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专题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策略 存在问题 解决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0-02
在大部分学校中,化学课程都在初三年级开设。在这一年级中,学生除了要学会化学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以更好的应对中考。中考化学成绩不但关乎着学生能否选择一个好高中,而且也关乎着教师未来工作的前景,故而初中化学的复习就成为了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该文旨在对初中化学的复习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当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提出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策略。
1 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复习思路不够明确。复习思路不够明确这一现象表现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制定明确有效的复习,复习计划制定时不用心,每次复习没有重点,教师复习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偷懒心理的驱使;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知识面掌握不够全,不能对自己所教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生方面来说,就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思路不清晰,不能按照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学生出现这种学习误区的现状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当前,我们的学习模式仍旧以教师讲解为主,尤其在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更是独领。这种复习模式就使得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习惯,不善于表现自己,不善于依靠自己并针对自己学习特点去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除了存在这个问题之外,不善于总结复习规律、训练方式不当、一味追求题海战术等都是初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初中化学的复习有效化、策略化,最终必定能提升初中化学的复习效率,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
2 初中化学复习漏洞解决之道
初中化学的复习是学生迎接中考的重要环节,关乎到学生初中化学最终成绩,并且对学生的中考成绩造成重大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开展行之有效的化学复习策略,成功解决学生在复习初中化学时存在的误区是众多学生和教师的关注重点。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首先,理清复习思路是开展有效复习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初中化学的复习多采用四轮复习方法,第一轮的复习是最基础最详细的复习,按照初中化学课本内容一章一章一节一节的开展复习,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初中化学基础,据本人对近三年的中考理综真题进行研究,本人发现化学中考题中75%以上是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分为专题进行复习,将初三化学课本按照其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其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化学用语及计算、溶液和溶液的计算。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则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气体的制取和物质的检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等。在近些年的中考理综中,化学知识的考试不再是模式单一的,而是以专题的形式逐渐出现。第三轮复习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习题训练之上,增强学生做题能力。最后一轮复习则应当重返教材,以教材知识重点为主。制定好复习计划、理清复习思路,为学生接下来的复习提供指导。
其次,夯实基础,以教材为主。众所周知,《化学课程标准》是专家们在化学中考命题时最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开始初中化学复习之前教师制定化学复习计划应当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明确中考的范围、重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的拓展、超标。中考试题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展现,教材上的实验、例题、图片、表格、习题等都可以被作为考试的材料出现,因此,熟读教材、读通课本是抓住中考基础化学试题的关键所在。课本知识的熟悉,并不是说学生学会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对知识规律进行归纳、知识体系能够拓展联系等。例如:在学生学习复习初中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时,除了学生要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概念和原理反映的是哪一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能够将其与相近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等。抓紧教材,对教材知识予以充分理解,将琐碎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内化所需,找出知识点内在的规律性,形成有机的知识框架,何愁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无法掌握全面。
再次,关注热点、联系实际生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再只是简单的应付升学考试,而是为生活服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当前的初中化学学习和考试中,化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再加上,当今社会由于发展不当,出现了一系列的热点问题,例如:污染问题,水污染、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酸雨、臭氧层出现空洞、白色污染等等;开发新能源问题,包括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防毒、防火等安全教育、微量元素等等也都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将这些内容用在考试中,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实用性,同时也突破了长期以来化学考试的单调刻板模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在学生的平日复习时,学生应当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联系。同时也应当对社会热点事件多投入一份关心,抓紧热点事件。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辅导时,也应当把自己的关注重心投一份到社会热点事件上,为学生长远发展做准备。
最后,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对于任何学科的复习来说,必不可少的环节都是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经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但是中考这种带有严格意义上的考试他们经历的很少,因此训练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调整心态,将在中考视为平常的考试就需要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和引导,让学生熟悉考试。坚持不懈的做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做题的这种感觉一直保持下去,时时刻刻保持着提感,但是这个练习并不是就让学生开展“题海战术”、和难题偏题作斗争,而是让学生在复习了一些内容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和巩固。做练习题还可以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准备一个订错本,将自己在做练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订正,以求能够将这个问题弄懂会做。通过大量的做题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在做不同题目时找到和这道题的相似之处,找出做题规律,提升自己的能力。
3 结语
初中化学的复习过程就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零碎为完整的过程。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和加工,最终使得零碎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规律、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乔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 杨超杰.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 李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 温云富.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 高汪军.作业批改方式对初三学生化学成绩影响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 王小艳.基于学生视角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 刘文斌.初中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 刘鹏.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记录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效率;回归教材;有效归纳;精选精练;查漏补缺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寻找有效的复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复习效率尤为重要。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我将整个复习过程称为“3+1”的模式。前面的“3”即:(1)章节复习,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2)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3)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最后的“加1”是最后冲刺,即查漏补缺。
