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6-18 10: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学习兴趣

1注重绪论教学,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一般院校对于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至少安排40~50个课时,鉴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课时安排时间有限,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有些老师甚至直接忽略绪论部分的讲解,这么做是非常不好的。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知识体系,也需要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通读和钻研,最新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课件的用心制作。这样,对于绪论的讲解才能生动清晰起来,才能使学生树立学好学会生物化学的信心。

2由浅入深介绍生物化学定义,让学生理解学科特点性质

许多学生上完了生物化学课程,还不理解这么课程到底是讲的什么,所以说对于生物化学的概念讲解至关重要。把“生物化学”的概念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理解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出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又称生命的化学。然后再从概念为出发点提出几个问题,如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是运用什么原理和方法、在哪个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课程和我们学习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角度有何不一样?什么叫做生命?生物化学为什么又被叫做生命的化学?最后让学生经过讨论、发言回答,教师解答,从多层次和多角度,由浅入深的介绍生物化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生物化学究竟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3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总体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叙述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阶段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物质代谢途径以及相关调控;第三个阶段就是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研究对象是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其相关调控。总而言之,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调控,以及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讲述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要密切围绕这部分学习内容,并且尽多地融入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把他们去的这些科学成果的经过、趣闻给予介绍,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样比起蜻蜓点水式枯燥讲解课本内容,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介绍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课理论课程具有抽象难懂、反应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所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很必要的。生物化学学习方法一般有目录法、图示法、比喻法等。例如在糖的代谢这一章节,利用图示法讲解效果很不错,对于代谢过程,列表法很清晰的对比出三条途径的代谢起始物、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其中的关键反应步骤和关键酶、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代谢分支点以及调节因素。人体8种必须氨基酸的记忆可以通过编顺口溜“一两色素本来淡些”。用“一、二、三、四”来总结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特点,也就是“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二次脱羧,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其对应的三个关键酶,四次脱氢”。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尽可能避免走弯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重视并积极改进绪论教学

绪论部分不仅要介绍给学生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主要研究对象,还要简述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发展道路的曲折,而激起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总之,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与此同时,也要运用合适的讲课技巧,这样传授知识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才能更加吸引和打动学生;才可以去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概念、特点、学习方法等,学好生物化学课程,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张俊河,张煜.详尽与简略讲授绪论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529-530.

[2]严冬梅,李敏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948-949.

[3]姜立,马文丽.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52.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Abstract:Thebilingualteachingisanimportantdevelopmentgoalofourcountry''''shighereducation,buteveryschoolhastheirspecialdetails,discoveringsuitablebilingualteachingpatternnowbecomesoneofthehotspotsincurrenthighereducationresearch.Accordingtomyschoolrealityofthebilingualteachinginbiochemistry,thisarticlemakesanpreliminarydiscussiontothemainquestionanditssolutionofthebilingualteachinginordinaryuniversities,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otherschools.

Keywords:Biochemistry;Bilingualteaching;Practiceandexploration

为了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化医务人才,应对中国加入WTO后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包括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也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也因此受到各高校重视[1]。目前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热点。我校也于2005年开始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期能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诸如《遗传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铺垫的作用,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这门学科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而这些最先进的信息多数储存在英文中,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母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的选择与应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我们尚缺乏统一的医学英语教材。我院目前是授课教师将现行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讲稿,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情况。

2.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老师未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2.3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在上课时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在上双语课时打磕睡或看别的书,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请老师用汉语授课。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2.4教学时数不够双语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时不够充足,由于课堂上的部分信息要用英语传授,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用英语讲完之后,还要用汉语对其中的难点作进一步解释,这样就延长了教学时间,使得原本一个学时(40min)的内容至少还需增加10min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2]。

3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选用适用教材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生化双语教学的重点。目前,由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此外,原版教材大多为煌煌巨册,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3]。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原版教材,结合国内现行教材,编辑出合适的生化双语教学教材,并在上课前两周发给学生,将重要而常用的专业词汇列举出来,标出音标及中文翻译,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理解以及课后复习。

