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16 16:0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科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认识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笔者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和“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①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方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②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③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主导与主体;环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0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面对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例如: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地接触到,这样,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保教育做了个铺垫。

二、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重视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第3篇

1 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1 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或小实验,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有机合成材料,六大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1.2 “实”指素质教育落的“实”: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3 “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教材将原子、分子、原子结构、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相关内容由难到浅进行有序排列,降低了初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在三课题讲原子、分子的概念,下一个课题讲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相关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 体会: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教材中介绍空气内容时引入“资料”在其中明确空气质量的测定标准,以讨论题的形式提出了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应该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研究性学习题目不容忽视:新大纲共列出了36个研究课题,新教材设置能源、环保、人体中所含元素调查三个研究课题。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往往需习题的解体训练,就大纲的内容和课时而言,可以说教学任务量相当重,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3 分析“中考”化学,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各种理科综合题目中,不是生化综合就是理化综合,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容易与物理、生物知识发生渗透交叉,因而化学教师应在坚守好化学这块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建立与基它各学科的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交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

第4篇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策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古情理不分家,让学生对化学动“情”,再让他们学习化学之“理”,自然效果倍增。那么怎样让学生对中学化学“动情”呢?无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物经历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其内心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样,学生内心对化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其化学学科学习品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化学情感的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1.对化学教师“动情”。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上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作为化学教师的你。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上了你,自然也就连带着喜欢上你教的学科,喜欢了,也就会认真,效果当然也就好。要让学生对化学教师“动情”,首要前提是化学教师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体现在个人素质,为人师表,要让学生觉得你值得尊敬,应该尊敬。人格魅力体现在“言必行,行必果”,要让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人格魅力体现在愉悦的心情,肯定的眼神,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学生愿意接近。其次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备课充分,教师不可能都是学者,所以针对每一节课都必须充分备课,熟知每节课的相关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勤于钻研,知识要有深度,有广度,一个简单的现象要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挖掘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2.对化学学科“动情”。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化学“惊奇”,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常伴随着魔幻般的变化,学化学初始,一节化学“小魔术”展示课,可让学生瞪圆眼睛。化学“奇妙”,空气是物质组成的,空气是有质量的;动物呼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灭火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化学“实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灭火的原理;用微粒运动解释气味扩散的原因;用小苏打发酵,治疗胃酸过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会喜欢上化学的学习。

3.对化学知识“动情”。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增添了情感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开展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能让学生“动情”的资料展示进行课题式研究,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用触目惊心的森林大火(包含起火、燃烧、危害、扑灭)录像短片展示,开展《燃烧与灭火》的课题研究。再如用浓盐酸的泄露图片展示,开展盐酸性质的课题研究。

二、线性思维——思维策略

化学线性思维指的是,分析化学问题时采用程式化有序性的化学思维方式。现在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意图趋向于话题式研究,这种编写形式,打破了原来旧教材那种知识系统式研究,每一个话题的研究,都要涉及到多种不同系统的化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有挑战性,但同时,也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缺乏有序性,分析问题时甚至无所适从,不知道用哪方面知识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这无疑给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了难度。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化学线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物质的性质,还是进行化学计算;无论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还是实验现象描述;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集体讨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直至有效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下面是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线性思维的尝试:①研究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研究描述物理性质顺序为:色味态度(硬度、密度、溶解度)点(熔沸点)等。②进行化学计算时的顺序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指出化学计量数求算相对质量代入具体数据和未知量。③化学实验装置的搭建和仪器的选取时顺序为:下上;左右;气体发生装置气体除杂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使用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④描述实验现象时顺序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而减少所伴随现象生成物产生从无到有所伴随现象。⑤自主探究时顺序为:实验现象或资料展示估测猜想原因性质实验验证探究归纳小结问题解决。

