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的现状

乡村振兴的现状

时间:2023-06-16 16: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振兴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振兴的现状

第1篇

       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定点帮扶工作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7月15日,XXX大学党委书记XXX带队前往XX县XX镇食用菌产业园、“纳米小镇”筹建基地,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考察调研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该校副校长XX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考察调研。

  惟农是务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XX镇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XXX与正在参加暑期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多到乡亲们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听到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帮助解决大棚恒温问题后,校领导对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寻求优化方案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发挥所学所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 汇聚产业振兴动力

“羊奶的质量怎么保证?”“异常情况如何预警?”“技术研发进度如何?”在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校领导深入羊舍,详细了解人工智能的奶山羊精细化管理和奶山羊健康监控运作流程,询问现实工作存在的难题。

了解到科研人员根据党定村奶山羊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制订方案,不仅降低了奶山羊的发病率、提高了羊奶质量,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浪费情况,受到村民们的欢迎,XXX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接,摸清产业现状和发展瓶颈,因地制宜施策施技,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持续赋能当地奶山羊产业发展,帮助农民群众鼓起“钱袋子”。他强调,相关科研人员要主动将自身科技攻关与乡村产业紧密结合,真正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一线,把科研项目做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2篇

“古村之友”概况及现状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2014年创立的以保护古村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全面复兴活化古村目标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利用互联网平台,注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兼顾,实现公益和商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古村之友”乡村振兴集团成立了乡土精神自强、文化遗迹运营、数字乡村善联、乡村资讯智库、活动赛事大会五大事业部。以精神作为内核,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旨在通过信仰重构,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古村面临的困境

古村落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兼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来源于古村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等;物质性来源于乡土建筑,文物古迹,历史景观。古村最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其代表性远远高于古城、古镇、古塔,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古村遭到大面积破坏据统计,我国共有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州黔东南、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市县是全国传统村落的主要集中地。传统村落集聚地均属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地域闭塞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很多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拆”成了他们共有的命运。短短30年间,平均每天消失近15处文物,现在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建筑岌岌可危,90%古村落处境堪忧,尤其是市县级、未定级文物。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古村落,以及在战争时代得以幸存的文物,却在和平年代快速消失了。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也始终不乏有识之士,在城市化浪潮中认识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于是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古村的性命。在这过程当中,古村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一方面力量实在有限,保护进程难以跟上古村消失的速度。

保护的片面性

现在古村保护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是保护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反而导致许多古村遭到建设性破坏。曾经人们把一些古村列入物质遗产行列,对村落的保护仅仅是修缮翻新,这样的结果是只维修了原有建筑,却留下了一个个“空心村”。家谱宗祠无迹可寻、方言俚语传播断层、活动大事无人兴办,古村的精神文化遗产消失殆尽。在中西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村里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古村面临着空巢化、老龄化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传统村落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机活力。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地,是农业社会最基层的单位,要把村民生活和古村保护结合起来,村落应该有“人气”。因此对于古村的保护重点是盘活,而盘活的重点是“人”。另外,古村的文化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挖掘。有的地方“一刀切”地进行旧村改造,急功近利地开发商业旅游,缺乏因地制宜的思想,导致风貌各异的传统村落整齐地被具有“古韵”的现代建筑取代,开发的同质化使得古村背后的文化价值流失。

“古村之友”对古村保护的借鉴启示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善业结合

1.打造善业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任何事物不和科技结合则无发展希望,与科技结合等于找到了一条在数字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道路。传统善业也不例外,“古村之友”研发并使用了互联网公益PPP(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由枢纽型公益组织牵头,在政府、企业、个人各主体之间搭建起的一种多方参与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了传统公益当中的单一主体运营困难的状况,保证公益项目的有效持续运行。这是继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模式,即“善业互联网”。旨在让科技更多地关注人文,像改变商业一样的改变传统的善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善事。2.开发线上平台“古村之友”开发的“爱乡宝”软件,是一个以善为媒的数字乡村平台,采用自助平台运作模式,通过个人发起家乡项目公益众筹,让每个走出乡村的游子都能随时随地助力家乡建设。另外爱乡宝平台准确定位村民和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本地村民没有网购意识,也不会使用网购平台,买不到外地产品;而在外游子有购买能力却因为离家远,没时间为家乡父老购买。爱乡宝为他们搭建了城乡互助商城,精准匹配村民的需求,以游子为中介形成链接、促成交易,激发潜在消费潜力、推动村民观念升级、乡村消费升级。

