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时间:2023-06-18 10:4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第1篇

Abstract: Enterprise is not only a for-profit entity, as well a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bearing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review corporate social roles, and require companies to assum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Therefore how to promote the enterprise to disclosu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timely is the research topic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cholars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emergenc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tent and form of China'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hoping to impro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突发事件

Key word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67-02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Oliver shelton在1924年最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国际上与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定义有所区别,但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责任概念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内容,即选取的出发点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且都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除经济责任以外企业需要承担的福利和伦理活动。

1.2 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学界对此概念的认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突发事件(或危机、灾难、紧急情况)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5]

企业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从社会中获取经济利益,相应也需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这部分社会责任涵盖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尤其当企业面临突发性事件,例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时,企业更需进行这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3 合法性理论与社会责任 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并没有内在的存在的权利,这个权利是由社会赋予的,且只有在公司的价值观系统被认为与所在社区的价值观相一致时,社会才赋予公司合法性。[1]现代社会中,组织只有遵守理性的(或科学的)规定和法律或者类似于法律的框架,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当公司违背了所在社区的价值观时,合法性将被撤销,随之而来的是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和资金供给受到限制,公司的现金流受到影响。[1]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的任何社会响应必须伴随着信息披露,没有公开披露的行动不能有效改变外部团体对企业合法性的看法;公司的社会责任行动必须予以公开披露,才能影响公司的合法性。[1]合法性理论也在一定方面证实了一旦企业发生相关的突发事件,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价值观,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以使企业获得合法性。

2 突发事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2012年起,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立顿茶叶上禁用农药超标、修正药业“毒胶囊”、白酒塑化剂事件、速成鸡事件等突发事件都表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尤其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等所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使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也出现了迅速增加的趋势。

衡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时,不能光注重诚信、遵纪守法、关爱员工、投身慈善等方面,发生突发事件时企业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从对突发事件的应变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及时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展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不仅拷问的是我们社会的良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企业的良心。

因此企业有必要根据社会群体的需求迅速建立起制度化和成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这也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与企业各利益相关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

3 突发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发源于美国,发展于法国和英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状况与企业规模、公司绩效、披露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步较晚,而且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不够重视,利益相关者、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也不高,导致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意识不强、重视度欠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我国企业杜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仍存在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

3.1 信息披露的内容 总体来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内容不统一不全面,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信息披露内容集中在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业绩和公司股利分红方面。对于环境保护,上市公司主要是从环保投入、废弃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和对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定量披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定量披露则主要集中在建设和谐社会,帮困扶贫、捐资助学、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方面。[4]而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披露,则显得过于简陋。如从苏丹红、老油门到最新的速成鸡事件,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百胜集团,在其官方主页中关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主要以抗震救灾为主,而对于速成鸡事件中的相关社会责任信息在其中并无体现。这也体现了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有选择性的披露那些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的信息,而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则尽可能的不予以披露。这种有选择性的忽略并无法解决事件本身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特别是负面信息产生的舆情环境可以至一个企业与死地,三鹿奶粉事件是这一案例的典型。而由于参与者舆论的个人素质和参与目的的差别性,这就容易造成舆情言论和意见的随意性、偏激性和不实性,这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正视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及时披露出来,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及时的信息,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3.2 信息披露的形式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不规范、不固定。通常的信息披露主要以社会责任报告报告、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形式披露。但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披露,例如发生类似的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时,企业一般会通过公关部门以新闻稿的形式向公众进行相关的说明,但这种经过美化和刻意斟酌过的语言往往无法准确传达相关信息。突发事件中对于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原则有及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来满足这几个原则,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微薄、官网、媒体都利于将此类信息迅速传达到利益相关者中,但要切实的消除一些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注意信息披露的正式性。可以鼓励企业将类似的突发事件中相关的信息以正式的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具体的格式内容可以参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些内容和要求,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提高突发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4.1 提高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 社区、政府、员工、消费者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普遍认为企业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足。来自股东的反应也是公司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公司董事会规模及结构与其税收、保值和信息披露等社会责任履行有显著关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专家董事的人数及比重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并且愿意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企业就会利用年报等媒介进行信息披露,而社会责任不强的企业就会侵占社会资源、破坏环境,这时就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管理和规制。

4.2 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我国在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维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但是要想让企业改变逐利的本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与西方国家中政府履行单一的监管职能不同,我国政府身兼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而国有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其信息披露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监督职能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3 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时信息披露的制度 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取自愿与强制披露相结合方式进行告知披露,尽快完善此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立法工作和准则制定工作。针对部分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采取强制披露,其他方面则采取自愿披露。

4.4 发挥媒体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 在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触觉是敏锐而迅速的。新闻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冲到事件发生地,获取第一手材料。所以对于媒体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而是会自动自发的搜寻遗漏的信息。因此媒体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媒体利益相关者也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一旦散发错误的信息,很可能会造成误导社会大众的局面。因此,企业在面临突发事件中,需要正确对待媒体利益相关者,及时与其进行信息沟通,将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协助者。

参考文献:

[1]Magnesa V.Strategic Posture,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6,19(4):540-563.

[2]Lindblom C K.The Implic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Disclosure[J].Accounting Conference,1994.

[3]周新玲,吕雅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4]张宁.突发事件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研究—以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为例[J].桂海论丛,2008.

[5]澳·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200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此类事件来得突然,事出多因,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本文拟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以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类型为基础,着重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rich Becker)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的。此后,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也给出了很多种定义,由于依据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种定义,笔者把突发事件的概念总结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突然发生的、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事件不易应对,且不能采取常规的处理方法;二是事件突发、紧急、扩散速度出乎意料。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它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很显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畴。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单指“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校内学生实施或以学生为侵害对象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原因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即“学生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诱发及事件本身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的不同,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的是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发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是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社会联动能力强,影响面较大,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有一定的组织程序,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口号,政治目的明显。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多因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学校管理不善而诱发,行动目的明确,但社会联动能力较弱,影响面有限,与政治敏感性问题无多大关联。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突发安全事故

突发安全事故包括意外交通事故、实验室爆炸、建筑倒塌、拥挤踩踏等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等事故,学生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盗窃、抢劫、故意或意外伤害、自杀、火灾等治安类事件,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生听信社会不法分子的谎言而上当、受骗等。

二、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通过思想教育、品行引导、纪律约束、人格影响等手段方式,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进行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性、关键性。