一、章节复习――回归教材、扎实双基,强化复习的基础性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按章节分单元地精讲,是把学过的知识重复阐述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好每节课的侧重点,对于重点知识、易被遗忘的知识或模糊不清的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其他知识可按练习的形式直接请同学阐述。所以上这样一堂复习课,形式必须多种多样。可以是提问法,可以是边讲边演示法,也可以是综合法。
例如在复习第十章的“酸和碱的通性”时,加入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红色喷泉的实验,请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导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质,顺此推出碱的一点通性。此实验现象明显、有趣,既减少了学生学习重复知识的乏味,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专题复习――有效归纳、优化思维,强化专题的系统性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辨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一般可以把书本知识按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分成几个体系。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辨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比辨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辨析和应用的能力。
三、模拟测试――精选精练、精讲精导,强化解题的规律性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课堂上进行选择题的训练,非选择题放在课后训练。对各省市试卷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部分中考试卷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若干套中考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指导思想是:指导、回顾、强化、调节。
例如,复习溶液稀释问题时,给出如下三道练习:
(1)配制250g质量分数为30%的稀硫酸溶液,需98%的浓硫酸 g。
(2)500mL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稀释为30%的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g。
(3)5mL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cm3)和100mL水混合,所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解题时教师引导提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原溶液质量×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原溶液质量+加水量)×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其中,原溶液质量+加水量即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四、最后冲刺――查漏补缺、培养考感,强化冲刺的效能性
在冲刺阶段,要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另外,我们老师对中考说明和知识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加以分析,并考虑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地编选练习题,进行查漏补缺,目的是学生缺什么,教师要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化学;衔接;有效学习;快乐学习
很多高一新生无法适应高中新课程,特别是化学科,初中的要求较低,评价用的是等级制,考前可以临时抱佛脚,进入高中,要记的特别多,要理解的知识更多,教师的教法也截然不同,学法也不同,加上暑假遗忘,许多学生自己无法调整、无法适应。面对新形势,如何在教学中迅速帮助学生搞好初高中衔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重拾记忆,做好初中化学复习
利用两周的时间,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在帮助学生重拾记忆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好好研究初中化学教材,熟悉初中化学的知识脉络、知识体系,对初中简单提到但高中加以拓展和延伸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加以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初中仅要求能识别),化合价的应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电离;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酸的通性、H2、02、Fe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通过做好初中化学复习,重拾记忆,从知识层面上解决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
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启蒙阶段,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
对高中学生来讲,他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树立化学观念和运用化学方法以及培养实践能力。而化学观念、化学方法已及实践能力的掌握又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如金属元素极其化合物专题就是通过钠、镁、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例,在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对比、归纳、递推的思维,能运用分类法的观点,利用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代表物的学习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从官能团的结构学会预测有机物的性质,从碳链、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或一氯取代物的多少最终确定分子结构,利用顺推逆推法推断、合成有机化合物,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学会记忆等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已的特点选择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在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学习,事半功倍、当然也就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训练学生学习习惯,扎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化学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在听课前先做好预习,知道要学什么;在听课时抓住重点认真听讲,调动一切感觉器官,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及时练习和巩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练善问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作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严格训练,帮助高一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解题思路,实验规范等,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四、娴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人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学生学习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问题教育界一直在争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应该从教育目的方面来探讨。我们的教育为的是学生一生的幸福,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度强调社会需要,而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现实生活中,从本分来说,学生到学校注册就意味着他们愿意学习,可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最大原因在于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看看下面的例子,我想大家应该会明白该怎么做。
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妈妈前后给刘星请了两个家教老师,第一个老师很传统,可却被气走了。第二个老师不吃刘星那一套,刚到刘星家,躺到刘星的卧室床上,说:“你想干吗就干吗”,过一会儿告诉刘星“今天又混了30块钱喽!”,然后要走,这当然引起刘星不满并和老师理论30元家教费的价值,后来这位家教和刘星家长商量,以后的家教费家长付21元,刘星从零花钱中付9元。紧接着,老师并不急于直接去辅导刘星的功课,而是带刘星去玩他最喜欢的台球,这让家长很不理解,可从此刘星喜欢上了老师,开始乐于听老师的辅导,成绩上去了,皆大欢喜……。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3-02
一、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类型研究
