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中考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
所谓注重基础,指的是注重对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里所说的基础,和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并不完全等同。总的说来,近两年语文中考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地书写汉字;积累常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借助语感及语法、修辞知识修改病句;积累记诵优秀古诗文;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阅读课标和教材中推荐的文学名著;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等。有些内容虽仍属于传统的“双基”的内容,但题目的设计着意于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着意于语文基本功的考查,着意于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那种以考查是否记住了某些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和静态辨析本身不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立意,突出了学语文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底子、文化的底子,突出了语文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积累
语文学习是累积性的,丰富语言文化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对字词积累,中考主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除此而外,书写技能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5年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在考卷中设计了考查书写技能的题目,还有一些地区设书写水平考查一项,单独赋分,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全卷的书写质量酌情记分。
古诗文积累是积累的重中之重,最近两年,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默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以记诵积累为主,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考查趋势上说,随着新课标对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重视和强调,中考试题也会更加突出对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命题一般比较注意“依标(课程标准)据本(教材)”,以经典诗文为主,题型和能力层次要求趋向多样化,在记忆考查之外,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下准确运用的能力。
对于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能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这部分内容,以记忆考查为主,但在部分地区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试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应用性都有所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2005年许多地区的语文试卷(尤其是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都考查了学生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涉及书目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4分之间,总体赋分不高,试题内容也较浅易,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侧重对文学名著的积累考查,侧重对学生文学名著基本阅读情况的考查,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强调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因此,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在语文考试中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考查知识的现象。从近两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语感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综合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的综合,如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又考查了其书写的技能;将句式仿写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为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流畅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五、着眼应用
着眼应用,指的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设计与实际问题情景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表达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从2005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试卷,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印度洋海啸,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财富》全球论坛,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
一、吃透教材,选取典范文本,把握重难点,切忌舍本逐末
初三语文的复习,既不能把初一至初三的语文课本逐篇地讲解,又不能把这六本书弃之不顾。那么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初三语文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这六本书的重难点,做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在指导初三学生复习语文时,要求学生把七至九年级的六本教科书全部找来。这样做,一是营造复习前的气氛,二是划出每一册中的重点课文。对于这些重点课文,要求学生按体裁进行分类。在记叙文文体中,通过对《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背影》《藤野先生》等重点课文的整理,结合近年徐州市中考语文命题对记叙文考查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钻研这些文本,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事、理、情。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对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说明文文体中,通过对《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重点课文的整理,结合中考对说明文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增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语言的准确性等相关技法的复习。同样,在复习议论文、文学作品时,都加强对课内重点文章的研读,再结合中考对这两种文体的考查形式进行复习。因为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二、以《中考新航标》的习题为练习依据,不搞题海战术
