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审计

高标准农田审计

时间:2023-06-18 10:4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审计

第1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工作宣传情况

第2篇

2017年,在坚持“五个集中”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思路要突出强调与农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发挥项目建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做到 “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即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优先支持水稻、旱作稻、大豆、花生、马铃薯、三辣、鲜食玉米等作物生产;与各类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农业标准园、棚膜园区、休闲观光采摘园、苗木基地等园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项目实施区建设;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五个结合、五个优先”的要求,近一个时期吉林省农委指导调度各部门、各县(市)重新安排2017年建设任务,除水田外旱田项目区尽力减少普通玉米覆盖面、尽力增加其他作物生产区。总体考虑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调整完善建设思路

重点是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战略部署,按照“五个集中、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原则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握率先,合理安排,以长春市及其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以水田和旱田经济作物为重点进行布局;坚持整体推进,集中连片,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部门统筹,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各类新型生产营主体、广大农民项目建设积极性。

二、注重节奏抢先抓早

2017年省农委继续与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共同制定下发《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方案》,谋定思路,明确任务,安排步骤,细化责任。工作推进上立足抢先抓早,早动手早安排,抢前期、抢工期,确保全年任务按时完成。第一阶段:2月前完成项目前期,确定项目指标,启动项目前期,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审批等。第二阶段:3月中旬前完成项目招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招投确定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阶段:3月16日到6月底组织春季施工。第四阶段:7月到8月底组织夏季施工及半年总结。第五阶段:9月到12月底组织秋季施工,年度总结验收及安排落实2018年项目。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把握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按照“点中点”、“园中园”的思路,在重点区位、重点产业打造亮点工程。省级层面突出将前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长吉新型现代农业展示区、吉林石油集团华侨农场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作为建设重点区位,将大豆、花生、马铃薯、三辣、鲜食玉米、苗木、大田蔬菜等作为重点产业,县(市)层面也根据自身确定重点区位和产业,支持引导地方通过项目迭加、社会资金投入、金融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广大农民参股等形式,参照山东齐河、江苏泰州姜堰的做法,提高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直正将高标准田建成看得出、用得上、标准高、功能强的示范项目。

四、注重政策模式创新

高标田投入大,任务重,建设难度高,加之我省各级财力状况不佳,造成只能依靠中央投资,不能实现短期建设效果。按照现有建设进度,很完成《率先规划》的部署要求,唯有不断创新机制和办法,集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一方面要引入PPP建设模式,落实《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产权股权债权融资、资源特许开发等方式,建立健全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将各方面资金吸引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国开行、农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作用,利用长期、低息金融产品,构建合理的还款和风险补偿机制,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吉林模式。此外,要积极开展以奖代补试点,扶持实施整村流转、托管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按照党的全会精神,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任务

项目计划总投资23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5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620万元(省级558万元、市级62万元),自筹资金155万元。项目共有42个单项工程,建筑工程分为21个标段,设两个主项目区,项目区安排在南新乡、蒋巷镇,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1.81万亩。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县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开发办主要负责人、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从县农业开发办、县财政局、县纪检、项目乡镇抽调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督导室和两个项目指挥部、监理部。技术督导室设在县农业开发办,县农业开发办主要负责人任技术督导室主任。项目指挥部设在南新乡政府和蒋巷镇政府,项目指挥部总指挥由项目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项目指挥部副指挥由项目乡镇的分管领导担任,工作人员由乡镇开发办工作人员及项目村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四、各部门职责

(一)项目指挥部:为本乡镇工程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本乡镇工程宣传发动,群众调田,协调各方关系,为施工单位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协助监理督促检查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组织项目初验,协助监理收集整理资料。参加县级验收及上级部门验收考评。

(二)技术督导室:负责督促工程施工进度,检查指导施工质量。监督检查监理人员到岗到位及履职情况。组织项目县级验收,工程决算审计,收集整理县级验收资料,编写上级部门验收考评材料以及宣传报道工作。

(三)监理部:负责协助业主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合同和施工规范、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施工单位提出的付款申请进行审核,参与工程竣工验收,收集整理技术资料及竣工验收资料、审查工程结算,并签署监理意见、出具监理评估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要把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制定详细推进计划、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坚决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大力推进项目实施。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项目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事迹和项目建设管理好、建设进度快的项目单位进行系统的宣传报道;对扰乱项目建设的行为随时进行社会曝光。

(三)严格管理,规范操作。认真落实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县级报帐制等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办法,以县级为单位,统一资金拨付,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报帐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禁坐支和挪作他用。

第4篇

2、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2年计划争取国家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8-10个,争取财政扶持资金1000万元以上。坚持以扶持带动农民增收为关键环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大力扶持我市粮食加工、苎麻加工、良种猪繁育、蜜桔、台湾麻竹笋五大基地建设,为我市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旗舰和知名品牌作出新贡献。

3、加大市重点工程帮扶力度,全力推进十万亩苎麻基地建设。2012年计划新增苎麻种植面积5000亩,完成投资300万元,继续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对苎麻基地建设的支持,早日实现我市苎麻面达到10万亩。

