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化学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化学课程 优化整合 课程标准 专业素质 实验实训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食品工程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对基础课程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并试行一年,就此次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专业教师的协助配合
基础课程化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传统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先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后,再学习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这些化学知识的教学,存在着讲授理论知识所需的课时多,而技能训练所用的课时偏低,无论专业课是否能运用到的知识都要面面俱到的讲授。化学课程中,基本不采用专业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学习基础课的目的性不强,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知行脱节,前学后忘,而且缺乏情感因素的有利促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系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各专业课的教师对所教专业需要的化学知识一一列出来,根据专业教师所提的要求,从各专业课和学生就业的要求出发,按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个项目和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灵活配合,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二、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有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关于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要点、实训项目、实训要求、实践考核要点等教学内容的实施和评价依据。没有课程标准,参与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只能按块分工,最后必然是以“冷拼盘”形式进行的。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化学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而制定的。根据各专业教师提出的对基础化学知识的要求,在充分研究相关课程、研究预设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参加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以课程标准为起点,深入研究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在深入研究同一标准的基础上,对化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三、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教师扎实精深、灵活多变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能力
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化。化学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按照食品专业的要求,几乎涉及到化学学科的各个不同分支。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通才、全才,不仅能教无机化学,也要能教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内容。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为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需要产学研结合。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新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落实因材施教,精简整合内容,强化基本知识,增强技能知识。突出化学本质,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从事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大小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发展创新的能力,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对教材驾轻就熟,对化学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
四、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加强实验环节,改善实验条件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科的体系,采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目标,这就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因此,课程的本质就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加以编制和实施。能力为本位就必须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经过9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尚有相当的距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使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重视,而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用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协作能力较差。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54-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的科学,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本质的学科。食品生物化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为石河子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为有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本着既考虑生物化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顾及体现食品工程专业特点和要求,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1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2]
1.1 学时设置不合理 之前,我校生物化学课程为54+36,也就是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而当前我校食品生物化学的总学时为44+12,而教学大纲要求15个章节内容,同学们普遍反映内容多,信息量大,深度不够。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来看,其内容繁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每章节的重点难点讲解完,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做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消化本堂课程的内容,所以学生们都认为教学进度太快。实验的学时也在不断的减少,改革前的36学时实验课程基本涵盖了五大物质,即还原糖的提取和测定,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蛋白质的提取与测定,核酸的提取及检测,以及脂类的提取与测定,涉及到使用的仪器为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装置、层析装置、微量蒸馏装置等,基本包括了生物化学实验具备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但现在的12学时实验课程,只能从其中选取大分子物质的2~3种,导致学生们缺乏该课程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泛而不精,基本功不扎实。一般学校的食品生物化学学时都不少于56学时,如华南理工大学该课程的总学时为150学时,江南大学理论学时60学时,广东药学院对食品专业总学时90学时,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总学时80学时,我校生物化学与其相比较少,难以保证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1.2 教材选择不合理 在教材的选择上,已出版发行的生物化学教材种类很多,被各类高校广泛使用的也不在少数。我校一直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郭蔼光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其脉络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章节安排合理,是一本适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侧重于生物、遗传、医学、农学等专业,并不适于食品专业,特别是我校的食品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其生物化学的基础内容完全能够涵盖,但是缺乏与食品相关的技术,如食品加工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等内容,使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其专业无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3 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 (1)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存在脱节现象。我校实验课程的开设在食品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结束后7d进行,而且集中在21d完成,时间安排到学期末,紧接着进入期末考试,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并且理论课程结束的早,课程内容多,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复习,造成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欠佳。(2)开设的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如植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淀粉酶的测定等。由于实验课学时限制,只能开设上述3个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无法进行,让学生觉得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索然无味。
1.4 教学方法不合理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主要是从分子水平来揭示生命现象的的本质和规律,因而难以像动物学、植物形态学课程那样直观,它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化学反应过程复杂,必须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知识背景,教师如果在理论课程讲解时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授课都是使用幻灯片,采用填鸭式教学,探究式和归纳演绎式较少,使学生理解难度加大,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2 对策建议
2.1 选择适宜的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对选定的教材内容上可以进行添加、删减。生物化学教材各有利弊,《食品生物化学》的教材有许多,如由谢达平主编的教材,它的特点在于基本内容之外,还介绍了与食品物质成分的纯化和检测相关的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由陈晓平主编的教材,突出在食品营养成分化学、食品加工储藏中的生物化学等实用技术等;由宁正祥主编的教材,侧重了食品加工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等方面。所以这些教材都可以作为《食品生物化学》教材或者辅助教材,而与我院其他专业如农学、农资、园艺、生物等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应有所区分。
食品专业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时,应搞清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食品如何进入生物体进行代谢过程,以及如何改善食品的风味等,因此适当加大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开设的时间上,应尽量安排在相应章节的理论课程后面,如维生素C的提取实验,应该是维生素和辅酶章节结束后进行,而蛋白质的分离检测应该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学完以后进行,加深学生对章节的理解。在实验的内容上,引入探究性或创新性设计实验,扩展学生的视野,关注当前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国产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瓜子里含有铝等问题。由学生准备材料,实验老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谨的科研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上,经常关注国家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争取与时俱进,如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发现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趋势[3]。
2.2 应用不同教学方法穿插授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1 案例引导法 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烫发的生化原理,首先把头发卷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涂上还原剂并加热,还原剂可以打开链间二硫键,湿热破坏氢键使头发α-角蛋白的螺旋结构伸展成β-构象,然后除去还原剂,涂上氧化剂以便在相邻多肽链的半胱氨酸残基对之间建立新的二硫键;当洗涤并冷却头发时,多肽链回到原来的α-螺旋构象,这时头发将以希望的形式卷曲,因为新的二硫键形成使得头发纤维的α螺旋束发生扭曲。教师可以将蛋白质高级结构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构象和β-折叠的内容和蛋白质变性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掌握其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又如磺胺类药品、有机磷杀虫剂与酶的抑制剂有关,胃溃疡的形成与胃蛋白酶的酶激活有关,痛风与核苷酸代谢紊乱有关,奶粉中添加三氯氰胺目的是提高含氮量,这些案例大大激发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将书本上知识活学活用到生活中,提高教学质量。
