的状态,包括预知、预测、分析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危险两个方面;也指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也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免于承受身心压力、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一种自然状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安全就是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对游客安全构成任何威胁的事件。

一、广西石埠镇“美丽南方”景区概况

“美丽南方”景区位于南宁市西郊石埠镇忠良村,距离市中心15公里。“美丽南方”景区始建于2003年,总规划面积23650亩,景区按照生态、自然、环保、休闲的思路,以“一村二廊三园四产业”为发展路径,现已建成比较完备的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区,主要发展水产、蔬菜、水果、花卉四大产业。园区内现有洛克玫瑰庄园、水果采摘园,农耕文化展示馆、万俊卡丁车等多个游览区。“美丽南方”景区已经辐射到8个行政村,推动了8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景区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254.1万元,2015年11月份,中国农业部授予“美丽南方”景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荣誉称号。“美丽南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南宁乃至广西以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基于游客对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的目的,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美丽南方”景区游客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笔者于2016年4月,通过发放130份试问卷,对“美丽南方”景区游客对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基于此调查目的,笔者从CNKI下载15篇乡村旅游安全分析文献,对其问卷进行研究和借鉴,遵循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原则,设计“美丽南方”景区旅游安全游客感知度调查问卷初稿,并将初稿分别向一位教授,三位硕士研究生共同讨论、修改后定稿。问卷包括游客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的人口学特征,同时还包括游客对在本景区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旅游安全问题。问卷采用一对一发放、指导填写的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经筛选整理后有效问卷为113份,有效率为87%,回收后的问卷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具有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区存在的安全问题。

三、广西石埠镇“美丽南方”景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特征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景区游客性别比例均衡,男性游客占48%,女性游客占52%,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18―45岁之间,占游客总量的84%,游客职业主要以学生和普通员工为主。南宁市众多高校集聚,学生成为周末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美丽南方”景区距南宁市中心15公里,自驾车程1小时以内,加之“美丽南方”景区建设较为平民化,消费水平低,进入门槛较低,适合普通工薪阶层的周末休闲以及家庭聚会等。

(二)涉及“旅游安全”选项问卷内容分析

针对旅游安全这一问题,设置“您听说过旅游安全问题吗”及“从未”、“偶尔”“经常”、“听说且经历”四个选项进行调查。整理问卷得出,87%的游客对其都有了解,仅有13%的游客从未有过接触。由此可见旅游安全问题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您认为景区中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问题”,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因“美丽南方”景区几乎不存在过夜游客,因此选项构成为旅游五大要素,整理问卷结果得出,餐饮安全、交通安全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其它要素的排名依次为游览安全、娱乐安全、购物安全。

62%的游客对景区餐饮安全的认可度为一般,认为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47%)和用餐环境(60%)两个方面(表1),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自身场地受限制,游客娱乐、就餐、烧烤等各种活动均在同一场地开展,就餐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及时,油渍满地;烧烤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弥漫整个农家乐;后厨以简易厨房为主,消毒设施配备不齐全;农家乐服务人员以自家人为主,在服务过程中卫生意识欠缺,未穿戴统一整齐的工作服,卫生口罩及帽子;存在收银、上菜、卫生清理为同一服务人员的现象。

16%的游客认为景区交通为安全,66%的游客认为一般,18%的游客认为不安全(表2)。景区交通工具的安全问题受到游客的普遍关注,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进入景区的主要方式是乘坐景区专线公交车(103路)该公交车为小型中巴车(约20座)改造,但在客流量较大时出现了一车载客40多人的严重超载现象;私家汽油三轮摩托载客存在严重超载现象,一车拉载10人左右;景区内部以景区内部租赁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但未划定自行车道,人车混道现象严重;景区大部分道路供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使用,危险处未设置减速带与交通指示灯;急转弯处未设置标识牌或标识牌设置不够醒目。

