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基本公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中高考的改革,物理学科变得愈加重要。学好物理必须从简单的公式概念入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拒绝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同时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目标。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公式概念过程中困难,从课堂教学引导,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物理思考,以及具体公式概念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对物理及公式概念的学法总结,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学好物理提供帮助。
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的公式和基本概念非常多而且重要,各种公式加上变形转换,更是多达上百个。我们很多初中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主要就是对公式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试想如果完全靠死记硬背,就算能做几道题目,但对包罗万象的物理现象是没办法一一解决的,因此在物理的学习中要掌握有效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对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方法进行总结,希望有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学生公式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
学生感觉公式概念难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去体会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含义。一是没有找到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它不是抽象的数学不能单纯的靠题海战术,每一个公式概念的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家和物理学研究者的汗水,公式规律是各种生活现象的物理总结,特别是物理公式是对物理现象、规律研究的量化结果,用它们来定义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确定物理量的度量方法等等。物理科学家们往往经常长时间的实验才得出这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物理的每一个定义都是非常严谨的。【例题1】:用50N的推力,推着一个80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了10m,推力做的功为,重力做的功为。解析:本题要理解好机械功的概念,公式W=Fs很简单,但必须理解是什么力做功,s代表距离,是什么距离,如果不好好理解,看上去懂了,但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陷阱。比如本题中推力做的功应该是推力50N乘以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10m,做功为500J;而重力虽然是80N,但因为是水平方向上运动,s可以理解为0,所以重力没有做功,或者做功为0。对公式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缺少对每个物理量进行理解与分析是无法学好物理的。二是知识面窄,缺乏生活常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物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科学,并且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一般没有复杂的计算,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认真体会观察,只是死读书,是没办法学好物理的。并且很多公式概念联系生活很容易理解,如果单纯的看成是数学公式或背诵的内容则记起来困难,用起来也难。【例题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我们在门和门框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以上现象。解析:本题应用到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相关知识。如果单从题目本身很多同学根本摸不着头脑,但只要老师一点拨马上就想到了摩擦力,主要原因就是知道摩擦力的理论,但平常缺少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的思考。可以说物理公式概念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物理学科教学的成败。初中物理不难,难在学生要把数学和物理区分开,难在要多观察生活,打开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到难的真正原因。
2提高学生理解公式概念能力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生活联系起来,物理课堂要有鲜明的物理特点,对待公式概念不是一味的做题讲解,教学中要注意揭示公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物理不是简单的数学,要讲清推导公式、变形公式和基本公式的联系和区别。在公式变形的教学中要注意数学变换赋予的物理内容。比如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个公式———速度公式:v=s/t,这个公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七年级和小学的数学课中曾经用它来解题。但对于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们主要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作为运动学的重要公式,要理解速度的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像数学课那样,仅仅把它作为计算速度的公式,那么,物理教学的任务没有完成,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这个公式在小学里就学过了,没什么新花样。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平常要多通过一些多媒体如视频,音频和生活物品等展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感受多动手操作,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懂得学习物理要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最终目的是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比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进行组织教学,随手拿一个饮料瓶,我们利用它为道具做很多实验举很多的物理事例:瓶盖条纹,增加摩擦力;圆弧形瓶身,水透镜;装水后研究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等等,还有比如教室的门,扫把,风扇等利用起来都是很好的素材,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概念很有帮助,同时这样打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窗口,有利于他们多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精讲精练,提高公式概念的应用能力
物理作为理科,离不开平常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精讲精练,提高公式概念的应用能力尤其重要。第一要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初中物理公式连同推导、变形公式共有几十个,不但记起来困难,用起来也容易混淆、用错。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揭示公式的物理意义,比如压强p=F/S,对压力的理解可以设计成水平上的压力和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受力面积可以设计成大物体小桌子或小物体大桌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的真正含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就大大增强了。第二要打破思维定式,把握易错点。在讲解公式概念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学生因为年龄,知识程度,生活体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理解物理公式概念时有一些局限性是很正常的。比如在讲力的平衡的概念时,当我们用力推物体,物体保持静止,判断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很多学生毫不犹豫的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显然这个答案没有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没有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4掌握公式概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定的符号表示物理量。物理学中使用的字母符号很多,如物理量,单位,名称等要记清楚。例如功率的符号是大写的P,压强的符号是小写的p,密度的符号是ρ,压强的单位是Pa等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2)知道推导公式、变形公式和基本公式的联系和区别初中物理课本中除了有较多的基本公式外,还有许多从基本公式推导出来的变形公式。这类公式要明白推导过程,能够阐明所得公式的物理意义。【例题3】对于一段导体来说,关于R=U/I的理解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C.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之比D.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解析:R=U/I是欧姆定律的推导公式,虽然它可以计算电阻但只是根据数学在物理中的计算运用并没有物理意义。学习中既要注意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又要理解电阻R是导体的基本属性,与电压电流都无关。(3)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和使用范围物理公式往往要明确研究对象,以及其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我们不能看到数据就胡乱套公式肯定是不行的。比如电学公式里经常讲到的“同一性”和“同时性”问题,公式I=U/R必须是同一个用电器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并且是同一时间的数据,这样计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又比如物理公式的使用对单位是要求很严格的,因为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单位都是根据基本单位推导出来的,我们使用公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例如机械功的单位焦耳,1J=1Nm,压强单位帕斯卡,1Pa=1N/㎡都要求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单位的换算。物理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一个学科,在公式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很多物理知识他们看来是抽象和复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和概念的讲解一定要讲细,多联系生活,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要采取各种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尽可能多的采用图片,投影等多媒体材料,只有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是那么熟悉,自然对物理的理解就简单多了。
