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见的德育方法

常见的德育方法

时间:2023-06-18 10:4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的德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见的德育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班主任;以身作则;因材施教;主题班会

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曾直言:“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其言论在给予德育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向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揭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着重对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及分析能力就受到了限制;相反,他们对于自身周围的常见事物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而不同于其他人,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也最为频繁的人,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更是其他教学工作者所不可比拟的。鉴于上述两点,我个人认为,要想更好地展开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实际行为为学生树立起良好道德的榜样。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一次手工课后,我发现教室的地上有很多碎木屑,于是,开始蹲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捡。刚开始,学生并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可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捡碎木屑的队伍之中,有的用手捡,有的用扫帚轻轻地扫,还有的用簸箕在装捡起来的碎木屑……很快,地上的碎木屑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什么都没说,更没发表所谓的高谈阔论,但我明白,我以我的实际行为及举动为学生上了重要的一课。我想这就是以身作则的作用与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在无声中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即是这个道理。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每个社会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区别,小学生也不例外。受到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性格因素等多重影响,小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掌握班级大体情况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个体与个体的不同差异,实施有区别、有层次的德育渗透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例如,对于班上一些所谓的“后进生”,班主任除了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与每个学生学习成绩、性格等各方面的不足与缺点以及之所以造成这些不足的可能性原因,更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或者长处。这样才能在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并给予其肯定与鼓励的同时,真正做到在了解不同个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区别、有层次、有对待地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如此,方能真正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者与良好向导。很显然,这要比单纯地指责学生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等打击式教育效果好得多。

三、精心筹划主题班会

所谓主题班会,即班主任以教育目标、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为基础,制定相符的活动主题,并要求班级学生围绕所制定的主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促进其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形式之一。

鉴于此,我在日常的小学德育工作中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筹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并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了良好的道德标准。如,在“世界无烟日”到来之时,我策划了“珍爱生命,拒绝吸烟”的主题班会,在班会活动上,不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他们之前搜集到的有关吸烟危害的图片、实例、戒烟方法等资料,还带领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吸烟的小实验(将两条小鱼分别放入清澈的纯净水以及浸泡有大量烟丝的水之中,期间不间断地对两条小鱼的活动状况进行观察与记录),最后还让学生踊跃发言,谈谈关于吸烟危害的认识或者看法。如此,不仅使学生对“吸烟有害”这一常见用语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他们自己不吸烟同时也尽可能帮助周围其他人戒烟的决心。而这,恰恰是本次主题班会所要达到的德育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足可见一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时,并不能一味急于求成,须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只有认真遵循小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并付诸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策略,方能切实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近些年,有关心理健康与德育之间的关系的话题在我国教育界被广泛热议,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定位存在着争议。

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将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有机整合,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如南京师范大学的班华教授提出:“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一体化’ 整合构建,不仅是十分必要、合理的,也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只有真正建立了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但有些学者则持不同意见,如河北师范大学的张丽芳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在起源、理论体系、具体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学生观、教师队伍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整合,则会造成两个学科的混乱、学校工作的混乱、教师角色的混乱、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等问题[2]。

专家学者们对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为我国心理健康的顺利实施及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奔着同一个目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关注的问题。该文将以职业学校为例,浅谈一下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德育事半功倍。

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异同

中职学校德育课就其课程的设置而言,包括四门必修课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若干选修课两部分。教育部王建国司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又有严格的区别。德育是关系培养人才成长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的规律性教育。在现实教育中,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看到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注意二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思想政治”的角度与学生谈心,做其思想工作,或从“道德”的角度进行伦理教育,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制不良诱因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改善其行为的目的,这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在此过程中,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谈话、授课、讲座、演讲等比较正式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方法则以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为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的地位是在后者之上的,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带有强制的性质,所以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心理抵触。

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者是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平等互动的方式沟通、交流,体现的更多的是理解、尊重和接纳,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矫治,学生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非常灵活多变,除了常规的讲座、授课外,还可以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式;内容则更多地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如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如果能在德育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弥补德育的劣势,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让学生有更好的心态去接受教育的内容,则可以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建构学生健全人格和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

