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繁荣的需要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秦汉起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现在,全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有67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7%,其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只有一个壮族,人口百万以上千万人口以下的民族有14个,其余都在百万以下,各民族的分布,大致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个地区普遍居住着几个不同的民族,没有大面积的单一民族居住区,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或与少数民族相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结成极其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汉语早已是个少数民族兼用的第二语言,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流思想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之间出现空前的大团结,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语言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深深体会到,在我们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繁荣发展,除了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因为汉字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已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现在,各少数民族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大多数已不同程度地学会使用汉语。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中,已根据不用民族的情况,分别设置了汉语言课,大量的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汉语师资。
3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从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办法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有的民族(如藏、维吾尔、哈萨克等)人口较多,有大片的聚居区,懂汉语的人较少,而有的民族(如白、纳西、阿昌等)人口较少,只有小片聚居区,懂汉语的人口较多;有的民族(如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有历史较长的文字,而有些民族没有文字(如独龙、怒、德昂、布朗等)或只有新创文字(如景颇、拉枯、傈僳等);有的民族发展较快,知识分子较多,而有的民族发展较慢,知识分子较少等等。就是在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往往存在许多差异。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
2.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分别使用8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汉藏、阿尔仄、南亚、南岛、印欧等5个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特点相差很大,大同汉族期藏语系的不同语言,各个族同汉语之间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特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往往把母语的特点带进汉语学习中来。母语的“干扰”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比如使用阿尔仄语系语言的学生,由于母语里没有介词,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介词是个难点,如能针对学生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质量教学。
3.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关系
汉语中的谓语在维语句尾。因此维族学生在造汉语句子时会把谓语放在句尾。这样会取得汉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掌握本族语言水平较高,接受汉语言能力就越强。学习汉语言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凡通行少数民族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增加上再安排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语言要学习几年,哪些课程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汉语言从哪一年开始学习,二者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而不能强求一致。只有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的民族,汉语教学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当中必须解决好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问题。
4.依靠少数民族语进行汉语教学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其母语既有“干扰”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在初级分阶段,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对比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作用,可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减少,最后转为全部,用汉语进行教学,实现这个转变,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5.必须大力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大多又决定是否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如果教师熟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6.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摘要:新课标要求藏语文教师关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进和创新藏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投入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藏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藏区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去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不但要使学生藏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要让参与其中的藏区小学生爱上学习藏语文。
一、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不一样,藏区小学生对语文中的词语、语句的用法与其他地区学生有很大差别[1]。藏区小学生自小在藏语环境中生活,周围的人都用藏语交流,一直受藏语熏陶,在藏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语境的影响。藏语在藏区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那些用藏语交流的学生只有依靠不断努力和练习才能掌握和应用好汉语,但难度很大。藏区小学生藏语和汉语学习的效果与他们的语言环境、汉语基础有很大关系。在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字、表述方式、句式等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产生兴趣[2]。语境的特殊性严重影响了藏区小学生对藏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藏语文阅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藏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提升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开阔思路,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只要对藏语文阅读有了兴趣,小学生就会把阅读当成有趣的事情,在阅读兴趣的支配下阅读书籍,激发阅读潜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更好地引起藏区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小学教师要在阅读的各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教授藏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依照自身的认知对这篇文章进行猜想,如“同学们,看到标题,你们能猜测下这篇文章是描述什么内容的吗?”“你们想要了解哪些内容呢?”这种阅读教学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轻易激起藏区小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这种和谐、融洽、轻松的氛围中顺利推动阅读教学的进程。在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的想象讲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
(二)体会课文中的汉语言美小学藏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著作,语言表现方式有的很细腻,有的很精简,词语的使用也很讲究。因此,教师在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小学生高声朗诵,体会文中的汉语言之美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比如,藏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尽管是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之作,但在被译成汉语时被增添了浓重的汉语言特点,以汉语言文字将意大利的风土民情表现了出来,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韵味。根据此文章,小学生不但可以从文字详细了解意大利的风土民情,而且能充分体会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文中很多词语都体现了汉语言的用法,如“左拐右拐”“等于”“一般”等。因此,藏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试着用它们造句或组词。比如,其中的“等于”可以用汉语中的“差不多”解释,学生可以造句:老师在上面说你却没听等于这节课白学。探究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形式在旧有教学模式中,藏语文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藏区学生则是被迫接受藏语文知识。在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很常见。教师若一开始就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就不能有效调动藏区学生对汉语文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性格、理解和认知能力去进行藏语文阅读教学。采用调动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形式去进行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藏语文阅读的氛围中。比如,小学教师在教授藏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草原》一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与草原相关的歌曲,为学生营造情境,使其产生一种来到大草原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自主投入藏语文的阅读中去。
三、结束语
在藏区进行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特征和语言运用方式去设计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础,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 要]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显现,因此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技翻译能力的有意识地培养不容忽视。科技英语文体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需要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培训。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 科技英语翻译 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交流的增多,科技信息和文献资料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科技翻译工作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科技文体的文章也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学习和了解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主要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翻译能力,尤其使科技英语的翻译能力培养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科技文体翻译时,词汇量少,望文生义;因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异而误译;不了解科技英语翻译基本原则,译文可接受性差。科技英语翻译专业性强,除了具备扎实深厚的英汉语言功底外,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基本翻译原则。《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译的能力上要掌握英译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借助工具书能将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英语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语句基本通顺。因此,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科技翻译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具有实际意义。