三、辅导员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

多数情况下,辅导员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的处理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般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最高境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学生事务的处理,特别是突发事件,这句话非常适用。

多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有迹可循的、可防可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预警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好坏。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成为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处理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预警系统模式。

第一,辅导员在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把工作做到细处、做在平时。贯彻落实好“六深入”: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和深入网络。在深入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够获得关于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网络平台如微博、QQ群、空间、论坛等也能反映出学生的近期动态,综合现实生活和网络所得学生信息就能基本掌握学生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关注、引导和管理。

第二,建立完善的班级信息无障碍通道。通道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班委、宿舍长;另一条则是党员。这两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对班内同学的监督获得大量的信息,辅导员指派相关班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这些信息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离校,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刚入学时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的统计、汇总,重点是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团支书等相关班委负责学生活动方面的信息,是否进入学生会、加入了什么样的社团、是否外出兼职等;学习委员负责成绩方面的信息档案,每个学期考试的成绩排名、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与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评优评先等;副班长负责考勤方面的信息档案,晨读晨练、课堂出勤、外宿情况等;心理委员负责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档案,班里每位同学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测试情况、恋爱情况等做出详细的跟踪记录。

第三,辅导员结合班委和党员,在信息档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和诊断,筛选出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预警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情景——应对”系统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林洲,陈佳文,简福爱,袁珊,梁沛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诱因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4]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杨雪岩,大川.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别划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6]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

第3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地铁安全防范

地铁中的乘客在密级空间里,一旦产生失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极易产生恐慌而拥挤,不易疏散,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如何面对突发事件,组织乘客迅速安全撤离危险场所,是我们地铁工作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针对乘客在突发事件中的反映状况及地铁安全防范的特点,并且针对我们工作中在地铁安全防范方面的薄弱环节,我们做了一些号调查及探讨,提出了一些安全防范及危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

一、对乘客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状况进行的调查

(一)乘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查:

乘客是否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对安全防范的关心程度,是否熟悉应急设施及是否会运用这些应急设施,均是我们工作人员要考虑的问题。

(二)乘客面对突发危急状况的反应

每个人面对突发危急状况总会有本能的反应,如退缩、慌乱、不知所措、恐惧等。这些本能反应是大部分人均具有的,但具体应变时所反应出来的本能特征又因人而异,比如逃生路径的选择,包括疏散的方式、通道的选择,每个人的习惯均有所不同。个体所具有的逃生经验及知识也不相同。而危情又是瞬息万变的,极有可能一念之差,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断送了救生的机会。还有,地铁安全防范设施是否设置合理,是否在危急情况下发挥有效作用,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均是我们应考虑改进的问题。

(三)调查项目及结果

调查项目包括:在遇到火灾或者是发生爆炸事故时,逃生路线是选择自动扶梯还是步行梯?以及逃生路径是选择闸机或者边门?面对极端拥堵的情况会怎么样?面对摔倒的乘客会怎么办,产生浓烟的状况下本能反应是什么?在疏散时,这些乘客的反应及心理素质状况均应综合考虑。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百分之四十的乘客会选择自动扶梯作为逃生路线,而百分之二十乘客会选择步行扶梯作为逃生路线,另外的乘客没有选择的观念,这部分乘客大概会在危急情况下,慌不择路,以至造成混乱,增加伤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乘客没有选择闸机或者边门的概念;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乘客没有应对危急状况下逃生拥堵的经验及防止因浓烟而窒息的经验,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乘客不了解地铁的安全措施及使用方法,对安全警示及安全标识完全忽视,不知道应急门的方位及通往应急门的路径,甚至完全没有应急门的概念,没有应急平台的概念,这些因素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的条件下应对突发事件,极易造成践踏、骚乱,因此,应针对这些特征研究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并且向有关设计部门反馈安全防护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二、加强安全防范系统

(一)加强安检工作

地铁因存在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安检不便的状况,因此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安检工作存在许多缺失之处,安检环境较差,如果出现恐怖袭击隐患,这种安检措施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加强安检防范措施工作,防范突发事件。

(二)完善地铁的设计

从安全防范角度完善地铁的设计,是地铁安全防范的根本措施之一,从源头杜绝了危险隐患。目前,我国地铁的设计尚存在不合理现象,地铁出入口通道较窄,甚至有的地铁口还存在无单独逃生通道的情况,所以应扩展通道,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防范拥挤、践踏事件发生,使人们很快脱离险境;在地铁与相临高层建筑物之间增设联络通道,并且中间设置隔断门,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可以很快通过捷径逃离危险,增如了生存的机会;而且,如果产生水灾,高层建筑物还可以作为乘客的疏散、避难地带。安全屏蔽门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在发生火灾时,可以阻隔火焰,并且对浓烟的流动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防范浓烟使乘客窒息,有利于其逃生。完善监控系统,安装解锁手柄以及报警电话等安全防范设施,便于应对紧急情况。此外,照明设施不完善,通风系统效果欠佳,应加以改进。

(二)完善安全防范管理意识

安全防范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建全,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甚至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完全缺位,更没有相应的演练措施,并且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较差,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平时缺乏安全防范教育。这种管理状态下,一旦产生突发事件,势必造成恐慌,因此应加强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司机以及调度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制订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制定演练措施,进行危急情况下的疏散演练,指挥乘客按预定线路逃生,减少灾难时的伤亡及财产损失。

(三)强化安全自救知识教育

第4篇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应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30-06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A Proposed Framework

FU Qiong1,ZHAO Yu2

(1.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41;

2.Office of CPC,Chongqing N0.3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0014)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to resolve the evolution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 the guidance of complexity sciences.That is to describe the macro disorder phenomena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by building the ordering rules under the micro-level in the logic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system,rules and status.On this basis,it consider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is a process to identify and adjust the risk of social systems.The imple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y the five stages of risk warning,building the emergences scenario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emergency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normal emergency management.Tha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d framework to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management.

