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扩散现象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是物质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转移直到浓度相等为止的一种现象,因为很多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也就是说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的微观本质原因.
例1(2010年广州)用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__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体的扩散现象和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放在A瓶,那么二氧化氮可能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进入B瓶中,这就是倒水的原理,那就判断不出是不是扩散现象.因此只有将二氧化氮装在B瓶中,在排除重力的影响后,当装二氧化氮B瓶出现颜色变浅的现象,也就说明了二氧化氮和空气在相互扩散,而这种扩散现象足可以说明二氧化氮和空气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所以在题目中应该是选④30℃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例2(2011年湛江)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
解析该题虽然简单,但也考查了扩散现象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由于花香的扩散使人能闻到,这是宏观的表现,而微观的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以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就了花香的扩散现象,因此答案是C.
二、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的式量)是指分子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它的数值可以用来代替一个分子的质量,可见它是微观的.而很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作为宏观的物质的质量可以说是由很多个分子质量的总和.在一个分子的质量可以由相对分子质量来代替的前提下,物质的质量就可以是很多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而这种模式往往是出现在比例式的相关计算中和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种模式就会提高和领悟化学的相关计算.
例3(2011年济宁市)茶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很多.其中,绿茶是将新鲜的茶叶炒熬,破坏其中酵素,再经搓揉、烘焙而成.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茶碱(C8H10N4O2·H2O),还有鞣酸及芳香油等.
阅读以上信息后回答:
①茶碱(C8H10N4O2·H2O)分子中__________原子的个数最多;
②茶碱(C8H10N4O2·H2O)中_____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解析茶碱(C8H10N4O2·H2O)是由分子构成的,C8H10N4O2·H2O可以表示一个分子,一个C8H10N4O2·H2O分子里有8个C原子、12个H原子、4个N原子、3个O原子,所以在茶碱分子中H原子的个数最多;茶碱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6÷212、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12、N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6÷212、O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8÷212,所以在茶碱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上述计算是建立在茶碱这种物质是由M个茶碱分子构成的,而茶碱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12,那么茶碱的质量就是212M,M个C8H10N4O2·H2O分子里有8M个C原子、12M个H原子、4M个N原子、3M个O原子,最后可以得出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6M÷212M既是96÷212,依次类推出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12、N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6÷212、O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8÷212.
三、元素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在化学计算中用它来代替一个原子的质量,所以这个化学量是微观的.而元素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的质量也是宏观的.因为元素是多个原子的集合体,所以元素的质量是多个原子质量的总和,它与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有同样的道理.
例4(2011年湛江)苯甲酸(C6H5COOH)是一种酸性比醋酸更强的有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常用作食品防腐剂.请回答:
(1)苯甲酸含有__________种元素.(2)苯甲酸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
碳酸钠相对原子质量是12。碳酸钠[497-19-8](Na2CO3),分子量105.99。化学品的纯度多在99.5%以上(质量分数),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策略;图标
一、简单计算,理清概念
关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基本的概念,这类的计算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
(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容易出现在选择题中,首先,看到这种题目,学生就应该想这里的“相对原子质量”中的“相对”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就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这类计算题在计算中都不是直接考查计算结果,往往是在考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是方便我们计算的。针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比较容易混淆的几种数字拿出来作比较,同时教师也要深刻地剖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是在微观的基础上计算的,在宏观中物质都是有基本的元素组成,其中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是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教师在教学时,要跟学生讲解区分原子个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易混淆的概念,同时教育学生考试时仔细读题。
二、图表计算,分类指导
图像计算题是化学计算中比较难的一类题目。图像计算题没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它将所有的文字信息全部通过图像的形式画出来,是对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其应用的考验。在图像中一般会涉及到物质的质量变化,同时根据变化的曲线,学生要分析出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方便解题。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灌输给学生不要怕这种题目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慢慢地根据图像的变化分析相应的化学反应。这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步骤如下:①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名称;②根据图像中的变化考虑化学反应的发生程度,列出化生反应方程式分析计算。有关的图像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量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要求计算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另一类是沉淀(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最后要求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针对前一类的题目,一般考学生金属的活泼性,哪些的金属与酸反应,哪些不反应,这些都会影响质量。