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用语的现状

网络用语的现状

时间:2023-06-16 16:1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用语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用语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环境;大学生;发展

1 引言

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对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网民的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网络的使用人数大约有七亿多,但是网络语言却仅仅是这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网民虽然使用网络,但是却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网络用语的意思。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网络语言的产生并且流行的一个最大规模的社会群体。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另外,网络语言的使用也要有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通过研究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影响,分析网络用语的利与弊,可以对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和我国的网络发展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2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现状以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发展迅速,不过其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产生。网络语言的发展也适用于普遍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都会被抛弃在发展的长河中,而那些被大多数认可、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网络语言是大学生所选择并使用的,但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发展,所以规范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兴起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得益于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具有随意性。网络发展带来了社交工具的进步,网络语言的使用基本上都是通过社交工具实现的,所以社交工具的发展也随之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另外,网络的普及让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网民中又有近三分之一是学生。网民数量增多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使用。第二,网络语言本身具有优势。网络语言更简洁、更诙谐,这些独特的优势都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比如88(拜拜)、1414(意思意思)、累觉不爱(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等等,这些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又一个原因。

2.2 网络语言在发展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网络语言发展迅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网络语言的使用缺乏规范性,而且更新变化太快,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有些网络用语有很多种意思或使用环境。这些语言的意义可能与现代汉语词典规定的标准意义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学生如果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就有可能造成对某些汉语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运用的不规范。而且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有可能影响到汉语的发展。网络语言经常与汉语结合使用,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网络语言,就会造成汉语使用的语序不当或者句意不明。其次,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落后的、腐朽的,但是又受到大多数学生推崇的部分,这些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些不文明的词语,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素养。而且这些网络用语使用习惯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脱口而出,这对学生的外在影响的塑造也有不良影响。最后,网络用语中的部分生僻字,影响到学生规范用字。网络用语中经常出现一些怪癖字,或者错别字,簦yin,网络用语意为在竞争和对抗中一比高下)、(biao,不要)等,这些字层出不穷,而且使用习惯很难纠正。所以学生在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错误使用,对其学习也造成影响。

3 规范网络用语环境,促进大学生积极发展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在社会中备受争议,有人强烈批评,有人常常质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认真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对其使用必须加以管理、规范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1 规范网络语言使用环境,促进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语言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背景。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正是在相关的网络环境下产生、使用。只有将这些负面环境消除,对网络加以规范引导,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网络语言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受到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规范网络使用环境,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不良网络用语进行技术处理,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网民上网行为做出法律规范,可以倡导全社会网民文明上网,遵守文明上网公约,提出道德要求。对大学生应该有特别的措施规范其上网行为,最终促进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3.2 大学生要有选择的使用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网络语言的规范不能仅仅依靠相关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大学生作为网络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判断出网络语言的优秀与低劣。大学生都接受着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具备着识别优秀与低劣网络语言的能力。大学生只选择优秀的网络语言使用,抛弃低劣的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断绝粗俗、不良的网络语言的传播与发展。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调整,做出规范。网络用语的使用也要有一定度,切不可胡乱使用。要真正明白大学学习的内容与目的,让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更加规范。而且学生准确判断网络语言的优秀与低劣,还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对以后工作也有重大帮助。

4 总结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正面来讲,可以促进大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满足大学生生活的感情诉求和内心需要。反面来讲,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后发展,平时习惯和生活习性都有不良影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与低劣网络语言的辨别能力,促进网络语言的文明发展,并以此推进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当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化侠.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研及引导.《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4期

第2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语言;动机;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李美霞,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篇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黄文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与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系列简洁、新颖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于根元说:网络语言是指“网上通用的语言,相对于日常的交际语言。是一种新的媒体语言,是一种新的语体。”可以说,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有其独有的词汇语法表述形式,其生成和理解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的一种语言。

自从网络语言兴起至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另一个热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探索,如背景分析,构成成分分析,词汇、句法结构特点分析等。这些研究揭示了网络语言产生、发展的缘由,同时也剖析了网络语言所具有的独特性。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语言本体出发,还没有以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审视这一语言现象。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也将研究目光投向了网络语言及社会心理环境这一话题上。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本文以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得到数据,基于数据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特点及动机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旨在揭示:一是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二是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动机。

二、研究方法论

1.研究的问题。(1)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如何?(2)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如何从社会心理视角阐释这一现象?

2.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主要是关于10个选择题的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涉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48份)、德语(14份)、法语(17份)、俄语(20份)、日语(21份)五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第二次是关于影响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原因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由于专业限制,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女生,所以无法从性别差异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3.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及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分析。(1)使用网络情况调查。问题1:你每天花多长时间上网?问题2:你上网做什么:学习、信息交流、娱乐或其他?

调查发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上网时间每天3-5小时不等,但几乎所有被调查者每天都花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上网。她们上网主要是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其次是学习和娱乐。这说明,网络是她们进行信息交流,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并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2)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3: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a)认同;(b)不认同;(c)持中立态度?为什么?

调查显示,持认同及中立态度的同学占多数。认同的意见大体分为四类:一是网络语言富有趣味性;二是使用网络语言是为了娱乐;三是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趋势;四是网络语言代表着一种青年文化。不认同的意见分为两类:一是网络语言冲击传统文化;二是网络语言大多违背语法规范。中立的意见分为三类:一是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二是网络语言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已;三是存在即合理,不排斥使用。

(3)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及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问题4: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网络语言?