Key words: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我国进入到社会矛盾复杂和新型突发事件频发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应急管理研究逐渐向公共安全研究拓展,从应急管理研究走向了常态管理研究,从策略性研究走向了应用性研究,从实践研究走向了基础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新型应急事件的典型代表,集不确定性、突显性、跨界性和耦合性等特征于一体,与传统的突发事件相比,人们对这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演化规律和破坏性等方面尚未有科学的认知,实践中也缺少紧急应对的有效手段,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通过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就成为当前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研究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相近的提法有“非常规危机”、“非常状态(公共紧急状态)”、“极端事件”。虽然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者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见表1):

欧洲学者从法律角度将非常规突发事件解释为一种“公共紧急状态”[2,3]: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正常法律制度无法有效运行的特殊社会安全状态,是一种影响全体公民基本权利、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极大损害的危险局势。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专项研究则从事件的性质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特点[4]:非线性响应、很突然很严重、来自于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地区系统变化的推进器、存在交互影响和具有潜在威胁性,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第一次进行了系统概述。我国学者韩智勇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损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5]。而姜卉和黄钧则认为大多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过于狭义,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定义为一种危机情景,拓宽了其外延,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应急主体所正在面对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6],不仅包括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和现有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导致系统从现状向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动力、事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在价值观层面,蔡志强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由于缺少更多的认知和合理的治理价值观[7],对社会核心利益、社会财产、群众心理等造成极大威胁的、需要根据合适的价值判断去解释和应对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界定可见,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法律、危机管理和价值的不同层面使用,但是对其本质的描述基本一致: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应急管理主体在面临社会秩序、社会财产、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价值观等受到突发性巨大威胁的高度复杂危机情景时,原有常规管理下无法认知或缺少有效治理方式,需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态势进行及时处置,以重塑社会系统平衡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至少具有四层意思:其一,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种危机情景或状态。这种情景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当前所处的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整体态势的未来假设情景动力、路径、演化和结果的分析与描述。其二,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主体感受与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在主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超出应急管理主体对于常规突发事件的认知;在客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已经对社会公共秩序、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等构成了极大威胁,需要应急管理主体的及时处置。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源于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最好处置方式在于重塑社会系统平衡,即打破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塑造社会系统适应动态环境能力的过程。第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还是专业应急管理模式,常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在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都显得束手无策,亟需建立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加以应对。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

作为现代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为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比如突发性,即爆发时间的急促性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范围、方式和程度等要素在短时间内难以预料;损害快速蔓延性,即突发事件常常以极其迅速的方式蔓延,容易引发次生损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受众的社群性,即突发事件会在社会层面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并波及到公共利益;处置的紧迫性与临界性,即事件的处置不仅要求及时、准确,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关键干预,等等。但是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而言,更需要把握其专属特征,即与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之处。如在物理特征上,空间和领域特征的跨界性、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的罕见性以及资源流量与流向的突变性;在逻辑特征上,应急情景的高约束性和压力性、呈现状态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应急过程中的非可控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的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非常规突发事件虽然演化迅速,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发展演变仍然表现出一定规律[8]。

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在当前应急管理理论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尚属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范畴。由于复杂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的模糊性,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造成了困难。本文试图从模糊情景方法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1 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模糊性是复杂系统重要的内在属性,一般用来描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既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专属特征,在人类认知方面属于典型的模糊性问题,因此将模糊技术引入到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演化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模糊情景分析方法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构建模型,试图以微观层面有序构建来描述宏观上的无序现象。其基本思想为:在假定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微观动力机制原则下,通过分层次和分类地模拟单一演化行为,对单一演化行为进行网络式加总可以预见事件未来所呈现的情景。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模糊情景预测方法并不刻意追求事件演化的存量和路径,而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描述微观事件演化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和宏观事件演化过程,是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进行模拟仿真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描述,模糊情景演化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假设1: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是由简单系统行为在少数规则作用下形成的。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看似复杂,但是其复杂形态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系统行为规则和关键变量,复杂演化形态是由简单的常规系统行为和异常的系统行为加成集合而形成。假设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具有层次性和涌现性。即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并不会破坏风险社会系统的整体结构,但会呈现出演化的层次性和涌现性等分形结构特征。假设3:单个系统行为本身作为一个微观机制,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隐喻的相似性或因果性等路径进行的,也约束了模糊情景的状态集。

面对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事件演化状态、涉及范围、演化规律、损害程度以及利益分析等要素进行认知和梳理,制定可行、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在面对复杂事件时,管理者由于高压力和高约束的事件情景,通常会采取“系统-规则-状态”的逻辑加以解析。按照模糊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可以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函数公式归纳为:M = f (A,L,R,S,N)。其中:

第一,主体(A),又称为微观事件演化行为。即有构成演化系统的最小单位,常常与关键性变量有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微观主体常常以一个行为或事件的方式呈现,可以通过信息、物质等的交换与其他微观主体发生联系,所形成微观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网络的基本单位。

第二,模糊域(L)。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空间,同时也是微观主体的活动空间。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模糊域是常规突发事件情景和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的交集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平衡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第三,规则(R)。即主体行为演化路径选择上所要受到的规范性约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分形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第四,状态(S)。即主体行为在规则约束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尤为复杂,主体行为并不会遵循所有规则,可能只遵从一种或两种规则,因此在规则约束下主体行为会呈现多种而非一种状态,而这些状态的集合决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方向。

第五,网络(N)。即主体行为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状形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是主体行为相关关系的集合,复杂的演化过程通过网状形态进行描述。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机理分析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建构原理,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情景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6个演化情景(见图1),分别是初始情景、生成情景、扩散情景、过渡情景、损害情景和终结情景,其中初始情景和生成情景属于微观风险社会系统,其余演化情景属于宏观演化系统。同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要突破5大阻力:生成阻力(微观事件燃点阻力),微观阻力(微观事件间吸引力阻力),扩散阻力(从微观到宏观的阻力),系统调适阻力(系统内部平衡阻力)和应急管理阻力(应急平衡阻力)。

在初始情景阶段,从风险社会系统视角来看,任何系统失败或系统崩溃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所引发的系统不平衡现象。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并非简单线性生成的,其生成所面临的诸多阻力来自于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其中最重要的阻力在于事件爆发的燃点。只有当风险社会系统内部微观层次的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达到事件爆发的“燃点”,突破生成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才随之生成。

在生成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后,并不会立刻进行演化,会受到生成环境中其他事件的影响。在微观系统内部,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可以是吸引、排斥和叠加,它们所构成的正负反馈环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构成微观层面的阻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突破微观层面的阻力就需要与其他事件发生交互关系,在不同的吸引子间转换。在微观层面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含事件数量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连续性一元事件、突变性一元事件、连续性多元事件和突变性多元事件。