3.2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水平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以非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口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集中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我校组织过两次此类培训,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3探索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专业外语的基础,双语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4]。可以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双语教学中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

[2]益文杰,房立敏.双语教学的有关问题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22(2):176.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改革;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50-02

生物化学是生物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开课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知识基础,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课。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1)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的静态部分;(2)生物大分子代谢和生物氧化过程的动态部分。通过学习建立这种思维方式和掌握这些知识不但对于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同时对于培养科研思维方式也具有促进作用[1]。

我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目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要讲好这门课是很困难的。为了能够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据有关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生物化学实质上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它可以揭开我们身边许多神奇生命现象的奥秘,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它对初学者而言,又因为引入了大量新而抽象的概念,而使人望而生畏,这也导致一些学生觉得它是一门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课程,使这些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而生化课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要求较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讲授完课程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按基本知识体系进行讲解,突出生物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去思考,为生物化学课程节省出学时用于课程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注意发掘教材的科学性,在教学中选择性地介绍典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保持生物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的调整,对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会有很大的提高[2]。

生物化学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传统教材上的知识跟不上时代技术的更新步伐,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需要不断被补充和更新。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生物化学前沿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就,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3]。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板书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以前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或利用挂图等形式用于教学,对教师来讲在黑板上绘制立体结构示意图,准确度不高,而且这样普遍缺乏动态感,加上生物化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这样的教学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网络、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迅速发展和较大范围地普及运用,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机理和过程都可采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使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描述和展示,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清晰,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如:在课件中对DNA、RNA及蛋白质的结构以及生物合成过程都可以用3D动画图片展示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克服教材内容更新的相对滞后性,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

2.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兴趣。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大特点。纯粹的理论讲授没有趣味性,枯燥乏味,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促成主动学习态势,要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学习动力,使学生对课程有充分的心理重视,形成学习主动性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穿插经典实验和生活实例,可将单调乏味的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加深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4-6]。

3.坚持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心理,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将本领域的最新动态穿插于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理解。在教学中介绍一些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应用的实例,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但却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情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答,让学生积极、自主地钻研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可以采用组合式的教学法。组合式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综合地应用,其关键是做到自主化,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释疑,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采用归纳法讲授,在讲解相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时,先举出大量的事实和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要领甚至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检验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便于提高教学质量[5-6]。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常用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一般以书本为标准,内容更新慢,不利于考查学生对前沿科研发展动态的掌握情况。而且有些学生通过在考前突击记忆也能蒙混过关,甚至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常常会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避免高分低能。我们对考试记分进行了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而定。然而这样根本无法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期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教学相关的题目或者研究热点撰写文献综、读书报告、实验报告,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又为以后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6-7]。

随着生物化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的知识也将不断更新,所以要充分注重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2004,14(20).

[2]图雅.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

[3]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8).

[4]何幼鸾.浅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4(2).

[5]魏素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

[6]陈银萍,陶玲,汤萃文.“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第4篇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双语教学 教育改革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学校在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上,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字[2001]4号),把双语教学提到了大学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双语教学”是21世纪全球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在高等学校某些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既符合国际潮流,又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期能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1―2]

一、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双语教学”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教育。在高校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查询外文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学生在通晓母语、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同时,熟悉和掌握一种第二语言,使其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根据实际需要在这两种语言间进行自由切换,便于交流。[3]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国内绝大多数生命科学方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科目。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衡量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综观诺贝尔奖近百年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52%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都属于生物化学领域,由此可见,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对其他生命学科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是生命学科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桥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化学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国际刊物、会议资料和互联网上,而这些最新信息多数存储在英文中,采用专业英文词汇表达,意思更确切,而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因此,要及时了解当今生物化学的发展动态,就必须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生物化学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学生,减少学生在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及向国外推广学术成果方面的障碍,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既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又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选择。总之,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国际交流,使学科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对生物科学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4―5]

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学科进展快的课程。因此应用双语进行教学,目前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1.双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实施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出现一刀切现象,无论是全国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开展双语教学。由于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尚未健全,许多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仅限于追求形式,没有树立要达到的明确目标,没有建立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英语讲授的章节数量,削弱了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甚至颠倒了专业知识学习与英语水平提高的主次关系。

