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建设,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小学教育基本围绕教育大纲,重点突出课本知识内容,学生在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学习中奔波,而德育建设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没有多少实际性的活动开展。这种长期不重视德育建设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认可,而逐渐自暴自弃,生活和学习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容易养成很多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由于学校的德育建设基础薄弱,虽然每周都有固定的德育课和思想品德课,但是往往拘泥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与生活和学习进行沟通和联系,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老师由于不能很好地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课堂很枯燥。其他课程的老师虽然也有德育教育的工作安排,但是往往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目前小学德育建设较为薄弱,德育建设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1.积极发挥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作用
小学德育建设离不开学校的重点关注和积极发挥,学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发展理念,重点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积极按照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各个年级的年龄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宣传教育途径,通过学校的广播教育和板报宣传,以及少先队活动,进行积极的德育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对于学校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应该积极地利用少先队的示范作用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推广活动,通过开展少先队公益和社会活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推广。例如,开展“学雷锋”小组走进学校和社会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走进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去公园和街道参加义务劳动。这些正能量的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2.推进文明素质行为教育和感恩教育
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明素养方面的教育,目前学生的家庭环境比较好,独生子女比例很高,很多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因此,很多孩子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不懂得谦让的美好品德,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和同学的交流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家庭德育建设方面的重要缺失,它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通过家长在家庭的悉心引导和老师在学校的重点教育,不断地提高孩子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智商和认识在不断进步,相反在文明道德礼仪方面却在退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必须要深刻反思以往轻视德育教育所带来的苦果,加强德育教育的建设。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在各种学校活动和学习活动中,正确看待道德素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责任人,必须要发挥其对社会接班人的培养作用,探寻和发展适合学校教育的德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认识和理解,真正地为孩子们的德育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干桂奇 单位: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心学校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我们常常说“以德为邻”,就是来时刻提醒自己注重品德修养及对道德的渴求。可见,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德育永远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会比较被动地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小学生的德育就成为其他教学活动围绕的中心。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对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今天,德育则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小学班主任作为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在加强德育方面应该更加努力,为小学生跨出人生第一步做好充分准备。
二、小学生班主任在现阶段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班主任由于对教学业绩太过关注,从而对德育造成了一定的忽视。随着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家长也加大了对孩子成绩的要求。正因如此,在无形当中就加大了班主任的压力,从而导致在教学方面比较花心思,使学生努力学习刻板的知识,考取更为满意的成绩,类似的注重教学的错误思想,造成班主任有意无意地忽略德育。
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较为缺乏,无法对德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随着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生疏,再加上小学生接纳他人及行为的能力相对较低,自控力差,但自尊心强,并且对教师的天生排斥,从而对班主任会有意地疏远和逃避,造成对德育的开展产生了阻碍。
三、小学班主任怎样做好德育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方面应该怎么做和怎么做好,根据笔者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小学班主任应提升自身的修养
我们通常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接触最多及时间最久的人就是小学班主任,因为小孩天生模仿能力强,所以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模仿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所以,要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首先应让小学班主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和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产生良好的影响,并且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2.尝试建立健全德育规范
每个时期都有相对应的德育教育体制。小学班主任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努力探寻新方法,建立相对健全的德育规章制度,并且更加完善相对应的量化考核制度。在保留严格管理的旧理念的同时,加入人性化的思想引导,使学生能够调动积极性来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德育方面小学生班主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导师,因此,更需要严于律己,敢于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影响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实施《哈尔滨教育发展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化落实,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构筑我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树立2~3所小学德育工作特色试点学校,推动全区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文明校达标率100%,文明班达标率95%,文明生达标率95%以上。三年内全区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
3、控辍率不能突破目标,辍学率城市小学在1%以下,农村小学在2%以下。
4、违法犯罪率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
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各学校一定要针
对学校校情,结合学生实情,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将是我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开展“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校要以创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抓出实效。本年度德育办以此为重点,树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进试点学校,从而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区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使我区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网络管理促提高,资源共享,互学共进。
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新时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标准高,上档次。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形成我区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创建的德育工作网页要充分展现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从而使全区德育工作资源共享,达到彼此互学共进的良好态势。
3、要进一步做好我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工作,在此之上,不断创新完善。
(二)重点工作
1、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为主题,深化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
首先,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抓好落实,要把此项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抓出实效。
其次,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设与“小公民”即(五小)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有本校教育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各校要制定活动方案),力求实效,不走过场,使此项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本年度区德育办要以此为主题召开现场会。
第三,结合“形象工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三文明”达标活动。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来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各校要加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实效性。
2、以德育为灵魂,以“形象建设”工程活动为契机,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区德育工作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要将师德建设工作与“形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第二,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在继续开展“正师风、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三心、两爱”等师德教育活动基础上,通过倡议“五不准”,各校要广泛开展以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不记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评议,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加强研究探讨,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我们将在1—2所学校进行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下半年逐步推开。