三、开放性、发散性问题——分层教学策略

我们这里说的分层教学,并不是指那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然后作不同要求的所谓的“分层教学”。我们一直认为那种“分层教学”是违背正常的教学规律的。原因有二,一是那种“分层教学”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那样会让被划分为优等生的学生背负不必要的压力,更会让被划分为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生感到自卑;二是知识的学习也有一个适应度的问题,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讲,一般都有适应学且学得好的知识,也有不怎么适应学并学不到很好程度的知识,一次性将学生定性为三六九等,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认为分层教学更应该是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教学。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通过多层次的问题,开展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高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必须用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而要较好的执行这样的思想,我们认为最好莫过于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指的是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而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答案的问题。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时,设置的问题是:你认为空气真的是“空”的吗?你觉得空气中可能有一些什么物质?他们所占的比例是大,还是小?再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设置的问题是:你在哪些不同地方发现了水?水可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生产中,有哪些操作会使水变脏?又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设置的问题为:你见过哪些灭火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愿意回答,容易回答的,而且都没有错的说法,自然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成就感,得到好心情,这节课当然也就容易出效果。

发散性问题即求异问题,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问题。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设置的问题是:泡沫塑料制品燃烧,你用什么方法灭火?原理是什么?再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设置的问题为: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含硫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那么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防止酸雨?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自己不同的认识程度上,给出自己可以理解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答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卑、不骄、不躁的学习品质,也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提问、课堂练习——反馈策略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馈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的效率,知晓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本节课的所得,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收获的成就感。再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见不如一练”,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最好最直接的反馈应该就是提问和课堂练习。

当然要使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更好的体现出效果来,我们还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①贵精不贵多。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进行太多的提问和练习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没必要的。②代表性,覆盖面要广。不能多,那么我们就应该让问题和练习能兼顾较多知识,更有代表性。③多层次。问题和练习的设置要有层次,有序性选择,做到由易到难、从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要让学生逐步熟练,不宜一下子太难,那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④发展性,延续性。问题和练习不应尽是死板的基础知识填空和套公式。要有发展性,要有知识的运用,特别是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设计;要有延续性,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建立起的思维和方法要能够延续到课后的问题和练习中,要能够延伸到后续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叶方猛.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1,(11).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教材 课堂教学

近年来,化学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化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针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又适应社会工作对国民素质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化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制定最适合我们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适应新课改精神。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 新教材的特点

1.1 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1.2 想: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1.3 “实”指素育落的“实”:绪言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4 “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

2 新课改后教师的改变

2.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2 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工作重点就放在以下五个方面: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2.3 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韵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课改理念,并把这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激励、民主、开放、探究”要成为每堂化学课的主旋律。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大胆的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高探究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6篇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笔者对师生作了一番了解,教师以访谈为主,高一学生以学习兴趣、课余化学学习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由于初中化学内容渗透在《科学》知识中,所以很多学生对化学认识不多,也很少关注周围的化学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将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产生兴趣。笔者从生活化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实践研究

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化学教材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掌握实际知识为原则。

1. 寻找教材与生活结合点

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及对教材的研究,笔者从高一必修1中找到多处与生活的结合点。

高一刚开学,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趁机给几个课题:①汽水中的化学;②利用瓶装标签初步认识厨房中的酱油、米醋、烧酒、碘盐等成分;③家里各种洗涤剂成分。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找准生活化学实践研究的切入点,调整化学教学策略、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才能提高实践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2. 实践形式多样化

课外活动的开展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1)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而第二课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但大多数是以个人和小组活动为主。例如,豆浆和牛奶的丁达尔效应的研究,个人完全可以在家里研究。

海水中溴的提取,若是小组作为课题研究,分工合作,研究速度很快。从成员组成形式上讲,可以说第二课堂相对来讲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 转贴于