2.2.2 归纳演绎法 采用归纳演绎方法是将相似的知识点通过比较,归纳不同点进行记忆,从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如将脂肪酸的合成代谢即从头合成,与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即β-氧化,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如都需要酶,都要消耗能量,都需要载体等。再比如对DNA复制过程和DNA转录过程做了比较,它们所需的模板一样,采用的酶不同,需要的原料不同,产物也不同。通过这种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将较难理解的两种代谢过程很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较容易接受,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又能使其掌握该内容的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同样对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翻译过程,放在一起比较记忆就相对简单了。
2.2.3 提问思考法 在每章的末尾都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如下章讲脂类代谢了,上节课的末尾,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吃甜的容易长胖?讲解核苷酸代谢,提出“为什么珍奥核酸是商业骗局”?而将维生素与辅酶的章节中,提出问题为什么孕期要补充叶酸?生活中维生素缺乏会引起什么疾病等。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探究其原理,既相当于提前预习上课内容,又激发了同学们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会因为学科难度大而造成困扰。
2.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4] 课堂是一个舞台,教师就是舞台上的领舞者,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在你的引导下去学习,不仅仅是对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的肯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直观化,将枯燥乏味的课程讲授趣味化,变死板为生动,使得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领航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关心和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如他们的重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因素有关。准确找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在学生群体中主要有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努力上进型,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这类学生的成绩常位于榜首;第二类随大流型,喜欢安逸,也没那么努力,本分、顺从,会配合老师,成绩会位于中间,这一部分人数较多;第三类有问题型,对专业不爱好,不想学习,有的沉迷于网络,有的醉心于社交活动或第二学位。对于第一类学生,适当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于第二类学生,在学习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积极耐心指导与辅导,使他们喜欢这门课,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对于第三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询问其理由,找到问题的本质,不断的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于生化课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攻克学业难点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薛蓓,池福敏,辜雪冬.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3,9(9):183-184.
[2]汪薇,白卫东.结合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浅谈食品生物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0,38(7):237-238,258.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 食品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of Private Colleges
LI Li[1], HU Xiaohong[1], HUANG Zeyuan[2]
([1]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of food related major,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of food related major.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food chemistry from the angl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chemistr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逐步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分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食品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实际生产、管理和检测等岗位的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渐次设置食品学科相关专业的前提下开设了食品化学课程。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食品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纽带和桥梁。因此,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的角度,对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构想,旨在为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更新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再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甚少,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即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进步。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特点就是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导致学生学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因此,如何使课程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主要研究食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在加工保藏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自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色素与着色剂、食品的风味、食品添加剂及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应突出课程的“化学”本质,注重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先修化学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强调化学基础对于学习掌握食品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相关的化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略讲食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性质,重点讲述主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中变化,化学反应及其机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焦糖化褐变及美拉德褐变、淀粉的糊化和老化,脂类氧化、水解与聚合,蛋白质的功能特性,酶促褐变及其控制,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等,使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逻辑体系,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零散的知识点,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经常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等负面情绪,这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及自助式教学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式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现实的情景作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通过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例如,由煲粥过程引出淀粉糊化、馒头冷却变硬引出淀粉的老化、面团高温焙烤引出美拉德褐变、巧克力的口感和结霜引出同质多晶现象、卡布奇诺咖啡引出蛋白质的表面性质、马铃薯切片后变暗引出酶促褐变等。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进而由浅入深地揭示案例背后的化学本质,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互动式教学即通过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及生生双方平等交流的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从而激发师生及生生间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互动的过程中,通常应选择大多数学生熟悉,最好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议题先单独探索,再以集体形式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弄清问题,达成共识,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自助式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并思考大纲所规定的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该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文献资料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该方法在教学过程应灵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讲解补充完后,教师一定要把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并且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感觉。
4 创新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来传递信息,可以把抽象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应积极构建“食品化学网上课堂”,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集、历年试卷、教学视频等常规电子资源,以及与食品化学相关的 “热点话题”链接、影视作品链接、食品安全论坛、教科研成果展示等内容。另外,还应积极开展便捷的网上辅导、答疑、互教互学、提交资料等环节,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多个平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5 改革实验教学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检验。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降低验证性实验比重,探索开放性实验内容;其次,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实验实施、问题分析与解答;实验指导教师协助规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另外,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在课程的最终考核中,应将实验课和理论课一并考核,并尽量提高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实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预习与查阅文献资料的情况、实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其中,预习与查阅文献资料占实验考核成绩的20%,实际操作占50%,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占30%。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对能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6 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由于理论和实验分别考核,实验课程不需考试,导致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实验学习量不足,加之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散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完全属于应试教育方式,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课程考核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食品化学课程的最终考核应包含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内容如上所述,建议加大对实验考核的比重和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考核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率、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及自主学习;另一部分即考试成绩,建议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力度,这样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加强对理论和实验的全面考核,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然而,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逐步深入,使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民办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科学谋划励精图治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8-30.
