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德育活动

中学生德育活动

时间:2023-06-18 10:4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德育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德育活动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活德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7-0064-03

随着生活德育理论的提出,生活德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学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是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时期的生活德育的研究不容忽视。当前,虽然中学的生活德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中学生活德育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的研究则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中学生活德育的涵义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是指“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学生道德的生活,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1]过去我国的传统德育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仅仅从抽象的道德符号出发,而生活德育则正是在批判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德育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生活德育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只有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才能吸收现实生活的实践性,以现实生活的实践经验为德育素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各种具体生动的示例,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说来,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2]

(二)中学生活德育

中学生活德育是把中学学生的生活和中学的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学学生的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具体说来,“中学生活德育”是指中学在开展德育实践的时候以中学学生为出发点,以中学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以中学学生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为基点,以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道德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形成真实的、有效的、连贯的德育,使德育向学生的生活现实回归,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促使学生不断自主的形成道德品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

二、中学生活德育的现状

(一)生活德育的实效性不强

中学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中学所进行的生活德育多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身心不一、知行不一,生活德育的效果微乎其微。中学现有的生活德育机制缺乏创新,生活德育的开展并不十分理想,很多学校的生活德育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是相脱节的,既不能满足德育的需求,也不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往往比较片面,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在校内的生活状况,而忽视学生的校外生活;教育者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外显言行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教师往往只采取批判或表扬的简单形式对学生的德行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行的潜在引导。以上都显示出了当前中学生活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这也是当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二)生活德育的内容较为空乏

当前,中学生活德育的内容较为空乏,这表现在:一些老师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生活德育,往往简单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而没有真正的理解生活德育的涵义;绝大部分中学生没有生活德育的认识,对生活德育并不知晓。教育者对于生活德育的概念往往只留于概念,缺乏深刻的、完整的认知。教育者在开展生活德育的时候往往只选取他们认为重要的,认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教学,却没有深入实际地对学生所关心的、所需要的问题进行了解,没有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作为其生活德育的素材进行道德教育。教育者空洞的、说教的、没有感染力的教育内容很难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习得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也就谈不上将习得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了。

(三)生活德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过去传统的德育形式是灌输说理,但是随着生活德育的兴起与发展,德育实践活动也日益增多。生活德育的开展形式也多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如学习雷锋月、学习洪战辉、学习延安精神、参观博物馆、参观革命纪念地等一系列学习型的活动,不可否认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型实践活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者有时候在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内在情感。在这些学习型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教育的方式,直接将这次活动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讲授的方式传输给学生,而没有深入具体的实际活动,没有很好的利用具体事件和示例对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引导,没有很好的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四)生活德育缺少道德联动

道德联动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道德互动,通常是指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合力。中学德育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的,而且也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而学生的生活又是包含多个方面的。当前,很多中学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合力,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生活德育的活动责任,生活德育没有具体的负责部门和相关领导;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整合也不是很理想,生活德育往往只有班主任和政治科任老师承担,而其他各科任老师则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将生活德育融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之中,也很少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也很少跟社会、家庭进行联接互动,学校在开展生活德育活动的时候,往往仅仅由学校组织牵头,由老师与学生进行参与,而很少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开展活动,也很少将学生的家长吸纳进活动当中,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更加生动的德育活动。

三、中学有效开展生活德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生活德育的重视,增强生活德育的有效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要义就是在使教育回到人的生活中来,把促进人的发展和生活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育人为本’”。[3]近年来,中学生活德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生活德育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生活德育理论的提出和现实的运用,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学德育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的价值追求。中学要充分认知到生活德育在整个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生活德育作为学校德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活德育上面下功夫、做文章。只有植根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中学不仅要重视生活德育,而且还要将生活德育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引导,也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一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新形式作为生活德育的有效平台,这些对于增强中学生活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生活德育的内容,使之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首先要使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对生活德育有一定的了解,明确什么是生活德育。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正确的选择生活德育的内容和素材,才能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和素材所传达的道德要求和标准。中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命教育、哲学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4]在中学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叫他们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哲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哲学作为爱智慧之学,正是在个人生活中,通过个人对智慧的追求,而使个人过上一种明辨的、富于德性的生活,以求得人生的幸福与完满。”[5]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哲学教育,使哲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相互交融,丰富生活德育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素质。在生活德育中渗透审美教育,这样更能够体现生活德育的吸引力,美育注重对学生情感激励、活动熏陶,贴近学生生活的美育将大大提高生活德育的艺术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使生活德育的内容更加有感染力,使学生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三)创新生活德育的形式,完善生活德育体系

