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的财务管理

高校的财务管理

时间:2023-06-18 10:4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的财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的财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资源优化配置;使用效率;长期稳定发展

1引言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核算与业务记账是传统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其主要目的是体现高校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1]。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部署,高校财务工作人员通过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责任会计等等细致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学校的财务规划以及学校领导者的重大财务决策具体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2]。

2现阶段,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高校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财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当前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由于相关的财务从业人员对高校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且缺乏一定的专业管理会计能力,无法提高学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了高效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3]。学校的财务从业人员无法展现出管理会计的优势,往往会使得学校领导作出错误的决策,甚至学校的财务管理环节出现漏洞,从而导致学校的收入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2.2高校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现阶段,高校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所对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相匹配,相关的管理会计工作无法满足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再加上,学校部分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无法全面分析、预测高校的财务管理状况,使得学校所开展的管理会计工作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帮助。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工作应当贯穿于学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但是由于财务从业人员的管理会计工作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使得学校的管理会计工作与实际的财务工作相背离,导致高校的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目前学校的管理会计工作并不能有效深入到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财务管理的优化发展。

2.3会计核算范围不到位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念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管理者的全局意识比较淡薄且自身的战略规划能力有限,使得学校的会计核算范围不到位。会计核算范围的不断减少,降低了管理会计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从而限制的学校财务管理的又好又快发展。

3提升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效果的有效途径

3.1构建专业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提高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对教育事业的认知

财务从业人员是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学校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学校应当积极构建一支专业且素质高的管理会计队伍。首先,学校需要经历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学校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为高校的财务管理队伍输送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为学校打造高精尖的管理会计团队,从而有效提升高效领导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相关的决策能力。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高校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提高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认知,了解酵教育行业不是获利性事业而是一项特殊的公益性事业,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高效管理会计的工作方向,从而切实发挥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让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服务更加契合。

3.2强化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的领导管理者必须掌握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学校的领导管理者还应当了解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应用的管理会计的实际意义,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者需要及时发展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学校财务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以此加强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会计能力,从而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3.3完善高校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突出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

实现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发展,需要积极完善高校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将财务管理工作与时展背景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实际的财务状况分析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内涵。针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案,并不断分析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财务从业人员需要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突出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效果。促进管理会计与学校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融合,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日常账务处理和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学校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管理会计渗透到其中并根据财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能够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应用管理会计,需要学校领导和相关的财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管理会计意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薄晓营,郭鑫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9(19):190-190.

第2篇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人才培养的阶段。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的财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风险的隐患越来越大,这一切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的高校为了争夺更多的生源或者满足教学评估的需要,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贷款建设了大批的宿舍楼、图书馆、实训室和教学楼等,欠下了巨额的债务,资金周转非常困难,甚至教师的工资发放也受到影响。尽管与企业不同,高校财务状况恶化并不会导致破产,但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给高校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所有的这一切都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大致分为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所谓集中管理模式就是指高校的财权高度集中于学校,学校只设置一级财务机构,成员包括校长、财务负责人等,高校所有院系和部门的财务工作都由一级财务机构来负责,包括制定财务收支计划、经费预算和划拨等等;分散管理模式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模式下,学校留下部分教育经费,以维持校级行政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应急。同时将剩下的大部分资金留给二级学院使用,二级学院负责制定经费的预决算方案,制定内部分配政策,对下放的经费进行创收留成收入,但也要接受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和考核。应该说这两种财务管理模式都各有优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随着高校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原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一是经济责任难以落实。事实上,无论是统一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都是校长(院长)负责制,二级院系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比较模糊,以至于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等财务问题时,责任很难界定,也无法进行问责,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二是财务资源浪费。很多高校为了发展的需要,在校级财务部门之下又设置了科技开发、基本建设、后勤总务等多个财务机构,造成学校财务工作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混乱的局面。

三是财务成本增加。高校财务分级管理给了院系更多的财务自主权,但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财务人员和设备,财务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各个院系财务工作整体不一,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管理上的难题。

四是绩效评价管理缺乏。高校财务制度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当加强财务支出管理,并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只关注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很少涉及到事后的绩效评价,也就不能准确计算出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分类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实行分级管理是必然的趋势。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不仅包括政府拨款,还包括民营资金等多渠道投入。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统一领导,制定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财务收支计划和财务方针政策等,保证全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财政分权,给予院系等二级部门更多的财务管理权和奖惩分配权,激励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合理的平衡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是需要高校领导认真研究和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高校部门众多,各部门的财务工作相差较大,不适合采用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分类管理模式,例如教学科研部门的财务工作相对比较统一,适合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后勤部门财务工作应该以追求效益为主要目的,因此适合采取经济承办责任制的形式;校办产业应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提高财务成本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控制。

(二)创新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以往,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因此大部分高校都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行,保证了高校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高校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有捐赠收入、培训收入、产业收入、科研收入等等,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开始显现,也是高校腐败行为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为此,高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收支配比,并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另外,高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且作为准公共事业,社会大众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十分关心,因此高校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时、准确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特别是涉及高校基建、银行还贷以及经费来源等项目,满足相关主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目前,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满足新时期财务工作的需要。高校应该制定专业的培训方案,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组织财务人员上培训班、参加行业交流会、听专家讲座等方式,使其了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动向,掌握新会计规则的思想和方法等等。同时,高校应该出台合理的奖惩政策,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财务人员才可以上岗,对工作积极主动、成绩突出的财务人员进行适当奖励,对现代财务意识淡薄,财务能力欠缺的财务人员予以转岗,最终提高高校财务工作质量。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高校

在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和实施,高校在校生的数量越来越大,这时高校建设资金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2013年底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方面适应政府财政改革预算的需要,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在新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与新会计制度相适应,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率逐渐提升,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制度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发展明显落后于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速度。与高校发展相比,财务管理制度早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由于高校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案件频发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为:

