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律辩论

道德与法律辩论

时间:2023-06-18 10:4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与法律辩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与法律辩论

第1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互动式 教学模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教学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来是一项集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科目,他不仅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对学生在思想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该年纪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更在教学上让学生燃起教学兴趣,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利用老师教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课堂中引进互动式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课堂互动过程,叫教学是为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模式让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古板模式,而是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形成学习者和教学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而且可以快速的学以致用,学习效率更高。在现在的条件下,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应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而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有很了很大的成长,随着年龄的不断成熟,对社会中的事物认知能力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随着之前教育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对传统模式产生了厌倦,再使用传统模式来教学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阶段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情景等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带动下融入到各种情景中,在各种自我探索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使得教学更加简单,而且更加容易的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互动式教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我们的学者以及老师不断探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师交互性教学模式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案例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类似听故事的方式学习课本中的知识,通过案例感染学生、引人入胜。自觉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例如,在《对社会负责》一课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案例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先把陈光标的故事讲解给同学们听,然后针对故事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对任务、知识的认识理解。你们佩服陈光标吗?想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为什么他可以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人是到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利用这种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互动性教学模式下,老师不再是之前的引领着和权威,而成为和学生一起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之前的问答交流方式而是一种新型的探讨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师生互动,互相启迪。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更多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2.辩论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这是教育家杜威很早之前就有的观点,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理解,在毕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是,现在看来,教学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们往往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只是,生活这个大讲堂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特定性。我们通过这样的事件启发教学模式,从而有了辩论法教学模式。辩论法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生活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引入当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一同探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各抒己见,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讲授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辩论法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3.模拟法庭式教学法

所谓模拟法庭式教学法就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已经开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规学习,在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时,利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讲授课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学法对该法律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审理,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充当检察官、审判员、审判长、律师、原告以及被告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发挥,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个案件,并在互动中学习了解各种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认识,增强法制意识。

三、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生活的独特性,让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变得容易许多。面对其他课程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长久发展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文希望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开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王双燕. 初中思想品课互动式教学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职;运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是中职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职业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模式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功利化,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所以,德育教育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许多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情境教学法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在课堂上适度穿插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今中职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定义

按照一般的定义,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法,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借助外界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宽容轻松的教学气氛[1]。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目前,中职教育注重书本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这块,一直没有充分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存在着教师不用心、学生不耐心、内容单调空洞等现象,学生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些现状,打破传统式单调沉闷的节奏,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加入一些生动的案例、探究合作模式,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2]。(二)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中职学生通常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社会状态缺乏认真的思考,所以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也难以感受到课程的精髓。而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对于教学内容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一些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三、如何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构造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情境更加直观化,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教材内容,让教材知识生动化,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当代的先进人物,如王进喜,他虽然是平凡的工人,但他作为第一代石油工人,身上具有顽强的吃苦敬业精神,鼓舞着一线的石油工人,开挖出中国第一口油井。通过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反映这种职业态度,向中职学生展现一种精神品质,在学生阶段就拥有崇高的职业理念[3]。(二)创设故事情境来强化认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消除学生的厌恶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并且在学生了解过程前,主动提出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去思考,同故事相结合起来。之后进行相关的讨论,再加以教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解决思考难题,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认知能力。(三)创设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情境为了建立轻松愉快而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氛围,可以加入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课堂,如小组学习、有奖竞猜、朗诵会、辩论赛等形式。当然除了一些常规性的比赛方式之外,还可以不断加以创新,使用更多的教育手段。在学习和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进步。这样积极的情绪将会产生正面效应,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4]。

四、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虽然是一种推进课堂效果的良好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情境设计方案应符合一些既定的要求:首先,情境设计问题难度合适;其次,情境内容足够充实;再次,情境设计的问题不能和学生的能力产生太大的差距。在情境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与教材内容产生紧密的联系、反映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与社会热点内容相契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从时间角度考虑,应当选择最近几年的热点事件;(2)从选择角度来看,应当选择一些在学生承受范围内的典型例子,对于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3)从情境设计的人物角度来看,应当尽可能选择和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生活阅历有关,对于学生产生正面作用的例子。

五、结语

总的来说,将情境教学与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相结合,会对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而想要推动情境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相统一。中职教育目前仍不太成熟,而且由于学生和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经验还不足,所以推进的过程会比较缓慢。所以,教师、学生、社会群体需共同努力,将情境教学与课堂密切联系,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提供更好的准备,获得更好的发展。

[1]胡萍,张洪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3):114.