在扩散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要想影响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必须突破微观阻力,产生扩散效应,使整个系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有序走向混沌。一般来说,非常规突发事件在风险社会系统在扩散情景下的状态变化主要有7种(见图2):转化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一定环境下会从现有类型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耦合是指在扩散过程中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引起其他系统行为随着事件扩散方向共同涨或落的共振现象;涌现是指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新特征和新现象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从而引起宏观系统在结构、呈现状态和整体等方面变化的现象;反馈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系统行为间相互吸引或互为阻力的自动调节现象;分形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扩散过程中会分化出很多相似的微观事件,这些微观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很多方面会呈现出相似性的现象;非周期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变化速度会倍周期分化的现象,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周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呈现双周期或者多周期的现象;自组织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内在随机性改变。根据图2所示,在T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有7种扩散途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T+1时刻;在T+1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同样面临着7种扩散路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时刻T+2时刻……这个情景一直进行,直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扩散到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演化过程呈现网状拓扑结构。 在过渡情景阶段,由于风险社会系统具有一定自调适能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呈现还需要克服来自系统的调适阻力。面对来自系统的内部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会有3种情景:第一种是部分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像小球从斜坡滚动的轨迹一样,沿着最小作用力的方向(脆弱性)进行选择性突破,有选择地呈现部分损害。第二种情景是有效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是通过自身状态的涨或落来实现,通过发挥共振效应来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一旦涨或落的运动方向聚合了足够的力量,突破了系统平衡的临界点,便会通过脆弱性路径来传递力量,最终导致系统失序,呈现出所有损害。第三种情形是无法突破的情景。在此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损害处于系统调适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事件不会呈现出任何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终结,其会返回到扩散情景,继续积攒能量,等待下一次突破系统平衡状态。

在损害情景与终结情景阶段,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以后,其损害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生命安全等方面,需要应急管理行为加以应对。在损害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将面临着2种情景:其一是应急管理者在有效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应对,也意味着事件终结,进入到终结情景。其二是应急管理者无法有效认知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造成应急管理失败,重新导入损害情景进行识别和认知。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

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识别和调节风险社会系统的过程,其基本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事件情景构建、应急决策、应急管理与评估与应急管理常态化管理5个阶段(见图3)。

3.1 风险预警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当应急管理者发现事件征兆时,应急管理者会及时应急预警并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准备工作。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时,应急管理者会惯性式地启动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去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但很快应急管理者会发现应急管理效果不佳,此时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应急管理者在跟进事件态势的同时,会积极展开实时预警工作。

3.2 事件情景构建阶段

应急管理者面对海量异构或者信息匮乏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时,会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前兆和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收集获取、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等处理,然后通过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和应急决策演练综合平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进行情景构建和规律认知。与此同时,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些损害,如人员伤亡、群体性骚乱、谣言散播等事件进行及时地预处理,建立官方传播和引导渠道掌握应急管理的话语权。

3.3 应急决策阶段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构建,应急管理者采用问题/创新应急决策模型制定应急管理方案:首先进行情景所呈现的新型问题进行创新型求解,然后根据应急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根本问题求解,之后对一些常规突发事件问题进行常规问题求解,最后将以上3种决策模式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支持程度、适用性、可行性和合理性验证,最终生成应急管理方案。

3.4 应急管理及评估阶段

实施上个阶段产生的应急方案,主要包括应急目标与处置、应急动员及资源调配、应急权责分配、应急规则制度、受灾群众引导、应急信息宣传和应急培训学习等内容。在实施应急管理方案的同时,要同时追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通过评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如果方案难以奏效,就重新返回应急方案制定过程重新制定应急方案;如果方案十分奏效,就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

3.5 应急管理常态化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应急管理者不能放松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继续进行追踪预警、追踪评估、追踪情景模拟和识别以及追踪应急决策与处置,积极干预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路径,恢复风险社会的总体平衡状态。同时,要将非常规事件的应对纳入到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范畴,一方面要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灾后恢复,保证受灾群众和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基本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将事件纳入到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形成完备的应急方案,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4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的路演——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也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校园安全事件一样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每年媒体披露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食品卫生监测报告,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这表明校园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9]。尤其是2011年9月,全国连续发生9起疑似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积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波及人数往往达到数十人,给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由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潜伏性和迅速蔓延性,增加了其认知和控制的难度,如不及时处置,极易引发次生损害,带来更大范围上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尚属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时间段中的一类新型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而且风险源和诱发因素各异,使事件在呈现状态上呈现多变性,在突发事件领域上呈现出跨界性;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在造成巨大损害的同时,也促进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行业进一步规范,在治理效果上实现了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依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可以从“风险演化-生成阻力”逻辑对某县中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如下路演:

事件整体情景:2012年湖南隆回县中学学生因为食用校外食物中毒,共116人出现不适、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中5人病情较重[10]。随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干预,查明了中毒原因、抢救了重症病人、处置了相关责任人。

初始情景:该中学曾发生过个别学生在校内外食物中毒事件,这些征兆已经引起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及时向学生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也未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此时,该食品安全事件已经突破生成阻力,生成常规突发事件。

生成情景:在过往的校园食源性中毒事件中,学校所提供的食物往往是风险源和主要诱因。但是在该事件中,食源风险则来自校外流动摊点,属于外来食源风险入侵。事件的产生过程极为迅速。周末返校的学生食用校外食物,食物中毒在潜伏数小时后迅速蔓延,116名学生产生不适状况,其中5人情况紧急,给学生家庭、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外来风险的侵入,促使该事件由常规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向突变单一事件演化,诱发大规模学生食物中毒,突破了事件微观阻力,非常规突发性事件生成。

扩散情景:该事件由于受众社群性和利益公共性的特点,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2012年校园食品安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相继引发同年5月份发生在其他8个省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报道,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风险社会系统中产生了耦合和反馈效应,成为全国同时期的热点民生事件,突破了风险社会系统的扩散阻力。

过渡情景:该事件扩散后,同类事件的演化将校园食品安全的脆弱性曝光于公众:学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校园自营食堂及承包食堂存在员工个人不卫生、无食用安全标准、采购不规范;校园周边被劣质食品经营者充斥、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平常时期潜伏的食品安全隐患被本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触及,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演化路径,远远超过了一个学校和一个食品行业的系统调适和处置能力。

损害情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学校的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和公安队伍介入,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但因为涉及食物中毒的学生众多、致病食源难以确定、极易引起次生冲突事件、学生家庭和媒体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原有应急预案未能奏效。

终结情景:应急指挥小组马上调整应急管理思路,在及时救助患病学生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应急临时规则,对学校、医院、学生家长和媒体进行有秩序的疏导和冲突化解,及时妥善回应其诉求;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队伍进行权责分配,重点在于积极寻找食物中毒的致病食源,为学生们的救治提供依据。事件被控制之后,当地政府着力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消除消极影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建设项目;将本次事件纳入应急管理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2012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重点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将食品安全考核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食品安全常态管理。

5 小结

现实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如极端环境、资源紧张、信息匮乏或过剩、心理压力、利益冲突、系统结构复杂等,还具有着复杂的演化路径和过程,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无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演化有多么复杂,其演化都会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规律。因此,本文在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情景分析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事件管理与处置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过程与方法。同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与管理方法,在模糊情景假设的实践验证、宏观演化计算模型以及模糊情景演化分析的适应情景等诸多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World Global Risks Report 2011[EB\\OL].http:///docs/WEF_GlobalRisks_Report_2010_CN.