游客对游览安全较为满意,认为不安全的只占总量的1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在月亮湖畔,只设置简易绿化带,且湖泊堤坝草皮覆盖,遇水后很滑,存在安全隐患;连接“燕归廊”景区与“水车湖”景区的走廊狭窄,迂回曲折性不够,不能分散客流量;“水车湖”景区此处景色优美,游客驻足倚栏拍照较多,但无安全提示牌;“美丽南方”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台风易发,易出现游客滞留现象;景区内灌木草丛多,存在毒虫等。

四、“美丽南方”景区乡村旅游安全提升建议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加之实地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与游客的交谈,针对“美丽南方”景区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保驾护航

首先,在旅游旺季增加专线公交车的发车频次,给游客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使旅游活动从搭乘景区专线车开始。其次,停车场安装全面的监控设备,预防偷盗事件发生;景区选择性的新建安全栅栏,加固已有的木桥和木栅栏,客流量密集的景点,设置多条游览线路,分散游客。最后,农家乐等餐饮服务部门要划定专门的烧烤区域,限制客流量,避免景区的环境污染;完善用餐设备及后厨的建设,现阶段保证符合《餐饮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最基本要求。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旅游安全问题

“美丽南方”景区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游客须知》等规章制度,使旅游活动的开展纳入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首先,对景区内的旅游安全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其次,规范服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必须持证上岗;对农家乐的用餐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整改,不符合办法及条例要求的禁止营业或是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最后,以条例的形式约束游客的行为,游客进入禁止区域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游览方式必须进行说服教育并制止,必要时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安全意识

举办旅游安全专题讲座,对工作人员进行旅游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开展安全事故处理演练,从实践层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事故处理能力。加大对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的培养,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在网站上写明旅游安全注意事项,进景区时发放旅游安全宣传手册、游览须知等,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四)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

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3S技术,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开展救援工作。景区必须拥有一支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同时还要加强与救援机构的合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联系救援机构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景区开展救援工作,使损失降低至最小。

五、结论

第2篇

即将进入的“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日,首届新农村建设论坛在北京昌平香堂国际农业观光园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由《环境与生活・美丽乡村》杂志、中国新农村建设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围绕三农发展的诸多新课题,共商发展大计。邀请专家学者对“三农”发展中的诸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为大家出谋划策、指点方向。来自全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特色乡镇、专业村代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康示范村代表;农村专业合作社代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近200人参会。

论坛上,演讲嘉宾分别作了《当前我国的农村政策》《美丽乡村创建经验与参考》《乡村价值与新农村建设》《我国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趋势》《关于当前我国三农领域几个焦点话题思考》《乡村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等主题演讲。

新华先锋独家版权《摸金符》 制作班底强强联合

天下霸唱最新创作的小说《摸金符》,已由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公司独家版权收入囊中并即将出版,并和鹿港互联影视(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超级网剧。近日,新作在京进行了签约授权出版仪式,同时启动了“《摸金符》超级网剧”的拍摄计划。出版人王笑东、金牌制片人吴毅、知名导演郭靖宇与作者兼总编剧的天下霸唱强强联手品质保证。同时,《灵魂摆渡》编剧小吉祥天的参与也加盟了这部超级魔幻IP。

此次超级网剧《摸金符》是原作者天下霸唱亲自授权的网剧项目,他本人亲自参与编剧及联合指导,首次深度参与鬼吹灯故事影视作品的创作。此外,知名出版人、曾出版过《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等影视图书大IP的王笑东担任出品人,国内殿堂级的金牌制作人,曾一手打造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众多荧屏扛鼎之作的吴毅担任制片以及执导过《铁梨花》《打狗棍》等热播剧的知名导演郭靖宇将担任监制。据制片人吴毅透露,从受众人群出发,网剧是年轻人的阵营,启用小鲜肉演员不仅能够顺应观众的喜好,而且贴合新作中的故事情节。

第3篇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第4篇

关键词:道路;乡村;绿化;延平区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69-02

道路及乡村绿化、美化是美丽家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绿化道路及乡村的树种选择及配置上应遵循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的原则;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植物原则;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原则。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对绿化成活率及日后管理和降底成本方面都有更大优势,也更能取得预期的绿化、美化效果。

