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语语言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日语新词 构词法
本文对近几年日语中出现的新词进行了考察。运用词汇学的理论,主要从复合法、派生法、借用法、省略法、旧词新义法五方面,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日语新词在构词法上的特点。
一、复合法
运用词根进行复合是日语新词构成的最主要的方法。词根复合的方式灵活多样,用这些方式可以构成大量新词。日语由和语、汉语、外来语等语种的词构成,因此可以形成多种复合形式。其中由外来语和日语构成的新词最多。如:「Yカリキュラム「ゲリラ豪雨「居酒屋タクシ`「ハンカチ王子「NANO主D「ANGEL症候群「CFO人材B成プログラム「サラリ`マンNEO。另外,像「格差社会「oF社会「老会「お手商法「L末地方生活「g感力等由既有的词汇重新组合构成的新词也不少。
在复合词中,有很多以词素做标记进行类推构词的词群。在同一词群中,均具有一个相同的词素来表示共同意义,可以用来描述该词群的共性。如:「ガ`ル一词,在词语中作为组成要素,构成许多有关「ガ`ル的词群。「ガ`ルズバ`、「ガ`ルズジャイアンツシ`ト、「K-POPガ`ルズ・グル`プ、「理系ガ`ル、「森ガ`ル、「山ガ`ル、「オバマ・ガ`ル、「小gガ`ルズ等词语。此外还有「エコ~「マイ~「グリ`ン「デコ~「エネルギ`等词素构成的词群。
二、派生法
1.在既有词汇上添加接头词或者接尾词。「新「超「小等接头词和「化「さん「ちゃん「くん「マン「等接尾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如「新邦S「新酎「新健\「新{骨堂「超Q光立h宣言「Iい子さん「パウル君「ロンメル君「整理屋等。
另外,像「ミニ秋~原「シニアカ`「ネオパパ「ニュ`ツ`リズム「ニュ`かりんとう等使用外来语接词的新词较多。
2.在外来语后加活用词尾「る,派生成动词。如:「デコる「トラバる「ググる「ポチる「ビる等。
三、借用法
1.外部借用。主要借用英语、汉语、法语、俄语、德语等语言。这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在借用英语的过程中大部分采用音译的方法,如「ホットママ「イフミ`「ランブラ`等。借用汉语时,文字标记大致相同,但读音不同,如「80後「房奴「金婚等。另外,还有像「ワ`キングプア「リレ`・フォ`・ライフ「ハンドルキ`パ`、「マイア`ス、「マザ`ズ・ハロ`ワ`ク、「デジタルパ`マ、「プチプラ(フランスZ+英Z)等词,是将各种外来语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词,即和制英语。
2.内部借用。内部借用多来自方言和隐语。如「どんだけぇ(v西地方の方言)、「グリ`ンイズグリ`ン(アメリカの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GE)社のLZ)等。
四、省略法
1.短缩法。把原有词语或句子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提取出来组成新的词语。如「s史好きの女子「s女、「Y婚するための活印埂「婚活、「恋郅工毪郡幛嘶印埂「恋活、「国内外のリゾ`ト地でい菠虢Y婚式「リゾ婚等。
2.头文字法。主要是通过提取英文中的首字母组合构成的,如「ANGEL症候群是指学生在就职活动时重视的几个要素,「快mなh境(Amenity)、「地元や近O(Nearby)、「友人と一w(Group)、「氦护Δる(Economical)、「知名度(Looks)。也有使用日语单词首个假名组合而成的新词,如「秋~原48觥埂「AKB48、「マゴワヤサシイ这一单词中「マ是「豆、「ゴ是「ゴマ、「ワ是「ワカメ、「ヤ是「野菜、「サ是「~、「シ是「シイタケ、「イ是「芋。「か・け・い消M分别是「感印埂「健康、「Kし的第一个假名。
3.用数词概括法。即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如:「3同男是「仕事Qが同じ「金E感が同じ「育ったh境が同じ的缩略语,指女性对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性提出的三个条件,即事业观、金钱观和成长环境相同。
五、旧词新义法
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赋予其新的含义,增加新的义项,或者改变其原有的感彩来通过给旧词赋予新义的途径创造新词语。如:「アネゴ原来指「の敬称;やくざなどのH分・兄F分の妻や女H分の敬称,现在是指「仕事がよくできて、後の面倒がよく、みんなから慕われる中预らベテランクラスのキャリア女性。此外还有「ゾクセイ「アガる「jむ「ひよる等词,都是赋予了其新的意思。
日语新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产生都有不同的方式。将新词归入不同的类型是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新词的构词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新词语的面貌,从而可以发现新词产生及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米川明彦.新Zと流行Z[M].南堂.1989.
关键词: 大学初级阶段日语教学 研究 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增长,日本经济走出“失去的十年”低迷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快速推进,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日本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经济贸易伙伴国。在这样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附属于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培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阶段日语人才培养已成为日语人才输出的最大、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因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日语的语言特征及其与其他语种的关系等,具有区别于英语教学、初高中日语教学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对于大学日语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日语学习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掌握这一特点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都至关重要。
一、教育对象
大学初级阶段日语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相同,着眼点永远都是被教授的对象。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初级阶段的教育对象即大一学生,年龄基本在17―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心智成熟,归纳理解力强,善于总结。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练习模仿,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基本语法。在日语学习界有这样一句俗语:进来容易出去难。也就是说,日语的入门知识比较简单,初级阶段是非常基础且比较有规律的,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变形规律,以及体言、用言谓语句的时态、语态表达。所以用大量的会话替换练习尤为重要,一是可以在练习中掌握情景会话原则;二是可以在不断地替换模仿中总结最为基本的语法框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记忆力、联想力强,善于关联。语言的学习要不断地记忆单词、语法。记忆单词是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试想一种语言有成千上万的单词需要记忆,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恐怕是前记后就忘。日语单词虽不像英语那么有规律,比如可以通过词形变化从动词到名词再到副词,但是日语单词,尤其是名词词汇与汉字有关联,而汉字当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同音异形字,往往汉语的同音异形字在日语中的发音也比较相似,所以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可以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关联学习法掌握更多的单词。
3.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强烈了,一味地采取课堂教授形式会打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日语课堂的吸引力。通过多次在大一新生里开展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大学阶段选择日语的原因依次为:想要了解日本社会占25%,想成为中日交流的桥梁占23%,喜欢日本漫画占19%,仰慕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占17%,喜欢日本占9%,喜欢日语占5%,喜欢日本人占2%。可见单纯因为日语而选择日语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应“投其所好”,不仅仅要讲授日语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多给学生提供了解日本社会、经济、漫画等多方面知识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
4.大学阶段的日语学生,不同于初高中日语学生,前者以面向服务社会、掌握职场生存技能为目标,而后者则是以充实头脑、升学为目的,所以二者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材选择等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把握。大学初级阶段虽然以打基础为主要任务,但仍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初步了解大学毕业后即将涉足的社会。
二、语言特征
1.日语为典型的黏着语
日语中的各个词汇通过其后面的助词来确定它在整个句子中的语法成分,不同的语法成分后要使用不同的助词。日语组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主要是分析词的使用规则。因此日语语法的主要内容是词法方面的内容,其中助词、助动词的使用规则又是词法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基本要求是达到日语能力四级到三级之间,此时所要求的日语助词、助动词,数量少、用法简单、有规律,所以记住这为数不多的主要助词、助动词也是此阶段学习的重点和捷径。相较于英语初级阶段要记住其固定表达、固定句型,日语则要记住这些主要的助词,如は、が、を、です、ます等。