[2]罗露.论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9.

[3]陆玉维.浅析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41.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制;运用方法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达到A期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将道德与法制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而教师是课堂主导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课前设计案例做好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景中互动的历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案例是关键。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要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案例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要运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复杂性、包容性和探究性的多元观点的案例。案例的设计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选择“两只青蛙的遭遇”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描述两只青蛙在觅食时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还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绝望了,它想它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诉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奋起跳跃,过了不知多久,他发现牛奶变得坚实起来,经过他的反复践踏和跳动液状的牛奶已变成一块奶酪,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从牛奶罐里轻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池塘里。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体会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做,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呈现案例置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研究案例时就能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形象生动的口述表达。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际情境、辩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动中学,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在呈现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案例和理论知识设置本次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去感悟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学生,解除学生产生的各种疑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设置的案例开展讨论。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发言要点、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记录。各个小组积极发言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和教师对案例讨论作出总结。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引入案例“张晓鹏的经历”,初二学生张晓鹏由于父亲溺爱,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消费开始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毕业后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于这案例探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人。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道德与法制 双管齐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31-03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2009年6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要“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还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最大的国办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文试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中职“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进行探索。具体说来,中职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主,党支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专业系部等部门参加的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南宁市江南区检察院副院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根据《意见》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主要任务、内容和要求。重新修订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企业模式班级管理办法》、《校园职业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职业文化基地建设管理规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和《安全预案》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学生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要求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同时,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等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法律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

学校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改革,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实效性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帮助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有效地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实效性。

在内容改革上,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少年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法制教育;根据专业特点,把相关行业规范、企业文化充实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过去老师单一讲授、全程灌输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课堂演讲、辩论或讲故事,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图像、声音、文字,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把文明礼貌、团结协作、法纪观念等方面作为考核内容,把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识、法纪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把“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根据社会、职业及岗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建立和完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内容,编制了会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七大专业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手册。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依据教育手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质。

四、突出职教特点,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

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实训实习是中职教育重要特点,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将“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利用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的时机,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职业意识。

在学生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教育学生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自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在学生实习中,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要求企业师傅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指导和管理人员,在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时,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法律规范等教育。同时,学校指派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到实习企业,协助企业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通过教育和管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学生实习结束时,通过考核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的养成教育。可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安全纪律的内容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让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说教化为具体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中,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五、拓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融入校园职业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将“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校内建立8个了职业道德教育阵地,组织开展“万人千岗”、“模拟法庭”、“理工讲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职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在8个职业道德教育阵地中,以“门亭楼桥”阵地最为典型。该阵地是依托校友捐赠在校内建设的恒心门、明阳亭和今朝亭、健身楼、文金桥等来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有新生入学观摩教育活动,新团员入团培训、业余党校培训的观摩学习活动,学生干部培训活动等。“门、亭、楼、桥”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物,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刻录着成功校友在学校刻苦学习、苦练本领的过往岁月,记载着成功校友在社会打拼创业、艰辛又辉煌的奋斗历程,蕴涵有成功校友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既可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也提升了自己“爱岗敬业、团结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万人千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职业礼仪养成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岗位——教学岗、办公岗、服务岗,全校500余名教职员工统一着装,统一使用文明语言,树立“统一、整洁、职业、规范”的理工人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万人千岗”活动,由学生处组织指导,学生会干部及全校100多个班级共同参与。如礼仪训练岗位设立有校门礼仪岗、电梯引导岗、检查治理岗、纠偏监督岗、来访接待岗等,学生通过问候行礼、指示引导、保洁纠偏等训练,规范文明行为,培养职业礼仪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职业岗位道德素养,在校园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

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模拟法庭审判。学生通过模拟表演,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的特点,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相关的法律知识,感受、体会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做合格的好公民。

“理工讲坛”,定期聘请知名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职业教育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深化身边榜样力量;请公安、司法人员作法制讲座、法制辅导报告,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校园职业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也培养了学生文明守法自觉性及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精神。

