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探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30-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使学生既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1.1 明确实验目标。教师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不同的指导,让学生有不同的发现或意见,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到有不同层次的收获。逐渐提高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 获取知识的基本目标,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想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体验成功,最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1.2 重视实验后的汇报交流方式。这种方式能展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活动显性化,引导学生把一些零碎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条理化。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制订计划――观察、 实验、 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整个研究过程, 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
1.3 多鼓励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观念,努力创设实验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 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基础上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但是, 在一些基础知识问题上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防止 "因小失大"的淡漠。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勇气。在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这可以利用协作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进行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1.4 贴近生活,丰富课外小实验。课外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体现《科学》新课标的学习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家庭小科学实验是拓展延伸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外实验,如何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并以此激发、丰富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在给小学生设计课外及家庭小实验时,既要大胆地设计出学生喜爱的小实验,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事物,应是学生所熟知且比较熟悉,又要在设计中细心地为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并用"还可以想出多少种实验方法"等提问,使学生对原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又感到陌生起来,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或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要事先准备一些马铃薯、鸡蛋和盐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多想出一些实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在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归纳和总结。其次,设计课外小实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每次实验过程所需时间不宜过长。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和观察不够仔细的特点,要严密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并注意设计现象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实验。
总之,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掌握实验的知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去动手实验, 去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这些必将有助于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2.1 注意实验安全问题。小学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步骤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但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毕竟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还不够高,需要教师的时时叮咛。实验时,教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需要教师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此外,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也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以做好急救工作。
2.2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实验,也要重新试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使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规范而熟练地演示实验,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3.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放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位置上,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以真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小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1).
1.科学性原则
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6.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8.创新性原则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转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课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不能尽兴探究,从而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和再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推行“同主题拓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围绕该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发散和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再小组合作设计改进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乐于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方法探索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课件、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如以我曾上的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为例: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我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 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本课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1引言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思考方式,但是仅仅是凭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关于小学科学的教学会为以后初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2.1科学探究的低效性
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其中去,只是看热闹的态度,对科学探究的参与度不够,相互之间的互动程度也不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表层的,也是单向的。只有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并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只是关心着自己小组内的事情或者并不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没有真正被实验激起兴趣,导致科学研究效率低,课堂效果不好。并且教师也没有采取人文主义教学的模式,不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教师也不会去主动地关心学生。并且只有简单的课程上的互动或者是在有听课的时候才会采取的表层性互动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也不利于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2.2教师教学模式老化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单一,使学生出现了疲惫的现象,他们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当中来,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多余的课堂活动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即使是有教学活动,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样式,每天都是一样的活动会令学生反感,没有新意的教学也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参与度会低。教师在课堂上面并没有引入科学探究或者是引入科学探究的深度不够,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疲惫。教师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思想,还是坚持老一套的教学思维,并没有很重视科学探究对于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上即使是学校安排了相关的科学探究课程但是教师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也不会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2.3学校的科学探究设备不足
小学在科学教学当中对于科学设备所投入的资金不足,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完善,主要重视一些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教学有帮助的设备,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性,这也可以说明学校重视的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设备不足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以后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性。
3解决对策
3.1重视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结果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探究过程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地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真程度,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在课堂上面教师讲究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观察学生特点的重要一点,并且学生只要能主动参与,就证明他们喜欢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教学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参与到其中来会对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
3.2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他们更是班级的组织者,活跃气氛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也要时时的互动,在每节课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勾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20分钟注重知识的讲解,在这之后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在做实验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具有一定的实验所需要的燃料以及设备,教师为学生看着时间,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程度最好,动作最快的一组获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参与度,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学习。
3.3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