《中考新航标》(语文分册)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又配以适度的习题。在它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复习时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学生学习时目标明确,心中不慌。在初三下学期复习语文时,一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仔细研究文本;一边以《中考新航标》中的习题为练习的依据。在处理新航标的习题时,也不是每题必做。在复习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时,以新航标中的习题为练习的重点;在处理新航标中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的习题时,让学生有选择地做,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把握住了重点,节省了复习时间,避免了题海战术。事实证明,这种复习方法是正确的,2013年所带的班级语文中考成绩名列新沂市第二名,其成绩令领导及同行刮目相看。
三、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在初三这一学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文体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初三刚开学,就从记叙文的写作开始训练,练习一段时间,再训练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散文。
(二)注重文章的立意,鼓励学生写积极的、健康的文章。立意是作文之本,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首先确定文章的立意,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多写积极健康的文章。
(三)鼓励学生多观察,勤于动笔。作文来源于生活,初中生的生活经历并不少,然而他们的作文内容却写得干瘪生硬,其原因是他们缺少一双敏锐观察生活的眼睛。
(四)加强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三开学伊始,要求学生每星期日在田字格中练字一张,星期一上交。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每一位学生的字都写得规范、工整,这为他们在中考中语文取得高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辟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学以致用
为了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初三阶段开辟了语文第二课堂,具体的做法是:
(一)增加阅读量,少做题,让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读书,一直让学生保持这种习惯,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作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生最能灵活掌握、发挥的一部分内容。今年,北京市课标卷的作文分值从50分增加到60分,使得作文更成为中考语文的“重头戏”。一旦作文跑题,对考生的中考成绩会有很大影响。在此专家建议考生,写中考作文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结构前后呼应,首尾注意点题。
选择合适的题
北京十一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张洪旗说,参加中考时,考生首先要从给出的2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择的时候需要一定技巧。考生要选择材料最丰富,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平时写过的好作文如果贴近考试题目,也可以拿来用。张老师建议考生,在选择体裁时,最好选记叙文,因为这是考生在初中阶段练习最多的文体,写起来也比较容易把握。
其次,作文要想不跑题,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寻找好素材。考生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目的设置要求。现在大多数作文题都是话题型,考生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再寻找自己记忆库中最好的、最适应题目的素材使用。动笔之前,考生打一份腹稿,理清思路,想明白要将重点放在哪部分适合。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列出一个提纲,开头怎样写、中间分几段、结尾怎样收题等都可以在事先考虑清楚。
抓住题目关键词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题目关键词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金传富老师教给考生一个小窍门:在写作前,先把题目中要围绕的那个词画个圆圈,随时提醒自己要围绕这点来写。金老师说,考生在写作时,要中心明确,文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围绕中心阐述、发挥。写作中,考生可以使用各种写作技巧,但这些技巧都必须为充分阐释、支持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无论文章总体上分几个层次,都要或多或少、或松或紧地围绕中心来写。这种方法无论在任何文体中都是适用的。
丰台分院冯爱平老师说,写文章不但选材要紧扣题目,组织结构上更要注意点题,一般情况下,开头点题、文中扣题、结尾收题,能做到这3次呼应就可以,关注开头、结尾与中心的联系,更便于阅卷老师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议论文写作也是同理,先找好要写的中心论点,再围绕这一论点用各种方法论证,这样即使选材上有些偏,也能够保证文章收回到中心上来。
写作文有“五个一”
清华附中初三语文组张彪老师告诉考生,写中考作文要注意“五个一”,即一个亮丽的题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中有一句点明主旨的话;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和一张整洁的卷面。在审题时,不但要注意题目的表面意义,而且还要从表面深挖进去,仔细品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材料型作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文章只有一个主题,考生就可以通过提炼段意的方法找出题目中的语意指向,从而展开文章;另一种是文章可供选择的主题有两个以上,那么考生一定要选中一个主题展开,而不要想面面俱到,使文章结构散乱。材料型作文所给的材料,考生也要谨慎使用,看清要求。要求中注明“结合或根据材料”的,就应该在文章中以精炼的方式提到,没有要求结合的,就可用可不用。
关键词: 2009年中考语文 “积累和运用”板块 命题趋势
中考语文“积累和运用”板块命题趋势着重考查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强调了思维的过程。依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命题的思想,不言而喻,今后的“积累与运用”试题将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009年中考语文命题将遵循2008年的命题思路,命题的导向特点依然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积累和运用”板块仍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但分值和题量将进行微调,题型将越来越灵活新颖。文言文字词理解、句意理解的考查将主要集中于放在具体的文言文语段阅读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趋合理。现结合近两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谈谈2009年中考语文“积累和运用”板块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一、命题的范围和考点
1. 字形字音考查,考点仍然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试题仍然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而易读错、写错的字作为命题的重点,今年题型的设置将出现变化,如字形考查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强调实际运用。