2 中职学校常见的德育教育问题

2.1 中职生的特点导致德育教育工作难开展

(1)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三四线城镇或者农村,生长环境对教育的重视度不高,不少家长认为读那么多书没有什么用,差不多就可以了,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较偏粗暴,较少关心子女心里想法,缺乏沟通,认为在学校呆着不要惹是生非即可,不太注重学习成绩。这些学生都是90后,他们成长过程中较少遭遇挫折,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家长监管不够,再加上受到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缺乏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空虚。

(2)目前中职学校里面学生,一部分是考不上高中而转读中职的“后进生”;一部分是不愿意读书,但又由于年龄太小无法出社会就业,所以找个地方呆着的“厌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家境比较困难,无法支付高中大学学费,希望来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尽快减轻家庭负担的“无奈生”。前两种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时间。第三种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无奈选择读中职,有些同学价值观容易产生扭曲,认为金钱无比重要,或者觉得世界不公,自己命运不好。只有小部分学生是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环境,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中职生生源质量偏低,平均文化课基础较差,加上思想、情绪状态不佳,学生对于这类“洗脑”、“说教”的课程往往是比较抵触的;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定位为公共必修课,而学生对此类课程的重视度明显不足,有时甚至是忽视、漠视,教学效果总是强差人意。

2.2 教育者容易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适应不良。如: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缺少朋友,与人交往缺乏尊重;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表面上属于品德问题的行为产生,如打架、看黄色录像等。部分教育者在面临这类问题时,较依赖于传统的德育模式,笼统地把它当成思想问题来对待,简单以说教方式直接处理,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没有机会充分表达内心的困惑与烦恼,被动地接受教育,常常产生厌烦心理或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往往不佳。

2.3 传统德育教育过于抽象,与生活的距离感让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传统的德育课程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比较脱离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知轻行,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讲授劳动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时,单纯以雷锋奉献精神等的事例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响了。集体灌输、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的德育方法,它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容易让德育流于形式。

3 如何让德育事半功倍

3.1 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共情,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压迫人的感觉,很容易造成学生抗拒、逆反心理。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直接去批评教育他这么做如何不好、应该怎么做,而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以平等、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去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的倾听,给予他们温暖。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自己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就大大减少了思想工作的阻力,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巧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寻求德育问题行为根源

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可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如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抑郁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来客观、科学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状况。这样有助于分析学生会产生此类问题行为的原因,究竟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是心理引起的品德问题,还是社会原因的沉积引起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破坏行为。不健康的心理或人格可能导致人的出格行为即品德不良行为,如情感淡漠、言行攻击、反社会等。然后再决定是先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咨询、治疗还是直接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克服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3.3 巧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化德育教育目的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学校要不断寻求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道德形成的源泉和基础,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优化学生心理,转化不良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多且注重实践,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素质拓展训练、行为矫正、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深化了学校德育活动,并为接受德育创造了健康的心理条件。开展此类活动,避免了灌输式的教育,增强对学生的道德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受,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把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要求;把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把学生的情感需要、个体差异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溶入德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与学习生活切实相关的体验和感悟。

另一方面,应该重视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初期,会收集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此外还采用心理测试(包括智力、性格、情绪等方面)、问卷调查等方法,记录和保存学生的心理状态数据。当发现学生的测量数据有违常态时,会做出标记,提请班主任或相关德育老师多加注意和观察该生,并做出适当的心理疏导、引导工作,将潜在的德育问题行为扼杀在摇篮中。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展,同时记录学生就读期间的在校表现、奖惩情况等。如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即可调阅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让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使相关的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3.4 提高师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优化德育效果

教育工作者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必考科目之一就是心理学,但多数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技巧不能掌握和运用。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有时会较难判断到底是心理问题导致还是品德原因,或者面对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道德问题行为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再进一步进行品德教育,这对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难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力,学会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教育能力,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推进中职德育教育工作。

3.5 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令德育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

传统德育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较少涉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人际交往、耐挫性等问题,其主要是导向教育,内容理论性极强,往往是将社会道德标准灌输给个体的过程,因而学生容易感觉德育是高高在上的、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不仅强调“关注生活”,而且强调“走进生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充满活力。实践也证明,离开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客观分析、离开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往往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德育工作就会变得不切实际,学生对德育课程、德育活动也会失去兴趣,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生活化是德育发展的趋势,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需要,更是遵循学生心理形成规律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关注学生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分析并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由空洞的说教向丰富多彩的生活道德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从课堂教学转向现实生活。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游戏;突发事件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教学领域进行的变革越来越多,但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以重视,在德育方面,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小学体育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在其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中渗透德育,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重视以身作则