学校在以前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并没有将科学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以至于他们在购买相关设备时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讲解基础知识有关的设备,而对于科学探究的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很小,设备的缺失对科学探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注重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基础知识的了解,会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所淹没,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教师在课堂上面的严肃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启。
4结语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方面是解决对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述希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2]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B-0078-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别强调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类似科学家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由于一些教师对探究学习的不全面理解甚至是误解,导致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变得“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不仅没能发挥积极作用,还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有“科学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问题剖析
(一)探究情境——偏离重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情境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探究情境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学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探究情境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探究情境应该是切中教学重点的。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的探究情境偏离了重点,从而导致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先回顾了上堂课所学的《电路出故障了》的一些内容,然后拿出一个事先剪断了导线的电路,问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马上就观察到了是由于电线剪断的缘故。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学生说把电线接回去。教师故意把导线的塑料部分连接,问为什么还是不亮,这时候学生就说要头对头接。因为导线剪断的地方比较平整,没有露出铜丝。这时教师故意如学生所说的头对头地接起来。结果灯泡还是不亮,但是学生的反应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想学生会说要把里面的铜丝露出来,结果学生认为此方法不行,肯定是电路的其他地方出故障了,纷纷猜测电池没电了,灯泡坏了,灯座松了……这时老师把学生带离了主题。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预设,因此,导致了探究情境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探究情境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偏离了方向,是不可取的。
(二)探究材料——主次不分
探究材料是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开始。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往往只是从教材中“照搬”,缺乏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适宜性。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教材中建议的探究材料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如果“照搬”教材会使学生的探究学习低效。例如,《导体与绝缘体》这课教科书上建议对20种物体进行检测,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多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以便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按照书本的意图,准备了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20种材料,为了准备这些材料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始上课了,学生按要求进行预测,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学生面对这些实验材料,有一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十分低落,很多学生只是做做样子,帮着老师进行所谓的探究活动。在最后的汇报中,学生预测的效果跟检测的效果一样的小组比比皆是。以上案例中,是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吗?答案是否定的。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缺乏了适宜性。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所有表演的道具,何来学生的自主性呢?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老师准备的很多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造成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
(三)探究过程——缺乏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过程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开展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具有思考性与探究性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关注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考性,总是怕学生不会,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下进行的。例如,在教学《热的传递》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块铜片,在这块铜片的两面标上两个点,分别为a点和b点。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要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你们觉得热是怎么样进行传递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铜片上的热应该是由a点向b点沿着直线传递的,有的同学还画出了热的传递示意图。显然,学生的这一认知是错误的。此时,教师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这块铜片上的热是不是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是按直线传递的呢?接下来请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你们可以先在这块铜片上涂上红色的蜡,然后利用酒精灯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然后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开始了,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铜片上的蜡是由a点为中心慢慢地散开,最后到达b点的,发现了热的传递不是直线形的,而是由一个点出发向四周扩散的。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开展了探究活动,但是,他们的实验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对教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考的成分。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操作工”,探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让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一)基于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以师为导,以生为主”,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然而,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教学都是“灌输式”教学,想要他们一下子接受探究性教学是很困难的。但越是困难越值得挑战。细细分析学生不能接受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不习惯;二是没方向。针对这两个症结,教师只需要在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情景即可解决。在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都是对生活中一些科学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小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往往是不能有效地把握其本质特点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给学生展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为他们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一个人拿出一只塑料杯,把一团棉花用双面胶黏在塑料杯里面的底部。然后这个人把这只装有棉花的塑料杯竖直地向一个水桶里往下压,一直压到这个水桶的底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塑料杯里的棉花肯定被水浸湿了。但是,这个人拿出这只塑料杯时,里面的棉花依然是干的,并没有被水桶里的水浸湿。通过观察,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棉花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呢?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这一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他们认为水一定会把棉花浸湿,但实际的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意料,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探究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选择探究材料,探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好物质基础。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准备了10种材料,这些材料也来自生活,如蜡烛、气球、陶瓷、皮毛等,舍去了塑料尺、纸、铅笔等物品。学生检测完老师准备的物品之后,可以检测自己准备的要检测的物品,并进行记录。在这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即使老师多次提示,检测时间到了,填写好实验整理记录单的时候,还有学生想继续检测。在汇报过程中,开始有了疑问,如铅笔盒明明是铁做的,但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不亮。猜测的结果和验证的结果也不再是整齐划一。两次的实验教学,结果大大不同。相对于第一次实验教学,教师省力了,只要准备10种检测材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变大了,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想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解决科学材料准备中存在的问题,便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究的路走得更好。
(三)基于学习需求,优化探究过程
只有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终身难忘并受用的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同时也满足新课标关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需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探究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为了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测量水的温度”这一操作探究活动。在开展这一操作探究活动之前,笔者让他们对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进行自学,并在自学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圈一圈、画一画,要求他们对这一探究活动进行思考。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思维空间,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用温度计的上半部分?2.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等到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温度?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就等于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涨,都能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以上案例中,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之所以有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需求”,有了这种“需求”他们就会有探究的动力,从而让探究过程得到优化。总之,探究学习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高效方式,我们要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入认识,要善于从探究情境、探究材料、探究过程三个维度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参考文献:
[1]周建云.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之思考[J].成才之路,2014,(6).
