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时间:2023-06-18 10: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学现状 原因改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第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作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侧重于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从增强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的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进行再次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己任,侧重对以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我们学校近年来除了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理论课程,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都与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大学图书馆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平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社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上,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上,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一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一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因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 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对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 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 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服务的职能外,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 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书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了“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者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

3 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门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馆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网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上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上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 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第4篇

【关 键 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各级教育部门都日益重视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接的、受益面广的组织方式已经成为各高校所采取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课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其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效果评估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数量众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和学习上有着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有效方式。以下将就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略作探索。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契合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意志和技能。其中,认知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基本内容,奠定学生心理品质修养和发展的基础;情感意志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和谐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技能目标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培养其自我调节的能力。

体验式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以体验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路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用脑思考,还用眼观看,用耳聆听,用嘴诉说,用手操作,即是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式教学力求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不仅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认知的积累和加工,而且让他们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内心世界,与他们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内在意蕴。体验式教学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在动态发展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交流、讨论及分享、启发与共鸣,让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里获得真实体验,进而达到“认知、情感意志、技能”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征,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教学交互、知情合一,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契合。

二、体验式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体验式教学倡导在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已经有的经验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式教学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约翰.杜威的“做中学”、黎温的“经验学习圈”等研究成果,又凭借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融合与统一,形成了综合创新,具体表现为:

(1)理念的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倡导“师为主导”、“以知为本”,而体验式教学力求“师生平等”、“以人为本”,把“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把“知识传授”转变为“整体塑造”, 更强调师生之间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的融合,认知过程与体验过程的统一;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对学生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全方位关怀。

(2)方法、手段的创新。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融于学生之中,知识融于思考之中,现实融于情境之中,快乐融于体验之中,通过情境、互动、游戏、实践、反思等体验方式,把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师生分享等环节的体验设计,主要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两个方向切入,强调“从做中学”和“从体验中感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持续,充分开发和挖掘思维的潜能。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注重学习的步骤、方法和过程,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以及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体验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沙盘等,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模拟化和形象化,扩大信息量,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效率。

(3)教学评价的创新。体验式教学采用多元立体的评价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一是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理解沟通与情感交流,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二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业评价上,采取包括学生作品评价、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应用和思考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更高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一是从注重课堂讲授内容、讲课效果转化为课堂内容的整体设计;二是从注重课堂教学转化为课上与课下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和教育。

三、高职生学习特点与体验式教学模式选择

(一)高职生学习特点

一是学习能力较弱,高职学生大多是高中阶段在班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二是学习习惯不良,高职生大多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良好习惯,且在课堂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三是自主学习兴趣缺乏,高职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对传统的枯燥的理论说教普遍比较反感。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对学生的长时注意力、理解能力、求知欲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大一部分高职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极易由于听不懂,听不进,不愿听而不断助长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高职生教学的有效性

鉴于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更能克服由于学习者本身原因带来的学习效能低下问题,促进高职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这些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案例分析法。课前教师通常要精心准备具体、真实、可信度高、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心理认同,乐于参与分析讨论。在案例讨论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使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发表意见,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在最后阶段教师要注意做好评价小结,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要求学生把案例与理论或者是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一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唤起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震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它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作用。

(3)问题讨论法。教师首先要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生活中常常遇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要引导学生尽量开拓思路、独立思考、充分讨论、共同探索、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是在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以期以后在类似的情景中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对困惑。

(4)角色扮演法,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情境,为避免引起学生的防卫心理,要避免与实际靠得太近的情境,最好是选择一些不敏感的问题,如人际沟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推销的艺术等;其次是分配角色,进行课堂表演,要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性格,体验人物情感,投入感情、融入角色;最后是当表演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评论和总结表演效果,谈体会、感受和认识。教师要注意对角色扮演过程的全程控制,观察扮演者的行为,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启发学生将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掌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校应在资金、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多元化的师生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注意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与合理过渡,这样保证体验式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2]韩萍.心理健康教育呼唤体验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3(10).