[2]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R].Strasbourg: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23.

[3]Joan Fitzpatrick.Human Rights in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Protecting Rights during States of Emergency [M].Bloomsburg: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35-38.

[4]Sarewitz D,Pielke R.Extreme Events: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Integrating and Ensuring the Public Value of Research[R].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Boulder,Colorado,2000,7-9.

[5]韩智勇,翁文国,张维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学科进展与展望,2009 (4):215.

[6]姜卉,黄钧.罕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实时决策中的情景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3):49.

[7]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9.

[8]叶金珠,佘廉.网络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软科学,2011(12):60-61.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靠性

安全和可靠性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安全第一”是乘客的基本需求和首要标准,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永恒的主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水平综合反映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高运营可靠性不仅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乘客需求、获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听到地铁出现故障,就容易和地铁安全问题挂上钩。其实,这是很容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安全同事故及突发事件相对应, 而故障同可靠性相对应。一般来说,有些故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日常保障及维护来降低它的发生率。就事故和突发事件而言,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以及处置措施予以防范和杜绝的。

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管理中,涉及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事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重大事件,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很低。二是由于客流波动、技术设备故障、运营组织等原因,引起列车运行延误、列车运行中断等列车运行“大间隔”故障,造成乘客的出行延误。相比较而言,故障的发生率是很高的,但是一般不会引起地铁的安全问题,只是降低了地铁运营的可靠性。因此,理清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对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对策很重要。

1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是反映地铁系统正常运营情况的总体概念。然而从后果及造成的影响看,运营安全与可靠性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运营中发生的安全问题除了造成列车运行延误、运营生产中断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设施设备破坏等重大问题;而运营中的可靠性问题则主要涉及运营生产的稳定、运输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首先要从引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事件的原因出发,科学地对运营安全和可靠性进行定义。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统称为事件。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可分为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三类。

1) 故障

故障是因设备质量原因或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须人工干预或维修的事件,根据表现和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故障、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轻微故障可以迅速排除,一般不会影响运营可靠性;一般故障将造成短时间的列车运行秩序混乱,部分列车运行延误;严重故障则会导致较长时间的运营中断,严重影响系统运营可靠性。按照设备类型和原因,故障又可分为列车车辆故障、线路故障、供电系统故障、通号系统故障、环控设备故障、车站客运设施故障等。

2) 事故

事故是因故障或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可靠性或危及运营安全的事件。事故根据其表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事故、险性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等;按其专业性质可分为行车事故、客运组织事故、电力传输事故等。

3)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由故障、事故或其他原因(人为、环境、社会事件等)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影响运营安全与秩序的事件。突发事件根据其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险性突发事件、大突发事件和严重突发事件等;根据其引发原因又可分为运营引发突发事件、外来人员引发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等。

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关系如图1所示。事故中,有部分是由于故障引起的,突发事件中又有部分是由故障和事故所引起。一般地,故障、事故、突发事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发生概率有很大差别。故障可以认为是多发事件,大部分故障不会对运营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会影响运营的可靠性,降低运营质量。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严重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可以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事故和突发事件对运营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处置和预防不同的事件种类时,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对于一般性的故障,应侧重于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运营管理的优化等;而对于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事故或突发事件,则应侧重预防和应急处置。

2 影响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 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以下主要设备:线路及车站、车辆及车辆段、通信信号、供电、环控设施、售检票以及防灾监控报警设备等。只有各项技术设备协同可靠工作,才能保证列车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元件、设备和软件,而且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站间距离相对较短,列车种类单一,因此为了保持列车运行秩序稳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调整列车的运行状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般不设置配线,列车在车站正线上办理客运作业,如果一列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营。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2) 网络的运输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运输能力体现了运输效率。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出行要求,安全高效地完成输送任务。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时段的运行延误,将导致更大的能力损失,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3) 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良好的运营组织是这种供给的前提和保证。在一定的网络结构和设备条件下,采用的运营方案应针对客流变化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网络系统的整体运输能力,适应客流需求,增加运营效益和运营可靠性,满足乘客在出行安全、舒适、准时等方面的要求。

4) 突发事件

除了系统本身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外,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也是影响运营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产生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提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途径

1)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包含土建、车辆、供电设备、通讯信号、运营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的复杂大系统。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了从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对每个有不同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而言,高质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要求,是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依赖的交通设施,虽然采用了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列车运行控制软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仍然难以保证运营设施与设备不产生功能失效,因而系统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2)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达不到绝对的安全。因此需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预案演练时,可以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等系统的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演习,增加演练的实战性,更好地掌握演练技巧。

参考文献

[1] 施毓凤,杨 晟,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26.

