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赛的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选择好辩论的题目
如何选择辩题不仅关系到辩论赛的精彩与否,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课堂辩论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辩题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确定辩论题目。
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应当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辩题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好辩题,让辩题赛成为一节课的精彩和,应该是最佳选择。比如以的成败为正反辩题,不但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对的成败认识更加深刻。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倡导开放意识,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辩题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比如在学到高新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涉及网络发展的内容时,可以设计“电脑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思考。辩题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很好的选择。
3.总结比较性质的选题
在进行阶段性学习以后,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从总体上把握了历史阶段性特征,也可以设计辩论题目。比如,在“必修一”政治模块“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比较辩题——中国君主专制与雅典民主制度孰优孰劣,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巩固知识。
4.辩题难度应适中
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经验有限,尤其是理论素养较低,所以辩题的难度很重要,既不应过于肤浅又不能学术性太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对于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辩题,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学生的反应不太理想。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其难度应当适中。
二、如何实施好历史课堂辩论
1.要安排好辩论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适当的时间,一般来说应该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之后,在学生大体掌握知识线索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赛的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一般应掌握在10—15分钟,不必过长,其中包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5分钟。
2.选择好学生评委
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委,学生评委应有一定代表性,比较公正客观。
3.主持人的选择
教师可以作为主持人,灵活处理辩赛中间出现的情况。比如出现冷场时,教师可及时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扩大辩论赛的参与面,调节课堂气氛。再如辩论赛中出现了人身攻击或其他状况,教师可及时制止,以保证辩论赛的顺利进行。
4.总结陈词
辩论赛结束前,除了由正反两方各自进行总结陈词外,更重要的是由教师作全局性的总结陈词,这也是一节课的小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一节课堂辩论课是否精彩,除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出彩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否精辟。
5.引导和评价
要组织好一堂精彩的课堂辩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赛结束以后,应该首先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然后,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要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正反两方的审题立场、论据、推理、辩驳技巧和仪态等方面。教师点评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加以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明显史实错误、逻辑错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也要一一指明,防止学生片面看待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只有这样,辩论赛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辩论能力
1.打好辩论的历史知识基础
要组织好课堂辩论,工夫就要下在平时。先要做好辩论知识的准备。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基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没有基础就谈不到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功底,建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没有平时的历史知识积累,很难想象学生会在辩论赛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只有平时注重了训练和积累,才可以为精彩的辩论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辩题选好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寻找一切可以查找资料的渠道和资源,如图书馆、教科书、网络、社会调查甚至生活中的实物等,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史实、实例进行论证,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收集辨别信息,也能够增长见识、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
2.培养辩论能力
辩论赛需要选手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论赛中辩手的辩论要出彩,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占有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平时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的利与弊、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优与劣等等,历史学科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辩论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总之,辩论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兆桐主编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蒋燕红《浅谈历史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9
[3]高敏《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
(一)基础――课外活动举行的辩论赛
我历史组曾组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专题辩论赛,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条件――教改实验的三阶段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辩论课型”三个阶段。问题课型的关键是教师巧设问题,使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辩论课实施的情况。
二、课堂辩论赛的重头戏――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
(一)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
3.选择中性的辩题。
4.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辩不起来。对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讨论的失败能否避免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人物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5.尽可能简要明了。
(二)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最重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的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赛,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等等。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等。这恰恰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重大挑战。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出彩,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采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手和辩论队为我们的学生、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愿意参与其中,有话可说,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关键词】高效课堂辩论赛思维能力摸索
2009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积极报名参与,当时讲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知识点到底怎么才能给学生讲清楚,在备课时和试讲时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讨论、案例教学效果都一般。后来我结合学校里提倡的高效课堂活动,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明辨是非,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辩论对于辩手来说,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其它学生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一次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最近四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现试着阐述如下:
1.辩论题目的选择和确立
辩题的选取是辩论赛课型的前提和基础,它将直接关系到一场辩论赛甚至是一节课的成败。辩题的选择要仔细、慎重。在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拿来辩论,要选择有争论性的问题。除了具有争议性,还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教材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1.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辩题。“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辩论赛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高效课堂注重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人格,关注人性相符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辩论的信心。
1.3辩题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他们愿意参与其中,有话可说,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在学习“不良诱惑的危害”时,为使学生认清未成年人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我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通过辩论更加完善了自己对于电子游戏的认识,不仅强化了本课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大量真实的案例和论证,更加全面理性地对待电子游戏。
2.辩论课中各个环节的设置
在辩论前,应该先将辩论的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搜寻材料,把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摆出来,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经过讨论选出反应敏捷、思辨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并确定为辩手。辩论按照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全体参战、双方总结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可以打到多媒体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每个环节。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挫折是把双刃剑”这节课辩论后教师给以总结,使学生辨证地认识到挫折本身是件坏事;但对于强者来说又是件好事,从而树立全面辩论的观点。
3.辩论赛在课堂中起到的作用
3.1升华学生的思想深度。通过选择既紧密联系初中政治知识又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一定可辩性的辩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升华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比我想象中表现的还要好。真正感觉到课堂属于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些辩论活动对学生表面的影响看似没那么明显,但是对于他们内心和思想深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是有些观点和思想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现在我还对高中时候参加的一次非典时期学校不让学生出校门的辩论记忆深刻。
3.2锻炼学生的反映速度和思辨能力。在辩论中最精彩绝伦的是自由辩论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学生反映速度考验最重要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多进行一些这一方面的锻炼,比如:同学之间的脑筋急转弯,猜字谜,成语接龙等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反映速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自由辩论阶段语言思维的突然性和短暂性,灵感的突然产生,往往在这样的非常状态下更有利于经典语言的产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利于学生反映速度的提高。通过政治课上的辩论活动,学生的语言流利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和知识的转化速度都大大提高,这种速度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真正起到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辩论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按照特定的目标重新编排、整合,并转化为现实的辩论能力。为了战胜对手,学生往往会旁征博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以退为进,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诱导对方逐步推导出错误结论的方式请对方入“瓮”等等。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标新立异。
3.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品质。为了突出表现出辩论活动的效果,对学生的气质形象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简单培训,比如回答问题要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用普通话表达等等。通过政治课的辩论活动,原来幼稚腼腆的学生慢慢地成熟稳重起来。他们也开始积极自信地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举止谈吐,说话办事也开始变得稳重大方。
在辩论中,由于对手的强势,辩手有时会陷入无语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失败,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练。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课堂辩论能够帮格内向的学生消除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当他得到别人的肯定时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这就是在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课堂辩论比赛 作用
在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进行过课堂辩论比赛的班级的学生,普遍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这里谈的课堂辩论比赛与正规的辩论比赛和课堂辩论有所不同,它主要体现两者的竞争性,又在一定规则下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辩论比赛是一种相对创新的教学方式。大学生进行辩论比赛比较多,但进行课堂辩论比赛比较少,在没有进行过课堂辩论比赛的班级,只要进行课堂辩论比赛,学生们感觉到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相对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模式,大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课堂辩论则以师生的“辩论―竞争―收获”为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留有极大的空间和余地,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是他们的潜能得到释放,因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课堂辩论比赛,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相对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往的大学生辩论比赛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只是听众,不能够成为亲身实践者。现在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多数都是灌输式教学,进行课堂辩论比赛,对没有进行过课堂辩论比赛的班级,可以说是种相对创新教学方式。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学生们求异思维非常强,喜欢变化,喜欢创新,对于教学方式也有同样的要求。可以说,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方式的创新有绝对的创新和相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绝对创新就是以前没有出现过并第一次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相对创新是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在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班级进行这样方式的教学,更能显现出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课堂辩论比赛虽然不属于绝对创新,但却是辩论比赛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所以同学们多数都认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相对创新。在调查中于学生们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是一个很新颖的形式,是值得我们继续实践的教学方式。”“辩论式的教学创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讲台,是大家互动交流的讲台。”长时期以来,教师不能把辩论比赛教学引入课堂,这和辩论比赛的复杂性也有关系。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很少有辩论赛。可能是课堂时间有限或是大部分老师觉得课堂辩论很乱,程序复杂,浪费时间且不易控制场面。”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综合各方面调查看,把辩论比赛引入课堂,把辩论比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并且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进行课堂辩论比赛,对于大学生起到多方面作用。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一:课堂辩论比赛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学到了一些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1.通过课堂辩论比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去了解辩论赛的流程规则辩论技巧方法等,还有方方面面有关的资料,这就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能接触更多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辩论赛同时还扩展了我们的知识。辩论选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必须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这样辩论选手就在准备中不断地扩展了有关话题以及一些相应的知识,不仅是我们的参赛选手,观众也同时扩展了知识面。为了说服对方,学生需要对己方的观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论证。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应该是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论证和辩论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经常不断的辩论,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2.鼓励同学们不同思想的碰撞以及辩论话题相关知识地不断挖掘。辩论要求我们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辩题,所以在去挖掘遍体中的内涵,如其原因特点作用等,从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无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如在“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赛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而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同学们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有了明显的进步,引发了学生的深思。
