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施工企业的认识

对施工企业的认识

时间:2023-06-16 16:1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施工企业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施工企业的认识

第1篇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索赔过程是双向的,即可以由施工承包企业向业主提出索赔,也可以由业主向施工承包商提出索赔,还可能是承包方和分包方之间发生的索赔。不管由哪一方提出,索赔都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合同当事人之间一项正常的而且普遍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业务活动,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我所在的公司属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故本文仅从施工承包企业的角度谈谈对索赔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对索赔的理解和认识

(一)建设工程索赔的概念、成立的条件、起因和分类

1、索赔的概念:

建设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行为,

2、索赔成立的前提条件:

索赔的成立,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

(2)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3)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索赔的起因:

所谓索赔的起因也就是构成施工项目索赔条件的事件。具体到市政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构成索赔最常见的事件包括:

(1)建设单位单位未能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

(2)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有误;建设单位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施工现场不具备开工条件;发包人指令承包人加速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引起承包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开支。

(3)建设单位提出设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量或增加附属工程、修改设计、变更施工顺序等,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

(4)不可预见的外部障碍或条件索赔,即施工期间在现场遇到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通常不能预见的外界障碍或条件。

4、索赔的分类:

(1)按照索赔目的和要求分为:工期索赔、费用索赔。

工期索赔一般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延长工期;费用索赔是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补偿经济损失,调整合同价款。

(2)按照索赔事件的性质分为:工程延期索赔、工程加速索赔、工程变更索赔、工程终止索赔、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索赔等。

只有明白了索赔的起因,施工企业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分清哪些是可以索赔的,哪些是不可以索赔的;只有懂得了索赔的分类,施工企业才能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将可以索赔事件进行合理归类,使其一目了然,使索赔行为更具说服力。

(二)索赔依据和索赔证据

1、索赔的依据

索赔行为必须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合同文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惯例。

2、索赔的证据

(1)索赔证据是当事人用来支持其索赔成立的证明文件和资料,是索赔文件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索赔的成功与否。证据不全、不足或没有证据,索赔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索赔证据的搜集。

(2)索赔证据的基本要求:

索赔证据要具有如下基本要求: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关联性;有效性。

3、就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工程索赔证据包括:(1)合同文件;(2)工程往来函件、通知、答复等;(3)经过发包人或者工程师批准的承包人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实施情况记录;(4)施工日志、备忘录等;(8)发包人或工程师的签证及其各种书面指令和确认书等;(9)工程中的各种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地交接记录、图纸和各种资料交接记录等;(10)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订货、运输、进场、使用方面的记录、凭证和报表等。

二、索赔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懂得了索赔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提出索赔,索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索赔该搜集哪些证据,这些只是索赔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索赔,还必须依据一定程序,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出索赔意向

依据前文所述索赔起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索赔事件后,或者承包人发现索赔机会,首先要提出索赔意向,这是索赔工作程序的第一步。索赔意向通知要简明扼要地说明索赔事由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事实情况描述和发展动态、索赔依据和理由、索赔事件的不利影响等。

具体在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做法是: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承包方必须以正式函件通知监理工程师,声明对此事件要求索赔,同时仍需遵照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继续施工,逾期提出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承包方的索赔要求。

当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承包方应当阶段性向监理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二)搜集索赔证据和同期纪录

1、搜集索赔证据

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要准备索赔资料,搜集索赔证据,主要工作包括:跟踪和调查干扰事件,掌握事件产生的详细经过;分析干扰事件产生的原因,划清各方责任,确定索赔根据;损失调查分析与计算,确定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值。所搜集的索赔资料要符合前文提出的索赔证据要求。

2、做好同期纪录

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纪录。

同期纪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及过程中现场实际情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工作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三)提交正式索赔报告

承包人必须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书后的28天内或经过工程师同意的其他合理时间内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最终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如果干扰事件对工程的影响持续时间长,承包人则应按工程师要求的合理间隔(一般为28天),提交中间索赔报告,并在干扰事件影响结束后的28天提交一份最终索赔报告,否则将失去该事件请求补偿的索赔权利。

(四)索赔的计算

1、费用索赔

索赔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分包费用、现场管理费、利息、总部管理费、利润

从原则上说,承包商有索赔权利的工程成本增加,都是可以索赔的费用,但是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可索赔的具体费用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哪些内容可以索赔,要按照各项费用的特点、条件进行分析论证。

(1)人工费索赔包括完成合同之外的额外工作所花费的人工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的工效降低所增加的人工费用;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加班劳动;非承包商责任工程延期导致的人员窝工费好工资上涨费等。

(2)材料费索赔包括由于索赔事项材料实际用量超过计划用量而增加的材料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工期延期导致的材料价格上涨和超期储存费用;由于客观原因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索赔包括由于额外工作增加的机械使用费;非承包商责任工效降低增加的机械使用费;由于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原因导致机械停工的窝工费。

(4)现场管理费索赔是指承包商完成额外工程、索赔事项工作以及工期延长期间的现场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通讯、交通费等。

2、工期索赔

(1)工期延误与工期索赔

工期延误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任何一项或多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日期迟于计划规定的完成日期,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合同工期的延长。工期延误的后果是形式上的时间损失,实际上会造成经济损失。

工期索赔是指承包商依据合同对由于非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工期延误向业主提出的工期顺延要求。

