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1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开发区审计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为目的,积极创新涉农资金监管方式,强化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干部涉农资金管理职责,确保涉农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和谐。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行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进一步前移监督关口,下沉监督重心,探索建立监督到位、监管有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涉农资金监管机制,实现涉农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资金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更加安全、使用效益更加显著、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明确职责、就近就地。乡镇政府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责任主体,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在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包村干部代表乡镇政府履行涉农资金监管责任,充分利用包村驻点的便利,就近就地开展涉农资金监管。
(二)多方联动、发挥合力。监察、财政、发改委、教育、民政、住建、交通、农委、水利、卫生、计生委、审计、林业、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支持配合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加强对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业务培训,督促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包村干部履行涉农资金监管职责,多方联动、齐心协力,整体推进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包村干部要重点监管项目类资金、补贴类资金和村级集体“三资”,突出把握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三个监管环节,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作用,确保涉农资金运行公开、透明、安全。
(四)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择槎水镇和黄泥镇2个乡镇进行试点,2015年上半年,在总结完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推广。
四、主要内容
(一)补贴类资金监管。按照“部门管事、财政管钱、乡镇管册、银行管发”的方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强化补贴补助资金政策落实。重点监管政策宣传、调查摸底、评议程序、张榜公示、对象确定、动态管理、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实现资金监管常态化。
(二)项目类资金监管。发挥乡镇就近就地监管优势,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重点监管涉农资金项目的规划、申报程序、公开公示、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实施进度、检查验收、决算审计、资金报账、项目后续管护责任制落实和项目档案资料立卷归档等工作。
(三)村级集体“三资”监管。完善“三资”委托服务机制,实现“三资”归口管理,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包村干部的监管职责,在村级财务和村务重大事项上,实行“四议两公开”,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监管,重点监管财务收支的规范核算,资产资源的有效管理、处置和保值增值,以及债务的防范、控制和化解等。
五、试点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 日—11月30日)。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确定试点乡镇,搞好干部培训,为试点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二)试点阶段(2014年12月1日—2015年5月31日)。选择槎水镇、黄泥镇开展试点,为全县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县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程参与试点,及时发现和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
(三)总结完善阶段(2015年6月1日—6月30日)。县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为全面推行做好准备。
(四)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7月1日后)。在全面总结提升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扎实推进,县政府成立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好落实。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负责包村工作,特别对工作基础差的村要精心安排包村干部。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与各包村干部签订监管涉农资金工作责任书,明确权力、责任和义务。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积极支持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的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即是通过预算对组织经营目标(主要是利润)予以确定、监控的系统,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计量、分析、反馈、奖惩、审计和技术支持。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与成本费用预算和资金预算作用相比,全面预算管理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在物流园区的运用成效并不理想。相对于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弥补其中的缺陷,我国从2000年逐步推行了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及收支两条线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但在物流园区的预算管理执行中却诸多“水土不服”:如预算编制较粗达不到精细化管理;执行绩效低下,执行不彻底或执行困难;园区项目缺少持续有效监督等问题。这都对物流园区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考验,笔者拟就本单位财政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浅析和探讨。
二、长沙金霞开发区实行全面预算的基本情况
(一)金霞经济开发区基本概况
金霞经济开发区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北部,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首批重点开发区,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含金霞、沙坪、鹅秀、高岭、青竹湖五个组团。其中,以金霞组团为核心区,主要布局物流服务设施,包括:长沙港、长沙火车货运站等省、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设施;同时与鹅秀、沙坪、青竹湖和高岭组团进行商贸地产、出口加工、大运量工业、高新技术、物流装备制造、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共拥有五大物流平台:即长沙海关金霞办事处、长沙港、长沙铁路货运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联运物流中心。“十一五”期间,金霞园区经济提速,跨越发展,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8亿元,年均增长在54.7%;物流货物吞吐量达1432万吨,年均增长72.1%;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4亿元,与预算基期2006年相比(不足0.4亿元)大幅上升。先后获批“中国物流实验基地”、“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并荣膺“湖南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与“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十二五”时期,园区将“提升综合实力、争创国家园区”作为奋斗目标,新建市政道路59条,里程总计85公里,完成投资68亿元,新增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由此城北发展空间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园区的区域价值明显提升。
(二)园区近年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三年,是园区从“建设园区”到“经营园区”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自此,园区为实现财政预算资金的有效分配、执行与监督,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根据国家《预算法》要求,结合园区具体情况将预算分为了两个部分,即园区管委会财政基本收支预算与平台公司及各建设指挥部资金计划。对管委会年度财政收支、公司指挥部资金收付实行年初全面预算、季度分项分析、年中稍作微调、年终绩效考核的严格控制管理。
三、当前园区全面预算执行中所面临的困难
(一)收入任务执行中的困难
1、园区定位性质造成税源及财税收入不成正比
金霞经济开发区定位为物流园区,由于区域内占据园区很大面积的基础配套服务项目和部分物流项目都是国家减免税收或税收直接上缴中央国库的单位,如园区的粮食物流项目:湖南粮食集团、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等占地面积近两平方公里,但这都是国家免税单位;再者,长沙港等项目,由于货物吞吐量不大,对园区的税赋贡献极低;另外,像长沙海关金霞办事处、长沙铁路货运站、即使在提升园区的品质方面具有很大贡献,但每年的海关关税和铁路货运都是中央级税收,对园区总量税收统计方面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物流园区的定位决定了金霞占地较大、但税源及财税收入却不能与之成正比的现状。
2、国家及地方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影响了园区收入完成
近几年,国家及省市几次税务政策调整,对园区收入的冲击相当大。首先,是国家的“营改增”税收政策调整,然后省、市这几年也相继对税收范围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对园区的根本影响就是园区所享的地税收入——营业税的税基大幅减少,而园区税收主要来源在于营业税。尽管各级地方政府在税务政策调整时设立了一个前提就是:保基数。保基数对于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地区还是提供了收入保障。但对于近年飞速发展、优质入园项目遍地开花的园区在财税收入上实际是得不偿失。
3、园区地域涵盖面广影响了财税收入分享财力
园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涵盖范围宽广。涉及征收管理的国、地税务局、科室、所等多达九个,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日常税收征管中,往往主观地认为进驻园区的大型企业具有健全、规范的财务系统和较强的依法纳税意识而基本执行无异议审核;目前,纳税人自行网上申报纳税,对落地园区的大型企业缺乏业务辅导与政策咨询,难免出现税收监控的漏洞;而园区有的企业征管单位是科室,而有的征管单位则是分局,此种情况对园区的统计和体制结算工作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到园区实际的分享财力收入,对税收的征管效率与质量造成影响。
4、园区固有土地收益日渐缩水影响了园区整体收入
园区多年一直享受上级政府对园区制定的关于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返还等优惠政策。随着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对各级政府以前制定的优惠政策进行严格控制;加之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投资商的投资信心、投资能力、投资扩张愿望都有所下降一些优势项目、重大项目无法顺利落地,致使园区土地收益空间越来越窄,对园区整体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二)支出完成执行中的困难
园区预算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办公经费支出,多年来都严格遵照预算制度执行,年度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增加经费支出。而在实际的年度支出执行中,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是主要的困难。按现行的财税体制,区一级能够分享的税收财力占总税收比例为19%左右,而园区所能分享到的税收更少。加上园区内的工业物流用地出让地价极低,前期拆迁投入与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园区盈利为零、甚至成本倒挂。而园区承担的没有纳入省、市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少,园区要发展,基础必先行,这也就意味着园区不得不承担包括道路、特勤消防站、污水厂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事权”,但未获得任何相应的收入支撑。这种支出与收入上的不对称与不平衡对园区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造成了一系列影响。针对上述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遇到的多种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从而实现园区长远的战略规划。
四、完善园区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探讨
(一)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
2014年开始,金霞开发区已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园区可以借此明确职责范围,具体到预算管理中可以考虑,凡未纳入市政府对考核园区范围又无上级财力支撑保障也不是园区重点建设的项目,不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资金。
(二)进一步完善园区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科学性、执行力,兼顾绩效管理原则,对项目支出管理做到保证重点、统筹兼顾、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强化园区预算执行和监管力度
法组织收入,确保收支平衡。预算收支应严格按照年度批复文件的方案执行。加强对园区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管,上级财政部门对园区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园区的预算执行情况、建设项目的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四)优化征管大环境提升服务品质
