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时间:2023-06-16 16:0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81-0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内化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活动。那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设置趣味性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意识还未成熟,很多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都受其兴趣的驱使,如果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是不会主动去探究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设计趣味作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数学作业中的趣味性,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适当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作业。一定要摆脱死板、硬背、重复的作业,作业的题型、内容、形式要做到“奇趣、新颖、灵活”的统一。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把抽象知识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寓于趣味活动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练习取代机械枯燥的重复操作。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设置趣味作业的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了一种内心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之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注重探究性,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设置探究性作业,积极的通过作业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学习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的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进而不断促使教学效率提高。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哪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性作业,有效的引导了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强化了学生的生活感知和体验,利于学生长久学习和提高。

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其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虽然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具有广泛性和较大的随意性,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不是教师随随便便设计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考虑好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教师所设置的作业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自主的去完成。其次,教师要考虑好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精神。再次,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是否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最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生活性:作业的设计是否积极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认知为基础拓展。

总结: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设计中,既要精心设计作业题,要讲求艺术、讲究方法,也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设计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还有待我们去开拓。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数学作业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对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的对策,分别是:要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作业;要有效的结合作业的质与量;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策研究

从学生上学的第一天起,作业就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的生涯,而这其中的数学作业,是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数学作业在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作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谨慎思考并使用。如果数学作业这个工具运用的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运用得不好,大量机械式的作业,不仅掠夺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重新思考作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提高自身作业设计的能力。本文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亲自调查过多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部分数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过大,使得一些学生在一个小时之内根本做不完作业。很多小学生表示,他们除了要做完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需要做完一些家长规定的辅导练习册等等。但是笔者发现,这些作业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巩固和掌握知识的,都是追求以做题为学习数学的核心的,这种理念明显地与新课标中的要求相违背。

根据笔者的总结,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模仿课本例题的题目过多,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题目太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类型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简单地重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巩固,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这种机械地追求做题数量的数学作业,还会让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第二,纯计算的题目过多,而能够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的题目又太少。这就使得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第三,几乎全部的题目,都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少有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完成的题目。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对策研究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了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达到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作业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爱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以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为出发点,从生活中寻找真实有趣的案例,设计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题目。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作业,小学生便会喜欢做,愿意做。比如,在我布置的让小学生认识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数学作业中,我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以此让他们用手、用眼体验和熟悉这些长度单位,从而巩固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小学生对此都很积极,作业完成的情况都相当好,而且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都更进了一步。

(二)有效的结合作业的质与量

小学数学作业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作业的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作业的量越多越好。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还不能持续的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若是作业的量过大,反而使小学生很快厌烦做作业,长此以往,便产生抵触情绪。小学数学作业的用时,一般在30分钟以内比较好。那么,如何保证这30分钟内的学习效果呢?这便需要在作业的“质”上下功夫。一般来讲,作业的重难点要分布合理,能让学生较快较直接地掌握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作业的“质”与“量”要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发展数学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加入一些探究性的或者需要合作的题目,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集思广益,拓展思维,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做一些比较有深度,可以拓展思维的题目。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尝试做一些稍有难度的数学题,以期能让他们继续有所提高。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则为他们布置一些具有基础性知识的作业,让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数学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教师在对数学作业进行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万泽民.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4,25

[2]王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

有些小学生在教师的题海战术下苦不堪言,每天繁重的作业常常迫使他们奋战到半夜才能休息。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是不应该给学生留如此多的作业的,但是,难道完全不留作业吗?那当然不行,现代教育学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一定量的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记忆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适量的作业练习,融会贯通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但是这样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生的减负似乎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教师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一、作业的布置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是应该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尽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学是一种注重逻辑性思考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作业的选择时应恰当地融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意识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追求创新的良好心态。如,我在设计作业时,会让学生根据步行的步子的长度,估算学校到家里有多远,让学生测量家庭里的洗衣机的体积,估算卧室墙壁的面积,测量卧室里面钟表的直径,算出周长等等。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的时候,就能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真理。

二、作业的布置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学以致用”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不变的真理,学生只有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才能使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才能变得清晰深刻。所以,小学的数学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解题过程当中,感受、思考、探索所学到的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构建。例如,在学习“旗杆有多高”之后,让学生测量出家中或学校附近的一些大树或者建筑物的高度;再如,学习了“统计”之后,布置这样的作业:某校五年级二班第三小组学生的抽测考试成绩如下:83、89、81、55、62、70、78、94、84、97、86、100、66、75。

