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防范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院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当下,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不稳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其他企业一样,都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因为医院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会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营,也阻碍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因为财务风险存在不规则性,所以医院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结果必将影响医院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财务风险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对这些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就能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对医院的影响程度,通过相应的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因此了解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掌握有效的防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预算管理不力
当前大多数医院没有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通过收入和支出的百分比进行计算的方法存在非常大的弊端。对医院发展所需资金和医院合理的支出没有详细的计划,因此缺乏了对医院借贷引发的后续风险的考虑,结果将直接导致医院的财政出现困难和风险。虽然也有少部分医院进行了预算编制,但是其作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缺少实际的管理意义。
(二)医院缺乏必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部分医院在购买固定资产时,没有对这些资产进行科学的效益分析,而是盲目的购买昂贵的固定资产,导致了医院花重金购买了很多没有经济效益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反而带来资金回收慢、占用医院大量资金等困难,直接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成本,大多数医院选择一次性购买大量的药品,但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药品的销量跟不上,大量的库存势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最终将导致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增高,偿债力下降,资不抵债的处境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和生存。
(三)医院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足
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将面临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复杂的外部环境。因为目前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所以在适应这些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力明显不足。是否能适应外部环境对医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但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让患者对医院有所信任,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但很多医院没有适应外部环境,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想降低财务风险,医院就必须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较多,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加上医院普遍缺乏一套分明的奖罚机制,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的管理没有了兴趣和热情,最终导致医院不能及时的发现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如何避免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一)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医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要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预算标准、预算项目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拟定一套严格的预算方案,医院合理的支出要按照预算方案严格执行,通过预算方案严格控制医院对于没有太多经济效益或资金回收慢的项目投资。这样不但能有效的保证资金投入的合理性,而且减少了医院流动资金被占用的情况,从而使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彻底解决资金亏损的现象。同时,医院也可以对每年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又能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其作用是控制医院的负债规模,让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财务报表和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中暴露出来。让医院的资产流动比率、速冻比率、资产负债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医院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估,然后设定一个风险值,当财务中的各项指标临近这个风险值的时候就必须引起重视。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严格制定还款计划,通过贷款及自有资金来测算医院的综合资本成本,这种方法可以帮我们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案。
(三)完善医院财务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院的财务制度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医院财务管理执行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标准中无法达到统一,所以,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拟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财务内控制度,然后要求各部门按照制度严格执行,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效果。此外,要想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科学的制度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用来协调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利益关系。要做到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带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促进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医院的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最终得以实现医院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低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对风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让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医院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在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及时的识别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并且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所意识。要着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而达到对风险的检测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应变能力,以求在实际过程当中快速有效的解决财务风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也是当前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结合激励机制,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与奖金挂钩,带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工作效益的同时,又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有效的为医院的经济运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医院内部制度控制建设
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约束的业务组织形式和明确的分工制度就是所谓的内部控制,它的实际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控制,在执行组织策略时是必须使用的方法,也是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才能得到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的出现。所以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防止医院财务出现风险。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相关部门对建立内部控制的规定,然后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实施。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将医院的各项业务划分为多个工作岗位,最后做出明确的分工,把防范财务风险分解到医院的各个环节,最终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医院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原因也存在多样化和种种不稳定因素。医院若想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就必须从被动的处理风险转变成主动的防范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对风险意识的宣传,让所有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让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及时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快速有效的针对财务风险拟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让财务风险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促进医院快速稳定的发展。笔者认为,医院只有不断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进.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防范医院财务风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 年第5 期,23-26
[2]李海兵.新医改形式下医院如何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时代经贸》2010 年第20 期,22-27
[3]李洁珍.公立医院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财经界》2010年第21 期,29-31
[4]谢明均,谢钢,雷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10 年第5 期,39-41
【关键词】税务风险;风险控制;防范效益
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在税务管理、计算和缴纳税款等方面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等原因遭受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公司税务风险是指公司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公司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虽然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可能承担这种风险,并不一定必然承担这种风险。公司需对自身的税务风险水平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树立依法纳税理念,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分析影响公司税务风险的因素,以防范和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1 创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在防范税务风险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税法,以及相关的经济、财会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税务风险防范的效益。
1.1 适应宏观环境,积极应对税务风险
宏观环境的要求与变化是造成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努力做到
1.1.1 研究宏观环境。外部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改变,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1.1.2 采取应对措施。针对企业面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熟练把握有关涉税法律法规、了解纳税人财务状况与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制定各种应变措施,并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1.2 健全制度基础,防范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度是一切风险防范行为措施的保障与基础。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以提高企业驾驭税务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规范企业理财行为、处理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具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办法,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与监督管理。二是明确责任。将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共同承担企业的税务风险责任。
1.3 建立预测系统,评估监控税务风险
1.3.1 正确评价税务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之事前,应对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手段,对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各种资料,以及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全面、前瞻性的预测,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考虑生产运营、投融资过程中资金收付的风险。通过税务风险的评估预测,为采取相应措施,化解企业税务风险的负面影响打好基础。
1.3.2 适时监控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监控是在对企业未来税务风险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审阅,寻找最易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的理财事项,并对其进行事先的合理策划,以实现税务的零风险。
2 规范税务风险防范策略
2.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规程
2.1.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并由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全方位的进行风险防范。需要在明确防范目标、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前提下,合法地谋求税收损失的最小化;了解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与指标,努力排除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及收入、费用的情况确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各种渠道方法,以及防范税务风险应注意的意外事项。
2.1.2 明确防范税务风险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方案的同时,汇集纳税人涉税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避免陷入法律的纠纷。当出现对政策的理解把握有偏差时,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
2.1.3 预测防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出不同的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案后,除了准确地计算各方案的应纳税额,准确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外,还要对影响税务防范效益的各因素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对影响税务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敏感程度进行分析,防止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
2.1.4 及时评价总结防范措施。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后,经常、定期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纳税方案的执行情况。对税务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正确评估总结,并保留资料存档,为以后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提高全员防范税务风险的素质
2.2.1 增强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在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的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便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只有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才能减少经营决策中的失误,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防范税务风险,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2.2.2 选择专门的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防范税务风险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对具体操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要由专业人员和专门部门进行,纳税人无论是根据自身情况组建专门机构,或者聘请税务顾问,或者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都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通晓税法。二是熟悉财会制度。三是适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2.2.3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税务风险的防范。企业税务风险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理财过程,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理财、运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纳税方案的选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税务风险的防范形成一种风尚。
参考文献
[1] 赵珊花.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与控制[J]. 财会月刊, 2005, (14) .