[2] 朱建华,钟瑞敏,赵世民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02-4204.
[3] 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0-16324.
关键词: 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化学在生活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健康等)中的渗透和应用非常广泛。现代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示我们,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生活化学
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分为非金属和金属两大部分。非金属中的卤素、氧族及氮族中的典型元素及化合物都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如:卤素中的氯元素是生活中食盐的必要组成元素,而且氯气也是自来水消毒和漂白粉的主要原料。引导学生思考常识问题: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要在太阳下晒几天?为什么选用保鲜膜不能用含氯的聚氯乙烯,而要选购聚乙烯为主要成分的PVC?为什么用自来水煮饭是不科学的?
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给学生介绍镁、铝、铁及碱金属。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可以让学生了解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在生活中注意饮食;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怎样合理饮食有助于元素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课余研究,如: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差异;常见合金的组成;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等。
二、有机化学中的生活化学
有机物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如:阿司匹林;生命活动的基础能源――葡萄糖如何提供能量;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并从中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性能,如:由聚丙烯制成的塑料制品,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外壳,由聚四氟乙烯作内衬的不粘锅等;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过量使用时对人体有害,有些人营养过剩与大部分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欲有关。防腐剂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减少食品的浪费和变质,食用新鲜食品比食用防腐剂储存的食品有益。
三、化学理论学习中的生活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电化学。这一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枯燥,和生活的联系不大,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实例。举用这些例子一来可以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简化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使内容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三来可以使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放具有酸性、碱性或咸味的食物;洗净的铁锅残留少量的水易生锈。
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堂上将生活意识灌输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点或说法。如:学生学习原电池之前,以为铁生锈是铁直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铁。学完原电池学生了解到铁生锈并非氧气与铁的一步反应,而是铁先是发生吸氧腐蚀,而后+2价的铁继续被氧化到+3,最后得到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
四、其他综合内容中的生活化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半导体,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也不会出现高速、全面的因特网;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也不会有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没有光导纤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光通信;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原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等。生活材料离不开化学,合理选用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家已注意到大千世界的很多变化。大规模污染的不断发生提醒人们: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积极保护自然。课程标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涉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白色污染、居室污染、食品加工污染(如苏丹红事件)、农药污染(如绿色食品、菜篮子工程)等。
英国1994年出版的《核心科学――化学》中指出:“化学是核心科学。”编者作了如下说明: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感谢化学给我们舒适的生活。你可以看见化学使我们穿的衣料、住的房子、乘坐的交通工具、烧的燃料越来越好……甚至我们喝的水也离不开化学处理。感谢化学为我们的健康所做的贡献。合成药品使我们生命延长,而且使我们更健康,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远离疾病……而且还有人造的心脏、骨骼等。感谢化学带给我们休闲的运动。化学家们发明了新的、便宜的材料代替天然材料,如玻璃纤维做成的冲浪板……
1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1.1 生物化学的研究现状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化学是一门出现时间较晚的基础学科,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时间非常短。虽然它的出现时间很短但是却创造出了很多价值对人们的生活非常有帮助。近些年来,经过生物化学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生物化学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谢、生物的合成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家们还合成了很多种具有生物化学活性蛋白质及基因。人们根据生物化学成功研制出来了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都在不断地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1.2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人类把生物化学史分为三个部分,从叙述生物化学到动态生物化学最后是机能生物化学,这三部分的生物化学代表生物化学史上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生物化学是从18世纪开始被人们发现的。一开始,舍勒研究生物体的各种化学组成成分,然后发现了生物与化学之间的联系,这为人们之后研究生物化学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各门类的科学家去研究生物化学,他们分别合成了尿素、多肽;发现了核酸;引进生物催化剂的概念;进而又发现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及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后又确定了蛋白质和DNA在遗传中所起到的作用;到今天的基因工程和克隆。生物化学在最近的一百年里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现阶段生物化学的研究热点
虽然生物化学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生物化学现阶段的研究虽然距离我们预计的目标很遥远,但是生物化学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计的。生物化学主要突出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合成、结构和功能,生物工程,生物膜结构,物质代谢调控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通过研究生命大分子的物质组成我们知道生命的基本物质是核酸和蛋白质;通过研究生物膜结构,我们懂得了,膜结构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之一,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传递都需要膜结构;通过对生物工程的研究,人类揭开了生命的秘密。现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一些地方我们没有研究出结果仍需要继续努力研究。
2 高科技的应用给生物化学带来的新发展
2.1 将高科技应用到生物化学的研究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于是高科技就被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科学家们也把高科技应用到了生物化学的研究中。人们将同位素标记法应用到了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利用同位素跟踪技术能够准确地找到被标记的物质在生物体中的具置,这样有利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观测,帮助人们研究生物化学。人们还将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芯片技术应用到了生物化学的研究中,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探针的差别,人们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可以产生更多的应用价值,为生物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2 高科技的应用对生物化学研究所起到的作用
科学家们应用同位素标记法,使生物化学的研究更加容易,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同位素对生物体内的物质进行追踪,这样可以有效地追踪到生物体内的物质。科学家们利用生物芯片,为“后基因组计划”时期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不久的将来更会在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为社会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3 结语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帮助,人类要面临人口数量、饮水、粮食、生活环境和住房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生物化学的帮助。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景不可估计,特别是把高科技运用到了生物化学中的时候,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将高科技应用到生物化学中给生物化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总之,生物化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我们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生物化学的帮助。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