通过解决这两道操作题,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的实践性的了解,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动手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的作业应该具有探究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思考运用并最终掌握的过程。传统的重现式数学作业仍然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学科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记忆。但是,在优化重现式作业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布置一些开放式、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因为在数学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思路的选择和把握是最终能否得出正确答案的基础,探究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多样化、灵活性、发散式的数学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四、布置的作业要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经常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数学的奇闻趣事等等,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科目的整体认识,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让学生阅读一些类似《小学生数学报》之类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启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具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资质天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面对差异化的学生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必然会有学生因为不适应作业的要求,即使完成了作业,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应该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差异化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让不同水平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简单、普通、困难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简单难度的作业专门为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设计,即一些最基础的课本知识巩固题;普通难度的作业适宜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提高;比较有难度的作业则比较灵活,注重在理解记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合尖子生。这样的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对于作业练习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一种或数种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作业设计 趣味性 层次性 探究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业设计就要以新课标为依据,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教师设计的作业要面向全体,尊重个性、重视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下面是我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一、把握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可以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是勉强完成任务,当然干脆“忘记”的学生也偶尔有之,这就需要布置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通常设计以下三种形式的作业。

1.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最好的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孩子的内心活动可以通过游戏变为外部的自我表现,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的关系,如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我首先以猜老师年龄的游戏导入,学生纷纷开动小脑筋,思考中先让学生体会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课尾又设计了猜扑克牌的排列顺序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大价值。

2.操作性作业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教学中我设计了操作性作业,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学习《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统计家中一个月的开支和家长的收入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又如,学习《奇妙的图形密铺》后,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简单的喜爱的密铺图形,在设计的快乐中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数学美的体验。这样的作业使学习融入了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做起来乐此不疲。

3.摘记性作业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不仅自己进行教学反思,而且引导学生写学习数学的反思日记,可以写一写今天学到的新知识,以及感受和体会,也可把这些感受体会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意识。

二、把握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业的布置要体现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的先进理念,必须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1.基础题与分层题的结合

学数学离不开一定的数学题练习,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但不能回避做一些必要的练习题。练习题的布置分三个层次:一是课堂作业作为基本练习题,是巩固和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二是相配套的补充习题,一般作为家庭作业,在练习中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问题,也便于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三是探究题,题目难度比补充习题要稍微大一些。

2.常规题与陷阱题的结合

课堂教学中除了设计一些常见的重点题外,还应适当安排一些陷阱题。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设几个陷阱,可以让学生在上当受骗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把常规题与陷阱题结合起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慢慢纠正审题不清的毛病。如,在《分数》学习过程中,我出了这样两道练习:1.一块8/9公顷的地,1/9公顷种黄瓜,5/8公顷种西红柿,其余的种茄子,茄子的面积占多少公顷?2.一块8/9平方米的花圃,月季花的面积占1/3,百合花的面积占2/5,其余种玫瑰花,玫瑰花占花圃面积的几分之几?第一题学生一般都会列出正确算式为:8/9-1/9-5/8=1/8公顷,受第一题的影响,第二题学生往往这样做:8/9-1/3-2/5=7/45。大家都知道,第二题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当大多数学生在跳这个陷阱时,我再指出这样做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根据每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个人情况给学生设计一些陷阱题,让学生在多次掉入陷阱的体验中站起来,直到真正考试时不再掉入陷阱,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巩固题与拓展题的结合

因材施教,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

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布置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对中等生,布置一些稍灵活但不难的题目,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对有潜力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枯燥单调,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思考,体验解题过程的奇妙与快乐。

三、把握探究性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究者。

如,学习《千克与克》之前,让学生先到超市走一走,看一看物体重量的标示,再掂一掂物体的重量,观察后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千克”,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如,学习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后,让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每月用水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份合理用水建议书。

总之,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思维的发展。只有有效布置课外作业,才能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个整体,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亦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03).

