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方法

时间:2023-06-18 10:4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阅读 方法 思考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二)四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3)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第2篇

写作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种表达方式,高中语文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何使高中写作教学变得有效优质,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变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写作需求和特点出发,针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

一、创造写作氛围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欲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和有效写作教学氛围的缺乏有关,若学生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暗示他们去感悟、关怀、体察社会自然人生的环境,没有一个能够激活他们内心感知生命活力的探索氛围,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缺乏。基于这一因素的考虑,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勇”的氛围,也就是敢于表达自我、注重善于感知的氛围,而在这一氛围的创设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写作对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来引领学生。其次,教学需为学生创设一个“纯”的氛围,去除写作教学中的功利化,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的感知深入思考人生百态,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后,教师需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的氛围,要求学生用生动的文字、质朴的语言去表达自身真挚的情感,以一颗真善美的心态观察社会百态,展现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在写作中对生命的理解力。

二、制定教学计划

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写作教学效率,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教学目标,制订一个周密的写作教学计划,渐进性地展开写作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先要明白自己开展写作教学的目的、实施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学生写作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并展开周密的考虑,详细的了解,进而再制订渐进性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写作教学的设定,其教学大纲在高一侧重的是记叙文的训练,高二侧重的是议论文的训练,高三侧重的是综合性文章的训练。那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先对高中整个阶段的写作要求,以及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后再制订每一学期的写作教学进程,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渐进性的提升。

三、采取恰当方法

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少教多学”,也是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有目的地去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启发式的教育;所谓多学,是指学生更加深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主动和深入学习中提升学习内容。在这一写作教学策略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模式和读写结合模式展开教学。对话模式中,教师不是将现有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写作,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通过对话的模式进行互动,不仅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还能体现出人和物之间的环境,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着学生写作创造性的激发。读写结合模式中,它要求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只有多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在阅读中多积累素材,进而在写作中不会出现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也更利于学生自身写作灵感的激发,促使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并不广泛,但它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中却有着显著的效果。写作作为一项从事创造性精神生产的活动,教师若单纯依靠讲解展开教学,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这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而小组合作模式,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组与合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它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是分三个步骤展开的: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中,先确定合适的选题,做好分组,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能够引发学生讨论兴趣和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选题;二、根据选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也需积极参与讨论之中,指导学生如何展开合作、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深入选题中心,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三、进行各小组之间的合作汇报,汇报的形式一定要展现大量的信息和文字,而教师需要从这些信息中快速地筛选有价值的资料,给予一定的批改和讲评,通过教师评语中的点播进行反思和感悟,从中取长补短,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平川中学)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问题 见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忽视阅读本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见的形成则成了无关之事。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轻课外重课内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许多学生由于受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冲击和未来就业需要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教师与学生将眼光始终放在高考试卷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用讲、不用读、不用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精讲细读。而语文阅读更广泛的天地——课外阅读则备受冷落,导致学生阅读低俗化,而低俗的阅读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积淀的干涸,甚至让学生迷失方向,损伤智慧,造就精神上的平庸之辈。

(二)模式化现象

在课程格局上,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及各地区学校的需求和特点,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目标和方式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单一的课程格局和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造就的是统一规格的人才。另外,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得标准化、唯一化,而有的老师过于强势甚至不允许学生充溢灵性地解读。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阅读训练。许多人总喜欢走向一个极端,好像一提训练,就与精神、方向相违背。教育没有训练,算什么教育?教育的本质之一,就在于系统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怎样训练?训练的份额多大呢?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对其他学科的诟病虽然也不少,但其总和也赶不上对语文的诟病?因为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还没有构建成熟的训练系统。这是一件怪事,一个最古老的学科,却是最不成熟的学科。文明的发展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历史越长,并不意味着越先进、越成熟,因为它老守着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使其成为发展的包袱。不说数学,像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甚至计算机学科,尽管如此年轻,却很系统和科学,古老的语文,却如此遭人诟病。如果不能建立语文教学的真正训练体系,那么语文,一定会成为时代的鸡肋。

(二)教师要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又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缺乏读前的指导与读后的交流,反倒是对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之后干预太多,比如,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没读完就满堂闹。我们流行一种精心设计提问的“试题式提问”的阅读教学,这种教学背景下的学生阅读,而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是教师的问题;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老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要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的迷宫,自己探索,可以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本指南,给他一个求助电话。他不求助,就让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师要让写作成为推进阅读的动力

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读了不少书,可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事实上,阅读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往往进入一种高原状态,这是阅读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客观原因。怎么走出阅读的高原状态呢?方法是“写”。