2.暧昧的表达方式
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省略、委婉等特征,只有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才能心领神会,而学日语的外国人却难以把握。因此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好日语这门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日本人这独特的暧昧表达方式,尽量做到日本人的“以心传心”。
3.话语格调下的敬体和简体
敬体和简体属于日语语体这一广义概念之中的一部分。日语语体的一大特点是根据话语格调的不同,即是否意识到交际者及交际者双方关系不同而区别使用敬体和简体。在日语中,敬体和简体等「文体的选择是必须的,它和态、体、时、极性一样,属于基本语法范畴之一。所以,这门语言的初学者,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后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最初级阶段就掌握使用敬体和简体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些教材在初级部分基本使用です、ます体,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无论在何种场合下,这样的表达方式都不会犯大错。
三、与已学语种的关系
1.汉语
汉语比较强调主语,经常在句子中出现“你”、“我”等人称代词,但是日语则不然。日语句子不强调主语,特别是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情况下。如「明日公へ行きたいと思います,大一学生最喜欢说成「わたしは明日公へ行きたいと思います。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不够自然、地道。
任何外语的学习,都离不开我们所最为熟悉的母语,就像人们常说的:语言学习是相通的。中国和日本是邻国,在过去的历史里,中日之间有过交流、学习,也有过战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为两国语言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日语的文字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都有汉语的影子,这对于初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但是,有些日语汉字虽然形同汉语,但是意思和发音却同汉语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在大学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
2.英语
虽然日语的假名要比英文字母多得多,但是日语发音却没有英语那么的灵活多变。可是对已经习惯于英语发音的大一学生而言,却经常将本不该摩擦、爆破的日语假名读得如英语一般,特别是日语“サ”、“タ”行假名。
英语和日语不属于同一个语系,也不属于同一个语言类型。如果按照词的结构和词素的相互关系分类,英语属于屈折语,日语属于粘着语;按句中主要成分的词序分类,英语属于SVO型语言(按主动宾的次序排列);日语属于SOV型语言(按主宾动的次序排列)。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虽然不是很难,但是因为日语语序同我们已经习惯的英语语序大不相同,所以很多学生在做句子时比较容易出错。
但是因为学过英语,因此对日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的掌握会有一定的帮助。日语当中的自动词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用法上,与英语当中的不及物动词非常相似,同理,他动词则和及物动词有相似之处。如果在教授自动词和他动词时将这一特征告诉给学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
由于90%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的外语为英语,所以对于大一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头脑中充斥的都是英语句子和单词,越是想要用日语表达就越是会想起英语。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过去英语教学模式所产生的习惯。但这绝非易事,首先应该有一个阶段的缓冲,如在发音的学习阶段暂停英语学习。其次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语感,多进行情景会话,多看日语教学片及日本原版的影像资料。
综上所述,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日语人才,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特点,并且要按照规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承德.中日经济关系新变化.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10.
[2]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0引言
当日语教学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时,学习者所具有的汉语基础会带来正迁移,使学习变得较为轻松。特别是在词汇的学习中,除外来语外,绝大部分单词都包含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汉字中窥探、猜测到单词的含义,有助于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米”,日语也是:“米”。又如形容词:“高的”,日语则为:“高い”。动词里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如:“吃”,日语写作:食べる。但在这种正迁移产生效应的同时,其负迁移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上的阻力。
1语言学习与母语迁移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 Lado)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该博士及其认同者的理论认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最初开始二语习得时,学习者是根据母语来理解、消化外语的,这样或许会使二语习得变得更加的容易。正如上文中所举的那样,由于母语是汉语,学习日语时日语汉字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方便被称之为:母语的正迁移;其次,随着所学知识的加深,母语也会给外语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在实践教学中,一个日语学生给其日语外教的信里有这样的句子(这样写道):“日本?Zの敬?Zは?yしいです。大?涿曰螭筏皮い蓼埂!笔导噬细猛?学想表达的意思是:“日语里的敬语很难。感到非常的迷惑。”但由于她用了“迷惑”一词,使句义变成了“现在正在(给别人)添麻烦。”这是由于中文和日语的“迷惑”一词词义的差异所导致的错误。母语的正迁移变成了负迁移,由此可见一斑。
2词汇的特征意义
笔者认为,在词汇教学中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最主要的对策就是区别词汇的特征意义。根据语言学者奥田靖雄及喜屋武正胜等的研究,词汇中包含着“音声形式”和“意义内涵”,而“意义内涵”又可以细分为“特征意义(语义)”和“概念所指(外延)”。以“お母さん”一词为例:
这其中,音声形式本身就因语言而异,比较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因此,要解决母语的负迁移问题对词汇学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更应该致力于特征意义的教学。那么,什么是特征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词区别于其他词汇的意义特征。以日语单词“座布?猓ㄗ?垫)”为例,在《广辞苑》中解释为:座るときに敷く布?猓ㄗ?的时候垫的褥子)。从该解释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项:①布?猡扦?る。(是褥子类的东西)②座るときに使う。(坐的时候使用)③敷く物である。(是垫在下面的)
特征意义是从现象里面抽取最本质的,区别于其他词汇的内容加以归纳而得出。在上面的例子中:①属于单词的属性特征;②属于单词的用途特征;③属于单词的形态特征。想要正确理解上述单词的词义就必须正确地掌握其特征意义,并加以区分。而这种特征意义往往是不同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对事物的认识所作出的总结归纳,有着特殊性。虽然日语中借用了中国的汉字,但经过改良和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适应日本社会文化的日语汉字及词汇。因此,这种包含汉字的词汇在二语习得中,最容易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3解决方案
在日语学习中,学习者可能会下意识地按中文意义去理解一些单词。出于表达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应用一些自己本身并不理解的词汇,或者自创出一些汉语词汇。在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句:“道を渡ろうとした?rに、三毛が?wび出してきて、びっくりした。”学生们看了以后,马上就翻译成了:“正要过马路,突然三毛跑了出来,吓了(我)一跳。”其实,这句话里的“三毛”是“花猫”的意思。像这样的单词容易望文生义,但一查字典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是由于“三毛”一词太过简单,又是汉字,学生就想当然了。学生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就要从刚入门时候开始,老师要在课堂上专门找一些类似上面“迷惑”、“爱人”、“三毛”这样的单词,让学生在查字典中找到乐趣,减少学生对查字典这件“麻烦事”的抵触。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充当字典,而是查字典习惯的养成督促。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在讲授单词时,对一些单词进行比对教学,让学生也逐渐养成对比学习的习惯。比如,一个毕业生谈到在公司工作中遇到的一次困惑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社?L:?aを?みたいが、このコップに、お??をちょっといれてくれないか。
社?T:お???あっ、水ですか。分かりました。
社?L:お??だよ、お??!水じゃないのよ!
