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时间:2023-06-16 16:06:32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

 

为贯彻落实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工作部署和要求,更好地指导推进全县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结合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要求,我局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全县8个美丽乡镇和8个美丽乡村绿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方案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美丽乡镇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10.9-27.5%之间,都没有达到35%以上的验收标准;

2、存在绿化空白点。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还没有全面绿化;

3、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镇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美丽乡村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2.7-31.8%之间,都没有达到40%以上的验收标准;

2、道路、沟渠绿化存在空白点。在村庄建成区有一些道路、沟渠没有绿化,达不到90%以上的绿化率要求标准;

3、村庄建成区“五小园”建设普遍存在问题。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五小园”建设基本没有;

4、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村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无法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工作目标

1、各乡镇、村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2、抓紧时间落实绿化工程的实施,务必在6月底前按设计的要求全面完成绿化任务,确保达到验收标准;

3、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成活。

三、解决办法

1、村庄绿化。对乡村出入口、空置地块等主要节点实施绿化,完成河渠、水系、堤坝等沿线绿化,建议栽植女贞、红叶石楠、榉树、楸树、重阳木、桂花、雪松、国槐、池杉、水杉、垂柳等乡土乔木树种,大幅增加乡村绿量,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树种选择和建设标准可参考《怀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技术导则(试行)》。

2、道路绿化。对村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建议栽植杨树(无絮雄性)、法梧、国槐、栾树、女贞等树种,确保绿化率达90%以上。

3、庭院绿化。按照“大协调、小美观”原则,对每户房前屋后推行“见缝插绿”和“见空建景”式绿化,动员广大群众对自留地、自家宅基地绿化美化。建议以果树、绿化树为主,栽植柿树、石榴、枣树、女贞等树种,适当配以灌木花卉及绿化小苗。

4、镇区绿化。主要对街道两侧、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进行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5、技术要求。根据目前的特殊气候,应采取不同于适宜栽树季节的方法。①苗木要求:选择就近的苗源地,采取大土球、重修剪,尽量减少蒸发,最好能下午起苗,夜间运到栽植现场;②及时栽植:苗木到达现场后,应及时栽植,及时浇透定根水,对高大和冠幅大的树种要搭支架,防止倒伏;③抚育管理:对新栽的树木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定期浇水、培土、踩实、覆盖地膜、缠草绳、搭遮荫网、喷洒搞蒸腾剂和吊水,确保成活。

四、采取措施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即将迎接省市验收,绿化占有重要分值。按照“属地管理、划片分工”工作要求,县乡领导和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担负起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建设工作。

2、严格标准,抓出成效。各乡镇要按照《关于转发《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的通知》(怀美组发(2019)1号)文件要求,对照建设指标和考核内容,逐项逐条指导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认真开展绿化造林工作,严格建设标准,有问题的规划坚决补充完善,不合格的苗木坚决不栽。

3、认真总结,反馈信息。各乡镇认真收集绿化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周四下午17:00前,各乡镇要将美丽乡镇、中心村绿化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下步意见及时反馈到县美丽办、林业局。由县美丽办、林业局汇总情况后,报县相关领导。

附件:

1、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2、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绿化规划表

3、怀远县2019年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绿化情况统计表

4、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5、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规划表

6、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现状表

7、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规划表

第2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文化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持久性要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全过程,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深层次因素,实现文化建设上的突破。在当前各地建设实践中,“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还存在很大不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说,乡村何以美丽的灵魂,恰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应是一项战略工程。只有将美丽乡村作为一种文化内化到乡村居民心里,构建美丽乡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美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集体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文化的内涵

美丽乡村文化是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美丽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明显的文化特质,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文化反思的产物。

美丽乡村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它既是“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自然观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又合理吸收和融合城市文化、工I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从长远来看,随着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乡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加,城市“移居”乡村人口数量势必不断增加。

二、当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更关注修路架桥、亭台楼榭等“立竿见影”的物质层面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中生有胡编乱凑的“创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形象,无视文化和生态的属性特征,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文化缺乏生命力。三是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在文化内容上热“移植”城市文化。

历史包袱有待消解。1. 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政策的延续性,农村地区仍然分散地存在大量小型加工厂、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2. 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3. 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农村中青年的全部。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4. 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区县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5. 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对乡村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特征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1. 赌博、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赌博”。这些赌博行为不仅容易诱发一些家庭问题,也往往与涉黑组织、高利贷行为紧密相连,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日常的“小赌”则更为普遍。一些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将文化场所出租“创收”,任由“民间演出团体”借“文艺表演”之名,靠一些博得人气敛财,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之久。2. 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年来,乡村地区宗教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宗教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一些宗教有着严格的集体生活,使教徒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占领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后的空白。

建设不平衡现象明显。1. 城乡不平衡。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人员素养、活动经费、服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文化活力较低。2. 村与村差异较大。各地在进行“美丽乡村”试点选取的时候,往往选取一些本来各方面建设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就超出了全市乡村文化的平均水平,获得“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又获得大量的文化社会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3. 群体不平衡。根据专业机构连续几年的调查,乡村地区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最高,中年群体次之,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年不愿留守乡村的原因。4. 建设与管理不平衡。在现有的申报体制、考察评估体制下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资金投入、轻制度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管理、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的对策建议