2.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我国的英语基本是应试教育,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据调查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给授课教师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专业性比较强,每节课都有大量的专业词汇,而且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双语教学使部分学生面临一个想听听不懂,想学学不会的尴尬局面,他们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产生了挫败感和失落感,增加了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则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其水平的高低关系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精通国内本专业的活动,才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如果老师未受过公共英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就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收放自如,对一些经典型例子也无法举一反三,这样教学效果大打折,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不断出现,易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4.教材。

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目前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太少,尚缺乏统一的英语教材。[6―9]

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策略及思考[10―12]

1.明确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目的。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尽管强调了英语的应用,但实质仍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基本原理。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有正确的态度,切实认真贯彻实施双语教学意见和方案,原理是“本”,英语仅是一个强化工具和学习载体。如果课堂内只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而忘掉原理的解释和阐述,就难免本末倒置,发生课堂内容的错位和偏差。在学生方面,也应加强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提高学生就对双语教学的目的具体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首先应该确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学生永远是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确定双语教学方案。比如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学英语,而是传授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

3.选用优秀的师资和教材。

教材和师资是双语教学的保障,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的好坏,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驾驭能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双语教师紧缺是所有高校的普遍现象,也是推广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将有专业知识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国外高校人才回国任教;请高校教授开展讲座,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不断强大师资力量。

如果没有好的教材,双语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不会有好的效果。为此,致力于搞双语教学的学校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选用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或经过专家改编的教材。应用英文原版教材不但可以快速接触国外的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而且可以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但原版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汉语教材和纯英文原版教材或选用改编英文教材。

4.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等优点,节省了部分板书的时间,且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等内容,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清晰简单的文字或生动活泼的图片动画,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的教学网站,将双语教学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全部公布在网上,让学生们可以重温课堂上难以理解和消化的内容,通过自学、课外讨论,以及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网站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学了多年英语,仍是哑巴英语,这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学校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辅助教学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应用英语,要在整个学校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如建立校园英语广播、校园英语简报、校园标志双语化等,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外籍访问学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报告会,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和交流;开辟英语角、进行英语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双语实践的空间和机会。[5―8,10]

总之,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试验和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在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和不足是难免的,相信不久的将来,双语教学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的生物化学教学和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李宝坤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84-185.

[2]张春梅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读与写杂志,2010,7,(2):51-53.

[3]杨致芳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科教文汇,2008,8:163-164.

[4]郑穗平等.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01-102.

[5]李阁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33.

[6]陈彬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209-212.

[7]张庆梅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初探.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4):101-102.

[8]徐鹰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774-775.

第5篇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最初在美国流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航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翻转课堂建构了新的学习模式,学生上课前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课堂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生物学各学科乃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学已成为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理论研究与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医学生形成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知识有重要作用。较熟练地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课学时较少、资源不足等原因至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个别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动手参与实验热情不够,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翻转课堂给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学生能够在实验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减少教师实验课堂用于集中讲授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参与交流讨论重点、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教师的个性化的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一般是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绝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但预习往往不深入。实验原理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达到“悟”高度。实验过程的预习,由于教学资源所限,学生在实验课前并没有机会接触所用到的实验器材,预习只能停留在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对实验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和应注意的问题缺乏预见性。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课前自己看视频,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习不能偷懒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蛋白质、酶、核酸和脂类是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而关于蛋白质的实验内容为重中之重,我们首先选取了“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内容进行了实践。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要分析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需要将它从蛋白质混合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而且尽量不损伤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分子,通常采用透析、盐析、电泳、层析及超速离心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盐析法沉淀蛋白质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对蛋白质活性具有稳定作用,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层析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应用最广。“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应用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实验内容,为综合分析实验,实验操作复杂,对学生实验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的实验目的:1)熟悉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总体思路;2)掌握盐析法、分子筛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课前将本次实验课的3个教学重点硫酸铵盐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除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质分别录制成了3个时长在10min左右的微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器材、试剂、演示实验操作等。实验器材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次实验课所用的葡聚糖凝胶G-250、DEAE纤维素,并强调此两种实验材料属于价格昂贵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必须按要求处理后仔细回收。由于本次课所用实验试剂比较繁杂,而且所用3种醋酸铵缓冲溶液只有浓度的区别,所以在视频展示实验试剂时,对学生给予提示。实验操作采用真人录像的形式演示操作步骤并配以同步讲解操作技巧,为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操作演示的录像中,只有出现演示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头像以及其他与操作无关的实验台上的物品均不出现。录制完成后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学习,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课堂上首先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观看了课程视频,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评价他人的总结,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针对课堂前所自学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设置的比较灵活,不针对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做过多的要求,问题可以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认为其他同学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对概念解释的扩展、实验流程的质疑等等。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后,老师对学生首先简要说明本堂课的活动安排:1)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是否准备齐整;2)学生讨论安排组内成员的分工后开始实验;3)对分离、纯化的清蛋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个实验小组内,观察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等。课后,老师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检验翻转课堂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完成的书面实验报告质量、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给予评价等多个方面,与采用传统模式的平行班级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掌握、对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课后,任课教师进一步与其他教师开展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讨论,并进行经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课堂前和课堂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进行交流,并对课堂安排通过讨论进一步完善。