A. 用QQ, MSN 聊天时 B. 看帖子、发微博时 C. 办公写作时 D. 其他

问题5:你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是:

A. 完全不懂 B. 一看就懂 C. 有些懂有些不懂

对于问题4,大多数学生的问答是,她们在上网聊天、留言时会用到网络语言。她们的解释是:网上聊天对象基本是同龄人,对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都了解,而看帖子、发微博时用一些网络用语显得“很潮”,效果不同。在办公写作时极少用网络语言,但只要大家能理解也会用。有同学表示,平时生活中,如与朋友交谈、购物等,也会用到网络语言。

对于问题5,高达76%的学生对网络语言一知半解。根据访谈发现其中的缘由是:一是有的网络流行语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或原因,缺乏对网络语言产生根源的了解就无法明白网络语言的意义;二是有的网络流行语为了达到特定语义、语音效果,与传统语法的表达结构完全不同,这导致了她们对网络语言语法结构产生了困惑;三是有的网络流行语是旧词新解、新用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特殊,如用数字、外语或新造字,这些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4)对网络语言流行原因、好处、坏处以及网络语言是否最终能融入大众语言体系的评价

问题6:你认为网络语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A. 言简意赅,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

B. 趣味横生、十分幽默诙谐

C. 时尚前卫是新时代的标志

D. 灵活多变可表达不同情感

E. 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

F. 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问题7:你认为使用网络语言的好处是什么?

A. 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

B. 丰富语言表达

C. 提高交流效率,使语言表达简单化

D. 使网络生活趣味化

E. 其他

问题 8:你认为使用网络语言的坏处是什么?

A. 冲击传统中国语言,打破原有的语言规范

B. 加深与长辈间的代沟

C. 容易误导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形成错误的表达

D. 混乱网络环境

第3篇

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激发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研究的热情。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研究小组在1997年针对网上的语言教学问题开展了一些研讨,②探讨网络通用语言的问题。2003年,第一届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2001年,《语言与因特网》这本书以多种文字出版,使网络语言研究在整个科技革命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也为我国网络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网络流行语失范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虽然较为全面,却很少对流行内因进行探究,没有对话语权表达进行深度挖掘。将民众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话语权的模式进行充分解析,能了解当下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③更好地创新社会管理。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与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密切联系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无不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革,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④

(二)语言文化的影响

富有创造性的网络流行浯离不开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熏陶,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的一种,它的音形义在表达文字川意上有各种含义。⑤比如,网流传的一个词语“美眉”,它的出现与语言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就是形容女予漂亮眉毛的。

(三)大众心理变化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人们进入了新型网络媒体时代。新型媒体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思想意识也活跃起来,同时也滋生了具有新颖、幽默特点的网络流行语,⑥激发了网民的兴趣。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许多网民也开始在网络上以微博、贴吧的形式进行互动,抒发自己的情感。

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话语权

(一)感彩方面的展示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在使用中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词语的不断变化以及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功能的语言被称为语法。句子中使用的语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句子表达中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做到语言运用上突破性的创造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语言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网络话语表达呈现出极大的魅力,受到大众的追捧。

(二)新旧媒体之间互相协作

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即时性与快速性,导致一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缺乏严谨性、深刻性。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秉着严格、严谨的框架理论原则,再通过已有的信息进行事实建构。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协作,促进了网络流行语影响力的扩大。

应对措施

(一)构建便捷的网络话语渠道

1.网上评选。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为网上评选、全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最经济、最实惠、最便捷的渠道。

2.开通网上政务微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微博互动已经成为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各级政府机关开通政务微博,利用微博这一便捷、及时的平台,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机关的最新情况,这样更有利于让群众参与其中,稳固民心;让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避免由于信息隔阂而产生误会。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法制化建设

1.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文明网络环境。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在带动信息提速的同时,也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来。我国网民基数庞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某一行为主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忽视自己对私人信息的理解分析,贸然模仿他人行动的行为。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存在的羊群效应,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副作用,相关部门如果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⑦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可以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

2.建立责任追究制,推进社会科学化管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网络的规范管理。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网络监督和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和信息规范等关系尚未厘清,这些法律法规在细节上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对网络谣言及网络舆情,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建立网络谣言对于社会危害的量刑机制,并对制造网络谣言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对网络舆情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制。⑧

(三)建立制度层面规范的应对机制

1.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语言的发展是层出不穷的,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于那些富有语言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网络流行语,要适当地接受,并加以正确引导。由于语言在不断革新,语言的规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其难度与复杂性,做到循序渐进。

2.从道德意识上加强规范。面对网络语言的主体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建立网络语言的道德教育体系,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加强对他们的语言道德修养的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当中,要不断革新网络语言文化,建立以优秀网络语言文化为主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广大网民自觉抵制不文明的网络用语,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网络语言进行创新。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1002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徐紫仪:《网络语言失范与矫正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第1期

②杨海英:《青少年学生网络语言失范与网络德育话语的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6期

③Ao Yongchun, Chen Chun columnnetwork specification language and thespread of anomie [J]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research, 2013,01 (33)

④王健 张聪:《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分析及对策》[J].