[3]王浪.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12.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沟通融合,当代小学生大多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物质上享受着丰富的成果。但心灵世界是否也一样丰富而美好?2017年,《中国青年报》对北京12所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普遍小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然而集体观念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他们的道德取向多元化,然而更看重功利,有的甚至把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消费层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这些思想表现,折射出来的正是小学生疏于心灵修养,缺失精神寄托的根源。基于此,成长于当代的小学生更应该到先贤处寻经问道,读文化经典著作,学先贤圣人的优秀思想,涵养心灵世界。

近年来,总书记倡导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自此,经典文化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教授圣贤经典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如何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如何能领会先贤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思想精华?经典文化的魅力如何展现?而凝聚在传统文化经典之中的先贤思想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割离了当代社会,如何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意识?如何外化为学生的规范言行?这些问题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素养提升的目的。

那么,怎样开展传统经典的课堂教学,以其厚重深远的文化魅力,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正是班主任工作值得深入思考的关键处。笔者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更能见成效。

一、挖掘经典内涵,立足于先贤思想的现代价值思考

经典文化的著作内容繁多,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给学生推荐大量的阅读篇目。因此我们要精选学习内容,挖掘精选篇章的内涵,或延伸拓展,补充现实材料;或立足先贤思想的现代价值思考,进行现实意义的探究。

(一)选择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经典篇章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因此,我们以兴趣之文入手,选择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章。例如《史记》中关于韩信的篇章,韩信年轻时受辱之事,拜将时卓越之论,战斗时灵活用兵之道,以及司马光对其“市井之志”“功利之徒”的评价,都很能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紧扣韩信从无业游民到无双国士的传奇之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才能与气量、性格与人品、理想与前途等角度入手分析人的立世之本。这样,透过韩信的这个人物,也能得到为人处世的深远启示;从感兴趣的篇章入手,学生就不会觉得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当然,学生的兴趣又是各异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更要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发掘兴趣点。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思考,给予学生启迪的篇章

当代小学生,很有自己的思维与看法,我们选择的经典篇章,要能体现中国传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基本精神,能启迪他们思考并关注现代价值取向。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既可训练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让他们从经典篇章中获取思想进步的养分。如《礼记》:“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启示学生儒者“信用为先,忠信为宝”的精神操守。又如《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琢玉成器”的说法给予学生学习方能成才的启迪。还如《礼记》以“君子慎其独”,“过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中立而不倚”,“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段章给予小学生修养性情的启迪;《礼记》以“柔色以温之”,“孝子之养老也”等给予小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指示;《浮生六记》以生活逸趣的选录,告之小学生“情之所钟,虽丑不嫌”的至理之道……如此,精选学习内容,挖掘圣贤经典的内涵,探讨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才能展示经典文化厚重深远的魅力,润泽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更纯净,更成熟。

二、培養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让课堂“动”起来

选定了研读的经典文化篇章,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才能使经典文化的学习更有效果。

(一)指导学生从“经典文化内学习”向“经典文化外实践”过渡

经典文化,是先贤圣人的思想结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传统经典的观点。那样只是意味着我们仅仅是用作者的头脑去思考,不论读多少书,记住多少经典名句,都只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各种各样别人的思想,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更不能外化为与之相符的言行举止。阅读经典篇章,并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对先贤圣人的思想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把它变成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外显。

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一味灌输自己的理解,而应建构一个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起引导、点拨、启发、示范、答疑的作用,把握学生自学、理解、分析、拓展、探究的学习进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开口质疑解疑,抒发独到见解;动手笔记,记录思考的轨迹和思想的成果;动脑思考,做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慢慢理解圣人思想的精妙之处。例如《寿康宝鉴》一书,劝人戒邪、节欲望、修养身心,我们可以由书中所述身体欲望拓展到物质与心理欲望,获得“清净为基,存诚为用,坚忍为守”的人性启示,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克制欲望、守住本心。

(二)夯实养成教育,让“五常之道”浸润学生心田

经典文化是一种偏重于怎样做人的文化,对于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把“五常之道”浸润在学生的心中,个人愚见,不妨从下列方法入手。