(2)多样的活动方式

笔者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活动方式。①办手抄报、黑板报。每学期学校会定期要求出黑板报,我会给相应学生主题,要求其查阅资料,整理出相应内容。班级里阶段性我会举办手抄报竞赛,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约六个人一组,比赛前必须向学生宣布制作要求,包括纸张的大小、手抄报内容、版面设计、交稿时间和评分标准等。例如,我给学生课题“大气污染”,各组学生会分别行动起来,先一起确定主题中的各小题,然后分工,直至完成任务。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进而学会交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②生活化学知识小竞赛。通常我会在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举办一次生活化学小竞赛,将专题中能联系到生活的化学知识收集起来,经过重新编排,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兴趣性竞赛,或进行竞答活动。③分配课题到个人。例如,近期我授完二氧化硫的新课,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题: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pH,如果是酸雨,各自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酸雨防治的有关建议。④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给学生布置了四个课题给予选择,分别是对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饮用水污染与人为因素的关系及控制对策、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学生选择课题,通过合作探究,从而解决课题。

(3)丰富的活动场所

化学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要求学生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家庭小实验、化学小发明、化学小制作活动,利用家里的酱油、米醋等原料解决化学问题,研究课题,如将家里买来的粗盐进行提纯,实验结晶法。又如用面粉、米醋等检验加碘盐中的碘元素。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社会环境。如学到二氧化硫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收集当地雨水,检测是否为酸雨。针对学校的现有条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完成课题,甚至有时自己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存在的化学疑问,安排学生的化学实验应尽量避免高、深、难的课题,实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课题周期不超过一年。例如,我在授完碘内容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完成干海带中碘的提取,学生设计实验,展开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用了一星期就完成,学生都说收获很多。

三、体会和反思

第7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4

一、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认识

化学课题研究,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课题研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课题研究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不懂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过程

1. 选择研究课题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两个特征:首先,课题是源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选择研究课题, 我觉得应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不仅仅只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供研究。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习中,一个章节的学习结束后,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1)实验室用的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哪种是最优方法;(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除了与氧气反应,会不会与氮气反应(学生在做练习时碰到 3Mg + N2Mg3N2);(3)氧气是怎样被发现的;(4)空气污染问题。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了一个个课题小组,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详见案例)。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

(a) 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b) 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c)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d) 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

(2)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进行。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a)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b)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c)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去。

(3)注意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他们中间去,通过共同上网,查文献,找资料等手段研究讨论,在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课题研究一段后,让学生自己准备在化学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教师要学会评价。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品质;要重素质,重过程,重表现,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课题研究学习中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舞台。教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 、 化学课题研究学习案例

本案例记录了我校2010届九(4)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后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制氧新方案》课题报告

作者:许同学

陈同学 荣同学

庆同学等

指导教师:钱艳艳

1.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力求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课堂上,老师教授了我们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便质疑了,这是不是最简便的、最好的方法呢?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实验室制氧方案吗?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探索。

2.资料的收集

我们从电脑软件中、网上、百科全书、《辞海》等搜集各类制取氧气的方法(化学方程式):

低温液化空气分离法

2Al2O34Al + 3O2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

2H2O2H2+O2

电解水

2KClO3 2KCl+3O2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2KMnO4K2MnO4+MnO2+O2 加热高锰酸钾

4HNO34NO2+2H2O+O2

浓硝酸光照分解

2HgO2Hg+O2

氧化汞受热分解

2KO32KO2+O2

臭氧化钾分解

6H2O+6CO2C6H12O6+6O2

植物光合作用

2H2O22H2O+O2

过氧化氢被二氧化锰催化分解

2Na2O2+2CO22NaCO3+O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3.资料的辨删

前三者由于条件所制,实验室中无法频繁地实行,且带有一定危险性。而课本中学到的两种方法可行,但产氧量实在太少,分别产氧量约为自重的19.6%和5.1%。用氯酸钾时,如果取量不当,会与二氧化锰副反应,生成有害的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至于浓硝酸和氧化汞,实验中会分别生成有毒物质,二氧化氮和金属汞。用臭氧化钾太浪费了,因为那是强氧化剂,况且一下子也买不到这种试剂。那在实验室里种一棵植物来制氧更不可取,这既不能控制量、速度和浓度,又不可以在一般实验室里进行。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虽然原理可行,但须另制二氧化碳,实验繁锁,不可取。综合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一些要求(节能,安全,成本低,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制氧纯,速率适中等),最终我们决定实验一下用“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催化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4.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课题确定了,我们几个同学成立了课题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目标,分工合作,制定方案,实验研究。我们讨论,用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催化制氧气,用固体(粉未状)和液体反应,而且不需酒精灯加热,所以选择用“固—液常温型”装置来制取。

