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时间:2023-06-16 16:1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思想;培养

化学在高中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化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元素概念,还需要学生了解极为简单的化学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的难度有所提升,还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一、培养化学思想的意义

培养化学思想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起了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比较重视,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大增,课堂的学习化学的氛围高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化学思想的培养能够推动教师教学活动的

开展。

化学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是学生提高化学成绩的最关键的部分,学生主动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化学思想的培养

化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对走入社会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培养创新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改进或者设计实验,以更好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体制作简易原电池。

化学的学习中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判断、推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化学所具备的能力,在构建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必须一开始就要慢慢培养和训练。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各种化学思想的培养,化学思想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进度的,通过培养一系列的化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第2篇

一、充分利用差异资源进行课外辅导

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学困生,同时也存在很多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力量来转化学困生,会比较困难,不但劳心,还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上的差异资源来进行课外辅导,使优等生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我选取了一部分优等生作为班上的特约“辅导员”,请五到十名小小辅导员,将他们的照片贴到教师墙上,设置专门的一张课桌作为辅导站,每天的自习课上都请值班辅导员到辅导站,只要是学困生遇到了问题,都可到辅导站请教辅导员,辅导员要耐心讲解,而且辅导员还有监督课堂纪律的权利。并且每个月都要评出“最佳辅导员”奖,对获此殊荣的辅导员进行奖励。这样不仅使学困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也使得优等生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且使其对班级有了一定的责任感,此外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可谓是一箭三雕。事实证明,我的策略非常有效,经过两个多月的课外辅导,学困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概念、基础的教学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就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就没有打牢基础,知识上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越积越多,导致上了初中以后漏洞无法修补,学习成绩总是无法提高。因此,引学困生入门,打牢基础知识,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概念和基础的教学,多寻找、发现学困生的知识漏洞,发现一个补一个,然后多加训练,让他们对那些漏洞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的,将最基础的概念等整理出来,再将学困生的学习漏洞统一整理出来,打印成册,在自习课上根据这些资料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并针对这些设计一些问题让学困生巩固训练。最终使得学困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知识也更加扎实了。

三、利用课堂信息反馈,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自主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既学会倾听又学会分享,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避免由少数学生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要对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时检查并查漏补缺。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重点面批学困生的课堂练习,尤其要纠正其主观臆造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主观错误。此外,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育人观。教师在衡量学困生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包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性,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后进的压力,提升上进的动力。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核心部分,需要全体数学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侯向丽单位:河北省冀州市西王镇中学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13-02

一、概述自主学习

1.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和他主动学习来说的。笔者对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自主学习一般要具备下面几个特征:其一,学习者要主动提出自己学习的目标,自己自觉地制订出学习进度,自己还要主动客观地制订说评价方案;其二,学习者必须要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学会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其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使学习具有内在动力,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的情感体验;其四,学习者还必须监控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并进行恰当地调节。

2.自主学习中的基础理论。自主学习的思想基础是建构主义中的知识观。知识是什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那些客观的、稳定的、结构良好的信息就是知识,这些都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训练和记忆去掌握。还有部分信息则是主观的、不稳定的、结构也不完整的,这些信息也是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始终进行着不断地发展,学习者需要不断地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另外,自主学习的思想基础还有建构主义中的学生观。对学习者而言,不仅要记录事实信息,还要在交往、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对大量的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老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也还是高级的合作者。

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老师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期望,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坚信自己能学。对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层次多。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好,可以说是学习化学的佼佼者。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化学基础较差,在化学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信心,甚至有些学生有放弃学习化学的想法。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归属感得到有效增强,也帮助学生形成集体感,使全班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此外,个别辅导和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在个别辅导过程中,老师可不断地赞赏和暗示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从而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那些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在进行个别辅导时,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关注。首先让他们从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当他们不再满足于解答那些简单题目时,老师就要给予适当地赞赏,使他们相信自己原来是能学的,不再惧怕学习化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细致耐心地工作。

