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采访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记者是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参与救人,还是履行新闻采访的职责,这是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论我们的传媒还是其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总结与反思。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实践中的思考。
一、近年来,记者在灾难现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该如何既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又不因过度渲染而导致对公众的伤害,像这样的话题.已成为媒体从业者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报道灾难新闻,各地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均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灾难报道中不能过分血腥,记者采访不得干扰救灾工作的开展等。有些记者认为这样做是捆住了手脚,也影响了公众的充分知情权,其实不然,对于灾难现场的报道,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都有一个尺度的把握.这是媒体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体现。这也是媒体的保留,这种保留并非是新闻管理制度使然,而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那么如何在既保证读者知情权的情况下,又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和人格.不至于过分渲染,如何把所致其中的度呢?笔者认为,首先记者和媒体要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投入到报道中。灾难发生是不幸的,不能将此看做报纸和记者扬名的“机会”,而是责任,媒体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了报道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现场记者除了理智地报道灾难现场外,更应该关注人在灾难中的情况,用自己的报道使公众体味人在灾难中的故事,感悟在灾难中人的尊严与互助。比如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等,这些也是灾难中的真实,也能够打动读者,需要记者去挖掘,去重视,去报道。在“八一六”乌马河鞭炮厂爆炸现场,记者遇到这样的事,当地的建设局和市中心区所有施工企业的负责人提议.能不能停工一天,先帮助受爆炸余波影响导致房屋破损的老百姓,没想到提议得到所有施工企业的一致响应,当即,市中心区所有建筑工地的工人停工一天,主动拿着工具,先帮老百姓修房屋,施工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虽然停工导致他们在经济上会有些损失,但他们觉得能为在困难中的百姓做些事,让他们早日回家,住上屋子,这些损失不算什么了……记者应该做这些感动的记录者,要通过报道去体现人性在灾难面前闪耀的光辉,在报道过程中,实事求是,文风平实.不能为了“刺激眼球”去夸大事实,编造苦难。通过细节,把感动你的东西描绘出来。这样也能够感动读者。
三、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除此之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也可以减少灾害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失范”行为。
1.在高度与厚度上做文章。所谓高度,指的是报道视野的问题,是空间维度。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观察。而厚度,指的是某一点的历史发展问题,是时间维度。虽然灾害事件大多为突然发生,似乎没有历史。但实际上,深究下去往往有历史发展的痕迹、有些甚至是历史重演。悲剧的发生有时并非偶然。充分调动灾害新闻报道的高度与厚度,建立一个空间与时间的立体网络,是加强报道深度的有效选择。“焦点访谈”曾做过一期灾害新闻报道《车祸猛于虎》,报道的是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在这起事故中,一辆满载电石的大货车与一辆载有29人的客车相撞。两车翻入深沟,造成20多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是一则典型的灾害新闻报道,惨痛的人员伤亡、血腥的灾害现场、强烈的警示作用等灾害新闻的要素一应具备。照理说,车祸的新闻报道在电视荧屏上并不少见,但这期节目仍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对新闻背景的运用。节目中,在着眼于这起事故的同时,还加入了相关的背景信息,凸现了该路段交通安全问题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了以往车祸报道“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局限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厚度。同时,记者将这起车祸放在入冬以来全国各地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大背景下,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提升了报道视野。从而,使报道变得立体、丰满。
2.追踪报道,加强灾害新闻报道深度。追踪报道,一般较常见于调查性新闻的报道。而在灾害新闻的报道中,较常见的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实际上,灾害新闻同样需要追踪,特别是一些动态性的灾害:如严重的自然灾害、流行病疫情等。随着灾害本身的加强、减弱、转化,灾害现场、灾害损伤、灾害影响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追踪报道成为必须。同时,追踪报道具有两个显著的好处:第一,从整体上加强了灾害事件报道的深度。第二。避免了因“一锤子买卖”而引发的掠夺式采访、隐性采访、侵犯隐私等“失范”行为。
3.现场报道,开掘灾害新闻的现场感染力。对现场感染力的展示有多种手法.以最擅长表现现场感染力的电视报道为例,除了运用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和现场同期声之外,记者现场出镜引领观众视线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记者现场出镜介绍环境、引领观众视线的现场展示手段,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现场、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还会成为节目中一个亮点和兴奋点。
以上谈了几点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古人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我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党和人民的喉舌,更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学习当成终生大事,作为政治责任和职业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努力增强工作本领。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扎实打牢思想理论根基。要全面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掌握新时期新闻宣传的规律,并汲取一切有利于提高业务素质的知识营养,努力增强业务能力。要始终坚持和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时刻警惕和克服新闻职业精神的动摇、新闻职业信念的淡化和新闻职业操守的缺失。
生命,一个既充满希望的,又脆弱的字眼。这个字眼,既让人觉得熟悉,又令人感觉陌生。因为你无法十分地看透生命,生命很微妙,也很复杂。可是对于生命,我只知道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好好关爱。大多数人们的说法也是如此。人生如此短暂,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让我们在短暂的有限的人生里获得无限的快乐。可是如此美好的景象现在只能是幻想,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们“不允许”。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小康之家,都有车有房。无数的车辆奔驰在一条拥挤的道路上,难免会发生交通事故。现在的新闻报道,我看到许多人都是因为交通事故而丧命,有许多都是些学生,真是很伤心,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都没有了,从哪里来谈祖国的繁荣昌盛?在我看来,国家应该重视交通安全,让我国交通法制化、文明化,这样我国的交通事故兴许就不会发生得那么频繁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交通法则家喻户晓,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且做得好的寥寥无几。在大家看来,红绿灯的作用不大,因为大家都是见机行事,只要车辆没有多少的时候,管它红灯还是绿灯,直接闯过去就是了。如果有交警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了,会收敛些,会自觉些。毕竟闯红灯是违法,会有惩罚的,大家也不希望惹上些不好的事,都是求平安。可是有些人就是要闯红灯,图个速度,被交警抓到后,不但不认错,还对交警叔叔说话不客气,破口大骂,这就是不文明的交通表现。近来,发生的交通事故太多了,我真想对驾驶司机们大喊:“不要再开快车了,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长期开快车,会祸不单行呀!不但车子被撞坏,还会另自已和别人受伤和赔钱,多吃亏啊!”
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文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I belive , if everybody obey traffic rules, so the world will be beautiful!!!”我相信,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法则,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关爱生命,文明交通,从我做起!!!
