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观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8-02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所谓国防观念,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国家防卫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根本看法,它主要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道德观念、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危机意识等。国防观念不但是国防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凝聚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总之,全民牢固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观念的培育,国防教育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国防危机意识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日本历朝历代政府反复强调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导致防御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国民生存空间的狭小,以此激发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之所以能够免遭纳粹德国的侵略,就是因为瑞士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瑞士政府一再申明,培养和保持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将使侵略者看到,要征服众志成城、训练有素的瑞士公民,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加坡的国防法律制度则明确规定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两年兵役,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要服完兵役才能去念大学。
在我国,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也是祖国明天安全的保卫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培育他们的国防素质,一是有助于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有助于引导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保疆界,护版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国防的重要性,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投笔从戎,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出生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沐浴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阳光,他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中的炮火和硝烟,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国防观念不强、国防意识较弱的现状。目前,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在大学新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畏难和抵触情绪较大,这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要从保卫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增强国防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提高大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如何,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是否得到显著的增强,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到未来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当今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新途径。
一、强化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或误解:有的高校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普通高校来说无关紧要,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挤占国防教育的教学学时。有的高校把军训当作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上完军事理论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就表示学生已接受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而在国防教育中,高校领导干部有责任组织和指导全民国防教育,更要在普及国防教育和树立全民国防观念上发挥引领带动的关键作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意识的培养,激发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完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大国防教育的监管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完善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则是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侧重于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中国国防、世界军事、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涉及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加强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将一些专业与国防教育相关、或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并具备必要的国防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自己。同时,从军事院校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员、军队专业干部和民兵等担任学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四、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国防教育阵地
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军事训练,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运用校内的宣传板报、横幅、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爱国歌曲或国防教育题材影片;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队严谨的作风和军人崇高的品质;举办学生军训图片展,宣传和表彰军训期间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再者,高校要不断拓宽国防教育阵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基地,或是与当地的驻军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占领网络新阵地,建设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教育信息。
五、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长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联系机制,将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纳入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指导小组,深入检查和检验国防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估国防教育的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有效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对策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际方面,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部分国家领土之争、资源之争等此起彼伏;国内方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稳定等仍受到诸多威胁,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可以作为我国军事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但现实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效果实施不好,仍存诸多问题。笔者就大学生国防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均已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的教学严重存在着流于形式,离我国国防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高校国防教育作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高校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片面认为国防教育是军队的事情。有些高校的盲目扩招,追求经济利益,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方向,而又面临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进而忽视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工作上的偏差,使大学生国防教育机构设置不明确,国防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等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都只是停留在新生军训和一些肤浅的军事理论知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不系统使得国防教育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流于形式。
(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不新颖不科学