现有的生活德育形式往往较为单一,以学习型的实践活动为主。但是光有学习型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不仅要组织学习型的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全面的拓展学生生活实践的范围和领域,如多多开展兴趣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服务性活动、艺术类活动等。通过参加兴趣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学习,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分享,通过对自己的爱好的培养和坚持,培养中学生持之以恒、相互帮助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如各种竞技比赛、运动会等,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要遵守比赛规则,培养他们公平、正义、勇敢、合作等道德品质;服务性的活动能够使学生走向社会,特别是各种义务服务活动,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指挥行人过马路、为敬老院的老人讲故事、为孤儿院的小朋友表演节目等都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类的活动,如学校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红歌比赛书法比赛等,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境界。

(四)建立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当前,中学开展的生活德育多为“封闭式”的,而没有与社会、家庭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社会、家庭这三个方面只有相互沟通联系、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一致的教育要求,形成共同的认知,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学生活德育的发展。在“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中,学校是开展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社会是开展生活德育的试验田,家庭是开展生活德育的助推器。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肩负着学生生活德育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学校可以多多利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将学生带出校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组织一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学校可以建立详细的家庭联系档案,准确具体地掌握学生家庭的情况,建立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机制,不仅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通过沟通和交流取得一致的目标,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生活德育活动之中,让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生活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无疑对当前中学生活德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20.

[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科教版,2008,(4):190-202.

[3]傅佩荣.生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5.

[4]刘季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5.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就学校应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年龄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成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出现失误和疏漏,容易形成学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这不但会对学生个人造成不幸,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从当前形势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作为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必须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1.德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独尊的现象。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服务于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出现错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现象,导致出现管教学的校领导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领导不管教学的问题,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错位。另外,日常教学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也需要加强磨合,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德育评估体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评估考核普遍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对学生的德育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评为“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则被评为“不合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仅看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进。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联系,建立各类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出发,通过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德育目的观的现代化转换.教学与管理[J],2005(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

想要更好的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有些具体的原则必须要去遵循。总的来说,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德育功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的教学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一些问题的,并且特别渴望体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当前的高中学生,他们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让他们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1]。

1.2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足够的尊重,尊重高中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切入点,例如从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出发,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中,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16岁至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方案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开展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接受和理解[2]。

2.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2.1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对于深化高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用恰当并且合理的方式在高中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比较叛逆,如果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校园过度的进行宣扬,可能会使得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点一点的建立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配合,通过一些实例内容来对高中学生进行触动。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效的多[3]。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压力很容易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让高中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教会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卫生进行保护,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4]。

2.2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目前来看,高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又被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影响的阶段。这也造就了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在这种时候,老师还在用严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那么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对于自身未来的希望。另外,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中男学生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用吸烟喝酒来显示自己的独特,高中女学生喜欢穿前卫的衣服,喜欢化妆戴首饰,谈恋爱。这是高中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这种展示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并且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针对高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高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组织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正面的,教会他们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热情,那么就会相应的弱化那些肤浅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重新放在学习上。这才是高中校园深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5]。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学校教育新的要求,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个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文化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使得高中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燕.关于高中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实现的思考——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1,(30):21-21,29.

[2]熊媛媛.关于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32-32.

[3]缪明浩.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718-718.

[4]叶良英.从道德逻辑预设的冲突中分析高中德育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4,(10):151-152.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创新

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使传统的德育工作暴露出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在无形中引发了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是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加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二是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较快,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反映在部分学生身上即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很多学生不是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主要价值,而是比家长职务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差,认为有钱、有地位就有价值,金钱至上也成为一些中学生的人生信条。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将会侵蚀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中学德育的效果。

2.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l)德育内容陈旧或要求过高。长期以来,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中存在着多年一贯制,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的现象,有的内容是沿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令学生信服;有的则要求过高,如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确实很新,也很重要,但如不贴近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接受是很难的。

(2)德育方法单一。在大学人学不能取消以分数为标准的条件下,学校为了照顾语、数、英等科目,德育课的时间有限,不能走向社会,而只能在课堂里完成,故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3)德育考核标准存在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能以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的,相应的学校的德育也不能像其他文化课那样凭一张考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但目前中学重课堂考试分数轻完整的日常思想和行为的评价、重定性轻定量、重静态轻动态评定、重教师评定轻学生自我评定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强化的德育工作目标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差别也很大,因此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目标并为之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

1―2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为: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逐步教给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首先,要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不喜欢教师仍把他们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及生理发展的特点而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