一、热点渗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热点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近年被持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相关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收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材料知识,并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大米等,强化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让学生加强对食品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在进行二氧化硫相关内容教学时,结合近年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生活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和原因,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其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化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化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生活案例,如果引入学生熟知的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点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在学习原电池时,用假牙作为问题切入点。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一集作为引入,为什么把两种不同的消毒液混在一起,会置人于死地?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思维。
三、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苹果,一个是刚削好的,另一个是削好后放置了半个小时的,可以看到两个苹果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放置半个小时的苹果颜色变得很深,这是因为被氧化了,这就是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逐步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认识它的本质,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时应该怎样应对?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开展社会调查,拓展教学形式,增强探究能力
我们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农村、工厂、风景区等地参观、调查,指导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尽高中生的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内外收集到的各种有用信息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食品化学》 “浅入深出” 教学模式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对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变化机制,直接运用相关理论解决食品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大多数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国外的食品院系中更是如此[1]。在我国,随着食品科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有相当多的高等学校的院(系)把《食品化学》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进行建设[2]。《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建立[3],在《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一般是通过讲授食品中营养成分、非营养成分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食品中各成分在加工贮藏中的可能变化、变化机制与调控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一些应用方法等,给予学习者相应的食品化学整体内容。《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食品中的化学问题展开,其目的是为了《食品工艺学》等食品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是一门与应用紧密联系的课程。许多教材的编写都从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化学变化开始,然后介绍应用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授课思路可以给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但是,对于学习者而然,难懂的化学结构往往使他们索然无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情绪,很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浅入深出”的教学模式,试图从学生日常可以观察到食品化学现象开始,将要讲授的内容用几个的典型事例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本质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在分析《食品化学》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浅入深出”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
一、《食品化学》教学模式分析
《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特点。其完整的结构是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生理功能、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应用。《食品化学》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层次来组织有关知识点的。因此,大多数的教学也是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进行的,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能非常系统地介绍知识本身,但学习者往往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和切入点,在上课之初并不了解其重要性。对于学习认真的学生可能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则可能造成不知所云、厌烦弃学的结果。
二、“浅入深出”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精心备课,确实做好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食品化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解决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的化学问题,因此,讲解每一成分之前教师都应认真组织有关实践中应用的事例,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来引出相关的问题。这一过程跟真正的教学内容一样重要,因为这一过程做好了,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日常的食品现象引出食品化学问题。
食品对于任何人都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食品都是非常了解的。食品是如何制作的?食品的变色、变味及腐败变质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的。其实,这就是《食品化学》教学的兴趣点。我们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梳理,找出每一种食品化学成分的一些常见的重要的性质及变化,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引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碳水化学物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糖的生物学功能、单糖的结构、功能性低聚糖、淀粉及其性质、美拉德反应等。于是,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前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吗,人为什么每天都要吃饭?牛能吃草为什么人不能吃草?2.生米为什么要做成熟饭?馒头放到第二天为什么变得很难吃?3.为什么烤鸭和面包呈现如此诱人的色泽(展示烤鸭和面包图片)?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观察到的相关现象,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及“理论与实际互动”的教学模式。有些内容,如果能再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讲解,学生便会理解得更为深刻。其他食品化学反应,如酶促反应与切开的水果褐变、焦糖化反应与可口可乐颜色的形成等都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加深理解,使教学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实用。
维生素是一类因为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而成为《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营养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的物质,种类较多、结构上没有关联、生理功能机理复杂,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材一般以结构、性质、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及食物来源的结构来组织相应内容。这一组织形式对知识而言是非常系统和科学的,但学生往往在复杂的结构及各种性质面前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确每一种维生素的重要性,然后才介绍其结构、性质及食物来源。例如:在讲“叶酸”前,教师可播放一段因孕妇不注意叶酸的补充而导致婴儿脊柱裂的视频。无知无助的父母、痛苦的患儿、巨额的医疗费这些事实对学生的冲击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对叶酸是什么?如何保证叶酸的供给?也自然地成为学生渴望知道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障。
(三)从食品的制作过程引出化学问题。
《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食品加工机理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与食品加工工艺的联系。但是,《食品工艺学》是在《食品化学》之后才开的专业课,学生在学习食品化学时并不掌握食品工艺的有关内容。因此,我们要注意从一些学生常见的食品的制作过程引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讲授“面筋蛋白”之前,从做馒头、面包的制作过程中均需要和面而引出面筋的作用,学生就会对面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激发,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采用“形声+多媒体”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对于侧重讲解的内容采用形声教学,还可以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表达、聚精会神的眼神、恰当变换的表情等,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密切配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结合食品成分生理功能特点,使其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模型化。例如,水是以分子团的结构存在的,而水分子团大小与其活性有关。分子团越小其活性越大,这种水也越好喝。作为饮用水,具有5个或6个水分子的小分子团结构的水,即所谓“五环水”、“六环水”有着很好的健康促进功能。对于水分结构与功能的简单表述只能让学生对此知识有个“了解”,但如果将水分子组团过程与功能水形成过程做成一个多媒体动画在教学中讲解,就会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五)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强调《食品化学》的实践性必须由食品化学实验来给予支持。然而就目前《食品化学》的教学来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2]。
总之,《食品化学》是一门来自于实际服务于实践的课程。《食品化学》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或曾经发生过的重大食品事件,挖掘其中的教学元素,精心组织、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掌握学习《食品化学》的实际意义,避免纯理论的说教而使教学索然无味。
参考文献:
[1]赵新淮.本科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分类[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10):60-62.
