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时间:2023-06-16 16:0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第1篇

关键词: 音乐课程 师范教育 课程改革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⑥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等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⑦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一期,第39页;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⑤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15页;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钢琴教学;集体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

序言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新课标提出:“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实施音乐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并参与到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改革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机构,改革教学方法。”[1]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钢琴教学, 在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弊端,并没有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

一、教学形式

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针对大部分学生采用了钢琴集体课的形式。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同时给十几个学生上课,教学目标明确、进度统一,并能给学生提供齐奏、合奏、连奏及伴奏等形式多样、且丰富灵活的课堂学习形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随时聆听、观察其他同学的演奏,学生在对音乐的辨别能力、节奏感、集体合作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都能有效地得到锻炼。然而大部分院校在教学实施中只是采用“统一讲解曲目,个别汇课检查”,或者在检查时采用每个同学弹一部分的简单连奏形式。这实际上并没有发挥集体课的优势, 只是把集体课作为变相的个别课,学生如何应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高师的钢琴课不仅只是一门技术课程,更要将其看成是能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预备课。师范院校要突出教学 “师范性”,“ 综合性”。 “教师应淡化纯粹的知识、技能学习,而将这类学习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衔接,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音乐教师岗位上能充分发挥作用。” [2]我们需要将专业的钢琴演奏技巧结合更多的音乐知识、能力,深入浅出地教授给这些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尽可能地提高。

钢琴教师在课堂上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诸如钢琴艺术史、音乐史,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等等相关知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乃至音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笔者在高校讲授《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魔笛主题变奏曲》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一节钢琴课上了解有关莫扎特及其歌剧特点,变奏曲的体裁形式等相关知识;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讲授乐曲旋律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及左手音阶伴奏的弹奏要求,指导学生练习时采用了独奏、齐奏、合奏等形式。授课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全面化,目标不只是提高学生上钢琴课,练琴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门能够提高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审美情趣的丰富的艺术课程。

二、教材内容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使用的仍然是1984年由韩林申等编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程共四册,是按照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本科学生钢琴必修两年也只能学到二册中间部分,有的教师还会结合车尔尼初级钢琴练习曲599教程教学。这些教材的选用对于高师学生来说略显专业,实用性不强。我们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去不是搞专门的钢琴教学,而是要进行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如果采用的教材和专业院校相差不多 ,那就没有师范生的优势,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横向比较:弹奏水平不如专业院校学生,曲目量少,技巧差;到中小学任教:又缺少基本的音乐实践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学生会认为,在大学整天练的练习曲,乐曲根本就没用。

如果单从实用性角度考虑,会弹练习曲,简单乐曲,小奏鸣曲等等,在中小学确实是没有展示的机会,但是大学的钢琴教学,音乐教育是类似于“仓库储备” 的教育。 如果一定要立刻见到成效,短期培训班就可以完成。必要的练习曲,乐曲还是要弹,但我们可以调整所选曲目比例, 只精选一部分课题集中,有代表性的曲目细致练习;多选用乐曲,将练习曲的技巧溶于乐曲的训练之中;在两年的钢琴必修课中,不能要求学生学会了几首乐曲,而应该强调他们如何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加强学习中小学音乐课本的内容,“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应该把他们作为未来的教师看待,更多的为他们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3]

比如,让学生熟悉中小学课本中的歌曲,运用钢琴课所学知识对歌曲进行编配,以及将中小学课本中欣赏内容,经典曲目的旋律简化,改编为钢琴演奏。笔者在教授学生学会《魔笛主题变奏曲》后,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运用这首变奏曲的形式和伴奏特点自选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儿歌进行变奏并编配伴奏(例如歌曲《小星星》)。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训练学生的伴奏能力,创造能力,为步入中小学课堂做充分的准备。

结论

教学形式,教材内容的改进需要钢琴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只熟悉高师钢琴课教材,更要去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什么知识。尽量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往更宽而不是更深的方向去学习,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适应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59