国防知识是一个涵盖基础应用、内政外交等并重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的范围。而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多数处于孤立状态,没能做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建设滞后。此外,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极为不科学。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军事课程少的态势。大多以听讲座、看录像、军训等为主要教育形式,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创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机构缺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机构是保卫处和武装部合二为一。事实上,保卫处和武装部是两个机构,各自的职能完全不相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校国防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这种旧的运行模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此外,工作中还存在任务不明、分工不清、相互推诿等现实问题,评估、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利于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国防教育师资配置严重不足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虽有近九成以上的普通高校成立了国防教育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国防教育师资仍然力量不足浮于形式、层次不高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编制不落实,很多高校无法实现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师,现有教师就变成超负荷运转,没有相应背景专业的教师被拉入教学队伍,生搬硬凑浮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缺少通畅的进修培训渠道,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国防教育形式内容不活
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应是集技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着力培养具有国防观念的人才。但目前仍有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树立更新颖、更完善、更丰富,全方位、开放、立体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仍然仅将大一新生的军训视为国防教育的单一乃至唯一手段,形式和渠道过于简单,内容过于呆板。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国防教育的健康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上下要深刻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全面准确地国防教育的定位。国防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磨练高校大学生的意志,而且更是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经费的投入问题上,一定要有足够保障,要有专项资金,把经费落到实处,一定做到专款专用。在使用时也应当开源节流,做到把国防教育经费用到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最后,对于机构设置应当配备国防处,从保卫处分离出两个职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二)提高国防意识,加强国防教育
我国法律规定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强化国防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性教育。针对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成长环境安逸、国防知识贫乏、缺乏艰苦环境磨练等特点,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和与日俱增就业压力,因此实践中应加强国防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氛围,牢牢抓住教育的重点环节,找到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比如,新生军训、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新兵等。利用好各种教育手段和互联网资源,选配优秀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举办各种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到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活动中去,使大学生了解国防建设的现状,增强国防意识,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环境和安全状况,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
(三)丰富教育载体,强化课程建设
首先,应在课程建设上进行创新,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抓住国防教育的热点与焦点,定期举办讲座。注重社会实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手机等网络和通讯渠道扩大国防教育信息量。其次,拓宽渠道,扩大国防教育新载体,利用好传统国防教育基地,通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进行形象生动的国防教育。最后,完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军事教师队伍的选拔工作,应在统一标准、认真考核、科学把关的基础上,积极地与军事院校合作,教师在精通专业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以此来应对新形式下军事的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重视对军事教师的待遇,比如职称评定、选拔任用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安勤,等.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摘 要】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容,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更加激发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他们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在为革命理想和美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特别强调艰苦奋斗教育,而国防教育则是一种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是指和平安定环境下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它是国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防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关于战争和和平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能清醒的看到世界并不完全太平,各种冲突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近代国防屈辱史、革命史、人民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使其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加深他们国防事业的热爱。(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的一代,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熟悉和掌握基础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此开阔大学生们知识视野,改善大学生们知识结构。此外,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增强,这就为造就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4)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拥军意识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纪律观的树立。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不但可以使学校国防教育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也充分发挥了高校育人的综合效益。总之,在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不仅是法律赋予的一项任务,也是学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大学生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成长进步的重要机遇和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旷勇,刘启文.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4]杜维彦.论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 .教育与职业.2005(10)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意识 对策 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国家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尤其南海、等问题由于第三国的介入和干涉,使得局势越来越复杂,矛盾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这对提高国民国防意识、增强国防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生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是未来国防建设的生力军和捍卫者。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所以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
1.忧患意识薄弱。和平的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在思想上对战争的威胁产生麻痹,即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既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战争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有的认为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就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去搞国防;有的甚至认为国家把经济实力搞上去了自然就没有人敢欺负了。
2.国防意识肤浅。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认识上,不知道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中有些安全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直接息息相关,比如社会安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治安,还包括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
3.国防思维简单。有些大学生缺乏辩证思维,看问题容易极端化、片面化。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就不会有人敢欺负我们,谁敢找事我们直接就用核武器灭了他;有的大学生对现代化战争缺乏了解,仍然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习惯性思维上,总想用人多来解决所有问题;有的大学生则把我们国家在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看作是软弱,不懂得去理性地分析国家在这些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采取的正确策略。
4.责任意识不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保家卫国那是国家军人的事,跟自己无关。即使有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的学生,也只是嘴上说说,真到要他自己为国防建设做点什么的时候,则又退后了。这些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国防建设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形成的原因