培养“新乡贤”群体

“乡贤”是指乡土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人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新乡贤”,即心系乡土,服务乡间,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乡贤群体存在,乡村内核文化凝聚力就在。“古村之友”培育支持各类新乡贤:当地村官,企业家,公益人,青年创业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着力构建新乡贤的义利事业生态系统,建立新乡贤公益,新乡贤产业,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基金会等组织。利用新乡贤公益带动乡村教育,农产复兴,非遗复兴,社会公益。新乡贤产业促进民宿,手工艺,电商等产业发展;新乡贤理事会领导维权护法,合作谈判,制定村规民约。新乡贤基金会进行扶困济贫,养老助残,扶持创业。善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帮助村落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义利并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用公益善业带动当地商业,文旅,遗迹保护等事业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满足了大众的生存需求,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社会还是需要“义”的存在,让公益善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深圳大鹏非遗文化村的创始人杨礼深是“古村之友”成员,他带着十几人花了三年时间,把被人遗忘,年久失修的小渔村盘活了起来。他使用当地建材原址重建,尽量维持原始渔村的风貌,既保护了村落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景观,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准确把握了古村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摒弃重建等于“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除此之外,他还尽力弘扬当地文化,使改造后的大鹏村成为了结合乡村民宿、非遗体验、滨海旅游、摄影基地、田园厨艺的古村综合体,既实现了旧村改造,又保护了渔村特色;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推广了非遗文化。

结语

古村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当中的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的举措,深刻挖掘古村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重塑现代乡土文化凝聚力,全方位地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单靠某一方面都难以完成这一庞大长远的任务,“古村之友”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且结合互联网、高校赛事进行推广和转型升级,为古村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为公益事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汤敏,邓惠玲.社会组织策动下的全覆盖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模式探索——以“古村之友”为例[A].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第二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文集[C].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7:9.

第3篇

关键词:人才振兴;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一直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准则,切实培养造就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

一、临颍县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输出模式。人才输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会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临颍县农业生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地大多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种植业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食品加工业培育了具备行业经验技术的人力资源。随着季节、地域、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收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随之会产生对外输出流动。与城市相比,临颍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获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师资教育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来有关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投身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远远低于制造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则占2/3,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临颍县第二和第三产业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更依赖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复杂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轻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实现对外输出。人才输出模式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最大优点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可以快速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输出直接提高当地农民增收,人力资源输出可以学到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技能,为本地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但是,乡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连外流,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是对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容易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人才输出之后并不考虑回到输出地返乡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关键举措。(二)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生产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外,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样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指出,应大力引进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宽乡村人才渠道,应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创业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在动力。临颍县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村内的建设汇入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官相比具备更高的知识理论,改变了村内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朝气,也会更好地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临颍县的大学生干部中,专业领域并不相同,通过人才引进模式为本县提供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汇聚了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振兴。人才引进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引进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针对本地区发展需要,引进对口急缺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三)人才培养模式。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社会伦理。农村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导致村庄会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村人才的自我认同。临颍县目前开展就地培养、转化,培养模式的方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地远程职业教育逐渐普及,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懂规划、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同时,人才需全方面培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政策手段,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二、临颍县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们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顺序递次推进,才会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临颍县人力资源迁移遵循经济第一的原则,农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们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中去,当地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休闲产业集聚区,吸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大多数村庄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与消费活动过于分散,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不能向基层充分延长,致使服务业的部门很难在农村形成初步规模效益。当地农民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邻里和亲缘为枢纽的社区传统关系,自我生产、相互消费等各种服务,思想保守,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大减少了由转变产业结构和人口密集所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技术以及市场理念,不利用产业扩大规模,长久下来则会一直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也无法在乡村扎根。(二)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理论是人才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及占比,可分为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个体结构,它包括了人才的总体规模,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目、设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临颍县某村为例,在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上还存在着规模小以及年龄、性别、学历、从业等要素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在个体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着知识受限、能力不强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全村行政村总面积3,212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实用人才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近老化,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呈橄榄球状,即老人和年轻人少,中年居多。村内大专以上约有120人,中专(高中)约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约有886人。这种学历偏低的结构,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从而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及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临颍县对涉农人才的培训较为欠缺,随着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涉农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当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开发体系,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的乡贤的开发利用不够,难以激发这些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政策措施还是针对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传统思维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所创造的成就不仅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环境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之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会影响绩效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也会致使人才流动。临颍县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会出现职位混乱、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的状态。激励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人员就会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形成自觉行动的工作态度,引进的大学生也无法将年轻人的活力展现出来,长久下去,体制的环境并不能激发其创新动力。虽然目前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审、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但是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励机制仍较为欠缺。