1. 内部控制内容不完善

推行新会计制度后,虽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需要完善地方还是比较多。在内部控制方面,尽管高校涉及相应的内容,但是监督、控制内容不到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效果。

2. 内部控制范围存在局限性

高校对财务管理进行内部控制时,局限于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各院系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的控制。另外,在对财政资金进行控制时,控制不够严格,监督乏力,进而发生一系列的违规违纪现象。

3. 内部控制执行力薄弱

在对财政资金进行内部控制时,对于内部控制内容,虽然有些高校比较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执行这些内部控制内容,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完全丧失自身的监控作用,进一步影响高校建设资金的内部控制效果。

(二)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缺乏完善性

在我国,高校组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通常会面临统一领导与财权分离的问题,并且通过统一领导和分散领导两种方式组织开展高校财务工作。其中,统一领导就是财政大权掌握在少数领导手中,这种财权决策方式缺乏民主性;而分散领导克服了统一领导的弊端,但是统一领导的高效性也被大大的削弱。当前高校的财权,通常情况下掌握在校长手中,这种财务运作的方式侧重财务的权利,但是缺乏责任制度的监管,在审批具体项目时,经常会出现权力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运行的持续发展。

(三)财务管理人员结构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得越加的丰富,同时将侧重点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都是通过行政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级别色彩。并且普遍存在直接任用财务人员的现象,进而导致不具备专业要求的人员从事着财务管理工作,对于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记账、出纳等工作,则由专业财务知识丰富的人员负责,这种现象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另外,高校财务人员年纪偏大,并且专业知识出现老化,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现代会计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传统的思维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新会计制度下,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有利于高校组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高校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财务监管和预算管理

面对新会计制度,高校需要通过加大对财务的监管力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大财务监督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加大监管的力度。在新会计制度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优化配置高校的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在财务预算方面,高校需要加强管理。对于高校来说,在日常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核心地位,在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这时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对高校财务预算加强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严格遵守新会计制度中《预算法》的相关规定,编制财务预算;

其次,高校在进行预算支出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否则容易造成经费滥用,甚至发生经费短缺现象。

最后,在新会计制度下,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对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财务预算的正常执行。

(二)完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实施分级化管理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入,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在校生数量,还是现金流量,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分级化管理模式对高校内部财务活动进行管控。高校这种管理方式没有颠覆性地破坏原有的财务结构,只是高校对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从本质上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分级管理模式具有分权思想,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妥善协调各方之间的矛盾。对于高校各学院来说,需要在高校的统一领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现金流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学院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丰富财务管理内容,优化人员结构

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增加了一些新的会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适应新会计制度的需要。所以,高校在组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内容:

1. 拓宽高校筹资渠道

在我国,政府拨款是高校日常费用开支的主要来源,对于高校来说,资金渠道来源比较单一。面对新的会计制度,高校需要拓宽筹资渠道,确保财务管理紧跟时代步伐。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拨款,另一方面需要开拓其他的筹资渠道,例如募捐、企业投资等。

2. 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

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来说,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可以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挖掘资金的价值。同时招聘年轻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配置财务人员机构,做好人员之间的交接。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在组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资金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全面贯彻执行预算管理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符合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做好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确保我国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磊.论高校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管理观察,2015(04).

[2]黄敏新.新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理念探析[J].会计之友,2014(10).

第4篇

1加强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的财务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前进,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其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有效的保证高校的资产完整。高校的首要任务还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科研贡献力量,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高校资产的完整性,为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第二,提高高校资产利用效率。目前我国部分知名高校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科研力量的优势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完善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帮助高校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可以有效的减少经济犯罪的产生。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可以让所有财务管理人员得到很好的监督和制约,减少经济犯罪的产生,保证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可以看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并不重视,造成预算编制的过程不透明,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或者预算编制的时间不够,导致预算不够细致、预算过于仓促、预算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财务预算管理不能全面的反映高校整个的财务收支和高校正常的工作财务管理。这就让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有的预算来执行,执行力度不够,会导致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化。

2.2没有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效益受到影响的关键原因。近年来,虽然高校已经对自身发展内容进行调整,依照发展需求构建新型控制制度,但其并未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善,没有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质量。尤其是在新的财务业务中,高校并未形成新的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建立对应风险防范体制,更没有依照内部控制需求形成惩处机制、评价机制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陪控制工作的展开。

2.3内部审计不严格,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对整个高校运作有着监督和评价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财务领域,未涉及或深入到管理领域,只是走走过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监督的力度不强,对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事后审计多,事前和事中审计少,参与审计的项目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几乎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进行监督和评价。

2.4风险防范控制不到位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愈来愈复杂,难免会遇到各种财务风险。目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大规模扩建给我国高校的经营带来了许多风险。由于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分析和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有些高校在重大项目决策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也没有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控制措施,而是盲目的过度举债、进行超规模投资扩张,进而使得高校面临严重的潜在风险。

2.5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到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依照财务管理需求对人员素质水平进行改善和提升。在上述组织体系下,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效益根本无法满足高校财务发展需求,很容易造成高校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缺乏专业财务内部控制技术,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重视,这直接造成人员在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插科打诨”、“得过且过”,最终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

3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所指出我国高校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建议。

3.1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绩效评价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重视对预算的编制工作,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学校预算一旦核定,必须遵循平衡原则,尽量避免赤字预算。第二,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原则细化预算内容,合理测算预算收入和支出,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将预算管理和责任目标相结合,明确责权利,向目标管理要效益。第三,在编制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始终要注重成本效益理念、财务风险理念和正确理财理念,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加强预算管理执行的监督力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务部门应做好预算终了时的管理分析工作,对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分析、考核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学校的审计部门也应及时依法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执行情况、调整的真实性、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3.2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应该要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够达到管理目标,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减少财务问题的出现。完善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从学校的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本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从而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其次,要做好相应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高校管理的不法行为,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尤其是要加强组织控制、人事控制以及纪律控制等工作,减少财务管理问题,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的控制力度。最后,要提高内部管理人员对控制制度的认识,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做好财务行为的监管,真正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定。

