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研究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与江老师相识14年,亦师,亦友,一路走来。深感他如一本厚厚的书,读后让你回味无穷、收获颇丰,难以忘怀。
为人,他有一种儒雅的气质
曾担任过区教研室负责工作的江老师一直承担着教学、研究和管理多方面的重担,无论干什么工作,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身其中;无论是对学生、家长、教师,还是朋友,他总是温文尔雅、真诚待人,无论是主持论坛,还是报告点评,他风趣幽默,专业睿智,让听者往往是轻松惬意又意味深长。正直豁达、博学多能是周围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研究,他有一种执着的精神
朱老师做过十多年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过学校校长、区教研室副主任,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他都从没离开过数学教育和教学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围绕一个课题,带领一个团队,坚持研究十余年,终结硕果,其关键在于他有执着的追求、创新精神。
教书,他有一种智慧的风范
作为教师,他希望他的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他期望他的数学教学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旅程,他的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场所;他渴望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带出一批批充满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企望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哺育着芬芳的桃李满天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他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他的数学课堂,鲜活生动,自然生成,处处充满着创造与启迪,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走进他的课堂,能让你时刻感受到其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和独特的教学智慧,以及高效的课堂增益。
育人,他有一种广博的胸怀
作为一位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和声望的学术导师,他平易近人,时刻牵挂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通过专题报告、课题研究、听课指导和结对帮助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言传身教,无私提携,率先垂范,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他在区内组织学术沙龙,与青年教师磨课直到深夜;他在省教育资源网上成立“江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网络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在线交流与答疑,访问量达15万多人次,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
很幸运,有这样一位良师一直引领;很感恩,有这样一位益友一路相伴!(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E-mail: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65-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针对北京市延庆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滞后于课程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重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实施措施
第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转变干部教师的观念,提升素养。笔者所在总课题组组织干部参观学习、市县拉手、县域内拉手活动;邀请专家对干部教师就智慧课堂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专题进行培训。转变干部教师观念,提升干部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干部教师的组班培训,干部教师跟上改革步伐。借助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北京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组班集中培训,使干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堂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紧紧跟上教育改革新步伐;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能够及时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引导教师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办学规模小的学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切实做好为基层教师成长的服务工作。
第四,通过协作区开展走进学校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以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中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延庆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析,形成针对不同课型、内容、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二 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
第一,初步形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我们研究出的教学模式属于归纳范畴,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如延庆体校总结归纳出“126”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1”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活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活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目标去组织活动将是无根之木。“2”即两种操练方式:基础操练与拓展训练。基础操练是及时巩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的方式,可以集中教授,让学生明晰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机械、半机械、自由操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明晰了本课的重难点后,进入学习时更容易在设定的情境中再次巩固重难点,为拓展训练做好知识储备。拓展训练是知识在运用中的一个总结巩固拓展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6”即实施步骤共分六步:一是创设情景,唤醒智慧;二是呈现新知,启迪智慧;三是基础操练,分享智慧;四是课堂教学,领悟智慧;五是练习设计,内化智慧;六是拓展训练,深化智慧。
第二,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无拘风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香营学校的英语老师吴××根据学生喜欢唱歌和爱好音乐这一特点,将英语知识编成歌曲,引导学生爱上英语,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歌曲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爱上了英语课,学习积极性也高了。物理老师耿××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解物理习题,学生能够抓住题干重点和运用知识,提高了做题速度,大大调动了学生做习题的积极性。再如延庆七中的老师采取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
第三,多种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兴趣、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中学都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收效显著。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中学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各校有各校的办法和高招,如刘斌堡中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强调的是小组成员的整体协作,共同完成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之前,要让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每个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2.研究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意识逐渐增强,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第一,教师成长。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到教师在备课、上课、课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1)备课组课前充分研究,体现了教学预设的智慧。各备课组都能把集体备课工作放在首位,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预设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如延庆四中鲁××老师在其“化学让世界更美好”的县级研究课中,充分运用一瓶可乐创设了一系列化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3)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各种信息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设到的,但更多的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逐渐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契机,加以引导、点拨,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问题,体现了课堂生成中教师的教学智慧。(4)在课堂小结处再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小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的知识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学科的方法,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如延庆四中生物组在每节课小结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5)在反思中积累智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每节课后教师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其次要反思教学方法,再次要反思教学价值。如第四中学初三数学组每天做解题方法的积累,并由组内年轻教师王×负责组内课后反思记录。反思中不仅积累了很多解题技巧,而且记录了许多教学方法。组内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启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首先制订目标能够根据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可操作,改变了大而空的形式;其次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式或提问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转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成绩突出。我县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比赛,成绩突出。4人获得市级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实现了中考学科一等奖零的突破,成绩处于郊区县前列。