三、临颍县人才振兴实施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政策。产业吸引不足,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保障基础的生活设施,应注重提升公共基础服务与环境设施,加强本县舒适性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会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无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要在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兼顾,聘请专业团队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尤其针对本县辣椒种植、调味品产业的乡村产业优势,深化本土特色产业品牌,使人才的技术与知识有展现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动态持续地加强,提高农村环境吸引力,要从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方面出发,要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要满足人才的此类需求,把人才“服务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培育,产业培育离不开返乡创业,改善单一的针对人才引进对象的现金、落户等优惠条件,增加对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补助与支持。对作为市场及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将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宣传的同时助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人才总量不大、供应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是临颍县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因此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察,要使临颍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竞争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乡村人才的聚集,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稳定性强,又是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土专家”。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营造农村农民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下乡开展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地干部领导都应该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典型人才的宣传报道、鼓励和褒奖,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多家、以点带面,使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使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实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任职力度,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派驻农村,深化指导强度,积极鼓励、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设各类科技示范区,打造样板。(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小,人才发展环境成效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起培养、引入、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整套系统。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让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应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其开辟农业专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农村发展,使专业人员受到社会尊重,对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创新创业的返乡人才,应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融资服务,实施场地租赁、税费减免、返乡创业补贴等措施。在遴选各类型的专家时,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取得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以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对服务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人才给予奖补。每年评定出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连续3年可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来调动其他人才的竞争积极性。需强化组织引领,充分施展好农村党员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示范带头和战斗堡垒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动员能力、善做群众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综上,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同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和升华,并对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08).

[2].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09).

[3]曹锐.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

[4]王文寅,张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9.37(04).

[5]朱启臻.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0(10).

[6]冯丹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

[7]马少华.乡村人才振兴的短板及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8).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严格遵循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乡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粮食生产直补、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对于一些农业经营主体产业,例如畜牧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也出台了政策扶持;对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均提供了贷款优惠;对一些农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例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给予了财政拨款。上述政策方针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截至2018年年底,由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已经上升至60万个,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两倍多。同时,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也迅速崛起。在我国农业农村部2018年公布的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共有1095家企业达到监测标准[1]。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由此可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小农产业“一家独大”的格局,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土地流转问题

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大,土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更合理。土地流转是整合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户虽然对自己名下的土地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但在具体行使时仍会受到基层行政部门的干预,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混乱,引发土地纠纷问题。同时土地分配方法缺乏创新,仍停留在以往“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单一分配方式,期间由于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使得土地产权关系较为混乱,阻碍了土地顺利流转[2]。其次,在土地具体流转过程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合同约束,没有在公证程序见证下进行流转,为后续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再次,土地流转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局限于简单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没有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无法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

