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是广大学生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谈一些个人建议,供参考。
1.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术语;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1],初中生常常因为化学专业术语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存在过多的前科学概念,无法主动、准确地运用化学专业术语[2],而化学实验术语是化学专业术语中较重要的部分[3]。目前我们对化学专业术语的关注仅限于“化学用语”[4],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化学实验术语。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查看初中化学教科书后,归纳总结出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术语,并对“化学实验术语”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教学窥探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初中化学实验术语及其分类
化学专业术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描述化学实验的专门词语。化学实验术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专门词语[5]。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一步操作、每一个仪器的名称、每一个实验现象都需要用专门的化学术语表达,如“烧杯”“称量”等等。每一个化学实验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或指称,如“高温”和“加热”,温度达到800℃以上指“高温”,实验室一般要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而温度在800℃以下为“加热”,酒精灯就可达到这个温度。目前,对化学专业术语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在查阅文献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后,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大致从“化学实验”“物质的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三个板块进行了分类[6]。其中,化学实验术语又分为仪器名称、药品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见表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术语包括符号术语、微观结构术语、类别术语和物质的名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术语包括符号术语、物质的性质术语、物质的变化术语[。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术语作了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7]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主要包括:知道药品名称;看到相应的仪器、操作、装置或实验现象能够指出名称,或能说明名称对应的仪器、现象、装置或操作;对于相近的、易混淆的名称能够区分清楚。
二、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
根据化学实验术语的分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由易到难分别是仪器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药品名称。学生对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的表达情况良好,而且将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与直观仪器、装置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易掌握;对于操作名称和现象名称的表达情况一般,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名称,如“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等等;对拗口的药品名称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恰恰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仅仅限于经验型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自创化学实验术语学生有自创化学实验术语的毛病,他们会把“胶头滴管”表达为“胶点滴管”或“胶头点管”,“发生装置”表达为“制造装置”,把“收集装置”表达为“集取装置”,“量筒”表达为“量管”等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创造力很强,对教师上课讲解的规范术语,他们“听懂了”,头脑中有印象,但是之后如果没有强化,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他们可能会根据仪器或装置的外观、用途创造性地为它们命名,这就出现了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术语的现象。2.学生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化学实验术语用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尤其是同音字杂乱使用。比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长径漏斗”,“试管夹”写成“试管铗”,“酒精灯”写成“洒静灯”,“量筒”写成“量铜”“量桶”,等等。错别字应该是由语文老师来纠正,但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错别字,化学教师就有义务及时指出并更正。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量筒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量筒”,它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如果没有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本,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桶状的,所以是“量桶”,这就出现了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现象。3.学生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学生实验术语表达过于口头化,把“试管夹”表达为“夹子”“镊子”,“移开导管”表达为“拿出导管”“拔出导管”“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表达为“灭掉酒精灯”,“伸入集气瓶内”表达为“放在瓶内”,“带火星的木条”表达为“点火星的木条”等等。学生在口头化表达的同时,头脑中反应的仪器或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用更准确、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而且化学专业术语要求单名单义性,如果用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4.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学生区分不清初中化学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主要有:“加入”、“通入”和“滴入”,“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分解”和“分离”,“点燃”和“燃烧”,“高温”和“加热”。加入、通入、滴入都是指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不同的是放入药品的状态,“加入”通常指固体或液体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中的操作,如把粗盐加入水中;“通入”一般用于气体,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则是指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药品,如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光和火焰是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光”通常是固体(低熔点固体除外)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一般是气体、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烟和雾是不同状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聚集形成的,如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大量白烟;“雾”则是大量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溢出”通常指液体太多,容器中放不下而溢出,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中接满水,待水满溢出后用毛玻璃片侧推盖住集气瓶;“逸出”则指气体太多,如敞口锥形瓶中稀盐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就从瓶口逸出。“分解”指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如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是物理变化,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点燃”是物质燃烧前需要的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作为反应条件标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不可作为反应条件。加热和高温都是一种反应条件,“加热”通常是800℃以下,用酒精灯就可达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进行;“高温”则在800℃以上,一般酒精喷灯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需在高温条件进行。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之间本质的区别,才能区分清楚。5.教师的术语素养需要提高(1)教师术语意识薄弱大部分教师化学术语意识很薄弱,仅仅限制于一些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基本不对其他化学术语作任何研究。在教学时教师能使用规范的化学专业术语,但往往不会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大多不会留心教师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认为只要听懂教师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不会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化学语言是化学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化学专业术语,日常语言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化学思维。(2)教师自身术语不规范观摩了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平时也随机听课,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进行双氧水分解的实验时,教师解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跑了”,准确的表达应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跑了”是过于口头化的表达;教授金属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把“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成“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硫酸有浓有稀,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并不产生氢气,这些都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表达,给学生作出良好榜样。