第二,学生的变化。
一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变化。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改变了以往课堂只是少数几个尖子生表现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维方法得到丰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无论是2人一组还是4人一组,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的自信、活跃、合作能力迁移到课外,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在智慧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诊断自身的教学,立足于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采取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时紧密结合各知识点,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微信平台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53-02
目前,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领域都会涉及到信号处理问题,而数字信号处理由于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以及便于大规模集成等特点,已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1]。《数字信号处理》作为通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语音、图像、雷达、通信、控制、声纳、航空航天、故障检测、遥感遥测、生物医学、地质勘探、自动化仪表等领域[2]。但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仍侧重于理论讲授,不能充分体现工程应用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随机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涉及到的公式推导繁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4]。因此,应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和需求,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课堂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无法持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亦不能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对授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1.2 授课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多,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信号与系统》课程基础。目前的教学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结果的物理意义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学生感到抽象和枯燥。部分同学由于前期基础课程学得不够好,缺乏自信心,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1.3 目前的教学模式多为自底向上,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不足
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授课,即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分解细化,分块讲述各部分知识点,此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掌握单独的知识点,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核心思想。
1.4 授课方式单一,学生理解困难
目前的授课方式要不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的形式,要不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板书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仅重视理论推导而不重视应用的误区,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方式则忽略了重要结论的理论推导,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5]。
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数字信号处理智慧课堂建设
针对传统课堂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的问题,通过开发微信公众号,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微信用户可以利用微社区进行互动,并设定固定时间进行教师在线答疑。针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并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腾讯视频,在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关键词回复,通过回复关键词就可以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从而使学生随时随地打开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在线答疑解惑。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学习情况,从而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智慧课堂平台建设。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的问题,通过开发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将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和实际案例通过MATLAB图形用户界面演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工程案例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开发好的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加载到微信平台,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验证和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中,从而将理论与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物理概念、数学概念和工程概念的有机统一。
针对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课程整体把握不足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以具体工程实例导入,引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论知识。在课后,布置结合前沿科技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并对整体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在制作配套教材的多媒体课件时,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路,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梳理课程的整体构架和知识体系,将涉及到的知识点以“知识链”或“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层层分解演示,将知识点串接起来,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把握,并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加载到微信公众平台,供学生参考学习,从而使学生对课程整体构架和知识体系有更好把握。
单一的授课方式要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么缺乏对重要结论的理论推导,容易陷入极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能提升教学效果的多元化授课方式。对于重要公式的推导,采用板书,板书能够帮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领悟具体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不易理解的内容和具体案例的讲解,采用多媒体,通过图像、动画的演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将MATLAB软件应用于教学,淡化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界限,通过编写程序可以简化繁琐的计算过程,并直观观察各种参数对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工程算法的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将在线辅导答疑、MATLAB图形用户界面演示、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整合起来,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移动智慧课堂的建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实时反馈,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修正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3 结语
通过将现代教育资源整合到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智慧课堂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一个重要应用。该文的研究成果扩展性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添加教学资源,使传统的封闭课堂走向开放,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该文的研究成果更便捷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恩亮,张丽华.应用型高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2(12):98-99.