二、工作措施

1、坚持“三个围绕”,突出开发重点。

一是围绕省政府“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和市委、市政府“1010”工程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积极参与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的程度和范围作为重要的择项标准,择优选项、竞争立项、培植重点、集中投入、连续扶持,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

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重大部署,多领域、宽范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彰显比较效益,增加农民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从2011年开始,我们争取到了我市渝水区作为全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工程点,每年一万亩,连续三年集中投入开发,我们要举全市农发系统之力,集中力量、集中财力、科学规划、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全力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品工程。

2、抓好“三个结合”,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一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驻村包点帮扶工作,认真落实省农发办、省新村办关于整合资源,共建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新村道路与机耕道建设、改善村庄饮水与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建设、新村“一大四小”绿化工程与园田化防护林建设为三位一体、互相配套、共同开发。

二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的作用,当好我市现代农业的排头兵。积极引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参与有机蔬菜、有机稻、有机果业、高产苎麻等生态绿色农业的开发,坚决退出对高残留农药农作物的产业扶持,围绕“一大四小”的目标,继续抓好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努力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区建设成生态型的项目区。

三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科技开发相结合。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农机、水利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大力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农民为基础,以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良种良法为手段,以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科普措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立项资金的投入。2012年继续加大对分宜苎麻良种繁育、蜜桔、高产油茶的良种繁育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

3、确保“三个安全”,强化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是确保项目安全:为保证项目立项的质量,确保项目的客观性、真实性、公共性、合理性,确保项目安全,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科学评审机制:一是抓好项目库建设,编印市产业化项目汇编一书;二是实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今年要首次组织专家评审;三是实行公开的竞争立项,阳光操作、公开竞争;四是严格逐级申报制度,坚持不走程序不立项;五是坚决落实省办提出的项目申报县级农发办首问责任制;六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检查验收等制度。

第5篇

关键词:唐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2010年和2011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共新修渠道衬砌 171㎞,建筑物2482座,疏浚排水沟127㎞,维修加固堰塘32座,投资3457.51万元,其中中央1600万元,省1200万元,县级配套28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77.51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了项目建设目标。唐河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连片规模大,建设水平高,内在质量硬,外观形象好,经省市绩效考评,在全省名列前茅,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表扬。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加强领导

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政府县长为指挥长,县委、县政府“两办”、县水利、财政、发改、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各有关乡镇政府为成员的唐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为加强项目管理成立了唐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县水利局长兼任管理局长,具体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县委书记和学民、县长刘明杰亲自过问并具体安排项目工作。副县长赵阳多次主持召开指挥部协调会议、项目乡镇工作会议和现场会,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二、严格项目管理,铸造精品工程

一是严格建设标准。根据《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细则》的要求,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外观标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项目工程。

二是科学规划设计。在县政府批准的《唐河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基础上,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河南省江淮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设计人员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认真勘测,论证技术方案,根据工程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使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是精心工程施工。经招投标,我县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项目工程全部由具有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及三级以上资质、实力较强中标公司承担建设任务,落实三检制度,严格施工程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四是严格质量监督。所有工程统一由有资质的监理公司时行监理。监理人员吃住在工地,跟班旁站。每个效益村选派2—3名农民义务监督员,全程跟踪,现场监督。实行多部门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统力协作,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县水利局抽调技术骨干,巡回检查,指导工程施工。县财政局、水利局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组进行工程督促检查,保证了施工质量。质量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创了工程建设新局面,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

五是严格工程验收。由县财政、水利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细化工程验收程序,一项一项检查,登记造册,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予验收,杜绝了“半拉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发生。

三、创新管护机制,发挥长期效益

出台小农水工程建后管护新举措,逐步建立小农水工程管理新机制,推行社会化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理顺体制,大胆改革,形成灌区骨干工程由灌区管理单位管理,斗农渠等小农水工程由用水专业合作社管理的管护新机制。

1、因地制宜实行竞争上岗、承包经营

工程完工后的灌区管理单位借改革东风,实行竞争上岗、承包经营。按照不同渠道与建筑物的情况,划分管理渠段和管理区,由管理所制定水费收缴基数和工程维护费基数,因此,管理服务水平、质量大幅上升,群众比较满意。通过建立工程管护制度、用水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水务公示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促进了经营建设、节约了用水成本、扩大了灌溉面积,充分发挥了灌区“最后一公里”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

2、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护机制

灌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群管组织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成立了唐河县润唐农作物灌溉用水专业合作社,把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作体制改革、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理顺水利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形成干支渠由灌区水管单位管理和维护,斗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和维护的管护新模式,大大调动了群众管水用水的积极性,斗农渠及其建筑物得到及时、有效管理和维护,促进了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灌区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也为进一步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借鉴。

四、严格县级报帐,强化资金管理

唐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是中央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及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产增收,确保粮食供给,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严格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在县财政局农财科设立专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资金安全使用,确保了资金效益的发挥。