第5篇

关键词:数学价值;数学乐趣;学生主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动有效、新颖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探索与思考的数学练习设计,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主动探究数学的奥妙,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练习设计只有贴近生活实际,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数学本身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边的诸多实际问题能用数学进行解答,数学具有直接的用处,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顺时针及逆时针旋转等情境,教会学生将这些旋转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的变换上,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图案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学术作品的交流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可以指出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运用于窗花、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中,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努力,成就一番事业。通过进行贴近生活的实践练习,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充满童趣的练习设计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基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枯燥的练习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照教学目标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掘习题本身的内容,采取诸如猜谜语、游戏设计、数学迷宫等多种形式,使练习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且充满童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集中的注意力、昂扬的兴趣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练习设计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而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课堂练习尤为如此。教师在策划练习设计时,需要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使学生真正成为练习的主人,主动去探究练习,而不是被练习。如在学习“运算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练习设计,每组两个加法算式,它们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并创设 “加法宫殿”运砖的情境,要求把写有算式的砖头运到相应的地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在学生进行一块块的“运砖”练习时,教师适时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是否能想出其他办法,使砖头能运得再快点,且不能出错。

四、探究性练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学生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并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真正去动手实践、合作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者,由此真正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真正意义。如,在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寻找身边的周长、面积问题的练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练习,再从校园、班级、家庭等处收集相关周长、面积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交流与讨论,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练习设计能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数学、探究数学,不但由此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有效培养、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

五、开放性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开放性练习指的是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展性、探究性、发散性、创新性等特点。开放性练习能激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小学版,2007(1).

第6篇

关键词: 趣味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 合作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传统的作业机械重复,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只会令学生厌倦,造成了小学生不喜欢数学家庭作业,出现作业拖拉、少做甚至不做的情况,使作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总结和借鉴了先进教师的经验,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设计有效的练习。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对于作业内容的理解。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语言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操作的和体验的。

1.画画作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现实生活中的花边,如衣服花边,板报花边,装潢设计中的花边……并布置学生模仿这些花边设计2―3个作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2.生活性作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努力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建议学生回家后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一袋食盐、一个苹果大概有多重;还可以让学生上市场去先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再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才有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3.游戏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学了20以内加减法后,可以设计“拿卡片”游戏,在卡片上分别写上1―9各数。小朋友一次去拿两张卡片,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比比谁算得快,赢者加一分,并累计得分定输赢。这样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实验的作业。动手做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用硬纸自制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学了计算体积知识后,再让学生算出自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这种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让学生量一量家里的一些物品的长、宽;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布置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调查一下商品的价格。这类家庭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参与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乐趣。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将课本中尝到的知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把数学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知识、智力、能力同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枯燥无味的计算题,那往往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其实,“数学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解决学生的计算作业兴趣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寓计算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中学习计算。如学习了《年、月、日》后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年历。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通过动手设计制作,加深对时针、分针的认识,了解钟面上一大格是一时,一小格是一分,更真切地体会到一小时等于六十分。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作业中,为数学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作业新的生命。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型作业旨在丰富生活体验、培养探索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家庭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理,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拓宽了视野。例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安排给学生的作业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调查:一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个鸡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仁大约有多少粒?然后称一称,数一数。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设计合作性作业

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明确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让课内合作学习在课外继续发挥作用,变“单干户”为“共同体”,使“合作完成”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如:在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我把家住得比较近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对某路口的过往车辆进行统计,有的同学记录摩托车的流量,有的同学记录小轿车的流量,有的同学记录货车的流量。通过合作,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作业。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给我带来了围绕新课程标准如何在作业中体现的一系列思考。

总之,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课堂,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却值得我们探讨,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研究,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02.

[2]高永敏.让数学课堂回归简单.2009,3,31.

第7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使学习较好者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困生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呢?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作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作业的功能有三: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功能是作业的本体功能,是指作业具有强化知识识记、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技能熟练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行为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获取社会的认可。毋庸讳言,在崇尚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里,教师如果不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或布置的作业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是作业的外附功能,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两种功能得到了本不应有的强化。相反,作业的发展功能却被弱化。

要全面发挥数学作业的发展。首先,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积极的体验。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及富含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数学作业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乐做。其次,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感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追求的是事物的“真”,生活中许多的“善”和“美”依托其中。如果我们能将数学的“真”与生活的“善”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较好地实现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1.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题即可;中等生除了要完成基础题外,还要适当做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优等生必须完成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3.每节课都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4.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问题改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到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住,从而能够愉快地完成作业。

5.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动手过程也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