⑤Zhang Jianping, Liu Bo Chinesenetwork standardization issues of language [5][J]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06(11)

⑥Li Kangning review of legislativelanguage anomie civil legal problem[J]LegalScience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Political Science), 2010,05(39)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网络语言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利用语文教材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和影响,本文中所指的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虚拟平台上使用的语言,下面将谈谈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够有耐心地、专注地去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说话态度、面目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等;在上课学习和日常交谈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创新性、形象性都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中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理解力。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学生的词汇,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础。网络语言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没有障碍,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动力。但是网络语言也具有随意不规范性、低俗不文明的特点,不符合言语规范,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性和创造能力都非常强,容易创造新的语言,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运用能力较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怎么利用好其优点进行创造学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如让网络语言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因素。

二、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传统的语言文字注入了一股新的源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语言中不乏优雅、生动个性的词汇,如且行且珍惜、气质、穿越、本宫等,中学生吸取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表达的生动性。这些个性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符合学生的求异心里,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的词汇对中学生减少写作束缚、自由创新表达起到了推动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低级、粗俗、不文明的垃圾语言,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强,加上其思辨能力还不成熟,而且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和综艺节目上,使中学生把其当作了经典,当成了正确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形式:“汉字+英文+数字+符号”,而且口语化严重,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带有低俗的词汇,这大大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对中学生审美的影响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是灵敏的,但由于他们的审美经验不足,加上阅历浅量,在美的感悟和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流行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冲击,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快、模仿性强,而且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审美标准,有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影响了他们审美心理的完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审美想象更多地是体现在创造力上,他们的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创造力强,有时会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网络使他们有了发展的空间,但又让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比如,网络语言中低级粗俗的语言对中学生的创造想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创造出现偏差,审美想象力低俗。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一种心理体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强,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通常会使用网络中的低俗语言进行纾解,审美情感不成熟。

四、引导中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语言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就约定俗成的形成了新的规范,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一些粗俗用语等不在规范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使用不规范语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规范使用语言,帮助他们形成语言使用的规范认知,进而从训练识字音、辨字义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采取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带他们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会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如今,网络语言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语言习惯,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规范语言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略显暴力和粗俗。因此,如何甄别、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怎样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使用正确规范的网络用语呢?首先,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对网络语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根据学生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给予合理的分析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语言。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教导,以网络语言为例进行教导,对症下药,让学生逐渐学会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并且自觉地摒弃粗俗的网络用语。最后,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途径多种多样,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满足了网民交流的需要,并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外来词汇的融入创造了契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在网络的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对不良网络语言的抵制力,摒弃粗俗网络用语,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俱全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乡唐邱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言语素质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03-02

所谓言语素质,是指个人运用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符号和规则的使用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二是运用语言符号和规则进行口语交际所表现出的技能技巧;三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言语表达的特殊才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交际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言语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言语素质的培养。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言语交际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因此,培养和加强高职生言语素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职生言语素质现状和缺陷

(一)普通话不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地广人多,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言语,不同的区域又有不同的方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普通话成为我国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言语。但是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仍然很大。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同时也带来千姿百态的方言。在校园里,同属老乡的学生在一起往往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有的同学就是讲普通话,也是南腔北调,带有浓重的方言音。高职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山区,母语大多是方言,在家乡很少说普通话,甚至有学生上大学才开始开口说普通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许多高职生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吐字不清,不仅影响了交流和沟通,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加重心理上的负担。

(二)言语失范和言语道德淡漠

广西大学陈立言教授2007年6月曾在大学校园做过一个社会调查,结果发现,以经常讲脏话为例,男生80%,女生只有2%。在用语是否文明的问题上,他认为“文明”的女生82%,而男生只有36%。这说明大学生,尤其男生对文明用语意识比较淡漠,张口就是“恼火”、“你有病呀”、“猪脑”等。在学校经常听到学生称老教授为“老爷子”,甚至“老头子”、“老太婆”、“法海大师”、“灭绝师太”等,对年轻教师直呼其名。更让人忧心的是他们自认为这样称呼老师,表现出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亲切和亲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更加平等和互相尊重。

(三)受到网络言语的不良影响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语言,对大学生言语有着深深的影响,它越来越冲击和破坏汉语言的规范和严谨性。如“蛋白质”意为笨蛋、、神经质。比如学生把如中国招商银行,缩写为“CMBC”谐音为“存么,”,中国民生银行缩写为“CMSB”谐音为“存么,傻B”。这些言语越来越多地从网络进入大学生日常用语中,对大学生言语规范产生不良影响。当今大学校园,不了解网络语言,就是“山顶洞人”,“太out”了,就很难融入同学当中,甚至被同学嘲笑。

(四)言语失信

《论语·子路》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的话语一旦说出来一定要做得到。现在学生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人云亦云,喜欢道听途说,对接触的信息事物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甚有者夸大其词,夸夸其谈,造成一些流言蜚语满天飞,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诚信,言语不负责。

(五)言语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

当前,存在这样办学的误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怎么技能专业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模式的学生。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重外语轻汉语,导致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差。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专业书和外语外,很少接触其他的书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人生信条至今还影响当代大学生,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涵养、不够成熟的表现。他们依然“沉默是金”,信奉“慎言是福”。因此,学生社会交际少,交流少,加上言语表达能力缺陷,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

二、高职生言语素质培养途径和方法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高职生就业后,大多从事一线的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工作,这几类工作对学生的言语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人际交往、沟通技能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可通过建立“教学为根基,训练为主线,测试为杠杆”的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言语综合素质。一是通过课堂训练的系列化,提高发音器官灵活性,听音辨音能力。采取普通话韵母发音、朗读等一系列训练,纠正和改进学生言语表达不流畅、不标准;方言语音地方化严重;儿化缺省等现象。二是从网上下载学好普通话一系列音像资料,同时结合方言普通话的特点,训练学生如何说好普通话。三是提议课外同学之间尽量用普通话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正,互相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水平。四是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考核,既了解学生普通话水平,又对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五是高职院校教师应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教师的言语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语素质,因此,教师应提高普通话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中不准确的发音,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