3.3提高内部审计的力度

从学校的财务管理来说,内部审计制度是贯彻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地执行中也都需要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与评价,以便可以来及时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意识到这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组成。为此,高校内审部门应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对经济事项实施进行事前审计,对实施决策的具体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事中监督,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利事件的发生;要从单纯的事后制止和纠正现状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并与财务部门人员相互配合,共同规范经济行为,促进高校效益逐步提升和全面发展。

3.4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财务风险,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各高校有必要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责任制,把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及个人,并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还应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高校在日常财务管理中,特别是进行投资建设等重大项目决策前,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应对,确保高校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3.5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财务管理者的综合能力。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即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等外界力量的积极推进,又需要学校领导予以重视,更需要财务人员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学习到更多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做好各项数据的处理工作,减少财务管理问题。其次,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校外人才的引进和校内人才的选拔,不断优化财会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最后,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水平,并对电算化会计信息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提高财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

第5篇

[关键词]高校餐饮;财务管理;审计;后勤

我国高校餐饮部门近几年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向着联营经营方向发展,向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发展。

1高校餐饮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1.1高校餐饮财务管理的特点

在整个高校后勤管理当中餐饮财务管理是重点和难点,当前大多数的高校餐饮采用的经营方式有经济承包制或者是公益性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去加强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当前我国高校餐饮已经逐渐从行政部门管理当中脱离了出来,那么财务管理方面除了需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做到对师生菜品需求的满足,为此认为提高高校餐饮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1.2高校餐饮财务审计的作用

审计监察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对财务活动进行规范,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同时增加,为了促进高校不断发展,要积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确保高校的资金、资产等得到充分利用,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餐饮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餐饮财务管理是确保高校餐饮服务水平满足要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餐饮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审计和监督,针对高校餐饮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意见和建议,以降低高校的餐饮管理风险,同时还能对高校餐饮服务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违规人员等进行惩罚,从而确保高校的经营活动更加合理、合法。具体来讲,高校的餐饮财务审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规范高校的餐饮管理行为。监察工作和审计工作的结合,可以实现对高校内外全面管理,对高校餐饮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高校餐饮管理可以实现规范化发展,对于各种有损于高校发展的行为进行有效预防。第二,促进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营养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高效的餐饮服务,可以提高学生的饮食水平,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实力,从而促进高校实现长期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餐饮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餐饮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从审计的角度来加强高校餐饮财务管理,包括对被评审的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等进行审查测评,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过程。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从审计角度分析当前高校餐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宏观上来看,一个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涉及制度流程体系、人事框架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所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首先就需要从制度体系的健全出发。那么从审计的微观来看,高校餐饮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管理、餐饮物资采购及管理、成本核算和销售额核算,现就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问题。

2.1我国高校餐饮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着规划性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餐饮财务预算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方面,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的不够重视,没有将学校师生的就餐额度和就餐水平结合到一起,那么所做的预算成本编制则是没有针对性的。另外,在审计的时候还发现,高校餐饮财务管理在成本和利润回收方面存在落差,往往所付出的成本过高,获得的收益却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餐饮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再有,高校餐饮财务管理没有预算规划指导,这样在原材料、包装等方面就存在浪费的现象,使得高校餐饮成本过高。

2.2高校餐饮物资采购及管理规范性不强

审计中发现高校餐饮物资采购及管理规范性不够强,表现为大多数的高校餐饮所采购的物质都有固定的供销商,这就存在着供销商垄断高校餐饮食材供应的问题,非常有可能导致食材原料价格偏高的现象,或者是导致出现食材原料质量比较差的问题。

2.3高校餐饮成本核算和销售额的核算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高校餐饮部门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营,故财务管理有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财务基础数据和指标是不够准确的,这样就使得高校餐饮财务管理难度加大,在成本核算和销售额的核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3有效提高高校餐饮财务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校餐饮财务预算管理

对于高校餐饮部门来说首先需要制定出年度财务预算,然后从制定、修正到最终的预算目标完成及评价,高校餐饮的运行都应该围绕着所制定的预算目标去进行管理。其中包括预算的制定是不是合理,餐饮财务数据是不是完整、细致和准确。假如财务部门所分析的财务数据应该进行细化,具体可以从部门细化到个人,这样才可以保证预算更加地贴近高校餐饮财务管理的实际;另外作为高校餐饮财务部门还应该对所做的预算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后再进行财务分析之后去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判定。

3.2深化成本意识提高高校餐饮财务成本管理

对于高校餐饮成本控制来说成本意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作为高校餐饮部门应该重视培育员工的成本意识,从而使其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去进行降低成本可能性的挖掘,做到每个员工都参与到高校餐饮财务管理中。其次还需要做好员工自我管理意识的有效培育,只有将员工的自我成本管理意识提高了,员工才能够将自己的利益和成本管理结合到一起,从而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做好成本自主控制。最后高校餐饮部门还应该引入一些能够更加胜任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之外,在高校餐饮管理方面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经验,从而可以通过降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途径有效地降低高校餐饮部门的财务成本管理。

3.3建立与高校餐饮部门相适宜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当高校将餐饮部门从后勤管理中剥离出来之后,其处于相对独立、公平的环境当中,所以在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合理性,那么根据高校餐饮管理特殊性和财务管理理论结合在一起,将财务分析方法、成本控制等结合到一起,制定出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指标控制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高校餐饮经营发展,对于奖惩、评价和考核来说属于全程控制性的财务管理方法,具体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收入-成本-费用=结余那么从上面的公式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提高高校餐饮的利润,就需要尽量地去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

3.4加强高校餐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的餐饮财务管理也应该要实现信息化发展,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特征,对高校的餐饮财务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使得高校的餐饮财务审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能够实现对高校各种经营管理环节和项目的及时监管,提高监管水平。要加强对餐饮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并且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例如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将高校的餐饮财务管理过程、财务审计结果及时公示在高校的信息网站上,并且还可以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确保高校员工以及社会群众能够及时了解高校的审计状况,有助于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4结论

当前高校餐饮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餐饮物资采购及管理、成本核算和销售额核算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高校餐饮财务预算管理、深化员工成本意识、建立与高校餐饮部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爱华.自主经营模式下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9).