1 建设地的自然条件

延平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6°51′~26°52′,东经117°50′~118°40′。总面积265.97万hm2。境内有鹰厦、外福、横南铁路、京福高铁过境并设站,316、205国道于境内交会,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在建的尚有延顺高速、绕城高速,辖区有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244个行政村。地理位置属闽中谷地的最低处,武夷山脉、鹫峰―戴云山脉会集于处。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部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境内有海拔1 000m以上高峰40余座,金凤山为全区最高峰。境内气候属温和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3℃,无霜期268d,均降雨量1 663.9mm。受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地层岩石类型较齐全,主要有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砂砾岩、泥质岩、闪长岩等。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而成,土壤在区内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山地草甸土4个亚类14个土属。耕地16 833.3hm2,其中水田15 493.3hm2,旱地1 340hm2。森林面积188 446.7hm2,森林覆盖率达73.6%,区内森林中其它物种资源丰富,已发现的蕨类植物有33科57属100种;裸子植物10科23属62种;被子植物148科622属1 264种。

2 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

2.1 绿化植物的选择 (1)乔木树种:延平区乡土树种有阴香、银杏、枫杨、白玉兰、杜英、无患子、山杜英、楝树、香椿、泡桐、乌桕、垂柳、女贞、枫香、木荷、红豆杉、香樟、柿树等,引进树种可选择榕树、山茶花、日本五针松、栾树、芒果、鹅掌秋、合欢、黄花槐、棕榈类等。这些树种适用于主要交通道路、乡村城镇街道、村庄周围、农田林网等场所的绿化。

(2)灌木树种:本区可供选择的灌木有紫果槭、野含笑、桂花、桃、福建山樱花、月季、杜鹃花、南天竹、六月雪、冬青类等,可适当引种紫薇、梅、红叶石楠、红花木、金森女贞、迎春花、无刺构骨、洒金柏、海桐、紫叶李等。这些灌木适宜种植于广场、集中居住小区及农户庭院绿化,也可作为下层木与乔木树种混合种植。

(3)藤本植物:观赏藤本本区主要有香花崖豆藤、紫藤、粉团蔷薇、异叶爬山虎、龙须藤等,引种可考虑引种凌霄花、圆叶牵牛花、紫藤、炮仗花、葡萄等。这些藤本植物可作为棚架、陡坡、墙面绿化美化等。

(4)草本植物:本区有野菊、裂叶秋海棠、紫背天葵、金毛狗、石蒜、山管兰、火炭母等可用于布置花坛、花境或点缀园林景用,其中蕨类、禾本类、莎草类的植物这些大都为地被类。可引进的有菊科花卉类、虞美人、五色椒等。

2.2 园林环境的具体配置 (1)主干道绿化: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及进出村庄主干道绿化应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如阴香、木荷、芒果、红豆杉、红豆树、香樟、银杏、马褂木、女贞、楝树等抗性强、树姿美、生长快的树种任选一种或几种块状种植,并配以蕨类、禾本类、莎草类等地被植物。或乔灌结合,以高大乔木搭配朱樱、黄花槐、红叶石楠、含笑等灌木类植物,形成层次感,或乔、灌、草组合,从而突出道路整洁、怡人。

(2)城镇乡村街道绿化:应以乔木或小乔木为主,可选择榕树、银杏、枫香、杜英、桂花、阴香、乌桕、山乌桕等树种搭配红花木、洒金珊瑚、紫薇、月季、丛生竹类等灌木,下层植于蕨类、禾本类、莎草类地被植物,在街道连接处配以花镜、花坛,总体营造一种恬静、舒适的环境。

