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

时间:2023-06-18 10:4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概念

第1篇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内容,概念教学实效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层次学习物理知识能力的高低.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最终优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充分重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与时俱进地将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将物质概念变得更为生动而直观,从而切实提高概念教学实效;本文采取理论与案例结合方式,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以飨读者.

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科学构建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以更大热情投入到物理概念的学习中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实验,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知觉与感觉图式,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物理概念有关的各类矛盾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提问手段唤醒学生记忆,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知觉,积极把新的物理感性素材同化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恰当找到记忆的“衔接点”,使得学生精准了解自己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和什么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新了解的信息和旧知识之间有无矛盾之处,如果有的话在什么位置出现了什么矛盾.这就有助于学生排除与发现旧概念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新的物理概念做好了准备.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在死海漂浮的视频,并提问他们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然后再播放实验:将小木块、压扁了的易拉罐放在水槽中后,小木块漂浮在水面,而压扁了的易拉罐沉到了水槽底.教师提问是不是只有木块受到了水的向上作用力,压扁了的易拉罐没有受到作用力呢?很多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水只会对自己密度小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教师可先不评价学生的回答,将压扁的易拉罐恢复原状后放回水中,当学生看到它也能漂浮起来都感到很吃惊.教师这时可告诉学生: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的浮力,这也是人们在水中搬运重物更轻松的原因.

二、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抓住理解概念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出与概念相关的感性材料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逐渐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将客观材料主观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借助课堂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努力思考,从而逐渐排除物理现场中的无效因素,挖掘出与概念形成有重大关系的核心因素,从而获得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抓住浮力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概念内涵.物理教材中是这样定义“浮力”的: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但是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一一记录实验中弹簧秤读数.实验中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的两个铜块铁块,上端用绳子悬挂在弹簧秤先浸泡在水中,同学们会发现悬挂铝块的弹簧秤读数小于铁块,在更改铝块外形后弹簧秤读数不变;再将悬挂在弹簧秤上的铁块与铝块再次放到油中,弹簧秤读数均变大.然后,再为学生播放牙膏管放在水中的实验:处于正常状态的牙膏管漂浮在水面,而将牙膏管揉成一团后再次放进水中后下沉.实验播放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就几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影响浮力的各种因素,最终学生在对比中抓住了影响浮力的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

三、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精准应用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物理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而学生在单一的物理概念习题训练中很难对概念有精准的掌握.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度越高的教学情景,越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依据这一特点,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从构建的蕴藏有物理概念的物理模型中提取出新的概念依存关系及内涵关系,从而为学生展出更加生动、丰富的概念内涵关系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应用题中各种矛盾现象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摩擦力”概念时,就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物理教材将“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或有运动趋势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定义为摩擦力.由于摩擦力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就可将其设计到具体的应用题情景中进行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应用题“一只小老鼠在马路上发现了一块重为300克的方糖,可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它怎么也推不动,于是叫来了5个同伴一起推,已知方糖与马路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请问老鼠们至少需要多大的推力才能移动方糖?”并借助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新颖生动的形式激起他们很大的学习兴趣,并对影响摩擦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很快列式算出了答案,对摩擦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了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内容,概念教学实效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深层次学习物理知识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多媒体教学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帮助学生将艰涩、抽象的物理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切实优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实效.

作者:陆建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

第2篇

物理概念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学科比作是高楼大厦,物理概念则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瓦基石,物理概念教学是教学其他物理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对于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而言,掌握扎实的概念知识对其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发挥着奠基作用。所以,提高物理概念教学对提高整个物理教学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则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肯定是不够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能够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其中的混乱与变化,并且能从中探索出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例如,这里还是以“密度”这一概念为例,在探讨这一概念时,很多初中生刚刚涉及这一概念,从求解上来看是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求解,但是概念却是:“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对于这一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从数学公式与数学计算的角度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缺乏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理解,也可以说是理性思维的深度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候,物理教师切记不要将这一概念知识强塞给学生,让学生对其留有模糊,带到学生学习“电阻”的相关概念后,也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前面也学过这样一种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概念了,学生们也就很自然地再回头审视“密度”的相关概念,在顿悟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度,此时,还能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物理思维方式。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看似是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难点,基于此,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将相关物理概念的讲解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结合在一起,将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接受过程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与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教学讲解的更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简单有效,而且还能促使概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赫楠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第一中学校