2.词语、成语考查,进一步趋向理解与综合运用。理解主要考查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作用,考查对词语、成语释义的正确判别等。运用的考查点则集中在根据语境选词填空,使用正误的判别等。综合理解与运用的考查趋向越来越明显。
3.句子考查,正确理解和判断句子语病的能力,病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自己甄别、修改,更注重实际运用。句子的衔接和连贯也是考查的形式,这类题型是先提供上下文,再提供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还有排序题型,这类题型是给考生几个顺序打乱的句子,然后要求考生排序,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语境意识。
4.修辞主要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有些还同写对联题、要求用某种修辞仿写的题型结合起来,更注重实际运用;对修辞的考查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仿写、续写是为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设置的考查点,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看,这一考点也属于修辞范围,因此多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比如同比喻、排比、对偶等相结合,综合性更强。这类题目也经常同语言连贯题结合起来考查。
5.名句默写考查形式多样。对考纲中要求背诵的课内外古诗词名句要能够熟练背诵默写,要有较为丰厚的名句积累,并在识记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理解名句的丰富内涵。考查形式有给出语言环境(上下句)默写、根据文句含义的提供的理解性默写及结合现实的具体运用的默写。注重在运用中生活化地考查古诗文积累。不仅能考查记忆,而且能考查理解和运用,又有人文熏陶的积极导向。
二、复习应对的策略
1.落实两项研究,把握命题趋势。一是研究初三两次市质检试题的“积累和运用”题型,明确复习的方向。二是研究考纲。《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要认真研究2009年中考说明,然后在复习中加以落实。通过分析,明确试题特点、考查目的和要求,提高复习教学质量。“积累运用”知识点杂,涉及面广,应逐项有序复习,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落实。
(1)必须充分利用课本,夯实基础,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失分。建议重点注意:①多音字;②形似字;③同音字;④偏旁相同、部首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字。并指导学生在考试中读题要认真、仔细,注意每个字的细微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读一读,写一写”所提供的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明确词语、成语含义,辨别词的语体色彩、感彩,辨析同义词。词句的训练要以语境练习为主,并加强解题指导,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再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特别要注重成语辨析的训练。
(2)语病的种类有很多,教师可以把语病类型进行归类,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熟悉典型病例,如语序不当中定语、状语位置不当;搭配不当中一面对两面;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关联词语的使用主要是语感,在复习时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来强化。
(3)指导学生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写多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比如同比喻、排比、对偶等相结合,综合性更强。这类题目也经常同语言连贯题结合起来考查。平时应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训练,明确仿写在内容、句式、修辞上的一致性要求。
(4)默写必须和诗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掌握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句子,理解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句子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心中有数――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按照《考试说明》确定的80篇古诗文,复习时要看是否属于要求背诵的,剔除次要,抓住主要。名言警句最重要,可采用圈点法等攻克易错字。反复写几遍,中考时就不容易失分了。
2.上好专题训练课,发挥中考的“积累和运用”原型题效应。中考语文复习题海战术固不可取,但是高质量的专题训练课还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就要选题,为此,教师在选题时不妨借鉴一下最近社会上的热门复习材料,它们多是中考的原型题,是蕴含多个知识点的复合题。学生掌握了原型题,也就是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的思路及技巧,进而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深入探究原型题,学生就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融会贯通,科学备考。
3.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做近几年出现的各种新题型,如情境会话,仿写句、段等。语文学习强调语文积累和人文修养,语文素养的考查主要通过综合性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理解运用、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语段综合考查等形式体现。测试综合素养也包括了对一些基本学习习惯方式的考查,如文学常识、名句积累卡片等。综合性学习创新题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能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感情,必将成为中考语言运用题的出题方向。为此,教师在语文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既要苦读圣贤书,又要多闻窗外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基础知识的涉及面广泛,要想使学生在中考中做到少丢分,甚至不丢分,教师应牢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训。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树立长远意识,点滴引导,在复习中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采用打游击战术安排复习时间,用运动战术强化复习效果。相信经过精心的辅导,学生会在中考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我不苟同以上观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命题规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字的音、型、义的考查,90%以上的内容是围绕着中学语文教材的,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在教材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一
(一)从阅读理解题的考察知识来看,要想提高阅读得分率,仍离不开课本的深入系统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记叙文阅读,厦门2010年有这样一道记叙文的中考阅读题(文字材料略),请看本道题的问题: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____,地点在____。故事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过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 问:“长官贵姓?来此何干?”