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处理,金融风险预防保护系统必须得到建立健全。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得到提升、完善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防护系统;措施
1 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决定了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系统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督管理协调体系没有得到妥善正确的建设,而对金融风险预警这一问题进行关注的时间也并不长,就使得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出现了问题,也难以进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协调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金融防范预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预警指标机制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实例检验方面,1997年在亚洲各国家中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可选作样本进行查验,将“信号法”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另外,像信息体系方面的办法以及多元性统计法也是可采取的方法。不过,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风险信息控制预测方面,却很少有人运用到动态法进行决策。若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当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化后,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建立完善是新的挑战,当前正在对此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得到建设。而另外一些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例如证券市场以及商业性银行,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对预警防范的系数进行划分、对预警指标进行选取,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根本实现条件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政府经济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的管理、预测、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预警机制不健全,合理分析方法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各方面的突破。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体系进行了建设、完善,使得信息获得方法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另外,在对监督管理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以及数学统计方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工程建设技能等先进技术得到了运用,使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对问题的剖析处理上仍旧较为落后,不具权威性和高效性,仅仅以监督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判断技能作为对风险进行预测的主要方法。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的使用,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决策带来了影响。
1.3 风险配置系统不够完善
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政府的周期性抑制以及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积累问题的出现。另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金融风险扩大化的潜在危险是金融体系革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合理的改革工作又会使金融风险增加。由于二元金融机制在我国金融革新工作里得到了建构,就造成了合约进行交易没有安全的制度环境。而金融风险在配置体系方面的缺失也受到金融合约者个人素质、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超过了主体的预测范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会给金融风险的配置体系造成影响。[1]
1.4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首先,在金融风险预警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规划处理工作较为缺失,复建的情况比较多,已经建设好的信息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是数据口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同分享。其次,信息的搜集整理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由于数据接口、指标系统的不一致,造成信息采集工作重复,缺乏效率,也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风险预测管理了。另外,数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会因为信息搜集整理的间断、拖延而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口径方面还是在数据的指标方面,都不能达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工作的标准。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信息数据公开程度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也就给数据指标的统计带来了不理想的社会预警效果。
1.5 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
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收益来说,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非常重要,影响的程度、范围都很广,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也会受到其影响。比方说银根如果抽紧,金融活动里面的信贷量就会产生波动,继而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不稳健的银行来说,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产生,而非金融企业就将面临债务问题了。另外,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是由利率的增长引起的,继而会使许多企业的资产遭到缩水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的信贷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都有影响,调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增大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1.6 监管部门的合作衔接工作不足
首先,金融监管在工作理念上就存在问题。在监管部门的工作里面,主管和管制替代了监管和市场。其次,金融管理监督的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机构的审查批准工作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金融机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规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而没有对其中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再次,分业监督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金融方面的完整管理,分业监管难以进行掌控。金融市场出现了混合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也就出现了真空情况,效率十分低下。最后,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没有得到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缺失,不具合理性、可操作性,也就造成了监督机构无法顺利进行工作。[2]
2 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2.1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建设出先进现代的监督管理系统,而这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就是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对于全国性金融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检测就是宏观层面的预警体系,同时也对中观、微观预警体系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方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解决。而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中观层面预警体系应完成的事。接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然后将处理风险的措施输送到管辖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称之为微观预警。依据银监局通知的监督管理指示,对管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预测监督管理是微观预警的主要任务。之后也是将各种处理措施输送到管理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三层面预警系统的完善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帮助非常大。将其他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不同层面的预警机制相互协调帮助,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都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来,使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得到完善。[3]
2.2 金融风险预测管理模型的研究
在依据前一时期金融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防范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给日后一段时期的金融风险预测提供依据,也就是对金融风险做出管理、预警。为了使金融风险预测管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措施,比方说:数量模型的建立。也就是依据变动的模型来对未来时期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风险发生之前的所选变量情况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一组经济变量进行监督观测,如果其中一个变量超出了临界范围,那么就可将其作为预测的金融风险信号了,这也就是信号法。
2.3 金融研究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金融研究机制的完善建立,有不少的变量能成为预警指标。那么,对风险类别的剖析、研究就决定了对变量的选取、对风险原因的确定。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识别来说,预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即意味着监督预测的指标在设计上要拥有全面涵盖性;其次是规范性,即需要依据国内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预警管理指标来对指标系统进行设计选取,使其具有安全性以及科学性;再次是互补性,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对金融风险的问题与状态做出全方位的显示;而后是灵活性,意味着所选指标需要具有灵活度,能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做出细致的观察预测。最后就是可操作性了,也就是说在金融风险防范指标的系统里面,各指标都可以从繁多的金融数据里取得科学可靠的资料,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2.4 提升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完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还要关注到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操作子系统的建设,使之分别从监督管理组织系统、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方面发挥作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下面的子系统需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使风险预测管理技术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具备合理正确的组织系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排,使其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法律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即预警的目标、方式、指导、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另外,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更好的运行,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框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也是建设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步骤。因为在预警的体系里面,有大量的指标得到了运用,而指标也将进行回归、分析处理,但复杂繁琐的核算工作仅凭人工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开发、设置相关的计算处理工具,使得指标的计算工作得到妥善处理。[4]