五、深入宣传发动,农户全程参与

第6篇

一、取得的成绩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2.03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6.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经过治理改造过的农田,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建设标准。

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先后推广了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引进了目前全国最优苎麻品种——“中苎一号”,推广了机械打麻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打麻机,使每个劳动力每天打麻量从10余斤提高到120余斤,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扶持了国内首条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线的研发,并得到了全国麻纺协会专家高度评价,培训农民16500余人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扶持了恩达、金土地、天欣源、科农种猪、姗娜果业等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专业合作社,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42个。通过连续多年的扶持,恩达、科农种猪已经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恩达家纺”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优质水稻、苎麻、蜜桔、种猪繁育等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十万农民增收致富。

4、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粮食增产。项目区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00元以上,使农民从开发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被项目区群众形象的比喻为“增加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0万公斤,油料10万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衔接工作,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共扶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9个,扶持资金22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项目选址立项、科学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监管”这一主线,始终做到:

1、坚持两个条件,即“三个好、一个高”条件,竞争立项,择优选项。一是地形条件要好。选择地理位置重要、地貌平坦、集中连片的地方搞开发,不仅便于项目实施,而且能够塑造农业开发工作整体形象,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经济条件要好。土地治理项目不是扶贫项目,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搞开发,能够保证自筹资金的足额到位。三是村级班子要好。村班子的强与弱是搞好项目的关键。选择那些村班子团结、敢打硬仗、愿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地方搞开发,将使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四是群众积极性要高。这是农业开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不留后遗症的关键所在。组织召开村支委会、村小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征求群众意见,经2/3的农民同意后,并逐户签字,承诺自筹资金按期到位。

2、坚持两项原则,科学搞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原则,搞好测量工作。在实地测量前,带领设计和测量人员到实地熟悉地形地貌,衔接地形测量有关事宜,制订具体测量工作安排方案;在测量完成后,设计人员根据现状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地选择整地方法。对地势平坦的田块,按同水平线进行平整;对有一定坡度的项目区,以等高线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

3、建立三项制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村组、乡镇水利站等多方参与的规划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时,将规划设计成果拿到项目区去,多次征求当地乡镇、村干部农民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推行专家评审机制。在年度项目规划论证工程中,接受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逐个核对工程位置、规格型号、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推行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在招投标过程中,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确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原则。报名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国家颁发的施工许可证件。招投标统一管理,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领导小组,由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开发办等为成员单位,进行有关招投标工作。

4、多措并举,确保工程进度。工程遇到阴雨天气,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工程工期与质量。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采取多措并举强抓工期、确保质量,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精心组织。领导在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深入到各个标段施工现场督导,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二是统一标准。要求各个标段的工程质量统一标准,并不定时组织各标段施工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依托本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3321”工程和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重点工程的总体部署,择优选项、集中连续扶持我市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水稻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百乐、金土地和天欣源大米加工等龙头企业,扶持的重点从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向粮深加工转变,重点扶持好金土地米乳饮料和百乐精制米粉的生产,达到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苎麻生产、加工产业。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以恩达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苎麻种植基地,重点放在扩建恩达公司生物脱胶生产线和优质高产苎麻种植基地项目上。

3、种猪繁育产业。建立以科农、渝州公司为龙头的良种猪生产繁育基地,重点是扩大良种猪繁育的整体规模。

4、蜜桔产业。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珊娜、蒙山公司为龙头建立优质高产生态蜜桔园,重点扶持蜜桔苗木繁育、品质改良和提高采后储藏保鲜及处理加工能力。

5、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持政策,有选择地扶持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重点放在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6、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将百乐、恩达、谷韵米乳等品牌培育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责任田调整难。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格田化后,原有农田出现增减,原有田块面积、形状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重新进行农田调整。但由于项目区很多村、组,自分田到户后,田块一直未动过,而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使人地矛盾相当激烈,使得农田调整很容易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处理不好甚至出现群众上访事件。

2、农民自筹资金难。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需要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如2009年罗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平塘村委各村小组要求每家每户每人筹钱搞土地平整;沙堤村则用承包鱼塘的资金搞土地平整,这样做加重了村委、村小组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严重时群众情绪激动,导致工期拖延。

3、亩投资标准较低。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类项目的除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办外,还有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据我们了解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类似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是3000元,其中:1500元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500元用于项目区村庄整治,1000元(地方配套资金,一般不能足额到位)用于乡镇、村委建设费用,且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面积是指国土面积,而我们是指耕地面积。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投资标准也高于我们的投资标准,且不需要农民自筹资金。

4、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5、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市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水产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多数现有的加工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条件差,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扩张和发育,制约了我市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6、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我市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尤其企业农产品订单年收购量只占总量的30%左右,且订单履约率也不到50%,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7、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募资额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不多,获银行贷款困难。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费用高、办理时间长等问题,使企业难以得到适时的金融支持。

四、几点建议

1、处理好责任田调

整。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在项目立项时要统一思想,明确是按人口重新分地或者还是按保持原有农田数量,项目实施后根据农田增减情况按比例相应调整;其次是项目实施时要对项目区原有农田重新丈量,如实登记造册;最后是项目实施后,按原定的分田方案将田块分成好、中、差三等重新分配。