转变基层政府认知理念。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推进的现实情境下,政府理应确立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如下理念,一是“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美丽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二是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真正确立“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事业”的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连续努力,需要数届政府持续不断的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强乡村群体文化“自建”能力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农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既要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又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农民从文化建设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目标,从被动地参与者到主动地创造者的转变;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告老还乡”,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一支新增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态保护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敦风化俗、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文化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千方百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文化意识教育。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适时制定“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实现稳定发展、持续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进一步统筹城乡、村村文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现农村、城市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乡村的倾斜,实现村村适度平衡,共同繁荣。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继续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内涵;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美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古建筑恢复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可以通过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配套工作。文化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把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听证制度,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情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监督,村级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组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多规融合”,实现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各项规划参数一致,以实现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

谁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

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部委积极投入到该项工程之中,都从本系统的业务出发,开展了“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推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

从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层面看,每个部门都有其本系统的特定工作。在该系统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自然采取“自上而下”逐级推行,基层职能部门也只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实施。为了突出本系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基层职能部门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项目实施点,而真正需要项目的村庄则很难获得支持,正如广大农村居民所讲的,政府选择美丽乡村试点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雪里送炭”!

从广大农村居民层面看,由于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项目与广大农村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问题,这也是农民不愿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广大农村居民看来,政府推行这些项目是在做“政绩工程”,与他们没有关系。

改变这种现象的途径,须由国家各部委“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转变为广大农村“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让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让他们内心认识到,国家真正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享我国改革的红利,而并非做“政绩工程”。

“三位一体”该是什么样子?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活、生态与生产“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相统一的系统工程。

从生活设施层面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条件,通过生态环境治理,美化生态景观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貌类型区域生态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也不可能相同。一个重要原则应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能突出农村的特点,特别是民族地区更应如此;如果把广大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原来的村庄消失了,曾经生活的小院子消失了,到时乡愁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梦”。

从生态设施层面看,很多地方都采取粉刷主要干道两侧建筑的墙体,外观确实出现了新面貌;同时,把街道两侧堆放的秸秆、树枝等农村生活燃料集中到偏僻的村中空地上,由此带来这些堆放之处更加脏、乱、差,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如火灾)。因此,这种方式也未得到农村居民的认可。同时,国家环保部、财政部推行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配备了垃圾桶、转运车辆,并建设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等,但因缺乏运行经费,导致这些设施被闲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投资的浪费。

从生产设施层面看,美丽乡村建设较多关注生活设施与生态设施的建设,对生产设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普遍存在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从软件建设层面看,国家一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统筹,更应是软件方面的统筹,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在实际运作中,美丽乡村建设对软件的建设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全面统筹生活、生态与生产设施建设,统筹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时,应关注广大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建设。

建设模式是一个面孔还是多样化?

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但是,我们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村建设模式几乎一样,即对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进行改造与建设;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多关注外观的统一,未考虑潜在的影响。这种方式一方面会严重影响乡村民居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别是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方面投资标准仅考虑了工程项目资金,而且是按照饮水不安全人口确定的,未充分考虑到山区地势地貌、农民居住分散、材料多次转运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以弥补山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实施中所涉及的征地、项目设计、监理费、青苗补偿、项目建设管理等费用,但山区多为国家扶持开发重点县,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配套。所有这些都对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为此,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民风民俗,设计不同的建设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选择最适合的建设模式。

“项目导向”还是“基层需求导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围绕着本系统的工作,推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缺乏彼此间的协调机制,部门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部门不统一。在国家层面上是由国家农业部负责组织,但基层的组织部门却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农业工作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政策研究室。不统一的组织部门势必导致国家部门文件下发渠道的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为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多部门组织问题,需要进行统一,这样可以畅通驱动,提高效率,更有利于减少实施过程中“争政绩、推责任”现象。

此外,国家相关政策在区域差异方面未给予足够关注,特别是有关资金配套政策,确实给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带来很大的负担,影响这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笔者建议,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φ策进行及时调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门所推行的行动计划,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过于关注,但对实施效果关注不够,特别是保持实施效果的机制严重缺失。因此,建议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

第4篇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镇和农村共同努力,美丽乡村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所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指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安排,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美丽乡村,开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保护模式,福建省平和县的高效农业模式,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地带动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充分开发资源价值,注重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运用,每个地区文化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寻求差异化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村落;街巷;景观改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74

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时期,美丽乡村的建设改革直接影响到共同富裕的效率与质量,也牵动着全国亿万人的心,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是江浙地区,过去,江浙地区的开发由于过度依赖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垦,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更是给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带来了许多灾难性的破坏,这是不利于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重新树立正确的美丽乡村建设观念,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手去探索一个更加适合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方案。

1 江浙地区美丽乡村改造现状

1.1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现状

江浙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四季如春,非常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历史上一直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我国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落实,江浙地区的农村也相继开始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一些地区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做起了绿色旅游生态环境之旅,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色旅游农业,通过品牌效益来提高经济收益,效果显著。一些地区的农业副产品丰富,通过农业产品自产自销等方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之路。当然,也有些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相关行业创造了不错的收益。总的来看,我国江浙地区美丽乡村改造中的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