关键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05-02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作为化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有机化学,其内容渗透至各个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制药、化工、应有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冶金环境等专业的必修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为后续理论课程、毕业论文、科研工作、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近年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认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化学史、学科前沿结合,谈谈体会和实践。
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缺失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志必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对有机化学兴趣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可见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是理工科化学类有机化学教学重中之重。目前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机化学学科的原因。有机化学学科本身具有“多”、“杂”、“抽”、“偏”等特点,因而学生难以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有机化学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物理、化学性质多样,学生不易理清线索,不易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机化学存在大量抽象概念、理论,如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电子云、化学键、活化能、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学生不易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易发展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一般规律中有特例,学生不易把握区分点,不易熏陶化学情感,难以激发终身从事有机化学工作的志向。
2.学生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造成兴趣缺乏。部分化学类的学生对化学类专业并不了解,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部分学生虽目的明确,但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没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不足,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内容抽象、思维跳跃较大、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少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钻研,但有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深入钻研的精神;有的学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等;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要求不适应、专业学习与业余兴趣间存在矛盾及心理上的不适应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
3.教师素质因素。教师的品行修养、专业素质、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授课水平及教学研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充分考虑本校理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和教学要求,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谈一些教学内容上的体会和尝试。
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及技能,学会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而且要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有机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如在烷烃自由基反应中,联系到重大疾病的预防、材料抗老化,引起学生的思考;烷烃的应用中,联系到汽油的质量,再拓展到军事武器的装备与国防事业,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介绍烯烃时,引入水果、鲜花的催熟,再联系水果、鲜花的保鲜;烯烃的聚合反应讲解结束后,让学生从感受所穿衣服的外观稳定性、坚牢耐用性、穿着舒适性等,再拓展到材料性质、应用;介绍醇的磺化反应时,引入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洗涤、化妆品等日化、药品、石油开采及选矿等行业中的应用;讲解醇与磷酸反应时联系现代农药,引入现代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讲解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含氮化合物与亚硝酸钠的反应,使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无所不在,学习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感觉到学习有机化学其乐无穷,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有机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将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国防计划、人的自身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如介绍卤代烃时,介绍含卤素的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介绍氟利昂,提到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讲解Williamson合成醚的反应时,在讲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以既能提高汽油抗震性又能无铅化、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为例,介绍了工业上原子利用率为100%的甲基叔丁基醚的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工艺的先进性对生产重要;苯甲醚的制备,介绍书本上的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后,介绍现在工业上用无毒碳酸二甲酯使反应变得绿色经济环保。介绍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广泛应用在药物、食品添加剂、塑料生产中,但最典型的催化剂是强酸,腐蚀设备的同时又污染环境。有机化学正视这个现实,不断用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去寻找绿色的、原子经济性的生产工艺,提高收率,成功地解决了污染问题。在含氮化合物及其反应的学习中即引入这些化合物在医药、染料、食品的应用,也讲解这些化合物的滥用,比如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事件,让学生明白,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和技术。将社会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具有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家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和科技素质在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3.与科研工作结合,介绍有机化学前沿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从实验方法到基础理论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活力。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研实例进入课堂,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生硬的概念,而是身边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学习兴趣。如在讲完杂环芳香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后,笔者扩展到了近年来从事的荧光染料领域,介绍其发光机理及其在生物分析、能源、仿生催化、荧光探针、光电材料、医药方面的应用,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抓住时机,介绍了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拜耳在有机染料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他母亲所希望的“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愿望,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发现和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让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讲完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后,将知识扩展本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的可再生资源转化:生物质能源的前体成分之一——生物质基多元醇,可以通过生物质水解,比如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加氢转化为山梨醇(六元醇)、乙醇、丙酮、丁醇或从植物或动物的油脂中富含的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中获得甘油(三元醇),它们进一步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原料。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与化学史结合。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重要理论及重要的反应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甚至扩展到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及社会贡献去解读这些知识,将书本上静态、抽象理论和反应变成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知识。如范特霍夫和勒贝尔的碳四面体的结构理论、凯库勒梦中的苯环结构式、伍德沃德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布朗硼氢化反应、狄尔斯和阿尔德的D-A反应、格氏试剂的由来、黄鸣龙反应的偶然发现等。尽管这部分所占的教学比重非常小,但通过引入化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把握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而且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机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激起补充完善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活跃思维,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与哲学紧密联系。有机化学学科从诞生之日就与哲学密切联系。一方面,有机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机化学家在哲学的指导中不断成熟;另一方面有机化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事实依据,哲学观点在有机化学成果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哲学观点融入教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联系地看待所讲内容,注意知识之间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让学生在烷烃同系物的状态、醇的溶解性、羧酸衍生物化学性质中体会质量互变规律;在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芳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中感受对立统一规律;在烯炔还原、醛酮亲核加成、杂环芳香化合物酸碱领会共性和个性;在常温下、高温下烯烃与氢卤酸的不同生成物,炔在Lindlar条件下与碱金属在液氨发生还原得到顺式或反式产物,醇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脱水感受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现象和本质;由烷、烯、炔、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羧酸的衍生物相互转化中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杂化轨道理论、构象理论、共轭理论中进一步感悟到社会及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等。教学中渗透着哲学思想,以简明的哲理突破抽象的有机化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其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绿色化学观;教学情境;化学实验