3 总结
当前,金融管理运行工作存在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金融活动,给各类金融投资带来了损失,也严重侵害了金融防护系统。面对这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菁.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2013(04)
[2]刘霞,陈小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2013(01)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念;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效果
精神科护理工作特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根据风险管理标准重建工作流程,强化薄弱和隐患环节,制定新护理流程,对降低风险发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精神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各45例。风险管理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41岁,平均(28.18±2.67)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41岁,平均(28.13±2.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1)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由质控科科长以及质控员、各个病区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其中,各个病区护士长以及质控员对工作安全隐患、风险因素进行上报,设计护理流程;护理部主任对风险发生原因和护理流程合理性进行分析,并落到实处。(2)识别和评价风险。对精神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坠床、跌倒、约束不当出现骨折、喂食窒息等。(3)制定护理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情况筛选,制定风险管理制度,重建不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原有薄弱和隐患缓解,促使各种护理活动如患者意外事件处理、抢救配合、检查和化验准备、危重症患者护理等根据新流程进行,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根据新护理流程图进行操作。(4)落到实处。病区护士每天执行督导检查,风险管理小组每周进行1次督导检查,每个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护士长在每个月例会上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讲,并在医院质控检查中通报[1]。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每一项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能力越强、护理质量越高。非常满意:满意调查问卷90~100分;满意:满意调查问卷80~90分;不满意:满意调查问卷低于80分[2]。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中风险因素较多,这和精神科患者心理、行为特殊相关,需不断完善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对各种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有效预防。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是护理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对精神科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可从尊重和关怀患者入手,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3-4]。本研究中,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而石锦娟,肖凡[5]的研究也显示,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可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密切护患关系,确保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244.
[2]何兴琼.试析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11):170-171.
[3]孙晨,王奎.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202-203.
[4]陈霞.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41,143.
关键词: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91-03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险不断涌现,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每一个社会个体,同样也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风险的冲击,而且还可能会经受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环节风险的影响,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风险防范知识,正确认识风险,自觉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有效化解风险,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面对或应对经济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持的主观认识、价值理念、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认知、风险防范观念、风险防范心理。具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和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我们对济南市长清大学城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访谈,发现在面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时,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能够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风险防范意识滞后,对风险的警惕性不高。从个人成长道路来看,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百般疼爱的环境中,父母过度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几乎包揽了他们的一切事务,使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多少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成长过程过于顺利,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警惕性不高。调查中在问及“在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经历过风险的考验?”时,有70.5%的学生选择“否”,认为自己成长顺利,人生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风险考验。在问及“您认为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重要吗?”时,选择“不太重要”的比例高达65.4%,这些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支持,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面临的风险,没有必要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调查过程中,还有31.2%的学生认为现在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尽管有一些风险存在,但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不会有什么风险降临到自己头上。由此可见不少学生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动防范意识不高,这将影响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最终效果。
2.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深陷心理疾病困境。大学生虽已进入成年阶段,但不少人心理仍然不成熟,心理波动较大,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难以经受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的考验时,缺乏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往往身陷心理疾病困境难以自拔。“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生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当风险降临时,不少大学生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风险,而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消除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时,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释放,将有可能使他们陷入万念俱灰的绝境。近年来,大学生中离校出走、被开除、误入传销陷阱、创业被骗、抢劫银行、陷入生活贫困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杀人的事件不断出现,如“马加爵杀人事件”、“黎力抢劫银行事件”、“杨元元自杀事件”等,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忽视的现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
3.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难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风险。不少大学生由于成长之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受大的风险考验,没有切身体会成功所需经受的艰辛,因而往往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愿甚至不屑学习风险防范知识、自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不想参与社会实践,结果使他们的应对风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更多地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改变家庭命运这一沉甸甸的期望,因而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对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无法成功解决所面临的风险。鉴于此,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风险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2]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人本转向的必然选择。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而是采取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方式进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乏力。高校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关注他们风险防范意识滞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现实,力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风险防范知识,增强对风险的警惕性,培养和塑造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2.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实际效果弱化的困境之中。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提升风险防范知识素养,辩证地认识风险,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即使风险突然降临,也不会茫然失措,无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调动他们防范和解决风险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