关键词:物流园区 全面预算管理
在改革开放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下,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各级政府提高该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园区财政局兼具上级财政派出机构和园区内设机构的双重管理体制,财税预算收入的完成和项目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财政人需要进一步思考、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国内物流园区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现状
全面预算管理即是通过预算对组织经营目标(主要是利润)予以确定、监控的系统,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计量、分析、反馈、奖惩、审计和技术支持。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与成本费用预算和资金预算作用相比,全面预算管理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在物流园区的运用成效并不理想。相对于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弥补其中的缺陷,我国从2000年逐步推行了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及收支两条线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但在物流园区的预算管理执行中却诸多“水土不服”:如预算编制较粗达不到精细化管理;执行绩效低下,执行不彻底或执行困难;园区项目缺少持续有效监督等问题。这都对物流园区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考验,笔者拟就本单位财政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浅析和探讨。
二、长沙金霞开发区实行全面预算的基本情况
(一)金霞经济开发区基本概况
金霞经济开发区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北部,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首批重点开发区,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含金霞、沙坪、鹅秀、高岭、青竹湖五个组团。其中,以金霞组团为核心区,主要布局物流服务设施,包括:长沙港、长沙火车货运站等省、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设施;同时与鹅秀、沙坪、青竹湖和高岭组团进行商贸地产、出口加工、大运量工业、高新技术、物流装备制造、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共拥有五大物流平台:即长沙海关金霞办事处、长沙港、长沙铁路货运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联运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金霞园区经济提速,跨越发展,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8亿元,年均增长在54.7%;物流货物吞吐量达1432万吨,年均增长72.1%;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4亿元,与预算基期2006年相比(不足0.4亿元)大幅上升。先后获批“中国物流实验基地”、“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并荣膺“湖南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与“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十二五”时期,园区将“提升综合实力、争创国家园区”作为奋斗目标,新建市政道路59条,里程总计85公里,完成投资68亿元,新增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由此城北发展空间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园区的区域价值明显提升。
(二)园区近年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三年,是园区从“建设园区”到“经营园区”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自此,园区为实现财政预算资金的有效分配、执行与监督,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根据国家《预算法》要求,结合园区具体情况将预算分为了两个部分,即园区管委会财政基本收支预算与平台公司及各建设指挥部资金计划。对管委会年度财政收支、公司指挥部资金收付实行年初全面预算、季度分项分析、年中稍作微调、年终绩效考核的严格控制管理。
三、当前园区全面预算执行中所面临的困难
(一)收入任务执行中的困难
1、园区定位性质造成税源及财税收入不成正比
金霞经济开发区定位为物流园区,由于区域内占据园区很大面积的基础配套服务项目和部分物流项目都是国家减免税收或税收直接上缴中央国库的单位,如园区的粮食物流项目:湖南粮食集团、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等占地面积近两平方公里,但这都是国家免税单位;再者,长沙港等项目,由于货物吞吐量不大,对园区的税赋贡献极低;另外,像长沙海关金霞办事处、长沙铁路货运站、即使在提升园区的品质方面具有很大贡献,但每年的海关关税和铁路货运都是中央级税收,对园区总量税收统计方面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物流园区的定位决定了金霞占地较大、但税源及财税收入却不能与之成正比的现状。
2、国家及地方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影响了园区收入完成
近几年,国家及省市几次税务政策调整,对园区收入的冲击相当大。首先,是国家的“营改增”税收政策调整,然后省、市这几年也相继对税收范围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对园区的根本影响就是园区所享的地税收入――营业税的税基大幅减少,而园区税收主要来源在于营业税。尽管各级地方政府在税务政策调整时设立了一个前提就是:保基数。保基数对于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地区还是提供了收入保障。但对于近年飞速发展、优质入园项目遍地开花的园区在财税收入上实际是得不偿失。
3、园区地域涵盖面广影响了财税收入分享财力
园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涵盖范围宽广。涉及征收管理的国、地税务局、科室、所等多达九个,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日常税收征管中,往往主观地认为进驻园区的大型企业具有健全、规范的财务系统和较强的依法纳税意识而基本执行无异议审核;目前,纳税人自行网上申报纳税,对落地园区的大型企业缺乏业务辅导与政策咨询,难免出现税收监控的漏洞;而园区有的企业征管单位是科室,而有的征管单位则是分局,此种情况对园区的统计和体制结算工作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到园区实际的分享财力收入,对税收的征管效率与质量造成影响。
4、园区固有土地收益日渐缩水影响了园区整体收入
园区多年一直享受上级政府对园区制定的关于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返还等优惠政策。随着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对各级政府以前制定的优惠政策进行严格控制;加之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投资商的投资信心、投资能力、投资扩张愿望都有所下降一些优势项目、重大项目无法顺利落地,致使园区土地收益空间越来越窄,对园区整体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二)支出完成执行中的困难
园区预算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办公经费支出,多年来都严格遵照预算制度执行,年度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增加经费支出。
而在实际的年度支出执行中,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是主要的困难。按现行的财税体制,区一级能够分享的税收财力占总税收比例为19%左右,而园区所能分享到的税收更少。加上园区内的工业物流用地出让地价极低,前期拆迁投入与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园区盈利为零、甚至成本倒挂。而园区承担的没有纳入省、市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少,园区要发展,基础必先行,这也就意味着园区不得不承担包括道路、特勤消防站、污水厂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事权”,但未获得任何相应的收入支撑。这种支出与收入上的不对称与不平衡对园区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造成了一系列影响。针对上述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遇到的多种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从而实现园区长远的战略规划。
四、完善园区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探讨
(一)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
2014年开始,金霞开发区已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园区可以借此明确职责范围,具体到预算管理中可以考虑,凡未纳入市政府对考核园区范围又无上级财力支撑保障也不是园区重点建设的项目,不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资金。
(二)进一步完善园区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科学性、执行力,兼顾绩效管理原则,对项目支出管理做到保证重点、统筹兼顾、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强化园区预算执行和监管力度
依法组织收入,确保收支平衡。预算收支应严格按照年度批复文件的方案执行。加强对园区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管,上级财政部门对园区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园区的预算执行情况、建设项目的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四)优化征管大环境提升服务品质
2015年下半年,长沙市工商、国、地税务局都将陆续在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设立工商、税务分局,这对全面提升园区税务服务质量和征管效率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园区从此可以摆脱“多头管理”造成的诸多不便和弊端,并全面有效地为落地的企业开展税务服务工作,培植长效税源,为园区引入更多的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7,(2):56-57
[2]李魏晏子.全力打造园区开发企业战略财务预算模型[J].上海国资,2011,(6):82-83
一、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市目前对县(市)区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19*年中央对地方实行“分税制”后确立的,对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改革现行财政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行财政体制主要是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财政收入级次、实行分级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税收混级混库现象不断发生,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影响了基层政府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投资环境的优化。
其次,改革现行财政体制是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的现实要求。现行财政体制上下级缺乏共同的利益关系,区域之间为拉税源、争税收,竞相提供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必须合理确定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办法,加强税收征管,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经济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改革现行财政体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调整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级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
这次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国家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规范税基管理,建立属地化税收征管体制,实现财政、税务、金库、工商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对税源的动态管理,解决预算级次界定难、混级混库等问题;理顺市与县(市)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既能保证县(市)区的合理既得利益,又能增强市、县两级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鼓励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二)符合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方向,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原则。在中央和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结合*市实际设计改革方案,如国家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实行税收属地管理,加强税收征管的原则。税收按属地征收,同时按实现地划分归属,有利于有效防止税源交叉、混级混库等问题,降低税收成本。
(四)明确划分管理区域,有利于规划控制和实施的原则。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考虑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需要,明确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税收管理范围和财政体制。
(五)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的原则。统筹考虑财税管理与城市管理和其它社会事务管理,与事权相适应,下放部分财权,调动各区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六)统一政策、规范操作,特殊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整体上全市划分为县和区(含开发区)两类分别管理,各自实行统一政策。根据县区的实际,特殊问题,区别对待,以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七)实行增量分享,保证县(市)区合理既得利益的原则。保留县(市)区基期合理既得利益,增量部分市与县(市)区分税分享,因收入规模变化对财力的影响,通过体制补助、专项上解等方式合理调整。
