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的修辞手法

初中的修辞手法

时间:2023-06-18 10:4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的修辞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的修辞手法

第1篇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文修辞手法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借助多种活动来进行修辞手法的教学,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所谓的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通过词语的应用和对句子的调整来让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这也是修辞手法教学的价值所在。所以,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一讲到底的模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结合文本,从文本句子解读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在自主应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书法。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会由“像”“似”“好像”“犹如”等连接词构成的。而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文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修辞展示与分析:

比喻:(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这些句子中应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所以,为了贯彻落实课改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在《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一筛隼句进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进行自主讲解。如第(2)句的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结合上下文,对这句中的喻体和本体进行区分。即:将“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针”“细丝”,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细、密”,形象而贴切。在这一句中,喻体是牛毛、花针、细丝,本体是春雨。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排比

所谓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句子来表达,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是简单地将排比句的特点讲述给学生,很少专门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在体验排比修辞手法的应用作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还是以讲《春》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句子运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体会排比修辞的价值。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运用了拟人,又运用了排比,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说一说排比修辞是怎样增加句子的气势的,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解读,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排比来给枯燥的句子增加气势的。比如,有学生说:这句话借助排比从“山”“水”“春日”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展示了春的特点。

还有学生说:这句话在描写上是一致的。

更有学生说:学生将拟人和排比相结合,更直观地将春的形象展现给了学生。

……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应用,自主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描写,如:

有学生说:爱是一座灯塔,爱是一场春雨,爱是一阵清风,只要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首歌,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烧着我们的热血;青春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

鼓励学生自主去应用,自主去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修辞利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加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下的语文修辞教学要做如下两点的转变,一是转变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辞的教学法一样,我们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注重学生的应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和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应用中掌握,在自主应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2篇

古诗词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表现手法类题目更是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复习课内学过的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的古诗句,通过例题引路,引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形成印象;再与最新的相关中考原题链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巧;最后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的答题技巧得以巩固,形成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赏析中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表现手法类型的认识。

2.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一、复习一组古诗词句子。(说出上句或下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比喻)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拟人)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

7.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陈子》)(对比)

二、集体朗读以上诗句。

第二环节,对号入座

三、详细介绍初中课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分析古诗词中句子的表现手法,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从点上看,表现方法通常是指修辞手法,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从面上看,表现手法通常是指表达技巧,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兴、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个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见前面“一”)

第三环节,例题引路

五、指导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表现手法类题目往往不仅考查运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达效果。

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从上面的句子中选出8个典型的句子具体说明。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诗人以“蓬草”“归雁”自喻(步骤二),写飘零失落之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意情结(步骤三)。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拟人的手法,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之猛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之情(步骤三)。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运用对比手法(步骤一), “白发生”与建功立业的追求形成对比(步骤二),突出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的悲愤(步骤三)。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比兴手法(步骤一),句中以“爱情鸟”――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步骤二),引出一个男子对女子深切的思慕,含蓄而富有韵味(步骤三)。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步骤一),诗人借用向秀怀念旧友来表达自己对已死的友人的怀念;借用王质误入仙境,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步骤二),整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步骤三)。

第四环节,中考链接

七、呈现2012年江苏省部分大市中考表现手法类题目。

(一)(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研讨:第(1)题要求指出修辞手法,“妙处”应指出描写的对象,并指出表达效果。解答如下:

“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百花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二)(江苏省扬州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讥笑。 ③尔曹:你们。

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研讨:该题明确了表现手法,要求指出其表现内容及表达作用。解答如下:

甲诗将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的观点。

乙诗将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三)(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题目。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第3篇

一、关注诗歌创作背景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当然,常用的词汇主要有颠沛流离、疮痍满目、报国无门、民不聊生、收复失地等国仇家恨型术语也是要识记和灵活运用的。

第4篇

关键词:《骆驼祥子》;修辞;辞格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有序,环境描写有声有色。现简要分析

如下:

一、小说简介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谁知没过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梦想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