第3篇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为以后同学们在高中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如何教好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关乎学生们能否学好物理、能否形成创新能力、能否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丰富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在中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学好物理概念和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讲解物理基本概念的时候我们应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规律,例如我们在复习物态变化的时候,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升华?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同学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容易记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讲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忽略了概念和规律的如何形成的过程。经过笔者对初中物理的多年教学摸索,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彻底的掌握,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从课本上或者老师这里背上概念和规律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其形成的规律。例如我们在教学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例子、学生平时看到的一些现象等,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直观认识,这就为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在同学们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科学抽象的理解(刚开始比较难),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关键。观察相同的物理现象,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我在讲解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只要知道三点就可以了:第一点施力物体是地球;第二点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第三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高中所讲到的重力其实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地球吸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不一定是指向地心的。为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够理解“重力”的正确概念,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强调习题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对习题或者考试中“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或者重力的方向始终是指向地心的”的错误说法,一定要强调,在初三复习考试的时候学生非常容易做错。但也不能在讲解的时候给学生拓展太多,毕竟在初中讲高中的物理。不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如果想一下子给学生都讲明白,其直接情况将是学生不理解的更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能够把握学习的阶段性,在讲解某阶段的内容的时侯,我们应该总结前一阶段的内容。我们讲解的时候注意千万不要概念讲“死”了,千万不要让学生把书本上含糊不清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结果一到考试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二、我们在讲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不仅应该重视公式应用,还应该重视公式成立的条件。比如欧姆定律(纯电阻),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开放性小实验),了解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学生如果能够从实验中得到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物理规律建立。学生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物理概念。最起码学生能够讲出这个定义是怎么规定的,这个定义的适合范围。对于每一个物理量不仅要记住它的物理意义,还要注意它的单位。在每次初三模拟考试的时候,任然有很多同学因为单位错误还失分。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区别。我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做的:首先第一步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我会在PPT上面展示这节课的物理环境,这么做的关键是给同学们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定义的基础就是感性认识很直观,我们只有对这些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特性进行总结,最后才能得到物理概念;我们对一系列的物理现象和他们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然后和概念之间进行联系,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理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能够让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例如,我们在进行“杠杆”讲解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搞清楚“力臂”是什么?它是怎么定义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考虑这种情况:力的作用点可能到支点的联线之间不垂直。然后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的概念和规律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等直观材料进行抽象化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在获得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首先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引导,找出这些例举的物体所具有的相同的东西(本质属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例如,我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首先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再一次加工,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球一会就不动了,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可以让小球可以滚的更远一点,有的同学说可以把小球的位置提高一点,有的说把小球换大一点,有的说用抹布把水平木板擦一下,还有的同学说木板上涂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一步步分析学生的建议的基础上,有的时候的建议是错误的,最后让学生得出“物体不受其它力作用的时候,将永远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但是这个结论却被许多表面现象所掩盖,最后再引导学生那是不是重的物理就下落的快呢?如果这个物理没有外力的时候,原来运动的物体是不是就停止呢?外力的作用是不是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原因呢等等。通过实验和研究,抽象化的理解,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引导同学们忽略次要因素,抓住关键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的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以后,还要让学生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才能真正地掌握它。所以,我们建立了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后,还应该引导同学们对概念和规律进行一些讨论,这样可以深化他们的认识。我一般让同学们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是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第二是讨论他的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第三是讨论概念和相关的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应把握同学们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最后是如何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概念和定义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的运用,在这一个环节中,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深化同学们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习题练习,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做好习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总结出一些在解决习题思路和方法。