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对于承包商而言,只有发生在关键线路上的单一延误才是可索赔延误,对于共同延误和交叉延误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工期索赔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工期索赔的分析包括延迟原因分析、延迟责任的界定、网络计划分析、工期索赔的计算等。运用网络计划方法分析延误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线路上,以决定延误是否可以索赔。在工期索赔中,一般只考虑对关键线路上的延误或者非关键线路因延误而变为关键线路时才给与顺延工期。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职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出现,我国建筑管理部门不断提高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不足,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乃至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限制作用。在此前提条件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要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作用下,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以便让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1.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现状

在过去,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大多都被其内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忽略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检查与监督的职能,并希望通过这些职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为施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不高,对施工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样,即使有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的检查和监督,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目的也很难得以实现。为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必须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理论指导下,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

2.1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可以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可以通过第三方视觉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体系,在总结研究其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明,然后,通过自身的监督职能让施工企业实现限期内的整改,进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督的行政部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中的监督人员对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单就这一点来说,其指导职能就能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可以从这里更加快速、方便的获得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认识的提高,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2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到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质量监督站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着重管理和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技术水平,经常性地将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分析,让施工企业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工程所要用到的施工技术,同时,也可以让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作用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更加重视施工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细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流程,进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并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站会对本身指导职能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加强指导与检查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文件,特别是现场记录和技术文件的管理情况,让企业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强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得到强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影响,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培训工作的加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会逐步加大力度开展相应培训工作,经过多次培训,会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进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日常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因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施工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专业水平的不足等等。另外,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还可以让建筑施工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更容易体现出培训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

3.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动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导和监督水平的提高

经过前文的描述,我们已经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论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首先要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加强指导,在此技术上,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将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最终目标,并在此技术上,让其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在注重其管理与监督职能实现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自身的建筑施工质量和技术也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和学习,使得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指导职能就会更有效、更明显的得以体现,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明确,科学、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广泛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必须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日常工作中让其具有的指导职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培训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其在监督过程中的指导职能得到强化体现,让建筑施工企业在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其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川.建筑施工管理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浅谈[J].科学之友,2012(04).

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特点与重要意义

施工企业成本是企业或项目部门为了完成施工工程所需要支付各类费用总和。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施工企业实际成本经过预测、计划、分析、控制、核算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符合施工工程质量与交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预期目标。成本管理往往关系到施工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成本管理效果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与行业内地位,关系到施工企业是否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包括劳动成本、材料费用、施工技术、经营管理、施工机械、施工质量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加快,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该不断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从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交付全程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控制。

工程主要特点是施工周期长、所需投资较多、不可控因素较多,施工企业负责的施工工程通常分布较广,所以各工程需要进行单独核算管理,这点不同于其他企业。

2、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成本管理意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

由于国内建设需求,近些年来,大量施工企业发展壮大,但是大部分施工企业只注重经济发展,在成本管理方面意识薄弱。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只看重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数量,一味追求业务发展,却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浪费,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获取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而是将成本管理看作是成本管理部门或是人员职责。施工企业员工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全程配合成本管理人员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就会造成一定资源浪费。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成本管理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都有重要影响作用,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行业内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所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的施工企业,往往会逐渐失去行业内竞争力,甚至出现长期亏损。

2.2、成本管理原始资料不完整、准确

基础资料必须准确完整,才能确保经营决策科学合理。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保留各种原始资料记录、会计凭证等基础数据,且务必及时、完整、准确记录,才能反应各项目工程各阶段成本费用真实情况,才能准确分析成本管理问题,及时做好成本管理调整,为项目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数据。

2.3、成本管理责任不明确

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与发展,但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成本管理效果不佳。因为成本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与管理全过程,涉及到构建成本管理体系、会计核算、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内控制、台账建立等方面相关内容,涉及到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人员。但由于成本管理责任不明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没有得到落实,很多项目还是会出现超出成本的现象,达不到成本管理预期目标。

2.4、成本管理手段陈旧

尽管很多施工企业认识到成本管理重要性,逐渐开始重视企业成本管理,但由于成本管理手段陈旧、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胶底,导致成本管理水平不高。尤其近年来,施工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成本管理难度也不断提高,陈旧的成本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顺应施工企业发展需求。很多施工企业已经采用成本管理软件来提袋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提高了成本管理效率,也减少了人力资源,节约了企业经营成本。但还有部分施工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管理阶段,工作效率低,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胶底,导致企业经济信息回馈较慢,影响到经营决策,从而导致企业在行业内逐渐失去发展空间,无法实现施工企业现代化发展。

3、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有效措施

3.1、充分认识成本管理重要性

首先,施工企业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减少浪费,从而达到工程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科学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不得出现浪费现象;积极配合成本管理人员工作,如实提供成本管理人员需要的基础资料,像是会计信息、材料购买原始收据、人力资源开支凭证等等;不断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将各项目成本责任进行细分,落实到企业各员工,比如说,原材料采购员应该承担材料成本控制责任,综合考虑材料质量、数量、价格,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减少成本,企业员工应该充分认识自身成本管理责任。

3.2、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在选择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时,应该考虑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科学组织与管理施工。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确保在达到合同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成本设计、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施工期限,施工组织设计当中应该包括成本分析、比较。