②“我叫,特来拜访三仙老医生。”____ 答道。
③道童____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⑤段联系道童回答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来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述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字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三顾草庐传佳话。下联:____________ 。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以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又可与《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做比较,探讨异同和提出质疑。
这道题基本上体现了记叙文阅读要考查的内容。第1题考查了记叙文要素,第2、3两题考查记叙文局部内容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品味。第5题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语的含义。第6题考查表达方式运用。第7题考查写作技术。第8题考查记叙中详与略。第9题考查主题的把握。第10题考查概括大意。第11题考查语言表达。
(二)综合起来看: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以下几点始终是热点。
1.对记叙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味。
5.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6.对句子的含义、意思、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阅读题命题的角度,这些知识点,都是语文教材反复强调的,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而且非常有系统性。
二
(一)再看说明文,要想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得分率,同样离不开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传授的说明文的知识和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作如下筛选。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和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对言之有序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以上几点都是说明文命题最常规的角度,不管其命题花样怎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议论文的学习是否能离开中学语文教材呢?我们仍看近几年中考考查议论文的出题特点。
有关近几年的议论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也作了如下筛选:
1.选课外材料,考查议论文体知识。
2.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在议论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答案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5.对议论的三要素及其语言特点的考查。
6.论证思路的展开。
从字、词、句的考查,到名家名句的积累与默写,再到三大文体的阅读,无非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学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偏离教材的。因此偏离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是无的放矢。无论哪本课外读物,不论其反映的生活的内容是多么深广,不论其艺术价值多么高,都无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学习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 语文中考 复习指导 复习技巧
每年中考成绩揭晓后,都有黑马出现,老师惊奇、学生诧异,殊不知这类学生在中考冲刺的时候,心态平和,能梳理出知识结构,制订出科学实用的复习计划,特别是能对语文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症下药,能使语文复习有的放矢,自然效果事半功倍,考出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但有的平时成绩优秀,而中考成绩却与平时大相径庭,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备考时产生了忧患、焦虑、烦躁心理而患得患失,导致产生失眠、健忘等状况,复习找不到章法,复习效率下降,对模拟考信心不足,这时就需要语文老师为学生指点迷津,调整心态,克服过分紧张状态,同时传授复习技巧,扬长避短,避免重复复习,下面具体谈谈如何为学生复习指点迷津,在中考中脱颖而出。
一、抓住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好专题复习
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复习时容易丢三落四,为了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地组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把散见于书本中基础知识系统化,解决了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1.注重字词句的音、形、义、标点的积累和运用。
中考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汉语拼音和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老师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训练,老师可以查阅资料,搜集过去中考基础题的信息,印刷汉字音、形、义的专题训练,能让学生广泛而准确地辨析字的读音,改正错别字,理解在特定环境下词语的意思或者用法。例如,根据拼音写出汉字:bǔ( )育,义不容cí( )等;改正错别字:娇揉造作( ),融汇贯通( ),皮开肉定( )等,这要求学生多做,强化辨别字音、字形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切实做好古诗词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工作。
为了做好基础题,老师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背诵教材中的名篇名句,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富有生命力的名言名句,老师精心设计成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给下句补上句,一种给上句补下句,我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专门进行古诗词默写比赛,课后要求两两学生结对背诵,同时我要求学生会背诵不行,还要注意字不能写错、写别,实践证明,效果奇好。
3.指导学生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不能望文生义。
这一项的考题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词义,然后准确把握特殊语境,最后对给出的答案进行比较、筛选,这样正确答案就显现出来了。例如,选出括号里词不恰当的一项:
A.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包罗万象),令人眼花缭乱。
B.亚历山大想尽办法要想一想,结果还是(踌躇满志),拔出剑,将结劈成两半。
C.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
D.不少学问渊博的人,不知(融会贯通)终身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
辨析词语使用要注意词语的表意、感情,得出B项(踌躇满志)错误。经过老师专题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克服词的使用。
4.能够分析语言中修辞,会写简单应用文。
首先要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含义,例如,比拟、比喻、夸张、反复、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的意义,其次要了解在不同文体中根据表达效果选择合适的修辞。平时我培养应用文的书写,例如,通知、拟写广告、写赠言等,一要指导学生不同的应用文有不同的格式,二要学会鉴赏各种应用文的能力,例如:(1)以人为本,以绿为根,以水为脉。(公益广告)
(2)闻香已醉,未品先酣。(洋河酒广告)
它们分别使用什么修辞?如何赏析?学生不难看出答案:(1)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生动有力突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2)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酒的香醇与怡人的甘美,激起人们品尝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5.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一要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二要指导学生借景传情,找出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并对诗眼性质的句子仔细揣摩,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妙用。
二、通读阅读理解,抓住阅读理解文体感悟
每每遇到阅读理解学生就头疼,因为有的太长,太深,学生静不下心把行文看完,很随意地就把答案写上去了,当然影响这部分的得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克服对阅读理解的畏惧心理,要做好正确引导。
1.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指导。
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思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结合文本、话题进行感悟,概括要点,进行迁移,抒发自己的见解及生活体验,并且能够围绕文章设计问题,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对文言文的阅读的复习。
平时要注意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应用;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读音;重点句子的翻译,特别要注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的理解;最后要从文中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平时复习能做到这一点,文言文阅读时应该没有大问题。
三、作文选材要广泛,立意要新颖
要让作文打动读者,首先选材要广泛,立意要新颖,语言要丰富。其次,动用真情实感,会联想和想象,力求创作有新意,同时书写要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总之,为了保持学生中考临门一脚的成功率,既要靠学生的苦学,又要靠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复习会学、巧学,提高复习效率。
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阅读在中考占据了25分。所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如何突破阅读呢?我们在当下实战中是这样做的。
重点讲解三个专用名词:它们是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方法。(2)描写方法:文学中描写方法不胜枚举,但初中范围内主要是指语言、动作、外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介于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之间的一个定义。往往是一段或几段之间运用的手法。它是指侧面描写(也是描写方法)欲扬先抑手法、直抒胸臆手法、对比手法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的具体答题技巧,力争创建表述公式,为现代文阅读答题的高分创造条件,具体为:
(一)突出现代文阅读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种题型我们一般认为应该这样答题: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为××做了铺垫(如果是小说我们同学就加一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题干之中提出赏析一句话
这种题型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总结。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重叠词和拟声词。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将考虑描写方法。同样如果有描写方法,那么重叠词和拟声词就不用考虑了。假使没有描写方法,我们最后考虑重叠词和拟声词。
(三)现代文阅读答题中问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当问首句、首段的作用时一般这样作答:内容上是开篇切题,为下铺垫,同时简要概括一下××文题、为××做了铺垫;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同时概括一下引出了××下文。(2)当问中间句、中间段的作用时,通常这样作答:内容上一般先概括段意,然后说明为下了××的铺垫。结构上一般先答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同时引出了××下文。(3)当问末句、末段作用时我们指导这样答题:内容上是深化了中心,将具体文章中心展开概括。结构上是收束了全篇,照应开头,深化了××中心。
二、作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作文在中考之中大小作文分值是60分,这说明中考试卷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作文指导。第一,当接触初一的学生时,首先讲一下标点符号的占格。第二,强调阅读的过程中摹写的重要。第三,重点强调四类文。第四,为学生提供关于中学作文投稿的网址,让互联网加到中学作文中来,以实现交流和进步等方面。
第一,明确点号是指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它们都应该在稿纸上占一个方格,写在方格的左方,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第二,摹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又一个特色,怎样做是摹写而不是抄写呢?分寸的把握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学生,杜绝没有动脑的抄写。为了实现摹写,每次给完命题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准备写作的素材,同时提前给出命题,以期待实现以阅读来强化写作,达到只要训练就有进步的目的。