第3篇

曹理音乐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36年生,天津武清县人。自幼师从曹试甘、朱宣玉、刘育和学习钢琴,11岁曾被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键盘专业破格录取,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他的评论文章大都立足音乐本体,从音乐分析着手,又能从具体问题上升到一般美学原理的概括,同时富于辞采。其中《发人深思的探索――评罗忠F的(涉江采芙蓉)》、《评科教片(丹顶鹤的一家)中的序列音乐》是80年代初最早深入分析十二音技法与序列音乐并给予“新潮音乐”以热情肯定与支持的评论文章。《主体意识的群体性和群体意识的个体化》一文对80年代前期的音乐创作,特别是歌曲创作做出了富有美学和时代高度的概括。他对瞿希贤、许舒亚、瞿小松等作曲家作品的带有鲜明个人体验的评价,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上述有关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音乐评论的研究成果外,他还对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及萧友梅、青主等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的美学思想做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由他主持并参与主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八五”、“九五”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4卷),凡数百万字,囊括了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各时期的重要成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整体面貌,也为更深入回顾与反思这一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冯长春)

第4篇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课题组在教育部艺教委的组织指导下,编制了本门课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根据纲要组织专家编写了这门课的推荐教材。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介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树立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为人师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

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学习,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

进一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了解国内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内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拓展教学与研究视野。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等方面。

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涉及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等内容。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涉及学校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音乐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展望以及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音乐教材分析”涉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用教材的选编原则,编写理念、编写内容、课例及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理解学校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等内容。

“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包括学校音乐教学原则、模式、音乐心理发展分析和普通学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现当代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教案编写和上课等环节。

“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学习评价的理念、过程、方法;掌握音乐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学习与探讨,评价教师的教学组织、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绩、学力的考核指标、命题设计及评定标准。

“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纲要”要求:1 重视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及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激发音乐学习热情,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教学原理,也要坚持联系教学实践。在有目的地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堂教学经历,建议在此课程学习之前,有教育见习作为预修课程,使学生从教学现象和问题思考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3 音乐教学技能掌握与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力求在关注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调研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培养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为学生音乐教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方面,“纲要”分别从教师和教学设备两方面作了要求:1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最好具有学校音乐教学经历。2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微格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音响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小学、中学和高中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教学课件及网络资源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音乐课堂教学用乐器,如:竖笛、口风琴、奥尔夫乐器等。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面,“纲要”要求: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读书笔记、阅读卡片、课堂教学设计、模拟试讲、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2 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在分环节试讲、分专题试讲、小组试讲以及模拟课堂试讲中,对学生的备课、说课、讲课及教学反思进行自评、互评、他评。3 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和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水平、教材分析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建议平时成绩占30%―40%,考试成绩占60%―70%。4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建议第三学年开设本课程。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特点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必修课的教学,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推荐教材。这部教材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为编写背景,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遵循原理与操作相联系、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其内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

其课程总目标体现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为教育实习及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原理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兼容的特点,体现三个结合的原则

1 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内容既体现了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也关注了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前沿、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也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使学生能及时追踪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较快地衔接和适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为学生教育实习和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其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既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也包括了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

2 国家课程指导与校本课程研究和校外音乐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内容体系不仅考虑了《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同时又联系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将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纳入教学中,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学校及社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

3 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引导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并侧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分析。避免孤立陈述基本概念和具体教法,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分析中,将音乐教学的概念、定义及原理适时、适量地穿插其中,体现了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及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三、教材结构便于学习和阅读,具有可操作性

教材体系和结构从历史到当代,从原理到实践,从课堂到活动,从教学到评价,具有内容的跨度和张力。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习目标”为引导,以“相关链接”扩展知识视野,以“思考题”促进教学反思,以“扩展阅读”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不仅能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继续进修的音乐教师们提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支持,并通过阅读和学习,促进他们以新的视点和角度来面对和探讨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问题。

第5篇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新《音乐课程标准》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为音乐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标准。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弘扬民族音乐,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此达到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

目前,一些学校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及其规定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墨守成规,造成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越来越忽视,甚至民间音乐中的很多品种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现状。近年来,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着中小学音乐课堂。在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相差悬殊,但是多数学生却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民族音乐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命脉,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责任。民族音乐能充实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内容,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民族音乐和民族艺术应该融入普通教育当中,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都应该有规划地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无疑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

一、建立学科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理论

有长远的规划,建立科学、完整、系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小学起到高校,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强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意识。全面而系统化地挖掘、收集、整理、抢救,打造优秀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强调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最终目的。

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科研课题、召开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构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网站、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

