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的经济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分析
1.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涵义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的运动的一个产物。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2.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特征
2.1外部效应
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成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
外部效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外部效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即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属于买卖关系范畴,它仅指那些不需要支付货币的收益或损害。②外部效应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它是伴随着生产或消费而产生的某些副作用,而不受本原性或预谋性影响。③外部效应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外部效应产生时,所产生的影响会通过关联性强制地作用于受影响者,而受影响者一般难以回避。④外部效应难以完全消除。受信息不完备、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验证将外部效应完全消除。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例如,我国建筑广泛使用的煤炭价格很低,并没有充分考虑煤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成本,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使用,而绿色建筑提倡采用的其他一些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等)如不未充分考虑环境收益就会显得价格过高,使其与煤炭在经济成本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影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2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少。
绿色建筑的环境影响需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考虑,包括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制造、运输、施工、使用和分解过程,以建筑能耗为例,其中建材和建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仅相当于建筑物使用权3~5年中所消耗的能源。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左右。因此,提高建筑热工作能将产生长期经济效益,虽然这也会增加一部分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但研究表明,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考虑建造阶段的成本投入还是很划算的。由于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占主要部分的使用能耗是在一个长期过程(50年到70年)中发生的,高贴现率使这个长期费用在现在看来显得并不重要,业主对建筑节能缺乏动力。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性中成本回收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节能成本5~10年的回收期是比较理想的。一些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的技术,例如太阳能光电转化装置,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则要困难得多。
3.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评价
3.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3.1.1建筑节能的经济特征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段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交通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价值。以空调能耗为例:
①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②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怀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③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④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⑤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3.1.2我国的建筑节能具有较大的潜力
至2000年,我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城市已达76.6亿m2(其中住宅441.1亿m2),农村达200.4亿m2(住宅建筑约占80%),其中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50%)的只有1.8m2,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占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的2.3%,绝大部分部属于高耗能建筑。据建设部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全国城镇共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2亿m2,实现节能1094万t标准煤,节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4.6亿元,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的节能效益为13.94元。
3.1.3建筑节能经济价值的计算
(1)直接经济价值计算
有关建筑节能经济性能的计算通常有两个部分组成:
节能收益一节能量×能源价格
节能投资一节能工程造价一非节能工程造价
一单位面积投资增额×总建筑面积
计算降低建筑能耗带来的经济收益值需要基本的能源价格,这也是整个计算中最具可变性的因素,这种可变性不仅来自能源价格的浮动性,同时来自能源计价体系统模式的变化(由于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明显,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稳定的民用能源计价体系将逐步为分时计价系统所取代)。美国相关研究表明,采取分时计价系统后,由于绿色建筑在峰时电价阶段的优异表现,使得绿色建筑的节能优势更加凸显,节能的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2)间接环境经济价值计算
尽管在目前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对于采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与健康损失不予考虑,但绿色建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正逐步被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逐步被纳入绿色建筑经济价值评估的范围。
对环境污染的经济价值评估一般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三种方法:
①直接损害法:污染对财产、人们健康和环境的直接破坏。②防护费用法:避免或修复污染损害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价值。③价值转化法:当有害物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时的价值。
3.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m3。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
3.2.1建筑节水的总体经济效益明显
当前,我国每年新建住宅5亿m2,据统计用水量约为10亿m3/年,与现有住宅一起,住宅建筑耗水量占全国耗水总量的32%左右。如果新建住宅小区综合节水率达到30%,则仅新建住宅小区每年就可节水3亿多立方米,10年后可实现年节水量约30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京津的年调水量的总和。简单的节水策略就可以有效实现节水22%的目标,其中办公建筑可以节水40%、学校21%、医院22%。
同时,节水策略还具有灵活的特点,同一个项目通常可以在室内、室外两方面选择多种节水技术措施实现节水目标,如高效的景观灌溉系统、雨水回用系统、景观用水管理程序、管道渗漏自动监测、节水型器具、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这有利于选择生态经济效率最高的绿色建筑节水方式。
3.2.2绿色建筑节水的经济收益估算
对于建筑节水策略进行经济收益估算的基本公式为:
节水收益A=节水量×水资源价格
收益估算的复杂性来自于水资源价格的多样性,如区域水资源价格存在差异,不同建筑类型使用水资源的价格也不相同。节水策略带来的经济价值所占比重虽然并不很高(约为节能价值的1/10),但由于其投资效率较高(以较少的投入获取相对理想的效果),技术简单、成熟,因此节水策略仍然是大多数绿色建筑乐于采用的设计策略。
3.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调整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村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3.3.1绿色建筑节材策略及其环境评价
建筑的材料消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装修用材;设备、管道等附属设施用材。其中,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约占建筑材料消耗的2/3,是建筑节材策略主要的关注对象。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绿色建筑节材策略主要包括: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采用工业化成品,使用绿色建材等。
建筑材料消耗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能量流与物质流两方面进行评价:前者关注的是建材从原料采集、生产、运输、装配、拆除、废弃等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后者主要指在这一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资源占用与消耗。能量流的环境影响是其中的主导性内容,因此,生态学中采用“含能”作为材料生态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
3.3.2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
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主要由降低材料“含能”带来的环境贡献——间接经济价值,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成本和减少建筑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两部分内容构成。前者的估算方法与节能策略的间接经济价值估算相同,受到制度和认识的局限,目前并未纳入传统建筑经济价值评价中,而由节材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减排经济价值成为肖前有关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经济贡献评价的主要部分。
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垃圾的拓放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垃圾就超过1亿吨,全国建筑垃圾总排放量达数亿吨,约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30%~40%;而且目前建筑垃圾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补充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耗用大量土地和运输费用。因此,垃圾减排不仅省去了垃圾清运与处理的费用,同时节省下来的本来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与环境价值。
当然,对于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评价依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目前的垃圾清运与处理费用还没有对可回收材料进行区别对待;其次,对于垃圾填埋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且绿色建材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还不成熟,它与建筑节材规划直接的协同配合还有待深化。对绿色建筑节材策略进行准确、全面的经济评估还需要在基础研究、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做许多工作。
3.4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的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用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