1.长期和平的原因。从上世纪中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十年来长期处于总体和平的环境当中,即使和前苏联、印度、越南曾经发生过一些领土争端,但那些过去的往事早已被现代许多人所淡忘,甚至有些大学生连那些事是否发生过都不知道。长期的和平环境淡化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也使大学生对国防意识产生了麻痹,国防观念越来越淡化。
2.中小学教育的原因。从学生接受的教育经历来看,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一直都在被高考的指挥棒驱使着,学校和学生分别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追求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这是造成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国防意识差、兴趣低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3.社会及家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的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个人的成功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人民没有紧紧联系起来。因此,这也不难理解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差的现状了。
4.高校教育自身的原因。作为高校不可能改变前面提到的三个客观原因,但高校既然作为教育机构,而且教育的是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因此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做法,这便成了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发展非常不平衡。多数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设军事理论课,仅仅把军训当作国防教育的唯一形式;有的学校把军事理论课看成是一种临时的活动,用讲座的方式代替讲课,忽视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那些即使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往往也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料短缺、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有的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1]P62。这些是造成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的最关键的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领导重视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当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各级相关领导自身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觉得新生军训就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了,没必要再开理论课程;有的领导觉得这和招生、就业都扯不上关系,下功夫做这些事情不划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此艰巨的一项任务开展不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了领导的支持,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层层责任到人;建立考评机制,制定奖优罚劣的奖惩措施;严格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制度,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等等。有了制度的保障,大学生国防教育才能得到落实,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提高才有扎实的基础。
2.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专职军事教师人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军事课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课程,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类似专业,所以教师来源渠道狭窄;二是由于受到职称评审的影响,其他专业的教师不愿意转为专职军事理论教师;三是高校职员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管理人员兼任军事理论课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双肩挑型”军事课教师的培养陷入困境[2]P32。因此,面对这一较为特殊且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更加艰巨。解决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在校内选拔一批有一定教学经验、开拓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集中研讨、外出学习、参加论文评选等活动,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常备力量;二是在校外尤其是从地方军队或军事院校聘请专门的军事理论专业的人才,来学校兼职军事理论教师或不定期做军事知识讲座和国内外热点军事问题报告。这对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强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高校应把军事理论课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开设军事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提高国防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突出重点。军事理论体系内容庞大,但军事理论课一般只有36个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内容,突出重点,取舍有度。二是灵活安排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紧跟国际国内形势,适时插入当前新闻热点问题,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灵活组织教学形式。一是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信息量也比传统教学大得多。二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理论传授以外,多开展观看经典军事题材影视节目、热点军事问题讨论、国防政策法规探究等互动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实践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军事纪念馆、军事博物馆、革命遗址、科技工业园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另外,可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比如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将学生课外活动有机纳入学校国防教育体系之中。
4.拓展军事训练的内容和范围。新入学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是在校大学生专门、系统地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历来重视新生军训工作,对学生参训和教官施训的要求都很高,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作为在校大学生唯一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机会和渠道,更加深入地拓展军训的内容和范围,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军训期间,除了条令条例、队列训练、内务卫生等学生全体参与的项目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军体拳、擒拿格斗、交通指挥等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结合学生意愿和学校施训条件,积极拓展学生参加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领域,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军事地形学、野战救护、防空袭、防核化生武器等内容的军事训练,强化提高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积极协调承训部队开展武器装备展示、单兵武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增长学生的军事知识。[3]P18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开展轻武器的操作使用、军营一日参观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
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国防教育职责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作。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研究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努力提高国防教育水平,才能够有力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大学生,为国防安全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坤生.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J].文理导航,2011,(17).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国防教育
大学生军训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目前,高校军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军训培养了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军训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思想品质很好的机会。每一位教官都是一个榜样,他们保卫祖国,服务人民精神值得每个同学学习;每一位教官都是一个楷模,他们艰苦训练、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影响着每一位军训的同学。同时教官们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大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军训过程中,很多高校一般还会穿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告,开展感人事迹报告会,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
2、军训增强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使命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平凡而舒适的环境成长,忧患意识越来越差,逐渐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虽然短短十几天的军事训练并不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战斗素养,但学生们看到了和平年代中战士们的朴实和无私,感受到了士兵随时做好准备为祖国奉献一切,体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在军训过程中,每个学生心中都会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一种为自己的祖国奉献的激情,一种让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之巅的责任和自豪感!