[2] 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第6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透析新闻受众

勒温在《拓扑心理学》中揭示了“心理场”的作用。场论适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是个体内心的相应反馈。这就说明仅仅用“趣味性”、“接近性”来激发受众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新闻信息的和接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基本需要和准需要相互结合的产物。

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的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本能地传递信息,本能地接收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新闻信息传递的本能性征在进入具体传播环境时,会出现本能接收与选择接受的矛盾。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人们接收信息的动机不同,人们在某一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紧张状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受众会选择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这时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正是满足了新闻接受者和传播者的需要。

从大众传播研究的角度看,其与心理学相互延伸的轨迹越来越清晰。从个体到群体、从特殊到一般,从较小的范围逐渐拓展到更大的空间,无不弥散着受众心理研究的味道。

从现代媒体的实际收益来看,受阅者对新闻信息的取舍、好恶,关系到媒介生存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态度会影响媒体的信息功能。所以更为透彻、主动地通过心理学去研究受众的内在需求十分必要,因为媒介所面对的群体并非都会主动表达思想,大多数情况他们以沉默的状态存在。

以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新闻互动

事件发生信息采集媒介整合新闻传递接受评价,这似乎是新闻流动的完整线路,但是形成该线路的环境是什么呢?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新闻作用于社会,又被社会所反作用。”显而易见,社会因素是包裹新闻流动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这种双向互动的原因是由如下方面构成:

首先是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这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是舆论监督、引导作用。比如突发事件通常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此时大众媒介的监督和引导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监督政府行为,从而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第三是促进社会稳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平常时期,对急需引导的民众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此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政府的行为、态度、要求等等传达到民众当中。

第四是有效控制突发事件传播的程度、构建社会健康心态。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媒介还必须清醒地把握好突发事件的传播程度、视角、态度等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状态、结构、心理、主流意识形态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中产生的文化产品。毫无疑问,具有文化属性的新闻也无例外地接受着这种“反作用”,所以在新闻理论的学习中就不得不考察目前的社会形态,研究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这对挖掘新闻的社会深度极有益处。

以传播生态构建传播环境

新闻学的学习离不开传播学的知识,在新闻理论的探讨性学习中,经常会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融合,尤其是学界目前很关注的传播生态问题。

对传播生态的关注在目前的传播学界并非鲜有之事,许多学者都对此做出过分析。笔者认为,对一个地区的传播生态的研究应该从两个层面做出定位。其一是传播气候,也就是弥散、渗透在该地区的大传播背景。其二是传播氛围,即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经济、受众等因素凝结而成的具有区域传播特性的多维时空概念。这两个层面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传播气候影响和制约区域传播氛围,同时不可忽视传播氛围的自身调控和抵制作用,对于传播气候它拥有吸收融合与排斥摒弃的自养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行为作用,对传播生态的研究既要“综合治理”又要“因地制宜”。以下图所示进一步说明:

传播生态内的层次互动

以外部圈层作为传播背景,它的特征是具有中心扩散性,从传播的核心区域逐步向外延展。但是其传播效果也会随着外散而减弱。

图中A区为传播的核心区域,信息穿透力、传播理念以及传播方法都较为先进,并以不同力度弥散在整个传播空间当中,是信息流动最活跃的地区。B、C、D、E四个区域为传播大生态背景下的单个传播区域,它们受到A区的扩散影响,同时又根据所在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传播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可将B、C、D、E四个区域相对于A区的辐射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区域(如上图所示),每一个区域所受到的辐射程度不同,传播氛围也不尽相同,越靠近核心区域所受到的影响就越深刻,反之亦然。不同区域之间有时也会形成传播活动,将某些共性体现出来,可能形成更大的区域传播生态。

第7篇

[关键词] 忠实契约;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需求突发事件;回收品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06-05

一、引言

在全球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下,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伴随近几年持续的高油价刺激,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如今,中国大部分石油装备整机寿命长且价格昂贵,若由于整机中某个部件损坏而导致整机报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为帮助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国陆续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对重要的石油装备如抽油机、抽油泵、螺杆泵、输油泵等开展再制造技术研究,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3]除了依靠技术改进,管理节能也是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其对提高机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油田生产能耗、加快促进石油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闭环供应链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并在近些年愈加受到行业和学者重视。闭环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完成的完整供应链循环,是涵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基于闭环供应链视角的管理活动是把经济行为与环境构筑为一体,强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这一管理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筑“强环境绩效”方面,闭环供应链表现出的优势远远超过了传统供应链,其节能、环保的生产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从全球范围看,近些年来,突发事件的爆发频率均有上升趋势,而由于石油工业生产的特殊性,该行业内爆发突发事件的后果通常更为严重,石油企业为此遭受的损失也往往难以想象。[4]因此,借鉴闭环供应链思想,在一定的契约条件下,对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应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进行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基于供应链视角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还刚起步,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张宁等根据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来源将突发事件风险分为供应中断、运营中断和需求突变,由此提出基于企业协作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策略选择框架;[5]董菁等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冲击过程出发,提出了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价方法。[6]然而,由于闭环供应链兼容了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内容,有关研究自然更加复杂,针对闭环供应链协调能力的研究也就更为少见,可检索到的典型文献如王玉燕在考虑了供应链中的随机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收益共享契约以及回购契约条件下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作用。[7]7883,[8]在闭环供应链的应急协调能力方面,这些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述研究均以“制造商―经销商”式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针对更为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在石油装备市场环境中,被采用的多是忠实契约(Fidelity Discount Contract),即根据客户购买的某种石油装备或产品占其对该石油装备或产品总需求量的比例向该客户提供折扣。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忠实契约下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当需求突发事件爆发后,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和石油装备经销商的最优市场回收价格受到的影响,借此分析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结论。

二、研究假设

一个基准的闭环供应链是“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式的三级供应链,很多情况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均遵守忠实契约。

为使现有闭环供应链协调,需合理设置经销商对制造商/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中的参数,使得在这样的契约约束下,该供应链利润最大的最优解同样也是各供应链成员的产量/订货量决策的纳什均衡点。在不损害其他主体利益以增加自己收益的前提下,各供应链成员在该最优决策点上均取得最大收益。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1:在忠实契约的约束下,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函数均与闭环供应链总利润函数呈线性关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徐畅,等: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的实证研究在上述基准闭环供应链中,假设信息不对称程度偏低,经销商已取得最优订货量q*,供应商也由此取得相应的原料需求量。如前所述,在石油市场环境中,不论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突发事件偶有发生,其典型特征是低概率高风险,产品需求往往因此而改变,在严重的情况下,行业内会发生供应链断裂,导致行业利润流失、利益结构失衡。例如2008年突然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迅速下跌并低位波动,由此导致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订单萎缩,大量上下游企业出现亏损。2013年,“11・22”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突发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以及不可挽回的巨额财产损失。从供应链角度讲,突发事件分三种类型:供应中断、运营中断和需求突变。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石油装备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必然发生变化,而只有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石油装备制造业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才有必要改变。因此,无论需求变化程度如何,经销商的最优回收价格均无需调整。事实上,正是由于最优订货量的变化,原有的契约参数才需要调整以保证新的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性。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若需求突发事件造成市场需求增加/减少,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新的最优订货量不小于/不大于原有最优订货量,供应链可以保持协调。

假设3: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需求突发事件发生后,石油装备经销商的最优市场回收价格保持不变。