(1)试剂和仪器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橡皮塞、锥形瓶、导管、橡皮管、毛玻璃片、水槽、集气瓶、胶头滴管等。

过氧化氢溶液、适量的二氧化锰。

(2)实验装置

(3)实验过程

我们先用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实验(2.5%~3.5%),搭配仪器,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从长颈漏斗口倒入。待十余分钟不见有气泡。接着多倒一些,再倒了一些双氧水,又待了十余分钟,可仍不见有气泡。于是认定这浓度有关系,可能浓度太小了。

再决定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将原装置洗净后,再将过氧化氢溶液从长颈漏斗口倒入。锥形瓶中立即冒出大量气体,导管另一端冒出大量气泡,一下子来不及收集。另一方面,锥形瓶中反应太剧烈,仪器有些震动。于是认定浓度太大了。

我们再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水以体积比为9∶1,8∶2,7∶3,6∶4,3∶7,2∶8,1∶9,即浓度为27.4%,24.4%,21.6%,18.7%,15.7%,12.7%,9.6%,6.5%,3.3%的混合溶液实验,分别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4)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水以3∶7体积比混合,制取氧气为宜。我们取用20毫升新配的过氧化氢溶液,1/4药匙的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能收集三集气瓶的氧气,这也正是我们学生进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所需要的量。

5. 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分液漏斗来控制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的量,但我们想用排水排气集气法收集氧气,来观测氧气放出的速度,于是我们把开始的向上排气集气法改为排水排气集气法,但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气体都是从分液漏斗口漏出,而没有经导管从水槽中输出,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认为如果选择用分液漏斗,那么就不能用排水排气集气法收集氧气(这可能与压强有关)。我们为了能观测氧气放出的速度,将分液漏斗改为长颈漏斗,一次性加入我们所需要的量,取得了实验的成功。

6.实验的体会

在研究制氧新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展示成果——反思提升。实验中,同学手碰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手泛白了,但都毫不畏惧,依然积极地投入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做科学研究必备的精神——坚持不懈、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大家一起组成小组进行共同研讨,共同思考解决问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巨大力量。这次研究不仅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还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等等,我们受益匪浅。

四、化学课题研究学习几点思考

本学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展了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与学生一起成长。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教师要学会研究

课题研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而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作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我们化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教师要学会合作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获得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虚心地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研究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

3.教师要学会评价

第8篇

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良性发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 “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xx.9-20xx.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 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

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 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 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

>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 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

第9篇

一、不同课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

1.化学概念、理论的研究性学习

设计的思路是将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化;变记忆性知识为研究性内容;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

案例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研究性学习设计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三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了多种重要的元素知识,并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又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两者是统一的。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不仅是化学研究从经验的、无序的状态发展为有序的、推理的里程碑,这一伟大发现更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开来讲,将门捷列夫的人物介绍作为化学史的组成部分以期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教学现实是这两部分内容是无法真正分开的,而且教师在讲授时过分强调知识细节,忽略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弊病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实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无法真切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意义,当然更无法积极主动地构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真正含义。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这两节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教师提供写有多种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信息的卡片,然后提出研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找规律、排顺序。这样的问题情境真实地还原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用门捷列夫的视角重新经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在活动中、实物体验中学习归类的思想,在归类的过程中体会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实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统一。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是多样的、研究的视角是多样的、可能的答案也是多样的。而正是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亲历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元素找规律、排顺序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此内容渗透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元素周期律鲜明地体现着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规律,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研究性学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内容。设计思路是结合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元素的发现史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发挥实验的多方面功能,在研究中掌握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案例2、“硫酸”研究性学习设计