二、科技英语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科技英语翻译意识,应使其把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一般而言,科技文体的语言结构比较严密,主题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保证叙事明白,说理准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科技语体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有所了解。
1.词汇特点
(1)多名词化结构
在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名词和名词短语充当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语法成分。科技英语重在叙事论断,文字简明,而名词多为表物词汇,因此,科技英语句式结构中大量出现名词化现象。如可以由动词加上-ment,-sion,-xion,-ation,-ance,-ence等后缀构成名词,表示行为动作、状态、手段、结果及存在等。另一种名词化结构是名词连用。名词连用是指名词中心词前可有许多不变形态的名词,作为中心词的前置形容词修饰语。在此结构中名词在表层结构上是前置定语,可以有效地简化叙事层次和语言结构,减少使用句子或从句的频率,从而达到语言直接、紧凑、简洁的目的。
(2)多术语
科技文体中术语随处可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起学生注意。一般而言,术语都有其约定俗成的翻译,应尽量使用那些已被人们所接受的译法,避免制造新词,以免造成混淆。碰到一个术语有好几种不同译法的情况时,应选择被大众接受的版本。如laser常见的就有“激光”、“雷射”等几种翻译结果,其中“激光”这种译法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当然,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还会碰到一些全新的术语,是之前从未有人翻译过的,这时,就要特别注意选词,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能够被人们接受。此外,不同的专业和行业也都有其特定的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同样的单词应用在不同的专业中含义也不同。因此,应尽可能地使用那些已经被公认的专业术语和行业语言。
2.句子特点
(1)多使用被动语态
据统计,仅在物理、化学、工程类英语语料中全部限定动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被动语态。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文体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及据此做出的科学推论,语言运用要求体现客观性和普遍性,避免使用人称作主语,以免主观臆断;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文体描述的是科研的对象、手段、过程,使用被动语态可以突出客观世界这一科研主体。如Theearthispushedtothesidesoftheroadtoformshoulders.(将土推挤到路的两边以形成路肩)。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客观陈述事实。
(2)多使用多重复合句
统计资料表明,现代科技英语文体平均句子长度在20-30个词之间,学术性越强的文献句子越长,多重复合句也越多。如We assume that there were forces of attr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which varied rapidly with the distance so that the attr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that were more than a few ten-millions of millimeter apart was very small but became considerable when the molecules approach more closely.由于科技文体描述的是非常复杂的事物、概念或深奥的原理,必然要拓展句子的修饰、限定和附加成分,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平行结构、逻辑性定语、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等,从而使句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又能更有效地表达严谨细致复杂的思维活动。
(3)多使用特定句型
科技文体经常使用某些特定的句型,主要有 It...that...结构句型、as 结构句型、分词短语结构句型、插入语结构句型和 what 结构句型等。如 It is obvious that electrons move from the negative to the positive. (显然,电子是从负端向正端运动的);This phenomenon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如下)等。
三、科技英语翻译原则
进一步培养学生科技英语翻译意识,在其对科技语体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还需使其了解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性
与一般翻译相比,科技英语的翻译不仅要求忠实于原文,还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科技英语的译文很少用到“可能”、“也许”等表意模糊的修饰语言。准确性是科技英语翻译最重要的标准。
2.通顺性
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表达应该自然连贯、通俗易懂,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要在忠实原文意图的前提下,结合汉语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规范、简洁、流畅。因此,要特别注意科技英语中的语言结构,如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多重复合句等,具体翻译时要灵活处理,合理翻译。
3.科学性
一般而言,科技语体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和渲染的气氛。为了突出准确性和科学性等风格特点,科技语体主要运用定义、分类、比较和对比、说明、举例和结论等修辞过程。因此,翻译科技文章要体现出其概念准确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科学性特点。
四、结语
以上提及的科技英语词句特点和翻译原则,是科技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前提,也是公共英语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加强培养的重要部分。科技英语翻译除了要求把握两种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深刻了解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涉及语言、文化、相关专业知识、认知心理等各领域研究,具体词句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要真正地培养科技英语翻译意识、提升科技英语翻译水平,还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揣摩、领悟和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向华.论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科技翻译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7
[2]王音.对科技英语句法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初步探讨[J].2010, 11
[3]吴叔尉,胡晓.科技英语词汇特点及其汉译[J].琼州学院学报 2010,12
[4]刘亚娜.科技英语中长句的句法结构及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1,3
摘 要:英汉由于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各自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在词法和句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翻译时要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英汉词法句法的对比提出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用尽量符合英汉语言特点的词表达原意。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法,句法,翻译
翻译需要语言对比。至今,已有许多翻译理论问世,比如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翻译为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的同时传达同样信息的活动;语言学家都认同: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词汇的使用习惯及语言的表达形式。英汉各属不同语系,各自具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
1.词法对比
1.1名词可数性对比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可数与否的问题,而英语中则分可数与不可数。因此,在区分名词可数性时,往往受母语的干扰。如汉语中可以说“一件行李”“几件行李”,“一张纸”“一个面包”。这些都可以被看做可数的,加上量词。而在英语中“luggage”“paper”“bread”都是不可数名词。翻译时,译者要打破汉语中名词的这些属性,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可加量词来表达单复数。而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要忽略量词。
1.2动词及物性对比
英语中实义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它们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名词或代词做宾语,不及物动词后要加上介词后才能跟宾语。而汉语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上宾语。如“我看你”,“看”在汉语中是及物动词,“你”可以直接放在其后。英语中的对等词“look”则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想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在宾语“you”前加上介词“at”,即“I look at you”。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
1.3英汉形容词的翻译
大多数汉语形容词可以做定语修饰名词,也可以充当谓语,表达状态改变。英语的形容词不能直接充当谓语,须由系动词或其他词引出,因此,汉译英时,要在形容词前添加系动词;例如:
他的房间整洁干净。His room is clean and tidy.
枫叶红了。The maple leaves have turned crimson.
反过来,英译汉时,形容词前的系动词可以省略。例如: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下次小心点。
2.句法对比
2.1主谓一致及时态体态
英语动词受数、时、体的限制,有屈折变化,而汉语动词没有屈折变化,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动词有人称和数的变化。英语谓语动词要与主语在树上保持一致,即所谓的“主谓一致”。汉语没有这一要求,在动词形式上看不出来。例如:
I am worried whether I will ever find my soul mate.我担心自己是否能找到知音
He runs to school everyday.他每天跑到学校。
2)英语动词有时的范畴,包括现在时和过去时。汉语动词没有时的范畴,表示时间的手段有两个:词汇手段和句法手段。如:“现在”、“曾经”、“将要”等词,或者用整个句子来叙述、说明。我们在翻译时有时会根据需要确定时态。如
He was my boyfriend.他是我的前男友。
英语中用的是过去时态描述这一事实。而汉语翻译时用“前”字便可以将原文。
3)按照语法意义来分,英语动词的体可分为进行体和完成体,进行体是通过“be+Ving”的形式来表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汉语动词的进行体标志有“在”、“正”、“正在”、“着”等,英语进行体并不总是表示动作出于进行之中,翻译时要灵活处理。如:You are being ridiculous.表达强烈的意思,“这太荒唐了”。
英语动词的完成体是由“have+过去分词”形式表达出来的;汉语动词的完成体有时使用标志词“了”、“过”。英语完成体有动作完成或某种经历的意思,翻译时需要使用合适的词将这些意义表达出来。
I have read the book.我看过这本书了。
2.2句子成分的位置
2.2.1状语成分
虽然英汉语中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都是主+谓+宾。但是构成句子的各种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位置却是不尽相同的。汉语中一般把时间状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如“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而在英语中则倾向于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如“Wewent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有些词的位置是必须注意的,如汉语中我们说“我非常喜欢音乐”。程度副词“非常”放在被修饰动词“喜欢”前,而英语句子中,“very much”一般都是放在句末的。
2.2.2定语成分
在英语中,短定语前置,长定语,一般是定语从句,后置。而汉语中,不论定语的长短,一律前置。这会使学习者在使用定语时,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就会被拆分成短句来表达。
1)形容词前置
英语的前置定语一般多为单个词,这和汉语的顺序相同。如:civil service,政府部门;fiscal year,财政年度等
2)名词性修饰成分前置
英语和汉语都能用名词充当定语,修饰、限定后面的名词成分。常见的有:council meeting,委员会;opinion poll民意调查;入学率,enrollment rate。
3)英语后置定语通常会给翻译带来困难。语法规则强行后置,如anything,nothing,someone等不定代词的修饰成分必须放在这些代词之后。
4)英语介词短语通常附在名词后面起修饰和限定作用。汉语则不允许限定性的介词短语后置。因此,翻译这类介词短语时,主要办法是变后置短语前置;而且,前置时刻根据需要改变词性。如:
A change in the balance of polar and tropical temperatures could significantly disrupt the world’s climate and weather patterns.