二、构建开放性地方音乐课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的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三、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学校应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民族民间山歌艺术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音乐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拿广西来说,多姿多彩的广西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精神文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增进民族兄弟之间的交往中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许多民族民间山歌、歌种音调在多个民族区域流行或传承,形成了广西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繁星闪烁,结构严谨,以各自鲜明的表现方式、独特的演唱风格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

要求。

结合学校情况多播放民族音乐,创建民族音乐专栏,创编乡土教材,创办民间音乐、舞蹈、器乐等的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民族音乐比赛。

四、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育专业特色音乐教师,加大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乐理知识,更要了解地方音乐的演奏,了解更多的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有意识地融入本土民歌,结合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要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民歌、轶闻趣事。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把学习和研究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目标之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荣耀,坚持不懈地把此项工作开展下去,使自己成为谙熟和精通地方文艺、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艺术工作者。

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生活在素有“歌海”之美誉的这片土地上,广西地区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受到本民族民间山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许多学生会唱本地山歌,会吹木叶,会弹天琴、月琴等。在教材中、课堂上引入民族民间山歌的学习,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教学中应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与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不仅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族音乐集中反映了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自然、生产、生活斗争中的经历、意志感情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如“歌仙”刘三姐的对歌中,劳动人民与恶霸土豪斗争的情景;广西右江花壁画以粗犷豪放、朴素生动、精巧有力的笔触,表现了众人聚会欢歌乐舞,庆祝与邪恶反抗斗争胜利的热烈场面。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第6篇

 

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它突破学科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对音乐新课程来说,音乐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同样重要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感知、欣赏、表现、创造、反思、评价、交流等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大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体现现代化与时代性,提高学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方案》的明确规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其中所培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对这些音乐师资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

 

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相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特性:

 

1.师范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专门人才(音乐理论家、批评家、作曲家)为目标,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前者以“专、精、深”为追求目标,后者以“全、正、质”为目标。

 

2.专业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固然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当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

 

3.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

 

二、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美育教育的先导和重要因素,也是进行人的全面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个性发展、陶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2.加强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其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单一的表演人才,而应是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且具有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较强实践能力的教育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有切实的举措。首先,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践教学部,负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其次,实践教学部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档案,规定实践的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准予毕业。再次,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最后,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配备、时间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

 

2.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所以,应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实践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它既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扩展和升华,也是检验课堂教学实践的手段。例如让学生自己轮流组织星期音乐会,从整体的策划、节目的统筹、舞台的布置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 到节目的组织、衔接、协调、舞台的监督、报幕、催场等等,在这个综合性的大工程当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又锻炼了文艺活动组织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活动当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在应用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合唱队、舞蹈队、管弦乐队和民乐队,并定期举办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 在排练过程中,让学生轮流担任指挥,组织乐队和合唱队排练,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在不影响校内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和专业有关的活动,如中小学开展的文艺活动、社会的公益演出、以及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让学生走入中小学、走入社会,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中小学的优秀师资来源于高校,良好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则源于学校、教师的精心培养。高师音乐院校若注重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相合,必定会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

第7篇

2010年3月,《自弹自唱》实验课程在云南省6所高校(红河学院、保山学院、文山学院、丽江师专、思茅师专、临沧师专)的开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来说,从思想上唤醒了将《自弹自唱》课程作为主课的认识。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过去高师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观念,突出其师范性,强调教学功能。根据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培养具有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必须意识到《自弹自唱》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整个教学的中心内容。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作品与曲式分析、声乐、钢琴等等,都是为《自弹自唱》课打基础的课程,是学习《自弹自唱》课程的前提条件。学校领导应督促和加强有关《自弹自唱》课程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弹自唱,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学生要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加强对自弹自唱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自弹自唱水平。

第二,《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能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自弹自唱,不是单一的技能体现。它是反映学生在音乐专业上整体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音乐理论知识、钢琴演奏技能、声乐演唱技能、即兴伴奏能力以及音乐创造力和感悟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某一项技能的欠缺将没法进行下去。

《自弹自唱》课由于涉及较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高师教学实际中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的整合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实现课程间的融合,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弹唱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锻炼机会。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高高师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第三,《自弹自唱》课程,是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开设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音乐的教育工作。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是合格的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弹自唱能力很弱的问题,如:在教育实习和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普遍表现出不能为歌曲很快地编配伴奏,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弹自唱的准备,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弹自唱的教学。