1引言
初中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处于形成阶段,此时此刻接受的教育是影响终身的。在化学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渗透绿色化学观,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地、受益终身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社会的环境责任感;另一方面为国家的环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化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学习,主要是借以多媒体的辅助,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并以绿色化学的观念审视生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的污染与恶化速度。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绿色化学观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观指的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面作用的化学品或化学过程,以达到防治、阻止环境污染的化学观念,因此又被称为环境无害化学观、环境友好化学观、清洁化学观等。绿色化学观是站在手段、战略、理念的角度的一种思想观念,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环境生态协调21世纪的环境由于受到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工业化生产大范围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严重环境危机的局面,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化学工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排出,也为人类的环境与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随着人们绿色化学观的形成,绿色化学的绿色技术可以从污染源头抓起,绿色化的化学反应将对环境的污染标本兼治,有效促进环境生态的协调、平衡发展。推动国家科学发展绿色化学观理念下的基本科学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1)绿色的起始原料与试剂;2)绿色的溶剂、反应条件和催化剂;3)绿色的产品、目标分子和安全化学品。绿色化学观推动绿色科学的发展,减少了对人和环境有害的原始材料的使用,避免了有毒挥发性有机溶剂对空气与水造成的污染,降低反应能耗,提高反应转化率,有效推动国家可持续、科学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相关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并加以解决。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势必将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并受益终身。
3多媒体教学中的绿色化学观渗透途径
在多媒体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实时关注绿色化学的相关科研成果以及进展,在将化学教材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基于绿色化学观念的教案设计与实施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绿色化学观结合时事热点与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逐渐融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媒体绿色化学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设计出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潜意识的教学方案,只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理交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绿色化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可以揭示出学习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绿色化学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声光电效果,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绿色化学观念下的特定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更易于认识、理解。例如:在燃料与热量的教学中,可以制作一个关于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的视频课件,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与体验;在教学酸碱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日常运用频繁的手机、平板电脑、遥控器等电子器具使用后的废电池,制作一个微型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了解废电池中所含有的汞、铅、镉、镍等重金属对生态环境产生地极大危害性,同时说明绿色化学应用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环节适时融入绿色化学观目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绿色化学观,因此,教学环节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根据教材将绿色化学部分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理论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得到强化。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结合生活中的身边事解释绿色化学,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如在讲解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白色污染”与“绿色食品”为主题的两部动画片,讲解“白色污染”是由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而形成,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长久的污染,是对人体有害的;“绿色食品”正好相反,是无污染无公害食品,可以维护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可以从减量、减废的角度指导学生掌握循环操作、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让学生从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了解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化学实验导入绿色化学观理念绿色化学提倡的是减量、减废,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本身就有一定的绿色化学性,屏幕上的化学实验真实再现,可以任意出现爆炸、火星等现象,指导学生认识哪一类化学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绿色化学安全意识。对一些难度较大、危险系数高、易产生污染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存在危险隐患问题。如在教学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实验时,实验过程会释放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并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在采用多媒体播放模拟实验时,一方面可以将实验演示过程放大,让学生直观、清晰、明了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将实验改进成可操作的实验: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用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如汞可通过洒硫粉来吸收,转化为HgS沉淀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懂得正确处理废液和用剩药品。例如:废液要倒入废液缸并经处理后方可排放或埋掉,有毒物必须经过分解,废酸要用石灰乳中和等。通过指导学生改进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的效果。教学活动以绿色化学观为主旨为了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观,教师应多组织以绿色化学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绿色化学观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本,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对教学活动所分配的任务,积极学习、分析与探讨。1)开展绿色化学主题班会。班会活动前,教师可先带学生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水泥厂、造纸厂进行参观与摄像,然后将拍摄到的排污、过滤等画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然后根据家乡的环境污染状况,分组分派任务进行原因分析、寻找相应对策。学生经过亲眼所见与屏幕再现,加深了印象,在接受绿色化学教育的同时,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组织绿色化学知识竞赛。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绿色化学视频,播放三次后,屏幕上依次出现关于绿色化学的问题,每个小组的组长代表全体组员举手抢答,答对最多的小组为胜利方。3)开展绿色化学课内外阅读。对于初中化学课本上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组织阅读,课后或者业余时间也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绿色化学课外读物。4)绿色化学板报设计比赛。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看谁设计的绿色化学板报科学性与趣味性更强,以全班学生投票作为评审依据,票数最多者便是冠军获得者。通过一系列的绿色化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绿色化学知识,从对绿色化学的理想认识发展到感性认识,了解绿色化学观与环保的宗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学生的绿色化学观会得到有效增强。
4结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初中绿色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教与学同步发展,情与感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认知需要上得到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具有很大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促进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学习、了解、接受、树立绿色化学观地过程中,以绿色化学观的角度看待化学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科学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兰香.运用多媒体打造绿色化学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4(3):32.
[2]龚卫民.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新课程,2012(6):181-182.
[3]陈国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08(12):61.
[4]王斌.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Z2):71.