[2]于连美.高等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1).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

鉴于高校非盈利性的本质特点,以及经济市场运行的大背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以及其他资金渠道保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必须适应经济市场的规律,这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三种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在“集中”方面,主要表现在设置单独财务处(室),校级或者院级领导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同时,不得再设置处(室)同级财务机构。一级财务部门掌握学校所有财务收支,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务权利,及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或实施办法的权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辅助办学形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性。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更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过度集中的财务权利,无疑限制了院系自,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院系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所以,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存在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

(2)“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统一领拨经费,编制财务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核算预算外创收的分配比例,实行一级核算,所属院系不把经费包干和创收分成留归自用,统一在校级财务核算。

此种模式,事权相对分散,财权相对集中,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出现不统一的情况,使二级单位缺少必要的自。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一级权力过程管理中的过多介入,各学院对学校管理过分依赖,学院办学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因此,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

(3)“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是指院系既作为经费包干使用和留成部分的使用单位,同时也作为一个核算实体,可以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这种方式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核算体系,学校行使决策职能,学院行使管理职能,“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更能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当然,“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层单位的财务权利过大,学校财力过于分散,不利一级管理单位的宏观调控,统筹计划,也容易产生资金创收逃避学校财务监督的情况,滋生违反财务纪律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片面的“集中”或“分级”在高校财务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然,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拔。

二、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的思考

为了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总结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以信息一体化为平台、以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为保障”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整合业务、资金以及信息,适度的分权、授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的有效贯彻。高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把高校整个财务收支列为预算管理的对象,不仅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而且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财务收支计划,进一步完善综合财务预算管理,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后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使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全年收支计划,经过财务处审核、调整后统一划拨到院系,实行全年包干、节约归部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学校将资金分配给院系后,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院系经费使用和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自,根据财权划分事权并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有学校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使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也使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并且赋予部门相匹配的权利和义务,对财务工作业绩进行绩效督考,形成真正的权责相符的管理新模式,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弊端。

(2)实行内部分级核算,资金动态控制

高校财务工作要实行内部分级核算,保证资金实现动态控制,受限要引入金融机制,创办学校资金结算中心,这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可以组织资金供应,集中学校基层财力,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还可以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体的做法是: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对外结算账户,财务处及校内各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全校资金进出。资金结算中心既办理各种对内、对外结算业务,也办理出纳业务,及财务处与各内部单位的上缴下拨业务,使学校的资金都集中。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筹集、资金监控、资金结算、资金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也可加强高校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

(3)建立财务业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在资金集中管理、内部分级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需要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个学院预算的履行情况,并实施全程控制。

高校财务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搭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平台,更好的对各院系的财务绩效督考工作、资金落实工作、财务收支进行实时掌握,保证高校财务从业务到管理上都流程通畅,为财务工作的高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行内部分级核算,把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入到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中,各高校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军.基于经营理念的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陈军.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运行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7(10):29.

[3]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48-150.

[4]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黄蕾.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51-52.

[6]郦解放.基于学院制大学理财模式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1):40-43.

[7]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2005(2):21-24.

[8]汤谷良,高晨,于彩珍,等.高级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管理过程的财务实现[J].会计研究.2001(6):25-28.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

鉴于高校非盈利性的本质特点,以及经济市场运行的大背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以及其他资金渠道保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必须适应经济市场的规律,这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三种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在“集中”方面,主要表现在设置单独财务处(室),校级或者院级领导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同时,不得再设置处(室)同级财务机构。一级财务部门掌握学校所有财务收支,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务权利,及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或实施办法的权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辅助办学形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性。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更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过度集中的财务权利,无疑限制了院系自,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院系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所以,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存在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

(2)“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统一领拨经费,编制财务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核算预算外创收的分配比例,实行一级核算,所属院系不把经费包干和创收分成留归自用,统一在校级财务核算。

此种模式,事权相对分散,财权相对集中,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出现不统一的情况,使二级单位缺少必要的自。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一级权力过程管理中的过多介入,各学院对学校管理过分依赖,学院办学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因此,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

(3)“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是指院系既作为经费包干使用和留成部分的使用单位,同时也作为一个核算实体,可以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这种方式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核算体系,学校行使决策职能,学院行使管理职能,“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更能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当然,“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层单位的财务权利过大,学校财力过于分散,不利一级管理单位的宏观调控,统筹计划,也容易产生资金创收逃避学校财务监督的情况,滋生违反财务纪律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片面的“集中”或“分级”在高校财务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然,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拔。

二、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的思考

为了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总结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以信息一体化为平台、以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为保障”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整合业务、资金以及信息,适度的分权、授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的有效贯彻。高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把高校整个财务收支列为预算管理的对象,不仅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而且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财务收支计划,进一步完善综合财务预算管理,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后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使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全年收支计划,经过财务处审核、调整后统一划拨到院系,实行全年包干、节约归部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学校将资金分配给院系后,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院系经费使用和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自,根据财权划分事权并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有学校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使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也使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并且赋予部门相匹配的权利和义务,对财务工作业绩进行绩效督考,形成真正的权责相符的管理新模式,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弊端。

(2)实行内部分级核算,资金动态控制

高校财务工作要实行内部分级核算,保证资金实现动态控制,受限要引入金融机制,创办学校资金结算中心,这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可以组织资金供应,集中学校基层财力,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还可以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体的做法是: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对外结算账户,财务处及校内各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全校资金进出。资金结算中心既办理各种对内、对外结算业务,也办理出纳业务,及财务处与各内部单位的上缴下拨业务,使学校的资金都集中。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筹集、资金监控、资金结算、资金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也可加强高校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

(3)建立财务业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在资金集中管理、内部分级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需要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个学院预算的履行情况,并实施全程控制。

高校财务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搭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平台,更好的对各院系的财务绩效督考工作、资金落实工作、财务收支进行实时掌握,保证高校财务从业务到管理上都流程通畅,为财务工作的高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行内部分级核算,把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入到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中,各高校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军.基于经营理念的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陈军.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运行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7(10):29.