3.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风险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开展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风险意识教育既立足于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又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充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积极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平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现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把传授风险防范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风险防范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风险防范教育资源,广泛收集风险防范教育的案例,特别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充分展开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比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风险防范知识灌输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时时有风险,事事有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可以预防和有效应对,不必过分恐惧和担忧,更不要麻痹大意;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敢于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在战胜风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实施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推进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必须加大对相关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提高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素养,建立起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强能力、专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切实保障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在风险防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风险现实,结合大学生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倡导体验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团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风险防范知识外化为自觉认识和化解风险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引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内容,遑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关注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解决这些危机与风险的,必须依靠教育和教育者的力量,号召和动员学生正确地认识危机和风险,激发他们拼搏的意志,培养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解决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缺位与严峻风险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形势、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就业等结合起来,增加社会形势教育、风险防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抗逆能力教育等内容,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自身诉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论坛、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风险防范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更富有时代气息。
4.把主体性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自我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主动性。“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启发、培养、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增强大学生学习风险防范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是要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成效。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绝不能止于单纯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自觉主动地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并将所学到的风险防范知识转为防范风险的积极行为。二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片面做法,充分重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和防范心理的现状,尊重他们在风险防范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增强大学生独立、理性、健康、完善、自由的人格,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通过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主动性,自觉投入到风险防范教育活动中,积极探寻化解风险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在过去的 20 余年中,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使得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人口与财富在高风险区的日益增长和集中,无序的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均使得社会 - 生态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不断上升。如何有效应对灾害风险的挑战成为了世界各国与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当前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灾害风险特别是巨灾风险无法单纯依靠单一部门、单一主体、单个区域的力量来解决,必须依托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上得以防范,而政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政府在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多重作用。从灾前阶段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灾害监测体系与预警机制、公众教育,灾中阶段的应急处置与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均存在大量的工作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完成。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灾害风险防范中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我国学者集中针对巨灾保险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方式开展了讨论,普遍认为在我国政府应在巨灾风险转移( 特别是巨灾保险) 中发挥主导作用。2006年 6 月,我国政府在《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中国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至此,我国政府开始在国家综合减灾体系中发挥全能型作用: 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被分配到安全设防、救灾救济、应急管理与风险转移等对应的职能部门,用于自然灾害的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各个环节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早已突破十万亿元大关,但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在不同的防范措施上进行投入、在众多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仍然缺乏相关的研究与讨论。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在防灾救灾领域使用的大量财政资金应如何有效整合、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事业的有力发展,为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 这是在综合风险防范资金投入中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一、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问题的导出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财政投入必须通过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运作,并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体现其功能,最终实现灾害风险的减轻。我国学者曾提出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与“功能优化模型”.其中,结构体系指安全设防、救灾救济、应急管理与风险转移四个维度,其具体构成是政府针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机构设置。
其中,安全设防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进行防灾能力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使用由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安排的计划类项目经费。
救灾救济在我国主要针对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主要使用由财政部安排的中央救灾资金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准备的救灾救济资金。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应急办综合协调各部委工作,统一部署安排。风险转移工作主要针对金融系统,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使用各类金融工具实现灾害风险的有效转移。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结构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在各个部门内部又如何在灾害风险防范事业与非防范事业之间分配。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体系是指政府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灾害风险防范周期的四个环节上分别进行财政投入。功能体系是系统输出的体现,是系统结构决定的结果。功能体系与结构体系之间存在联系,但差异较大。例如,备灾环节就分别涉及安全设防与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的灾前安排) ; 应急环节主要对应应急管理; 恢复与重建环节至少同时涉及救灾救济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的资金支付) .一个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到多个系统模块共同执行,因此在上述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环节与功能中,通常都涉及到一个或若干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各项功能( 或各个阶段)上,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投入方能最大化地减轻灾害风险?
二、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的重点
( 一) 必须准确评估灾害风险度
从国际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开展客观的定量风险评估是优化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中的资金投入的先决条件,定量估算各种投入措施的效益与成本的基础。由优化目标可知,评估的风险应是一级政府所辖区域和给定时间范围内某种或多种自然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应能够以定量形式( 如损失的超越概率曲线) 进行表达。必须构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特别是考虑多种自然灾害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完善区域自然灾害承灾体与脆弱性数据库,使模型具备现状评估与情景模拟( 预估) 的能力。
发展针对防范投资优化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要重点发展“多灾种”的综合模型,以及对间接经济损失风险的建模。由于政府进行防范投资的规划与预算以区域综合为导向,同时还需要在各种部门与职能之间进行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必须是在单灾种基础之上完成的综合风险。而“多灾种”不等于单灾种的简单加和,区域内各自然灾害灾种之间的“群发”与“群聚”等相互关系变得十分重要。这一问题在当前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中亦是前沿问题。其次,风险评估模型中必须表达灾害事件的间接损失,否则会造成防范投资效益的低估。当前研究者普遍使用投入 - 产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模型针对灾害事件估计间接经济损失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考虑间接损失的风险评估模型发展仍然缓慢,尚无法满足防范投资优化研究的需求。