多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是这类题目中比较难分析的,主要考虑到金属的活泼顺序表,活泼的金属先与酸反应。教师在教学这方面的解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牢记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讲解特例,比如说铜,它不和稀酸发生反应,这些都是教学中应该讲到的。针对后一类的化学计算,都是注意反应的先后问题和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考虑过量和不足量的问题,这个通常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表格类的计算题,也是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给出的直接是表格中的数字。通过表格中的数字,主要反映了各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对应的变化规律,这类题目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慢慢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慢慢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所谓的“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单一的量不变,找出其他的量的变化情况,从中找出规律。在这类题目中,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中某一种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解题。
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消化图像类和表格类计算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同样的题目通过图像、表格、文字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做化学类的计算题。
三、综合计算,抓住方法
综合计算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计算题目。很多的学生看到这种题目就觉得头疼,就会觉得很难,其实不是这样的,再难的题目也是由基本的反应和多重的反应变化演变而来的。只要平时学习的基本功踏实,按照题目中的所提到的反应一步一步地往下面写,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或则将所求的问题慢慢向已知量转化,这样一般的问题都会解决。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不能被计算题的长度吓住,往往越是长的题目越是简单。
关于化学类计算题解题过程的规范问题,一定要规范书写,不要在小细节上出错丢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书例题中,在设未知量时要注意不要随意增加单位,书中就有“设氧气的质量为x”,许多的学生在设未知数的时候习惯性的带上单位。这就是学科性的差别,化学的计算与数学的计算不一样,值得教师和学生注意。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开阔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结语:化学计算可以体现应用化学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解决化学计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逐一开导,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一套自己学习化学、应用化学、解决化学计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项秀芳.九年级化学基本计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学
教学参考,2013(8).
[2]张富强.中学化学计算题的常见解法[J].数理化学习,2010(1).
[3]方大寨.等效替代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探究[J].学科教
学,2012(2).
一、弄清题意少走弯路
当我们看到题目以后,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理解题目中所提及到的有关知识点,再根据平时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可以考虑最佳解题途径以达到解题的快、准。
例:8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75gNaNO3,把80℃时的210gNa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后,再降至80℃,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A.50%B.70%C.60%D.55%
[解析]因为是从饱和溶液中蒸发掉水,再降温后仍得饱和溶液,即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样可得:75/(50+75)×100%=60%,所以答案为C。
二、破陈规求新法
有些选择题,我们若用常规的解法,计算可能比较麻烦。如果肯动脑筋,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eCO3
[解析]我们采用极端假设法,先假定每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都为1,则B、C中的化学式转化为FeO3/2和FeO4/3,这样可以很容易求出其它元素的对应质量,通过比较会得出答案C。
三、根据选项逐一排除
我们根据题目中的选项,进行逐一淘汰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较容易地找到正确答案。
例:278gRSO4•nH2O晶体完全失水后,剩余152g粉末。若R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结晶水分子数的8倍,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9B.27C.40D.56
[解析]从各项相对原子质量可知,它们依次是钾、铝、钙、铁元素,而从题意条件RSO4中R的化合价为+2价,即可排除A、B项,又根据硫酸钙只存在CaSO4•2H2O和2CaSO4•H2O之中。以题意可知,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n又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D。
四、抓实质找关键
认真审题,善于排除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各种思维障碍和干扰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出解题的关键。
例: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测知含H2O占a%,Na2CO3占b%,NaOH占c%,将此样品放入9.8gH2SO4中,过量的酸用4gNaOH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的质量为:()
A.13.0gB.16.5gC.14.2gD.无法确定
[解析]粗看本题缺少数据,即最后得到的固体全是NaSO4,这是本题的实质,且硫酸根离子守恒,显然由H2SO4~NaSO4可得答案为C。
五、发散思维捕捉信息
解题应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训练发散思维的能力。对提供的信息,要善于进行全方位扫描,多层次联想,有时我们要将捕捉到的信息转化为另一信息,以便快速获得正确答案。
例:在MgSO4、Na2SO4、K2SO4的混合物中含氧元素为46%,则此混合物中含硫元素为:()
A.23%B.31%C.20.5%D.9.75%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在各物质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即硫元素含量为氧元素含量的1/2,故得答案为A。
六、分析范围不算推解
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物质的总范围,分析范围内的相应物质;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不用计算可以推测得答案。
例:某混合气体质量分数组成:O2占32%,N2占28%,CO2占22%,CH4占16%,H2占2%,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11.11B.22.22C.44.44D.66.66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主要应用于物质之间存在内在等量,通过分析找出等量,既直观明了又计算方便。
例1.某农田通过科学分析,需施120kg的尿素\[CO(NH2)2\]来补充氮元素,如改用NH4HCO3,至少需要多少kg?