临川六中初一:***
关键词 新闻采访;现状;技巧运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40-01
在新闻采访的时候,想要提高记者采访的效率,记者必须和采访对象做好沟通交流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采访到的新闻是最真实和最重要的。这便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数量的掌握相关的采访技巧,并将技巧运用到新闻采访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采访的实际质量,给人们提供质量更加出色的新闻报道。
1 我国现在进行新闻采访的现状
1.1 提问的时候,抓不住重点
在平时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提问方式是比较多的,怎样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对于提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记者本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并且采访的经验也比较少,这样才提问的时候,便会显得比较的盲目,提出的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会比较差,找不到问题提问的关键。此外,还有些记者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具体程度不够,提问的问题也太过于笼统,这样,采访对象在回答的时候,准确度会比较的差,所以,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必须抓住重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采访,更好的和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比如说采访的时候,可以选择聊天的方式,这样被采访者很容易感受到记者的人情味,采访效果也会比较的出色[1]。
1.2 准备的时候不够充分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若是记者在事前并没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那么采访的时候,效果便没有保证,在采访开始之前,记者并没有针对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的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准备,那么很容易在采访的时候出现脱离采访中心以及氛围不够融洽的情况。比如说在进行法律采访的时候,若是记者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新闻事件,那么采访的时候很容易将自身的主观情绪带入进去,这样不但会导致采访的新闻真实程度不够,还会导致事件双方出现严重的不满,甚至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出现。
2 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想要保证采访的效果,首先便必须做好采访方面的准备。并且这个环节对于整个采访过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也会将采访前的准备称为静态的采访。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发现,记者不同,在采访的时候,使用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实际采访的时候,这些记者都必须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在准备的时候,需要进行知识、理论、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若是这些方面记者没有做到位,那么在采访的时候便很难将客观事实反应出来,若是记者本身的知识准备没有到位,在采访的时候,便很难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采访开始之前,必须认真仔细的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此外,在开始采访之前还应该对电子采访设备进行检查,因为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讲信息传递出去,但是,电子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故障,我们不能够保证电子设备每时每刻都正常的运转,若是出现问题和疏忽,那么很容易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出现,所以,在采访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给采访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2]。
2.2 观察的时候必须仔细
新闻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但是,很多新闻记者本身便是刚毕业的学生,在采访的时候,采访经验比较缺乏,在到采访现场之后,不会动脑思考,只是一味的进行拍摄,这样会导致记者拍摄到的信息价值比较小、信息量小,并且个性缺乏,很难在采访的时候,找到事情的本质。对于记者而言,在采访的时候,必须仔细的进行观察,并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备价值的信息,必须真正的做到眼疾手快。所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将思考和观察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找到那些真正具备新闻价值的内容,从做好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
2.3 善于提出问题
在新闻中,最生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这样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重视事件细节的挖掘,给以后的报道提供大量的素材。新闻最重要的便是其真实性的体现,只有从具体事件出发,才能够更深层次的进行事物内在的挖掘,找到更好的素材。若是仅仅具备一些质量一般的数据和事件,那么通过这些素材很难写出出色的新闻,这便要求记者应该善于进行问题的提出,并且提问的针对性也应该比较强。此外,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人的不同,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若是提问全局性比较强的问题,那么可以找相关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提问,想要得到真实情况,那么可以找一些普通的干部,若是问题的知识性比较强,那么可以找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提问。
2.4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新闻现场中去,保证新闻的实效性
记者才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真实性以及实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想要获得一首的资料,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新闻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获得的信息真实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于那些实效性比较短的时间,更是如此。比如说交通事故,若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记者没有很及时的进入现场,那么便很难全面的认识这个交通事故,在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价值会大大降低。所以,新闻记者应该及时的联系现场人员,了解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和救援的相关工作,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得新材料。这便需要记者必须比较及时的了解整个事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新闻现场中去,必须在现场封锁之前到达,这样才能够通过询问和观察,获得真实度比较强的资料,新闻本身的价值才有保证[3]。
2.5 顾及采访对象本身的心理情况
一般情况下,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言行举止以及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会给采访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便要求记者必须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行良好形象的树立。但是现在,很多普通人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面对采访的时候不再恐惧,而是更加懂得将自己的言论说出来。所以,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必须全面的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估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挖掘,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3 结论
新闻采访本身便是一门技术,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必须重视采访技巧的运用,在挖掘新闻的时候从多个方位和角度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挖掘的新闻价值更好。此外,在采访的时候,记者还应该重视自身经验的累积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在采访的时候,才能够更加恰当的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从整体出发,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先芳.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2014(17):47,51.
2011年11月8日,在我省举行的纪念新华社建社80周年暨中国记者节座谈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吉炳轩指出,新闻工作者都要紧跟时展步伐,适应时展要求,充分体现新闻宣传的时代性。
交管系统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担负着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交通秩序的重任。在执法和服务过程中,交管机关理应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创新工作方法,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新要求。因此,交管新闻更应体现时代性。
一、成就报道要结合当前工作重点
在不同时期,各级交管部门的工作重点都有所不同。所以,为突出交管新闻宣传的时代性,首先要紧紧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确定的当前工作重点。
