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六、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总课题组长——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尹红教授在学校开展了选题、课题研究和对实验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他着重指出,本课题应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和整体性,应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活动、民族音乐知识以及民族器乐教学的安排进行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打好基础。
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促进了贯彻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并带动了周边学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勐海分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两年来,形成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学教研联合体,开展了“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说课、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活动)。在这个联合体里,课题组逐渐形成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到几次主题联合教研活动的惯例。每次教研活动都由第一小学牵头,然后由课题组四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聚在一起把分头收集到的民间音乐素材摆出来,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如,怎么消化采集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素材?老师怎么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怎么操作?学生该怎么学习和领悟?他们集体讨论,集体研究,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教研难题。在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总课题组“唱起家乡的歌,跳起家乡的舞,奏起家乡的乐”的倡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
1.民歌进课堂。
在民歌引进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如,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布朗族歌曲《爱花的布朗人》;下册是哈尼族歌曲《迎宾曲》等。义务教育阶段共安排18个单元,36个课时。
2.自制民族打击乐器。
结合学校乐器相对不足的现状,教师通过自制简易乐器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认识打击乐器的时候可用竹板取代打击乐器,用铁丝串起酒瓶盖子做串铃,用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做沙锤,用竹子做双响筒等等,所有这些自制的乐器都能用在歌舞表演的前奏与伴奏上。这些乐器虽然简陋,但却弥补了乐器不足的现状,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
3.民族特色音乐的开发研究。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在课题开始阶段,我们就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村寨,走进家庭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力求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例如,勐混镇中心小学组织音乐教师到打别村收集民间音乐时,发现了一首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山歌。这首歌是哈尼族的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或迎接远方的客人时唱的山歌。音乐组全体教师通过整理,把它改编为歌曲——《咚叭嚓》。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把一首哈尼人民采茶时唱的山歌通过整理,改编为歌曲——《采茶歌》。另外,学校又组织退休音乐教师康忠明作词,年青音乐教师作曲,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勐章巴》。勐海县第一小学还要求教师挖掘学生家长方面的音乐资源,通过自荐或举荐有音乐素养的“老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表演,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该校还制定“民族节日表”,号召教师和学生在民族节日的当天带着问题去歌舞,去学习,然后再由教师把采集到的民族特色音乐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师生对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爱。
二、融合民族音乐和舞蹈,改革大课间操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操、手操舞等艺术活动项目,使每天的课间操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好地弘扬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自2002年开始,勐海县第一小学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的课间操,把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融入到课间操中,每天换一种形式将大课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100%的师生都会唱、会跳和会弹奏简单器乐,让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老师到对口支援学校和乡镇小学送教下乡、上研讨课、研究教法,对他们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很快,勐混镇中心小学、曼赛小学也都开展了以民族歌舞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在勐海县一小的带动下,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也开始了舞蹈创编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创编了适合初一和初二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大课间舞蹈,并组建了傣族“和尚生”傣拳表演队,成为西双版纳中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音乐课外活动
在“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倡议下,简单实用的手操舞在勐海一小遍地生根。手操舞借鉴并吸收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民族音乐为伴奏音乐,以传唱童谣的方式来表现的具有不同形式的班级特色文化。手操舞遍及勐海一小的每一个教室,并在表演中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作为伴奏音乐,虽因陋就简,很多道具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手工制作,但简朴实用的道具如手铃、小竹板、花巾、烟盒、扇子、圆舞板、纸星星、树叶环等却丰富了手操舞的表演内容。手操舞很快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实现了由县向乡镇和村的辐射与拓展,从2005年开始,勐海县勐混镇中心小学、勐混镇曼赛完小、勐海三中也相继开展了教室手操舞和富有民族音乐和舞蹈特色的大课间活动。目前,包括勐海县和黎明农场在内的全县近十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这些活动,当地的民族歌舞正通过此项活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勐海县第一小学还组建了“红领巾艺术团”、“民族器乐演奏小组”和“少儿合唱团”。这些小团队在每年的红领巾艺术节、家长开放日和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傣家小龙宰》、《山里的布朗娃》、《上学路上》、《敲起我的小木鼓》、《快乐的小仆少》、《金孔雀飞来了》、《傣家娃娃数星星》、《银铃舞》、《美丽的姑娘》、《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系列舞蹈,多次在舞台上得以展示。《我的家乡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橄榄坝》、《金风吹来的时候》、《竹林深处》、《竹楼情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醉在版纳》以及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经常活跃在各种演出中。其中,舞蹈《傣家小龙宰》和《万事如意》分别获西双版纳州首届文艺调演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获小学团体第一名。不定期的“集体舞比赛”、“卡拉OK比赛”和“歌咏比赛”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勐海县第一小学的影响下,勐混镇中心小学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民族器乐小组等。每逢节庆日,小组成员就施展各自的特长为全校献上一场民族歌舞晚会,小演员们也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其中,《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爱我中华》、《赶摆场上》、《采茶舞曲》、《竹筒舞》、《三跺脚》和《太阳照亮布朗山》成为最抢眼的节目。勐海三中也组织学生组建了课外民族舞蹈兴趣小组,编排了《银铃声声》、《雨林》、《水之女》、《小仆少》等适合初中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
总之,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勐海县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师生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了以音乐课程标准的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其他学科教育理念逐步转变的大好势头。他们在收集整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素材并将之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将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融汇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学校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把“县、乡镇和村”三级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辐射、相互支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使更多学校都受到了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响应了总课题组“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和奏家乡的乐”的倡议,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实现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