3.4.1紧凑式开发的经济特征
节地策略所依据的基本原则,表面看来许多时候是与城市土地价值的区位分布特征相背离的。以我国正在发生的城市扩张与蔓延现象为例,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郊区土地的低廉价格,它不仅有利于以更低的成本建设大量的建筑以满足城市化加速的要求,同时较低的建筑价格也比较适合新生城市人群的消费水平,而节地策略所提倡的对城市内部既有用地改造与再开发,则往往要承担巨大的土地费用,高额的土地成本必然会转嫁到相应的建筑产品中,使其成为高收入人群的“专利”。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建筑消费需要,扩张与蔓延成为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蔓延背后潜在的社会成本,即郊区居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带来污染的增加)、钟摆式交通的低效率、城市中心的衰落,被占农田的生态价值破坏与丧失等。
与之相比,遵循节地原则的绿色建筑在经济综合效益方面具有多重优势。以对既有用地的改造和再开发为例,首先可以节省大笔的市政基础建设投资和未来使用者的交通费用;其次对其中的旧建筑,可以通过对现有结构、材料的改造与重新利用,减少重新建设所需的土建投入,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对于“褐地”的开发,政府通常还会提供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既有用地周边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也是提升绿色建筑综合价值的重要因素。
3.4.2原生环境式开发的经济特征
对原生环境与生态节点的保护也不只是一种被动的经济投入,它们一方面可以为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同时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于地产开发项目而言,环境、生态已经日益成为提升房地产价值的最好“卖点”;而对于办公建筑,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提升入驻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社会形象;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进行建筑废水的自然处理,也有可能减少人工水处理设施的建造与维护费用。
与节能、节水、节材等策略不同,由于节地策略的经济价值往往不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有可能同时惠及多个层面,这使得关于绿色建筑节地策略的经济评估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节地策略的实施更多需要依靠宏观层面的控制,无论是节地型区域规划、建设指标的制订,还是对节地型开发提供激励性政策引导,都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开发用地的选择和最终决策则来自地产开发机构,因此影响绿色建筑节地策略经济价值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政府和地产开发机构等进行建设决策的方面。当然由于不同决策集团的决策依据与目标不尽相同,设计机构的作用在于通过微观的设计建议,帮助他们协调目标差异形成有利于环境与经济共赢的节地决策。
4.绿色建筑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价值特征
4.1投资决策阶段
根据工程造价控制理论,决策阶段对该项目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例如,五星级酒店的造价要高出三星级酒店30%~50%,高级公寓的造价是普通低标准住宅造价的一倍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在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4.2规划设计阶段
有关研究表明,在规划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8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5%~10%,有时甚至可以达到20%。可见,虽然设计的费用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是绿色建筑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的关键阶段。
4.3施工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可能产生浪费的主要环节在于施工方案与工程变更。施工方案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机具选择、施工顺序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与人员的工作效率,而由于设计、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常常会带来工程的返工,对工期与造价带来影响。
粗犷型建造、工厂化水平低等建造阶段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4.4使用阶段
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要优于常规建筑,而且随着以产业化为标志的技术不断成熟,对于许多新建项目,如果一开始就以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完全有可能减少近20%~30%的成本,加上节省能源等使用阶段附加价值,绿色建筑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推动价值。常规建筑的经济特征与此正好相反,往往前期投入相对较低,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却要付出更高的维护和废弃处理费用,如果再一步考虑建筑对使用者健康、舒适,以及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吸纳等环境破坏的环境代价,那么传统的建筑物的经济代价更是高得惊人。
5.绿色建筑周期的成本控制
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满足功能需求基础上实现投入最小化;二是在相同投入条件下实现功能效益最大化。前者着重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后者则强调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供给质量。建筑的一次造价和使用期间操作运行费用、维修费用、更换及改造费用等构成经济学家所称的“全生命周期费用”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方案的优劣。虽然建筑产品的后期投入与一次造价的比例,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项目而异,但后期投入始终是非常可观的,建筑师应充分考虑到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投入及其在全生命费用中的比重,运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平衡一次投资在建筑商、业主和开发商的帐单上,但却必须由环境或整个社会消化。
一、矿业企业的特殊性――从企业价值评估角度理解
相对于一般的制造加工企业,矿业企业生产经营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采用常规评估方法对矿业企业价值进行评估面临问题。
(一)作为生产劳动对象的矿产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使得矿山寿命有限
一般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可以通过外购来满足,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可以永葆企业青春。矿山企业生产利用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可耗竭性资源。矿山的寿命取决于其开采范围内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储量多,服务年限就长一点;储量少,服务年限就短一些。但不管拥有资源量是多少,矿山企业终因可采储量耗竭而停产、闭坑。
一般类型企业价值评估中,在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时,都假设企业可持续经营,因而在评估实务中假定企业未来处于稳定收益期,利用永续年金现值法估算其未来稳定期的价值。而矿业企业的矿山寿命是有限的,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一般会根据它的矿山寿命来决定收益时间的长短。因此,利用收益法对矿业企业进行评估不同于一般企业。
(二)矿业行业具有高风险性,折现率难以选取
矿产赋存于地下,即使通过详细勘探亦不能完全了解其品质和规模。寻找、勘探以至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就是一个对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找矿难度大、成本高、勘探、开发的风险多,是一般工业企业不可比拟的。
在对矿业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如何考虑其高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尤其是在采用收益法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折现率来反映矿业企业的高风险状况,面临着困难。
(三)矿业具有周期性特点,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矿业是比较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矿业发展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基本是一致的,一般十年一个周期。基本金属的价格及矿业公司市场价值(股价)的波动幅度大于工业增加值的波动幅度。以中国股市为例,2005―2007年有色金属股价上涨了32倍,而股市只涨了5倍。2008年股市下跌,有色股跌到只剩1/6,而股市还剩1/3,差一倍。同期全球有色金属的价格上涨了2~10倍。
大型矿山寿命期限都远超过10年的矿业周期,一般都跨3~6个矿业周期,期间,矿产品价格将经历较大的波动。因此,在评估矿业企业价值时,应考虑矿业周期的影响。然而,评估实务中,收益法对一般企业的价值评估都假定未来产品价格不变,这与矿业行业具有周期性是不符的。
(四)矿山企业建筑物价值具有特殊性
矿业企业建筑物包括地面建筑物和矿井建筑物。
1.地面建筑物价值
大部分矿山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经济依靠矿业。一旦矿产资源开采枯竭,矿业企业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地面建筑物的价值将降到一般山区的水平,价值大幅缩水,虽然很多地面建筑物在矿井闭坑结束后仍能正常使用。
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结合矿山寿命期限和当地经济情况确定矿山企业地面建筑物的价值。若矿山附近有其他经济实体的发展,一般地面建筑价值会高一些。
2.矿井建筑物价值
矿山的生产中,必须掘进建造大量的构筑物。如地下开采的井筒、井底车场、运输大巷等大量井巷工程。
由于矿井建筑物生产用途的专业性、不可移动性、服务期间的特定性,其价值既依赖于历史成本,又与巷道周围的矿产资源开采密切相关。
如为某个阶段服务的大巷会随着该阶段资源开采完毕而丧失其全部价值;而为整个矿山服务的主要开拓井巷则会在整个矿山的生产期间内都将具有价值。而有的生产勘探井巷则形成以后就不具有价值,因为其所在位置经勘探没有矿藏可供开采。
可见,矿井建筑物不同于一般企业普通固定资产,其价值转移的方式显然也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资产,其价值的变化不在于折旧金额的多少而在于其服务范围内可供开采储量的多少或开采年限的长短。
另外,我国会计制度对井巷矿井建筑物等资产不提“折旧”,而是提取“维简费”。
矿业企业建筑物价值变动与一般企业建筑物价值变动存在差异,因此,采用成本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时,贬值额的确定面临困难。
(五)矿业权资产的评估价值可能超过矿业企业整体评估价值
目前,很多评估师很困惑为什么矿业企业拥有的矿业权资产的评估值会超过矿业企业整体评估价值。原因在于,收益法的评估实务中,矿业企业价值评估和矿业权资产评估所采用的未来收益是一样的,但折现率选取不同。矿业权价款评估按目前矿业权评估准则的规定,一般在8%~10%之间选取,而矿业企业价值评估时,考虑到矿业的高风险性,一般都在10%以上选取,取值一般比前者高。
因此,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评估矿业企业价值时,两种评估方法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差异。
二、乘数估值指标选择原则
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的过程中,乘数估值法主要通过拟评估公司的某一变量乘以估值乘数来进行评估。选取适当的估值乘数是应用乘数估值法的关键。估值乘数既可以基于资产负债表,也可以基于利润表,甚至企业经营的其他变量。事实上,Kamstra(2001)的研究结果证明: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建立在任何相关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稳定长期的关系基础上。因此,除了每股盈余、每股净资产等传统的估值变量外,诸如销售收入、总资产、甚至互联网公司的网页点击率、通讯公司的客户数量等变量都可以用来作拟评估公司的基本面。换句话说,只要估值变量与公司价值保持相对长期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作为估值乘数的备选变量。Kamstra(2001)的研究成果为选取估值乘数指标提供了理论上指导原则。
研究表明,特定的乘数适用于评估特定类型的企业,如对于工业企业应使用市盈率,对于房地产公司和旅店业应使用股价与现金收益比,对于金融企业,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应使用股价与账面价值比。那么对于矿业企业而言,什么样的乘数最适合呢?