关键词:食品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借鉴
近年来,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许多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并在在教学改革中努力的改进与探索,尤其是在食品专业的领域,改革更是争奇斗艳,这些努力也促使了食品专业的教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这也促进了食品专业在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改革[1-3]。食品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培养了许多的实践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及具有解决一定复杂工程能力的人才。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前,都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所以化学作为食品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化学反应多样、且内在反应机理复杂,公式繁多等特点,食品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水平薄弱,在学习化学类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困难,理科生的基础尚好,但是一些对口及文科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化学基础,甚至一些学生化学基础从“零”开始,所以学好化学课程困难挺大。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又要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与食品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4-5],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工程中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研究。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需要重点学习的知识点,所以如何按照各自的特点并根据食品专业学生对化学类课程的知识需求进行教学,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对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的要求,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解决一定复杂问题能力的学生,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改革措施及内容
1.1化学教学要结合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食品工程专业办学方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培养学生能做在食品领域具有生产管理、食品分析、食品检验以及食品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及具有解决一定复杂工程能力人才,所以,教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及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一些生产实际以及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比如无机化学中热力学理论,应重点强调化学反应热的应用,对于食品发酵的影响等;反应速率理论中的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应重点强调与食品中的腐败变质的快慢联系,建立无机化学与食品科学的联系应用,尤其是在食品的加工及储藏过程中的应用,如何延长保质期等等。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的更重要的使强调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对食品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如油脂类物质的性质、农药类物质的性质以及蛋白质的性质,建立有机化学与食品科学间的联系;分析化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如何以及什么情况下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对于不同的样品在进行分析的时候采取的分析步骤是什么,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出新问题,启发学生对于新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性,包括化学检验分析、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需要的化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应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或实验项目,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加强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1.2化学教学要紧扣食品科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为了让教学的知识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每节课上课之前,应举例该节课程与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化学知识点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程的在食品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本节课知识点对食品学科的作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快速冻结、冷冻干燥、超高温瞬时杀菌、新型食品包装技术、生物技术、食品速冻包装技术、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食品种类繁多,如昆虫食品、花卉食品、超微食品、纳米食品、高压加工食品、疫苗食品、防辐射食品、仿生食品、“气体”食品、“纸张”食品等等,呈现出丰富多采、争奇斗艳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食品方面的热点问题多多给与关注,比如一些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乙基麦芽酚应用在一些食用油的添加中,三聚氰胺违规添加在奶制品当中以及农药的滥施,造成一些蔬菜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食品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要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比如乙基麦芽酚为什么不能添加在食用油中,而可以添加在一些食品中,三聚氰胺为什么添加在奶制品中可以使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农药残留的检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对食品的兴趣,注意对这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也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的丰富,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1.3化学教学要与教学对象实际相结合
食品专业的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利用化学的知识点及一些化学结论来解决食品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化学为食品服务的目的,而化学知识点的繁琐的理论公式推导甚至一些反应机理的识记,则显得异常的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大胆的给与抛弃,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其公式的使用条件就可以,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减轻学生的学习的辅导,将学习的精力多多用到公式的使用方面,既可以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又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无机化学热力学的教学中,对于判断反应自发性的判断的盘踞———吉布斯自由能,则只需要记忆其使用条件,而判断自发的推导可以省略教学。又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取代反应中的SN1和SN2反应机理,则只需要让学生记忆取代反应的结果,而对于二者的区别甚至机理反应过程,可以省略讲解,不要求学生记忆。所以食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加入实际应用的知识点,尤其是在食品分析,食品加工,食品保藏等方面的知识,即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时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化学教学应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不但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6-7],同时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开设一些饮料的抗氧化性的测定实验等实验,对于食品检测专业,开设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等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可开设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食品中亚硝酸盐等的检测等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验课程,在每次实验前,教师给与学生一些实验信息,并讲解相关实验要求,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及相关检测方法,老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了解情况适当给与引导及指导,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重点注意实验前处理好样品的预处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总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对于一些因实验设备限制无法开出的试验课程等,如液相检测等,可以利用开课学院与第三方良好的合作关系,请第三方检测单位的相关老师进行授课,这样更加的突出专业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当建立无法开出检测的实验等。
1.5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道德水平
现代社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的一个重要衡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加重视学生高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的内容,注重课程思政。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每节课程适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除了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社会人才。比如在无机化学反应速率的讲解时,要注意引入让学生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有机化学讲解农药的有机化合物时,注意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解酚类化合物时,以一些商人为了牟利,“乙基麦芽酚”的违规添加为例,强调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违法做事等等。课程思政的引入,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学生,让他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新课程特点
2.1理论内容特点
首先,重新调整课程体系,能够将化学学科紧密结合食品专业特色,使课程体系与化学学科的交叉性更加明显,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也更加扎实,而且也可以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分析实践能力,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也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其次,新课程的教学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化学化和枯燥无味的一些公式知识点及机理的推导,课程知识点的讲授更加的有针对性,更加突出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同时新课程加强了讲课知识点与国内外的生产、科研最新创新成果的紧密结合,专业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的逻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再次,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化学有关的思政教学,比如有机化学中具有污染性的有机化合物,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有机物给我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也环境造成危害,应如何对待。同时一些对我们身体有害的有机物质应如何对待等等,这也是化学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这样也可以改变单一的枯燥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生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2.2实践教学课程特点
(1)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是实验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应结合食品具体专业开设针对性的实验课程,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教学学时,让实验课程的学时与理论课程的学时达到1∶2,既可以深化实验教学环节,又可以巩固理论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使二者相辅相成。(2)化学教学与当地的食品工业现状相结合,提升协同育人程度。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与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检测中心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协商适当增加目前学生的实训或实验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复合型人才。(3)在学校内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饮料的抗氧化性检验、食品中的乙基麦芽酚的测定等等,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化学类课程的改革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能够掌握基础化学知识,打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同时又学到了很多有关食品专业的知识,使基础化学知识与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让学生在工作用解决复杂问题时(如食品保质、保藏中的反应速率、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特色化专业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对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也能起到较好的启发、借鉴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工科”要求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景年华,史俊友.《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1,49(02):149-150,167.