心,从上进好强变得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经变成了末路鬼。

二、反问——加强说话语气

反问是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常用的一种修辞,它是指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的明知故问就属于这一类。一般情况下,语气强硬,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小说在开头,预设祥子的命运时,曾有:“假若老这样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为什么这样呢?难道自己还算个不要强的?”这几句就写出了祥子为拥有自己的车而拼搏的情景,突出了祥子坚强吃苦的性格。如,第五章:“咱们出来为的是什么,祥子?还不是为了钱?只要多进钱,什么也得受着。”写出了社会这个大染缸对祥子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反问的句子大约有42处,大多是描写人物对话,或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暗示。但是不论怎样,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给小说增添新奇色彩。如,第二十一章有:“什么?死了?”体现出人物有点质疑的语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这一句就写出了语境:刘四爷的女儿死去的信息。这看上去像个简单的疑问句,但它折射出一种悲剧,这句话出自别人之口,恰好暗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排比——提高表达效果

排比手法,在小说中也偶尔出现。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第一节,写祥子的身世时,有这样的句子:“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让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层人物跃然纸上。使祥子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更加突出,对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排比在小说中详细地说明了主人公的职业地位。“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写出了祥子日常的工作状态,很忙也很累的现实。起到了说理的作用,使祥子的社会地位更加明显,他是服务别人的一名劳动者,而接下来的句子,又用了一个排比句:“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为读者展示了张妈粗俗的性格,通过排比句,有很强的说服力。

排比有时候可以让说理更加透彻。在小说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个人命运的总结,用排比写出了祥子走向失败的原因,祥子是一个追求生活理想,但最终被社会压垮的人。排比句的使用形象地说明了祥子的结局。

四、夸张——渲染事物性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它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小说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时,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如:“夏初的一阵暴热像一道神符,使这老城处处带着魔力。”很显然,这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进一步渲染了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七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一句,就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炎酷,突出了祥子坚强的性格,起到了渲染环境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比喻修辞 混淆现象 熟练掌握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在描绘事物的特征时,运用它,能给人以生动、具体、鲜明的印象;在说明深奥的道理时,运用它,能帮助人深入理解。然而,初中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比喻修辞手法往往不能很好地体味其中的表达效果,更谈不上在作文中很好地使用了。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比喻十分有用,现就此问题谈谈点滴做法。

首先,辨别比喻类型。比喻,简而言之,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⑴明喻。明喻句的格式是甲像乙,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在句子中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好像”“好比”等比喻词来联结,有时也与后面的“一样”“似的”“一般”等结合成“像……一样”“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句中的本体是“观众”,喻体是“触了电”,构成格式是“像……般”。但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如同”等一类词的句子,也不全是比喻句。例如“妹妹像姐姐”“儿子像父亲”之类就不是比喻,这是因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不是性质不同的两事物,这一点要明确告诉学生,以免产生误解。

⑵暗喻。暗喻就是直接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例如“一颗新芽简直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她成了我们单位的一面红旗”。两句中“是”和“成了”两个词便是暗喻的比喻词。

⑶借喻。借喻就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只说出比喻事物(喻体),本体事物不出现。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用“厚障壁”来比喻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阂,这隔阂通过这样比喻便形象地突显在读者面前。

其次,掌握比喻必备要素的特征。比喻句必备的两个要素是本体和喻体:一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如《春》一课中的句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里“春天”与“娃娃”从“新”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小姑娘”,二者从“美”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二者从“力”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掌握了这些特征,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产生混淆。

最后,重点掌握比喻的表达效果。修辞方法的运用总是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喻也不例外,学习时不能仅满足于认定修辞格,而应当进一步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以期更好地把握文意,比如上例“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这是鲁迅《故乡》中为人熟悉的一个借喻句,如果仅以认定修辞格为目的,就等于把张开的思维翅膀合上了,这句话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借助于这一手段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内涵。当“我”面对少年好友闰土时却说不出话,总像被什么挡住似的,是什么呢?终于在闰土毕恭毕敬的一声“老爷”的震惊中明朗化了――那就是“可悲的厚障壁”。作者没有用语言直陈这一剧烈的心理变化,而是用“厚障壁”来比喻人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阂,可见其程度之深,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看到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影响的根深蒂固,而“我”对此“壁”的无奈与悲哀又从情感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一个形象的比喻完成了用许多语言才能说清的道理。可见,只知其为借喻,而不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就不能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学习比喻句掌握其表达效果是重点,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时我都要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加深理解,使学生对比喻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文时也总能运用自如,生动感人,文采飞扬。

其实,比喻修辞格如此,其他修辞格也是如此,不仅掌握其基本格式,更要掌握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分析理解各种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文章的阅读,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6篇