3、军训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军训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对作为后备兵源的大学生进行军训,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学到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防素质。其次,大学生参加军训是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未来的战争主要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在科学技术上领先,谁就将在现代化战争中占优势。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学技术是关键性的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科学技术的主力军。第三,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时间集中训练,能最有效地深化学生的国防观念,能最快地取得国防教育成效。可以说军训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批国防后备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生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自我管理等等。军训过程中经常开展的宿舍内务整理评比等团体性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主义精神。
二、高校军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不少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少数高校领导不能站在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军训工作,把学生军训仅仅当作一项简单的任务来做,存在着军训经费不足、军训场地受限制、军训内容简单等问题,致使每年军训只是走过场。许多高校对于军训各环节缺乏统筹安排,没有把学生军训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未能按照军训大纲要求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训练教学设施。
2、军训成果未得到充分巩固。大学生军训一般会在新生入校2-3周内开始进行。军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实弹射击以及军事知识、军人风纪等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这一段时间训练,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了一定进步。但是,这种短期教育所形成的成效,由于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巩固,往往很快就会消失掉了。军训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如释重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组织纪律、精神风貌、内务整理等方面很快出现下滑,被子不叠,宿舍脏、乱、差等现象很快就表现出来,与军训期间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3、军训内容单一,军训教学模式不统一。很多高校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进行分列式表演、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的活动,与中学生的受训内容几乎毫无区别,训练内容单一重复,水平较低,缺乏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分类训练,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了军训应当是开展国防教育、理想教育、提高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军训时间安排上,军训的实际训练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军训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领导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按照军训大纲要求,加强军事学科建设,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训练教学设施,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各个高校需要成立一个学校副书记挂帅、武装部和教务处牵头的学生军训管理机构,积极加强军训各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谈话、会议、公文积极疏导信息的传递工作,保障了军训整个工作的上传下达,使得军训管理部门的政令能及时传达,凝聚力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对训练科目、理论教学进行考核,促进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军训工作在高校教学中的正常化、系统化、规范化。
2、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军训成果。学生军训通常是在新生开学初进行,通过军训,学生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军事技能、生活作风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果在这之后的大学生活里得不到巩固,军训期间取得的成绩将会前功尽弃。因此,巩固军训成果应作为高校学生军训的重要环节。一要把军事理论课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逐渐拓宽和加深军事教育的内容;二是以革命传统节日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三是要抓住出早操、升国旗、开展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是要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进行军事体育技能比赛等,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水平;五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宿舍管理上,按军训的要求去检查、落实。
3、要与时俱进创新军训项目。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与中学军训内容的有效衔接基础上,创新理念、把握重点、增强针对性、提高趣味性整合大学生军训内容。在普及传统军训项目中创新,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诸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军事体育和战术训练等有内涵、有趣味的军事训练项目,无疑能成为学生爱好军训的一个重要兴趣点。各所高校应该建立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建立军事科目专职教师队伍,尤其要将那些转业到高校工作的军队干部利用起来,推进理论和队伍建设,改善军训的物质和人员条件。军事教育要结合国际军事动态尤其是我国军事形势进行,将信息战、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国际战略环境、最新军事思想和技术等引入军训课堂。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大学生军训工作看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须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促进军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宝昌.高校军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林玉瑞.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之我见[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环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9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与军事发展规律、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1]。为了适应当今军事斗争的需要,加强国民国防的意识,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环节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法规,要求在广大的普通高校中实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育。然而,现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首先阐述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其所存在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1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军事理论课是对军事相关理论的学习,是对战争现象背后规律的深刻分析。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也是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理想抱负实现的条件。国防教育是全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结果,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防教育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2]。此外,军事知识的学习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普通高校不是军事院校的全部。但是在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则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国防教育完善的重要构成。
2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都按规定开设了军事课,是大学一年级就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但是,从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具体教学践看,则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军事课程,但在思想的认识层次上还很不充分,常常将其作为一般的必修课程,而未对该课程的独特性进行把握。实际上,我国的《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等法律都赋予了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没有认清军事课程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军事课似乎是浪费了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而降低了非军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就会导致在实践行动上的不足。