三、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术语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和教师的教学。1.渗透实验术语意识,分散教学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穿插一些化学实验术语,把化学实验术语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采用“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分散教学,学生通过每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新术语,巩固已学术语,日积月累掌握越来越多的实验术语,对于易混淆的实验术语随时指导学生认识其不同用途或本质区别。2.培养学生“读”实验的习惯实验前,指导学生在未学过或不理解的实验术语上作出标记和注解,以便其在实验时体会这个实验术语的真正意义。3.利用重读和复述等语言学策略学习实验术语重读会强化焦点信息的知觉认识,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学的实验术语,教师应适当采用重读策略,加深学生的知觉认识。复述策略是教师利用学案或者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到化学实验术语,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化学实验术语,加深对实验术语的理解,又锻炼了术语表达能力。4.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初中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学生思维仍以直观为主,理解抽象知识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首先,可以在幻灯机或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投影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药品的颜色、状态和真实的实验现象。其次,可以从网上下载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者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有危险性的实验,将直观的现象和抽象的实验术语结合起来,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术语。5.教师应提升术语修养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余多研究化学专业术语,特别是化学实验术语,体会每一个术语的含义,提升自身的术语修养,争取做到课堂上每一个术语都是准确表达,形成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雪莲.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爱民,张建英.初中学生化学用语常见错误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2(2).
[6]化学教材编委会.化学九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衔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通过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理论,再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实验不仅要求重视实验结果,而且要重视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
本文通过对初中、高中实验的对比,探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如何顺利与高中实验课程衔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化学实验的差异
1.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化学基本操作练习的实验
(2)阐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验证和探究实验
(3)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
(4)测定物质的含量和物理常数的定量实验
(5)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
(6)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简单问题的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很少。但是初中学生对自然变化和化学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实验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基础操作学习,如“药品的取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等;密切结合生活体验的实验,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净化黄泥水”;简单的物质制备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等;一些物质的性质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这样的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实验等。
初中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比较少,实验的流程、操作简单,突出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到物质性质验证、物质的制备、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高中实验在初中基础之上有较大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操作,使用的仪器比初中更复杂
高中阶段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一些操作,如萃取操作、趁热过滤、蒸馏操作、移液、滴定操作等。
实验的精度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的操作更准确。初中和高中具体的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要求见表1和表2。
伴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式传感器实验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学课堂。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分析软件三大部分。传感器精度高、使用方便、采样速度快,常见的传感器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滴数传感器等。利用传感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并数字化、图形化;有利于学生开展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探究实验,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定量分析实验。
(2)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环境更加复杂
高中学习的内容远比初中丰富,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各种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及其副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去验证所学的物质的性质,还要注重观察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其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的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更多。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高度地重视实验安全,掌握各种突况的处理方法。
(3)实验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系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复杂
初中时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即可,而高中阶段除了要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好实验的数据。例如反应中温度的变化、溶液pH的变化等等。其差别见表3:
(4)实验从定性延伸到定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高中实验中涉及测定物质的含量、物理常数等定量实验。要从微观的、定量的、推理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发挥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些实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所得的结果与理论数值相接近,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实验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加上学生操作技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这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初中到高中化学实验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初三面临中考,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出足够的学生实验。而是以讲实验替代学生做实验,造成很多初中毕业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薄弱。例如,不会正确地使用酒精灯、不能正确地使用试管夹、不会振荡试管、不清楚试管夹和坩埚钳的用途差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泥三角。笔者甚至见过学生做完镁与热水的反应实验后,因镁片粘在试管内壁上无法取出而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很有必要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防止在以后的实验中出现意外。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高中由于实验使用的药品、仪器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药品分类摆放要整齐,标签向外,仪器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由于高中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强腐蚀性的药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化安全规范,防止出现由于学生不清楚其危险而造成安全事故。
4.延续初中实验的探究要求,更好地与高中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
一、引导阅读,归纳知识