复习课程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始终。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总体来说,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学期复习和总复习。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是伴随着日常学习而进行的一种经常性复习,也是复习教学中最基础的复习。它不但可以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展开复习,还可以进行周期性的复习检测。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利用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的复习状况,或者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下学过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的课程。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性复习表现为新旧知识的结合,联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分析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教师通常可以借助课堂提问,课堂总结等形式进行及时的复习,有效地将讲过的内容系统化。
2.阶段复习
阶段复习就是在一段时间或者是学习了一定内容后的复习,往往是一个单元结束或者是一个章节结束时,所进行的阶段复习。阶段复习涵盖了较多的内容,所以安排的课时也应当增加。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突出单元或是章节的重难点内容。阶段性复习不能重复所学内容,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每个单元或是章节往往都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知识体系,在阶段性复习中就要将学过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阶段复习内容比较集中,所以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树”,在复习课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等。阶段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所以复习课要更多地介绍方法,去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3.学期复习
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末针对学期内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复习,涵盖了整个学期的知识内容。系统化地梳理整本教材的知识,不只是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巩固,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复习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知识体系分支也比较复杂,复习课程教学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分清主次又全面覆盖知识点,多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
4.学科总复习
学科总复习是初中阶段整个化学学科的复习,是阶段化学课程全部完成后所进行的总结性复习。学科总复习往往关系到学生升学,所以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总复习要全面落实初中化学教学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提升。总复习涵盖初中阶段全部的化学内容,除了整体梳理外,还要注重知识重难点的延伸和应用,不能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思考,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的解决问题。总复习可以从专题、综合和细节三个方面下手,统观全局进行专题训练,每个专题要进行细节的重难点强化,最终综合起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提高教师复习课程的教学意识
复习课教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授课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练习课,机械的重复知识和大量的联系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课首先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新的设计,如何将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习方法上去提升才是复习课的关键。比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根据颜色猜测是什么物质。光靠生硬的记忆很难全部掌握,但是发现其中一些潜在的联系,就能够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蓝色的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铜或硫酸铜,这两种物质都属于铜的无机化合物。根据这个特点,学生可以很快的记忆。另外,白色的固体有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等,也就可以粗略的记忆与钙的化合物大多是白色固体,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再重点记忆,反而更容易记住。利用这样的内在联系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比简单的重复知识点更加有效。
2.增强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由于复习课通常都是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新鲜感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在复习课上也没有过多的准备,即使教师重新备课也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复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让同学回忆正式上课时的实验现象和过程。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氧化铁粉末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加热后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当时的实验现象自己写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要积极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回忆和反思是很好地复习材料,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和回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浅探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对策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与化学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下载,或通过网络查询,有很多网站都有提供下载)、《仿真化学实验室》(可在http://下载)等均提供了大量的仪器、组装方法及成套装置等,可充分地给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的机会。教师也可利用这个平台给予适时评价,十分方便。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展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二、实验复习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
实验复习时,课堂密度大,系统性强,并要求能充分引导学生思维,课件制作时往往以Microsoft PowerPoint为主要载体,必要时以“超级衔接”形式插入其他相关内容,如Flas设计、Excel表格、实验录像剪辑等。下面我结合自己制作的《常用仪器及其操作要点、实验装置》的复习课课件谈谈基本的制作方法。
首先,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编制电子教案,以便突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教案一般以Microsoft Word格式编制,因为该软件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及与其他软件衔接时能体现较强的兼容性。
其次,以Microsoft PowerPoint为载体制作演示文稿,要对演示文稿的内容、数量进行仔细的规划,构思每张演示片的立意,认真考虑每张片子的内容、作用及效果,同时全盘考虑该片与其他片子之间配合使用时的作用及效果,建立演示文稿时可充分利用已编写的电子教案,将已有的文字及图形、表格根据需要复制到演示片中,再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及视觉效果,对于仪器图形的输入可利用《轻松工具箱中》中的图库选取后输入,或利用图片扫描、数码相机摄像输入等。在编制完演示片的内容后,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程序的安排,在“自定义动画”中设计出文字、图形出现的顺序、形式、效果,尽量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轻松接受的课堂气氛。
再次,对学生较陌生的内容、难懂的知识点,要在演示片中插入剖析片。如在“普通漏斗”中与其应用的实例(如“过滤”)进行相关衔接;在极易溶于水的尾气吸收装置中,插入“防倒吸原理”的F1as剖析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巩固。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的训练设计上下工夫。实验复习并非简单的“炒冷饭”,复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旧知识之外,更关键的在于用活知识,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内容,如学生掌握“倒扣漏斗”的防倒吸原理后,老师可适当地给出其他装置,让学生讨论哪些装置可防止倒吸,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动脑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前充分设计思考和训练的内容,并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上有效地实施。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尺度。教师要加强对复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研究,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课件,有些时候向学生展示一下实物也是有必要的。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现代教学媒体盲目地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2.注意素材的积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复习时,准备工作量大,涉及知识面广,因此老师必须在平时十分注意素材的积累。如果没有很好的素材积累,则准备一节多媒体课,要比准备一节传统课多花好几倍的时间。教师可在平时多上网,下载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积累起来。常用的一些化学网站有: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参考、资料资源、论坛(http://.cn/)、中学化学资源网(http:///)、中学化学资料网(http:///)。教师若要查找一些专题内容和图片,则可到百度(http:///)和谷歌(http:///)等大型搜索引擎网站。对于教学素材,要很好地分类存放,方便使用时查找。
