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

时间:2023-06-16 16:0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特色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特色文化

第1篇

——扫描赣州市南康区东山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报告

通讯员 雷杰能    本报记者 甘甜

在东山中心小学的文化墙上,一个红色的大字——“家”格外引人注目,全校教师的标准照被巧妙地贴在“家”字的每一个笔画里,这种独特的创意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东山中心小学是一所新学校,创办于2017年,坐落在南康区的新城区,校园建筑堪称一流,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全校90余名教师也是混合而成:从附近的赞贤小学划拨过来一批,面向全区农村学校公选一批,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南康区的家具市场享誉全国,外来人口多,东山中心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校情决定了学校必须做好融合工作。校长张飞介绍说:“学校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为抓手,让教师都找到‘家’的归宿,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提升学校的发展。”

非典型“大讲堂”

为了能够在讲堂上完美展示自己,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穿上了事前特意新卖的西装,还去理发店做了一个头发造型,让同事们感到惊讶。每周五下午开讲的“东山大讲堂”,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教师心目中的精神高地。教师们都很期待上讲堂,讲述自己,分享经验,分享成长,分享兴趣。

你有什么看家的本事,都可以拿出来在“东山大讲堂”上溜溜,让大家瞧一瞧。一位湖南籍的女教师擅长做臭豆腐,就在讲堂上教大家怎么做臭豆腐,并把自己做好的臭豆腐分给大家吃;而另一位教师,在讲堂上秀了家乡安远县的美食;还有的教师把做好的牙签牛肉、米果带来让大家品尝。在大讲堂上,有的教师与大家分享育儿经验;有的教师与大家畅谈观看《红海行动》等影片的体会;有的回忆第一次当老师的情景;有一位导游专业毕业的女教师则介绍旅游方面的知识。老师们说:“通过大讲堂,发现了别人身上平常很难发现的闪光点,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新入职的康朝萍老师是一位畲族姑娘,畲族人爱跳的竹竿舞她跳得非常好,于是就在讲堂上讲竹竿舞,让领导和同事们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自她在大讲堂展露了跳竹竿舞的才华之后,学校决定让她牵头主持“全区大课间展示比赛”的参赛工作。参赛时,学校代表队最终夺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同事们的夸奖。

学校有一位教师,原来性格拘谨、沉默寡言,同事们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大讲堂让他得到了锻炼,变成了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人。

大讲堂缩短了教师之间的距离,有的年级还会自发地组织教师集体活动,或聚餐,或K歌,或包米果……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快乐地飘荡在教师的生活中。现在,“东山大讲堂”在南康区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模仿这个模式办起了类似的讲堂。

非常典型的“颁奖仪式”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一年一度的东山中心小学“感动学校十大人物”颁奖仪式给教师们厚重的仪式感,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感动学校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每次推出20名候选人,分“师德榜”“先锋榜”“敬业榜”“精英榜”“勤奋榜”等类型。经过长达几个月时间推介宣传,最终确定10名当选者,另外10人获提名奖。学校组织人员为每一位当选人物写好颁奖词,每一位当选者要发表获选感言,营造了“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的氛围。

周丽娟老师的颁奖词:“导游专业出身的她,原本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将‘纵情山水’,穿梭在各大风景名胜之中。然而,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相遇的那一刻,她确信教师这份职业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刘燕老师的颁奖词:“一个中文专业毕业的老师,却可以把英语课上得如此专业,而且教学成绩还特别突出,凭借的正是她那股勤教学、苦钻研的精神。”

……

颁奖仪式气氛庄重,整个程序几乎和“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区教育局领导出席并为当选人物颁奖,营造了“感动”的气氛,产生了很强的仪式感,有的教师被颁奖仪式感动得哭了。评选活动树立了教师榜样,引领教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了教师积极向上的力量。

非常的“东山记忆”

周丽娟老师用手指着庆祝第33个教师节的全校教师合影问大家:“你看出了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还没等大家回答,她又补充说,“看过无数的合影,形态各异,却是第一次见如此整齐划一,每一个人都笑得开心的,这是东山中心小学第一批教师的第一张集体合影,让人想到了积极、向上、团结、幸福、美好……”这张照片被评为学校2017年“感动学校十件大事”之一。学校评出的“感动学校的十件大事”并不高大尚,让教师绽放最美的笑容,给学校增添灵动的风景的照片也能够入选,并能够让教师产生向心力。

最是文化能致远。校长张飞十分注重走文化强校之路,推动学校“日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文化建设。他认为教师的集体记忆是一条纽带,可以凝聚人心,因此学校每一年都开展“感动学校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老师自主酝酿提名,梳理出一年以来学校发生的十件大事,并通过各种形式讨论,最后确定。老师梳理学校年度十件大事的过程,就是凝聚教师爱校爱岗力量的过程,也能够让教师留住美的记忆。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文化;知识构造;综合体验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5-02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南京,210024)处长。

自2013年我省提出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以来,全省现已有小学建设项目198个。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有想法、有办法、有做法、有章法,并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实际效果。2017年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现场交流会,通过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和高淳老街现场的网络体验、基地体验、课堂体验、休闲体验和专业体验,让与会者普遍感受到项目学校都在通过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展现不一样的精彩。事实证明,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成功的、有效的、师生喜欢的、社会称道的,具有平台抓手效应和放大辐射效应。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适应了当下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势,但仍要勇立潮头,深化建设,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深度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产生聚合效应。具体表现在,要运用物型课程的理念,打造知识化的立体校园;运用课程基地的理念,促进体验式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型;运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理念,集聚众创性的群体智慧;运用品格提升工程的理念,构建真实感的立德树人的新范式,在“顶层设计的课程文化导向,整体布局的知识建构导向,造型立象的童心视界导向,工具平台的互动生成导向,在场学习的综合体验导向”的“五导向”上下功夫、见成果,以特色文化引领教学创新,以教学创新实现立德树人。

一是顶层设计的课程文化导向。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化、普通化、无特色、无感觉的思路和做法,从课程学科文化的视角和切入点,赋予小学校园文化以新的内涵、新的内容、新的创意、新的精神。因此,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从立项开始,就须将顶层设计放到第一位,在项目主题凝练、立意创新、方向路径、实际效能和措施保障上整体谋划。要更多地围绕国家基础课程开展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挖掘、展现学科的文化教义,这无疑是一种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创新,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科教学、忽视学科建设、忽视学科文化的纠偏。在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中,能见到诸如数学等学科的学科建设,毕竟极少极少。

二是整w布局的知识建构导向。

“不断增加校园建设中的知识容量和审美含量,着力于构筑向学的立体校园和知识空间”,这是新时期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建设、各类项目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新导向。小学特色文化的整个项目的建设,要强化系统思考,整体建设。前提是要学会和能够进行项目的知识建模,突出空间布局的知识体系和建设模块的建构,在每一点、每条线、每个面、每一块的内容建设上,要从上下、左右、前后的三维空间甚至是多维空间进行立体设计,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养成的课程要求进行整体构建,从地方文化、时代要求、未来引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呈现创意,注重横向联挂,强调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教育规律,使特色项目建设在自成特色体系、并与课程内容融合、与学生需求适应上找到科学的切合点,并使学校成为展现立体知识空间的新型校园。

三是造型立象的童心视界导向。

物象有限,意象无限。在特色文化建设中,首先是要“做”文化,物态、物化、物型都特别强调立体的文化造型和独特的个性创意,最难的莫过于立象而取意。因此,从项目的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中,既要突出万物的天然性、生态性,注重事物的取象、立象、景象,更要在万物成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儿童心性特点,从孩子的眼里去建设、去造型、去创新、去寓意,充分体现审美情趣、知识生成的有机统一,以视觉物语形成学生学习的活知识、活学习、活思考。特别是要重视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物质建设形式性、装饰性、摆设性、机械性等毛病,而要在建设的人性、人文、人格上出彩,真正体现儿童第一的教育信仰。