时下,随着垦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车辆、驾驶员急剧攀升,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事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针对垦区交管现状,公安交警部门确定了交管工作要努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警力、装备与繁重交通管理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交管工作科技化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服务机制和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期盼不相适应的矛盾;交管工作能力与预防交通事故工作的切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个矛盾就是一个新闻选题。一年一度的交管工作会议就好比一根指挥棒,交管系统各级部门都将围绕其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新闻宣传部门要密切注视本系统在解决这个矛盾过程中创新实施的办法和取得的成就。
例如,人民网日照2012年4月10日电:为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全面做好当前形势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日照交警岚山大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健全办公硬件设施,全力推进办公平台的应用,积极补充、更新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酒精测试仪、录音笔、单警装备、移动硬盘等设备,充分利用办公平台的枢纽作用,全面推动科技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典型事迹报道要紧扣时代脉搏
典型事迹报道的时代性就是指时代的主旋律,即当代社会倡导的主题,与时代特征一脉相承。不同社会时期,时代特征不同,倡导的社会主题也有所侧重。具体到交管部门,典型事迹报道的时代性就是指当前交管工作的新问题、新热点和新难点;社会对交管工作的新要求;交管工作文明行为的新规范;交警队伍建设的新标准;社会舆论倡导的新行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新风向等。一般情况下,交管系统典型事迹的报道包含了先优模范单位的报道和先优模范个人的报道。
1.先优模范单位的报道
(1)围绕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媒体宣传的主要方向,也是典型单位的评比标准和报道的主要内容。例如,近年来,农垦总局党委确定了“建设百年垦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和“强工、优农、兴城”的发展目标。因此,公安交警部门先优模范单位典型事迹的报道宣传,就要围绕如何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这个中心。
(2)牢牢把握社会舆情的风向标。社会舆论关注的内容就是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是典型事迹报道要涉及的内容。例如,近年来,保障农民工权利、警察形象树立、野蛮执法行为纠正等。因此,在搜集、整理、采用典型事迹材料时,作者一定要在正面引导上有所侧重,从而做出科学的取舍。
2.先优模范个人的报道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之一就是以先进的典型引导人。这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必须要体现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北大荒核心价值体系是:诚信、务实、创新、卓越。垦区公安交管系统树立先优模范典型也是围绕这8个字树立和宣传。
(2)体现高尚品德和良好形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是公安交管系统对每一名警察的要求。任何一个典型能否被社会公众认可,首先要满足维护法律尊严、恪守职业道德、品德行为高尚。
三、普法宣传报道要围绕当前交通现状
公安交管部门不仅是交通法规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更是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传播者。随着路况的变化、交通违法行为的改变以及新交规的出台,在维护和保障交通秩序的过程中,交管部门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因此,普法宣传的报道要时刻围绕当前的交通状况,不断变化、不断调整。
1.针对新的交通违法行为
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新获取驾照司机人数的增多、不同季节交通秩序状况等,都会集中体现一种或多种交通违法行为的增加。因此,公安交管部门在普法宣传中,要针对不同的道路状况、和违法行为特点,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当前,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机动车辆上高速的机会增多。因此,高速公路的违章行为也比以往大幅增加。在普法宣传中,公安交警部门就应侧重于高速公路驾驶的违法行为和相关处罚规定等。
2.针对新出台的交通法规
每一项新交规的出台,驾驶人都要经过不知、生疏、认知和熟练掌握的过程。公安交管部门的普法宣传,要结合典型案例,解读新交规、剖析违法行为。
一、正能量报道与受众逆反心理
2012年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你幸福吗》街访纪实节目。节目中,央视记者不厌其烦地向路边的商贩,公园散步的老人、游客、上班族,学生等问一个问题――“你幸福吗?”从各种各样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新闻节目中少有的不板着脸,不预先经过排练的采访内容。
“你幸福吗”由此成了2012年“十一”长假拥堵新闻之外最大的社会议题。在新浪微博中以“新闻你幸福吗”为关键词搜索,有555万多条结果。然而对这档节目的看法,则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支持声音认为该节目表达了一种真诚的态度;反对者认为这档节目虚伪造作、主题先行、空洞无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表态说:“与其寻找幸福的答案,不如关注权利与机遇的公平”,而持这种反对声音的受众不在少数。
新闻媒体策划这一档节目的逻辑似乎是这样的:以前我高高在上的说话,你们觉得我假大空,哄骗蒙,现在我直接与民众交流,播出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感言,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网友民众拍砖?传播正能量的报道怎么产生了负效应?答案是:受众已经出现了逆反心理。
电视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逆反是指观众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的内容、信息产生抵触情绪,从传播相反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逆反心理是由于过去大量的信息与经验通过主观领悟积淀而成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此外,逆反心理的观众不只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条新闻具有抵触情绪,也不是一时、一次的反应,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广泛性。传播者的主观宣传越强烈,观众的逆反心理越强烈。
二、正能量报道因何产生负效应
正能量报道最终出现负效应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到原因:
1.语言或报道“没人味儿”让受众反感。比如,有些正面报道为了达到传播效果,往往感彩过浓,“宣传主题”跃然纸上,不顾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要求,滥用修辞。有些正面报道姿态高高在上,或以说教口吻或满篇充斥空洞的词语,报道“没人味儿”。
2.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报道内容出现矛盾,导致报道公信力缺失,从而产生负效应。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中国的主流媒体集体失语,然而网络尤其是微博却大放异彩。网络媒体甚至将主流媒体过去关于高铁的正面报道呈现在大家面前,带来受众对媒体正能量报道的不信任,甚至对政府的威信都是极大地削减。
三、正能量报道如何避免负效应
1.新闻从业者要能做到不定期深入基层生活。一个整天开着小车儿、吃着大鱼大肉、住着冬暖夏凉屋子的人,你很难指望他(她)能做出多有生活、多能反映民生的新闻节目。2012年4月,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身边》栏目推出的展现和谐医患关系名为《身边蹲点日记――生命缘》正能量报道就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这是采访记者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六家医院蹲点纪实的结果。
2.新闻报道忠于事实。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微博、博客等传播形式、传播手段的形成,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形成了新的舆论格局,在网络面前受众有更多的自,得到的信息也更全面,因此,今日的新闻报道要比任何时期更苛刻地要求报道要忠于事实,要做到深入调查、多方取证,一旦出现报道失实,不光对于报道主体甚至对于宣传媒体本身都将是短时期难以恢复的打击,而失实报道也是导致受众对媒体正能量报道形成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的祸首。
1、行路安全首先要认识并掌握人行横道信号的含义:绿灯亮时,表示准许通过;绿灯闪烁时,表示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通行。
2、横穿马路时,要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
3、不要倚坐护栏和隔离墩,也不要图省事翻越或钻越护栏和隔离墩过马路,而应走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在没有人行穿越道的路程,须直行通过,主动避让来往车辆,不要在车辆临近时抢行。
4、在马路上行人要走人行道,在没有划出人行道的路段,要尽量靠边行走。低年级的小同学们出门时,要有家长的带领。在行路时,如果有人在马路对面打招呼,不要突然横穿马路以防发生事故。
5、走路要专心,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或想事、聊天而忘记观察路面情况。那样很可能被路面上的石块、木棍伴倒,摔伤或撞倒树上、电线杆上,甚至可能发生车祸。
6、不能在马路上踢球、溜旱冰、跳皮筋、做游戏或追逐打闹,路边停有车辆的时候,要注意避开,免得汽车突然启动或打开车门碰伤。
7、雾天、雨天走路更要小心,最好穿上颜色鲜艳(最好是黄色)的衣服、雨衣,打鲜艳的伞。晚上上街,要选择有路灯的地段,特别注意来往车辆和路面情况,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或不慎掉入修路挖的坑里及各种无盖的井里。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如果鲜活的生命不慎或不幸在日常工作中与安全失之交臂,造成了生命的丢失或残缺,那么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多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而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即将绽出迷人的光彩,美丽却又娇弱,更应好好珍惜,不要让它过早地凋谢。
学校曾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安全知识的影片。看完这些以后,我时常感叹:安全——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承运着多少希望与梦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几多悲欢与离合。然而在电视上、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1分钟就有人受伤,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啊!死亡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当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时,悲剧也应之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更是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带来一块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阴影。