解析:农田需要氮元素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只需尿素和碳酸氢铵含有相同质量的氮元素即可。通过化学式的比较,不难找出CO(NH2)2~~2N~~2NH4HCO3。
设需要NH4HCO3的质量为x。
CO(NH2)2~~2N~~2NH4HCO3
602×79
120kgx
60[]120kg[SX)]=[SX(]158[]x[SX)]
x=316kg
答:如改用NH4HCO3,至少需要316kg。
例2.生产等质量的H2,用Mg、Al、Zn、Fe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求消耗四种金属的质量关系。
解析:如果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会非常繁琐,而依据金属的化合价与置换出氢原子的个数的关系,既简略又方便。
找关系找等量找质量
需要四种金属的质量关系为:Al
例3.已知某硝酸铵样品,测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5%(杂质不含氮),求该样品中硝酸铵的纯度。(即硝酸铵的质量分数)
解析:氮元素存在于硝酸铵中,氮元素和硝酸铵有固定的质量关系。知道了氮元素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就可以求硝酸铵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设硝酸铵在该样品中的纯度为x。
NH4NO3----2N
8028
x31.5%
80[]x[SX)]=[SX(]28[]31.5%[SX)]
x=90%
答:硝酸铵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90%。
二、变形法
变形法是将某些化学式进行适当的变形,保持各元素原有的量的关系不变,从而方便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例4.在FeO、Fe2O3、Fe3O4、FeS四种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析:在FeO、Fe2O3、Fe3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铁元素和氧元素,而FeS不含氧元素。由于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所以可以将FeS转化为FeO2。将铁的原子个数定为1,又变形为FeO、FeO3/2、FeO4/3、FeO2,所以得出等量的铁结合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4/3∶2=6∶9∶8∶12。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O>Fe3O4>Fe2O3>FeS。
三、守恒法
守恒法是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巧解计算题的一种方法。
例5.将一定质量的铁和铜的混合物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将滤渣在空气中灼烧,称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解析:铁和铜的混合物放入盐酸中,铜不参加反应。铜滤出后又被灼烧生成氧化铜,此时的质量和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即是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Fe%=O%=O/CuO×100%=16/80×100%=20%。
例6.某铁的合金10g,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1g,则该铁的合金是生铁还是钢?
解析:铁合金中的碳与氧气反应后生成了CO2,CO2与Ca(OH)2反应生成了CaCO3。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碳的质量不变。所以CaCO3中碳的质量即为铁合金中碳的质量。
m(C)=1g×[SX(]C[]CaCO3[SX)]=1g×[SX(]12[]100[SX)]=0.12g
w%=[SX(]0.12g[]10g[SX)]×100%=1.2%
答:该铁的合金为钢。
1.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一般计算。如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化合价等。
2.熟悉有关化学式的逆运算。如由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或元素的质量分数推求化学式;由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
3.熟悉化学式的综合运算。如化合物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算、样品纯度的计算等。
例1(2009年青岛考题)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在一些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请你根据丙烯酰胺(C3H5ON)的化学式计算后填写。
(1)丙烯酰胺(C3H5O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3)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1)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 + 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的质量分数= ×100%。
(3)A、B元素的质量比== 。
答案:(1)71;(2)9∶4;(3)7.04%。
例2(2009年哈尔滨考题)在农业科研实验室里,用一定量NH4NO3和KH2PO4的固体混合物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已知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固体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A.20% B.25% C.85% D.80%
解析:分析两个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只有硝酸铵含氮元素,且该混合物中所含硝酸铵的质量分数越大,则该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
若设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x%,则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1-x%,于是有1:( )=(1-x%):28%,解得,x%=20%。
答案:A。
例3(2009 年襄樊考题)某农田作物生长需要3.5kg氮元素,则需使用尿素[CO(NH2)2] kg。
解析:用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化合物中这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就可以得到该物质的质量,即 =7.5(或7.499)。
答案:7.5(或7.499)。
例4(2009年山东平原考题)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中的罪魁祸首是三聚氰胺(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其含氮量高,且目前国际上又通用“测氮法”标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于是一些不法商人就将其混入奶粉中以“提高”奶粉的品质。
(1)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
(2)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3)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若不法分子在1袋某品牌奶粉(400 g)中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 g蛋白质。
解释:从分子结构式可以看出一个三聚氰胺分子中所含的各原子及其个数,一个三聚氰胺分子中有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所以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6.7%;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蛋白质 =4.2g。
答案:(1)C3H6N6;(2)66.7%;(3)4.2。
点拨:关于化学式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化工产品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如燃烧、爆炸)的防范方法、措施,有毒或有腐蚀性物质泄漏的防范及其处理等。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极值法、差量法、守恒法、化学式变形法等。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掌握解题的基本格式。
2.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
3.掌握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杂质不参加反应)的相关计算。
例5 (2009年南昌考题)在化学反应2A+B2
=2AB中,A 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现将6g A和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应是( )。
A.9g B.11gC.12g D.14g
解析:由图2可以判断,参加反应的B2和A的质量比是1∶1,6g A和8g B2充分反应,其中2g B2剩余,应该生成12gAB。