关键词:通俗文化;渗透;策略

通俗文化又称大众文化,是人民大众自己创造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通俗文化因其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为大众所喜爱,其中许多内容贴近生活易于学生接受,适合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努力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把通俗文化中的精华化为己用,引导学生接触通俗文化中有益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形式,可以拓宽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通俗文化可以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饱满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是互补的 ,是同一源头,对立而又共存,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民风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安塞腰鼓》、《端午的鸭蛋》等课文都能窥见一些通俗文化的踪迹。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通俗文化的渗透,一方面是由于通俗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俗文化传承的使命;另一方面,通俗文化通过语文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是对生活中直接通俗文化的汲取的一种补充、丰富和发展。客观地说,通俗文化中不仅包含一些通俗又极具正面意义的东西,也包含一些庸俗的成分,但是本文所讲的通俗文化显然偏向于前者。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通俗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语文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饱满,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通俗文化。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通俗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总的来说,通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比较符合大众口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对通俗文化具有独特的爱好,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汲取通俗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学习通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融入和渗透通俗文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通俗文化

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通俗文化息息相关 ,通俗文化包括文字类、图画类、音像类以及综合类,通俗文化的形式通常表现为诗歌、音乐和影视等等。要想将通俗文化很好地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把握好渗透的时机、方式与策略。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通俗文化渗透优势,下面笔者探讨了几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一)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通俗文化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各种古诗词、现代诗歌是十分常见的,它们几乎是每个年级语文的必学内容,通过语文诗词的教学将通俗文化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一提到诗歌,人们可能就会想到一些十分流行的乐曲,比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出自李白的《静夜思》)等等,这些诗词通过乐曲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更重要的是它将逐步演变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东西。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歌曲是通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紧密关系优势,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分析歌词的内涵与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然后,通过学生学唱和教师演唱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整首诗词的韵味,从而加深对诗词特点的认识以及诗(词)人写作情感的揣摩。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与现代歌曲因为来自不同的年代,情感的表达上有含蓄与开放之分,因此在语文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所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通俗文化发展历程的正确认知,从而使学生从对诗词的学习上升为对通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二)在语文修辞教学中渗透通俗文化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教学文章构成的基础部分,其中句、段、篇中不缺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事实证明,在这些修辞手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某一种或者某一些通俗文化。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拟人句,放在此文中容易带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广告词在语文学习中也十分常见,一个眼镜广告的广告词写成“眼睛是心灵之窗,要想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眼睛装上玻璃!”这种看似内敛的修辞表达方式实际上传达出一种浅显易懂的“通俗文化”,能够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在进行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把它们与通俗文化中的内容衔接起来,通过修辞手法教学的方式间接地将通俗文化渗透其中。

(三)通过课外拓展渗透通俗文化

在今天,语文课堂上通俗文化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教学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教师还应该利用一些通俗文化相关的影视引导学生直观地感悟和学习通俗文化。教师可以截取一些典型片段,引导学生在自习时间观看《红楼梦》、《西游记》等著名影视作品。另外,在影视作品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原著,体会更多影视作品不能表达出来的深层次情感。事实上,通俗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并不局限于某一载体,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在做完影视欣赏和原著阅读这两个步骤之后,教师可以对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点拨,加深他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对通俗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有助于与他人之间的共同交流。因此,笔者认为,通过通俗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原著等课外拓展的方式也能够很好地渗透通俗文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接受。

第7篇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理解和感受力。第一次月考,我们用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混不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来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我本以为这11分的题学生至少能拿到七八分,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针对戎昱的这首诗,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1.作者在诗中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针对第一问,有些学生的答案只有“春日离别的画面”几个字,个别学生甚至不懂得这“画面”其实就是要他们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对于“修辞手法”,有些学生直接回答“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估计是把“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弄混了,也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如何在诗句中筛选、提炼所谓的“手法”信息。对于第二问的“炼字”题,学生的思考很“单纯”,只想着把该字放入文本简单分析,而不能将“系”“啼”二字拆分开来单独理解,因此也就不能想到“系”是“细”的谐音,更不会想到柳条纤细、柔软的特点……表面看来,这是学生对“夺分方法”的不熟练,从本质上讲,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严重不足。