(八)增强市级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防范改革风险的原则。对全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大企业、困难企业和特殊行业的地方税收作为市级收入,以支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和特困企业解困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九)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税收增长激励机制的原则。对税源合理流动、连锁店税收分享、企业所在地政府服务管理费用等实行转移支付。分享收入增长与对县(市)区奖励挂钩,鼓励主体税种稳定快速增长。
(十)基数测算公正公平,方案设计公开透明的原则。调整税源交叉、混级混库形成的不合理收入,公平合理的确定各级收入基数,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的意见,调动各方面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四、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收入划分
1.市级固定收入:省地税局直属分局代征地方税收;跨地区分享所得税;少数大型企业和特殊行业、企业的地方税收,包括:钢铁、烟草、电力、石化、通信五大行业的12个重点企业;重汽集团、小鸭集团、大易造纸、轻骑集团4个税源波动大、需市重点扶持的企业集团所属骨干企业;福彩中心、体彩中心2户特殊税源。(纳入市级征管企业名单见附件一)
2.市与县(市)区共享收入及分享比例
(1)增值税25%部分(不含中央四大部门企业上缴部分)、营业税(地方分享80%部分)、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32%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契税,市按区、县(市)两个类型管理,各自执行统一分享比例。市与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高新开发区实行四、六分享,即:市分享40%,区分享60%;市与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章丘市实行二、八分享,即:市分享20%,县(市)分享80%。
(2)城建税。以各县(市)区城建税原体制范围收入占新体制范围收入的比重作为分享比例,实行一县(市、区)一率与市分享。
(3)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四区,以中小学学生数和学校数作为调整因素,计算出各区的教育费附加标准支出,其占市级教育费附加收入的比重作为各区分享比例,一区一率与市分享。高新开发区以四区教育费附加标准支出为参考,计算出其标准支出数,其占新体制范围内教育费附加收入的比重,作为其分享比例。其余县(市)区,以其教育费附加原体制范围收入占新体制范围收入的比重作为分享比例,实行一县(市、区)一率与市分享。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收入日收、缴库可按照其他分享税种的统一分享比例入库,市财政按月根据各县(市)区的应分享比例和实际入库情况计算各自应分享数额,及时调整库款,年终一并通过体制结算由县(市)区上解或由市补助。两项收入的分享比例今后根据各级事权变化情况进行调整。
3.县(市)区固定收入: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车船牌照税、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屠宰税。
4.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仍按原体制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分别作为市级、县(市)区级预算收入。
(二)收入基数调整和新老体制衔接
以2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决算数为基础,调整混级混库收入,作为原体制收入基数。在此基础上调整原市级预算收入下划、税源交叉等因素,按新体制收入范围和分享比例计算出各县(市)区新体制的收入基数。新体制收入基数大于原体制收入基数的县(市)区,其差额部分作为基数上解市财政;新体制收入基数小于原体制收入基数的县(市)区,其差额部分由市财政按基数补助。同时按各县(市)区基期年财力占新体制范围收入的比重计算库款调度比例,以保证各级财政的资金调度。
原体制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增量1:0.3返还和体制上解递增5%的办法,在上级未改变办法之前继续执行。计算1:0.3税收返还的增值税基数按新口径进行调整。所得税、营业税上划返还基数继续保留。出口退税基数按新的收入范围进行调整,地方负担部分按增值税市、县分享比例分级承担,即:七区按收入范围内出口退增值税地方25%部分的60%承担15%,市按收入范围内出口退增值税地方25%部分的40%承担10%;四县(市)按收入范围内出口退增值税地方25%部分的80%承担20%,市按收入范围内出口退增值税地方25%部分的20%承担5%。
(三)高新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1.市政府委托高新区代管8个村和出口加工区区域范围(见附件二):区域内实现的税收由高新区征收管理,社会管理方面的费用由高新区承担,实行封闭管理。分享税种市分享40%,高新区分享60%;实现的固定收入分别作为市本级、高新区收入。财政体制改革后缴入市本级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由市本级返还给高新区;原为市本级收入按新体制缴入高新区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由高新区上交市本级。
2.政策区区域范围:区域内实现的税收分别由历下区、历城区征收管理,社会管理方面的费用由两区分别承担。其中:原为高新区收入按新体制缴入市本级、历下区、历城区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由市本级和两区返还给高新区;原为市本级收入按新体制缴入历下区、历城区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两区上交市本级;原为历下区、历城区收入按新体制缴入市本级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市本级返还两区。
3.原集中新建区(科技城)区域范围:区域内实现的税收由高新区征收管理,社会管理方面的费用由历下区、历城区分别承担。原为历下区、历城区收入按新体制缴入市本级、高新区国库部分,由市本级和高新区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返还两区;原为市本级收入按新体制缴入高新区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高新区上交市本级;原为高新区收入按新体制缴入市本级国库部分,以20*年调整后入库数为基数,市本级返还高新区。
4.出口加工区发展及配套区域范围:在该区域范围内,高新区办理完用地手续的片区,实现的税收由高新区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并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费用由高新区承担,实行封闭管理。
5.高新区未来发展区域范围:在市政府确定的未来发展规划区域内,高新区办理用地手续之前,税收由所在区税务部门征收,并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
办理用地手续之后,税收由高新区税务部门征收,并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同时,按一定比例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费用。所在区原收入,以办理用地手续年度的上年实际入库数为基数,由高新区返还所在区。
该区域开发建设任务完成后,高新区退出税收征管,不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费用,税收移交所在区征管。所在区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以移交年度的上年实际入库数扣除高新区返还部分为基数,按一定比例递增返还高新区。
(四)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位于长清区的*经济开发区范围,将其税收管理纳入区财政收支范围,按市对区的财政体制统一管理,财政预、决算作为区的一部分向区人代会报告。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实现的地方税收,区分享部分要统筹考虑开发区建设和长清区发展的需要。资金使用情况经济开发区要定期向市政府报告。长清区、经济开发区要共同确保市下达财政收入增长指标的完成。
(五)配套措施
1.逐步消化税收混级混库因素。对因调整混级收入影响财力较大的县(市)区,采取市、县两级共同逐步消化的办法,四年内消化完。按调整额,20*年市补助80%,20*年市补助60%,2006年市补助40%,2007年市补助20%。
2.调节因收入规模变化对财力增量的影响。为减少财政体制改革对各县(市)区财力增量的影响,对改革后基期年收入规模缩小的县(市)区,市根据对财力增量的影响情况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对改革后基期年收入规模扩大的县(市)区,市财政按一定比例收回原市级收入增量县(市)区分享部分。为保证各级20*年支出预算的实现,今年对上划增量大于下划增量的县(市)区,市给以专项补助;下划增量大于上划增量的县(市)区,通过体制结算专项上解市财政。
3.连锁店税收分享问题。体制改革后,保留各县(市)区对连锁店税收的合理分享,根据各分店销售报表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计算各县(市)区应分享比例,市分享部分和税收集中入库县(市)区应分配给其他县(市)区部分,通过体制结算予以返还。
4.调动县(市)区对市保留企业服务、管理的积极性。从20*年起,市保留企业的地方税收(不含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企业所在县(市)区分成10%,作为其对企业服务、管理方面的费用。
5.建立税源合理流动分享制度。对企业纳税主体迁移建立税源转移分享制度。迁移企业按经营所在地征收后,第一年按基数的80%返还迁出县(市)区,第二年返还50%,第三年返还30%,作为对迁出辖区的补偿。市保留企业改制、重组、迁移、设立分支机构、改变核算办法后,其地方税收仍为市级固定收入。
6.建立分享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分享收入是各级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调动县(市)区增收的积极性,建立分享收入增长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即:分享收入(不包括专项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按市分享额的20%至50%予以奖励。
7.明确临时性税收的征管办法。为防止税收流失和跑冒滴漏,临商税收、涉外预提所得税按税收实现地征管入库,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工程营业税按施工(开发)项目所在地缴纳税款,契税按纳税人所在地征管入库。
五、财政体制改革的几项配套工作
(一)建立财税信息网络,实现税源动态管理。在财政、税务、银行部门之间建立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发财税收入动态管理系统,对纳税人登记信息和税收入库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实现税源动态监控,达到防止税收混级混库的目的。
(二)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完善税收征缴体制。为与新的财政体制相适应,税务部门的征管体制要做相应调整,实行按区域征收;国库部门要及时调整税收入库软件,保证税款按新的体制及时缴入各级国库。
(三)严格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今后,各县(市)区要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不得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
(四)体制执行和调整已入库税款。新的财政体制从20*年1月1日起执行,如遇中央、省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将结合*市实际进行调整。从20*年7月1日起,各级税务、财政、国库部门要按新的体制和分享比例组织征收、入库。20*年已按原体制征收入库的各项收入,要立即进行调整,并及时变更纳税登记、调整征收机关。库款调整过程中全市统一调度,以保证税款按新体制及时调整到位。
(五)调整收入计划。新体制执行后,市与各县(市)区要按照规定的收入范围和分享比例,结合政府下达给本级征收部门的收入任务和市政府下达各县(市)区的财政收入考核指标,对收入计划进行调整,并落实到税种以及征收部门。在收入计划调整中,下放和市保留企业税收任务按年初市本级收入预算分解落实,上划收入、县(市)区分享收入和固定收入按县(市)区政府安排任务分解落实。
(六)加强新体制运行的监督、分析,及时发现处理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在体制运行过程中,财政、税务、国库部门要与各县(市)区之间加强衔接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专题研究,合理解决。同时,对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改进的办法。要通过利用税收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对市保留企业税收变化情况的监控,防止在其改制、重组、迁移、改变核算办法过程中出现税源转移。
六、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这次财政体制改革是*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好改革的实施,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各项改革政策,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自党的以来,如果在丰富的中文词汇中选择一个使用最频繁的词,应该非“改革”莫属:国企要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改革,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事业单位要改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私企同样要改革,为了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个人也同样需要改革,因为要适应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虽然处处提改革,但改革并不容易,改革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改革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有时候甚至要忍受误解和屈辱。有的人没能经受住考验,所以他们失败了;有的人经受住了种种磨砺,所以他们浴火重生――姚洪秋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位。他在4年多的时间里,率领着他的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使公司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
2001年,在整合了长春净月潭供热有限公司、长春新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净月潭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几家单位的基础上,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伊始,一切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集团的发展也同样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有了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却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2004年,随着姚洪秋的擢升和公司股份制改革的进行,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开始步入了新的阶段。