(3)休憩开阔地及广场绿化:主要造景树种可选择榕树、马尾松、日本五针松、雪松、南洋杉、枫杨、柳树、泡桐等冠大、生长较快的具有遮阴作用的树种,搭配栽植红枫、紫叶李、紫果槭、碧桃、福建山樱花等亚乔木树种及草本花卉和草坪;在造景时,团状种植可用海桐、小叶黄杨、南天竹、金森女贞、红花木等色叶灌木,也可小片栽植观赏性好的果树如柿树、桃、银杏等,让人们既可休憩娱乐也能有适宜的经济收入,从而降低维护绿化的成本。

(4)农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独居庭院内可栽植银杏、柿子、石榴、葡萄等果树,配以杜鹃花等花灌类灌木,房屋四周栽植桃、台湾野核桃、李、银杏等经济树种,既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农户收入,又美化绿化环境,达到一举多得;房前屋后可成片种植枇杷、桂花、方竹等常绿植物配以花灌类灌木,使乡村绿化、美化、香化。

3 道路和乡村绿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种植季节的选择 根据我区的气候特点大部分植物,种植季节应选择在冬、春两季,营养袋培植的苗木可全年种植,特殊植物应根据其生物特性要求进行种植。如大苗种植落叶树自落叶后至次年开叶前种植;针叶树宜稍早于落叶树种植;常绿树须在梅雨季节初期种植。

3.2 选择良种壮苗 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及苗龄,应选择良种壮苗且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植株进行种植,如:山杜英1年生苗应选择:苗高40~50cm,地径0.4~0.5cm,且根系粗壮;深山含笑1年生苗应选择:苗木质量:苗高50cm以上、地径0.7cm以上;枫香一年生苗应选择:苗高40M以上,地径0.4M以上。大苗种植应尽量选择移植不超过2次的植株。

3.3 适地适植物 由于道路、乡村绿化地环境复杂有荒山、荒地、旱田、水田、河道等多样的环境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要加以考虑,做到适合的土地种植适合的植物,切不可因为只考虑景观要求,而忽略植物特性,结果造成种植失败。如水田、河边等湿地环境应选择柳树、枫杨、水杉等耐湿植物,配置的灌木草本也应为银叶柳、河边竹、蕨类等耐阴湿植物;光照充足的地方尽可能种植阳性植物或观花植物,避免选择耐阴植物等。

3.4 种植技术 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和苗木规格挖适当的穴,如枫香1年生苗穴规格60cm×50cm×40cm;深山含笑1年生苗穴的规格为60cm×40cm×40cm;山杜英1年生苗穴规格为60cm×40cm×40cm。种植时要采取“三埋两踩一提苗”法。对常绿阔叶树种植前可对苗木进行适当修枝剪叶,以减少水分蒸腾。种植前要对伤枝伤根进行修除,栽植前裸根苗根系应沾黄泥浆(泥浆中拌适量磷肥。种植要浇定根水。此外尽量减少苗木的起苗及运输时间,大苗种植尽量要带土球,多带须根。

3.5 科学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对小苗种植的每年应于夏秋两季进行扩穴培土施肥,并适时进行除草直至达到景观绿化要求。对绿篱或行道公园等休憩场所的植物应及时修枝整型(季节应选择在春秋两季为宜),以求达到设计效果。同时根据需要进行水肥管理,特别应注意病虫害防治。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主要问题 (1)缺乏规划,急于求成。主要存在于高速公路、公路主干道、铁路和城镇及部分经济实力强的村,片面追求城市绿化措施,急于求成搞大树、大苗移栽,盲目引种高档花木和草坪,片面追求短期内绿化效果,往往造成活率很低,绿化成本高,管养成本大等问题,造成绿化资金浪费。(2)资金不足,扶持政策少。普遍存在于城镇和乡村绿化建设。乡村绿化,资金投入大,维护时间长,各级财政投入有限,延平区村级集体收入低,资金筹措难。造成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进度慢。(3)重栽不管,影响绿化效果。当前延平区城镇绿化管护机制相对较为完整,绿化效果也较为显著,但乡村一级往往重栽不重管,或栽了没人管,极易遭遇人畜破坏,加上近年病虫时有发生,往往造成绿化植物成活率、保存率低,影响绿化效果,甚至造成绿化失败。