对于矿业企业来说,矿产资源的量和质是公司盈利、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企业矿石储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互动是一切的基础。
与下游制造类企业的评估方法不同,对资源开采企业的价值评估有其独特性。由于资源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在经济指标的选取上,一般的价格/收益(P/E)、价格/净资产(P/B)指标不适合用来推断目标矿业企业的价值。
三、构建矿业特色的乘数估值指标,满足矿业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以企业控制矿产资源的数量和价值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价值作为对比分析依据,采用企业价值/资源量、企业价值/可采储量价值等指标进行比较,因为这些指标更直观地反映了市场对矿产资源本身的评价,从而直接影响矿业企业价值。本文构建了如下新的矿业特色乘数估值指标用于评估矿业企业价值。
(一)市价/剩余可采储量(P/R)
对于矿业企业而言,矿产资源占有量越多,生产能力和矿山服务年限越长,其持续经营能力越强,公司价值就越大。
采用股票市值除以公司拥有的剩余可采储量或每股市价除以每股剩余可采储量作为乘数指标,用参考矿业公司该乘数指标值乘以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剩余可采储量或每股剩余可采储量,可相应得到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市值或每股股价的相对价值。该乘数指标适用于拥有相同种矿产资源的矿业企业价值评估。
(二)市价/剩余可采储量经济价值(P/RV)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不同矿种的矿产品价格不同,因此,相同储量的不同矿种其经济价值是不相同的。因此,剩余可采储量在不同种类矿产资源之间缺乏可比性。
以剩余可采储量乘以单位矿产品价格,得到以市价计算的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再除矿业公司的股票市值,得到P/RV乘数指标。用参考矿业公司该乘数指标值乘以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剩余可采储量经济价值,可相应得到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市值。该乘数指标在形式上解决了不同矿种间的比较。该值越高表明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其内在价值就越高。虽然这一方法不如通常的PE、PB等方法具有理论基础的支持,但是从地租的角度却反映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拥有土地,何必担心它没有产出。
(三)市价/剩余可采储量利润(P/RP)
不同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矿藏赋存条件、开采和冶炼加工技术不同,导致单位矿产品的开采成本不同,因此,相同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其利润是不同的。因此,剩余可采储量经济价值在不同矿产资源之间缺乏可比性。
以剩余可采储量乘以单位矿产品利润,得到剩余可采储量利润总额,然后再除矿业公司的股票市值,得到P/RP乘数指标。用参考矿业公司该乘数指标值乘以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剩余可采储量利润,可相应得到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市值。该乘数指标在形式上解决了由于矿产品价格和开采冶炼成本不同的矿业企业之间企业价值的比较。
(四)市价/矿业权价值(P/MR)
资源类上市公司财富的最大源泉在于其矿业权,资源类上市公司实际是一个将矿业权逐步变现的组织。矿业企业价值主要受其拥有矿业权价值的影响。
以每股矿业权价值除矿业公司的股票市值,得到P/MR乘数指标。用参考矿业公司该乘数指标值乘以待评估矿业公司的每股矿业权资产价值,可相应得到待评估矿业公司股票市值。该乘数指标在形式上解决了不同矿种的矿业企业之间的企业价值比较。
(五)市价/剩余服务年限利润(P/YP)
市盈率(P/E)乘数估值指标仅仅考虑了当期的公司盈利对股票价值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将来的盈利情况;而市价/剩余服务年限利润(P/YP)乘数估值指标则将公司矿产资源剩余服务年限内全部盈利纳入估价考虑范围。
以矿产资源剩余开采年限乘以每股盈利,得到剩余开采年限盈利总额,然后再除矿业公司的股票市值,得到P/YP乘数指标。用参考矿业公司该乘数指标值乘以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剩余服务年限利润,可相应得到待评估矿业公司的市值。该乘数指标在形式上解决了矿业企业与非矿业企业之间企业价值的比较。
四、矿业特色乘数估值指标的运用案例
参考矿业企业资料:国内一上市矿业公司某年末拥有剩余可采储量18 722万吨,总股本81 000万股。按该公司当年平均吨矿产品销售价格194.42元计算的剩余可采储量经济价值约为3 639 931万元,每股剩余可采储量经济价值约为45元,按该公司当年吨矿产品利润27元计算的剩余可采储量利润约为505 494万元,每股剩余可采储量利润为6.24元,当年年末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每股5.23元。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28-01
一、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一个产物,由环境保护开始,并最终扩展到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层面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但绿色建筑社会价值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少,还缺少可量化的计算方法。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在因素等,是上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效应有多种定义。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它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2、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小
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乘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效能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阶值。在《四倍跃进》中.魏茨察克以空调能耗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策略与其所带来的价值间的乘数关系: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 %(大约为3 /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恒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能耗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 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 %.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立方米.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
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 /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 %、木材占40 %、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4、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愉悦和享受的空间、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新时代新思想的发展,人们在看待问题上呈现出多元化与发散性的思维倾向、以往单一守旧的思维方式正在被人们逐渐摆脱、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成为一种新的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人们日益重视起绿色建筑经济中负面的影响、并成为一个社会的话题和焦点、也使得人们广泛关注这一问题。使绿色建筑经济回归“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07).
关键词:城市化;特色村落;保护;建设;研究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ity has become a major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urgent desir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But to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city proper policy is the theory premise and polic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s long as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of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city; the characteristic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融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开放型文化景观,其发展演进受到诸多来自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状保护情况则更为复杂与严峻。如何对这类开放的城市文化景观给予适当保护,使其所承载的城市文化记忆得以延续,是当前城市建设大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化进程对特色村落的影响
当今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增长, 这些情况与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一些保留下来古建筑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即使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在需要修整时, 又拨不出专项经费。并且在花费很大代价修复以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一个难题。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 突尼斯形式( 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 , 华盛顿形式( 保证古建筑的外观, 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 。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 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 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更要保护建筑的原汁原味古朴的生活方式。而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是愿意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一旦这些居民迁出了居住的古宅,特色村落,那么整个村落就失去了灵魂, 单单的留下了空壳。
2 保护和建设特色村落应纳入城市化进程中
特色村落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开发和建设,保护是为了开发和建设,同时要在开发和建设中进行保护。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建设要以城市化为目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建设要与当地的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城乡的结合与联运、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更好地满足对主主的需要。例如发展特色村落的旅游业,就是城乡的相互促进。新农村与特色村落不是两种村落类型,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类似于有的城市既是现代化城市,又是历史名城。在内容上是新的、现代化的,在形态上可能是古的。大拆建、拆旧建新或原封保留虽然比较容易,但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既要保护又要建设却是最难的,正因为如此,要加强研究,需要高度的领导艺术和建筑艺术。
3 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建设
3.1划分保护等级
考虑特色村落的展历史及建筑空间、艺术成就, 将保护区划分为四个层面。即风貌保护核心区、风貌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一般控制区。
1) 风貌保护核心区: 风貌保护核心区包括传统街区及区内的重点建筑如典型民居、祠堂等, 包括大陆街、大夫第、横路街等, 风貌保护核心区内的保护,遵循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的原则, 保留和维护传统的风貌和特色。
2) 风貌控制区: 地处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周边,其建筑、环境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要求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 与核心保护区风貌整体上保持一致。
3) 风貌协调区: 该区多为民国和建国后所建,从古村落风貌保护和建设整体考虑, 对区内的建( 构)筑物加以严格控制, 与核心保护区以及风貌控制区整体相协调。
4) 一般控制区: 该区 多为近年 所建的徽 风建筑, 在一般控制区尽量采用与传统建筑协调的形式,形象地体现传统风貌内涵。
3.2保护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 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 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2) 可识别性原则: 添加部分都必须跟原来部分有所区别, 使人们能够识别哪些是修复的和当代的东西, 哪些是过去的原迹, 以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3) 必要性原则: 加固和维护措施尽可能少。
4) 可逆性原则: 不妨碍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
3.3重点建筑的保护
特色村落的重点保护建筑, 包括民居, 祠堂, 楼台、亭阁、街区等, 是特色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文化精髓。这些重点建筑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因此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 要根据建筑物的现状, 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保护。
1) 保护原则: 对一些有重大纪念意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物, 如大夫第、履福堂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做好重点保护的同时, 组织申报上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已公布的县、镇级保护单位, 由县、镇有关部门划定出保护范围, 做出标志说明, 建立专门档案, 落实保护措施。
2) 保护措施:环境整治。对古建筑 环境进行整治, 为古村落创造一 个整洁, 宁 静的外部环境。 结构加固。对年久且结构有一定损坏的古建筑,采取措施进行加固, 以保证其建 筑整体的稳定 和完整。局部修复。对局部有所缺失的古建筑, 依据现存的建筑形体进行修复, 保证建筑风格的完整, 对一些有重要价值、严重损坏的建筑配件、构件, 按原样重建, 恢复古建筑原有的格局。
4 提高特色村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正确认识特色村落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对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物品都有一个识别过程,对文物更是如此。这个过程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的环境和条件,如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广大的居民水准等;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主观的认知度、对它的需要和自身的素质等。特色村落不是供人欣赏的古董和参观的古迹,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结晶。特色村落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和形成。按照劳动价值常说,产品或商品的价值是内含的社会劳动量来美决定的和衡量的。土地的价值是区位、稀缺性和其他要素来形成的,不过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他物品和资源都有自己价值形成的要素和机制。那么,特色村落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和古迹,更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它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形成要素和机制。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对特色村落来说,历史的悠久性,经济的可升开发性,文化的民族性,建筑的独创性等,都是价值形成的主要要素。对特色村落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评价需要有客观的标准,虽然其标准会出现一些变化,但必须相对稳定。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从经济、历史、文化、建筑、风俗等方面确立一些标准。
5 结束语
特色村落的文化遗产, 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保护它, 在实际保护的过程中, 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保护的方法和原则, 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来保护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胡颖. 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J].黄山学院学报, 2005, 7(4).