2结论

翻转课堂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在“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项目上进行了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发现翻转课堂显著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它的“先学后教”流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课前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质量的“习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的质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翻转课堂毕竟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在“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而且不同的实验项目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是否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如何翻转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作者:李庆华 刘玉莲 纪朋艳 方青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第6篇

(一)教材的选择

考虑到高职生物化学制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企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选择了由李白玉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作为教材。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发展技术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二)教学内容整合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知识点较多,生物化学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门课程的授课时数有限,为了在规定课时内保证教学效果、讲授完课程知识,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按照基本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讲解,重点介绍蛋白质、酶和核酸等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分类、结构、性质和功能等。强化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代谢过程,突出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其次,重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例如,在讲解酶与医学的关系时,可通过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实验来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把传统与最新生物化学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生物化学课发展的最新成就,掌握生物化学发展方向,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扩大知识面,这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出发,需要用到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从培养目的出发,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加强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生物化学内容较为复杂抽象,使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会使学习内容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动漫等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展示,让难懂的内容以形象、有趣地方式被学生接受,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清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1.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中,实验准备、实验过程讲解、实验条件确定等工作都是由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几乎不参与这些工作,使得他们缺乏对基础实验操作的锻炼、对实验完整性了解、对实验装置及过程设计的理解。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按照实验讲义中的步骤,被动并机械性地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情况对学生实验热情的激发、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在每次实验前,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按组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计算试剂用量、称量试剂、配制试剂、选择和清洗实验器皿、安装仪器、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条件等。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实验完整的过程和实验操作人员具备的岗位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分析

实验问题实验课程中,学生往往按照实验讲义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经过实验教师检查实验数据,最后整理操作台面,机械性地逐步完成任务。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针对这一情况对实验报告内容进行了修改,在传统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总结”等三项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整改,发现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利于在下次的实验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观察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数据是否准确、严谨、科学。通过对实验进行总结,学生对实验原理及方法加深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仔细,极少出现早退现象。

3.开放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管理存在非实验课时间不开放的问题。这么一来减少了学生接触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机会。所以实验室应该在没有教学安排时间段全面开放,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和设计,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实验条件。这样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机理和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认识

实习和生产实习是生物化学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对企业检测、生产等部门的设备工作原理、设备结构作用、现场操作、岗位分析、事故分析等工作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有利于把握就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考核方法

第7篇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实验师1人。主讲教师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质量好。课程组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获伍达观杰出教师奖,1人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1人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中,曾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课程组师资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动物生物化学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既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又做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组织上,紧密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科研究的飞速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压缩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增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动物科学的特点,增加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折叠与解折叠、真核基因调控、后基因组学等前沿知识,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动物生物化学的特点与重点,在明确课程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复与脱节,达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学科体系由相对封闭变为开放学科体系。同时,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反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改善教学条件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组教师参编《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该教材在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动物类本科教学中使用,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6年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本既适合作为课堂实验指导的教师用书,又适合作为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组教师还主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副主编《动物生物化学精要•题解•测试》。出版的教材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平台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组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教案、教学日历、实验指导、习题集、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均上网开放。进行网络教室建设,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老师求教,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5]。精品课程与网络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典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6]。课程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确定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注重课程特点,体现专业特色,完成本课程的试题库建设。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等。题量适中,优秀学生约需一小时可以完成。经过试用,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修改、删减或补充试题,逐步完善试题库建设。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以往的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采取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如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外,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方法以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