四是工具平台的互动生成导向。

世界是物质的,任何物质对人而言皆是工具。人以思维的智慧,凭借工具的力量,才得以主宰这个大千世界。在特色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硬件资源的建设,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都要注重工具思维,以教育工学指导实际运用,突出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知识获取、原理习得、思维深刻和能力提升上的工具平台和桥梁作用,尤其是以专业化的载体优势,转变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物态的立体造型、意境形成、精神赋予中,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使命和育人的天职,力求文科类建出工程技术感、理工类建出人文意象感,涵养学生的文理精神。工具、技术、设备等的建设,在体现技术感、工程感的同时,要重点在人物互动、人机互动、人境互动、人人互动上挖深、做透、创新,努力做到凡是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能让智能机器去做的,都要通过信息化的智能作用予以解决,促进学习自主学习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五是在场学习的综合体验导向。

第3篇

本文基于公共管理项目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动力、考评机制、认可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确立多元的文化教育理念、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公共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侵蚀日益严重,导致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遗失、消亡。因此,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和教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积极发展的动力。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而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将发展民族文化与创造社会财富相结合一直是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公共项目管理体系发展成熟,但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方面几近空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项目管理理论在政府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项目管理这一特色领域。民族地区由于其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的地理和周边环境等共同特征决定了其进行公共项目管理时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尤其迫切;如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也引入项目管理思想,不仅能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更能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空白。因此,在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以期利用公共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探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动力,不仅有着保护、弘扬、传承珍贵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功能,更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与潜力,创造社会发展新型模式的良好契机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适机推出响应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打造科学的、环保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启了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新途径,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功能的实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中营造利益、高效的良性循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构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冲击,社会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也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聚局的地区,本文中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明确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也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如民族语言、歌舞、运动、习俗等。

2.1.2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同普通项目相比,公共项目具有产出的公共品性、收益和成本的外部性、项目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公共项目管理指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公共项目活动上,以满足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的需求,包括项目范围、时间、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集成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2.2相关研究现状

2.2.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相关研究

1988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指出“一体”是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56个民族的璀璨民族文化汇成了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有关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几个层面:一是针对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研究,如张俊豪在《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一文分别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两个层次,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二是课改、科目等同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如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提出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三是选取某一特定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内容进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如陈延亮通过对湘西州5所中小学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考察,发现对于是否应该开展“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是否有必要传承土家语的问题上,部分群众甚至少数领导干部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四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如陈爽《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探析》一文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蒙古族家庭教育价值对指导个体健康成长、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构建和谐社会、民族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2.2.2公共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我国的公共项目管理工作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像比如国外的公共项目管理研究起步晚,发展还不太成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任淮秀教授出版《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1997年同济大学黄渝祥教授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对公共项目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原则、评价报告的撰写做了系统的介绍。很多学者在推动我国公共项目管理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以后,国家计委、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了关于公共项目评价的文件,制定了评价办法。财政部于2002年印发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2004年印发的《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了我国公共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目前公共投资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一些公共项目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例如,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一些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建设投资等,所以这些使得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密切关注。

3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体单一

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教育层面,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缺乏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由于政府更多的是从宏观和管理的视角进行决策,与民众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等局限,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执行不够到位,民众参与度不够。从各地开展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来看,一方面学校依据政府相关政策积极行动,拓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却不买账,认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能力;此外,一些老师对新课知之甚少,甚至对民族文化教育产生误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传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单一主体主导难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3.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民族特色不明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关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机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而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等方面较为落后,在教育方面多是照搬内地模式,没有切实的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状态,忽略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一味地学习主流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课程设置一致,追求“应试”“升学”教育。

3.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表现在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相关利益团体主要由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被动配合的学校、被动参与的学生及和心有疑虑的家长组成,其中除了政府基于社会责任担任主导和组织的角色外,其他群体的主动性都不强。以四川兴文县为例,其推行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政府一手推动,学校的作用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要求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添加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学生在文化课累了后就参与一下文化娱乐活动,而家长则不太认可在学校开设这些民族特色文娱活动,并认为其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3.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的局限性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但是现而今由政府主导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主要停留在义务教育的附属位置。在政府层面,考评结果也主要围绕政府的投入、决策、规划展开,即政府考评主题和对象都是政府自己;而在学校层面,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包括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课程等,只是高校以应试成绩为主要考核的附庸。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公共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全面考虑。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不仅在考核标准上、考核程序上,还有考核结果上都存在局限。

3.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我国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一直不高。比如四川省兴文县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在各个乡镇迅速的繁荣起来,但是事关学校的教育大计、升学率,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持怀疑态度。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要局限在美术、体育等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次级学科里,而没有专门的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和教师;此外,学校也不放心在主要学习时间中配置太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学习时间。在家长层面,一方面认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不关孩子的事,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认为学校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减少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外在的学习干扰,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考课程中。

3.6民族特色文化遗失,传承艰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众多少数民族并存的大国。在文化上,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现代化在带给全世界人民便利和舒适的同时,遗失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变得日益艰难。在民族教育层面,寄宿制的推广让新一代的青少年接触纯正民俗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日益淡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4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公共性强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长期主体单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是一个公共性强的公共项目。首先,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项目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一个国家的荣誉。然后,民族特色文化很重要,但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政府是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最好的提供者。但现实是,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型,无法周全考虑一个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工程在各个区域、时间点的变化需求,导致单一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并不健全。

4.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性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形式主要以上课为主是受长期教育惯性思维影响的结果。义务教育体制下,上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而言,其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民族特色,光依靠简单的上课是无法展现出来的。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也不能激发当代年轻人的兴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创新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让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能以多样化的姿态不断发展。

4.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激励体制缺乏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造福社会的公共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其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无论是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文化传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政策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动力和参与度不足。在经济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成本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事业,经济效益并不稳定且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出来;在社会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只对极少数行业领域工作有益;在政治领域,民族文化教育只是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花费时间长,且对绩效考核和评比意义不大;在教育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属于次级教育课目,不是应试教育的必要条件。

4.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多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在小范围内以娱乐的形式给大家提供民族娱乐性教育,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和配套机制。例如兴文县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原定于今年实现的“利用大坝苗族乡的教师资源,构建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民族艺术教育链条,注重民族艺术教育的承前启后性,让全县学生从幼儿园时期起就接受系统化、序列化的民族艺术熏陶。”还未实现,到目前为止最有成效的也只有“沙坝学校”。完整而科学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有待形成和完善。

4.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

尽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已经作为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形式,并以政令的形式推动着。但是由于社会固有的信息滞后性,大部分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存在任职缺乏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倾向。这主要是政府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造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仅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或是民族文化节日民族文化比赛等形式宣传显然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弄清楚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4.6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浪潮。许多地区由于建筑修路,对传统民族文化肆意掠夺,导致民族文化流失。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全面了解,忽略了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特色文化的消亡。

5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5.1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要求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一元教育,更多的尝试多元文化教育,共同将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推向前进。首先要参与主体多元化,如家长联盟、社团、学校等;然后要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不仅仅是上课的方式,还有让学生以参观或出游的形式亲身体验民族特色文化。

5.2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

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升民族教育政策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前应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做充分的调研,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好各方利益权重的考量,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反馈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争取各方利益团体的认同和配合。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让各方利益群体都参与进来,实现多方协调合作,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发展。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公共项目的一种,且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其公共性更强。要让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分析标准。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需求,做出符合预期的激励机制。例如少数民族教育加分、学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办学投资等。

5.4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唯有教育评价标准不局限于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续发展网络工具加强民众绩效评估工作的同时,同时注意偏远民族地区的意见收集,例如采取走访、定期座谈会、长老会谈制等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运用。

5.5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

宣传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民众的认同,让民众自发地参与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中来。做好宣传就要首先针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项目规划,再借用多种渠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让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充满期待。

5.6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与开发并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针对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问题,需要保护与开发并举。首先就其保护层面,民族地区有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外在原因逐渐遗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多元合作下加强对这些濒危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包括申报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培养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技能人才等;然后就其开发层面,可以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让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与时俱进。

作者:孙鲁毅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37.