[2]段进, 龚凯. 空间研究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 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梅溪湖;土地价值;评价;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077-02
土地价值问题,是中国土地经济理论界争论较多,分歧较大且至今尚未有统一理念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长沙梅溪湖开发区的土地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必须建立在土地价值理论基础上。
一、土地价值理论概述
关于土地价值理论,中国存在土地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土地收益论、土地商品价值论、效应价值论、使用价值论、二元价值论等观点。
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无价值而有价格的纯自然土地具有“虚假的社会价值”,已经人类劳动投入的土地是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 [1]。主张土地价值二元论的学者,把土地物质称为自然土地,把土地资本称为人工土地,认为“土地有自然土地和人工土地所构成,前者无价值而后者有价值,二者组成统一的整体”[2]。如今,绝大部分土地都是经过人工开发过的,既包括原生的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部分,又包括经过人工开发的人工部分,这种土地可称为经济土地,是现实的经济资源[3]。
所谓土地价值,是指进入人类社会后,人类经过长期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沉淀凝结在土地或土地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且土地价值具有历史增积累性、外部性、增长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殊性质[4]。
二、长沙梅溪湖开发区概况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该《通知》批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市决定在河西的大片区域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梅溪湖位于湖南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岳麓山西面,西二环至三环之间,原本属于岳麓山的桃花岭景区。2007年,长沙市投资200亿元启动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是集防洪、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和高档住宅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规划范围北起龙王港路,南接桃花岭景区界线、东起二环线、西至岳麓区与望城县界线,总规划面积18.05平方公里,该地主要为耕地、园地及山林地,场地整体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区内拥有长沙市区最大的湖泊3 000亩梅溪湖,4 360亩岳麓山支脉桃花岭等,在城市自然精华处尽显山水洲城之经典。以湖泊为核心,环湖布置国际研发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居住中心。政府将此区域定位为长沙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并要将梅溪湖建设成“国际服务区、科技创新城”。
三、长沙梅溪湖开发区的土地价值评价
(一) 土地价值结构评价
在土地与人类活动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土地系统逐步演变为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藕合的复合系统,即土地生态经济系统[5]。因此,土地不是单一属性的物理商品,具有物理、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功能属性的指向。在土地的功能价值系统构成中,土地至少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德等3个构成要素[6]。长沙梅溪湖开发区的土地价值也可以从这3个方面进行评价。
1.土地经济价值评价
土地的经济价值强调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生产要素参与人类经济系统的运行的资产特性。不管是在农业社会时代、工业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土地都参于整个社会生存和稳定的根基构建、GDP 贡献、经济生产系统运转,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要素[7]。
梅溪湖的开发“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以环境整治带动新城建设、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中兴房产投资600亿元,2011年,梅溪湖创新科技研发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国际CBD三大引擎全面启动。其中,国际CBD是长沙未来最高端、最先进的城市综合体,将成为城市未来最具价值的综合性地标。梅溪湖的开发过程的各种投入,都转移到梅溪湖开发区的土地价值中,形成土地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产业定位为“湖南省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高新产业核心聚集区”的大河西先导区,目标定位是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4 000亿元以上。梅溪湖作为大河西先导区的重点开发区,其土地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2.土地生态价值评价
土地的生态价值强调土地作为自然系统的结构要素参与自然生态循环、生态调节,具有涵养水份、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土地既具有经济功能又具有生态功能,从长远来看其中生态功能更为重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之路 [8]。
梅溪湖新城以“生态体系+城市规划”的建设思路,制定了《梅溪湖新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梅溪湖新城绿色施工导则》等专项导则,执行国家绿色星级标准建筑,二星及三星以上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30%,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一是水环境建设方面。龙王港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新开河道5.18公里,宽70米,河道两侧绿化面积达9.3万平米,水质达到IV类,防洪能力提升到了200年一遇;肖河整治工程,长2.78公里,宽30米,河道两侧绿化面积约7万平米;梅溪湖湖泊,湖面面积达3 000亩。另外还有湖泊的景观工程(包括节庆岛、立体花卉和公共景观雕塑等)。二是生态公园建设方面。整个梅溪湖绿化面积共达8 500多亩,其中,桃花岭山体公园面积约4 360亩,梅岭公园面积约450亩,体育公园面积约67亩,人工湿地公园面积约105亩。
2012年11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批准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新城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梅溪湖新城作为湖南省省唯一推荐的项目,跻身全国首批5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便是梅溪湖土地生态价值的最佳肯定。
3.土地社会价值评价
土地的社会价值强调指土地具有提升人类社会生活品质、知识增量、稳定社会秩序等的功能。
梅溪湖开发区的街道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交通接轨城市化,铺就乡村文明路;基础教育城市化,开启文明一扇窗;文娱健身城市化,引导生活新方式;人居环境城市化,打造都市新村庄;创评活动城市化,倡导文明新风尚[9]。梅溪湖国际新城总建筑面积约1 000万平方米,以“造城”的恢弘手笔,最大程度地展现人、自然、城市三者的和谐交融。引入国际领先的城市营运理念,致力创建环保节能的低碳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化进程中一道光辉的里程碑,并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区域运营树立全新典范。梅溪湖开发区不仅提升人类社会生活品质、知识增量、稳定社会秩序,更有可能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模式。
(二) 土地价值增长评价
农地城市流转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土地需求量增大,城市土地需求者通过经济的手段或者行政的手段将城市附近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以满足城市土地需求的过程,主要集中于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10]。作为城市边缘农业土地价值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与农业土地地租有关的土地价值,另一个是可预见的土地转变成城市用地后未来土地地租增值所带来的价值。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城市区域范围的扩大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价值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土地用途转变和重新开发,也导致土地价值增加。重新分区、城市扩张过程中区位优势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私人对土地投资的增加也会改变土地价值。
梅溪湖开发区,将围绕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及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通过6―8年的建设,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友好、配套设施齐全、地标建筑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城市功能区。作为长沙生态绿色新城的先锋,未来梅溪湖新城将大量使用低碳的基础设施,同时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土地开发,区域内将构筑地铁、地面公交、片区轻轨、沿湖公交行走带四大系统。很明显,未来的梅溪湖将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得到明显的区位优势,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也将明显提升,而整个长沙市也将面临重新分区,政府将此区域定位为长沙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并要将梅溪湖建设成“国际服务区、科技创新城”。据此,预计梅溪湖开发区的土地价值,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1] 乔志敏,肖扬.土地价值剖析[J].社会科学家,1998,(2).
[2]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陈征.土地价值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4] 段正良,张维然,叶振飞.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 张兆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生态经济,2006,(6).
[6] 邓伟志,李叔君.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制度安排――论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7] 黄中显.土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法律协调[J].理论月刊,2009,(9).
[8] 刘晟成.城市空间拓展应重视土地的生态价值――天津滨海新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的研究[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
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关键词:屋顶绿化;经济增长点;科研领域;绿色食品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贾永亮(1983―),男,山东菏泽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69-02
1 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高建筑提高了自身形象,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人工海洋”、披上了高贵的“灰装”、变成了体形优美的“钢铁森林”等现象[1],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屋顶花园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给人们带来了的曙光,也是人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更加适合城市绿化建设新方式。屋顶绿化不仅是弥补城市绿化面积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更重要是可以有效避免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没必要的多次资源浪费。
2 屋顶花园的直接经济价值
2.1 屋顶花园对使用者的意义
(1)由于屋顶绿化具有良好的降温保湿性能,使下面室内处于冬暖夏凉的状态,从而减少了室内空调、电扇、采暖等电器的数量,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尤其对顶楼住户来说效果更为明显[2]。
(2)在屋顶上合理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它们有的高居在上挡风遮阴、有的匍匐在地满枝绽放鲜艳花朵、有的毅然耸立结满果实,空气中弥漫的花的芳香、果的甘甜及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由于在屋顶进行种植一般不用或很少对作物施化肥、农药,因此收获的产品比较绿色环保,除自家食用外还可以高价出售,尤其是在淡季收入更为可观。
2.2 屋顶花园对建筑开发商的意义
对地产开发商来说,顾客的需求就是他们提供服务的经济增长点。屋顶绿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为开发商们带来商机,他们既是在不增加征地费用的前提下有效地扩大了绿化面积,又能满足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规范要求。另外,从商业性质上讲屋顶绿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空间场所,能够使建筑物增值。酒店、宾馆的屋顶绿化可以对取景较好的房间收取高额费用;购物中心的屋顶绿化可以使人们在此逗留,勾起购物欲望;企业建筑的屋顶绿化可以使职员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品牌价值;政府、机关单位的屋顶可以提升地方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等。
2.3 屋顶花园对景观设计单位的意义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将会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当然屋顶绿化行业的发展同样也会给景观设计单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表现在扩大了景观设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还表现在使他们具有了新的竞争力。以往的地产公司在规划用地上实行建筑景观一体化,严重影响了景观设计单位的竞争力。但随着屋顶绿化建设在我国的增多及改善,对于建筑物及构筑物上的植物选择、防水处理、基质选择以及保护层的处理等就需要由专业性比较强的景观设计单位设计和施工了,这不仅是业主的要求,更是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据世界屋顶绿化协会调查,北京市目前已绿化的屋顶仅仅是18%,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4 屋顶花园对科研单位的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以及在经济、相关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一些城市地面用于绿化种植的土地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如昆明、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但是,人均绿地占有率还是远远低于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并且国内大多数其它城市所显示的数字更是让人担忧。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屋顶绿化行业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曙光,同时也激起了广大高校师生与科研单位的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研究领域。
2.5 屋顶花园对相关产品的企业的意义
据史料记载屋顶绿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就有新巴比伦空中花园,但是真正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屋顶绿化是以美国奥克兰市的凯泽中心屋顶花园为里程碑,更何况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尝试屋顶绿化。在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要想在屋顶绿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大力鼓励相关企业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有效研发和生产是目前的所迫切需求。
3 屋顶花园的间接经济价值
3.1 有助于削减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治污开支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以环境污作为经济发展代价的怪胎,这就预示着人们终归还要为治理环境污染付出更多的代价。据人民网曾报道,自2004~2009年,国家仅对“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就投入910亿元,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3]。屋顶花园在治污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在植物基质具有较强的过滤作用,雨水中大量污染物滞留在基质中,有效改善地面水域的水质;在进行屋顶花园的建造中,很多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有效地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但由于我国屋顶绿化行业起步晚、实施面积小的现状,对上述效果还不明显,但深信随着时间的考验,屋顶绿化在这方面的作用定能成为“积少成多”效益的典范。
3.2 有助于节省使用者的维修费
(1)较长时间阳光直射会使屋面材料加速老化、出现裂缝、雨水渗漏等现象。
(2)不同时刻温度极值变化所引起的伸缩现象会导致屋面局部构造的破坏。屋顶绿化利用设计元素对屋面的覆盖作用不仅避免了阳光对屋面直接照射,而且还有效降低极值的变化范围,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非人为破坏,节省了大量的维修费用。
3.3 有助于降低广大市民的医疗费
目前人们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有效的惠民政策来缓解这一现象,如医保政策、合作医疗等,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应该是当权者的英明决策。
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提供生产绿色食品的空间,还能为使用者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绿色食品在这里是相对于传统的食品而言的。市场销售的大量蔬菜、水果、粮食等传统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为了增加其产量都曾使用过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致使消费者患上各种难以医治的疾病,甚至还会患上不治之症,要想祛除病痛人们需要承担大量的医疗费用。而绿色食品则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有助于健康安全食品,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4 结语
屋顶绿化的经济价值具有涉及范围广、受益对象多、发展前景好的特点,在直接经济价值方面从节省能耗开支、经济作物收益、发展商机、科研项目、特色产品等方面考虑,间接经济价值主要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使用者、广大市民三者为对象加以分析。屋顶绿化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查 翔.城市景观之――屋顶绿化[J].风景园林,2009(2):55~57.