[2]王立华.紧扣“三点”,让科学探究更有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5,(9).
[3]黄海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4]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5]钟媚;高凌飚.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关键词:学校科学;职前教学;培养模式;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
[2]戴丽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3]秦丽滢,龚大洁.职前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以小学科学教师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关键词:科学课堂;探究;质疑;激励;合作
探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成为有效课堂,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质疑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儿童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科学又恰恰是让他们探究这些自然奥秘的学科,这就是他们爱上科学课的原因。学生在科学课上对大自然的探究时会不断地产生惊诧与好奇。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探奇是学生的本能,好奇和探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发地,这为我们在科学课上启发学生有所愤、有所悱提供了恒定的、最可靠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能主动、经常地率先垂范,启发学生利用并发挥自己好奇的天性去猜想、假设、自行设计、自行探究,启发学生通过引申、对比来生疑说疑,对自己的假说进行自圆其说,那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激励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特别善待学生的三种“错误”:学生无意所试之误;学生故意所试之误;学生执意所持之误。例如:在固体发声的实验中,学生为了让试管发出更响的声音,把试管打破了。学生本无心打破试管,犯错以后的自责让他已经心情不安,如果再批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支打破的试管上,影响学生的研究和学习。学生故意所试之误之中隐藏着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实验尚不可能一次成功,何况小学生。这三种“误”别是最后一种误最为可贵,因为学生执意所持之误中蕴含着的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和智慧的火花。试问,哪一个科学家不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执著会失败,但这种精神一定得给予鼓励。
三、合作
小学科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师生的教学合作,不断开发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培育并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将来能不断有所创新和创造。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全面、深刻而灵活的合作,最终使学生做到三个“学会”,即学会独立、学会挑战、学会欣赏。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觉察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56―04
我国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与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1],要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常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支持科学探究的开展。当前应用网络来支持教学科学探究也成为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焦点,本研究力图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平台,促进科学探究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
一 概念界定
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探究”是指:在科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为目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模拟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探究的本质的一种学习活动。一般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表达与交流。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科学探究平台尚无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科学探究平台”是指面向中小学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理论为指导,以支持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科学探究技能为目标的基于网络的教学软件系统。
二 国内对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的研究
国内对科学探究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只有以下一些:
《高中物理探究型网络课件的设计研究》一文就如何设计、开发培养高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物理网络课件进行了探讨,刘海华[2]提出的“设计支持科学探究的教学软件必须结合科学探究的要素”值得借鉴,即科学探究一般分为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步骤等步骤,教学软件要支持这些步骤。但是作者开发的案例《单摆周期》在支持科学探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功能很少,不具备科学探究所需的检验假设、数据搜集分析等学习工具,不具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支持功能。此外,文章也没有对设计支持科学探究的网络课件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新村小学“因特网支持下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因特网支持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基本的操作模式、评价方案并开发了两个主题网站。在主题网站建设方面,建设了“网上少科院”和“小学生做研究”两个主题学习网站,它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还有一些不足:“网站是静态的,交互性不够,除了BBS论坛,更多的是信息的展示。以探究科学小课题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网上调查、数据分析等活动,网站的功能不够。科学探究的成果必须通过网站管理人员上传,学生没有自,上传后也不能进行反复修改。”[3]