其一,营造气氛,润物细无声。对校园硬件进行文化布置和宣传,从显性文化上营造文化氛围。如我校在校园橱柜宣传栏张贴宣传中国经典文化和历史故事;校园内的装饰如台阶、教室走廊上张贴和悬挂国学经典,教室内悬挂国学经典片段,进校电子屏上不时滚动国学经典片段,《弟子规》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甚至还有一面《弟子规》的文化墙,使学生时时刻刻受到优秀国学文化的熏陶。只有让学生在无形中接触了优秀的国学经典,才能进一步理解“仁义礼智信”的思想。

其二,用榜样去示范。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开展的“身边榜样”活动,让中华古圣先贤、当代道德模范指引,引领学生践行“仁义礼智信”的美德。采用演讲、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形式,鼓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

其三,用民族节日去润泽。巧用不同传统节日契机,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润泽。抓住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契机,祭先人、吃粽子、赏明月、大拜年等传统习俗,以班会或活动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讲故事、说习俗、论传统等活动,让学生归纳总结在节日中所体现出来的经典文化中的“五常之道”,培养学生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情节,培育具备良好品格的炎黄子孙。

开展经典文化课堂教学,旨在深入挖掘圣贤经典内涵,展示其厚重深远的文化魅力,涵养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先贤经典内化为道德素养,外化为规范言行。相信师生共同努力,定能在经典文化课堂教学的平台上,共同享受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心灵愉悦,提升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关于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4(23). 

[2]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5(0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工作

掌握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学生工作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高技能人才,掌握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学生工作是实现此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心理等几个方面,提出改善和解决的对策,达到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目的,进而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心理及相应学生工作

当代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很多的优点,如他们是数字的一代,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代,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习适应不良、目标计划不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学习心理问题。随着电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当代高职生已成为数字新一代,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电艺一班为例,全部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每天QQ或飞信在线时间超过5小时的学生达95%。由于网络、媒体不断的增加和创新,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当代高职学生及了解中国文化也了解西方文化;既了解古代文化又了解现代文化,他们是多元文化的一代。目标计划不明,主要指从小学到中学,目标就是升学,但是到了高职学校之后,学习目标就不那么明显了,很多学生缺乏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多表扬,以便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克服学习中其它的不适。对于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加强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针对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要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尽快适应高职生活;教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注意学习内容、方法的过度衔接。针对学习目标计划不明的学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他们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教他们学会自学、学会制定目标。对于专业知识不够扎的学生来说,克服浮躁情绪,培养刻苦敬业的学习精神,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沉溺于网络、电视、恋爱之中,学会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总之,在学习方面,当代高职学生要正确的自我认识,教师也要认识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人际交往心理及相应学生工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专业知识,而85%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这说明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当代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极为突出,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负、自卑、嫉妒、孤独、依赖等。导致当代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从家庭方面来说,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形成依赖的心理特征;还有部分来自单亲家庭、不和谐家庭的高职生。学校的应试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忽视了高职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社会处于转折时期,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

解决当代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要做好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长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夫妻之间相互攻击、谩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终生难以弥补,夫妻之间尽量避免冲突。学校要加强对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克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团体心理辅导,调整高职交际心态。社会上的主流媒体和报刊书籍要更多关注当代高职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高职学生要培养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

三、恋爱心理及相应学生工作

当代高职学生的在恋爱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恋爱动机不端正、爱情错觉、情感外露、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怀疑、失恋等。恋爱动机不端正,不是为了选择一个终身伴侣,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情感外露,表现为恋爱中的同学往往不分场合表达热情,甚至做出一些旁若无人的亲昵举动。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表现在谈恋爱缺乏严肃性和责任感,将感情当儿戏,乃至出现三角恋爱。怀疑主要是对恋人不信任,恋人在其他异性面前表现出来的亲热言行尤其嫉妒。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