[关键词]高中物理 自学能力
1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 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 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学习,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自己。
关键词:学生实际;知识本质;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2-03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以“精讲多练”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精讲多练”的课型要求突出“精讲”和“多练”,“精讲”和“多练”就是教学改革的特色。在观摩课、汇报课、示范课、优质课中,一定要体现“精讲”和“多练”两个特色。若仍然采用传统教法――教师讲学生听,就没有体现课改精神,这样的公开教学就是失败的。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精讲,意义十分重大。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但可塑性强。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势必违背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堂效率也不会很高:注意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讲题外话或开小差,整个课堂杂乱无序。这样的教学能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吗?教师们常说:“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如果课堂都把握不了,教学质量又怎么能好?
为此,笔者尝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精讲多练”,发现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及教学质量提升,下面笔者就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谈谈看法。
一、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处理
1.物理常识。对于物理常识,鉴于学生能看懂,大纲要求层次不高,一般要求学生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能识别、辨认事实或举出例子即可。在具体考查中,多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不要求学生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
比如,在教学“水的密度是多少,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各测什么物理量”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学,而不必进行讲解。因为通过自学,可以较为全面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表述、记忆等各种能力也都能得到充分的磨练,从而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较为透彻的理解,各种能力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教师也应辅以适当的讲解,主要应针对易混常识。
复习前,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意收集学生的易混常识,弄清其在物理常识学习中的误区。在复习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抛出易混的常识,要求学生回顾、交流、记忆,然后再作答。比如,在复习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时,可同时抛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多少?一千瓦时等于多少焦”等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走出常识学习的误区。
2.物理单位。物理单位制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电流、光强度、物质的量,它们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称为基本单位。就某个物理量而言,它的单位包括三个内容,即单位的制定、单位的名称和单位的换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
(1)单位制定和名称。由于这部分内容处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学生通过自学能看懂和理解,在物理考查中要求不高,主要检查学生对不同物理量单位的辨认和换算。故对于单位的制定和名称,教师不必讲解,让学生自学、讨论即可,效果也较好。
(2)单位换算。对于个别物理单位的换算,学生在小学就学了,如长度和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对于这部分内容依旧可让学生自学。但大部分物理单位换算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不具备自学的经验和能力,如速度、密度、体积、面积、电功等单位的换算。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针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单位换算进行讲解,使学生快速掌握了相应的换算技巧。
比如,速度单位换算:1m/s= Km/h,教师可以这样讲解:先指出在学习速度单位换算之前我们仅知道有m/s和Km/h这两个速度单位,却没有学习它们的关系到底是多少,现在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应怎办?这样,从已有的知识考虑,从已学的长度和时间单位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速度单位可分解为长度和时间两种单位,只需把米化成千米,把秒化成小时即可。故这一单位换算过程是:1m/s=0.001Km/1h/3600= 3.6 Km/h。
再如,面积的单位换算:1cm2= m2,在学面积单位换算之前,学生只学了长度、质量、速度单位换算,却没有接触过面积单位换算,不具备换算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但由数学的面积公式可知,面积单位其实是两个长度相乘,故可把它转化为两个长度相乘,即1cm2=1cmx1cm=10-2mx10-2m=10-4m2。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指出这种处理技巧其实就是新旧知识的迁移,即把陌生的、不理解的单位转化为学过、已掌握的单位。
3.物理规律。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科学的核心。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
整个初中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其中,物理规律分三种:①实验规律。它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如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现象、阿基米德原理等;②理想规律,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一直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③理论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如万有引力定律。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物理规律的教学包括规律的引入、建立、理解、应用、相互联系及科学家们发现规律的历史背景等。
(1)规律的建立。初中涉及到的物理规律包括实验和理想两种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或推理建立起来的。因此,学会设计实验,做好实验,由实验现象或数据归纳得出结论是建立规律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困惑是如何减小误差和如何由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引导学生如何减小误差和归纳结论上,要通过点拨学生,使其明了要减小实验误差就应保证所测物理量的精确,并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比如,在“研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时,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果测量误差大,求出的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就不会相等,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就可能相同。为了减小误差,就要考虑先测质量还是体积。正确的测法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如果先测体积,再把物体从水中取出时,物体表面会残留一些水分,这样测出的体积是精确的,但测出的质量误差大,求出的质量与体积比误差自然也就大。而采用先测质量后测体积,由于测出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精确,求出的质量与体积比误差自然就小。至于实验结论的归纳,则要引导学生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以找出实验现象或数据中存在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进而总结出结论。
