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的内涵

时间:2023-06-16 16:0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旅游的内涵

第1篇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同当地人同时进行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与农事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并修身养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乡村旅游正以一种激增的成长事态成长着,然而她所为经济带来的增长指数却不甚乐观,这也从正面反映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之处,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及时避免发展中的威胁。

一、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原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特性与特质,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地经济结构的完善程度,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旅游地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农家乐等项目的低门槛可以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就业队伍中。

(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

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地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潜在资源和能力,发现更多可发展资源,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

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带给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重要性。仅靠旅游收入维持经营一方面不足以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仅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则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产业结合的特质。

(二)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在整体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单一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纪念品最大的差距是应该具备乡村特色,即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目前乡村旅游纪念品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摆件或者小饰品为主,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心意。

(三)相关管理政策及法规体制不完善

首先,当旅游经营者选择投资乡村旅游后,为节省成本或者其他原因等,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任人唯亲,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成熟法制中,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其因竞争压力大、项目单一造成的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无序发展等请款,因而出现规制混乱的现象。

(四)资源保护体制欠缺

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引导

乡村旅游是将一种生态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经营者注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前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期的思想引导以及认识的提高,通过传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规则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该向公众传递乡村旅游的价值,普及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源处减少资源破坏现象的产生。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俗,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的乡村聚落;有着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等。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和设计,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三)培育人才,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服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并且重点的有规划的进行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服务的水平,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培养乡村旅游的服务型人才,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力,努力为旅游者提供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更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光明村

作者简介:石娟(198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5-03

一、乡村旅游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本文采用的是郭焕成对于乡村旅游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基础上的,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具有自然生态性、乡土特色性、丰富实践性和较高体验性的新型旅游方式。依托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可开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儿童娱乐、康体健身、考察研修、民俗体验、美食品尝等乡村旅游活动。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居住环境恶化、设施配备不足、农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达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明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够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方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能够改善农村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文化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传播,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二、望城县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对策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箬铺镇西北部,大河西先导区中部,西与宁乡县接壤,东距长沙市区约20公里,在长沙市半小时通勤圈以内。被称做“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自东向西贯穿该村,境内路段全长3.9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总面积6.98平方公里,共有42个村民小组、946户、3407人。光明村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村域内“山、水、谷,田、林、村”特色鲜明,八曲河绵延15公里,拥有莲花大塘、蜈蚣塘等数十个水库水塘,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 产业建设

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金洲大道沿线打造成湖南田园风光、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第一品牌”的要求,立足于该村的产业发展环境,光明村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光明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应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引进现代农业科技,以土地的集中流转为契机,由分散开发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高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规模化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结合乡村旅游业适当扩大花木果蔬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含量,发挥农业的旅游服务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在保护村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以多样的农业景观、自然山水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为基础,建立农业躬耕园、特色蔬菜基地、花木种植基地、渔业养殖基地、休闲健身中心、公共活动中心、摄影绘画基地等,打造景致怡人与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宜将娱乐性、知识性、文化性相结合,增强旅游活动的休闲、文化、教育、参与、体验功能,丰富活动内容,满足游客“求知”、“求新”的需求。结合光明村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建议其乡村旅游活动设计如下:

将村域现有山林、田地经过整理后,可划分为以下六大产业区带:在村域南部布置优质水稻种植区;在村域西北部建成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培育区;沿光明大道布置体现湖湘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带;在金洲大道南北两侧平坝和谷地内布置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依托莲花大塘,建成具备度假酒店、会议中心等设施的商务度假旅游区;依托村域南部的白罗山,建成融登山、林中漫步、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自行车骑游、露营、探险等于一体的登山健身旅游区。

2.人居环境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4]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2月