第三,现代中学生的当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材料作文依然是重要的四种文体。
第四,中考作文中字迹的规范与否至关重要,要加强练字规范性的训练,方法就是每天一文的抄写,这比日记更直接。既使学生练了字,又加强了文学的修养。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心开花
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在中考之中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出题,它主要还是围绕着语文课本的内容展开的,由此制定了课外文言文课内考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课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必须把积累当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熟练背诵,我们检查背诵的方式是每一名同学都到讲台背诵,学生当评审,通过为止。这样就使学生以课本为中心实现飞跃,当然也就实现了中心开花。
四、名著阅读用耳朵阅读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家喻户晓,但是学生普遍不愿意读这四本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教学中采取用耳朵阅读的方式。例如,1986版的四大古典名著视剧,演员的台词和原书文字是基本一致的,我们每天组织学生休息时看一集有关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把中考中常见的习题给予有意地带出。逐渐使学生培养出看四大古典名著的习惯。
五、古诗词的多元应用
中考当中古诗词占15分。这15分又分成两部分,背诵默写分;理解默写分。背诵默写是指给出上句或下句,让填充诗句;理解默写是指给出提示语,问是哪首诗词中的哪句。为了应对考试实战的需求,我们要求学生灌口背诵诗词;讲解诗词时重点是记录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以此达到准确把握的目的。
除主观上应对中考实战以外,客观上也提醒学生,注意语文处处是作文的素材积累。而古诗词对于文章的切题、扣题、拔高主题、增加文章古文化底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诗词的学习是多元应对,从而做到多元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一、文言文阅读题。
近几年来陕西省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主要以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出现,这和全国中考文言文命题趋势是一致的。
(一)文言文阅读考题的特点。
1.题型较为稳定。一般是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翻译文中重点句子,课文内容简答等。
2.题量变化不大。一般为4小题,分值10分左右。
3.重视文言积累。近几年各所考的词语、句子基本是课本的重点,像实词的具体解释、虚词的基本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的介绍等等,几乎在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有较明确的解说。
4.突出内容理解。大多要求考生能对文段进行一些不太深的理解,或要求就内容答题,或要求就主旨谈看法,或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少量的还涉及一些写作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2.常用文言虚词,重点实词的解释。
3.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主要观点,内容,中心句等。)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7.分析写作特点。
8.考查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具有迁移性的创新思维题。
(三)文言文的复习。
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问题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
1.注重课内积累,多做比较,仔细判别。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其知识点都在课内,即使是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也是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这就要求考生要熟读课内文言文,将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加以归类,熟练掌握,比如对于虚词“而”的用法的归类,它有四种情况:(1)起转折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然而”、“却”;(2)起顺接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然后”、“就”;(3)表示并列关系的,相当于现在的“又”;(4)不翻译在句子中起取消其独立性作用,去掉其句子依然读通,意义也不变。这样学生在复习中一旦遇到这个“而”字马上就会从这四个方面考虑,从而找到应选的答案。再比如“然”字,一般来说,它在形容词后面的意思为“……的样子”,学生明白后一遇到其字首先看它前面是什么性质的词,若是形容词,那么该字的意思就豁然明白了。
2.在解答时要注意比较,总结规律。文言实词的读音不同,其意义必不相同,文言虚词用法不同,意义必然不相同,仔细比较例句选项,联系课内积累,就可以提高解答准确率了。
3.在复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断句翻译应遵从原则与方法。让学生明白,文言语句断读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重点的词应解释准确,句式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省略的成分应当予以补充。
4.教会学生注重朗读,整体感知。答题前应做到三读:一读,感知节奏停顿;再读,理清层次,掌握大致内容;三读,推敲难句句意。最后达到对记叙故事类的文章要弄清要素,对议论类的文章分清观点材料的目的。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一般来说,字词过关,内容要把握正确,答题正确率就高了,切忌一知半解,胡乱碰撞。
二、古诗词鉴赏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古诗词的考查要点。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考查形式。
陕西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常见题型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大多以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对比题为主。
(三)古诗词鉴赏题的复习。
1.体味诗歌的造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像”“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储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解题钥匙的切入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一个人同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呢?