其次,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心理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不盲目听信权威,厌恶别人(包括教师)对他们指手划脚,愿意自己思考和探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教育者,在德育中应该注意避免以“先知者”、“长者”的角色去命令他们,而应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

第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充分挖掘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潜力,通过一系列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要注意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起调节控制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个体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往往“知情脱离”、“知行不一”。因此,德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弥补其薄弱环节,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第五,强化隐性教育。隐性教育避免显性的灌输,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学校德育中应强化隐性教育这一途径。

总之,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从细节抓起,小处落实,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德育成效,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位、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1]庞冬越.完善现行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大学时代.2006(08)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

1.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言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初中语言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言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初中语言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语言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

3.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初中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的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

这些都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解决。

二、加强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策略

1.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利用语文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培训,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培训,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等手段,鼓励语文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最后,要从整体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水平,鼓励教师自学,或者参加培训班、进修班等,从整体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3.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获取德育教育“活水”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语文氛围和思想品德的“活水圣地”之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5.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应注重“活动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从语文活动的目的任务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以实现。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手抄报,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6篇

关键词:中学 班主任 德育教育 策略

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这给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中学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考验。中学德育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应该使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学班主任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全面推进中学德育教育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中学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是学校办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其重要性具体来说,从如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德育教育是中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中学人才培养基本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学生智商很高,但品质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身上的创造力今后有可能演化成对社会的巨破坏力。因此,教育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必须将德育教育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汽车,中学德育教育是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之举。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渐摆脱童年时段走向独立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方向。 班主任是中学生生活 、学习方面主要的 、最直接的领导者和引导者,以正确的 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此外,中学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学德育教育承载着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的艰巨任务。因此,对中学德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使中学生成为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结合笔者本人班主任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德育理念应该站在新的高度,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德育教育。本人在班主任实践中体会到,加强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的体验。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学生是德育主体,德育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并通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促进德育教育的贯彻,达到教育的效果。

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一方面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组织他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学生心理生理需要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指导功能,更多的依靠学生自己,重视养成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

(二)营造适合德育教育开展的环境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除了转变德育理念以外,也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课堂和学校内部环境,营造适合德育教育的氛围,如通过班干部的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进行。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总是受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小环境,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要特别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三)丰富德育教育开展的方法和内容

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随时代的发展做调整和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书本、课堂和口头上,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在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班主任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荣誉感,如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有目的地设计模拟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的场景,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主体验、现身说法等情景教学,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老师还可进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德育教育的熏陶,让德育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体现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中学班主任在德育的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班主任的行为方法影响到各种德育活动的展开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中学班主任应该从树立理念、营造氛围、优化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孝. 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J]. 科技资讯 2005年26期

[2] 牛世俊. 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J]. 学周刊 2011年20期

第7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杜会的需要还是从中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班主任应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5.集体主义观念。不少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前途和利益;只强调别人、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有本事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协作。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常常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市场经济观念。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就要进行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税收常识、债券、股票、股份制常识等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

7.新观念。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科技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固步自封肯定要落伍,因循守旧肯定要碰壁。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在明天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开拓创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自强自立观念。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强自立的观念。当今的许多中学生既未经受动乱年月的煎熬,又未经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家长过多的关心爱护,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一遇挫折便消极悲观。自卑起来,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强化中学生的自强自立观念,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克服自卑感,做生活的强者。

9.时间观念。这是早已有之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的观念,在当今的班主任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现在不少中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消耗于武侠小说、游戏机之中,这是一种表现。另一突出表现则是学习中打消耗战、疲劳战,用大量的时间投入,获取很低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可惜的。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问题 ;对策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2]贾文武.从大学生犯罪引起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02).

第9篇

【摘 要】一个学校的办学必须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一个学校的最基层——班级,其管理当然也必须求得德育为先导,德育是一切管理的灵魂所在。对于初中班级的管理,人们都在探究其最佳途径。

