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德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有着极强的感官刺激性,通过各种优美的旋律能让人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启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有着活泼的特性,热爱音乐,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身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应积极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全过程之中,这样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属于重要部分,素质教育应将德育作为前提,所有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的教学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德育就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内容。那么,德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所谓德育,实质上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相关教育者根据社会中相应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们施加一定的系统的影响,将社会中相应的思想观点与政治准则以及道德规范演变成为对个体思想品质的一种教育过程。德育的涉及面较广,具体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等。从个人角度上分析,德育体现出了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作哪些贡献,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另外,如果从哲学的角度上分析,物质对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又有着一种能动的反作用,而德育与意识这两者间又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就是说意识中涵盖了德育。好的德育能够推动个人以及社会持续良好的发展。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要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具体涵盖了要热爱家乡、自然、学习、劳动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掌握音乐教材内容,开展德育渗透
教育者应树立起良好的德育意识,将教材作为基础内容,将课堂作为重要阵地,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其含有的德[第一论文dylw.net]育要素全面的挖掘出来。在音乐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都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以及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比如,在教学生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每位学生对歌曲中那种跌宕、放诞以及升沉的旋律加以体会,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而换来的,将每个学生的爱国之情全面激发出来。再如,教育者在教学生们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让他们在雄壮以及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到烈士们的勤恳勇敢,将他们为祖国贡献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全面的激发出来。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德育融入到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时刻保持着认真的态度,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加以有效的设计,结合学科的具体特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所开展的生动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结合实践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以此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并提供丰富的内容给学生。这样,课内教育在获得升华的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教育的路子。比如,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活动,让每位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对音乐加以欣赏;通过歌曲表演,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信念,并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加以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陶冶学生的德育等。总而言之,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步步的将德育融入音乐教育全过程之中。
3.对歌曲内容加以理解,以情激情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句古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将情和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对人有一定的说服力。在音乐教学中贯穿德育时,应将情作为线,将理作为针。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理服人以及音乐教育以情动人这两者间具有的作用全面地发挥出来。实际上,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会有多大难度,关键在于怎样才能让歌词中富有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让学生们的心灵在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的演唱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滋养。
综上所述可知,音乐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为重要的是育人。应将德育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之中,要意识到德育是所有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音乐教学过程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中学德育教育说服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把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因为德育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做人的根本性问题。要做好德育工作,我们要注重德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育说服法
诚然,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教育说服法,这种教育说服法,它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来改正不良的道德观念,以此来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前提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正确轨道。所以,假如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会使得其反,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教育说服法就更凸显它的重要性了。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现实当中,教育说服法有很多,比如说,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结对子、座谈会等形式。有一条我们要牢记,我们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以理解、尊重为前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爱心为出发点。这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学生才喜欢听你的话,照你说的去做,这样才能融洽和谐师生的感情,更好地发挥情感说服教育的力度。
二、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还需要采取情感陶冶法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因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特有的道德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教师要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作用,处处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是对学生品德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有一个好的校风、班风也很重要,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道德环境,发挥情感教育的功效。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和发扬光大,也能使错误的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是消除。
三、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还需要采取实践锻炼法
我们做教师的都懂得,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而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习性来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需要,从中让他们在大量实践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我们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进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但我们要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幸福之花定能在心中开放。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方法
提高未成年道德思想水平,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经验不够丰富,在三观形成的阶段需要他人的引导帮助,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担负起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三观。
一、德育工作的先导———合理规划