3.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辩论赛的顺利进行,不同角色的同学都积极的准备着。辩手们更是使出独门绝招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最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上网查、到图书馆查、跟同学交流……其他同学或多或少的也在寻找着一些有用的材料以便在赛场上可以为自己支持的一方辩护。其间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接触、理解和分析,其实就是在对比较系统的知识的一种消化,一种吸收。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授课当中同学们泛泛涉猎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4.让学生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课堂辩论赛之前,同学们都化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到图书馆、上因特网、从历史课本到其他历史书籍、与历史老师交流等途径广泛搜集有关辩题的资料,在课堂辩论之前的准备,同学们都会最大限度地开发身边和周围的各类课程资源。他们发现很多资源以前没有利用过,正是通过课堂辩论才使他们利用上这些资源。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二:通过课堂辩论比赛,可以深化对某一新辩题的深入认识
把辩论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改变了学生对历史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同学可以通过讨论交换不通的历史看法的方法在沟通交流中主动的去学习历史,这种带有探究理解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要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广泛的被同学们接受。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换使用上求创新。长期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失去兴起和厌烦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必须。创新是教学模式进步的灵魂,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又是困难的。创新的含义告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即使是一小方面有新发展都是创新。正如调查中学生所说的那样“课堂辩论是一个多方互动的教学形式,其精彩新颖的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重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辩论过程中,以的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近来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增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三:课堂辩论比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用求异的思维看问题
在辩论活动中,锻炼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是辩论取得成功的“基石”。课堂辩论式教学能很好的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1.课堂辩论比赛有助于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看问题存在片面化,停留在表层,认识事物不够深刻等问题。通过课堂辩论比赛,迫使学生必须进行全面的看问题。对于自己的观点要进行多方面证明,在辩论过程中,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在哪个方面看问题有偏颇,都容易被对方进行攻击,导致自己的观点被驳倒。同学们在课堂辩论比赛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准备,不仅要有大量的资料还要有严密的逻辑。课堂辩论比赛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一个人独自思考,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数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于问题比本质,就越是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这是以思路清晰地、有层次地展开为前提的。提高认识问题的思想深度,这也是大学所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培养大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内涵的深度。课堂辩论比赛的形式,要求同学们以辩证的全面的思维来思考辩题,既要考虑到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更要考虑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克服思维的习惯性和局限性。
2.课堂辩论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往来,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记、昙花、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而引起言语上的交锋。通过交锋,让彼此能够很好的了解对方的态度立场和观点,这样就可以达到的目的。使人们了解到更深透的事物本质,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沟通。是思想的触碰,使我们由浅层的理解向更深层次含义跃进。同时,辩论课堂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活跃思维,敢于自主质疑所谓的权威观点,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打破了以往唯书本是从的被动思维方式。课堂辩论比赛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潜在观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
课堂辩论比赛是一个思维方式不断提升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代教学理念强调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因为辩论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明确辩题以后,课下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搜索整理多方面素材,写好发言提纲,这就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以及动口能力。在辨认时要倾听又要反击,需要积极思考应对对方不断提出的新观点,有利发展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因此,通过这一实践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改变原有的、习惯的单向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运用双向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注重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四:课堂辩论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非常激烈,社会越来越需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人才。进行课堂辩论比赛,给大学生提供了竞争的平台。要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深入分析辩题,查找各方面资料,进行分工合作,利用辩论技巧运用好所掌握的知识。由课堂辩论比赛把教学的内容和比赛结合起来,不管是哪个队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都要做精心准备。另外,进行课堂辩论比赛不只是某一名辩手的事,它直接涉及到一个团队、一个班级的荣誉。一名辩手出现问题,对整个团队和班级的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名队员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准备,在比赛过程中又要尽全力进行比赛。正是这样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渴望,充分挖掘了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