改制以来,集团公司以投资者的最大利益为行为准则,认真履行股东大会赋予的职责,坚持探索和发展的理念,尽职尽责,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全力实施振兴战略,着力解决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矛盾和问题,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改制后,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本着对股东大会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为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在任期内不断地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决策机制,先后试行了董事负责制和经营班子负责制,实现了决策层和经营层的分离,达到了明确职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目的。
改制后,公司狠抓内部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编制、完善规章制度40余项,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了责任意识;加强了成本管理、推行招标采购、实施技术改造等措施,企业的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累计节约资金300多万元;通过开展审计监察工作,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得到及时纠正:每年开展内部审计10余次,对各公司的往来账款、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劳动用工情况、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监察审计,使企业经营活动更加规范;改制后,集团全面下放子公司在人、财、物方面的自,使子公司的经营更加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子公司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改制后,集团更加严抓安全管理,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消除”。4年来,集团公司没有发生直接责任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并且连续3年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
改制以来,集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壮大供热服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三大主业,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经营领域,拓宽经营渠道,优化产业结构。供热方面,集团的供热能力大幅提升。供热分厂由2005年的两个,发展到目前的4个;供热锅炉由原来的6台发展到现在的13台;锅炉总吨位由250吨增加到590吨;实际供热面积由不足200万平方米,增加到300万平方米;总体供热能力由不到500万平方米,达到800万平方米。建设方面,集团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以来,开发区的面积显著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增,许多工程被开发区列为重点工程、门面工程,集团公司继续担当开发区建设主体,承担了许多重点工程、门面工程的建设任务,先后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在开发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南三环道路改造工程、东南广场工程、小河台工业区道路工程,在开发区产生了良好影响。公司还依靠自身力量建设了鲶鱼沟特大桥梁工程,净月法庭审判房工程等以前无法完成的工程。开发方面,集团的房地产的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开发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香墅街别墅小区。目前项目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整体效果好于一期。整个别墅区是长春市容积率最低的别墅区。实现了由开发回迁房到开发别墅小区的跨越。2008年房地产公司还积极运作双阳区亿阳房地产项目,做好了由开发区内向外拓展的准备。在做好三大主业的同时,集团还积极拓展新的经营领域。物业公司和绿化公司是建投集团改制后为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成立的。几年来,物业公司的管理不断成熟,取得了物业管理三级资质。在管理两座办公楼、一个别墅小区的基础上,积极对外拓展业务,接管了“德源品格小区”和税务学院的“财苑小区”,管理面积达50万平方米,已经发展成为集住宅、写字楼、环卫等多元化物业管理为一体的经营公司。绿化公司的施工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绿化施工三级企业资质,具备了独立承揽工程、独立施工的能力,为美化开发区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集团大胆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改制后,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净月经济开发区鹿产业发展基地”的构想。经长春市政府审查确定为长春市新型农业产业重点项目之一。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对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小河台工业区内,划定了11万平方米的园区用地,项目的立项、规划、环保、融资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改制后,集团还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经营。从2006年开始,集团做了大量探索,先后与北京北辰集团、江苏光华集团等企业进行了接触和洽谈,通过接触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走资本扩张之路,实现了上市的决心和信心。
在经过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后,集团的工作开始逐渐走向正轨,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在人才选拔方面,过去的4年,是集团公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4年。员工总数由改制前的184人,增加到263人,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65%;在人才选拔方式上,通过竞聘演讲与业绩测评选拔任用中层管理人员,通过两级考核打分选聘普通管理人员已经成为改制后选用人才的固定办法;在办公条件改善方面,改制前,集团公司总部在旅游集团办公楼内办公,有的子公司租用民宅办公,改制后,公司拥有两座独立的办公楼,办公电脑也由改制前的一个部门一台发展的现在的几乎人手一台,并建立起了内部办公网,形成了快捷的现代化办公体系;在实现利润方面,集团公司累计完成产值5.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4400万元,资产不断增加。2008年,受国内政策和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产值和利润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与2005年相比仍然取得了很大进步;在融资方面,集团4年累计为开发区融资4.82亿元,累计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在回馈社会方面,集团几年来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捐款总额已达10万元,共帮助贫困学生近50名。认真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为新湖镇希望小学捐款,还为柳树村援建了公共设施。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捐款总额2万余元;在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方面,为使股东权益和员工利益得到有效保障,集团公司实施了员工车改,成为长春市第一家实施员工车改的改制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在提高职工收入方面,员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2.09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87万元,年增长率为 12.4%;在股东收益方面,股东投资收益率年平均也达到了30%以上。
数据统计显示,改制4年来,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总额已接近11亿元,年营业收入可达3亿元,年创利税可达3000万元。几年来,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净月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道路施工总面积173万多平方米,建筑工程13万平方米,给排水工程45公里,桥涵20余座,开发房屋12万平方米,并为长春净月开发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质的供热服务。
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2006年以来,建投集团连续3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2007年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
采访后记:4年,仅仅4年。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拥有5家子公司,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供热服务、房地产开发为支柱产业,以物业管理、园林绿化为辅助产业。具有市政、建筑二级资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园林绿化三级资质,拥有大型道路施工机械设备50余台套,大型供热锅炉房3座的大型企业集团。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靠的是公司领导层的齐心合力,当然最离不开的还是姚洪秋董事长的勇气和睿智。有姚洪秋这样的领导,有全体员工的同舟共济,相信长春净月潭建设投资集团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全力突破大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50%以上。全市竣工投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个,开工建设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0个,洽谈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三县五区累计新引进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当年投资4亿元以上的项目13个。重点考核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引进个数和实际投资额,实行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一票否决”制。
提升园区综合效益。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实现业务总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个倍增,各县(区)开发区综合指标全部跻身全省新批准省级开发区20强。*经济开发区年内获批“食品产业园”和“机械电子产业园”,其他开发区力争获批一个以上的“省”字头的专业园区。积极帮助企业招工,全年为各级开发区企业招工8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4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3万人、外来劳动力1万人。
提高规模企业发展质态。重点推进5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全市工业投入增长50%以上。对50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确保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4户。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上半年确保洋河实现上市,双沟、绿陵、箭鹿、秀强、业事基本达到上市条件。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年销售收入在*0-500万元之间的小企业迅速晋升为规模企业,年内确保微小企业进规模200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650户以上。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今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25万吨/天,形成COD削减能力5500吨。宿城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上半年完成并投入运行。湖滨新城开发区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年内完工,苏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沭阳污水处理厂、泗阳污水处理厂以及泗洪、宿豫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工程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上半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二期主体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河滨污水处理站改造提升工程,增设除磷脱氮设施,改善污水处理效果。上半年完成古黄河、马陵河截污工程,年底前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量的70%。加快国电洋北电厂、*玻璃集团脱硫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投入正常运行。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能源计量统计体系,抓好全市2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全年实施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项目10个、清洁生产项目10个、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户。
(二)大力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
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推进中心城市、各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重要地段、节点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深化完善工作,年内中心城市确保完成给排水工程、消防、供热、人防等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各类规划的全覆盖。开展规划成果整合工作,加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等规划之间的对接和协调,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