[3] 曹林.通信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133-1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出版的这套由浙江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的《教学新探索丛书》,正是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诸多研究成果之一。李长吉教授的《教学论思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以下简称《思辨》)一书就是该丛书的一部分。
《思辨》一书是李长吉教授的第二次“思辨”的结晶。在2004年11月,他的《教学价值观念论》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关于教学价值观念的教学理论专著,是他第一次“思辨”的成果。而《思辨》一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对教学论问题进行不懈思考的见证,也是对其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作系统梳理的结果。在此书中,他以教育学为切入点,涉猎了西方古典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多种学科,体现出其开阔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全书共分五章,作者从形而上的视角分别探讨了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历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
第一章围绕教学主体,作者充分肯定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合理性,同时作者也指出,对于合格的主体身份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对于教师,侧重于知识分子身份、教师的智慧生活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梳理了其主体命运后,“强调不应该把学生仅仅当成是受教育者,其领受教育者、获取教育者两个身份也应该得到认同”。
第二章围绕教学内容,作者对当下流行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思考。认为教学离不开知识,但不仅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实现学生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这是教学价值的最终追求”。“教学具有文化的使命,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为‘文化人’而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文化人”目标的提出是对教育更为高远志向的一种确立,有了它,对教育的任何强调都不过分。“回归生活世界”也是教学的旨归,但作者更指出我们对生活世界不要做出过于狭隘的理解,他说的“回归生活世界”不仅仅指“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更强调的是“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回归“未来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心目中的生活世界”。
第三章围绕教学历程中的教学过程,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普遍化”、“个人化”、“现实化”三阶段划分的理论。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较好地解决新旧教学方式的激烈冲突而实现取长补短,“教学方式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教学需要就是适宜的和必要的。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化阶段,普遍化的授受是适宜和有效的,而在个人化和现实化阶段,上述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时间与机会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四章围绕教学方法,作者主要思考了反思、建构、对话三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都力图侧重在对其深层次的理解方面进行探讨。教学反思以哲学反思为基本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现实教学水平。自主建构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客观知识并使之与自身实际经验相联系,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进而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人体系的过程。对话教学表征的是“我与你”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样式,是文化对话过程、理解过程与自主意识的成长过程。
最后一章关于教学研究思辨。教学研究问题是作者思考最多的问题,主要关注了研究起点、研究范式、研究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他以人的存在方式为研究起点,反对执着于教学本质与规律的决定论式的研究起点。主张融通教学论的形而上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四种研究范式,处理好研究问题与研究主义的关系。
李长吉教授非常注重哲学思辨对教学论的指导意义,虽然思辨不可能直接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但是没有这种思辨,我们将很难透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整体意义上的提高和完善。这本书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于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来对现实进行关照,“形而上的思辨所关注的内容具有间接性,所涉及的问题多与课堂教学策略、学业成就等现实存在的领域不直接接触”,表面上看,“形而上的思辨似乎对教学实践领域漠不关心”,事实上,“它不是不关心教学实践,而是在较高层次上对教学实践给予关注,这种关注虽然不能给教学实践开据处方,提供立即见效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也不是形而上思辨的任务),但却在关注的同时,苦苦探寻提升或超越现实实践之路。”
在这样一个追逐技术而蔑视文化的时代,作者对教学论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辨和经验反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苏格拉底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思辨》一书就是对审慎人生的献歌。某种程度上说,审慎的结果即“智慧”。书中对于教师的智慧生活的体悟本身便体现了作者的智慧。
《思辨》一书文笔流畅,并无一般理论著作的那种晦涩难懂之感。同时,作者以一种易于为大家所接受的方式畅谈教学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通过阅读此书,即使不熟悉教学论的人也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对于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的一线教师更能从此书中汲取营养,使他们的专业成长更显智慧,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更具灵性!
研究目标求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求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1.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摸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获得领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学校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普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答中接受。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活动、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释放。找到了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问题是“以教为中心”“教而获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缺失。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促使我们确定将课堂教学的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起来,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文化。
2.获得教师认同
我们组织教师以听课小结的方式,将上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教师作了汇报,并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是否缺失”为题,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经过多种方式的引领,基本上都看到了先进理念与传统教学的落差,最后初步达成了共识。有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有的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的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落脚点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有些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学而获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为本,营造自主、和谐、快欢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学本”课堂、“有效”课堂文化,追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课堂文化优质化。
二、研究形式务实,实现课题研究全员化
研究形式务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讲求实际,不尚浮华,扎根在教师之中,扎根在实践之中。因而,研究方式提倡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切实可行;课题选定倡导来源于实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踫到的真问题、真困惑,做到问题课题化。
教师是构建课堂文化的主力军。研究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抓手,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尽管我校是省科研先进单位,有搞科研的光荣传统,然而,仍有教师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做。新教师又感到不会做,怕做不好。我们针对这种心态,请专家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为题来校讲座,既讲授科研方法,又做思想发动,强化“向科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的书记、校长以领跑者的姿态,带头选定研究课题,带头拟定研究计划,走在课题研究的前列,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调动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终于出现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可喜局面,实现了课题研究全员化。
我校课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个人课题