答案:C 。
点拨:用字母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依据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计量数之积的比。因此,计算中只涉及质量时与计量数无关,只有涉及相对分子质量时才与计量数有关。
例6(2009年贺州考题)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向烧杯中分别注入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然后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铜铝合金和锌,待物质反应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合金中铝与铜的质量比为()。
A.18∶47 B.54∶65 C.27∶64D.27∶38
解析: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两边生成的氢气必须质量相等,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铝和锌的质量比为18∶65,所以铝和铜的质量比为18 ∶(65-18)=18 ∶47。
答案:A。
例7(2009年佛山考题)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发生的反应有C+2CuO=2Cu+CO2;C + CuO=Cu + CO。现用1.2g木炭粉末还原1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A.CO2B.CO C.CO、CO2 D.Cu、CO
解析:本题可用双项极端假设法进行计算。假设1.2g碳全部生成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需要16gCuO;假设1.2g碳全部生成CO,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需要8gCuO。因为1.2g木炭粉末还原1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CO和CO2 。
答案:C。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1.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2.掌握已知溶质、溶剂(或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第三个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关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3.能够把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8 (2007年荆州考题)某乙醇(C2H5OH)的水溶液中,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5%B.71%C.46%D.33%
解析:由题意知,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且一个C2H5OH分子和3个H2O分子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C2H5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3个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所以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46%。
答案:C。
例9(2009年绍兴考题)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
(2)5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到饱和,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保留小数到0.1%)。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以观察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1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到饱和,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28.6%。
答案:(1)硝酸钾;(2)28.6%。
四、综合计算
1.图像型计算题
以图像的形式将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图像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图像型计算题看似难度较大,但只要弄清纵轴、横轴、不同曲线的起点、交点和转折点的化学意义,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例10(2009年肇庆考题)某同学为了检验家里购买的硫酸铵化肥是否合格,称取27.5 g化肥样品与足量浓烧碱溶液加热,产生的氨气用100.0g废硫酸完全吸收。测得吸收氨气的溶液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4所示。
所涉及的反应有:
(NH4)2SO4+2NaOH Na2SO4+2H2O+2NH3;
2NH3+H2SO4 = (NH4)2SO4 。
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氨气的质量。
(2)该化肥的含氮量为 (精确到0.1%),
则这种化肥属于(填“合格”或“不合格”,合格硫酸铵的含氮量在20%以上)产品。
(3)请计算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若实验过程中氨气被完全吸收,但该实验测得硫酸铵化肥的含氮量高于实际值,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最后吸收氨气的溶液总质量为106.8g,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氨气的质量,为106.8g-100g=6.8g;6.8g氨气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就是27.5 g硫酸铵样品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因此该化肥的含氮量为 ×100%=20.4%,20.4%>20%,所以合格;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1)6.8g ;(2)20.4% ;合格。
(3)解:设废硫酸中纯硫酸的质量为x ,
2NH3+H2SO4= (NH4)2SO4,
3498
6.8g x
x= =19.6g。
H2SO4%= ×100%=19.6% 。
答: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4)加热反应产生的水蒸汽被废硫酸吸收,导致所测吸收液质量比只吸收氨气大。
2.实验数据处理型计算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该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反应原理是什么,然后分析图表数据所表达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规律,选择有关数据(恰好反应的数据组)进行计算。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识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1(2009年黔东考题)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的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入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试计算:
(1)经分析,在第1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
(填物质)完全反应了。
(2)列式计算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请在图5中画出在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解析:对比第1份和第2份(或第3份)实验数据可知,前两份样品中加入的稀硫酸都完全反应;对照第3份和第4份数据可知,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根据产生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锌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硫酸和锌接触即反应,图像从原点出发,当锌完全反应,消耗硫酸100g时,氢气达到最大值,然后不再增多。
答案:(1)稀硫酸。
(2)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
Zn+H2SO4=ZnSO4+H2
652
x1.0 g
65∶2=x∶1.0 g,
x=32.5g。
Zn+H2SO4=ZnSO4+H2
982
y g0.8 g
98∶2=y∶0.8 g,
y=39.2g 。
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65%;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49%。
答: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65%,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
(3)如图6所示。