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刘老涧三线船闸、泗阳三线船闸工程年内完工;245省道沭阳至泗洪一级公路、325省道泗阳城区至开发区大道、3*省道泗阳至泗洪段二级公路、宿洪路改造、骆马湖避风港、运河*港等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宿新高速公路*段上半年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段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城区道路桥梁建设改造。老城区4条道路、市府新区6条道路、宿豫新区11条道路、宿城新区及宿城经济开发区7条道路、*经济开发区3条道路以及苏宿工业园5条道路等城区路网完善工程年底前完工,黄河三号桥改造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湖滨新城20万吨工业供水项目年内完工,市区饮水安全工程年底前完成工程量的90%;城区供气管线、国电*热电公司供热及管道工程年内完工;市区电网改造工程年内竣工。电信交换机以及移动、联通基站等6项通信工程年内确保完成。
高品位提升城市形象。积极稳妥地推进东大街区保护与开发,年内启动一、三组团的保护开发。加快启动“*1897”(幸福路特色商业街)建设,搞好道生碱店周边的保护性开发。大运河水利博物馆年内投入使用。项里公园扩建、乾隆行宫扩建确保年内启动。明城墙的修复、移建工程年内完工。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6月底前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年底前完成保护规划设计。加快打造“数字*”,重点抓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力争年内投入试运行。启动市区道路绿化品位提升工程,年内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等主要绿化指标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强化旅游项目招商,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建设和星级酒店创建,年内新增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5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4家。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建设工程年内确保开工建设2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市区环卫设施,环卫车辆停车场、小岭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宿豫垃圾压缩站、湖滨新城垃圾中转站确保在年底前建成使用。
高层次开发湖滨新城。加快推进核心区路网及开发区商务大厦、渔文化商贸特色风情街区、迎宾馆、徽秘堂、半岛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骆马湖环湖生态湿地、小轮车赛场、*风景区天和塔、农业园艺园、园林植物引种基地等旅游观光项目,规划并启动建设省第七届园博会博览园。加快职业教育集聚区建设,*高等师范学校、*市广播电视大学二期工程、*体校一期工程、*卫校新校区一期工程确保年内完工,现代农艺中等学校确保年内启动建设,年底前职教园区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
高水平发展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商业设施建设,金柏年广场、苏果购物广场、大润发超市年底前投入运营;*海关、国检大楼、阳光大厦、工贸大厦主体工程年内完工;*·义乌国际商贸城精品街工程年内开工15万平方米、建成10万平方米;中央商城、凯林瑞·巴黎都市、温州家具城、金田国际广场年内开工建设;徐淮路两侧综合开发工程在完善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启动部分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泗阳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建设泗洪苏皖边界服装大市场和中国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市场。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争取及早把*粮食物流中心、沭阳花木大世界和泗阳华东国际木业城等10家服务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三)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引进规模以上农业项目资金23亿元以上,其中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户以上,每个县(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万亩以上,新增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平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0个。每个县(区)至少创建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争取实现农副产品“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确保年内启动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种子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综合楼,基本完成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建设。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三来一加”项目经纪人达到1500名,“三来一加”项目达到*00个,“三来一加”专业村达到800个、从业人员*万人,农民从事“三来一加”的收入占现金收入的20%以上。进一步加大扶贫“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施力度,力争今年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并有20%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20%的经济薄弱村与苏南富裕镇村实现结对、80%的经济薄弱村建立主导产业。加大泗洪西南岗扶贫攻坚力度,完成*%水源工程建设和6.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做好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和扶贫培训工作,全年落实扶贫小额贷款1.6亿元以上,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5万人以上。
大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全面完成洪泽湖周边治理、众程灌区及船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沂河整治、淮北大堤加固和洼地圩区治理等水利项目的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年内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业资源开发,新建防渗渠道15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平方公里。全面实施以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绿”工程,全市疏浚河道252条1010公里,整村推进村庄河塘整治336个行政村2168处。完成561公里农村道路、11个客运站、400个站亭的建设任务。年内完成21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争取建成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5个以上。农村垃圾处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工作推广到全市50%以上的村,年内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个、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5处,完成改厕3.5万户。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确保全年成片造林5.2万亩、植树1000.9万株。
稳步推进镇村建设。继续高质量推进镇村规划全覆盖。突出抓好全市15个重点康居示范村建设,全年新增入住农户200户以上,其他示范村新增入住农户100户以上。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年内确保新增农家店、小超市250家,创建三星级为农服务社*个以上。切实加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新建成500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巩固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加快突破职业教育,全年职教招生5万人以上,普职比达到4.5:5.5,*技师学院确保年内挂牌。深入实施“三引进”工程,全年引进市内外民间资本投入教育2亿元以上、引进市外生源5000人以上、引进紧缺型教师100人。年内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进一步提升市区公共卫生五大中心服务能力,加快县级“321”工程建设步伐。引导乡镇卫生院、医院向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确保年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90%。加快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面推进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医院、村(社区)卫生室都能正常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按照基本药物制度指定目录备足备齐基本药物。落实财政金融改革措施。市区信用联社在年内组建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邮政储蓄银行尽快成立。创新银企合作方式,全年举办银企洽谈活动不少于3次,达成协议贷款40亿元以上。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年内全市资本金规模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家。加快沭阳村镇银行挂牌运营,依法规范小额贷款组织运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核定编制、配备岗位,妥善分流人员,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今年每个县(区)选择2个以上村进行试点,并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土地股份合作转变。全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于40家。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培育*玻璃及其制品检测、沭阳木业技术服务等技术服务平台,帮助华达涂层、德利恒棉业、巨豪人造板、精科互感器等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开发市级新产品100个以上。实施星火、火炬计划50项,培育成长型科技企业25户。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年内新培育注册商标500件、“三名”商标20件,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加快市农科院建设步伐,年内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迁”字号小麦、水稻等新品种,启动建设设施园艺、种苗产业、品种技术示范园。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上半年建成使用。推动连云港港口集团在*设立集装箱场站。今年全市确保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0户,新增进出口经营企业*户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实际到帐外资突破1亿美元。
(五)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扩大城乡就业。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各类创业培训1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其中“4*0”人员再就业1500人,双下岗、双失业、单亲等特殊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健康保障”工程,确保年内全市开发区企业职工参保率不低于*%,全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面分别净增1万人、*00人和1.5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全面启动城乡大病救助工作,对无固定收入的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实施“夕阳关爱”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年底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市社会福利中心创建成“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实施“爱心援助”工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课本,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辍学。大力开展“慈善助孤”、“阳光助学”、“春蕾计划”等活动,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慈善超市建设。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建设。实施“安居保障”工程,把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定销商品房、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市区总开工面积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1万平方米以上,努力使8000户拆迁户按政策享受安置房或定销商品房、2500户住房困难户住进经济适用房、180户“低保”家庭住进廉租房,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蓝领公寓2800套。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以上、入学率保持在100%。加快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认真组织实施“文艺广场周周乐”和农村“三送”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完成乡镇文化站及体育活动中心的年度建设任务,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80%,新增农村用户5.5万户。坚持开展公职人员义工活动,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义工服务。推进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及县(区)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标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年计划生育率达到95%。实施“食品安全”工程,大力整顿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创建省级“两网”(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示范县(区),年内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个县(区)达到省级“两网”示范县(区)标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大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等影响安全的行为。继续开展“法治*合格县”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四无”示范县(区)和“四无”乡镇创建活动,实行“阳光”服务。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继续发展人防、消防、民族宗教、老龄等各项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放心满意的政府。