4.2 道路和乡村绿化建议 (1)科学规划,建设有特色的绿化环境。根据各绿化地点的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绿化地段。因势利导,打造具有浓郁延平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园,如打造以桃、杏、莲、银杏、有机葡萄、桂花、观光瓜果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休憩园林景观,将延平打造成福建最具特色的绿化特色的美丽家乡。(2)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道路乡村绿化。加大扶持乡村绿化建设力度,设立城镇乡村绿化、环境整治专项资金,通过打造美丽家乡建设示范区,以点带面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对创建美丽乡村成果突出的项目,资金给予更多倾斜,并通过向社会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乡村绿化工作顺利有序地推进。(3)建立管护机制,维护绿化成果。设立专门的管护队伍,定期对绿化对象进行管护。林业、园林部门应及时对管护队伍进行技术指导,定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使绿化成果达到最佳。实际证明,通过实行新的绿化运行维护机制后,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绿化效果较往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管护成效明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林鹏.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奕清,王大来.观赏植物[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何国生.福建树木彩色图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第5篇

    关键词: 村镇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裸露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裸露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裸露的土地,凡是空闲的裸露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第6篇

一、参与镇村规划编制,当好参谋官

2016年,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定位不明、交通不畅、产业不优”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发展方向,提出了“状元文化承载区域、百里中轴生态走廊”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全域统筹、创建3A级景区发展思路。其中,规划统领全局。今年主要编制工作一是启动____镇乡村旅游规划,围绕一三互动、产业做优,向上对接落实北星统筹示范片总体规划及城北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向下盘活宅基地资产,利用文化、产业优势,全面创造都市人的消费点,着力解决“人从哪来、人怎么留”的核心问题。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正按进度进行深化设计。二是以____宗祠修复为核心,以近期____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完成____镇____片区整体改造提升实施规划,以祠堂复建为立足点,在协调建筑空间、林盘景观环境及文化展示的基础上,打造片区文旅核心,带动周边乡村更新建设。目前已完成规划方案和核心区建筑设计,拟启动项目建设。该规划获评2016年____市优秀乡村规划三等奖(专项规划类)。

截止11月,完成镇村规划编制5项,撰写《____市乡村规划编制成果初审意见表》6份。

二、参与项目建设,当好协调员

1、参与院落整治工程,建设幸福美丽乡村。16年会同工作组主动参与锦城村、双龙村、升庵村等4个院落整治项目,对院落风貌形态建设把关,提出整改意见。

2、参与____大院节点打造。____大院是我区北星统筹示范带重要节点,久森、金雅、农业科技园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镶嵌其中。为实现____大院提档升级,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和规划实施,尤其针对如何彰显状元文化和农耕文化,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并监督实施。

3、参与三月三、草莓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三月三是____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较大影响力的节庆盛会。今年会同城建办同事参与三月三节庆活动筹备、组织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获取了不少管理岗位上工作经验。同时,____草莓种植在龙头企业久森农业带动下,已初步成片成规模,本周四草莓节将在____大院片区召开,现已投入前期紧张筹备工作中。

4、参与锦城小区分房工作。锦城安置小区拆院并院土地整治工程的建新区工程,项目建设历时4年,于今年竣工分房。为保证分房公平公正公开,不出纰漏,参与工作小组,当好分房监督员。

5、参与镇域绿道建设工作。“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今年按照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结合乡村旅游环线,对镇域通村干道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宜人的绿道走廊。

截止11月,共审查把关建设项目6个,提出修改建议5份。

三、参与规划管理,当好把关人

除日常事务性工作外,2016年,____镇重点规划管理工作之一是农房原址建设审批。历来,农村房屋建设乱搭建、形态差、质量低的问题层出不穷,为规范农房建设,营造好的____民居居住形态,推进党委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全域景区”奋斗目标,一是建章立制,组织编制《____区____镇农房原址建设技术导则》,起草审批管理制度。对镇域进行空间管制,明确禁建、限建区域,明确各类控制性强条规定、明确审批和管理流程,同时,对农房建设风貌进行引导,形成宜居的微田园风光,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拟报请党委政府审议。二是参加了镇农房审批领导小组,具体参与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工作,对其选址、建设方案和风貌把关,发挥专业特长,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截止12月底,共计审查农房建设项目7个。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16年乡村规划工作,有收获也有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受限于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规划编制水平不够高,精品规划少。下一步将加强学习,参与各类培训,多种方式提升自身业务素养,以胜任不断提高的岗位要求。