(二)改善教学手段

动物生物化学抽象概念多、信息量大、重点和难点多、教学难度大。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要素,精心制作课件,并于201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7]。此外,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验教学也实现多媒体教学;完成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及所开设实验视频录制,并实现课件及教学视频上网,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动物生物化学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农科中心“动物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CAI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2项教改项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篇。

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紧随生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至50%以上,建立了一套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既涵盖生物化学的几大实验基本技术,又包括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同时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8]。如核酸系列实验,内容包括DNA或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核酸,针对某一个待扩增的目的片段设计引物,用自己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上述特定目的片段并作鉴定,包括扩增出来的DN段大小、含量和纯度的鉴定等。另一个是蛋白质系列实验,内容包括盐析法制备免疫球蛋白粗品,凝胶层析除盐,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纯化样品的鉴定等。这样设置一是使学生通过阶梯式的训练,逐步提升实验技能,形成基本实验思路和设计性实验思维;二是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学生完整、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开放性实验的开展

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的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内和课外开放性实验探索并积极加以实践[10]。针对课内必修实验内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的开放实验: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准备及对新开设的实验进行预实验;二是因特殊原因缺做或未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补做或重做;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复习开放,对常规仪器设备不熟悉的可以反复操作练习。针对课外实验,采取基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开放,如实验室的综合设计型实训项目的开放,指导学生申报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开放,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型的开放,毕业论文型开放以及创新活动小组开放等不同的形式。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形式是由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带课题,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审批后开始实验,教师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验完成后学生写出科技论文。这种实验形式更接近于真实的科研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近5年来,本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乌金猪背最长背肌中新基因RPS3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研究”等8项创新基金项目,指导2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理论课方面,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建设和完善动物生物化学试题库,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全校统考)、统一阅卷和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质量考评模式,使动物生物化学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化、规范化。在总评成绩中,期末成绩占5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提问、学生转换角色讲课等)占3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实验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口试、操作考试及设计性实验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报告撰写等;期末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实验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上述三部分均由个人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考核是由4至5名同学组成一组,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配制试剂和准备实验器材、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后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科学的实验态度。这种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的考查更趋全面和严谨公正,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开放实验,自觉加强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的生物化学课教学,多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背笔记,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就完成什么作业。这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能是高分低能。过去生物化学课教学,主要着眼于传授知识,力图把书本上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结果是多数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在教学上,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着重自己在组织上、学业上的特殊地位,力求体现自己的特殊地位,力求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自主动因”,导致“以我为中心”,学生必须要跟着老师的局面。有鉴于此才决定对生物化学课进行改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7年开始,我们对生物化学理论课讲授法试行“引讲、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五步教学法。具体分配如下:

1.引讲:上课伊始20~30分钟,教师指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内容,旨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即为“引讲”。

2.自学: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师事先拟好的自学提纲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时间大约为40~50分钟。

3.讨论:是在教师或班干部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约为10~20分钟。讨论时,每个小组确立一个主要发言人,组内其他人进行补充。讨论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布置的思考题,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精讲中给予回答。

4.精讲:是由教师概括地总结归纳本次课的要点和讲授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关键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时间约为5~10分钟

5.演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重点、关键内容为中心,少量出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可通过此方法检查学生对学校内容消化掌握的程度,反馈信息,以修正下次课教学,时间约为5~10分钟。