坚持效能优先、作风务实,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办事公开内容,创新办事公开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受理、办复一个窗口”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公众交互平台、市长热线、“12345”政府热线服务水平,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发扬务实苦干精神,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文山会海和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承诺的五个方面7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协调高效的行政工作机制,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目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推行一线工作法,到一线了解情况,到一线研究问题,到一线推动工作开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重点工程
(一)环太湖公路高速封闭段绿色通道工程;
(二)342省道绿色通道工程;
(三)亮河湾湖滨湿地工程;
(四)贡湖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工程;
*
(五)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工程;
(六)十八湾环太湖公路(民福加油站至闾江口段)沿山一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七)隐秀路小游园工程。
二、建设程序
区绿化委员会为上述七大重点绿化工程的实施主体,其中隐秀路小游园工程由区城管局负责实施,其余重点工程由区农林局负责实施。相关实施单位要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办理审批手续,根据市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工程招投标,严格按图施工,确保工程按时完成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重点工程竣工后,由区绿化委员会协调工程养护移交等相关事宜。
三、资金分担及拨付办法
20*年绿色*重点工程建设费用主要包括前期补偿费用(包括青苗及地面附着物补偿费用、拆迁费用等)、绿化工程费用、工程辅助费用(包括工程设计、监理、验收、审核、招投标、项目审批、工程管理等费用)、土地流转费用以及后期养护费用等五个方面。
(一)资金分担办法
1、环太湖公路高速封闭段绿色通道、342省道绿色通道、亮河湾湖滨湿地等三大工程的资金分担办法为:市、区承担绿化工程费用、工程辅助费用以及50%的土地流转费用;相关镇(开发区、街道)承担前期补偿费用、后期养护费用以及50%的土地流转费用。
2、贡湖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工程的资金分担办法为:市、区承担工程辅助费用、土地流转费用以及50%的绿化工程费用;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承担前期补偿费用、后期养护费用以及50%的绿化工程费用。
3、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工程的资金分担办法为:市、区承担绿化工程费用(其中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绿化工程费用由度假区负责承担,市、区给予每亩4000元的补贴)、工程辅助费用以及50%的土地流转费用;相关镇(开发区、街道)承担前期补偿费用、后期养护费用以及50%的土地流转费用。
4、十八湾环太湖公路(民福加油站至闾江口段)沿山一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资金分担办法为:市、区承担前期补偿费用、绿化工程费用以及工程辅助费用;相关镇(开发区、街道)承担土地流转费用以及后期养护费用。
5、隐秀路小游园工程建设资金由蠡园经济开发区负责承担。
(二)资金拨付办法
1、工程辅助费用:涉及市、区承担的费用,待工程预算经市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由区财政一次性拨付至相关实施单位。
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根据中央和省委这一重要精神,我县将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构筑一批重大发展平台和载体、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进一步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大力实施工业“六大提升”工程。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主体经济、强县经济来抓,加快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六大提升工程,进一步做优质量、做强产业、做大总量,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14.2%,工业总产值达到520亿元。一是实施创新服务战略,提升转型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进一步落实和创新工业扶持政策,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联系企业制度、信息交流机制等服务载体。深入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新一代企业家的培训、培养。二是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提升转型发展后劲。建立县本级、经济开发区、宁海湾开发区三大招商中心,充分发挥园区招商主平台作用,全方位深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以项目招商,引进和启动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全年实到外资8000万美元,实现翻番增长。三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升转型发展平台。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6+6”产业。结合开发区整合提升,推进“园中园”开发建设,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启动传统产业振兴工程和产业返乡工程,进一步促进纺织服装、建筑、家居等产业发展。四是实施研发销售战略,提升转型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研发销售机构,在实现自身组织结构创新、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中小企业强化协作、抱团发展。鼓励企业立足宁海发展区域总部经济,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营销机构,实行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五是实施技改推进战略,提升转型发展能力。创新技改项目审批机制、联动推进机制,实施重大技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全力推进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并加强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全年技改投入突破30亿元。六是实施要素保障战略,提升转型发展条件。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用工保障,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障和环境保障,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要素制约难题。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着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发展倍增”工程。即到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150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占比超过40%,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足特色,使服务业成为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撑。以打造宁波南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商贸中心、长三角最佳生态休闲旅游中心“三大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商务会议健身基地、生态人居福地“三大基地”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现代商务、文化服务、会展节庆、金融服务、科技与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和养老、房地产等“十大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推进占地3100亩的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构建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快宁海湾港口码头和临港物流区块建设。大力开发培育跃龙核心商业区、新世纪现代商务区等城市“六大商圈”,推动商业业态从以条线为主向以块状为主转变,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综合商圈,形成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滨海休闲、温泉度假、森林养生等休闲旅游“六大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宁海湾、宁海温泉、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等旅游品牌,打造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旅游产品。二是加速培育一批现代化市场。大力培育引进一批与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建成五金机电市场、金属材料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开工建设建材家居市场,争取引进木材市场。推进物流园区汽车交易区建设,加快汽车4S店项目落户,争取达到10家以上。大力培育会展节庆经济,精心办好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模具资源博览会等重大节会,开工建设会展中心。三是培育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每年评选一次明星企业和新星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并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着力培育一批服务业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四是培育塑造一批服务业著名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积极引进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各类品牌,支持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规模化、连锁化经营。五是培育发展一批服务业新型业态。以创意产业园建设为载体,以潘天寿设计艺术大奖赛为平台,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壮大现代商务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会计、审计、培训等中介机构。大力支持研发、检测、软件等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启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大力实施产业基地“两区八园”工程。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来抓,作为推动我县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和今后发展的出路来认识,重点推进“两区八园”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集聚化、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分工专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宁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把今后宁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移到宁东创新工业园,全力推进开发建设,全面拉开“四横三纵”道路框架,今年率先启动模具产业园开发,完成中小企业园标准厂房建设。二是加快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建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打造浙东新型建材与家居产业园,今年再开工建设2个亿元以上项目。大力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BT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好“筑巢引凤”工作。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根据“6+6”产业发展导向,规划建设文具、模具、新能源、汽车部件、新型建材与家居、数控机械、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产业园,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质性启动汽车部件产业园开发,促成一批项目落地开工;加快文具产业园建设,建成得力文具城,推动辛岭区块文具产业集聚;建成数控机械城一期工程,促进数控机械产业发展壮大。