合理计算施工阶段所需要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以及原材料数量,严格控制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使用等方面,尽量降低成本。施工人员与设备应该根据需求来配备,不得出现浪费,提高施工人员劳动生产率以及机械设备利用率,创造利益最大化。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包括人员、材料、设备、安全等各方面管理,避免因为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当延误工程交期,或是因为机械损坏、安全事故等造成额外资金投入,导致工程成本控制达不到预期。

3.3、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施工企业面临重要的发展壮大机遇,同时由于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的成本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顺应施工企业发展需求,施工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定期组织成本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与专业技术,提高成本管理人员专业性、敬业精神,督促成本管理人员工作严谨细心,敬业爱岗,不受利益诱惑。

由于成本管理影响因素不断增多,成本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增,工作难度加大,施工企业应该及时引入成本管理先进软件,提高公司成本管理电算化水平,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量,减少成本管理误差,从而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效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基础。

3.4、完善企业成本管理配套机制

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奖罚政策,确保经营决策正常进行要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工作的问题,在提高项目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成本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考核兑现的力度,通过明确奖罚来激励项目管理人员及时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资料。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督察体制,由专人督察以确保各种数据的 真实性及准确性日。

强化对项目成本的监督管理,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推行项目管理,项目是成本中心,企业是效益中心。项目成为成本中心,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不管了。相反,管理的难度更大了。推行项目管理,企业有着成本管理的责任和权力,要把人权、财权、物资采购权集中在公司,加强公司对项目的监督,抓好项目成本核算。企业要对项目成本管理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日。

4、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员的管理,但是由于施工企业项目流动性强、分布散、周期长、涉及人员众多等特点,所以其成本管理更为复杂。施工企业应该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尤其是领导层应该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与制度,不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落实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责任,最终实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化、科学合理化,为施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启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J]、工程造价管理,2005

第4篇

从当前施工企业的发展来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内部控制是实现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监督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基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施工企业不但要对内部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认真分析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要素,理清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并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法,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要素

施工企业作为经营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和制度执行效果是衡量其经营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和监督手段,在制定之初就被赋予了明确的职责。因此,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内部控制的概念,并结合施工企业实际,把握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依据财政部所颁发的关于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相关文件中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在某单位或企业的内部,为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依据自身状况所制定并实施的相关的控制方法、控制措施及控制程序等。建立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人员管理,约束企业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在内部控制的概念中,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责和作用在于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以实际监督来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满足实际需要,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目的。为此,在理解内部控制概念时,我们要重点分析其监督作用,并将其监督作用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责来看待,保证内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所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应将重点放在其监督职能上。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是施工企业建立及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施工企业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这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运行的基础。施工企业的内部监控,是指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督措施,就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跟踪评估,以便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从当前内部控制的实行来看,内部控制要想得到有效实行并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源头上入手,应根据企业实际监理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还要从施工企业的实际出发,对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等方面进行细化,使内部控制成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的推行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同时也需要企业在整个架构上予以支持。

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实行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在施工企业中得到有效实行,我们应对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结合施工企业的发展实际,构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目前来看,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发展思路应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施工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重要作用和意义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施工企业在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控制的职责和作用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促进施工企业发展,满足施工企业需要的重要手段来看待。所以,只有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二)施工企业应将内部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来看待

内部控制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不但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同时也是推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当前内部控制在施工企业中的发展来看,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行内部控制,不但是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不断发展的关键手段。为此,在施工企业中,要将内部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来看待,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

(三)施工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监督作用的发挥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主要的监督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监督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在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行过程中,对其监督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施工企业实际,重点做好监督作用的发挥,使内部控制能够成为加强施工企业管理效果和管理手段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认识,施工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四)施工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效考虑到内部控制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促进和带动作用,内部控制应在施工企业中得到全面有效的推动和实行。基于施工企业的现实需要,以及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效,并从施工企业的内部发展出发,重点探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使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达到理想效果,进而满足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施工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效。

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

从施工企业的管理实际出发,要想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结合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全面推行。综合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施工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在推行内部控制之前,需要根据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入手,积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制能够有有利的环境作为保障。从当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来看,内部控制对管理环境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做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才能保证内部控制这一有力措施得到全面实行。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从管理环境的建立和优化入手。

(二)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工程项目的影响,经营管理存在一定风险是正常的。为了保证经营管理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使内部控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施工企业应在内部控制推行过程中,积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并结合施工企业现存的风险,使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保证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使风险防范能够更好的为内部控制服务。

(三)施工企业应积极提高企业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施工企业中,内控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推行的关键。考虑到内控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施工企业应对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结合施工企业的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内控人员工作细则和考核指标,保证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并逐渐满足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提高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促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施工企业应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考虑到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进,不是单纯依靠某一种手段就能取得实效的。结合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只有积极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将内部控制系统化、规模化和流程化,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取得积极效果。为此,我们要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施工企业中做好配套工作,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全面推进。

五、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财务预算 对策

一、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一个企业的预算是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内的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则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对现金流量所作的安排,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就企业而言,财务预算是在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依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运作、经营成果及分配等资金流动所作的详细安排。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联系企业战略目标与施工过程中多个环节之间的桥梁,能够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将发展目标以财务预算的形式加以量化,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计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财务预算能够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方便企业实施有效监控与考核评测,全面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改善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多年来的财务预算管理表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大多数职能部门对财务预算管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尤其是施工企业的主管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非常模糊,致使企业的各部门员工不能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认为财务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导致制定的预算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而且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脱节,不能有效地发挥出预算作用,从而使企业的长期利益受损。