( 二) 应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
灾害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本质。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提出,灾害的经济学是“减负与加正”的经济学。一笔财政资金若用于某类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则放弃了其用于其他部门或事业从而获得收益的机会,是为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这笔资金也可挽回或避免一定的损失,是为防范投资的效益。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等许多“非使用”或“非市场”价值类似。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属性,其估计过程依赖于情景假设,即不进行防范投资与进行防范投资的情景对比。
三、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难点
在成本方面,政府进行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投资时规模较大,防范投资行为对经济结构与运行状态势必造成难以忽略的影响。例如,政府若大规模开展抗震加固工程,其工程需求势必为建筑行业带来大的发展契机; 政府若大力扶持灾害保险,投入相当的财政资金用于保费补贴,则相应也会为保险行业的发展形成影响。若要将上述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充分考虑,则必须使用一般均衡框架,否则难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此时,须依赖投入产出模
型或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投资分散于各个部门,对于编制恰当的投入产出表或社会核算矩阵、检验模型参数造成了很大困难。 在效益方面,当前研究中多采用可直接计量的如效益、成本( 如 CATSIM 和 WCRM) 或 GDP 增速与稳定性等指标。事实上,福利经济学讨论社会最优时一般使用社会效用函数,要求防范投资所带来的单位边际社会正效用恰好等于其带来的( 因其他事业投资减少而造成的) 社会边际负效用。由于公众普遍持有风险嫌恶的偏好,在不减少期望损失的情况下降低灾害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可带来效用的提升,因此,单纯使用现有研究中使用的可直接计量经济指标会导致防范投资社会效益的低估。
然而,如何准确估计社会效用水平的变化本身是一个难题。当前在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学领域有一些显示偏好与陈述偏好的方法值得借鉴。此外,使用由于投资而减少的人员伤亡、心理伤害等更多非单纯经济维度的收益应如何定量度量,则需要进一步讨论。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e incide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efects in many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risk prevention system. By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have been identified.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vided accordingl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关键词: 环境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发展对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isk;risk prevention;risk management;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58-02
1 环境风险防范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稳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然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也频繁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环境、经济、社会重大损失,以及恶劣的负面国际影响[1]。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深入开展环境风险管理工作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2 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现状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环境风险评价概念[2]。1994年颁布的《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颁布的《201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1998年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则开始逐步关注我国环境安全问题,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一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2005年《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在制度层面已初步成型。
2.1 环境风险评价制度
环境风险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的核心,是由一定的机关或组织,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等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识别、度量、评估的过程或环境管理活动规范[3]。目前的环境风险评价制度主要关注建设项目层面,在区域和国家层面仍未成体系。
2.2 环境风险预警预案制度
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对已有风险信息进行分析、推断与转化,输出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目前我国构建了一系列的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和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预警指标系统等[4]。针对不同环境要素,也分别设计了水环境风险、大气环境风险、土壤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等。各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污染事件的风险预警提供了宏观指导。
2.3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据所勘定的区域环境容量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向区域内企业分配其污染物排放总量额度,是环保监督部门发放排放许可证的根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从源头控制环境风险的作用。
2.4 清生产制度
1993 年起,我国正式推行清洁生产,其实质是贯彻环境污染防范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控制污染的产生。该制度的推行,从侧面推进了“风险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直接或间接与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风险防范体系初步成型。但从区域和国家层面来看,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仍亟待发展。
3 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仍处于雏形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仍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相应的决策机制与衡量标准。我国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决定我国迫切需要推动建立国家环境风险安全的衡量指标体系,以便对国家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监测与适时适度调整。
②重防止轻防范,偏离“预防为主”的原则。我国已有的环境风险防范制度和其他涉及环境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大都将风险防范等同于风险防止,关注已进入风险链的风险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然而风险防范的目的是防止风险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现有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存在偏离重点的倾向,缺乏风险源头控制与全过程管理。
③环境风险防范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环保部门的环保监管权并未写入部门立法,使得环境监管有形无实,环境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推进。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阻碍了风险防范工作的推进。
④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可操作性不强,贯彻落实不理想。企业和相关部门缺乏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风险管理行为不足,管理手段匮乏;环境风险管理体制规范化、程序化程度不够,可操作性差,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再加上职能部门的缺失,导致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5]。
⑤信息公开单向,公众参与不足。现阶段我国政府机关、环保机构已经能够做到信息公开,部门网站信息透明详细。但公众对信息的接收效果并不好。一是由于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公众本身参与意识不强,关心程度不高。信息只有公开,缺乏交流。
4 发展建议
①加大环境风险防范研究力度,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制。通过对环境风险本质与风险传播机制的研究,丰富理论体系,构建并推行风险衡量标准,为实践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地方政府应提升环境风险管理小组的级别,组长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以有效协调地质、水利、安监、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②突出风险防范,重视全过程管理。要切实转变环境风险管理理念,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防范预警上,做好污染源及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危险化学品管理,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加强风险源应急预案预警建设[6]。兼顾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重全过程管理。
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将环保部门的环保监管权写入部门立法,赋予环保部门关键权利,通过法律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地方政府应明确环境风险防范责任和责任主体,并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为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可操作性强的依据。
④实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手段,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环境事故应急系统。提高环境综合评估能力。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改革环境统计方法,开展统计季报制度,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定期开展环境质量和生态变化评估以及环境经济核算。
⑤重视环境风险信息的交流和更新。在目前已有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相应机构或出台有关条例,加强信息的多向交流,监督相关信息的定期修订与更新。相关企业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供安全报告,政府主管部门对报告进行定期审查并通报公众。
⑥推进公众参与,普及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利用各类媒体对公众开展环境风险防范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培训,培养全社会风险预警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充分贯彻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理念。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推动各尺度环境风险理论研究,落实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才能逐步扭转我国环境事件频发的局面,系统性地减轻国家各地区环境风险,促进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志,兰冬东,李顺,曾维华.突发环境污染风险的分区防范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1):23-28.
[2]王华东.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研究[C].石家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研究研讨会,1986.