四、常规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点,努力创新的德育工作基础上,继续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以“激励永远”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影片观映、国防知识教育、“五导”活动及“长大的我把爱心回报社会”等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功能。
3、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加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力度。
4、以“两法”为教育重点,开展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控制学生违法犯罪。
5、组织开展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学生读书参与率达100%,各校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加大学校控辍工作力度,严把控辍率,决不突破目标。
7、重视并加大学校环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1.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多数学校可以按照其实际情况展开道德教育活动,同时在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与国家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始终停留在成绩上,明显忽视了德育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非常深,一些地区为了学生可以考入重点初中,为学生留了大量的课业负担,教师和学校领导均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其次,当前德育教育手段十分单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得到衔接,因为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教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加上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少,无法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断层,这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非常不利。
2.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挑战
当前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联系,实际上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充分关注德育教育工作,有效衔接家庭与学校的同时,找到培养创新人才与小学德育教育二者的契合点。从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1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内容改革
从理论上来说,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及品等方面教育的结合,还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范畴之中。随着近年来现代教学手段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抓起,而德育教育在小学的实施正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德育教育应秉承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职责,使学生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准,这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2在生活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该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更加容易被接受。传统教育都是以课堂为主,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实际上生活会对人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每个人的道德素质也会受到生活的影响,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冲突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因为生活实践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最终形成个体道德。因此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2.3德育目标应贴近生活
人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其目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轨迹相接轨,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真实感,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同样的,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就可以切实看到教学目标,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该目标,体会到这个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德育教育本质的还原不是教学任务,但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因此德育教育中应该秉承这种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富意义。
2.4及时转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通常利用“大满贯”的方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自然不高。实际上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祖国妈妈,我爱您》教学中,笔者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讲了一些小典故,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课堂之中每个小组都要经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经过一番探讨与分析之后,老师针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出来,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深入落实,同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过程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最终以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者:张梅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赐平,杨小玲.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4,02:5-7.
[2]马文敏.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10-11.
摘要: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主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方法
【分类号】G623.2
引言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更是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想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小学一点一滴教育、培养。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任务。本文会重点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阐述。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的小学领导和教师都认为语文和数学才是教学的重点,对于道德教育很少提起重视,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另外,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挖掘出来,小学生只依靠自身的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1.2德育教学对自身的发展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培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我们经常在小学板报上看见这样一句话“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这充分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提醒学生和教师要重视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要的。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进行了反复实践后才进行的教材编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专家会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的过程。
2.2利用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故事化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德育力量:小学阶段学生教育应注重对于学生心智的保护,因此在开展语文德育教育时,应注重运用客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知识讲解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模仿动物世界故事,与学生共同探索人性卑鄙浅陋的一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运用美德不断指引他们今后学习的道路,并教育学生用更加理智的头脑解决问题。
2.3在情境创设中渗选德育教育
教学中很据教学内容运用图画、影像、音乐、语言描述等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的主观情感产生反应,有助于学生创建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对于德育教育渗透有很大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与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课文《拉萨古城》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拉萨古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其次使用幻灯片的方式对拉萨古城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形象展示,让学生感受特色的藏族民族、大昭寺及五彩经幅飘扬的景象,这种教学方式是对课文中心词句的一种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欣赏美好事物的情感。
2.4从阅读教学中渗选德育教育
小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思想觉悟高的读物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推荐读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德育观念,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5作文是书写学生情感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通过写作文的方式,展现真实的自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加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
2.6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小W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要将语文联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语文课堂中进行道德知识的渗透,在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进行德育活动的延伸。比如可以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将语文和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活动的主题和精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手段,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利用故事进行德育教育,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教育,从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为提升学生品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5:8.
[2]陈月平.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新课程(上),2015,08:14.