后来询问学生才知道,他们在初中并没有学过如何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通常是老师写答案他们抄答案,只要背熟了就能应付考试。初听之下,我很是骇然: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剥夺了学生对文本(歌)的感受力与审美能力啊。由此,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于是在接下来的试卷评讲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感受能力:通过集体诵读、示范诵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明确诗的平仄、韵脚和诗眼。《移家别湖上亭》这首诗正好体现了近体诗结构完整、讲究押韵、规定平仄的特点,加之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感兴吟咏而得,本身就有一定的音律性,刚好可以作为学生感受平仄吟咏的范本,于是笔者以此诗为例,对诗歌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的吟咏进行了如下指导:平声字吟咏时应声调长扬,仄声字(包括入声字)吟咏时应短促、急收藏,等等。

诗歌鉴赏,大有文章。为了给学生补上诗歌鉴赏这一课,我觉得有必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把握平、仄声字的音韵情感。我以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为例,该词中的韵脚是“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几个字,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但是当我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诵时,学生朗诵到“歇”“切”“雪”“缺”“阙”几个字时声音平淡,缺乏应有的力度。这几个字用普通话读,都是平声字,语气、声调平平,但其实它们是“入声字”,在语气上应体现出短促、急收藏的特点,如此方能体现出岳飞将军“怒发冲冠”“渴饮匈奴血”情怀急切的满腔豪气。指导之后,学生的朗诵越来越有味道了。之后,我又引出了诗的“韵脚”问题。《移家别湖上亭》一诗中的韵脚选自《平水韵》下平声八庚韵部的“亭”“情”“声”,此韵部声调语气平平,情感抒发自然;而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光”“霜”“乡”三字,其韵母都是“ng”,音韵高亢嘹亮,适宜表现振奋激动的情绪,比如作者深沉的思乡情绪等。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再带着学生回到《移家别湖上亭》这首诗的鉴赏上,让学生找出诗眼“别”并结合韵脚、平仄等加以具体地理解、分析。学生做得非常好,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

(责编 白聪敏)

第8篇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笔者就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板块的解读,并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型,对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作以下简单介绍。

一、文章标题类

此类题型大致可分两类:

A、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示例: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2011抚顺市中考卷《母亲,我是你儿子》)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2011沈阳市《光明行》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需结合文章主题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

2.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B、谈文章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示例: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区·2011《目送》)

解题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答案:

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二、内容归纳类

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鸡西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做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既准又精,存主舍次。答题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

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品味修辞之美

示例: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潜江市·2011《追寻书籍的味道》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应先明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该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什么。即共性+个性的答题形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共性)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个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曲靖市·2011《我现在也是童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式特点品味其妙处。如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话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潼南县·2011《母爱的温度》)

解题思路:

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题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回答。

答案: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四、体验启示类

示例: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宿迁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启示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第9篇

【关键词】赏读;韵脚;节奏;修辞手法;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24-03

【作者简介】曹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177)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教材分析

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上册 Module 2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中Unit 7(简称M2 U7)的中心话题是季节。围绕这一话题,教材在第一板块Comic strip & Welcome中以“Weather and seasons”激活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讨论各自喜欢的季节及原因。在之后的第二板块Reading中,教材呈现一首诗歌Seasons of the Year,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也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二篇诗歌。Seasons of the Year以四季变换入手,抓住四季特点,描述季节之美。全诗分为四个诗节,它语言凝练、韵律和谐、主题鲜明、意境优美。

二、教学目标

本课将诗歌阅读教学定位于“赏读”,引导学生从品味、欣赏的角度进行阅读。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诗歌韵脚、节奏方面的特点,能赏析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应诗句,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节奏美,体悟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循环播放一段四季变换的视频,同时教师介绍自己,与学生相识,一起走进师生共同的学习场。

Step 1 导入

T: What’s the video mainly about?

S: It’s about seasons.

T:Yes, it’s about seasons,changes of seasons. We know a yea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asons. What are they?

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 Right. Now let’s have a brainstorm. Please use adjectives and noun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asons.

S1: Spring is warm.

S2: Ice cream.

T: Oh, you mean summer reminds you of ice creams.

S3: Autumn is yellow.

S4: Winter is cold/cool/rainy/snowy...学生用了很多词汇来描述四季。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的视频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四季”这个话题。导入环节中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在快速搜索已有知识的过程中,用学过的形容词和名词分别描述四个季节,主动思考四季的不同特点,聚焦本课主题“四季”。

Step 2 诗歌赏读

(1)Feel the tone of the poem by listening.