我国应用的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是由权威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化学学者共同编写的。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新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课本更加通俗易懂,九年级上下两册化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用说明文的方式编写的,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图文并茂,不仅方便老师教学,也更加方便学生阅读,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材,也是一本高质量的化学知识启蒙读物。鉴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应用这套教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预习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在进行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氧化碳》一节内容时,就将课堂前15分钟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预习的效果,我首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到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对空气的污染等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对这种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他们在阅读中完成了我交给他们的阅读任务,归纳出CO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图表,完成了预习任务,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方便了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的理解化学原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化学实验则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在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的运用。在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参与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化学现象建立联系,还能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一课的教学中,就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搬到了课堂上。在教学内容开始前,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提出诸如为什么加热高锰酸钾能制造氧气、氧气有什么用、有没有别的方法制取氧气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的问题中,我顺势展开教学内容,并以我们刚制取的氧气为学生进行了燃烧实验等小实验,使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等,实现了教学目的。当第二天再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课教学时,很多同学通过昨天课堂实验的观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不仅参与实验的踊跃性极高,通过第二次的细致的试验教学,学生普遍很好的掌握了氧气的制备要点和方法。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中,其元素及化合物系列知识虽然是穿插在教材整体中的,并且每一章节的内容有着多而杂的特点,但这些元素化合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就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了教材知识体系中。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存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这些知识中性质是主线,从性质可以判断物质存在的状态,决定制取、鉴别和用途。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质这条线,讲清各种物质的性质,并且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按内在联系考虑问题的习惯。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章中,教材先安排了金刚石和石墨烯等碳单质的教学,接着开展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个主线,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人教版化学教材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我们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和递进关系,将整个教材的知识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教学,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章节内容,按照金属溶液酸和碱盐和化肥化学与生活这种顺序进行安排设计,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存在并列关系,相邻的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设计中对下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渗透,对上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体系,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初中化学作为初中的难点、重点科目,为了提升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目的,做好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保证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质量,在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
作者:林世波 单位:集安市第七中学
一、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化学学科的素养,对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教师还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整合,进一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要研究考试内容和考试的目标.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五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明确每一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标展开复习.虽然是复习课但是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抓住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个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原理,实验现象,书本上的图片,资料信息,化学方程式,书后习题等都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将上下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实验以及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教学设计.中考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7,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复习起来重点抓住基本的容易题和较容易题,而这类题要使学生能掌握并且熟练解答,课本上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元素,原子,分子,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等.基础知识如化学用语的书写和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制取常见气体的原理,仪器,药品,装置,步骤,检验,验满等等.复习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记忆,变换形式练习.这些知识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如何用化学基本观念统摄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书本上的图片再现给学生,书下面的注解特别提醒,实验中的现象情境回顾,书后习题改编.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理解记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掌握其内含和外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牢,才能灵活运用.用好教材,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案例出发,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二、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首先,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常见仪器和用途,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等.复习课中,一方面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要亲手重做,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只“听实验,背实验”,以防遇到考查实际操作的试题时,会束手无策.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可以设计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分解,观察现象可知是化学变化,放热又可以复习能量的变化,氧气的检验,催化剂的概念.除杂、检验、鉴别时要设计必要的实验使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复习课中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知识.
其次,在复习中设计专题的实验探究课.
将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类,“吃透”近三年的中考题.将中考题直接作为例题去分析讲解.选择好练习题,课堂上进行面批当面指导,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灵活性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化学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并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这类题考查内容广,立意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是学生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
四、上好专题复习课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的同时,穿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等来选择.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
物质推断题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蔽,难度较大,是将阅读、思维、理解、分析能力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题型,是训练同学们分析能力的好题型.它有传统的叙述判断,还有以框图等形式出现的情境试题.无论哪种形式,只要牢牢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的知识,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即“题眼”),就可迎刃而解.
那么,如何寻找“题眼”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可以以特殊反应及条件为“题眼”.在初中化学中,如:水分解需以通电为条件;实验室用氯酸钾加热制氧气时需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两种黑色粉末加强热后得到红色固体肯定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等为特殊反应.