训练策略:训练策略就是体育教师给1-6年级健美操社团学生制定健美操训练的具体实践方案,以小组合和短套路作为健美操教学的主要教学手,结合健身、身体功能训练等的方法制定的锻炼周期计划。根据锻炼者的身体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体检数据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身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健美操艺术展现为根本目的,以训练策略的形式,以此为出发点,掌握其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习惯以便达到增强学生在健美操比赛的实力为目的。并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抗压力和抗困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赛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健美操社团训练策略的实践研究就是通过以社团实施训练策略,在健美操社团课中运用小组合、短套路为教学基本手段,并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的具体动作,即固定时间、练习次数等进行在课堂当中进行实践锻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健美操的专项身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美操的展现能力。基于对教育目标、结合“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并将德育和美育教育融入到训练策略的事实上,一个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课题研究随之确立。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是要创设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由学习。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各种智能的生理基础,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力量训练的特点,可使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得到充分发展。
3.“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关于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和“爱满天下”等思想,就明确地指出了“培养怎样的人”的正确方法,而“生活教育”、“民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则指出了“怎样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在南湖小学1-6年级健美操社团学生中开展。
(一)研究目标
1.梳理总结系统的健美操训练方法和策略。
包含健美操社团授课教案、小组合、短套路健美操教材开发、社团训练的实践安排、社团训练的进度、提升健美操队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以及健美操社团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技巧梳理等。
2.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健美操组合的教材和提升健美操队员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
(1)自编小学乙组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开发。
(2)自编小学甲组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开发。
(3)提升健美操队员健美操基本素质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组建对健美操社团学生进行训练策略的实施,形成健美操教学案例,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策略的练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学校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教学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2.探索提升健美操素质的具体实施方法。
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健美操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合适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健美操教学领域已经取得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提炼我校健美操小社团的实践操作体系。
2.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校学生对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认识程度,以及通过课题实践研究后学生对健美操的再认识。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集体和个体的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健美操社团的行动研究,探索我校健美操社团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20年9月开始,到2021年6月结题。
(一)准备阶段(2020.09――2020.10)
(1)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验前调查分析,与教研组同事组织讨论、分析有关健美操社团建设中的实践策略有关的素材及因素,发掘已有的健美操社团的经验,收集、提炼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组织、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20.11-2021.04)
(1)1-6年级选拔喜欢、热爱具备健美操体质的学生,组建健美操社团。利用健美操社团创编各个组别的组合动作或短套路,形成健美操训练教材;根据健美操队员基本素质要求,制定提升健美操身体素质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
(2)在健美操社团课堂实践中逐步融入音乐、健身、历史等文化元素,多角度多视野的拓宽学生练习健美操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谈话法,对学生在训练过程的感受进行调查。
(3)创设健美操社团展示的人文校园环境,通过开展健美操展示比赛活动营造出锻炼的良好氛围。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类研讨活动(包括实验论文随笔交流、做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为下一步探究提供范例和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开展中途实验研究。
(三)成果形成阶段(2021.05――2021.06)
(1)撰写研究报告,将一年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以利用下一年的更深入的研究。
(2)逐步完善《健美操社团组合动作》教材,装订成册。
(3)逐步完善提高健美操社团学生健美操专项素质的锻炼方法。
(3)撰写训练策略的教学论文集教育案例,编印成册。
(4)形成健美操训练的实验对比数据,建立学健美操队员的成长档案,包括运动成绩成长档案和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成长档案。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
2.形成《健美操社团组合动作》教材;
3.提高健美操队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方法集。
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新课程研讨会暨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培训班》于2004年4月25日至2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位省、市、县(区)音乐教研人员和骨干中小学音乐教师及部分高师的同志参加了研讨和培训,期间不仅针对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安排了专题报告、论坛与对话、课堂教学成果展示与点评,还特别针对当前音乐教育改革形势下音乐教研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专门的研讨。教研工作研讨活动原本只是要求教研员参加,但许多音乐教师也放弃了自由活动,自发地参加进来,一个能容纳200人左右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许多没有找到座位的老师甚至是站在后面参加了整个半天的活动。
研讨活动首先安排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和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音乐教研员对课改实验以来音乐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深圳市南山区音乐教研员张开军老师汇报的题目是:《课程改革中教研员该做什么》。新课程实施以来南山区狠抓了教师的培训工作,首先通过理论的学习解决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在培训中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把音乐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管理,做到每次培训有目标、学习有考核、结业有跟踪。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从每堂课的教学入手,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以学定教”,注意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从学习评价入手,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尽可能挖掘和激发孩子的潜能,激励和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课堂需要入手,鼓励教师开发和使用视听资料,并相互进行交流;从专题研究入手,通过说课等形式,展示研究课题,引领教师走科研之路。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关爱教师,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注重名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成名成家,让教师有成功感、成就感,一改以往优秀课、示范课、模式课而为研究课、个性课、特色课,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宽松、优良的环境。