极低和热带温度的平衡一旦改变,会严重扰乱世界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模式。
因此在英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定语的前后顺序,如果需要强调某一属性,英翻汉时可将修饰那一属性的词放在靠近被修饰词的位置,英语则不一样,越能体现被修饰词内在属性的修饰成分就越靠近该词。如:
A rich European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legacy
1欧洲丰富的哲学和政治遗产
2丰富的欧洲哲学和政治遗产
第二个译文突出了“欧洲哲学和政治遗产”直译整体性。
结语
了解明白英汉之间的不同,可在英汉翻译更好地按目标语表达,这对译者至关重要。
文献参考:
[1]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
[2] 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10
1.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正确认识写作运用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就我地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虽然已基本具备了对一般汉字的认读能力,但对汉字的认读不等同于会写作。大多数学生只能对一般事件进行简单描述,文风单调枯燥。鉴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类问题,因此在开学的第一周有必要安排一堂写作训练,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日后的提高打好基础。
写作与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它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提高写作运用能力,能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践证明,语文科成绩的优劣,尤其是运用写作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写作运用在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更不容忽视。
2.加强阅读与写作结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使学生感悟和吸收读物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与阅读相比,写作属于一种方向相反的认识运动,阅读主要是一种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而写作则是信息的表达和倾述。即使是阅读中对信息的加工重组也往往要通过写作文本加以固化和呈现。写作是作者主体心灵的展示和坦露,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观和主观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阅读的发展和升华,是阅读的创造性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性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一定量得写作素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运用的目的。
3.加强日常教学规范语言的训练和应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在民族地区从事教学工作,面对施教的主体,就像面对一群呀呀学语的婴儿,即是你怎样教,他怎样学,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规范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导者,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在课堂教学中和实际生活中,难免会掺杂一些方言。比如在方言中“下儿”通常是低等动物繁殖后代的过程。如此类方言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不仅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清,还有失文雅。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接受规范的语言训练,达到应用规范语言进行写作和交流的目的。
4.认真组织写作训练,认真批阅作文
针对民族聚居区学生特点,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要提高学生写作运用能力,训练量相对要大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也会更大一些。如果盲目的加大训练强度,会适得其反地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不仅如此,当你面对一大堆质量不是太高的作文,你会有何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合理加强训练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批阅方法。一般采用教师批阅、学生自阅和学生间相互批阅的方法进行。教师批阅,按写作要求做到认真批改,指出文中的不足,学生在下次写作中逐步改进,这是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通过教师的批阅,教师对学生的首肯和指正,将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学生的自阅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作一个客观的鉴定,虽然在自我鉴定中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自我鉴定,学生会对自己的文章有新的认识。开展学生间相互批阅,让学生间增进了解,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长处。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和批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5.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
关键词 英汉对比 教学 学生
1 英汉对比与语音教学
语言在交流时要通过声音来传递,因此学习一门语言要首先学习它的发音。通常我们在学习英语语音时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1)音位比较。英语的音位比汉语区分的更细,但有些近似的音位,这种差异在元音方面的体现就是都有相同的音素但汉语没有长短音之分,而在辅音方面,英语有一些汉语不具备的语音,比如/j/。
(2)重音比较。英语中的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词重音是重要的语音特征,因为它有两个作用,即区别词义和词性,例如desert重音在不同的地方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分别是名词沙漠和动词抛弃的意思,差别很大。而汉语的单个字只有一个音节,无轻重对比。在句重音方面,英汉语中有共性,如很强的音量、很大的声音来表达强烈的感情,而对比反衬的部分,而把其它部分念得很轻而低。
(3)节奏比较。英语是一种“重音拍子的语言”。每个语句是以重读音节为为主体的,而语句的节奏也完全是由句子中的重读音节的多少来决定的。汉语则是把独立封闭的单音节个体连接成话语,只有节奏上相对的轻重音。
(4)声调、语调比较。语调是英语语言的灵魂,英语不像汉语那样对词语附加固定的声调,因此只有句的语调。句的语调一般体现在句子后面部分需要重读的音节上。语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表达句子的语义起着调节的作用,也就是说,同一个句子如果语调不一样,其语义也就不一样。而汉语的语调主要是受到字调的限制,字调就是声调,是英语所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学生在英语会话中往往语调比较平淡,就是中国腔。教师在语音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区别,改变用母语的习惯表达外语的方式,并通过讲解发音方式、部位以及表达习惯的不同让学生找到自己发音与标准英语发音的差别,这样才能及时帮助他们找到发音的误区。