[3]李亚萍.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9:6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夯实 小学 德育教育 基础
对于德育教育工作来讲,其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例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质教育等。品德与社会科目是一项基于学生社会生活前提下,推动学生养成优良品行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学科肩负着德育教学的任务,作为任课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大教学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简要针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学生德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结合教材 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依据课本生搬硬套的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性的进行背诵,很容易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降低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的授课老师,需要结合科目的自身特点,将德育的内容隐藏在知识的训练及教学中,从而让科目的生活性、综合性及德育教学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实现德育教学同知识讲解水融,潜移默化的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收到思想方面的教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不可以生硬的把德育教学附着在课程内容上,而需要自然的进行渗透,从而发挥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家门前新事多”课程时,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将社会发展的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增长学生们的见识,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对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讲,其是小学中高年级所增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教材的编订内容主要是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质。人们在发展品德期间都具备一定的顺序,整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特性。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授课老师,需要将德育的内容包含在知识点中,依据学生们的年龄等特性,遵照不同年级学生们的品德发展程度及教育阶段,合理选择德育的内容,组织德育的活动,并且确定德育的教学重点,进而全面体现出德育教学的科学化。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解“诚信、孝道”等内容,针对五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解“团结、合作”等内容,针对六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解一些“科学、社会”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三、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现今,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期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及针对性相对较弱,主要体现为学生们的品德养成脱离了真实生活,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完全将品德内容由学生们的生活里分离出来,仅当做一门知识进行教学。其实,品德与社会课程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教师教学期间需要关注德育的时效性,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情境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取正确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文明大家谈”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各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多采用肯定、鼓励、表扬的话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化风采”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要求其他班级的学生或者老师进行参观,从而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利用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直观的感悟到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身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把握学科特点 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讲,其是一门具备较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师唯有掌握课程的特点及性质,全面渗透德育教学思想,才可以更加全面的发挥学科的优势。在教学期间,老师需要紧紧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性”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德育渗透的生活性。例如:在讲解“全家福”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友、长辈等教育自己的实例,从中感悟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体会成员间的情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家庭存在密切的关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再例如:教师在讲解“贴春联”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讲述以下自身家乡的民俗、习惯,从中体会浓厚的春节气息,利用对自身家乡民俗的深刻认知,调动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
另外,德育的教学不仅需要同知识讲解、能力培养内容密切结合,同时还需要找寻其同学生精神方面的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面对现今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局面,学生的成长及教育观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以自身为中心、耐挫折能力较弱、不愿意吃苦、自理水平较低。同时,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从而使学生集体意识、道德意识、节俭意识相对薄弱。针对此情况,就需要老师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品行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遇到困难的时候”课程时,就可以针对现今学生耐挫折能力较弱的特点进行训练,为学生创建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勇于奋斗,坚持不懈,从而收获成功,并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小技巧,增强学生们的适应性,从而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期间,渗透德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德育教育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利用多种教学措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谢玉印.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点滴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11(17).
针对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德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明确这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些实效性的德育实施措施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德育;实效性;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相关德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德育的实效性开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学校要重视德育的实施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个指挥棒而实施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采用那种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似乎只要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就视为实现了教学的目标,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合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这是一个普遍被教育界接受的教育观点,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一些小学却忽视了德育,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非常明显,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德育实施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传统的德育活动开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就要求学校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切实将德育摆在首要的位置,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以高效的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这是实现小学德育高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要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能否有效实施。应该看到,现阶段小学教师的德育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开展小学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对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小学生德育的实施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面对这些挑战提出一些实效性的解决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王红忠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关键词 日本小学;道德时间;德育课程
作者简介 王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田艳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道德时间,即日本的德育课程,是贯穿于日本中小学教育的非学科性课程。20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层面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以校园暴力、不登校、学习欲望低下、考试竞争和欺辱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荒废现象愈演愈烈,价值观严重向自我倾斜,社会上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1][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小学德育课程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充实心灵教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课程形态。目前,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本文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时期的日本小学道德时间,梳理其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变革,分析其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特点,希望从中寻找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日本小学“道德时间”