(二)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预算缺乏弹性

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尚未具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预算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参与,目前各类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施工企业对支出预算、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定期预算方法编制。然而,当企业价格、成本等因素有较大变化时,静态预算指标则会缺乏一定的弹性,很难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三)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考核和奖惩不合理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预算结果的重要因素,企业的财务预算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配合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制。目前,尽管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认识到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财务预算考核中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看重财务预算的定期编制,不注重考核,这样编制的财务预算文件,缺乏实施的的可行性,得不到企业各部门的重视,员工也不会努力完成这些目标。二是,企业对财务预算的考核还没有明晰的奖惩制度和严格规定。在对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常常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而被考核单位则过多的强调客观影响因素。这就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同时降低了财务预算对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

(四)财务预算管理对市场灵敏度不够,不能合理进行市场预测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使用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财务预算管理的编制来源于一些没有进行调查研究且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的数据。因此,不能合理的进行成本的控制和市场预测,更不能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

(五)财务预算管理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用成本,这不仅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而且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成本增高,使得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常常会因预算安排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或者因为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重视财务预算管理,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促进作用,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同时可以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提供衡量标准,使内部控制得到强化。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各级领导的管理水平。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意识到财务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要求企业的各部门员工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将财务预算变成企业上下共同参与的综合预算。只有企业内部的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加强施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结合相关规定,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委员会,负责施工企业的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各决策层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加强领导,明确委员会各成员的责任。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地参与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同时,决策层应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给予极大的鼓励,及时地沟通和协调上下级之间、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权益与责任,调动各个部门参与财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财务预算的可行性。

(三)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预算管理目标,可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着眼于长远利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远见意识的财务预算表现为企业的短期行为,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发展,更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的财务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符合,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企业的发展目标将直接决定财务预算的重点编制内容和预算目标如何选择。财务预算只有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才能具有更强的执行力。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先对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为财务预算管理的编制工作确定正确的思考方向。

(四)遵循编制基本原则,正确运用编制程序和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在预算编制时要统一财务预算指标,并按照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根据各预算执行单位的不同编制不同模式的财务预算,并以现金预算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形式反映。编制财务预算时应按由下至上搜集资料,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最后经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作为企业的正式预算方案。同时,企业应积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动态管理。例如:采用零基预算,不受现有项目的限制。实行滚动预算,及时调整近期预算,实现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使管理人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五)严格财务预算的执行,并加强考核力度

首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是整个预算的关键环节。财务预算一经确定,企业各部门必须严格认真地执行,力求每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联系起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应有的控制力。另外,要定期分析预算执行的情况,找出实际指标与预期指标的偏差,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及更正。其次,要加强考核力度,对财务预算的考核是建筑施工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应根据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奖惩措施。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充分搜集相关资料,从不同层面反应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财务预算的执行偏差,各预算执行部门应客观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实施公正的奖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六)加强资金管理,重点抓好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的费用相对较大,资金需求也比较集中,但对大多数施工企业,资金的管理比较散乱,而且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证货币资金的拨付符合预算要求,而且安全可控。同时,利用资金手段调控成本预算的执行,考虑资金的占用成本,制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率,有效地降低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应重点抓好建筑材料的采购管理,从根本上加强成本预算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金吉.施工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0(3).

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合同管理 对策 建造合同

建筑市场的日益成熟,迫使施工企业需要在利润空间上争取生存下去的机会,为此,对于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必须面对的问题和通过改革实施的相关手段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施工企业竞争日益加剧

置身于21世纪,我们所无法改变的是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的是走着一条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说到的是在这发展的道路,走过来的企业绝对是不容易的。这时候,每个企业都想着顽强的捍卫自己的领土,然而,总是有很多很多倒下去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无奈和悲愤之中,我们应该做到的,也不仅仅是在望着伤疤后掉下眼泪,而更多的是在泪水中需找强大的理由。

作为人类无法缺失的一个行业,建筑施工,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毋庸置疑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产生的企业压力,是的,施工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国际上的竞争,而在这些竞争中,我们不应该只是关心其表面上带给我们的失落,而更应该关注到其竞争背后的若干问题,施工为例,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施工的高质量高速度,或许更多的企业也开始选择趋向于为企业成本的降低入手,切合实际的把各方面材料费、人工费等控制下来,并以此为突破口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谋定好的前进路线,不失为可取。如此,施工企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深刻了,是否,你能真正的将企业各个方面的成本降低;是否,你能真正的降低施工工期并卓有成效的完成预期目标;是否,你能够在面对强敌来袭之前做好下一步的准备,这一切,都决定了施工企业在发展路上的思考。

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现状

就目前企业竞争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施工企业也在艰难地需找着自我生存空间,据资料显示,施工工程利润已经日益减少,有甚者称其主营业务的平均利润率不足百分之三。面对如此局势,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现阶段的施工企业正面临着自我瓶颈式问题,既其问题多是出自于企业本身的成本管理不妥所造成的,首先问题出现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其对成本预期计划模式的生搬硬套,多数预算模式更是常年不变,根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甚至于材料价格的浮动也没有预计在内,可想其造成的后果,于此同时,企业的成本控制观念也没有适时的更新换代,依旧没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也成为束缚施工企业发展的一道枷锁。