[3]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76.

[4]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5]程铁信,付聪.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10.

[6].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1.3:32.

[7]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8]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9]陈延亮.土家族语言传承的断代与拯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49-54.

[10]夏铸,谭志松主编: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第4篇

【关键词】校园特色 文化建设 四个抓手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一所学校的品牌、品位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优良文化的营造,既能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从根本上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仅以重庆市云阳县石门小学文化建设为例,简略地阐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四个抓手。

1 从抓精神文化建设入手

因地制宜,根据校园青松环抱、环境幽美的实际,学校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取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和一”思想精髓,提炼了自强、拼搏、团结、进取、奉献五种松魂精神作为根性培养目标,响亮提出了“依托青松,传播绿色文化,打造松魂教育特色”的办学主张,坚持“松以明志,书以载道”的办学思想,定格了“笑傲人生,熔铸松魂”的校训,以“优秀是一种习惯”为办学理念和追求优秀的群体目标。旨在以人为本,以期更加关注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使每个学生在拥有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具备走向未来所必不可少的人生精神和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人文素养。

石门小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独具个性地提出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办学主张、办学思想、校训精神、办学理念和群体目标,体现了学校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人伦观的特有的精神文化。他们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也必将获得自强。

2 从抓物态文化建设入手

石门小学独具个性的精神文化,引领着他们创造富有特色的物态文化。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上,他们做到了巧妙设计,精心制作,书香飘溢,寓教于景。

一是在校园醒目位置设计制作了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微、青松精神以及校歌、松魂赋等巨制,清新大气,夺人眼目,震人心弦,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办学特色得以彰显。二是取松涛激荡之意,分别将教师宿舍、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分别命名为松涛园、吟涛堂、励涛楼。枕涛居、品涛阁。并结合命名撰写并制作了对联。如励涛楼的对联为:翼振邀云霄,岂止摩九重,心怀为大;涛涌开广袤,何妨极四海,树品方长。吟涛堂的对联为:绕字为松,习习风摇,涌层层浪;吟涛乃志,琅琅声起,若恰恰鸣。细细品味,意蕴深长。三是利用校园围墙和花坛打造了以道德经、唐诗、宋词等为代表的八个传统文化回廊,历代书名家名碑帖为主的近五十幅防制木刻,师生文化展示亭、栏11个。学生耳濡目染,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四是将舞台背景以字典的形式改造成“石门松涛”石刻,将操场边危岩改造为一座五门的风火墙牌坊,门前为作看台的石梯,主题对联为:松涛开石门,石门松涛;沧桑凝正道,正道沧桑。藉以激励莘莘学子用松魂引领人生,与时俱进,披荆斩棘,正道走出石门,走向未来。五是在原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新修了花坛,引种了花草苗木,使校园成了花园和乐园,为全校师生员工修身养性、丰富知识创造了良好的物态环境。

3 从抓制度文化建设入手

石门小学的精神文化也引领他们创造“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的管理文化,管理机制呈现出民主合作的特点。结合时代、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求,他们按照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为主轴的民主管理程序,切实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保障和导向,具有较高的校本性和可操作性。

石门小学的《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突出了师德优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坚持以量定酬、以质定奖、优绩优酬,《教师个人发展方案》与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挂勾。这些方案都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快乐教育,减负提质”实施方案》、《关于“打造绿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意见》、《教师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奖励条例》等对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引领教育改革、明确课改方向等方面正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 从抓践行文化建设入手

石门小学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激励着师生员工躬行力为,大胆探索和创造,形成了“知行合一,言信行果”的践行文化。

第5篇

一、“温润教育”形成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特色办学”,即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温润教育”这一特色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人文传统、生源特质和独具文化内涵的特色项目。

1.温情的人文传统

江海小学人文传统的关键在于温情,即坚持以温柔的风格和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浸润他们的生活,并将学校打造成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对师生、家长和社会均给予温情的关照,并努力营造尊重、宽容、平等、友爱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教师,宽容、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在学校温情的人文传统的熏陶下,师生不仅温良恭谦、彬彬有礼和落落大方,更团结、互助和友爱。总之,学校温情慈爱,教师温雅宽容,学生温良友爱,这充分体显了江海小学“温情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

2.宽柔的生源特质

江海小学的生源多为周边社区居民,生源质量不算很好。可喜的是,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并非理想,但他们各有特长,颇具才华。如今,社会需要充满个性、富有情怀,且具有创造力的多样化人才,因此,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全面审视学生,并营造宽容温柔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总之,只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悦纳和发展自己,才能使他们获得自信而快乐的人生。

3.润物无声的特色

在江海小学的特色项目中,开展最久、影响最深的特色项目是“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柔和而有力,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不仅“书香校园”活动使“古诗文诵读”存在于校园的每个角落,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更使“古诗文诵读”理论化与科学化。实践证明,“古诗文诵读”对学生的道德、品行、性情和气质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理想的人格熏陶教育,既振奋精神,温润生命,又滋养心灵,涵养品行。

江海小学的“温润教育”不仅符合学校的文化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教育者只有具备温暖的情怀,才能真正将教育扎根于人性,从而实现走向人的教育;教育只有变得温柔、温暖,才能更好地传达诚意、表达平等、浸润心灵和孕育才智,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最终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温润教育”的文化定位和理念架构

江海小学“温润教育”的核心在于:以温柔的情怀润泽心灵。具体有三点。

其一,“温润教育”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活动,例如“古诗文诵读”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具有温柔、敦厚又充满力量的特质,这令它成为师生的“精神灯塔”。此外,它陶冶性情、振奋精神和浸润人生的特性恰好体现“温润教育”的要义。其二,“温润教育”主张以温柔的情怀润泽心灵。学校校名中“江海”一词意指,以温暖包容的胸怀海纳百川,润物无声。可见,两者的契合之处。其三,“温润教育”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一致,即以温暖包容的教育给予学生爱和信心,以使他们认识、悦纳和发展自己,从而打造温情的学校,塑造温雅的教师和温良的学生。

在江海小学的教育理念中,教育是因循生命本真的大爱,因此,学校从“温润教育”的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核心的办学理念――柔泽才品,爱暖人心,即以柔性教育润泽才能和品德,以博大的爱温暖师生的心灵,旨在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和陶冶品德,在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氛围中快乐而自信地成长。

随着特色文化理念和核心办学理念的确立,学校的“一训三风”得以形成。具体有四点。其一,以“诗海师爱,立信励人”作为学校校训,即让学生在“诗的海洋”中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发现、肯定自身价值,从而建立自信。其二,以“团结融洽,和煦公正”为校风,即将学校打造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和阳光公正的温暖大家庭。其三,以“博爱宽容,温雅柔善”为教风,即用宽容的态度、博爱的情怀对待学生;用温文尔雅、温柔和善的气质和品行感染学生。其四,以“自信乐学,谦逊有礼”为学风,即让学生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享受学习的乐趣;以温和谦逊、守礼友爱的态度为学为人。

三、“温润教育”特色办学理念与具体实践

“温润教育”的特色文化理念须贯彻到学校办学育人的实际操作层面,即反映在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例如,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等。

1.双向育人

学校通过校园外观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营造,将“温润教育”的特色文化理念融入师生的心灵,以塑造师生崭新的精神面貌。