教师个人课题(又称为小课题),就是教师个人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定微观性、应用性问题进行自我研究的课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搭车”研究的泡沫现象。由于课题是从教学中来的,教师自主选定的,适应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之题目小,涉及面小,内容单纯,目标集中,易把握,易操作,见效快,周期短,深受教师青睐。同时,个人课题的研究计划不那么繁复,比较简略。项目有课题名称、研究人、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由来、研究目标、行动要点、成果形式等八项。由于简便,受到教师欢迎,63位教师都拟定了个人课题行动研究计划,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占85.7%,聚焦课堂。
2.学校攻关课题
学校攻关课题,就是学校领导带领,组织有关教师就学校内涵式发展中某一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的课题。我校的攻关课题是“精读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研究的具体目标是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试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模式由目标导向、自学自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当堂训练、反思小结六个环节组成。课题组于2011年秋成立,教师自愿报名参与研究,由四位中、高年级的教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并设立双主持人。学校的校长为行政主持人,聘请的专家为学术主持人。有学校校长带领,不仅能得到具体的指导,还能获得相关的支持;有专业人员引领,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度大。为优化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实效,课题组制订了缜密的研究方案。每周三集中四个课时或听“研究课”,评课研讨;或学习理论,反思交流。现已举行公开研究课12次,集体研讨29次。教师说他们是“小语转型的先行者”。
三、研究措施落实,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研究措施落实,就是课题行动研究计划中的“行动要点”要真行动,真研究,条条落到实处,项项得到实现。不纸上谈兵,装潢门面,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1.落实管理责任
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强调自主学习、自觉反思、自我研究,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教师工作繁忙,研究不是忘掉了,就是挤掉了,研究往往停留在方案层面,出现“有课题没研究,有计划没落实”的现象。因而,要强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为了强化管理,抓实研究过程,我们不仅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而且重视发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组织职能。领导小组中的七位学校领导,在原行政分工相对应的基础上,明确课题研究管理分工与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强调抓好分管的课题研究是领导者分内的事,是常规性工作,要做实做到位。为落实管理责任,他们结合日常教学领导工作,经常随机找有关教师或询问、或检查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攻关课题组,一年多来进行了29次集体研讨活动,校长就参加了25次,给支持,给点拨。研究者感到课题研究有人问,有人帮,有督促,有温暖,焕发出了研究的热情,促使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经常化。
2.营造科研氛围
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把学习、行动、观察、反思贯穿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循环往复,使整个研究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效的运行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教师具有持久的动力和毅力。
为避免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实施冷冷清清的情况发生,引领教师落实研究措施,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参与课题评审,举行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引领教师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举办第20届以体现学校课题研究主体目标为内容的“百花杯”教学竞赛。要求教师不仅积极参赛,还要主动参与听课、评课。36节赛课的展示交流和专家的点评以及隆重的颁奖,激发了教师“我要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发现科研先进典型,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他们热心课题研究的事迹,带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开展“反思笔记”评选活动,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对“反思笔记”量多质优的教师给予奖励,促使教师以记促思,以思促研,持续地反思研究。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主动提供信息、提供资料,热情为教师答疑解难,启发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智慧与力量。这些科研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科研氛围。教师耳濡目染,逐渐把科研当成“正事”,鼓起了落实研究措施的劲头。
四、研究成果真实,提倡表现形式多元化
研究成果真实,就是成果是实际存在的、符合客观事实的,体现了课堂文化优质化的内涵。
1.改进结题策略
研究成果评价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成果的评价上,强调实践价值,以能否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能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准。教师的课题研究,什么时候实现了“三能”,就什么时候申报结题。这样既可按预定时间结题,也可提前或延后结题,重在实际进展,十分灵活。对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鉴定,本着既讲求研究的质量,又调动群众研究的热情的原则,只要研究者在某一点做法上实际管用、学有效果、是真成果,就视为合格,就可结题。反之,成果是虚假的,就不予结题或延期结题。
撰写论文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成果形式,研究者也应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然而,在个人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现实面前,每项研究成果都要求写论文就有些苛求了,不仅会出现拼凑抄袭应付结题的不良现象,还会使研究高不可攀,挫伤群众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成果形式上,为了有利于课题研究大众化和常态化,我们不一味追求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倡成果形式多元化。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学随笔、反思笔记、经验总结、教学展示、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2.注重推广深化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1—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1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 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
学校曾有多人参加区组织的“课堂诊断”征文竞赛并获奖,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诊断”教研范式的积极性。《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意见》颁布后,学校组织学习并制订了《小学校本教研制度》,为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将“课堂诊断”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1、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课堂诊断”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根本的是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诊断”作为校本科研的重要范式,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分析研究,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中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经验与特色的总结和积累,进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完善制度,稳步推进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落实了三级负责机制:首先,校长为校本教研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备课组(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四个集体备课组),督促检查“课堂诊断”工作的开展情况,保证了每次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其次,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负责各教研组常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校课题组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地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管理档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现场“课堂诊断”活动。再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示范课、研讨课。理论、实践、反思三位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堂诊断”紧扣集体备课范式,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
从规模较小校情出发,沿用“系列小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范式,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常规集体备课,解决贴近教学实际问题,让每个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讨论、观摹和交流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将备课研究成果整理归档,供教师交流学习。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现场诊断活动。英语科教师参加现场课堂诊断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开展中年课堂教学观摹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听随堂课的频率,校教研室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并能认真诊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重视了中高年级语数学科的预学调研工作,每位教师能自觉参与研课、磨课。中年语文教师参加优课评比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三、丰富“课堂诊断”校本行动形式,优化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成果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性的课堂教学正逐渐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技术化”普遍受到人们的批判,“教书匠”已明显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智慧型教师”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被提上日程。本文通过近十年来文献的检索,从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生成途径以及研究价值几个方面作简要综述,以阐明、思考此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师;实践智慧;教学实践