硫酸是高一化学课本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第三节的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硫酸作为硫的最高价含氧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性,在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都非常重要。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稀硫酸的酸性,对浓硫酸只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知道浓硫酸能吸水干燥气体和能使有机物脱水炭化等事实,因此,本节课把侧重点放在浓硫酸特性的研究性学习上,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教材的两个实验,蔗糖的炭化实验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都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具有探究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成为这节课设计的主线。本节课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分析现象,展开讨论,并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总结,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浓硫酸的氧化性,重点探究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而对于浓硫酸的脱水性及非金属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则巧妙地把他们揉合到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在课堂上辨证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尊重学生在探究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者,并且提供了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3.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

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二第二学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对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已水到渠成。根据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按两条线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典型的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主要围绕组成结构的确定、性质的理论推测及实验探究来设计。学生已能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对知识作出个人化的理解和创见,并能对教材知识批叛性地反思、创造性地理解;而对于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中应用极为广泛的物质的学习,则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研究,通过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实验探究、阅读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案例3、“蛋白质”研究性学习设计

“蛋白质”是高二化学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作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实际中应用相当广泛,是学生很熟悉的有机物,而且在生物学科中也已经学习了其基本结构和性质,因此,这一节的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强化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再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化学的价值。具体确定了这节课的三条研究性学习主线,一是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蛋白质的研究性学习,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主题主要有:1.蛋白质的存在及生理功能;2.蛋白质与人体健康;3.餐桌上的蛋白质;4.实际生活中对蛋白质的利用。二是通过生活、生产中蛋白质的应用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去研究蛋白质的性质;三是通过复习生物学科有关蛋白质的形成、在人体内的变化等知识,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强调化学与生物学科的联系。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使得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4.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高中化学教材每章最少安排一个学生实验。尽管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验的不够重视,且学生实验一般都是新课学习完毕的验证式,形式上基本都是“照方抓药”,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很难保证。因此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实验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是改革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学生实验模式,变验证性内容为探索性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增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小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研究等等。

案例4、高二化学学生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研究性学习方案

{1}设计实验判断某一元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尽量用多种方法)

{2}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如何证明盐类水解是吸热过程?

{4}用你收集到的花、叶、蔬菜、水果等自制3-5种酸碱指示剂并测定其变色范围。

{5}用你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食品、用品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

课外作业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落实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走向生活。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取得探究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从高一起始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并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结合高中教材中的调查报告,家庭小实验等开放式作业,选取身边学生所熟悉和关心的化学问题如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环境保护、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等)作为课外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课外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以小论文、课题报告、实验研究方案等方式汇报与交流。交流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如演讲会、辩论会、宣传板报、成果展板等等。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从淡然应付到充满激情,逐步形成了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实验两年来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实验,而由于教学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多个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度如何把握,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部分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都受到压制,学生的心里已经滋长了很强的惰性,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更重视应用,更重视体验,更重视全员参与。因此要改变现行的单一的通过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中考复习;自主命题;四项能力

复习是一种总结与回顾形式,在中考复习阶段,浙教版科学学科存在复习内容题材广泛,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等特点。如何做好迎考的复习工作,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求一套积极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在初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在中考复习阶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学生自主命题、强化能力训练的做法,该做法对于提升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自我查漏补缺等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实践研究的具体措施

1.自主命}与训练策略

(1)学生编制习题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复习课要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教师自己能编制习题,更要引领学生也能编制习题。

以一次九年级复习教学课为例。在课前,围绕受力分析学生编制的习题如下:

【例】2012年国庆前夕,杭州地铁1号线将正式通车。在列车减速进站过程中,对该列车和坐在该车座位上的技术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技术员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该技术员在水平方向不受力

C.该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在逐渐减小

D.该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受力不平衡

(2)读题中的思考

该生出示题目之后,我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过了半分钟左右,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在不少学生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色。我从中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我选择D

教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其他答案不对吗?

