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课程特点

初中课程特点

时间:2023-06-18 10:4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课程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课程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教学法 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政治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形式,而学会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有效展开的策划。人教版初中思品课程的教材呈现了如下具体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既为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行的准则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特色内容不失真,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活学”。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即学习。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体现都都借助了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与熟悉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乐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乐学”功能体现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设具有活力、有空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生活化”。即让教学设计具有“生活学”与“学生活”相结合的功能。

新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感悟升华的。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体验感受“身临其境”而“躬身自省”的功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思维过程化。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还体现了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思想”层次的功能。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缺少了这一点,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意义已经缺失。

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具体、层次清楚,切合不同学生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设计要突出保证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定的,因此,它带有“规范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的“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目标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2、有效处理教材。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材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包括:①灵活运用教材。如调整进度、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等;②教学内容不以“定论”方式呈现。如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③对于教辅、教具课间等能根据自主开发;④能开创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适合自己教师个人、班级教学需要的特色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与教师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多样灵活且优化组合,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

第2篇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章写道:“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确立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观念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仰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讲解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老师“一言堂”做法,完全不考虑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学习乐趣的机会,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结果出现的情况往往是教师豪情万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两眼茫然。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众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被广泛提倡。为了在教学工作中更好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我查阅了相关的《走进新课程丛书》,观看了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录像,也仔细阅读了许多论述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论文,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激发性。新课程教学方式改变旧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简单说就是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过渡性。初中生处于小学时学习生活相对依赖老师到高中时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所以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民主性。教师必须放下自己“老夫子”的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方式;尊重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情境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过程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实现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体验取得与理智平等的地位。在课程要求上,新课标不仅仅结合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每个学科都结合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新课程必然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把平时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学习到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亲身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一生做好准备。就是无法亲历的活动,也尽量运用形象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并形成体验。

第五,诱导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形成解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的原动力和种子。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不断用问题诱导学生,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成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问题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再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分析、判断、比较、选择、综合、概括,造成学生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各种思维方式和观点的碰撞、斗争、交融、集中在所难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容易被激发出来。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策略研究

一、科学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中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上来看,其对于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要重要情景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模式的创新创造,营造适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目前科学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各级初级中学都加大了对于科学课程的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尝试了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对于科学课程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加大了再培训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科学课程的特点内涵及其相应要求的有效解读和把握,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和作用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大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定位相对来说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第二,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景式教学与科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相应情景的创设不能有效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手段,所以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充分理解和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方案模式等的研究,使得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案的开发相对不足。

三、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科学课程教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科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科学课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传授型向促进学生发展型方向转变。科学课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知识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讲解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的成长作为基本出发点。第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和知识以学生可以具体感性感知的场合和情景来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情景式教学被认为是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三,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按照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探索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的初步观察理解来探究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其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和意向特点。

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状况,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发展促进型的转变,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创设恰当的科学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规划和设计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方案,以利于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和思维的成长。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险峰,李丽.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J]. 中国教育学刊,2005(02)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运用;教学;实践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强调更多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多种学习模式也成为创新教学理念的新方法之一.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教育重点转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态度[1].我国在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不断深入,重视在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服务于实践教学工作.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以及针对性强,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指的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内绕知识的重难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载体开展丰富而又精彩的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微课程能进行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甚至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远程学习.微课程成为网络web2.0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微课程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设计的以视频类、图文类以及数字类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教学资源信息的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学习,不仅能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补充课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便捷高效的微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讨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时间短,内容精炼.微课程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等教学环节做一个简化的、细分的教学,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来说,它是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小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少、时间短,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掌握,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第二,突出重难点.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它的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很突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第三,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上课中以及上课后观看微课程视频,不受课堂的局限,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第四,资源很丰富.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把自己设计好的微课程教学视频进行上传,而学生或者教师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借鉴运用,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加强学习能力[2].