(二)引导学生重视言语规范和言德

言语道德和规范是社会公共言语行为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价值是建立在美丑、善恶、真伪、是非之上,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个人修养和传统习惯等来维持。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言语规范和言语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吸取和提炼文化的精华,继而反应灵敏,出口成章。大学生只有杜绝和避免粗话和脏话,文明用语,健康用语,才能提高自身的言语修养道德。作为教师来说,则应严于律己,做好学生言语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规范用语,道德用语。

(三)正确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言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发表的语言,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正在对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网络言语形式上随意性、多样性、简明性,表达上的简单不规范、中英混杂、非语法化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言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智的对待网络语言,“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语言规范化”宣传栏,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和规范网络语言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使用文明语言的意识,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网络言语的底线,它具有法律底线、言语底线、道德底线,应严肃对待,而不是“我愿意,故我乐意”,一种无知者“我行我素”的态度。

(四)加强诚信教育

言语行为要“信”,也就是要有“诚信”。“信”是言语行为的道德前提和基础,要言行一致。良好的诚信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大学不仅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言而有信,言之行之”,对道听途说的事情要辨别是非真伪,克服和改正假话、空话甚至诬言、诽语、诋毁他人,故意曲解他人意思的不良作风,养成良好的言语道德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五)帮助学生解决言语心理障碍,树立自信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语言心理障碍,应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理念的影响。一是鼓励学生多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消除他们精神紧张、思想混乱、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二是开展组织各种活动,如课堂说话训练、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选择多种有意义又为多数人感兴趣的主题,让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树立他们的言语自信心,使他们在各个场合下都能言语落落大方、谈吐自如、畅所欲言,成为一个言语风趣幽默、条理清晰、言语素质高尚的人。

第6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言学 学生作文

有媒体报道说,在2007年的高考作文中,学生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将会被扣分。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确切。《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大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作文要平时训练各种文体,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在笔者看来,高考作文并未封杀网络语言,尽管不提倡,但是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绝非禁用,而是慎用。“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一句话中的关键在于“生造”,而不是“网络语言”。换句话说,网络语言完全可以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前提是这些被使用的网络语言应该是大众所熟知了解的,同时也要符合当时的语境;而不是学生一味地求新求奇,生编硬造的产物。笔者认为新大纲对高等学府入学考试的这种态度是正确和负责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到网络语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颖奇特的词汇,超乎常规的语法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数量惊人的粗话脏话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跟规范化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 “文化垃圾”,是对传统汉语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倡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事实上,网络语言并不是每句话都与现代汉语背道而驰,尽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们为了节省资金,尽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链接了一些文字、数字和符号,但是绝大部分的网络语言还是遵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原有规则。网络语言只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现有的语言体系。显然,那些大骂网络语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忧天了。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现状而言,其过于自由和主观的一面确实需要适当引导,但是语言规范的实质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逐渐建立起来。网络语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从不否定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反对网络语言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固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语言规范都是对全社会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的追认,但是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确如此。比如“很+名词”的现象。按照传统语法规则,汉语的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所以当“很中国”之类的语用现象出现时,语言学家们急忙跳出来大声疾呼:副词“很”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试图将这种不符合规则的现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很+名词”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大有风起云涌之势。2008年3月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很中国”这三个字,就搜索到342,000个“很+中国”的用法。现如今,与之类似的“很生活、很传统、很逻辑、很散文、很东方、很淑女、很青春、很绅士”等等一系列“很+名词”的用法都很自然的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全民都这样认同并使用的时候,即使是再有名望的语言学家说“很+名词”的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有碍于汉语规范化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笔者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如此,语言亦如此:原本没有这种说法,但是说(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规则”。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在今后,如果有哪些网络语言能够很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成功地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那么就会有专门收集新词新语的专家对它进行收录,从而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在网络语言还没经受时间的考验之前,就过早地一棒子把它打死。可喜的是,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介绍,2007年的流行语监测就准备加入网络语言和博客语言,因为“它们更加贴近生活的脉搏”。作家陈村先生同样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肯定,他认为,有些网络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新奇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同样,《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于根元先生也认为“互联网是高科技,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就得越有人情味。网语的出现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上网方便的需要。”

很多媒体和语言学家也同样对网络语言表示了支持,认为这些形象生动、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绝不是洪水猛兽,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反而能丰富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并强调只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必定会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语言发展历程了。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已经存在的鲜活事物,而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刀切、一概而论。如今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诸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里就充满了“美眉”、“青蛙”等等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的词汇。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词汇换成通俗的说法,那么它的可读性肯定会削减很多。

网络语言新奇独特、简约快捷,这往往是由很多数字、汉字、字母的随意连接、简省或替代而形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像一块海绵,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分析什么该吸收,什么该排斥,也就是说他们筛选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掌握好比较正规、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和时间考验的传统语言是首要任务。然而,笔者绝不认为学生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比较年轻化,也可以说,网络语言正是大部分学生所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学生在网络的语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很得体的,但是在作文中笔者还是主张慎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作文无疑也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考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宽广平台。那些有生命力的新鲜词汇绝对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正好相反,它们是作文的亮点、加分点。比如在适当的主题、典型的人物中,在没有影响他人理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使用恰当的新鲜词汇紧扣主题、突显典型人物的个性从而为全文增色不少,那么自然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欣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备受争议的满是数字、字母和汉字的“大拼盘”还是不要出现在作文中为妙,它只会让阅读的人感到不解和愤怒。

基于以上对网络语言的现状和语言规范的原则与精神的把握,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有所宽容,有所分析,该接纳的接纳,该淘汰的淘汰,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并使用积极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174.