[3]罗大平.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毕军,曲常胜,黄蕾.中国环境风险预警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监控与预警,2009,1(1):1-5.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策略;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会计市场化进程推进,成为了企业财会管理与研究者重点工作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各类风险性因素严重的影响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施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中,这类风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管理者与各项专业工作人员,结合市场情况、企业特点与自身工作内容,开展了各项风险管理研究。其中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者在研究中发现,会计风险的出现对于财会工作质量、业务正常开展以及企业经营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情况下,企业财务工作者以当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为出发点,开展了防范策略研究。
一、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会计风险危害有了一定认识,并开展了部分防范工作。但是研究者发现,当地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在施工会计日常工作中,会计风险防范是其重要的管理性工作内容。正因如此,财务管理人员就成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部分会计工作者风险意识管理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较差。会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了解,以及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理念陈旧造成的。如部分会计工作者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对于建筑市场变化缺乏了解,就是在潜意识中降低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风险专业管理水平较低。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管理内容,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依然缺乏具有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包括了风险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当前施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甚至部分企业会计人员都为经过风险管理培训教育,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风险防范过程缺乏规范化制约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整体过程的规范化制约对于防范质量起着支持作用。但是在风险管理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防范过程不规范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流程不规范。风险防范流程包括了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等各项工作。会计工作者按照流程工作,有利于风险因素及早发现与解决。但是实际工作中,部分快工作者未按照流程规范技术上报、分析风险性数据,继而造成了管理者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影响了风险防范整体工作。二是细节缺乏规范制约。风险防范管理的细节,决定了整体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在部分企业风险管理中,部分管理者忽视了细节内容。如数据分析误差是否准确、数据是否全部登记等细节经常出现失误,就是这类细节规范缺乏的主要表现。
(三)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风险防范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制度中市场性因素较低。会计风险是由于企业经营、原材料市场、人力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多种因素共同条件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只考虑财务工作存在的风险因素,未将市场原因造成的风险造成会计风险纳入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制度未注重细节内容。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较为重视企业经营中的重点问题,但是忽视了因细节问题造成的会计风险内容。如企业会计工作中,财务印章、原始单据管理不善,出纳、会计人员工作失误等细节问题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会计风险。对于这类细节问题的缺失,是当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四)资金管理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
资金管理是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发生的主要来源。虽然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强调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的一些常见问题。一是资金回流较慢。施工企业工程施工期较长,其资金流动较慢。这种资金回流较慢的情况会造成贷款利息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多种资金问题,形成较为严重的资金风险。二是资金管理出现失控问题。施工企业经常进行参与投标、外包、外聘等工作,用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施工工作效率。但是这类工作模式也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使用等过程中,资金管理失控可能性的提高。如外包过程中,包工队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就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同时造成企业信誉的降低,影响企业资金控制造成较大的会计管理风险。
二、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践策略研究
根据我们对施工企业会计风险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专业研究,利用以下实践工作策略提高风险防范质量与效率。
(一)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必须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的培养工作。首先企业应做好内部队伍建设。内部队伍主要指企业财会工作者,以及与风险防范有关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内部人员,企业应结合施工企业财会工作特点开展专业风险管理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风险防范能力。其实做好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将企业管理者(如总经理、财务经理等)纳入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开展风险管理教育,是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最后是引入专业风险防范人才。在企业风险防范过程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专业风险管理师,定期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对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可以提升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速度,同时在专业角度提高了会计风险防范质量。
(二)完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提高风险防范质量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有效性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有效性主要是在风险管理制度具有高效、可操作性以及可控性强的特点,可以在企业管理中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如在风险管理制度中应根据建筑市场特点、施工地域性特点等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将企业风险防范落实到实处。二是注重制度细节内容。将风险防范工作细节内容纳入制度管理范围,利用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是风险管理重要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细节内容不仅可以体现在制度本身,还可以利用细则、内部文件等方式体现。三是有重点的建立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应着重进行规范。其重点内容包括了风险防范流程、控制措施、监控检查机制等防范工作中,建立起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管理者应以会计管理制度与技术并行的方式,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层面,管理者一方面应以施工企业资金运行特点,结合市场特点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避免资金人为管理失误造成的会计风险;另一方面管理者应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资金监控制度,严密监控资金流向与市场金融走向,降低市场性因素造成的会计风险。在技术层面,管理者应利用计算机电算化技术、网络数据监控技术等技术措施,利用高科技措施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因素,同时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会工作中,会计风险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者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为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者针对市场因素,开展了广泛的风险防范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风险防范工作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财会管理者以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资金风险防范为主要策略,开展了风险防范研究,为企业风险防范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食品药品安全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将风险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预防腐败工作中,把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以及风险防范与岗位职责充分结合起来,针对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通过前期制定防控措施、中期加强监督管理和后期实施考核防范,严密构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三道防线”,并按照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四个环节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岗位,做到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岗,形成以工作岗位为点、工作程序为线、监督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化为腐败行为。
二、工作目标
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目标:一是通过人人查找评估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使监督对象从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转为主体,主动防控综合效益明显增大;二是通过制定防控措施,不断健全完善涉及重要决策、干部职工行为和行使权力规范、业务处置等相关制度,“以廉促政”联动效应明显增强;三是通过与食品药品监管业务高度融合,干部职工防控风险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廉政风险分类及内容