[2] 赵定国.屋顶绿化美化与21世纪城市新景观[J].草原与草坪季刊,2001(2):20~21.
[3] 田中兴.中国投入近千亿治污,水质仍差遭质疑[N].今日关注,2011-6-11(5).
Analysis of Economic Value of Roof Garden
Jia Yongliang,Wang Dongyan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Yunnan,Kunming 650224,China)
【关键词】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当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给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改变以往的建筑模式,建设新型无污染生态化建筑,是人类保护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方式,对降低建筑行业能源消耗,也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1.1价值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意义
生态化建筑是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居住条件的主要建筑,对生态化建筑项目进行管理,是对生态化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当前,我国的建筑项目管理行业,已经对很多其他类型的建筑进行了有效的项目管理,通过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管理技术,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高污染物排放,保证了建筑的生态环保。建筑项目管理可以对建筑的具体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施工中的资金运转情况进行科学的计算,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每一项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我国生态化建筑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对生态化建筑项目进行管理分析,对我国生态化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2价值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价值
有利于实现建筑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最优 在建筑“轻柔嵌入”环境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联系,并注意收集环境反应信息以及建筑对环境的适应信息,随着具体环境条件变化而调整管理重点,渐近式地追求建筑最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最优的管理目标。管理过程呈现链状式、反馈式、动态式、浙近式特点,从而保证了建筑项目从图纸上的抽象到环境中的具体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有机、互动的整体。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功能日趋复杂多样化,建筑规模越发巨型化,机械设备日益密集化,这些建筑项目一旦在实践中某个环节再现失误,就很可能成为庞大的“耗能大户”,对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因此,对建筑项目进行生态化管理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有利于组织建筑项目各参与方高效协调工作 生态化建筑项目的实践除了需要建筑领域的部门、人员参与,还需要来自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等领域的部门、人员协作。只有这些众多的参与方协调共事,发挥各自优势,方能使影响建筑项目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处于平衡状态,真正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而要科学组织这些参与部门,有效沟通各方信息,充分整合各方作用,离不开新型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
2.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原则
2.1注重生态化建筑的环保性能
生态化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生态化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和投入使用等多个方面,包含范围很广,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必须将强对生态化建筑环保性能的重视,推广生态化建筑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和更加和谐的自然环境,生态化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必须始终以节能环保作为工作的重点,生态化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者和施工单位,必须对生态化建筑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原则的情况具备充分的认识。
2.2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依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公民生活的主要目的依然是获得充足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案,生态化建筑固然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但是,在生态化建筑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环保价值与该地区的经济价值产生冲突,则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人们未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而放弃对生态化建筑环保性能的重视,因此,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必须切实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将该地区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主要考核依据,做到生态化建筑的环保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切实保证生态化建筑的健康发展。
2.3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主动原则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建筑发展刚刚起步,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我国生态化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必须在资金、基础规划等重要方面保持主动地位,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对生态化建筑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验,很多生态化建筑在规划施工过程中,难以对项目资金的具体数额做出准确的估计,使得很多项目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因此,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预留充足的资金,避免生态化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部门,要对建筑规划设计掌握一定主动权,保证建筑的规划设计符合科学的原则,避免因为建筑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的建筑质量问题。生态化建筑将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在建筑的规划过程中保持主动地位,以确保生态化建筑在未来的改造工作中,能够很好地适应改造方案,继续发挥其环境保护效用。
3.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对建筑环保性能的重视程度
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与其他领域的建筑项目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比其他形式的建筑项目管理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高出很多,因此,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比其他形式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方面的责任,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机构,必须对本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对环境保护部门提高关注程度,切实认识到环保性能是生态化建筑的主要优势,保证环保部门的工作符合生态化建筑的规划要求。
4.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
4.1生态化建筑管理时间方面的特点
既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建筑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时空坐标,使管理工作有立足之本,以便开展可操作性强的建筑项目进度控制工作,又要把整个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放置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时空坐标中,以解决管理工作中包含的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发展与限制等多种矛盾。
4.2生态化建筑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特点
实施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并不是弱化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中的质量控制目标而偏重环境目标,而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管理的同时,关注建筑的生态质量和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问题,积极利用现代生态技术保障人们对建筑的多种生态性能要求。
【结束语】
生态化建筑是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人类居住条件的主要建筑形式,对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对生态化建筑项目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我国生态化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为我国生态化建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玉堂.建筑学的第三次革命:走向生态建筑体系〔J〕.新建筑,2000,(3):1-2.
[2] 周滔,李启明,申立银.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J〕.建筑经济,2001,(9):23-26.