第7篇

一 历史课要时尚的必要性

所谓的时尚就是结合流行的元素和小细节,经过拼凑和搭配,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时尚比流行前卫得多。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时代,时尚这个词常常在多数人的嘴中说出。现今所对应的学习主体——学生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的效果也就愈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彰显个性,拥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二 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的方法

1.适时适当运用网络用语

在历史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笔者常会使用网络用语,如淘宝体:“亲,准备好了吗?”学生会心领神会的回答“准备好了,亲”。遇到需要当堂背诵的部分,或者有难度地问题,本人会说:“能hold住吗?要hold哦。”诸如此类的网络用语,本人常会挂在嘴边。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也使历史课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成绩自然就能提高。

2.历史课堂中注入时尚热点问题

例如,在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中,提到唐宪宗时唐朝女子的另类装束时,笔者提到了时尚新宠lady Ga Ga。同学们对lady Ga Ga并不陌生,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大家的兴趣,又使他们对唐朝女子装束有了形象的认识。又如,讲到“宋金南北对峙”时,讲到岳飞抗金,本人提到2005年的10月22日,上海一家艺术馆展出秦桧夫妇“站”像,笔者结合近期某些明星为了博出位,不惜以丑为美的例子,要求学生以“知荣拒耻是做人的底线”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对此参与度很高,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3.关注时政新闻

在讲到唐朝的对外与交流时,提到了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护。笔者联系了当时比较热门的时政新闻“南京市长一行出访名古屋,名古屋市长公开否认”。同学们义愤填膺,对“中日友好交往是主流,但要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讲忽必烈改制中,忽必烈提出“国之根本在于农桑”的观点,联系了当前政府关注的“三农问题”和东海县部分农村的现状。通过课堂对时政的关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 使历史课充满时尚感对教师的要求

1.平等地看待学生,和学生做朋友

传统教育中提倡尊师重教。但学生的“尊师”大多表现在对教师的害怕上。现在的教育,提倡用爱来办学。教师平日里要多和学生交流,关心其生活,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融入学生中,做他们中的一部分。

2.多接触新鲜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飞快发展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要使历史课堂具有时尚感,需要教师对多个领域有所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同时需要教师关注流行的趋势,多接触新鲜事物。平日里多留意学生在关注什么,学生中流行什么,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很时尚,某些方面比教师懂得还多。闲暇时间上上网,关注一些网络用语、网络。这样平时多留心,就能积累素材,用时做到收放自如,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

3.密切关注国内外时政

第8篇

关键词:解说性 演示性 教学用语 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58-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一线教师谈论的重点话题,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在中职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的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用语的灵活运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文笔者以自身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出发,重点探讨在计算机应用课堂中,实现课堂教学用语的解说性和演示性特征,进而提升中职计算机课堂效率。

1 解说性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技能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上课是动眼动脑动耳,更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动手操作,亲自操练,以求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和记笔记的需要,就决定了教师教学用语的解说性的特点。重点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疑难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没说清楚的地方需要重复一下,设计到操作程序步骤需要梳理一下,观察要点需要用“重锤敲打”一下,以便增加教学语言的时值,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为时值就是念的慢一些,重一些,响一些。慢,重,响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准确有效地传递到接收者的感觉器官。例如:Word文档中改变文件保存路径的操作:单击“文件”菜单选择“另存为”命令,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这短短一句话,已经将改变文件保存路径的操作准确精辟地介绍。从外到内,从开始到结束的顺序相结合,辅以“单击”“选择”等动词的应用。学生在视线的游走,信息的摄取中加深了对这一操作的理解,这是较为典型的观察描述。还有结合教学内容,作 提纲挈领的提示性解说,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Internet的利用的内容之前,教师说:“计算机网络所构造的虚拟空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网络学习,网络办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等因特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该章笔者将带领大家学习几个基于网路的活动:浏览网络新闻,在线写封书信,巧用即时通信,创建个人博客,检索网络资料,当好网络社员,上网购买商品,组建局域网,让大家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服务,掌握网络资源获取及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逐步养成安全、文明、有度地使用网络的意识及习惯。这段富有解说性的教学语言井然有序,层次感强,解说到位,用语精炼。在讲Internet具体内容之前如此解说,学生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有了总体明晰的印象。对Internet的特点又有了较为详尽的理解,同时还明确了Internet的应用教学的主题。这些知识的获取,显然应归功于这段话。

准确,一语应该是解说语言的第一准则,教师要恰当的选用词语,语句表达的意义鲜明,准确,使人一听就明白,不至于产生歧义,切忌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使学生难以把握,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层次分明,是解说性语言的第二准则,教师对所要解释,说明的东西必须弄懂,吃透,然后通过恰当,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富有层次便清楚明白,而这一点又直接关系到知识投放的有效性。如此,形成语流,顺势而下,连贯而富有逻辑力量,这样的解说语言才能声声入耳,句句有用,令人全然明白。