三、试点资料

我们从2007年开始试用“五步”教学法,已经历五届。为了更好地评价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我们以2012届护士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具体情况如下:两班学生均为女士,生源均为经过国家统一考试,正式招生的高中毕业生。其他自然状况相近。护士1班为试验班,采取“五步”教学法,学生人数50人。护士2班为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但也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学生人数48人。教学内容为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内容,教学时数为38学时,两班教学均由同一教师担任,两班教学进度相近,实验教学方法相同。

四、结果分析

1.待课程全部结束后,理论课进行闭卷考试,试题类型为多选题、鉴别题、计算题三种。两班考题相同,同一时间考试,统计结果显示两班的频数分别基本呈正态分布。试验班90分以上者占9人,占总人数的18%。对照班为3人,占总人数的6.25%。试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其原因可能是“五步”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由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讨论较常规教学法更为深刻,解题方法也得到恰如其分的指导,学生解题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可以看出,试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2.45,对照班为78.93,试验班与对照班平均成绩相差显著(P

2.学生意见:课程全部结束后,对试验班进行不记名填表法,发给课后调查表,每人填一份,共发出50份,收回48份,让学生如实评价。有77.08%的学生欢迎采用“五步”教学法,但也有6.25%的学生不欢迎,16.67%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有95.83%的学生认为“五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说明大多数对“五步”教学法是肯定的。

五、讨论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标准,但是以闭卷考试和师生的主客观反映为其评定指标,以此来评定授课质量,还是比较合适的,“五步”授课法采用以教师为辅,对高中生源的高职院校学生是比较合适的授课法。其评价如下:

1.“五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试行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是欢迎的。说明中专生的自学能力也应逐步提高。

2.“五步”教学法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一些学生靠自己原有的“底子”,对问题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现象。调查结果表明:有85.42%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有利于增强记忆,54.1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说明了此种教学法的试用是比较成功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3.“五步”教学法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好的要求。这种教学法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学能力、教学法和知识水平要求更高。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更透彻的理解,钻研教学大纲,掌握重点、难点,高度概括地总结每章的精髓。同时,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条件、思想特点和学习基础。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正确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新旧知识的比例,控制学习步调。(2)指导学生阅读过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观察和分析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在精讲时有针对性地个个突破,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能及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过渡到主动、自觉学习,甚至达到上课前首先泛读了本章内容,课堂上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试行“五步”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时间安排上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习惯,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掌握。(2)教师要注意基础较差学生的个别辅导,使他们跟上进度,共同前进。(3)讨论问题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以启发学生思考,避免面面俱到。(4)教师要多介绍一些解题方法和典型例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5)教学班人数不宜过多,一般50人以下为宜,以便讨论。(6)自学的内容和范围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一些具体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梅松玲.青年自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胡志才.“学导式“教学法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13,(6).

第9篇

1 研究对象

任选本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一班级为实验班(50名),其中,男21名,女29名;平均年龄(18.76±1.04)岁。同一教师任教的平行班为对照班(56名),其中,男22名,女36名;平均年龄(18.80±1.00)岁。两班学生的自然情况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两班均按同一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实验班采用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施过程

2.1.1 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先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结构化预习;课堂教学则以案例(问题)为引导,通过精讲点拨、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课前:①学生自由组合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5名,选定组长;②明确教学目标,布置案例及问题;③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拟出初步结论,并上交小组学结及存在问题;④了解学生学习成效。课堂:①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②教师精讲点拨,引导构建基本理论框架;③课堂再讨论,达成共识。课后:问题拓展,完成总结报告。

具体教学过程以《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为例,实施如下:

课前1周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典型案例选取《慢性肾脏病与营养治疗》。限制蛋白饮食是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的重要环节,营养治疗方案:①低盐优质低蛋白等热卡饮食;②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疗法或必需氨基酸疗法。问题:①该患者为什么需要低蛋白饮食。如果只是单纯低蛋白饮食治疗会怎样。②低蛋白饮食配合α-酮酸或必需氨基酸治疗的目的是什么。③比较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和加必需氨基酸哪种疗法更有益。学生在案例及问题的指导下,预习教材基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讨论问题,并作出初步结论。