1.2 政策扶持与落实情况

有关国家政策的扶持情况,无论是国家的美丽乡村改造的专项基金的扶持还是当地政府的专项基金的扶持情况,整体效果良好。但是由于一些地区没有跟上美丽乡村改造的不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为了解决这部分相对比较落后的村落,希望相关政府能够出台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坚持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在能够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好美丽乡村改造的下一步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早日脱离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1.3 美丽乡村改造的发展前景

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改造现状来看,建设成果颇为显著,特别是一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旅游规模的村落,最近几年来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产出与销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从前景上来看,许多地区的开发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质量,后期的开发的潜力十分显著,以江苏地区为例,有十几个县市的村落即将或正在走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一部分家庭也开始张罗着办起来农家乐来,接待城市中来乡村旅游游玩的游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周边创造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通过美丽乡村改造,不但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建设水平,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促进贫困户脱贫,这也是为实现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美丽乡村改造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难点

2.1 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高

当前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多,其中基础建设程度不高可以说是当前改造过程中的头等问题。基础建设的水平制约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于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不高,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所以必须得到重视。

2.2 村民的整w素质与服务水平不高

村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距离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2.3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差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缺失不但影响到当地人口的生活质量与文化生活水平,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2.4 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较差

尽管农村的生态环境相比城市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许多农村不太重视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村将生活垃圾随意摆放,不但容易滋生细菌更是造成了疾病的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2.5 原始景观的保留程度不高

原始景观作为许多农村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尽管在这些年已经有所缓解,但是许多地区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破坏行为。一些即将消失的原始景观不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许多对现代的考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的内容。

3 美丽乡村改造的思路

3.1 恢复原始景观,统一建筑风格

对于原始景观的保护工作一定要贯彻落实好,有必要的话还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原始景观进行修缮,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好一致性建设,统一建筑风格。

3.2 增强村民的民居空间设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标准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发展优秀旅游业的前提,也是打造旅游品牌的保障。对于村民的民居的空间设置,要根据当地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尽量统一,这样在后期的旅游发展中才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提高游客的认可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服务意识

强化宣传的力度,要多找寻新的宣传手段,不能拘泥于特定宣传手段,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进行旅游宣传,包括生态农业宣传与特色农家宴宣传等,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一旦村落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每一个村庄的居民都有义务提高服务意识,共同促进村子的健康发展。

3.4 提高景观的一致性,增强环境氛围

景观的一致性不但可以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增强环境的氛围,带给城市游客一种特殊的生态享受,这也是促进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

4 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的美丽乡村改造情况

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村和旧村的融合和改造中,当地农民积极响应,根据政府的具体要求,主动实行旧村改造融合,建设起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旅游线路。部分村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主动发展生态农业与相应的旅游业,特别是在最近两年,既为村子带来了持续的高额收益,又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全村的共同富裕。

5 总结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和胜利,也存在着些许需要面改进的问题。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也会为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希望产业工作者戒骄戒躁,做好风险抵御,提高防范意识,随时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为老百姓谋福利,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军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街巷景观改造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2]李越群.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第6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7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家乐 休闲旅游 云南

“美丽乡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1]它以国家政策做导向,政府财政为支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云南村镇数量众多,挖掘适合“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家乐发展对策是激活云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云南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节假日到农村休闲放松、体验乡土气息,这为农家乐的经营夯实了市场根基。近年来云南省农家乐的规模将近2万户,一些经营户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田园风光欣赏、农事参与感悟、古村落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类型的农家乐。例如,“普洱茶马阁”农家乐结合了普洱浓厚茶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以茶为主,多种休闲方式共存的新型模式,并荣膺2013“普洱市特色农家乐”。可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云南农家乐基本适应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潜力较大。然而,云南农家乐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多数农家乐经营依然停留在“菜地、鱼塘、农家饭”等传统层面,发展模式单一、经营地点分散、卖点不鲜明,相对于餐饮业而言差异性偏少,同时也游离于旅游业与农业之间。此外,云南农家乐经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阻碍了农家乐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也背道而驰。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云南农家乐运作问题及其剖析

“美丽乡村”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总体构思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依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腾飞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然而现阶段,农家乐运营状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存在颇多差距。

(一)生产经营粗放,发展协调不足

以往农家乐的发展多属于自发性的经营行为。一是农家乐生产运作较为粗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的整合使用,不符合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思路;二是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随意性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的协调性弱;三是基础设施与条件不健全,这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家乐相比,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二)经济水平较差,投入资金匮乏

云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受地理、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等短板问题,约束了农家乐运经营的深度发展。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与改良,难以符合“美丽乡村”的客观要求;另外,资金的“瓶颈”也牵制了特色项目的开发,降低了经营活动的趣味性、差异性和目标市场的吸引力。

(三)文明观念欠缺,安全意识淡薄

新时期新型农民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仅是适应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然要求。[3]首先,一些地方性农家乐从业人员文明意识低,不重视服务过程的细节,影响了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培植;其次,较多农家乐的经营场所是老旧土木结构民房的“改造版”,存在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积混乱、消防设备缺失等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后,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厨房操作间、消毒保鲜设备等的监管问题仍不到位,很难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利益诉求。