造成当代高职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恋爱知识,对恋爱认识不清晰,恋爱的方式、方法错误,再有就是当出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补一些恋爱知识,对学生的恋爱生活做一些指导。调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针对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端正,要对他们进行爱情观教育。做好恋爱大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避免因为恋爱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工作、思想进步以及人际交往的关系。恋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因为爱而耽误了学业与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开展多种形式与大学生爱情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讨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明确爱情的本质与真谛,正确处理恋爱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就业心理及相应学生工作

当代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矛盾,主要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自傲心理。求职择业过程中自我认知不够明确,表现出怯懦和信心不足,形成自卑乃至焦虑心理。依赖心理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不做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坐等机会。当代高职毕业生相互之间都会攀比,谁签的单位好,谁的月薪高,不屑到基层工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觉得在校园期间的成绩比别人好,忽视用人单位评判人才的标准,造成自傲心理。

对当代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及对策,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误区。首先全社会要各自发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校要推动产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其次,学校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依赖、攀比、自傲心理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开展网上指导,有选择性地利用资源。再者,高职学校要通过开展职业测评,对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进行预测、评估,学校还应为学生量身定做职业课程,为学生求职信心做好铺垫。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已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掌握当代高职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心理,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高校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44-01

一、感恩教育的相关概念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则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更是一个永恒的支点。学会感恩,不要再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感恩教育必然是教育中的一个类别,同教育的定义一样,感恩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认知教育,即要将外在的感恩观念等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将这一观念转化为自身迸发的感恩情感直至上升为感恩信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恩行为。感恩教育也是一种品德教育,感恩本身就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很显然就是要使学生因感恩信念产生感恩道德行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教育,相对智力培养教育而言,感恩教育是情商教育。以情感动人,以情感化人,不断的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感恩意识,使学生智商和情商同步和谐发展。

二、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涌入使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十分重要。

1.感恩教育课下执行力较差

随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感恩教育也随之得到了深入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大多还只停留在课本,灌输给学生认知和情感意识,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指导实践缺依然是空白。感恩教育目前只停留在概念、内涵的分析,而实际的案例分析,针对当今大学生感恩理念的定位确寥寥无几。

2.过多重视基础科技知识培养而忽视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校现在大多还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各个专业科技知识的培养上面,对于思政教育,德育教育都放在了教育的次要位置,有感恩教育课程设置的高校也多把这样的课程放在了选修的位置,没有感恩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就是在开班会时候提一提,不出问题就忽视感恩课程的重要性。这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现象,使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缺失成为隐患,我国的感恩文化、感恩传统在大学生身上慢慢消失。

3.我国高校感恩教育方式陈旧,专职教师考核制度欠缺

感恩教育从实效性方面来看感恩教育应该是师生的互动交流与深入沟通。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教师自身素质不强,感恩教育讲授教师多以思政、品德老师为主,有些教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感恩教育,“上来就讲,照本宣科”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束多以让学生写论文为主,学生在课上根本就与教师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教师感受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学生也体会不到教师教授的内容,大学生始终处于“被上课,被讲授”的状态,感恩教育因此大打折扣。

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本身在高校就不受重视,感恩教育更可想而知。个别设置感恩教育课程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以为主,究竟教师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深度,不同层次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是否能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这些都放在了考核之外。这让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形同虚设,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高校感恩教育对策分析

1.大学生自身加强对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大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一个人只有世界观和价值观达成一致,才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这种思想指导行动。大学生自身加强对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止停留在学习的表面,要深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阅读各种经典著作,如《论语》、《弟子规》等,并作读书笔记。在学习之余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感恩团体活动,如下乡帮扶、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感恩的品质才能真正从课本中升华,直观的面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大学自身爱国、爱校、积极奉献社会的热情。

2.提高高校感恩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高校德育教师的感恩言行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尤其是感恩教育专职教师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素质,更会在大学生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射。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明确自身在感恩教育中的位置,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任务更多是在课下,要将课堂搬到课下,和大学生成为朋友,多关心、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完善高校感恩教育机制、转变高校感恩教育方式