学生说,“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社长要一杯水吃药,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纠正我呢?”确实,中文和日语中都的水都写作“水”,也都是“水”的意思。但却有着温度的差异。中文的水根据实际需要,即可以指开水,也可以指常温的水。而在日语中,“水”只指常温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凉水,开水则一定要说成“お??”。所以,社长要马上纠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通过这个事例,特征含义教学的重要性也可以窥见一斑。再简单的词汇,只要有着与中文不同的特征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阐释清楚。
此外,学习者身边并不总是有字典和教师的帮助,而我们对语言的判断往往来源于日常积累的思维模式、语感和常识。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这些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要讲清楚“寒いと冷たい”的异同并非难事,但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即时、准确地运用确实需要语感的培养。在摸到凉水时能够马上脱口而出“冷たい”这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要想培养这些能力,最为理想的莫过于融入日本社会或者直接与日语母语者进行日常接触,借助语境来准确把握词汇的特征意义。但这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特别是内陆的学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借助日语原声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日本的影视作品和广播、歌曲等,通过这些来营造出一个日语语境。不要小看影视作品等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这点我们可以举国内的影视作品为例。近年来国内的方言作品异军突起,就算没有去过四川,但是看了《疯狂的石头》也能蹦出好多句;就算不是东北人,也能很快乐的欣赏《乡村爱情故事》,并偶尔吐出只言片语。这就是语境的魔力。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导入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种语言均带有其所属国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已成为外语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它包含的文化,了解该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差异,否则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达成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人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和结构上无懈可击,但却给人感觉词不达意,未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导致误解。如某旅行社的领导和一个日本交流团见面,要分别时说了句“祝你们明天玩得愉快”。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翻译在现场就将该句子直接译为:“皆さん、明日 楽しんで遊んでください。”从语言层面上看,该句子的日文翻译是正确的,但从交际效果看,那样的翻译又是不恰当甚至是很奇怪很别扭的。这句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的话,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好好地享受那个过程。因此,该句子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皆さん、明日どうぞごゆっくりお楽しみください。”看起来用词似乎字字有据的日文翻译在日本人看来缘何那么别扭呢?原因就是没有越过交际的文化障碍,没能很好地掌握日本人的心理及其在特定场合的深层意思和习惯的表达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克服,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干扰和文化上的障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三、克服文化的干扰越过语言障碍
在现代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入日本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特征,分析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达成以下共识: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学已非完整的日语教学。即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当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但是文化上的障碍也不容轻视。例如:日本人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和愿望时,常常尽可能不直接用“不”那么直白的方式来拒绝,而是用些含糊其辞的拒绝的理由来说清楚。如果没有很好的借口,甚至可以用个无伤大雅双方都能明白的方式来解决,像「うん、そうだねえ之类敷衍话。实际上这个民族的认知习惯是在以不说否定的“不”为最高美德,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根基上形成的。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那就以尽量不伤害对方,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以心传心”的委婉表达方式。
四、文化导入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途径很多,首先可以从单词的学习入手。在单词学习时就开始进行文化渗透。如学习“温泉”这个单词时就可以就中日人民在温泉进行“泡浴”的一系列的习惯对比,比较两国习俗的不同处,同时延伸到相关的一些词。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文化导入和对比教学,学生就无法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导入手段很多,还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日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像资料、相关图片和录象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网络的信息量很大,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图文和声频并茂,学生能得到直观感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感悟。
(二)大量阅读原著和原版的报纸杂志来了解日本文化
从日语的表达习惯来看,日本文化的特征有很多,这些文化特征决定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体会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单词的使用禁忌,逐渐积累相关的单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三)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积累习惯
在具体的文化交流中如果只是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表达技能却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语言交际。而文化干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缺乏了解而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对方所致。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根据所学的单词来就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引导教学,介绍文化的差异性时老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和立场来陈述而不能有主观的褒贬。
(四)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进行适当的情景模拟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内容设置一些场景,进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如在开设旅游日语这门课程时设置一些旅游景点让学生当导游,就一些日常用语进行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的有效的交际表达能力。
五、结论
日语的日常用语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地掌握和灵活的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的文字尤其是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通过汉语的汉字演变而来,很多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是从中国引进和模仿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日语中很多的风俗习惯的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某些传统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甚至得到了更大的发扬和光大,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本文提出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目的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运用的实践中,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回智光.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委婉的语言表达。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模糊的语言表达。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四)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五)省略的表达方式。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六)多意的表达方式。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11-01
一、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句、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接收往往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够得体,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日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
二、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
三、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时除了互道一声“你早”“你好”之外,还喜欢围绕季节、天气寒暄一番。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
(一)教师的角度
(1)教师不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对于目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流行时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背景,要随时注意流行的日语学刊、流行语、外来语等,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这样对于日语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会博大精深,引人入胜。
(2)对于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
(二)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是指比较中日语言中文化的内涵从而理解语言的方法。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发现异文化的共通点和相异点。比较法是探寻文化干涉要因的好方法。采用比较法,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比较导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日本有但中国没有的;2.中国有但日本没有的;3.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的。具体可以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说明比较是指通过解说、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不同点。道具比较是指对道具如图片、卡片、图表等进行比较的方式。而事例比较则是把自己或者周围人经历的事情或者经验作为事例进行比较的方式。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打交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日本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当有意识地、适量地进行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日语口语 语言环境
日语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都包含“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口语表达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日语教学中更应该凸显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日常交际主要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只有较高的听说水平,才可能有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听说训练直接关系到语言水平的提高。日语口语表达作为日语语言学习的主要能力模块之一,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几种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中日文化差异,了解日语语言的构成特点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尽管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久远,但两国由于民族性格和地域环境的因素,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日本企业很注重集团意识,习惯以和为贵,很少用肯定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见解看法,即使受到赞美时也非常谦虚,内外观念强烈等。在语言上,日语语序是主宾谓的结构,一些汉语汉字不完全都是表达本意,有一些甚至意义相反。日语学习者首先要了解中日文化特征,体验中日文化差异,培养对异文化的适应,了解在特定的语言文化氛围中形成的语言表达形式、思维方式,以期更好地运用语言工具,实现无障碍地交流合作。
二、创造日语语言环境,激发日语口语表达的兴趣
语言学家韩礼德说过: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功能称为“人际”功能。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有两种环境:一种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而学习语言,一种是课堂环境,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学习语言。前一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相对学习起来会轻松些,后一种是强制性的、有意识的学习,会乏味些。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日语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有过一年左右日语学习经历的学生中实行模拟日语生活环境每天2小时,每天保证在寝室内只用日语交流,累计时间达两小时,教师抽查,并要求学生把这两小时内出现的专业问题记笔记,课前十分钟答疑。通过这样的自然语言环境的创造,可以使你的外语变成你生活中的第二用语,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使有意识的练习变为潜意识的习惯,从而达到激发外语学习兴趣、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目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日语口语课外活动,例如每天早上的日语角,鼓励学生根据事先准备话题积极与外教交流。踊跃参与日语话剧大赛、日文歌曲大赛、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把校园广播让日语专业的学生准备题材,自己播音,营造在学生身边的日语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口语练习氛围。
三、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课上以学生为本
翻转课堂通过传统的教师对知识传授和学生自我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完全改变一言堂的现状,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的第二个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时间较少,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更多。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最终该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每节课教师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问路、约会见面、购物、就餐、告别、商务谈判、推销商品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准备,自行设计对话内容,准备小短剧,课上给一部分时间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并找出错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继续努力的动力,形成一个学中乐、乐中学的良性循环。
四、确立阶段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成果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前进的方向、力量的源泉。对于目标,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目标是通往成功终点的一个个小航标,我们朝着每一个航标努力,最终将抵达自己的成功彼岸。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对于日语口语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日语的时间和自身的掌握情况,为每个人自定一个鼓励和督促作用并存的目标,如从自我介绍到可以和外教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再到可以根据教师给的情境即时设计好对话内容等,并每个目标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好时间期限,以便使学生既有学习的动力,时间上又有紧迫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很好的督促和鼓励的作用。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日本企业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日语水平,特别是日语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一些单位会根据口语能力分配相应的工作。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在教学和科研中探索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拘泥于教学形式,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红君.应用型本科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9(8).