一、 注重学生的课内现代文的阅读,并进行课外迁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标中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对“课文”的阅读,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景,并能说出体验,三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我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进行如下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行文的?二作者描绘春天景物时,描写了哪五幅画面?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答出了“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课时,体味推敲重要词句,领悟内涵,提炼主旨,阅读春草图时,体味重点词“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并学习了正面侧面描写;阅读“春花图”时,抓住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从修辞角度欣赏了语言,并抓住“闹”字,“飞来飞去”,用“蜂闹”、“蝴蝶”的飞来飞去,从侧面描写了花多、花香甜等,这部分也涉及了实写虚写问题,讲解“春风图”时,重点讲解了描写角度的五个方面“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而分析“春雨图”时,重点交代描写顺序。
作了以上的分析后,很容易的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课内教学完成后,从课外找类似的文本《享受春雨》进行知识点迁移,在训练这篇阅读时,设计的问题包括对语句的理解,描写角度,写作顺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等,这样做既是对课内知识点的巩固,同时也是为中考课外阅读的考查奠定基础。
二 、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导
课程标准在阅读里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一文时,我做了如下教学处理:学生自行朗读,指名朗读,对照书下注解译文,老师做重点字句的强调,并写在黑板上如:期、去、辄古今异义,通假字“不”的含义,还有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的讲解。在重点字词的处理中“是”“乃”的字义,除了本课意义外,进行了初中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梳理,是,本文表判断,它还有“这”的字义,那么当“这”讲的古代汉语中还有“斯”,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它的另外一个字义“对”,当“对”讲的还有“然”这个汉字,“然”在文言文中大多翻译成“……样子”例如《伤仲永》一文中“泯然众人矣”;在讲“乃”这个汉字时,本课是“去后乃至”译为“才”,它的字义还有几种:(1)“是”“我乃河东人氏”,(2)“于是,就”如《卖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3)“竟然”如《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对文章的主旨的提炼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结合文章主旨而进行了课外文段的训练。我找来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背诺之人 》、《吴起为信》,这两篇短文除了主旨相关外,还有许多初中阶段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如:昔、期、其、亡、予、诸、向、若、盖、遂等。
在教授这篇课外文言时,应该注意设计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文章开篇写商人于济水遇险,他有一句诺言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商人获救后,他兑现了他的承诺吗?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4。同样是与人期,“友人”和“吴起”做法有什么不同?这种教学应该是很好实现了文本的迁移,初一就这样做,坚持下去,学生一定收获颇丰 。事实证明,学生虽然初学文言文,但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 、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中对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是: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对课外阅读对象做出了规定涉及了名著,我们初中阶段重点是十部,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
针对这一要求,我指导学生根据语文教材附录部分名著进行阅读,阅读方法课采用多种多样,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积累优秀词句,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语文 难点 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81-01
语文教学的难点多、涉及面广,但仔细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主要集中在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这几个知识版块上。排除学生学习上广泛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提高,单从老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上加以探究,确实可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
一 重视知识的识记,厚积才能有发
比如,对联,“忆苦思甜《榆钱饭》”(泉州中考题)。这一上联从结构上分析是4字+3字的两个短语;前一个又是2+2的结构,都是动宾结构,且“苦”与“甜”在词语感彩上互为反义词;而后面《榆钱饭》为一课文篇目,“榆钱”是名词,作名词“饭”的定语。评卷中不少学生答出了类似“艰苦奋斗《枣核》”“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其实只要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讲清对联的基本对仗知识,字对字,词对词,对应词性相同,字数相等;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等等,学生顺手拈来并非难事。语言运用中的续句、仿句这些都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又如,2009年厦门中考试题22题: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其中抄写篇目、作者、摘句实属“送分”,而“品味”一点,这就成了学生的“难点”。学生要掌握修辞中比喻、拟人的“生动、形象”,排比的“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对比的“对比鲜明、更能表现事物特点”等,或者人物描写包含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都在于“让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都要求尽可能做事“细致传神”。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写淡化了许多语法内容和语文知识系统性,教材在具体的教学中虽可以不把这部分当做重点加以“字斟句酌”地推敲探究,但却不可忽略平时教学中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不可忽略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后续学习的作用。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感悟”现象,但这种“感悟”却常常缺乏一定的触发点,所以这些必须识记的知识往往就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基础。
二 方法指导到位,授渔非鱼
人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导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题,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得当、思路清晰,做题也就成功了一半。
如2009年漳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19题:你是否赞同文中家长对孩子的做法?为什么?