廉政风险,是指干部职工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根据各类腐败行为诱发的原因,将廉政风险归纳为三类: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
(一)道德风险主要表现: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较低;价值观和荣辱观扭曲,不能自觉地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攀比心理严重;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利看成是小团体权力甚至是私人权力;法纪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科学监管理念落实不到位。
(二)制度机制风险主要表现:不能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形势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及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队伍管理的需要,及时制定、完善制度;制度机制不系统、不配套,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监督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制度机制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机制;不能贯彻落实和执行制度或贯彻落实和执行制度不到位等。
(三)岗位职责风险主要表现: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执行不到位;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存在吃、拿、卡、要、报行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者软弱放任;失职渎职、不作为、;违反廉洁自律其他规定等。
四、工作程序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年度为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分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考核阶段、修正阶段四个环节。
(一)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查找廉政风险点和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年初工作分工,准确界定科室、个人的工作职责,梳理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运行程序和权力运行轨迹,绘制工作流程图,明晰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
二是排查廉政风险点。每一名干部职工依照岗位工作性质和职责,紧扣行政审批初审、认证检查、现场验收、稽查办案、检验监测、人财物管理和个人生活圈、社交圈以及八小时内外个人行为等重点事项,围绕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重点环节,采取自己找、同事帮、领导点、社会评等办法,分析查找出个人在思想道德、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填写《个人廉政风险点识别防范表》,经科室讨论和单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公示,接受内外部监督。
三是评估廉政风险等级。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按照廉政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中低,依次确定为A、B、C三级,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点实施分级防范管理。
四是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在查准廉政风险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廉政教育年度计划,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突出岗位廉政教育,切实把廉政风险点的查找、防范措施的制定作为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好“十廉”和“廉洁勤政奉献年”活动;开展征集廉政格言、警句活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长廊建设,在醒目场所张贴、布置,营造浓厚的廉政舆论氛围;采取演讲、征文、辩论、学唱廉政歌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清廉之风吹进每个角落。依据岗位职责书和各项工作流程图,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办事,靠流程管事。梳理建局以来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照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认真分析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时修订、完善、补充,尤其加强个人生活圈、社交圈以及八小时内外个人行为廉政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汇编,人手一册,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
五是确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制,明确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人和监督人,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发挥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这“三道防线”作用,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是前期预防。主要是立足于预防廉政风险和保护干部职工,注重事前防范,综合运用廉政教育、谈心活动、人文关怀、办事公开、权利制衡、公开承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措施,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主动性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达到关口前移和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目的。
二是中期监控。在前期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监测(包括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设立“廉政风险”举报箱和廉政监督点、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发放廉政监督卡、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尤其要结合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电子监察,开发电子监察软件,实现人员监督和举报的广元化、实时化、自动化,逐步实现纪检监察工作自动化、数字化、无纸化。开展不满意科室、最差工作人员评议活动。采取定期自查和专项检查、抽查、巡视督导等手段,对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制度机制运转、全力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监控结果的运用,以便采取相应的后期处置办法,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严重化。
三是后期处置。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视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按照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分别实施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和责令整改等措施,及时纠正失误和偏差,堵塞漏洞,避免廉政风险演化为违纪违法行为。
(三)考核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质量考核。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按照各科室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形成年度考核报告和考核结果运用意见。
一是定期自查。个人就自身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每季进行一次自查,各科室写出总结
二是考核评估。在个人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市局将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并结合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年度量化考核和评估。
三是建立档案。各科室每年要对定期自查、群众测评和动态考核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建档。
(四)修正阶段。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根据考核结果,总结经验,纠正存在的问题,修正廉政风险内容,不断完善预防、监控、处置的工作措施,为下一个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周期做准备。
一是根据考核结果,总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经验,修正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并实施奖惩。
二是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内部管理有制度、工作有程序、操作有标准、出现问题能修正、事后考核有依据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食品药品监管担负着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要职责,开展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特点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对于有效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年”活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意义深远,是新形势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紧密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监控行政权力运行的创新与探索,是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政治上的关心和爱护。
一、选准切入点,让廉政在项目建设中“生根”
年,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宝汉高速和海螺水泥项目同时在县实施,项目投资20多亿元,规划征地2965亩,补偿资金高达7767万元。县纪委常委会经过分析论证,决定把征地补偿资金监管作为廉政风险防范的切入点,采取“提前介入、主动设防、跟踪监督、适时纠错”的办法,联合县检察院组织涉及征地拆迁的5个乡、29个村、91个组的172名村组干部召开预警教育大会,印发资料3000多份,广泛宣传征地补偿政策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分期分批举办廉政讲座6期,以会代训,开展风险防范培训,实现廉政风险防范全覆盖,有效增强干群的预防风险意识。
二、找准风险点,让廉政在项目建设中“发芽”
我们把征地面积丈量、核实地上附属物、征地补偿款兑现等关键环节确定为风险点。海螺水泥项目查找风险点51个,宝汉高速项目查找26个。县纪委与县农业局、土地局、财政局、海螺办、高速路协调办、水沟镇、柿沟乡等相关部门签订了廉政风险防范责任书,明确了责任要求。县纪委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县纪检监察网开设投诉专栏,按季度公示廉政风险执行、处置、整改情况,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三、捕捉闪光点,让廉政在项目建设中“开花”
为了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和管理,县纪委和农业、财政、国土部门联合下发了《县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积极推进教育长效化、制度系列化、政务公开化、工作规范化、监测多元化等“五化”措施,实现了“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严重问题早查处”。县林业系统在前几年的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中监管失控,项目办先后有5人因贪污退耕还林资金被依法判刑。县纪委把县林业局确定为廉政风险防范制度重点推进单位,指导局党委查找廉政风险度点,清查清理历年陈账,制定防范措施,加大重点岗位人员交流,完善相关制度程序,从根本上扭转了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被动局面,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了省、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据统计,海螺水泥和宝汉高速项目在征地面积丈量和7767万元征地款发放过程中涉及的29个村均未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