学生:当然能!因为题目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列车是减速进站的,那坐在座位上的技术员也和列车一起减速进站,所以A、B是错误的,由于列车进站时,列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列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教师:说得对!那么大家在解决题目的时候有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技巧呢?

(3)回答后的反思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般的思路和方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

①审题要清晰,留下审题痕迹,即把关键词圈出来。比如,此题目中列车减速,把“减速”两个字圈出来,还有坐在列车上的技术人员。把“坐”字圈出来,这个字体现技术员与列车是一起减速的,解题非常重要。

②审题过程中,应该重视题目的考点。比如,此题的考点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审题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直接影响对题目的解答。

③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性条件。比如,此题目中列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列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④根据审题过程提取信息,通过分析、整合、联系,最后解答出题目的答案。

(4)小结后的巩固

下面由同桌四人小组互测,谁出题谁负责解决。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这种巩固比老师出示一个题目更有效,因为学生一定会想方设法弄懂自己出的题目,不然同组的同学不会做的话,他也没办法解释清楚,而且这样做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增。

从前面的练习中学生已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这样的题目在经过几分钟的解答,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在解题中,学生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以及对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顺利并自然地实现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种活动让学生能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接受最佳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讲和练的效果。

2.复习技巧能力的训练策略

复习课主要是靠回顾、练习、归纳小结、反思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它与新课、练习课有本质的区别。笔者对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复习技巧的分项训练。内容包括:典型练习,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自查能力;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典型练习,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复习不需要“题海”,但是需要一个“题盆”,题盆中装的是考试的重点题、典型题,学生要从这些重点题、典型题入手,争取在短时间内巩固复习的内容,建立可能的信息框架,缩小信息结构范围,它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所做练习题的类型,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练习题的问题等对练习试题进行有效的知识网络构建。

【例】上图为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过程①是依靠 实现的。

(2)人体通过C、D、E等系统、器官向体外排出物质,这些物质中都有 (填物质名称)。

(3)图示中,物质b浓度最低的部位是 (填字母)。

(4)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组织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转变,有些能重新合成人体特有的蛋白质,还有一些能发生怎样的转变?(写出l种转变即可)

通过练习,教师多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系较多的知识构建一个网络结构,并在这个网络结构上标注一些必要的说明,学生在使用或理解时能更加清楚。而且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2)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自查能力

复习课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揭示学生的难点、易错点,这是复习内容的重难点,应围绕这些展开。复习时抓住关键内容(重点、难点、易错点等),有利于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提高复习效率,上课时复习重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①学生复习思考后,提出问题

我的课前5分钟是对上节课复习思考后提出问题的解答,主要由学生来交换意见,如果答案比较合理,就鼓掌通过;如果答案欠佳或没有说服力,由我来修正。如在中考专项复习过程中,上节课复习了新陈代谢,其中有两个过程,分别是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学生通过复习思考后,对植物的同化作用与光合作用是否相同以及人体内血糖合成糖元是否是同化作用进行了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进行了知识漏洞的补查,提高了学生的自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②同桌或四人小组互问

学生使用的资料比较丰富,适合同桌(或四人小组)的题目,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在课堂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或收集好的题目。

(3)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规范答题也是复习课重点要做的事。不少学生审题时只看到了部分条件,没有理解全部信息,因粗心而出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加强对规范答题的训练,逻辑关系书写清晰,步骤准确到位。

审题是解决题目的基础,而审题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在没有老师椭的情况下,根据通读题目是审题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①默读――审题清晰的基础

默读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默读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其中关键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读过后要四看:一看已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四看括号内的提示或要求。

【例】在“区九年级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中对物理失分点的分析”这一专题复习公开课中,我展示了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原题如下:如图所示,O为杠杆AB的支点,A端挂一重物G,图中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最小的拉力是( )