[2]佀胜利.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食品界,2020(12):114-115.
[3]许东坡,张莉,殷铭.食品科学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0(36):2,4.
[4]程金生,万维宏.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化工,2020,48(20):120-121.
[5]徐怀德,李梅,雷宏杰.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艺学”教材建设初探[J].农产品加工,2020(24):94-96.
[6]陈铭祥,何树华,陈御珍,等.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素质[J].广州化工,2021,49(03):130-131,162.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教学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44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Course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OU Wei, HU Liangbin, LI Hongbo, MO Haizhe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for its wide range of content, strong theoretical,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t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s wer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will definitely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help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Keywords biochemistry; teaching exploratio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近年来,世界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也逐年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食品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和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作为与农学、化工、医学等同属一级学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食品营养和加工工艺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是能够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并富有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化学知识为背景,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食品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生物化学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来说是却之不可的重要专业课程,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生物化学这个专业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之上,同时对后续的食品化学、食品生物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知识储备,其基本理论也可与食品生产、加工、保藏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技术相互联系。①②因此,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后续学习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大、既包括阐述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静态部分,也包括阐述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等的动态部分,还有涉及中心法则的分子生物学部分的理论和知识等,加上工科院校安排的课时量又极其有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生化课的概念多、理论多、知识抽象、难以记忆、实验操作困难等。③结合生物化学这个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兼顾食品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模式,要求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
1 多种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上好第一节课,树立信心、激发好奇心
通常第一节课均为课程的绪论课,这节课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对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体系有个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生化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生化课掌握好生化知识的信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充分地信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没有学不会的知识点,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笔者是一名青年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更多地是以一位学长的身份去带动和激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生化世界。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常会结合一些生物学现象和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们展开讨论,比如怎样让“火树荧花”成为现实?如何健康减肥?多吃蛋白质好不好?让学生意识到生化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具有相通性。同时,深入剖析与人们生存和生活相关的生化领域国际最新的研究前沿和新闻报道,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生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力。
3 重视实验设计与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生化实验是整个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由教师负责降解原理和步骤乃至注意事项,学生仅仅是照着实验流程进行操作,这种方式仅能帮助学生对生化实验留下简单的印象,甚至有厌烦情绪,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⑧为了适宜新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一方面精选基础实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理论,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合理地整合并设计了一些实验内容,将多个小实验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给出既定的目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索实验,验证原理。我们在开设生化课的学期会给学生一周的时间专门用来进行生化实践,比如让学生从培养的蓝藻细胞里提取藻蓝蛋白并进行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这个实验涉及生化分离技术的多个方面,从提取、分离、纯化到纯度和含量的鉴定,均需要学生去自己思考,查找资料,动手验证,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食品科学和工程能力人才的责任。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围绕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⑨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科发展动向,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新时代食品学科的发展,在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改善。
*通讯作者:莫海珍
资助项目:河南科技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 2014YB03)
注释
① 张劲,裴高峰,梁N鸿,赵惠贤.“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56-59.
② 闫景坤.高等学校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探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2:137-139.
③ 赵敏,徐安莉,周艳艳,陈会敏.《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探讨.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19-120.
④ 孙海丽,丁位华,徐海娟.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科技资讯,2015.33:140,141,143.
⑤ 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⑥ 孔祥珍.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43-144.
⑦ 孙永林,余海忠,李玉奇.PLB教学法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学园,2016.2:65-66.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38-02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首先,它讲述了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结构;其次,它研究了食品各种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理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再次,食品化学课程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食品化学为科学调整食品营养、完善消费者饮食结构、减少食品原材料浪费、降低食品生产加工成本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课程主要具有:①章节多,知识面广,每一章节都可自成体系;②内容简单易懂,便于传授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计算;③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时时注意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紧跟食品领域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④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具备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编写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案。不同作者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其内容一般都包括绪论,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的酶、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等内容。一般每种成分都单独成一章节,而这些内容又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营养学、酶学和食品添加剂这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并且由于教学课时所限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上基础知识应进行简要授课,重点强调食品化学的核心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善,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充实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板书已经渐渐被减少,但是PPT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而板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传授。大学教育应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果的演示,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板书、PPT、视频、动画、模型、讨论、实例等方法,改变理论课的单调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理论课知识,还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品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仅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质料充实教学内容,特别应注重收集与食品化学相关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了解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
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食品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后能把各门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实际生产中一些成功的案例,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改变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启发学生能以某一个基础知识点为纽带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授学生所有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服务于食品行业的高新人才,而随着的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适当引入高新技术的使用和食品行业的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最前沿。教学的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定期邀请食品行业的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比如生产技工、质检员、管理者等到学校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新需要、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经可以和课堂内容互补,还能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食品行业,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食品化学充满兴趣。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居于卷面成绩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给予评价,我们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方面、多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说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食品化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化学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8-9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01):55-56.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华霄,赵伟,夏文水.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982-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