2、责任心和工作担当不足,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情况。下一步将对标六大职责,深刻反思反省,提高工作责任心和担当,全力完成市区规划局、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

3、工作中存在“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现象,效率和质量不高。下一步将依托乡村规划师小组团队审查管理机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工作难题。

五、17年工作计划

17年,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1、围绕发展思路强规划,完善镇域产业布局。一是持续推进____镇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整合现有资源,策划旅游项目,争创3A景区。二是依据上位规划,完成北星、锦城、升庵等村规划编制,布局产业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三是配合完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匹配资源要素,为____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目前,该县有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最好的有3个村。即肖营子镇温泉村、隔河头乡花果山村和三叉榆树村的水泉沟“农家乐”示范村。

(一)温泉乡村旅游示范村

肖营子镇温泉村地处古长城冷口北侧。由于距京沈高速公路较近,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该村主要有“冷口”温泉、古代长城、田园风光和水上娱乐等旅游资源。温泉历史悠久,为清代“四外八景”之一,且四季流量稳定、水量充足,村南侧和西侧的山上,古长城绵延起伏,城墙与峰火台保存完好。

为将该村建设成为首批乡村旅游村示范村,首先是发动较为富裕的农户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16座中小型浴池;其次是村里投资50多万元,在村中的河流上兴建了“人工湖”,并配置了小木船、脚踏船、垂钓、喷泉等水上娱乐设施;三是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村内水泥公路,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四是选定定点接待户30户,并加强了环境、卫生、餐饮及住宿等设施建设。

(二)花果山乡村旅游村

该村地处祖山西侧的花果山风景区之中。景区内奇山怪石、溪流飞瀑随处可见。“二鬼把门”“二狼拾鞋”“晴天雨露”“水帘洞”等70多个自然景观流传久远,秀美壮观。“白蛇吐瀑”落差80多米,远观其景,壮观恢弘;近闻其声,如雷贯耳;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远近闻名。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投资300多万元硬化改造了11公里长村间公路,使交通环境极大改善;对30个定点接待户进行了环境、卫生、餐饮等设施建设,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正规培训,使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开展了游客骑毛驴观光、坐轿子观景等满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受到游客好评;争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建造了2座移动信号发射塔,并安装了60余部固定电话,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通讯问题;加强旅游广告牌和标示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山的知名度。仅2008年以来,接待游客总数达8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800多万元。其客源多为北京、天津、秦皇岛等附近大中城市的游客和大学师生团队,也有美国等华人华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泉沟“农家乐”示范村

该项目是从2003年启动的。该村自然资源和农林资源十分丰富,有成规模的蔬菜大棚、1.5公里葡萄长廊、大型果园、中型水库和“人工湖”等,可进行生态观光、水上娱乐、观赏果园、野外采摘、体验农家风情等。来到这里,不仅可使人赞叹绿色生态农业的神奇与奥妙,更可观赏满族风情、满食文化与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是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农家风情的绝好去处。

几年来,该村硬化道路、美化庭院、改善居住条件、培植具有特色的水果、蔬菜,让游客真正“吃好农家饭、住好农家院”。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使游人观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着力突出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闲趣、野趣与乐趣,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让游客真正体验好农家风情。据统计,2008年秋季,曾有韩国、日本等中外游客和记者前来旅游,市、县电视台都曾予以报道。去年以来,该村接待各方游客已达2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多万元。

二、取得成效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生产发展

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建筑、加工、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文体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打造规模、优势产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