(四)环境境况不佳,资源浪费颇多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但也同样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家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过载的问题,一些经营者环保意识淡漠,往往为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涸泽而渔式的粗放开发;另一方面,部分农家乐还存在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经营视角狭隘,不善于有效整合与利用外部的相关优势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产业的集聚程度,不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

(五)偏重家族经营,缺乏服务规范

目前,多数农家乐的运作采取家族式的管理办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规模与层次的提升。首先,参与主体多为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其次,经营管理者“特权”思想与个人主义根深蒂固,难以做到重大决策的集思广益,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再次,由于个体的培训投入有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满足高层次、特色化的需求能力不足;最后,经营服务规范化程度欠缺,正面的口碑效应难以形成,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经营状况。

三、契合“美丽乡村”的云南农家乐发展的对策

基于云南农家乐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探索引领农家乐未来发展的路径。

第8篇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第9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特征;建设理念

生产性景观往往和农民的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是农民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景观,体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果,还能展现其对自然资源的工业改造成果,不仅具有文化性特点,还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可长期继承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各乡村都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出现了土地生产新形式,生产性景观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各地乡村都应重视生产性景观建设,积极开展生产性景观建设工作。

1美丽乡村

2008年,浙江安吉出台了一份文件,正式提出“美丽乡村”一词,提出要将安吉县各乡村都建设为中国最美丽乡村,这使“美丽乡村”一词正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份文件中提出的建议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发一条新道路,安吉县在乡村建设方面获得的成果让全国各地都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应用了这一词,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出台,该文件对美丽乡村判断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方面。由此可知,美丽乡村内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乡村景观,二是乡村社会。将美丽乡村解释为村民物质要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且能充分利用村庄资源条件发展乡村经济的可持续乡村。美丽乡村其实就是适宜居住、村民富裕、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乡村。

2生产性景观概述

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重要构成,但生产性景观一词的出现时间还较短,2010年才正式出现,我国对于生产性景观的研究时间较短,学者之间尚未对其形成统一理解,关于生产性景观的定义也有多种,当前最受认可的定义是由蔡建国教授提出的:“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体现自身农业生产成果,展现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工业改造成果,具有文化性特点,还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长期继承性等特点一种特有景观”。文章将生产性景观解释为:在乡村区域内,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通过因地制宜产出的各种物质,且具有文化性、美观性、可长期继承等特点的一种景观。

3乡村生产性景观特性

乡村自然环境一般都比城市要好,但现在乡村也存在大量人工环境,为了满足村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同时满足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考虑农业生产问题,还要考虑美观问题,这就决定了乡村生产性景观不仅要具有美观性,还要具有生产性和文化性等。其实乡村生产性景观这些特性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促使乡村实现健康长久发展。

3.1生态自然性

乡村生产性景观往往和乡村自然环境关联密切,可以说是在和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建设的,因此其具有生态自然性特征,还可以改善乡村人工生态系统[2]。乡村生产性景观是村民利用村中自然资源通过人工加工形成的,和自然生态有着很好的适应性。古往今来,只有做到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才能在土地上获得良好收成,才能长久维持这种良好收成,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所以乡村生产性景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维持和自然生态的良好适应性,也就是要保持生态学特点。

3.2生产性

乡村生产性景观在起源之初,生产性就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成为和其他景观类型的最大区别,同时也是和城市景观的最大不同,而且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农业生产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民生存的主要方式,和农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而生产性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就表现为生产性。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一定要注意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田地生产性景观可以满足农民日常生存需要,水体生产性景观则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在地形不太平坦的地区可以建设林果景观,还可以建设梯田形成农田景观,地形比较平坦的地区则可以进行大面积农作物种植,从而形成农田景观,如果乡村附近存在河流则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从而形成乡村渔业景观。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乡村经济,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得到完善。通过积极开展生产性景观建设,既可以推动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生产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为农村休闲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帮助村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实现振兴乡村经济的目的。由此可见,生产性景观的生产性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3.3美观性

乡村生产性景观需要通过人工加工才能完成,即需要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让其既可以保存原有景观特色,又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其具有美观性特点。例如,建设庭院生产性景观时可以种植一些乔木,根据周边环境和生产设施配置一些植物,建成花园庭院景观。在坡地建设生产性景观时,需充分考虑地势地形,使其具有艺术效果[3]。在平地建设生产性景观时,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要,以便建设出具有安定感的景观。对于农田沟渠可以建设为像田野中的飘带一样的景观,传统水产养殖则可以营造为和现代水产养殖有着鲜明对比的特色景观。

3.4文化性

乡村生产性景观具有乡土特色,因此可以起到传播乡村文化的作用,传承地方精神。不同区域的生产性景观所处地形不同,水文条件和植被也不同,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差异,其乡村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形成的景观也会存在区别。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乡村生产性景观建设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村民房屋前后的大树和石磨等都是年代的象征,都是村民记忆的一部分,是乡村文化的体现,还有采用传统生存方式种植的农作物,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展现,也是农业文化活动的体现。此外,传统水产养殖也是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展现。由此可见,乡村生产性景观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性特点。

3.5教育性

生产性景观需要经过人工加工才能形成,因此其属于半自然化景观,同时还是确保乡村生态不被破坏的重要保障。在参与体验型景观中,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业生产,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采摘活动,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还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如果生产性景观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景观,在游客游览时可以安排专人讲解农作物相关知识,如果生产性景观是关于家畜类动物的景观,在参观时可以为游客介绍家畜类动物相关知识,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家畜养殖等,而且现在很多城市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了解非常有限,借助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让城市孩子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从而开拓其眼界,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这对于儿童未来发展非常有利。