六、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

学校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制定了《学校全员参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规定》,明确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依纪行使教育管理职责,强化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校园活动、班级管理和学生生活、实训中,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施“九全九美”管理模式和“6S”管理模式,实现校园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九全九美”管理模式,是通过全动员、全参与、全过程、全监控、全跟踪、全天候、全方位、全落实“九全”管理工作,使学生以爱党爱国为美、爱岗敬业为美、品德高尚为美、遵纪守法为美、团结互助为美、立志成才为美、勤奋学习为美、技能精湛为美、强健身体为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在“全方位”管理中,无论在教室、运动场,还是食堂、宿舍等,都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场所。要求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进行相关活动时,都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监控”管理,学校在教室、实训室及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安装有监控摄像,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校园。学校成立校园安全文明综合监控中心,建立安全文明监控管理体系。在日常监控管理中,发现学生出现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遵守纪律的不良言行,教师要及时给予教育和纠正。通过“全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觉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意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6S”(安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文明)管理,是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切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办公大楼及食堂、宿舍等)保持清洁、整齐、有序,讲文明、讲礼貌、确保安全。学校按照“6S”标准,修订并完善了教室、宿舍、实训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开展各项活动均按照“6S”标准去做,落实在行为上。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时刻给学生灌输现代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工作规程要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企业文化校园化。如对于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的专业实训,教师要求学生操作前了解工作规程要求及实习纪律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要按工作规程进行工作,工具、材料等摆放规范有序,操作规范安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整理工具、材料,清洁设备、场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6S”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全校师生形成较强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教室、宿舍和实训室干净整洁,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公共活动和生活区域管理好、卫生好、秩序好,创造了优美、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对学生“6S”管理,培养了学生安全生产意识、环境意识和效率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职业品质。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工作机制、德育课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的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刍议[J].价值工程,2011(18)

第5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思维接轨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剖析,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坐标和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创设基础环境。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学情展开细致调查,探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分层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对引导方式、操作方法、课堂训练、教学评价等环节展开优化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效果。

一、深度解析文本,定位核心价值观培养坐标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对教材展开多重挖掘。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基本方向的规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方向,给出适当的教学规范设计,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氛围。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基本的出发点,教师在具体解析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适度性。因为教材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具有地域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其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剖析,确定好学习范围,定位课堂教学的总体走势。其次,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材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根据校本课程资源的占有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教材资源体系,为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物质基础。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教师可利用案例介绍形式来展开教学,发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启迪。案例一:最近笑笑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原来,笑笑有很多事情都瞒着父母,如考试情况、交友情况,甚至外出也不跟父母说实话。笑笑抱怨父母管得太宽,父母批评笑笑不诚实。经过几次不愉快的交流,笑笑开始回避父母,尽量不给父母提供交流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给出了多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笑笑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不宜干涉太多。”有的学生说:“父母有权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没有理由拒绝管理。”在具体讨论中,学生的认知观在逐渐趋同,这说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有针对性地给出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热议,这自然是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二、联系实际生活,探知学生核心价值观基点

学生生活认知呈现多元化特征,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思想品质基础也存在差距,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基础展开全面调研,找到学生的思维共性,对学情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优化,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初中生正处于认知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引导意见,帮助学生进行品质塑造。做好学情调查是一种必然选择,它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参数。学习《品出情感的韵味》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讨论话题:情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那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各包括哪些内容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随即给出生活实例,让学生展开探究,评价人物情感的价值取向。案例二:小敏和张涵展开了争辩,小敏说:“你整天就围着那几盆花转,真是太没意思了,你没有听说过丧志吗?”张涵很不以为然:“我养花属于高雅兴趣,可以陶冶情操。谁像你啊,喜欢搞什么慈善,到大街上去帮助乞丐。你知道吗?这些乞丐都是骗子。你这好心得不到好报的。”这两个同学的思想情感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呢?学生根据案例展示内容展开热议。有的学生说:“这两个人的情感都属于积极的,不管是养花还是行善,都是努力向好,这是人间大爱。”有的学生说:“如果行善帮助了骗子,这无疑是助纣为虐。我对上街帮助乞丐持不赞同态度。”教师给出点评:“两位同学的情感都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正面追求,给人带来了正能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虽然好心也可能遇到坏人,但我们不能因为怕骗就不去向善。”