关键词 科学引导;创新管理;策略思考

班级管理不但需要热情,而且需要艺术,更需要艺术层面上的科学。作为初中学生的班级管理其难度应当大于小学,主要因为现代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诸多特征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麻烦。班级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思考和探索,艺术而又科学的管理办法总会大于其管理层面上的困难。笔者担任初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感到科学引导学生去进行德育活动是创新班级管理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创新班级管理需牢固树立德育活动理念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这样谆谆告诫我们:“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先生的话语对我们的启迪意义应当说是非常之深刻的,虽然我们所管理教育的对象已不是孩童,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仍然还需要已一定的活动去引领,只有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我们还记得在一个道德广告里,“妈妈,今天我帮你来洗脚。”一个四五岁的孩童,当时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举动,就是平时受妈妈替年迈的奶奶洗脚的行为感染,而产生一定的道德需求。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去肯定,如果那小女孩平时所受到的是野蛮行为的影响,心灵深处打下的是待人粗鲁的烙印。那孩子要想形成行为的美好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由此而知,即使是初中学生,对他们实施管理也还完全需要活动甚至是一些颇有趣味的游戏活动来取代那些空洞的说教。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坚持做到,凡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理想的道德行为,凡窥视到学生的不理想行为,凡看到学生不去履行作为班级学生所必须履行的职责行为,都力避去空洞说教些大道理,而是赖于一定活动的开展。平时的的班级管理,我们总发现初中学生有求于人的都比较多,而感恩和帮助人的总不是那么爽快和乐意的。平时的班级管理也比较有意思地让我看到,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说大道理也没有少讲,可就是不凑效,而同学们也完全知道感恩于人、帮助他人的一些道理,可行为与语言、外表与内心则完全是两样。因此笔者则利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既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一些为人之道理,也让学生的内心形成了一定的认知,比较有意义地减少了一定意义上的德育两面人的现象。

二、开展德育活动需坚决秉承德育体验理念

我们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江苏省一年的高考阅卷,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作文,被阅卷组长打捞出来,由最初的36分判为后来的54分。为何将该考生的作文判以了如此的高分?当时的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没有从其辞藻上考虑,而是对考生能够怀有一颗感恩一个普通农民父亲的崇高境界去思考,考生笔下的父亲没有惊人的业绩,只是一个挥汗如雨地割麦子的父亲;考生笔下的父亲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只有要求考生认真复习,争取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跳出农家之门,简单、平实甚至完全可以说是狭隘。最为关键的是考生在和父亲一同割麦的情景中感悟到自己父亲的伟大,生产高考结束要和父亲一起感受炎热的理念。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样的问题:初中班级管理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怀有较为高尚的心灵,并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道德情操。如果不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体验,恐怕教育的效果也是比较有限的。朱永新教授不也这样说过吗:“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就得让学生体验到健康的生活,学生体验不到健康的生活是很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因此,平时的班级管理我们必须做这样的思考,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再紧,让学生去开展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不能丢;初中学生接受德育的渠道已是比较丰富,但作为教师学生精神世界丰富活动真实体验不能忘。笔者在教学一个初三年级时,就让学生去开展了一个《老师,我们即将分别》的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了所有的任课老师,活动时让一个个学生去表达即将走上人生新干线的内心,学生的表达令在场的老师激动,令在场的老师佩服,因为一个个孩子所表达的话语起点高,也看得远;一个个孩子充满着感恩之情,洋溢着努力奋斗,创造美好人生之心。

三、引导德育活动需深刻思考德育时代旋律

原南通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严清先生在为《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导引》出版的题词时说:“激活理念,感动心灵,让活动化德育课程锻炼学生的行为之犁,去耕耘七彩人生。”让学生去践行德育活动,实现未来人生充满七彩光辉,就需要我们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活动与新时代旋律合拍。尤其是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扬弃必须分明,紧跟时代精神又不失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又必须考虑民族精神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这样的活动开展将会完全有效地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更利于学生跟上时代脉搏,唱响符合新时代旋律的凯歌。因此,在平时班级管理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尤其注意主题的设计有效地融入新时代的精神,有效地融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奇葩。譬如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也应当是当今改革开放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则应当成为我们班级管理所开展活动的永恒话题。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字研究水平,因此在《国家兴亡,我们有责》的活动中,笔者想让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的“华”之含义,学生便发现“华”者“草木欣欣华美”之意也,然后启发学生去思考,古人在国家形成之时为什么就取“华”来作为我们的国名,这充分说明了什么?学生便很快地意识到爱国之心古人有之,今人有之,我们的未来则更要有之。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去明确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呢?这就需要让学生去发现我们中华民族腾飞发展的主旋律所在。譬如让学生去了解我们当今社会形态对整个国民的无比优越性,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民族辉煌的优越性,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腾飞所发挥的其他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便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我们初中学生热爱祖国最起码的体现就是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现在就必须去勤奋学习,练就本领为祖国未来的辉煌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樊志瑾.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导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1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3