3.6体验性

乡村生产性景观既可以让游客参观,还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采摘、垂钓等,还有一些生产性景观允许游客参与产品制作,如亲自动手制茶、制作瓷器等。由此可见,乡村生产性景观还具有体验拓展功能,具体表现为体验性特点。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具有的体验性特点既可以增强游客游览热情,还可以让其感受到快乐,同时能满足其休闲需求,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达到发展乡村经济的目的。近年来,乡村生产性景观将美观性、教育性和体验性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更具系统性的乡村模式。

4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建设理念

4.1合理利用乡村特有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应立足现有资源,如山水、地域文化等,同时还要将建设适宜居住、学习、旅游的乡村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挖掘和合理利用乡村特有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阳山畈具有多种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高度集中,为此,当地将旅游和农业生产进行结合,在建设生产性景观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设计乡村生产性景观时,需要全面、深入挖掘乡村所在地资源,客观评价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利用这些乡村特有资源,形成更多优势产业,促使当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不仅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还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特色生产性景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4]。对于当前农村土地问题,需要积极复垦,还可以进行修整,拓展土地存量,为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提供充足的场地,复垦的土地可通过流转将其转换为资金,为建设生产性景观提供资金支持。

4.2注意保护乡村地域文化

乡村地域文化包括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还包括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时,要注意保护乡村地域文化,如使用本土植物、本地材料等,使建成的生产性景观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性,而且可以让这些乡村地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使其可以实现传承和发展。另外,建设生产性景观需要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原则,大力保护村民传统生存生活方式,尽量保留原真性民俗文化,同时还要将传统乡村景观布局理念作为指导,对于乡村生产性景观建设不应给予太多人工干涉,保留景观的真实性,而且还应积极建设田园综合体,提升景观价值。

4.3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开展生产性景观建设

前人经验可知,农业生产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好的成效。因此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无论是确定农作物,还是开展建设都要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如建设休闲观光型景观时,需要先了解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等,建设时也要尽量选用乡村植被,如果需要引入外来植被,也要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让景观体现出乡村风格,才能具有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赋予了植物很多意义,通过大面积种植乡村植被可以很好地引起游客的乡土情感。此外,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时,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和周边植物建筑物,尽量和这些事物保持一致,具有和谐统一性,才能让景观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达到回归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4.4注重整体规划且要凸显区域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不仅要做到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还要进行整体规划,凸显区域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做好生产性景观整体规划需要整体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当地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游客对乡村田园景观的要求、人们的审美观念等,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生产性景观才能实现生产性、美观性和教育性的融合[5]。此外,根据历史文化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在连线成片理念的指导下整体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或是将具有不同景观资源的乡村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分区,同时注意凸显不同分区的区域特色并加强各个分区之间的联系,都属于整体规划,都可以体现景观地域特色。

4.5重视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是景观一大特色,也是景观能够吸引游客的一大利器。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既可以满足游客需要,还可以增强游客游览热情,也符合乡村生产性景观体验性特点。对于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或是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或是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让游客在亲自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劳作的快乐,同时还能让游客接受科普教育。游客收获和加工的农产品还可以作为商品售卖,增加了收入项目。渔业景观则可以让游客体验垂钓,对于游客收获的鱼可以免费加工,让游客吃到自己亲手钓上来的鱼,无疑是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耕作景观还是渔业景观,都要既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又要具有休闲观光功能。而且在选择植物品种时,不仅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地环境,还要考虑是否会对游客身体健康造成损伤,喷洒农药时也要确保不会对游客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为了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可以为游客单独开辟一块区域作为体验区。另外还要注意和周围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听取其意见进行改进,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还可以让景观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开展生产性景观建设,应合理利用乡村特有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要注意保护乡村地域文化。同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注重整体规划且要凸显区域特色等,这样建设的乡村生产性景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自然环境,为发展乡村经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晓晴.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1.

[2]康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3]何真.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高琳琳.农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第10篇

“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我们保护和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在加强乡村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软实力上下功夫。从规划、投资到建设,如何实现美丽乡村,这是所有人需要斟酌的难题。

村级公益谁来建

贵州修文县有一个茶山村,因交通闭塞,村庄经济发展备受制约。数十年来,茶山村举家外出打工者一度为全镇之最。每逢雨天,村中山路泥泞;要是晚上月亮不出来,村民出不了门,因为没有路灯。曾到访茶山村的北商中国城镇投资联合会秘书长陈泽华说:“在很多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农民的需求并不多,无非是雨天不用趟泥水,没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出门,农闲时有个广场可以聚会。”

在偏僻的茶山村,幸运终于在2013年来临。这一年,茶山村修了路,安了灯,还建起文化广场及公共厕所。这种转变,多少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推动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村里的事儿看似不大,但对农民来讲,其实都不小。”2010年,王卫星在云南丽江调研时,有个老太太说,她老伴命不好,村里小广场修好之前就走了,如果他能跟大伙现在一样,每天来跳跳舞,聊聊天,该多好!