2.2人才匮乏,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很难吸引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同时农村在户籍、土地、社保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留住人才。其次,农业科技、农业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缓慢,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运用多种农业科技,但是一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由于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尚未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支持。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缺乏深刻的认知,推广部门对农业保险的参保资质、保险范围等缺乏有效宣传,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险种单一,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迫切需要金融业的支持。然而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农民获取农业金融贷款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由于在农业生产经营时,通常需要面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投资收益回报时间较长。金融机构在借贷时会存在诸多顾虑,导致农业金融借贷限制条件较多,多是小额贷款且期限短,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尚未彻底厘清,在实际进行金融借贷时,无法将土地作为贷款抵押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资金周转困难,降低了发展速度。当前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农业金融借贷需求。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策

3.1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

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落实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土地经营权、承包权,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的整合。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结合土地流转实际,简化流转程序,搭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增强土地流转机构服务能力。进行土地流转时,签订规范、合法的合同,明确合同内容权责,避免后续引起不必要的土地纠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化平台,从而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土地资源和整合流转服务。再次,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由农民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流转,禁止基层政府机构干预,更好地保护农民自由流转权利。与此同时,做好土地流转规范化指导,降低后续出现土地纠纷问题的概率。

3.2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产业发展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面对人才缺乏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户籍、土地和社保等体制性壁垒,鼓励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完善福利措施,从而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为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事业中,从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从产业发展、自然生态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层面入手,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家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打破人们对农村固有的落后、破败的印象。再次,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还应从相关配套产业入手,推动农业科技、涉农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将目光放长远,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引入奖惩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有效激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农业金融产业,同样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基层农村,做好涉农保险的宣传工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同涉农保险。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机构应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农业参保范围,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

3.3落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多元金融主体建设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时,通常需要进行金融借贷。为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土地贷款抵押面对的种种问题,除了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还应明确土地抵押担保方式,确保通过确权后的土地能够获得相应的贷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农业金融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一些其他资本类的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农业金融贷款方式,解决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的问题。再次,在金融业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把控力度,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以免对农村整体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立足于农村金融产品,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金融借贷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使得农业金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助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采用补贴、税费减免、政府担保等方式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5篇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7篇

小集镇及集镇周边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彻底改变小集镇整体现状,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各类管网、路网、电网、线网等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满足现展战略部局,急需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

二、资源型中高端人才紧缺问题

随着近几年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综合性、务实强干型人才紧缺,乡镇留不住人。现状是一个人兼职几项工作,不能专心研究,服务于某一专项工作,干工作力不从心。

三、项目落地受用地指标限制问题以及项目实施征地前后群众失地保险问题

经过招商引资,企业引资等途径,项目签约后,受用地指标限制等原因,刚谈完的项目,时隔几个月、半年、一年后,还是无法落地,项目成了一纸空文。随着群众认识程度的提高,项目征地前后,农户对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提出质疑。乡镇无法也无能力给予答复解决,导致项目“流产”,按现形政策无法给予项目征地后的失地农户吃上一颗”定心丸“。

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教育和道德水平再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群众富了,腰包鼓了,但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公信力大局意识淡了。要加强对这些人的思想再教育,切实增强全民道德文化水平,提高乡村振兴思想文化基石。

五、建议

一是,加大乡镇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同时指导乡镇在基础建设。其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上跟踪力度。督促基层把钱用在刀刃上,建设项目要有建设必要性。

二是,出台相关人才保障机制,让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专业人才,愿意来能够留得住,用心服务基层。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第9篇

爷爷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貌不惊人地坐落在鲁西北宽阔的平原上,一条小河从村前弯弯地流过,浑浊的黄河水养育着这一方百姓。

时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爷爷奶奶和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一样,虽然勤劳,但还是相当贫穷。他们生育了四个儿子——我大爷、我爸爸还有我的两个叔叔。按当时村里的说法,即使我爷爷奶奶当牛做马辛苦一辈子,他们也不会给四个儿子都娶上媳妇。

家庭重担有千钧之重。怎么生存?怎样过上好日子?