3.复习时注意与传统复习手段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媒体,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也有各自的不足和欠缺。只有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时,教学信息的传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各种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水平。根据实验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适当安排“实验展览”、“专题训练”等模式还是相当必要的。
4.不断更新观念,力求软件现代化。不少老师有教学改革意识,精神可嘉。但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现代教育软件设计思想应该是由学生向计算机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仿真化学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而有趣的探索和研究,即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变为探究式。
总之,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确实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代替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给其以正确定位,运用多媒体时要“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在实验复习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学生 教师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是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做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说,实验是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只是化学实验教学始终停留在“黑板上讲实验”、“课本上看实验”,就会把本来生动、丰富的化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学生也无法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
一、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1、以实验为基础
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探究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再次,要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
3、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的统一。
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科学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实现三者统一的关键。
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规定在各章节中安排了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大部分不得要安排在 45 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进实验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可将这些内容进行实验模拟设计成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形式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印象。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时,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实验,都可以制成教学软件,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远比单纯枯燥的讲解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同学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表现突出,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的召集这部分同学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进行实验表演活动,获得了成功感。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作为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余秀.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8.
关键词: 初三化学总复习 复习策略 基础知识 专题讲解 查漏补缺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复习策略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摆在初中化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对初三化学总复习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一过基础知识关,第二阶段专题讲解,第三阶段查漏补缺。
一、过基础知识关
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70%左右。对于基础知识复习,有三种方式:按照课本重新讲一遍;总结各章的知识点,编写各章知识点填空题,让学生填写;让学生自己讲,教师点拨。三种方式中,第一种以教师为主角,第二种方法学生翻书所用的时间偏长。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原来编写的知识点填空上稍微做改进:在每一题前注明该知识点在课本上哪一页。
案例1:(P2)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例如,我国?摇 ?摇、?摇 ?摇的冶炼和应用、?摇?摇 、?摇 ?摇都是举世闻名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又能大大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种方法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比较高,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时间的有限,要提高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共同体,基础好的和基础薄弱的组合成一小组,然后请本小组的代表上讲台讲,每堂课请一个代表,其中讨论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完成。
二、专题讲解
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实现知识网络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可分以下专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STSE》分三步进行:知识梳理常考题目例题讲解分析随堂训练。《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中的很多知识点在中考中的考查形式几乎是不变的。
案例2:(2009扬州)1.“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是旅游宣传语,清澈的瘦西湖水属于(?摇)。
A.混合物 B.纯净物C.单质 D.化合物
案例3:“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网络: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与STSE》这三个专题,我们可以在知识梳理之后,设计一些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关的综合题,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达到复习强化的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案例4: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验证及尾气处理知识梳理(其中装置图省略)
一、气体的制备
装置:固体加热型和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二、气体的收集
1.方法: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
2.装置:
三、气体的净化
1.干燥:浓硫酸(酸性)和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碱性)
2.除杂:常见除杂剂:浓硫酸(酸性)NaOH溶液(碱性)碱石灰(碱性)灼热铜丝灼热CuO
四、气体的验证
1.验证剂的选择:CO 、氯化氢、水蒸气、CO、O、H
2.验证、除杂连接顺序的确定:一般顺序:验证水先,除杂水后
五、尾气处理
1.燃烧法
2.酸碱反应法
3.水溶解法
4.气球收集
总体思想:
案例5: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它与传统的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制成。为了测定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装置(聚乙烯、胶合剂等均不与酸反应)