在小学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发育程度都不是很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一些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说,无论教师做什么,学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仿。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德育榜样,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感染,提高德育教学水平。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项运动的教学之前,往往先会给学生进行示范,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诚恳地向学生道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在犯错勇于承认并且及时道歉是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体现,在之后学生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就能做到勇于承认。

二、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

贪玩是小学阶段学生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一个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游戏化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融入德育,这样不仅可以在学生学习兴致高涨的时候受到德育,明显提高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力,还能够使游戏化教学更加有意义,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一举两得。例如,在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_展一些类似“抢救伤员”的小游戏,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进行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伟大的医生白求恩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这样良好道德品质的种子就会从此在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对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教学活动中,教学环境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哪门学科都是如此,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感染,增加心理认同感。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要求,要在学生的心中撒下遵纪守法的种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小学的体育课上,教师就可以定下不允许迟到的规定,如果迟到了就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惩罚,在这样的德育环境下,学生就会很好地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巧妙运用突发事件

在体育课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学生在这门课上活动的范围比较大,与在教室内上课的时候相比,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提高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这些突发事件,以此为契机加强德育的渗透。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德育渗透更加有说服力。由于突发事件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学的效果也会增强很多。在体育课上进行一些小型的比赛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在进行长跑的教学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分为几组进行长跑比赛。小学生由于肢体灵活程度还不是很高,在跑步的时候难免会有摔倒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继续奔跑,灌输给学生不要轻易放弃的思想。

总之,小学阶段,体育课可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更多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英鑫.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

第4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 职业学校 德育

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而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为此,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公民教育具有“存在、行为和目的”三个方面的维度。第一方面包括基本的道德品质,如关心他人、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公正和仁慈的评价以及文明和宽容;第二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言行、参与公益性活动、遵守法律以及平和地面对错与对;第三方面包括更好的自我愿景、有所进步的社会、为未来做奉献等人生目的。

我国德育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演变:20世纪80年代,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1988~1995年,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8年后,进一步演变为“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目前,德育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虽然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标准未必有“高低”之分,但显然公民教育的内涵的确比德育的内涵大。

二、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 课程设置

在西方、东欧、亚洲和各地区,无不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德育课。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称德育为“政治教育”,美国称“公民教育”,西班牙称“公共之道教育”,香港和美国一样称为“公民教育”

(二)德育方法

1.课堂师授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2.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一,培养人才目标迥异,但其学校无不为了弥补课堂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而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理论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等等。

三、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职业学校德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在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加快形成,国家对公民文化素质、生活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要求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德育内涵应向公民教育延伸,以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应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公民能力”作为其核心目标。

(二)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

1.德育课程的授课主体

从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看,学校、家长、社区服务机构、宗教机构等都是公民教育的承担者,而在学校层面达成的共识是:公民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因此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共同承担德育责任。我国职业学校应根据学校、社区、城市等特点,结合实训场地、企业工厂等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次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训特点设定授课主体。

2.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

以公民教育为内涵的德育课程以开设“专题”或者“主题”课为主。“主题”形式的公民课程可以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不同年级以及专业方向,开发不同的主题。“专题”形式的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其他各类活动进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应以实践、参与等形式为主,以学科课程学习为辅。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当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而以学生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进行生成性评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社区,甚至是学生自己。总之,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工作世界、生活环境、社区服务、职业道德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在真实和不断进步的公民生活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才是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

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曾经强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公民教育是典型的社会化课程,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是必由之路”。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堂应当把学生放归“生活”这个大森林,让学生在无时不变的生活、工作中学会知、行、言合一。在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上,除必要的直接德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更应走出校门,将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价值追求落实到社会生活、工作世界的改造中去,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活中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1.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

通过合作交流,让师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活动。 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教育。如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德育工作 现状措施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民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理念了解不完善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念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很完善,对教学内容中德育的内容与重点无法深入地研究,因而,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就成了空谈,从而无法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分辨能力弱,自觉能力差,抗挫折心理差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普遍表现为责任感差,对外界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也差,抗挫折能力差。对父母、教师不懂得感恩;对朋友、同学不知道宽容,自私心理重。另外,由于外界诱惑太多,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因此,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教育观念和内容都要转变,要与时俱进,自觉强化德育工作。对于新课改中的相关文件内容要认真领悟、体会,提高自己的认识,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实践。例如,某学校在学年的工作计划中把“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活动与实践,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有实践;努力开创一条符合我校实际有特色的德育教育途径”。我们要将德育工作当做首要的工作来抓,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扎实推进。