2.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能够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相信自己能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学习动力,能够在学习化学中得到积极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产生想学的意识。创设情境,从新课程开始执行以来,几乎是课堂环节中的必备部分。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努力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处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时,都必须要高度重视情境创设。引入新课,不管采取什么方式,笔者认为必须具有启发性、生动性和科学性,确保在引入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以《原电池》第一课时为例,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用动画效果演绎了17世纪生物学家在做解剖动物实验时看到一只被挂在铁栅栏铜钩的青蛙发生剧烈抽搐的情境,老师借此向学生提出有电吗、电是从哪里来的?等等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地猜想,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也为课堂营造出了浓烈的探究氛围。创设情境的所有素材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十分重要作用,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情境创设也是如此。

3.老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积极个性和各种能力进行培养。老师以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以及激发学生想学为基础,更为重要的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指导学生去发展各种学习策略以及思考策略,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会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了后,就必须要思考怎样学生去完成知识的探究,也就是会学。优秀的课堂很多都是以问题为主线开展的,对问题进行探究是其主要特征,教学的组织也是利用问题的形式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使课堂教学进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演变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再不断分析问题、最后再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利用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有很强目的性的指导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进行培养,学生能够把某种学习方法掌握好也只是掌握了相应的策略知识,只有能够在遇到不同情境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策略、恰当地改变策略去对问题进行科学地处理,这才算学生学会了会学,这也是自主学习观念的最高境界,也还是建构主义观的最终目标。要实现所有的这一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一朝一夕都是不能做到的,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同仁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知识与方法并行的原则,高度重视过程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科学 方法教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浓厚,不仅能提升初中学生的实验意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化学素质。为此,我们在今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探究新的方法,为化学实验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合理控制实验过程,突出学生教学主体性

合理设计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应用科学方法的技能、定势和能力。方法总是跟一定的活动任务联系着的,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科学方法的主体,需要精心设置活动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其讨论和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交流有关的体验,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参加到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是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力手段。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核心思想。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1]

1.以实验为基础

以实验为基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2]

3.强调知识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的。科学教学要肩负起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就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科学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科学教学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是实现三者统一的关键。

二、有序实验,突出思想

1.实验准备阶段

其中确定化学实验问题和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是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抽象、假说等方法的训练:而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是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提出问题、抽象、假说等方法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实验类别的不同,有选择的进行假说、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实验等方法的训练。

2.实验的实施阶段

其中的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的灵魂,全面、准确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测定是对实验对象量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一阶段是进行实验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其中,观察方法的训练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教育目的。

3.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实质上就是运用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纯化;而对实验结果做出理论解释,则是对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全面体验和综合运用。

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重要的是要把实验过程当作理性活动来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选择的科学方法教育。初中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偏少,在教学中应注意系统规划,统筹考虑。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实验探究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获得结果的过程,渗入探究性内涵。[3]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若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科学方法教学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同时应具备动机功能、启动功能、定向功能、交流功能。

根据化学实验问题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从化学教学论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实验问题划分为三类:启发性实验问题,如:“蔗糖、食盐和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验证性化学实验问题,如:“食盐水煮沸时的温度是否比水煮沸时的温度要高呢?”;应用性实验问题,如:“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和水垢中含有碳酸盐?”。培养学生提出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的主要策略包括:创设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加以表述。为使学生掌握提出实验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提出的问题要具备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实际、要符合逻辑和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梯度。

化学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思维方法等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化学教学中学到某种知识应联系对应的科学方法。实验教学要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知识、方法和能力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是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传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第5篇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先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巧设自学内容、提供自学方法的帮助,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1.知识能力起点分析。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中指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学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 、动作链索 、言语联想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等。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通过谈话、询问、问卷调查、检测、习题反馈等方式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这样我们能更好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厚度。

2.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3.知识类型的分析。化学的学习内容知识类型主要有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四大类型。分析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就是确定教材内容属于何种类型,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知识类型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基本概念类 设题――探究――议论――讲解――总结――评价

基本理论类 启发――阅读――议论――讲解――总结

元素化合物类 启发――实验――探究――阅读――议论――讲解――总结

化学实验类 设题――议论――实验――探究――总结

化学计算类 启发――探索――讲解――总结――练习――评价

复结类 启发――总结――设题――探索――讲解――开拓

二、教材分析,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作为培养具有创造型人才的塑造者,在准备传授教材内容之前,一定要对教材进行透彻分析。随时带着这些问题备课:

有哪些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什么位置?(如第几章第几节第几页)

为什么要安排在这个位置?