2、提高亩投资建设标准。应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尽量减少农民自筹资金。由目前的财政投资12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以上。达到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同时取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农民自筹资金,与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政策一致。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来抓。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市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4、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市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优质稻、生猪、禽类、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做大规模,特别是要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市场、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围绕推进我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第7篇

土地治理项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需要水利方面,也需要农业、林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要求,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设计者对某一类工程不熟悉,成本计算出现偏差的机会就会增多。同时,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小而全、多而杂,分布范围广,施工区间大,地形又繁杂,施工现场管理中,业主、施工和监理三方人员安排合理与否,是少而精,还是多而繁,同样也影响着项目建设间接费用。

2控制工程成本的途径

2.1科学规划是前提

立项前,项目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多,需要投资的工程项目也多,如何突破重点,优化工程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是编制项目计划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就要求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我们实施项目。一是走访群众,搞好调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掌握好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就需要深入项目区,准确了解水源水系、作物种植布局和现有工程运行情况,从而确定可行而又实效的工程项目。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农民想办的事很多,但是就目前农发政策来讲,单位面积的补助标准还较低,不可能一一实现。在对项目区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我们要心怀全局,统筹兼顾,在安排工程项目时,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单位是镇人民政府,项目的最终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对项目区的基础情况、实际需求和规划设计最有发言权。初步设计方案出来以后,要广泛征求项目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从而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项目计划调整,在源头上控制好工程成本。

2.2周密设计是重点

工程项目完成好不好,投资效益高不高,就靠工程设计。一要脚踏实地。中沟级以工程个个到,每个工程都要有详细的测量断面和工程地质资料,防渗渠、水泥路等工程要全线测量,准确计算出挖填方量,为图纸设计提供详细的资料。二要科学设计。工程设计不能仅凭经验,套用现有图纸,往往会造成工程变更较多,提高工程成本,降低使用效益。三要注重总结。在设计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扬弃”,总结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工程,对于不适合的工程,坚决不予设计建设。赣榆县近几年全面推广的低压管道灌溉、水泥路会车平台、防渗渠放生通道和电灌站防盗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大砖渠、管护房、渠涵,由于耐久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不好,现在全部不纳入工程建设内容。

2.3公开招标是关键

为避免农发工程“暗箱”操作,抬高工程成本,对工程承包要做到“阳光”作业,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实施公开竞标。在招标过程中,业主没有全程参与,全部委托给政府采购中心、招标办和招标机构等社会中介实施,切实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实践证明,新沂通过近几年公开竞标,每年节约资金达到7%,把农发项目工程成本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2.4加强管理是保证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全或其他原因,工程出现变更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建设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管理十分必要。施工现场管理中,业主需要妥善安排好业主、施工和监理三方人员配备,加强组织管理,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以确定项目施工方案,避免不必要支出。

2.5做好决算是根本

工程结算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最终成本,是农发项目资金的报账依据,因此办好工程结算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根本。由于施工中难免有工程细目的变更,工程结算价不可能等于预算价。但是由于建设方和承包方所处位置不同,结算口径必然有一定分歧。为避免分歧,确保工程结算的公平合理,在结算上,应该由审计部门或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说了算,以保证工程结算的准确性。本文来自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简介详见

3工程成本控制取得的成效

第8篇

关键词 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95-01

大中农场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境内,黄海之滨,四季分明,温、光、热资源丰富,能满足优质稻麦和瓜果蔬菜的生产条件,是国家大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机大米生产基地、江苏省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江苏省第2批科技型企业。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大中农场将以市场经济和集约经济为导向,以稻麦新品种引种、推广、生产为中心,以新技术研究、推广、示范为重点,以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为要素,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集成,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促使农业以资源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 规划思路

总体构想概括为“一条主线、两大功能、三大示范区”。“一条主线”即农业增产增效。“两大功能”即科技示范、绿色生产。“三大示范区”即设施农业示范区、杂交制种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分布、分部实施”原则,到2015年完成示范园预期建设目标[1-2]。

2 技术条件

大中农场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种子管理站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农场2010年承担“沿海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于2012年3月圆满结题;2011年承担“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正式挂牌运行;2012年“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农田周年利用优化模式研究”项目被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近年来,大中农场一直承担农业部、省农委小麦、水稻高产增效创建666.67 hm2示范片项目,先后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授予高产增效创建先进单位、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小麦、水稻A级示范片。

3 园区模式

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面积400 hm2,设“一园六区”。分别为:有机种植示范区,面积33.33 hm2,主要进行有机稻生产;优质稻麦生产区,面积46.67 hm2,主要进行稻蟹、稻虾共养;杂交制种示范区,面积166.67 hm2,主要进行水稻杂交制种;设施农业示范区,面积66.67 hm2(其中西瓜33.33 hm2、马铃薯3.33 hm2、葡萄3.33 hm2、草莓3.33 hm2);特种作物示范区,面积20 hm2,主要培育花木种苗、盆景等;“四新”展示区,面积66.67 hm2,主要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肥药。