太原市迎泽区音乐教研员连华老师就《寻找音乐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从四个方面汇报了迎泽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音乐教育教研和管理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研究。一是抓好音乐教材培训,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点,三年来,太原市迎泽区每学期都聘请专家进行教材培训,解决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问题,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将培训时间由开学前调整到开学一个月后,使教师在有了一定实践基础、产生了问题之后,再带着问题聆听专家的讲座与辅导,与专家进行实质性的、面对面的交流。二是转变教研方式,找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太原市迎泽区采用了“抓典型课例,探索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抓课题研究,积极推进课程实施”等多样化的方式,抓典型课例,主要是采用“一课多教”和“教好一课”的方法,目的是鼓励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抓课题研究,主要是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作为研究的课题,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三是立足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四步走的形式,即:第一步兴趣教学;第二步找准兴趣与教学任务的结合点;第三步关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价值;第四步落实音乐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步步走向深入。四是课改后音乐教学所产生的新变化,通过扎扎实实的培训、学习、研究和探索,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崭新的认识,在备课、角色转变、对教学行为和活动的反思、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发展音乐兴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阵地。连华老师的汇报生动活泼,不仅有生动的事例,而且还不时穿插有音乐教师上台对“一课多教”和“教好一课”等活动实际操作过程的介绍,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这次教研工作研讨活动中还特意安排了有三十多年音乐教研工作经验,我国第一批专职音乐教研员的代表,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原上海市音乐教研员郁文武老师就几十年来对音乐教研工作的认识与体会、职责与方法等问题与到会的教研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郁老师谈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研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胸怀、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要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两手抓,教研方面要熟悉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法规,了解当前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有深入的研究;科研方面要从搞好调查研究入手,及时发现典型经验,不断寻找和总结音乐教育的规律,抓好课题研究,做好学科报告。在工作中,要做到既是教学的研究员、活动的策划员和基层学校的服务员,同时也是音乐学科的带头人。音乐教师的代言人和群众音乐活动的组织者,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靠领导、下靠群众、背靠专家,争取大家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与方方面面加强合作,与国内外的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音乐教育的前沿信息。通过郁老师的报告,与会的同志对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音乐教研员,教研员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如何开展好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郁老师最后还谈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要具有比较深厚的本体知识和理论功底,要具备较强的评课、指导教研活动的实践能力,要具备课题的开发、协作和组织能力,要有较好的文化底蕴,要了解和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规划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等等。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教研员们相互交流了音乐教研工作的经验,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音乐教研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音乐教研工作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各地音乐教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学年(下学期),我们音乐学科能结合区情、校情认真贯彻省市、区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开展中小学以及高中的音乐课程课改,立足于在教材、教法研究、服务基层教师需求上开创一条新的教研路子。紧紧围饶课堂教学优化这一中心,整体提升我区艺术教学水平。
二、主要音乐教研工作回顾:
主要的措施:集体调研、一校三天、讲座访谈、观摩交流、专项培训
主要的项目:高中模块研究及对策、小学音乐课堂基础教育的实施、小学、高中音乐资源网络的建设
主要的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与初中的有效衔接
(一) 深化新的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音乐课改工作,我区还不惜花重金组织校长、教导主任及学科教研员到山东省、宁夏等地区学习交流。回来后结合区情,撰写调查报告,开设高中音乐模块的教学与系列教研活动。
1、定期有效开展课程管理及质量监控调查。近年来,各校领导及教师已给于高中音乐高度的重视和配合。(调查提纲*学校有否按计划开课、*xx区高中音乐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在音乐学科中学生自选模块兴趣情况调查) 调查反馈:对于高中缺优秀音乐骨干教师的问题,区教育局立即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优秀应届毕业生解决师资问题。。
2、配合广州市教研室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案例、音乐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促进高中音乐课的教学交流、经验提升。
3、开展高中音乐课程的相关专题研究课展示,深入研究高中各种不同模块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和课型,使高中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块教学符合学生自选需求。组织本区高中教研活动8次、外出参加省、市教研培训7次。如王雪文、凌志梅、李曦、蔡浪、丹、曾倩雯等老师教研出勤率高,学习收获大。分别受到市和区教研员的表扬。
课改领先的有47中、华美中学、89中、75中、44中、天荣中学、东圃中学、暨大附中、华工附中等。
(二)切实抓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
1、以核心组为龙头狠抓音乐科组的建设。
*岗前培训-带问题案例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单元备课和上课)
*跟踪培训——下科组听课调研集体辅导、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选择各类型学校如基础好些的省市一级学校音乐科组、科组长、骨干教师、核心中心组成员高标准严要求,使其能在区里课改当排头兵。
对于薄弱学校个别基础差的教师,耐心辅导,批改教案,争取多给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全国器乐研讨会、)市课例观摩、区网络资源建设培训二期、牧童笛培训学习。提出“只要你努力,一定有机会更有收获。”
对于不认真不求上进的教师,给予劝告或批评教育。音乐课在校中不测验,领导也很少去听课检查,学生在校数年,学到什么,质量如何,无法深究,有否参加教研活动,靠的是自觉。对于不学习不参加活动的教师到评职称时虚报教研次数,不诚实的做法给予严厉批评。找个人谈话,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建议:为了提高质量,对学生负责,音乐教师也应采取末位淘汰制。
2、抓好音乐教材的选择,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点。(低中高年级)
例:在银河小学、元岗小学音乐科合作进行“城乡学校如何提高音乐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校本研究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3、立足课堂,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根据不同课型在低段灵活使用前三种较好,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后增加第四种。*片教学组进行典型课例的研究。一课多教,教好一课,教研活动的生命在课堂。(片组长认真,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增多 )
本年度对这几种课型都拍了录象课,资源共享, 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反馈时有理有节跟踪培训不落空,以求更进一步跟进修改。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三)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系列研究工作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1
一、学生现状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到五年级十六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情况分析,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年龄小、组织纪律性较差,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个别差异,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中、高段年级学生则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都需要加强,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对上课的管理。执教的十六个班级学生音乐由于年级课程跨越比较大,我会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音乐教材内容有:歌曲八课,每课还包括“音乐欣赏”、“器乐”、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歌: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欣赏: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器乐:各种器乐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的能力。视谱:通过学习认识弱起小节、长调、短调等。
三、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1、通过歌唱,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少年。
2、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3、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4、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5、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四、具体方法和措施:孩子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强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1、深挖教材潜力,备好课,上好课,让每节课都有一个闪光点。