德育教育一直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调整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是所有初中学校的主要目标。传统的德育教育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难免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点就是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德育标准。所有德育教育者的素质、水平都要在制度标准合格范围内,德育教学的人员、时间以及场所都要有系统性的整理规定,确保所有德育课堂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所有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没有太大出入。
二、德育工作的关键———转变观念
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以及教育目标必须有正确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在此标准下实行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有益于学生,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要想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前瞻能力,及时把握人才的市场变动,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高道德的全面人才。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健全的三观。其次,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教师应该主动担当起“联络员”的身份,积极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方位全面的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工作的创新———网络教育
德育教育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德育教育的渠道,学校可以在校内网上设立专门的德育专栏,播放一些思想性好的视频音频,或者对校内存在的好人好事进行播报。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会更加关注德育教育一栏,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在看到校内新闻时,也会受到感染而争相效仿。
四、德育工作的提升———树立榜样
青少年群体,最擅长的是模仿与学习,在此期间为其树立正确的榜样创造良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园学习中,更愿意向优秀者以及优秀的团队靠近,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道德培养氛围浓厚的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班内寻找出一名或者多名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让学生以道德水平高而感到骄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要让班级形成一股以高道德为目标的风气,所有道德表现较好的学生都会受到表扬与夸赞,这样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人才。
五、德育工作的巩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好最明显的榜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帮助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教育风向,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全体职工教师的管理,推进人事改革,对职工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全面提高职工教师的整体水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言行的把控,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说话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学生做到平等交流,不以师者的身份压迫学生或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打击。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的告知,不可以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造成学生心理阴影。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仪容仪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国之根本。德育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初中是孩子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有道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凤霞.初中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2).
[2]晏发清.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2015,(20).
[3]石艳艳.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课外语文,2013,(20).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显然已不适用。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中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说服教育。
六、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学校德育;特色化
“以德治国,以德治校”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搞好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搞好德育,必须认识到学校德育自身的特色化。
一、学校德育执行者的特色化
学校德育执行者无疑是各级领导、各班主任、合格学科教师。
1.这行者要切实重视德育
德育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我们一直也在进行,但收到实效的却很少,这是我们重视的不够。所以作为德育的执行者,无论是校领导还是身在第一线的教师,必须明确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并且时时处处体现在行动上,坚持不懈。
2.执行者大多身肩多重任务
执行者大多是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不仅要完成好多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好德育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时常出现这种现象,因繁重的教学影响到德育,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我们需要研究与探索的一大课题。
3.这行者要不断学习德育的理论与方法
大多数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在示范类学校学习时,学到的大多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但涉及到德育的较少,更不系统。这就需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后补上这一课,认真学习有关德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
4.培养专业的德育教师
现在从事德育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并且也不专业。随着教育的完善、规范、科学化,会对德育的教学更加重视,在师范类学校应设置德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德育教师。
二、校德育对象的特色化
学校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学校德育对象不同,呈现出的特色也不一样。这里谈一下中学学校德育对象―――中学生的特色。
1.中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
对于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判断力差。不仅对于大是大非,对于小是小非也分辨不清。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无“微”不至,要涉及到“面”,更要注重“点”。
2.中学生易遗忘,要反复进行德育
中学生学习知识易遗忘,学习后要经常练习、复习。对中学生进行德育也不能一次性。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更要针对同一情况反复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不流于形式。
3.德育要注意中学生性别差异
虽然中学生性别意识差,从实际来看还是存在的。往往对于男同学使用的方法十分有效,有时运用到女同学上却适得其反。所以对于男女不同的中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性别差异。
4.德育要注意中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的类型一般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对于外倾型的学生进行德育时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他会愉快地接受,很快起到效果。这种方法运用到内倾型同学的身上,不但起不到效果,有时还会伤害对方。所以对于内倾型的同学就要采取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方法的特色化
学校德育对象的特色化决定了学校德育方法的特色化,要适合中学生。
1.讲道理
通过讲道理使中学生懂得是非善恶准则。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品观,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把德育与思想品德课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在给学生讲道理时,语言要通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深入浅出。
2.摆事实
对中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具体化的事倒或具体的行为表现,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品德观。教育者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社会实践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渗透德育,途径是多方面的,但绝对禁止脱离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空洞的说教。那样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对德育冷漠甚至反感,更可能会使德育产生负效果。
3.利用班集体进行德育
现行学校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集体内进行学习、生活、活动。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利用这一熔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这肯定是一个好方法。“近朱者赤”,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教化是无形而有效的。
4.德育时要注意“个别”