第4篇

关键词: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82-0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 以独特的乡村生产形态、乡土风光、生活形式、民俗风情、乡村建筑景观和乡村文化等等为对象,利用城乡的差异性来设计、包装和组合产品 ,是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区为核,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联动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杭州市域五县与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六县市为紧密层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织的圈层式结构。区域规划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面积的33.97%,常住人口 2000多万,占全省的38.6%。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5970.99亿元,比上年增长9.2%,高于全省平极均数1.2个百分点,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2014年《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显示杭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浙江省的比重达到45.95%。

一、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也不断地在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从最初的农户办农家乐,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逐步过渡到利用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农村资源、为游客提供一些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活动,如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截止2013年底,杭州全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旅游村就有124个,农家乐旅游点366个,农家乐经营户2 596户,像龙井村、建德三都渔村、桐庐富春江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成功。湖州三县两区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如安吉报福镇为核心的高山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德清下渚湖、雷甸镇杨墩休闲农庄为核心的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示范区、长兴水口乡顾渚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安吉山川乡“生态+文化”模式;长兴水口茶乡、泗安乡村旅游“景区+农家”模式;吴兴狄港渔庄、移沿山庄“农庄+游购”模式。嘉兴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努力形成环嘉兴城市乡村旅游圈、环大上海水乡田园旅游带、古运河乡村民俗风情旅游带、杭州湾北岸滨海乡村旅游带。绍兴截止2013年底就已经有农家乐旅游村(点)558户,经营农户1 100多户,像诸暨赵家镇、会稽山古香榧群等环境资源十分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公司+农户”的农家乐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有成效。

目前杭州都市圈内已逐渐形成多种类型的城市近郊“农家乐”、现代农村技术观光示范区、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古镇及新农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典型的乡村旅游样本有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桐庐乡村旅游模式、遂昌模式这些依托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绩效良好。截止2014年,浙江省共有农家乐特色村163个,农家乐特色点189个。其中,杭州有农家乐特色村28个,农家乐特色点29个;湖州有农家乐特色村17个,农家乐特色点10个;嘉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2个,农家乐特色点24个;绍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1个,农家乐特色点16个。

搞好乡村旅游,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发挥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总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区域,无论是德清模式或是安吉模式,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同时都市圈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省其他地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目前,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在全国已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许多地方都在打造精品。但是,目前都市圈内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呈现出产品雷同化、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地区发展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够,营销模式需要创新等的状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的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休闲文化

一、乡村旅游与休闲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奔波的脚步,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的束缚,享受休闲生活,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通过旅游观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乡村以其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及纯朴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环境、回归自然、心神宁静及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求。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满足了新型的消费需求,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

这里所说的“乡村”并非简单指从地理角度考虑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更多的是指农业人口、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乡村村落分布区,以及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及规模较小、生活节奏较慢并且安逸幽静的非城市化地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将场所界定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它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地貌、农家庭院、经济作物、森林田园等)和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为对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根的需求。人们去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其行为动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如体验、健身、娱乐、餐饮、购物等;二是精神方面,如观赏、摄影、习作、学习等。

所谓休闲治理,就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要从休闲学或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去梳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所谓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也就是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要从休闲学的角度或从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过滤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设施建构和景观设计等,力求实现基于休闲的物质空间建造和精神文化构建,力图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的方略

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充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品牌,有利于拓展、挖掘和保护我国乡村文化的休闲特色、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潜在旅游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业创新升级。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家乐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定位。为了避免休闲治理的单一性、片面性及扩大化开发和经营,在进行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时,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明确乡村旅游的定位,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休闲性

乡村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得以发展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或者长期没有生活在乡村的人。这些人到乡村去旅游,其目的有二:旅游观光(看看美丽的自然、体验传统的乡村劳作等)和休闲(感染传统的文化,得到心理心灵的安慰与慰藉等)。休闲,不仅是人们去进行乡村旅游的最终追求,而且也是去治理乡村旅游的最好结果。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些年,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这与我国人民休假时间的增加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这对传统的旅游度假提出了新的诉求。基于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基于人民休息时间的增加,乡村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且朝气蓬勃。也正是如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旅游地建设必须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将乡村的休闲景象、休闲生活和休闲风貌充分展现给游客,要增加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和内容,提高旅游区档次,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娱乐等各种便利的休闲条件,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提高重游率。当然,为了达到休闲的目的,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调节工作和旅游的关系,调整自己的行程和情绪,力求达到这样状态:聚精会神工作,全身心投入休闲,工作时不要休闲,休闲时不要工作。