三、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和制作水平高的微课程课件

微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微课程中可以将讲授、问答、启发、讨论以及演示等教学类型进行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课程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程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微课程类型的组合教学,但分类并不是唯一性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授课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微课程类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程把讲授类和合作探究类相互结合运用,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课时来划分两种形式不同的小组,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通过视频将课程内容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教师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中深刻体会到就业的意义.教师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突破常规的学习思维,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程产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二)找到微n程应用的切入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微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教师没有把握好微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他们不管教材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微课程,都强制性地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的[3].在数学教学中,微课程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教师不能拥有“把微课程当成教学重点”这样的错误观点,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再根据内容选取合适的微课程课件.要想借助微课程的辅助作用强化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的位置,找准微课程应用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三)分散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数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这也是让广大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在教学^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因为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而产生知识点混乱的情况.微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宽泛的数学知识体系分为小块的知识点,采用分段式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采用分散记忆且反复记忆.微课程的这个突出特点同样也是解决初中数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运用微课程,把知识点分散开来讲解,不仅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还能将知识点分析清楚、讲解透彻,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每个版块分成3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包括3~4个微课程,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对课程重难点和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制作ppt或者录制相关的视频,在微课程中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不同,通过微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应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同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方式,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开发微课程,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能力,展现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对微课程进行使用时,可以掌握新的教学技巧,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开发和运用微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建设,还可以帮助教师把教育理念跟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好地将实践带入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微课程还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以移动媒体的形式而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深入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需要积极地推广微课程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积极地寻求适用性方法,为初中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课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05):65-71.

[2]于大平.初中数学微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微课程开发为例[J].数字教育,2016,05(01):77-81.

第5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初中;科学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G434

引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前,很多学校也将这种移动设备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建立移动应用的学习平台,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移动学习模式就是利用全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辅助工具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弥补了初中科学课堂上的不足,使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听课学习、写作业、与老师互动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1]。当前,各种移动设备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移动设备。学校和老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机会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去,构建移动学习模式,丰富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S多知识也比较抽象难学,再加上练习与考试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往的许多学生在经历一次次考试失败后,对科学产生畏学情绪,进而丧失了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但是当前的移动设备可以帮助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移动设备顺应当前初中学生的的学习爱好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选用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包括科学在内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与提高。

二、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授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下面很被动地听,缺少互动,缺少思考的过程,从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平淡的科学知识很难提起初中学生的听课兴趣。而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全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带进科学课堂,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触科学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2]。

(二)提高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课堂科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将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制作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简单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学老师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性的特点,随时随地的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在线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科学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使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初中科学老师要充分的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以及每节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移动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老师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的辅助工具。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移动学习设备的方法和技术,充分的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适时、适量的运用移动学习设备,,让学生们积极自主的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与初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课上课下的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老师在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和科学课程教材进行情境创设,提升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要合理的设置科学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例如,幽默的科学小视频,有趣的小动漫,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等等。利用这些活泼轻快的手法,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地移动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No.16004:57-63.

第6篇

P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问题;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理念以及人生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教学改革使诸多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不断的引入到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但是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制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限制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理念分析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具备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落实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该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贯彻融汇到其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理念,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懂道德、守法律的高素质人才。

二、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维活跃、猎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如果缺少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学生无法真正把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法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知识向思想品德素质的转化,同时也无法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且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过于单一和片面,缺乏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忽视了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受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外向、急于表现、视野开阔、见识独到,学生渴望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更多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缺少系统合理性的规划,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设置教学进程,照本宣科,课时设置不科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大,没有对现代教育形势需要的思想品德教学有深入的理解,不仅教学方法滞后,教学理念也相对滞后。很多教师还在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来应对课程考试,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教学宗旨。德育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思想品德课程不仅需要教师传授教材学习内容,更要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以学科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过程自然将素质教育成为空谈。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对策分析

1.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过程。比如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走进法律》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不具备完全的辨识能力,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是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观念树立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首先在课程准备阶段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有关法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有所了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有这些法律作为法律保障在无形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通过备课过程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深度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以及对实际生活的促进意义。比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严是一种爱》一课的学习时,青春叛逆期的学生都会对过于严苛的父母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对父母的严格和束缚缺少理解,使得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即微妙又尴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理解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焦虑的心情,能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情,激发和唤醒学生心中的温情,以促进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3.教师强化自身素质,发挥自身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还可以强化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发挥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利用自身的良好师德成为学生的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师德中体现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在言行之间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学生对榜样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对个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加以改正和完善,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在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下,实现学生心理成长和个人成长的正确思维导向,促进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青少年。

四、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初中学段的重要课程,更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正视目前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旷犁.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文理导航(上旬),2016,(2):81-81.