【关键词】废弃再利用;设计;废弃工业建筑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历史进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土地使用结构的调整,使得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第二产业)往城郊迁移,而退让的土地则用于发展第三产业。然而由于原先的工业设计与布局不合理,最终导致在城市中存在大量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出现。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制约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因此,如何面对现存的废弃(旧)建筑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将其变废为宝,在不断更新的秩序中获得重生,是国内外众多国家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我们将从工业废弃建筑的定义与分类开始,认识其改造再利用的意义,分析其优势和特点,最终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建议。
一、废弃工业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废弃工业建筑是指那些仍在建筑的使用年限之内,却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造成建筑原有的功能、形象不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而被弃置不用的产业类旧建筑。它们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独立空间型,且一般为闲置建筑。
一般分成四类:
1、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结构或特殊的构造做法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建筑发展水平,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
2、建筑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历史地地标价值和意义,它们往往见证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3、建筑和地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建筑的特殊造型、色彩和庞大的体量对于城市景观和环境具有视觉等方面的标志性作用;
4、一些建造品质较高,建筑空间、结构、使用寿命或其所处地段尚有继续使用和改造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的近现代工业废弃建筑。
二、废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义
1、废旧建筑再利用的生态意义:当今提倡一种生态建筑观念:可更新、可循环、再利用、减少能耗与污染。在同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旧建筑再利用比拆除重建,在减少资源能耗、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建筑物在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产品的三分之二属于材料费。废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在拆除方面及建造能源消耗方面对生态的影响能减少到最低程度。
2、废旧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意义:(1)改造设计可以节省部分的建造费用;(2)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如给水、排水、供电(气)等,可以减少市政投入,节约初期开发投资;(3)废旧的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周期远比重新修建一座建筑的周期要短且投资小,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且所处地段优越,从而使得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三、废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的自身优势与可达到的目标
工业废旧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较而言,无论在空间结构上、平面形式上、立体造型上、结构承载力上、基础设施以及拆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改造优势:
1、空间结构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建筑不仅层高较大、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有的跨度甚至超过二十米。这种空间结构上的特点为以后的改造设计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2、平面形式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规模比较大且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平面形式多数是非常规则规整,可以满足多种建筑使用的要求。
3、立体造型上:工业废弃建筑的立体造型一般都非常简洁、整齐。而且建筑结构往往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显示出来而显示出独特新奇的技术之美。在改造时,旧工业建筑的外墙一般可以作为围护墙,也可根据建筑立面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
4、结构承载力上:工业建筑的结构承载力一般比其他民用建筑的承载力要大,相差最高可达几十倍。因此,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时,荷载一般都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这是一般旧建筑所不具有的优势。
5、基础设施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一般具有很好的改造再利用基础。
6、拆迁矛盾小: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旧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四、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与建议
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拥有空间跨度较大,形式比较规则、立面造型比较规整,工业建筑很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因此,废旧建筑具有再利用改造的条件。
在废旧建筑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式的改造再利用,需要我们抓住建筑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旧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掘旧建筑的潜力,赋予旧建筑以新的生命与活力。然后,对旧建筑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使得旧建筑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但是,废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既受到原有建筑的自身条件,也受到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改造后的使用功能的限制,这些都无疑增加了设计的难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因此,在废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了解市政府对废旧建筑地区的长远规划、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视废弃工业建筑的再利用,科学认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仔细勘察废旧建筑的内部实用功能,关注周边环境与配套,对废弃工业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峰,陈伯超,张明皓。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的设计开发模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02)。
[2]朱少青,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3]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永和著,平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投资;投资效益;评估方法
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5-2007年,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达2607人、2538人、2722人,仅次于交通和矿山事故。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投资长期不足,而企业不愿进行安全投资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主观上将安全投资看成是一种纯消耗,认为其投资没有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通过压缩安全投资来降低成本,制约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投资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揭示安全投资的重要性,改变安全投资没有经济产出的观念,为建筑企业进行安全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一、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及其类型
(一)建筑安全投资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是指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建筑安全投资分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建筑安全投资又分为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前者是指为预防事故发生而主动进行的安全投资;后者是指事故发生后的伤亡及损失后果的控制,其实质是一种损失,因此本文只针对主动性投资进行探讨。
(二)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是指建筑安全投资对社会、企业和个人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分为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减损效益是指安全投资降低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增值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间接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安全投资的非经济效益是指安全投资对减少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损失所起的积极效果。从本质上讲,实现非经济效益是建筑安全投资最根本的目的。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上述特点使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既比较困难,又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即安全投资效益=安全产出/安全投资,安全产出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产出,而(非)经济产出又可分为(非)经济减损产出和(非)经济增值产出。
(一)安全投入(投资)的评估方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建筑安全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学术界对安全投资项目的划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的安全投资是指建筑企业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而主动投入的各项费用,包括安全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如安全人员、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安全奖励等投入)以及其他预防性投入(如工伤保险等),而事故救援及善后处理、财产毁损等均列入事故损失范畴。
(二)安全产出的评估方法
1、安全经济产出。(1)经济减损产出。经济减损产出是指安全投资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即经济减损效益),经济减损产出=安全投资前的事故经济损失――安全投资后的事故经济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事故直接相联系的人身伤亡的善后处理费用和财产损坏的价值,可通过企业有关的财务记录比较容易得到。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效率降低等损失的价值。估算间接经济损失的一种简便方法是通过采用直接与间接损失的倍比系数(“直间比”)来确定。因事故类型、统计样本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划分标准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直间比”相差很大,从2-10不等,一般可取4。(2)经济增值产出。经济增值产出是指安全投资保障了劳动条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即经济增值效益)。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公认的计算安全投资经济增值产出的方法。本文假设安全投资与生产投资具有同等的经济增值效果,通过安全投资占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安全投资对经济增值的贡献,即经济增值产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
2、安全非经济产出。非经济产出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所起的积极效果(即非经济效益),同样可分为减损产出和增值产出。为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安全投资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尝试对几个主要的非经济产出进行经济量化处理。(1)非经济减损产出。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评估时将人作为“经济人”而非自然人对待,即从人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经济活动规模而非人体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事故死亡一人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其死亡年龄至退休年龄期间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以人均劳动生产率计算)及其退休后的消费额之和。而伤残造成的健康损失则可通过与死亡事故进行比较来估算。商誉的价值。商誉是指企业由于技术先进、质量优异、生产安全、服务良好、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等原因而使企业享有良好的信誉。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使企业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确定商誉损失价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求出企业整体的商誉价值,可将企业收益与按行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收益之间的差额的折现值作为企业商誉价值,即商誉价值=(企业收益-行业平均产值利税率×企业总产值)/折现率;其次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信誉在企业商誉中所占的比重;最后采用专家评分法评估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的损失系数,评估时应参考事故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生频率以及受社会的关注程度等因素。环境的价值。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消除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可将这种费用作为安全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失价值。社会安定的价值。这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可用社会安定损失占事故总经济损失(或非经济损失)的比例来估算,这项工作同样可采用专家评分法来进行评估。(2)非经济增值产出。非经济增值产出是指通过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信誉、环境及社会安定等特殊需要,实现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中,商誉的增值产出最终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增加,而生命、健康、环境及社会安定等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能使人们工作过程中更加安心和愉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有一部分最终还是转化为了经济增值产出,在前文经济增值产出的计算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几部分非经济增值产出的经济效果,因此不再另行计算。而非经济增值产出的其余部分则体现为社会伦理和人类道德等方面的意义,对于这部分内容目前还很难进行有效的经济量化处理。
三、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实证分析
本课题组曾对浙江省某建筑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跟踪调查,调查得到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的部分相关数据如下(注:括号内为2008年的数据):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79(3.04)亿元,施工产值23.78(28.23)亿元,完成建筑增加值4.65(5.59)亿元,利税总额1.55(1.75)亿元,按增加值计算的人均劳动生产率2.89(2.92)万元/人・年,全年安全投入476(627)万元;当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12)起,其中死亡1(0)人,重伤3(1)人,轻伤10(12)人,事故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89)万元。另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平均产值利税率约为6%。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及前文介绍的方法估算该企业2008年的安全投资效益如下:
(一)经济减损产出
取“直间比”系数为4,则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安全事故总经济损失分别为165×5=825万元和89×5=445万元,则2008年的经济减损产出为380万元,对应的经济减损效益为380/627=0.606,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606元的经济减损效益。
(二)经济增值产出
经济增值产出=企业总产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5.59×627/3.04=1153万元,对应的经济增值效益为1153/627=1.839,即该企业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1.839元的经济增值效益。
(三)非经济减损产出
1、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死亡职工年龄为34岁,假设人均寿命为75岁,职工退休年龄为60岁,退休以后的消费额为1万元/年,则该死亡职工的生命价值=2.89×(60-34)+1×(75-60)=91.14万元。假设重伤和轻伤事故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分别为死亡事故的80%和30%,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为91.14×(1+3×0.8+10×0.3)-91.14×(1×0.8+12×0.3)=182.18万元。
2、商誉的减损产出:假设折现率为10%,则2007年和2008年企业整体商誉的价值分别为(1.55-6%×23.78)/10%=1.233亿元和(1.75-6%×28.23)/10%=0.562亿元。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确定安全信誉占该企业商誉的比重为20%,2007年和2008年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损失系数分别为15%和10%。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商誉减损产出为1.233×20%×15%-0.562×20%×10%=258万元。本例不考虑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损失,则非经济减损效益为(182.18+258)/627=0.702,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702元的非经济减损效益。
(四)非经济增值产出
根据前文分析,非经济增值产出的部分效果已经包含在经济增值产出当中,而涉及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效果由于目前还很难进行合理的经济量化,因此不予考虑。
综上,该企业2008年建筑安全的投入-产出比为1:3.147(0.606+1.839+0.702),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3.147元的效益。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量化评估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计算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大小。研究表明,建筑安全投资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没有产出的消耗,而具有非常巨大的投资效益,其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其中经济增值效益和非经济减损效益均要大于经济减损效益,若考虑目前暂时还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则安全投资的效益将更为可观,因此建筑企业增加安全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社,2009.
2、李云献,杜金山等.建筑安全生产重在合理投入[J].建筑安全,2006.
3、罗云.安全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王直民.对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9(6).