2.突出乡村性

我国乡村的明显特征是不论在自然空间建构、道路交通设施,还是生产工作方式、社会文化与组织,与城市社会截然不同,存在一种乡村所独有的文化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传统文化,具有有别于城市的文化差异性。乡村旅游的标识是“乡村性”。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要使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乡村性。否则,将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失去个性,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何景明、李立华认为,“理清什么是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如辽阔的土地与人口的稀少;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如一个特别的湖泊、一座清秀的山峰、一望无际的草原等;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如一个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活动、劳动方式等;风俗――一个地方不同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俗,如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征的文体活动等。刘德谦也认为,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李开宇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乡村性,通过乡村性的空间和景观意向去实现休闲认知。冯淑华、沙润则认为,所谓乡村性指的是地域性、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性、旅游本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由此可见,乡村性既包括乡村居民世代生活遗留下来的诸如建筑、村落等静态景观和风情,也包括伴随着乡民们繁衍、生息、传承的乡村文化、氛围、环境和活动。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应该突出“乡村性”的发掘、保护和完善,而不是削弱或减少乡村性,不能走“准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3.注重参与体验性

人们之所以去一个地方旅游,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规划、多么好的开发与管理,而是因为人们去哪里能获得什么――物质的或精神的,有价值才值得人们向往,没有价值谁都不会去浪费时间。久居“水泥丛林”的城市人,备受钢筋混凝土的束缚,饱受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被逐渐卷入亚健康的漩涡里。于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成了城市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人们向往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去那里呼吸泥土气息、欣赏田园美景、享受宁静闲逸、感受淳朴人情。简而言之,乡村旅游的核心和人们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在乡村内的体验为主要目的。较之于一般的旅游来说,游客更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此,乡村旅游应提供基于乡村特色的差异化休闲体验。

4.彰显民俗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根生在乡村。农村的饮食、着装、礼仪、节庆、婚嫁、民谣、传说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民俗文化性产品,其特点主要是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制度民俗的参与性、精神民俗的感知性等。丰富性和鲜活性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推陈出新的源泉,是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基础。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注重对彰显民俗性的农家土特产、手工艺品、风俗活动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入挖掘和展示这些地方民俗,使游客充分体验到不同的乡村特色,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切身感受到淳朴的休闲体验。

5.维持生态性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环境的生态质量。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生命线,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维持旅游地的生态性成为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首先,应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田、庄园、野生动物等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因为没有了清新悦目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质朴怡人的农耕景象、天地人相融入画的和谐意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饮食、语言、服饰、古迹等乡村人文生态资源,维持农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不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经营的理念,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提升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策划、规划和开发者对文化应用、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的理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因素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导向越来越重要,只有注重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才有可能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因此,我们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时,首先就要过滤文化的因素,实现文化的设计、文化的规划和文化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并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一是培养乡民基于“文化自觉”的心理认同;二是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三是促进区域休闲文化的形成,以引导人们的休闲观;四是大力营销宣传,开展品牌战略。

7.发挥产业的带动性和示范性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旅游要素和资源,实现以点带面,让各乡村相互学习借鉴,放大示范带动效应。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或理论体系。中国各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差异很大,可以首先对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进行示范,让各地农民相互考察借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普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和区域合作。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的过程中,各地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治理有成效的地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便推广良好经验,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土生土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当地的居民正是这种景观的重要载体和拥有者、保护者、传承者,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免会造成本土文化的变质和流失,乡村旅游将失去原真性和生命力。另外,当地居民的态度和热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软环境。居民亲自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活动,可以从中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和热情转移到旅游服务当中,进而扩大旅游的乘数效应,减少经济漏损,提高游客感知满意度和体验质量,满足游客的休闲需要。

如何才能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呢?首先,要使乡村旅游治理与所在乡村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让居民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收益,拓宽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其次,旅游治理措施要考虑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增强居民的自我意识、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参与治理的意愿。最后,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在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05).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

[4]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06).