(2)规律的应用。物理规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理公式解题的运用上。物理公式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是考查的主要对象之一,在统考和中考中占的比分较大,在试卷中主要以计算、判断的题型出现。因此,物理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掌握公式。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研究公式的建立和传授。
物理公式的建立有两种途径:一是推导,如液体压强公式、热传递中吸热公式、燃料放热公式等;二是实验归纳,如浮力公式、欧姆定律等。由推导建立的公式,由于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是给他们再多的时间也无济于事。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更适合采用讲解手段,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整个推理的详细过程,并把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学习热传递吸热公式时,可以先讲水的比热容的意义: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是4.2×103J,由此提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多少热量”,在学生弄清之后,再次提出“如果水的质量是5千克,那么吸收热量又是多少”,最后进一步提出“5千克的水温度升高2摄氏度情况又如何”,等等。
这样通过对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的讨论、分析、总结,学生自然就会发现物体吸收的热量多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和比热容三个物理量,并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比热容、质量、升高温度三者的乘积,即Q吸=cm(t-to)。在此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归纳得出物理公式。至于公式的运用,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解题的思路。解题的基本流程是:先弄清已知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回顾哪些公式含有要求的物理量,要求某个物理量需知道哪些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什么公式解题,最后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在整个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即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来,具体的解题过程则由学生自己解决。
总之,精讲不等于不讲、少讲,而是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用最短的时间,言简意赅地讲解学生还未理解、掌握的知识和习题,从而揭示知识的内涵和本质,使其迅速地领会、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能力,最终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只有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和点拨作用,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 物理成绩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极少数学生确属厌学以外,还有物理学科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原因。下面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方法和思维上常出现的几个误区,试提出学生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成绩的几种策略,供广大同仁参考。
1 忽视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
大部分学生把一章学完了,一本书学完了,但不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物理学属于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应要求学生对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及时概括总结,把所学知识形成灵活多变的知识链,以提高解题效率。
2 不注重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相当多的学生看不懂某些试题的文字叙述,当然也就列不出正确的方程进行解题;另外学生对简答题的回答常出现没有物理知识作为依据、语无伦次、因果颠倒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忽视基本概念的复习,盲目搞“题海战术”
在总复习中,很多学生不把重点放在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做题、做难题、甚至做偏题上,认为题目做多了,在考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而实际上,题型是千变万化的,而当他们碰到陌生题型时,就由于基本概念的模糊、基本规律的不清楚而常常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设置部分概念习题,对他们作强化训练,迫使他们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4 错误的先有概念干扰学生物理概念正确构建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先有概念,影响了对物理概念的正确构建,这往往也是学生物理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进行热烈争论,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认识,打破其思维惯性,彻底抛弃原有的错误认识,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
5 忽视物理过程的构建过程,盲目乱套公式
学生往往只强记物理公式而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养成乱套公式的习惯,从而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物理公式并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类似公式的归类总结,并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分析和推理为前提的学科,由于学生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概念建构和正确理解使之网络化,其次通过课堂教学,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全面提高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段麦英.物理教学中研究理想模型的重要性[J].现代物理知识,1994,(S1)
[2] 潘洪媚.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3] 马守田.在物理教学中不该忽视绪论的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1996,(03)
[4] 曾晓红.理想模型与物理实验[J].现代物理知识,2000,(S1)
[5] 袁钢.物理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6] 傅晓东.物理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
[7] 温秀华.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J].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8] 杨子林.谈物理教学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一、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2.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1.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1)物理意识不强,解题思路混乱
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例如有两个已学过平抛运动规律的学生玩射击游戏,看谁射得更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瞄得更准些,但就是没有想到向稍高些的位置瞄准。很显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缺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意识。
又例如汽车刹车问题: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碰到红灯后刹车,以10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刹车后4s内汽车发生的位移。部分学生不考虑汽车刹车不可能反向运动的实际情况而直接套用公式要s=V0t-(at2)/2=20×4-[(10×42)/2]m=0m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运动学中涉及到多个公式,而具体到一个物理情景哪些公式适用,哪些公式不适用,适用的公式中应用哪个又最简便?许多学生对此弄不清楚,因而表现为解题速度慢,成功率不高。