4 建设重点

4.1 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

特种作物示范区占地20 hm2,该区体现了现代农业多项功能综合体,也是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功能是展示、示范、研发、观摩、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瓜果蔬菜示范区占地66.67 hm2,实现种苗繁育工厂化,栽培品种市场导向化,最终带动园区,辐射整个周边地区果蔬种植,为区域设施果蔬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 杂交制种示范区

该区占地166.67 hm2,进行栽培试验、示范,搭建栽培研究平台,建立相配套的“三圃”基地,提升栽培技术,引进适合农场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3-4]。主要功能是提升杂交制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升产量、效益,开展有机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育种和生态农业上有所突破,将良种育、繁、推集于一体,同时负责良种示范、培训、推广、技术咨询,形成育种、引进、示范、推广一体化示范区。

4.3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

该区共146.67 hm2,主要进行新型稻麦新品种试验、有机种植、优质名贵花卉苗木培育、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稻蟹共养;测土配方施肥、全程农业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和“四新”技术展示,使农机与农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效益的总体提升。

5 建设目标

建成后的科技园,农业机械化率达90%,高标准农田灌排系统达100%,农产品烘干、仓储能力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其中,花卉效益达7.5万元/hm2以上,中药材效益达4.5万元/hm2以上,稻麦效益达3.0万元/hm2以上,设施农业效益达12.0万元/hm2以上,种养结合效益达6.0万元/hm2以上,杂交制种效益达3.0万元/hm2以上,园区的平均效益达5.25万元/hm2以上。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建成高标准的灌排体系和防灾抗灾体系,确保排灌自如、旱涝保收、高产增效。同时实现沟、渠、田、林、路、闸、桥、涵等综合配套、农机具与标准化生产相配套、水利规划与林网绿化配套。最终利用3年时间建成400 hm2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

6 管理体制

农场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园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任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财务、审计、农业、林业、农机、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制度制定等具体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关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协助制定好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年度总结和验收报告等。

7 参考文献

[1]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2] 李光祥,赵静.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1(2):101-102.

第9篇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体现着科学发展观内涵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开发方式表明,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界定范畴。首先是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水、田、林、路实行综合治理。其次是资金来源的综合,即以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的综合投入。第三是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措施,实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第四是部门上的综合,即整个工作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第五是治理效果的综合,既要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综合效果。

从实践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坚持“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开发方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整地改土,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市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4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了产业化经营。紧紧围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先后扶持产业化项目60多个,对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了立项扶持,有效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在项目区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共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70多项,项目区优良品种、节水技术普及率和土壤改良率达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0%。四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植树造林105万亩,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80多元,高的年人均增收达上千元。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被项目区农民群众称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促进增收的“富民工程”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表明,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综合措施开发治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同步改善,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增长的成功之路。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在农业开发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财政支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公共财政照耀农村的一束阳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

(一)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发展观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就而言,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中低产田多,抗灾能力低,产出率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急需增加投入。一是应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预算。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足额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投入形式。二是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立项投入的项目,投入机制好,且资金全部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能很好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又办不成、办不了的事,农民直接受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特别是项目和资金管理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应充分利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平台,整合相关资金和项目,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相互补项,加大对我市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效益。

(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生产要素的多样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果获得的不可预测性等。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发展投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一是在开发方针上,要继续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坚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开发目标上,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按照我市第八期(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今后三年,全市将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总规模达700万亩,可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紧紧围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扶龙头、建基地、调结构,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在开发投入上,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针,体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在开发措施上,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科技措施,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大力兴建拦、蓄、引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广管网式输水、咸淡混浇、膜下滴灌等节水工程措施。五是在开发重点上,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产业化经营思路,将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在开发区域上,土地治理项目,突出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先易后难,效益第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中建成一大批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集中连片的规模项目区,形成粮食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扶持乳品、粮油、蔬菜、果品、肉类五大产业集群。七是在开发效益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既注重开发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开发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项目区的生态效益。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要从长远着想,不急功近利,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开发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以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式,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形成农业综合开发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要以完善配套的技术体系为支撑。针对农业非持续发展的众多因素,突出强调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要以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协调一致的农田新格局;坚持建设规范的灌排体系和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在项目区绿化造林,防风固沙,营造适宜农作物生长小气候和环境。

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上,要突出抓好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不同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项目区建设成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同时,要积极支持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上,要紧紧围绕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为主攻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选择扶持的产业或项目时,要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扶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体现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维护和发展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农民从开发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享受成果。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是农村生产力,改善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的是农民收入,直接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所以,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管护利用各个阶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好事办好,特别是要解决好一家一户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推广培训等问题。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筹资投劳遵循“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总量控制”的原则进行。项目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讲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安排实施项目要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结构调整要通过引导和示范,尊重农民意愿。要让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政策,坚持公开透明。三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农业综合开发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开发的数量,又要看开发的质量;既要看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广大农民是否得到实惠。绝不提空规划,不喊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科学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好规划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制订规划要坚持“科学、务实、管用”的原则,一是摸清农业资源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找准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优势和增产增效潜力,提出开发治理的路子、模式和措施。二是以县为单位,按区域、流域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分期立项。在一个县经过若干年开发,形成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项目区,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进行规划,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安排建设项目。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经过深入考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开发规划。五是确定任务目标。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六是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技术论证。七是农业综合规划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八是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安排农业开发年度项目计划,确保农业开发规划的实现。

