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前言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言文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个人情操,增加文化素养。但是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单一、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没有授课激情。这就意味着,必须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一套适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做出探讨,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授课有所参考。
2.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过于约束,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为了达到比较高的分数,学生对文言文普遍采取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这也是在应试环境下被逼无奈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思维过于固化,文言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为了达到比较高的成绩,学生都采取题海战术。但是这种方式直接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灵活掌握学习技能,涉及到实虚词用法时一脸茫然无法分清,这种依赖课本现有句式的行为直接导致在遇到新文章后不知所措。最后,缺乏兴趣,教师在授课当中往往都把对文言文的记忆作为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太过忽视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对于学生的个人情操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文言文中体现的死刑感情,兴趣大打折扣,就无法实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文言文教学太过单一,课堂太过乏味。初中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年纪,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就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枯燥感觉,学习效果也会提不起兴趣。
3.对于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的意见
3.1教师应当先培养自身的文言文素养
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的,只有教师拥有一个比较高的素养,才能够给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如同娟娟流水灌溉学生,没有庞大的底蕴就没有办法实现流淌不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备优质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敬重之情,才能够在在学生当中竖立比较高的榜样力量,给予学生文言文很好学能学好的潜意识。在授课当中,教师不能仅仅抓住课本以及参考试来进行授课,教师还要能够具备充分的学士,为学生的学习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所以,身为人师,就要经常充电,补充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够给予学生一堂优质的文言文课堂。
3.2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积累
文言文的初始学习在于对于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所以学好文言文字词是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字词后,才能够在碰到文言文作品时,做到游刃有余。然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仅限于课堂上的讲解时远远不够的,而在课外进行文言文的作品拓展又是不现实的。积累文言文字词就是在培养文言文的能力,就如同在小学时学习语文先学习单个的字词再进行造句,文言文呢字词就好比盖房用的砖瓦,砖瓦积累到一定地步就能够建造高楼大厦了。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在课堂上也增加文言文课外阅读,对该文章的关键部分加以点拨,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这种运用,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知识的巩固,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一步步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
3.3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
朗读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技巧,很多古人例如坡和朱熹等都非常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文言文诵读应用到授课当中,多读几遍后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另外进行大声地诵读,也有助于进行文言文的背诵,这也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文言文当中通常很注重韵律,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学生一定要读准每一个字音,用感情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4注重增加对文章的“练字”
文言文具备言简意赅的特点,其每一个字都具备比较多的含义,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赏析文言文的语言,通过赏析诗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文言文的整体意境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翻译太过直译,这就使得文言文的美学荡然无存。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加好的意境美感,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文言文创造自己理解的意境,然后通过动笔写画下来,这样必教师一昧地直译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3.5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文言文教学已经不仅限于进行枯燥的文字拆解了。通过语言有图像辅助功能又或者远程网络教学,可以将整个文言文课堂丰富起来。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讲解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多彩的课件,通过这种图片及录像的展示,将学生代入到古人的世界当中。这种视觉、听觉的互动,可以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4.结语
文言文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是当前营造和谐社会的精髓。对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是不能够停止的。希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文言文作品的文化价值,体会文言文的底蕴,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优美之处。这就需要教师还要不停地玩具额古典诗词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扬我国的诗词之美。作者也希望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各位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弘扬我国的文言文文化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刘照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浅论[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0:31-32.
[2]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96.