高校要建立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学生社团活动,真正将大学生抽象的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为。建立高校感恩教育评估体制,高校感恩教育应有相对的反馈教育效果,定期回访家长,回访社团,针对评价高的教师、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于忘恩负义,利己行为予以批评和打击,并将这种评价计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激发和规范大学生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第8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五)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第9篇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工作机制

辅导员作为民办二级学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直接承担着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任务。

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个人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

一、目前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1.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

一是很多学校建校时间较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方面,忽视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且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工作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工作,任何人都能做。二是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大多是高校各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的学生或者从外校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三是大多数辅导员工作后疲于应付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而忽视理论研究,对学生提出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及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不能给予很好解决。

2.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现实中,辅导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致使专职辅导员大多忙于日常事务,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缺乏对外交流,许多管理者有实践经验而少理论知识,管理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另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上的问题,对辅导员而言,“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只要学生不出问题,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再辛苦,也是白干,致使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

3.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

一是现在高校把资金大多都投入到师资建设方面,对辅导员的待遇相对较低。二是辅导员的工作相对繁琐,责任大,事实上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的工作,只要跟学生工作沾边的事,都要辅导员去抓去管,因而从业者思想不稳定,致使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较严重。三是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相当一部分工作年限少,职称低,工资待遇低,住房及生活条件差,所以,辅导员大多忙着考研或寻求转岗机会。

二、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1.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虽然也是当代同龄青年中的优秀成员,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部分学生高考分数低,学习能力较弱,更存在一些在中学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厌学情绪。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要帮助他们成为合格人才,就需要不断加强引导和严格管理,这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许多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弊端显露。这部分学生成长顺利,认识能力强;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性格特征、生活技能、生活目标、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理想模糊;自我中心意识强、抗搓能力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意志力薄弱;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磨练,往往考虑自己较多,体谅他人较少,同学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遇到不知道的就打电话问辅导员,这便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琐碎。

3.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随着笔记本电脑和3G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不少学生在宿舍沉迷于网络,不但影响了学习,而且使觉悟较低的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干扰;有些学生为了玩游戏甚至连课也不去上;有些学生虽然去课堂,但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他们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利用手机看小说、聊QQ等,期末考试就靠作弊,这些在思想上就腐化的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是最大的挑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招生、计划分配、按需培养的包办制度,就业方式已改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和学生自主择业;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上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和学习压力,造成心理障碍,据报道,这在高校中的比例正不断上升。

三、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思考

1.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系统的多个组织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工作系统应该包括科学化的管理机制、规范化的选拔机制、专业化的培训机制、职业化的发展机制和综合化的考评机制。

2.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1)规范管理体制,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管理机制。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职员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导致辅导员没有职业归属感,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民办二级学院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考核、业务培训,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理论研究等工作。因为辅导员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机构的功能应高度分化,可以下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部门、辅导员管理和考核部门、理论研究室、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和保健辅导中心等。

(2)严格准入制度,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选拔机制。高校辅导员上岗之前除了具备相应专业的学历和学位以外,需要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然后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辅导。各民办二级学院应制定详细的辅导员上岗条件。其次,严格选聘程序。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学科交叉和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切实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知识丰富、善于研究、热爱辅导员事业的人员选聘进来。第三,树立科学的选拔理念。选聘,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有利于将来向教学、科研岗位分流。第四,拓宽选聘渠道。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化是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也是缓解当前我国辅导员数量、结构、素质不足的重要途径。应在发挥校内全职辅导员队伍作用的同时,面向社会各类专业咨询机构聘请专业人员,承担对学生的专业化辅导。

(3)健全教育体系,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是高校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具备综合性职业行为能力的高级人才。民办二级学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立足工作任务,重视能力培训,设计具有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一是常规工作内容培训。主要包括辅导员政治素质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式方法培训等。要针对民办二级学院教育的特点,帮助辅导员梳理原来掌握的政治力量,培训辅导员如何在各项活动中灵活、生动地把相关的政治力量运用其中。二是规章管理知识培训。各民办二级学院都制订了符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例、考核细则等。辅导员通过培训能尽快领悟学校精神,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原则,熟悉各项业务。三是辅导员能力培训。辅导员开展工作需要全面发挥各种综合能力,这里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