在打造外观环境方面,江海小学着力打造柔美、文雅和干净的校园环境,即通过校园景物体现“温润教育”的特色文化理念。例如,“快乐读吧”体现“古诗文诵读”特色活动的文雅,“风雨长廊”体现学校对学生、家长的温情关照,班级图书角、校舍墙壁、校园楼梯和教室板报等展示着“温润教育”所提倡的温柔、仁爱、宽厚、守礼和友爱等。

在营造文化环境方面,江海小学围绕“温润教育”的特色文化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朗诵竞赛、读书节和书法节等,并依托校园网络等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同时,学校还将“温润教育”定为教师的重点科研项目,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讨,这样,不仅培养他们温润的气质和情怀,更形成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

2.完整多元

“温润教育”在实际办学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构建“温润”课程体系,即围绕“温润”主题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深入挖掘“温润教育”的精神内涵,并将其糅合在学校的各学科课程中;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的构建方面,学校以“古诗文诵读”这一特色项目为基础,继续编写了《中华诗文精品》《读读写写中华诗文》和《每日一诵》等教材,并力求做到丰富多彩,突出重点和不断创新。

学校“温润”课程的整体开发,大致由编写、实践、评价和培训等四个环节组成。其一,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并制定相关编写方案,以定时讨论交流,从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其二,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并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材有效性研究,从而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反馈意见。其三,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随堂评价、问卷评价和成果展示评价等。其四,强化校本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展开师资培训,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才德兼修

“温润教育”的文化理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即倡导“温雅”的教育教学风格。“温雅”即温柔的态度、文雅的气质。温柔的态度有利于心灵的交流,文雅的气质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具有温柔的态度和文雅的气质的教师善于宽容、理解和尊重学生,并懂得通过情感感化学生。

“温雅”的教育教学风格主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包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找到自信。总之,教师要以丰富的学养、文雅的言行培育和影响学生,既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又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还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给予他们最适合的教育,以便科学地审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最终巧妙地点拨,智慧地引导。

4.柔性管理

“温润教育”的文化理念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层面,即落实“柔性管理”,也就是以人为中心,对师生进行人性化、人格化的管理,不仅从内心深处激发师生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更让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地自觉为学、求学。值得一提的是,“柔性管理”强调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约束以及创新精神。

第6篇

关键词: 衢州 围棋 特色文化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与城市文化出现了趋同,造成了“特色危机”,衢州也不例外,怎样才能屹立于城市之林是摆在衢州人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认为,寻找文化的“根”――特色文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衢州围棋的现状分析

衢州是传说中围棋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之一,自“王质遇仙”的传说开始,1600多年来,“棋子文化”深深浸润在衢州地域文化之中,将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衢州围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文化资源。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0千米处,石梁下主洞高10米,东西宽30米,南北深20米,东边石壁上刻有“天生石梁”四字。石梁上方有一缝隙,长30余米,南宽北窄。高0.5―1米,深不到1米,窄处寸许,中间仅容一人匍匐可进,宽处一人贴地面爬行方能通过。从洞底仰望,可见山外青天如线,故称“一线天”。烂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迟亭、柯山塔、宝岩寺。此外,还有忠壮陵园、梅岩、赤松岩、集仙观、崇文洞、樵隐岩等景点。

(二)衢州围棋的“烂柯”传说。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这是晋代虞喜《志林》留下的关于“信安王质烂柯”的最早记载。南朝以后,“烂柯”传说逐渐从衢州向周边地区扩散。虽然,全国以“烂柯”命名的山有不少,但惟有衢州才是故事的发生地。

(三)衢州围棋具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

烂柯山历来为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代朱买臣,三国贺齐,晋代殷浩、毛琚、虞喜,南朝谢灵运,唐代孟郊、白居易、刘禹锡、黄巢,宋代王安石、坡、赵忭、朱熹、陆游,元代马可・波罗,明代徐渭、徐霞客,清代左宗棠、李渔、洪升,现代汤恩伯、郁达夫、、、戴念慈、罗哲文、葛洪升、周国富等名人曾来此留下足迹和许多咏烂柯山诗文。

(四)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发展新路――围棋“赛文化”。

衢州人把围棋作为一种高尚、趣味性强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竞技体育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近10余年来,为扩大衢州的影响,为宣传围棋仙地――烂柯山,衢州市参与主办了一系列国家级围棋赛事,一大批国内棋高手先后云集衢州。2002年10月“江铃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在衢举行;2003年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在上海举行,浙江新湖衢州烂柯山队参赛;2006年首届“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世界冠军邀请赛在衢举行。2008年6月11日“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举行。围棋“赛文化”也成为衢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衢州旅游的一张王牌,成为衢州建设文化名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五)衢州围棋文化目前存在的不足。

1.衢州是“非官方”命名的围棋之乡。

2.衢州至今没有一名自己的围棋国手,更没有著名围棋教练。

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特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名人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味以及美学情趣的高度凝聚。

三、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对策研究

(一)衢州市应突出地方高校对围棋特色文化的研究工作。

1.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成功典范。

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并不鲜见,例如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的所在地图森市就是一个以亚历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城市。亚利桑那大学建校于1885年,该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全美国排名居前20名。亚利桑那大学的办学效益之根本是在于其办学的规模,而整个图森市,即该大学所在的城市都为这所大学服务,房地产业、体育设施、各种商业服务网点都有是围绕亚利桑那大学的主体来运作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存在成了图森市存在的基础,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都直接对市民开放,州博物馆、市博物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都全部都由亚历桑那大学来承办。大学成了城市的支柱,也是城市的灵魂。大学的兴衰成败也直接意味着城市的兴衰成败。

当然,我国的国情、省情和市情都与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国外城市的发展与特色,对衢州市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2.规划成立衢州“烂柯棋院”,培育围棋国手。

成立衢州“烂柯棋院”或在地方高校内设烂柯棋院。在中国历史上,围棋是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围棋选修课,马晓春九段还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围棋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已开设围棋课多年。甚至韩国的明知大学成立了围棋系,专门研究围棋历史、围棋文化、围棋技术等。我市高校应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吸引围棋国手到衢州来工作或指导;培育衢州本地围棋人才,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围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衢州市长期以来没有围棋国手的问题。

3.推动“围棋特色文化”旅游。

市、校合资共同打造高校“围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具有大学乃至学科专业特点的“围棋特色文化”旅游,拉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衢州高校学生每年流动人口众多,有上万人,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流动人口参观“特色文化”不仅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公交、餐饮(农家乐)、宾馆及房地产等的发展,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对衢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开发和推介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推广以烂柯山、江郎山等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的神奇地貌旅游线,以孔氏家庙、孔府、孔林等为主的南孔文化旅游线等周边景点联合推出浙、赣、闽、皖边际风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搞好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加强衢州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要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挖掘衢州古代文化遗产资源,注意对衢州周边古遗迹的挖掘,在保护好的前提下,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制定我市围棋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规划,使之形成新的围棋文化旅游产业。

2.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深入衢州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围棋名人生活民居、民间围棋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围棋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要丰富我市特色生态文化的内涵,继续加强围棋圣地“烂柯山”环境的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所谓特色文化是别人没有或少有的,以及地域特点和工作成果突出的文化形态。

(一)衢州要找准文化定位,确立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它关系到城市的战略布局。因此,要从核心文化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进一步打造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品牌,并以此作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形象塑造、城市精神等城市文化环节主导的规范,用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统领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

(二)大力推动衢州核心文化产业发展。

1.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势状态,需要政策扶持。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软环境建设,支持新的文化企业发展,尽快提高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2.搞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首先,应以项目建设为主导,使规划、设计、建设与发展相配套。其次,要联合民间资本创建中小型围棋文化企业。最后,要像抓经济项目那样,建立跟踪问责制,抓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工作。

因此,在积极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研究的同时,我们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用恰当的方法,本着有用、经济、实效的原则,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衢州市体育局编.柯山棋话.杭州出版社.