【关键词】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温故而知新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他们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他们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的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作些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分析所学的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或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过稀,而丙的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地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呢?”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动机的素材不一定都从课本外寻找,要注意从教材中挖掘。例如,在讲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之前,教师可先指出在生产和科研以及我们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应用和计算原子的质量,然而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千克做单位来表示,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然后可让学生读出几种原子的质量,以强化“不方便”,强调寻找新途径的必要性。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新概念的教学活动中。当然,一些不太重要的概念,也不必都在讲授之前做一番文章,这种做法应忌讳不紧扣概念和叙述冗长。
2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在做这个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进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老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uOCu+H2O,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找出由化学反应现象到形成还原反应概念的途径,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原来的铜被氧化后变为氧化铜,氧化铜失去氧又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原来好象风马牛不相及的“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能。
概念的形成在没有条件做实验时,则应把已有的知识、数据、资料等摆出来。例如讲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应列举原子的具体质量说明用”千克“作单位表示不方便,然后通过举例或比喻,进一步说明必须用相适应的质量跟原子质量作比较,才能得到简便的数值,从而引出用碳一12原子的1/12作标准。应该注意摆事实要具体,切记抽象。例如,一般不单说''氧原子质量非常小”,“碳一12原子的质量与其相适应”等等,而说“氧原子质量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碳一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1.66×10-27'千克”(若不用负指数表示更直观),两者相比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9994≈16。这样,虽未做实验,但给学生的仍是“生动的直观”。否则,由抽象到抽象,学生则难以理解概念的内涵。
3 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就容易记错定义,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甚理解的结果。所以,概念教学的目标能否达到,主要看学生是死记硬背定义还是理解掌握内涵,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息息相关。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呢?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也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在一定的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搭桥,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出定义,教师给予订正强化,然后再举例练习、巩固概念。当然,教学方法应该为内容服务,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概念,对于理解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学生,也不应该受此限制。
四 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类型繁,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作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例如,温“饱和”概念之故,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之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I-异同点;要抓住概念的主要内容,一一对应比较,例如,学生在做溶解度计算题时,常常把“溶剂”和“溶液” 混淆造成错误,应该引导学生比较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这两个概念在有关方面的异同。
所谓“概念网”,指的是各种概念纵横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包括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编制成有关的概念网,就说明已经掌握了有关方面的全部概念。当然,这一工作通过长期学习才能实现,初中阶段只能编出概念网的若干片段。
第一单元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
空气成分的发现。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混合物和纯净物。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成分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氧气 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
水的组成。.物质的简单分类。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生活用水的净化和目的。水的过滤步骤和实验操作。第四单元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种类,定义和符号表示,元素周期表简介。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定义和分类。化学式和化合价。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碳和碳的氧化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③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通式”一词在化学上表示同一类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公式,本文所说的“通式理念”就是基于这一化学术语的理论实质而创造的,旨在解决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一遇到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就常常思维混乱,为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试图运用一个“通式”来攻克这一难关。
一、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课程标准》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考试大纲》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各省的《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有明确的规定。下表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学业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
科学内容
目标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应用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应用
某些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理解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
3.中考试卷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点、热点,甚至成了“必考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广东省历年来的中考试题。