[5]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03).

第6篇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中国现代乡村旅游30年论坛”上表示,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可以说乡村旅游依然是一个方兴未艾,很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

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形成旅游消费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为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处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本地化就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渠道拓宽以后,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带动农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宽裕。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既要在硬件方面继续加强,也要不断突出自身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软实力优势,实现内外兼修,拓展乡村游内容,让游客来得了、有得看、留得住。

从硬件设施的强化方面来讲。乡村旅游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机遇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全国新农村建设正处在示范探索阶段,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将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对缺乏资金的乡村旅游而言,应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上的机遇,借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重点推进“旅游文化村、生态文化村、安居温饱村”建设,对有条件的示范村、先进村,可以把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一规划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资金使用上统筹安排,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村,这对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配套乡村旅游服务需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统筹“城区、景区、园区、郊区”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形成上至城市的都市旅游、景区旅游、工业旅游,下至乡村的“农家乐”、“生态游”等旅游线路,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旅游硬件设施配套建设。

从加强文化民俗特点等软实力方面来讲。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樊笼”里,人们往往保持着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回到“慢生活”的状态。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新、特、奇、异等刺激,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的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乡村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要吸引游客,形成魅力,就要善于发掘旅游文化,把文化内涵融入景区景点建设中。所以乡村旅游要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对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进行保留,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程度适当开发,将其赋予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民俗等软性的内容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这种乡下独有的田园风光和浓浓的乡愁,让游客的旅游更加有品质,更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乡村旅游从业者。只有解决产品初级、模式单一、市场饱和、竞争恶性等问题,只有让游客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乡村旅游才会让游客“记得住乡愁”,通过内外兼修,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内容,乡村旅游才能走得更远。

第7篇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 乡村旅游 区域合作旅游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与建设,和乡村缓慢的改变进程相互对比作用下产生的,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方式,是以各种具有乡村背景的旅游形式,以乡村田园、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节奏、农家餐饮等为旅游特色,以农业及农村特色资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旅游资源的乡村性。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策略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指都市之外,包括郊区、城镇、及农村地区,但是不包含乡村题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乡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提供以乡村景观、村庄生活、农耕农具、农家餐饮等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既包括乡村耕织生活,又包括乡村水土资源,乡村旅游的乡村资源化是都市中缺少的生活影像,是都市生活无法弥补的生活资源,乡村旅游的资源与都市的资源相比,具有自然化、天人化、手工化,人类的改造及设计活动较低,资源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从乡村本身来看,乡村并不具有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征,真正包含文化的是乡村生活与民俗,乡村生活融入了特定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的生活文化,这些生活习惯与特征没有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变革而变化,是一种悠久的民风民俗的传承,是关于道理与伦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真实继承。是原始的、古朴的、自然的、真实的人性与生活,尤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与特色性更加突出。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宝贵的,是在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急需包容与理解的。