2.以物质的特殊颜色及性质为“题眼”.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固体: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氢氧化铜为蓝色,其溶于酸后形成的Fe3+盐呈棕黄色,Fe2+盐呈浅绿色,Cu2+盐呈蓝色;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固体有两种,AgCl和BaSO4;碳酸盐遇酸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以特殊操作及转化为“题眼”.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为初中化学常用的基本操作,将其与物质间的转化结合起来,作为关键点解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为“题眼”.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若生成物中有沉淀产生、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则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
二、常见推断题类型例析
1.框图式
试题特点:此类题一般不给出物质的范围,而是以箭头形式把各物质联系起来,变成连锁式的转换关系,要求推断出未知物质.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根据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采用顺推及猜想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结论,然后验证后得到答案.
例1A、B、C、D、E、F、G、H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八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1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E是白色沉淀,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
图1
(1)写出B、F的化学式:
B,F.
(2)反应①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本题的特征较多,有:条件是“通电”的,D有可能是水,生成的是氧气和氢气(F、G),而且符合“点燃”这个条件的,可以肯定这个猜想是对的.C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E是碳酸钙.再看D和氧化钙反应生成B,因为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所以这二种中一种是酸、一种是碱,则D是氢氧化钙,则A是酸,且A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则A是盐酸,那么C就是氯化钙,H是氯化钠.答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答案:(1)B:Ca(OH)2 F:H2 (2)化合反应 (3)CaCl2+Na2CO3=CaCO3+2NaCl
启示:本题就是依靠“题眼”来推断出各种物质的.所以抓住“题眼”很关键,当然还需要知道初中化学中各物质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读题中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2.反应式
试题特点:这种类型的推断题大多用代号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关系,并用箭头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反应特征及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结合题中给予的信息,找到突破口,然后依次推断,就能得到最后结果.
例2有四种常见物质A、B、C、D,它们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条件省略):
(Ⅰ)H2+AB+C;(Ⅱ)CH2+D;(Ⅲ)B+DA;已知A是黑色粉末,试推断D是(填化学式),反应(Ⅰ)属于(填反应类型).
解析:ABCD之间能发生相互反应,A是黑色粉末,且可由B和D反应生成,应是一种化合物,根据初中化学中物质颜色推断,是氧化铜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氧化铜,则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与水(与Ⅰ相符),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与Ⅱ相符),氧气与铜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与Ⅲ相符),则可以把全部物质推断出来.
答案:O2 置换反应
启示:本题也是抓住“黑色粉末”这个“题眼”,再结合各反应式子,就可找到突破口,从而逐一推断,很快得到答案.
3.叙述式
试题特点:语言叙述型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过程及现象,然后根据所给出的现象要求同学们推断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及可能存在的物质.
解题策略:我们应逐步分析实验现象,再结合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及特殊反应现象(如生成沉淀或气体等),依次得出结论.
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组成,某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获得结论: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写化学式),说明假设不成立.
(2)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写化学式).
(3)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写化学式).
解析:(1)由步骤1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可以确定没有CuSO4,因为硫酸铜溶于水显蓝色;(2)由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得沉淀为BaSO4和BaCO3;(3)综合步骤1和步骤2,可得白色粉末的组成为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答案:(1)CuSO4 (2)BaSO4和BaCO3 (3)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启示:本题的“题眼”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而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此为一;二是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部分溶解、部分不溶,说明既有硫酸钡也有碳酸钡沉淀.然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分析逐一解决.
此类题不仅要求我们对元素及其他合物的转化关系要相当熟悉,而且还要善于抓住题干的要求和提供的关键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寻求解题的途径.
4.圆环式
试题特点:套用奥运五环,派生出化学环式推断题,这类题用圆环来表示物质间的关系,再加上题中的文字说明,成为一种有趣的题型.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借助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去逐一对照圆环显示的相互关系,如果符合要求,再逐一验证,即可得到结论.
图2
例4如图2,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
(2)相连环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可以看出B、C、D三种物质能与其中的二种物质反应,而A、E只能与一种物质反应,对照题中告诉我们的几种物质,铁在常温下只能与硫酸铜反应,水只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A、E就可能是铁或水.其他二氧化碳既能与水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硫酸铜既能与铁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钡反应,假设A是铁,则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钡,D是二氧化碳,E是水,而且硫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氧化碳要大,符合题目各方要求,假设应该成立.