T:Listen, Millie is reading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Please keep your eyes closed and listen.

T:Maybe poems are always as beautiful as pictures. Now let’s enjoy the video of the poem with our eyes wide open.

【设计意图】通过先闭眼聆听,再睁眼观看的形式,让学生听读感知,走进诗境。闭眼聆听时,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期待,睁眼观看时,激起了更强的学习欲望。这一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以优美的诗句配以欢快清新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赏读的渴望。

(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by referencing th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 After reading the poem, Millie is drawing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Help her write the correct seasons in the blanks and then match each season with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poem.

T: Please read by yourselves and ask me for help 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利用课本中的“诗画匹配”练习,帮助学生结合文本,随文识字,学习新单词,再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针对自己的理解疑难处,采用主动提问的学习策略,用语境和图片帮助理解shower,memory,drop,temperature等单词。诗歌中有很多地道的词汇和表达法,如April showers,sweet memories,lazy afternoons等,通过诗画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实现内化。整个词汇教学的过程没有打乱本节课诗歌赏读的完整性,始终建立在“整体赏读”的设计中。学生跟着视频一起朗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是语言的音乐”。

(3)Feel the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poem by repeatedly reading and reciting.

T: Is the poem beautiful?

S: Yes.

T: Why do you think so?

学生思考,但较少回答出来。教师引导。

T:Maybe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at are they?

学生仍然深思,难以回答。教师继续引А

T:Now here’s a Chinese ancient poem. Maybe we can learn from it.(Show the poem《春晓》)

T:These words “xiao, niao, shao” have similar sounds, and we call them rhyming words. Yes,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Words that rhyme with each other are often used in poems.

T:And we can stress or emphasize the words which are important. Make the stressed syllables strong, and the unstressed syllables weak and quick. So the poem has its own rhyth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oice in reading with rhythm means “cadence”. The rhythm and cadence of the poem delight our ears.

T: And they are the same as English poems.

(呈现翻译家许渊冲的译作:Spring morning/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 Not to 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Now can you find the words that rhyme in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S1: Snow rhymes with grow.

S2: Away rhymes with day.

……

T: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and rhythm, and they make poems beautiful. This time let’s read the whole poem together with music, feeling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深处,理解诗歌特色。学生因对诗歌知识的匮乏而产生了学习障碍,此时教师由引导转向指导,明确指向学生的学。借助学生极为熟悉的古诗《春晓》,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脚、节奏。

(4)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y doing detailed reading.

T:Besides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what other beauty can you find in the poem? Can you find the language beauty?

T:That’s because the poet uses some beautiful words and phrases to make the poem beautiful. Now, let’s find them.

S:In the sentence “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the word “forget” is special.

T:Is it like a person’s action? Here the writer uses personification to make the poem more beautiful.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ideas to animals, or to inanimate objects.

T: Can you find more examples?

很快学生又找到了play,hide。

T: A famous poet says,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poem, read it. Read it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read it out loud.” Let’s read the poem in roles. I read the first stanza, boys the second, girls the third,and we read the last stanza together.

T: Practise reading the poem in groups of four. Please express your own feelings about each season and then present in class.

【设计意图】从初读、诵读到细读、品读,在步步深入的赏读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这里设计了细读品鉴、美点寻踪,学生赏析了拟人手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设计师生分角色朗读,既让教师做了诗歌朗读的示范,又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5)Have a discussion.

1) Why does the poem begin with winter and end with winter?

2) 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poem?

【设计意图】诗歌赏读最终都应落实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上,用各种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文本时能带上新获取的审美能力、新提升的人文素养和新拓展的审美视界。学生在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之后,这首小诗引起了他们心灵的共鸣。

Step 3 读后运用

(1)Put them into the right order.

T: A poem is how the reader reads.

A poem is how the poet writes.

A poem is real. A poem is fake.

A poem is anything. I make it mine.

(2)Complete the poem with “seen, return, room, sky”.(Spring by Robert McCracken具体内容略)

(3)Try to be a poet. Try to write a poem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

【设计意图】给诗句排序、填入诗歌所缺单词,这两项都需要根据韵脚规律,并理解诗歌内容后完成。这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既检测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又加深了学生对英文诗歌的了解。这一环节特别设计了诗味十足的语言,一方面使整堂课始终保持浓浓的诗味,另一方面告诉学生诗无达诂,赏读诗歌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诗歌理解需要主动的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另外,让学生在赏读之余、意犹未尽之时,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当一回诗人,过一把诗瘾。

Step 4 课后延伸

Revise your own poem after class and the website may help you. http://.cn/read/poems.