三、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每次考试以后我们会经常发现这道题目我们已经在课堂做过很多次了,可是为什么学生还是做错了呢。我们在平时习题教学的过程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老师讲题目、学生做题目来巩固。通过大量的习题讲练来学习物理知识,而忽略了书本基本概念和定义的把握,忽略了知识背后的隐藏价值,结果同学们头脑中有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字母、公式和内容。我们在制定习题的时候要有特色和针对性,尽量制定的比较全面、便于学生理解。物理习题有的本身就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来的比较抽象,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将它还原,即原始的物理问题。物理习题我们有的时候需要通过具体的分析来获得答案,这样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题目的难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物理的知识不管在深度上,还是在方法上,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我们把难的题目直接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可能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让学生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制定物理习题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普通班和重点点,难度梯次上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尽量让学生能够体会解出问题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在遇到有关“超市手推车”习题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超市感受一下“手推车中的物理”:①手推车可以任意的改变方向吗?为什么?②手推车为什么在水平地面上推起来比较轻松,而在电梯上推不动呢?为什么?③如果我们在手推车里面放了很多东西,手推车在电梯上会滑下来吗?让学生通过这些思考,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困生都得到了答案,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这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意识,养成了乐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习惯。

参考文献

[1] 邓国和,如何在新课改下教好物理课。中外教育研究,2010

[2] 王永霞,浅谈新课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试题与研究,2010

[3] 王峰,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初中 物理 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物理学体系而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展开其他物理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物理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更好地掌握物理的规律。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比较严密的概念教育,但是对于刚脱离小学教育的初中生而言,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认为,如果概念都无法弄清,那么以后的学习无从谈起。只有初步掌握这些科学概念后,才能继续探究科学的奥秘。所有初中知识概念中,最不好解释的就是物理概念。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使用平铺直述的教学方式,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的物理概念讲授得生动、有趣。只有抓好概念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感知,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提供应用概念的环境

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概念,形成内涵,就要从物理事实或自然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提供的基础材料,围绕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展开教学,并对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其特征,综合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进行抽象概括,从现象到本质,形成概念的内涵。 联系生活实践完成概念教学,把生活中的现象穿插到概念的引人、概念的认识、概念的应用等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物理世界被拉近了,就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生活的经验积累和兴趣的驱动,建立物理概念就显得容易多了。 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一些他们常见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应用物理概念的生活环境也是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有效方法。

四、实际应用,理解概念

对概念下定义要适时,应培养学生会分析实验中的有关因素,实验中暴露的本质、分析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直观错觉的产生原因。例如,力臂概念的教学,必须从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起,最后才能建立力臂的概念;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往往要从具体经验出发,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初中物理中,有些概念的意义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有感性的认识。在学习这样知识时,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简化理解过程。例如,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注重概念教学,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物理意义,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建清.中学生物理概念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9,(11).

[2]张玲.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科学教育,2009,(6).

[3]杨连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4]刘风领,,徐晓美,张轶炳.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09,(11).

第5篇

一、引言

初中物理教学在整个初中知识教学中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有许多不易学生理解的物理概念,又因为存在课时的限制,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往往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概念图的直接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方式参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用学生熟悉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二、概念图的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概念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是针对老师来说的。初中物理在教学的过程别注意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定的事例引入物理概念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释,之后安排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在练习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掌握了物理概念,并能结合相关的物理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局限于物理公式运用的范围,不能灵活的进行转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图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序性与整体性,如果老师能够将其糅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灵活的转化,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将概念图灵活穿插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安排,丰富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老师依照书本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缺少深化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概念图的作用在于能够用简明有序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还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发现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日常学习中忽略的问题,因为概念图的构建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理解。通过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并能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次犯错。通过评估,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则可以扩大知识面,对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前的时候,要求老师按照第二天的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将概念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结合以往学生熟悉的方法,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同时,老师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制作概念图,完成对新知识点的预习。一方面通过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关注到以前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新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概念图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之前错误或者不全面的地方,给予改正,以保证知识点的正确性与连贯性。课堂学习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事例或者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先绘制的概念图对物理概念进行讲解与扩展,参照之前学生制作的概念图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根据课时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在自己事先制作的概念图的基础上,参照老师的课件,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习更好地整合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己制作概念图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应该注意老师着重强调的地方,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的巩固复习。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可以参照老师的概念图先对新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新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延伸思考。课后有机选择练习的重点,,做好解题笔记,将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向老师请教。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对教学的效果进行验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保证教学的质量。

2.概念图在复习时的运用。复习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每章的结尾和全书结束的时候。整合的内容可多可少、可繁可细,老师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做相应地调整。学生在章节结束时做的概念图可以详细一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全书总结的概念图就应该找出最主要的概念,省去细枝末节,要求学生站在整本书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概念图进行一些修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复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查缺补漏,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四、结语