三、优化引导策略,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品质

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引导策略展开全面评估和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其他课程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教师要正视课程的自身特点,不能将道德课上成了文化课。虽然需要学生识记一些常识,但帮助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却是教学的最终追求。教师要利用案例分析、课堂演绎、课堂辩论、合作操作、社会调查、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材料整合、课堂展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重要方法。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教师就班级的现实状况展开了学习引导,让学生针对班级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案例三:班级最近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很多同学都开始喜欢读书,班主任就给大家准备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引导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教室内再也听不到吵闹声,再也看不到追逐现象。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每一个班级都能这样的话,那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老师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自觉读书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无穷的动力。”有的学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最有价值的追求。我希望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班集体,感染我,激励我,使我快速成长起来。”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教师的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学生核心价值取向得到了有效彰显。

四、延伸课堂域度,丰富核心价值观成长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创意设计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为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但仅凭课堂时间还远远不能给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足够动力,因此延伸课堂域度、增加训练维度,自然就成为教师的普遍选择。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对课堂教学展开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并借助生活因素,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找到发力点。《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同样给出了案例引导,让学生感受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案例四:小明每天都要抽时间练习钢琴,有时因作业太多,到了很晚才能练习,虽然他并不想这样做,但练习钢琴是爸爸布置的硬性任务。谁知因为练琴却出事了。一天早上,警察找上门了,说有邻居举报,小明家半夜三更弹琴扰民,并说这是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学生对此展开热议,并逐渐形成共识。有的学生说:“扰民虽然不是什么严重违法行为,但破坏了邻里关系,也给自己找了麻烦。”有的学生说:“不能充分考虑周围邻居的感受,这是不可取的,是不理智、不文明的做法。”教师给出总结:“我们是受教育的学生,怎么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呢?做文明事是做文明人的前提,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核心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基本的目标设置,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与优化,从而形成重要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认知渠道,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展开教法学法探索,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展开教学创新尝试,自然能占据课堂教学的制高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荣.刍议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J].中学教学参考,2015(7).

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 生动性 生命力

德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体现出富于创造性的形象表达,使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互相融合、有机统一,以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发展形象思维,落实素质

教育。

一、生动性的具体体现

这里的生动是指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案例教学为主,在讲授指导、师生互动中,针对理论内容采取生动形象的方法施教,使内容更有立体感,给学生印象更深。这种生动形象不全是指电化教学、信息技术、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所涵盖的内容,而是针对具体内容在指导中、在分析中、在交流讨论中,甚至练习中,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德育教育内容,化枯燥为形象,变抽象为简单,力争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使学生理解向深度、广度扩展,印象更深刻。

二、生动性的内涵

什么是生动形象呢?不妨举例说明。关于封建社会阶级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不易讲清楚,但如果引用学生学过的古文诗句来说明,就既明了又生动了。

其一,宋朝张俞的《蚕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其二,宋朝李绅的《悯农》:“春种一颗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三,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浅白通俗的诗句,不必过多解释,也让人明白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它比许多理论、例题更容易理解阶级对立。从诗的意象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为什么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而体会到压迫剥削制度,消灭贫富分化是多么重要。

这就是生动,有些德育内容离开了生动形象,其效果必然要受影响。另一个例子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知荣辱有道德”一节,关于个性品质,关于谦虚与骄傲等内容,如果换个角度与说法,其效果会有不同。成熟的谷穗总是低下头去,而干瘪无实的穗子常扬着头,给人鲜明印象。流水也一样,越是小溪水,就越是哗哗响个不停,却至中途消失,而大江大河则以其深厚丰富而悄然流入大海,这些触手可及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德育课教学完全可以做到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意味深长又给人启发。特别对于与学生成长相关的章节,更要生动形象。

三、生动性的益处

第一,生动形象有助于引发兴趣,调动开发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挖掘大脑潜力,最大限度地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夸美钮斯说:“高级事物可以由初级去代表,不在眼前的由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由看得见的去代表。”教师注重德育课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教学中充分利用,挖掘、比较、展示,可使教学锦上添花。也可以通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的形象生动予以补充,使德育课教学形象可感、栩栩如生,最终德育目标与教学指导相得益彰,课堂教学血肉丰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

第二,生动形象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德育教学思想性的功能,有利于审美要素的挖掘,对学生区分真善美假恶丑起着导向作用,对学生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净化心灵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既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又可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这里既有循循善诱,又含潜移默化,既含蓄蕴藉又豁然开朗,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又使学生结合实际有深切感悟,可说一石三鸟,举一反三。