在前面学习过的内容中有没有可以与这部分新知识发生联系的知识?

这些联系是什么?

这些有联系的知识中,有哪些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利的?

我可不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为我的教学服务?

在需要教授的内容中有没有需要学生强行记住的、最基础的知识?

除了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外,还有一些什么知识?

这些知识确切的含义是什么?我能举出例子来吗?

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我能用图表的方式来表示这部分新内容的知识结构吗?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这样呈现好处和不足是什么?

我怎样克服教材呈现中的不足?

在完成这我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我希望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呢?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定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卓越课堂的一种常用模式,不过对合作小组的建构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1.精心选择合作小组的课题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但要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分小组合作讨论,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合作学习。每学期几次有效探究就够了。有些知识根本就没有探究的必要。

2.合理分配任务,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

小组探究学习,任务分配不到位往往会出现极少数人忙,绝大多数人闲聊。采用“四步到位”探究模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步,确定讨论小组数。根据当堂教学目标及问题的涉猎,确定分几个小组。假如我想解决5个问题,本班50个人就可以分成10组,随机的从某个地方开始,依次报数1、2、3、4、5、6、7、8、9、10 ,报数1的一组,依次2组、3组……到10组。这样避免了能力悬殊太大的弊端。第二步,问题讨论。每组每人随意抽取老师准备好的5个不同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同组的5位同学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手中的5个问题。第三步,统一思想。把问题讨论相同的同学又重新组建一组,各自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再统一思想,形成大致意见。第四步,畅谈收获与困惑。这时每组再选一个代表,全班汇报对问题的看法,同时提出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寻求帮助。老师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帮助。这样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干,而且都是课堂的主人。总之,巧设合作探究,助推卓越课堂。

四、落实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实践

中学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一种科学探究,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可以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实施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利用实验原理探究实验装置。

(2)借实验现象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激发兴趣;优化课堂;精讲多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1)初中化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大部分学生开始会对化学学习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因此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不能灵活地理论联系实际,原有的兴趣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书本中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对学生进行化学发展史的教育,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微型实验活动和将教材中的个别演示实验改成家庭小实验。

二、优化课堂,注重课堂实效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发展和创新。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学生是与我们教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基于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2)设计开放式和多样式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创新。因为开放的教学可使学生从多向的解题策略,多维的问题答案,多元的条件设置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使每个生命体得到发展。

(3)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经验中感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利用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学生才能真正完成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兴趣 新课标 教学体会

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内容自然是比较基础的,涉及到的面还是很小的,计算量也不大,这是它的特点,所以很多老师戏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为这个阶段很多知识都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记忆。由于记忆的知识较多,很多学生会产生厌学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意义重大。化学是现代科学,体现着科学的气息,这阶段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将介绍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主要是一些小技巧。

1、巧用文学知识

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的前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尤其学生会对较熟悉的文学产生浓厚兴趣,而化学是刚接触,虽然有好奇心,但是对一些记忆的知识点很快就烦了,可以用一些文学的知识来介绍化学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遇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可能一开始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相当熟悉,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名著,他们都对这两位主人公很熟悉,那么什么是物理变化呢,那就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怎么变他都是只猴子;什么是化学变化呢,那就是猪八戒,从一位天上的大将世成了一头猪,这样相信学生很容易理解。另外一些学生很喜欢收集名言名句,其中有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是物理变化啊,蜡变成蜡水;什么是化学变化啊,蜡水变成泪水这就是化学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多,需要老师去细心挖掘。