一、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背景及主要成果
1.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型”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逐渐遭到社会的冷落。本世纪的教育更加关注的是质量,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注的是人创造力的开发、个性和智慧的培养。因此,“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受到了重视。“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养成、提升实践智慧,正如田慧生教授所说:“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改革中的种种挑战,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运用实践智慧。
课程标准的颁布,它只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宏观把握,而不像教学大纲一样对教学工作作具体细致的安排。这意味着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得一向对教学轻车熟路的教师反倒感觉无所适从。教学方式的转变最为典型,传统教学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允许在课堂上有“意外”发生,教师按教材来教,学生按教材来学。而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真正回归到了其本真状态,“原形毕露”。复杂的、动态的、不确定的因素层出不穷,教师预先的设计很可能因一点小“意外”而毫无用处。还有教学过程的及时合理的评价、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些随时都在挑战着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急需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不是一种只知传授客观知识的“中介”或技术性实践者,而应该是一批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探究、寻求不断创新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也不再是拥有大量客观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伙伴或合作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这时教师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沟通,在不同的场合适时进行即兴创作。所以,改革中教师实践智慧是否得到彰显,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3)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从事“机械化”作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只是知识的填充,技能的习得,导致教师的情感、人格、个性、实践智慧等严重缺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中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被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智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钟启泉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
2)教师生命发展的需求。教师不仅要获得专业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获得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应该把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要享受教学的过程,将其作为一种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尽情享受其中的快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这种境界的达到要求教师要有实践智慧,拥有智慧的教师会充分感知、辨别教学中的细节,捕捉意外的惊喜,彰显道德品行。对缺乏智慧的教师而言,教学永远都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毫无新鲜感可言。因此,当教师真正拥有实践智慧,生命就能得到延伸,个体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2.教师实践智慧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2)著作或著作中的章节。截止到2009年底,以教师实践智慧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有邓友超著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他从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表现及生成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范国睿著《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通过案例的形式来体现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及其生成途径。著作章节有姜勇、洪秀敏、庞丽娟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第二章提到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新转向,王守恒、姚运标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七章涉及到的教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二、教师实践智慧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与特征的研究
(1)教师实践智慧的含义。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含义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知识能力说”。如教师实践性智慧是指教师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教师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第二,“认识体验说”。如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但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密切相关,又不是教学理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主体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源于教学活动自身的真与善相统一的体验,它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自觉追求,是生命力与向善力的和谐统一。第三,“理解说”。认为教师实践智慧即教师理解,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将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
国内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内涵的认识、理解还存在不少的争议,具体指向不一。但是笔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就是:“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一个重要命题。“phronesis”中文有的译成“实践智慧”,有的译成“明智”。因此,这一命题也注定会引起不同角度的讨论。 "
(2)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学者们根据自身的理解,从不同视角概括了不同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特征。 但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智慧不但可以传递,而且必须传递。就人际传递而言,介绍教学实践经验就是在传递实践智慧。对个人传递而言,教师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总结教学经验等也是在传递实践智慧。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言传实践智慧来使教学经验获得提升,从而丰富理论智慧。
2.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
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观点主要可归结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2)内部条件。学者们分别从知识、经验的获得角度、能力培养角度、思维的角度、品质的角度论述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有的学者从个人知识、经验的获得论述实践智慧的形成,认为通过缄默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教师个人经验的不断反思总结来形成实践智慧。有的论者倡导通过培养教师的能力(洞察力、判断力、反思能力),来提升实践智慧,如参与教师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案例分析研究、教师反思日记等手段。有的论者认为优化教师思维是形成实践智慧的良好途径。教师思维的平衡、教师的实践推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都有助于实践智慧的养成。还有的论者认为从教师的品质角度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从伦理方面论述充实教师实践伦理就是充实实践智慧,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就是实践智慧的彰显。
总之,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的不断反思、批判、提升,内部条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外部条件也不可忽略。