2 英汉对比与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话语都是由词来构成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词的发音和意思,学生仅仅限于背单词和掌握大量得语言规则,没有把词放到语境当中,很难消化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因此频频出现中式英语。英汉词汇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这其实是英汉传统文化各自影响的结果。比如大多数学生只知道“peasant”一词的汉语意思是“农民”,但是不了解它是在英语当中是有贬义的,指的是没有教养举止粗鲁的乡下人,外国人眼里的农民应该是“farmer”,由于不了解词的深层的意义,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就会犯错误。因此,为了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教师在传授学生英语词汇知识的同时,不能为了教词汇而教词汇,应当注意这类和汉语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并加以讲解,使学生在记忆的同时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既增强了词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理解程度,还使他们初步了解西方文化,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英汉对比与语法教学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在英汉语言中很难找到绝对相同的语法,中国的学生在学外语时,母语的干扰是避免不了的,学生习惯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外语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汉语进行对照。其实,对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只有看清楚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语的规律,避免中式英语,并能加深记忆。从英汉的语法对比来看,我们发现相对汉语,英语有词尾的变化、冠词的使用、虚词的使用和被动式和倒装的广泛使用。定语从句就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种典型的语法现象,而汉语句(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55页)子里没有定语从句这一语言现象,表达习惯是定语不宜过长,且大多置于名词中心词之前。英语定语从句的语法功能除作定语外,还具有结果、原因等状语从句的意义,而汉语则没有这种功能。因此,考虑到汉语的语言特点,不管是限制性定语从句还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都不宜译成过长的汉语定语。例如"Two men who recently spent five days on a big island wished they had stayed there longer."用一个很长的句子做定语来修饰先行词“men”,但是我们在用中文表达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把这个长的定语全部放在被修饰词前面,而是适当的拆分成不同的成分才能清楚的表达,翻译成“最近,有两个人在一个大岛上度过了五天,他们希望在那里能多住几天。”反之,当看到上面这个中文句子的时候,我们想用英文来表达,为了避免重复,就要先找到主语和修饰它的成分,用定语从句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在语法课的教学中,我们很有必要将英汉语法作一下对比,以减少汉语语法给学习英语语法时带来的负迁移,这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教师详细的对比分析,学生在讲英语时就能自觉地运用符合语言表达规范的语言,避免在语言运用时出现常见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即使犯了错误,教师也能通过英汉语言的比较,一语道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英汉对比与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一样是语言的输出,也是很好的检验语言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在写作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和学生均缺乏对英汉对比的意识培养,从学生所写的文章来看,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句法和词汇方面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语法和词汇的对比意识。学生受汉语的影响,在用词方面往往只看词面意思,不从文化和习惯的角度考虑词语的准确性,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上面提到的词汇教学。在句子方面,学生受中文的影响,总喜欢写流水句,比如:‘Lily and Mary,they are good friends.’这句话从表面来看没有任何的语法错误,似乎很符合语言逻辑,“李莉和玛丽,她们是好朋友。”作为汉语的表达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我们通常应该简单的表达为:‘Lily and Mary are friends.’英语语言表达的理念是简单明确,而很多同学根据母语的习惯有了前面的表达。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不断的强调、分析、对比并加以大量的练习启发学生,才能使他们了解中英文各自的特点和用法。因此,英汉差异的对比在写作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语言;介词;静态与动态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文和翻译时,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出来的句子句式比较单一,很地道的听和读的大量输入并没有在说和写的输出时有明显体现。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的语言”,由此可见介词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英汉介词的对比与翻译可以很好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英语学习的理解。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种语言均有介词类,所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供我们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分析。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urmen统计,英语介词有280个之多,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因此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的方面分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一、介词的静态与动态划分
介词可以按照多种类型分类。例如,可以根据介词形态将介词分为单元介词、双元介词和多元介词,可以根据介词在句中的位置分为前置介词、后置介词以及框式介词,也可以按照介词的意义将介词分为表示空间位置、原因、结果、方法等意义的介词。还可以从介词所表达的事物或状态间的动静关系将介词分为静态介词、动态介词和动静态介词。
静态介词即表示事物处于静止状态的介词,其中有表示时空位置的静态介词,如inside,above,below等,也有表示抽象关系的静态介词,如becauseof,but,except等。动态介词是指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介词,例如表示空间动态的介词,如into,onto,out of等。
二、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英语常常用介词取代动词,即以“静”代“动”。所谓“静态介词”和“动态介词”并非由介词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更多的是通过介词的使用对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总体语言特点进行划分。
英语介词的使用也丰富了英语文学,使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作品成为经典。例如,英国小说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莱的讽刺小说《名利场》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我的译文:当时我们这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在一个六月里晴朗的早上,威克大街上的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肥胖的车夫戴着假发和三角帽,马车的速度在四里一小时。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将“in its teens”译作“开始了十几年”,即将“in”译作了“开始”,这是将英语中的时间介词译为汉语动词。作者不用“start”或是“begin”这类含有“开始”意义的实义动词而选用介词,可以看出介词的使用非常广泛且灵活,也体现了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其次,我将“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中的介词短语译为动作作谓语“套着雪亮的马具”,“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同样译作“戴着假发和三角帽”,这两处都是由英语介词短语转换成汉语的动词短语。再次,在我的译文中我将介词短语“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译作“马车的速度在四里一小时。”句中虽然没有出现动词,但是主谓结构已经呈现出动态的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和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例如介词。英汉介词虽然在句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对句意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介词分为静态介词、动态介词和静动态介词,且每个介词的特性并不固定,需放入具体情境中考虑。在日常阅读与翻译过程中,英语介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也体现了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介词在表意时词性的不同,让我们对这两种介词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转化思维,进而加深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关键词:外来词 翻译 语义规约 羡余