旅游生态的自然化。从土地格局来看,乡村偏离都市,受其工业化污染影响较小,乡村从事传统农业较多,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农村耕织的生活习惯,保持了乡村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就是建立在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环境。因此,旅游生态的自然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生活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最具吸引的特征就是具有体验性,使得游客能够远离城市喧嚣,体验乡村质朴生活、能够在小憩之中感受生活气息,能够在传统之中体验原味生活。因此,乡村旅游提供旅游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将生活融入旅游的具体体现。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自然条件与交通条件。从旅游地理划分来看,苏州地处华东旅游经济区,空间结构复杂,周边区域山水旅游资源众多,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元化与多样化特征突出,最重要的是苏州处于环太湖旅游圈,使得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产品开发优势。与此同时,苏州交通便利,是江苏通往浙江及上海的必由之路,沪宁高速、沪宁铁路横贯东西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沟通了沿江高速、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及沪苏浙皖高速公路,对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更为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苏州西部环太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该地区自然风光景色宜人,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并且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太湖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8种,是现有旅游资源的71%,尤其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区远离闹市区,受工业进程化污染少,城市规模化扩张影响少,乡村旅游景区树木葱郁、景色静怡、风光奇异、古街别致、古桥含蕴、古村落炊烟袅袅、古民居风情并茂,同时与湿地资源相连,是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旅游胜地。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的地理位置优势更为明显,其处于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同时又是长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整合无锡、苏州、上海旅游产业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苏州环太湖地区交通条件便利,是众多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之一。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与公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需要,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随着城市的发展所造成的工业废污水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苏州环太湖水系的污染与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破坏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不利于苏州环太湖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同时过度的旅游活动与景区接受旅游强度和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的不协调与不平衡,致使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景区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无法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及废物处理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等,使得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区域合作模式下的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

(一)苏州环太湖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内涵

第8篇

一、旅游者的乡村出游需求特征

1.旅游产品的选择

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最喜欢的是露天野营地、温泉理疗和乡村俱乐部,其次是树屋体验区养生度假馆和寄宿农庄,最后是滑翔运动馆、租赁农场和乡村博物馆。可见游客在乡村旅游时比较偏重的还是新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喜欢有乡村原汁原味的特色项目。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选择野营地、温泉度假、俱乐部等新形式,弥补目前的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旅游产品品质低端,形式单一等问题。

2.旅游住宿的选择

游客选择在乡村旅游住宿时最喜欢的是有特色的民舍,其它依次是普通农舍、度假村、标准酒店和自助式农?。因为有特色的民舍更能体现浓厚乡村风情,所以应重点发展乡村民居,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3.旅游活动的选择

大多数游客去乡村旅游是为了换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放松身心,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感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朋友和家人一起进行乡村休闲度假。所以体验型的参与活动,像采摘蔬菜,垂钓,捉螃蟹等,可以使游客在乡间活动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还可以重温童年趣事。现代时尚旅游活动正蓬勃兴起,一些时尚娱乐活动,如烧烤,露营,射击等都受到游客欢迎。

二、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特征

1.出游方式的选择

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近一半的游客侧重于选择自驾游和自助游。这些旅游群体以杭州本地和杭州周边省份,如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居多。在车程长短的选择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最长能接受2小时的车程。因为去乡村旅行时游客主要是为了通过体验乡村生活,来舒缓情绪,放松身心,长途跋涉的去路程较远的地方,对他们吸引力不强。在结伴方式上,大多数乡村旅游者最喜欢和朋友一起出行,其次是和家人。一个人自助游和跟团出游的比例都较小。大都数的成年游客表示都喜欢带自己的小孩一起旅行,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更多的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开拓视野,学习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选择上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儿童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2.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杭州乡村旅游者主要偏重在周末或休假期间出行,而法定节假日和平时的出游率则相对较低,观光旅游更受欢迎。但随着法定节假日的增多,游客的出游愿望将会增强,出游范围也会扩大,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上有力的竞争主体。在停留时间上,占主体地位的是二日游游客,一日游即当日往返的游客占近一半,而选择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停留5-6天的旅游者为极少数。乡村旅游者在乡村停留天数较短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的住宿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差。所以要想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就必须大力改善乡村旅游的住宿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3. 消费水平

大多数游客在旅游中的消费大约是100-1000元,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游客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从消费水平上看,杭州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水平还处于中低档次,这与客源的中高收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想提高的游客消费水平,经营者还需要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以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信息获取渠道