假设4: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当需求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性被打破,此时需修正契约参数以保持协调性。

三、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制造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函数的关系

在忠实契约的约束下,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行为具体满足以下前提: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期已有销售完成的产品,到期品或废弃品(统称回收品)的再制造由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负责(即M型闭环供应链,见图1);单周期下闭环供应链需要协调;只要满足质量要求,回收品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均可用于产品再制造,但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与全新产品的质量应一致;闭环供应链中各成员完全理性、信息完全且风险中性,即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均知道彼此的收益函数和成本结构,均能成功预测市场需求;考虑市场大多数情况,即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占供应链主导地位,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制定忠实产品的折扣系数/批发价(出厂价),并将其作为契约参数;经销商接受该折扣系数;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满足经销商的全部订货需求。

图1基准的M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模型在上述前提下,经销商按市场价格进行回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则以高于市场回收价的价格从经销商处再回收;经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加工再制造的、与全新产品无异的新产品和全新产品一起用来满足经销商的下期订单。具体涉及到的要素及其含义见表1(常规情况下,各要素均为非负值)。表1基准的M型闭环供应链各要素及其含义

要素名称含义要素名称含义 q经销商的订货量Q(prr)经销商回收的产品数量 D/F/f经销商面临的市场随机需求/D的分布函数/F的密度函数Cm/Cmr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全新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工再制造回收品的边际生产成本 pm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给经销商的出厂价Cr/Crr经销商的边际订货成本/市场回收的边际回收成本 p经销商的产品零售价格Cs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 ps供应商提供给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gr/gm/gs经销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因缺货导致的边际惩罚成本 prm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于经销商处回收的边际回收价格Vrm期末回收品的单位再制造价值 prr经销商于市场回收的边际回收价格Vr经销商期末库存产品的单位残值

由上述假设可得经销商的期望销售量:S(q)=q-∫q0G(y)・dy,进一步可得,供应商的期末期望库存量I(q)=q-S(q),期末未满足市场需求的库存量L(q)=μ-S(q)。

设Tr为经销商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转移支付,Tm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则有:

四、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

(一)需求突发事件影响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函数的变化

在需求突发事件的影响下,石油装备经销商面临的产品需求发生变化,其需求分布由原来的F变为G(密度函数为g)。同样,G可微且严格递增,G(0)=0,则经销商新的期望需求为μG=E(DG),经销商新的期望销售量为SG(q)=q-∫q0G(y)・dy,所以,期末新的期望库存量为IG(q)=q-SG(q),期末未满足市场需求的库存量为LG(q)=μ-SG(q)。

在这里,最优订货量q*存在两种可能变化:一种情况是,受突发事件影响,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增加,此时新的订货量q>q*,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将为新增的订货量付出生产成本λ1;另一种情况是,受突发事件影响,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减少,如2012年初苏丹南北分裂,中石油与原苏丹的石油合作由原来的双边关系演化为地区性的三边关系,频繁的地区冲突不但影响勘探和生产活动,也导致相应装备及工具的需求锐减。此时新的订货量q

六、结论

需求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会给原本协调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带来严重影响,修正契约参数可以让闭环供应链保持较好的协调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上述影响,因此,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在应对需求突发事件方面具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对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上述结论无疑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当然,本文的研究立足制造商主导并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模式,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石油装备经销商掌握供应链利润分配的主动权,由经销商主导的、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即R型闭环供应链)在参数设置方面将与本文研究情况有较大不同,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照明.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13(1):4044.

[2] 李浩光,田治礼,冯兴田. 钻井用柴油机节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电气应用,2012(31):4245.

[3] 陈柳钦. 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 当代经济管理,2013(1):5360.

[4] 郭杰,王广忠, 赵永峰. 中石油装备出口的发展战略探讨[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115.

[5] 张宁,刘春林.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的企业协作应急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1722.

[6] 董菁,季建华,孙琦. 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价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1(9):173175.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31-02

一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000多万人,高校无可置疑地成为了社会状态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特别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对学生的身心也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引起了高校的关注,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

二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谓“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经济、高校内部管理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已经或将要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

学校经常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学生群殴事件、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学生非法上街游行集会等重大恶性事件。近年来,高校发生的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和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大学生的游行,2003年两北大学抗议日本师生公开的华的事件。2004年重庆某高校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围攻行政大楼的、2005年上海等地反对日本“人常”的游行以及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等等。从这些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

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危害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存在诱发因素的多样性、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猝不及防的突发性、迅速波及的扩散性、群体行为的过激性、消极影响的持久性、事件处理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其强大的危害性。高校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给社会稳定,给党和政府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涉外事件引发的一个学校的,极易诱发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导火索”,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的“政治武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是随着事件的平息或者公共卫生及事故灾害的过去,就能很快消失,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可能成为其一辈子的心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1 客观原因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是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部原因。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两方敌对势力不惜一切代价,与我们进行争夺大学生的斗争。两方发达国家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的策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各利,各样的问题。例如国家、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等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都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联合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等也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祸端”。

2 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最是非的标准,有的崇尚哥们义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加之现代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有的学生心里总像装着一团火,遇上适当的时机就可能爆发。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是大学生的成熟是相对而言的,偏于认知方面,全面地看,此时的大学生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力,不能很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四 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是多利,多样的,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应对不单单是高校的任务,而是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只有加强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层面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处于青春躁动期,但又缺乏政治与社会经验,最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受众群和参与群。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干净的房间需要时常打扫。人的心灵需要不断的自我洗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经历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化解因各利,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的微观环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离开父母进入学校独立生活,但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家长对自己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范。另外。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家长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埋怨学校,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而是应给积极配合学校做着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要真正地从情感上关怀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突发事什的阴影。

(三)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她的。高校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当重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对

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和谐校园氛围。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去参加任何未经许可的游行示威。高校还应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必须调动一切资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做好化解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平息以后,学校相关部门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四)社会层面

日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从未停止,并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也将成为全社会的中流砥柱,其世界观正在形成,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强,但分辨力差,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对象。特殊的外部大环境是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产生的客观原因。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等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学校的协调、沟通和配合,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更要体现主动支持与配合的原则。2003年8月。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了《中国网络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其所列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是,网站本身提供的内容为第一位。重大发生后,社会各种舆情纷起。公众最信赖的还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从突发事件发生直至结束,甚至是事件发生前的征兆预警,媒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和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引导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有效合理的解决。