2003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
2004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是根据硫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5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2006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是根据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5题是根据盐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7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4题计算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要计算钢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008年学业考试试卷:第9题涉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4题计算醋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第(1)小题计算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第(2)小题是根据熟石灰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9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5题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0年学业考试试卷:第14题涉及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15题涉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011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1题涉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24题计算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5题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由此可见,广东省的中考非常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从2003年开始,年年都考,成了一个“必考点”。
二、通式理念在化学计算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如何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构建“通式”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列举两个最简单的跟生活有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构建“通式”,融汇通式理念。
例如,假定100克空气中有20克氧气,请问,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20%。老师追问:怎么计算的?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0%,就是氧气的质量20克除以空气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
为了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设置一个例子:假定100克食盐中有95克氯化钠,请问,食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采用与前例相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但学生几乎不用老师的引导就能很快给出答案,甚至还有很多同学感觉老师的引导是“多此一举”。此时,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假定100克A中有50克B,请问,A中B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们稍加思索基本上都能得出答案:50%。教师追问:怎么计算的?学生答曰:B的质量50克除以A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教师随即宣布:请同学们记住,A中B的质量分数等于B的质量除以A的质量再乘以100%,这是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一个“通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2.“通式”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的变形公式
在学生对“通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
原形:A中B的质量分数=B的质量A的质量 ×100%
变形1:B的质量 = A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变形2: A的质量=B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3.在常见题型中掌握“通式”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通式”,而且,老师叫学生记忆这一“通式”,学生也可能记住了,但实际上,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通式”中的“A”“B”的意思,还需要通过分类练习,让学生通过常见题型的练习,最终牢固掌握“通式”法的解题思路: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1)通过进行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如在进行“碳的几种单质”的教学时,可以如下依次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问:“你了解的碳单质有哪些?”在学生列举了生活和教材中有关的实例后,又问:“还想了解更多碳单质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①研究课题――碳的几种单质。先发问题调查表,请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②制定研究计划。为了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制定了可行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填好《小组分工计划表》。③开展探究活动。研究时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如采用查阅资料、实验验证、比较分析的方法,学生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实验、调查、收集信息资料,加工处理。④组织成果交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制成手抄报,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也以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将收集的资料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在展示中交流分享成果,自由评价,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样便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
(2)习题课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①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习题的评讲、分析。如:在讲评习题时,由学生自由谈谈他们对习题的看法,难易程度如何;解决难题的措施是什么;对哪些题目有独特的见解等。同时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
[示例]下列物质中含氯质量分数是47.06%的化合物是()
A、AlCl3;B、KCl;C、NaCl;D、HCl。对此题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解答方法:有同学认为解这道题最好的方法是一个一个地验证;有同学认为观察分析法为好,他们认为化合物中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应略小于该化合物中另一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有的同学认为把氯的质量分数化为分数,接近50%,然后将化合物中氯的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看哪一个化合物接近50%。对于上述不同思考水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不要随意加以评论哪种方式有水平,哪种方式不好,千万不能将学生“合作、探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应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抓住时机对学生的各种见解、意见、经验进行优化、延伸,促进学生思考空间的不断完善与扩展。在如此充满理性的“合作、探究”中,会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②变孤立作战为合作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示例]将Cu和Cu(OH)2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至质量不在改变,冷却后称量生成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Cu和Cu(OH)2质量之比是()。这道题学生感觉难度大,细细研究,发现问题在于理解题意不全面,分析不到位,也就无从下手了。这类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解决,他们是什么样合作解决的呢?开始对此题争论的热点是为什么前后质量不变,各抒己见;然后着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2CuO,Cu(OH)2=CuO+H2O;有同学提出第一个反应质量增加了,第二个反应质量减少了。经共同研究讨论得出:混合物前后质量不变,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与放出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据此,制定解题方案。