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的占首位,可见旅游目的地的对游客留下的影响和游客的口碑,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有很大影响。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体和广告宣传对游客的信息导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受访问者表示是通过电视广告,杂志广告,报纸广告、和流动媒体得到旅游信息,还有45.2%的游客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的,各大旅游综合网站如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旅游网等都深受游客的青睐。现在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在人们的选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乡村旅游保障体系

(1)要建立乡村旅游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规范建设,要对环境治理标准和旅游安全标准加强监督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2)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起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建立专项基金等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将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并制定鼓励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到农村就业的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设施、安全保障、接待条件、卫生状况、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务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愉悦、安全的旅游环境。

2.加强产品开发,深化乡村旅游发展

(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只有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设计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使杭州乡村旅游向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发展,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构建主题文化村。杭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杭州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将内涵丰富的吴越文化场景化、主体化,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可见,可参与的体验空间,大力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使杭州的乡村成为体验吴越文化的大观园。(3)创新传统节庆活动。要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种。尽量挖掘其文化渊源、传统庆祝活动和饮食,在此基础上与本地实际情况、时代特点和节日主题相结合,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第9篇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良好的旅游形象。针对该现状提出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思路与途径,以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统筹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乡村 旅游资源 开发 旅游形象 对策

良好的旅游形象不仅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拉动力,也是旅游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影响着旅游地区旅游发展的前景、规模和水平。我国许多乡村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然而在其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因地方开发力度不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落后,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商品层次低下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其旅游形象、特色不突出,代表性不强,内涵狭窄,游客感知度差,旅游核心竞争力低下“留不住客”,无法彰显旅游经济的乘数拉动效应。现立足于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旅游形象的提升提出解决思路。

一、我国乡村旅游形象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

多年来,乡村旅游注重“直观 ”效益,偏向于景区、景点建设,忽视了旅游设施、城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导致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当地接待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政府、企业“走出去”以及节事节庆活动的举办及影响,并且随着每年游客接待数量日益攀升,乡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在规模有限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之下,更加显得力不从心。而乡村城区以及通往景区、景点的交通路段,通行条件差,路面损坏严重,道路交通标识不清,交通秩序混乱。尤其是城区上下班高峰期,普遍呈现出无序交通状态:大、小机动车辆以及非机动车辆随意停、放,行,违章随处见,喇叭狂鸣,摩的乱窜,斑马线上车辆与行人抢道,如此交通乱象“应有尽有”,整个交通、治安状况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城市旅游及道路交通标识不明(个别地方除外),绿化面积不够,供水状态不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乡村的旅游形象。这也是乡村旅游“留不住客”的重要原因,使得游客对乡村地区的感知形象更加模糊。

(二)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商品层次低、品种少、规模小

乡村旅游业纯观光旅游产品仍然占较大比例,是典型的缺乏竞争力的初级产品。“一日游”、“半日游”仍然是各家旅行社经营、主推产品,有时因时间和利益的关系,短短一天、半天的行程还被压缩。风味小吃、民族文化风情等成为乡村旅游地区的招牌产品,但总体上层次低、品种少、特色差,形成不了规模(多为小作坊,单打独斗),致使旅游业的产业拉动效应不能充分发挥,效果微弱。正是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旅游总体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缺陷,导致旅游经济收入单一(门票收入占多数),当地经济的乘数拉动效应还很微弱。

(三)政府主导力度不够

政府缺乏“大旅游 ”、“大营销 ”观念,对旅游产业的分析研究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不能及时出台,没有从总体角度认真对旅游地区形象进行科学客观分析、定位和设计策划,缺少对营销战略、旅游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结构、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层次的研究;旅游管理部门管理、协调职能弱,难以真正有效地担当起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旅游事业的职责。缺乏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导致一些旅游企业发展难,甚至难以做大做强;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对旅游业高度重视,但一直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整合协调发展机制,资源整合度差,各家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甚至相互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坏了旅游整体形象。