课程目标、内容的调整
我国对于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研究集中于2000年以后。王丽荣、曹能秀、王凌、李春香等人的研究从道德时间的目标、内容、指导方针以及指导方案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当代日本小学和初中的道德时间,阐述了日本小学低、中、高年级的重点内容,解读了日本小学道德时间中教师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小学道德时间的计划制定等,基本反映出日本小学道德时间重构与变革的基本历程。[3][4][5][6]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日本在1998年修订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总则部分阐述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在于依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之根本精神,为培养将尊重人的精神与对生命的敬畏之念运用于家庭、学校及其他具体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心灵,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与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并具有开拓未来的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7]与以往德育目标相比,新增“丰富的心灵”和“开拓未来”的表述,这主要是基于重视培养每个儿童丰富的心灵和面向未来开拓人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考虑。
《要领》对学校德育课的规定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要领》第三章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道德时间里,在和各学科、特别活动及综合时间的德育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发展性的指导,使学生加深对道德的价值、人的生活方式的认识,培养学生道德的实践能力。”此次调整新增加了“加深道德价值的自觉”,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德育课在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中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的特质,即让学生学习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以生存方式为基础的道德价值,自觉养成道德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
20世纪80年代,即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展开的时期。日本文部省(现已改为“文部科学省”)基于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的精神和建议,对德育课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重点化的重构与变革。
一是道德内容的系统化。为了明确内容的整体构成及相互间的关联性与发展性,道德时间的教学内容按照有关自己自身的内容,关于他人关系的内容,关于大自然和崇高事物关系的内容和有关与集团、社会关系的内容等四个视点进行分类和整理。这四个视点分别把自己放在与自身的关系中、与他人的关系中、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和与社会的关系中看待,以谋求形成理想的自我、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地关系以及立足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自觉。[8]
二是道德内容的重点化。《要领》根据学生的生活技术掌握程度和发展阶段、认识道德价值的能力程度和社会认识的广度等发展特点,把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中年级(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和高年级(第五学年和第六学年)三个阶段,系统而有重点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在低年级,强调让儿童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自觉地遵守基本的道德价值;在中年级,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形成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并能够自觉遵守;在高年级,让儿童则更加注重增强自律性、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在获得道德价值的同时,能够谋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9]
于1998年出版、2004年修订的现行《要领》继续按照四个视点对道德时间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根据学年阶段进行有重点的安排,但在内容上有所调整。在小学低年级,为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德育的一体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新增“热爱家乡的文化和生活”;为强化儿童对于善恶最基本的判断,新增“区分好与坏”;为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存喜悦,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价值,新增“对生活在这个世界感到喜悦”;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建立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新增“知晓对家庭有用的喜悦”。在小学中年级,为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日本文化和传统的儿童,同时也基于日本今后国际化趋势的考虑,新增“关心外国的人民和文化”。在小学高年级,为使学生增强明确的学习意识,顺利地与初中教育衔接的考虑,新增“热爱真理”方面的内容。
二、日本小学“道德时间”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朱炜等从道德时间课程设计实施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运用实例,对小学道德时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10]
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德育课之中,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享快乐的课堂氛围,日本小学针对道德时间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目前,日本小学德育课教学方式既有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子,如交谈、小组讨论、教师解说、道德资料的运用、提问和板书等,又有现代教学方式的元素,如角色扮演、道德笔记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一)“学年别发展表”展现主题渐进式教育
新版《大家一起思考的道德·教师指导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指导用书》)编有小学六年主题构成一览表和内容项目的“学年别发展表”。这些表格不仅指明了日本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且这些目标和主题随年级的升高不断深化,并具有十分明确的衔接和恰当的过渡。比如教学主题“友情”在低年级表述为“友情”,到中年级扩充为“信赖和友情”,在高年级又扩充为“信赖、友情、男女的协力”。虽然“友情”这一教学主题在每个年级阶段的表述不同,但本质内容却是相同的,通过内容项目的“学年别发展表”更加清楚地展现了关于“友情”主题的渐进式教育。
(二)反复和深化道德主题
日本小学的德育课本并不按照主题来编排课程单元,而是采用反复影响、层层深化的形式,将同一主题的课文分别安排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以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德育课本为例,体现“进取、勇气”的课文分别为第6课、第14课和第19课;体现主题“友情”的课文分别有第1课、第8课和第17课;体现主题“生命尊重”的课文分别为第12课和第28课;体现主题“公共心·规则的尊重”的课文分别为第10课和第24课。
(三)教学内容材料生活化气息浓厚
日本小学德育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或教学材料来源于日本的中小学生。这些故事或是他们亲身经历,或是他们所见所闻,这样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此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故事更能促使同龄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得德育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更加深远。《教师指导用书》中的小问题,以插叙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产生更多的有效互动,易于使学生养成勤思善想的习惯,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于自身行为、他人行为甚至是社会行为的思考。[11]
(四)“角色扮演”强化道德实践与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日本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聆听和思考,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去“生活”。“角色扮演”作为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主要特色之一,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将德育课本和材料中的情节由学生再现到“舞台”上,按既定的剧情演出;二是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面对的是道德两难处境时,他可以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障碍悬置起来,通过表演的形式自发地做出判断和解决。
由此可见,日本小学道德课程注重渗透式的隐性教育,不仅通过显性的教育传授给学生道德规范和理念,更重要的通过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些道德规范和理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
(五)“道德笔记”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内化
“道德笔记”作为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另一特色,是学生对德育内容反思和内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求学生围绕“道德时间”的核心主题或学习心得进行个体化和深度化的“道德写作”。道德笔记主要写入自己对于在“道德时间”中呈现的道德价值的思考和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对道德课本或资料中主人公行为的评价或总结。“道德笔记”的设计,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元认知学习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
三、有益的启示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在为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难度。然而,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首先,政府部门的重视极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开展情况,主动发现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只有政府部门在真正意义上重视了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以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优化小学德育课教学,我国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拥有强大的后盾和持久的动力。