2、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孩子们既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孩子们,在他们乐于接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孩子们很喜欢流行歌曲,但现在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爱情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以有选择的给孩子们多听听他们喜好的音乐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处理好矛盾的“两面性”,在适当时间用通俗歌曲可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适当把握好这“度”!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常规教学
第二周:第一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三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四周:第二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五周:国庆放假
第六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七周:第三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八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九周:第四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一周:第五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二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三周:第六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四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五周:第七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六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七周:第八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八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九周:音乐会表演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2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音乐学科教学研究的工作思路是:组织和引导中小学音乐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艺术教育工作工程规程》,进一步深入研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品质。要以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以课题研究和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基地的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器乐进校园”和各项艺术活动,努力促进我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2.进一步健全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研讨活动。
3.组织高中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必修模块进行集体备课,开设研究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小学、初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实施能力。
1.继续组织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课标本新教材的实践研究,组织和开展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培训。
2.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学习常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能力。
3.搞好高中音乐各选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工作。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才艺大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积极发现、总结、推介教学第一线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
7.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三)搞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部分音乐教师结合音乐学科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模块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
2.研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关注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表现,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学生的音乐活动之中。
3.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初中学生音乐学业考核、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为抓手,组织课题组老师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4.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与进修,对青年教师的范唱、伴奏能力要有一定的考核要求。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小学、初中音乐学科中心组会议。
2.思考器乐进校园有关事宜。
十月份
1.十月教科研月主题活动。
2.武汉8+1城市圈交流研讨会。
十一月份
1.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唱歌,唱好歌》专题研讨会。
十二月份
1.音美教师才艺大赛。
2.小学音乐教师器乐进校园活动初步验收。
元月份
1、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要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音乐课又是是美育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所以作为音乐老师,上好音乐课责任重大。
在新学期以新的音乐课程理念为指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体制。通过培养
学生在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选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优势:
1、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
2、接受能力较强,敢于尝试接受新事物
3、有主动学习动向和能力,有了细腻的思想感情
劣势: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个别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意识淡薄,不喜欢学乐理,观念不正确。要根据其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三、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套教科书有以下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明确小学教育目标,落实《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体现基础教育观念,打破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学科体系,面向学生的实际需要。3、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科书》采用单元的形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单元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主要分为唱歌和欣赏两大部分。“唱歌”、“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经精心设计,巧妙的被分布到各个单元,较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任务
1、唱歌能够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欣赏能够欣赏我国各族和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3、合唱学习多声部歌曲,做到音准、和协、动听。
4、乐理熟练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五、教学措施
1、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及能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如奥尔夫教学法)
2、以“教师的范唱美”、“语言美”、“节奏美”严格要求自己
3、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吸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4、将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旋律”、“图谱”、“游戏”等“原本性”教学内容与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5、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准备丰富精彩的音乐课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关键词] 农远环境; 教学模式; 教师发展; 案例透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庆贵(1955—),男,江苏扬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
在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案例。本文从这些案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学科分布,选取了几个与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相关的典型案例,试图透析出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和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在应用中悟道与发展
案例一:贵阳乌当区阿栗小学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的探索之路。
(一)案例背景
阿栗小学地处贵阳东北部的一个山区。2004年,这个村小有10名教师,其中8名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平均年龄47岁。当时,全校双科及格率仅17%。徐永胜被委以重任派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兼语文教师。徐永胜到任后,正好赶上国家实施农远工程,他敏锐地把握住了“用信息技术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机遇。亲自动手改造学校环境,安装卫星天线,下载卫星资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当时,学校仅有的一间农远教室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在农远教室用光盘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案例发展