(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开发工作健康发展。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开发工作,要在创新机制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县动态管理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县坚持总量控制有出有进、违规淘汰、末位暂停、奖优罚劣,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倒配制”政策,调动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机制。三是竞争选项,择优选立项机制。筛选申报的产业经营项目都要经过公平竞争,整个选项目过程要经过项目申报指南、资格审查、实地考察、资产财务审计、竞争答辩、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编制项目计划等环节;土地治理项目在规划区范围内乡、镇村之间实行竞争立项。四是项目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和验收考评力度,有力保障工程建设标准质量。五是农发资金安全运行机制。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同时,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和办法,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证农发资金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六是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使用主体,做到责、权、利紧密结合,使用、管护、维修责任主体统一,保证所建工程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七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业开发坚持对年度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县级农发部门和项目区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八是责任追究机制。对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行责任制,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坚持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坚持求真务实,全面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项目管理方面,一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和招投标制。在编制项目计划之前,要自上而和自下而上地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二是强化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项目计划,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设计施工,确需变更的按规定的权限和时间及时报批。三是坚持求真务实。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确保立项一个,成功一个,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实在在为项目区农民办实事。要把项目投资、建设主要内容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成项目及时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加强跟踪监测,防止人为损坏,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切实落实“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的规定。二是坚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开发资金。三是按规定时限及时拨付资金,不滞留,不延期拨付,不用当期资金抵顶归还到期有偿资金,不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空转财政资金。四是全面推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和成本。五是进一步加强有偿资金的管理,加强对项目单位资产经营情况和信誉情况的检查审计,落实抵押担保手续,确保到期资金的回收。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日常督导工作。在抓紧好年度验收检查验收等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着重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日常性督导检查,把工作的重心前移,重点放在加强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检查、督导和指导上,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制,细化目标责任,把各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人,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狠抓落实,健全责任追究制。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农发资金 有效利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主要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管理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核心内容,农业综合开发就是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只有不断健全完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农发资金的有效利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2.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3.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4.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5.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6.后期管护跟不上,可能导致项目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实现长期效益。

二、采取有效措施管好工程项目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

(一)严把前期立项规划关

1.搞好科学选项立项。在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区选定上,不断规范程序,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立项制,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竞标立项,并广泛接受纪检、审计、农经等部门以及上级农发部门的监督指导,全程阳光操作。总会计师和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必须参加。

2.在规划设计前,组织农、林、水、等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实地调查了解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依据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按照突出重点、最优配套的原则,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施工布局方案,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论证,确保项目计划方案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效益明显。

3.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做主。充分倾听农民呼声和意愿,把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工程列入项目规划重点,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框架内,按照农民的实际需要规划建设工程,合理布局,坚决不搞“形象工程”。

(二)严把施工管理关

工程施工中,坚持严格实行“四制化”管理,切实把好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1.工程招投标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单项工程建设和大宗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供货单位,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工程监理制。对土地治理项目重点工程建设,聘请专业监理人员,及时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对工程施工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的全程专业化监理,切实把好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程序关、施工进度关和质量检验关,确保工程标准、加快工程进度、规范投资支出。

3.资金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中,分不同的阶段,通过下发文件、制作标志牌,设立公示栏、公示墙、印发公示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及时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公示公开,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不走样。

4.工程合同制。项目实施前,从县到镇到村层层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施工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书,明确工程预算、建设责任以及施工标准;施工中,技术人员、监理人员严格依照合同标准进行施工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切实加大对项目和资金的动态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严把工程验收关

严格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施工单位完成合同约定的施工任务后,编制竣工决算并向农发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农发办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财务等有关人员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工程,经县农发办审核单项工程决算,施工单位凭验收单、工程决算、合格的票据和规范的手续报帐,工程验收报账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整个项目建设全部竣工后,由县财政局、农发办、监理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组成验收组,严格按照项目批复计划和建设标准进行全面验收,落实每一项工程,每一笔资金,检查所完工程是否完好和运转正常,发现问题及时整修完善,确保不留任何遗漏问题。验收结束后,由农发办整理好有关资料,编写项目竣工自验报告,并向上级农发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接受上级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保证资金投入的实效性。

(四)严把建后管护关

在坚持“高标准施工、高标准管理”的基础上,要把工程管护放在突出的位置,确保已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1.及时明晰产权,明确管护主体。项目竣工后,对项目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县农发办及时向各项目村办理移交手续,指导各项目村认真做好农发资金的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确保资产不流失。