【关键词】日语;暖昧;语言文化
现代日语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的结构和特征,并积淀了日本民族历尽沧桑、时代变迁和民族文化撞击的历史,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特性的语言文化,其中暖昧表达是在日本独特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日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特点。
1.日语暖昧语言文化特征
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语言交际中的嗳昧表达。这既反映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也反映整个日本民族文化特的个性特征。
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到影响。人们少言寡语,不善健谈,许多场合尽量少讲,即使讲,内容也大都暖昧、含蓄,很少直截了当,主要靠双方已有的交际背景和经验来感知和把握对方讲话的真正含义,语言交际过程强调“以心传心”和“弦外之音”。在句末表达上也尽量少地使用过于明确和强硬的表达方式,而大多以暖昧、委婉、圆滑的形式出现。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体察”文化,是尽量减少语言交流的文化,是根据对方心理来研究自己行为标准的文化。即使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如何能够从对方的想法出发委婉地说服对方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日本人十分注重尊重对方,对对方的请求或要求等不轻易拒绝。因此,在日语中一般避免使用过于直率、过于肯定的讲话方式。
2.日语暖昧性的表现形式
所谓暖昧性是指在语言上表现为委婉性表达,即在语言的交流中,为了保持彼此的和谐关系,有意避开直截了当的说法,而用温和、婉转、间接、含蓄等方法,向听话者表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1句末的模糊表现成分
日本口语中要少用判断句,多采用推测句来体现说话人的意见和观点,避免使用过于明确和强调的语言表达,往往在句末加上“でしょう、と思います”等委婉、模糊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已有相当把握的意见和观点。比如说在日本问路,当你问:“へ行きたいのですが 、まっすぐ行けば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我想到…去,一直走可以吗?),便可得到下面的回答:“はい、よろしいでしょう(可以吧)そうでしょう (我想可以的)”。本来是肯定的意思,但是说得并不肯定,以至使人感到回答这也没有把握,于是心里也忐忑不安起来。
2.2善用否定表示肯定
日本人在讲话委婉这样一种语言心理的驱使下,还习惯在句末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比如“他四点以后回来”说成? 彼は四“にならなければりません ”,当然也可以说成“ 彼は四以降にります”,虽然两种形式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日本人更喜欢用否定的形式。再比如日本人问对方是否愿意与自己一起去看电影时,往往说“一に映画をにいきませんか而不直接说;一に映画をみにいきますか ”,请别人搬一下什么东西时常说“をんでくださいませんか”,问别人能否再等一下时说“もう少し待っていただきませんか”,而不直接说“もうすこしまっていただきますか”,这样,拐一点弯,用带否定要素的语言形式发问,比直接发问更加婉转些,从而达到原本要肯定的目的,又使得对方乐于接受。
2.3以迂回的方式来表达拒绝
日本人如果遇到要拒绝的事情时,往往使用迂回、绕弯子的方式来表示拒绝,让对方听到自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个学习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星期天早晨给日本老师打电话,说想去宿舍见他,问方不方便,日本老师回答さあ、ちょっと。外国留学生以为日本老师现在有点小事,便说それなら夜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 ? (那么晚上可以吗?)。显然外国留学生没有理解“さあ、ちょっと”是一种拒绝的表达方式。
2.4省略
省略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的现象,一般来讲,讲话中往往省略大家共知的那一部分,以求简明扼要。日语中的省略尤为突出,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どうも”就是日语中省略的典范。“ どうも”所表达的含义,可以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非常感谢)”,也可以是“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实在对不起”),也有可能是“どうもご苦でした (真是辛苦了)”。所以才有句话说“只要学会どうも走遍日本都不怕”。在实际的谈话过程中,“どうも”究竟表达的是何种意思,就要根据语境及谈话双方所处的关系来判断实际意思了。
3.暖昧语言表达的文化背景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中的暖昧语言是在日本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这些特殊的文化背景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暖昧语言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岛国语言”的特性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殊的岛国文化,岛国文化又深深影响着语言。日语为“岛国语言”,具有“豆腐性的结构”,不像“砖结构”的西方语言那样具有完整的形状和硬度。其特征是,传达接受信息的人全是“通人”,是熟人间的交流,就像家庭内部的会话一样,省略多余的话,紧抓住要点,就可以相互理解。这种家庭内部所进行的言语方式已超越亲密集团的范围,广为世人采用。
3.2民族单一性
在日本这块国土上,居住着同一个民族(北海道地区居住着极少数的阿依努族)、操同一种语言,形成了特有的环境。这种特有的环境,使日本人在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方面非常方便,相互之间讲话不用之说,仅采用委婉暖昧的言辞,就能心领神会,这是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3.3社会的集团性
日本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持各个集团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内部秩序,抑制自我主张,减少内耗,加强连带意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人们喜欢通过一种微妙的、直觉的相互理解的过程来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善于在公开的场合下发表个人见解。即使在发表个人看法时,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日本人会尽量用和谐客气的语言表达,不喜欢讲个人的意志强加于
人,用暖昧模糊的语言营造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
3.4日本人含蓄不外漏的心理特性
含蓄性是暖昧语言的最大特点。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转弯抹角,是因为有时直接、率直的表达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或降低自己的形象,从语言的特点来看,日语是一种情意性很浓,感彩很强的语言。日本人喜欢用含蓄、间接的口吻把话说得委婉动听,他们用推量体使语
关键词:高校 大学日语 男女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
引 言:日语这门语言,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对外交流的工具,目前在高校已经有很多非本专业的学生选择日语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在校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语言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大学日语教学已经在高校完全展开,并且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常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众多的日语学习者中,男女生语言接受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使男女生共同进步,成为日语教师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高校大学日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1.1 学习兴趣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开始的主要诱因,也是学习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要素,对于日语学习来说,大多数学生是凭着兴趣开始的,如:男生最初对日语产生兴趣的原因,大多是通过动漫以及日本的网游等;女生最初产生兴趣的原因,大多是流行服饰以及动画片等。外语专业学生选择日语作为主修或者第二外语,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选择选日语,都有他们对日语的兴趣作为基础。但是语言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并不短,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接触日语之后很难坚持下来。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天背单词、练习语法和口语的过程并没有使他们感受到日语的美妙;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语言学习背离了他们接触和选择日语的本意。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难以持续,这是大学日语教学课堂中能够明显观察出来的一个问题。
1.2 学习有效性问题
任何一种学习都有着能够促进个体某方面知识和能力水平发展的作用,这是学习有效果的表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有效性指向学习者对语言系统内单词的掌握、对语言的主动应用以及对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的理解。然而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学大纲标准完成日语单词和语法的学习,但是在日语的听说以及日本文化理解方面的发展却不明显。这一方面由于我国外语教学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弊端,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学生所选择的学习策略以及通过学习所领悟到的能力水平发展是不一样的 ,这是学习有效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3 师生关系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执教能力的优劣,对学生的态度以及介由教学所表达出来的个人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认知以及对学习的态度,这在语言教学中表现在尤为显著。高校的日Z学习环境并不完善,这使得日语教师成为学生与日语以及日本国家文化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一个渠道和窗口。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自己当做窗口,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足,甚至出现了师生关系不良导致教学受阻的现象。这样的日语课堂教学非但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环境,还会使学生的学习问题恶化。
日语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研究者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性别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就的重要因素,男女生在语言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引发了学习发展问题以及各种教学问题,而上述教学问题的优化和解决,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讨论。
2. 由性别引发的语言接受能力差异
2.1 语言天赋差异
男生与女生在语言学习天赋上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男性与女性的闹区发展特征导致的,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表示,女性的语言区分布于达到两侧,而男性的语言区仅分布在左脑。这意味着,女生应用记忆、逻辑分析以及感知和交流等方式均可以达到学习目的,而男生的语言学习、发展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则是以逻辑分析、计划达成等方式进行的。预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其社会性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人类的特征,而男生在语言学习天赋上的特征,使大多数男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高校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多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一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口语练习和听力练习中,男生的主动性就变得很差,他们很难积极参与学习,对一些通过视听感知通道传输的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如女生,在情景对话等练习中的表现也比较差。男女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使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男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天生弱于女生,但实际上这是由于性别不同、语言中枢在脑区中的分布不同导致的。