2、抓住概念的关键字

对于概念的理解,一方面在介绍是要生动风趣一些,这是为了学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化学概念都是高度精炼和准确的,一字之差,天差地别,相信学过化学的都会有这种感受。所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注意关键词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掌握。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学生一定要严谨学习,不能对定义概念模棱两可。单质和化合物是学生接触较早的两个名词,相信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甚至一些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还会犯错误,原因主要是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中的前提不注意。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中都提到了“纯净物”这一前提,如果是混合物就谈不上单质和化合物了。所以,这部分的讲解时一定要把关键词重点介绍,否则学生可能长时间都不懂。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这里有两处关键词,首先是“氧”,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理解成“氧气”,还有一处是“化学反应”,这是大前提,只有化学反应才可以说是氧化反应。这样的例子很多,需要老师在讲解时一定注意关键词。

3、深度剖析概念

注意到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以基础概念的理解为主,都是考最基础的概念,而不是大量的计算和偏题。这就向学生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以理解概念为主,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对一些概念的深度剖析,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在初中化学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溶解度”,它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由于其定义较长,设计的知识也多,让学生很是头疼,一些老师为讲解也是叫苦连天。这里一定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溶剂的量为100g、饱和状态、溶质所溶解的克数。把握好这四个点就很容易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这四个点一定不能省略任意一点。对概念的深度剖析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4、辅导和鼓励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出现不适是很正常的,很多老师都反映一些学习很好的学生竟然会化学学不会,这和学科特点有关系。老师要注意辅导和鼓励学生,辅导时的问题往往是学生“钻牛角尖”的地方,一点就通,辅导时解决学生问题最直接的方式。鼓励是老师的必修课,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不要只看到学生的错误,发掘他们的潜能。而且学生的一些错误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错误,而是现阶段知识量的限制,老师一定要区分对待。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由于这部分知识主要是概念和原理,学生除了难以理解外,很容易产生厌学,所以老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意讲解的方式。在知识点的深度上要有一定的把握,太深学生理解不了,太浅了会使学生以后的学习困难。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都是一些简单的技巧,希望能对同行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潘鸿章.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9):21.

第8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循序渐进

初三化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和学习化学方程式,是正式进入化学殿堂的敲门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合理、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化学方程式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解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方法

1.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化学方程式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科学方程式,所以,想灵活运用就应该善总结,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和化学反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帮助大家积累总结经验。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二氧化碳(2NaOH+CO(少量)=Na2CO3+H2O)像此类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在写出盐的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盐的配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记忆时对于生成物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所以,对于如何写出同类的生成物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配平时,要注意到盐里面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加上一个氧化原子形成了负二价的原子团,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方程式提供的引导去作出准确的配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应该去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对于初三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化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去配平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说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化学方程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虽然对于刚刚学习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学习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在汽车上,都安装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内部装硝酸铵,当汽车受到严重的撞击时,硝酸铵就会分解产生大量的N2O,H2O,从而防止汽车内人员受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简单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3=N2O+2H2O。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机械记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变的越来越宽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自然环境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环境保护的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是势在必行。

一、将环境保护渗透在化学课堂上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工农业生产与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中的重大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教师上“爱护水资源”的这节课时,可以举一些震惊世界的严重水污染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和重要性,教育学生阻止周围一切污染水质的行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空气能调解气候,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有自净作用,当大气的污染物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粉尘污染对人的健康就很不利,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铅,当它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会发生蓄积导致中毒,轻者出现头昏、失眠等,重者引起脑血管痉挛,甚至引起癌症导致死亡。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进入人体,会刺激人的咽、喉、鼻导致多种疾病,甚至死亡。教师要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通过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加强环保意识。