(二)施工企业的观念问题

一个项目的成本管理,就其本身而言就不是一个企业里的个别人员的事情,它更应该是全体人员在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并且通过施工生产组织和施工过程来实现。但是在现实中的施工企业中,却有着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都很清晰,但是在全员全过程方面缺乏考虑,类似的情况如常见的窝工现象,组织施工的人员因为未能全局地看待整个工程,就会为了赶工期而增加原有的人力和设备等,这将造成的后果是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全局意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这其中,陈旧的施工管理理念以及不在使用于现代施工管理理念,就目前来讲还是有很多企业对于成本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出现了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工不能彻底的了解自身成本方面的责任和目标,但失去了总目标又离散了部分间的目标,这将导致内部各个相互关联事宜不统一。甚至在某些成本预算中出现了对立矛盾的情况,对于独立后顾此失彼的问题,目前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三)施工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摆脱做决策时对信息的依赖性,施工企业更是如此,准确地提供成本分析报告对于一个施工企业的重要性,是其他职能部门所无法取代的。但是,在陈旧的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往往无法在成本预测上作出多大的贡献,也无法在整个过程中有过多的调控,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问题之所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了财务账目上的预算超支,将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补救的方法和措施,而根据传统的施工队伍,能做的便是在施工中停止不前或是无奈的继续,核算体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于此同时,一套完好的项目成本控制体制也是很重要的,就传统的成本管理上,是没有所谓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的。在没有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之下,相关部门之间便失去了制约和激励;有的施工企业简简单单的把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这种孤立式的体制将导致信息的单一和匮乏,如此类似于困兽斗的情况使得成本管理难以到达设想的标准以及要求。

(四)施工企业内关于成本管理的制度问题

企业内有一个好的制度,对于管理和执行两方面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措施,然而,这一点在目前的施工企业来讲还是一个很难做到的层次,而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制度的缺失,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按施工项目成本来讲,没有关于一个好的制度,那么人员在对于各个施工方面的测算,就存在不精确的现象,这必将导致全员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不足。各顾各的局面一旦出现,就必将造成工程上的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等方面的难易控制和管理,或是有的人过分强调工程质量,或者有的人过分强调工程工期,过分之后渐渐地趋向于盲目,从而造成极其容易忽视关于质量或是工期对于成本的关系,这时候工程成本的格外升高也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五)施工企业的合同问题

这将是本文一个重点关注的内容所在,原因是合同管理问题,存在于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施工企业当中,施工企业较容易忽视合同管理。这一方面在发包方进行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其中的招标文件包含的各个合同条款指定方面都趋于苛刻,同时发包方另行分割发包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在经营方面和管理方面就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然,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困难之下许多施工企业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十分不注重合同的签订。比如说,施工企业中签订的合同的时候,会认为合同在招标文件中早已有了相关约定,便随意地按照发包方所给的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进行套用,丝毫没有在签订之前进行逐一的研究;甚至比如说有很多企业在签合同的时候,连固定总价合同和固定价格都没有认真的研究过,这样的情况在当前中国施工企业中早已屡见不鲜了,曾经一家深圳建筑工程公司因为未认真研究合同而匆忙签订,合同工程于1996年5月停建,同年8月复工。待施工完主体工程后,于1996年11月工程再次停工,直至1999年8月才完工,其中额外产生的现场工人窝工补贴费、手脚架工程费用补贴以及机械停用费用补贴等,合计超过116万元,由此可见合同问题对于成本的影响。

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作出的努力

(一)施工企业应该在成本管理认识上的提升

企业其实就像一个人一样,当一个人希望切实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寻求觉悟性突破。那么就是说企业如果要在成本管理上有所作为,必须要做的就是真正地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一个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付诸实际,比如,面对《建造合同》,企业改变以往的看法,对其认真地对待;又如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对整个建筑市场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够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和估算各个相关情况,如对于材料价格的估算和对于工期的预算等,并且要保持对于市场的严谨态度。我们要注意到的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仅要在管理层上所有,同时企业需要培养各部门人员也加强这个意识,一切还要从实际出发。

(二)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体制上的完善

体制完善的做法有多种,通常企业在其源头上可以通过确立施工项目经理职责和施工项目承包责任制,进行相辅相成式的工作方式,由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主要条件之一。同时我们注意到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项目于企业和职员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真正解决之前说过的“大锅饭”问题,也强化了项目管理的法制化。前面提到的企业在核算体制上的缺失,企业可以从实处做起:首先是对各项资金在收入、支出等方面做好记录,同时建立起一个比较健全的核算体系,同时在规范施工项目的成本问题上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成本的相关记录的管理,然后在对各手续凭证上,做好周转、验收等环节上的记录,这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这也有利于给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后台保证。而较之其他方面,成本管理体制也需要将人工成本、工期成本等包含入内,做到体制上的不断完善,提供一个强大的成本控制机制。最后,对于确立一套好的合同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在节制成本上作出卓越贡献。

(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执行强度

一项工程的执行,说到底其实是整个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所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执行上,同样也是需要企业的每一份子去努力践行的,不论你是搞技术的,还会搞材料的,都不应该将自己独立起来。成本的节约,靠的是一环扣一环的配合执行,搞材料的懂得要采购更为低价的材料,搞技术的要懂得保证工程质量,也只有更为有效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够在通过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到达企业的更高效益。同时,在成本控制管理的执行上,我们还应该重视质量成本以及工程成本等的控制;企业要在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质量成本的基础上,用短工期实现高质量。我们不应该为了缩短工期而失去总体控制,注重工期和成本间的关系,并把工期的调整在一个最佳时间点上,此为上上策。