3.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价值集中在一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多数的学者从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角度,提出实践智慧是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逐步地养成、提升实践智慧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具体可以通过习得实践性知识、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个人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凝练等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专业发展。还有的论者从教师发展的取向,提出实践智慧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取向,“技术理性”指引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弱点、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注定要被超越,这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发展模式、教师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三、对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反思
1.教师实践智慧内涵要廓清
目前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内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把实践智慧理解为知识、经验、能力、品质等,五花八门、各持己见。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等相似的概念区分不够,甚至等同起来,导致概念、内涵的模糊不清。实践智慧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去粗取精,不断挖掘其合理的、深层次的意蕴,进行合理、有效的本土化研究,而不能断章取义来理解其内涵。另外,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相对于理论智慧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样容易忽视理论智慧的研究,殊不知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是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体,没有理论智慧的丰富,实践智慧也就失去了理论支持,好似空中楼阁。因此,廓清概念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2.开展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实然”研究
对于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于在理论上、宏观上提出一些生成途径,揭示实践智慧“应然”的一些状态,至于是否真正适用教学实践,还有待实践检验。实践智慧应该是一线教师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总结、提升,这样生成的实践智慧才没有思想隔阂,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如发挥。因此,教育专家、学者要多走进具体的教学情境,要保持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开展有效、具体的案例、叙事等质性研究。一线教师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学会写反思性的日记、文章,学会讲“教学故事”,不断促使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开展针对具体教学情境的质性研究是生成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3.挖掘教师实践智慧的多重研究价值
国内学者把研究价值主要集中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无论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知识、经验还是能力、品质,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深层次的价值——教师生命的发展,让教师的生命绽放光彩。其实,教师的实践智慧更体现为一种教学实践伦理,表现为信任、公正、道德心。教师真正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出发点)来看待自己的职业。这样,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不是调皮捣蛋的、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教学是自己知识、才能、个性的彰显,而不是无味的重复。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并不断从中收获快乐,体验着双倍的幸福:学生的回报带来的幸福和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些都是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所独有的。
在当今教育发展及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教师越来越深入研究组织、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因为和谐是一种状态,昭示着生命的舒展;高效是一种品质,意味着意义的实现;和谐高效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课堂生活境界;思维是一种活力,代表着课堂的成色;对话是一种建构,展现出课堂的生态。思维对话是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是智慧的双向流动和生发。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构建“思维对话型”和谐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思维对话型”和谐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以和谐、共振的发展为根本,追求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秀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最高的。如何构建这样的课堂模式,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一、注重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思维对话型高效课堂”重在“效率”,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这种课堂的高效、活跃不单单表现在行动上,更多地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如教师特征、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之后很多学校或个人进行了相关研究: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一书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8日第五版发表了禹克亮、吴西曾等专家关于“构筑高效课堂是校长的职责”的探讨;李孟堂在《中国教师》2008年第六期发表高效课堂呼唤和谐――构建和谐课堂的反思与设想;实践方面如《“快乐高效课堂”的研究》、《“循环大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的探索》、《深研“高效课堂”,建设快乐校园》等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烟台市二十二中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积极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7年首次提出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研究,被确定为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研究的实验点校。该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改造“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提升为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意在引领教师积极打造以学生为本、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
国内外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高效课堂关注环节的教学效益,模式环节中都有教学效益,都有“自学”、“组学”和“交流”内容。
3.高效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4.高效课堂教学倡导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但是,国内外这些研究从其的主题研究成果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主要表现在:要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停留在纯理论层面和思辨的论述上,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不足;要么对于教师如何进行高效课堂建设的历程缺乏实证的全程性和系统性深入研究和扎实的整合与梳理;要么所提的一些策略基本上缺乏实践全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仍处于表面化程度,更鲜有涉及“思维对话型”、“和谐高效”课堂方面的研究,所以“思维对话型”和谐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空间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块待开垦的沃土。
二、注重沟通,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课堂,继承传统教学优良传统,并努力消除其中部分不合理因素,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将是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全面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通过心灵对接、意见沟通、思维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和谐课堂应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2.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做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3.成效目标:切实增强“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
和谐课堂的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度的和谐,包含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还包含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学生学习成绩与自身成长之间的和谐等。它关涉的是生命的交融、心灵的对接、情感的沟通、思维的共振、智慧的分享、人格的赏识、价值的共建和品质的提升。
三、注重能力,构建思维对话型课堂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呼唤,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还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和谐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是最高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设计和谐的教学流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励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致力于从以下方面构建思维对话型课堂。
1.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2.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3.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等。