关键词:框架理论;汽车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07-02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提出了框架理论――特定统一的知识网络或对经验连贯、一致的图解。在1992年,他又提出:框架是对词汇蕴含概念的知识预设。简单地说,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是我们所具有的关于某一情境的知识集合。同时,汽车英语词汇具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和内容枯燥的两大特点。
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汽车英语作为一门汽车专业的课程,注定必与汽车专业知识相联系。我们要以汽车专业知识为载体,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汽车英语词汇教学中,“part”意思为“零件”,不可以翻译成“部分”;“Face width”意思为“齿宽”,不可以翻译成“宽”。“clearance”意思为“顶隙”,不可以翻译成“间隙”等等。
内容枯燥 汽车英语都是讲述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因此汽车英语的词汇多为比较专业的术语,人们觉得难以理解,使人感到枯燥。
讲授汽车英语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框架,帮助学生构建词汇场,把零散的汽车英语词汇联系在一起,达到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探讨如何通过情境联想、词汇联想和构词三方面来构建框架教授汽车英语词汇。
情境联想与框架
教授的汽车英语词汇:traffic(交通)、truck(卡车)、driver(司机)、accident(事故)。
话题:新闻报道。
框架:交通新闻。
框架元素:司机,警察,交通事故。
框架事件:见图1。
教师激发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运用情境联想构建一个关于交通事故话题的框架:一宗交通事故(accident)发生了。一辆卡车(truck)与一辆小车(car)发生碰撞,导致整个交通(traffic)瘫痪。交警正努力维持秩序。由于这交通事故,司机(driver)只得绕行。教师在教授学生汽车英语词汇时,通过让学生联想交通事故的情境把孤立的词汇联系起来,更新了昔日一个一个单词单独教的机械式操作模式,把枯燥、毫无联系的词汇变得有趣、有关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词汇联想与框架
教授的汽车英语词汇:engine(发动机)、wheel(车轮)、tire(轮胎)、brake(制动器)、fuel gauge(油量表)、body(车身)、airbag(安全气囊)、,chassis(底盘)。
话题:小车。
框架:小车的结构。
框架元素:发动机、车轮、轮胎、制动器、油量表、车身、安全气囊、底盘。
框架事件:见图2。
教师激发学生对小车的认知,帮助学生运用词汇联想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小车结构的框架,让学生讲述他们见到的小车的样子及认识的零部件。由于学习汽车英语词汇的学生多数均对汽车有所了解,因此,这个话题能使大家容易谈论下去。然后,教师对讨论中出现的新的汽车英语词汇(engine、wheel、tire、brake、fuel gauge、ABS、airbag、chassis)进行讲授。通过利用词汇联想框架,不但把零散的汽车英语词汇联系起来,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构词与框架
英语词汇在构词上通常包括三部分:前缀、词干和后缀。
下面是一个运用前缀――auto与框架来教授汽车英语词汇的案例。
讲授的汽车英语词汇:autocross(汽车越野赛)、automaker(汽车制造商)、auto-body(汽车车身)。
话题:词汇auto(汽车)。
框架:前缀――auto。
框架元素:汽车、汽车越野赛、汽车制造商、汽车车身。
框架事件:见图3。
教师激发学生对词汇auto的已有认识,帮助学生运用构词法构建一个关于汽车话题的框架,达到讲授新单词的目的。首先,教师以提问auto的意义导入。然后,告知学生auto可以作为一个词的前缀,能得出很多与auto(汽车)有关的词汇。最后,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与auto(汽车)有关的词汇。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构建出一个由auto框架组成的词汇场,把零散的汽车英语词汇联系起来,使得又难又长的汽车词汇变得容易识记。最终达到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目的。
框架理论为我们的汽车词汇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思路。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建立在对语言理解基础之上的记忆效果会更好。人类正是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语言。只要教师使学生把语言的形式和其所指之间的内在关系弄清楚,使之形成词汇场,便可极大地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汽车英语词汇能力及其运用水平。框架理论还解决了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传统词汇教学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切断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对语义的理解,把一些不好解释的现象归入“惯用”的行列让学生加以识记,这让学生无法信服,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汽车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框架理论为指导,讲授时,充分调度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运用情境联想、词汇联想和构词法,帮助学生提高词汇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扩大词汇记忆、巩固词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Fillmore,Charles J.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Semantica,1985(6):222-254.
[2]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第2版)[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8-21.
[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12-14.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NKK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12秒播出了地震信息并且在6分钟内发出了海啸预警,广播信号在城市警报响起的同时播出地震预测地区的信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以最大程度减小了二次伤亡和损失,很多人听到警报广播后抓住海啸来临前的短暂时间成功逃离险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信息的重要渠道,美国早在1963年就开始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广播成为紧急报警系统和救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广播信息迅速、传播便捷、覆盖面广、伴随性强,不受地理障碍限制等优势,是国家应急信息最佳平台之一。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传播、应急疏散、应急调度、应急救援等层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应急广播系统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继2006年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已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国家应急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应急广播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逐步建设。省级媒体作为省级政府应急预案中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沟通情况、保障救援、引导舆论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发挥自身优势,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宣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建台之初,安徽交通广播就建立了突发事件和恶劣天气应急报道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重要程度,分别采取相应措施。2006年合肥市区暴雨、2008年抗击冰雪、2009年四牌楼塌陷事故、2010年合安高速多车连环车祸……自开播以来,安徽交通广播在应对历次暴雪、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影响道路通行的特重大交通事故或者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由于信息准确、及时,发挥作用明显,工作得到了安徽听众,以及省政府应急办、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的充分肯定。
2011年9月1日“安徽省应急广播”授牌仪式在合肥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正式成立,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正式成为安徽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突发信息平台。这一突破性的举措将为建立地方应急广播频率,实现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功能带来新的探索。“安徽省应急广播”成立两年多来,在日常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采编播队伍锻炼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安徽交通广播发挥了广播在应急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在应急广播建设方面探索前行。
一、搭建常规应急平台
对很多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需要从日常做起,预防为先,才能未雨绸缪,因此搭建常规应急平台,制定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安徽交通广播从常规工作抓起,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完善值守报告工作机制,建立应急资料信息库。每天及时接听路况热线,保持与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机场、铁路等相关部门联系,保持与交警部门联系,从中发现突发路况信息或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线索。责任编辑和记者每天随时关注媒体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接听新闻热线,负责热线内容的核实工作,主动与业务单位联系,以了解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线索。安徽交通广播要求主持人也要善于发现节目短信平台、热线和微博中所接到的突发事件线索。