(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榜样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学校大力建章立制,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优化了教师组合,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了显著转变,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三)精心设置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紧密联系教材,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教学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当前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的话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例如,小学英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低段的学生我们从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入手。如鼓励他们见到同学或教师用Hello!Hi!等礼貌用语进行问候,而高年级段的学生我则从一些能够动手动脑的方面来入手,如遵守社会公德、规章制度,爱护动物,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

3.结合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例如,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育网络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育网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教育,协同作战;以“家长委员会”“警校共育办公室”等多种形式,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党、政、工、团、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德育;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常规、最基本、最必要的途径。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让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生物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陶冶其道德情操。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公民要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在“保护生物圈”一节内容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学生可以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这些重要节日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注意思想品德的渗透,因为教材基本上是按知识体系编写的,德育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但教学过程是广阔的天地,它包括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师道德、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都可进行德育。课堂中组织教学、分析讲解、质疑讨论、板书笔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能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方面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对学业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教师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用心指导,所有这些都有教育作用。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讲课时经求学生的意见,同学生一起讨论,也强调同学之间的协作,有疑难相互探讨解决,有错误、缺点相互指出改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团结协作能力。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做到全过程育人。

三、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要让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的这些丰富的德育内容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实验课、探究课上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要让学生分组实验,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做实验、搞研究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还要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让他们养成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美德。

四、在课堂中渗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

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进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又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的过程中,当讲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普利斯特利等许多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探索以及在同伴的团结合作下才完成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靠自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依靠集体的力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在小资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第7篇

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内容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研究 外来企业在民族地区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四川省民族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教育初探 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要求 云南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土化的思考 生态博物馆本土化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确立云南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土教学特色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探讨 高职院校文化德育理论建构 民族地区企业本土化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二胡教学的本土化改革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实践探索 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引入本土音乐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民族地区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本土化实践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05-15

[2]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01下,32-33

[3]品牌-百度百科[DB/OL],http:///link?url=pMmgYAU8uvPjQVipXPSStAwI2oYfNA_TmLSn-RyV51mMG7NBkQJltAsAXUaNqVI5,2013-11-01

作者简介:

田利华(1976-),男,湖南省吉首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团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第8篇

我校现有16个班级,16位班主任,在他们当中有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班主任,有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中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学校开展班主任培训就是给班主任一个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现为全面提高我校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平时工作中更好地做好班集体建设工作,达到良好的育人目的,培养起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均衡发展。

二、工作内容

根据我校德育工作情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职责、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预防和如何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等。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主要包括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学生思想教育、学习心理指导、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等。

3、班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主要包括班队活动主题的选择、班队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4、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班级建设的基本方法,班级管理的技巧和艺术,班干部队伍建设、班风与班级文化建设等。

三、工作方法

1、指导。针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某一主题进行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从而提高班主任素质、业务能力,规范班主任行为,建设有特色的文明班集体。

2、研讨。组织班主任就某个常见或疑难的班级、学生管理方面的案例进行研究讨论,从而发表个人观点进行交流,探讨出较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以此让班主任们受到启发,从而使班主任们在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更具艺术性。

3、借鉴。借鉴其它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学习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第9篇

关键词:德育形态;现实价值;演进

在分析德育形态时,可将历史、现实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德育历史形态包括现代学校德育、古代学校德育、习俗性德育[1]。德育现实形态包括隐性课程、间接德育、直接德育。通过进一步分析德育形态,有利于更好把握德育概念,明确德育发展方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德育历史形态演进

德育历史形态可分为习俗性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学校德育三种形态。

1.1习俗性德育:

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前的德育形态,具备两个特征,第一,德育教育有利于对社会各个成员的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具有维护作用,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人人都要参与;第二,原始社会人们的教育、生活、劳动均为一体,通过给予道德教育,可使年轻人对年长者更加尊重,进一步理解部落、氏族的责任,掌握宗教礼仪。习俗性德育具备生活化的特征,其优势在于有趣、有效,缺点在于系统性、自觉性差[2]。