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探究研究项目主要有台北市教育局主办的“台北市2006气象探究网络竞赛”1。这个项目是面向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它依托台北市校园气象台,开展网络科学探究竞赛。参加活动的学生从竞赛网站上限定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要探究的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时,使用台北市校园气象台提供的气象数据、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围绕该主题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请专家学者评分及学员互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校园气象台作为气象数据、资源和信息呈现工具,而在竞赛过程中的拟定计划、交流讨论、作品互评等活动是通过另外设置的论坛以及相应的作品提交系统来实现的。总体而言,校园气象台不是一个完备的科学探究支持平台,缺乏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支持。
三 国外对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的研究
美国对科学探究支持软件工具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的主要有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HI-CE的Krajcik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TELS的Linn教授等人。他们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了设计方法与原则的归纳。
Quintana和Krajcik等人[4]提出了设计支持科学探究软件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围绕学习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可能遇到的三个主要的障碍设计支持策略:“第一,针对理解科学性内容提出的支持策略:软件应包含科学内容的表征,这些表征应该可以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操纵、观察,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该表征的不同特征。第二,针对探究过程管理提出的支持策略:把复杂的探究过程用结构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针对反思和沟通提出的沟通支持策略:学习者不仅需要对某个科学知识点进行反思与交流,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流程如探究计划、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软件应该提供指示使学习者能跟踪自己的学习进程。”
此外,美国开展的应用网络支持科学探究的研究项目比较多,如GLOBE2(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s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GEODE3(Geographic Data on Education)和实时数据项目4。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
首先,均应用了某个科学领域的大量数据,并且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工具,如GEODE是利用地理地图数据、CIESE则应用了包括气象、洋流、航空等多个领域的科学数据。这说明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搜集网络资源,获取并分析、解读科学数据是很重要的活动,科学探究平台需要对这方面提供支持。
其次,各项目都重视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技术工具和相应的使用方案(如教材、专题探究活动)。Simons和Clark[5]指出,“探究活动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当然这些工具在对学习者理解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处理、转化数据方面乃至理解科学知识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Edelson[6]发现了利用可视化技术来支持地理科学的探究学习项目中出现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设计相应的技术工具和课程。这启示我们在设计开发科学探究平台的时候,需要设置各种学习工具,同时还要有配套的学习活动。
四 科学探究支持软件案例分析
国外(主要是美国)开展了许多应用网络支持科学探究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均开发了一些软件工具,按照软件工具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支持程度进行分类,笔者把目前用于支持科学探究的软件工具分为两大类:科学探究支持工具与科学探究支持平台。
1 科学探究支持工具
“科学探究支持工具”是指只支持科学探究的某个环节的软件工具。科学探究一般有提出科学性问题、进行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协作等环节,科学探究支持工具是针对支持某个或几个环节而设计的软件。目前学术界常提及的这一类软件工具主要有以下一些,见表1。
(1) 科学探究支持工具的优点:
它们是专门化的工具,针对科学探究的某个环节而设计,专门设计这一方面的功能从而使其具有“专而深”的特点。
它们提供专门科学领域的原始数据,以及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以大量的科学数据为基础,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获取与分析,检验假设。
(2) 科学探究支持工具的缺点
这些软件工具只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某个环节,因而功能单一,缺少配套的学习工具以及配套的活动案例。因而在应用到科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软件工具的功能重新设计探究活动、寻找配套的学习工具。
2 科学探究支持平台
科学探究支持平台可以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多个环节,应用比较多的系统是WISE9(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WISE即“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平台”,其特点是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并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来支持学生的探究。
(1) 科学探究支持平台的优点
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多个环节,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诸如提出科学性问题、进行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证据、交流协作等系列活动,这是科学探究支持平台一个明显的优点,使它成为一个完备的基于网络的科学学习环境。
(2) 科学探究支持平台的缺点
WISE本身只提供系统功能,如用户管理、作业评价、提供各种学习工具等,但不提供学习资源,科学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资源由“项目”开发者整理而来。相比之下前文介绍的以提供科学数据为特点的科学探究支持工具,由建设好的科学仪器自动探测到某个科学领域的数据,不用人工干预就可获得,大量的数据本身就是学习资源。