2.2 行动上将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的性质搞反了,也就是重视军训而忽视理论学习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的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军事技能的训练以及军事理论的学习。前者的时间为2-3周,后者则为36学时。然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对军事训练较为重视,通过与部队的合作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有的学校在军训期间安插了一次或两次大课堂讲座、看录像等马虎应付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学习,算是完成任务。这样对于理论性学习课程则重视不足,根本没有按大纲的规定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也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这样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
2.3 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没有到达师生比例配置要求,因此,课程常常是大课堂,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这样的“超大班”的授课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很多的学校并没有专职的授课教师,而是聘请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受到教师队伍力量的不足,大班授课形式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必要的课堂互动,成为教员的满堂灌,对学生出勤的情况存在监督不力,使得一些学生甚至都未在课堂出现过一次,最后却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课程的考试。
2.4 军事课程教材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近年来,针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教材的建设上是滞后的。一些学校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时,常常是相互仿效形成教案,没有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而一些教材的内容也与现实的教学实践需要脱节,没有及时更新,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完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它们分别是:
3.1 提升思想上重视的程度
军事理论课虽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有加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的作用,并且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神圣职责,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学校的支持力度,从课程建设、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等方面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3.2 强化军事理论教学
要在军事实训与理论学习之间达到平衡,二者都不可偏废。针对当前重视军事训练而忽视课堂学习,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的教学地位[4]。落实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严格达到36学时课程。将课程的安排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贯彻到整个学期学习之中,而不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快速地结束教学。甚至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采取分批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非军事专业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深化对军事本质的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抓好队伍建设,将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兵役法》所规定的师生比例规定配备专职教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加强对军事教师队伍的福利保障,解决他们在科研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在人才的招聘上进行统筹,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在较短时间内,如果无法实现较为充裕的专职教师,也必须有较充足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才能突破现在“大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需要加强普通高校相关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共同促进课程教材的建设。相关的部门,需要支持和组织专家学者对教材编写的力度。当然,教材的建设是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参考,但不是限制军事理论教学人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在相关教材的建设中,需要广泛吸纳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教学实践总结的共识。此外,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军事专业教材体系,也需要兼顾非军事专业学生的需要,基于现代国防教育的实践需要,提升教材编写的质量。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在国防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善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70.
[2] 潘建美,赵保宁.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 职业时空,2011(07):26.
[3] 孙建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 中外企
业家,2015(2):187.
关键词:青少年;尚武精神;重塑;对策
天下虽安,忘武必危。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青少年尚武精神严重缺失,面对这一严重警示,重塑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已成为一个我们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根据尚武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缺失的原因和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史为鉴、文化熏陶,体育为基、精武强能,立足军训、国防教育三个方面来铸造和重塑青少年的尚武精神。
一、以史为鉴,文化熏陶,唤醒尚武精神
(一)反思历史教训,激扬尚武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历史,让青少年勿忘国耻,牢记国殇,引导青少年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涌现出太多的英雄儿女,他们表现出的尚武精神再是明显不过:他们当中坚毅有智、挽救国家民族于存亡之际者有之;驰骋沙场,为保家卫国而马革裹尸者有之;威武不屈,为捍卫正义和信念而杀身成仁者有之;近代为中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誓死不当亡国奴,流净最后一滴血也要同敌人斗争到底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都是激扬青少年尚武精神的最为鲜活的例子和精神财富。
(二)扎根传统文化,熏陶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是深深扎根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二者互相薰陶且彼此影响。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确实对尚武精神是一种抑制,对此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但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我们有威武雄浑、讴歌正义,倡导和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包含尚武精神的文学作品,我们有各门各派、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武术功夫;我们更有千百年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践行尚武精神所总结凝练出来的“武德”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成为熏陶青少年尚武精神积极的传统文化元素,将青少年尚武精神培育工作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体育为本,精武强能,践行尚武精神
(一)加大体育资金投入,落实体育教学监督
要改变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就要加大体育资金投入的比重,切实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创建良好的运动环境。此外,还应加大体育老师培训的资费,先进的体育理念需要学习和传播,就必须第一时间让老师知晓,更好的传递给学生。硬件水平和师资力量上去了,对学校体育落实情况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不能让体育政策、法规形同虚设,对于随意占用体育课、刻意剥夺学生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国家相关各级部门应加大监督,让这些政策法规切实得以实施,同时,学生当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对学校随意占用体育课的做法当依法维护,这样,通过自查与互查的方式,形成一个良好的实施监督体系。