(一)德育主体德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人的德性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成为旧与新的综合体。这里就内含着新旧阶段的衔接问题。这说明个体德性的培养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各阶段德育自身要有稳定性,又要求各阶段德育要相互交融、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形成合力。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运用应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提高,这就对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提出了客观要求。由于从中学到大学要完成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跨越,对人的一生影响极为重大,德育在这一关键的跨越阶段既要巩固未成年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又要向成年阶段必须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迈进,因此它必须遵循德育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展开道德教育的牵引工作,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个体化要求向社会化要求转化。
(二)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从内容上看,中学德育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初中)和一定的思想政治常识教育(高中),而大学德育主要是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提升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两类“教育”虽都属于广义的“德育”范畴,却不是两种统一的教育,而是各有侧重。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但两者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想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良好的思想道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政治观念为巩固良好的思想道德提供保障。因此,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要靠持续的,由规范性到认知性再到方向性的德育内容的实施和阶段性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的断裂都会影响理想人格的最终形成。因此,大、中学校德育的紧密衔接是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不通
合作与沟通机制和渠道的不通以及两阶段德育教师评价标准的不一,使得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难以确立,进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要做好衔接工作,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有明确的“衔接意识”。“衔接意识”是指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自身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与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德育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校和中学德育工作者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处于相互疏离的状态。德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大中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校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学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大中学校德育教师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大、中学校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另外,大、中学校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也不连贯。中学教师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报酬与高考和中考的升学率密切相关,而高校教师则与学历提高和职称提升直接挂钩,这样自然难以激发他们形成衔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德育工作者衔接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高校和中学的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其结果是浪费了德育资源,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二)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
从对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和1998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及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政策层面而言,中学与大学德育在目标和内容的层次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是具有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密切联系。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分化却相当严重,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内容倒挂也极为常见。这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追求内容的难度、深度,将本属于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到高中阶段讲授,学生学得似懂非懂,造成高中德育知识点的超饱和及大学德育知识点的减少和重复;二是在大学阶段,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文明基础较差,道德水平和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大学德育不得不给学生补授中学德育的“养成教育”课;三是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遍缺少联系,对中学德育内容不甚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德育内容的重复,致使大学德育难有深度和新意,使学生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而缺乏兴趣。这样,大、中学校德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发生颠倒、混淆,既破坏了德育目标的阶段性,给德育教学带来混乱,又使大、中学校德育内容出现倒挂、脱节、简单重复,影响德育内容的正常实施,给受教育者带来不适,最终也会使德育工作失去它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大学与中学德育途径和管理过程中某些环节的中断或削弱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各学科教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学,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以及各种德育活动,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行为能及时全面地了解,班级这种固定单位为中学德育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在大学,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管理模式显得很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比如: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高于中学生,对大学生的管理强调自我管理是正常的,但由于大学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未具备,一味强调自我管理往往使他们不知所措。加之大学辅导员工作与中学班主任工作相比,在力度上又有明显的削弱,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动性不强,相应地带来了管理上的“空场”与“中断”,这使得不少大学新生倍感不适应而难以顺利渡过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期”,德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三、当前做好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树立教师的“衔接意识”
教师是衔接工作的主要计划者、参与者、执行者,树立他们的衔接意识,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当前做好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前提。“衔接意识”要求中学德育教师教学中要有一定的“前瞻”,适当地给中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激发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强化他们自我德性发展的需求。大学德育教师教学中要有一定的“回顾”,肯定中学阶段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衔接意识”最主要的表现是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学德育状况。首先,必须了解中学德育课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大学与中学教材,把教学的部分重点放在对中学内容的提升、概括上;要在“精”“深”上挖掘,在“广”“博”上扩展,进而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学、大学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学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大学一年级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二)创设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交流的渠道