2.2 学习策略差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所得到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最没有把握正确使用的策略,在有限的使用场合,也对学习效果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又会反过来让被试更不敢使用这项策略,进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则会产生在固定情境下的语言接受能力差异。而学习策略的使用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在前人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男女生使用最多的都是补偿策略,女生在补偿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上都高于男生,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男生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的使用水平高于女生,也未达到显著不同。在学习策略和日语口语成绩的关系方面,男女生存在差异。男生的口语成绩与六大策略都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元认知策略的相关系数最高;而女生的口语成绩与认知策略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而且认知策略对其成绩的预测力达到8.6%。男生的情感策略和女生的记忆策略,在使用水平上最低,与口语成绩是负相关关系。
2.3 自我管理能力差异
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而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男生只有在目的明确、动机充足、诱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而女生更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以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来的学习目标以及教科书要求的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自我管理。这意味着,男生接受语言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本身,而女生接受语言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本身。这种性别差异造成了男女生日语接受能力的不同――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不符合大多数男生的自我管理条件,那么,男生就很难在课堂上使用与女生相同的心理能力进行学习,语言接受能力自然也落后于女生。
2.4 归因方式差异
以往的研究者对男女生日语学习归因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成绩与积极归因呈正相关关系,与消极归因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男生在寻找导致日语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时,更多从不稳定、自身不可控的学习外部环境进行总结和思考,认为学习任务或考试题目太难、老师教的不好、运气不好等,而对自身的努力程度等反而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反省。女生的成绩与归因、积极归因、消极归因都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消极归因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程度,这意味着女生在寻找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以期进行改善的时候,更多地从自身不够努力、学习方法有问题等角度考虑。这说明,性别的不同使学生对日语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接触和接受语言,自然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男生会根据教学环境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女生则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因此,由性别造成的语言接受能力差异更加明显。
3. 对高校大学日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3.1 构建生态式的课堂教以弥合语言接受能力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学习困难
构建日语课堂生态教学式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日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生态式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资料、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生态性,即使教学资料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日语学习中男女生的各种差异,给予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学习指导,例如,在阅读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将男女生分别分组,不使男生受女生语言天赋和学习惯性的主导,形成独具个性的学习风格。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日语专业男生感觉到能学好语言的不仅只有女生,男生一样可以学好语言,而且不会比女生逊色。增强男生对语言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对步入社会充满希望,进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3.2 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学习中的性别特征相匹配
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指导教师更换教学模式并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在男女生语言接受能力存在天赋、接受通道以及认知等多种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日语知识呈现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即不再以固定的知识传授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自主学习。高校日语教师可以建立“翻转课堂”,颠倒语言学习的顺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翻转课堂意味着颠倒教学顺序,日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一些学习资料,资料以视频、音频为主要形式,这些学习资料本身即具有教学的价值;学生在拿到资料后先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的结果和结论进行分享,提出问题,集体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语言接受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学习风格,并学会主动应用某些学习技巧。
3.3 重视学习氛围的建设减少课堂中的性别差异冲突
学习氛围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也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大多数男生对日语的接受能力不如女生,除了在天赋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之外,还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和归因方式方面的差异,因此,不适合男生的传统课堂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阻碍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学习氛围的建设打破。首先,教师课上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成绩差、学习能力薄弱的男生多给予鼓励、宽容和谅解。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男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特长。课下要多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一起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为自己设计未来;其次,可以与学校中与日语相关的社团进行合作,定期召开“交心会”,师生、男女生之间相互谈心。让男生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同时也要倾听女生的心声,从而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举办日本动漫展或者cospaly游戏等,使男生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展现自己在日语学习中的优势。学习氛围的建设不仅能够快速弥合男女生在日语接受能力上的差异,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优化。
3.4 从语言接受能力的性别差异角度调整学业考核的方法
学业考核始终是判定学生在某项学习上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发展状态的一种方式。在男女生存在较为明显的语言接受能力差别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应该根据男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估方案,在考核方式上更加、灵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让更多男生得到学校和他人的认可。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标准方面,男女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针对各自认知和学习特点,制定出男女有别的评价方式,可以让男女生全面和谐共同成长、自然绿色共同成长、自主创新共同成长。学科考核方法的调整是高校日语教学发展成熟的标志,这不仅意味着日语教学完全走向了人本化,也意味着由语言接受能力差异导致的学习差别被真正地重视起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在大学日语学习过程中是存在性别差异的,这种性别差异表现在语言接受能力上,反应为男女生的学习天赋差异、学习策略使用不同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归隐方式。从弥合差异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改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还能够有效地解决已经存在的教学问题,值得广大日语教师进行尝试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 岩.高校日语教学课堂现状与改革浅议[J].才智,2015(08):125-126.
[2]馥郁.“男孩危机”时代下高校日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4):115-116.
[3]冷丽敏.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学习者课堂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0):125-126.
[4]杜晓丽.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16-117.
[5]陈 琳.语言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原因与思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5):129-130.
[6]施敏洁.归因方式性别差异与日语语法学习效果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007):115-116.
[7]王 君.学习策略性别差异与日语口语成绩的关系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09):102-103.
论文关键词:听力障碍;文化导入;原则;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迥然不同,这一差异以语言为载体,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言语系统的不同层次上。任何言语都是其生存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等的表征,因此,外语学习不仅是言语学习,而且应该包括理解承载该语言的文化。日语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文化起着先导和制约作用。在日语教学中加强对日本社会文化信息的了解,对于日语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来认识一种文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促进语言的学习。
一、文化障碍分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化自古以来表现出许多与中国文化相近的东方特色。但,日本缘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历史成因、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中日文化的差异明显地反映在语言上,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对某些文化知识的缺乏,由此而带来的听力理解中的障碍,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语意的差异
词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它能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征,在日语听力过程中,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由于日文在词汇方面和汉语之间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中国学生很容易掌握“汉字词”的意思,但日语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汉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词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往往倾向于按汉语字面意思去生搬硬套,容易产生误解。以下对此情况分三类进行探讨。