“村里这些公益事业对他们太重要了,这是很多城里人不太能体会得到的。”据王卫星介绍,村级公益事业的基本前提是农民有意愿,然后筹资酬劳,接着是政府财政支付。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最初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欠账一直很大。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提留统筹及两工后,原有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渠道被堵塞。当时虽留有一个政策空间,就是村内户外农民自己受益的事儿允许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来解决,但组织农民筹资筹劳时,“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问题普遍存在,村级公益事业一直停滞不前。

为此,黑龙江等省尝试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在村民依靠民主议事自筹资金劳务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奖励补助。2008年,中央首选黑龙江、云南、河北三省开展试点。

很快,在各地开展的如美好乡村、幸福村庄、康居村庄、生态文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发挥了明显的制度优势,具体如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农民共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县为主统筹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等。

随着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由于农民掏钱参与家门口的建设,该政策从发起、执行到后期维护颇有效果。王卫星说:“有一年,贵州一个村庄旁边的主干道坏了,很多车绕道从村里经过,但村民怕车辆压坏新修的路不让走,他们很珍惜、重视村中的公共资产。”

“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更不是为了整治乡村环境而整治。”王卫星认为,结合农村建设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如何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发展,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很重要。”

倾听农民的内心需求

“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政府是投入主体,但落实到具体项目,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表示,北京每年将按全部乡村规模15%比例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其中基础设施建设。

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去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投入2.8亿元,集中支持低收入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54个。李成贵认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要形成政府、农民、社会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很多田园山水派诗人对乡居生活颇为赞誉,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但这是他乡异客的感受。”在强调农民主体身份时,李成贵举例说:“北京风大时,有的广告牌风吹几下就倒了;就在附近树上,那些喜鹊窝就很牢,树不倒窝就在,因为这是喜鹊给自己搭的窝。”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需要正确的理念,明辨空心村与美丽乡村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要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映成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此前有人提出“文化是关键”,李成贵评价说:“看似合理,其实是空谈,毕竟,农民关心的是增收。”

一周前,李成贵到京郊走访了个别村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500多人的村落,现在只有100多人,有的村庄只有63人,常住的不过16人,66岁的村干部居然成了村中最年轻的人。”李成贵无奈地调侃:“都说打牌是三缺一,我看这个村是一缺三。”

如果政府“一头热”,而农民晒太阳聊大天,“四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六个月耍钱”,对村庄公共事物熟视无睹,那就不算成功。李成贵认为农民的参与至少经过四个阶段――从旁观到参与,到给意见,再到有主见,最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集体行动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李成贵曾与亚洲发展银行在贵州做项目,向村民征求意见时,他得到诸多不同回答――青年男女希望修路,以便流动;成年农民希望修水渠,以便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妇女要求通电,以便于小孩晚上能够读书。“最终上哪个项目,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确立优先次序。”

在那些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成本很高,加之村庄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李成贵认为,在科学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推进村庄的适度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正成为一个有利趋势。就在京郊那个常住人口不过16人的村落,如今有企业入驻村庄,在保留其旧貌基础上,成功改善农房内部设施。李成贵说:“一种院子租1600元,另一种租2600元,去年,这个村每人分到7000多元。”

李成贵认为,重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或对村庄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治理有所帮助,毕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家乡需要什么,且怀有一腔真心。他建议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出身农村进入城市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连结城乡的桥梁,要善加利用;还要积极倡导鼓励社会捐助,特别是搞好村企合作,让企业力量激活农村公益事业。

“我为家乡做规划”

尽管农村肩负传承乡土文明的职责,但农村走向城市已是必然。“有一批村庄注定要消失,但村庄在生态及生活方式上的价值,需要传承。”李成贵提议,目前应多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发达国家,农村是一种高端趣味。现在有人为躲雾霾,想住20层,但担心不接地气,那就去山村生活。你们看‘仙’字,就是‘人在山中’,够高又接地气。”

2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农业部了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如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每种模式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和启示。”

2月18日,在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项目专题报告会”上,多部门联手推出“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计划,或将在全国打造一百个影视金融风情小镇。

第11篇

“青年说”二组  孙 栋

(2019年10月21日)

前言: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郾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农村环境提升工程摆上重要议程,不断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户厕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综合旅游项目、产业链项目打造等,通过整合环境资源,改革管理体制,逐步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城区一体化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厕革命”,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二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及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三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专题曝光了河北易县和广东惠东县吉隆镇的垃圾围村现象。四是区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二季“青年说”活动,主要课题是围绕党建引领基层建设,作为第二组,我们的中心主要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二、基本情况

郾城区地处河南中南部、属淮河流域,隶属内陆特区漯河市,面积413.1平方公里,总人口47.4万人。2004年9月撤县设区,辖6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计9个(镇、办),178个行政村、369个自然村,其中1500口人以上的自然村70多个,总户数80000多户,常住人口约36万人,日产垃圾量40余吨。

近年来,郾城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宜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业形态和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成效。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尧河文化为代表的新店镇尧河庙村、以孔子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代表的的龙城镇孔沈邓村、以生态林建设为代表的龙城镇塚马村等10多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三、具体做法