第三,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益处还在于对课堂辩论的影响。它使语言不再是割裂、呆板的知识点,而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慢镜头、活影像,它使内容思想不再单纯直露,而趋向了丰富,促进了创造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中职学校生动形象的德育课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职业道德还是法制教育,都可尝试运用。

风格不必划一,方法不必相同,形式力求多样,内容尽可能全面,要有深度、有力度地紧紧围绕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在传授知识、培养习惯基础上追求生动形象,特别是德育语言术语的形象,以符合审美标准。

第7篇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寓于法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体现和表达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它们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1、理论教学路径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已上升为法律内容的最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教育,等等。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宪法中有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的内容。民法中有关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公平原则。婚姻家庭法中的“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继承法中的“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等等。通过在对上述法学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2、实践教学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法学课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路径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发挥教育作用,而且可以弥补仅仅开设一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法学课程在大学生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必修性质和选修性质,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大学生应当必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中,法律与道德相融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根本保障。可以说,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民,为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作者:肖海英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法学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 基础课 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如何高质量地上好这门德育课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教学,它对每位德育教师来说都是挑战。

一、整合教学内容,做到锐意进取

教材处理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中职生发展实际需要。教材是一课之本,是实施新课改方案教学的基本依据。新教材内容精炼简洁,为授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个性发挥与创新的空间。因此,我在讲课中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的人才的需要出发,使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保持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同步,并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承接,使教学内容既有系统、科学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差异性,使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贴近学校生活,亲近模范榜样,着力培养学生认同感。《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一节我不仅讲解一般职业行为养成的方法,而且结合学校的实际,结合校训勤奋、严谨、务实、创新,探讨园林系学生如何做到质量第一、技能精湛。以我校园林系优秀毕业生薄岚、邵萌、苏鹏、刘聪等如何在专业学习、专业训练、定岗实习、岗位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为事例,让大家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感受到作为园林工作者的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对园林行业的认同和情感、加强园林知识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的目的。我院目前开设农林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等5大类共26个专业。因此,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就结合该系优秀代表学生对讲课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使讲课内容更有针对性。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对未来职业满怀信心,又给他们加油鼓劲。德育课只有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更加信服。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行为。“教师应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1]教学中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师生角色的转变。必须落实“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并尝试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方法,逐渐形成课堂讲授、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游戏等多种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广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学生欢迎。

(一)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为他们提供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我在讲第一课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时,课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发放《任务书》,课上抽1-2个小组上台试演,全班同学评议。如,任务情景:夏天,天气很热,光线很强,小王戴着墨镜正在街道上行走,遇到自己的好朋友小李和刚修完自行车满手污垢的小程,他们三人高兴地相互交叉握手,久久不放,热烈交谈。

讨论:1.你扮演角色x有何感想?

2.小王、小李、小程三人握手时有何不妥之处,应该如何处理。

当表演结束后,先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我给予归纳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心理因素(思维、情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自己和其他学习者“表演”中受到启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进而使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达到知行统一。

(二)课堂游戏。诚信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是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也是职业行为最基本的要求。诚信不论在个人立身、企业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起到基础性作用。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诚信的作用?

在讲职业道德规范中诚实守信中我设计了游戏“信任搭档”。

形式:2人一组。程序:其中A闭上眼睛,将手交予B,B可以任意虚构地形或道路,口述引导A前行。注意:被牵引一方完全信任另一方,大胆按照指令进行,另一方对被牵引着安全完全负责,如若指令有误,则信任很难重拾。角色扮演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出学生兴趣,使得原本“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真切的体验,在体验中受到启迪,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和检验了书本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体会并感悟到信任和被信任的感觉,懂得诚信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主题辩论。例如在突破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就综合运用了“案例+讨论”的方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我认为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取舍与详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与未来的职业实际。因此,我先以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案例探究钱老的事迹体现了道德规范中的什么要求?我们从钱老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剖析自己。对于其他的道德规范,我则以学生中存在的突出的思想问题,联系学生将来的职业实际,设置以下几个辩题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辩题1: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2: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