因此,音乐教师的自弹自唱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具备良好自弹自唱能力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用热情饱满的弹唱、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及弹唱歌曲时的真挚感情,有效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

第四,《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大力推动了我国西部云南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师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培养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学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运用的检验,是任何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课所无法替代的。

《自弹自唱》课程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巩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场所,而且还弥补了专业课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它可以充实高师学生音乐语汇的积累,检验其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综合音乐能力的锻炼以及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提高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在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荫昌先生的倡导下,在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弹自唱》课程在云南省6所高校的开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8篇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兼有音乐艺术和教师教育双重实践特点的专业。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长期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缺乏全面系统的育人方案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但研究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结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等问题,没有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从而服务中小学的研究理念,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方案、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全程化、具体化的监控措施。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先导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教师任教的职业行为,这对于学生形成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残缺,音乐教育实践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倾向。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分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培训,没有对学生的教学选择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

(四)专业技能学院化,考核方法陈旧化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音乐学院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技能目标是音乐学院的标准,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弹、唱、跳、指挥四项专业技能,也就是音乐教师应有的四项基本功。原有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将四项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出发,没有将音乐基础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没有把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调控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考核方法单一、陈旧,缺少创新,没有将多元考核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当以音乐基础教师的需要为本,强调可操作性;以音乐基础教育发展为导向,强调实用性;以培养音乐教师创新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

(一)改革目标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视角,构建一个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使学生具备“站得讲台、上得舞台、创新有为、教研有方”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改革内容

1.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1〕的原则和“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1〕的原则,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音乐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建立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2.设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本着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构建理念,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3.调整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实践教学课时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音乐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局面,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2〕。根据《意见》要求,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整合优化课程结构,适当精简、压缩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更密切的实用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课时。4.构建“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和“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5”即根据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能力,将音乐教学能力分为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4”即“四项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2”即抓住两个环节———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现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1”即一个课题研究,引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反思,选题做研究,培养其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4”即“四项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自弹自唱达标、少儿舞蹈组合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指挥达标、河南地方戏曲(民歌)演唱达标等;“4”即“四级垂降式舞台艺术实践”,是指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大学生科技艺术节等大型艺术活动、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学生个人演奏、演唱会等,在实践中锻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四个层面的舞台艺术实践平台,使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即“四个团队”———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管乐队四个艺术实践团队,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四个团队”的活动,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即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5421”和“4441”模式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等职业技能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形成了覆盖面广、普及率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有效提高了其综合实践能力。

三、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构建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在组织与制度管理方面,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起到监督、督导作用;学院具体负责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管理,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案等,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健全和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成立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构,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评价方案,并在评价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及时进行改进,确保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以及评价制度等,都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来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措施,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三)建设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条件和环境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教师素质 高师教育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广义理解。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指在课程计划中有一定的课时数,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进行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特点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围绕课题,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达到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狭义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研究性学习的试行范围也由大学、高中扩大到初中和小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一种学习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变革,也包括学习过程、学习形式的变革,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变革,必然要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的角色地位将发生变化,教师的素质将面临更高的要求与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如何应对这种学习的变革,培养出适应音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这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试行和推广,给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师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既要注意局部的微观问题,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更要重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全局性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转变教育观念,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学习已有的知识为主要目标。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独立探索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下,高师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师资作为中心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高师院校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首先,应该彻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树立起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研究性学习使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博闻强记已不是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习、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走出“学科为中心”的误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其次,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高师音乐学生将来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这是高师音乐教育应对研究性学习挑战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失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整合,课程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这种课程设置,导致了课程体系的单一化和僵硬化,致使培养的音乐教师规格单一,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也较差,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高师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的滞后现象是阻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致使造成音乐师范生在大学期间不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课堂上学到的用不上,该用的没学到,实际上是高师音乐教学的失败和遗憾。