[3]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48-150.

[4]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黄蕾.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51-52.

[6]郦解放.基于学院制大学理财模式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1):40-43.

[7]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2005(2):21-24.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的办学行为已同经济行为融为一体,市场意识深深地渗透到办学思想之中,高校办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广开财源,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对于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弊端。①预算期间较短。高校预算一般按年度编制,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基本上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使得不少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及预算规划上得到核算与监督。②预算不全面。虽然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大收大支”的财务综合预算,但这种预算也仅立足于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涵盖全部资金收支,无法体现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学校对资金的综合利用。③预算缺乏约束力。一方面,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有待进行充分的论证加以修订,无法调整和优化收支结构,使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降低;另一方面预算监督不力,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措施,使得预算执行流于形式。

2.高校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的大规模合并,扩展以及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各高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纷纷贷款搞建设,但很多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都没有对贷款风险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评估。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很大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加上贷款结构过渡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3.内部控制不完善。①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全面。部分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或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各项收支账款有较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严格地执行,而对各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不健全,控制也不严格。②内部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③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高校既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行同摆设。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财务预、决算工作,强调财务计划和控制能力。随着高校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学校必须从整体出发,按照多元化筹资、一元化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财务计划管理。综合财务计划反映了高校全部资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并将综合了的高校整体财力进行总体平衡,从而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合理制定的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是节约支出和减少损失浪费的前提,反映了高校经费管理、调控的能力。只有加强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才能克服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切实可行的,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重新衡量、评价、判定各类费用支出因素的必要性和适度规模。其目的就是要杜绝不公平的预算分配,消除不合理,强化预算约束,使预算更具科学化。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为了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校内经济秩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约束制度。一方面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及上岗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成本,制定出最佳内部控制措施以配合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强化风险管理。①对于一个高校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损失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财务管理者没有树立充分的风险意识,那就意味着困难和危机即将来临。财务人员只有建立充分的风险意识,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甚至将风险消除。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便于风险信息传递的一种风险预防系统,它可以使风险信息源、风险信息传输系统和风险管理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有较强的“免疫力”,应设置和启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的预防。首先,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中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建立一个便于风险信息情报传递的风险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绿色通道”,可以使财务人员能够从各个渠道及时、准确获得风险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其他信息使用者,从而很大程度地保证风险信息传递的真实、准确、快捷和高效。再次,要对风险有超前决策,尽可能使风险消除在潜伏期。财务管理者应对发生风险损失前显示出的征兆充分给于重视,及时采取措施,矫正和扭转这种风险现象,做到防微杜渐。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财务管理是高校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高校资金运动的所有方面,因而也称其是一种管理资金的艺术和科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加强;财务风险;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体制是指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方法,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是既要保证校级财务部门对全校财务和经济活动的统一领导, 又保证了全部经济活动置于学校财务的严格监督之下,维护学校在财经政策、收支计划、规章制度、资源调配和财会业务领导等方面的统一。目前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所以建立科学、合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快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供需存在严重的矛盾

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导致了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生,这一矛盾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1.1 社会改革支出需求大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的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离退休经费、临时工“三金”等一系列改革,面对这一政策的普及,高等教育学校的财政安排的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需要高等教育学校自筹经费安排,如社会保障缴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费医疗经费等。即使高等教育学校在财政工作方面已经安排了一定得经费补助,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1.2 日常运转成本增长快

水、电、暖、气等费用的持续增长是高校日常运行费用持续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当下,各地政府都要求高校进行“煤改气”工程,一旦高等教育学校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改革后,供暖成本将提高了好几倍。这是因为“煤改气”后的燃料成本增加,高校却没有得不到国家及政府相应的经费补偿,使得学校的运行成本骤然猛增,经费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最近几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的专项资金投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科研装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这也加大了学校的日常运行和维持费用,实验材料、配件、设备维修、维护等费用也提升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刚性支出。

1.1.3 基本建设任务重

当下,高等教育学校有很大一部分的水电气设施、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在进行增容、扩建和改造,基本建设任务中,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公众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双重压力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地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使经费的供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1.1.4 人员经费持续增长

当下,我国财政陆续出台了许多人员福利待遇政策,为稳定教职工队伍,各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完成相应的要求,这无形当中大大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1.2 财务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些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学校在部门预算的编制日益完整和细化,但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使得编制的部门预算仍然满足不了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的预算编制还需进一步细化,要严格细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只有将预算约束力强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才能得到切实保证;与行政和其他事业单位相比,高校采购的物品种类较多,采购的数量相对较大,涉及到各二级单位时还要经过逐级申报和审核程序,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因此,许多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定不明确、程序不清楚、手续不规范等问题;再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现行政策规定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难以执行的问题。如一些高校无法从零余额账户向基建账户、专用基金账户、后勤集团账户、二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国库集中支付的每笔支出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手续繁琐,工作效率较低;第四,高校预算外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学校因资金紧张而无法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问题。