1.2古代学校德育:

古代学校德育主要指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德育,德育主要以师徒授受的形式进行,教育内容为圣贤经典思想或宗教思想,因教育缺乏系统性,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导致德育教育中存在猜想成分。古代学校德育的专制色彩非常明显,教育特征表现为强调记诵、注重理解。

1.3现代学校德育:

现代学校德育具备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主要特征,世俗化表现为学校德育、宗教教育两者分离,在古代教育中,宗教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在方法、内容、目标上均体现了宗教特点。除此之外,现代学校德育还具有民主化的特征,德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存在很大关联,不仅包括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化,还包括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的民主化[3]。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德育已经演变成科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效率明显提升。但在德育过程中,也存在学生的个性被忽视,过度理性化的现象。

2分析德育历史形态的作用

2.1为深入分析德育形态提供条件:

与学校德育相比较,生活德育、民间德育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德育历史形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人们增强对德育形态的了解,追溯德育发展的现实与理论源头,全面解释德育的内涵,为进一步分析德育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如习俗性德育既有有趣、有效等特征,也有美感、生活化特征,通过深入研究德育形态,获取更多教学灵感,提升德育实际效能[4]。

2.2为比较现代德育与古代德育形态提供帮助:

古代德育形态的经验性、等级性、神秘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而现代德育处于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主要呈现为社会主义形态和资本主义形态;不同形态社会中的德育形态虽有差异,但都朝着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5]。我国在德育上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德育已经从以往的神秘性、等级性、经验性走向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

3德育现实形态

3.1间接德育:

间接德育指的是教育人员并无明显、直接的德育意图,受教育者从间接途径接受德育。常见间接德育有校园生活、校园活动、非德育教学课程等,实际上,很多科目中都含有德育因素。就间接德育意图标准而言,隐性课程的德育也属于一种间接德育的形式。

3.2直接德育:

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具备德育意图,受教育者也了解自己接受德育形态的一种以直接方式呈现的德育教育,包括师生间德育性对话、主题德育活动、直接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各科科学等内容。我国尤为重视直接德育,这种德育形式有利于更清楚的向受教者解释行为规范、道德价值,使受教者直接受益。直接德育是学生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3.3隐性课程德育:

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德育形式一般以潜移默化、非计划、隐含性、非学术等形式展现出来,隐性课程有三个因素;第一为群体,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班级中有各项规定、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第二为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第三为权利,可将班级视为一个小社会,班级中权利的差距、权利的结构都是该小社会中的一部分,学生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就必须先适应班级这个小社会[6]。虽然隐性课程的德育范围比较广泛,但因其隐蔽性而被人们忽略。

4分析德育现实形态的价值

4.1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通过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还需对德育形态进行全面把控,增强德育使命感与德育认同感。

4.2拓展教师的教育思路:

全面深入地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分析,使教师全面了解德育内涵与德育概念,拓宽教学思路。教师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会为学生安排更多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

4.3提高德育成效:

通过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教师对德育教育加深了解。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德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例如直接德育可以向学生明确解释德育的概念,便于学生及时吸收所学内容,不过直接德育需花费一定时间,如果说教过度,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择德育形式,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收到成效。德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探讨德育的形态演进与现实价值,有利于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张洪春.生态德育:一种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形态[J].社会科学家,2012,(10):28-31.

[3]顾洁.知性德育物本主义范式的批判———浅谈当代德育模式的合理形态[J].经营管理者,2012,(24):6-7.

[4]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王启明.人本德育实践路向及其形态———基于通识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90-92.

第10篇

职业中学 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新的价值取向,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抓住时代脉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目前,职业中学学生的基本品德素质明显参差不齐,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未成熟阶段,可塑性大。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班主任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创新性工作去寻求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

一、示范开放的德育观念

班主任的德育观念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更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德育方法才能对路,培养学生才更有时代性。在传统观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贴贴”为目标。也常见一些老班主任向年轻班主任传授经验说:“对他们就得厉害点,要不根本管不住”。这些传承型的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甚至是双重性格,根本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