(二)加强体育素质评估,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青少年身体发展水平和体育素质的评估制度,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标准,并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1],将体育考评成绩直接同升学、评优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挂钩,这样虽然逃不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但是却是短时间里提升学生体质的最有效的措施,但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疏导,久而久之,让锻炼健身成为青少年的新常态。再者,这还是个很好的激励措施,可以刺激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如此不仅进行了体育锻炼,还增进了其与人相处,感知社会的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尚武精神。
三、立足军训,国防教育,铸造尚武精神
(一)明确军训目的,树立民族自强的意识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2]。这无不体现出尚武精神!要树立青少年学生的尚武精神,就必须同民族自强意识联系起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训,对其进行同尚武精神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民族自强意识和意志品质等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并通过他们强大的带动和传播作用,推动全民尚武精神的践行,使中华儿女树立起“天下虽安,忘武必危”的国防观念,在践行尚武精神过程中切实树立自强的民族意识。
(二)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忘战必危的警惕
重塑青少年尚武精神,则必须要加强其的国防意识,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如果不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国防教育,提高他们忘战必危的警惕,这将会极大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全面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在国防教育中要讲清影响国家安全的重点问题,更要注意从战略布局、天下大势上讲明白忧患的源头;说明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以及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讲清在看不到战火的年代里,战争的危险从未有消除,而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越发的紧迫,丧失警惕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再一次遭受新的灾难[3]。从而使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树立尚武精神的内在动力。
(三)创新国防教育,注重培养的方式方法
国防教育和尚武精神的培养,不能太过于死板,亦要注重培养的方式方法。国防教育因“文武结合”。
“文”便是要上好军事理论课。首先,在军事理论的教育上,应该运用多媒体,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上课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和传统结合式教学;第二,组织青少年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防和尚武的征文、演讲、演出比赛;第三,组织青少年观看能够提升军事素养、传播正能量的电影等文艺演出;第四,要注重学习最新国内外国防、军事动态的学习,将国防教育贯彻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
“武”便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军事技能。这最突出的便体现在军训的开展形式上,军训不能只单纯的学习站军姿等传统的军事素质,真正的军训当从难从严、从实战的要求出发演练,要将“枪械操作、实弹打靶、野外求生、灾难应急、安全救护”之类的实用军事技能纳入其中;再者,学校的军事课的考核也必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单兵思维、意志、作风、体能等多角度进行全面考核;最后,当注重学校同地方军队武装的交流,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让青少年进军营,设身处地的感受军人的血性和亮剑精神,铸就“尚武精神”。(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年8月第14卷第5期,P127.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课程建设;实践
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精心打造军事课教学团队
军事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抓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予以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订了建设意见,就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任务,军事理论课教师职责、专兼职教师聘任资格以及军事教师培养、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省厅要求,该院专门为军事理论课组建了政治及军事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并把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军事课教学团队打造成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教师队伍。
二、扎实组织军事理论教学
在组织开展军事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院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院整体教学计划,依照必修课建设要求,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有保障、有成效。在教务处指导下,军事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学工作——制订《军事理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聘任教师、组织编写教案,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落实教学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高职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军事理论教研室十分重视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统一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使教学内容科学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严格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在教学中,一是认真抓好教风教纪,要求军事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规定,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二是狠抓学生课堂纪律、严格考勤。学院明确规定,凡被该院正式录取的全日制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经过考核后,军事课成绩按规定计入学分。凡不及格者需补考或补训,否则不予毕业。该院还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监督,建立查课制度,由相关领导、质控部门检查任课教师教学的效果、听取学生的反映。通过管理,保证了该院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近段时间各地发生一些军训的负面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再次对军训必要性的讨论。其实,军训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和实践课,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军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军训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军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生活作风和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现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从小没有吃过苦,普遍缺乏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许多学生又是初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而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生活中应具备的人才素质。在军训生活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质和意志,也学会了集体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在关心和体贴别人的同时也享受了他人的体贴和关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一切行动听指挥,通过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得以加强。为保持学生向上的心态,军训中常运用一些激励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唱军旅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将个人努力与集体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军训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缺乏忧患意识和国防的观念,军训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教育,通过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其爱国主义思想。