为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镇也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并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负责创建美丽乡村工作。同时,专门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政委、分管农业副区长任团长的“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合力团”,整合农林、水利、林业、文化、畜牧、农机、国土等部门及各镇办工作力量,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高起点、准定位、领未来、成精品”的工作要求和“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的创建目标,积极借智借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新店镇尧河庙村毗邻尧河建立了“乡村记忆馆”,收集农耕时期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尧河庙村的特色文明村风、村庄概况、人文历史沿革、村情民情发展变迁、人物春秋等文化生活元素,展示了尧河庙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突出了“耕读孝义,德信仁和”的尧王文化,体现了“盛夏葡萄甜四方,寒冬衣裤暖人间”的时代风貌。龙城镇孔沈邓村挖掘孔子文化内涵,规划用沙河景观带,串联石磨家园等现有设施,形成了古朴自然、绿林环绕、环境优美、街道整洁、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综合治理先进村、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漯河市卫生先进村、漯河市特色文化活动基地等多项荣誉。龙城镇塚马村结合“绿满郾城”行动,以政府主导,大户承包的形式,流转土地3000亩,打造了特色“经济林”。

(二)创新管理模式。在省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统一部署下,郾城区以构建“城乡一体、统一管理、全面覆盖”的大环卫格局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为抓手,逐步加强对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2019年,在市、区财政的支持下,成功将城区及乡镇环卫转交至专业环卫公司,并在孟庙、龙城、新店、裴城、商桥五个建制镇建设了多个垃圾中转站,发放了垃圾压缩车、运输车,配备专业环卫工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保洁;初步建立了“农户定点投放、村级负责收集、乡镇定时转运、区级监督管理”的三级四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三)集中开展行动。2014年至今年,结合全市创文工作,我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动员再动员,专题部署,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分片包村、亲自督办、真抓实干,为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郾城区通过大范围、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造势,使全区人民深入了解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意识,以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在电视台开辟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栏,传播先进经验,曝光不良行为,等形式大力提升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干群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模范带头,商户、群众主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净化、亮化、美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分别对裴城镇裴城村、新店镇尧河庙村、龙城镇孔沈邓村、商桥镇靳庄村、孟庙镇拦河刘村、李集镇相树张村、裴城镇区、孟庙镇区、李集镇区、商桥镇区进行基础设施提升,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30公里,农村公厕20座,安全饮水项目9个。区环卫服务中心也积极想市城市管理局申请,在6个镇先后规划建设30余座村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对裴城古村落等村居加强保护,并整合聚博文化园、孔沈邓耕读园、伊人黑玫瑰庄园、花桂庄园、西湖果缘等旅游景点,开通了周末旅游免费直通车。

(五)优化政策环境。在美丽乡村创建范围内优先实施农业政策改革,突破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金融等政策瓶颈。一是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由农民使用向多主体使用转变、由生产使用向多功能使用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创建范围内优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收益。

(六)建立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每年在全区范围内择优筛选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进行培育。二是对培育的美丽乡村每年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对评估优秀、良好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约谈提醒;对连续两年评估不合格的,取消资格。三是区农业合力团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协调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促、评估和检查。

四、存在问题

郾城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都要投入资金。目前政府资金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美丽乡村”众多指标的建设需要,很多贫困村、偏远村缺少集体财产,还有些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敷衍工作,混日子。

(二)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能力欠缺,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有效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中,等上级部门安排、要上级拨款,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个别乡镇村点长效保洁机制不够健全,集中整治后的成果不能持续巩固,工作反弹现象屡有发生,乡镇以点带面的试点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农村“脏、乱、差”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逢三秋、三夏生产,村里沿街、小巷等秸秆到处堆放;村路边粪堆、草垛、沙堆、瓦砾、砖堆等也随处可见,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

(四)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投入不大、后劲不足。我区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是基础型的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主要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较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方面是政府投资总量有限,只能优先满足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类投资较大,我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有明显差距。

五、外出考察学习总结经验

10月12日,在区委组织部齐部长的带领下,第二季“青年说”全体组员一行,先来到平顶山市宝丰县朱洼村、杨沟村、王堂村,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村干部的介绍后,总结如下:一是结合实际,在不破坏原始村貌,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保留村里原生态,例如村内污水处理,将村内原有沟坑种上莲藕、水草等植被,通过大自然最原始的方式净化水源,这种做法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很多资源。二是打造特色乡村,每个示范村都打造了一个主题,例如乡愁杨沟,村里很多破旧瓦房年久失修,房主早已搬离,村两委投入少量资金,将老旧房屋打造成记忆馆、图书室、展览馆等形式,不仅仅是美化的村容村貌,更是让整个村更富有文化底蕴;三是两委干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代表作用,以上每个村不单单是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先进党支部村,由支部书记带头,不断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提升生产生活方式,例如,村里没有保洁人员,二是发动村两委干部,以每人分包一条村级道路的模式进行保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的付出,不但提升到两委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提升了老百姓对环境卫生保护的思想意识。

下午,考察组一行来到汝州市朱寨村、东营村和塔寺社区,这三个村和社区与上午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完全不同。这个三个村(社区)共性是积极发展集体产业链,以党支部为中心,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发展了种植业、农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通过深入调查和听取负责人介绍,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功源自于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以党支部书记为带头人,不断提高两委干部和社区党员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觉悟,相信党,拥护党,听从党的指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党支部不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成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