2 演示性

语言的演示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边让学生看教师演示,一边听教师对行为方式,操作过程作辅说明,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种语言与教师的演示同步,要说的贴切,简明,生动,易于把握要点。演示性教学用语,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操作,训练的方法,步骤。例如:在讲授Word的格式命令中的文字效果时时,教师说:(1)选择需要编辑的文字。(2)单击“格式”菜单,并选择“字体”命令。(3)在文字效果选项卡中再选择“七彩霓虹”动画效果4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这段话在教学生怎么利用格式菜单给普通文本加上特效,层次感因用了“1,2,3,4,先,并,再,后”变得十分明显,可操作性很强。运用时,教师可一边亲自操作一边述说,也可以在学生操作时作指导。语言流利,规范,简洁,学生应怎么做一下子便清楚了。从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富有演示性的教学用语应有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促其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在讲授Excel表格操作时,利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时,就可以联系学生的成绩表来讲解。在输入每名学生的姓名,各科成绩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每次考完试之后,班主任都会按照成绩的高低来给各位同学排名次,大家知道班主任是用什么方法在几秒钟之内就完成这一工作的呢?等学生说完是利用Excel的排序功能实现的之后,“排序的依据是什么”(答:总分)“对了,那么该利用什么功能实现求总分呢?(沉默)“今天,就来学习Excel中的SUM函数”……在讲完SUM函数之后,先不讲排序命令,利用Excel来求总分是不是很简单,(是)“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利用Excel来求每个人的平均分呢?”学生此时已经掌握SUM函数的使用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再加上又很熟悉平均的英文是AVERAGE,稍加思索便可说出是利用AVERAGE函数,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掌握了两个函数,同时在最后利用Excel排序时又恍然大悟,原来按照平均分也可以排序。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性语言带动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找出了答案。这种语言的 启发效应很可贵,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跳摘果子的滋味。

演示性教学用语的产生和表述是伴随着客观事物,图表,操作步骤,操作结果的展现同步进行的。它不能脱离实物和实验操作而无的放矢,更不能在远离和缺乏操作对象的情况下纸上谈兵.否则无论教师怎样夸夸 其谈,讲的天花乱坠,也不能建立起物体的形象感,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具体过程及操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或操作的先后顺序。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教学用语的对象感是很强的,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语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从而在正确的,自然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教学语言风格,有利于中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明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10):25-26.

第9篇

【关键词】生命伦理,食品安全,有机农业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把改善民生和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的生产,给国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态食品。

一、以生命伦理的视角扩展“食品安全”的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食品安全保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所在。然而,20世纪以来,人类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过度垦荒、砍伐森林等,已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但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从预防、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伦理学专业角度的论述至今没有多少文章。有的也只是从伦理的多学科角度,即从生物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角度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供人们借鉴的观点,但是问题的讨论远没有深入,缺少的是实际的应用。本文将从生命伦理角度扩展“食品安全”的内涵,借助目前我国凸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从生命价值的多角度分析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使得伦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问题中得到应用,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维持健康以及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每天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从事各项活动,所以食品质量的好坏势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古人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之类的谚语表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2500?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五不食”原则:“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是中国文献中对于饮食安全的最早记录。随着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不断发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经历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跃迁,现在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迈进。与之相伴,人们己经完全改变了纯粹依靠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食物来源的主要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出适于人类自身需要的食品。这样现代化农业就此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它在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口对食物需求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人类的健康,20?世纪后期食品资源的过度开发,食品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生态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而引起各国对其问题的高度关注。

二、食品的安全与否体现的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大多是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的角度入手,但是任何一种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任何一种行政管理政策的出台,都是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者说是惩罚机制出现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说只有某种行为造成某种程度的危害时,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才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仅仅有一些外在的行为约束是不足以完全解决任何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例外,再加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大多是以对行为者进行罚款,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为措施,相比与这些微小的惩罚,巨大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行为者甘愿受罚。正如舒尔曼所说:“一旦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商品的生产就不再受到消费者当前需要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商业性的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产品甚至不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们。”

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仅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依靠的也只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我们知道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外在的约束与内在自律的结合,食品安全问题也许会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样道德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从生命伦理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直接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它指的是在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实现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二是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应该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而且不会对人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伤害。

以往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存在道德缺失,缺乏伦理学理论的支撑。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哲学,它调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而这种调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达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一门科学。而生命伦理作为伦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它无疑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理论支撑,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在这一领域的凸现,所以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不安全食品的出现,在生命伦理的角度而言,是由于生命价值的原点失落造成的,即对生命神圣原则的遗弃。生命价值观是现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它建立在对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之上。食品是人类生命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对于生命的尊重首先要从保持生命存在开始,同样,首先保持生命的存在才可以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神圣原则的敬仰,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以至达到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食品的生产不止是食品生产者获取利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此手段达到维护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所以食品的安全与否首先关系到人的生命存在与健康,体现的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对人生命的尊重就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形式,并且主要是指尊重人类每一个个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维护生命的神圣性,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就以直觉的方式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生命受到伤害,也就不能去伤害其它人的生命;孟子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别人处在病痛、流血、生命遭受摧残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的广阔覆盖面,这些简单而又特殊的词语已迅速在人群中“走红”,它们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中大受欢迎,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几乎百分之百熟悉并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六、结语

网络用语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与日常使用相比,网络交流时使用的很多词语的意义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新词、新义,结果虽是相对单一的,但产生这一结果的途径却相对较为复杂:有的通过词语的读音变化实现;有的通过词语的形体变化实现;也有的通过词语本身意义的变化实现。这些变化,从某个层面来说,有别于甚至是违背了一般的语义变迁规则,从此产生了网络时代下特有的“网络用语”甚至是“火星文”,有人因此就全盘否定网络用语。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网络用语因其表意生动形象的特点,已进入到日常用语中,成为传统词汇的有力补充。因此,对待网络用语,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规范约束,又要理解宽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林刚.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2002,(1).