爷爷是一个农民,但他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庄稼人。他读书,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医生,也就是说,爷爷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的耕读门第。心中有读书的种子,无论农活多么忙碌,爷爷总是昼耕夜读,他读书,他在默默地学医。我想,爷爷肯定知道,改变家庭贫穷生活的希望在哪里。

1984年,爷爷已经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但他认为仅仅靠自学的知识,医术是不行的。不想坐井观天的他决定离开村庄,到省城一家医生培训学校去上学。凑了一点学费、花销和粮票,带上铺盖卷,到生产大队开了封介绍信,爷爷离别家乡,外出求学。

那一年,爷爷39岁,我的小叔叔才5岁。

39岁,爷爷需要下多大的决心才会走出乡村啊。现在回望历史,爷爷也许应该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农民工。大爷曾经说,城乡之间的大门刚开了一道缝,你爷爷就挤了出去。历史的印痕,有意无意地刻在了爷爷身上。

爷爷告诉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为养家糊口,二是不想家庭的医学到自己这代失传了。

从乡村进入了省城,爷爷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可以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作为异乡人的爷爷如饥似渴拼命地读书,刻苦钻研,遇百思不解的问题就拜访名师。一番苦读,爷爷学业大进。也很荣幸,爷爷被留校了,当老师,讲课,他也坐诊,成了一名省城医生。

留校这一步,改变了爷爷的生命轨迹。他非常珍惜难得的机遇,继续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钻研中医,向妙手回春的医术境界迈进。经病人口耳相传,爷爷的名气渐渐变大。

对医术,爷爷精益求精;对虚名,爷爷一笑了之。

知识改变了爷爷的命运,爷爷的成功又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他的三个儿子——我爸爸、我三叔、小叔,考上了大学,并且,我爸爸和小叔是中医学院毕业。1993年,爷爷举家迁到济南居住。

爷爷经过奋斗,实现了目标。按爷爷的话说,那些富裕之类的东西,只能说算是生活目标,算“小梦”。一路走来,爷爷有一个“大梦”,这个梦就是“中医梦”,他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中医、拯救中医、振兴中医,中医能够繁荣起来。爷爷说,现在真正的中医寥寥无几,中医被歧视,中医濒临危机。每提起中医,爷爷就说中医是好东西,是国宝,但现状又令他痛心疾首。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科,但它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农学的交叉性学科[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村规划设计与管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与指导,而实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创新。只有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由于学科专业的设定特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一直以来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2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体系结构不合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要求,而应用型人才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通常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3个部分,其中通识教育是理论基础,专业教育是专业技能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验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以专业技术实验与综合实验为辅,大部分实验均为验证基础理论服务,而对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的专业技术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较少,这样不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结构,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而且因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固化,对应的实验内容也经常多年一成不变,陈旧固定,缺少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对接,未能与社会新趋势相结合。

2.2实验实践在教学中比重低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虽然与理论教学属于同级并存关系,但是实验教学的存在依然是为辅助于理论教学,注重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一直以来,在学生培养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要远远小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文科管理类专业,出于文科专业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度更高的教育传统,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的比例更是被大大缩减。并且由于在教学中占比低,被重视度不高,实验课考勤不严,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多流于形式,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也随之降低,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使得实验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师作为输出方,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基础与实验内容,而学生作为接收方,则被动地接收教师输送的知识与技能,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果并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观学习意愿未激发而且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初学步的小孩子被大人拉着学习走路。因此,学生学习技能与提高能力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脚步。

2.4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为文科管理类专业,但是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大,各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在逐步跟进。但是,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缺乏经验,导致大部分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盲目性,缺乏规划与设计,各实验室之间仍然存在沟通联系不足、实验资源重复购置、实验资源多但配置分散、实验室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致使各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开展困难,实验室使用效率不高。

3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向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懂农业技术、会村镇规划设计、善乡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的现状,是实现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内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分为4个部分,即针对理论巩固的基础性实验、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性实验、针对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验证课堂理论的基础实验,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专业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一般专业技能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将多项专业技术交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验,提升学生多课程融会贯通、知识整合应用的能力;创新性实验则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前沿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实施中,改变基础性实验比重过大的现状,重新更新完善实验课程内容,与当前研究趋势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设计开发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3.2增加实验课时比重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实践不可分离。为了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状,重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凸显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成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严格实验课程考勤与考核,提高实验课程成绩在课程成绩占比,从思想上改变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现状。