三、大胆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

开放题是小学数学作业的开放设计的主要体现,它以其独特的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特别是创造力的价值,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数学开放题是对传统封闭题型的突破,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不确定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一般性的,其背景情况也是用一般词语描述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

2.探究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有些答案可能易于直觉地被发现,但是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非完备性: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4.发散性: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或将问题加以推广,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层次性: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主体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6.发展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是何种程度和水平。

7.创新性:教师避免用注入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角色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

第8篇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我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小学阶段的学习经验积累对学生未来十数年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小学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数学课堂。我国已经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打造优质课堂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未能够充分体现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认识不清楚,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所提出的问题问题水平和难度过高,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回答,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师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教学方案过于简单,一开始学生的确会感到一定的成就感,但是长期下去将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烦躁。

二、打造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途径。

1、构建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构建有效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目标的构建应当具备全面性、具体性和合适性等特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取得相应的进步。数学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如何学”作为基础,加强对“教学如何教”的研究,从学生的角度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小数点位置变化对小数大小的影响时,可以设置“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后对小数大小变化影响的规律,同时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与小数大小的规律,发现其中的乐趣,形成探究意识”,该教学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2、渗透数学思想。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推理,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演绎方式,即先讲一般的,再讲特殊的,而特殊的又常常放在“拓展提高”环节,因而,普通学生很难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归纳思维的培养没有重视。读了《“巧算”背后的学科韵味》(《人民教育》2011年第11期)一文后,深深体会到我们在教学中缺乏这样的思考。文中列举了12×11,13×11让学生巧算,目的是让学生发现 ‘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规律。这些“巧算内容”本质上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将“12×11”作为例题,将14×11,15×11,17×11,24×11,45×11,36×11作为练习用于归纳规律,这样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经历归纳、猜想的思维过程,获得发现 猜想 验证自己的猜想 得出一般的结论”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让学生经历一次“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感受智慧产生的过程,体验创新的快乐。

3、精心设计作业。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有针对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R,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敏捷性能够真正得到锻炼。一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免做作业,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或者针对那些学习上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单独开小灶,适当为他们留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做作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性作业的实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进行动手操作。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下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同时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5、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在美丽的大湖湾湖边上有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爷爷和孙子两个人。2016年,他们从计划4月1日起打鱼,爷爷说他连续打3天要休息1天。孙子说他连续打5天要休息1天。远方的奶奶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他们爷孙两个,可她就是不知道哪天去才能碰到他俩在家休息。请同学们帮老奶奶选个良辰吉日,好让奶奶出门远行。这样教学,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了快石头激起朵朵浪花,产生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6、进行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犹如交予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方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自己排除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教师不能领着学生走,应指导学生自己向前走,在学生的思维的绪塞处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茫然不知所措时茅塞顿开,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自主完善中最终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升与毫升”的认识时,让学生分别取100毫升的水、100亳升的油,然后分别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了毫升与克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教学打下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7、正确评价学生。

第9篇

1.目的要明确。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消化课堂上的内容。只有目的明确,才能突出实效。

2.数量要适当。合理有价值的作业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后进生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其他有益的活动。

3.形式要多样化。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作业题型、类型、完成方式等形式上的多样化。如作业中有巩固知识的基本训练题,有体现一定独创性的思考题,有时还要有一定的开放题,允许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解题能力,等等;书面作业还可有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类型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

数学教师必须讲究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依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的作业。

1.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多种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可设计一道“我来当回设计师”的实践题,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计算出客厅的面积,根据客厅面积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地砖,算出在美观、节约的前提下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2.设计游戏性作业,提高学生兴趣。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可以设计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计算题的枯燥、乏味,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指导

1.课堂提问和板演。提问和板演是学生以口头和笔头的方法向全班公开作业。它不仅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品德,还可以对全班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善于安排提问、板演的内容和对象,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口答的演算之后向全班说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判断依据。对于提问和板演中的错误,也要善于启发其他学生发现和纠正。这样就使个人的智慧变成了集体经验。不足之处可让其他学生予以补充修改。但是要多加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书面作业。课堂的书面作业大部分具有独立的性质。除了要回答学生的即席发问以外,应当巡视全班,尤其要加强对少数后进生作业情况的观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辅导中切忌包办代替而要对症下药,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