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言的借用现象(Nida,Eugene,1982)。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更由于汉族不同时期与其他民族交往所引发的交际要求,汉语不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汲取养分,在汉语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外来词体系,又称借词(loan words)。目前还无法对汉语外来词的数量作出准确估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汉语从英语中借用词语的数量必将不断增加。本文将从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即语音、语义和构词等方面,探讨现代汉语对英源外来词汉化翻译的规约。
一、外来词的内部形式特点
词语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所谓词的内部形式,就是合成词语符号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总和,是表现词内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信号特征,简言之,就是“词义自身的表现形式”(李昌抱,2000),词的内部形式在本质上是语义现象,但同时又依托于词的语音形式,语言学家往往通过词的内部形式来探究词源,查找外来词的认知理据。外来词独特的来源,决定了它必然在同一程度上带有“源语言”的因素,具有不同于汉语固有词语的特殊性;同时,又因其当前所处的语言环境,无论在词义上还是在词形上,都受到汉语词汇系统的制约,这又决定了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目标语”的词语特性。汉语是一种具有较强理据性的语言,内部形式意义在词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张美景,2004)
不同语言系统规约的差异以及词语内部形式与其语音形式之间的依赖关系,直接制约着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和借用。如果参照语音形式,将英语“源词”吸收进汉语,其内部形式就会因语音形式的转换而丧失;如果参照内部形式,使用汉语语素表达“源词”的内部形式,其语音形式又会因汉语语素的借用而消失(潘先军,2007)。因此,外来词在进入目标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种种冲突和选择,需要从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同规约出发,对汉语外来词的吸收和演变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语音规约:外来词内部形式的消失与附会
翻译人名、地名、商品名以及科技术语时最常采用的方法便是音译法,这种译借方法使用范围最广,引入的外来词数量也最多。人名、地名数不胜数,商品名层出不穷,科技术语日新月异,从度量单位“磅”(pound)、“打”(dozen)、“吨”(ton)到“沙发”(sofa)、“雷达”(radar)、“克隆”(clone)等都已进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相当数量的外来词已进入汉语核心词语,如“迪斯科”(disco)、“咖啡”(coffee)、“比基尼”(bikini)、“厄尔尼诺”(El Nino)、“尼古丁”(nicotine)、“荷尔蒙”(hormone)、“纳斯达克”(NASDAQ)、“沙龙”(salon)等。音译法以“拿来主义”的气魄,大量、迅速地将新科技、新产品引进中国。
音译外来词时绝大多数是纯粹的拟音处理,作为非表音语言的汉语,在引进或接受外来词时总表现出相当强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对源语语音的处理。英汉语言的语音系统差别,不仅反映在两种语言的音位上,还反映在音位的组合模式——音节上(王卉,2007)。英语有46个音位,而汉语只有34个音位,因此在汉化翻译时只能以相似音位对译。典型的情况是/v/汉化为/u/或/f/,/θ/汉化为/s/,如“Victoria”译为“维多利亚”,“Vaseline”译为“凡士林”,“marathon”译为“马拉松”;其次,汉语没有复辅音,不以辅音结尾(除鼻音外),像词尾轻音/t/、/d/等,一般略去不译,如“Hollywood”译为“好莱坞”,“chocolate”译为“巧克力”,“sandwich”译为“三明治”;第三,在汉化音译时,通常在结尾浊辅音后面添加/è/或/o/,在清辅音后添加元音/l/或/u/(张美景,2004),如“golf”译为“高尔夫”,“Arab”译为“阿拉伯”。
由于这类纯音译词只取其音,不取其义,所以原词的内部形式意义在其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音转换过程中丧失殆尽,使这类词成为一种无内部形式词,各音节为纯粹的记音符号,词内各音节间未能形成进一步的语义关联,就使我们无法对其作出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描写。也就是说,我们已无法从形式上看到被译为“色拉”(salad)、“坦克”(tank)、“加仑”(gallon)等词的概念构成和其内部的言语组合规律,故被称为零内部形式词。零内部形式意义的外来词要想在汉语词汇中立足,举步维艰。所以,外来词要在汉语词汇中生存下来就是要获得新的内部形式意义。(放梦之,2006)
另一类纯拟音的翻译方法是利用汉字表意的特点,选用语音近似的汉字巧妙构思而成,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新的内部形式意义,即所谓“音到意随”。如:“Simmons”本是一家制床公司的名称,用作床的商标,被译成了“席梦思”,飘荡出一种浪漫气息;“伟哥”(Viagra),一种治疗男性病的特效药,其内部形式被附会为“使男人伟岸”;再如“可口可乐”(Coca cola),给人以“可口美味、饮而生乐”的印象;“humour”译为“幽默”,产生“意味幽长、默然会心”的联想。同类译例有:“休克”(shock)、“托福”(TOEFL)、“佳能”(Cannon)、“奔驰”(Benz)、“雪碧”(Sprite)、“粉丝”(fans)、“蹦极”(bungee)等,都是利用汉字联想妙合音义,附会新的内部形式意义,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同时还照顾到词的褒贬色彩,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吴丹萍,2006)
通过“音到意随”的联想翻译进入汉语的外来词,其原内部形式意义随共时系统的转换而消失,往往借源词与目标语某些音节的相似处,掺合目标语使用者对所指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审美情趣,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与源词有点瓜葛的字眼,有意拼凑,从而附会出一种内部形式意义,这种附会的内部形式就是此类音译词的构词理据,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识记,充分发挥了汉字的表意特性,使之成为稳定的汉语词汇。
三、语义规约:外来词内部形式的残存与羡余
汉字是表意文字,“依形辨义”“望文生义”,一个字的意义总是与字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往往可以通过字形去揣测其蕴含的意义。再从造字方式分析,汉字多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类形声字兼顾表意与表音。因此外来词汉化翻译成功与否,字的选择相当重要,选字不当会直接影响使用者对外来词的接受和使用。在汉化翻译过程中,人们往往选取与意义相关的字眼,尽量音意兼顾,或者半音半意,或者给音译加注,做不到的也要留下一些意义线索,如给音译词添加义符,力争在英语源词的语音形式框架下,给汉语外来词重新赋予内部形式意义。
(一)意译