答案:(1)A:Fe B:CuSO4 D:CO2 (2)分解反应
三、自我检测
图3
1.如图3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框图4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中属于盐的是H、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图4
(1)C物质是由 (选填“分子”、“原子”或 “离子”)构成的.
(2)A与镁条反应能 (选填“放出”、“吸收”)热量.
(3)写出D的俗名: .
写出化学式:B N
(4)写出GM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图5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图5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 .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 + F I的化学方程式: .
(4)指出反应①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眉山)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6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
物质),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3)反应②还需要的一种反应物是 (
填化学式).
(4)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 ).
5.“奥运在我心中”.整理归纳物质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请你从学习过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分别选一种代表物(不能重复选用),用化学式填写在下列的奥运标志五圆环中(两环相连表两种物质之间能相互发生反应).
图7
答案:
1.(1)H2O (2)Na2CO3+2HCl=2NaCl +H2O +CO2(3)CO2+2NaOH= Na2CO3+ H2O.
2.(1)离子(2)放出(3)熟石灰(或消石灰)NaHCO3 Na2CO3(或Na2CO3 NaHCO3)
(4)Ca(OH)2+ CO2 =CaCO3++H2O
3.(1)A:CaCO3,C:CO2 (2)过滤(3)3NaOH + FeCl3= Fe(OH)3 + 3NaCl
(4)化合反应
4.(1)Fe3O4 (2)冶炼金属(作燃料等) (3)C(或CO或H2)
(4)Fe + CuSO4 = FeSO4 + Cu 置换反应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73-02
(1)准备好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4)开展社会调查,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同时又用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理所当然的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学活知识,是我们在新课标教学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生活与化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实际。只有把生活实际与化学教学联系起来,才能使化学更有趣、更易懂。
1.准备好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素材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筛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寻找新的视角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造成认识的矛盾冲突,把本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有机合成材料"教学中,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毛线、塑料袋、棉布、尼龙绳、不锈钢饭盒、橡胶、脱脂棉、铜丝等,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材料,哪些属于有机材料。有些材料学生不太熟悉,这样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读课本。又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气体从水中冒出的情景,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的性质。由此可见,将化学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使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铺设多样的途径,感受知识的"亲和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授仪器的使用时用的玻璃棒,它的作用与生活中使用的竹筷相似。同学们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转移作用忘掉。在此我们不防将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状和使用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就餐时,用竹筷夹菜、吃饭、还可以用它蘸一点汤来尝尝汤的味道。这是用竹筷来转移少量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顺向迁移到玻璃棒的学习中来:在做蒸发实验时,蒸发后可以转移少量固体;在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时,用玻璃棒来转移少量的溶液在pH试纸上。这就是玻璃棒的转移作用。经过这样的知识顺向迁移,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且容易掌握。
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让它服务于生活。在课外生活中,我们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实验并解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运用化学知识正确解释了这些现象。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真丝"与"人造丝"。热水瓶胆内壁上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又用什么办法除去?长期饮用硬水对我们身体有害,生活中怎样把硬水软化?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4.开展社会调查,提高探究能力
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530699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新的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此问题我们从情境创设的生活化、实验设计生活化、习题编写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因此,初中的化学教学生活化就成为了一线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究和尝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新的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了更好地使化学教学走入生活,我们进行了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初步探究,具体策略如下:
1.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能科学理智的处理好这些事件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一些类似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落实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其能力。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做:事先在一块抹布上撒少量酒精,放在实验台上。在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火柴的燃烧,在“不经意“间把火柴丢到了事先准备好的抹布上,引起了“火灾”。这时,同学马上加入到了灭火的行动中,不知不觉就引导学生投入到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学习中来。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不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火灾的现场,参与了灭火事件,而且落实了有关消防知识,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事故的处置和逃生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一课时,为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我们可以事先准备一块蓝布和一块白布,把他们同时放入玻璃水槽中,洗过后白布被染成蓝色,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在生活中如何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
讲元素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来创设情境。先提问,当前电视节目播放频率最高的节目是哪一类,通过学生回答,得出是广告。再通过大屏幕展示一些补钙、补锌、补铁的广告,请学生回答这里的钙、锌、铁是否指的是这几种单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元素。
2.实验设计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生活化的载体之一,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化素材的实验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开发。教师在实验设计中,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把教材中的演示和分组实验进行改进,使之更加贴近生活。
例如,在选择仪器时可以寻找一些生活代用品。注射器可以代替胶头滴管、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筷子代替玻璃棒;输液管代替导管;装药片的塑料板代替点滴板……这些代用品的选择取材于生活,既变废为宝,又解决了实验器材问题,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在药品的选择上,同样可以取材于生活。在做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就可以选择装修剩余的大理石块和食醋来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制取氢气时可以选择干电池的锌皮和洁厕灵反应。在制取氧气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药店购买双氧水和高锰酸钾等医用药品来进行试验。