辩论可以激发学生内部学习需要和动机,强有力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辩论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的,这就需要有合作精神。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的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打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因为,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加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可以,达到高层的心理沟通。“通过辩论赛,我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了从别人身上学习,让我交到了好朋友。”这是一同学在辩论赛后的深刻感想。在辩论中,要学会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尊重别人,实现愉快合作,共同提高。倡导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一个人是否有合作精神,将影响他在社会上是否能够生存;一个国家是否有合作精神,将影响它在国际舞台上是否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论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在辩论时,辩论的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他们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辩论。同时由于辩论又是团队对团队的集体交锋,这就必然要求同一队员之间要能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把个性的展示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分工,达到合作,最终获取共同的成功,分享大家的喜悦。通过辩论赛,同学们可以在知识上、情感上、合作技能和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宽容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平时单个人学习所达不到的全面发展。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五:课堂辩论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堂辩论能够帮格内向的学生消除其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而任性、霸道的孩子也懂得了收敛。在辩论赛中,现场不仅仅有辩论双方,还有评委,热情的观众,那场面是相当大的。面对台下几十至几百的热情观众,陌生的评委,主持人,辩论对方,场下热情或唏嘘的声音,上场辩论,能很快的增强学生的自信能力,他们必须临危不惧,口齿清晰,具有强大的自信,才能使自己的观点让对方,观众,评委信服。否则连自己都吞吞吐吐的说出观点,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能让谁相信呢?同时在整个辩论的过程当中可以锻炼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辩论比赛前,辩手不仅需要到图书馆,上网,或者请教同学,老师相关的信息,还需要对所获得的知识,材料进行分类,组织。组织哪些材料可以回来维护自己的观点,哪些可以用来反驳对方观点,哪些材料较有针对性。应变能力不仅指在场上快速找出对方观点的弱项,进行反驳,还指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不断的反问自己,对方会怎样反驳自己?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样反驳?如果我是对方我会选择哪些材料?同学们参与辩论,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与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同学认为:“参与辩论赛让我觉得我离舞台更近了,因为以前的我胆小怕事,不敢在人前大声表达自己,但是辩论赛让我觉得我是行的,我也可以很优秀。”大学的教育应该是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对以后步入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耐挫力。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一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自己一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练。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六:课堂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课堂辩论不但能够培养同学们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一丝不苟、胜不娇败不馁等优良作风,同学们在辩论中团结合作,互相配合,整体作战是培养主体性品质的需要。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是以辩论式等类型的活动为中介的,同学们只有投身于诸如辩论式学习活动之中,其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优良作风的培养得以实现。
开展辩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优良的思想作风。辩论比赛要求双方在发言中提出的见都要有必要的证明,这就促使参加辩论的学生多方面地收集材料,并进行认真的准备,找到自己的论点。直接参与辩论赛的同学更是因为收集资料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而作为观众也能在辩论赛中汲取诸多历史知识。准确的语言,明快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准确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等,这就要求辩手掌握足够丰富的历史材料了。辩论活动将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口语表达能力,其功效也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辩论活动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辩论赛是一种竞争性游戏,它一方面凸显竞争游戏的对抗性,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正面交锋和较量的舞台;另一方面凸显游戏的守规则性,辩手必须在游戏规定的范围内和游戏规则下据理力争。这种守规则的竞争意识,是大学生们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同时,辩论又讲求在包容对方观点的基础上,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异己的观点进行交流、思辨,这要求辩手尊重对手的人格,正所谓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有助于同学们的修身养性。
课堂辩论比赛作用之七:课堂辩论比赛有助于学生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辩论赛可展示人格魅力。所谓人格,是指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把知识、情感、意志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在论辩中,人格主要体现在辩手言谈举止所表现出的仪态、仪表和气度风格。辩论赛是一种口语竞技性的艺术活动,它不但要求参辩双方讲究外在仪表,更要求辩手注重辨风辨德。沉稳冷静而不迟钝,机智幽默而不轻桃浮夸,据理力争而不咄咄逼人,尽显个人魅力而不抢占风头,这样的辩手才能取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同。而且,在论辩过程中,同学们在充分表现自我能力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体验着随辩论进程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各种情感:遇到困难时的不懈,获得成功后的欢欣,遭受挫折时的沮丧,以及因不慎导致失误时的遗憾和惋惜等等,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塑造优秀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辩论式教学最大的功效是有利于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性”,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活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配角”,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辩论式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辩论式教学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头脑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判断、总结,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辩论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自由”空间,成为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活力的教学策略,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学生在学习体会里写道:“我认为辩论课办得非常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扩展深化。辩论课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丰富了课堂生活。更重要的是,大家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仅仅是参加辩论的同学,很多陪练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找资料、做分析总结等,大家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学习并快乐着。”总之,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型,培养口才,让大学枯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学生的积极配合的热情,是十分可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可谓唇枪舌剑、辩辞激昂,青年人的朝气尽显无遗。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最易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短兵相接的辩论,有利于学生表现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进而通过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触类旁通,不断创新,是课堂教学多了活力与生机,多了观点的碰撞与问题的解决途径,多了主体的参与和探索的快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动手时间,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本学期学生会整体工作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确定一个目标
引领校园文化,争做校园先锋。全力打造一支爱学习、肯吃苦、重实践的学生干部团队”校学生会本学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中心目标,为此,校学生会将号召各学生分会、各班级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如何做好一名学生干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力争让各级学生干部都能自觉的投入到自身队伍建设中去。
二.完善一套机制
完善档案管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创新性的做好学生干部培训班的工作,团结干部思想,统一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四个“what重要思想(为学校做了什么;为学生做了什么;从学生会得到什么;给学生会留下了什么)力争在本学期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素质上有新提高,业务上有新发展,业绩上有新突破。
三.做好两次大会
1认真做好学生会优秀部室评选及先进个人评选及表彰大会工作。
2配合团委做好优秀学生分会的材料准备及评选及表彰大会工作。
四.做好三项准备
按评估要求,1迎接本科学位评估准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材料的准备工作。