乡村旅游的每项活动都会给农民直接带来经济收入,以温泉村为例,去年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各农户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旅游总收入达40余万元。

(三)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树立文明新风

开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自觉树立新风尚,为游客服务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三、主要做法

(一)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为使乡村旅游得到合理规划,科学发展,聘请中国旅游学院专家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品品出优、特特出彩”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发展不破坏,开发不乱来,保持住“土气”,建设出魅力。

(二)典型示范,规范发展

以花果山、温泉、水泉沟三个村为示范,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安全管理、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标准;确定定点接待户,实行挂牌管理,提高接待水平;建立县级领导包村联系点,尽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促其增强接待能力,形成发展规模,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示范。

(三)强化基础,重点发展

借助建设文明生态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扶贫开发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契机,着力进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及特色房屋、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并重点治理好村容村貌、景容景貌,提高准入性,加快发展步伐。

四、存在问题

该县乡村旅游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亟待解决。首先是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目前,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为各村村委会和部分村民,筹资力量有限,造成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建设质量。满族民俗风情村的内涵建设还没有真正到位,无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游客,其次是规模偏小,仍属起步阶段,接待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以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标准。

五、解决对策

为有效解决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保驾护航

加强组织领导。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和协调部门间、区域间乡村旅游合作与发展。县直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便捷服务。要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不设卡,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为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

第8篇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少,建设项目受到诸多因数制约。鲁瓦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因村民对项目实施的意义认识浅薄,支持力度差,协调工作难,使得协调资金投入成本增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在鲁瓦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及有力保障措施,规划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使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2.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 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二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种植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没有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导致不能形成带动性规模化产业,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

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在市场价格互动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相应地上升,农民增加的收入与上涨的成本两者相抵。并且产业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使得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农民的收入也较少。二是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三是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经济状况差的贫困户,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自然灾害,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导致贫困或是返贫。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诙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四是文化低观念落后。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更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

4.生存环境条件恶劣

由于该村几个村组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并且几个村组户数及人口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鲁瓦村村社道路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有几个村组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2.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适合鲁瓦村农村群众致富脱贫之路。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是外在推动,核心还是要靠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鲁瓦村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核桃种植,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困难群众加大核桃种植力度,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科学种植指导。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

3.提升人居环境空间

一是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村委干部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二是农村新能源建设。落实新能源代替工程有关政策措施,减少薪柴消耗,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降低农村居民用电成本。三是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人畜分开、厨卫入户”建设工程;四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9篇

一 村镇绿化涵义及重要性

1.村镇绿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建制的村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结合起来。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方向。进入新时期,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村镇绿化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美化绿化农村家园,为农村提供一个舒适的劳动、生活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2.村镇绿化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跨越发展不断的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广大农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穿衣吃饭,他们越来越注意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因此,注重村镇绿化,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旅游业,不仅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据调查表明,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选择“居住条件最好的城市”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成为现阶段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从而反映出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

二 村镇绿化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但在大多数农村,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的环境特点是以聚落形态为显著特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区域。农村的环境特点区别于城市,它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占主体,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区域,其绿化现状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道路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式“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村庄的外援绿化主要包括河流、山坡、荒地等绿化,河流是农村居民进行灌溉、排涝、渔产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河流的绿化和堤岸的改造使之公共化,形成一个可供生产和游玩的良好环境。此外,利用荒山、荒坡、荒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保持水土、方式水土流失的作用。村镇绿化存在的问题不足:

(1)思想认识上不足。部分村镇干部和居民绿化意识淡薄,对村镇绿化不重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村镇绿化水平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有几百万个村镇,绿化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在部分村镇除了绿色的农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绿化面积。

(3)缺乏科学性,在绿化规划时,缺少专业技术,不能体现园林绿化特色。

(4)缺乏管理,在一些村镇领导层中,对村镇绿化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普遍认为搞绿化投资期太长,见效慢。即使搞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是"一阵风"而过,没有按照村镇特点,进行总体规划,致使村镇绿化的整体水平低、质量差,与村镇其它建设不协调。