1. 用光盘资源上课,呈现丰富内容
用光盘上课,看上去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真要把课上好还是很不容易。徐校长用光盘上课,是光盘用得好,还是课上得好?事后,我们访谈过他。徐校长告诉我们:农远工程实施以后,他就一直用光盘资源开展教学,学生反馈较好。光盘资源已经较完整地呈现了一节课的内容,上课时,只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把握和解决好教学重难点上。
由于电视里的师生与课堂里的师生双重互动,课堂逐渐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内容及优质资源与农村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课上,徐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主要是用好光盘资源。听他说得如此轻松,我们却深深感到:如果没有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对光盘资源的熟悉,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这种利用小班化光盘教学资源的课是很难上好的。
2. 资源重新整合——改用多媒体教学
光盘资源是将农村教师的素质放在较低的视角来设计的,随着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利用光盘教学时总感觉自己的课堂缺失了“应有的风格”。在一些教学内容上,光盘中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应用起来有点“水土不服”。因此,他不再单纯地使用光盘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学生认知水平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一节不成功的课——被资源所困
2008年6月,我们又一次来到阿栗小学,发现学校已经建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网络备课室,并接入互联网,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取资源。这次,我们听了徐永胜上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虽然资源应用很多,看上去课堂也很活跃,但是,又显得有点忙乱,学生自读自悟少了,师生互动少了,学生表达展示少了。
课后,徐校长告诉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网上有许多资源都很好,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都难以割舍,但应用效果却不理想。徐校长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下,要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被资源所困的窘境中走出来,能够整合资源、驾驭资源,让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资源所困。
4. 整合进行时——创新无止境
2010年,徐永胜承担的“农远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时,总结形成了如何构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资源,提出“抓住一个中心,坚持三个结合,遵循四个原则,把握五个环节”。即有效教学资源必须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为中心;坚持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资源应用遵循“想用不如能用,实用不如用实,好用不如用好,多用不如精用”的四条原则;收集资源时,注意海纳百川,选择资源时注意去粗取精,应用资源时重在因材施教,反思资源时需要对症下药,形成资源时做到水到渠成。
(三)案例分析
徐永胜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探索,在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名师和名校长。他的成长经历,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第一,凡事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农村村小及以下的教学点,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专业能力偏低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农远工程系统设计时,考虑把人教社等单位开发的小班化学科系列光盘等优质资源配送到农村去,通过光盘播放等形式,缓减学科教师短缺等现象,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应该说这种设计从全局范围看,已经大规模地实现了工程设计目标。
第二,坚持应用,在应用中追求卓越。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用,这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工程成败的试金石。从微观上、农村学校层面上看工程的效果更是如此。没有应用就没有探索,更谈不到效益和发展。事实上,像徐永胜这样坚持应用探索,取得实效的案例很多。
第三,求新、求变、求发展,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摸出了门道,掌握了方法,总结了经验。悟道和发展伴随着他,有成功,也有挫折。成功了不骄傲,挫折了不放弃。从基于技术层面的应用,到基于资源层面的应用,再到基于方法层面的应用;从初步应用,到中级应用,再到高级应用,这个过程也揭示了农远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二、 在研究中提高与创新
案例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物理教师南建校为什么会成为科研新秀。
(一)案例背景
农远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初中的面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是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学校教学质量一般。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数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课题,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南建校是相庄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师,参与了“卫星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
(二)案例发展
1. 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4年前,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南建校,信息技术能力几乎为零。此前他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西部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的影响,似乎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学校仅有的几台计算机,只能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农远工程的实施,使他们有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
2. 应该如何利用农远资源
2005年,农远工程为农村初中配发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及相关资源陆续到了学校,教师们如获至宝,纷纷在教学中采用。在教学中使用优质资源,教师们变得轻松了许多。南建校初步结识卫星资源的感觉也是如此。2006年3月,他参加全区中青年教师农远资源微型课的说课比赛,事先通过卫星下载了许多相关资源,想在竞赛时一展身手,结果事与愿违,还没等他把课说完,评委就打断了他的陈说。南建校希望把精美的动画放完,遭到评委的拒绝。专家们问他平时如何用农远资源上课,他答道:主要播放资源。那学生干什么呢?主要看资源。这样的回答又遭到专家们的批评。比赛结果肯定是名落孙山。
事后,他感到初中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不是放放资源完事,而是要让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那么,农远资源到底应该“怎么用”,卫星资源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南建校把这样的思索带到了自己的研究中。
3. 研究需要针对现实问题
教学中,南建校发现物理课堂中应用农远资源存在四点困惑:第一,资源繁杂,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师对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准;第三,教师对自己所用的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感到模糊;第四,教师对课堂中所用资源的目的性不够清晰。针对这些问题,南建校开展教学研究,作不断尝试后提出了“三段、四环、五步、六过程”的应用方法,如图1~4所示。
(三)案例分析
农远工程实施后,南建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高手;他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就认真地去思考、设计、探索、做真研究,把一个农远环境下的研究课题做得有声有色,做得硕果累累。如果说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是基础,那么研究中的发现是关键,研究的创新成果是灵魂,南建校在他的研究中都有较好的把握。
南建校在他的课题研究中,从发现农远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四点困惑开始,到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修正、提高、再发现,直到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结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方法,南建校把握住了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我们发现:南建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几次遇到困难,但是,他对待研究认真执著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成果的诸多做法使他获得了成功,也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学校和教师。
三、 在追梦中拓展与延伸
案例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伏启在追梦中发展。
(一)案例背景
教师结构性短缺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农远工程以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性覆盖农村学校,缓解或解决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是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校长伏启少年时梦想的实现,可以窥见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状况得以改观的事实。
伏启2002年9月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该校在校生786名,14个教学班,教师25名,艺术教师数量短缺,使得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十分严重,课程很难开齐开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也得不到全面发展。开展艺术活动难度大、效果差。学生和家长期盼新校长能够带来新变化。
(二)案例发展