设质量为1克,则据关系式可得:
2Cu~O2 Cu(OH)2~H2O
12832 9818
4g 1g(98/18)1g
结果是:mCu:mCu(OH)2=4:98/18=34:49。
通过学生开放性“合作、探究”,既对问题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学生之间也营造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气氛,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主观能动性很有效,这种习题课的讲评学生颇感兴趣。
(3)驾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对化学的研究兴趣。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时,先联系前面已获得的有关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锌、铁这些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是否所有的金属都有此性质?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这问题比较困难,如果直接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就会因无法解决问题而丧失好奇心。于是我利用“最近发展区”将这一问题逐步分解成如下问题:①提问:“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学生答:“用锌粒与稀硫酸;”②再问:“如果没有锌粒,可用什么金属代替?”学生回答“还可用铁或镁来制取氢气;”③再问:“为什么教材中指定用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呢?”学生回答:“铁与稀硫酸反应太慢,镁与稀硫酸反应太快,不利于操作;”④再问:“锌、铁、镁与硫酸反应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镁反应最快,性质最活泼,铁反应最慢,性质最不活泼;”接着请学生做实验:“铜与稀硫酸混合,观察现象”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关键词:导学案;生本教育;小组合作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应仅仅是教师的讲堂,“生本”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有学则教”“有疑则讲”,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于是我校开始实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上课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本人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中实施生本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前置作业模块
我考虑到在进行这一节课学习前学生已掌握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及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绝对)质量之比。于是我就设置了以下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完成:1.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可以表示哪些意义;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说出这些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①Fe2O3②CaCO3③C6H12O6④NH4NO3;3.已知A、B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1:2,则求这两种原子的(绝对)质量之比,2个A原子与3个B原子的质量之比又为多少,而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同种元素,所以我们不难得出A、B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即绝对质量之比),由此,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如何计算呢。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交流前置作业,相互帮学,教师巡视,倾听,适时也参与小组交流,然后请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当学生在展示NH4NO3中各原子个数之比时说出1:4:1:3,然后其他小组成员站起来马上反驳说不对,应该是2:4:3,并讲明原因,学生们都一致认可。此时我追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我就播放投影片联想与启示:三(10)班有男生16人,女生14人,请问根据这一信息你除了能计算三(10)班总人数外,还能计算什么?这时学生都抢着说可以计算男女生人数比;男(女)生人数百分比等等,此时我就顺便抛出问题:那么,你能说出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哪些东西呢?学生马上抢着回答:可以进行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各元素质量之比以及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等,这时我看时机已到,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二、课堂探究模块
接着,我就按导学案上的设计进入课堂探究模块,该模块分三部分: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计量分数的计算、一定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的计算,每一部分教师都布置每小组主动推出一人上小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板演结束,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先由本小组其他同学对上小黑板板演学生做的题目进行批改,然后由小组交叉进行批改,经过两次批改,学生暴露的问题已都能解决,那么老师还要讲什么呢?我只要在一旁忙着记录小组得分。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内学生有分工有合作,都有事可干,为了要让小组得分高一些,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效率能不提高吗?
三、课堂练习模块
随后进行课堂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教师边巡回边可作适当指导,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此时以学生评价为主,等到学生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再出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学生的思想火花碰撞,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模块
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块要能开展得有效,必须要有时间保障,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尤其是要让学生说出本堂课学习中的疑惑,如果学生能说出有价值的疑惑,并能有其他学生来帮助解决的话,我认为这就是本堂课的升华。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的四个环节,我认为在实施以上四个模块教学时还要注意:
1.前置作业模块一定要做到根本、简单、开放。
2.教师要适时运用评价激励机制,遇到精彩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表扬和掌声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做法,绝不责怪,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是一种课堂生成资源合理利用好。还可以采用评分制,定期予以奖励。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同时又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能够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