【设计意图】在课后延伸即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修改课堂习作,继续创作小诗,并提供了英文诗歌网站,帮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教后反思

初中学生英语诗歌阅读可以读些什么?可以读语言,读文采,读感情,读思想,读文化承载,等等。我想,诗歌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美,欣p诗歌的美,享受诗歌带来的愉悦和美感。

第10篇

一、分层次探究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C层次(基础略差的部分学生)探究的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B层次(基础中等的学生)探究的是阅读与欣赏,A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探究的是写作。

二、分模块探究

这个环节,我提出来的要求是,每一个层次的同学要分模块来进行探究。

C层次探究的是第一模块——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汉语拼音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②让学生强记重点难点字音。

(二)词语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有关基础知识。如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②训练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句子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造成病句的八种原因,具备识别病句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训练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教给学生仿写的方法。

(四)修辞

复习建议:①要引导学生领悟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是难点,要突破。②要训练学生在仿写、说话、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重点,要抓住。

(五)名句的识记

复习建议:①要强调在理解名句的意境和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记忆课本上的古诗名句。这是避免出错,提高效率的前提。②加强默写训练,做到一个字不能错,对于易错的字要强调。③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名句的方法。如对比法、联想法、歌诀法、归类法等。

(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

复习建议:①注意归纳积累初中课本中的著名作家的有关知识。②引导学生留心基本的文化常识。③指点学生阅读课本附录中的名著介绍。④平时教学中挤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归纳要点与提取信息

复习建议:抓住阅读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达这两个环节,找准学生的难点,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注意教给方法,化解难点,切实有效的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B层次探究的是第二模块阅读部分的内容

(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考的文体,其中小说的考查角度有:能感知小说的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含义;理解作品主题, 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的考查角度有:筛选信息,总结文章主旨;找到线索,把握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品评关键词语作用,赏析精彩语句;结合语境进行仿写或续写,对文中内容或情感态度的感受与体验。说明文的考查角度有:归纳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指明说明对象,分析其特点;辨别整体说明顺序或局部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辨析限制性词语作用,体味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内容、归纳提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辨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概括事实论据和补充论据;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弄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其中诗词鉴赏在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三类。考查的角度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诗歌所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品味用词的妙处,赏析佳句的特点;把握诗词包含的意象感悟诗句、词句创设的情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巧妙构思进行评价。

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它考查的角度有:解释和辨析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文言语句断句,划分朗诵节奏;理解、概括或比较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对文章内容或思想的感悟、启发、对选文所反映的某一观点进行评价。

A层次探究的是第三模块写作部分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学习兴趣;评价机制

初中语文学困生是指对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由于智力的因素,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思维习惯不同,学习兴趣不高等产生的学习困难。在初中语文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或是在语文学习中遭受挫折或失败,老师、家长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产生挫败感。

2.语文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语文的学习既包括课文诵读,也包括文言文理解、背诵和语段解析等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反之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不能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中的运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首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不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科学性原则

在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中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进行科学的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讨论,共同学习。首先是要根据班级总量进行科学的分组,同时小组人数要适宜,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其次是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学习要明确学习目标,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探索

1.转变观念,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教师角色,营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首先,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其次,师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有效进行互动,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合作学习氛围。

2.选好主题,合理分组

初中语文的学习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共同学习,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合作学习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进行动态管理,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语文修辞手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举一个例子,这样不仅有利于掌握修辞手法,还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

基础。

3.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讲授。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语文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讲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见解和思路,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这样相互之间共同学习。

4.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具有激励作用,是合作学习理论转化语文学困生的保证。所以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是评价内容全面化,既要评价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合作学习理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还会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共同分享,不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题讲评;教学相长

引言

习题讲评课,是教师上课实践中可变性、随意性较强的课堂,亦是预估性、针对性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师往往重视其巩固性、拓展延伸性,忽略了细节问题。如果教师能从细节入手,侧重方法,规范过程,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1]”无疑,习题测试是最常用、最普通、最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借用习题讲评课来进行反馈、激励、甄别等实践,从而改善之前的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有效讲评