(1)装置B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为?摇?摇?摇;放石头纸的仪器名称为?摇?摇?摇。
(2)装置B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
(3)装置A的作用是?摇?摇?摇;装置C的作用是?摇?摇?摇;装置E的作用是?摇?摇?摇。
(4)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①准确称量石头纸质量为m,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称量装置C质量为a;
③关闭弹簧夹,滴入稀盐酸,直至无气泡产生;
④再打开弹簧夹,?摇?摇?摇;
⑤再次称量装置C质量为b。
(5)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摇?摇;若稀盐酸改成浓盐酸,则测得的数据?摇?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设计意图:实验装置的连接是围绕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碳元素”守恒来设计的。防止空气中碳元素(即CO)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辅助装置,并能说出各自的用途。舍去辅助装置A、C、E,剩下的就是关键装置,即隐藏有关反应物与生成物物理量的装置B和D。再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求出CaCO质量。
追问:
(1)实验结束后,若向D装置内的溶液中滴加CaCl溶液,现象为?摇?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
(2)完全沉淀后,过滤、洗涤、烘干后的固体质量为?摇?摇,判断沉淀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摇?摇?摇。设计意图:再次明晰 “碳元素守恒”:CaCO(石头纸中的)―CO―NaCO―CaCO。通过追问,学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去搜集方法,并在新情景下得到拓展提升,使这些知识、技能得到应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提升语言表述能力,提升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
三、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分两方面:教师和学生,首先我们自身要对照考纲和知识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存在着缺陷,其次要考虑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然后有针对地进行编选练习题。
复习课设计形式和策略因人而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情况综合考虑,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一、关于“懂”与“会”
化学的实验性、趣味性、亲合性,以及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使它受到刚入门的初中生的青睐,吸引着众多学生去探索化学的奥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学班中有四、五个人开始惧怕、讨厌化学,甚至有超过1/5的同学怕解“大题目”。深入了解后发现,有以下观念:实验有趣,但知识点太多太碎,解题难;课上能听懂,但拿到题目无头绪。
产生上述问题说明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尚未真正“学会”,也即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呢?
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1.教学的逻辑顺序
任何一科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先于授课,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和科学过程结构,进行有机组合,精心设计其逻辑顺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2.学生的认识顺序
学生的认识顺序,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感知到理解;(2)从已知到未知;(3)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结合;(4)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5)从模仿到创造;(6)由易到难;(7)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事实证明,凡符合这些顺序的,教学活动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一定要遭受挫折。
3.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自身身心发展水平制约,针对初中生对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不够稳定,遇到挫折易厌倦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体系。
三、具体应对措施
1.分散难点,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夯实“双基”
解决化学问题首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即“双基”),这是解决化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属于“弄懂”的过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当注意全盘考虑,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夯实“双基”。
2.建立化学性思维,培养三种能力
教好、学好双基,并不等于学生的能力自然提高了,也即“弄懂”却不一定“学会”了。时常听老师说:“此题应该这样解。”然后列举几道类似题加以巩固,便认为一通百通了。其实这种教学始终没有跳出“题目”的框框,能“举一反三”固然好,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
近年来,命题趋势是“守纲不守本”,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高,说难也就难在多方面考查学生智力和能力。此举在初中化学同样适用,建议如下:
(1)思维的训练,形式立足于平时教学之中,切忌最后搞专题讲座。
(2)教给、指导学生思维的步骤:①分析题意,挖掘信息;②联系基础,灵活应用;③逻辑推想,形成思路。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基本技能;挖掘题干信息能力;综合运用“双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化学题型种类繁多,解题无固定模式,重在建立解题的基本模式,即“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
3.实践中形成思维
理论千遍不如实践一遍,在实践中加以指导、点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分析题意,抓住关键信息。如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已知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把握住即可把题目由未知引向已知。
(2)选准突破口,寻找更优解法。近年来中考命题中,探究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平时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示信息,而且要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主要依赖于对各种物质特殊性质的“弄懂”和解题思维的形成,再如,中考对计算题虽说降低要求,但从历年统计看,仍是失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不从思维上解决问题,再低的要求也会成为失分的大户。如沪教版第四章有这样一道题:
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计算制得氧气多少克?10.7g固体物质中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许多同学拿到题看了之后,发现与所讲例题类型不同,无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可用,感到束手无策。此时不妨提示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思考:①分析题意,弄清发生了什么反应,是否完全反应?②分析反应前后物质及其质量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了?通过短暂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该题的突破口在于“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方便快捷。
4.训练发散思维,启发一题多解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第一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最后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9-01
2l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潘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氏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开展教学实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件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优化实验教学,训练创新技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塞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4.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猜想,摒弃课本中现有知识的束缚