(1)找不到一一对应词汇。中文中的“臭老九”、“农转非”、“希望工程”、“农民工”、“洗脚城”等,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含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由于日本没有相应的历史时期与事件,故日本人不能直接理解这些单词的意义。同样,日文中的中文中没有这些单词,更不用讲通过汉字符号理解其意。
(2)字符一致,意义不同。日语中“果”(行政单位)与中文的“县”意义完全不同。日文中的“县”级行政单位对应中文的“省”级行政单位;“规友”不是指亲戚朋友,而是要好的朋友。此外还有“新阴、事情、觉悟、爱人、秤判”等等,这样的词语不胜枚举,都不等同于中文的词意。又如:“端午节”和“七夕”这两个中国传统节日,虽都已传人日本,但其内容及文化联想大相径庭。众所周知,在中国“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使人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七夕”则让人想起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日本的这两个节日都与孩子们有关,前者是男孩节,家家户户插菖蒲、挂鲤鱼旗;后者是乞巧节,孩子们将写着心愿的纸条挂在竹子树上,据说这样能使愿望成真。
(3)惯用语。惯用语是由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锤炼而成,历史渊源复杂,在此略举两例:
以上两组惯用语日文与中文意义大致相同,表现形式完全相异,历史成因完全不同。日文
和中文“磨洋工”的意思都为磨磨蹭蹭地工作,et文中的源自过去日本卖发油的商人为了使女性顾客买他的发油,罗罗嗦嗦地和她们拉话匣子揽生意,后来以此形容慢慢腾腾、磨磨蹭蹭工作。中文的“磨洋工”原来是指建筑工的一类,“磨工”是用器具磨墙使建筑物的墙体光滑。磨墙的工作细致复杂,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后来引申为慢慢腾腾、磨磨蹭蹭工作的意思。这说明无论是中国、日本或他国,在现实的社会工作生活中都存在慢慢腾腾、磨磨蹭蹭这种行为。学生们要提高听解能力,就需要理解记忆在不
同语境下,表示这一行为现象的音声符号。从而,在日语听解的过程中即使不知道
(音符)的意思,不知道与之对应的中文惯用语,只要知道该音声符号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也能很好地理解该词在文中的意义与功效。
2.表达习惯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说到日语的特征,不能不提到暧昧表达。日语的句式简洁,语意暧昧,表达婉转,留有余地,这种特点在et常会话的听力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举例来说:
这段话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感觉没有说完,不知所云。确实这种表达方式省略了部分内容,但对话双方能够完全领会。日本人喜欢使用语气委婉、谨慎的表达,而避免直白、尖锐的表达方式,说话给对方留有一定空间。
另外,中日两国在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不得不关注的文化现象。例如:在日本,垃圾要分类倒,且不是每天都可以倒垃圾,而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因此以本国的文化习惯来推测日文有关“倒垃圾”的听解文,肯定是匪夷所思所以学生要对诸如“单身赴任、残柴、漫画、日本料理、扫祭i)”等各种有浓郁日本独特文化特色的相关词汇有所了解。
3.意识和价值观的差异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性格。中国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日本人经过多年的洗练、改造形成了今天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思想,这一日本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日本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及日语中独特的“敬语”特色上。
度”出发,即崇尚以“和”为贵的思想。另一方面,日本地处岛国,国土狭窄、资源有限、地质环境不稳定,远古时日本人需要集体共同狩猎才能果腹,恶劣的地质灾害也需要日本人群策群力、同生死共忧患。在不定感和无常感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民族形成了强劲的民族、集体意识,日本人的团队观念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种团队精神理念下,日本各行各业下级对上级绝对地服从,上下级之间使用严格的敬语。敬语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有特色,也是让日语专业学生们感到最难以掌握的语言表达方式。关于敬语在此不再举例赘叙。很显然不能将日语中覆盖面广的敬语语言形式与中文中覆盖面非常狭笮的敬称形式对等;而且日语中的敬语形式也不符合我国“官”、“民”平等的文化理念。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语言是正面一部分,文化则是承载语言的纸张反面。日语的听解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积累文化知识,掌握语言心理,增进理解,排除母语干扰。这也是学好日语、提高听力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利用文化背景知识作线索来预测接下来的信息,推断主题,填补未知信息,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将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听力课程中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日语听力课程中的文化导人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讲授与诱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实用原则是指听力课程中文化导入的知识必须与学生用日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的内容紧密结合,即指言语传授的实用性。适度性原则指文化导入的内容量不能过多,类不能过杂,范围不能过广。例如,不能因为要在听力课程需要进行文化导人就广泛地牵涉到宗教、哲学、音乐、历史等,要传授学生关心并易于、乐于接受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如:饮食、社会、科技等。关于阶段性原则,贾玉新认为学习者对文化差别的敏感度分四个阶段:1)对他国表现的文化特征表示新奇,认为是异国情调;2)对与本国相异的他国文化不信任,并排斥;3)对异国文化分析,并开始接受;4)站在对方的立场,运用异国文化。以上四点谈到的是学生在接受异国文化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从教师的立场来讲,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时应由简及繁、由易及难。文化导入的方法可以采用比较法、解说法、展示法等,本篇暂不赘叙。
关键词:本土文化导入 正迁移 专业培养计划 核心课程
一、引言
近年来很多外语教学研究者指出,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外语人才不仅肩负着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任务,更有责任向国外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以便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同时,外语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在高校外语教育中,本土(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正迁移作用不可忽视,是成年人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支撑要素。母语文化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进行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表达和理解同样或类似的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导入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教学,能简化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知识的熟练度。因此,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入本土文化教育,不仅是目前我国社会的要求,在理论上也是有充分依据的。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共性。在日语教学中利用这种本土文化的正迁移现象,其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二、研究背景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在语言及文化等方面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两国间的交流走过了一条历史悠久而又充满艰辛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育在我国高校也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两国间交流也从最初的对日本经济、文化单向输入转为输入/输出双向交流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也应注意对本土文化的导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征,如何顺利融入日本社会环境等方面。目前来看,很多情况下这种单方面的文化、信息输入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只有在课程中适当导入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如何向日本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况,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文化或汉语修养的提高,对日语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Wode教授曾提出:“学习者在习得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日语的文字符号系统及很大一部分词汇均来自汉语,因此客观地看,中国的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难摆脱母语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很多学者都谈到了利用母语正迁移效果促进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的案例。而贯穿整个古代及近代历史,汉语对日语词汇及语言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母语的正迁移效果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我国,对日语这门语言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始于清代。晚清外交家、革新家黄遵宪充分肯定了日语假名文字符号系统的独特性和高效性,认为这是日本当时能够普及平民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了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汉语的事实。而在他之后的梁启超则在《论译书》中指出了当时(具有汉语文言知识的)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便利性:“名物事象,多与中土相同,汉文居十六七。”梁启超还将日语与当时中国的文言文相对照,创造了“和文汉读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认为将日语句子的词序进行一定的顺序颠倒,即可直接理解成中国的文言文。
梁启超对日语的这种理解方法固然有偏颇之处,但也反映了中国人学习日语具有“同文之便”的特点。传言梁启超根据此法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日语,这样的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但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语言和文化功底较深的人,利用母语或本土文化的正迁移效果学习日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礼君(2007)认为,汉语与日语在语法术语、词类划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此外,两者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如,日语判断句“…は…です”等同于中国古汉语的判断句式“…者…也”,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这些要素。
《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一文中指出,母语文化与L2(外语)语言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L2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文化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
本文笔者计划在这些先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目前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考察,探讨中国文化课程应如何设置,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对相关日语课程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现状
2004年《中国教育报》发表名为《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 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的文章,指出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内的大学语文教育却正面临边缘化,高校学生的母语表达、书写能力降低,本土文化知识欠缺等现象。
时隔6年后,《中国教育报》2011年再次发表文章《传统中文学科为何走“下坡路”?》,指出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对外语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中文,课程设置中对语文教学重视度不够等情况。总体来看,这些年来高校中母语教学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相对而言,对日语学习最为重要的古代汉语教学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面。有学者指出,古代汉语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而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也有意识地对古代汉语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样的情况若继续下去,高校学生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掌握将进一步减弱。