《“己养养鸟”莫如“鸟养养鸟”》文中讲鲁王“奏九韵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对鸟的关怀“无微不至”,而鸟惶恐忧惧而死。推及现今父母“将孩子关在教室,学不感兴趣的唱歌、跳舞、画画、弹琴、吹箫、下棋、吟诗、书法……”。
这类开放性题型答题一般都是观点不求统一,但要能自圆其说。所以平时练习时,只要给学生讲清方法,即先做判断“赞同”或“不赞同”;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答出“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拔苗助长,应尊重孩子选择”。在结合自身实际时,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根据分数值大小来考虑答题的长短。这样分步答题,方法正确,答题就得心应手。
现代文阅读中对于文章的理解,大多数的题型都有赖于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任何文体的文章,不管采用什么艺术手法,归根到底是要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掌握了这一方法,答题的思路就明确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答题的方向就不成问题。不管涉及艺术手法分析、段落句子分析,还是结构层次把握,沿着“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思路,都会变得容易。
三 归类整合,对比甄别
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大多存在于学生认知上的混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了“对比”就有了鉴别,不同知识点的不同特征在“对比”中才能尽显无疑。
正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感知理解方法上,一般可以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文章介绍了什么事物是什么特点”和“课文论证和反驳什么”入手。
2009年莆田市中考题第18题: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一题在判断了文章是叙事散文以后,只要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按部就班答下来就可以了。其参考答案为:“答题人在《开心辞典》上放弃继续答题”。“我放弃考研。”
这样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和思维规律,往往能做到思维方向明确、直接,少走思维弯路,在文本面前得心应手,举重若轻。
如“对比”,在修辞上叫“对比”的修辞手法,在表现手法上同样叫“对比”,而在说明文中称作“作比较”,在议论文中则成“对比论证”。其实在具体的辨别和运用上有着诸多的相似、相同之处。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后,及时把这些点整合到一起进行辨析,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不少学生对于一些语文学习上的难点问题常常体现为“三分困难,七分恐惧”的非常态心理,不知如何提笔、如何表达。之所以常成为学生的“难点”,大都是学生不能把这些“难点”加以分解。
例如,2009年宁德中考题中,阅读记叙文《谅你挣不到一元钱》中第9题:揣摩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妙处。
一、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无论是市县统考还是学校抽测,语文阅读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甚少。这就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语文课听与不听都一样的错觉。事实上,不管选取的是什么阅读材料,其考点都是语文课上所涉及到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因为课文是基础、是根本,所以只要我们牢牢地立足于课本这个“本”,就能够以不变来应万变,收到“以静制动”之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文教材都是经典范文,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对于其中的重点语段,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认真揣摩,分析、比较,从中找出特点及规律,并形成阅读能力。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图短期实效、授之以鱼,而应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做到“授之以渔”。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充满激发、启发、调动的内容,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甚至可以把课文文本当作阅读理解分析题,引领学生读懂读透。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数,较快校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帮学生明确阅读体的命题规律、命题内容和命题范围,如把要点概括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二、开展广泛的专题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要帮助学生选好篇目,或以内容组材组织学生围绕“人与自然”、“至爱亲情”、“人生思索”、“乡愁情思”、“地域文化”、“前沿科技”、“青春放歌”、“人生之旅”等专题;或以文体组材,或以题型类别组材,如理解词语句子类、鉴赏分析类,进行扎实有效的专题性阅读。
平时还要注意加强中考意识,进行双向读练。一方面精选部分中考试题,让学生在实战练习中感悟中考现代文阅读解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精选部分与中考题文相仿的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题点,设计考题,然后自己做出解答或同学互答,最后点评、交流、小结。 转贴于
三、加强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只有从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只有全方位地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会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的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