一、从经济法律观到生态法律观
法律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只不过是经济关系的记载和表述,是直接将经济关系翻译为法律原则。这是一种经济法律观。我们要坚持,但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这才是更好地坚持。其实,并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相对于经济来说,自然资源环境更为基础,它是经济基础的基础,对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资源环境是体,经济是用,经济只不过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占有、开发、转化和利用。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自然资源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没有自然资源环境作基础,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经济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应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环境这一终极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包括法律等的决定作用,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变革为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经济法律观,片面地强调经济对法律的决定作用。它把自然资源环境简化为经济,把经济视为唯一尺度,目中无它。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才值得考虑,舍此,都是毫无经济价值的东西而不屑一顾。如此势利地看待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并非人们认为其没有经济价值就真的没有经济价值,也并非它们在当下没有经济价值就永远没有经济价值。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歧视破坏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和谐性,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其不能内在平衡、生生不息。这种经济观貌似经济其实很不经济,是竭泽而渔、釜底抽薪,严重地损毁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源。
由于现代经济主要是市场经济,所以现代经济法律观主要是市场经济法律观。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经济,它追逐利润的极大化,极大化的普遍方式常常是对自然资源环境只索取不保护,或者采取排污等方式把成本转嫁给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使人更加见钱眼开、利令智昏,更加无视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在优胜劣汰的铁律下,不进则退,它迫使人们永不知足、永不停歇地去开辟市场、创造市场,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有的是“换汤不换药”,导致物事频仍,快速折旧,未尽其用,如电子产品等就是如此。这不仅很不经济,而且严重地危害自然资源环境,既浪费自然资源环境,又污染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它使人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自然资源环境的自然进程,超过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程度和修复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经济效率导致自然资源环境的衰退、枯竭,看似效率实乃速朽。市场经济是一种科技经济,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等相比,它最具科技含量,也最有威力征服和改造自然资源环境,它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前所未有,自然力量已不敌科技力量。严格说来,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就是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开始的。
这种无视、破坏自然资源环境的经济观,与生态观是严重对立的,不但很不经济,而且从根本上侵蚀了经济的基础,使经济发展不但不可持续,而且前功尽弃。必须实现从经济观向生态观的变革。生态观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供了持续的源泉。目前,人们不仅认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且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们的世界观从经济观向生态观的变革,相应地也要从经济法律观向生态法律观变革,对法律制度不仅甚至主要不是经济分析和效率追求,而是生态评价和生态预防,为此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和重大的变革,让法律制度生态化,用清新空气驱逐法律身上的铜臭气味。不是经济观而是生态观才是科学的法律世界观。
二、从见人不见物到见人亦见物
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关系时见物不见人。①但庸俗的者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在分析经济关系时,甚至在分析一切问题时都见人不见物,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人的根本,才是深刻入理。但任何极端都是片面的,真理往往在两极中间,分析问题的真确方法是见人亦见物。因为人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根本就没有无物之人和无物之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独立平等、权利自由等都建立在物的基础之上。物之如何直接决定着人之如何,物之不存,人将焉附?物之不见,焉能见人?不见物,就不能见人。由于见人不见物,目中无物,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物的世界,只剩孤零零、光秃秃的人,不依于物的人;人是万物之主宰,自然资源环境只是人所主宰的对象;一切为了人,为了人,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人定胜天。但“物极必反”,人怎样对待物,反过来物就怎样对待人。人们没有把自然资源环境放在眼里,自然资源环境又怎么可能把人融入其中?人不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又怎么可能尊重和保护人?可以说,目前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它对人类的报复,正是源于长期以来的见人不见物、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极端漠视。
要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就必须实现从见人不见物到见人亦见物的重大变革。物是人之所依,物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线人和黏合剂,人与人的关系,几乎都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几乎没有无物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的丰富发展而丰富发展的,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物不同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这直接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后者之物远比前者之物丰富复杂,从而决定了后者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远比前者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复杂。要认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能就人论人,而应透过物去看人,以物度人。物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基本视角,一面镜子,见物以见人,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物不是一般的物,而是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的栖身家园、衣食父母、生存基础和发展前提。自然资源环境的上述性质决定了,一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在自然资源环境中得丧变更的,立足其中才有客观真实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类根本不可能无视自然资源环境,充其量只是对它熟视无睹。无视、破坏自然资源环境,人类就会迷失家园而无家可归,就会无处安身立命,就不能生存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不是一般的物,它不仅是先决性、客观性的存在,而且是拟人化、意志化的存在,因此人们不能像对待一般的物那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人怎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反过来自然资源环境就怎样对待人,这种反作用力使得理性的人不敢慢待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认识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面镜子,人怎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是人性、人的德性的试金石,自然资源环境演化史构成了人类的道德谱系。自然资源环境教育了人,教育人类必须善待自然资源环境,善待自然资源环境正是善待人类自己。人们正是在不断改善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态度和关系上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如从“天人相参”到“天人相斥”,再到“天人相睦”,最后实现“天人合一”。①在这些演进过程中,人才真正成之为人。见人亦见物,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环境法的最终目标———天人合一。
三、从部门法到基础法
自然资源环境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在我国直到不久前才刚刚将其忝列为十六门核心课中的最后一门,这还得益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我国的“五大建设”之一的基本国策。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自然资源环境法仅仅是一个法律部门,并且是一个新兴的、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只是随着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严重起来才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法律部门。这是对自然资源环境法的极大误解。其实,自然资源环境法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部门,它还孕育着、体现为一套与传统法律部门及其所构成的法律体系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调整原则,集中地说就是生态观。哲学的意义在于其普遍性,法哲学的意义在于其普适性,自然资源环境法哲学的意义在于它为其他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提供了值得广泛借鉴和普遍遵循的生态观。生态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所面临的自然资源环境困境的理性反思、时代精神和必由之路。生态观已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也应是当代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正因为自然资源环境法为其他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提供了生态观,为其他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许多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的共同基础,所以自然资源环境法已由部门法升华为基础法。
生态观应是当代所有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的核心元素,生态化是未来法律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一切法律部门都应生态化,都是程度不等的生态法。如目前已有人提出了“绿色民法典”的主张。但我认为,可以而且应该“绿色”或“绿化”的法律部门绝不仅仅是民法典,还应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等许多法律部门,乃至一切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毋庸讳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都是非生态的,也可以说是无生态观的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最起码缺乏明确的主导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环境法得不到重视就是明证。我们应以生态观为抓手对当代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和重构。绿色的法律才能为人们、人类缔造绿色的家园,在绿色的家园里人类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法律绿化是自然资源环境法对其他法律部门及其法律体系的重要启示和重大贡献。
作者:邱本谢遥单位: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生态性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8003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设计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大大消耗了地球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变化也正影响着当今建筑设计理念。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倡导“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永恒的旋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产业升级和城市旧城改造中的大量旧建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2 生态性设计思维概述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价值观的生态价值观逐渐成为影响我们行为规范的新的价值体系。生态性设计思维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把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核心是“3R”原则,即Reduce、Reuse和Recycle,不仅要尽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能够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也是可持续建筑发展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的概念体现了生态学概念中的“3R”原则。
(1)Reduce即减量化原则。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应力求做到材料消耗最少、能源消费最小、污染排放最低;尽量利用无污染的生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2)Reuse即再利用原则。在满足新的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重复利用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可以节约新建筑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避免拆除旧建筑时,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在对新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采用能重复更新利用的新型绿色材料。
(3)Recycle即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具体措施包括废水处理、中水利用等。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著名的建筑“再循环”理论,他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一个循环的体系,把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从这个角度看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本身也就是一种循环使用的模式。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转换,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是节约成本和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机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生态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3 工业建筑可持续改造利用准则
3.1 环境准则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优先考虑环境准则,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充分采用节能技术,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再生能源,以及雨水收集和中水回收利用等再生资源应用技术,严格控制改造过程中污水和废料的排放。通过应用绿色生态技术,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确保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可持续性。