[3]胡彩云.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外语文,2014,18:75.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劝学》(荀子)作为教学案例来阐释“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试图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之中,让其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
关键词 :汉字造字法 六书 文言文教学
一、造字法引入让语文教学从“应试”走向“应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简称《意见》)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作了以下说明:“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版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词类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培养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理解常见文言文体的特征和常用的写作技巧,明确文体和技巧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赏析文章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赏析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情感、体会作品思想,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并从历史视角和当代立场评价文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背诵《意见》中规定的经典名篇,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这一说明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维度中获得发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离现代学生生活时代较远,语言使用环境悬殊,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因此,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实际兴趣方面,文言文是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然而,教师可以将汉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中去。造字法是极具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它指的是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一方面,在“六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形成演变的特点,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他们才能够迈出第二步去接受、学习文言文。其二,这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的同时,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嫁接起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从而促进文言文教学。
也就是说,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上去,让造字法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所谓“应需”,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某种刺激,让其内心主动地形成一种对文言阅读的强烈渴求,这种内心主动的渴求是推动学生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受这种由兴趣而产生的渴求的刺激,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文言学习中去,自主地寻找培养良好古汉语语感的方式与途径,从而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母语的感情,更深层次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应试”,即一名高中生在该阶段所要具备的高中语文文言最基本的素养。这属于应用的层面。即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功利性来讲,“应试”直接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卷面或成绩上。
“应试”的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汉字造字法选取一些典型性的汉字的变形历史或造字意义来进行解释,语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览无余。将造字法引入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来,让学生内心对文字产生真正的兴趣,文言文教学课堂便瞬间“活”起来了。
二、“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汉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们说汉字的理据性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有限的文字符号,其词语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引申,文字符号变得越来越抽象。汉字这种演变过程中的隶变、简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但是汉字的理据性依然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的“六书说”便是对汉字理据性的有力证明。它系统地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并提出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其中,“六书”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而前三种造字法——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理据性可通过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地看出。形声字的理据性可从形声字形旁的形体上直接看出。“六书”理论对汉字变化规律和构成的阐释,有力地说明了汉字的理据性。汉字的理据性运用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提高我们文言教学的效率。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六书”分类,根据不同分类的特点,结合汉字的发展和历史,揭示汉字的内部理据,将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示图片或由教师在黑板上勾画,这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字的意义。再次,根据所展现出的图片,教师再仔细说明其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这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现代汉字的字形,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汉字会是这样写的。最后,记住该汉字的读音,这样学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汉字的整个系统——形、音、义的结合体了。
例1,以前在教学荀子的《劝学》后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总是出错。这两句话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和“至”,学生总是屡写屡错。因此在这一次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参考《说文解字》,运用“六书理论”试图将这两字的区别告诉学生。
“至”,象形字。“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因此“至”的本义为“到来、到达”。
“致”,形声字,《说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诣也。从夊从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致”,左边为“至”,右边为“攵(反文旁)”。
“攵”即“攴”。“攴”字象形,《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从“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区别就在于“攵”。两者都有“到达”之意。但“致”因多了“攵”,这个“到达”的意思,确切地说是“凭借他人的帮助而到达”。这正与文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达。”
许慎将象形字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诸拙,日月是也。”象形文字,每个文字就像一幅图画,形象地展现出上古先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根据象形字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图画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汉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告诉他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沉淀着中华上古先民的智慧,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就”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因此,“就”的本义为“到高处去住”。后来词义又引申为“靠近(高处);走进;趋向(高处)”,再引申为“担任”(如:就职、就事)、“完成”,即“已到达高处”。而后来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出发,意义上都是有联系的。
例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疾”的词义形成过程。
甲骨文= ,像一个人在战场上被箭所射中。《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因此,“疾”的本义为“中箭受伤,卧床休养”。又因“从矢会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义,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该语境,“快,速”之义又引申为“(声音)洪亮”。
后来“中箭受伤”这一本义引申为形容词“疼痛的”之义(如:痛心疾首)、动词“厌恶、憎恨”之义(如:疾恶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绝”的词义形成过程。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因此,“绝”本义为“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断绝”“停止、消失”之义。两山断绝,如何到达?那么只有“横渡”了。因此,“绝”又引申为动词“横渡”之义。
三、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利用“六书”理论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件值得推广与普及的文言字词教学方法。汉字的形体结构很有奥妙,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形而义的过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学会用此知识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便可以形成师生之间语文文言文教与学的快乐气氛,以此来代替机械地死记文言词义的方法。
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生硬地套用传统“六书”理论。一味地理论解释或许会让学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解说象形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图式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图片呈现,它能将字形、字形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祖先的造字意图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联想教学法则是一种在图式教学基础之上的适应学生年龄层次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寻找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更好地记忆、理解词义。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或许汉字造字法可成为一渠活水,让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真正“活泛”起来!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优化 高中 文言文 对策
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严重困扰着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往格式化和复制性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理解文意,消除紧张心理
我们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大多只停留于考试层面,而高考考的是课外的材料,虽说考点是课内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只会觉得文言文难以拿到分数。那么高考复习前的文言文学习,就可以放在一边,到备考复习时做几套题练一练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认识,认为文言文考点就那么几个,平时花时间去读去记去背,有点浪费,还不如去做数理化的题,记几个英语单词。更何况读背文言文,成绩还不能一下子体现出来,而做题、记单词效果要比这来得快些。鉴于此,有必要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与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四、学以致用,突出实用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尽信书”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这样也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真正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学知识外,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J].快乐阅读,2012,23:50