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应借鉴日本小学德育时间内容的反复性、链接性和层次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道德内容,有步骤、分阶段地深化学生对道德内容的理解,逐步改变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内容有些凌乱、缺乏条理的现状,以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
再次,内容上要注重生活化和个性化。我国小学德育内容应朝着现实化而非理想化的方向改进,应当有利于学生个人和集体生活乃至将来的社会生活。借鉴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先进理念,用个性化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最后,强调主体性,注重道德实践。日本小学道德时间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渗透式的隐性教育,而我们的德育课教学,更多地强调系统的观念灌输,而忽略了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道德接受的心理特点,压抑了学生道德的创造性冲动,弱化了学生道德体验的权利,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应当从灌输式教学逐步转化为渗透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体验道德伦理和规范,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8][9]饶从满.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351-404.
[2]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12:232-271.
[3]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5):42-48.
[4]曹能秀.当代日本小学和初中的道德时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220-224.
[5]曹能秀,王凌.当前日本小学的道德时间[J].外国教育研究,2003(2):47-51.
[6]李春香.窥探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71-73.
关键词:德育;自治模式;行规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4-0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将道德作为做人的根本,十分看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一生都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却过多的看重知识教育,而没有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如何改变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现状,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可以给我们良好的启示。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对小学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度,积极的道德思想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世纪的中国,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发展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较高的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当前,一些小学生在道德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也表明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缺失。而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恰好符合了当前小学生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情。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小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创新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1.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传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要形成具有生活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小学应该提出有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和谐校园,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勤奋好学、乐学善思的良好品质。另外,创新德育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减负增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学校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将教师培养成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小学德育教育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主线,就是要求小学生要“学陶师陶”,并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纲领。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代人,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影响也十分深刻。我们必须不断的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将学校建设成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阵地,深刻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用爱心教育学生,让学生用心做人。努力把学校建成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天地。时代在不断发展,学校也要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历史的传承和教育的变革,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师德建设、学生行为规范建设,不断思考、创新学校德育自治模式,不断的开展文明礼仪和品行规范教育,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2.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行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点,我们要依托德育大平台,努力强化学校德育功效,坚持创新实践的办学理念,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行规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行规培养,要创新德育管理,构建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成立以校长(书记)为中心,分管副校长、德育教导、辅导员、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共同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努力探讨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确定德育教育阶段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小组成员必须要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德育小组、年级组要将学校的德育中心工作思想积极转换成行规教育,主动做好行规教育的各项工作,在全校营造德育氛围,让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要“求真、求实、自主、自立”。要想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就需要健全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建设行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工作职责机制,规定德育工作小组的育德育人职责,完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通过行为规范评比制度、教职工德育考核条例来保障行规教育健康有序的执行。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说,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管理工作:一是要明确德育室的职责,德育室要认真督促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认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训的执行情况。二是要重点抓课堂主渠道的实践和渗透,认真落实行规教育。三是要对学生的日常行规进行督查考评。通过分层、自主的管理方式落实学校的总体部署工作要求,推动行规养成教育。
3.建设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质教师队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认真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教育,建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从根源上加强行规教育。学校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讨论班级行规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强班主任的育人育德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以人性化、制度化的措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应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的理念,联合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问卷反馈的形式,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见,并积极反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以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学校要努力吸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陶学思想精华,并灵活运用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发展主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展行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德育教育。将“构筑和谐校园、创建温馨班级、培育自主真人”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线,一方面建设高尚的师德师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学校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课堂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来促使他们养成文明行规礼仪。但是,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分年级设立德育实践目标:一、二年级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三、四年级注重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五年级注重实践自立能力锻炼。学校要通过常规教育、四节二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在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上形成完善的层级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德育及行规教育的能够有序开展。
学校要在德育和行规教育工作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全新的行规培养平台,联动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通过这一载体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承和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不断深化德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成长环境,重点培育具有学陶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87.