教研组是指以同学科教师为单位,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公开课和观、评课一直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多年来对教师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公开课主要是用于经验推广,往往也被称之为“示范课”等,不主要用于研究问题;听课过程中捕捉的信息相对分散,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聚焦点;评课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止于评论,没有实践改进的环节,不能填补“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疏于知行合一。课例研修中的上课主要是用于研究问题,教师带着特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观察之后的研讨功能是诊断和研究问题,在反思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行为跟进。笔者目前在组织某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研组建设过程中采用课例研修这种草根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研修中经历观点交锋,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促使教研组在持续的反思和实践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的过程,教研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积淀后,研修团队进入交流总结、理论提升阶段,教师以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在研修过程中享受着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获得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当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就会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更为敏感。课例研修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和检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复杂性,形成一系列研修成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研修成果是研修团队长期在教学反思与实践中慢慢积淀出来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资源。成果种类可以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两类。阶段成果包括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群体反思记录集等;最终成果包括课例研修报告、教师科研论文论著等。阶段成果具有单一性和记录性,最终成果则是研修团队对阶段成果加工和提炼后进行的重新建构和理性升华,具有综合性和提升性。笔者所在的研修团队在平均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中,形成了多篇课题研修报告上传至校园网资源共享;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和跨省范围内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一年来有多篇在各类期刊上。
关于数学趣味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开始,为了使它更系统,更完整,将来更具备实用功能和参考价值,下面就对如何系统的完备的进行中学数学趣味性的研究谈几点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高中数学为例,笔者也是高中数学教师),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一、注重数学史与数学家的趣味性的研究
浩瀚如银河般的数学史之中,星光灿烂,充满着无限的遐想和智慧之光。比如我们在讲解集合时,可以先介绍一下集合的创始人康托儿;我们在学习指数对数时,可以讲一讲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先产生对数而后产生指数的历史顺序和我们学习顺序颠倒的有趣现象;我们在苦苦思考解析几何问题的时候,可以听一听可爱的笛卡尔与美丽公主的故事;还有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柯西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无一不是永恒的魅力之花,香飘千古,更是我们数学课堂之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取之不尽,何乐不为。对于现在所谓的数学课堂枯燥无味的病症也是一剂良药。再者关于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启蒙教育书籍的数量以及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同样也是提高我们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所在,亟待解决。
二、注重数学课堂引入的趣味性的研究
课堂引入,创设情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同时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也许一节课的成功一半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熟知的一些经典的引入也有不少,比如必修一我们在讲授指数函数时,可以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引入,还可以引入“庄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必修二我们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引入海上日出或者日落的过程,堪称实物类比引入之经典;必修五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公式时,我们都知道“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又是一个经典之作,而在这里我推荐吴后东老师讲的“一个商人和一个数学家的故事”作为引入,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的……我想,每一堂课若要精彩,我们想的应该多一点,而作为关键的课堂引入更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幽默,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味品。而就课堂引入的方式更是多彩纷呈的,五花八门的,推陈出新,奇思妙想,让我们所有老师的智慧融汇成一条长河,共建共享,何愁引入之难,课堂亦必多彩!
三、注重教师与教法的趣味性的研究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何种语言表达,何种教学工具……创造出一种对课堂对学生有利有效的课堂氛围,这更是一种教师本身能力、魅力的体现。比如刘会霞老师在解三角形时说,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比如笔者在讲授弧度制时经常会说,我们学的是弧度,可别糊涂了;比如笔者的同事在讲解完一道题后总会问一句:“元芳,你怎样看?”……就像这样的教学例子既形象真切又幽默有趣,很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语言千变万化,总之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当” 。我们知道,爱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这里有太多太多我们教师要学习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教与学的乐趣了。
四、注重数学问题本身的趣味性的研究
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问题本身的思考和研究。而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尝试、各种数学能力的应用……都时刻在闪耀着数学智慧的光芒。比如经典部分有排列组合问题(太多不说了),数列问题(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特殊数列),二项式展开式问题(有趣的杨辉三角),线性规划问题,统计概率问题,独立性检验问题……我们不缺少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问题趣味性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更多尝试做趣味性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的教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之趣味所在(无所不在),数学之魅力所在,智慧所在。
五、注重数学在其它学科和生活中应用的趣味性的研究
数学的诞生之初就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问题其实更是一个个生活问题的抽象概括,就是今天的数学建模问题。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重新审视数学问题,发现已经涉及到了各个学科,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毫不夸张的说,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之中找到数学模型,而且这样的问题更具有实际价值,更有实际意义。在化学上氨基酸的排列与组合计算,在生物上细胞分裂的计算,在物理上的应用更是俯首皆是,在此不多说了。如果仔细观察向日葵花盘上的葵花籽,你会发现他们竟是呈对数螺线排列的,在螺线上的距离竟然遵循着数学上的“黄金分割”规律。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原来生活中孕育着更多的趣味数学,怎可或缺?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希望我们继续进行数学趣味性的研究和探索,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味道,魅力不息,笑声不断,充满智慧和深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伏羲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讲义
【中图分类号】H09
(本文系第七批中国外语基金项目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成果,课题序号ZGWYJYJJ2014A39)
引言
地域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 历经久远, 涵盖了特定区域的生态、 民俗、 传统、 习惯等文明表现, 既是一个地区社会风貌的综合表现, 也对特定区域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陇右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也必然成为陇右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依托, 是生活其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对陇右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丁润生教授(2003:37)通过河南濮阳,天水出土的文物以及楚帛书的记载研究大胆提出陇右文化中的伏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进一步证实了著名爱国学者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的预言:“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不该位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之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自尊,自信就来自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承阵地的大学课堂承担着这项伟大的使命。