在应急处置方式方法上,有很多经验需要保存下来,可供以后参考。一个详细、完备的应急资料信息库将发挥信息储备的强大功能。如高速公路、国省道各类恶劣天气行车安全提示;如各类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和车友预防及应对措施;再如地震等地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知识,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知识等。平时做好资料库信息的维护和更新,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调取。
此外,安徽交通广播还在技术保障、媒体合作、政府管理等方面搭建起一个应急准备平台,随时满足应急传播和管理的需要。
二、搭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置平台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广播可以迅速及时地信息,可以进行便捷高效的连线互动,广播因为其传播终端方便携带,从而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独特传播优势。在战争年代、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当报纸、电视、互联网无法穿越地域和传播方式的障碍送达受灾地点时,空中电波则以“轻骑兵”的姿态冲锋在信息传播的前沿,及时向当地听众伸出援助之手,伴随危机中的人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安徽交通广播多年来在应急事件报道中,充分考虑并发挥广播的这些传播特点,在节目采编播各环节,形成一个应急处置的规范流程,搭建起一个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向公众权威信息,保障社会救援,抚慰民众心理。
安徽交通广播制定了规范的应急处置流程。相关工作人员接到突发新闻线索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第一实践向新闻部负责人汇报,同时通报给节目部值班主任,重要信息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新闻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核实事件的真实性,然后迅速作出部署,安排新闻播出,派记者前往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一线指挥者安排工作人员整理前方报道内容,及时播出。频率节目作出相应调整,随时播出事件的进展情况,“全天候,多角度,多层面”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应急工作流程启动后,各岗位各部门随时保持通信联络通畅,迅速进入紧急工作状态,严格按照频率应急预案执行任务,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创新节目形式,采取立体化报道的手段,连续,滚动.不间断地播出新闻报道。
2008年,安徽遭遇重大雪灾,公路、民航全部受阻,尤其是一些高速公路临时中断,很多车友长时间被堵在路上,安徽交通广播打破节目常规,全天开通应急直播节目,第一时间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和前方记者、公安交警、路政连线直播事态进展,及时雪情、交通信息,同时利用广播的优势与车友互动,舒缓车友情绪,连续直播20多个小时,为夺取抗雪救灾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多位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安徽交通广播先后被安徽省政府、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抗雪救灾先进集体”。
当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有效遏制不良社会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如果主流媒体缺位,必然造成小道消息泛滥成灾,从而造成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安徽交通广播在沟通舆情,引导舆论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安徽交通广播正在打造自己的新闻观察员队伍,每天对重要新闻和突发事件做出分析和解读。
2011年安庆“1?19”地震、桐城“6?17”地震发生后,安徽交通广播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了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报道了震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心理。2011年3月16日晚上,安徽省部分地区出现抢购食盐事件。安徽交通广播派出多路记者采访,由于报道及时、权威、全面、有效,对稳定市民情绪,制止谣言风波,实现舆论引导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搭建社会救助平台
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后,应急广播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救援和心灵抚慰方面。广播在救灾和化解危机的过程中,通过电波搭建起社会资源调度的平台,为危机中的人们提供救援措施,调运救援物资,提供救援资讯,承担救援任务,广播的作用不可小觑。
2011年4月24日上午10时许,芜湖17岁小伙小陈在该市一家工厂做工时,左手拇指不小心被电锯切断。辗转了三地的医院,五个多小时后,小陈在南京第四五四医院接受了手术。之所以有这样的速度是因为马鞍山爱心车队与南京两地的爱心车队展开了一场“爱心接力”。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安徽交通广播搭建起的社会救援平台在处理这些百姓家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中同样具有实际作用和意义。
安徽交通广播还为日常性援助建立了平台。如每年为高考的考生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由合肥市的的哥的姐自发组成的爱心车队,帮助考生和家长顺利参加考试,至今已经有11年,义务帮助50多万人次。安徽交通广播一直注重开展爱心活动,以“大家帮大家”为宗旨,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爱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广播是一种情感性较强的媒介,听众对于广播具有情感依赖,希望广播能够成为随身携带的知心伙伴,遇到问题也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急广播搭建起的社会平台起到沟通社会情感,抚慰听众心灵的作用,生动感人的报道成为听众心灵交汇的“桥梁”。
四、建设采编播专业应急队伍
应急广播的新闻报道质量取决于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社会责任感强的采编播队伍。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频率整体的应急能力,安徽应急广播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岗位职责采取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平时加强应急业务学习和研讨,提高队伍的整体应急能力。
安徽应急广播的记者和编辑平时要了解当地基本情况,熟悉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新闻敏感,积累应对和报道的经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现场采访记者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事件现场,对目击者、事件当事人、事件处理等人员展开广泛采访,仔细观察现场环境,确保客观、公正、准确报道。
直播室主持人同样要熟悉安徽省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主动和一线指挥人员及路况编辑加强沟通,全面清晰地掌握事件信息,了解事件最新进展,整合各类信息,组织播报。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特设“应急主持人”,承担主要的电话连线和事件播报工作。
安徽省应急广播作为省级媒体,与本省听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培育了一批忠实听众,如今,一旦哪里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听众往往都能在第一时间把信息提供给应急广播;而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听众也总是锁定FM90.8安徽省应急广播,及时了解事件情况,由于听众黏性高,应急广播对突发事件的跟踪报道便利、高效,更有针对性,具有区域性、接近性、当地关注度高等特点。这与一支深受本地听众信任和喜爱的采编播队伍密不可分。
绷紧安全这根弦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被人们老调重谈的课题。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保鲜活,如果鲜活的生命不慎或不幸在日常工作中与安全失之交臂,造成了生命的丢失或残缺,那么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多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而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即将绽出迷人的光彩,美丽却又娇弱,更应好好珍惜,不要让它过早地凋谢。
我以前曾观看关于安全知识的影片。看完这些以后,我时常感叹:“安全”——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承运着多少希望与梦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几多悲欢与离合。然而在电视上、报纸上我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新闻报道.然而有很多人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啊!死亡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当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时,悲剧也应之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更是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带来一块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阴影。
上一次,在小学里上完晚自习,我生病回家,开开出门证,整理整理东西已经是九点半了.这时,正是初中生下课的高峰,别看是星辰的人,但是他们毫无纪律,走楼梯左的左,右的右,.突然,一个男生弯下腰来系鞋带,后面的人呢在讲话,忽然一拌,那个男生摔了个狗吃屎,他的手骨折了.其他的还好没事.生命在那一刻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宝贵。好好珍惜吧,生命不会有第二回!
一切源于生命,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祖国的美好未来等着我们去创造!当你攀爬围栏的时候,当你在横穿马路的时候,当你在上超载车辆的时候;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
朋友们,我们是冉冉初生的太阳,充满着青春与活力,散发着蓬勃与朝气,让我们在美好的阳光下,享受如花的生命吧!遵守交通,校园等安全,珍爱生命——让安全与我们同行!与生命同行!