1. 从小就种下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伏启出生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小学就没有学过歌曲,只会唱几段秦腔。上中学时,遇到一位民办教师上音乐课,他学会第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高兴万分,经常在操场上、在上学的路上入情入境地放声歌唱。自从他接触音乐以后,各科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从此,他爱上了音乐课,种下了长大后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2. 到村小当上了语文教师
1985年伏启考入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在师范的四年里,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学会了初步的琴法,自学了笛子,参加学校合唱队,这为他后期当音乐教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毕业后伏启分配到一个偏僻乡村小学任教。村小只有100多名学生,5名教师(其中有3名民办教师),也不开音乐课,他带三个班的语文课,无奈之下,又去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村小教语文一直到他调离。
3.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2年,伏启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今。这期间,追寻少年时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是他心中的双重目标。恰好此时,国家开始实施农远工程,学校建立了卫星接收与光盘播放系统。
伏启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农远工程对西部农村学校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认真把握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是逐步推进的,从开始建立光盘播放点,到建立卫星接收系统,到网络进校园,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信息资源也不断丰富。
他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坚持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不脱产、不出门就能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坚持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从有效到高效的跨越式发展。
4. 牢记校长重任,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校长,伏启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才能使学校在农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他通过自己和骨干教师的努力,带领其他教师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共同成长。坚持用整个心去做校长,这就是伏启成功的奥妙!
5. 坚持“送教下村”,与村小教师共同成长
伏启所在的乡,有20多所小学,大多地处山沟里,交通不便,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没有受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中心校从2006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骑摩托车,带着必要的设备,开展“送教下村”活动。
伏启深知中心校的示范带领作用,经常组织中心校骨干教师和村小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村小教师充分认识到农远资源的作用,同时,把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传授给村小教师,激发他们运用农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小教师进步很快,他们与中心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案例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研现状;问题;对策
一、乌市A小学教师科研现状
1、乌市A小教师的基本情况
乌市A小学处于乌鲁木齐城郊相接的地方,学校环境设施简陋。学生生源不足,目前仅有12 个教学班,627名学生,小学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女。师资队伍较弱,仅27名教职员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占全校教师的40%,小学一级教师12人,占全校教师的46%,小学二级教师3人,占全校教师的10%。语文教师占了52%的比例,数学老师仅占有34%,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各占0.04%,而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目前还没有开设。
2、乌市A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情况
A小学课题主要集中在校级和市级课题上,能力较强的参与了自治区课题。A小学的课题研究层次分明,参与校级课题的老师占60%以上。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对待科研积极响应。A小学有74%的教师发表了论文。由此能够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具备科研写作能力。问卷还显示:A小学教师93%是语文和数学课程的,而计算机、美术、音乐这些科目的老师并没有参与科研。
3、A小学教师科研态度
问卷调查显示有52%的教师是愿意参加科研的,而有17%的教师觉得参加科研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已经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从经验型的教师开始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当问及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无影响时,82%的教师都认为科研对教学质量是有促进作用的。
4、A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在调查教师课题选择和研究组织形式的情况时,能独立申报课题的人较少,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和选题,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不理想,调查中77%的教师都表示缺乏研究方法的有效指导。很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搜集研究所需的资料,不知道如何处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在调查教师教育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时,78%的人表示缺乏理论指导。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由于教学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理论。对从事科研抱有一种害怕的心理。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研环境差,科研资金有限
从学校来看,很少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和对教育科研的组织和引领,即使有该活动也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无上网条件,教育科研信息来源闭塞,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为教师订阅的刊物寥寥无几,学校只有一台打印机,教育科研培训常常由于经费原因不能组织人员参加。经济匮乏成为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教师负担较重,时间有限,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三项工作就占了很大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担任班主任,管理员等兼职工作,还要应付各种检查,没有时间负担太重为A小学教师科研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2、教师科研集中在主课上,没有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在调研当中我们发现A小学主课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较多,选题也很明确,尤其是语文组和数学组,而其他的副科像音乐美术这些课程,很少,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面。在访谈当中,教师谈到,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学生和家长的素质较低,开展活动组织活动较困难。教师和家长的观念都停留在追求升学率和片面的追求智育的状况,却忽视了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各种素质水平,让他们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3、教师科研意识日益增强,但研究能力较弱
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强烈,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些教师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教学实际的科研课题。对教育统计学知识了解不多,对调查得来的结果很少用标准差、标准分、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这些均表明,A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充实与加强。
三、促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对策
1、改善科研环境,加大经费投入
A小学科研环境较差,领导应给予充分重视,建立相应的资料室,以及在学校为老师们配置电脑,连上网络。使教师们可以及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信息。A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需要有专门的经费及课题管理。因此,A小学应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科研得到经费支持,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避免教师被动参与他人课题的无奈,增加参与课题的选择权和自。
2、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科研定位
A小学是一所薄弱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家长自身素质以及对孩子的期望都停留在应试层面,希望孩子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考上好的中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学科科研当中,多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培养一批科研带头人。在教学发展的前提上,德育、体育、美育也应该更上一个台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科研不仅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要涉及学生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发展。