三 村镇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发展模式

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该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它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的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国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效益甚微。这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收获,这是普遍的真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机制,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提高了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国,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凡是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梦想常年绿树成荫,羡慕南方的秀美,大量移栽南方树种,轰动一时,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二是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三是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四是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的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起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4.村镇绿化的现状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取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我国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把绿化同栽培经济作物结合起来,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6.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及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二是乡村景观化趋势,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国未来村镇绿化将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乡村园林趋势,由于我国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或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现,与乡村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7.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一是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小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公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紧迫。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由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以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山、河、湖、林)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第10篇

摆问题找方法 打赢环境整治攻坚战

根据会议要求,结合**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我做以下发言:

第一季度,我村抢抓春季有利时节,联系区林业局,积极争取树木120多棵,投劳20多人奋战6天,对郭家村休闲广场及环村路进行绿化提升改造;组织人员对西宝中线**段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打扫,清除企业门前三堆、野广告10余处;对个别养殖户随意乱倒的畜禽粪便进行集中清理,并责令相关责任人限期搬迁;召开“1+7”和公益性岗位人员会议,落实考核制度、划分责任,充分发挥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作用,对标乡村振兴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标准,瞄准发展短板,凝心聚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新**。

前期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下一步我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积极行动。部分村民思想认识还较为落后,对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能完全理解支持,今后将就村民不良习惯,加大宣传力度,印发卫生知识宣传单,力争形成人人讲卫生的浓厚氛围,让思想落后,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村民提高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是加大西宝中线整治力度。我村西宝中线辖区段东西距离较长,途径车辆行人较多,沿线企业及个体户门店较多,环境卫生管护工作难度大,村上虽然安排专人定期定时进行清理打扫,但时常出现乱丢的白色垃圾及废弃物,严重影响我村辖区段环境卫生质量。第二季度我村将加大力度,从严治理西宝中线人居环境卫生。

三是集中开展垃圾清运。我村建有一处垃圾堆放场,垃圾收集车定期将收集垃圾倾倒于堆放场,由于垃圾堆放场较小,垃圾除堆放场再无出路,村上定期雇用机械对垃圾场内垃圾进行碾压堆高处理,再无它方。

对于存在问题,我村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村内道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面子、里子”一起抓,“硬件、软件”一起上,精准施策,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幅度提升我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关政策制定精准性和相关资金投入有效性,从“清、保、改、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力推进,打造亮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整治村子”为主题,嵌点入线,把改善我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来推进。

第11篇

(一)目前大龙山镇的环境现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差距也呈缩小的发展态势。但就环境的角度言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等亟待治理,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黄梅戏学校、安庆技师学院和宜秀区政府等行政教育单位整体搬迁至大龙山镇,这里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高教园区和宜秀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新城明都、大地凤凰城、宜秀山庄、大龙山水等房地产项目的动工建设和相继开盘,这里正逐步成为安庆市的高端住宅区;随着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的引进建设,这里又必将成为安庆市的环保经济区。不知不觉中,大龙山镇村民赖以工作或生活的这片美丽乡村已经由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城郊小镇演变成如今的安庆北部城市组团。不可否认,城市的改建扩容带来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铺陈的宽广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涌动的繁华人气。但是,也应当看到,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现实课题孕运而生,譬如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流乱排、车辆乱停乱放、路边乱挖乱种、商铺乱布乱摆等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与乡村“三美”(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新城的美丽。由此观之,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是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项惠及镇区居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建设“美好乡村”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完成,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开拓进取,以期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规范、引导基层政府财政使用,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影响美好乡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济来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约因素。各项建设的有效展开需要到位的资金,否则再美好的规划、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环境整治要见到实效,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为此,市、区、镇三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绩”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体育、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环境的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中,要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待环境整治工程验收合格以后,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再次注入适当资金,以提高社区单位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乡村各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的用途,加强环境治理资金的监管,以确保专款专用。

第12篇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15]李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