现代意义的班主任,要善于吸收新的教育观念,要力戒空洞的说教,力戒程序化、模式化,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保姆、警察”形象,而是要彻底的解放思想,更新德育观念。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不是培养膜拜师长的守旧者,而是造就一批崇尚真理的企业骨干,具备生产第一线的基础知识、一手熟练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勇于开拓的创新者。其次,在工作方法上,不是遏制,而是疏导,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融入到德育之中,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使其踏入企业后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了解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再次,在工作角色上,不是学生的长官,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把企业的管理融入到德育之中,使学生思想上具有企业效益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努力使学生加快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操作型向智能型、由传承型向创新型人才的转化。

二、互动灵活的德育方法

在面向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主人,是服务的对象和主体。传统意义的班主任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学生、评价学生,导致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发生冲突。其实,班主任独尊的思想早已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要求,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才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内涵,把德育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首先,心理换位。在进行德育和教育评价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班主任不能因其个性不符合自己的“味口”而扼杀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学生在犯了错误以后,不应是狂风暴雨式的处理,而是冷静地进行换位思考——试着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立场上去思考,进行理性思维:学生为什么犯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到主导教育和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班主任教育时也应让他们各自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如能正确运用心理换位,相信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

其次,成败共享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师生关系是“你——我”式的平等关系。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由师生共同参与,成则共享其果,败则共担其责。真正体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成败共享性,这是一种德育情境,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体现,也是双方的倾听,双方的共同分享成败得失。这样,班主任的威性、魅力极易形成,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志气,使学生学会以坦荡的胸怀面对人生,学会学习,学习生活,学会生存。

三、开拓创新的德育能力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必须能跟上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具备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首先,敏锐的观察能力。班主任在余暇时应多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甚至一些细微的变化,富有预见性方能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量把学生的错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班主任要做到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思想变化的根源,看到学生优点中的不足和缺点中的长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虚与实的结合中讲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引起共鸣,以便在其生活中通过表扬和诚恳的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震惊。

四、饱含爱心的德育情怀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 心理辅导 对立 统一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强调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促进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然而如何将“德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却是一个难点,虽然,两者都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但心理辅导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走出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误区

1.心理问题德育化。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⑴过分强调政治,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⑵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作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⑶在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

2.德育问题心理化。近几年,随着心理辅导热的不断升温,有些人过分夸大了心理辅导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辅导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一些人提出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辅导代替德育,取代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辅导两个范畴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辅导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2.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3.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辅导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4.两者实施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辅导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三、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统一

德育与心理辅导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心理辅导又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认识。

1.补偿功能。⑴观念补偿。心理辅导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⑵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最基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辅导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⑶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在具体运用时过分强调外在强化、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行为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

2.指导功能。⑴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辅导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通过心理辅导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⑵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调节功能。⑴克服意义障碍。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育者采取不恰当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采取心理辅导中的 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效果会好些。⑵建立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辅导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⑶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采取德育手段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果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消除不良生理和心理症状。

四、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对立

虽然德育与心理辅导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但在实际工作的角色中却常常会产生多种冲突。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突破。

1.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工作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而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2.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辅导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冲突。

3.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德育的工作原则要求教育者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辅导却相反,“保密性”是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综上所述,我们要及时充分的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辅导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积极拓宽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要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两种角色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两者的结合,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贤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思与实施》,《教育导刊》,1998.2。

[2]曹雨平:《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忧与思》,《中国高教研究》,2001.4。

[3]姚洪亮:《网络人际互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中国青年研究》,2000.6。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第12篇

关键词:技校德语课;实用教学;教学方式

一、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以及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这些观点应用到处理师生关系上来,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校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课程,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弃学一门课程。德育课在技校中不属于专业课,许多技校学生对它本来就不重视,如果再加上德育老师与他们关系不好,那德育课的效果就注定会很悲惨了。因此,技校德育教师,尤其要重视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呢?笔者的做法是运用群众观点处理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懂得学生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创造者之一;知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宰者。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进行一味灌输;而要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从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到运用教学方法、使用评价手段,都与学生常商量,主动征求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老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与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二、与学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指南,所有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技校德育课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有自己的课程目标。技校学生在进入技校前,多半是原来学校的弱势群体,在学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否定;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而老师的目标基本上是分数和应试。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技校德育教师,笔者在给新生上的第一节课就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教育。

笔者结合所教班级的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和德育课程目标,与学生共同商量每学期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笔者用PPT展示所教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德育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主要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习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方面;情感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事业心和自信心等方面。