2 高校财务管理体质改革

2.1 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

立足宏观,面向未来,全面认识财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发展是第一要义为根本,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大财务”的理念,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理财观,以开源为主体的筹资观,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观,在外延和内涵上进一步扩宽财务管理的内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开源节流,实现最佳资金使用效益高度重视资金安全和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设置管理岗位、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建立项目评审、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基建支出,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闲置的老校区土地推行置换、拍卖、出售等融资政策,收益用于新校区建设资金投入,从而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压力。对于重大投资要建立项目决策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和投资绩效问责制,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校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2.2 引入企业运行机制, 树立整体成本核算观念

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学校,针对后勤的成本核算的管理体质是极不完整的, 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 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由此可见,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必须树立成本核算的观念, 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 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 管理的重心下移, 划分若干个利润重心, 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由原有的拨款驱动的行动机制转变为靠市场驱动、经营服务、竞争收费、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

2.3 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完善高等教育学校的各项财务制度,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财务制度的制定是构建财务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财务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管理体制的框架,那么财务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则充实了管理体制的内容。财务运行机制的形成, 得益于各项制度的规范、约束和塑造。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校内财务制度建设在内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完善。由于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学校从事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 为了形成规范的校内经济秩序, 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或修订校内各种财务制度。

3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管理者应该正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提早做好防范,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马俊涛. 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J ] .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 , 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面临着办学形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办学规模扩大化、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化的新局面,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客观上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大财务管理改革的力度,切实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约束力不够,预算常会失控。主要表现有:一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变更预算的现象,如扩大预算经费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临时追加经费等,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对预算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只注重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资金支出的管理;三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缺乏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合理开支经费的节约没有奖励,超支没有惩罚,导致有些部门为了保证下年度不被削减预算指标,在年底突击开支,造成经费严重浪费。

(二)筹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高校的主要筹资渠道是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学杂费收入和金融机构贷款。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能力有限、学生收费上调的空间已不大,因此,向银行贷款筹资成为了当下高校的普遍做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部分高校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并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2007年3月,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贷款利息多达1.5~1.7亿元,学校已陷入财务困境。由此可见,高校在扩招、合并和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向银行超规模举债所引发的财务风险问题已不容忽视。

(三)资产管理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现象突出。高校在教育经费紧张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现象,一些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设备和仪器并不能充分利用,甚至于有些长期闲置。据统计调查,在全国高校中,教学设备有近20%处于闲置状态,在用的大型设备平均使用率也只有6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盈利组织,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无偿拨款,传统上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就这导致高校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缺乏成本效益意识,重投入、轻管理,重立项、轻问效,导致资产管理混乱,资源利用率低下。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近年来,高校在对外投资、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经济领域,常有违规违法现象发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财务内部控制不够完善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实务中,有的高校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制度不健全;有的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使得制度形同摆设,流于形式。

(五)缺乏系统的财务评价分析体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财务部门内部未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分析机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财务分析不全面,分析方法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指标体系不完善,使得财务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全校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不能为高校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预算约束力,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高校年度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也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美国高校预算经州长批准后与州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各高校必须无条件遵守。为严格控制预算,学校财务处下设有专门的控制办公室,校内各预算单位均设预算员,负责执行本单位的预算,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预算。大学校长尽管掌握一定的机动资金,但也无权动用,这些机动资金是保证在特殊情况下经校董会同意后方可动用。要改变我国高校预算约束软化,执行不严格的现状,就应该实行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和评价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跟踪控制机制,将控制预算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真正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效率、效益、成绩等多种产出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将经费拨款与绩效评价挂钩,以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高校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探索新的筹资渠道。如可以借鉴BOT融资方式,建设学生公寓和食堂等设施,一方面缓解了高校经费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后勤改革,使高校在不增加后勤设施投资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规模;另外,高校实验室、电教中心所购置的设备具有昂贵和专用性的特点,非常适合采取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融资租赁,高校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设备的使用权,可以大大减少资金的占用;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技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校科技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声誉,吸引更多生源,又能通过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弥补办学资金缺口,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就是很好的例子;高校还应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业和校友等多方面的捐赠,提高捐赠收入在高校资金来源中的比重;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把土地置换作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一般把位于市区的老校区经与当地政府协商后,卖给开发商作为房地产开发以获得资金。

(三)积极防范财务风险。面对金融机构贷款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问题,高校应增强风险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学校发展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尤其是贷款资金规模;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合理安排、调度好资金,保证还款资金的来源,可效仿国家为偿还公债建立偿债基金的做法,设立专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偿债基金;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分析、评价贷款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等,对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并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资产管理,确保高校各类资产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首先,高校应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对全校资产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进行管理,改变过去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权责不明的混乱局面;其次,要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如运用校园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结合先进的管理软件,实现资产从取得、保管、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最后,要创新评价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经济利益与经济责任等紧密挂钩。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支出、收费、基建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职责划分控制,在职务分工上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的划分上应体现相互控制、相互监督的要求;二是授权审批控制,这是对学校内部职能部门或有关人员处理经济活动的权限控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和有效执行;三是实物保全控制,严格限制无授权批准的人接近实物资产及相关记录,并建立定期清查制度,保证账实相符。在完善内控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堵塞漏洞,促进学校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六)完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功能。高校现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要着眼于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如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各项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等,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政府直接管理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有关。在这种模式下,高校隶属于政府,办学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拨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平衡财务收支、遵守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注重社会效益。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教育经费已打破国家单一的来源渠道,自筹经费不断增加,学校的财力受制于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获取生源的能力,教育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全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财务分析应建立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的状况。具体应包括:第一,财务综合实力分析,即分析高校从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等渠道获取经费的能力;第二,财务运行绩效分析,即按照投入与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原理,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效率、效益、成绩等多种产出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第三,财务发展的潜力分析,即分析高校的负债状况和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只有在完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下,财务分析的结果才能真正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成为管理层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财务部门所掌管的教育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愈加重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控制论在高校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就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高校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程序及理念的总称,以期达到高校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少数高校对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致使学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和隐患。这给高校内部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舞弊行为、甚至犯罪带来可乘之机。高校财务管理领域发生的贪污犯罪案件一般为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或一般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贪占、挪用甚至私分高校资金。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严、监督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各高校大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但具体实施情况却并不尽人意,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尽管一些高校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要求相继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相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一些单位把某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致使财务控制存在许多漏洞,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二)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由于有些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缺乏管理经验,加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些规定多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即使出了问题也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能够防止财务出现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是财务监督,财务监督的职能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检察部门来执行。一些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疏于对下级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一些民营高校无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致使个别高校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财务管理制度松弛,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有些高校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事,收入不入账,甚至设立账外账,为财务人员贪污和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高校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现金使用范围,增加了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 实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目标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岗位分工,控制关键环节。配备合格人员,实行定期轮岗。高校应当配备德才兼备的人员办理资金业务。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有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能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此,单位应当建立有关人才的选聘、培训、考核、奖惩,晋升.岗位轮换制度,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德才兼备。对财会人员要定期进行轮换,财会人员调换岗位,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做到前不清,后不接。