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家庭生活小实验,如利用厨房里纯碱和食醋香精共同来制取汽水,以此来巩固酸和碳酸盐反应的原理及应用。在验证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时,可以将报纸卷成喇叭状,将较细一端润湿,把较粗一端点燃,再将较细一端点燃就可以观察到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3.习题编写生活化
初三学生的特点是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编写高质量的习题对于巩固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习题设置也同样可以体现生活化,以此来改变传统习题的乏味枯燥,使学生变被动的记忆为主动地学习。
初中化学的好多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俄酒精作消毒剂。
B为了防止流感的传染,可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后,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
C氯化钠是家庭常用的防腐剂,可用来腌制食品
D使用液化石油气可以杜绝厨房污染
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瓶、塑料袋都属于材料(填金属、有机高分子、非金属)。请分析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的利弊。
展示台灯的图片分析各部分的组成材料以此来落实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点。
①铁螺丝钉
②铝箔反光片
③玻璃灯管
④铜制插头
⑤塑料灯座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富有创意的作业布置可以巩固教学生活化的效果,使化学知识能更好的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当我们学到不同的化学知识时,都可以与相关的生活相联系,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
在讲授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各种调料,课上描述每种物质的性质。在讲授物质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里去观察每种商品的标签,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中各种铁制品的生锈情况,分析生锈的原因,及防锈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去调查一下家周围环境污染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来搜集有关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讲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后让学生回家帮家长蒸馒头。
一、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化学教材
大家知道,教学生会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会学习,就能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还能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知识的获得,不可能离开阅读书本的,因此,引导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课本。
很多学生根本不会阅读书本。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找不到重点,盲目的通篇阅读;有的学生只读那些结论性的部分,其他内容看都不看。这些错误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化学知识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向学生出示阅读提纲
如前所说,学生在开始阅读化学教材的时候,找不到重点,不知道哪里应该细读、精读,哪里应该是粗读。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先为学生列出阅读提纲,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纲,有效地对教材内容做选择性的精读或粗读。比如,在学习氢气性质的时候,可以对照氧气性质,列出以下阅读提纲:(1)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氧气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点?(2)实验法制取氢气时,它的收集方法与氧气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3)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4)分别说出它们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用途。
2.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对化学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如果对那些不重要的内容,如引言等,作细读、精读,就会浪费时间,因为它不能给更多的知识。反过来,对那些重要的化学内容,如,概念、原理等作粗读,就学不到知识、掌握不了知识。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那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等内容,进行精读:逐字逐句的读,要认真细致地品味其含义。比如,在读催化剂概念时,要引导学生认真琢磨概念中的“改变”与“不变”的含义。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用氯酸钾而不是马马虎虎的读成氯化钾。再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中“最小”的含义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思维活动
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由于他们年龄特征的原因,各种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如果学生不会思维,或者思维僵化,那么对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或工作,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谈不上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只有让学生有了灵活思维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独立的完成化学学习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实,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度。它包括思维的多起点,联想问题时的多角度。思维过程的灵活,就是指学生能根据问题发生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思路。比如,很多化学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学生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沿着问题中给出的条件,按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找到结果,即由因求果的思维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正向的思维。这是初中学生已经有的思维基础。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逆向思维,即不能从原因来推知结果,而是从结果入手来分析解题思路,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比如,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假的黄金首饰,个别不法分子常用此来欺骗老百姓。我们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黄金首饰的真假呢?写出实验的方法、现象和结论。此题,我们可以假设该首饰是纯金组成的,然后可以根据黄金的性质进行鉴别:测其密度;在空气灼烧;与酸反应等方法。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逆向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定势。
3.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集中思维就是指在解题时将思维重点放在“题眼”处,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并由此作为突破口,将与其相关的线索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思维路线。比如:已知A是钠盐溶液,向A加入试剂甲后,会得到白色沉淀B,向B加入足量的试剂乙后,溶解并放出气体,再向此溶液加入试剂丙可得到白色沉淀C,试推断A、B、C与试剂甲、乙、丙可能的化学式。其实,此题不从结果的整体来思索,而先从抓住题给的实验现象,联系有关物质的性质,从一个熟悉的反应为突破口:既B和乙溶解并放出气体。联系初中的化学知识,B必定是碳酸盐,然后对其他物质的推断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措施
新时期课程改革工作不断发展,在新课改的整体形势下,为了适应现阶段高中教学工作的需求,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也进行了及时的转变。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非常关键,教师要结合学生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完成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环境、知识难度的良好过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具有更高难度的高中化学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的定义
所谓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将自身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联系紧密的体系,也可以称为知识网络,因而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多维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高中化学知识学习量较大,学生需要记住的知识点也比较零碎,高考的题型也随着新课标的变化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学生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牢固、系统的知识体系,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另辟蹊径,才能够轻松地应对高考。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措施