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搞好德育衔接是很必要的。因此,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大、中学校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大、中学校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如:组织教师到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参观、考察、听课,与中学教师面对面探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衔接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定期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会、工作交流会,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大学与中学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弄清大学与中学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大、中学校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大、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大、中学校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三)立足于大一学生思想实际
大一新生在过渡阶段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表征: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引起的失落感;“优越”和“自卑”引起的情感交织;激烈角逐后产生的放松心理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世界观呈现雏型:一方面开始关心时事,关心社会,思考人生;另一方面又对诸多政治、社会方面的认识模糊,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会给大学初期的学生个体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德育课教师应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深入,采取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问卷、网上交谈等不同方式对大学新生的品德现状、思想成长的需要进行摸底、调研,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教育对象;要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度、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综合性地选择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进步的教学方法。在大班制教学条件下,可适当采用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的机会,由再现型教学向发现型教学过渡,这应是大、中学校教学法衔接的根本方向所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大一新生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于他们的思想实际又要超越于他们的思想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树立这样的信念:通过教学引导,将学生从“中学”带到“大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真正的“衔接”。
(四)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制度保障机制
搞好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一方面关系到德育自身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与其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问题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协调问题。要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领导体制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德育规章制度管理和德育环境管理等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快速建立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大、中学校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的效果评价制度、直接反映衔接效果的大学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特点的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之路。
关键词:德育;体育;中学教育
一、引言
S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目标。体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学生健康的重任,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中学体育除了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将德育渗透入中学体育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在体育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我国中学体育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中学体育中德育现状的研究
随着德育日趋被重视,当前中学的体育中对德育的重视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一线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 中学体育目标对德育目标的设置缺乏指导性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态度,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以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我国中学体育的总目标来看,体育是承担着对学生德育的重任的。现行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三维式”的目标设置,即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运动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设置。从整体角度来看,“三维式”的目标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但从教学角度来看,体育课中的德育仅仅只是作为附庸存在的,其在对学生德育的发展方向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性,从而容易导致德育难以有序地进行。
2.教学过程中对德育的执行力度不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随着“终身体育”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的提出,体育课从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还经常出现过度在意学生的体感而忽视体育的育人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往往难以抓住“体育”的本质,将德育进行到底。
3.体育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能否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传统观念来看,中学体育无非是教学生跑、跳、投,而术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也难以与语数外等科目相比,因此体育课在传统的中学教育中处于较尴尬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体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观念的转变是决定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中,尚有较多的一线教师难以将传统以技能好坏判定教学成败的观念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德”的发展重视不够,将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方面。
三、中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板块的研究
德育是体育的重要内容组成,在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板块进行研究时,应将德育贯穿整个中学体育教育之中进行。
1.德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中学体育的基础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直接载体,中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结合主要包括中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等方面。
(1)中学体育目的中对德育目的的设置。教育目的体现的是施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展望,是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方面获得怎样的变化。体育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不断提高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教育大纲对体育教育目的的阐述中对德育板块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即将“德育”融入“体育”之中,是中学体育的指导性纲领。
(2)体育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直接反映出德育与体育的结合程度。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是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是引导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标杆。在当前较多应用于一线教学的三维式体育目标设置中,如何根据当堂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德育发展目标,是影响体育中德育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学方法中有关德育发展的教学方法选择。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日渐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否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成败。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爱拼敢赢的积极态度,从而实现德育的发展。
(4)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对学生德育目标的评定。体育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对中学生的德育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作为考量标准,在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展示自我的意识会得以发展。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重点逐渐由重视技能和素质转向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发展程度的评价。