大力实施城市建设“三六”工程。抓住新一轮城市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攻坚突破,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0亿元,城市拆迁50万平方米。一是全力突破城市六大功能区块。我县将根据规划,启动总面积2800亩的城市中心区及城市防洪调蓄池建设,推动城市中心北移,建设市民广场等公共设施,把城市中心区打造成为新宁海的城市新标志。加快新世纪现代商务区建设,建成世贸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开发集金融中心、高档写字楼、商务商贸圈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城市板块,精心打造成为宁海城市客厅和一张亮丽的名片。加快兴海路两侧区块的开发,通过引进高档次的开发商,把该区域建成集高档住宅小区、高级会所等为主的城市高端板块。同时,加快物流园区、铁路站前商贸区、溪南休闲区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二是启动实施城市六大节点改造。城市节点改造工作直接关系我县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转换完善。我县将更加注重细节,精心规划设计,加快改造城市主要出入口等六大节点,打造城市新亮点,塑造城市新形象,同时,通过地产开发、提升商业业态等,增强城市节点辐射效应。三是全面谋划推进城市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推动城市商业、道路、绿化、环境、灯光、社区和小区的改造提升,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新一轮城镇建设,加快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发展,构建“一城六镇”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实施改善民生新“五网”工程。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求,积极开展城乡统筹的新“五网”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一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教育网。深化集团化办学,推行紧密型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认真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切实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医疗网。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妇保院迁建和一批乡镇卫生院改造,抓好医卫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并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安居网。进一步加大保障性房源建设力度,建成首批718套限价房和第四期261套经济适用房,加快推进老小区改造,开工建设农民公寓一期工程,深入实施住房解困工程、下山移民工程、旧村改造工程,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四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网。积极拓宽集体经济薄弱村、欠发达地区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培育壮大农村来料加工业,加快发展农家乐、山区特色经济。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和培训网络,全县80%以上行政村完成充分转移就业村创建。五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养老网。在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事实上的全覆盖,面向所有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鼓励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作者系宁海县县长)
1、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运输营业税、建安营业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的征管工作,保证零散税的及时、足额入库;
2、抽调人员对企业占地进行实地丈量,查遗补漏;
3、重点检查建安营业税、耕地占用税的征缴情况。
(二)煤矿(非煤矿山)税收管理检查组职责
1、向市税收协调领导小组申请,由市煤管部门按月反馈各煤炭企业领用煤管票的数量,与我区测产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2、与市税收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责成市工商管理部门主动配合,尽快落实露采煤矿证照,纳入正常税收管理渠道;
3、煤矿(非煤矿山)税收管理检查组下设的规范煤炭(非煤矿山)企业产权交易行为检查组专门检查煤炭企业私下交易、逃避税收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煤矿(非煤矿山)产量测算组职责
1、配合市财政局做好称重系统安装工作;
2、负责煤矿(非煤矿山)产量测算工作,并聘请中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露采煤矿进行实地测产;
3、做好煤矿(非煤矿山)税收与产量比对、分析工作。
各成员单位职责
国税局、地税局、西来峰地税局、乌海市地税直属征收局: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分析税收形势和税源变化情况,对规模以上企业、重点税源企业、行业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监控,对税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税收协调办公室反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国、地税之间紧密配合,加大联合办税力度,优化纳税服务。
工商分局:及时向税收协调办公室提供辖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变更、注销情况;积极协调配合企业办理营业证照。
区发改局、经济局、统计局、商务局:及时向税收协调办公室提供新建、续建项目的开工建设情况,招商引资企业资金到位情况。
区煤管局、安监局、国土资源分局:向税收协调办公室提供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通报企业产量;协助相关煤炭企业办理营业证照。
区建设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项目建设单位:向税收协调办公室提供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做好代征代扣工作。
大力开展创新争优,以提高项目质量为重点、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以统筹事业发展为支撑,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保障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和时效性,更加注重反映总体情况,揭示深层次问题,分析根本原因,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建议,为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实施决策、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更好地适应发展战略机遇期条件和内涵的根本变化,在更高层面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具体项目安排
(一)财政审计
1.2012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以促进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深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资金分配行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把促进财政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为重中之重,及时发现和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促进政令畅通;深入分析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衔接、不配套,不适应以及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促进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合理有效;关注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促进财政资金规范合理高效的使用。2013年3月开始,5月中旬提交审计报告。
(二)经济责任审计
2.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区委组织部的委托,对7个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按照党的十和两办规定要求,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区“十项规定”相关要求的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按照区委、区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意见》要求,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重点加强对“三公支出”(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小金库”等事项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审计中关注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促进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推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2013年1月开始,12月底结束。
3.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区政府的授权,对3个村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目的,深入贯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涉农居委会)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突出审计重点,深化监督内容,促使提高村(涉农居委会)“三资”管理水平,促进村集体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2013年1月开始,12月底结束。
(三)行业项目及专项资金审计
4.专项资金审计。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突出对那些掌管国家资金分配权的重要部门和关系社会建设及相关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重点抓好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规范资金的管理。同时,结合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重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审计资金量力争达到50%以上。2013年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下达的行业性审计项目另行安排。2013年1月开始,12月结束。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5.建设项目跟踪(结算)审计。做好软件园、社区教育培训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动漫基地等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继续强化“在现场抓跟踪”,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情况和现场资料,确保跟踪审计无缝对接。全区日常工程审计中,着重加强与4个新划入的街道办事处以及经济开发区城建规划局、财务审计局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对重大项目必审、小型项目送审的意识。严控廉政勤政风险点,动态整合专家库与工程审计人员业绩档案,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控制审计风险。根据上级审计部门统一部署,开展行业性工程审计项目。2013年1月开始,12月结束。
6.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家审计署、省、市要求,结合本区校舍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继续对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跟踪审计。审计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要事项进行审计,揭示和查处“校安工程”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和加强管理的建议,切实推进“工程”目标的实现,为发展小学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013年将该项目转为日常管理项目,继续抓好此项工作。
(五)审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审计)
7.信息系统审计、AO审计案例及审计方法。紧紧围绕市局信息化工作考核重点,全面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审计项目业务质量和机关公文流程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发挥计算机中级过关审计人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审计署及省审计厅AO实例和审计方法评选活动,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形成“以计算机能手作引领、以计划项目压担子、以目标考评促应用”的良好局面,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2013年1月开始,10月结束。具体时间以市局信息化考核文件要求为准。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审计指标体系,体系构建
我国工业园区的项目绩效及监督管理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合理的规划工业园区绩效审计、促进园区内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园区的内部资金配置与使用,使园区能够引入大量外资、兴办各项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借鉴成功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对政府的环境进行综合审计与评价,并提出一定的保障措施,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政府环境评价体系。
一、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审计指标体系概述
(一)浅谈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审计指标体系
工业园区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使得工业园区的发展,出现了缺失与定位不明确,在地区进行招商引资的同时,总是以开放的模式进行竞争,在引入外资的时候,时常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因此,如何在工业园区内部进行审计工作,成为业内人士的主要课题。建立合理的审计指标体系,应该结合工业园区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仔细探讨。
(二)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审计指标体系特征