第7篇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 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创新能力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有效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初中语文学科中难以描述的内容传达、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学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是这片教育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为“自主”,变“单向”为“合作”,变“接受”为“探究”。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才会自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中,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有利于突破初中语文教学难点,降低语文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由任课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适当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系统展现出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警官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难点,我精心制作了这课的教学课件,利用图、文、声、像再现课文内容,将警官几次断案的语气、神态用课件逼真地展现出来,学生凭借这个课件很容易地就明白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抓住了他“善变”的这一特点,从而掌握了人物性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性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掌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飞跃。学生还可以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中,自由地去探寻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2、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第9篇

关键词:现代素质;课堂教学;品质;能力

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体发展时,应具有的个性特点、品质和综合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

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使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关键。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初中音乐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在音乐教学中,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现代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发展现代素质的本质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唱歌、舞蹈、演奏乐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换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健身作用。

新课改下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变得极其重要,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现代素质。积极开展初中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利的发展。

培养初中学生的现代素质,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初中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满足了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使学生的终身健康得到综合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在时展中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责任和任务标准,转变传统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的音乐教学目标,从而摆正初中音乐教学在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化解初中音乐教学被忽视的困境。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初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而导致了初中音乐一直是选修课程,无法得到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由于学生不重视,教师随便教,导致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功能。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着重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初中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应遵循三个面向的标准,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才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而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

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成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向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 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程,首先要促进学生现代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着重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春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学习(上) ,2011(02).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 思想品德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到把初中学生队伍积极引导好、保护好、安排好,从当代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所以可见,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同学生实际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从而促进初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率,并不是代表着教师教学是否认真或教学内容是否教完,而主要是代表着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领会到教学内容的深层内涵。假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兴趣,主观意愿就是不想学,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得到收获,就算教师进行教学备课准备或课堂教学再辛苦,那么这种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即教学无效性。同时,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学习的很辛苦,但是并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应用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教学。所以,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不仅要让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与人相处或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道理,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还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初中生日后的健康成长,社会性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后,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者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在教学目标设计全面性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设定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更有利于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设计的全面性,既要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能力水平培养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学生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目标的设定:要以知识、技能目标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的能力目标,这样便于目标的充分达成;对于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设定与实施。另外,教师在注意目标设计全面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独创性、个性的培养。因为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的培养,“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适用于当前的思品课堂教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提升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是老师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工具或参与者,要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根本需要点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事热点事件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如果不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促使他们走上弯路,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在讲课过程中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事件举例教学的延伸,由于这一阶段学生愿意“分帮结派”,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与人为善》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事件的举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中引出“分帮结派”这样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不正确的,既可以使思品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纠正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后,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从自身的教学着手,设定全面性、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多方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11篇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 教材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相比,高中课程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很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必须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因此,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2.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

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3.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中,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掌握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量(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胶体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教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灌输迁移思想。在新课程中隐含着许多动态的、发展的知识学习,需要化学教师去发掘和组织,例如燃烧、分子、氧化还原等基本概念内涵的演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的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方法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初中教育 思想政治

一、尝试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概述

1.尝试教学法概述

尝试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尝试。尝试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到手动的操作中,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尝试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趣味性,把枯燥的书本知识融入到学习实践中,让学习和生活实践尝试结合起来,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尝试增加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2.尝试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尝试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改革,也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多数认可这样的教学模式,认为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兴趣,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把学生摆到教学的主题位置,在学生还未进行学习之前,就让其先进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各种疑问,对于疑问想要解决的心理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是非常能提升学习的效果的。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1.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初中教学中,思想政治一直是老师头疼的学科,因为这个学科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模式,缺少兴趣的推动。这样就导致初中的各学科中,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成绩总是普遍不高。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初中思想政治的特点就是,课程枯燥乏味。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创新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我们的一线教学工作者为了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难点,一直在努力创新。

2.初中思想政治的难点以及解决思路

根据对初中思想政治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初中思想政治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一线教学工作者作出了种种尝试和努力,希望可以改善这样的现状。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课程缺乏兴趣,所以在学习中草草应付,没有积极性。所以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才能够有积极性来学习相关课程,所以培养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尝试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对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三、尝试法应用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1.尝试法自身的优势

尝试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尝试的过程是积累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尝试法的应用可以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变成学生学习接下来的课程的兴趣。尝试法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相关课程,学习了相关课程有什么实际应用的价值。有了对知识的需求,明白了知识的作用,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法也的的确确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尝试法的应用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提升

尝试法给学生提升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直接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成绩提升。成绩的提升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如果有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可以事半功倍,尝试法给学生带来的恰恰是学习的兴趣。所以基于这点来说,尝试法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初中思想政治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总结

尝试法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是相对枯燥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科。尝试法的独特优势正好可以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给教学带来创新和改革。尝试法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