(2)学习方法不正确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也很重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立足自身的认知水平,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跨度很大。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沿用初中的那一套,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理解,对背得的定义、公式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遇到问题时便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以致严重影响物理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发展,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他们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题海战术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教师讲过的题目,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的题目,多归类、多反思、多找寻规律。力争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总结一下的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等。这样,时间长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就形成了。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1 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1.2 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1.3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2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2.1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2.1.1 物理意识不强,解题思路混乱: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例如有两个已学过平抛运动规律的学生玩射击游戏,看谁射得更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瞄得更准些,但就是没有想到向稍高些的位置瞄准。很显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缺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意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运动学中涉及到多个公式,而具体到一个物理情景哪些公式适用,哪些公式不适用,适用的公式中应用哪个又最简便?许多学生对此弄不清楚,因而表现为解题速度慢,成功率不高。
2.1.2 学习方法不正确: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也很重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立足自身的认知水平,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跨度很大。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沿用初中的那一套,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理解,对背得的定义、公式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遇到问题时便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以致严重影响物理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发展,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2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他们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题海战术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教师讲过的题目,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的题目,多归类、多反思、多找寻规律。力争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总结一下的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等。这样,时间长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就形成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原则及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恰到好处地利用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新形势下,初中物理课堂该如何有效地利用问题,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
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也让很多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他们也在积极采取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在教学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1.互动效果不理想
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资格比较老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从传统教育观念转换到开放式教育当中。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当中既想跟教师交流互动,又怕教师,他们掌握不好互动的度,因此,就失去了本应有的互动效果。
2.提出的问题相对狭隘
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处理,所以,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仅仅是问题表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没有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意义。对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问题答案的考察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毫不避讳地表达给学生,这种方式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二、新形势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及方法
初中物理课堂要想实现有效提问就要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积极采用最新最有效的方法。
1.基本原则
首先,突出重难点。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提问也要挑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不能整堂课都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为此,要遵循突出重难点的原则。
其次,具有层次性。层次性也就是常说的有效性,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问题进行有层次性的表达。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计,并把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活动环节当中,让学生逐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自己。
再次,要具有启发性。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之所以要进行问题的提问,是因为通过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所以,如果初中物理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那么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就缺少了该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该问题的解答对新知识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最后,要具有互动性和全面性。教师所设置的物理问题最好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共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初中物理课的气氛,真正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这种方式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基本方法
第一,生活实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创设。比如,“在生活中,为什么家长在向水壶中灌开水时,单靠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水壶是否要满了呢?”这是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的现象,但是,他们谁都没有注意到并去思考这个问题。该问题就涉及到了初中物理知识,随着水壶里水量的增多,空气柱会随之变小,其震动的频率也会随着增大,所以最终听到的音调就会逐渐的升高。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剪刀为什么是尖的?为什么刚煮出来的鸡蛋在凉水中放一会再剥皮会比较容易等。
第二,物理公式法。物理知识就是一个通过公式不断转换的一门学科,有很多物理公式都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公式提问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能力。比如,“欧姆定律的公式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理解这个公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为8V时,电流的强度为0.5A,那么,这时导体的电阻为?若将两端电压加到16V,这时导体的电阻是否也为原来的两倍?”在这一提问中就让学生逐渐理解了这一公式,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提出问题,用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重新回到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三、结束语
提问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首先要遵循重点突出、保持层次性、启发性、全面性以及互动性等原则,其次,要积极使用生活实际法、物理公式法以及实验法等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有效提问,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解蕾.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教研),2010,(01).