2.德育与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竞赛、评比等课余体育活动,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奋勇争先的竞争精神,而集体的体育比赛等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有着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竞赛的形式,胜利者可以通过努力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对于失败者来讲,通过比赛可以感受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中学体育中德育的措施
体育课的独特性在于其“身体练习”的特点,学生在接受体育的过程中,其所接收到的德育是贯穿于实际存在的各种课堂行为之中的,以体育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德育其效果必将优于空泛的言谈教育。在中学体育中,德育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教材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这三项的内容。
1.重视中学体育中不同教材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
现行的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主要载体进行教学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球类项目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与队友的合作中学会团结协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而通过团队的对抗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而中长跑等教学内容则需要学生不断对抗自身的不适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其与困难作斗争的意识和能力;武术、太极拳等项目则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继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体育教材的选择是直接影响中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更好地将体育与德育相结合,在进行体育教材选择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现德育与体育的结合。
2.教师方面的德育
体育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使学生W习和模仿的内容,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以优秀的个人品质来引导学生的德育发展。
3.学生之间相互的德育
中学生有着从众和互相模仿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行为和引导会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但学生之间的性格品质差异、思想活动差异以及心理状态的差异才是学生之间相互引导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意志品质差异,及时发现不当的言行并予以引导。
4.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中的德育措施
课堂纪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素材,体育教学的课堂有着开放性、多边性等特点,面对开放性的环境和多种多样容易吸引注意力的外界事物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完成队列、队形练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亦是在进行着对学生的遵纪、尊师、协作等品质的培养;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依据教学目标中技能和德育内容的目标设置进行选择,使德育能真正地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获得意志品质的培养。如启发式教学之类教学方法的选用,对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5.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进行德育
运动竞赛是体育与德育结合相对密切的重要内容。体育竞赛是激励学生争胜心的重要途径。以团队形式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对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团队体育活动竞赛中,团体的成绩状态会激励所有团队成员的拼搏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而竞赛成绩及团体的成绩好坏会激发每个团队成员的主人公精神,学会为团队贡献力量并为团队的成绩负责,其责任感、义务感和拼搏精神会通过竞赛活动得以培养。
五、结语
体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体育中渗透德育需要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力,实现体育与德育的结合。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在体育目标中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方法相联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使体育教学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炳容.浅谈小学体育课的德育渗透[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潮青.关于德育渗透若干问题的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1996(3).
1 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途径、方法形式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学校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生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社会各界也反应青少年在到的方面有滑坡现象。德育教育的不科学、不民主,直接导致了中学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1] 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辉煌。[2]
1.1 中学德育工作现存问题
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错位。面对升学竞争,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需要转变观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开展。
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重视,但是在德育领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重视得不够。学校德育普遍重视理论灌输,轻学生实践,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德育内容与现实矛盾更尖锐。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是无法使学生接受教育、并产生施教者所期望的品德的。
学校德育孤立化,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学校德育存在孤立于自我学校德育进行,存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而忽视了与家庭学校德育和社会学校德育的合力。学校是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家庭则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事实上,只有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学校德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贯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综合各种措施的合力,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认清现阶段德育工作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感,并切实落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要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改进德育教材和德育方法,注重实效,使德育落到实处。[4]
2 优化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中学也是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他们自我意思较强,不喜欢规章制度的束缚。中学的德育工作比较烦杂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和探究学生,特别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做朋友式的班主任。
2.1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学生的当前发展就是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班级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学生作为发展主题的要求,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需要和教育目的的整体要求,作为学生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2 做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首先,班主任要学会精神关怀。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关心、理解、尊信任何学生。其次,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要从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本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德育过重要任务之一。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2.3 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对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一方面,班主任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行、意、行的丰富素材,可以对自己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获得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只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实效是德育的关键。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郭铁生.试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发展,社会过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农村地区的很多问题被忽视,比如说有关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已经十分的严峻。本文以农村初中学生德育为题进行研究,从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和德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意义着手,分析在现实教育情况中,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其背后成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帮助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加强德育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