1.加强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化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良好的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在正确讲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的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强化化学教学效果,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2.全局入手,认识整体
全局入手主要是应用在高考前的知识总复习方面,但是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适当锻炼学生的全局意识,例如,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梳理本单元的所学。高考主要是针对整个高中化学内容的五大部分,即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各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有机物的知识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推理计算进行综合的考查。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五部分的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
3.紧抓局部,注重细节
(1)完善基本理论知识
该部分内容的完善可以以化学平衡为主线逐步展开,因为电解质溶液、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内容都是建立在化学平衡的理论基础之上,都可以通过化学平衡的理论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基本知识主线,学生就能逐步实现整个知识体系的发散和收敛。
(2)完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元素周期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此部分内容可以采用“一表两线”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所谓的“一表”指的就是元素周期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元素与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而“两线”指的是教材中的知识主线及同一种物质的因果线,促使学生理解各个元素与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题的时候会更有条理性。
(3)完善有机化学内容
有机化学内容的中心就是官能团,因此要构建详尽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之下,熟练掌握各个官能团的性质,并掌握有机化学中的规律,这样就能完成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4)构建化学实验部分的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化学实验部分的知识体系,首先就要熟知各种化学药品的用途以及特性、仪器的装配等知识,同时还需要熟练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明确各个实验内容的知识点,才能够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例如,正确的区分酸碱滴定管,熟知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方式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各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所需的设备以及条件等。
(5)完善化学推理计算部分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物质的量的基础之上,这部分内容学生首先要熟悉有关物质的量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然后要能够熟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质量、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要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量守恒定律等内容解题。
4.全局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加以具体内容的归纳、总结完善,就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做到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自主能力 培养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开展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的主能力。
一、从练习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练”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寻找知识的特殊点,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
判断下列“特殊点”的叙述正确的是(?摇?摇)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氧气
B.最轻的气体是氮气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
D.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分析: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B.可以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考虑。C.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进行判断解决即可。D.可以根据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A.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故A不正确;B.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是氢气,而不是氮气,这也考查了氢气的物理性质,故B不正确。C.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C不正确。D.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故D正确,故选D。
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哪种最多,哪种最少;对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记住可顺利解题;要充分理解氢气、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2: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摇?摇)
A.H?摇?摇B.O?摇?摇C.N?摇?摇D.C
分析:根据氧在地壳元素中含量占第一位,也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O)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O),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O),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O),又因为A,C,D选项中的元素都不符合题意,所以,不选;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氧元素在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含量,要牢记这些知识,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之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二、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如丢失了开启科学宝库的钥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揭开化学中的各种神秘面纱,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3:如图所示,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鱼、肉的浸出液pH变大,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 )
A.越来越新鲜?摇?摇B.趋向腐败变质?摇?摇C.没有发生变化?摇?摇D.无法判断
分析:根据图像中的pH值的变化与肉的新鲜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由图像可以看出从5到10在逐渐的增大,而肉、鱼也从新鲜变成变质肉、变质鱼,故选:B。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社会阅历,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开展活动与探究。因此,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情境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从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树立崇高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通过亲身经历的“试验与探究”发展学生敢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例4: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分析:根据“冰醋酸(熔点16.6℃)”的特点(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只要使冰醋酸的温度稍微高于室温,它就会变成液态可以取出;只要把试剂瓶带到高于16.6℃的地方即可,当然方法有多种。
解:因为冰醋酸的熔点16.6℃,所以可以把试剂瓶带到大于16.6℃的地方或者水浴稍微加热或者用热毛巾捂热,等等。故正确答案:水浴微热、用热毛巾热敷、将试剂瓶拿到高于16.6℃的房间内,等等。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了学生根据物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5: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用土硝(硝酸钾)、硫粉、木炭粉配制成的。古代生产土硝是从旧墙基打下来的土提炼出来的。试根据所学知识设想古人提取土硝的步骤是怎样的?