初中化学课本中的知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都是在具体的试验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积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更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猜想进行具体的探究,力求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使学生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其思维自由驰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5.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联合、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有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变式题"、"一器多用"等,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如:24.5g氯酸钾完全分解可制得多少克氧气?学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又如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也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还可以用作洗气装置,在A端接一支量筒还可用于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6.课外活动,创新学生思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从而打造优质课堂,成为了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进行到今天,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都应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实现课堂的高校教学,这不但符合课标要求,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
中学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从而保证他们能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在当下的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要求,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是近几年课改的普遍要求,教师在用新的理念教学的同时,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浅见,期望能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学科特色。可以在教室角落里设置小型化学展览馆,展示一些分子模型、化学仪器、化学趣味读物、优秀作业等;开展专题交流会,鼓励学生进行化学见解和学习方法的交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工厂、收集不同种类的电池、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等;积极宣传化学的人文性,包括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让学生理解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魅力的学科,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把化学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冰冷的试卷上,让学生怀着新奇、愉悦的心情去主动求知,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二、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观念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设计有机融合、指向性强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对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作用,改变知识灌输式教学,把教学重点从化学知识转移到科学方法的教学,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理解;改进作业设计,设计个性化、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需时间、思考方向、参考与问询的深度与广度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和选择性都能够较好体现。基于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以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为教学起点,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期达到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这是与降低认知负荷的研究相一致的。
三、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催化剂”,在问题和问题解决中活化课堂教学。加拿大McMasterUniversity首创的PBL教学模式对化学课堂教学很有借鉴意义,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任务,采取多样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创造机会,而且要使全体学生参与;任务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使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教学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诊断和改进,弱化考试竞争,鼓励学生自我超越。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提高化学教学实效,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
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学生主动探寻化学本质的好奇心、欣赏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态度、高效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自觉监控化学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等是高效化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尤其是高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中促成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的两大支撑,是解决“会学”和“能学”问题的钥匙。化学学习要注重围着核心概念建构知识体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研究物质的经典模式,按照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用途、制备的线索有序进行;化学用语学习要抓住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的实质;化学理论学习要注重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化学规律学习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对跳出规律的特例要重点记忆;化学实验学习要注重实验对化学原理的验证和解释等等。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自觉监控反思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有效地寻求帮助、主动使用错题本等都让学生更加轻松、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抗压训练和归因指导,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耐受力。
五、结语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中考,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刘成坤.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7).
[2]李丽霞.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7).
[3]毕华林,陈勇.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分析[J].化学教学,2011(10).
[4]陈志.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应树立五种意识[J].化学教学,2011(3).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2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在课外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
当前,课外活动在中学教育中非常活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1.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惊人增加,新的化学知识不断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学生还是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不能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就很难成为创新性人才。而化学课外活动,它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时间也较机动,可使学生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学习到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逐步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青少年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常常不满足于对知识结果的了解,而对知识获得过程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还不满足于老师演示实验,自己观看实验,或几个人一起做的分组实验,总想自己过过瘾,亲自动手,独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奥秘,验证知识或实验的结果。教师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真正满足学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创新奠基,向创新冲刺。
3.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创新教育必须使课堂的创造性教学与课外的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化学专题讲座、化学课外书籍阅读、化学习题研究、化学竞赛辅导、化学晚会、办化学知识黑板报、化学课外实验、化学参观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