其次,现有的活动项目里的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是由阅读材料、整理网络资料、形成结论构成,缺少获取直接证据的活动,如何获取科学数据、处理并解读数据的活动很少。对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的学习而言,不能仅通过网上资源的阅读来完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五 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的设计
综合以上文献分析与软件调研结果,作者发现科学探究支持工具长于提供专门化工具与资源(包括大量科学数据),但难以支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探究支持平台WISE,在支持完整的探究过程、提供相应的活动案例方面是其显著优点,但缺少提供专门领域科学数据的功能。并且从文献分析与研究项目的分析中得出,开发科学探究平台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科学探究平台需要支持科学数据的获取并支持学生分析、解读科学数据能力的培养;二是科学探究平台需要设计学习工具和相应的探究活动。
因而,综合以上观点,可以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科学探究平台的模型框架。
1 活动层
活动层是指在平台上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科学探究的含义,每个活动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交流讨论、成果7个步骤进行。
2 工具层
工具层是指用以支持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和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工具,本平台的认知工具包括某个科学学习领域的科学数据、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分析工具、网络资源以及探究活动创编工具。
(1) 科学数据:指由专门的数据采集器及配套软件采集到的各类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内科学问题的数据,如位移、速度、温度、湿度、声音、光、电、力、pH值等等。科学数据还可分为和历史数据:实时数据是指由数据采集器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并实时上传到学习平台的数据。历史数据是指探测到的科学数据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就是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可以反映某一科学现象变迁的趋势。
(2) 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分析工具: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进行简单的2-D绘图或者3-D绘图,实现数据的图形可视化,提高数据的直观性。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分析工具来进行验证假设、搜集证据、探察科学现象的变化规律等活动。
(3) 网络资源: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名词解释、相关网址、多媒体资源等。
(4) 探究活动创编工具:为教师提供的设计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探究活动的工具,可以通过活动创编工具来修改平台自带的探究活动,也可以自行设计出新的探究活动。
(5) 探究过程支持工具: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支持工具。如针对制定计划环节,提供计划模板与编辑工具;针对表达与交流环节,设计异时交互工具。
3 硬件层
特指用于采集数据的的数据采集器及配套软件。
六 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的应用前景
科学探究平台适于基于某一科学专题(气象、环境、生物等),因为通用的平台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与硬件工具,而科学探究所需的支持工具往往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具。平台应用于科学及其他学科教学(化学、物理、生物等理科科目)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以手持技术、自动气象站为硬件基础,可以构建基于专题的科学探究平台。
“手持技术(Hand-held Technology),可以方便而迅速地收集各类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数据,如位移、速度、温度、声音、光、电、力、pH值等,广泛应用于理科实验中”[7]。它是用传感器获取数据信息,以计算机和数据采集器为核心的实验平台,能够将实验数据进行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完成对实验数据的显示、分析、存储以及传输。利用手持技术,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科学探究平台,可以促进手持技术的应用范围,开展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自动探测基本的气象信息项目如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并把数据保存到计算机数据库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查询、生成统计图表。利用自动气象站,在校园里建立气象科学探究平台,让同学们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气象知识,不仅能使同学们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自然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方法。
七 结语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促进科学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对国内外应用网络支持科学探究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以支持科学探究活动做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的设计方法。本文作者已经按照此设计方法,以自动气象台为基础,采用.net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基于气象专题的科学探究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注:
台湾校园气象台网站:
5 Rivere Run网站:
8 Progress Portfolio网站:
9 WISE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平台:wise.berkeley.edu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 刘海华.高中物理探究型网络课件的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5.
[3] 佚名.月浦新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之路[DB/OL].
[4] Quintana, C., Reiser, B. J., Davis, E. A.,et al. A scaffolding design framework for software to support science inquiry [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4, 3:337-386.