分析:土硝就是硝酸钾,根据古人生产的方法,是从泥土中分离出来的,根据各自的溶解性,可以确定分离的方法。
解:硝酸钾易溶于水,而土不溶于水,而过滤就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经过过滤以后,硝酸钾留在溶液中,而蒸发是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所以可以通过蒸发使硝酸钾分离出来。
故本题答案为:①加水使其充分溶解;②过滤除去泥沙等固体杂质;③加热蒸发,浓缩至较多量晶体析出时,冷却析出更多的KNO3晶体。
本题综合考查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要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就需要明确各种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适用范围。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夯实化学学习的基础,形成有效的化学学习思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善于归纳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学生要掌握本学科的特点,全面提升各种能力,在初中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受益良多。
在每年开学之初,我都提前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趁着开学初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接触元素符号,经过开始阶段的重点把关练习,一般经过两周的时间,学生就能完全掌握初中阶段学习必备的二十七种元素符号的写法,这种早期的化学学习成就感,深入他们的脑海中,将会对以后的持续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中,学法指导要符合学生螺旋式接受知识的特点,分散难点循序渐进的思想要贯彻始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气体制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路和方法,将会对二氧化碳和氢气等其他气体制备的学习有所助益,这样的教学时机绝不能错过。学生通过对氧气制备的学习形成了完整的思路:原理、装置的选用(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存放方法、注意事项。在形成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装置的选用是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这样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等学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挖掘,思维得到锻炼,前后融会贯通,有水到渠成之感。在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归纳出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五种常见气体的知识。如,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再结合多功能装置延伸知识,形成一个专项的复习,效果非常明显。
在教学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也是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种技能,这需要老师先抛砖引玉,不断渗透,假以时日,学生才能具备这种能力。例如,在讲授原子结构及周期律时,及时抓住教学机遇,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从原子结构分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学会根据结构分析推导性质。例如,根据某金属的原子结构,学生可以根据质子数推导元素的种类;根据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学生可以推导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是否活泼;根据得失电子的数目,学生可以推导化合价;根据电子层数可以推导元素所在的周期;根据周期和最外层电子数可以推导元素在周期表的具置和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元素的宏观性质,化学教学思想深入教学,推理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可以由一种元素延伸到一族元素,也可以由一种元素延伸到一周期的元素,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根据元素周期律也可以推理某元素的性质,知识又可以由面到点。知识框架的构建清晰明了,应用深入浅出,和高中教材的接轨恰到好处。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完整展示了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知识体系,在这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学会应用性质鉴别、检验物质和除杂。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和水反应,能和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毒性。学生通过以上性质可以推导用途:一氧化碳可以做燃料、冶炼金属。二氧化碳可以灭火、进行光合作用。鉴别这两种物质,除掉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延伸到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教学、酸碱盐的教学。这段教学和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学以致用的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例如,金属能和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能和盐反应。铝制品为什么耐腐蚀?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引导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在物体的表面加上一层保护膜对物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原理,说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例如,在铁制品表面刷漆可以防止铁生锈,果树的外面刷石灰浆可以防虫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好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内化知识,这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提升各种综合能力。在最初接触化学实验时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在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火焰的颜色、是否发光、放热、反应前后的变色、是否有气泡、沉淀。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哪些现象是本质现象?这样避免学生在观察时看热闹,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气体制备这部分实验,要求学生能说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装置的选用是根据什么选用的?实验步骤由教师演示,演示时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观察归纳: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存放方法、注意事项。归纳时学生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画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再说出注意事项。通过实验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学习,探索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学法指导,学生才能提升各种能力,形成科学素养,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效全,苟志茂.自主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4).
[2]刘小容.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施策略[J].好家长,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