意译又称仿译,是一种归化译法。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更乐于接受以意译为主的动机性方式,抗拒音译转写的任意性方式(李昌标,2007)。它通过移植源语的内部形式,再用汉语的语素和结构方式进行语义合成,创造出复合新词,多为偏正结构,其构词理据一般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推得。这类外来词的内部形式意义是完整的,表现为词中每个语素在表示对象特点上都有明确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磨了外来色彩,是汉化最为彻底的外来词。譬如:“cold war”(冷战),源语的内部形式是“cold”(冷的)加上“war”(战争),仿译成汉语“冷战”后,使人联想到“没有硝烟的”的“争斗”,对应了“隐争暗斗”的源词意义;再如“honeymoon”(蜜月)的内部形式是“honey”(蜜)加上“moon”(月),仿译为“蜜月”,用“蜜”的味觉特性和表示时光周期的“月”,暗喻新郎、新娘甜蜜共度的“新婚第一个月”。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明显带有异域情趣的意译词逐渐增多,如“软着陆”(soft landing)、“收视率”(audience rating)、“千年虫”(Millennium Bug)、“绿卡”(green card)、“白领”(white collar)、“黑马”(dark horse)、“传销”(pyramid selling)、“洗钱”(money laudering)等。时间一久,像“代沟”(generation gap)、“航天器”(space craft)、“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空客”(air bus)、“第一夫人”(first lady)、“重金属”(heavy metal)、“智囊团”(think tank)、“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热线”(hot line)等,完全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已很难看出其外来踪迹。
(二)半音半译
半音半译,则是通过音译部分留取源语独特的音素,但内部形式意义随着语音转换而消失,意译部分则截取了源词内部形式的另一结构元,采用中外皆有的事物,将源词的内部形式意义移植于目标词之中得到“保留”,并使之成为中心语素,音译部分残存下来的内部形式往往对该词词义起提示作用。如“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华尔街”(Wall Street)、“冰淇淋”(ice cream)、“呼啦圈”(hula hoop)“苹果派”(apple pie)、“多米诺效应”(Domino effect)、“剑桥”(Cambridge)、“因特网”(Internet)、“迷你裙”(miniskirt)、“霓虹灯”(Neon lamp)、“道林纸”(Dowling paper)等。
(三)音意兼顾
外来词还可以在原有语音框架下,通过“循音赋意”的方式重新获得内部形式意义。这类新建立起来的外来词的内部形式意义虽然与源词的词义相关程度不一,但从整体上看,内部形式各结构项间衔接自然,其内部形式与词义的联系较为密切,并对词义的理解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李弘、王寅,2005)。这种“音意兼顾”的翻译模式,被认为是汉化翻译中的最高境界,要求对英汉语言和文化有深入了解。这类外来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多用偏正结构,二是通常为前音后意。以“媒体”(media)一词为例,该词的汉化翻译保留了“media”的语音特征,在选词上,用“媒”这一汉字表达出类似“中介”的含义,此译例充分利用了“媒”的语义特征,具有提示功能,方便使用者融会贯通。此外,还有“绷带”(bandage)、“香波”(shampoo)、“逻辑”(logic)、“基因”(gene)、“维他命”(Vitamin)、“派对”(party)、“乌托邦”(Utopia)、“引擎”(engine)、“嬉皮士”(hippies)等例子,均将汉语的表意化优势运用得颇为巧妙。
(四)音译加注
译借外来词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音译加注,以近年来的新语“博客”(blogger)为例。“博客”指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在译借过程中,“博”为音译,又表示广博,同时借用“客”字,即表类属,又传递其含义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类似于汉语中的“剑客”或“侠客”。这一词语的翻译,既音近于“blogger”,又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媒体在文字、图像、链接等形式与内容上的丰富性,同时带有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浪漫色彩,因此广为人们接受和流传,同样的译例还有“脱口秀”(talk show)。此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加注译法——添加义符,即偏旁,也称为字形异化,即在音译外来词时给表音的字形加上形旁,以表明该外来词的意义类属,从而达到“望形生义”的效果。如“柠檬”(lemon)、“镁”(magnesium)、“氟”(fluorine)等。
(五)音译加义标
对于外来事物,如果源词没有表示其性质、类别的词或词素,汉译时往往先音译其词,对其进行语音形式的完全转换,源词的内部形式意义因此而丧失。这时应附加一个表示该词性质或类别的限定词(又称义标),构成偏正词语,借用义标的内部形式意义,限定了整个词义的类属和范围,使其重新获得内部形式意义。如汉语“芭蕾舞”译自英语“ballet”,“芭蕾舞”的第一个结构元“芭蕾”是英语源词“ballet”的音译,第二个结构元“舞”则是另加的汉语语素,相对于“ballet”的语音形式而言,构成了羡余成分。
羡余现象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而不被认为是语言错误。添加羡余成分,即将汉语已有的义标作为羡余成分附加在音译成分上,它相对源词的内部形式意义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但却是外来词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看成汉语对外来词汉化的结果。如“jeep”(吉普车)、“beer”(啤酒)、“扑克牌”(poker)、“AIDS”(艾滋病)、“champagne”(香槟酒)、“flannel”(法兰绒)、“sardine”(沙丁鱼)、“beret”(贝雷帽)、“bar”(酒吧)、“tire”(车胎)、“保龄球”(bowling)、“拉力赛”(rally)、“沙丁鱼”(sardine)、“卡丁车”(karting)等一大批具有异域风采的词就是用这种创造性的手法引入汉语的。音译保存了外来事物的独特性,意译所附加的义标看上去似乎是多余的,但它是接收者理解新事物的切入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作为羡余成分的义标可以说就是外来词“汉化”的形式标记,这类词更容易融入汉语词汇系统。
四、构词规约:外来词内部形式的移植与消失
汉语更多是从分解、分析的角度去认知词语,在现代汉语构词中,合成词占优势,特别是两个含“概念意义”的语素结合在一起的构词方式,词语内的各结构项容易形成组合关系,因此它们大多具有内部形式。汉语是音节语言,构词有一定的节律要求,占大多数的是双音节模式,其次是三音节词,至于四音节及以上的词极少。在汉化译借过程中,为符合汉语构词的各项特征,英语中大量的多音节词被压缩,这也是“五四”时期大量多音节音译词在历时演变中最终被汉语自创的双音节意译词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萧立明,2005)。例如,“philosophy——菲洛苏菲(哲学)、science——塞因斯(科学)、democracy——德谟克拉西(民主)、violin——梵阿铃(小提琴)、telephone——德律风(电话)、combine——康拜因(联合收割机)、inspiration——烟士披里纯(灵感)、parliament——巴力门(议会)”等。这类外来词由于不具有内部形式,词内各成分间失去了语义链维系,无法反映出“源语”的概念或内涵,且音节多、冗长拗口,使得这种语音的线性序列极易受到破坏,其内部结构容易被分离,甚至会造成歧义。这些因素会使汉语词汇系统对零内部形式外来词产生隐性的、缓慢的抗拒作用(俞佳乐,2006)。但同一时期有些音译词仍沿用至今,如“白兰地”(brandy)、“浪漫”(roman)、“苏打”(soda)、“图腾”(totem)等,主要是因为这类词词长较短,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特点,因此被移植进了汉语词汇系统。
五、结语
在外来词的译借过程中,人们总是设法让其最大程度地符合本民族的认知能力和联想模式。外来词的译借只有依据汉民族的思维特性,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转换,消解外语中所体现的异民族思维,并符合现代汉语在语音、语义和构词等方面的规约,才能使其真正融入到汉语词汇系统中。
(本文系杭州市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源外来词译借的文化学审视”[课题号:C11YY15]研究成果及浙江省语工委2011年度课题“外来词的译借及认知语义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黎昌抱.外来词的翻译与内部形式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
(4).
[3]张美景.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内部形式维度[J].语言文字应用,
2004,(1).
[4]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2007,
(3).
[5]王卉.汉语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J].云南财贸学院学
报,2007,(4).
[6]方梦之.译学的“一体三环”[J].上海翻译,2006,(1).
[7]吴丹萍.试论英语外来词的汉化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3).
[8]李昌标.英语新词的汉译理据与语用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7,(3).
[9]李弘,王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0).