一、电视法制新闻发展概述
1.电视法制新闻的发轫期
建国初期,我国的普法宣传工作主要以工作组和宣传队为主,由于当时我国的广电事业还处在一个相对空白的时期,大众传播意义上的电视法制新闻尚没有出现。党的以后,中央十分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广电媒体开始致力于法制新闻报道的尝试。中央电视台对当时的法制要闻进行宣传报道,成为了中国电视法制新闻事业的起点。
2.电视法制新闻的兴盛期
1985年至2000年,随着国家“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工作的相继开展,我国的电视法制新闻进入到了一个兴盛时期。“一五”普法期间,国内多家电视台陆续创办了法制新闻栏目,所涉及的普法知识多种多样,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法制新闻宣传新格局。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二五”、“三五”普法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电视法制新闻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电视媒体开始重视法制栏目的品牌影响。经过在法治语境下的总结和反思,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着力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全国开办电视法制节目的电视台由50多家剧增至150多家。一时间,法制成为电视荧屏的一大主题。法制新闻亦成为主流电视节目之一,并且节目的说理性和可视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这一时期可算是我国电视法制新闻的兴盛期。
3.电视法制新闻的转型期
新世纪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为电视法制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正是这一时期,我国的广电改革和创新成为电视新闻事业的主旋律,栏目品牌化、频道专业化等理念逐渐在电视媒体中扎根。这都为我国法制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转型提供了机遇和环境。
纵观这一时期我国电视法制新闻出现几个转型期的明显特征:第一,电视法制新闻形式呈多样态势发展,有举案说法类、新闻调查类、庭审直播类、纪实专题类、访谈讨论类等多种形式;第二,普法内容向纵深发展,电视法制新闻由原来单纯报道个案事实到深入挖掘事件发生的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深层次的因素,增强报道的法理性和思辨色彩;第三,法制新闻在反思中探索,随着电视法制新闻在量上的剧增,法制新闻与司法制度、新闻伦理、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关系成为从业者和学界都在热烈反思的问题。
二、新时期电视法制新闻内容上的嬗变
1.从条文宣传到案例报道
“一五”普法工作以前,法制新闻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新闻范畴,法制新闻报道中关于立法、执法的内容被纳入到政治报道当中,另一部分关于违法犯罪活动的报道被归于社会新闻的范畴。到了1985年以后,随着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逐渐重视,一系列的普法工作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法制新闻事业随之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法制新闻常以短消息的形式出现,内容涉及新法律的颁布、立法工作和对重大法律案件的报道等等。
1985年以后,随着众多电视法制专题栏目开播,电视法制新闻不再生硬地宣传法律条文,开始重视法制案例在普法工作中的重要性。电视新闻通过对法制案例的说明和分析,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使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有的案例中又包含了矛盾和冲突或者曲折的情节,这为电视法制新闻增添了较强的可视性。
2.从单纯的犯罪报道到多重的民生报道
在法制新闻增加案例报道的当初,突出的问题是过度报道刑事案例,忽视了民事案例、经济案例和行政案例的报道,使法制新闻栏目成了犯罪新闻栏目。有的电视台干脆与警方联办栏目,类似《警与法》、《剑与盾》的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电视台开花。如从单纯追求轰动效应来讲,刑事案件容易吸引眼球。从法律上讲,刑事案例往往善恶分明,这使得刑事案例的报道相对容易操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矛盾亦随之日益凸现出来。受众不再满足从单纯的刑事案例中吸取法律知识,而希望案例报道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该如何解决。基于受众需求,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焦点访谈》等节目开始了法制新闻视角平民化的尝试,电视法制新闻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日常经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以小见大的案例深刻解读各种法律。如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报道的“1.10元电话费引发的官司”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案例,报道反映了普通消费者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新闻更能引起观众的注目。
此后中央电视台开播《今日说法》栏目,从一开始就以平民化视角“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2001年的《今日说法》报道的法制新闻当中,关于刑事案例的报道仅占节目播出总数的14.4%,而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报道则占去了85.6%,诸如《兵马俑砸死女孩怨谁?》、《我拿工伤赌明天》、《法律支撑贫弱者的天空》等。很多案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法律知识,通过以事释法,寓法于情理之中,做到了知识性和可视性的统一。
3.从甄别与选录案例到策划和深化选题
案例报道在法制新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法制新闻应该报道什么样的案例,报道案例的哪些侧重点是关乎法制新闻价值质询的重要问题。从电视法制新闻的发展轨迹来看,在新闻价值的取向方面,经历了从甄别与选录案例到策划和深化选题的转变。
在电视法制新闻的兴盛期,出现在荧屏上的案例一般都经过了四重标准的选择:第一,新闻价值选择;第二,法律价值选择;第三,宣传价值选择;第四,社会价值选择。也就是说,电视媒体报道的法制案例,首先应该具有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其次应该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适宜普法宣传,能对受众有所启迪和教育,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法制新闻报道力度的加强,一些电视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通过策划选题实现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创新。
这一时期,电视法制新闻策划选题的一个方向就是主动与执法部门合作,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法律热点选取一系列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策划,重点报道,并且从法学、社会心理等角度对典型案例加以剖析和反思,在保持可视性的同时增添了法制新闻节目的思辨性和法理性。
例如2006年7月,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出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集中报道了若干例交通事故案件,不仅宣传和解读交强险条例细则,而且通过对法学专家的访谈,反思交强险的最高赔偿金额的量化等百姓关心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新闻的服务性和法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是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挖掘典型案例背后的法律意义,在保持新闻性的同时,将法制新闻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最大化。2003年,以“孙志刚案”为典型,一系列关乎收容制度的案例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并促进了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调整。
再如2006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栏目播出的一条河北省石家庄市柏林村的王大妈家准备建一座两层小楼,但因为水泥质量问题,房子没有建成。表面上看这则案例是报道一则产品质量监督的新闻,然而,《中国法治报道》的记者却是从施工队的资质入手,指出了《建筑法》在低层建筑监管问题上无法可依的现状,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解决相关法律之间的有效衔接,会产生很大的法律空白,导致老百姓权益受损。这样一个视角的报道增加了新闻的内涵,极大地提升了一则普通法律新闻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新时期电视法制新闻形式上的嬗变
1.从法律条文到新闻表述
在法制新闻的发轫期,各电视台对当时的法制要闻进行报道,在新闻语言上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法律语言和电视新闻语言之间的嫁接。法律语言有着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书面化的、专业化的,是法律思维的核心,尤其对准确性要求很高。电视新闻语言则要求是通俗的、口语化的,适合听、说表现的语言。电视法制新闻既要求准确地表达法律精神,又要求将艰涩甚至拗口的法律语言转变成通俗的、易于口播和易被观众接受的电视新闻语言。随着电视法制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电视媒体已经注意到了法律语言的新闻化表述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法制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在新闻语言上一直在追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新闻实践中,涉及基本的法律概念的语言做到准确明了,涉及到的司法程序做到清楚明确,而对于法制案例的过程性表述和概括性总结则采用平实的通俗的新闻化语言,使观众容易理解和感悟。