概念图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概念图参与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进行改正。

作者:赵红霞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29中

第6篇

1物理概念教学的本来意义

在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之际,如果我们物理老师追问自己一下:什么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每个物理教师都能迅速地回答出来的,更别谈在新的课程标准视角下对其进行理解了。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信息,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及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既是物理知识框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一般认为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理解是,物理概念作为对客观世界物理属性的一种反映,本质上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术语来阐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比如说“力”的概念,在学生熟悉力这个概念之前,他们对力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在了解了概念之后,就统一地认为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了,也就是说用“力”一个字就可以代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意思了。那么,在后续的规律学习中,力就成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再需要解释。比如说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当我们说“当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学生看到“外力”想到的就是力,而不需要再想到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等情形。因此,一言以蔽之,概念就是对物理事物属性建立一个基本的、直觉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面。在学生最初接触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会习得与物理相关的好多内容。比如说学生会知道物理概念是如何构建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相似定义规律的概念而言更是如此,如比值法定义的概念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等;再如一些非物理知识概念,如单位换算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技能性概念,如果不掌握其实质,那每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都需要进行单位换算的训练,如果掌握了单位换算的实质,意识到不同单位的换算,往往就是某个物理国际单位中的主单位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字,那有了前面一两个单位换算,别的新单位的换算就有了一个基础了。

所以说,概念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是基础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物理教学中必须以此为基础,扎实抓好。

2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物理概念教学“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学生最终是不是记住了概念的定义,而在于学生能不能熟练地运用概念,能不能将概念生活化、逻辑化、知识化,也就是说能不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物理概念来解释一些事情,能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将概念纳入到更为广泛的物理知识当中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准,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在笔者看来,以下一些教学策略是值得考虑的:

一是要注意将物理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相联系。初中物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原有数学基础关系较近。例如在初二阶段的物理中,声音传播完全与数学图像的建构能力相一致,而运动中速度的概念、公式等均与数学关系密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成为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近。力、运动、声、光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运用,而实像、虚像等概念在生活中也有原型,比如照镜子时的自己就是像,只是学生不知道叫像而已。因此,只要将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转变为物理概念,那物理概念的教学就算圆满了。

二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个概念怎样形成,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我们为什么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理解概念呢?是因为这个过程缺少自主建构,只是机械记忆,因此对于学生当时理解概念极具负面影响。但有意思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对原来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所掌握的概念也能理解,其实这正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构建的结果,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往往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还是需要在新知学习时,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构建,也就是说自主构建概念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要求把握。习惯于应试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定义一字不拉地记下来,这其实是不太需要的,也是不符合概念教学规律的。前面已经说过,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概念形成一种直觉,谈到某个概念时就能产生一种较好的直觉。显然,这种直觉不是靠记忆来完成的,而是靠理解来完成的。因此概念教学要求的把握标准,就在于判断学生能不能在新的情境中立即了解概念的含义。如“人们常常利用水作为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点”这一问题中,我们要的不是能够说出比热的定义,而是要求能够在此问题情境中反映出比热的概念。

3对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总结

第7篇

如果将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扩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维就会得到充分活跃,推动内在发展。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将概念性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具体,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1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实验有目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直观的重现出来,这个过程简单且明晰化,方便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动态、高效及大容量等特点,所传递出的信息富有表现力和直观性,可以形象且逼真的再现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清楚,简易方便,可以保证演示成功。但不得不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的演示技能等。上述因素都可导致演示实验的失败,从而无法体现化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难以还原的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给模拟出来,虽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不能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但两者可以起互补作用,一起服务与物理教学课堂。其次,可以将实验过程提起录制好,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尤其是操作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可先观看录像,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可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补充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足。

2.2通过课件模拟情景引入

常规实验仪器和材料及环境等条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发挥,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来模拟一些抽象和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演示效果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如“电流”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电路,让看不见的电流演变成动态的画面,不仅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概念,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电流的感官认识。