在军训中,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认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当前大学生军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军训的必要性和教育作用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宪法》、《兵役法》规定,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军训的必要性及教育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在训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仅是一纸通知;在军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军事训练,而相对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忽视军训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没有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造成军训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2.军训时间有限,后续效应难以保持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高校军训均采取新生报到后或第一学年结束后集中短期训练,时间多为10天到两周左右。这种强化训练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结束后,学生往往放松了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训的效果越来越淡化,直至消失。
3.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为了学生安全,节省时间,直接将军训的内容简单化,军训变成了简单枯燥的站军姿,练口号,走正步,格式化的队列训练和汇报表演。这样的军训很难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思路,拓展军训的内容,实现军训的育人功能
每年9月,随着各大高校陆续进入开学季,新入学大学生的军训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可延续多年的站军姿、踢正步、军体拳等军训“老三样”,让不少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抗拒。如何改变军训现在这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现象,使之发挥好其原本的育人功能,高校及军训基地各方应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改进军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模式,拓展思路。
1.丰富军训内容,注重科技含量
多年来大学生的军训一直延续“老三样”的内容,尤其是近年来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各校以安全为出发点,逐步取消一些项目:如怕学生晕倒,取消5-10公里越野的项目;怕学生磕碰受伤,取消了紧急集合的项目……结果就剩下安全系数最高的站军姿、踢正步等老三样项目。现在的大学生已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是充满个性的一代,对这样的项目肯定不满,甚至抗拒、逃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丰富军训的内容,如在军训项目中加入“无线电侧向、定向越野”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加入真人CS的一些战术演练项目;同时还可以传授学生实用性较强的防震、防火等救的常识内容;以及教授一些简单的应急救护等知识,如简单包扎、骨折支架等。这些训练项目不仅丰富了军训的内容,也使学生有兴趣去参与,乐于学习,而且这些内容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也很实用,例如识图用图,学生们掌握后,野外生存能力会有所增强;防火、防震救助、战场医疗救护更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总之,如果军训只是一些操课、内务训练,学生必定会抵触,如果我们加入一些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项目,有了这些“新变化”不仅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科技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增了学生的科技国防意识。
2.提高教官素质,创新训练方法
军训教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军训效果。教官大多来自军营,都是军中业务素质较好的官兵,年纪与大学生相仿,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果教官们只是简单训练学生内务、队列以及无条件服从,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因此作为军训一方的基地方面除了应在硬件上不断改善外,更应该在教官的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下功夫,不断改进训练方法,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对学生多一些关怀,改变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方法,更不能与学生发生暴力冲突事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训练的效果,而且也使学生对军队、对教官产生尊重与敬畏。
3.巩固军训成果,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现在的军训多采用集训的方式,短期的效果比较显著,但军训结束后的活动几乎没有了,军训的思想教育成果难以维持。为了克服这种短效行为,学校应当通过一系列衔接的活动,把军训成果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中。如开展征文比赛、防火、防震救助演练、医疗救护比赛等活动,组建越野拉练社团等,使军训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得到保持。这样使有限的军训得以延伸,也使军训教学更加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
【摘要】为了解大学军训课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意志力及对部队的亲切感等方面的影响情况,从而为大学生军训的教育意义提供科学依据。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295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军训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教育调查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目的而言,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育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十几年来的国防教育活动也证明,军训既是德育为纲这一理念的必要成组部分,又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1]。国内现有研究基本上有“军训能改善大学新生人格特点”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军训的定性分析,本文就军训的教育作用做了详细的调查。
1方法
本实验分两个部分即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随机对某大学17个专业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其中理科143份,文科152份(男生175份,女生120份)。
2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
(1)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学生是否喜欢军训
这是对大学新生心中军训印象的整体考查。75%的同学肯定了军训的重大意义,89%的学生认为军训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91%临近毕业的学生认为军训不仅是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是最难忘的时光。5%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是令人讨厌的。
(2)军训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69%的同学首肯了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79%的学生认为军训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加大了同学“家”的情感,只有14%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人际关系是没有帮助的。
(3)军训对意志力的影响
73%的同学认为军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被调查者中有20%的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锻炼意志力,7%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意志力的锻炼是没有帮助的。
(4)军训是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军训生活能够改变懒散的习惯;97%的学生认为军训有助于他们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12%的学生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5)对军人和军队是否产生亲切感
通过军训使大学生对军队和军人有了深入的接触与了解,78%的学生认为军训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82%的学生认为军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91%的学生通过军训,增强了他们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
3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军训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军训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年的军训使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训练亲身体会到自己能在较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正是他们所看到的军营里千千万万的军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时,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造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保证着我们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生活。