3.课外作业的布置。(1)布置作业前首先要集中学生注意力。那种下课铃响才匆忙布置作业的轻率做法显然不能引起学生重视。(2)讲清作业的目的、要求。包括解释完成作业的途径,交作业的时间,以及采用什么格式,等等。布置完作业后要留有一定时间,以便回答学生关于家庭作业的问题。(3)对完成课外作业的方法进行必要指导。如指导他们完成作业的步骤:先弄清作业要求,复习相关的教材(内容)、参考资料,确定完成作业的方案,着手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的检查等。

四、小学数学作业的灵活批改与全面评价

1.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批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的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此,我们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闪光点,用欣赏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

第10篇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存在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忽视长远的教育价值等问题。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科学评价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创造热情更加高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新课标 策略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则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学习的灵活性,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作业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副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学习体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一张扑克牌的体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数学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数学,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击 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况且学困生往往不是一科困难,多门功课都补习,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效果之差就在意料之中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期望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所有人我们安排好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答到试卷上,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为此我们也假定所有学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三、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

1.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面积知识后,可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出去春游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结语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改浪潮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毛健儿.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小学教学参考.2006(26)

[2]蔡国奇.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12)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6-01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作为主导,单纯依靠布置作业,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所以,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业设计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重视。

一、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

(一) 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1. 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传授思想,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充分应用到了生活中,让数学问题不再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应灵活,要充分使书本知识真正走向生活。在设计作业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动手操作、视听媒体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直接感官体验,加深对数学课堂理论的理解。如结合三角形的知识学习,可以安排如下家庭作业:请你用小木棒拼出一个三角形,并考虑生活中哪些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在思考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而且丰富了教学活动经验。

2.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知识广泛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时,应充分与日常生活深度结合,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运用者。

3.推动家庭作业的综合化

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创新,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设计,使数学作业更趋向于综合化。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语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促进自身发散思维的形成,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二) 注重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1. 家庭作业完成主体多元化

家庭作业通常是独立完成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并没有体现新课标中提到的合作性精神,因此,在新要求下设计家庭作业时,教师应注意设计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业,有效引导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家庭作业完成水平多元化

为了增强例题的掌握,作业中会有一部分单纯模仿的练习内容,若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只设计这些内容,是不科学的,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过程中,应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家庭作业,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体现作业类别化,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

1. 作业内容可自选

家庭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天赋、学习程度、家庭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教师有责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同时,制定差异化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2. 作业要求分层次

对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侧重,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容易完成家庭作业,而基础差的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低,若家庭作业内容过难,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注重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家庭作业,使其自己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注重评价多元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1. 作业评价形式多元化

教师对于学生家庭作业的修改方式应当转变,不能以对和错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若学生一直处于被否定状态下,会对其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以更积极鼓励的方式,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家庭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学家庭作业在老师一人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形成多主体评价体系。学生自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学生互评更加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在日常学习中督促学生学习。家长评价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作业内容,而且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作业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结语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操作型、适用型、多元化型、综合型作业内容的结合,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作业;自主学习;积极性

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作业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我们年级实施了一个小课题:导学作业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实施时,设计了四个环节:学――议――评――练。学指自学,着重在课前进行;议指课堂上的探究;评指课堂上的评价;练习指针对性的练习。我们的导学作业着重指的是课前预习作业单。让我们的教学走出了我们的担心的困境。在实施的这两年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作好自主学习准备,注重导学作业单的编写

1.做到问题性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2.做到层次性

在编写导学作业单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作业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作业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做到探究性

导学作业单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应过于复杂,要逐步深化,体现阶梯性。

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导学作业一般是在课外完成,多数时候是家庭作业(把导学作业编写成一张题单),只布置这些作业,学生就能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能针对性去进行预习,有导向性的预习,把空洞的预习变成实质性的作业,然后在新课上再探究这些学习要点,这样能把思维的过程慢慢的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并亲自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自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正面的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自信可谓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精神后盾。但我们常听学生说“我不行”、“我不知道”、、等托词。这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一份生勇气、一份自信心,学生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力量,习惯于老师填鸭式地向自己灌输知识,而不敢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能领略到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欢欣,不能开动自己的大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

四、合理安排小组讨论,培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评、议”环节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个人为宜。小组内分好工;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自己趟着过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达到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喜悦的目的。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特别是挑战性的题目就在预习后的新课上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这类问题,教师再顺势作好顺学善导。

五、注重实践学习,让作业更加有意义,培养学生生活学习的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