2.3通过学生活动、问题及类比法的引入

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间接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电压”这节知识时,要充分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有效的继续学习,因为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设计一个较为具体化的课件,如电压可以运用水压来对比,电流类比水流,打开抽水机,使容器内的AB两种产生压强,之后再将阀门打开,A经过水管流到B水流,从而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也是电压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物理;课程;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物理的每一章都要引入新概念,章内的其他知识内容(如,定律、公式、单位等)一般都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常常是以全章的基础出现,同时又贯穿全章的始终(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等),因而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章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物理概念独特的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使概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努力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对应的物理现象出现,所引入的每个概念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也就是说,每个概念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速度”概念涉及的是机械运动现象,其作用是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引入概念的物理氛围,即使学生认识并熟悉与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即所引入概念应起的作用,使概念的出现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感觉。切忌不顾物理事实引入概念,强迫学生接受。同时也不宜用概念的“定义”代替其“作用”,即只讲定义,不提作用,或将二者混为一谈。引入概念的正确程序应为:“(概念涉及的)现象(概念的)作用(概念的)定义”。

二、努力使学生清楚概念的定义

引入概念是为了建立概念,而建立概念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多个方面,如,引入过程、运用过程等,但更多地应体现在对概念本身定义的理解之中。概念的作用不同于定义,定义是根据“作用”以严密的文字形式或数学形式对概念的含义作出的规定说明。概念定义中简洁严密的语言结构及概念套用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加引导由学生自己死记硬背,势必给学生造成含混不清、似懂非懂的感觉。

学生和概念之间有一张半透明的“纸”,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撕掉这张“纸”。具体做法是:(1)突破关键性的字、词,使学生理解定义的文字含义。(2)联系实例使概念定义具体化、通俗化。(3)比较概念的作用和定义,找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把对概念“作用”的认识升华迁移到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之中。如,密度的定义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讲解时首先突破“单位体积”“物质”和“某种……这种”这些关键词和词组,在此基础上举例:“1 m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故水的密度值是1×103”,举例时注意强调实例中的“1 m3”“水”和定义中“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对应关系。在完成了文字含义的理解任务后,再强化对物理含义的全面理解,即贯通“定义”和“作用”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我们在定义中之所以要限定“单位体积”,是源于我们引入密度概念的作用是为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大小,而完成这一比较的前提是物质的体积要相同,否则,比较是无意义的。这里可以联系讨论:“铁比棉花重的说法正确吗?”这类实际问题。因而理解概念定义的程序应为:

理解定义的文字含义(突破关键字词和使定义通俗化)理解定义的物理含义(贯通概念的“作用”与其“定义”的联系)。

三、增强概念的直观透明度,克服抽象因素给学生理解概念造成的困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远离学生所能观察到的客观环境,甚至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的抽象概念,如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电磁学中的“磁场”概念,热学中的分子运动等。它们的出现无疑增大了学习难度。如何突破这些难点是进行有关章节教学的关键。尊重事实,用与抽象概念相关的实验和实例来显现和讲解这类概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小车滑板实验中充分运用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尽管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但假设定律的条件成立,则定律的结论一定成立。这里,试验和推理是研究物理知识的一种手段,但必须使学生明白推理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总之,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论证以及类比等方法是解决“抽象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

四、强化概念教学的其他做法

1.加强对表述概念词语自身文字含义的挖掘并联系到物理意义上,如,“密度”一词是否可先解释为“物质结构的紧密程度”,然后再联系铁、铝密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2.7吨铝和7.9吨铁在通常状况下占据着同样的空间体积(1立方米),也就是说明了铁这种物质的内部结构比铝要紧密一些。

2.加强概念之间的比较,找出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理解和掌握。如,“重力”和“质量”、“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串联”和“并联”等。

3.利用练习和提问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抓住这一辩证关系加以充分利用,往往能使学生把单纯概念教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搞清楚。

4.注意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发展。基于初中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教材在引入建立物理概念时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没有过分注重概念定义的专业要求。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要抓好概念教学,就要从相关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定义的语言意义入手,最终突出其物理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灵活加以运用。

第9篇

一、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曾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例如;讲力的概念时,可以先举一些很平常的实例:人推车、手提箱子、摩擦阻碍了木块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等,这是一些很平常的现象,学生不会注意;若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有共同之处,即每个现象最少有两个物体:人和车、手和箱子、压路机与路面、木块与地面、地球与苹果.而且两个物体都在相互作用着,推、提、压、拉、吸引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把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分别称为推力、提力、压力、拉力、吸引力.所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即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这样,力的性质和就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力的概念,而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应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会事倍功半,反而给学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选择通俗易懂,具有生动的比喻则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例如,在讲“电流”时,课本是用“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来表示电流,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电荷量”是一个新名词,这时可采用如下比喻,把导体比喻为“水管”,那么“水流”就是“电荷量”了.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通过这个比喻,使“电流”更加形象化.学生获得的概念也更加具体和生动.