正如《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一文中所指出的,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所开设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少,而某些高校甚至完全没有开设此课程。
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几所高校日语专业在互联网上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汇总,结果如下表:
■
?鄢注:括号外数字为学时数百分比,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百分比,此栏中其他数字均同。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课时整体偏少。对于日语专业教学来说,汉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古代汉语方面的课程学习,更是亟须加强的一环。
四、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的设想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于日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综合目前日语专业的就业趋势来看,高年级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商务日语和日语翻译两个方向。笔者认为应以这两门课程为核心,贯彻本土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1.商务日语课程
我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日语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对浙江地区日本企业的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反映目前录用的日语商务人才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日语不熟练,而是在本土文化相关的表达及沟通上出现失误。在两国企业的经济合作过程中,这会使双方企业之间业务对接时产生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在商务日语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比较学习,做到知己知彼。
目前,我国高校商务日语相关教材中,文化和信息输入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课程内容基本为日本社会及商务领域的知识。我校目前使用的商务教材《国际商务日语写作》内容涵盖了日本社会的各类型商业文书的书写要点以及日本的商业文化特点,但对于如何让本土社会文化与日本的商业文化更好地融合等问题,则基本未提及。另一本较新的教材由日本学者参与主编的《商务日语写作》出版于2009年,内容也相对来说更符合目前的社会实质,但对于中日社会文化的对比等也基本未提及。笔者认为,商务日语课程中亟需加强对两国社会文化的比较学习。
2.翻译(笔译、口译)
日语翻译课程一般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此门课程对于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进一步深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日语教育,在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发现,对于本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短语(包括惯用表达),有些学习者不理解其确切含义。若日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则容易出现翻译错误,或无法用日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造成交流上的困扰。例如,与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词汇:大锅饭、粮票、下乡、下海、下岗、黄牛,等等;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抱抱团、奔奔族、笔替、独二代、法商、飞鱼族,等等。
与之相对照,日语中一些与汉语的同形缩略词,例如“杞憂”“蛇足”“五十歩百歩”等等,翻译成汉语的相应成语,需要对汉语成语具有相当的熟练度。此外,日语中还一些固定词组翻译成汉语时无法直译,只能灵活处理成汉语的惯用表达形式。如“蝦で鯛を釣る”“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河童の川流れ”“鍵っ子”等等。这些都要求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母语文化基础,才能将这些日语转换成易为中国人接受的形式。这些都要求学习者具备相当高的母语知识。
《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一文中也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学习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在翻译教学中促进母语文化正迁移的具体策略。
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在谈到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经验时也强调,要成为优秀的翻译人员,“母语和外语学习都要抓紧”。对日语专业教学而言,这也是时刻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本土文化导入的要点
对于如何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教育,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任萍2010)一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2)在日语教材中导入本土化,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的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等等,为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问题提供了方向。
高校在制定本土文化导入计划时可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灵活处理,但笔者认为下述要点在导入本土文化课程时可以给予考虑。
1.本土文化导入应体现对日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某些高级课程,均需要本土文化及母语的背景知识进行支撑。例如,高年级日语专业《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深学习者对母语的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认知,与日语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语法结构及词汇特征。以《日语词汇学》课程为例,日语词汇的起源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语词汇的特点中多少反映出了学习者本土语言、文化的基础知识。如日语名家周炎辉教授所言:“日语词汇、音韵、语法受汉语影响甚大,知己知彼,方能互补长短。”此外,对于翻译(口译、笔译)、写作等课程而言,母语及本土文化的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新编汉日翻译教程》(高宁,杜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为例,其中提到的“五保户”“五七干校”“三通”等缩略语以及“马大嫂”“跳槽”等流行语的翻译,均涉及较深的本土文化背景,若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就无法做好翻译。又如,形容闷热的情景,日语用“蒸し風呂のように暑い”,汉语中则用“热得像蒸笼”来形容,这是两国文化习惯的差异使然,也需要学习者对两国的文化背景有较好的了解。
可以说,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提高对母语的认知及运用能力,增强日语学习效果。《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一般安排在日语专业的中高级阶段,笔者建议在这个阶段导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在翻译(口译、笔译)等高级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再配以更高层次的《现代汉语》的学习。
2.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应更好地切合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国外的国际交流形式也从文化、信息输入转为输出、输出双向交流的形式。这就要求外语人才不仅精通外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特别是对于日本这个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共性,但在某些方面又截然不同的国家,此点显得尤为重要。在两国社会经济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环境下,如何使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这是每一个日语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输出、输出的双向沟通都是最重要的。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可更多地考虑利用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视点。
六、结语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迈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外语人才也应担负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特别是对日本这个与我国一衣带水,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外语人才是无法圆满完成这个任务的。一方面,高校专业日语教学中发挥本土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对日语学习本身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功底扎实的日语人才走向社会后,其为社会服务的实用能力也更强。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导入本土文化教学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核心,即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正栓,刘茂林.母语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迁移作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杨社英,张钦.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
[3]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Z1).
[4]苏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社会维度——梁启超《论译书》的现代阐释.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5]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中国教育报,第2版:新闻.2004-5-14.
[7]中国教育报,第2版:新闻.2011-8-17.
[8]宿爱云,程树铭.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及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9).
[9]任萍.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0]王超,贾岩.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教育探索,2011(5).
[11]过河需要建桥梁 舌人任务重如钢——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接受记者专访.http:///Item/11718.aspx..
[12]吴侃.日汉语对比研究通论·日语词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惯用语语料库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
语料库(corpus)是指存放语言事实材料(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资料库。近3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料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许多大规模的语料库相继建成。研究者们不断收集、积累大量的原始事实材料,并通过计算机储存和处理,建立了各类语料库,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语言素材。
与欧美语料库研究的蓬勃发展相比,日语语料库研究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日语惯用语资源库的建设研究也基本处于起步的阶段。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探讨语料库,特别是日语惯用语资源库的建设现状、研究方法和问题等。
一、语料库建设的现状
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大型电脑语料库是由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R.Quirk于1959年建立的“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The Survey of English Usage Corpus)(SEU),该语料库系统描述了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与此同时,1961年N.Francis和H.Kucera在美国布朗大学建立起Brown语料库,其中的语料语篇取自60年代有代表性的美国英语出版物,字数超过100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读语料库。这两个语料库被视为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开端的标志。