进一步抓好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2配合团委做好本学期业余团校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
3准备本学期各级学生组织的换届及纳新工作。
五.抓好三项活动
1配合团委举办年年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团员青年崇高的理想和高雅的审美情操,树立校园文化新风尚,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举办第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传承学校特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是院最大的学生团体组织。因此借此次机会将充分发挥各协会、社团的作用,把我校学生社团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做好首届女生节的开幕式及后续工作。
女生的活动也相应增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伴随着我校女生的不断增多。为了使我校女生积极参加到校的各项活动中去,进一步提升我校女生活动的水平。特举办首届“女生节”活动,力争做好女生节活动的开幕式以及后续工作,努力把我校女生文化活动做的更强、更好。
六.搞好品牌活动
1品味周末
也作为我校周末活动的一大亮点,品味周末”作为校学生会的品牌活动。已经在学生心目中有了较高评价,随着“品味周末”改版,要突出“品味周末”几大板块,便是要把“品味周末”活动做的更加深入学生,所以本学期品味活动在选片时将着重了解同学们喜好和需要,以“品位高,意义深刻”为指导思想,争取使“品味周末”再上一个新台阶。
2快乐、健康周末
以及上学期“周末舞会”取得的良好效果,随着舞蹈在大学的不断普及。为了使我校的周末文化搞得更加丰富多彩,校学生会将继续做好舞蹈的培训工作以及舞会的开展工作,力争使我校大学生脱离舞盲。
3华航学子》
华航学子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继上学期《华航学子》改版之后。得到同学的好评。本学期信息部继续以“严谨务实、团结向上“工作态度服务华航学子,力争在传播校园咨训、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新进展。与此同时做好《华航学子》报的六周年报庆工作也为本学期另一工作重点。
4华航英才辩论赛
已经经历了十一个年头,作为我校一大经典活动。年年有新的突破,今年我校将迎来华航英才辩论赛的第十二个年头,校学生会将配合团委做好辩论赛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华航英才辩论赛做的越来越好,更加体现我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和新风貌。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存在差异,其学科属性具有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偏重数理推论,学生们从中学跨越到大学,初次接触到《中基》课程时会遇到一些问题[1]。针对《中基》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在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辩论式教学法概述
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归纳为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表达的一种训练过程[2]。辩论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可以采用标准的辩论赛赛程,辩论赛程看似是一个直线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过程。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还是比赛中与对方辩友辩述过程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辩论双方需要再次搜集资料进行迅速有效的分析判断,再予以精彩表达。这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所以,通过长期、规范的辩论训练,学生将逐渐具备出色的研究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中基》课程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手段。大部分学生习惯灌输式教学模式,能认真地听讲,期待从老师的讲述中获得知识。但是,中医学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的知识,很难全盘接受《中基》教材上的内容,逐渐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使得《中基》教学愈加难以深入。小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中医理论,试图通过自学探索中医知识。由于缺乏认知基础,在探索中往往也是徒劳无功的。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命题、学生思辨,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基》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问题,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了学生对中医认知不够的缺陷。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潮流,也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形式之一。《中基》教材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为内容蓝本,用现代白话文表述,采用分章节的编写体例。各章节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段落之间因果联系、前后连贯,文字表达平铺直叙、侧重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难以抓住重点、内容枯燥乏味。引入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抓住重点难点、提炼总结辩题,学生围绕辩题积极思考、收集资料、整理论据再恰当表达。这个过程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生动化,又可以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老师在学生辩论中发现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中基》课程开设对象一般为大学一年级新生,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查找文献的习惯。辩论式教学法应用于《中基》课程教学,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论据过程中去查找文献,从大一开始养成查找文献的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查找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3辩论式教学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3.1辩题拟定
根据《中基》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拟定辩题、制定学期辩论计划。如《藏象》章节中的五脏是重点内容,中医对五脏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是难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与西医对五脏的认识不完全相同。根据以上重点和难点,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可以拟定辩题“五脏功能认识更重要还是形态认识更重要?”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明白中医所认识的五脏是“形态功能合一”的概念。
3.2辩论前期准备
学期初,将辩题和辩论计划公布给各班全体学生。委托学习委员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确定1名组长,再推选出3位辩手,其他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论据。每场辩题由抽签决定所持立场,确定辩论正反双方。
3.3课堂辩论实施
任课老师担任辩论赛主评委,邀请3位高年级学生担任评委。指定1名学生担任辩论主席,选定1名学生评委兼任计时员。正反双方辩手辩论过程包括立论陈词、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4个环节,评委从4个方面给予评分,再结合回答评委提问情况给予附加分。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标准辩论赛赛程计时并适时提醒辩手,评分结果当场公布。双方的辩论成绩是由去掉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其余求平均数得出。
3.4点评与总结
任课老师根据评分结果和选手表现点评和总结本场辩论。首先,点评各组的团结协作情况。再点评每一位选手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文献引用、观点对错等。最后,对《中基》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关于该部分内容理解上的错误,指明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4辩论式教学法在《中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辩论式教学法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是有效的,如何形成体系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最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老师拟定辩题需反复斟酌
《中基》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拟定辩题时以突出课程大纲中的重点概念为主、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程难点内容为目的,不宜涉及医学流派问题、各家学说观点等较难、较偏的内容。
4.2评判标准要重过程轻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辩论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评判学生辩论技巧。任课老师要从学生们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辩论表现,去发现学生掌握某方面内容时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
4.3因材施教促进辩论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
遴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主席和组长、选拔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辩手、安排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论据,因材施教、各取所长,让每一位学生在辩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定位,将会有利于辩论式教学法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孔沈燕.中医基础理论教育现状分析及革新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6):142-143.
[2]卯明艳.辩论教学法在《护士人文修养》的应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02-203.