一、考纲解读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几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从1994 年到2013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直是人物传记,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以近三年全国卷为例,2011年节选自《宋史・何灌传》,2012年课标全国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2013年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结局有时还有后人的评论。
从命题角度看,所有考点全部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范围,来自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知识,所谓立足于课内,选材于课外。
(二)设题特点
以近三年全国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1.实词考查题:
2013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可知,实词考查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重点考察实词的语境义。
2、信息筛选题
2013年: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从高考题来看,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肢由6个从文中抽取的句子组成,备选项各为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项。从设误特点上,6个句子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
3.分析概括题
2013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此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4.句子翻译
2012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
三.应对策略
第一步:利用信息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此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题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2013年:“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通过这题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人物及人物“深受朝廷的器重”。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粗略了解文章内容
此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第二步: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
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带进原文
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反复印证。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等文言现象。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
先分析题干要求,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如2012年:“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①表现他的不畏官不阿谀,那我们先把有①的排除。⑤表现他的勤俭节约,把有⑤的排除。⑥表现他体恤百姓,也可排除。那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出正确答案C。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何时、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如2012年: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答案为A。秦桧的亲党(不是秦桧与其亲党)秘密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主持秋试。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4、文言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
如2012年翻译: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要注意实词“贤否”“宜”“图”,虚词要注意“以”。这些就是关键点,也是得分点。
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这句要注意实词:“与”“旧治”“坐视”,虚词要注意“安”“于”,还要注意倒装句状语后置。
【摘 要】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可以看出,在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比例有了量的调整,加大了对文言文中常用词、翻译以及应用的考查,而从学生的分数来看,文言文的得分率却是最低的,因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加大对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本文就针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以及应试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一现象在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常常是一知半解,导致发生的一些错误常常是贻笑大方。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工作。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
由于当今社会中文化环境的缺失以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使得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他们看来,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能够多拿文言文的那十几二十分,而在新时期下,青少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在加深他们对现代汉语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然而如今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影响,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功利层面上,学它就是为了应试。再加上老师讲课的枯燥无味,学生本身对文言文也就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2.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得当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多大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就不会有多好的成绩,然而这一切说到底不能都归结于学生的错,一般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模式基本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课,而学生坐在下面听课,时间长了之后,学生就一味地去复制老师讲解的知识,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老师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相统一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现阶段一些语文老师在应试压力的影响下,没有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甚至于在一些老师和学者看来,文言文的学习纯属是浪费时间,是无用功。
2.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师作为育人的工作者,那么对其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作为老师应该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技能技巧,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应试的压力下,以及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影响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对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技能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参考教科书,将课本中的内容复制给学生,考试的试卷也是从网上拷贝下来经过组合而凑成的,时间长了之后,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早已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应试的相关策略
(一)更新观念
由于一些学生存在文言文无用论的思想,因而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去更新自己的观念,要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考试,要让他们知道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加深自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因为现代汉语是脱胎于古代汉语的,而且现代汉语中好多还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表达结构。通过这些了解,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会得到更新,自然会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端正态度,从而认真地学好文言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测题目的由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就会来着问题去进行,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多是由老师翻译讲解,然后学生做笔记、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效率不高,而且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各组员之间完成各自的常识搜集、翻译等等任务,然后进行综合分享,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四)拓展延伸应用
对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要能够学以致用,老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将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因而也就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那么针对于当前初中文学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老师们应该积极地去改正,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建霞.文言文教学转向的尝试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5期
[2]司徒晓飞.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朗读[J].阅读与写作.2002年07期
[3]陈秋光.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文言教学; 名正言顺; “读”占鳌头; 课堂秀秀; 共性教学; 文言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43-001
文言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多个年头了,语文却依然处境尴尬,而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更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苦、累、差、慢,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笔者以为,造成今日文言教学现状的原因不外有三:其一,学生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对文言文尤其“感冒”――不想学,学无用;其二,时至今日,诸多文言教学还是教师“碎尸万段”“嚼烂了喂”的“一言堂”,还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满堂灌――想学,却无味;其三,“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在学生们戏谑的语文“三大难”中,文言文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想学,却不好(hǎo)学。
要想从根本上“疗治”文言教学的“痼疾”,笔者以为,当找到源头活水,打出一套文言教学的组合拳才行。
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务之急应是给文言文正名。
笔者以为: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书面文言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或情感传达给现代人的一种载体。倘若师生们能够看到这些,便可以明白: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在语言,而在文化;不在于培养高智商低素质的“奴才”,而在于培养较高道德素质的“文化人”。倘若师生们能够看到这一些,许多问题便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又何愁文言无用,无趣?何愁学生不想学?何愁文言放不开的“一言堂”与“满堂灌”呢?