3、规范引导,提高A小学教师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对A小学教师科研选题进行规范性指导,校方要加强对A小学教育科研的规划性和针对性,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选题,以解决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其次,引导A小学教师科研方法的使用,A小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与数据,学会进行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处理,学会分析资料总结资料。再次促进A小学教师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加强网络平台的信息搭架,与专家搭架沟通桥梁,利于科研理论的指导。定期送教师进行研修。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能接受科研理论知识教育。
在我有生之年,最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亲身参与了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长期从事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学法还是中学音乐教学法,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我深感这些课程虽教时少,但是实用性强,是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音乐技艺之后,走上讲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基本学理的支撑,自然就短少学科的独立品格。20世纪后期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构建各学科教育学的热潮此起彼伏,不仅出现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就连体育教育学的介绍也见诸报刊。这一浓烈的学术氛围自然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构建音乐教育学的思考。尽管当时资料匮乏,对国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也知之甚少,但我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不仅简要论证了构建音乐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学内容主要框架的构想。
1986年12月,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我在会上交流了自己带去的论文《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得到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在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曹理老师交谈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她不仅有此意愿,而且已捷足先登了。她在发表了《音乐教育学构想》一文后,已经开始了研究和写作。之后,在曹老师的带动和组织下,我们向国家教委艺教处申请,于1988年底正式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和音乐系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课题组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市赭山校本部召开。会上大家热情很高,不仅对普通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合作与开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还就学校音乐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章节撰稿任务做了具体的分工。当时安排给我的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课程和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三章。接受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当时在国内是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可以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匮乏。但是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确立本学科的根基,而且也是指导整个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盘。于是我开始花大力气广泛搜集资料,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首先学习了大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的一些著述,其中,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及其相关著述对我的启发帮助很大,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学科整体构架及其内涵,而且学会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中外教育史中的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则发现它是贯穿于人类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只是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构建起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此间,叶纯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的“音乐教育学”条目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尼特·雷默著,熊蕾译),在当时是罕见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译著。其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的诠释是十分准确的,与我国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由于他属于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我们只能够有选择地借鉴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而不能够全盘吸收。
同年9月,我们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是一副重担,因此必须广泛凝聚力量,扩大研究队伍。在曹理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吸收了多位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和研讨,结合阶段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攻关的学术群体,相互尊重,十分团结。每次会内会外,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时有争执,颇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不仅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自己撰稿的三个章节,还配合缪裴言老师协助曹理主编完成了统稿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活动,结识了许多同行的专家学者,大家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获悉许多年轻老师的新成果,使我感到格外欣慰。诚然,学术研究主要是靠个人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但是,重大课题的集体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科研方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项目的成功虽不具有“开先河”之功绩,但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鲜活范例。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精诚合作和奋力拼搏,其主要成果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专著终于定稿付梓。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音乐理论家赵沨曾指出:“该书的出版在我国是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的开创性工作。”多家音乐期刊也发表了肯定性的书评。特别是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学术群体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本课题进行中后期,我意识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层面,必须将学术成果及时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我结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开始了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论证,将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音乐教育学概论》,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为教学内容,这一改革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后又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我从1993年开始招收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本课题的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不仅将课题成果传授给他们,而且也让他们介入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使之了解并学习到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促使他们更快地明确专业定位并进入“角色”。当时,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授予点,仅有首都师大和我们安徽师大两家,作为导师的曹理老师和我都深知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大问题,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学习。在这方面,我向曹理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得到她许多帮助,这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面临着博士授予点的突破。在福建师大王耀华教授的组织下,开始了申博工作。由于当时他们暂缺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指导力量,我应邀加盟,应聘为该校教授,参与了他们的音乐学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不久,获批为我国高师系统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授予点。在此期间,我曾去福州就音乐教育学的课题成果,做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讲学,这一活动不仅交流了音乐教育学的学术成果,而且对福建师大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耀华教授的指导下,马达老师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在我国音乐文化构建的历史长河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仅仅是音乐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尽管它已经加印了9次,印数突破了3万册,目前还有不少高校用它作为基本教材,但是随着我国音乐教改的深入发展,它已经很难与时俱进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在发展中创新,时代呼唤音乐教育学的新成果来体现教改经验的理论提升,这是历史前进中的必然。对此,我们寄厚望于年轻一代学者的奋发努力。 (待续)