[2]萧平汉.中国古代人的围棋竞技心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3]李莉.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

[4]邢震宇.围棋与情智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3,(03).

[5]胡惟健.围棋进入课堂后.棋艺(围棋版),2002,(05).

[6]陈更昌.围棋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3,(05).

第7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 幼儿园课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江南的秋天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江南福地”美誉的常熟是一个鱼米之乡,到了秋天,更是有着别样的风景。

一、最是橙黄橘绿时――精心挖掘 营造环境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每个人对秋天都有不同的解读,都会发出“我的秋天在哪里”的感叹,在包罗万象的秋天文化中我们如何结合我园的课题,选取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秋的文化真正走进孩子呢?

1.芙蓉金菊斗馨香――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赞美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风起,竞相开放,常熟的各大公园中纷纷举办了展,我们请小朋友和家长一同去公园中探访,并将引入幼儿园中布置成小型展,那些姿态各异,美丽绚烂的都吸引了小朋友和家长驻足观赏。

2.稻熟江村蟹正肥――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常熟的阳澄湖大闸蟹举国闻名,我们请小朋友一起来收集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秘密:螃蟹的特征习性,螃蟹的养殖,螃蟹的烹饪,如何吃螃蟹等等,这些资料我们通过图文结合布置在展览区中让小朋友相互分享。

3.千里稻花应秀色――稻草

我园地处常熟藕渠,位于城乡交界处,有着许多的农田。秋风起,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被风一吹,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波浪,蔚为壮观。农民伯伯正忙着用收割机收割稻子,脸上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丰收的稻田足以体现出我们家乡的特色。

于是在纷繁绚烂的秋文化中我们选取了,螃蟹,稻草这三个富有本土特色的内容,将本次家乡文化节的主题确定为――菊黄蟹肥稻花香,我们带领着幼儿走上一段秋的旅程。

二、从今四海为家日――社会活动 三位一体

我们大班子课题是《社会活动中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实践研究》,所以本次家乡文化节开展的内容注重在社会活动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可见在幼儿的社会活动中不能单纯靠教师的活动组织,更需要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合作。

(一)水墨江南 菊黄蟹肥――特长教师展新风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在文化节中我们充分挖掘特长教师资源,邀请中班张晓燕老师为小朋友进行水墨画展示,活动中伴随着《望江南》的古韵琴声,铺开了清净淡雅的水墨之旅,孩子们看得意犹未尽,完成了一次水墨画带来的视听觉盛宴,不但学习了如何绘画水墨画,更感受到了水墨画带来的宁静和优雅,同时也展示了特长教师的风采,发挥了特长教师在特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二)草根艺术 变废为宝――民间艺人展技能

“春含百花夏鸣蝉,秋属金黄冬飞雪。”稻草是属秋的,我们联系有稻草编织手艺的民间艺人来幼儿园为小朋友进行稻草编织――变废为宝的展示,民间艺人还教给了孩子们最简单的编织稻草人的方法,于是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负责捆扎,有的负责编头发,他们同心合力一只只看似稚嫩,拙劣的稻草人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呈现了出来,就此,这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结晶的草编物品以及蕴含丰富的草编文化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三)博大精深 草药飘香――家长助教增活力

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本次特色文化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就具有药用功能,我们邀请了大2班金冠宇小朋友的医生妈妈来为我们进行《中草药之》的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的药用功能,拓展了视野,从而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创造自己的世界,为传承我们的特色文化做贡献!

(四)公园写生 参观稻田――走进自然亲体验

我们以陈鹤琴先生的“生活即课堂”为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活动,将幼儿带出幼儿园,走进无限广阔的社会中,让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通过亲自体验获得内心最深的感受,从而主动建构知识。

(1)公园写生

我们组织幼儿到曾赵园中去观赏,他们将的美丽身姿定格在自己的画笔下,凸显了大胆想象的童真,也充分展示了我们家乡文化节系列活动――菊黄蟹肥稻花香的真正涵义。

(2)参观稻田

秋天的稻田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和孩子们来到了稻田里,与农民伯伯一起体验秋收的喜悦,孩子们的视觉变远了,认知更深刻了。

(五)亲子之旅 蟹壳DIY――家长携手共参与

“亲子活动”是孩子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我们注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设计了蟹壳DIY的亲子互动环节,你瞧,大一班邵毅烽小朋友和妈妈制作了猴子捞月亮,螃蟹壳变成了猴子可爱的小脸蛋;大二班高钒棋小朋友和爸爸在蟹壳上进行了彩绘并组成了一首爱的旋律;大三班的章锦蕾小朋友和妈妈制作的蟹壳娃娃憨态可掬;大四班钱廷}小朋友和妈妈利用螃蟹壳制成了森林狂想曲等等,蟹壳DIY活动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加深了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感情!我们的特色文化活动有了家长的参与格外精彩纷呈!

三、朵朵花开淡墨痕――深度挖掘 能力提高

在菊黄蟹肥稻花香的家乡文化节中,我们老师带领幼儿在这次秋的旅途中,擦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去反思,去感悟,那么我们老师在文化节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一)引领能力

教师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中学会运用有效的施教方法,去审视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到讲在当讲处,授在疑难时,充分发挥了在活动中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创意手工《》,欣赏名画《拾穗者》,吟诵古诗《悯农》,科学探索《螃蟹的秘密》等等,使得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下学到更多有关家乡文化的知识,对本次家乡文化节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开发能力

教师将“菊黄蟹肥稻花香”的三个主题内容融合到了幼儿的各个学习活动中,每个内容在教师的独具匠心下,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全面提升了教师对园本特色课程的挖掘组织以及驾驭的能力。如在的表现形式上,每位教师和幼儿的侧重点都不同:大一班的绒线;大二班的珠片;大三班的折纸;大四班的粘土等等,每个班的都各具特色,别出心裁,充分挖掘出了老师的才能。

(三)教研能力

教师在文化节中所撰写的活动简报都体现了对主题内容组织实施的反思和感悟,以此为线索展开的课题研究以及方案设计、案例分析都丝丝入扣,教师们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本土课程的设计、规划,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尝试探索,以旁观者的身份大胆反思和调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缭绫织成费功绩――秋韵满园 分享成长

片片落叶秋意浓,转眼,已经深秋,我们大班家乡文化节――菊黄蟹肥稻花香系列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中孩子们能运用各种形式大胆表达对秋天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家乡自豪感!

第8篇

关键词: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网点学校;体育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62-02

基层学校具有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也具备相对优质的文化教学资源,如何把体校的专业优势和基层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优势进行合理整合,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我市从2008年前就开始了走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的尝试,即把一个项目放到一个镇去(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式体教结合之路),再由项目学校向周边学校辐射,最后产生“1+1>2”的效应,形成基层少体校和普通学校相辅相成、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

一、网点学校训练管理建设

1.招生管理:一条龙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竞技项目基本由少体校控制,即所有项目都集中在体校里进行训练,然而,当面临体校招生困难这一难题时,集中体校训练已经行不通了。因此,我市少体校研究决定,通过体育局提议,教育局干预,把竞技项目分散到各大集镇的普通学校,而且我们有意识地会选择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乡镇进行合作,这样更有利于招生。通过优质高中的品牌效应,把运动员从小学阶段就选,首先进入本镇的小学完成小学教育,接着直升本镇初中学校,最后特招直升进入高中,扫除学生和家长的学业顾虑,为招生创造最有利条件。例如:我校把排球网点学校设置到我市新河镇的学校,新河镇是省教育强镇,新河小学是省示范小学、新河镇中学也是省示范初中、新河中学是省一级重点高中。借助新河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品牌效应,由新河中学牵头去面向全市招生,保证进入新河中学排球队的学生能进入新河相应的学校就读,最后高中直接就读于新河中学,这样既解决了招生困难的问题,也便于排球队的系统训练。通过几年的招生探索,我市的排球项目招生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2.人事管理:委员会