针对高师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需加强以下课程的设置:首先,加强综合性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这样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高师音乐课程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确立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具有现代音乐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其次,加强师范性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体现师范特点的教育理论课所占的比例较小,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这三门教育理论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高师生将来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试行和推广。因为,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门课程,都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与教学技能。只有加强师范性课程的设置,才能更好地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第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信息外,还往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如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除此之外,研究数据整理、资料信息的储存等,都可能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进行。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高师院校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把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列为所有音乐高师生的必修课程,并且还应逐步加强。第四,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获得相应的知识,它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必须把培养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摆到重要地位。高师音乐教育的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作业、演讲比赛、五项基本功比赛(说、写、弹、唱、跳)、舞台实践、社会实践、毕业汇报演出、写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课程,真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队伍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主体,是音乐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可以说是音乐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师队伍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如学历结构偏低,高级职务中年龄结构偏大,中青年教师不稳定等。为此,高师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在音乐教师配备上,要坚持原则,量才录用,严格把好用人关。要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推上教学一线,让其真正有用武之地;对那些整体素质差、教学能力弱、学生反映差的教师,要坚决撤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舒适环境。音乐教学要想搞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用具、设备和有关资料,在这方面学校要舍得投入,使教师讲起课来心情舒畅、得心应手。

其次,要注意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使专任教师研究生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准和全面素质。比如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特邀一些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课或辅导;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学习、观摩、进修、深造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所谓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

音乐教师的科研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和纵深化的趋势,使人类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条件下,“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是高师音乐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二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批判精神。任何科学研究总是建立在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他人所做出的结论,决不能无条件地兼收并蓄,而必须大胆怀疑,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不随波逐流。可以说这正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更谈不上科学的进步。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数据,而是在对现象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基础上提升到一般理论和普通原则的层面。因而,具备科学的方法论修养,是从事科研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突破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的桎梏,超越具体思维的狭隘性和朴素性,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研究客体之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把握,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要在学术与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督促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再次,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聘任制,采取竞争上岗、优劳优酬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反映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全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指导性、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评价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内容上,重点应侧重师生的态度和能力,多进行过程评价,看师生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培养和研究中,自身的潜能是否有效发挥,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在评价机制上,应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主体性,不要强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只要有利于高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行。在评价方法上,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之,要转变原有的评价思想,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基本的实施方式。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高师院校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重视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以培养他们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师范类音乐课程的教学不仅传授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介绍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现状,还应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领域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其具有对音乐教育改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其次,学校应尽量多组织学术讲座,介绍最新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再次,高师院校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高师院校的教师自身都非常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很少引导、吸纳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因此,高师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彭贤智.高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第10篇

过去的一学年(下学期),我们音乐学科能结合区情、校情认真贯彻省市、区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开展中小学以及高中的音乐课程课改,立足于在教材、教法研究、服务基层教师需求上开创一条新的教研路子。紧紧围饶课堂教学优化这一中心,整体提升我区艺术教学水平。

二、主要音乐教研工作回顾:

主要的措施:集体调研、一校三天、讲座访谈、观摩交流、专项培训

主要的项目:高中模块研究及对策、小学音乐课堂基础教育的实施、小学、高中音乐资源网络的建设

主要的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与初中的有效衔接

(一) 深化新的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音乐课改工作,我区还不惜花重金组织校长、教导主任及学科教研员到山东省、宁夏等地区学习交流。回来后结合区情,撰写调查报告,开设高中音乐模块的教学与系列教研活动。

1、定期有效开展课程管理及质量监控调查。近年来,各校领导及教师已给于高中音乐高度的重视和配合。(调查提纲*学校有否按计划开课、*xx区高中音乐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在音乐学科中学生自选模块兴趣情况调查) 调查反馈:对于高中缺优秀音乐骨干教师的问题,区教育局立即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优秀应届毕业生解决师资问题。。

2、配合广州市教研室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案例、音乐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促进高中音乐课的教学交流、经验提升。

3、开展高中音乐课程的相关专题研究课展示,深入研究高中各种不同模块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和课型,使高中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块教学符合学生自选需求。组织本区高中教研活动8次、外出参加省、市教研培训7次。如王雪文、凌志梅、李曦、蔡浪、丹、曾倩雯等老师教研出勤率高,学习收获大。分别受到市和区教研员的表扬。

课改领先的有47中、华美中学、89中、75中、44中、天荣中学、东圃中学、暨大附中、华工附中等。

(二)切实抓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

1、以核心组为龙头狠抓音乐科组的建设。

*岗前培训-带问题案例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单元备课和上课)

*跟踪培训——下科组听课调研集体辅导、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选择各类型学校如基础好些的省市一级学校音乐科组、科组长、骨干教师、核心中心组成员高标准严要求,使其能在区里课改当排头兵。