1 在课堂中学习伏羲文化的意义
1.1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教案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编写的教学实施方案。而讲义则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整合,并不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案与讲义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关系密切,如果说教案是纲,讲义则是线,是对教案的坚定支持,而课堂则是阵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成功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所遵循的蓝本则是讲义。基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伏羲文化的学习对很多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课题,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很有必要编写讲义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完成。
1.2 提高文化自信心
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是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如何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国门,通过积极扩大国际化贸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学习伏羲文化,向世界输出我们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自信心在当代大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编写讲义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话题的选择和先后次序,应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笔者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流发现学生对伏羲氏关于婚姻制度的改革及贡献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妨以此为始点。
1.3 增强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标记。只有输出我们的文化并被接受的程度将决定我们受欢迎的程度,同时影响我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文化在增进社会凝聚力、变革思想观念、推动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无可替代。而生在天水,有幸成为这块诞生伏羲的神奇土地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传播灿烂而辉煌的伏羲文化。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代表,伏羲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光明和乐于艰苦创业的职业精神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伏羲文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影视剧和舞台表演,甚至鼓励学生自编自演,使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2.编写讲义的原则
2.1 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认为一般规律是一切社会教育所共有的普遍规律;而特殊规律通常两个意义上理解:一是为某个社会所独有的基本教育规律;二是指属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所特有的特殊规律,如在德育、智育、体育等不同方面。对于这种理解,是容易引起歧义的,所以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学论著中,有学者对其作了更为合理、有力的解释。如柳海民先生指出,应将教育规律作一般与特殊、宏观与微观之分。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所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有两方面,即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局部规律,具体规律指的是体现在教育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中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中的规律。这种解释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分类方法所容易引起的误解。因此,在编写伏羲文化讲义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应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和教学评价等。
2.2 符合外语教学的学科性|,学科规律和教学法原则
大学外语课程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它的教材知识内容包罗万象, 当中的文学作品、 科普文章、 时事话题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教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门类; 它的教材题材丰富, 为通识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通识教育的精神下重视大学外语教学是适应国际大气候、 符合国际化外语发展方向的大趋势。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义必须符合外语教教学的一般规律,尽管伏羲文化属于文化历史领域,但教学重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传播伏羲文化的能力,所以英语语篇、策略和交际能力依然是学生急需提高的能力,文化的学习是附属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3 编写讲义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立足天水伏羲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大地湾遗址的挖掘发现,学界伏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天水逐渐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伏羲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寻根祭祖的圣地。因此,讲义的设计,框架和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以天水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天水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显性文化主要是指与伏羲文化相关的众多古迹、遗址等文化载体。所谓隐性文化主要是指源远流长、脍炙人口的伏羲传说,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文化的相关资源都不难找,最难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资源的整理和编写。
3.2 体现跨文化教学设计理念,注重文化“共情”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教任务。它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文化意识指文化多元意识、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编写讲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会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输出自己的文化;二是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并尊重和虚心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精华,有“共情”意识。讲义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基于已被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所证实的相关事实,不夸大也不主观编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次,不人为贬低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价值,无论是讲义的编写者还是学生,都应培养一种客观、辩证和积极的文化态度。
3.3 能够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在逐渐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学术研究是继承、发展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伏羲文化研究更是如此。教师应掌握关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不仅能像学生介绍关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前沿动向,而且能提出合理的预想。关于伏羲文化的研究不仅在继续,而且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角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重庆树人学院院长丁润生教授指出:伏羲文化不单单是龙文化,而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天水教研员安志宏则侧重于伏羲的易思想研究。学习伏羲文化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少数对伏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会相关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化研究能力。
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和输出地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步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并且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模式,它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当然,编写讲义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微信,微博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是广大青年学子所热爱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伏羲文化,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由于在英语课堂中讲授伏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受教学时间限制,所以相关讲义的编写应力求简洁明晰,还应特别重视一些与伏羲文化相关表达的准确。另外,在编写过程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周小A,伏羲文化产业化近期思考 甘肃社会科学,[J] 2004(3)
3, 丁润生,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兼谈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周易研究[J] 200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