我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针对网点学校人事管理问题,专门成立了体校校务委员会,由体育局、教育局局长任主任,两局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两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校校长任委员,由他们统筹管理区域内的业余训练项目学校。网点学校设立专门的专员校长,与主教练一起负责运动员的招生工作、监督项目队的训练工作、文化成绩管理和相关校内事务协调。体校校务委员会聘任相关教练为各网点学校的项目主教练,负责教练的选拔与分工、日常常规训练、运动员选材、组织项目比赛和特色学校比赛等。而下派的项目主教练的人事关系依旧归属于体育局,不占网点学校人事编制。有了专员校长和主教练的共同携手管理,网点学校的各项工作就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使得业余训练项目在学校里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3.训练管理:主教练

主教练负责运动队的所有选材、训练和比赛等工作。主教练聘任后立即着手组建教练团队,选拔聘任相关专业教练和兼职教练(一般为网点学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专业教练由于其人事属性关系,不承担学校功课,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钻研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练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教练有更多的时间与队员生活学习训练在一起,从而因为深厚的感情促进训练的有效性。主教练的聘任也是有周期性,一般四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结束后,体育局和教育局对其各方面成绩督导评估考核,考核合格才有继续聘任的资格。通过这样的周期考核,既提高了主教练的责任意识,又保证了网点学校的项目特色正常发展。

4.生活管理:一学校

运动队的生活管理也是学生和家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宝,没有完善良好的后勤保障,也会成为招生和训练的重要障碍。我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领导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在后勤保障方面完全打消了学生和家长的顾虑。选拔进入各自网点学校的学生全部安排在各镇的高中学校统一食宿,实行全免费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全部交由高中学校负责,便于统一管理和集中教育。例如,我校(排球网点学校)在新河中学训练的学生,在校完成一天的学习后,统一回到新河中学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由新河中学负责学生的晚餐管理,并保证一天24小时热水供应,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自从排球网点学校设置在我镇以来,各自学校至今还未收到家长因为后勤保障问题的不满和投诉,说明一校生活负责制还是比较成功的。

5.经费管理:多渠道

当各竞技项目进入各大集镇学校后,为了使各自项目能得到长效发展,财力保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通过体教结合,政府财政支持,每年拨入项目学校的经费有:一是网点学校经费为100万;二是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经费约10万;三是网点学校训练补贴经费约15万;四是台州市队(地区队)县办项目经费15万/队;五是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经费5万;六是购买训练器材经费20万;七是教育局规定的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5%;八是项目队考核奖励经费20万。这样多渠道、多内容的经费保障,保证了各项目在普通学校的正常运作。

二、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1.校本跟进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普遍的运用到学校的各个教学学科中,因此在体教结合上,也实现了校本跟进。通过体教结合具体实践的探索,经过归纳、总结、提炼、创新、演绎等手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教材。这种校本教材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结合了体育与教育在学校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知识的总结,又具有传承的特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学校的同一学科的校本教材都是不同的,因为它拥有了在这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如足球网点学校泽国镇第二小学,通过开发足球校本项目特点,编制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足球校本教材,在体育课中发挥着巨大的项目作用。可以说,校本教材是项目进学校从精英体育教育向大众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发展和壮大项目体育的长效之路。

2.馆舍文化

体育工作者在发展一个体育项目时,首先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竞技成绩入手,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如何提高竞技成绩,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一个项目要在一个学校、一个区域发展,必须学会软件和硬件两条腿走路。楼堂馆舍作为一种物质基础,可以经过加工,成为体教结合文化的载体,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在视野所及,创造性的展现体教结合的特色理念、活动或荣誉等,日积月累,自然印记在学生的思想之中,自然容易形成文化的传承。如乒乓球网点学校新河小学,借助乒乓球馆的装修,在场馆周围张贴大量的乒乓球知识,还把曾从学校走出去的奥运冠军吕林、世界冠军陈治平以及省市冠军的事迹挂在场馆墙壁上,通过这种场馆文化的熏陶,让全校学生知道乒乓球项目,爱上乒乓球项目,从而进一步去推广和发展乒乓球项目。

3.项目文化

作为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一度的邀请赛、大比武或者其他一些体育活动等,作为每年都予以实施的项目,自然会在师生中留下印记,也正是这些项目,可以充分体现体教结合文化的存在感。如跆拳道学校箬横中学的跆拳道队,从跆拳道项目特点入手,在文化层面把其发展为礼仪,在体育赛事方面为跆拳道比赛,在大众健身上为跆拳道操,多管齐下,遍地开花,把跆拳道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使跆拳道项目深入到学生心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进一步发展跆拳道项目打下了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

4.学校特色

各个学校都在打造学校品牌项目,进行特色文化建设。体教结合引进的体育项目,通过有效打造很容易形成学校的品牌项目、特色文化。一校一项目在温岭各学校的开展,也带来了不错成效。如新河、箬横、大溪、泽国、松门五大强镇分别在排球、跆拳道等项目中打响品牌,也给所在学校打响品牌。每每提到某某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总从口中脱口而出。通过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建设,各个体育项目基本都成了各自学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也为推广和宣传体育项目赢得了群众口碑,树立了项目形象。

5.精神传承

传承是文化的重要特性,文化是固定的,人是流动的,因此要实现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这种文化就必须为大家所认同,在这方面将有很多作为,譬如创设特色的口号、标语、体教歌曲、文化衫等。另一方面,将体教模式的衍生物转化为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形成精神文化。如箬横中学跆拳道队,以“礼仪廉耻、忍让克己、百折不屈”为座右铭,这种精神的感染,无形演变为全校学生对师长的鞠躬问好、文明尊重,这种德育传承将是学校毕生财富。

三、体教结合成效大丰收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9―01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很显然,新课标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上。乡土文化就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而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澄澈和滋润着心灵。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突显校园文化特色呢?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传承乡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的点滴。

一、品读家乡历史,了解家乡沧桑巨变

笔者的家乡敦煌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以家乡曾经辉煌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为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乡风貌,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家乡历史知多少”的命题,号召全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家乡历史变迁的史料,完成调查问卷,开展家乡历史知识竞赛。广大师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搜集整理了大量Y料,将搜集到的史料整理成册,开辟专门的课时予以讲授,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沧桑巨变。目前,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已成为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

二、置身家乡美景,乡土文化接力传承

小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体验。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也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教学应该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笔者结合校本课程教学实际,收集了大量的乡土资源素材,以家乡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为背景,让师生在寻找和品味家乡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发掘题材,让学生经过寻访和实地考察,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启迪心智。

三、挖掘民俗资源,感受风俗文化内涵

利用民俗风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引入敦煌“浴佛节”民俗风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知情人,了解敦煌“浴佛节”的民间传说、习俗及历史沿革。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挖掘“浴佛节”的文化内涵。最后扩大“浴佛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组织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作为向外宣传的材料或学校传授乡土文化的教材。这样,既可使学生受到浓厚的家乡文化的熏陶,也可发动学生为挖掘乡土特色文化献计献策,为以后发扬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培养人才。

四、利用丰富物产,激发浓郁爱乡深情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特产,感受家乡丰富多彩的特产经济,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如,教学校本教材《家乡特产》这一课时,学生了解了李广杏的传说,并对家乡的特产产生好奇。教师顺着思路插入了家乡特产的介绍,学生听得到、看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后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把特产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最佳资源和活教材,以“特产知识小调查”开展教学活动,查资料、上网搜寻、师生研讨,通过调查农户特产种植的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了解特产的种植方法,写观察日记,从而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激情展示文化,校本课程已见成效