一、时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素质教育施行的大背景下,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和尊重,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课堂权威地位,习惯性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会受其影响,越来越欠缺创造性。基于此问题,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时刻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变化需求,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学生,想办法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二、明确“教”与“学”的关系
作为教师,必须要明白教与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让教服务于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遵循“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要深入挖掘各种德育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去感受思想政治知识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氛围异常严肃和压抑,学生则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地位。而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表达意见,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多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新鲜感,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
举例说明:在初中三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莫过于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那么,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两项重点内容来组织一场辩论赛,而辩论赛的议题就可以确定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安排辩论小组的名单,将正方观点确定为依法治国更重要,将反方观点确定为以德治国更重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之后再安排学生辩论,学生辩论的过程便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便是提高积极性和吸引注意力的过程,这种良性竞赛的小型活动方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活动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四、全面提高初中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对于学生能力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来自行获取知识,但是,有些教??还是选择将知识点掰开、揉碎,恨不得将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其实,这种方式看似很有效,但是,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与其费尽心力地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巧妙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鼓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时刻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不会就要问,不懂就要问,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切忌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是欢迎学生问问题的,通过科学引导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学生看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思想观念及教学观念所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作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直接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很少表达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思维和行为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接受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笔者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或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疑难;或通过主题谈话,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或课后利用网络论坛、邮件和QQ等形式,师生双向讨论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摸清学生所思所想。通过了解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积极敏锐、健康向上、崇尚奋斗、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较强的自学和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喜欢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碰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均有一定思考,能够试着去分析和理解;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他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也就是说不存在与之间的天然隔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法制、纪律、诚信观念不强;价值目标取向错位,趋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大学生对基本原理课有厌学和抵触情绪。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在摸清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老师”讲堂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课程辩论赛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与思维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小老师”讲堂教学法
此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在三尺讲台上分享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讲堂开始之前,笔者从教材中挑出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并对主讲人进行了培训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完成知识重构,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和多媒体制作,在保证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订正错误的知识点,增加准确度和趣味性,保证内容的可接受性,体现学生的中心作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例及所学专业出发,运用适量典型的影视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多媒体的展示时机一般是在突破难点、阐释重点的时候,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和思维抑制的时候。在“讲堂”中,主讲人不是纯粹地讲授,他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杂取百家,互为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小老师”讲堂因主讲人是学生,所讲内容大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很爱听,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专题讨论教学法
笔者在运用此教学法教学时,首先把基本原理某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然后提前一周把上课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专题阅读文献、准备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或讲稿,制作好PPT。选举一名代表到台上进行8分钟左右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对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引导同学们通过案例,让学生听得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让小组外的同学为本小组同学打分,同学代表和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尽可能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辩论赛教学法
课程辩论赛与通常意义上的辩论赛不同,它主要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特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所以我们将课程辩论赛简化为三个环节: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每位辩手需遵守“重在辩”的精神,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位辩手均发言,发言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尽量脱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辩论赛正式队伍由六人组成,可以有两名替补队员,报名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鼓励班级其他同学为自己所在“方”收集相关资料,依据提供资料的价值大小为学生打平时分,这样可以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整场课程辩论赛的组织服务工作交给班级学生自己承担,由教师在班上指定一名班干部负责,其他同学协助,主要负责比赛计时计分统分以及比赛的影像资料留存、宣传报道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带班级之间也可以进行课程辩论比赛,成为全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实践证明,课程辩论赛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配合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锻炼了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4.实践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通过读书小组、社会调查或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等形式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读书小组,给学生列一些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服务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难点问题调查等活动;或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学生党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写论文或实践报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原理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但不能少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原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条件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一是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应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新教材的课程内容经过了高度整合,其理论容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研究能力,一专多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尽量脱稿讲授,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深奥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关爱、体贴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情理交融的学习氛围。“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就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很自信,就乐于参加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学期的整体准备和每节课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等,或把高年级较好的做法展示给他们,用好班干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在每次课上完后总结,针对课堂讲授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现场感受,找出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予以改正;一个学期结束后也要总结,对反响好的部分继续保留,对教师讲授时“底气不足”、学生反馈平平的部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修订与完善。
“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学法的研究却是无穷的、动态的。不断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刚.高校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04,(11):7-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教师 角色 转变
笔者在长期钻研新课标精神理念、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扮演如下角色:课堂的引导者、观察者、参与者、学习者和评价者。
一、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领导”和“主宰”地位,拥有不容质疑的权力和威严。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受到限制,学习热情受到打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通过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履行如下教学职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首先,趣味导入。教师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明确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完善自我、加强学习;再次,组织活动,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活动方式、设计活动流程,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最后,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成果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言能力。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虽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钻研新课改理念,找准自身的位置。通过适当的方式、找准适当的时机,对课堂流程加以把握、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加以启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使英语教学高效、顺畅完成。