四、扩大辐射面,让廉政在社会管理中“结果”
我们及时总结廉政风险防范的经验做法,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在全县11个乡镇、30多个县级部门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查找制度监管风险点278个,制定防范措施164条,不断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落实。7月份,我们在全县召开了反腐倡廉制度推进流动现场会,5个乡镇、3个部门、4个村交流了工作成效。县信用联社结合信贷风险实际,逐级签订廉政风险防范责任书,开展了家属协查廉政风险点倡议活动,保证了信贷活动的公正性。县教育体育局开展了制度、财务、考评“三公开”和议事程序、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物资采购“四流程”风险防范制度,有效防止了工作失误和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以来,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是必须建在重点项目上。把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贯彻到项目始终,建立项目库和项目建设台帐,将各类风险和分管部门的职能结合起来,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归纳出风险防范的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风险防控的措施,抓住重点和要害,进行管理、检查、考核。
二是必须强化关键点监督。要针对钱、财、物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建立健全相关防控措施和制度规范,认真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对干部提拔任用、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事项,按规定要求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必须结合本业务实际。要把廉政风险防范与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各个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才能查准、找全风险点,制定好防范措施,工作才会有实效,更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检验,及时进行修正、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切实提高绩效。
关键词:企业并购;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41-01
1 企业并购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2 企业并购各阶段审计风险与防范
2.1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即并购试探,这个阶段审计风险主要与并购环境以及实力评估相关。这个阶段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就是对并购的收益成本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则风险很大;反之,如果收益远大于成本,则表明并购具有可行性,风险较小。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降低。
2.2 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对企业并购实施过程进行的严密监控中,企业并购中审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价值评估、出资方式、筹资、并购协议签订等几个环节。
2.2.1 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 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在利用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估算目标企业价值的同时,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审查,确定目标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最后估价时根据此风险对估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反映目标企业对买方的可能价值。另外,对主并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以确定最为合适的出资方式。
2.2.2 与企业并购合同的签订及履行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并购合同中首先涉及到陈述与保证条款的风险防范。陈述与保证条款是股权并购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为了有效防范其风险,应要求买方对目标企业任何一件事物均作详细而真实的“陈述”;要求卖方就目标企业对第三者所负的债务,开列详细清单,并保证除所交割清单上所列债务外,对其他人不再负任何债务。
其次是合同履行的条件条款与风险防范。该条款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下:至交割日,双方于本次交易行为中所做的一切陈述及保证均应属实;双方均应以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方式,全面履行义务;一切条件满足、义务履行后,卖方于交割日将股份移交的所有文件交付买方,买方也应按照约定支付价金。
最后是履行合同期间的义务条款风险防范。对该条款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范其风险:双方应尽快取得涉及本项交易或与本项交易实施有关联的第三方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卖方应承诺在此过渡期内妥善经营该公司的一切业务;卖方在此期间内,不得进行股利或红利的分派,并不得将其股份出售、转移、抵押,非经买方同意不得与第三者从事任何对目标企业的运营或财务状况有损害的行为。
2.2.3 与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企业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当审计人员发现在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相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引起各利益相关人的误解的问题时,应提出修改财务报表的要求,如遭拒绝,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保留。
3 结语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面对日益逼近的强大国际竞争对手,战略性并购是最佳选择。我国的企业并购风险审计是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中的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点。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并购和风险基础审计也将会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民,陈兰辉.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1).
市场营销风险防范措施
一、市场营销风险的含义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市场营销风险的主体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参与者、竞争者――企业。其损失是由于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主要指经济利益的减少或损失。风险大多起因于市场营销活动或与之有关的方面,其风险条件是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或营销事项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事故。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必须分析市场营销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努力加以预防,设置控制措施和方案,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二、市场营销的基本准则
由于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且处于动态的管理,因此,要想做好市场营销风险的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市场营销的基本准则。第一,以市场导向为准;第二,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以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第三,将宏观管理与具体管理相结介;第四,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做到责任与利益呼应;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团队介作精神,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第六,企业管理决策要权衡好各方而的关系,用发展的、全而的眼光看问题。
三、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已经由数量型需求转变为质量型需求,并且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二)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快速变化中,并继续快速变化着。中国企业业已成功加入WTO。所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如果再考虑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那这种影响变化将更大。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三)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国网络营销还处在起步阶段,但200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2600多亿美元。可以这么说,不懂网络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四)法律风险。在我国涉及企业营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量法、包装法、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自觉或不自觉的违反,风险就会降临。除了以上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外,还有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名产品或品牌被不法商家假冒。但由于多种原因,假货却屡打不绝。假货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更主要的是假货的质量无法保障,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消费者就会归罪于企业,影响企业品牌声誉。这种风险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一)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信息,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信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信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二)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信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口常昔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用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三)建立营销风险责任制。
明确营销风险责任是防范营销风险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市场营销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承担并履行与本人工作相关的风险防范职责,营销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遏制。如果风险责任不清,赏罚不明,就没有人自觉地防范风险,就会导致风险责任主体虚化,企业的市场营销风险就会处于不设防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责任制是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基础。
(四)实施有效的客户资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