2.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措施。对有经营收入的工程,按照“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水利、林业、农机等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发工程管护实施办法,并与受益农户签订管护协议,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权。工程管护专项资金纳入县级农发资金专户管理,严格实行报账制,保证专款专用。

3.加强管护监督,提高责任意识。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做到工程建设与管护“两手抓”,加强对工程管护工作跟踪督查,严格进行奖惩。此外,对公益性工程组织专人成立管护队,并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如路旁、井房上等)统一设立工程管护标志牌,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程管护得到有效落实。

工程项目主要有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后期管护等环节,坚持严把这几关,努力实现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也就实现了项目和资金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手册》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

第11篇

一、强化耕地保护的行政主体责任

各有关街道办事处应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各项制度,依法行政,依法查处耕地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耕地保护资金投入,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基本稳定,确保按年度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二、明确耕地保护的部门监督管理责任

各部门都负有参与耕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责任,要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耕地保护取得实效。区国土局要认真执行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区发改统计局、建设局、交通局、农委等部门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区农委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引导和规范耕地承包、流转及利用行为,加强耕地质量监管,防止耕地闲置、撂荒和过度利用,引导农业内部结构合理调整,稳定粮食、蔬菜等作物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和其他关系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供给。区财政局要管好用好保护耕地的资金,确保耕地保护的投入。区司法、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要对破坏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三、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

依法享有耕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是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主体,负有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监督承包农户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制止撂荒、闲置、转变用途及其他破坏耕地的行为。承包农户应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维持农业用途,对耕地撂荒、闲置或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应予以抵制、制止或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有关部门举报。

四、明确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责任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有公民、法人、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负有保护耕地的义务,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关心、支持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加强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对各种破坏耕地的行为,应积极抵制、制止或向有关部门举报。建立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群众举报制度,设置举报电话和公开信箱,形成全社会监管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

五、广泛开展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公开耕地保护信息,宣扬耕地保护典型,通报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保障不同责任主体对耕地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不同责任主体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在组织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统筹安排各行业、各区域用地,尤其要明确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和布局,落实到图斑地块。各类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必须符合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七、构建节约集约的科学用地管地机制

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的要求,构建节约集约的科学用地管地机制。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从严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落实“先补后占”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减少对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占用。健全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按照集约利用标准管理和使用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标准。

八、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的目标责任考核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保护责任,严格考核标准。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年度内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较多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启动问责制,对负有责任的负责人实行问责。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与领导班子绩效评价、土地利用计划安排、建设用地审批挂钩。完善建设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占用耕地消耗、人均城镇用地、单位建设用地产值等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对行政责任主体进行考核。

九、加大耕地保护投入

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础工作投入,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的筹措和管理,专项用于耕地保护工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其他土地经营者加大耕地保护投入。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为耕地保护筹集资金。整合有关涉农资金,形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合力,集中使用,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效益。

十、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根据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利益补偿。整合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专项资金作为用于耕地保护的相关资金,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激励资金,主要用于对承担并行使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和村委会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十一、加强耕地保护的基础工作

第12篇

1.1政策出台背景

由于近年来政府对水利投入的不断加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尤为明显。在农村搞水利工程建设,难免会出现施工占用农田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农民因用地问题与施工队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进而出现大范围的农民阻工现象。如果通过政府出面调解纠纷,做思想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人力以及金钱成本都是巨大的。因此,以往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的通过招投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是行不通的,只有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含量不高,施工工艺简单,交由农民自己建设完全是可行。临桂县人民政府在县水利局的建议下,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按照群众自愿、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的原则,出台了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政策。

1.2政策实施范围

县级“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没有安排投资、群众自愿投工投劳修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奖补范围为全县范围内渠道渠首设计过水流量为1.0m3/s以下的各类支渠及田间末级灌溉渠道。已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一事一议”项目等国家或省市县专项资金建设的项目不再列入奖补范围。

1.3补助标准

根据渠道防渗型式(水泥砖矩形断面渠道和混凝土梯形渠道)分别采取不同的补助标准。

1.4实施情况

政策出台后,要求各乡镇政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摸清当地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自愿上报的原则,将当年计划实施的项目上报至县水利局,由县水利局汇总上报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实施。项目批准后由各乡镇政府督促各村开展建设,各乡镇水利站站长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县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定期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项目通常实施时间为当年9月至次年3月,原则上要求所有项目在次年3月汛期到来前全部完成,如果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的项目,则必须制定安全度汛方案,及时保护好已建成的工程,保管好尚未使用的建材及施工机械,确保项目安全度汛。

1.5项目验收程序

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县水利、财政、审计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全县项目进行统一验收。项目验收小组到各个项目点通过外观检验、实地测量等方法,确定项目的工程量及建设质量,项目验收结论经验收小组及当地乡镇分管领导、水利站长签字确认后,交由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核定,最后根据由县政府批复的以奖代补项目奖励标准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各个乡镇,各个村可派代表到乡镇政府领取奖励资金。