审计指标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工业园区的目标设定、完成与评价进行指导,利用各种主要指标,对地区内的工业总产值、经营目标、财政收入与支出规模、土地开发指标进行评价与带动,明确政府绩效审计框架,防止执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想法,完善工业园区发展状况,根据现有审计指标依据,对环境保护中不合法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使工业园区内部审计指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
二、工业园区审计指标体系分析
(一)园区效益分析
工业园区的效益分析,从总资产贡献率入手,它反映工业园区内核心获利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对国家生产总值、进出口情况、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等经济情况的分析,通过经济效益的分析,对比工业园区的期初、期末的总资产值及其变动情况,并对园区的经营情况进行控制与分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园区的发展潜力分析
对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资产保值率入手,总体反映园区的一定时期内资金周围速度及整体发展能力,确定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审计指标的运用控制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支出的发生,将资金合理配置,结合园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控制这些指标并及时整改,有选择的制定审计指标,提出合理化建议,灵活运用财务指标在审计中的作用。
(三)园区内部运营分析
工业园区进行规划环评,以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保护协调发展,通过相关指标分析,减轻不利环境的影响,加强园区内管理人员资金管理及运用能力,周转率越高表明资金使用情况越好,经营能力越强、资金利用率越高。真实反映园区现状,结合经济园区的具体审计指标,重点观注园区的建设、经济质量,在园区内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三、工业园区发展状况现状及如何构建审计指标体系
(一)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国家审计机构是法定的执行系统,应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审计过程中发表审计意见,并且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任何人与机构的干预,我国工业园区的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准确落实,因此,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审计机关是重要的行政机关,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时,很难做出公证、客观的评价,由于政府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少,值得借鉴的指标也很少,评价标准没有权威的规定,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二)审计指标目标、内容的确定
建立园区评审会,对于拟引进项目进行的产业定位、规划、投资方向、发展潜力进行初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审查,禁止不符合工业园区政策、投资效率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未经审查批准的项目不给予能源、项目政策支持。审计内容的确定是为了考评重点经济发展、投资综合效益,使工业园区审计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相一致。
(三)工业园区审计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我国对资源的投入一般倾向于影响大、范围广的基础产业,对于项目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工业园区的审计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适用性及强的系统目标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与指标设计上,要多考虑工业园区的可持续性与协调多方发展,工业园区的审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项多层次、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工程,涉及的领域众多,在制度审计标时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使工业园在稳定的经营期间内,迎合不断变化的内部、外部环境,管理更加高效,审计指标更加具有典型性与完善性。
本文对工业园区项目绩效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为项目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工业园区审计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做出现状评价,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更好的为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服务,有效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霞,王静.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8(2):18一24.
绥化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经济区”、“十大工程”决策,做出的发展“五型经济”的战略部署,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是绥化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所在。“五型经济”中“产业园区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基础中的基础,能够有力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使产业项目集聚集群集约集中发展,为“五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大力发展“产业园区经济”就是抓财源建设,就是抓加快发展,就是抓城乡就业,就是抓群众增收,符合发展要求,符合时代潮流,更是顺应国内外区域经济、集群经济、板块经济发展的大势。就我们绥棱而言,作为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的县份,始终把“产业园区经济”作为实现民富县强、提速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历史必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由温到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带动了木材、食品等产业的竞相发展、日益壮大。自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元,建成区2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标准,现已布满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户,总投资35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我县工业园区现已被省工信委评为全省16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之一。展望今后的工作,绥棱将把园区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大提速、快发展的首选战略措施来抓,瞄准工业经济新兴县目标,按照全省一流标准,科学谋划,全力打造,实现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县百姓。
一、科学规划设计,优化基地布局
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指导园区建设与发展。聘请具有国家专业资质的哈尔滨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全方位、立体式、战略性定位。力争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布局达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功能达到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一是扩规模。结合绥棱的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传统习惯和城市发展趋势等客观实际,在滨北铁路东侧、鸡讷公路和绥北公路两侧区域范围内,中期规划5平方公里,长期规划10平方公里。2012年末,县财政投入1个亿完成了81公顷土地征地工作,为园区发展留足了空间。二是定区划。围绕着力发展的木材、建材、纺织、服装、粮食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文化、商贸物流、旅游十大产业,规划建设了食品、木材、建材、服装纺织、高新技术、综合服务、物流配送7个产业功能区,园区整体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三是亮形象。工业基地是绥棱的西大门,是展示绥棱形象的门户和窗口。为此,我们对现有企业和将入驻企业外形、门面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设置天蓝色房盖,白色主体墙,自动伸缩门,厂区绿化、硬化到位,确保整齐、美观、规范、有序、大气。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载体功能
五年内,计划投入3亿元,完善基础建设,强化承载能力,使企业一入驻即可建厂投产。主要是通过“三个一块”的办法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一是对上争一块。借助省级工业示范基地政策支持和省委“七位一体”帮扶等优势,组织发动交通、电业等部门,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多万元的城南变电所增容改造项目已经获得省电力公司批准报省发改委待批。此外,今年我县还对上争取了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300多万元。二是财政投一块。将工业基地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实行税收反哺政策,基地内企业实现的税收全部用来完善基础设施。从新项目建设的土地出让金中预留一部分。今年,县财政又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继续完善承载功能。三是企业筹一块。切实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设家园。2012年,组织企业绿化400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500延长米。同时,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搞建设,对必须由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节约一块。
三、注重招商质效,强化项目支撑
园区经济要大发展,必须大力度招商,引进大的、好的项目来支撑。一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要牢固树立选商思想,按照高效生态、低碳环保的要求,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富民型项目,把工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产业型、效益型、功能型、环保型园区。投(下转39页)(上接9页)低于5000万元和“两高一低”的项目坚决不要。到2016年,计划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企业10户、超亿元企业50户,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百个,打造“百亿元”园区。另一方面,要严格筛选把关。围绕项目进入前、建设中、投产后三个环节,严格审查监督,确保项目质量最佳,确保土地集约率最高,确保财政收益最大。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建设审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审查工作。对签约落地项目进行考察备案,投资超亿元项目由县处级领导牵头考察,投资5000万元项目由招商局、基地办共同考察。合同由县法制办把关,领导小组议定。从政府鼓励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中预留一部分,作为项目建设保证金。项目建设期,由住建局、安监局、劳动局负责监督建设质量,基地办、招商局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基本建设竣工后,组织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对投资额度、容积率、建设内容等进行审查,达到合同约定投资额度的全额返还保证金,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的项目,取消优惠政策,最终收回土地。制定基地企业绩效考核办法,督促激励企业尽快发挥效益。
四、提供优质服务,打造环境洼地
服务也是生产力,良好的软环境能让企业舒心、安心、放心,全力投入生产经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将寓管理于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企业的支持和信任。一是配强服务力量。成立由副处级干部任主任的绥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招商、建设、管理工作,并从招商局、经济局、水务局、广播局、一体办等部门和农村乡镇抽调15名业务骨干到管委会工作,编制转入基地办,充实力量。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的5000多平方米集办公、特色产品展销、特色产品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发区服务平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国土、住建等相关部门进驻集中办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制定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包抓责任制,组织部、公安局、人保局、发改局、教育局等部门分别负责1个项目,协调处理相关事宜,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二是创优服务环境。部门指导只服务、不收费,执法人员入园检查,必须经基地办同意,登记备案,由基地办人员陪同检查,发现问题只规范、不处罚。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坚持一企一策,由县级领导牵头包保,严格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着力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打造商务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拓宽服务领域。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充分挖掘人脉关系,积极帮助宣传企业,推销产品。近几年,县政府出资,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哈洽会、广交会,以及地板、食品等专业展会。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招商之冬”等活动,在广东惠州、大连理顺、辽宁营口、辽宁庄河、浙江诸暨等多地举办绥棱优势资源推介会,在江西景德镇举办了绥棱陶赴江西景德镇推介会,提升企业知名度, 帮助企业靠大联强, 借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