课堂精讲与案例讨论。首先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课下学习成果,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精讲基本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再讨论,经过讨论达成共识:α-酮酸的应用,一是提供α-酮酸在体内与氨合成必需氨基酸,同时与氨结合又可降低血氨,减少尿素的生成,降低肾的负担,一举两得。因此,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更有益。这样,将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必需氨基酸的营养作用、氨的代谢及肾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找到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切入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下完成总结报告。

2.1.2 “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实施步骤: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系统地传授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知识,提出课下问题,促使学生巩固应用课堂内容。

2.2 教学评价

2.2.1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时,以不记名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评价。问卷共25个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案例材料、学生学习适应状况、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情况等方面[5]。其中与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情况相关的7个问题向对照班学生同时进行调查。

2.2.2 期末考试课程结束时,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流水阅卷。

3 结果

3.1 问卷调查

3.1.1 对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向实验班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接受、认可了案例导学式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名沟通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有小部分同学没能按照教学要求做到课前自学讨论并作出初步结论,主动参与意识较差。见表1。

3.1.2 与对照班教学情况评价比较向对照班发放调查问卷56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导学式教学法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了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困难,提高了学习效果。见表2。

3.2 学习成绩评价

实验班平均成绩[(81.02±8.47)分]高于对照班[(77.59±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论

4.1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主动性及课前阅读时间及参考资料的数量分析来看,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地位,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而且在典型案例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广泛查阅资料逐渐学会自学,即会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对基础理论与临床疾病的联系产生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为乐学,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4.2 注重专业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法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适用于引导解惑,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来说,有利于使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PBL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或问题,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创设一定学习情境,架起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桥梁,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课前已对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节奏更紧凑,容不得学生思维懈怠。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基本达到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比例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而将本门课的知识用于临床感觉困难的比例有所下降,期末考试成绩也优于对照班,说明案例导学式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3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职业能力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而案例导学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法在课程的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经过自学思考、辨论、分析、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学生逐步获得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6]。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会从生物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逐渐产生了职业意识,增强了学习动力。对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教学的总体评价也表明,案例导学式教学法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10篇

 

关键词:医用基础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给一年级学生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知识,为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打好基础。该课程包含多门化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多,化学专业知识跨度大。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重大改革,医用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对医用基础化学教学的要求。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教学组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改革教学内容,做到医学与化学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如果没有扎实的现代化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化学往往被认为是非专业课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大学化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化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抽象,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要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许多学生觉得化学课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现行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传授,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目前,在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分离、检测、诊断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要用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应通过这些应用激发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兴趣,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兴趣。例如,胶体化学可帮助学生理解乳剂、微囊、微球和脂质体等分散系,而这些分散系又是与药物制剂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适当加强[1]。 

从授课学时数考虑,如果部分知识点增加讲授时间,其他知识点讲授时间就必须缩减,因此授课体系也随之调整。医用基础化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超过了医学生理解的程度,或与临床医学专业联系较少,可以考虑删除或由学生自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分析仪器已成为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常用设备,因此教材中的很多定量处理可以压缩或删减,如删减渗透压的精确计算,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必然地,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教师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也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医学和药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应利用条件,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经常收集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自主学习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生学习的能力及将来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讲授式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参与过少、缺乏互动性是讲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以及课时数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经过讨论,我们主要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自学式”教学法。 

第11篇

何谓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经典理论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然而,分子一经形成,就处于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下,这种力制约着分子的空间结构,也影响着物质的性质及功能。

随着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传统分子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些现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酶的催化作用等,均有特异的物质识别、输送、能量传递和转换功能。随着科研的深入,超分子化学应运而生。

1978年法国科学家J. M. Lehn等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概念,他指出:“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基于分子组装体和分子间键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可以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

分子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构成的超分子体系,类似与原子键通过共价键结合成分子。可以说,超分子化学开拓了创造新物质与新材料的崭新的无限的发展空间。