对于薄弱学校个别基础差的教师,耐心辅导,批改教案,争取多给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全国器乐研讨会、)市课例观摩、区网络资源建设培训二期、牧童笛培训学习。提出“只要你努力,一定有机会更有收获。”

对于不认真不求上进的教师,给予劝告或批评教育。音乐课在校中不测验,领导也很少去听课检查,学生在校数年,学到什么,质量如何,无法深究,有否参加教研活动,靠的是自觉。对于不学习不参加活动的教师到评职称时虚报教研次数,不诚实的做法给予严厉批评。找个人谈话,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建议:为了提高质量,对学生负责,音乐教师也应采取末位淘汰制。

2、抓好音乐教材的选择,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点。(低中高年级)

例:在银河小学、元岗小学音乐科合作进行“城乡学校如何提高音乐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校本研究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3、立足课堂,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根据不同课型在低段灵活使用前三种较好,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后增加第四种。*片教学组进行典型课例的研究。一课多教,教好一课,教研活动的生命在课堂。(片组长认真,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增多 )

本年度对这几种课型都拍了录象课,资源共享, 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反馈时有理有节跟踪培训不落空,以求更进一步跟进修改。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三)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系列研究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 实践

课 题: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Y1332。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健康向上。孔子认为道德与音乐相辅相成,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有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和善的人的功能。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有利于释放情感、缓解心理压力,培养高职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合理调节自身,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调查对象、调查形式及内容

(1)调查对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同德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在读大专生,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923份,有效率为92.3%。

(2)调查形式。问卷、实地走访、教师及学生约谈、电话调查等。

(3)调查内容。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原生状态、音乐需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等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学生对开设音乐课的需求现状。

①在接受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的923人的学生问卷中,有99%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有94%的学生认为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有88%的学生认为音乐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能认识简谱的学生只有212人,占总人数的23%;认识五线谱的157人,占总人数的17%;有音乐特长的83人,占总人数的9%,系统学过音乐知识的18人,占总人数的2%,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数据统计

问卷内容 喜欢音乐 认为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认为在大学应该接受音乐教育 识简谱 识五线谱 有音乐特长 系统学习过音乐知识

人数(人) 914 868 812 212 157 83 18

百分比(%) 99 94 88 23 17 9 2

②在923名学生中,有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有51%的学生希望从音乐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有74%的学生希望学习声乐(通俗唱法居多),有33%的学生希望学习乐器(吉他居多),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数据统计

问卷内容 是否希望开设音乐课 希望学习基础知识 希望学习声乐 希望学习乐器

人数(人) 572 471 683 305

百分比(%) 62 51 74 33

③调查问卷显示,希望参加学院艺术团和音乐社团的学生占64%,有61%的学生希望在这些社团中担任干部并承担各种组织策划活动。但有20%的学生认为“社团组织不健全,凝聚力不够”,有26%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有19%的学生认为“社团干部能力不够”,有33%的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2)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配备情况。

①调查中发现,有3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主要侧重音乐欣赏和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较为随意。没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大部分音乐零基础的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到音乐的内涵,导致满腔热情备受挫折,甚至对音乐产生畏惧心理,很难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②没有专业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兼课教师以有音乐特长的辅导员为主,辅导员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对音乐教学全力以赴地投入精力,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音乐教育资源配备情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量的音乐素材需要用到有网络连接的多媒体教室,而合唱课的开设必须有钢琴、合唱教室和合唱台等基本设施,与舞蹈有关的课程则必须有舞蹈房。调查发现,有3所高职院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环境。

(4)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①在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机调查中,有38%的学生认为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有34%的学生认为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有29%的学生认为参与其中可以“锻炼能力”;有18%的学生认为此类活动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另有17%的学生称参与此类活动仅仅是“随大流”“赶时髦”,有4%的学生则“没有目的”。

②在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的调查中,仅有11%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23%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形式陈旧”;有29%的学生认为“内容丰富,但模式老套”;仅有9%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有6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是形式主义”。