[3]张伟.试论道德知性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并思考目前我国中小学现存的道德教育问题是提升我国整体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作几点思考,以求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传承道德文明,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如今,我国的教育方针依旧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过,处于重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似乎并不令人拍手称赞。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所表露的矛盾更为突出,不容小觑。
一、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德育工作者角色上的矛盾
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除思想政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校内工作者,有意识到自身的德育职责并充当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然而,其德育素养参差不齐,彼此之间也很少有相应的德育问题沟通,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施加着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这样便很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其道德阶段的提升。另一方面,上述除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外的其他学校工作者并不把德育作为自己的“份内事”,从而很容易忽视自身在学校工作中所表现的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从而,这种被忽视的道德影响便成为了原本就处于道德认知低水平的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无形阻力。
(二)德育的理论内容泛化
中小学生的相关德育课程中,理论“占半边天”。在这里,笔者想表达两层含义。一方面,德育教师所传达的道德理论内容较多,而以实践的形式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较少。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道德表现,教师也很少作出评价或给予指导。“一切向分数看齐”是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偏理论,带有较明显的政治倾向,缺少道德教育的本真生动性,不贴切生活现实,德育内容生硬刻板。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热情。以上两个方面都阻碍着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滞后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点对象。但在中小学里,其评价体系很单一,并不完善。受我国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学更多地是关注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并没有专门教务人员做跟踪调查并做出道德评判,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道德内容是否内化到学生的德行中去,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无从把握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对德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相当不利。
二、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澄清
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程中,并无明确规定德育只是其直接任课老师的职责。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提出了对其他学科的德育要求。因而德育并非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老师的“特权”,笔者认为所有中小学的校内工作者都是道德的影响者,都在无形中对中小学生起着道德方面的示范作用。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以大量的实验材料突出强调人类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实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①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把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具体到某个教职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者的完善品格是书本及任何奖罚制度所不可比拟的力量。任何教育者都有责任对学生加以优秀的品格影响。从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在德育理论中容纳实践价值
针对德育内容理论化的倾向问题。首先,应从德育教师着手调整。要使德育工作者明白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道德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内化和外行”。马克思认为,品德是一种实践的精神,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知识的单纯积累,而是来自人的实践。②柯尔伯格在他的《道德教育的哲学》中也表示,“纯粹认知性”的激励是道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并不能直接引起道德的发展。个体参与社会团体或社会制度的程度越高,他必须领会他人社会认识机会越多,越有利于其道德水平的提升发展。③所以,中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不能再局限于道德认知,不能再因为应试教育忽视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其次,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性知识偏多、泛政治化。对此,要对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整改。要使德育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加生活哲学的旨趣,把德育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增强德育的实际需要,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总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实践。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对于道德评价的低效单一情形,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整顿,建立科学的中小学生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不能再固守在考核上,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道德目标要建立在动态的评价体系上,这样才能反映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及时得出评价结果,以便德育工作者参考,调整德育的教学进度,有的放矢的做出相应的对策。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开放式道德评价制度。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考核中,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道德框架和条文,与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考核方式恰恰相反,他们的考核并非以试卷文字的方式进行,而是对每个学生每一学年的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汇总整合进行综合性评价和等级的鉴定。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融入到评价系统中,才更具说服力和有效性,也更符合德育的特点。孟德斯鸠说,“有一种驱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就是这样的少年群体,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青少年对我国的昌盛至关重要。
作者:张亚丽 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注释]
①袁贵仁.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②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15.2.
③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2]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