一、物理学困生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初中物理学困生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来源不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有所区别。所以,初中物理学困生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种:
1.对物理概念的肤浅认识。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没有深入理解,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难以把握本质含义,造成对物理难学或无法学懂,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一节时,出示的一道练习题:某导体的两端电压是2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则此导体的电阻是;若此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此时导体的电阻是。解答此题时,许多学生对于公式R=U/I可知U、I情况下求出电阻R的值,但是不能理解成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电流决定的。导体电阻大小是由组成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决定的,“它与导体两端有无电压、导体中有无电流无关”的实质没有理解透彻,因此本题中电压变为4V时,得出R=U/I=20欧的错误答案。这就是学困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不透彻,而出现了对物理学习的思维障碍。
2.忽视隐含条件。
物理中的某些定义、公式、规律、概念等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但综合到物理习题中,这些条件或己经给出但不明显,或没有给出却渗透在题意中,称之为隐含条件,解题时由于学生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容易忽视这些条件,而导致解题错误。例如汽车在5min内匀速行驶了2000m,若汽车所受的阻力为2000N,则该汽车的功率为多大?这道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该汽车作匀速运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问题,因为汽车匀速运动,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F=f=2000N,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W/t=F.s/t=f.s/t就可以求出该汽车的功率。但是在大部分学困生中,不能理解题目中这一隐含条件,苦苦思索题目,埋怨题目所给的条件不足,无从下手。
3.缺乏分类的物理意识。
分类归纳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由于初中物理的概念繁多,物理规律抽象,学生容易记忆错误,造成解题的思维障碍。例如: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很多学生不能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和规律进行分类记忆,导致考试时出现混乱,将照相机的成像条件写成放大镜或幻灯机的成像条件,也将幻灯机的成像规律写成照相机的成像规律,将答案写得五花八门。
4.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思维定势就是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由于经常接融同一类问题或同一种直观模型,因而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有时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造成消极的作用。当在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类题目上改变了个别条件,学生不去认真分析,马上按习惯的思路求解,造成解题的失败。例如:上体育课时,某同学用500N的推力将40N的铅球推出了8m远,求这位同学在推铅球时对铅球做的功是多少?解这类题目,学生必须掌握做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学生解答上述题目时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毛病,认为是该同学用500N的推力将铅球推出了8m,直接根据W=F.s的公式代入数字得出错误的结果。
5.缺乏生活经验意识。
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例如:要求学生估算一个鸡蛋的质量时,很多学生把一个鸡蛋的质量写成了500g;把举高1m的鸡蛋做的功为100J;要求学生将电工钳这种常见工具说出它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应用等,结果学生将答案写错,说明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而形成物理思维障碍。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思维障碍的应对措施。
1.加强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提高思维的免疫力。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含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3)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与训练,对学生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地方,呈现各种正与误的辩析,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增强免疫力,活化思维。(4)让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搜集和整理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订正,并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切实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2.加强学困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困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突破思维障碍,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在例习题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该做些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的?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有意按学生常见、多发的歧路适当出错,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从疑难问题引出思考,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分清错误题型,搞清问题所在,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清除病根。在物理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细致观察,挖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养成每做一题,反思一下“这样解题有没有错”?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问底的习惯。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解错题、漏题的剖析,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有效地突破学困生的思维障碍。
【关键词】物理规律 理解 生活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解题过程中探究的主体。认识物理规律,对于掌握物理这门学科的帮助很大。本文浅谈在初中学习物理规律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克服思维障碍,了解物理规律
《新课标》注重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物理规律的相似点,学生对于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用自己所谓的经验来认识,而忽略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常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经验的“牵制”。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比如在研究力的相互作用的时候,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总是会认为是物体先对桌子产生压力,然后桌子才会对物体产生支持力。再比如人推讲台而讲台未动,总是会认为一定是推力小于了摩擦力,而不能明白这边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会随着推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凭借一些所谓的生活经验来片面的理解问题,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去理解物理规律真正的含义。