③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提出学院和社团组织的活动应该有紧跟社会文化浪潮、注重创造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等特点。但是校园文化活动未能满足这一需求,举办的一些讲座、竞赛、征文等活动都流于形式,往往是几个“专业户”的专项活动,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有学生提出社团活动不尽如人意;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活动质量不高。学院应为社团提供学术理论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应提供财力支持和各种便利条件。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强化认同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学院往往重视专业建设、学风建设,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事实上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举措。无论是作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音乐教育都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活动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能为教师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它真正行使起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

2.构建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以学生为本,音乐课程设置应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前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未接受完整的音乐教育,甚至在一些音乐常识问题上,他们的表现都不太令人满意。可想而知,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接受到真正的美育教育,所以他们在问卷中表现出来的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和其本身的音乐素养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因此,音乐教学的当务之急应该面对学生开设必修音乐基础课程,例如基础乐理、音乐欣赏这些基础性的课程,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为高职学生能自我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3.培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多以兼职为主,老师们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对音乐教学全力以赴地投入精力,教学水平和教学热情都有待提高。只有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让音乐教师将教学和实践指导融为一体,才可以提高音乐教育质量,让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等落到实处;只有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社团活动的质量,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只有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才能达到音乐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要求,才能让音乐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4.丰富音乐活动

激发参与意识,重视艺术团体或相关社团组织的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在参加校园艺术文化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质,使校园更具艺术气息,给学生营造一种高雅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专业课的学习比例比公共课的学习比例大很多,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重的,那么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必要的。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高职院校的社团虽然也有积极开展,各项文艺活动的组织频率也很高,但是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从中吸引养分的高质量活动很少。开展建设好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已经是值得每位高职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去积极思考的问题。

5.加大设施投入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大音乐教育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推进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硬件基础能更好地为音乐教育的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平台,从而使高职音乐教育得到全面推广和提升,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要加大学生社团投入,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学院要加大社团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为学院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物力支持;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与管理,在活动场地等硬件资源的拓展和整合,为社团的日常运行提供保障。学校应该在保证音乐教育具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和活动经费的基础上,鼓励相关者争取外界的赞助,以丰富学生和学校的社团活动,为建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篙.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梁子贞.论音乐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我国大、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去。这既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又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教育部2004年12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全国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与此同时,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曲艺音乐课程资源。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策略上,各级学校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音乐资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聘请传统音乐乐师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技法,通过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这一绚丽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包括了民间歌曲资源、戏曲音乐资源、曲艺音乐资源、民间器乐资源、民间舞蹈音乐资源等。它的开发与利用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课题,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弘扬、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一个有效措施,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应将之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的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发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对濒危的民间音乐品种后者尤为必要。以前人们总把音乐院校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对立起来,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又陆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演出、讲座,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的优良传统。这让民族音乐文化跳出课本,活生生地走到学生面前,树立了年轻一代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蒙古族原生态艺术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目前,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相继登上了内蒙古各大专院校的讲堂。

有的地区不但把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人请进了大学课堂,还把原生态音乐纳入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而办起了原生态音乐专业。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前几年就把南音办成了一个本科专业,使得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台湾南音社团“汉唐乐府”每年都要到泉州挑选优秀毕业生来充实他们的音乐社团。

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这几年在开发利用传统音乐作为课程资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与廊坊市文化局一道举办《古乐新声》音乐会,举办廊坊市传统音乐研讨会,相继把廊坊境内的屈家营音乐会、军芦村音乐会、南响口音乐会等的老艺人请到大学讲堂讲授、演奏,让学生亲耳聆听这古老而优美的音乐,感受它的无穷魅力。下一步计划把屈家营音乐会等传统音乐纳入到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中来,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会担心,走进高校的原生态艺术是否会失去它的原生态?随着时代变迁和各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生态艺术包括原生态音乐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我们认为,学院里传授的传统音乐艺术都来自于民间,只要定期到民间去采风,经历了千年传承的原生态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会发展得更好。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一定会发扬光大。

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建议

1.充分挖掘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资源

民间音乐资源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戏曲、曲艺是音乐资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戏曲、曲艺是相分离的,戏曲、曲艺这一资源在音乐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目前,我国戏曲和曲艺的一些品种和表演形式面临危机,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一文化遗产就会被人们遗忘、消失。为了能使我国的戏曲、曲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戏曲、曲艺音乐资源时,思想意识要转变,要充分重视戏曲、曲艺资源的开发,把地方剧种纳入音乐教育体系,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弘扬我国的民族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

2.建立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