3.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常会使实验课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全面加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逐渐把实验课堂的主体地位转换为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实验与结果分析,而老师则是由主导作用转为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4加强实验室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基层;问题;对策

我国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更要让农民“活的有面子”,丰富其精神世界。当前,农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使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风尚。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难点,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乡镇地区文化站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覆盖,且很多地区建设了电子阅览室,群众可以在阅览室学习文化知识,加强文化交流。县与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虽然有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缺口。部分县级地区运用学校的文化设施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关部门举办了免费演出,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更多样,各县级地区开始组织特色文艺活动,并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参加了舞蹈队、文化协会等,部分地区还举办了灯会、扭秧歌等艺术表演,初步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社区文化活动点将社区、广场、街道等作为活动场地,居民可以在这些场地中健身或进行娱乐活动,如吹、拉、弹、唱等,促进了文化传播。还有一些县级地区积极开展了艺术培训和图书借阅等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者日益增多,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持续提升[1]。总体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有所提升,居民参与文化建设与文化学习的方式逐渐多样化。

2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建设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最为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文化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建设滞后;高端文化建设人才欠缺,创新力不足;地区历史文化挖掘不充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各部门缺乏互通与联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尚未形成。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会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2]。

2.1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已是常态,基层干部往往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次要位置,这导致文化建设始终不能成为农村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不好。还有很多地区财力薄弱,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无法及时根据文化建设的状况引入基础设施,导致文化基础建设陈旧,与现有发展不匹配。各区域之间文化建设不均衡,村社之间无法有机协调,文化设施十分简陋。加之农村地区不注重开展文化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没有充足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从而影响了群众的文化建设热情。此外,因经费保障不足,很多地区节假日文化活动往往依靠乡镇政府划拨或企业、个人的赞助,整体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文化活动建设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2.2高端文化建设人才欠缺,创新力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改观,很多农民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原有传统滞后的文化引导方式已经与农民的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实际情况,因此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使先进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助力。但实践中,我国各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往往采用的是“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对文化专职干部进行任免的过程中,由乡镇负责,文化部门仅对业务进行指导,这导致乡镇文化站缺乏专职人员。目前现有人员存在文化素养不高、专业化技能低等问题,所开展的文化活动难以满足群众需求。高端人才欠缺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活力不足,文化活动内容更新十分缓慢,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需要,很多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依然将原有的大联欢、扭秧歌等节目作为主要内容,没有在文化活动中加入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内容,如街舞、健身操等,整体活动缺乏吸引力,参与者寥寥无几。

2.3不重视对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共同组成了国家文化的体系脉络,是指导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例如传统农耕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但是,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及经济发展迫切性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都不重视挖掘历史文化,现有的文化遗产处于“废旧”状态,无法发挥其作用。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被埋没,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绝技、手工技艺以及口头文艺等逐渐失传。虽然当前在我国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于文化建设,但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等过程较为烦琐,文化产业发展依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发挥文化公共服务作用无法起到强大的助推力。

2.4各部门缺乏互通与联系,尚未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合力

农村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涉及面较广,在工作中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涉及到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住建部门、发改部门以及旅游部门等多个部门,只有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才能对文化事业发展产业促进作用。但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乏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在实践工作中,各个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心理,自成一体,独立开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有关的工作,因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在开展文化旅游景点建设的过程中,住建部门和旅游部门不能进行详细沟通,导致景点建设存在违规或不正规等现象[3]。

3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

3.1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需要投入文化资金,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文化建设,只有提供资金保障,才能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消除后顾之忧。一方面,需要各地区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每年设置专项文化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加强监管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下拨专项文化建设资金,要求地方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切实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统筹政府资源和市场社会资源,根据基层人口分布状况及文化建设需求等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注重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引入,通过精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对于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应确保每家每户都可以看电视,使群众能够从电视节目中获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对于人口集中的区域,应着重解决互联网问题,使群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与维护工作,加强数字化网络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为群众提供完善的设施与设备开展健身和文化学习活动,如在每个村庄建设广场,并在广场摆放健身器材,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做好引导工作[4]。