但是,20世纪中期随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兴起,转换生成理论把语料视作经验主义产物进行了全盘否定。因为Chomsky主张凭借语言学家的内省和自己的造句来解释语言现象,认为语料无法客观地反映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只不过是对语言行为(performance)的取样,所以不足以成为我们进行语言研究的依据和材料。这使得此后的20多年语料研究方法处于语言学研究的边缘。
经过20多年的实践验证,人们逐渐发现Chomsky转换生成理论最大的不足在于语言直觉的不可验证性等。因此,80年代以来语料库语言学出现了复兴,建成了COBUILD等大型语料库,到了90年代末,世界上主要语种基本上都开发了各自的语料库。语料库的种类也呈专门化、多元化趋势。有时研究者还会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建立语料库作为研究之用。如专门用于研究儿童语言学习的语料库CHILDES(http://childes.psy.cmu.edu.)等。
日语语料库的研究相较于欧美语料库来说起步较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欧美语料库蓬勃发展势头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一些为语言研究服务的语料库。主要有:(1)以新闻报道和杂志为素材的“EDR语料库”(EDRコパス);(2)“朝日新闻闻藏”(朝日新『),该语料库收录了从1879年至今的《朝日新闻》的报道;(3)“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该库可检索11种体裁的信息,共计1亿480万字,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研制;(4)以月刊《太阳》(『太)杂志上的3400篇作品为素材的“太阳语料库”(太コパス);(5)“日本古典文学全文数据库”(日本古典文学本文デタベス),该语料库收录了岩波书店旧版《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的全部作品约580部;(6)“青空文库”(青空文)、主要收录了日本国内著作权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共计1万2456个(2014年2月为止);(7)“新潮文库100册”(『新潮文の100),共收录100部文学名作;(8)“中日对译语料库”,是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研制的一个双语平行语料库,由中文原文子库、日文原文子库、中文译文字库和日文译文字库构成,共计两千多万字。除了上述语料库,日本各大报纸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语料库。而有关日语惯用语语料库的研制开发较少,如有桥本力、河原大辅共同研制开发的作为惯用语检索软件的OpenMWE for Japanese等为数不多的研究。
二、日语惯用语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我们在研究日语惯用语语料库之前必须确认惯用语的概念。日本学者地裕在《用句の意味と用法》一书中对惯用语进行了界定,认为惯用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的结合体,它的结构相对固定,意义是整体化了的语言” 。也就是说惯用语语义不是构成要素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一定的规律制约下形成的整体化了的语义。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1、传统的惯用语研究
传统的惯用语研究侧重于单纯进行结构形式的描写,对海量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如徐德的《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词典》等。同时,日语惯用语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对比的视角,如林八(2002)、ボトエフ(2004)、王桂花(2011)等是从日语和韩语、俄语、保加利亚语、汉语等进行的对比研究。日语和其他语种惯用语对比的先行研究中,主要集中在结构、意义、数量、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此外,支洪,吉田夫(2002)等还运用统计学手法,对于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的数量推移、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对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从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仍占主体地位,对惯用语生成动因和机制的探索研究尚处初步阶段,尚未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2、惯用语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强调了意义的重要性,认为意义形成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映射(mapping)等方式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时间扩展而来。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研究,主要是以原型(prototype)概念来进行的。原型是以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范畴内最有代表性的成员,人们提到某个范畴首先想到的是该范畴的原型。为此,认知语言学通过隐喻、转喻、原型概念等机制为我们对惯用语的有效解释提供了可能性。
惯用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对其意义进行描写,还要对其产生的方式及动因作出有效的解释。山梨正明(1995)、山洋介(1997)等的研究揭示了惯用语的比喻义的产生源于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作用。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其实质都是概念化的。山洋介(1997: 31)指出,隐喻是指根据两种事物或概念的某种相似性,用其中一种事物或概念来表示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而转喻是根据两种事物在外部世界的邻接性,以及两种事物在概念上的关联性,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表示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也就是说,隐喻一般是不同认知域中两种事物或概念间的映射,即通过相对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外的事物,涉及两种概念领域;而转喻则通过某一事物的显著部分或特征,或通过有特殊关系的邻近事物来理解事物,是同一认知域内两种事物或概念间的映射。
人体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基本范畴,因此人体范畴往往用来比喻其他比较抽象的范畴。如身体运动的意象图示往往通过隐喻和转喻象征性地向其他抽象的认知域如心理活动领域映射(mappings)和扩展。下面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手法,尝试分析人体词“脸” 以及由“脸”构成的惯用语的语义扩展模式。如图1所示,“脸” 是以表达身体部位义项为原型的多义词,并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了语义扩展,多义词“脸”的8个义项形成了以原型义项为核心的语义范畴辐射网(radial network)。同时,我们发现“脸”类惯用语的语义特征与其中心词“脸”的语义是密不可分的,在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脸”类惯用语的语义受其中心词“脸”的原型义项和引申义所制约,并在“脸”的生理特征、运动特征、社会特征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脸”类惯用语的语义网络。具体可参照图2(图中A表示隐喻的扩展方式,B表示转喻的扩展方式)。
三、日语惯用语资源库 的建立
1、日语惯用语语料库的研究现状
由于著作权问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日语惯用语语料库建设所需的语料一般局限在那些较易解决著作权问题的新闻报道、各种公文等,没有像Brown语料库等那样严格按既定比例收录各类文本的均衡语料库。语料素材在规模、均衡性、代表性方面均有所欠缺。
目前,有关日语惯用语语料库出现了一系列先行研究。如桥本力、河原大辅共同研制开发了OpenMWE for Japanese软件。该软件以926个惯用语为对象,根据句法灵活性(syntactic flexibility)的有无和意义模糊性(semantic ambiguity) 的有无,把惯用语分成A、B、C、D四个等级。
通过上述开发软件,我们发现利用语料库进行例句的收集是相当便利的,同时,通过标注句法灵活性和意义模糊性,可以使我们在运用认知机制分析惯用语意义特征(即字面意义和惯用意义)时,收到传统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2、材料
建立惯用语语料库,主要以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和《朝日新》、国会会议记录等为材料,并参考已出版的惯用语辞典,进行例句选取和统计分析。选材内容丰富,从文学、哲学、宗教、到社会学等各方面。同时我们将参照NLB系统,对选取的惯用语进行文体区分和词频统计等。NLB是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构建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http://nlb.ninjal.ac.jp/)的在线检索系统。
3、分类
我们把惯用语分为两个体系:(1)从意义上,在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作用下,惯用语意义的构建分为构成词素本身的语义扩展、惯用语整体的语义扩展这两类;(2)按惯用语构成词素的性质,把惯用语划分为:人体词汇、动物词汇、植物词汇、心理词汇等分类。
4、研究方法
(1)语料库方法与内省法
随着语料库的不断扩容和应用技术的提高,语言学研究借助语料库似乎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在使用语料库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者内省和直觉的作用。我们不能把语料库当成唯一可靠的依据,排斥直觉判断和语感介入。反之,仅靠研究者个人的直觉进行研究,其深度、广度和实证性都比较有限。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惯用语研究中语料库方法和内省法是可以互补的。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对采集的惯用语语料在词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语义扩展模式等进行描述和解释,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惯用语有效地分类和界定,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主题。
5、基于认知的惯用语语料库研究
受到Chomsky转换生成理论的制约,惯用语一直被认为是特殊的、任意的词语组合;而且对惯用语的研究比较零散,一般停留在形式、语义等表层。这就使得惯用语研究很难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语料并建立认知模型网络研究惯用语,能更合理地解释惯用语的本质和生成动因。
同时,迄今为止建立的有关惯用语的语料库只是对词性、词语搭配等进行标注,举例子等,并未对惯用语的语义形成机制进行深层分析。由此,本文通过对惯用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心词和惯用语的频率、词性等,并运用认知模型来解释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在此基础上以惯用语的语义机能为指标来进行分类。
比如,以笔者自建的语料库中的“目(眼睛)”类惯用语为例。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选取的40408个例句中,“目が”类惯用句型共有“目がめる、目がいる、 目が合う、 目がある…”等405个,经过分析和筛选符合惯用语性质的有139个。我们随机检索以“目”为中心词的惯用语“目が回る”,可以得出以下的输出结果。
接下来,我们对选取的惯用语进行标注,其语义扩展模式符合隐喻机制的用“metaphor”、符合转喻机制的用“metonymy”、符合隐喻和转喻机制相互作用的用“multiply”、属于其他机制作用下形成的用“other”标注。
6、建立惯用语语料库的意义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为惯用语研究开辟了崭新途径与广阔前景。惯用语语料库可用来系统研究惯用语的词频、语言结构、意义表达以及语用等特征,为开展各种语言研究提供真实、可靠且丰富的数据资源,尤其对惯用语进行定量或概率研究时十分有用。在教学方面,语料库对于指导我们编写惯用语教材和确定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惯用语语义以及提高惯用语的运用能力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惯用语的认知语义扩展模式进行标注,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领会和掌握惯用语。
四、小结
构建和使用惯用语语料库是一个必要且急待探索的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为我们建立惯用语语料库提供了现实客观的条件。我们认识到仅靠研究者的内省和感觉缺乏实证性和客观性,必须把研究者的内省和语料库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把握惯用语。同时,笔者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模型网络来研究和归类惯用语,能更合理地解释惯用语的本质和生成动因。
参考文献
[1]林八. 日?国の用的表の照研究:身体用句を中心として[M]. 明治院, 2002.
[2] ボトエフ,イゴリ. ロシアと日本における用句の照研究[D]. 日本:北海道大学,2004.
[3] 地裕. 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 明治院, 1982.
[4] 山洋介. 用句の体系的分-??提に基づく用的意味の成立を中心に[J].名古屋大学国国文学, 1997.
[5] 山梨正明. 知文法[M]. ひつじ房,1995.
[6] 吉田夫?支洪. 身体部位名称を含む用句についての量的分析 : 中国との照を通して[J]. 山大学教育学部研究集, 2002.
[7] 施建军,徐一平. 语料库与日语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
[8] 王桂花. 身体词汇惯用句的中日比较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