2.从权威姿态到平民化叙事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话语。”法制新闻也不例外,也是以再现的话语系统表现新闻事实,特别是大量的案例报道,对再现新闻事实的叙述要求更高。在电视法制新闻的兴盛期,以权威姿态报道,这种叙事视角尤其在当时大行其道的刑事案例中运用得更多。此类叙事方式通常以俯视的角度,按时间顺序线性报道犯罪人物的恶行,并在惩奸罚恶的权威化叙事话语中夹叙夹议。下俯的报道视点与权威的叙事话语相得益彰。电视法制新闻也正是借助这类明辨善恶、公正赏罚的报道,来恢复人们对主流政治及现实社会的信心。
随着电视媒体越来越多的以平民视角报道法制新闻,电视叙事手法上相应地做出了改变,那就是以平行的视角将新闻人物及其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手法通常以日常化的语言报道生活中的法制故事,多以限知视角(内焦点)配上第一人称人物作为叙事者,形成第一人称目击者叙述方式,从而拉近了叙事者和受众的距离,使受众在观看新闻的时候感同身受,与叙述人心理上实现切合;在叙事技巧上又融入了细节刻画和真实再现等电视艺术手段,使电视法制新闻具体可感。
目前电视法制新闻的平民化叙事当以央视《今日说法》最为典型。以该栏目2006年8月3日播出的一则题为《小区里的怪事》的新闻为例。辽宁铁岭的聂先生搬进新居之时妻子怀孕了,这本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可没过几个月,腹中胎儿不明不白地夭折了。此后记者开始跟随聂先生的视角走访调查,深入报道了这起由于水污染引发的人命官司。
平民化视角的电视法制新闻报道不仅生动、贴近观众,而且在展示人物命运的同时挖掘其历史的、心理的、社会的根源,对涉案人物寄予人文关怀。从效果上来讲,对电视观众既是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观照和洗礼,启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3.从单一要闻报道到多种形式报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法制新闻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从目前中央台及各地电视台的法制新闻节目类型看,主要有以案说教类,举案说法类、庭审直播类、新闻调查类等。
以案说教类节目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每期节目讲述一个新近发生的法制案例,并且邀请法律专家就这个案例进行点评。这类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案例报道和法制教育并进,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被编织进了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当中,使观众在了解事件、关注事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
举案说法类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平民视角的观众互动和讨论。这类节目以山东电视台的《举案说法》为代表,每期节目就某一案例邀请嘉宾走进节目参与讨论。所邀请的嘉宾从观众角度在聊家常式的谈话中,对案例作出评判。这类节目在普法意义上的功能是引导广大观众对相关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作出正确判断,进而提高法律意识。
庭审直播类节目以中央电视台《庭审现场》和星空卫视的《拍案惊奇》为代表。将活生生的庭审现场搬到荧屏上,展现原被告双方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由于客观地记录了庭审过程,强化了庭审的现场感,给电视观众以零距离接触法庭的感触和体验。而且,通过法官的判决或裁定及场外专家的点评,观众可以从中感悟法律精神,了解法律程序和类型。
新闻调查类节目以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法治报道》为代表。前者以时效性见长,报道几乎与案件同步,甚至就是现场的目击。后者则以深度报道见长,对重大的或观众普遍关心的案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或追踪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类节目以其时效性和深度使观众在感受第一时间新闻的同时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
电视法制新闻在形式上的探索中虽然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既是对普法手段的丰富,也是创新电视新闻表现方式的有益探索。
但与都市类报纸相比,当前党报热线新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首先,线索来源明显不及都市类报纸充沛,新闻时效性不强。党政机关干部读者一般在80%以上,而社会底层读者则相对偏少,热线新闻的线索来源明显不及都市类报纸充沛;党报版面较少,内容空间很有限,热线新闻报道的频次难以与都市类报纸相比,时效性强的热线新闻也往往由于版面原因而无法及时见报;党报管理上计划色彩比较浓,加之身为正统、不屑与市场类报纸并立的身份意识比较强,致使许多热线新闻上不了党报。
其次,新闻深度和高度不够,缺少深层次文化价值,引导力不足。如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热线每天的热线有200多条,主要集中在投诉类和突发事件的报料上。其中投诉类热线占60%以上,大部分反映的是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例如停水、停电、没有有线电视信号等,有新闻价值的并不多。突发事件的报料中也以车祸、火灾等事件居多。许多热线新闻叫座不叫好,鲜能出精品。
再次,热线利用率不高,与都市类报纸报道题材重复,同质化严重。以海口为例,《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和《海南特区报》均开设了热线新闻版面。媒体之间的这种同质化竞争,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版面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内争夺受众市场,热线新闻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多,内容多为天灾人祸、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乱收费等。
结合《海南日报》的实践,笔者认为,做好具有党报特色的热线新闻可以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破解党报热线反应迟钝问题,就要优化新闻处理流程,建立对热线报料的快速反应机制。党报由于受新闻运行机制的限制,在新闻传与受过程中存在滞后性和延时性,“反应迟钝”是许多读者对党报热线最不满意的地方。做好党报热线新闻,就要把建立有效的新闻快速反应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来抓。
建立党报对热线报料的快速反应机制,关键是要破除党报管理中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造新闻处理流程,使报社上下之间能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关信息的沟通,并在全过程中保持畅通,这包括多种要素,如建立一支高速机动队伍;打破报社部门局限整合热线新闻资源;建立策划机制;加强新闻监测等。这些措施使《海南日报》对热线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加强,受到读者的欢迎。
破解热线报道同质化问题,就要向上提升报道的高度,以主流、厚重的个性取胜。对同城媒体热线新闻题材内容大量雷同的现象,笔者认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主流、高度和权威,党报的热线报道要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切不可放弃这一核心竞争力。要向上提升报道的高度,不能流于片面、肤浅和粗俗。
去年11月的一天,海南省临高县多文镇农民王永申家门前有一棵枯死的老榕树断裂砸塌他的房子,并砸伤他的老母亲。情况反映到林业部门,林业部门答复说枯树不是树,不归他们管。《海南日报》与另一家媒体同时接到报料,这家媒体以《八旬老太屋中被砸伤受害居民曾多次申请砍树无人理睬》为题,仅对此事进行了简单的报道。海南日报记者采访后认为,林业部门“枯树不是树”的逻辑很荒唐,与“为民、清廉、务实”的政府形象要求不符。《海南日报》以《农民欲砍枯树申请四年无结果――枯树砸塌农舍伤老妪/县林业局:枯树不是树,不归我们管》为题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发表评论《别让一棵枯树坏了政府形象》,充分体现了党报报道的高度、主流和权威性,对有关部门是一次有力的舆论监督,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破解热线新闻琐碎杂乱问题,就要通过梳理线索进行主题策划,把新闻做深做透。新闻内容琐碎、杂乱,缺少内涵和深度,是当前许多媒体在做热线新闻时遇到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党报的热线新闻在版面少、受限多的条件下要做出特色,就不能与都市类报纸拼抢热线新闻的数量,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应深度开发热线资源,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根据一段时期的热线来电线索,总结读者的关注热点,进行主题策划,通过组合式报道,由点到面把热线新闻做深、做细、做透,来提炼新闻的普遍价值。
破解热线新闻题材狭窄问题,就要强化市县热线报道,使报道面实现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市县和广大农村的突破。当前,大量城市媒体纷纷开设热线新闻栏目或版面,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内争夺受众市场,热线新闻报道题材狭窄和重复成为令不少媒体十分困惑的问题。与都市类报纸相比,省级党报在市县设有较多的记者站,对市县新闻反应灵敏,对市县基层读者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省级党报放弃这一优势,将自己的报道面局限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报抢市场,势必因题材狭窄重复而失去个性。在市县报道方面开拓自己独特的市场范围和发展空间,实现报道面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及广大农村的突破,是党报扬长避短的好举措。