什么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除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以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总称。一般认为,超分子体系分子的弱相互作用力主要指范德华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和交换力)、氢键、堆砌作用力(包括π-π堆积,n-π堆积,阳离子-π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力等)几种形式。其中,氢键和配位键是较为重要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和化学键相比很弱,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显其威。弱相互作用体系有许多有别于传统共价键体系的特征:首先,这些分子团簇的稳定化能远比共价键的结合能100kcal/mol要小;其次,弱相互作用体系相互作用的分子片间的距离在1Å左右;此外,在热力学性质、动力学特征、振动频率等方面两者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氢键在本质上是静电力,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范德华力。氢键作用是人们最早研究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之一。氢键的存在影响着很多物质的性质,如水的结构和独特性质,它还对生物分子的形状、性质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疏水作用是指以金属离子为桥梁把两个或多个分子键合成具有一定立体结构的超分子,这种作用能增加超分子的稳定性。

100余种元素组成千万种的化合物,看来我们真是难以想象出这些化合物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组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数量啊!

分子间弱相作用力的研究

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可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来开展研究。

1.理论方法

理论化学方法对理解和掌握弱相互作用性质、预测实验结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理论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量子化学和统计热力学两种。

2.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有多种,用谱学方法研究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已成为实验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中,核磁共振法测定原理是形成超分子体系时,选择性部位原子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根据化学位移发生变化的值可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亿万年的进化创造了生命体,而执行生命功能是生命体中的无数个超分子体系,如DNA与RNA的合成、蛋白质的表达与分解、脂肪酸合成与分解。因此超分子科学是研究生物功能、理解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起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超分子化学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超分子材料,超分子光化学,分子识别及在生物化学、仿生化学中的应用,主客体化学,分子设计和晶体工程, 化学传感器,分子器件,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超分子材料

研究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制备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关键。以超分子化学为基础的超分子材料,是一种现代新型材料,它一般指利用分子间非共价键的键合作用(如氢键相互作用、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离子相互作用和憎水相互作用等)而制备的材料。超分子纳米材料是其重要发展方向,人工纳米结构组装体系,适用于设计开发超分子纳米材料。

2.层状超分子组装体

生物膜是细胞的关键组分,又是高效、神奇的超分子体系。它的模拟物就是层状组装体(包括单层膜、多层膜、复合膜等)。层状组装体的成膜驱动力除了静电力之外,还有亲水力/疏水力、配位健、范德瓦尔斯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

3.生物与仿生的微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化学教学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 学习方法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市场的认可,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好坏。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学科理论型和模仿型人才培养方式为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为特征的适应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业者素质的需求。

1注重化学学习方法教学

现代中职教育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教育的更高层次上来说,还要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的精神。这就要求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化学教学中,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一些与专业或生活相关的问题。因此,我们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无机化学”的规律探究式教学、“有机化学”的问题式教学、“分析化学”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等,通过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设立项目,分析案例,仿真练习,并经过小组学习讨论等过程,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地进行学习活动,以获取经验,构建应用知识。这种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能有机地与职业情景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行动能力具有实践性、自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有着强有力的作用。

2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实验不仅具有提供感性知识、形成实验技能、煅炼操作能力的作用,还有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科学兴趣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任何一个实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这样或那样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好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善于挖掘、发现、整理、提炼出这些科学方法和思想,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它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验内容之中。这其中,教师对实验的精心设计和恰当分析,对于中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量筒、天平、分液漏斗、胶头滴管,然后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技术分解为溶解技术、倾倒液体技术、读读数技术与振荡、摇匀技术,最后将这些分解的技术一并进行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实现了实验各步骤问的程序化,使学生在整个实验中不必边看操作步骤边做实验,也使学生避免因不具备基本技能而影响实验目标的完成。基本技能的获得要通过适度的练习,所以实验教学要作好课前准备,进行适应个别差异的课前辅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即从业中的执行能力,激发起学生在实验中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通过化学实验中颜色的变化、气泡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现象,让学生产生一些新奇的感受,带着这些感受、体验进入化学知识的殿堂,去分析、猜测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这种形式的科学猜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所特别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这一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中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渗透的。例如,化学作为医学类中职学校的一门学科,与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化学是这些学科的基础学科,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在对“化学与医学及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寻求合适的定位。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所提出的“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他正确地指明了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讲出了化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将化学知识与医学实例、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结合病例和生活实际讲化学,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化学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行业。

4注重化学知识检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