第10篇

一、内化于心,用精神文化铸造班级之魂

魂,即班级精神。班级精神不是靠简单说教得来的,而是要根据班级本身的班情、学情,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班级成员从中体验和感悟,并将之内化于每个学生的心灵。班级精神文化包括舆论文化、人际文化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实践班级精神的直接体现。经积淀形成的班级精神文化,再加以升华并铸造为班级之魂,统领班级各个成员。

1.打造特色的学校文化活动。为了在学校层面对班级文化施以影响,并引导其最终形成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载体,如依托“文学校园”“科学校园”“合唱校园”“体育节”“缤纷节”等特色文化建设情境,来展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色文化,丰富班级的精神文化。

2.开发特色课程。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可开发学校或班级特色课程来拓展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如有的学校精心打造“国旗下课程”。每周由校长亲自在国旗下讲述后,将讲话的内容延伸到班会课,鼓励学生将在国旗下课程获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于行动中,为班级精神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3.开展自主的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文化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自由,来激发学生生长的驱动力和主体意识。这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只有真正符合学生生长发展需要的班级文化,才能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因此,班级的主题活动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活动的小主人,在自主活动中沉淀与凝聚班级精神,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

4.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班集体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强化班风和学风建设。班风和学风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班级历史的积淀,对班级的进一步发展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班主任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优良的班风影响班集体的每位成员,促使学生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展开适度高效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其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只有双方在交往中都获得了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产生并保持亲近的心理关系和友好的情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受生活阅历和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适应方面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班级人际关系应秉承“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理念,开展如“亲子活动”“六一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构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凝聚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力量。

二、外化于形,用环境文化塑造班级之象

象,即班级形象。班级形象需要环境文化来塑造。要使班级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要注重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1.营造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塑造。班级环境是学校环境的一个部分,而学校环境决定了班级环境的格调和方向。因此,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能量输出源。如,文化墙、花卉墙、诗歌墙、读书走廊、功能室、升旗台等等都影响着班级文化。

2.设计充满个性的班级环境。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班级可通过展示班级口号、标志、每日名言、读书栏,唱班歌,再辅以班级图书角、墙报等展现个性化班级的精彩。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优化人的心境,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和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三、意化于规,用制度文化打造班级之道

道,即班级经营之道。道是班级管理的原则、规律、法则、方法、经验,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其对班级发展起约束、维护和激励的作用。班级经营治理要谋道,用适合的“道”开展班级管理,才能让全体学生自觉认同、理解、热爱、实践并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作为一个把握班级发展方向的班主任所要掌控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发挥着规范与约束的教育功能,是班级正常秩序得以维系的保障机制。班级制度文化中既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文化。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意念化成规范,量身制定出适合班级发展的制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班级之道。

1.制定动态生成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基于学生特点,以班情、学情、师情为本,由师生共同研究决定的,有针对性并且约定俗成的班级规范。它有别于《小学生守则》的和“班主任寄语”,前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后者是班主任单方向“寄”给学生的。班级公约则是经全体成员签名后张贴于教室里,可以达到自我警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此外,班级公约是动态生成的,它随着班情与时俱进。如在学生不团结的班级里,当制定获得全班同学认同与支持的“相聚是缘,见面点头笑一笑;同班是福,团结友爱聊一聊”的班级公约,不团结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创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理念的传播,要落实到每个教育细节中,更要依托于制度建设,包括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为了保障学生走上健康、自觉发展的道路,在制订个性化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实践证明,创建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对提高教育实效、解决教育问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完善班级评价体系。过去的班级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评优、奖励相结合,但单一的量化评价存在过于简单、脱离真实的教育情境等局限。其实,量化考核结合学生自评,强化过程性评价,更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有效。有的班级把评价内容细分为学生健康、诚信、责任等方面,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第11篇

精心组织实施 明确目标任务

4月6日晚上7时,此次参训学员刚刚抵达重庆,大家还来不及修整片刻,遵义市教科所副所长王文霞就组织召开了该次培训学习的第一次会议。

为了加强培训管理和增强培训实效,会议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选举班干部,选举了班长、学习委员和宣传委员,以及8个跟岗学习小组的组长。

在会上,王所长首先代表遵义市教育局作了主旨讲话,对确立“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创建特色学校的内容和方法作了具体深入的阐述。

然后,遵义市特色学校创建项目办的李昌云校长和重庆课堂内外(集团)新课堂教育的老师就本次培训的具体要求作了说明,并对参训的学员、本次培训班班长、班委、各小组长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最后,各与会班干和小组长对如何完成本次培训任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纷纷表示将珍惜本次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请教的机会,争取多学知识、更新观念、学有所获、完善各自学校的创建方案。

严守培训纪律 高层次专题讲座

4月7日上午9时,参加本次研修培训的学员在重庆市人和街小学会议室举行了本次培训的开班典礼,开班典礼由重庆新课堂教育项目执行总监李莉萍主持。

开班典礼上,重庆市评估院的胡方所长代表专家组成员向学员们介绍了培训安排,遵义市项目办主任王文霞副所长代表遵义市教育局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培训的纪律要求。

为了让本次跟岗研修培训更有针对性,开班典礼后,举行了三场专家讲座,三位专家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就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人和街小学肖方明校长作了题为《培育学校文化、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专题讲座。肖方明校长以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过程这一成功案例分析了什么是学校文化,为什么要培育学校文化,怎样选择和构建学校文化……让学员们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往特色学校的创建之路。

重庆市育才中学教科室杜东平主任以《生活教育模式是重庆育才中学的办学特色》为题介绍了重庆市育才中学如何以生活教育模式把学校办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的校园。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云生用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幽默风趣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建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什么样子、怎样建设特色学校、成功特色学校的标准等四大各位校长朋友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跟岗学习 走进课堂 体验特色学校内涵

4月8日至12日,遵义市特色项目学校第一批管理干部分成8组分别到重庆各特色基地学校跟岗学习,各学校针对跟岗学员的学习要求,对学员的学习日程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利用座谈会、参观学校和阅读学校管理书籍等形式让学员尽快熟悉环境,了解学校的特色文化。

遵义市育新小学一行到重庆市谢家湾小学跟岗学习,首先让他们感受到的是谢家湾小学的整个校园文化特色凸显,到处都彰显着“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不管是校园外显环境的布置,还是师生的文化理念,到处都渗浸着“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参观中看到校园到处都有洋溢着一张张笑脸的照片。过道上,走廊里一幅幅红梅花儿的图案,都散发着特色之花的芬芳,深深感受到学校精神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引领。

遵义市十五中和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一行到的是重庆市铁路中学,铁路中学恪守“和谐发展、群星灿烂”的办学理念,以“多元活动、多元评价、多元交流、多元发展”作为星光教育的特色体现,使铁路中学成为全国的优秀特色学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听了黄其力校长对学校整体工作的介绍和随堂听课, 让大家初步了解铁路中学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环节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

赤水一小和道真玉溪小学一行5人,来到珊瑚实验小学开始了跟岗学习。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美术活动中心”“百草苑”“科技馆”等校园文化。整个校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枇杷、桃子挂满枝头,太阳能路灯、风车发电机、电子借阅图书等高科技设备,让大家大开眼界。四层楼的“科技馆”让人体验到科学的奥妙与乐趣,更让人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学生自己的“开心农场”种满了蔬菜,养殖了小白兔,艺术课上古筝琴声飞扬,国画课堂温文典雅。

红花岗丰乐小学一行到的是杨家坪小学跟岗学习,杨家坪小学将写字文化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初期的理解是很朴实的两句话: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经过数年的努力打造,提炼出了“立字立人,字立人立”的办学理念。

桐梓四中、正安三中一行到重庆市第九十五中学进行跟岗学习,当学员们步入该校园,立刻就被《重庆九十五中赋》所吸引,激情飞扬的词句,蕴含丰富的寓意,让大家感受到该校厚重的文化底蕴。漫步饱览了整个文化墙,让大家感慨于该校众多的荣誉和丰硕的办学成果,更让大家不能忘怀的是“立己立人,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彰显了九十五中人深邃的办学理想和高超的特色办学智慧。