二、“读”占鳌头,将阅读进行到底
反复地、大声地诵读是咱语文学习的“传家宝”,是最传统、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任何语言都是在反复运用中得到巩固的,文言文尤其如此,何况它又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且便于记诵?文言文的美是读出来的,文言文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及特殊的表达习惯,对情节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情感思想的濡染亦然。
然而,话虽如此,正确诵读却绝不是一件易事。首先是读准。其次,读准之后,当求熟读,因此,建议放慢速度,边读边悟,熟悉了再由慢变快;同时建议开口朗声诵读,越大声效果越佳。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朗诵成果,建议每当记忆快要忘却之时,便及时给予有效地复习巩固。因此,学好文言别无出路,老老实实诵读是捷径。音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意不达;意不达则无所成。只有先在朗读中正音,在正音中认字,进而准确断句,才能确保反复记忆的准确性,并促使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发生转化;倘若没有前面层层的保障,一旦反复的是错误的记忆,那就比不努力带来的后果还要严重了。
三、课堂秀秀,扬长补短增效益
文言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文言知识,可以是叙事技巧,可以是人物思想或情感等,面面俱到的教学,只是把学生变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最终也只能走马观花教不透。同时,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何来效率可言呢?
其实,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创新地使用教材,一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教来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导学案”,借助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即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贤孔子说的就是这个理。
四、共性教学,教以规律性东西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文言自然逐渐升温。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文言文的确不好(hǎo)学!尽管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但与初中相对轻松简易相比,高中古文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难点不好突破;又如受制于单元教学要求,造成文言教学的支离破碎。
针对这样不好(hǎo)学的文言文,我们又该如何维持住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与热情呢?笔者以为,对课堂紧要处或疑难处的指导与点拨,不妨酣畅淋漓地采用共性教学。
其一,及时补充普遍存在的文言语法漏洞。
其二,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归纳共性,发现规律。
其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有效实施文体教学。
其四,熟悉文言阅读题型,授予解题套路。
五、文言迁移,提升文言文功力。
虽说知识要靠学习和积累,而能力的形成则须经长期训练习得;但俗话又言“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最终都是通过考试得到体现。且不说家长很现实,学生很现实,没有一丝甜头,终究是走不远的;倘若不能拿出一个像样的成绩,所谓的“文言文学习功力”、“先进的文言教法”、“新课标教学”等恐怕也要胎死腹中。
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文言迁移,提升文言的功力呢?笔者以为,学与用是相辅相成的,常用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因此,要学好文言文,笔者以为教师还是要恰当布置作业,对文本掘深探究,同时把学生引向课外。
文言迁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搞好了,可以再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热情;搞不好的话,便是拖累,很可能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一炬。正所谓:“有实力,才有魅力。”好的文言教法,当让学生多多品尝胜利的果实,多享受成功的,而非失败的心伤。课堂有限,迁移无限!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的经典作品。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古汉语知识,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典故。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文言文的篇目就在逐渐的增多,但是学生对这一文学形式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由于文中的表述不同于现代的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也正是提升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做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并不是难度很大的文章,只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找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项经常被学生忽略的工作,然而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习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对文章有大体的概念,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的跟上教师的节奏,重点的听一下预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符号预习的方式,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特殊的符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在文章上做上注释,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对于预习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有些部分直接让学生讲解,阐述自身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了解文章的意思,让学生牢记文章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代的历史典故或者是成语故事,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享,这些故事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可能用的到,日常的搜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些词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以图画的形式将整个文章表达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图画的形式能够让学生迅速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这样的情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会让学生感觉比较壮观,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懂,这些作品只是古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一些思想活动的途径,只不过运用的文学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的表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样的形式进行转化,变成更加接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的配乐朗读,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能够对文章情感的表达把握的更加准确,还可以播放一些节目或是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口技》的时候,文章表述口技及技巧非常的神奇,教师可以找一些口技表演方面的节目来让学生观看,通过多样精彩的表演,学生能够对口技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有更大的兴趣,从书本到现实的之间的距离被逐渐的拉近,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
3.注重日常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更多的是细小的知识点,一些重点的词句不同于现在表达的意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现代表达的影响,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些与现代认知产生差异的地方都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掌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中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比如,在《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妻子这一词语并不陌生,按照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来说就是和丈夫相对应的一个称呼,但是这样的解释放在这句文言文当中是不合适的,古代文言文中“妻子”的意思要比现代汉语中涵括的内容要多,指的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虽然在字词的组合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意思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又比如,在《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其中“学者”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指的一般是一类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才会被成为学者,但是在《师说》中这里的学者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求学的人。还有在大多数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就是走路的意思,而在古汉语当中“走”就是跑的意思,这些古今汉语意思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搜集和积累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重点记忆这类词语,让学生养成归类记忆的好习惯,掌握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更好的运用,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下功夫去积累这样简单的词语,逐渐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的运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的重视,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从学习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的喜欢上文言文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学会知识的挖掘和探索,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
,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
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
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
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
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
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
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
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
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
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
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
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
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
达到教学目的。
1、美文美读。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
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
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
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
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
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第三,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
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
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
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
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
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
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
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
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
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
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
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
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
"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首先,要引
导学生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其次
,要遵循审美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