又如,在讲“电阻”时,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跟水在塞满石头的水管在流动类似,会受到阻力.这个“水管――石头模型”够形象、生动了.

三、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深刻理解物理意义

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其数学表达式:Q=I2Rt和电功W=UIt两个公式,有的学生只死记公式,硬背条文,不去弄清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间的关系.在解题时,学生往往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不能全怪学生,也与教师讲课时分析问题不深不细有关.为了避免和澄清学生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在讲解公式时,教师不能用纯数学观点或走过场,将电流所做的电功与电热混为一谈,此时应该认识清楚只有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电功等于电阻产生的电热,即电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那部分.如,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则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焦?解:(1)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W=UIt=380V×10A×10×60s=2.28×105 J.(2)产生的热量错解:Q=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正确的解:Q=I2Rt=102×2×10×60=1.2×103J.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对电功和电热两个概念有深刻理解.所以,学生要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四、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理解重要物理规律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纷繁复杂,它反映出其中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也很抽象的.

第10篇

一、“熔化”与“溶化”不同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由于吸热,温度升高到熔点时,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而溶化是指固态物体在液体中溶解,与液体相混合的现象。熔化是固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需要吸收热量。溶化则对温度的要求并不很高,不需要吸收热量。

二、“白气”与“气”的不同

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白气”,但它不是气体,它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在空气中而成,它是液体。

三、“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

“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学生往往分不清,为什么都是液化现象,却又形成了“雾”和“露”呢?原来,“雾”和“露”虽然都属于液化现象,但它们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有的凝结在空气中的浮尘上,有的凝结在草木、石块的表面上,凝结在浮尘上形成了“雾”,而后者则为“露”。

四、物体密度与物质密度不同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一个实体,是物质赖以存在的形式,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课桌是一个物体,它是由木材、金属、油漆等物质组成,它的密度实质就是课桌的平均密度,称为物体密度。教师可通过举例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便于能很好的理解物理现象。

五、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状态如何、是否受力都无关,它没有条件限制。惯性定律则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这一条件下的一种运动规律,它有条件限制,一旦受到外力,就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六、压力与重力不同

压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压力是由于两个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二是方向不同。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指向受力物体的表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只有当支持物体的表面为水平方向时,压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同。三是力的作用点不同。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接触的表面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四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是支持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七、正确理解扩散现象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 有效教学 兴趣 探究

引言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而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概念较多、原理复杂、知识点前后连接较为紧密的自然学科。其物理概念常常也表现为绕口及难以理解。例如:加速度、势能、热能、欧姆定律等等。这一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就十分必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物理的保证。因此众多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应予以重点关注。避免因为学生对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造成学习方式及理解方式的差错。

一、强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常物理概念是由黑体字标记出来,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首末段。深化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才能够有效的将其转化为解题方法及学习策略。其次,概念知识的建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过程中的砌墙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培养。最后,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物理的考查方向也随之改变,考查范围更广,基础性更强。再加上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常表现为复杂绕口、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出现理解模糊,对题干把握不准确。稍有不注意便会落入出题人设计的“陷阱”。同时,加强概念认识也是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响应,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初中物理合理化概念教学的策略建议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交叉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也常表现为字面意思模糊,绕口难读等。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及效率。然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心智及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敏感。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熟知学生的心理机制。有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认知常表现为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深层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感性――理性――抽象 ――具体”的认知过程。通过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功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功率。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模型及事物、图像、影视等等形象的表现概念。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对实验大桶中装水,时间截止后分组称重。然后计算每组学生的功率。让学生具体的认识功率的概念,深化本章知识点教学。