(4)拓展职业空间,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发展机制。为了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就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要积极引导、鼓励辅导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探索,要结合实际情况,为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建立辅导员校内外交流制度。在校内要建立辅导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之间的交流机制。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积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输送。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辅导员的经历。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辅导员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挂职锻炼。

(5)立足本职工作,建立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考评机制。辅导员作为一门职业,对于从业人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评机制,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一是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根据辅导员下宿舍的次数、听课的次数、跟学生谈话的记录、跟学生家长联系的次数、所带班级的综合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优胜劣汰,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可以评“学期优秀”,“年度优秀”奖,还可评“思政工作创新奖”、“工作进步奖”等。对从事科研的辅导员也应予以一定物质奖励,从而激励他们做得更好;对工作不到位者则应予以适当处理,对不称职的下学年不再聘用。二是增强考评结果的使用率。把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晋升、培训计划等挂钩。特别是对于个别多次评优的人员,应当在晋升工资、晋升职务与职称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 耿静,陈宪伟.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产生与构建[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5):108-110.

[2] 杨伦琪.大众化教育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75-77.

[3] 高向东.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探讨[J].山

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23-126.

[4] 张凤楠.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7-02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里面学习综合的理论知识诚然重要,但是在大学中学习和掌握独立的思维和判断以及自学能力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已出版的教材往往难以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没有教师能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也没有学生能够学会所有的知识。坚实的学科基础、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毕业后胜任工作的必备素质[1]。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来说不如重点高校的学生,虽说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作者认为,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工作,而成绩就是这项工作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重点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高职高专院校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任务更为艰难和紧迫。大学生在学校中掌握自学能力要比获取知识重要,因此,应当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授方式,而将教授知识当做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为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灌输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自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2]。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和总结。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强调能动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能和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相比,大学生刚进学校,难免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有些看法,那些因为高考失利的学生失望情绪尤为严重。带着这样的不自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影响自习的能动性。他们会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安排,以及会和以前同学所在的其他高校的做法作对比,这些都是学生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

2.自学能力欠佳,依赖性较强。到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一部分学生是高考失利,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某学科成绩不佳、总分不够重点线或是志愿填报出现失误,这种现象反映他们对于学习中的困难缺乏毅力和决心去克服[3]。在大学里,面对新的、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时难以培养,因此,大部分学生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去自我学习充实知识,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这种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毅力不够。而且,很多学生的学习都非常有目的性,眼盯着期末考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学习心态比较浮躁,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在的大学生一进校就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学校也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提升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也事关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高职高专院校更是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度增加实践实训课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倾向于学习实用型知识,忽视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思考和学习。这样浮躁的学习心态是很难培养其自学能力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1.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它是推动学习的原因,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为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例如情境教学、讨论等。教师在教学工程中注意设置适当难度和深度的提问,这些问题应该是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学生通过适当讨论、查找收集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后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2.锻炼学生使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等特点,能起到“指引读书门径,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参考资料,节省时间精力”的作用[4]。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工具书的使用,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工具书。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介绍各种工具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并具备熟练使用的本领,提高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保障、技术明显、环境优雅舒适的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学能力的核心体现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预习教材——提出问题——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教师解答”的形式教学,理论与实际并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从被灌输变为被吸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独立分析思考,这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具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抓不住所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搞不清该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深度等现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每次课结束前概括总结、课后进行讨论等。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结束时,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能体现重点教学内容的典型应用实例,讨论式分析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归结总结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

4.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训练和指导。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要靠学生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大学课堂教学通常是提纲式的,在课堂上往往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掌握[5]。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如阅读技巧的指导,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总结归纳各专业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自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调控整个学习过程的气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构建。

总之,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艳.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6):83-84.

[2]王健,郭本禹.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3):12-13.

[3]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陈晓娟.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李雪顺.论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