(四)关于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问题

之前分析到,目前的施工企业的签订合同上所存在的疏漏,其实在这一方面上讲需要注意的事项涉及多重。我们可以从《建造合同》的实施上来分析合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关于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首先企业通过编制建造合同预算,合理地确定下合同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同时合理地选择完工百分百确认方法和确认合同的收入成本以及毛利,从中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也更加真实地对整个成本控制做好铺垫工作,一系列的建造合同中体现出更为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水平,按照《建造合同》的实际操作上来讲,首先,施工企业要做到确立合理的合同业务流程,然后认真地研究合同,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施工企业和业主的合同,还包括施工企业和外协队间的合同。合同的研究需要全面周到,既对每一条条款的认识上,最好能够结合实际数据,通过掌握的相关信息对条款做出判断。管理层之间必须保持不同的职能,这样不仅保证了在对同一问题上不同层面的要有不同的看法,也保证了对问题的透彻分析。比如,搞材料方面在成本上的看法自然不大与搞技术方面的相同;合同的研究同时要翔实细致,诸如之前讲过的对于某一条款的认识不足的情况便实在不应该出现了;施工企业同时应该注意到条款方面出现的相关漏洞,之前分析的条款漏洞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之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里,施工企业在没有对条款上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不可贸然的签订,可以在咨询有关的专业人员的情况下,确定了各个条款的可行性,之后才是决定是否签订。

四、结语

当代施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欲想在残酷中生存下去并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来保持强大,务必要深刻地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影响,或许每个施工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许各个管理体制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大的方向上,每个施工企业都需要成本管理。好的成本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开源节流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它更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作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它能带领施工企业在最后的战斗中已经富有生命力,这一项集企业整体性、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全动态的投入——成本管理,也必将确保施工企业走向一条更为优化、更为低耗、同时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拥有比其他企业更为优化的成本管理,也必将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穗明,蒙子成.施工企业如何实施成本管理[J].石油化工建设,2005;5

第7篇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逐渐加强,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取得迅猛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产值不断攀升,但却面临高额成本、经济效益增长有限的困境。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成本控制还没有得到部分铁路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仍是粗放式经营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铁路施工企业将精力放在工程投标竞标上,当争取到兴建工程项目的权利后,却又出现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责任成本管理流于形式。许多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落后,责任成本管理要求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责任成本管理的精髓,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预算安排与执行“两张皮”,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1]。

第三,责任部门范围太窄,认识上存在误区。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与他们没有关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技术、物资、安全、质量、经营开发和人力资源等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无法得到很好地发挥。铁路施工企业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而且不会自觉将其转化为日常工作中控制成本费用的行动。

第四,缺乏可操作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依据。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是实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对其的制定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他们无法科学地预见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的趋势,而且没有考虑到该工程项目的现场环境及施工条件等,甚至有些铁路施工企业仅仅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简单地确定了一个降低成本率和降低成本额。在项目成本控制措施方面,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二、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源泉,也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影响,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包括,他们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而仅仅是重视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他们忽视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成本控制,而仅仅关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等。

第二,组织管理方面。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是委托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企业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控制管理部门,所以一旦发生成本失控,财务部门则无法负担起成本失控的重大责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使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承担起成本控制的主要责任,不断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已达到企业成本成本控制,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施工方案方面。首先是许多铁路施工企业为了方便施工,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其次是仅简单地套用以前的施工方案,不考虑适时调整成本预算与成本控制;第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继续使用以前使用过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对于项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方案是项目完成的基础,没有统一的筹划,任何一个项目都会是一盘散沙。

第四,成本控制的方法方面。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缺乏严谨的事前成本预算和严格的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是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此外,许多成本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合格的专业素养,而ABC管理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在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还未普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效果[2]。

三、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科学化

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施工成本,对铁路施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还需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推行价值工程优化施工方案。价值工程作为一门现代成本管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铁路施工企业要达到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功能效应,同样可以利用价值分析等方法对施工项目做多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从中选取最佳方案,以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从管理效果来讲,组织措施如果使用得当,解决问题的程度和长效性都会好一些。首先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与项目部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对本项目成本控制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过高、项目亏损、责任不明等问题。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定额。企业内部定额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3]。要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成本,要求企业知己知彼,了解本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的薄弱环节,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挖掘潜力,在各个管理环节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企业定额控制在较低的成本水平上,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炜.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第8篇

我国施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范围逐渐扩大,因此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概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要素,并分析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控制;建立;制度

0 前言

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行业规范水平也在随之提升,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当下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已经成为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控制要素

根据财政部办法的企业内部控制等文件中可以找到,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或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顺利进行,预防、发现并纠正错误、舞弊行为,从而确保企业财产安全,保障法律规章制度在企业中落实,而制定的相关控制措施、方法等,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建立、运行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以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施工企业的机构设置、治理环境、人力资源政策、全责分配和企业文化等,这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就为控制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完善提供了保障。

2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当代企业是以权责分明、产权明晰、科学管理和政企分开这四点作为制度的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健全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如果企业拥有有效而完善的控制制度,就能够防止弊端和漏洞,对企业各部门的活动有很大促进作用,也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岗位责任制的实行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加强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为企业更好的做出经营决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的。