六、党建引领基层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议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巩固好活动成果,保证整治实现常态化,除了继续推行上述措施外,还应跳出“整治”看“整治”,在“综合”上多下功夫,建议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夯实“基础”,着力筑牢“抓当前”与“管长远”的根基。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覆盖,夯实组织基础。坚持党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创新构建区域化、全覆盖的党建富民组织体系。

(二)强化“引领”,着力推动“小盆景”向“大风景”的转变。顺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的普遍心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延伸党组织触角,以村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从抓庭院美、人居美入手,做好宣传引导、征集和应对民情民意、工程推进等工作,使党员干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者,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讲、事往一处做”的美丽乡村党群共建氛围。

(三)注入“动力”,着力做好“新血液”和“新作为”的培养。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作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以“讲奉献有作为、有素质敢担当”为标准培养后备干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改变资金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各部门在编制部门工作计划时,尽量向美丽乡村倾斜或同步建设,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农村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城市及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将其融入到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之中,但国家相关文件中多次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是“美丽乡村建设”,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大农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牺牲了自然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危害百姓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广大农村居民必须要切实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当前农村地区百姓的生活环境,还要积极的为广大农民拓宽就业及创业的空间,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一条致富路。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有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如果自身的生存及发展难以保障,百姓自然无法顾及到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地区都是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是这个原因。同时经济水平较低,政府也没有能力改善及治理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会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贫穷。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是当前情况之下“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协调农村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唯一出路

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并改善农业环境,要求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系统的工程方法建立起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结合各个区域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可持m发展的道路,没有发挥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地理环境优势,这实际上十分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强调绿色、生态,提倡种养一体化,尽可能少的使用化肥、农药,多采用有机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带来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乡镇政府可以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养殖、种植、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帮助乡镇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关系

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相互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百姓生活富裕、乡镇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尊重大自然,把握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优化乡村的额自然环境,这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十分重要。

二、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百姓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染加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往的碧水青山逐渐被臭水黑山取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百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以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一)农药、化肥污染逐渐加剧

化肥中的氮磷钾元素不可能完全吸收,化肥利用率较低,而没有被植物吸收的氮磷等化合物会随着土壤水逐渐下渗,进入地下水,很容易导致江河湖及内海出现富营养化问题,且这些物质会污染土壤,长期过量且使用单一的化学肥料很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溶液及土壤微团上的铵离子量增加,替换原有的镁离子、钙离子,使得土壤胶体分散,破坏土壤结构,很容易导致土地板结,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此外,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胺类与亚硝酸盐结合会形成一种N-亚硝基化合物,该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对区域的动物及人体的危害极大。我国是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年来,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百倍,现阶段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使用量达到434.3kg/公顷,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必须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二)生活垃圾缺乏科学的收集处理手段,生活污染严重

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堆放,“垃圾围村”现象比较普遍,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之中,不仅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容易加剧环境污染。尤其现代社会各种塑料制品用量较大,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以被分解,相关研究显示,普通的塑料袋在自然界中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自然降解,不仅污染土壤环境,被动物误食会危害其生命安全,影响生态平衡。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部分城市为了美化市内环境,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直接倾倒到城市附近农村地区的荒山、河流之中,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恶化。

(三)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就目前来说,很大一部分的工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废气、固体垃圾处理设施,加上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许多工厂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都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了美化城区的环境,城市相关部门就工业企业的选址、废弃物排放都有了更严格的监管,许多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向郊区、乡镇迁移,工业污染也随之转移到农村地区,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百姓的身体健康,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都十分不利。

(四)农村地区环保主体缺失

农村地区的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农民受到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生产生活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和方便自身生活为主,随机倾倒处理生活垃圾,滥砍滥伐。而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最基层的机构是县级环保局,乡镇地区并没有直属的环保监测保护部门,加上农村居民大多缺乏环保维权意识,乡镇地区的许多污染问题都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处于无政府状态,环境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加剧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下文主要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等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乡镇政府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农村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使用的节约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将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结合当地的农产品生产特点,以园区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山上建果园、茶园等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林、畜、渔等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镇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创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改革,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是改善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为了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如果必须要使用化学肥料则应该结合本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加强农产品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栽种养护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人工防治与自然防治相结合,喷洒农药时严禁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免危害人类及其它有益生物的生命安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及微生物防治法,加强农产品检疫。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的废弃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成的秸秆可以达到7亿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大多采用堆积焚烧的方法处理玉米、小麦等秸秆,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现阶段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基于此,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等技术手段,提高秸秆的转化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无害化。此外,乡镇地区还应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地准出等等制度,促进产品的标准化、高质化生产。

(三)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

沼气和有机肥加工工程是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可以积极的推广建设农村沼气清洁一体化工程,推广小型沼气集中供气等能源新产品,对于畜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还可以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与太阳能增温及沼液冲圈等等设施结合起来,减少养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动物排泄物污染,同时,在大型的畜牧养殖厂还可以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沼气工程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肥短缺及养殖场沼肥污染问题,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四)由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农村地区的乡镇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治理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r村地区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帮助广大村民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等方式探索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同时,环境监测保护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及监管的力度,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就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用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安康日报.2015(04)

[2]唐亚凯,李永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3]原锁龙.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促进“美丽乡村”健康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