3.2 技术准则
(1)提升使用功能。对旧工业建筑功能进行合理转换,满足新的的功能要求,提升改造后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2)保证使用安全。某些旧工业建筑因其建造时间较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必须对旧工业建筑的整体结构系统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估,采用先进的建筑改造设计理论和领先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确保改造后工业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3.3 经济准则
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实现高水准的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设计。“低投入、高产出”要求合理选择实用材料,简化施工工艺,规范施工管理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项目的开支,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性原则”。
3.4 人文准则
切实保护旧工业建筑附带的产业历史和文化元素。对一般旧工业建筑,应建立文献档案资料;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还应尽量保存其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典型机械设备,使设计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通过对旧工业建筑产业历史的尊重和文化元素的保留,延续城市的产业文脉。
4 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由于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以及在技术手段、观念及政策等具体实施运作方法上的差异,并且旧工业建筑原本的空间结构、建筑形式、文化特色及所处环境的不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改造手法。
4.1 转换空间功能
在保留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必要的加固和修缮,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按照新功能的要求合理规划室内空间、组织交通流线,更新设施等。如废弃的厂房建成商业空间或餐饮空间,闲置的仓库成了住宅空间或办公空间,弃用老车站被改成艺术中心;成片旧工业用地转换的功能包括创意产业园、会展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等。国外著名的案例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一系列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让产业景观得以整体保护,工业构筑重获生命,曾经破败衰落的旧厂区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国内著名的案例有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畔一系列老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
4.2 重组空间结构
重组空间结构常见的空间变换手法有插入夹层、中庭等,将原有空间化整为零或变零为整,以形成适应新功能的空间组合和尺度关系。由于生产性质的原因旧工业建筑的形态常常沿水平方向机械展开,空间缺乏变化而显得比较呆板。中庭是空间组织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改变单一呆板的状况,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层次,并且能使建筑获得必要的内部公共空间。它不但能丰富空间层次,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美国旧金山的一座由仓库改造的办公楼通过拆除部分楼板,形成贯通整个建筑的变化丰富的中庭空间,打破了原来单调的均质空间。围绕中庭的平台上下交错,形式多样。使原来单一形态的空间转变成空间层次丰富、相互交融的场所。夹层是在原有空间中增加楼板竖向划分空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高度、丰富空间层次的目的。在上海“建境工园”厂房改造设计中,设计者把原有层高为5.4m厂房底层改造成为一个玻璃立方体结构办公空间,并利用钢结构创造了夹层空间,多个玻璃立方体与钢框架相结合,不同的肌理和质感使之与原有混凝土柱、毛面砖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4.3 空间对比和交融
4.3.1 整合室内空间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旧建筑片断,合理利用废弃材料等元素构建新的设计语言。一方面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创造出新颖活泼的现代空间。登琨艳在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群落的保护和更新设计中首先尽可能地保留了仓库原貌,粗糙的木纹地板和柱子依然在诉说着过往的旧事,灰白的墙壁显现出岁月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同时,根据功能需要,对空间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取代了百叶窗,现代感十足的不锈钢支架和夹丝玻璃,也为旧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
4.3.2 重塑室外形象
旧工业建筑原来的装饰材料和装饰风格,带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富有鲜明的个性。要根据旧工业建筑各自的风格特点来重塑室外形象,有的保留外立面的原貌,有点则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对建筑外立面进行重新设计。上海世博会5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未来馆,是利用原上海南市发电厂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展馆项目。由原厂内165m高的烟囱改建而成的“温度计”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并成为了世博园内浦西区的地标。将工业时代的符号――烟囱,改造成后工业时代人类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视觉符号,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自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标志。这个见证了上海城市变迁和上海工业时代变迁的老厂房向世人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美好的未来。
4.3.4 整治周边环境
设计师或艺术家对旧建筑的改造常常让建筑的室内空间和室外形象焕然一新,然而整个艺术区的景观环境和基础设施也理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利用建筑周边环境特征,例如场地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等物质因素,以及周围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创造既方便舒适又富有历史特色和隐喻场所精神的外部环境,加强建筑空间的可识别性,体现建筑主体改造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园林建筑师马莎•施瓦莎(Martha Schwartz)在公共散步广场中创设停车场,其特色在于公共广场采用灰色和红色的混凝土砖拼成格子形状,上面种植了250株棕榈树,树的根部套在白色的混凝土轮胎中。这种设计除具有形式、线条的美和满足功能外,还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现代生活中常见的“轮胎”的创新,使之具有景观意义的同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5 结语
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改造利用给当代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谓再利用乃是保持建筑的基本特征,挖掘建筑的最大潜力,注入旧建筑以新的活力。从近20年欧美国家的建筑再利用的理沦与实践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变化的轨迹。从关注高价值的历史性建筑,虔诚地保存、严格的复原,到关注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关注更广泛的旧建筑,以更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建筑再利用后的变化;从看重旧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到将其看作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种产品,看到其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潜在价值,视其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这个轨迹也向我们提供了更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文化、经济、生态的价值观的转变,也将引起设计师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促使建筑再利用思想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地接觉,这对当代设计思维方法的建构与拓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登琨艳.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群落的保护和利用[J].新建筑,2004(7):17~18.
[3] 倪文岩.建筑再循环理念及其中西差异之比较[J].建筑学报 2003(12):72~73.
[4]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周 卫.工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J].城市建筑,2005(3):32~33.
【关键词】生态建筑 建筑生态化 生态设计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事实上,建设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具有巨大挑战性的。生态建筑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点:尊重自然、崇尚科学、注重效益。从设计到建筑落成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着高效益的理念和建造原则。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设计,以自然的而非机械的方式给予人们舒适的体验。这类工程从一开始便遵从着生态建筑的理念,从方案的制定和建筑实施过程中都要贯穿这一思想。
一、建筑方案的制定
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虽然建筑在整体上体现了建筑师的个性和设计理念,但建筑在实际设计上把充分注意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性,把建筑师的个性融入到自然和谐的统一构架中,既体现出建筑风格,也达到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
处理好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建筑的外观美是对建筑设计的一般要求,建筑应在合理投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而建筑师有时一味追求美学性能而忽视建筑实际功能,导致成本的增加;反之,如果单纯追求经济价值,就会使建筑丧失许多美学价值。只有在有限的经济条件范围内,使建筑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才是建筑的最高要求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利用方面也遭遇更多的实际困难,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因此,生态建筑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中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照明、采光、通风、采暖制凉等方面都要考虑到资源的消耗。并努力做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建筑中采取少费多用
节省原材料。建筑材料包括结构用材、通讯设备、水暖电以及建筑装修用材等,这里仅就节约结构方面用材进行阐述。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砖石结构有了较大改进,轻钢结构、薄壳屋盖,轻质墙体,拉索结构等发掘,都极大减轻了结构的自重,扩展了使用的空间。例如,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大空间膜结构就是典型的节约结构用材,它采用一种预应力空门的整体结构,把结构和建筑围栏部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创造出无柱式的灵活空间,同时显示出具有自然形态美的外观特征,既飘逸又遒劲有力。索膜结构的先驱和开拓者费赖·奥托,推崇的是“最少”的原始建筑学,认为此类建筑学“能将结构和装饰结合起来”,转换成“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现代型建筑。
节约能源。能源节约贯穿于建筑的始终。耗能少的建材选择就是节能的重要表现,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主要利用再生性能源来实现。通过对建筑设计和构造的有效处理,可以实现高效的采光、通风、隔热遮阳和利用太阳能等来降低设备的能耗,这是最有效的节能方法。太阳能建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节能建筑,目前采用的多是被动式。日本建筑师加藤义夫设计的大岛住宅和明野村住宅都利用的是坡屋顶蓄热方式。因为光电板的价格昂贵,会增加建设的成本,故较少被采用。然而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它的整体节能效果很好,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某些建筑采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进行照明的方式,也具有较强的节能作用。
资源的再利用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设备专业和运营阶段,同时也包括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和建筑拆除后材料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再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今年来在国际上成为时尚。许多建筑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再利用的设计和研究上,并产生不少优秀作品。当前,西方国家改变了工业革命之后大拆大建的做法,对旧建筑进行再次利用;而我国城市的大拆大建,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很不合理、不经济的。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在其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可见,人类的浪费速度惊人,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提倡生态建筑势在必行。
以上的设计手法及技术措施的应用都是有实践意义的,在现阶段是能够起到一定积极效果;但这仅是进行生态建筑的初始阶段。生态设计不单指对物质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合理使用;为使其发挥更有效作用,应把能源消耗完整的融合进建筑构造中。
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活跃的状态,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也是动态的,包括整个生物圈都是动态的、联系的整体,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人类创造成果之一的建筑系统也是动态的,建筑系统将会不断作用于其周边环境。因此,建筑师需要合理地设计建筑,根据其所处的生物圈,提出生态设计理念。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的子系统,它由有生命的及无生命的两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而人类现今生活生产活动,尤其是人类建筑,正导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无机化,更使生物圈的物种单一化。长此下去生物圈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比例将无法平衡,导致生物圈失去原有的复杂性及多样化。因此,我们必须从平衡人类自我建筑方面出发,扭转这种趋势。
三、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设计师应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成果,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同时,我们在建筑中还应该引导人们采用更加健康、生态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生态系统应保持一种良性的循环发展状态,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正是一种可以无限保持永恒存在的状态;我们要不断强调保持生态系统资源的潜质,只有这样,生态系统才有可能维持平衡,人类才能得以延续下去。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我们既要满足当代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