2.借助情景教学、深化物理概念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教师。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物理概念比较生涩,很多学生会出现模糊定义,认识不全面。甚至知难而退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情景化创设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概念时候。学生对于“介质”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而且“介质”本身就是很抽象,学生认识起来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加深对声音传播介质概念的认识。可以创设情景。让两个学生为一组的设置“口杯小电话”,也就是土电话。然后让学生站到距离很远,用正常的声音说话。分别对比普通对话与土电话对话的清晰度。也可以设置真空杯罩,里面放手机。在真空和常规状态下,分别拨打手机。听手机铃声等等。通过这种情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然高涨。教师也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

3.建立概念知识联系、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而教材的编写又是经过很多专家反复修订的,对于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握也十分准确。知识点的安排也是由浅及深、循循渐进。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就要有效构建概念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时候。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必然有“有用功、无用功、效率、总功率、额外功”等等。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前后概念的联系,方便前后知识点的构建。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可知,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模块,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做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明全.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 考试周刊,2008(21).

[2] 焦爱华、景奉勇.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分析及应用[J]. 新课程(中学版),2008(Z1).

第12篇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物理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64-2

初中生在走进课堂学习新知识之前,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生活经验、电视、漫画、网络,对即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往往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与新概念一致对学习就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更多的是对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先入为主的东西很难转变,这就对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把学生大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转变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要分析前科学概念形成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制定好有效的教学策略。

1 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之前,通过生活经验和各种渠道对物理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用简单枚举法进行归纳得到结论的,是学生形成科学前概念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初中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尤其是学生倾向于根据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属性,就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容易造成错误的前概念。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观察到大量碰撞、敲击、摩擦后能听到声音的现象,就误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敲击、摩擦产生的”。再例如,用力推一个物体,物体就会运动,而外力撤去物体就会停止,有些同学就总结:受力物体才会运动,撤去力,物体就会停止。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由于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且经过了逻辑思维过程,因而扭转是相当不容易的。

2 望文生义,对语句的曲解

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时,他们会根据字面来给概念下定义。例如,很多同学认为磁铁是铁的一种,磁铁只能够吸引铁;重量就是质量;功就是功劳,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就会对物体做功;力就是指力气;“白气”就是指水蒸气;物理中的时间和生活中的时间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等等。物理学中许多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得概念的内涵不能仅用概念的外壳――文字来决定,根据学习者的知识阅历不同,有些概念的定义在初中、高中、大学的文字表述也有所不同。因此,当学生望文生义时,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即随之产生。这类前概念相对来说较容易扭转,但望文生义的学习方式却影响深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多用物理语言来描述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语言的特殊意义,要和生活中的词语区分开来。

3 主观臆测,自建理论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角度看,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释一些现象与事实,或者所要研究的现象不可视时,除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有时还极易主观臆测,凭空想象来解决问题。例如,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有力才能运动,很多同学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踢出去的足球能够继续运动肯定是某种力来维持的,有的同学对惯性又一知半解,认为足球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才能继续运动。很多同学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石块和树叶一起下落,石块下落得更快,就得出了重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初中生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当遇到解释不了的现象时,很容易自编一套理论自圆其说。加之,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对自己所建立的错误理论又不愿意否定,给概念转变带来一定的困难。

4 进行不当的类比,产生混淆

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些事物本质类似,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很好地进行理解。例如,电流比较抽象,教师讲解时,把电流和水流类比使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有时用其他概念来类比推理另一概念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用导线将干电池的两极连接起来,导线中就有电流,错误类比会认为,用导线将磁铁的两极连接起来,导线中也会有电流产生。类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果学生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一味地类比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概念。

5 交叉学科的相互影响

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比较紧密,特别是数学对物理学科的影响就更大。例如,学生对于欧姆定律的理解有时候就比较困难。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公式的变形式R=U/I,从数学上看,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但就物理意义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与外加的电压、电流没有关系。这就让学习了很多年数学知识而又对物理意义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产了错误,直接影响了物理规律的建立。

又如,学生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理解物理学中的密度公式ρ=m/V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语文、自然学科的学习思维也会形成一些物理前科学概念,影响物理概念的建立。

本次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中,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发现受生活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学习物理前已形成丰富的物理前科学概念。总体看来对于有的概念,大部分学生的想法都是片面的,没有形成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强,刘炳N.建构与前概念[J].物理教师,2001,22(7):25.

[2]郭玉英,卢俊梅.“为概念转变而教”策略综述[J].物理教师,2003,24(5):36.

[3]赖小琴.物理前概念及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