初中学生;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德育;价值观
1.概况
1.1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我国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通常拥有比较相似的特征:家中多为老年人陪着未成年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条件较差,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和动力,很早就辍学打工,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被我们忽视,社会的普遍关注点都集中在那些好的一面中,经济背后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2德育的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意义。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有所陶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期阶段,这是一个从孩童到成人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开始接触到真实社会的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的诱惑,也会面对很多的困惑。
2.存在于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其成因
2.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农村地区初中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会寻求家里人的意见,在判断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在内心深处凭借家庭中一些思想观念进行事件评判,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也这样的,但是农村家庭普遍在教育方面有一些误区。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依然存在三大误区:重成绩轻平行、重物质轻精神、特别是溺爱性家庭居多[1]。家庭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现在城市经济在快速在发展着,很多农村的劳动力进入都市打工,将儿童和父母留在了农村,缺乏父母关怀的孩子,不会接受老人的管束,而祖辈人由于教育观念和知识水平的不足,也很难对孙辈的德育教育产生太大的影响。于是会出现农村地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的初中阶段,我行我素,在学校也不遵循老师的管束。
2.2农村初中德育的不重视性。提起德育,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进入到实际的操作中,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初中阶段的德育处在一种形式化和片面性的状态中。德育不同于某个学科的知识教育,德育是没有考试、没有分数,任何的升学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在这种缺少明确标准下,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普遍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日常的德育形式单一、流于表面,也从来不考虑效果性。
2.3社会道德观的影响。社会的观念也会影响到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如今的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包容性和多元性,这两种特征可以被看做是优点,同时它们也是缺点。在众多社会观念中,也许有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有的思想观念是存在误区的。但是作为还未成年、并且涉世未深的农村初中学生,是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对这些社会因素进行正确的判断。如今的社会中,充斥着“信任危机”、“拜金主义”等等诸多在道德方面不是很良好的思想观。缺少家庭教育的农村初中学生,如果再缺少学校的正确德育引导,将会极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逐渐沾染上恶习,这些恶习一旦沾染,便很难消除。
3.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方法
3.1改变教育观念由“教育”变为“引导”。针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方法改革,首先要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让教育者转变旧教学观念,使教师摒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维方式[2]。教师在进行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直接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于是这种德育得不偿失。针对青春期的农村初中学生,引导是一种相对平和、易于被农村初中学生接受的德育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的判断是与非。并且,面对学生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成因出发,找到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比如是由于家庭变故、心理因素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3.2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将是伴随其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未成年时候建立起的习惯,将是很难更改的,于是,在未成年时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良行为在我们的身上留下过多的印记。针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注重形式或者理论,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关注。
3.3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方法。无论是在城市中的初中还是在农村的初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明的班级制度,这些制度将限定初中生的一些行为。这种“限定性”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是同时,还需要很多其他的手段辅助德育工作。这需要农村初中教师不断的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工作中来,通过参与形式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平等性感受,让农村学生能够保持对学校、班级的浓厚兴趣,避免或者延迟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时间。
总结
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拥有一蹴而就的途径,需要教师切实秉持尊重、爱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加强对事件的探索和分析[3]。针对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教师应该逐渐的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创新德育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帮助学生减少被社会不良习气影响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李水泉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黄村中学
参考文献:
[1]齐爱军.新时期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87.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育管理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3-02
无论是哲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生活均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而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离不开生活的补养。因此,中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推进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并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经验,以辅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1 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效果不明显
中学的活动形式单一;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与实际脱节;说教色彩较浓,形式呆板单调;单纯的空洞说教,不能向我们展示鲜明的例子等。从以上情况说明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建立,但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仍和学生的实际和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德育评价理想化
由于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动态掌握以及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就容易导致我们在制定中学德育目标以及进行德育评价时,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时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这样的目标和评价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有时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由于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和评价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还常会犯“成绩好就等于品德好”和凭经验、凭直观印象的评价偏向。教学成绩上,对教学成绩的考核自然成为对教师、班主任考核的主要内容,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德育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中学已比较重视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是我们在工作和访谈中仍了解到,如何使比较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良性运转,如何把校内参与德育管理的各种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合理的机构,依靠一定的机制来协调德育机构之间、机构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4 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尚未显现