二、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思路与有效途径

旅游城市进一步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单一或孤立的某一两个旅游景点,必须从整体全局重新考虑旅游城市新形象的树立,通过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理念(主题宣传口号)、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城市行为形象建设等全方位提升旅游城市的新形象,推动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一)定位乡村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定位,通俗讲就是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要树立一种既能体现本地旅游文化内涵同时又很鲜明、独特的形象,让旅游者容易记起你,并且能有效地避免“形象背离”、“形象缺位”、“形象消极”等问题。但在定位时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突显区域精华,既要符合当地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又要体现鲜明、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二是要富含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旅游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圣地;三是要突出市场原则,从旅游者角度透视和设计目的地整体形象。

(二)重视旅游理念设计

城市理念形象体现的是一个旅游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魂,它往往以通俗易懂而又内涵丰富的简洁话语勾勒出一个城市独特、鲜明的形象,并包含着深远的涵义。例如,“中国上海发现更多·体验更多”(Shanghai China More Discovery More Experience),2010年上海世博的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其中,“中国上海”充分传递出这次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由“国家主办”的性质和上海“服务全国 ”的定位;“发现”和“体验”表达了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城市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城市”主题;两个“更多”不仅指让中外旅游者在这次国际盛会中“发现”和“体验”世界各国的城市,而且还可以让中外旅游者方便快捷地去“发现”和“体验”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流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再如,“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这是扬州市新推出的城市旅游形象口号,该口号传递出了扬州旅游名城的目标形象定位,体现了扬州鲜明的城市特质——人文、生态、宜居,让游客感受到扬州人文力量的震撼、精致生活的体验、回归自然的享受,使其在得到心灵宁静的同时,复原生机活力。时代正呼唤着全新的旅游理念(主题宣传口号)。现今,我们应全面挖掘、细致梳理分析乡村地区作为对国内、国际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优势)的自然人文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加以整合、升华,提炼出适合乡村地区且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理念主题,激发起旅游爱好者畅游乡村、体验自然的激情和灵感。设计中,需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注重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尤其是文脉特征。旅游理念只有来源于其深厚的自然文脉、区域背景,才能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才能显出其丰富的地区文化内涵。第二,注重结合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理念也要顺应地区发展的主流和时代特征,随之变化,不可能一层不变。

(三)乡村旅游的视觉形象设计

视觉形象担任着传递一个城市理念的重要职责,被称为“旅游形象的面孔”。通过乡村旅游景点的视觉形象建设,旅游者能够最直观地了解和感知所到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和风貌。这些年我过虽然在乡村旅游环境建设上有一定的发展,但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区的了解和感知还很模糊,甚至有一定曲解。加快乡村旅游视觉形象建设工程的发展,传递城市文化理念,增进游客感知是重中之重。

1、恢复古城建筑风貌。对于历史文化遗址地区,要从视觉形象设计上积极恢复乡村地区历史古城风貌,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开发形成城区独有的旅游吸引物,深入挖掘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要素,建成体现地方文化、具有景观价值的城市建筑,做到内外呼应。

2、完善旅游地区的服务功能,建设娱乐休闲、土特产销售和特色美食功能区。

改善城市道路,统一乡村公交。良好的城市道路和交通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又是透视传递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令人担忧,改善乡村道路,统一乡村公交的任务迫在眉睫。这主要涉及乡村道路的规划、标志物、标志图案、标志色、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等。

3、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越浓厚,市场特征越独特,其旅游形象的代表性和传播性就越强。目前乡村旅游地区虽然也有风味小吃、地方文化风情等,但品种少,层次低,还应加大旅游纪念品的统一开发,并特别注重旅游宣传制品的设计和推广使用。

除此而外,还应考虑设计旅游品牌形象代言人、地区吉祥物、户外广告、特色服务人员着装等等这些传递旅游良好形象的重要元素。

(四)设计地区行为形象

行为形象主要指旅游地区政府行为形象、企业行为形象、民众行为形象。政府行为形象就是政府对旅游的各项管理及其公共关系行为,具体包括政府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管理艺术等;企业行为形象是指旅游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对旅游者的服务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具体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着装、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等;民众行为形象主要体现为当地居民的形象,反映在居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整体素质和热情好客程度等方面。