首先,笔者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然后与学生商量一学期内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在笔者的引导下,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上述德育课教学目标。师生共同确定的教学目标,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理解了的目标更容易成为他们追求的方向、行动的指南。之后,在学习每一课、每一节内容时,笔者再与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根据已确定的学期目标进行细化。这样,可保证每节课的目标是正确的,且是师生双方都明确的。有了这样的目标,师生再共同努力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后以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准绳,就可以使师生的教学不走弯路,且都能以高度的自觉性投入教学,从而大大提高德育课的效果。

三、从学生中寻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技校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学的内容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德育教师有时候会埋怨:“我辛辛苦苦准备的教学内容,学生都不愿听,学生太不爱学习了。”还有的德育老师抱怨:“我花了很多时间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上课前把《习题册》的习题都自己认真做过。上课时把课文讲得非常详细,作业分析得十分具体,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听得没劲头呢?”殊不知,老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在没有升学压力且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太好的技校学生听来,很可能是索然无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技校德育教师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多,教师就越知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教什么,就越容易在教学课本内容时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学生也就越愿意听,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下面笔者以教学《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中“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这一内容为例,加以说明。开学初,笔者曾经深入学生了解他们报读技校的原因。学生A说:“我中考成绩没达到普通高中的分数线,上不了高中,而你们技校没有分数线的要求。”学生B说:“我初中时成绩不好,学那些文化知识学不懂;听说你们技校有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是我感兴趣的。”学生C说:“我不是应届生,我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上干过两年。先做搬运工,感觉太辛苦,吃不消;后来去做保安,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工作时间太长,收入也不高,干得没意思。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学点技术比较好。听说这个学校能教技术,学费又低,还有助学金。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到这里来学习了。”笔者在教学“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这一内容时,把上述学生的发言放到课堂上来。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心声,他们听得很带劲。之后,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页“小方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的故事。最后,笔者让学生概括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前面的内容作铺垫,学生很容易、积极地说出了正确答案。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强调技校德育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实际的原则。达到这些要求,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学生实际。

四、向学生请教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所

下转第161页

上接第159页

解决的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指出,该课程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增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丰富本课程的教学。

开学初,每接一个新班,笔者都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过去9年所接触的教师及其教学方法,评价其效果,筛选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然后,笔者再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教学方法,介绍常见教学方法的特点,调查各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笔者和学生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最终确定各课、各节用的教学方法。各周备课时,笔者还会召集学生代表,根据各周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和手段共同确定教学方法。另外,笔者在每个阶段(每月)还会进行阶段性调查(问卷或座谈),保证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始终符合学生的心愿。

在教学“处理同学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时,笔者认为课本表述的部分知识原则性、理论性太强,学生听起来会比较枯燥,于是找了几位学生代表一起备课,商量教学方法。有学生提出让他们扮演角色,编排、表演情景剧,来体现处理同学关系的原则(用友爱去播种、用真诚去催发、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用进取去激励),会给同学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同学受到更深刻的教育。这比使用讲授法或自学辅导法效果会更好,同学们的兴趣也更浓。笔者深感学生说得对,立即布置学生去准备,上课时果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中潜藏着纯真的情感,技校德育课教师可以从中找到教学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从中找到德育课教学源源不断的教学内容;学生中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可以从中学到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技校学生就像冰雪覆盖的宝山,德育课教师应该用群众路线的火焰融化表面的冰雪,开发里面的宝藏,真正提高技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遵循德育教学特殊规律,提高育人实效

德育教学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规律,即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这就是:学生的良好品德要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之下,通过情境体验,得到感悟,然后自我内化形成。这里“引领”是前提,“体验”是关键,“感悟”是升华,“内化”是最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设置情境、列举实例时,其内容应该是学生能看到的或经历过的,这样才会有体验。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案例,内容与学生是零距离,学生的讨论学习很容易深入于“情境”之中,由于有了自身体验,从而得以真正感悟、认可,最终容易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统一。

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模式,即采取多元评价模式。比如将德育考核分成几个模块:德育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班主任对学生的考核、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实习工厂对学生的考核、学生之间的考核,各个模块设定各自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比例,综合得出学生的德育成绩。同时学校要提高德育考核成绩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优、推荐就业等重要活动中把德育成绩作为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