二、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观察者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展示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交给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放任自流、视若无睹。相反,教师应该扮演课堂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掌握课堂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等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及方法,使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语言技能。例如,在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虚拟语气的使用情况”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小组对于“错综虚拟语气”的认知及总结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适时介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也可以在活动总结阶段着重指出,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由此可见,观察是教师课堂上进行指导、总结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深入了解“学情”、时刻反思“教情”,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三、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构建与学生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当中,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对抗”,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路、引导课堂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Computers”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电脑的了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师组织了以“Is it good to use computers?”为主题的辩论赛。教师在这场辩论赛中担任“嘉宾辩手”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辩论赛的进展情况随机加入到某个小组中参与辩论,达到调动活动气氛、推动辩论进程、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学习者
新课标倡导教师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拓宽教学思路、推动教学改革。例如,在学习“Worldwide protection”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将重点单词串联起来,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展示环节,各个小组采取了知识问答、电影配音、短剧表演、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重点单词串联并展示出来,将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与观赏性。学生的表现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师应该本着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加以研究和揣摩,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评价者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与“学”起到检测、指导、调控、鼓励等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构建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体系,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扮演好课堂上评价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观念、方法、目标和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响应新课改号召、满足新课改需求,实现教学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辩论式”教学法;法律专业课程改革;辩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2-03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法律教育不以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为直接目的,而是培养以掌握法律知识为基础的法律辅助应用型人才。要将高职法律教育办出特色,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笔者以为,“辩论式”教学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及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辩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论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教师、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将“辩论式”教学引入到法学课堂上,则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法理知识或法律规范时,结合案例,进行案例导读、案例设问、模拟辩论、法理点评和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辩论式”教学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辩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1.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辩论式教学则能更好地体现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摆正了位置,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主角,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评价课堂好坏、效率高低重要的标准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观。
2.它是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导入的实践性教学。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用多项思维模式来考虑并由学生结合案例归纳总结,用问题来穿针引线,以典型案例、真实案例为基础,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来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到法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发现问题,并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解决法律问题。“辩论式”教学法是联系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一种最佳方法。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辩论式”教学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比本科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必须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辩论式”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能动空间和平台,使其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迫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查找资料,以求在课堂上能够展现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质问、辩论会形成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训练其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不断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辩论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懂理、说理、尚理的过程,同一个辩论题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中不同观点的争论、认识,最能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和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辩论式教学法,以其真实案例的现实性、争议性,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的直观性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知识结构。用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双向思维、立体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习惯性的单向思维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法采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一般不涉及辩论环节。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师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洗耳恭听,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讲授和思维。单纯课堂讲授,教师既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无法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知识传递与反馈过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精心准备教学中的问题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和辩论,学生是论辩教学的主角,针对问题和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列举事实依据或法理依据,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中了解其学习状况,进而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重点讲授,教学的针对性明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专业基础课,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课程中均可尝试探索,部分实务课程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实务》、《仲裁与公证实务》更可以广泛大胆的应用。采用小班灵活授课方式来组织实施辩论式教学法,由于辩论活动费时费力,一门课程的教学也不能采用辩论式教学,因此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排除讲授式教学法。
1.辩题的设计。要把辩论课上好,最为关键的是辩题的设计。辩题的选择一般应选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且是中性的、存在争议的问题,如抢劫与抢夺罪名的认定问题、见死不救的刑事责任问题、犯罪形态的辨别问题等,既要能够反映出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体现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法律案例的可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课、实务课等均可以采用辩论的方法。辩论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所选辩题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挂钩,通过辩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辩论的组织准备。教师要加强引导,要给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前2~3周将案例或者辩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准备提纲及辩题发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对案件加以剖析、判断、分析和阐释,起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收集资料及辩论中更有针对性。分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在开课时即告知学生的课程要求并进行分组;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教师适当调整;也可以在每个选题确立后一并分组;或根据选题采取角色扮演的分工方式。正反两方,每组成员相等,一般4~5名。这样的组织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分组参与,又能够增加参与辩论的覆盖率,使得一门课程的辩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辩手。
3.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辩论式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一些经典辩论赛的视频让其学习观摩,同时根据选题确立辩论规则,在辩论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借鉴国际辩论比赛的基本规则,并根据每次辩论选题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双方辩手展开辩论中,应适当给台下的同学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作为正反方的亲友团,在本方辩手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时挺身而出,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者质疑对方。在整个辩论中,教师要有效地控制好辩论的节奏,不能放任和产生混乱。
4.归纳总结。辩论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辩论获得真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每次辩论结束后,教师都要当堂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认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点评,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细致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或辩论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案例评析或者小论文,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或案例的辨析力,提高辩论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莫负春.关于法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3).
[2]张先梅.浅析互动教学模式下辩论教学法的运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
[3]任守义.辩论式教学尝试与反思[J].现代教育,2012,(5).