中学德育管理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需建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制度不建全,德育实效性不强。
2 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2.1 家庭教育、中学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采取下述有效方式构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首先,制定和实施班主任家访制。即班主任教师可利用放学时间或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家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管理方法、家庭的环境等,并依据所掌握的调查信息为家长制作一份家庭教育计划;其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家长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能够开展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再教育,使每位家长均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除此之外,家长会给各位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各位家长可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综上两方面将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学生高效率学习,身心健康成长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校外德育教育配合策略
校外人员参与德育。传统理论背景下,课堂即为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的场所,绝对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同时,诸多优秀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思考如何高效率运用教材,使学生健康快速成长等问题,却忽略了教材内容的实质,绝大多数教材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若能够从生活中选取部分高素质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并组织召开讲座活动,以此将有助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及人生幸福,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中学德育的预期目标。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该产物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积极联合附近的一些单位,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社区教育委员会承担组织德育活动的职能。总结来说,社区教育的德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社区教育为德育合力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辅助下,中学既能够更好的制定和执行德育工作计划,又能够明确自身的德育要求,为多层次、全方位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优势拓宽德育途径,推进中学德育由封闭逐渐趋于开放发展。一是经常性组织社区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与社区教育协作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三是社区教育委员会可招募本区知名英模人士,并将其提供给中学,以便中学以其为例教育学生。
第三,开展社区教育能够丰富德育内容。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丰富了中学德育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第四,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教育委员会能够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力量为中学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将社会中因不稳定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破坏性控制在最低水平。
2.3 校内德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 高中 课堂 德育教育 主渠道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的改革开放里程,也让更多的思想观点涌入我国。西方的道德文化观点,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这就使得一部分抵制力不强的高中学生没有坚定的信念,价值观逐渐模糊。这些学生的法制意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新的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下,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其它学科教师的配合。但德育教育在高中学校的落实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具体如下: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了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思想与方法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大多数高中校园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体地位,主宰着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会不择手段地提高升学率。学校管理者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用学生的成绩给家长交待。在这样的氛围下,课堂教学就完全是知识的传递场所,德育教育内容没有融入到课堂中的机会。因此,传统教育模式的持续盛行,影响了高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1.2高中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个人德育教育意识,对于德育教学活动在高中教育中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意识。这些教师往往认为学科教学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多做一些练习,提高学科技能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将素质教育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成为不关已的一种教育。高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不认可,让学生丧失了许多了解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2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德育教育效果优化的重要手段。将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2.1重视第一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是传递德育教育内容的第一课堂,是让学生了解无产阶段政治观点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课堂是育人的课堂,是树人的场所。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数量进行调整。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摆脱单一的考试形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提问与互动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多考量学生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德育课堂的德育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教师要大胆创新,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融入一些新的教育内容。比如,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讨论,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2重视第二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优化第一课堂的同时,高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发。在德育课堂或者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系统性地传授德育知识,在其它课堂中,教师也要加强德育教育的自然实施。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中,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传递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接受,也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例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一下子提高,只有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更多接受德育的机会。
比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变通的重要性。通过数学题目以及生活现象的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变通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困难。第二课堂的开发,会让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加高效。
2.3营造课堂氛围,发挥主渠道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尊重与平等,自然会认可尊重与平等,学会尊重他人,平待待人。高中学生的心智不尽成熟,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这一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上,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主体。鼓励学生与自己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
3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高中学校育人的主要场地,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利用课堂这一育人阵地给学生呈现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感受正确的观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