1.6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县政府计划安排300万元的资金用于以奖代补项目的专项建设,然而各乡镇群众都持有一定的观望态度,建设积极性并不高,最终2011年度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36.651km,财政奖励资金180.17万元。项目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前一年政府承诺的兑现及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全县对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12年度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95.17km,财政奖励资金664.58万元。2013年度农民参与以奖代补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157.47km,财政奖励金额达到1063.00万元。

2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动员不到位

尽管该政策实施至今已3年多,然而各乡镇政府对政策的宣传工作依然不够重视,通过对各乡镇的群众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访问,绝大部分人都不清楚或不了解“以奖代补”政策,甚至有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同时大部分访问对象表示,如果知道有这项政策,一定会积极争取到本村。根据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来看,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潜力依然很大。

2.2虚报瞒报现象普遍

以奖代补政策的验收程序首先是由各乡(镇)将本年度建设计划完成情况统一汇总上报至县水利局后,再由水利、审计、财政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到各乡镇进行验收。通过两年的验收情况来看,历次乡镇上报的数据与验收核实的结果差距都很大,有的村抱着侥幸心态在完全没有做工程的情况下依然向政府申报验收,有的村以旧的渠道冒充新修渠道或者利用通过其他政策建设的渠道来套取“以奖代补”资金。这样的行为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也增加了验收组成员的工作量,使验收效率低下,原计划1周可以完成的验收工作最后耗费了1个多月才完成。

2.3奖励标准制定不合理

验收过程中群众普遍反映奖励标准过低,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是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渠道,政府通过奖励的形式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款,但是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合理的。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都在田间地头,建设所需的砂、水泥、砖块等材料都要依靠人工挑运至施工现场。因此,各村多多少少都需要花钱雇佣一些人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奖励标准的制定依据是建设项目最理想情况,明显这样的奖励标准偏低。另一方面,奖励标准中只有田间渠道的相关标准,而许多群众反映需要亟需修缮的塘坝、堰坝等水源工程并没有列在奖励范围之中,致使许多地方出现了修好渠道依然没有水用的尴尬情况。

2.4工程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项目在验收过程中,令验收组成员感触最深的就是各地建设的工程质量差异很大,有的村渠道修建的规范美观,而有的村修建的渠道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比如许多地方的渠道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弯取直,有的渠道抹面厚度不足甚至根本就没有做砂浆抹面,这些工程质量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渠道的防渗及过水能力,也会减少工程的使用寿命。然而,考虑到农村技术力量不足,加之奖励标准偏低,对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不大的渠道,验收人员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适当降低判定标准。

3建议

3.1宣传发动,营造声势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深入基层宣传好以奖代补政策、将历年来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广开来,营造群众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创业、共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2强化责任,认真核实

各乡镇政府要增强责任心,在项目筹备阶段应认真调查,摸清本地情况,核实各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工程量与否与现场实际吻合、申报项目地区群众是否有建设积极性,努力做到不虚报、瞒报,因客观原因需增加或删减项目的,应及时与县水利局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各乡镇在项目的建设前、建设过程中、及建设过程后都进行拍照并存档,项目验收的时候必须以项目区的现场实际照片为依据,同时县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虚报瞒报超过一定比例的乡镇,给予逐年减少建设指标直至不再安排资金的处罚。

3.3完善标准,科学决策

水泥、块石、河砂等主要建材价格逐年上涨,此外由于末级渠系建设都在田间地头,运输车辆无法将材料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还应考虑建材二次运输的成本,鉴于此情况,县政府应每年调整并出台新的奖励标准。同时,应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塘坝、堰坝、泵站等水源工程出台专项奖励标准,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确保奖励政策能够有效减轻农民负担。笔者认为水源工程也应纳入奖补范围,建议新增以下补助标准:(1)山塘。①新建、扩建山塘塘坝,按新增有效库容补助0.35元/m3;②山塘维修放水斜管按延长米每米补助400元,整修山塘溢洪道按延长米每米补助200元;(2)堰坝。新建、维修堰坝按M7.5浆砌块石补助100元/m3;(3)机电泵站。①新建按装机容量补助1100元/kW;②改造更新按装机容量补助800元/kW;③渠道按二次运输每百米在原来补助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300元。

3.4加强管理,示范引导

县水利局应加强对项目的检查监督,可以成立专门的以奖代补项目检查小组,定期到各乡(镇)进行检查与技术指导,各乡镇水利站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及时掌握各项目建设的最新进度及情况,为当地群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于群众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乡镇,可以选择示范区或示范片,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通过努力培育亮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样板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以奖代补政策深入开展。同时制定一系列奖励及技术支持政策,鼓励群众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操作规范,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田间渠道,确保项目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3.5造册登记,规范管理

凡享受以奖代补的工程都必须造册登记,并接受乡镇、县财政、水利部门的管理,工程的所有者不得擅自改变工程用途。对违反规定的,财政部门将收回以奖代补资金,并相应减少下一年度以奖代补资金。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优、形象好、产权明晰、管理落实、效益明显的项目给以通报表彰,并适度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相反的话,则不给予奖代。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