(二)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为了防止出纳贪污挪用,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总分类账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登记等工作,否则,会增加出纳进行行私舞弊的机会,增加出纳掩盖贪污、舞弊的可能。建立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 财务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对高校的后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后勤保障体系。现在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后勤集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实现路径不一致;(2)财务管理中产权结构不明晰;(3)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4)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后勤集团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不付使用费,也不计提折旧,未能遵循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5)财务分析制度不健全,对财务报表信息数据分析滞后,甚至缺乏分析;(6)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财务监管实施乏力。笔者认为在深入研究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优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 科学定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的目标直接影响到其运行模式的选择。随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多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高校后勤管理总体目标是管理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最优化,同时也应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以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总体目标公益性使高校后勤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长期奉行具有公益性质“微利服务、保本经营”的策略。不能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能在微利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学校师生好评。

在确立后勤管理总体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高校后勤集团应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其财务管理的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是指后勤集团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二、明晰高校主体和后勤产权关系

1、进行清产核资

高校后勤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事企不分问题,造成产权关系不明。因此要明确理顺高校和后勤集团的产权关系,就必须做好资产评估工作。理顺产权关系是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明晰产权有利于集团合理使用有限资产,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明晰产权关系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分离高校和后勤集团的资产,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产权归属,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学校和后勤集团在进行资产界定时,由学校审计部门、财务部门、资产处和相关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等对后勤集团实际占用的资产进行清查、核对、登记和评估。学校将房屋、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列出明细,与后勤集团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进行必要的帐务处理,明晰产权关系。后勤集团通过提折旧或上交利润等形式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合理划分各项财产的归属

高校后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偿使用高校固定资产到社会化后的有偿使用资产,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实现收入与费用配比,加强资产管理,才能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后勤集团应合理的划分所使用的资产,按其使用资产的用途和服务性质分为服务型资产、经营型资产和经营服务型资产。服务型资产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服务,高校对后勤只收直接成本的资产,不具有经营性质,是高校交后勤集团管理使用的资产;经营型资产是后勤集团以经济效益为主按企业化经营,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经营性资产,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后勤集团按一定比例利润作为投资回报返还给高校;经营服务型资产是学校以零租赁或低价租赁给后勤集团,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服务获取微利而使用的资产,具有很浓厚的公益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特征。

高校后勤各中心实体应采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经营型中心和经营服务型中心完全可采用企业化模式管理,适用企业财务制度,而服务型中心因产权、费用的关系暂时很难理清到位,其运作具有事业型单位的色彩,但其核算方式可以接近企业财务准则。

三、 健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1、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后勤集团无偿使用学校资产,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造成资产管理混乱无章。高校后勤经社会化改革后,实行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应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来确定后勤资产保值、防止资产流失的责任。后勤集团使用学校的土地和房产要进行评估,将此作为学校对后勤集团的投入,并按照双方协定的租赁关系收取利润。因此高校后勤集团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和清查盘点制度来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集团资产管理制度。

学校通过清产核资,对后勤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确定的资产价值作为对后勤集团的资本投入。高校后勤集团在确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前提条件下,自主地运营使用资产,自主地处置资产。学校不得干预资产实物形态的改变,更不能随意收回资产。学校以资产作投资,只能通过股权的形式,分享后勤集团的盈利,从而获取投资收益。

2、 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后勤在成本核算方面长期采用与高校一致的事业单位的核算方法,无偿使用学校大量资产,不付费也不提折旧,造成高校后勤的成本是不真实的。通过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后,高校后勤与学校的财务关系变成按价收费的有偿服务。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度,正确确定成本费用与相关收入配比,合理划分成本范围。通过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使成本核算制度合理化、规范化。后勤集团尽可能运用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成本费用。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基础,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必须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高校后勤集团要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明确成本的开支范围,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将各中心实体划分成若干个利润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进行成本考核,找出实际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差距,真实反映其经营成果。

3、 建立财务报表分析制度

做好财务分析能够为集团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是考核集团管理人员经营业绩的主要标准,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检查后勤集团各中心实体完成财务计划指标执行的情况,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部门应建立财务报表分析制度,根据三大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其经营业绩进行分析,评价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从而指出集团当前的财务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事项进行预测,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 加强高校后勤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处在长期校内封闭市场中,造成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要提高后勤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有一批素质高的财务专业人才,以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质量。

目前高校后勤投入资金的多元化导致利润分配更加复杂,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会计人才,以确保财务记录和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当好家、理好财,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职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是适应后勤改革的重要保证。