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要明确目标,进行有效讲评。首先,查漏补缺,完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知和行总有其无法弥补的过程,在参与、学习之后,需要习题检测的形式对所学进行查漏补缺,再次完善。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问题及反馈可以明确讲授过程中的优缺点,更能激发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其次,分析错因,巩固所获。对于学生而言,在讲评课中分析自己的错因,认真改正会使记忆效果更佳;对于教师而言,在讲评课中,可以更有效关注到学生的易错点。再次,拓展题型,举一反三。课堂时间有限,讲评课可以补充课堂当中的不足,拓展题型,举一反三。最后,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对方法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后期学生的自我学习,也能启迪教师后期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原则,如及时性、针对性、示范性、拓展性、方法性等。

二、未雨绸缪,课前准备

第一,分析学生和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分析出错较多的原因是否在学生方面,如知识的掌握,课堂的参与,做作业的认真与粗心等。其次要分析课堂本身,如学生个人上课时是否认真对待课堂,全班同学的上课氛围如何等。第二,分析题目。如出错题目的难易点、知识点归纳、举一反三的题目、方法归纳等。第三,分析教师。首先分析教学过程是否需改进,意在教师本身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欠妥。教学方法一直都是百花满园的热闹景象,这是因为大家都懂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因材施教之外还需要因时施教,即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第四,确定讲评目标,讲评的重、难点。习题讲评课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应针对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考试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讲评。第五,分析正确率,确定讲评主体。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更是一种艺术。[2]”对于习题研读也是如此。教师要进行充分的统计和了解,统计题目的出错率,了解学生的出错情况,对所收集的情况做出分析等。如正确率百分之十以下:教师以分析讲解为主;正确率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九十以下,学生以“讲”为主,教师侧重“评”;正确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师以“评”为主。

三、教学相长:课堂流程

首先,分发习题,分析问题。教师先分层分发作业,让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作业;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般为审题不清、粗心马虎、概念不清、就题论题、不够规范、自我放弃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给学生一个“上台阶”的过程,让学生懂得二次做题,自我改进。其次,讨论过关。此环节是针对较难的题目。(1)先让学生找同伴讨论交流,把不确定的、有争执答案的问题留下来,并做重点标示;(2)教师进行板书,主要写有争议的题目、不会的题目、教师认为应重点讲的题目、应重点对待的知识点等;(3)教师板书结束后,可以在教室里随机解决问题;(4)即时板书,掌握预想之外的情况。再次,学生分析讲解。所谓的讲评课,其实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评”为主。例如,《妈嫂》这篇阅读文章的习题:“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学生基本都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是在答题时却缺少完整的步骤,通常写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家生活负担之重”,忽视了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后加上“把‘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比作‘一张沉重的铁犁’”。在学生对知识点明确,但不够完整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提醒对方,这样纠正容易且可以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教师点评指导。教师点评指导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外延,讲评时,要透过具体问题拓展题目。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借题发挥,也可以丰富答案要点,还可以将考点扩展、深化、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讲评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例如,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有“文章中有不少精妙语句,请寻出一句作简要赏析”的问题,学生一般会从语句赏析的角度来回答和讲解,这时教师可以就此举一反三,将记叙文赏析句子的考点贯穿其中,总结赏析句子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归纳总结方法。在分析一类题目,并对其举一反三后,教师还应对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题目如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基本能从各个方面来回答,但是教师可以总结出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在文中作用的答题方法,即一是从结构上来总结,二是从内容上来归纳。

四、细致入微,课后巩固

(一)自我肯定

习题讲评课结束后第一项活动是让全班学生去“道谢”,无论是帮助了自己的同学,还是在为大家讲解的同学,都会去道声谢。微不足道的一句“谢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对课堂的重视,对自我努力的自豪。

(二)有效改错

细节决定成败,有效的课堂更需要细致的课后巩固。习题改错格式是先在原题上用红笔改一遍,再附纸抄题改一遍,黑色笔抄题目,红色笔抄答案。抄题一遍的必要性在于让学生巩固出错题目的题型,同时锻炼其认真读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需当天改错,因为这样更有效。

(三)巩固把关

教师需要查改错,不要让学生出现错上加错的现象。我们在相信学生的同时,也要把一切情况预估,同时思考到各个层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偏差和不同步,这是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步骤。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