A.F1 B.F2 C.F3 D.F4

可以说,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难度大而导致学生做错,而是学生审题不清楚而导致,做错的学生都是选D。后来我了解到一些成绩较好与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只关注杠杆平衡中,力臂长,力就小这一些解题技巧,却忽视了在杠杆平衡条件中还需要注意力的方向。所以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显性的条件,还要注意隐性的条件。

②学会分析――审题的关键

要求学生会思考,知道如何分析、梳理自己从各个知识点所获得的信息,正确理解和把握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已知条件各个知识点展开联想的同时对所要求解的问题也展开联想或猜想,猜想它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来帮助解决,逐步寻找已知和求解联想中的共同点,从而解决问题。

【例】在中考复习计算题解答规范中,我展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回老家过年,看到爷爷在卖毛竹,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秤称毛竹,爷爷把一捆粗细不规则的毛竹水平放置于地面上,采用如下方法测定其质量:在毛竹根部用一杆秤竖直向上刚好能提起毛竹称得质量为M1,在毛竹梢用杆秤竖直向上刚好提起毛竹称得质量为M2。爷爷说毛竹的质量M=M1+M2。小明很好奇,请你帮忙证明。

首先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一些信息,分析出此题的知识考点是杠杆平衡条件。从我对没做出此题的学生中了解到,他们都清楚此题的考点。

其次要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这对于解答题目是非常关键的。我从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的作图来看,其实他完全可以做对,但是我觉得他没有很好地理解“刚好”这两个字。其实,此时的杠杆仍是水平的,不然不会出现解答时力臂用错。

(4)总结反馈,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与总结,能将学习到的一些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并及时消化,转化为自己的方法与技能,这是科学复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中多做一些思维变式题目的训练,做题后多归纳总结,形成新的迁移能力,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强化感悟能力及创新能力。

上题中应该通过分析最后归纳:只要杠杆是平衡的,不管是倾斜平衡,还是水平平衡,我们在解决时都可以将它作为水平平衡来对待。

【例】2010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中有这样一题:如图,长为3米的匀质平板的中点能绕固定的支点转动,平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在板上站两个小孩。已知20千克的甲小孩位于平板的中点,30千克的乙小孩位于平板的左端。现两个小孩均以0.1米/秒的速度同时向右慢慢移动, 秒时间后平板开始转动;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g=10牛/千克)。

很多学生在解决第一个小题时,都是用倾斜画力臂,这样做就会在算力臂时涉及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如果把这种平衡情况看成水平平衡,那力臂不就在杠杆上了,学生这样解答准确率就会高很多,而且也更容易理解。

通过练习或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拓展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效果分析

(一)成功的方面

1.对学生的影响

经过将近一年的科学复习课四项能力训练结合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科学复习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都能主动地学习。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查中,学生对科学复习课的喜欢程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喜欢占75.6%。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复习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复习理解水平。在2015年萧山区九年级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笔者两个班的85位考生中,有24位考生科学复习理解题得了满分,26位考生只错了一题,高于平行班级。很显然,新的复习课模式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最优化的发展。

2.对教师的影响

本人在将近一年的复习课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这种“默读中理解,解题中归纳,小结后反思迁移”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过程中,都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重视了对学生科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对教学的影响

复习课不再是死板机械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复习为主线,在必要的时候辅以听说写和技巧培养等内容,使复习课的教学活泼生动,事半功倍。

(二)不足的方面

1.选材不够精准

在进行复习训练前,教师选择的练习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与教材的复习章节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教师搜索大量的课程资源,找出最佳的复习资料。由于备课时间的仓促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本人未能在每次选材时都找到精最准的资料,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快地抓住要点,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

2.教学节奏不当

由于学生的科学基础相差很大,对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步伐的快慢难以把握。比如,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推测出来,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一段时间。节奏快了,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焦虑的心理,不利于有效地输入。节奏慢了,另一部分学生就感觉无所事事,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因此,本人对教学节奏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习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