[5] Simons, Krista,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quiry Skills with Special Classes of Software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2:81-95.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式学习 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探究的“主体”的学生,他们需要探究什么,如何去探究,探究的结果怎么处理等都是我们科学教师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就自身教学实践经历谈谈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创设探究情境,唤醒探究需要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说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的,也就是了解探究什么,为什么而探究,探究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提问、实验、推理、掌握事实。
在教学中除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之外,还需要创设有趣、新奇的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发现”“探究”之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创造出一个有趣情景:卡通人物“瘦子”使用不同工具,将米袋垂直送到三楼的窗户口,第一次米袋上去了,第二次“瘦子”被吊在了空中。接下来,提出目的明确的“探究”问题:“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主探究,两个工具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选择多种方式,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式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是他们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每个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提问、实验、推理等活动,才能“再认识”“再创造”。
合作探究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助学习、相互促进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替进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探究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用摆计时的钟》一课中,学生要制作简易摆,完成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的测量实验,实验中需要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等不同身份的“探究者”。只有采用合作探究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三、多样成果展示,提升探究效果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核心方式,展示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教学中的交流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中因势利导,保证这些教学环节的落实,从而保证科学课的顺利进行,达成提升探究效果的目标。
选择合适的方式,才能将探究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让每个探究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我认为好的展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实验报告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一切猜想都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并以实验报告汇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实验,使科学能力得到提高。而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汇报、总结,是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知识,是科学思维的梳理。因此,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工具。好的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实验能力、设计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2.课堂演讲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表演家。学生完成探究后,都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时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台下的“评委”通过倾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判断能力和总结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3.汇总比较
光有个人或小组的演讲还不够,将探究获得的成果汇总比较,才能找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路和结论的不同之处,进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板书汇总是比较好的一种汇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黑板板书等方式完成汇总比较。在备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探究后会出现的结论,进而确定板书的内容和样式,达到汇总直观明了的目的。
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中,每位学生对为什么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都有自己的假说,全班汇总起来大概有4~6种。通过汇总板书,所有假说都能展示出来。再通过一一验证,各个小组使用不同的标记表示出验证结果。整个板书就是一张汇集了每位学生观念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图,有利于假说间产生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开展课内演示实验,传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学习一切科学入门的向导,是执着追求行为的动因。有了兴趣,学生们的学习就必然主动和积极,探究精神也必然强化。我在教《大气压力》一课时,曾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准备有个挂有小布娃娃的塑料碗,我用力将碗压在玻璃上,碗被牢牢吸住了,布娃娃当然也稳稳当当地挂在玻璃上了。这时,我问学生:“玻璃窗上没有钩,布娃娃为什么能挂在上面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也很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今指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说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我的大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探究。我拟定了探究题目:“让你去研究一棵树,你准备怎么实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对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写出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深刻理解科学的真谛和本质。
四、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五、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探究能力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观察记录,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培养其在观察中所需的耐心、细心的心理品质。观察不是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总结结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授《细菌》这一课前,我将鱼和鸡的内脏放在了玻璃瓶中,让学生每天去观察、记录玻璃瓶内所发生的变化。学生对于变化虽然一直在观察并且记录,但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然后在讲了述腐生细菌后学生会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鱼和鸡的内脏哪儿去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对实验印象也深刻了许多。除培养学生好的观察能力外,教师还应拓宽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小学生好奇心重,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可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准备实验器材等。这样学生便拥有了充分的探究或创新的空间,还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这一过程在进行的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寓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体验与思考,是激发其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有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导电”,随即他便举例说“木头湿了会导电”。其他学生对他的解释感到很惊讶,作为教师我鼓励他继续研究,让他自主发现其中的原因及问题。
三、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要以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可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彭彪(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734000)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是组织学生实验的必要条件。科学是严谨的,任何一个失误或者纰漏都可能造成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结果完全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这种探讨不是无目的、无基础的,它是通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探究过程进行相互交流,来明确探究活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涉及到的知识原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避免之后探究或实验时的不规范行为,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情况成像的变化并从中找出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都成实像,焦点以内都成虚像;物体在2倍焦距点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成放大的像;从而概括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教师将此实验再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相互讨论,评价彼此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
作者:彭彪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这样的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观,明确指出学习要与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观察土壤》一课,我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土壤,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启发学生从看、闻、摸、找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土壤。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地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并能够根据掌握的经验得出结论: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组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的兴趣日渐浓厚。
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抱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活动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