破解党报热线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就要创新载体与读者互动,提升热线品牌效应。长期以来,热线来源比都市类报纸少一直困扰着党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报在操作热线新闻时未能像都市类报纸那样,通过策划活动、设置载体来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与读者互动,致使党报热线的影响力不足,缺少品牌效应。
破解党报热线作风“高高在上”的问题,就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热线服务水平。党报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旧有的国有机关运行机制下,缺乏服务意识是读者抱怨最多的问题。反映在热线建设中,就是身份意识过浓、服务意识和读者意识淡薄、作风拖沓等,使读者产生了党报热线“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利于来电人群的培育和稳定,因此,提高热线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是党报热线建设的关键所在。
比如建立热线报网联动机制,拓宽读者与党报交流的渠道。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南国都市报》推出“热线网上聊”栏目,读者可以在自己的QQ或者电子信箱里轻松地跟报社专门的网络接线员进行即时聊天,反映情况,提供报料,寻求帮助。在接线员不在的时候,还可以留言。这一交流方式推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值得党报借鉴。
关键词:院前急救;宣传工作;认识;体会
中途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自我认识。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就是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介,以文字或电子的形式传播院前急救相关讯息。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目的是要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院前急救,深刻领会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院前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做好院前急救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扩大院前急救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品牌形象的铸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自信心,体现急救工作价值,对稳定急救队伍,提升急救技术水平和改善急救服务也是十分有益的。
2.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和做法。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形式主要有:“新闻”、“教育”和“文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快速传播媒介,易于被大众关注和接受;通过“教育”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人们可以了解并掌握到更多更实用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文艺”也是宣传的一种好形式,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效果显著。
2.1 对于“新闻”宣传,宣传负责人应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随时随地关注各项急救工作开展情况,一类是日常院前急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如交通事故、火灾、塌方等;另一类是单位的日常工作动态,如召开了某次会议、举办了某某竞赛活动、接待了某某领导等等。对有报道价值的急救事件或工作动态,应注意在当天及时向有关当事人采集信息,如果是宣传负责人全程参与则最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向他人采集信息时应进行多方核实,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时间、认识等不同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在宣传负责人不能亲临现场采集信息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同时对涉及到的对象应隐去真实姓名,注意保护相关当事人的隐私。对于报道一些成功的急救案例,宣传负责人则应注意与急救科联系,急救科会对急救医生每天开展的救治有更多的关注、了解和记录,什么样的病人算是抢救成功的,医生的前期处理是怎样的,对后续医院的抢救又起到怎样的作用,急救科都能提供一个专业的解答,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保证了稿子的专业性,不致于闹出专业笑话。这种新闻报道相对于前一种时效性方面要求要低一些,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很长时间,否则只能算是则旧闻了。对于“新闻”宣传稿件,不能因为重视其时效性而忽略了规范流程,匆匆忙忙投稿可能会有“后遗症”,稿子在完成信息采集、撰写、修改后,都应经过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审核修改后才能予以签发。
现在随着社会对院前急救工作关注度的提高,电视台及电台也逐步加大对120的新闻报道力度,宣传内容以电子的形式广为传播。以我中心为例,每天早晚高峰期,调度员与电台交通广播进行电话连线,实时播报一天交通事故的救治情况;今年的9月10日“世界急救日”起,每周与电台交通广播频道联合推出“应急指南 黄金10分”专题栏目,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入手,在线讲述急救知识;在10月10日“急救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活动日”,参与电台“午间风”专题节目,与听友们共同探讨“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热点话题。此外,还积极配合市电视台制作“走近120急救工作者,体验与时间赛跑”国庆专题节目,生动展现院前急救人员的辛苦一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2 对于“教育”宣传,即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是每个院前急救机构纳入工作职能,并愈来愈重视的一项工作,高层次的宣传即灌输最容易在教育领域发挥效能。开展这一项工作的部门应该是急救科或是独立设置的培训科,承担这一任务的人员应该是卫技人员,而不是办公室负责宣传的非卫技人员。卫技人员原本的工作职能是开展医疗救护,要让卫技人员转行或兼职开展急救培训,不是一蹉而就的事,需要选择有志于开展急救培训这项工作的卫技人员,敢于自我挑战,能适应角色转变,有勇气站上讲台,其次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力,会运用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够认真搜集教学案例并不断充实和更新课堂内容。目前我中心有兼职急救讲师3名,均取得了江苏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急救讲师”资格证。我中心专门开辟了一层楼面为“院前急救普及培训基地”,接纳我市各个行业的人士前来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救护员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外资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有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气道异物的现场急救法等,向受训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并发放“救护员证”;另一种为普及培训,对象为社区居民、消防战士、学校学生、公交公司驾驶员、出租车驾驶员等,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四项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等,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发放“救护员证”。培训以小班化培训为主,针对不同的受训人员,从他们的利益、经验和接受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超千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3 对于“文艺”宣传,其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宣传特点更易于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一般来说,文艺节目都是在特定的专题活动中组织开展,如广场文艺汇演、新春联欢会等,需要提前组织创作和编排,会占用组织者及参与者大量的时间包括业余时间。前期不仅需要具备文艺细胞的活跃分子积极参与进来,且需要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如小品、快板),并进行创作,这对于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人员来说是件难度不小的事,当然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帮助编排;后期则需要加紧排练、修改并完善脚本,在正式演出前还需要经过一次彩排,彩排过后进行最后完善,之后就可以正式表演给观众看了。因此,此类宣传无法做到定期或经常化,宣传对象也较有局限性。我中心于2008年参加了“天使赞歌——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广场文艺演出”,组织创作和编排的小品《老百姓的贴心人》获得三等奖。
3.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体会。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它关系到单位的文化建设工程,是文化建设工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它也是社会公众与院前急救机构间的一座沟通桥梁,没有它,公众无法了解“院前急救”,没有它,院前急救机构无法为社会公众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