第二,数学应用的“干扰”。比如,初中物理密度方面的问题,从公式ρ=M/V来说,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学生会认为密度和体积成反比关系,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再如匀速运动中的公式V=S/t,学生会认为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形成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在物理里面所谓的正比反比应该如何定义,如何把握量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对于确定的单个物体的一些物理量是不变的,不随其他量改变而改变。如果认识了正比反比在物理里面的要求,那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第三,感性认识的“欠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物理规律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很明显的实例或者生活经验,势必造成学习困难,理解也一知半解。
二、采用多种策略,理解物理规律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比较容易明白,能够从情境中边学习边掌握物理规律,达到学习娱乐两不误。比如谈到决定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拔河比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讨论怎么样才能取胜。同学体会讨论后明白,要穿鞋底粗糙的鞋子,最好有钉子的,要握紧绳子等等。通过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好的认识物理规律。
第二,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物理规律。讨论的内容包括:①讨论物理规律文字的描述、含义的推敲、内容的叙述;②明确规律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不能学了某个规律后,看到什么就抓上去就直接应用,这样肯定是不行的;③讨论与所学的物理规律有关联的其他规律公式,达到融会贯通。
第三,综合相关知识,运用物理规律。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后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需要学生运动学习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对于一些物理规律进行综合应用。比如运用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知识、家庭电路知识等,来解决一些电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这几个知识的联系,掌握各自的特点,达到综合应用的地步。
三、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物理规律的掌握。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大客车为什么前窗玻璃是倾斜的。在学习受力分析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外出过安检时候的传送带,分析物体放上去以后受力情况。明白了这些道理,对于所学的物理规律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利用学习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了电学方面的知识,当家里的小电器坏了,自己可以试着去修修,在动手中加强电学知识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在不带电的情况下完成探究。指导学生获得成功,以后遇到问题,学生还是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一物理 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1.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忆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2.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讲清楚物理慨念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个公式、定理。要让学生知道前人走过的艰苦道路。让学生去体会伟人的思想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和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当今科技的一些发展。当然有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不可能把现代物理讲清楚讲透,确实是这样,但我们并不需要对初中学生讲得非常清楚,而且也不可能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向未知世界挑战的精神。只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对现代的物理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一个好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犹如一个优秀的导游,在讲述中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在课堂上,不是仅仅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象一个引路人一样领着学生翱翔在物理的美妙境界,在为学生讲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不忘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的情境。通过一些例子巧妙的组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逐渐将“教”转移到“学”上,从“学会”转移到“会学”上,从“掌握科学内容”转移到“掌握科学过程”上。
二、初中物理教育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
成功式教学法是以成功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嗟夭捎酶髦址椒ǎ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加以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为不同层次的成功者,并尽可能帮助原有失败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为而后实施启发式教学铺平道路,可以这样说成功式教学是一个乐章的开始,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这个乐章的,要用开始的音符来宣染,二者缺一不可。
成功式教学并不抹杀竞争,而是保证现有的成功者继续成功,让他们继续往上攀登,去感受新的成功的快乐。成功式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在保障现有的学生成功的同时,也把现有的差生,即已形成的失败者,也包括在自己争取的“成功”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优秀者。
如果在成功式教学中揉合进启发式教学,那么在这个学生的身体上就容易渗透着理想的、创造的灵光。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达到了目的。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为主导。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只有具有良好人格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物理世界中。当然完美人格的培养还应有一个好的集体,为了造就这样一个好的集体,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一样都是把物理当作他们毕身所奋斗的目的。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了解的渴望,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他们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的发展,不了解物理学中存在哪些难题,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家正在做什么工作,在他们两年的时间里只学会了一些古老的物理,了解了一些成百上千年以前的物理知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物理到底跟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渴望获得新的知识,但传统教育并不告诉学生这些。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现代物理知识就没有现代的物理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把现代物理知识引进初中物理的课堂。