第9篇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预案暂行办法》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预案暂行办法》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在备案分级管理中,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主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共五章二十六条,在吸收《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对备案管理的目的、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对备案时限、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这是兜底性条款,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只是形式审查,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主要包括汇总、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 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7号)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要求,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第10篇

有评论认为,哈尔滨停水事件并不是一场“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中石油吉化公司发生爆炸在11月13日,早在20日7时,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一个监测断面开始检出苯超标。但21日哈尔滨市民得到的停水原因还是“要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检修”,到了22日准确的信息才传达到市民那里。哈尔滨是第一个进行较长时间停水的大型城市,经历着谣言、食水和车票的被抢购与环境污染。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如何应对这一公共危机,将是给中国城市管理的重要启示。

《新周刊》:怎么看待哈尔滨停水事件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

顾晓鸣:这要从多方面讲,首先是从它开始的时候要不要第一时间发表出来。我看到BBC、甚至韩国的电视系统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我看到这些报道对此事件的报道还比较正常,这跟我们的政府对这个事件的比较及时有关。这次我们的政府对事件采取了很平和的态度,不上纲上线,不像以前那样害怕被抹黑。人类社会因为人口密度、生产密度的增加,发展的加快,人和人之间的联络网络互动的影响增加,世界的不确定性、混沌性越来越厉害。这是突发事件,考验的是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

《新周刊》:经历非典等灾难后,政府的这个管理体制、管理经验是否有进步?

顾晓鸣:应该说,一步一步走过来,现在比较成熟。对于哈尔滨的事件,政府应该视为不正常情况下的一个正常事件。我以前曾经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上海准备两套规划,一是正常的规划,二是意外的规划。人要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总要面对各种异常,要对各种意外有所准备,把非常事件看成正常事件,在正常的条件下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作出预案。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问题有几种情况,有什么后果,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府处理规则,把危机纳入常规管理。例如现在污染到了松花江,还要往外流,100天后怎么样,我们还要不断推测。如果我们一早就有一个应对这样状态的预案,立即采取强有力的补救措施,通过预案设想可发生的灾祸,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

《新周刊》:要预测一切,会否有难度?

顾晓鸣:这应该去研究,研究出最大效率的预案。我们不能预知矿难,但矿难一旦发生后,我们要知道怎样有效地抢救。能源短缺、转基因农作物等问题都可以作出预案。在管理学上,企业有一种零错误管理,这是非常精确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政府可以借鉴这个制度。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复杂,单纯靠发生突发事件时去补救,是不足够的。

中国需要有更好的预案机制。政府官员应该从反面去作预案,要做好最坏打算,把应变突发的能力转化为常态的管理能力,把变化看做常态,而不是异常态。我以前提过一个“灾难哲学”的概念,生活总是处于一个有病的状态,有病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大惊小怪,应该做一个有病的哲学,用努力去克服疾病。关于政府刚才已经说了很多,对于老百姓,要进行灾害辩证的认识论教育。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尽量安排和处理好生活,要调整好心态。如果一个人病了就惊慌,就乱吃药,那么,对疾病不正确治疗产生的后果,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采访/黄俊杰)

第11篇

(鄂州职业大学体育系,湖北 鄂州 436000)

【摘要】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相结合,寓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于体育教育之中,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崭新模式。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等,并阐述了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设计;能力

0 前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以健康教育为主旨的教育,健康教育的前提是生命安全。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育在实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强化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应急避险能力融于健康教育之中。同时,职业院校强化以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设置课程,高职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注重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本文从职业岗位的视域出发,以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需求特征的剖析为例,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载体及路径设计。

1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分析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并逐步养成安全第一的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的积极行为,以体现“生命无价”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让学生通过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从中学会自救与救他及逃生避险的本领,从而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一种敬畏生命的生活态度,一种扶助他人的公益精神。

(3)在重视各种逃生避险、事故防范、急救技能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与发展有氧耐力、肌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与健康有关的素质,体现出教育的健康性。

(4)使学生懂得应急避险、事故防范、急救互救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使他们终身受益,体现应急避险教学的教育性。

(5)使学生能够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体适能,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环境和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险境或变故,体现出教育的现实性及实用性。

(6)教学内容应为实用的应急救护技术、逃生及各种灾难事故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和情境体验中学习,体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严肃性;体现出教育的公众性、公益性。

2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思路

2.1 公共体育基础课的应急避险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岗位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为导向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应顺应高职院校“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课程构建理念,积极推动公共基础体育课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实用体育是近年来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构建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建设。笔者是从应急避险的角度来构建职业实用体育,主要针对岗位突发事件比较突出,职业安全特征比较鲜明的专业群来实施。本文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列举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两个重点院系来进行分析,构建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模块。

2.2 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各类突发事件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不少工作岗位已将职业岗位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准职业人”的培养地,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职业岗位中应急避险能力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设置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职业岗位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来组织安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实用性最大化。

2.3 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

依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我们可将突发事件分为公众类和职业类。相对应的应急避险能力即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公众类指的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火灾、交通意外等。职业类指的是某种或某类职业特别容易遇到而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不容易碰到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公共类、公众类是属于通识类,个体类、职业类是属于专门类。职业类岗位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是对岗位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伤害情况、应急处理加以分析,并将所得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其基本思路是从职业岗位角度出发,通过对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岗位事故等职业特征的分析,预测其比较容易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和措施。

3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应急避险能力系统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仅通过日常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达到应急避险能力的各项要求。为了使应急避险能力培养获得最大的实效性,需要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来进行。以课内教学为主体,通过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应急避险选修课、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等教学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以课外教学为辅助,通过组织学生安全教育社团、安全教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围绕课内应急避险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教师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应急避险知识竞赛或技能演练比赛,以竞赛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目前具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以网络教学为补充,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在学院网站中建立应急避险网页。以视频、图片、文字讲解、案例分析等为网页主要内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性、广泛性、有效性、全面性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使网络技术真正为学生需求服务,满足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需求,普及学生应急避险常识。

4 结束语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唯一的,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回避。但许多如花似玉的生命,尚未扬起人生的风帆,还未体验生活的真谛,便骤然凋零于突降的灾难,不能不令人惋惜。在学生中开展应急避险为目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现实性、公众性、公益性,是素质教育中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教师应肩负责任,将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展现生命活力的新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果断准确地为自救避险、应急救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闵彬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2]程娟.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2007(22):186-187.

[3]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3-34.

第12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