(2)军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用是一笔完备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军事训练就借助人民军队的育人优势,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但要使他们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感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军训中,学生通过与军人在一起学习和训练,使一些学生开始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获得了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在训练中,为了集体荣誉可争个上下高低;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进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3)军训转变了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观
过去部分学生认为:当兵没有价值,对人生价值存在模糊认识。通过军训,特别是学生亲身体验了军营的生活,耳濡目染,进一步看到了军人的那种忘我工作态度和刻苦的训练精神。故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军事训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使他们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起国防观念的大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4)军训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尽管部分学生不愿参加艰苦、困难的活动,但通过军训,特别军训中的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鞭策,逐步地克服、改掉了懒散和娇惯的毛病,充分意识到集体中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4对进一步加强军训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军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但就怎样更好的发挥军训的教育作用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传统高校军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在军训内容安排上,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军训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安排军训内容时,没完全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内容与中学时期相比单一重复,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其次是在军训时间安排上许多高校的军训虽然有两三周时间,但实际的训练却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建议高校军训教学实施拓展训练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5-02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探索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及角色的扮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角色的历史变迁及功能任务
1.辅导员角色的历史变迁。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起源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高校党团力量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健全起来,但其角色基本上是结合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招生,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逐步恢复,80年代得到了较大发展。进入21世纪,国家就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定位先后多次下发文件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教师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
2.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功能与职责。基于新时期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赋予辅导员的功能概括为:①教育功能: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等。②管理功能:包括学生的评优、助困、贷款、违纪处理等。③服务功能:包括学生心理、就业及日常事务等。④维稳保障功能:包括维护学校稳定,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等。赋予辅导员的职责概括为:思想教育: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学生党建: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学生个性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加强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学风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安全维稳工作;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军训工作:《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提到: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等。军训对学生具有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融政治教育、严明纪律、作风养成、军事知识及技能训练于一体,可以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优良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强化学生吃苦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助困工作: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宿舍管理。学校的活力是通过每个宿舍的和谐共荣、友好相处展现出来的,良好的宿舍关系是构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前提;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阶段性临时性工作。
二、辅导员与学生的角色需求评价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起,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都将发生变化,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重要性评价及对辅导员的需求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见表1、表2。
针对学生以上特点,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及心理教育等,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为此辅导员重要角色的扮演表现在以下方面,见表3。
三、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扮演
辅导员角色扮演的重要性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领导沟通、人际交往等,在遇到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是未来辅导员发展的趋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发挥应有作用。
1.导师角色,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刻苦学习,积极锻炼各种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成长中的挫折和困难,塑造健全的人格。
2.领导角色,发挥管理作用。通过严格的管理使懂得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何做好应做的事。
3.亲人角色,热情为学生服务。像亲人那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要多和家长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4.协调者角色,发挥协调作用。围绕学生面对的教学、科研、生活、业余文化活动等问题,协调好等各方面的关系,向他们反映学生的要求和呼声,开展活动排忧解难。
5.学校代表角色,发挥学校代表作用。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代表着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他们的言谈举止,所做所为代表着学校形象。因此,辅导员应严格要求自己,维护学校良好的形象。
6.楷模角色,发挥表率作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一言一行等方面作好榜样、表率,才能以自己的榜样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
7.心理指导教师角色,开展好心理咨询。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大成熟,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的思想、表现最容易被辅导员发现,因此,辅导员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想方设法地进行疏导,情况较为严重的可与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3]孙薇.学生与就业工作研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