[10]萧立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汉语;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54-02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走进中国正成为汉语学习者的热门话题。亚欧大陆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邻国因地缘优势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亚地区升温的“汉语热”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熟悉该地区学习者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逐渐由通用型汉语教学向国别化汉语教学转变。
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留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访谈的方法,了解初级水平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来华留学生以中亚地区生源为主,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以哈萨克斯坦人数最多。经过语言水平测试(前测),我们选取了31名水平相当的中亚留学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15名,人数相当)作为被试参与调查。被试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从半年至一年半不等,语言测试结果表明他们的汉语处于初级水平,这些学生以俄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被试学生均为初级汉语班学生,我院为其开设汉语综合、口语、听力、汉字课程,每周18课时,我院初级汉语教学旨在培养留学生能够用汉语正确、较连贯地表达思想,具备初步的汉语理解能力。我们的研究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展开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问卷发放时间为2011年10月,共发出问卷31份,回收31份,有效率100%。问卷针对中亚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性格情感因素、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设置了20个题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性格、情感因素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外向型、情绪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模仿及实践掌握语言,参加语言交际特别是口语交际,并乐意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是影响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因素。中亚留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大多数中亚留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外向型性格,对自己比较自信,勇于表现,课外也喜欢用汉语表达自己(83%)。汉语教学带来了积极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中亚留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然创设的情境习得语言,发挥他们的优势促进其汉语学习。但是,中亚留学生的外向型和情绪型的个性特征也给其汉语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中亚学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较差,学生自制力不够,多数学生每天用于汉语学习的时间较短(66%少于一小时),缺乏计划性。针对中亚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随意性及懒散性强的缺点,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其汉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此外,中亚留学生外向型的性格特征使他们交流欲望强、敢说,但往往会忽视语言的正确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中国人明白就行,不必要求语法全部正确”(61%),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纠错,引导学生注意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汉语表达。
(二)母语负迁移对中亚学生语音学习的影响
语音教学是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会直接影响口语的流利程度及听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交际的有效进行。中亚学生的交际语言主要是俄语,这给他们的汉语语音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调查问卷中与访谈录音中,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
首先,受俄语负迁移的作用,中亚留学生常用已知的语音规律来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他们把汉语普通话中的送气音往往读成不送气音,如把“他们tamen”读成“damen”;前、后鼻音分不清,如:in-ing、an-ang、en-eng不分,把“信”(xin)读成“xing”;u与j、q、x相拼时读成齐齿呼“iu",如把“局”ju读成jiu。
在语音教学实践中,汉语教师除了对汉语语音特点的研究之外,还必须根据学习对象已知的语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汉语和俄语对比找出汉语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的特点,进行对比训练,引导学生把汉语普通话和俄语进行对比,使其注意发音上的细微差别,才能避免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学习偏差。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俄语是无声调语言。在语音教学实践中,除了对汉语语音特点的研究之外,还必须根据学习对象已知的语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汉语偏差。对于中亚留学生来说,掌握汉语的四个声调非常困难,可以适当地简化四声,形成对四个声调的听辨能力。
策略技巧,鼓励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汉字学习。部件教学为基础,再由部件过渡到结构训练,把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寓于形象直观的教学实践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训练。调查显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汉字的形、音、义更好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级水平中亚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初级水平中亚留学生在汉语阅读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汉字与生词,83%的学生认为“生词太多让我觉得害怕阅读这篇文章,对生字词的畏惧感使很多留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就无从下手,遇到生词时有一些学生(34%)会积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教,较少的学生(35%)会查字典,但只有少部分学生(19%)会跳跃障碍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也是他们阅读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除了汉字、生词之外,影响阅读的另一大困难是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中亚留学生(75%)主要依赖于课堂上、书本上所学的汉语言知识,这对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其实阅读理解不是简单的词汇、句子、篇章的结合,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内在因素。研究表明,阅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阅读能力上的缺陷。
中亚留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问题给我们的汉语教学实践也带来一些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猜测生词的能力,引导留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字词时先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猜,或者帮助其分析词的构成方式,使其逐渐掌握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其快速扩大词汇量有很大的帮助。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因素。在初级阶段主要是结合口语会话材料,揭示语用规则。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介绍,如中国的地理、节日等。还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拓展知识面,从而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在汉字认读与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意见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亚学生对汉字的基本结构与特征没有感性认识,几乎没有任何汉字结构方面的心理图式。“一字多音”和“见字不知音”是中亚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学生中利用母语给汉字记音的情况严重,部分学生认为不知道读音会影响查阅字典。中亚学生习惯于将语音作为联系词语和文字的纽带,而汉字的表音方式使他们困惑不已。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中亚学生的母语文字都属斯拉夫字母,音义通达,而汉字的学习则是“形-音-义”的通达,在汉字书写方面,绝大多数(89%)中亚学生认为下笔太难,无从下手,此外笔顺问题尤显突出,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一笔一画地教授了汉字的书写笔顺,但效果尚不明显。
作为汉语教师,我们应引导、帮助学生更多地运用汉字学习的策略技巧,鼓励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汉字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归纳汉字类别的能力,以部件教学为基础,再由部件过渡到结构训练,把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寓于形象直观的教学实践之中。此外,在教授汉字的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训练。书写练习从端正姿势起,汉字的笔划、运笔方式、间架结构和结构比例都不能马虎。调查数据显示,多媒体环境下的汉字教学对学生理解记忆汉字、减少偏误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受到大多数(85%)学生的欢迎。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或网络上汉字动画flash资源,对汉字进行字形刺激和语意强化,把汉字的形、音、义更好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便更好地记忆汉字。
[关键词]商务英语特点翻译
一、专业性强:精确原则
商务英语在词汇使用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专业性词汇的精确运用,其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缩略词等。如: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到岸价),Value-addedtax(增值税),e-business(电子商务),slumpflation(萧条膨胀,指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的时期或状态)。再如memory一词在日常英语中指“记忆”,而在计算机技术中指“存储器”、“内存”。我们在翻译专业性较强的经贸文章时,往往感到影响理解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其中所蕴涵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即使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在试译经贸类文献时也常常觉得难度很大,可以看出,掌握专业词汇和相关的商务运作知识对于经贸文献的翻译是极为必要的。
二、大量套语:固定性原则
国际商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商务英语中存在有大量套语,国际商贸活动非常讲究效率,信息传递被认为是第一位的,贸易各方使用程式化的套语会便于让对方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从而加快了信息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传输速度。最为常见的是一些表达一定感彩的交际性套语。例如:对您的大力协助,我谨代表大连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又如: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会议很快就要开始了,请尽快就坐。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ourhotel!Theconferencewouldstartsoon.Pleasegetyourselfseated.Thankyou.在长期的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说法固定的、非常实用的套语,它们已经被商界广泛接受,只要译者平时多留心,多注意归纳积累,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运用和翻译。
三、句法规范:严谨性原则
1.商务英语句子中存在大量非限定性动词,祈使句及情态动词。非限定性动词有三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含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例.2.被动语态在商务英语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值得我们重视。在商务文书的抱怨信、索赔函等传递“坏消息”的信函写作中,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和体现商务英语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使用被动语态使语气更委婉、礼貌;商务活动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发出命令、请求,或者向对方施加压力时,通过使用被动语态把要求和指令变成间接指令;在商务合同、条约、商议函的撰写中,使用被动语态使语气更客观、公正。例deliveryasourconstructionworkisbeingseriouslydelayed?该段落是一个成功地照顾到商务英语礼貌原则的例子。作者通过使用了多处被动语态,明明是质问对方因何没有按时发货,以致造成我方施工工作延误,但读者在字里行间却体会不到有任何抱怨、责怪的意思和负面的情绪,这样处理,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顾及到了对方的面子。因此,翻译中通常要采用语态变换法,把英语被动语态变成汉语主动语态,同时运用一些词汇手段或句法结构,来实现上述提到的英语原文中被动语态的各种语用目的。
四、文化因素:灵活性原则