第9篇

1.培养正确的媒介观念。

基于现今中职生易受鼓动、辨识能力差、趋于被动接受的媒介素养特点,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引导中职生认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利用好媒介为自己的求知和成长服务。为了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应做好媒介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信息有何意义价值”、“如何筛选有益的信息”。

2.利用媒介工具实践学习。

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利用媒介的能力,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并使用媒介工具进行学习。可制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目标课题,以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头运用信息工具进行搜索、汇总,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正确筛选处理。最后通过全班讨论,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事物的本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提高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合作。

3.树立中职生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虚假、违法信息,而作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能够有效地、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违法信息则要予以坚决反对。因此,培养中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开设相关道德与法律教育课程,让中职生了解法律法规,不盲从不跟风、在网络法规和社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

二、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问式展开探讨话题。

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媒介对问题答案进行检索和收集,引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以及选择所使用媒介的原因和筛选信息时的决策过程和依据,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使用媒介的心得体会,并根据搜集过程中的情况对媒介做出评价,最后介绍一些实用经验帮助学生加强媒介使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搜索信息时注意全面性的习惯。

2.主题式信息调研任务。

以一周为一个任务周期向学生制定一个主题的信息调研任务。如向学生播放一段意义深刻的视频或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或者诗歌、小说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阅读分析并搜集相关信息,在一周结束后开展讨论会,指引学生就目前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个主题展开意见探讨。如遇到有意见分歧的主题还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加强学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在信息调研过程中小组的参与积极性。在信息搜集阶段,指导学生有效分工合作更能加强他们情报搜集的能力。

3.实践式媒介学习。

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问题进行分组搜索和分析,并将最后的成果制作成杂志、视频、或音乐等媒介形式。将每一份已完成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引导各小组间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交流,选出评价最高的作品授予适当奖励,同时指导学生对所有作品可改善提高的地方给予建议。

三、总结

第10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是“90后”,是一批特点鲜明的群体,他们个性显得张扬,思想较为开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又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就已经不能沿用以往的批评、教育、简单的说教等方法,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进一步更新。(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要什么、喜欢什么,用爱的温暖和理解的宽容和学生相处,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2)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中职生来说,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传统做法,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育,创造自由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统一。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小组讨论、辩论会、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导游、游客、车站服务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启发、受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由于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而法律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一般又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具体的青少年违法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吸毒、贩毒案例,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盗窃案例、抢劫勒索案例、网络犯罪案例等。结合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尊严和违法的后果,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

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和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单调、枯燥、抽象、死板的内容变为直观、具体、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教材中的站姿标准、案例图片,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就会更加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光、电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随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深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互联网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为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和情感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校园网、电子邮件、QQ等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思想。互联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职校学生 法制教育 有效途径

职校学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其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增强,比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并且具有较好的可塑性,无论是对其进行法律意R的培养还是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是比较重要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辨别是非能力差,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和误导,导致因一点挫折或矛盾又会陷入极端的苦恼或愤怒之中,从而情感冷淡(绝望、悲观、泄气)、荒废学业,暴力倾向严重(结伙打架、寻衅滋事等),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职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和培养,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使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秩序和校园正常教学的稳定,从而不断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则是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法律常识为切入点,构造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学生在主动性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课堂上要经常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或利用互联网搜索最新与教材相结合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谈感想、谈体会、谈做法,辨是非、明善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甚至是严重不良行为,认识这些行为的危害和后果,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案例形式分析学生中因不良行为导致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要明辨是非,树立意识,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举办丰富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

通过国旗下演讲、听法制教育报告、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办文明礼仪法制教育的宣传栏黑板报、开展法制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法制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班会、国旗下演讲讲法,宣传栏黑板报定期宣传法律,法律知识竞赛考法,“模拟法庭”辩论,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再现生活。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将学生中的感人的好事和不良行为实际进行编演,利用身边的事例去教育学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有效聘请一些校外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培训

学校可以到校外的律师事务所中聘请合适的法律顾问,请他们定期来学校进行讲座,并允许学生旁听,到社会德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公审大会、参观纪念馆和故居)等等,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对违法的后果具备清楚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使其更好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定期召开家长会,约访家长,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同学加强教育,他们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其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待完善,如父母的感情不和或离异、家教不当、 过度溺爱等等,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都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所以老师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关注和追踪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递进式地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加强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减少不良行为或违法现象的发生。

第12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 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三)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结语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