施工企业所使用的材料品种很多、施工周期又长,受到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也较大,通常作业点多、战线长且价格浮动较大,所以企业施行管理的难度较大。而且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存在有章不循甚至无章可循的现象,所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非常重要,能够尽早发现对经济效益有影响的因素,及时调整决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企业治理结构基础不合理

企业治理结构已经成为企业制度的核心,更是企业能否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对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已经建立了相关政策和规范,其中内部控制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今施工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监督和经营权尚未理清,更没有明确法人主体的责任与权力,因此在实际的运行中,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人员之间经常出现任职较差的情况。

3.2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仍需完善

根据施工企业的整体水平来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本完成,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是在一些施工企业中,仍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国有施工企业或国企改革施工企业的内部虽然有完善的股东大会等制度,但是在实际施工运行中,法人治理机构仍然不够完善。

3.3 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认识浅薄

很多施工企业只重视施工,而对于经营管理等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运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内部控制的认识停留在会计控制、成本控制和资金控制等表层上,这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有很大阻碍作用。很多施工企业在监督力度上也有欠缺,通常来说,企业监督评审是由资深企业内部审核来进行,很多企业内审执行者是该企业财务部门的分支部门,而这个部门对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管理人员在责任意识上不清晰,导致内部控制效果较差,而且主观上来看工作人不仅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自然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3.4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完全遵守全面性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设计,而是将控制制度程序简化,导致很多重要控制环节的制度不完善甚至没有,这会给企业发展留下隐患。例如施工企业没有制定详细的材料采购制度以及领用制度,这就导致企业采购工作要完全依赖于采购人员素质,无法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在材料日常管理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材料出入库和领用情况的记录和管理,因此在材料的数量、质量和领用情况都无法进行控制。施工企业会存在分包情况,会有一些施工企业没有指定结算控制和监督措施,这可能导致分包工程款的结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不法员工会利用私权谋取私利。

3.5 信息化水平较差

施工企业生产的流动比较强,而且施工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应该很强,这样才能便于施工项目现场与公司总部及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约束各部门行为。例如我国规模较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中采用了移民系统管理软件来实现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有效的对工程各阶段进行控制,确保工程正常进行。但是如今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较为落后,而且没有信息技术专业团队,较低的信息化水平导致施工信息无法顺畅传递,最终无法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求。公司总部和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及时获得施工信息,导致无法约束项目建设,而且信息失真现象发生的也较为频繁,这些都提高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

4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的措施分析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组织上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仅次于矿山行业的事故多发行业,搞好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功能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根据安全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自身要求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文化,它符合施工企业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基础条件,适合施工企业的地域、时域的需求;它传递着施工企业关于安全的目标、方针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宣传了安全管理的成效。

2.认识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把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结合,使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使之更直观具体、更生动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与工作,让相对较为抽象的理

论更易为施工企业全体成员所认识、所理解和接受。

二、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1.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自身的需要。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管理的其他环节创造先决条件。构建安全文化,能够增强管理上的道德含量和安全意识,符合施工企业所有人员的客观实际及生产场地的特征,是解决所有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有效形式;构建安全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安全思维定式,把搞好生产安全管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给施工企业的安全系列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施工企业的管理至今已历经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三个阶段,而安全文化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第四个阶段,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3.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弥补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缺陷的需要。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

三、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管理技术的灵魂科学,它发挥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安全文化首先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称为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施工企业要培养和体现职工群体意志、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施工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着眼于造就人的品格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榜样示范等,在施工企业成员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冲破各种不良影响的桎梏,把自己的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建筑业的振兴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促使施工企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

2.管理文化。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又包含以下三种文化: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安全,实现施工企业的奋斗目标。施工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劳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的规章制度,使所有人员的工作、生活行为有章可循,使考核、督促有据可依。制度的建立,不仅能成为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应是激励成员前进的动力。这些制度应该具有法规性,需不折不扣地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定性定量相宜,并要具有连贯性,易于贯彻执行。(2)目标文化。目标文化应体现施工企业的发展内涵及企业特色。施工企业应对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根据自身的客观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为社会输送合格建筑产品的责任,确定施工企业的定位目标、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施工企业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现实,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施工企业对外作出的承诺,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对内则产生一股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3)行为文化。安全文化也是施工企业的一种(转上页)(接下页)行为文化,包括全体成员要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等。

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

既然安全文化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就像安全管理可以弥补安全技术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以良好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施工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任何经营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产品生产周期长、企业管理涉及面广等方面的特殊性,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其经营活动存在的风险更大。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没有建立完善的重大风险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导致许多建筑企业不能及时防范和应对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对企业存在风险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的评估,最终规避或将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限度,进而确保资产安全和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因此,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薄弱,缺乏加强内部控制的原动力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习惯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认为靠经验来施工方便,特别是施工项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到位,觉得是浪费时间甚至影响了正常施工,导致企业人员配置、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不合理,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员工缺乏控制意识,各项制度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力很弱,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许多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没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项目施工前期没有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分析,只想着如何加快施工进度。由于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很多只限于发生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三)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施工企业习惯于按传统的方法管理项目,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更谈不上风险评估,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内部牵制,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及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等内控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四)缺乏信息沟通制度,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有用性不能保证

由于施工企业项目所处的环境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信息沟通受到影响,加之企业没有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得到及时验证,信息传递不及时,不能有效指导施工企业及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的有用性也就无从体现。