廖家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严格管理,严谨教学;我们学习理念,快乐实践;我们默默耕耘,但求收获。在王校长、苏校长、殷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再创辉煌,建设一只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理念提升。
1.行政领导率先垂范,扎根一线。
每位管理干部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负责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王校长百忙之中,接任六年级毕业班,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让毕业班成绩稳步提升。德育处周主任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同时,又跨学科兼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务处陈主任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一个一年级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这样勇挑重担,给老师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为学校师德师风融入一股强大的活力。管理干部们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她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她们主动听课,指导、参加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有划伤提出整改意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尽自己一份力。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观念。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更新教师观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上下大功夫,通过开学初的教师培训及每月全体教师工作会议,组织老师们对教育法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每月评选优秀教师,营造氛围。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教师评选方案。每个月评选教育能手和教学新秀,带动教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做风,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潜心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二、依托教研活动,优化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公开课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中,大家推心置腹,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既增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又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提升教师基本功为主要目的的读书交流活动和教师朗诵比赛。比赛由教研组长主持,各学科比赛精彩纷呈,气氛轻松活跃,并及时制作宣传视屏。基本功大赛,不仅展示教师风采,更促使老师们夯实专业基本功,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步伐。
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有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展示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备课组的打磨,逐渐改变灌输的思想,以新课程的改革为基础,转向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的教师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但以小组合作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四月份总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也参加了五月份茅箭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金烛杯”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英语组还参加了湖北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虽然是个别老师参加,但背后是整个教研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大家共同策划、设计,解决打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有这些活动的而开展,不但提高了这些参赛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提高专业知识。
春蕾小学,它不是当地家喻户晓的重点学校,却是人人相传的好学校;它不是规模宏大的大学校,却是有着大作为的学校。有着半世纪办学历史的春蕾小学,用一座座奖杯、一个个荣誉铸就了一段传奇。十余项省市级课题的完成,百名学生、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省级文明单位、河南名校、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市首批规范化学校、市实验示范学校、市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的取得,都是春蕾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结果。
近年来,春蕾小学的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工脚踏实地,立足校本,积极践行新课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人本关怀为核心,以家庭社会为纽带,办出了学校特色,铸就了春蕾小学新特色教育品牌。
以人为本促和谐
在春蕾小学,这里的每一名教职工,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是校领导关心、关注的重点。
学校领导真诚信任每一位教师,给予教师关怀、温暖、体贴,使大家感到温暖,他们倾听教师意见,认真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职工精神文化需要的各类文体活动,充分地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人文关怀,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德能并举育名师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正己。春蕾小学有一支学校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他们在工作中始终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作为信条,默默的奉献在教育教学的一线。
春蕾小学的教师队伍同样是一支业务精湛的团队。近年来,学校首先提出了教师队伍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知识型”向“学者型”的转变。并且利用一切条件,创造机会,让教师们走出去,将专家请进来,为全体教师搭建学习、成长平台。为加强和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还启动“青蓝工程”,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培养领导小组,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教育科研推教改
教育科研是春蕾小学的最大特色,也是该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春蕾小学积极进行“生命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先后组建了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经过研究实验,形成了“课堂阅读教学四步法”的教学模式。据了解,“课堂阅读教学四步法”是一种以创设情境为引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结构。
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们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提炼课题。为此,该校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并将每年的4月和11月定为“课题活动月”,以此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活动月中,各个课题组制定活动月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活动,推动课题研究进入常态化教学。
特色教育铸品牌
“教学过程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春蕾小学教书育人的标准,也是全体老师的共识。在春蕾,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退出了舞台,他们在做好学生“减负”的同时,不仅注重备、讲、批、复、查等课堂教学基础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充分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春蕾小学,作业展览、现场作文比赛、读写知识竞赛、计算能力比赛、背默课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硬笔书法大赛、感恩书信大赛、组织学生观看《宋庆玲》写观后感,举办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展现了自我风采。
近年来,春蕾小学在创新科技大赛、科学小制作、晨光体育活动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排练的节目《在一起》、《戏童》、《鼓娃》在市六一汇演中都获得一等奖,2012年,音乐剧《给我一缕阳光》作为鹤壁市唯一参演省第四届艺术展演节目获“省一等奖”,国家教育部二等奖。
合作办学创一流
崭新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宽阔的操场,现在的春蕾小学已是焕然一新。
春蕾小学校长李森告诉记者:“春蕾小学能有今天的崭新面目,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得力于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还得特别感谢爱心企业的慷慨解囊。”据李校长介绍,学校除投资300余万元的教学楼已经交付使用外,到2015年2月,2号教学楼也将竣工,各功能室将配备完善,那时走进春蕾小学的学生家长,将被学校优美的环境,一流的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所折服。
在谈到合作办学时,李校长提到了韩国露塔丽集团,他说:“2013年9月27日,韩国露塔丽集团为春蕾小学获赠电脑31台,课桌椅350套,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今后,学校将和韩国露塔丽集团进行深度合作,互派师生交流学习,让春蕾小学响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