汉代史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即读书可以医治愚昧,启蒙心智。“书”就是知识的海洋里源源不断的活水,读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更可以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书何其多,名著就是这浩瀚书海里最璀璨的明珠,更值得我们去读。下面我将就名著阅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学会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阅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我摸索出的“以导促学”教学模式,旨在推动教师引领和学生阅读互动的开展。教师引领重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放养式阅读”的低效。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与文中人物对话,与文本互动,撞击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二、教学规划及路径
1.统筹安排,制定长远计划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目有: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等等。
这些读物呈现篇目多,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读完读好如此多的名著不可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一新生进校时就必须要制订好整个高中阶段的名著阅读计划,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参照课程标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考虑语文高考备考的实际,名著阅读的时间只能放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每周2节晚自习的时间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可自由安排,我所带的班级就是用来阅读名著。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名著阅读唯有细化目标,落实任务,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教师首先要把这些名著分解到各学年各学期进行阅读教学,例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可以阅读中国的现当代作品,如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等,第二学期学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鳌返韧夤作品;高二学年有了一定的文学储备,可以阅读一些难度大些的名著。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论语》、《孟子》等。整个名著阅读计划编排呈现由短到长、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特点。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以导促学,加强阅读指导
当前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是“放养式”教学,名著阅读课成了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读书课,效率十分低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阅读任务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教师的适当引导不是指强加自己的阅读体验,旨在指导学生实现有效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泛泛而读。
教师的导首先是方法指导。此种教学模式秉承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原则,针对名著中的人物、环境、情节、手法、感情等确定每篇名著的侧重点。根据作品体裁特点灵活选择阅读方法,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有所突破。例如《红楼梦》侧重对人物的把握,分析人物性格就要用精读法,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细节等去揣摩。而《西游记》则侧重对情节的了解,就可用速读法、跳读法,熟悉每一章节的主要情节即可。
其次是内容指导。每节阅读课都要有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设置适当的思考题。例如阅读《三国演义》时可设置问题“在曹操、刘备、诸葛亮三人中,你最崇拜谁?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会下意识地关注相关情节,也会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类似问题的设置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好习惯,并增强他们的质疑意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3.成果展示,激发兴趣
“以导促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成果展示,没有督促检查的阅读流于形式,难有实质成效,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环节检查同学的阅读情况。
①表演法。例如在上《雷雨》节选时,让同学们去读原著并利用课外时间选自己喜欢的片断编排话剧。大家积极踊跃,从定片段到选角色、排练,忙得不亦乐乎,这个过程就是对原著的再创造。通过观看话剧表演,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又深一层。这种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既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也激发了大家阅读名著的兴趣。
②辩论法。针对某些篇目设置一些多角度的思考题,开展辩论赛。例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最终胜利了吗?这题答案本就多种多样,没有定论,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到个性化解读。各小组拿到论题后首先分工明确,每一位辩手去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自己的辩词。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想赢,他们除了读原著以外,还需要去读一些评析的文章,以期在辩论赛上找到充足的理由辩倒对方。辩论赛的开展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组织能力。
③观影法。观影法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到作品中去,但观影前要求先读原著。看完影片后两相比较,以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描绘的就是一幅湘西风俗画,但单靠文字阅读学生的感受不强烈,当影片中的白塔、小河、渡船、黄狗等呈现在眼前时,就对民风淳朴的湘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因备考时间紧张,所选篇目有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把寒暑假列入名著阅读时间,每个假期开出具体书单。开学后教师组织类似活动,既是对暑期内容的温习,也可起到督促阅读的作用。
三、教学效果
遵照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名著阅读课显得更为重要,探索一种高效的名著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推动作用[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然而目前高中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非常被动甚至持无所谓的态度。要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的学科价值,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方法中得到激发的。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要想让高中生喜爱历史课,就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多样化的教学环节,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1.恰当导入,妙趣横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知或积极趋近的倾向。如果说“天才出于勤奋”的话,那么兴趣应是勤奋中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说:“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一旦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生动活泼,做到好学、会学、乐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实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设出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如,在学习必修二专题六《1929年经济危机》一课时,可在导入时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汽车长龙,另一幅是1929年美国的失业大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图片中的情景,进而导入新课。总之,通过精彩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2.充分协调,增强互动。
许多高中生认为高中历史课是纯理论的枯燥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缺乏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师生、生生互动环节进行教学,如历史知识小竞赛,课堂辩论等。通过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结尾设计,引人深思。
教学的结尾也非常重要,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并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做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引人深思,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具有直观、生动和情景性特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采用这些手段目的是为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而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有助于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对课堂教学直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课堂辩论
这种方法高中生比较感兴趣,既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流利的口才。要经常选择一些争议较大的题目供学生辩论,事先指定一些学生做好认真的准备,辩论时完全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使他们能言善辩、争胜好强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如高一上学期学习《近代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时,我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辩题:正方是由于李鸿章的卖国使《》中国丧失了那么多的权益;反方是由于李鸿章的灵活斗争使中国没有丧失更多的权益,他是一个功臣。通过认真的准备,成功地进行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在《》中,中国无论是割地还是赔款、开放口岸都是空前的,正是由于李鸿章的贪生怕死没有据理力争,中国才丧失了那么多的利益。反方则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才是中国丧权辱国的根源,李鸿章充当了替死鬼,即使换了其他官员也不会做得比李鸿章好。在整个辩论赛的组织期间,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分组练习,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四、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概念、事件较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课堂中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讲《新航路开辟》时,我使用 “世界地图”,将教材中提到的地名及航线标识出来,根据地理位置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利用这张图进行探究,每讲一条航线,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航线位置,并注上该航线开辟的人物、时间等要素。这样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便一目了然了。师生互动,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教材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动机。
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难,可以引起高中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则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高中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要适合大多数高中生的学习水平。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调动高中生求知的积极性,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1.运用“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但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可以给现代的人以启迪。用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们的教学就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如现行教材《传统思想的演变》,就可利用现实中孔子学院的开办等热点问题,进行情境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为了利用好这一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读书看报,关心身边的热点,关心国家国际社会大事。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为情境的创设做好准备。
2.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的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和漫画呈现的,并且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试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漫画、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注意在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气息,应当让学生感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高中生在校期间是他们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关系到将来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中历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高中历史老师去不断探索、创新,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