五、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

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后勤集团对校内、校外服务应当分别单独建账核算。对外服务和校内经营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对校内非经营部分,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学校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后勤集团财务工作的审计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对后勤集团实施监督是为了管理人员能够保护资产、防止随意使用和处置资产,能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使财务记录和资料真实可靠,以保障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后勤集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运作,接受代表所有权的董事会(学校)和经理层(经营者)的双重领导。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学校通过此监督机制能够加强对后勤资产控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后勤集团可以通过实施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和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 赫尔弗特. 财务分析技术.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108~149

[2] 曹少勇. 论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 经济师, 2005, (7): 92~93

[3] 陈金友. 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思考. 华东经济管理, 2002, 16(6): 124~126

第1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67- 02

民办高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软硬件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纵向经费拨款有限,科研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学校存在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会计控制弱化、管理平台落后、效益不高等现象。现就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浅谈若干点看法。

1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办学校特有的办学体制下,科研经费渠道单一,数额较少,因此,普遍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客观实际。科研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处派出人员兼管,不甚专业。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不知情,对经费去向不过问,这些现状难以适应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需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①民办院校起步晚,科研实力弱,纵向经费较少,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②大多民办院校职能部门少,存在身兼多职现象,管理粗放。

1.2 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形同虚设

按照国家规定,高校科研管理由科技处、财务处、课题组负责人共同承担。由此在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依托、分工合作、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民办高校财务部门难以获取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更难以对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情况、结题成果进行分析,根本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预算制定、中期开支去向、后期结题及决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科技处与财务处没有会商机制;课题组脱离了财务监管。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无法有效落实,出了问题往往财务部门背黑锅。主要原因有:①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不足,未形成一套规范且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②课题组缺乏对科研经费意义的认识,主观上不愿意受财务部门约束。

1.3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存在挪用、侵占经费现象。个别课题组责任人借协作科研之名,把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关联单位,最后中饱私囊。

(2)存在经费结构错位,支出混乱现象。大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餐饮费、劳务费占比较大,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占比较低。报销票据存在“失真”的现象:如发票开具时间不在科研活动时间范围内或者未附购物清单;使用收据、假发票等票据不规范行为;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松懈,财务部门会计科目不明细,把关不严,这都给一些部门违规核销有机可乘,甚至报销与科研业务无关的汽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

(3)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造成资金沉淀。民办高校缺乏结余经费处理规定,管理松懈。有些项目已终结,但部分项目负责人总是想方设法用完结余资金,把项目结余资金用于部门旅游费、通讯费、家庭消费等方面。由于结账时限制执行不严,常常出现“马拉松”式的报销问题。不仅影响到财务日常账务管理还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甚至人为贪污浪费。

(4)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名义上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院所、财务部门等齐抓共管,实际上共管缺位。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甚至成了私人财产,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科研投入的固定资产财务无记账,处于失控状态。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财务缺乏监督检查能力。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章可循。②费用支出约束性差。科研经费如何运用,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也只有流水账,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科研经费不规范开支严重、甚至产生。③人情因素干扰,财务控制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即便有科研经费时限结算制度,但实际执行中由于人情因素干预,总是执行不力,造成报销拖延。

1.4 缺乏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资金使用效率低

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自筹,每年经费预算较少。抢报科研项目申报成了各个学院普遍的例行“公事”。而对应项目研究的结果却鲜有奖惩措施,这就导致“有申报无汇报”的现象。申报项目落后,科研结果应付了事,浪费了科研资源。这些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科研过程及结果的绩效考核制度,客观上造成为申请科研经费而申请经费的现状。

1.5 没有信息管理平台,监督管控不力

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平台,财务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资金的最新使用情况,何谈风险监控。学校也没有建立三方商讨机制,科研资金使用全凭项目负责人一人管控,没有了过程监督,最后结算很难避免出现支出混乱,马拉松结算等现象。就是因为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监督技术难道大。

2 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举措

2.1 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期,其承担的科研项目逐步增多,纵向科研经费呈现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立项、成本核算、项目预算、合同审查等岗位职能,加强会计控制;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2.2 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中要扮演主导角色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从科研立项、资金划拨到位开始,财务部门要对资金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科研购置设备进行资产清查备案,对资金去向进行跟踪。还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审计。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信息,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参与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

2.3 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财务报销制度。财务要用公示的方式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销流程及要求,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无序性、随意性;严格按照核销标准执行,打消票据作弊侥幸心理;相关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减少人情干预财务制度。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经费使用办法。针对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组织专家团队核算项目成本,科学预算,不搞一刀切,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对其中的经费使用核销明细作出严格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严格结题时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6个月内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处根据学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直至冻结资金。

(4)明确固定资产归属。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项目结算时要持有《固定资产清单》及移交、保管情况方可进行课题结算。

(5)为了预防项目组或个人利用学校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私自换取横向收入,防止学校资产流失,项目结题时财务部门必须审核确认所有与财务收支相关的数字后,才能出具报告。要保证科研经费能够“好钢用到刀刃上”。

2.4 财务与科研部门携手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1)产出绩效考核。具体选取以下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支出经费、专著论文数量及质量、鉴定成果数、技术转让收入等方面考核评价,在政策上加大对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对于科研水平低,项目效果差的则采用惩罚措施,比如按比例核销经费,减少下一年度的申报项目数量和资金预算等,对于弄虚作假的甚至可以停止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通过绩效考核和评价,提高科研水平和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扩展评价对象。实行个人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式,鼓励内部竞争,形成将个人利益与项目发展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

(3)公示考评结果,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2.5 建立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向先进院校学习管理,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查询系统为一体的“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科研项目预算审核、经费支出、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查询平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方便及时快捷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促进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科研及财务部门根据网上数据信息,对项目的进展程度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不规范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踩刹车,实现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2001(4).

[2] 程忆军.课题制管理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题及对策[J].学院

学报,2005(4).

[3] 蔡爱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发展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