(五)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内控缺陷不能及时反溃

施工企业由于偏重于工程,对内部监督不够重视,没有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使得内部监督不到位,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内审机构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对项目存在的问题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改进项目管理。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严密的监督和制约,使企业各部门既相对独立又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费用。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将施工企业投标、工程技术、财务、安全、机务和材料、人力资源等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施工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

(一)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工作,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创造条件

1、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受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且多在户外施工作业,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增大了施工企业的管理难度。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

及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使每个部门能在内控体系中实现独立性与协调性能有机结合,有效地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位

内控制度的实行要靠人来完成,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与企业管理的观念相一致,让每一个员工都体会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落实到位,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现对企业的科学管理。

(二)加强风险评估工作,降低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面临的风险更大,风险评估更为重要。施工企业项目在中标之后,首先要对项目所有的信息进行及时、透彻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定期进行风险分析,重点关注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采用内部牵制、严格授权审批等控制措施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环境和过程的特殊性,管理难度较其他企业大,要实现项目经营活动的可控性,必须严格执行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相分离,各业务活动相互关联且相互制约,确保施工中各项活动的规范性、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对重大的业务事项要实行联签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避免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和个人主观意见导致的错误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与沟通制度,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在当今信息时代,施工企业应根据内部制定的内控制度,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信息的共享,进而更好地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企业与施工项目间应通过办公网络、信息系统、会议等方式进行及时沟通,定期召开经济分析例会等,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下阶段的工作方法和计划,确保各类信息在公司内有效传递并服务于各项管理活动,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五)建立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增强内审机构独立性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资金多,施工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大,更应建立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发挥内部审计在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作用。为了能实现有效监督,必须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能客观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内控缺陷,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促进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

总之,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风险,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红星.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研究.2012,12:38-39

[2]蒋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创新思考[j]. 企业研究.2011,20:40-41

[3]罗俊.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财经界.2012.4:76-78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开壮大起来,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然而,由于我国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制度建设并不完善,行业自律监管制度也相对滞后,致使当前建筑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局面,低门槛的施工认证与监管导致施工现场监管十分不到位,施工现场对物资管理、成本控制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那么就必须对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1 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企业对现场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足,有效投入不够

当前,许多建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认识不清,对安全规范操作的执行力度也不强,这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十分不利。同时,施工企业在管理中,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分配不够明确,致使现场管理者不能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并且对于日常施工行为也缺乏认真的检查,对现场的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仅仅是走过场,并未真正地重视。许多施工企业对现场的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无论是施工防护措施还是职工生活设施,都缺乏足够的投入,导致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与生活的环境。

1.2 施工企业各环节衔接不紧密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各生产组织部门合力、有序地开展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组织管理成本。然而,在当前的建筑施工现场中,施工企业本身的制度建设就极不完善,内部各项管理体系也不周全,对内控制十分混乱,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造成了施工企业各个环节的衔接不紧密,施工设计、施工分配、现场责任、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在生产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生产效率低下。

1.3 现场后勤管理极不规范

施工现场的后勤管理是现场施工的基础,尤其是物资管理,对生产行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后勤管理也是现场施工问题最多的环节。一些施工企业对于现场物资的管理非常不规范,材料储放无序,对特殊物资材料的防护也不到位,造成生产物资的损耗或锈蚀。同时,对于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管理也不及时,部分设备利用率低,经常发生窝工情况。

1.4 施工工艺不完善,对人员的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到人

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直接施工人员并未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其业务能力较低,对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对于发生安全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较差。施工企业出于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对于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十分缺乏,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也没有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致使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2 加强建筑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为了科学地应对在施工现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管理,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项目优质、高效地完成。

2.1 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

要提高现场管控效率,那么施工企业就必须从思想上进行转变,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然而,一些施工单位本身规模不大,承建项目也较小,而安全生产仅仅作为一种口号或者应付上级检查的方式,管理者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地重视安全生产,也并未严格要求员工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范,导致现场施工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从上到下真正转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在施工现场大力宣传安全施工知识,提高现场人员的警惕性及危机意识,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2 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施工顺利、有序进行的基础,企业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那么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做到有章可循。

2.2.1 健全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企业要以项目经理制度为依托,建立一套以项目经理、现场安全管理人、现场技术负责人、各分部分项管理人以及基层管理组长为成员的现场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各科室责任人的职责与义务。

2.2.2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要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各级负责人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应负的责任,签署相关责任状,将每一项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

2.2.3 加强与工程监理单位的合作与沟通,根据企业现场施工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避免现场管理的随意化。

2.3 强化现场控制力度,严把质量控制关

施工企业要加强现场控制力度,将施工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控制范畴之中,以切实地统筹全局。对此,企业要从施工设计、人事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来严把质量关,有效控制现场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审核制度的建设,将审核监督贯彻与各个生产环节之中,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汇审与讨论,对技术人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财务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最好会计审计工作,加强对物资材料的质量监管,并且在储存过程中勤管理、勤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2.4 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内部行政管理

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单元,他们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生产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操作能力缺乏的现状,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坚持培训-考核-上岗的管理原则,对新入员工要坚持进行严格的培训,加强其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培养。企业在施工现场必须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做好宣传工作,避免“光喊口号”而无真正行动的行为,消除管理者与员工的侥幸心理,从而保障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成本 控制

 

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未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经验,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环节,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 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 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利润,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