旅游城地区行为形象的建设和管理关键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树立“服务”理念,实行人本化管理,热情主动地为旅游业搭建良好的服务发展平台,塑造“现代、公正、高效、廉洁、务实、敬业”的新形象。第二,充分利用节庆节事活动展示城市良好形象。通过系列节庆节事活动,营造出乡村的良好旅游氛围,以增强旅游地区形象的亲和力。第三,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引导和监管。旅游从业人员是游客了解旅游地区文化、认识旅游地区特色的重要窗口,其素质和业务接待能力影响着游客对当地旅游整体形象评价的好坏。政府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并推行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量化考核详细方案,着重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着装、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等方面加强考核和管理,推动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第四,引导培育规范当地居民行为。政府要将当地居民形象整体的提升纳入旅游规划之中,以宣传、教育、引导为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渠道让每一个人了解自己家乡,了解政府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政策;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身为旅游地区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笑迎天下宾朋的宽怀,让每一个人自觉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大使”的思想行为观念,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展现出个人及其城市较高的文明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

[2]顾佩娜;杨华.镇江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初探[J].商业经济,2010(3).

第10篇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第11篇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上,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总结交流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经验,部署了2013年相关工作。农业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出席并致辞。全国各省市休闲农业管理部门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近年来在全国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其他乡村经营户超过2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 400亿元,从业人员2 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各地不断拓宽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正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此外,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将联合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重点做好几项工作。包括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依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规划的落实。继续合作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吸收社会监督和参与,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继续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平台的功能,增加入库信息,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平台影响,支持服务系统良性发展。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从全国筛选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地方政府进行保护、开发,把它们变成传承农耕文化的新基地。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农业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不断提升发展内涵,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第12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农业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 农家乐

乡村旅游,英文为Rural 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a,也有些国家将其称为Agritourisme(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人们曾提出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比如: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等。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与乡村旅游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进行辨析。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英文为Ecotourism,有的学者将生态旅游概括为“回归自然之旅”、“绿色之旅”、“健康之旅”等。至于其表征形式更为繁多,以下列举较具代表性的几种:

1.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墨西哥人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他将其定义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2.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1992年所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3.Erlet Cater (1994)所下的定义为: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区政府、民众的旅游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

4.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 )定义为:提供爱护环境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保护及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5.中南林学院的吴楚材教授定义为:城市人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种旅游叫做生态旅游。

二、农业旅游的涵义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在2001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1]9号文件和有关领导在2001年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的工作要点。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解释,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严艳(2000)所下的定义为: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将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三、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

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可以参考王德刚的《农业旅游与旅游农业》以及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都给出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定义。这两位专家所指农业旅游的内涵并不包括到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的游览活动,而仅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旅游活动(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金色麦浪、累累硕果、渔歌唱晚、牧场风情等;

二是农事劳作,包括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

三是农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另外,也有人把农业观光旅游定义为: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农业效益为主,旅游效益为辅,并相对稳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农业。

四、农家乐的涵义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成都市旅游局对农家乐的定义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王秀红(2005)所下的定义为:农家乐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聚群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

五、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关系

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实际上就旅游的形式、内容、分布地域来看,乡村旅游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要比农业旅游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乡村旅游的活动也比农业旅游的活动更成熟,内容更接近自然,分布地域更广泛,因此,农业旅游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类型。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更良好、更高级的层次。相对于时下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旅游更强调对乡村资源的保护,它既包涵生态体验类的乡村旅游,也包涵不含生态旅游产品但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

A、生态旅游 B、乡村旅游C.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

[2]rw.njau.省略 ,中国乡村旅游网

[3]严艳:陕西安康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青年地理学家,1998,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