第10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面貌还是以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主流的。但在新旧体制、观念、道德不断撞击、混杂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分辨不明,常常因此表现出一些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及趋势。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虽然近些年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学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看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地位不高。许多学校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淡化了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考核,使中学德育陷入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日益变差,缺乏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的认同感。二是中学德育内容、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设置大而空、内容枯燥,缺乏切实性。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内容下的德育活动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理解它,并不能从内心认同它,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单调的、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导致教育成效不佳。三是中学教育外部环境纷繁复杂,给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国内外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和网络向学生们传播大量的复杂信息,而中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加上他们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求刺激,极易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丧。

二、中学德育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是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学术派别,居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儒家思想,吴光先生在《21世纪的儒家思想定位》一文中有如下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世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之核心部分的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并由历代大儒学家丰富和完善的,是以“仁”为本的东方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指的是儒家学者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等的总称,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古就是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干,它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优秀的儒家思想为当今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心怀国家、兼济天下。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精神逐渐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可以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第二,刚毅自强,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儒家思想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此,在中学生中必须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着力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第三,仁者爱人,注重礼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仁爱思想由血缘亲情而生;二是“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将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仁爱”思想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就是表里如一,坚持原则,不掩过失。对于“信”,扬雄把它解释为“不食其言”(《法言•重黎》)。“义利观”更是儒家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所谓的“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利”,即指功利、私利。“见得思义”,指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突现出来,指导中学生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特别是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外,还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教导中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忠恕宽惠的人,为中学生形成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中学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启发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许多德育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这有悖于教学规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其道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思想品德。其三,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四,注重实践。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也证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的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从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主动关心他人、家庭和社会,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其五“,三位一体”。中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发与利用儒家思想的德育资源过程中,要努力把这三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孝悌、慈爱、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等儒家伦理观念都通过家庭的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中学生的。社区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所,在社区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对中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新闻广播、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以优秀的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第11篇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优势所在

1.促使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就中学德育目标来说,很多地方和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是一样的,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面都有非常直接或者间接的呈现。正是这样,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中学的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强化,这无疑会有利于中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的目标。

2.充实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里大多都会体现中学德育的内容,而且更加具体、直观。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科书里还会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是会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因而,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当前的中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中学德育手段。正因为这样,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助于不断充实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3.更好发挥品德教育的作用

针对整个状况而言,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不重视,这会使他们无法意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意义,更不能有意识地发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单纯传授知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现在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科书里适合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有效地发挥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3)教师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比较简单,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重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以上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发挥。而面对上述情况时,唯有增强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重视发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的功能,才能够有效地解决。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及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先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渗透到每门学科的知识里面,只有这样才会让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

1.认真寻找教材里的德育渗透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是课堂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科书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因素。中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要有渗透的资源,教师健康的人格就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在每堂课都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如在语文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更感受到文章所带来美,从而激起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和美丽的家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热心地帮助别人,关心爱护别人,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这样,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再浮于表层之上,每一堂课都达能到预设的目标。想要更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制定的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必须要努力研究教材,不断深入挖掘德育方面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2.增强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行为中发生作用,乃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并且能够深刻地触动学生内心,使中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落实位,不能浅尝辄止,只做一点表面的文章。如引用著名的先进人物以及事迹,让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也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邀请革命先辈到班级为同学们讲一讲革命传统。与此同时,教师更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教重于言教,要时刻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接受正面的积极引导。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水平

(1)充分利用好常规思想政治培训,逐步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培训,努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的水平。

(2)充分利用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培训,积极鼓励中学语文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促进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12篇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是关系到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工程。在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小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目前中学生在理想情操、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和政治方向方面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地方,许多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日趋滑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文明程度的体系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决定性影响。面对日益滑坡的思想道德危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呢?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克服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估制度,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升学率高不代表教育质量高,考高分不等于就是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应在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基础上,看其能否担任一定的工作,并做出突出的贡献。评价教学质量应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把德育工作提上日程。从爱家乡、爱劳动教育开始,逐步深化“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政治素质的培养。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和政治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为此,必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按《规范》要求,从“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等六个方面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必须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着手,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必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帮助广大教师学法、懂法、守法。通过加强师德教育,正校风、学风,为德育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注入活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加紧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国情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为主题,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以此为舆论导向,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对学生加强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守法自觉性,让同学们了解到自己承担着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4)对中学生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如“演讲活动”“歌咏比赛”“征文活动”等。同时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同学们广泛的兴趣,帮助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在良好校风、学风的熏陶下,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

第四,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水平。学校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把学校教育融入社会,把家庭、社会教育请进学校来。使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构筑家庭、社会、学校工作的“立交桥”,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使家庭、学校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具体化,让学生自己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加强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党政府部门、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开展德育工作,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精神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