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再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
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
受。
第五,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
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
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
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
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
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
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
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
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第六,引导自主参与,鉴赏创造培养能力。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
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
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在"
读读议议"中,学生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
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
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
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点、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
导分析,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
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
赏的能力。
第七,引导归纳积累,重视课外阅读。
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
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
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
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
生学习了《观潮》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
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观潮》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
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然而,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
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
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
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
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
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1散文诗歌的创新教学方法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真正完成新课标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在散文诗歌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近距离的体会感知,之后再带着与作者相似的情感进行文章情调的感知体会。在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语句中的情调进行深入的体会,体会到文章语句中舒缓、深沉、豪迈的情感特点。
2文言文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对于一些较浅层次的文言文,学生应能够通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的帮助,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科学正确的理解,并清楚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文言词汇进行整理理解。在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熟悉阅读,之后再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部分段落内容的概述,并互相评价。在赏析文章的内涵及感情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板书,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具书及注释科学理解难点词汇。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有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课本内容的概括复述者,教师依照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复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其自主能动性也未得到激发。大多数的语文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由于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时只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语文文本的学习。另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诗词中的词句都较为拗口、难念,学生在背诵时极易产生烦闷厌倦的心理。
因此,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发散,始终确保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由原先的主体转为起辅助作用的客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一改原先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空间更为开阔,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知识理解。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生成新的知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将其中心、重点放置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良好学习心态的保持也极为关注,并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科学设计及相应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首先应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性进行充分科学的考量,同时还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的考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使之将所受到的启发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中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部分书面诗词进行画面转化,将有关蓝天、群山、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影视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大多数学生所想象的画面是与教师播放的影视画面相似的,学生内心的想法得到了验证,之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3注重阅读朗诵,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压力大,时间较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引导性阅读,还应适当加强写作的训练,促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写作之中。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 语文教学 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教学手段的一场改革,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的系统改革。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全国的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也能享受到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辅助工具;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作为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直观激趣,引发求知,情境渲染,激发探究,快速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展对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革语文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能有效地拓展语文教学视野,把多媒体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加强学科间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科教育进行新的整合。语文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促进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熟练掌握。
最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在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全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因课而异、因材施教,恰到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的主导方是教师,而不是课件,课件仅仅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常常以“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而自豪。但网络上的图片何止百张、千张,在选择时若不加推敲,信手拈来,课堂就变成了图片展览。许多课件还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将教师的朗读及重点部分讲解都录入其中,一节课中耳边的音效声总是不断,殊不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听觉的疲劳,不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因此课堂上应祛除一些不必要的声像。如某教师教学《放弃射门》一文,课件中每一幅画面都伴有教师动情的现场解说,精选的画面与教师现场动情的解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师生间相互感染,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
三、结合课文、选择素材,精心设计课件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鉴赏类文章,如诗歌、散文、戏剧等。而像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就无需运用课件,使用课件充其量也就是代替板书而已。语文教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非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或文字技巧的传授。如果一味地运用课件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提供解释分析,那么学生可能只是掌握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而并没能获得对文章的感悟,无法受到人文的熏陶。
四、突出主导,及时引导,有效组织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是媒体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媒体整合,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发挥最大课堂效益。而不是以课件为中心,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若课件内容过多,往往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造成“喧宾夺主”结果。另外,制作课件时,要注意设计课件每一个画面的显示时间与重复“放映”的次数,便于教师支配,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
五、教学整合、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直观激趣,引发求知
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文言文《狼》一课时,文言文本来就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如果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根据《狼》这一课的内容制作的短片,学生一下子就来精神了。
(二)情境渲染,激发探究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将搜集的大沙漠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展示给学生。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感到惊奇、感叹;结合课文内容和画面中寸草不生,无毛之地又感到荒凉。在这样的情景感染下,学生们不仅能认真地学课文,而且增强了治理沙漠的决心和信心。
(三)快速反馈,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同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操作方便快捷,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为学生赢得更多练习和思考的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有效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发言,交流不够充分,参与度低,学习效率差的弊端。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都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总之,教师只有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刻领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感悟性。容传统教学媒体与计算机多媒体资源于一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才能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