[5]沈娉.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J].修辞学习,2004,(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传媒信息挑战

大学英语教学在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1]。当前形势下,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英语教学有了更多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因此,要做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作用。

一、新的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受到语言环境、用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传媒信息时代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求教学需要做好创新,以适应时展对英语的需求[2]。

(一)语言环境方面

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英语学习也是一样。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处于中低水平,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能力,很多学生不喜欢开口讲英语,很少自觉阅读,学习态度不积极,很多学生缺少对英语的正确认识,这与信息时代英语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二)英语用语习惯分析

如今,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单一的内容讲解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英语仍然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简单掌握书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受用语习惯的影响,大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中文,这是学生用语习惯的表现,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影响[3]。

(三)学生英语水平质量不一

大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学习气氛较沉闷,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获取新的知识,此外,教学设备的陈旧,也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最终使得英语水平差距拉大。

二、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

认清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面对问题,迎接挑战。充分利用新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要发展,必须注意创新问题。教师需要积极创造英语教学的环境,利用传媒信息化网络资源,使用信息网络,如进行口语的教学和英语阅读训练,将教学的重难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其形象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网上学习英语,做好复习和预习,减轻课堂学习负担。此外,还要重视做好英语知识体系构建,督促学生加深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掌握重点知识,设计出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为更深次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最终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理念是传媒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并对表演中学生的表现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进行点评,及时指出其中有问题的地方,指导学生加以改正。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和吸收其他的优秀教学案例和方法,加以吸收利用,从多个方面展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等,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形象表现力,能充实英语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上搜查资料等,通过多种形式完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

(四)积极创建英语学习环境

大学英语学习需要良好的英语环境,人们在社会交流活动中,应用英语的机会逐渐增多,在实际生活中多使用英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交流的机会等,对学生应用实用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借助信息时代的发展环境,在大学校园举办以英语学习为主题的活动,估计学生之间多用英语交流,不断完善英语教学设备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英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借助校园广播、网络电视等平台,采用英语播报等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等,都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英语水平的措施。

三、结语

英语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广大学生,更要重视英语的学习和英语水平的提升。信息传媒时代的发展,使得英语教学面临更大挑战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提升机会。新时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最终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芳.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09):119-120.

[2]姜丽.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创新[J].才智,2015,21(03):122.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 评价环节 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2-02

一、问题提出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具备听课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素质。目前技能训练的评价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学生层面: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技能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评价,缺少与别人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小组外的其他人员,评价根本无法深入进行。

师生层面:师、生都缺乏中学一线教学经验,有时候会脱离标准,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评价,甚至把个人观点强加给被评者。

技术层面:多数的学生认为当面进行评价时,碍于同学关系,实际是走过场式的评课,评价意见会有所保留,难以达到预期的作用;没有可操作的评价路径及评价用语。

在对某大学09级、10级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大量视频资料整理后,对三分钟即兴演讲、粉笔字书写、五分钟说课及评课进行了深入挖掘,构建了“关系管理”下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进行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师范生评课能力的探索。本文从技术层面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提出了应根据不同评课类型,从评价的项目关系总结出评价路径及评价用语,讨论在训练中评价环节的应用方向。

二、“关系管理”模式

所谓“关系管理”,是运用技能训练网站平台,设计网络平台调查代替问卷调查采集数据的传统方法,以师范生个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VB+Ucinet软件对师范生小群体作凝聚子群分析和派系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师范生评课训练中的评价,经过研究分析,师范生评课训练适合分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从师范生学习技能知识的角度理解评价项目,科学掌握评价用语和评价路径。

(一)问题分析与模型建立

这里就以考评式评课中的具体评价项目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过程如下:

1.通过查阅评课的相关论文资料以及某大学09级数学师范班学生的评课记录,定性总结出26个评价项目。

2.对26个评价项目赋以合适分值,并运用到师范生技能训练的评价中,收集评课数据,仍以09级师范班为例,收集到57组数据。

3.分析数据,获得26个评价项目间的联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其关联关系。

4.进行归类处理,与传统评价项目对比,获得结论。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常规统计分析可以概括为分析单位的属性数据的“变量分析”, 在社会网络模型中,其关注点已经转向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着重反映和分析对象之间构成的关系网络。通过对上述数据分析可以认为,评价语言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这可以从评价项目的分值中看出,相关的两个评价项目必定在分值上有一定的联系,换句话说,对一个评价项目的评价会影响对另一个评价项目的评价,所以这里借助这种分析方法,在图论的基础上对评价项目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分析

1.数据处理分析如下:

(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26个特征值,它们是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可利用这26个初始解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矩阵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称为共同度)。

(2)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与因子旋转。

(3)获得最终的因子载荷矩阵A。

(4)在SPSS软件分析中设定的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经过旋转以后,第一个因子变量含义逐渐清楚,基本上反映了 “各步骤环环相扣”、“学生受益大,负担合理”、“时间分配合理”、“效率高”、“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各步骤过渡自然”的评价。第二个因子变量基本上反映了“语言”、“多媒体操作”、“目标全面、具体”、“重难点”、“教师有个性特点”、“教学思路独创性”的评价。同理可知其他因子变量的含义。

(5)获得因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证明9个因子变量之间不相关。

(6)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由上述得到26个词汇的相关系数矩阵,从分析(A)相关分析(C)距离分析(D)展开 (因为研究的是相似性,所以采用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将矩阵转变为Excel格式后,导入Ucinet软件中,对其进行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即多维标度分析。

(7)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可视化技术,用Netdraw软件进行矩阵表示。首先调整关系强度到合适的值,当关系强度为0.37(这个值的选取没有严格界定,为了获得所需的图而进行调整)时,作适当整理,可以看清评价之间的关系,而且联系的节点可以一目了然。

2.结论分析:

(1)可以总结刻画符合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例如:从数据或者图形直观上都能看出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不是等同的,根据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矩阵,将原来的评价指标大致归为九类:类一:“各步骤环环相扣”、“学生受益大,负担合理”、“时间分配合理”、“效率高”、“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各步骤过渡自然”;类二:“语言”、“多媒体操作”、“目标全面、具体”、“重难点”、“教师有个性特点”、“教学思路独创性”;类三:“各步骤结构严谨”、“教学思路层次性”、“目标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类四:“板书”、“教态”;类五:“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思路有效性”、“知识教授准确科学”;类六:“教学方法多样化,艺术性”、“学生轻松愉快,积极性高”;类七:“教师应变能力”;类八:“教学思路符合实际”、“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类九:“各步骤密度适中”。

每类所赋数值为此类中评价指标值之和,得到表2:

(2)将本方法介绍给师范生,从技术层面获得了评价路径及科学用语,保障了评价环节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关系图检验师范生自评、他评的准确性,也可以结合评价路径给出具体意见。

(3)按关系强度对评价指标进一步作分层分析,对于师范生技能训练或教师教研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能从这一目的出发,分层进行评价,就能主次分明,且不至于离题。在具体的评课中,就可以关注处在第一层关系的指标,从而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

四、方法推广

基于“关系管理”模式下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价,首先确定了“分组”的科学性,再次通过符合师范生评价水平评价项目关联性的数据分析,对评价项目进行了合理分派和科学赋值,试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价的需要,依据本方法可以归纳出不同课型、不同评课方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波,季素月.课改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涵探究及培训模式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2010,14(3).

第12篇

在当下,以手机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纷纷通过开辟微信公众号参与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作为将官方文化转换成为普通受众感兴趣、愿接受、能看懂讯息的载体,其文本生产上必须进行变革。而既不同于官方文化,又能够重塑官方文化的粉丝文化,对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生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根据新媒体大数据平台2015年统计,湖北经视官方微信连续多月排在省级电视频道微信公众号全国第一,包括阅读指数和点赞指数在内的综合影响力指数WPI高居榜首。本文就以湖北经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粉丝文化对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深远影响。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文本现状

1.延伸次生文本,立足二次传播。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初衷,就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重合产物。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作用,也是将传统媒体生产的产品向互联网延伸的渠道和窗口。所以大部分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文本内容,都是以自己生产的内容为主。传统媒体受到篇幅、时长、规则等各方面的约束,其文本都是有限度的。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可以突破常规的技术性限制,在无限的时空中对于原始文本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同时,这种加工和创作绝不是简单的篇幅加长,而是在新的维度上的二次创作,并且更多的将大众文化中参与性、解构性、颠覆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新的此生文本,建立二次传播。

2.先定义再解读,传者即受众。

舆论学、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貌,而更多感受的是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构的世界。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3]任何媒体的文本书写都离不开拟态环境的“制约”,也无法脱离媒体本身所属的阶级、集团、功用等属性,更无法摆脱新闻制度和法规制定的规则。于是它们的文本定义一定是从媒体自身的属性出发。在很多时候,传统媒体传递的是官方文化。而微信作为一种人人适用的社交平台,天生具备的亲民特性,从起诞生之初就已经成为与官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大文化的一份子。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作为兼具传统媒体和微信平台的双重属性,其传者往往较容易淡化传统媒体的官方色彩,转而以受众的心态,以大众文化的逻辑,对原始文本进行重新定义。在很多时候,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作者或传者已经把自己定位为这家媒体的忠实粉丝,对于原始文本的重新定义更多参照的是大众文化和本地习俗,再加工、再解读的思维和语言方式也是解构传统文本的官方、严谨,而变得亲民、活泼。在某种程度上说,“你”(手机用户)是什么样的,“我”(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就说什么样的话、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当“你”(手机用户)对于“我”(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认同和接受时候,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就已经达到了媒体融合、吸引用户的初衷。

3.有限度的语言狂欢,重组价值观。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语言,不同于原始文本的严谨规范,而是呈现出一种与网络用语相似的“狂欢”。这种“狂欢”,首先表现文本中大量运用了网络用语。例如“惊呆”、“你懂得”、“也是醉了”等等。有时候为了争取更多的关注度和点击量,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文本会对原始本文进行“网络狂欢”化的再创作和再加工。语言的夸张、戏谑等等,是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最常见的手法。当然,因为缘于传统媒体的“官方”血统,其微信公众号的语言“狂欢”又不同于一般网络用语的天马行空,一定是有限度、有约束的。一些格调不高、带有攻击性和污蔑性的网络用词,不可能在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出现。在这种有限度的语言狂欢中,传统媒体生产的严肃原始文本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被重新整合,有的甚至被颠覆重写。因为,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特征之一是缘于传统媒体,但却进行了有限度的重新编码;用网络狂欢的方式,生产、改编、传递着官方文化。

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文本的粉丝文化特征

上文分析的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现状,其背后暗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寻求更多市场和关注度的初衷,但在其文化研究方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粉丝文化特征。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粉丝文化具有“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其中,“符号生产力是整个大众文化的特征,而非粉丝文化的特征。”声明生产力主要是指“通过建立个人社会认同的方式,表达个人属于某个特定粉丝社群的身份”[4]。而包括讨论、解读、改写、延伸等文本生产力则是粉丝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通过生产新的文本,粉丝文化生产出既不同于官方文化而又与其息息相关的某些价值和特征。而这,正好与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文本不谋而合。美国著名的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从10个方面列举了电视发烧友改写他们喜爱节目的方法。[5]按照詹金斯的思路,下面就着重从粉丝文化的文本生产力角度,以湖北经视官方微信为例,来阐述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文本的粉丝文化特征。

1.补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