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语言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某些商务英语词语与汉语所指表面上一致,而涵义却不相同。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学习、了解本国和别国的文化差异,把握好两种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交流和沟通作用。如前几年常说的“亚洲四小龙”,用英语表达是“theAsianFourTigers”或“FourTigersinAsia”,由于“龙”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是一种邪恶的化身、罪恶的象征,与我们汉语中的吉祥物“龙”在感彩上有较大的差异,故不译为“theAsianFourDragons”;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进行商标翻译、产品广告翻译、和有关进出口产品的翻译时,译者更要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熟悉文化差异,具有敏锐的文化嗅觉,才能更好地把我们国家的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去。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写作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可以这样说,谁具备了写作本领,谁就抢得发展先机,所以写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更显重要。如何提高当代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了中学教师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民族聚居区,由于受社会环境,语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写作更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头痛”的大难题。本人在民族聚居区从事语文教学教研数十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就如何提高民族聚居区学生写作能力浅谈己见。
1.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正确认识写作运用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就我地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虽然已基本具备了对一般汉字的认读能力,但对汉字的认读不等同于会写作。大多数学生只能对一般事件进行简单描述,文风单调枯燥。鉴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类问题,因此在开学的第一周有必要安排一堂写作训练,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日后的提高打好基础。
写作与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它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提高写作运用能力,能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践证明,语文科成绩的优劣,尤其是运用写作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写作运用在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更不容忽视。
2.加强阅读与写作结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使学生感悟和吸收读物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与阅读相比,写作属于一种方向相反的认识运动,阅读主要是一种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而写作则是信息的表达和倾述。即使是阅读中对信息的加工重组也往往要通过写作文本加以固化和呈现。写作是作者主体心灵的展示和坦露,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观和主观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阅读的发展和升华,是阅读的创造性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性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一定量得写作素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运用的目的。
3.加强日常教学规范语言的训练和应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在民族地区从事教学工作,面对施教的主体,就像面对一群呀呀学语的婴儿,即是你怎样教,他怎样学,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规范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导者,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在课堂教学中和实际生活中,难免会掺杂一些方言。比如在方言中“下儿”通常是低等动物繁殖后代的过程。如此类方言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不仅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清,还有失文雅。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接受规范的语言训练,达到应用规范语言进行写作和交流的目的。
4.认真组织写作训练,认真批阅作文
针对民族聚居区学生特点,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要提高学生写作运用能力,训练量相对要大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也会更大一些。如果盲目的加大训练强度,会适得其反地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不仅如此,当你面对一大堆质量不是太高的作文,你会有何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合理加强训练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批阅方法。一般采用教师批阅、学生自阅和学生间相互批阅的方法进行。教师批阅,按写作要求做到认真批改,指出文中的不足,学生在下次写作中逐步改进,这是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通过教师的批阅,教师对学生的首肯和指正,将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学生的自阅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作一个客观的鉴定,虽然在自我鉴定中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自我鉴定,学生会对自己的文章有新的认识。开展学生间相互批阅,让学生间增进了解,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长处。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和批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5.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0-02
1币言
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 自然环境
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
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2
宗教在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念在英语谚语中随处可见。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严格地说,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属于无神论,因而没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上帝”,于是中国的谚语中多会出现“佛”、“天”等字眼。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算不如天算。
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可以赎罪并被上帝饶恕,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例如: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忏悔受难,得升天堂。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要不是上帝的恩赐,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到我头上。
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因果报应,它劝说人们要及时行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上面所列举的谚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所反映出来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是不同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智慧和精神能从谚语中反映出来。英汉谚语根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们可以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劳动创造世界,语言也是如此。通常,谚语可以反映人们的劳作。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大部分人们生活在农村,因此很多谚语都与农业活动有关,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为百计之本,田为农民之根。
而英语谚语多于打渔和水上作业相关。例如: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要捕鱼,到大海。
A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缝隙,沉大船。
以上的三个谚语都是关于航海的。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史的岛国,因此,很多谚语都与海有关。人们住在海边,如果没有航海和打渔,他们无法生活。
2.4 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古希腊曾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对英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多英语谚语出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荷马史诗》以及其它的经典著作。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会出错。(出自《荷马史诗》)
相比之下,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一向尊重传统文化,所以许多汉语谚语由典故和神话演变而来,而且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出自《淮南子》)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自《水浒传》)
从英汉谚语的来源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谚语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上也有差别。
2.5 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形成独有的心理文化特征。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就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理。以“狗”为例,中国文化轻视狗,经常用它描述坏人或者不好的事。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国家,与多人都养狗当宠物。他们把狗看当做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等。在他们的眼里,狗具有忠诚、可靠、聪明等优点。
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人们常常用不同的字眼和句式描述相同的事物或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同义)
The fox change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s.狐皮能褪换,狐性改不了。(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义)
2.6 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重点强调人类,宣示了人类的智慧。但是,因为人们对人持有不同的见解,人类问题具有很大的范围,所以人文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同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方重生。它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的自由。一些英语谚语表达了人作为宇宙灵魂的位置。例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即,人是宇宙的灵魂。
在西方国家,人文主义强调自我。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自我的谚语,甚至鼓吹个人主义。例如: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a gain,即,每个人都盯住利己之所在。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崇尚儒家思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必要时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许多汉语谚语反映了把别人的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善待他人的思想。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还有一些强调集体的重要性的谚语。例如:
一人技短,百人技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
2.7 时间取向
两千年以前,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时间是好心的上帝。”这句话表明了各国文化在它们自己的时间观念里变化。这体现在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视以及这三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过去取向重视过去的事件,认为历史和传统对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而,在作出决策和认识事实的时候应该借鉴历史。中国就是一个尊重过去的国家,因此,有很多关于过去和劝告人们要以史为鉴的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相反,西方国家重视未来取向,美国就是其中之一。未来取向强调未来,期望未来比现状美好。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目前做的事情远远没有将要做的事情好,因此,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钟之后、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或一年之后,但是,未来确实幸福所在。而过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美国人总是为未来做准备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管过去或者忽视现在,而是说明了他们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不想落后。美国人还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这可以从下面一句谚语中体现出来: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 try,try,and try again.
3.结语
根据上述所知,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谚语与它们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以上关于谚语和文化差异的讨论说明了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它们能够给人们提供理解文化背景的方法。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谚语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它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民族特征和独特性。否则,就很难理解一句谚语的正确意思,不容易正确地掌握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10.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陈文伯.英文谚语习语词典[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1.
[4]陈敏.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6]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语言的简单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索,2005.(15).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