当然在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不进行培养,相反要加深对现代物理知识的理解,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物理教学往往本身带有鲜明的基础性。但基础和物理前沿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而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也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因而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学校基础教育抓起,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开拓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的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科学探险精神的功效。学校的物理课内容多有限制,没有给包罗万象的物理学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物理学的内容变得狭窄了,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许多聪颖的学生对物理不再感兴趣,而对一些科普读物诸如涉及超新星、夸克、集成电路、计算机等课题颇感兴趣。这说明,一方面他们对现有的课本知识水平不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探胜猎奇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光依赖于模拟法,还要靠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好或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不仅靠他们的智力,而且依靠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即由物理学史出发,用物理学家的优秀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强调某一点,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达到开发智力、造就人才的目的。
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智慧核心.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误区,身在其中的我,通过观察,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有一些思考.
一、科学探究不能形式化
《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把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原理、寻找器材、装配仪器、操作观察和排除故障等过程,不仅主动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本人认为这是课改的亮点之一,但有些教师由于旧的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时间有限、课堂驾驭能力弱、评价体系的引导等因素影响,经常将科学探究形式化,例如探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老师就“引导”学生猜想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有关,对其他的可能性只字不提,然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课本上有),更有甚者,干脆用多媒体直接播放实验,这样的形式看上去很“高效”,其实很搞笑,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大受影响,但课堂时间有限、放手探究时间长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的猜想尽量要有依据,不能瞎猜,其次,把属于同一研究方向的猜想归类,再次,让各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因素后汇总.此外,也可以把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研究,其他问题放到课后兴趣小组活动中研究.
二、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由目标出发,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一个物体放在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对这一对平衡力,一般没问题,典型的错误是无法确定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总认为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概念形成的定势思维造成的,因此,常规思维从摩擦力产生条件出发,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不存在摩擦力,但效果不好,于是,可以考虑使用逆向思维,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可能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如果受平衡力,至少受两个力,而本题中除了可能存在的摩擦力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力,因此,不可能受平衡力,只能是不受力.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像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通过逆向思维,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是以结果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的分析途径,为某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现实问题中,有极其有用的价值.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对于逆向思维的考查一直是个热点,这要求教师利用课本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就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要从追根求源
定势思维是引起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也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是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思维方式的僵化.
例如:小明在投掷铅球时,使重50 N的铅球在空中飞行了15米远,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功
A.750 JB.50 JC.0 JD.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由于很多同学对物理公式只是“死记”,不对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进行透彻理解,物理计算时就套用公式,因而根据:W=Fs=50 N×15 m=750 J,从而做出A的错误判断.而正确的解答应该是:C.解题思路应该是这样的,要想求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的功,应该用公式W=Fs,其中W、F、s 三者要对应,因此,F应该是手在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对铅球,s应该是铅球在飞行过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就很容易知道F=0 N、 s=15 m.因而根据:W=Fs=0 N×15 m=0 J,对于以上解题中的错误原因,有些老师简单归结为定势思维形成的看题不清、乱套公式,要求下次注意,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追根求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其中,“言必有据”可有效克服“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所产生的定势思维,而“遵循推理的法则”则可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错误,因此,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有些人认为:强化逻辑思维可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使用逻辑思维解题时,一旦发现使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时,必将使学生另辟蹊径,根据直觉思维作出猜想和假设,再利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忽视发展学生对思维的思维
随着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思考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并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之间的区别,例如,他们会这样说:“我认为我的思路正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我们除了纠正他们的错误外,还应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检查,找出造成错误的知识点或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于不直接指出学生思维的错误,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只能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错误所在,自己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由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有效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