二、将环境保护渗透在化学实验中

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虽然无毒害,但无休止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如试验后剩余的一氧化碳可以燃烧,酸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以用铅、铁等轻金属还原。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试剂,减少废弃物,同时要学会对其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有的废弃物还可以变废为宝。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还原氧化铁的时候尾气可以收集起来,或者直接转到正在加热的酒精灯的地方,让这个尾气得以充分的利用。学生做实验后很容易将药品随意倾倒,我们必须要强调注意,同时准备好废液桶,要求学生将实验中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把实验中的废酸、废碱都收集起来,既减少了对下水道的腐蚀,又能利用废物。水体遭到酸、碱污染,酸碱度发生变化,当pH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的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受到阻碍,并可腐蚀水下设备,影响各种用水水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将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其中, 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将环境保护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被污染的河流,教育他们有哪些危害。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环保不仅只是课堂的理论内容,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环保科技知识专题讲座,如 “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利用课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环境知识有关的报纸、杂志和科普读物,搜集整理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资料,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室等,宣传环境知识,营造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第10篇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化学概念;应用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首要前提,它是人们对化学研究最本质的概括和认识,深刻反映了过程中最本质的化学特征。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课程,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概念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成为首要问题。但是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经常无法很好地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很难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等。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为此类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材料,由于这些引导材料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的,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这种策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有两点:(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说明新旧知识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如果设计得恰当,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它们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吸收新信息的固定点和储存室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其次,他们通过积极调动有关方面的知识,并对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进行统括说明,这样就为新知识提供了一种脚手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机械学习变为有意义学习。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生活体验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

“生活化学化,化学社会化”的STS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化学与社会、生活等的紧密联系,设计生活体验组织者,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相关的、较抽象的化学概念。

例如,初三化学中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实质的学习,学生感到比较抽象,教师也觉得比较难讲。在传统教学中仅有静态的图片,最多用Flas来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结合教师的讲解仍然很难让学生接受,死记硬背的话则效果更差。此时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换位子,对此学生深有体验,即在换位子过程中,人的性别、人的数目、人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引导、迁移、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即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再如,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人吃饭的饥饱状态,这样的组织者设计就能使概念由理性变为感性,易理解和记忆。

2.利用实验式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感知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新化学概念之前,依照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方式,设计一个或一系列与该化学概念密切相关的化学实验作为先行组织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溶解度”概念

食盐和蔗糖在水中哪个溶解性大?

【提出猜想】 在水中溶解性大。

【实验方案】

实验条件:

(1)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

条件下;

(2)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

条件下;

(或者: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 条件下)

(3)比较两物质溶解度大小,必须 下。

实验方法:

方法一: 。

方法二: 。

【实验验证】略

【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 在水中溶解性大。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很清晰地意识到某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与温度、水的质量有关,因而要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固体物质溶解性强弱的定量表示),就水到渠成想到要规定温度、使用的水量,并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来衡量。从而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概念内容相联系,以获得真正的领悟,对溶解度概念产生较好的感性认识。

3.图形式先行组织者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图形式组织者可以创造某一特殊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一些不能用直观感觉测量的客体,图形所表述的内容是文字叙述望尘莫及的。中学化学教材上有许多基本概念都有一定的联系。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化学概念间存在下列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特别是处于从属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概念,可以编织概念图。

比如,可以利用上图中的图形先行组织者,理清初中化学概念中的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这些概念以“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懂得概念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逐步编织概念图,对于更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都具有重要作用。

4.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可以在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使用,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它不仅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还能促进已有知识的理解深化。

例如,在学习“酸”“碱”概念时,提供几个比较性组织者,即酸性、碱性、酸、碱的比较,如下表所示,学生就可以提高新旧概念间的可辨别性,从而保证学生很快地理解并获得比较准确的概念。

硫酸H2SO4、

硝酸HNO3、

上述案例都说明先行组织者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关注学生的“学发展区”,能帮助学生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周青.化学学习论[M].科学出版社,2010.

[2]刘艳玲.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11篇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双元制”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MES”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CBE”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模块,其本质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3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也叫“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5.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6.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变化的原则。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精简课程内容,达到“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操作动手能力,重在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学科。要求教授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有机化学是我们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中医药学系、生物工程系及化工系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检验、药学、食品工艺、生物制药、化工工艺(化工相关专业)等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药检、临床检验、化工生产等化学相关行业的实践工作打下较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创建有机化学精品课的关键。