通过几天的学习,各组学员参观了基地学校,走进课堂听课,和老师们、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学员们收集信息,对学校的特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学员们纷纷感慨,“特色”不是花俏表面的东西,而是以特色为突破口,持续深入的渗透一种人文的情怀及办学理念到学校的各个环节。

答辩过程精彩纷呈 培训成果丰富多样

在跟岗学习后,创建特色学校项目组又为学员们安排了一场精彩的答辩会。

第12篇

下面谈谈笔者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甜蜜的梦想(我班取名“采蜜园”的由来)

我校(洪山区珞狮路小学)是一座尚美的大花园,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有一个快乐的集体——二(4)班,这个集体有个受学生追捧的名字——“采蜜园”。之所以我班取名“采蜜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1.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评价准则强调务实,“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诚实做人,勤劳做事,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正直善良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区域背景。近年来,区教育局提出了“三生”德育的教育理念,即“生命教育”“生态德育”和“生活德育”,其意图就是让德育回归于生活,回归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现实的感性活动中去实践、体验和感悟。

我校正在实施的“尚美教育”,强调五美并重,力图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引领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成为一个勤奋好学、文明健美、乐于奉献的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从严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衡量自己。

3.学生背景。我校85%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而我班几乎都是流动花朵,笔者接手这个班后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弱势群体的家庭,他们生存的环境较差,生活的质量较低,部分学生比较懒散和自私,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缺乏引导。

愿景:根据以上背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勤”的理想,经过科任老师及小干部们的讨论,一个美好的班级愿景,一个甜蜜的梦想便自然而然产生了,那就是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学习的赛道上你追我赶;在活动的舞台上尽显风彩;在服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在多彩的课外博览群书;在美丽的校园幸福成长。让我们的班级成为绚丽芬芳的“采蜜园”。

二、甜蜜的旅途(开展“采蜜园”特色精彩活动)

笔者和学生带着这个甜蜜的梦想一路同行走上了甜蜜的旅途……

1.营造教室蜜蜂文化。我们有效利用教室这个学生接触最直接的空间,师生齐动手共同营造教室蜜蜂文化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无声的导师。通过营造以下几个板块的“采蜜园”来凝聚班级精神:

(1)“采蜜园一”,这块园里有我们的“班级概况介绍”、“班主任寄语”、“我们的班级宣言”、“我们的班级口号”。这是我们的班级核心精神,那就是打造勤劳进取,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2)“采蜜园二”,这块园地里主要有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收集的咏蜂诗句,咏蜂儿歌,咏蜂歌曲,还有学生自己画的咏蜂图画,以及与家长一起写的咏蜂小诗,这边墙壁上还有“采蜜园班级公约”、“采蜜园公告栏”、“采蜜园爱心榜”“、采蜜园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表”。以上内容主要是引领学生去发现、追寻“小蜜蜂”的精神。

(3)“采蜜园三”,主要从“学做勤奋的小蜜蜂”、“学做博采众长的小蜜蜂”、“学做团结协作的小蜜蜂”、“学做乐于奉献的小蜜蜂”等几个方面,记录呈现我班学生在采蜜园中成长收获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学做勤奋、团结、奉献的小蜜蜂。

此外,在教室后边墙上还开辟了一个“采蜜角”(也就是图书角),并附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墙壁中间是“我们的黑板报”,板报的内容精彩纷呈,其中有我们搜集的赞美蜜蜂的诗句。下方张贴的是学生动手画的赞美蜜蜂的图画。在这块黑板报的上方张贴有“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的格言。师生齐动手,共同创造这样的环境,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浓浓的特色文化(即蜜蜂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开展“采蜜园”特色活动。活动是推动学生体验特色文化的主要途径。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感悟到班级文化的内涵,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在“采蜜园”中主要采用两条途径来开展活动,一是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的主题内容来开展评比活动;二是在“采蜜园”中设置蜜蜂岗位来开展评比活动。

(1)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的主题内容来开展评比活动。我校“尚美教育”强调五美并重,这五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这五美内容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我们利用周三班队会时间评出每周五美小蜜蜂,并发放相应的“尚美蜜蜂”标志,并把这些标志写上学生的名字,张贴在“尚美花儿开”园地相应的花瓣上,一月结束,再看看谁在采蜜园里采到的蜜最多即获取蜜蜂标志的多少,开展“蜜蜂之星”颁奖典礼。

(2)接下来稍做重点的介绍一下我们在采蜜园中是如何设置蜜蜂岗位来开展活动的?我们在采蜜园中设置了两个蜜蜂岗,美其名曰“家庭窝”和“学校窝”,每个窝又设有六个“蜂室”(每个窝设有六个“蜂室”,我们是受蜜蜂“蜂巢”的启发,蜜蜂的“蜂室”是由最科学最完美的六条边六个角构成的),如“学校窝”设有“安全卫生室”、“学习习惯室”、“行为习惯室”、“热爱劳动室”、“参加活动室”、“兴趣爱好室”,每个蜂室的内容都有6点具体的评价指标(PPT),比如“学校窝”中的“兴趣爱好室”这一块有这样几项评价指标:①你是否会跳扇子操、会玩空竹。②你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如毛线编织、绘画、捏橡皮泥、折纸、贴画、钢琴、舞蹈……③你是否能教会其他同学。④你是否坚持练习,能与同学团结协作。⑤你能否在同学老师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⑥你能否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安全卫生室”、“学习习惯室”、“行为习惯室”、“热爱劳动室”、“参加劳动室”也都有六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家庭窝”也设有6个蜂室,取名为“尊老爱幼室”、“小岗位室”、“课外学习室”、“健身健体室”、“勤俭节约室”、“兴趣爱好室”,如“小岗位室”这一块有以下6点评价指标:①能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袜子洗红领巾……②每周打扫一次自己的小房间,每天整理书桌椅。③睡前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④睡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⑤每天早上自己整理房间,叠好被子。⑥每周帮父母做两次以上家务劳动。其它五个室也都有六点具体的评价指标。最终学生在两个“窝”中的点滴表现我们落脚在一张反馈表上,取名“让小蜜蜂飞舞在多彩世界”家庭和学校反馈一览表,这学期我们按四个月来计算,每月按四周计算,每月人手发放一张,“家庭窝”采取“自评”“家长评”两种评价方式,“学校窝”一览表采取“自评”“互评”两种评价形式,要求学生按表下面两点要求去完成表格的填写:①做的比较好的画上花朵图案,表明采到了这朵花的蜜,做的不够好的不做标记。②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期综合评。

比如我班夏欣怡同学9月份在学校和在家庭点滴表现的两张反馈表,统计结果显示9月份她共获得512朵花朵,表明她采到了512朵花蜜,而且是9月份采到的蜜最多的同学,她当之无愧被评为“9月蜜蜂之星”,我们利用周三班队会时间开展“蜜蜂之星”颁奖典礼,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学习“蜜蜂之星”事迹活动,并将她的事迹报道在“采蜜园”公告栏里。到了学期末把评比结果汇总,进行综合评比,授予“桂冠蜂王”称号。

需要说明的是:①以上两套评价方式可灵活穿插使用。②上面提到的12个蜂室中的评价指标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并根据校情、学情的变化逐步调整。

三、甜蜜的收获

采得百花酿成蜜!一年多来,我们采蜜园中的每一位学生如蜜蜂一样勤劳执著,我们耕耘着,我们收获着!如今我们采蜜园中的42只金色的小蜜蜂,正扑闪着金灿灿的翅膀,在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采集着、飞鸣着、渴求着……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着、探索着、积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