3.2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建设人才,提升文化建设创新力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高端人才,只有加强高端人才建设,才能使文化建设更具活力和创新力。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工作。对基层文化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其文化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指导和安排文化活动。以乡镇为主体,根据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状况、文化建设情况等培育并组建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素质较强的文艺队伍,并在队伍中安排管理者对队伍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在农村地区开展文化传承人建设工作,对农村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传承文化内涵。吸纳和鼓励高学历文艺人才,尤其要注重文艺专长人才建设,鼓励基层的热心有志青年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不断带动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再次,要做好农村地区草根文化队伍建设工作。草根文化队伍是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出身于农村、生长于农村的文化人才,更加了解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可以通过比赛、演出等多种方式挖掘农村地区优秀的民间艺人,并为其提供经济保障,使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化事业发展中。还要鼓励这些草根民间艺人参与国家级或世界级演出、比赛,通过多样的活动,逐渐提升演出水平和能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5]。

3.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做到有重点和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使这些资源焕发新魅力,指引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首先,要注重保护民俗文化,结合地区情况打造一批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传承民间手工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艺术格调与文化品位。例如,传承民间的剪纸艺术、皮影艺术等,根据这些艺术开设对应的培训班或免费学习班等,并发展与这些艺术有关的产业,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有序保护的同时,带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次,开发历史文化古寨、古镇或风景名胜区。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寨、古镇等,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些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推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文化古寨或古镇进行开发,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也可以丰富或改造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等,使之焕发新光芒,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再次,挖掘地区农耕文化,打造集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模式。科学开发地区农耕文化,采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承和发扬这些农耕文化,并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经济,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6-7]。

3.4统筹全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为了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提升,形成文化事业发展的合力,要构建政府管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使各部门相互之间进行有机联系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有序布局,不断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权益度。同时,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将公共文化发展成效融入到基层综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中,科学选择考评方式和考核内容,将社会效益、活动开展、设施建设等内容列入考评中,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的权重,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文化滋养。此外,为了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可以构建网络平台,在平台中设立联系渠道,并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设立模块,例如文化资源管理模块、文化建设数据信息模块、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模块等,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文化建设情况等对信息进行汇总,并加强联系,使平台成为互通的窗口,以平台为载体,构建统筹全局、相互协作的文化建设体系。为了激发各部门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可以构建激励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考核指标,定期对不同部门参与网络平台沟通和探讨的热情、文化建设的成效等进行考核与评比,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制度[8-10]。

4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文化事业的追求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应紧跟时展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进行开拓创新,构建与新时展相契合的文化服务体系。虽然我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但随着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好转,这些问题会逐渐被破解。

参考文献:

[1]张欣,张贵群.数字文化工程助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234-237.

[2]李兰臻.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大观(论坛),2021(5):93-95.

[3]刘静.“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4):121-124.

[4]吴苏贵.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2):67-71.

[5]史永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9(7):111-112.

[6]李明林,刘敏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7):241-242,248.

[7]郝一梦.溧阳市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2.

[8]李旭冉.河北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个案调研[D].保定:河北大学,2021.

[9]邢雪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20.

第12篇

一、目标

全镇已建成的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一站一策”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因站施策,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实行属地监管和购买社会化专业服务方式,强化设施的长年管护运营,从而真正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措施

1、检修维护设施。对治污设施损坏严重无法运转的予以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2、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将红光污水处理厂接入镇污水管网,其它微动力污水处理厂继续抓好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检修,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3、落实管护技术支撑。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由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长年的日常的维护、管理,并负责培训村级操作人员。确保所有设施有常年的专业操作与有效管护。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处理设施要落实专门的操作人员,开展正常运维,确保设施高效运行。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设施电力逐步改成用太阳能发电供给,确保设施供电永继,减少设施用电经费保障的矛盾。

三、步骤

2020年4月16日-21日为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4月22日-30日为准备阶段,对照县方案和实际,制定细化方案;5月份实施整改提升;6月底前完成长效机制的运行。

四、保障措施

1、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各村(街)、有关单位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到位、发挥实效。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领导组。各村(街)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确保整改工作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