通过到系部直接访谈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对我院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医学和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就业状况的关系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是: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自主创业,专业技能的高低和宽窄决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面。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能从整体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富有成效。因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我们还重点调查了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毕业生就业层面,它们主要涵盖在这样一些领域:医院的护理、化验、放射、药剂等,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分析化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我们把这两项调查结果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挂钩,具体做法是:从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出发建立与之对应的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的内涵来决定课程模块的数量和内涵以及每门课程及每个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得出的结论是,构建课程模块有利于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以下五大模块组成: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模块的规划、建设。

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是实现高职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符合专业设置标准、学生个性选题要求以及市场需求,易操作、易推广。“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其本质首先在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其次是有机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最后是有机化学课程综合化。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的典范。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

“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系统地把有机化学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目的不是介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行业技能应用模块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转化能力、生存能力。

“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模块的规划、建设”通过不同的有机化学实验突出不同的专业特点,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这与行业技能模块提高紧密相关。

第12篇

有机化学作为选修课程,其教学与学习重点都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研究,从高考命题来看,一道题目涵盖了厚厚的一本教科书,因此这道题的考查内容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方向,综合分析多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有机化学的有关考查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题目中的性质描述对官能团的名称或性质进行考查;(2)对反应类型进行考查;(3)对结构简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考查;为了让我们的学习具有更高效率,掌握高考命题的重点,赢取高考胜利,我们就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讨论.

一、狠抓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万变不离其宗”这是对高考试题最直接的描述,作为多年的教师,我们都知道高考试题的特点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考查基础,凸显能力”,虽然在高考试题中很难遇到我们做过的原题,但是深究起来,每一道题都是来自于教材知识的引申和变迁,这些题目都是对教材知识应用的最基本的考查,只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度挖掘,因此要赢取高考胜利,我们必须狠抓基础,切不可缘木求鱼.对于有机化学来说,我们要紧紧把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对于醇、醛、酸、酯这些基本的官能团的性质和结构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理解,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在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这几个特性反应的实质和特点也必须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做到能够根据物质结构熟练的书写其有关反应方程式.

掌握基础知识,切不可断章取义,我们要将各种知识建立适当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窥一斑知全身",将物质结构、官能团的特点、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化学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于在日后的解题中进行熟练运用.

二、重视习题训练,做到胸有成竹

古人云“熟能生巧”、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些话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若要真正实现自己解题能力的提升,掌握各种题型的解析方法,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要加大习题训练力度,多做题、深做题,通过习题训练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学完每一章、节都要及时通过习题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做题时不要过度追求试题数量,而适当选做一些经典习题,将各种知识都能涵括其中.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在做题时不要只就题论题,要尽量拓展思维,用一道习题引申一片知识,真正达到知识的升华,并能通过一道题实现对一类题的掌握.如在做计算题时,注意精选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好题.在解法上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寻求一解多题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控一题多变的题型,适应各类题目的出现.

习题训练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过程,是对解题能力的提升,我们要通过做题进行规律的总结,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做到对各种题型的深刻认识,成竹在胸,适应各类试题的解析.

三、关注实验和有机推断题,真正把握试题的灵魂

有机推断题是高考主观题卷的必考题型,同学们对其也非常重视,但即使这样,在高考第二卷中,有机推断题的失分率还是比较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深入研究有机推断题的命题特点,掌握其解析方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合成是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常常以框图推断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题属于综合应用各类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相互转变关系的知识的能力型试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多种思维模式的运用.一般可按照“由特征反应推知官能团种类、由反应机理推知官能团位置、由转化关系和产物结构推知碳架结构,从而确定有机物结构”这一思路进行解题.解析有机推断题,首先要熟悉衍生物间的相互转变关系,依据顺推法、逆推法、猜测论证法几种解题方法,寻找解题突破口,合理运用题目所给信息,得出正确答案.在解析有机框图题时,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挖掘信息能力和迁移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利用扎实的基础知识,活用有机物中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抓住提示,找准切入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能变繁冗的推断题为简答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无论有机无机,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化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巩固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命题立意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从简单的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训练到复杂实验的设计都做到认真操作、大胆试验.在设计实验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即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程序合理、现象明显.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掌握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和要领,并能对自己领会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对于解析有机推断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