许多人的阅读,就像一股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入,没有喷出。缺少了“悟”和“思”,其阅读很难说向纵深发展了。但是,怎样才能“悟”呢?“悟”似乎没有方法可教,可教,就不称其为“悟”了。怎样思考?思考似乎有方法可教,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效。何况人的“悟”和“思”总是有惰性的,而克服惰性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写”。写,对于“读”来说,它可以推动“读”的深入,还会增强阅读欲望。即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悟,一定是琢磨的结果,不写,当然也可能琢磨,但,写则一定要琢磨,写是促进思悟的不二法门。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换言之,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四)教师要利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5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对老师来说,教好语文的关键就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师也会每天都把学习语文挂在嘴边,教导学生认真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应该如何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很关注的,因为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最后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学生该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老师每天都在讲语文很重要,但学生心里难免会有疑问,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语文拿来干什么呢?如果学生没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高考中,语文分值比重很高,语文考得好直接与学生的继续深造有直接的关联,虽然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现阶段用考试来挑选人才是最合适的方式。既然高考制度存在,那么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我们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省区的高考制度,语文都是主要科目,所以学生要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

第二,学好语文知识是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认识了汉字,才能学习其他学科,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而且其他学科的知识都是用汉字记录成的,如果不学好语文,又怎么能学习其他学科呢?比如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公式定理,都是需要学好语文知识后才能理解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理解那些定理呢?

第三,学习语文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开始我们是掌握最简单的“说”汉语,在正式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上和生活中的难题。在将来工作后,如果你的语文学得很好,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会得到相应帮助。总之,语文对我们的一生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之后,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后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自觉的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学起来很难,这就使他们在心底产生了语文很难的思维,导致学生都很害怕学习语文,对语文敬而远之,长久下去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糟糕。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从小就很占优势了,那些外国友人学习语文都是没有口语基础的,但是他们都能把语文学得很好,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转变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不再对语文保持反感情绪,不要把语文想得那么困难,我们已经有了口语基础,那么学起来就是相当容易的了。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后再让他们学习语文,就没那么困难了。

第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为地域的不同,口语的发音也就不同,各个民族的语言各有特色,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语文知识,我们才能发现这些方言的美和地方区域的差异。通过对语文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语言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表达“什么”意思的词语,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口语表达,比如有“么子”、“么尼”、“哪样”等词语都是表达“什么”的意思,通过语言的特色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后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结果。

三、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也能够听得进老师说的话,学生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若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学习的热情肯定也会高涨。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第一,有序的梳理知识点。语文知识多而杂,这就需要教师的备案有条有序并且有趣,方便学生记忆。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所以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教师要整理好书本上的知识,通过一个课时、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这样的顺序来梳理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不懂的时候就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不要经常改变教学方式,以免学生不能适应。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供给者”转向进行有效教学的“提问者”和学生活动的“激励者”。现在的在校生大多数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针对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那么老师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法如下:(1)老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与下一堂课有关的内容;(3)学生站到讲台上按照自己觉得实际可行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4)讲解过程中要随时回答老师与下边学生的提问(理解多少,回答多少),老师和学生进行内容记录;(5)安排课后习题;(6)老师对当堂课中学生讲解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进行课堂组织的优点是:(1)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力;(2)能够培养学生讲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强化这些知识;(3)能使学生明白老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辛苦,会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班级管理。由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广的艰难性,我们不能马上完全转变成这种学生掌握课堂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积极的向这个方向努力。

2 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3 注重人文性,强调科学性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其感情变化的逻辑及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诗句之间的顺序、节次之间的组合等也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

4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曾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安排学生围绕“失街亭,谁之过?”展开讨论、探究,要求学生做换位思考,不人云亦云,力求见解新颖而又言之成理。讨论中,学生们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从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泽军.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分析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鉴于以上误区,笔者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三、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四、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第7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第8篇

摘 要:高中学生存在升学考试压力,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课上有学生不愿听、不爱听,语文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36-01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新课改要求把教堂变为学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往往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体验着思考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发现真理的惊讶。由于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也更加喜欢老师,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促成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真诚地为学生服务,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二、教师提高语文专业素养

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夯实本学科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一部分。一些学校学生之所以反感语文,还在于个别语文教师知识贫乏,学识干瘪,授课拘泥于教材,文学底蕴不厚,人云亦云,教学缺乏深度和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比如,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并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扩大自己的“内容”,这些语文知识的储备必将带来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己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还要具备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锻炼一副好口才。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呈现知识,主要来自于语言表达,这需要老师经常动口。无论讲解也好,朗读也罢,都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吸引学生的亮点。另外,语文教师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抓住这块阵地,最好自己动手和学生一起习作,相信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调整心态,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相信经过努力,一个具备了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师一定可以成为学生百读不厌、书香四溢的大书。

三、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而语文教师的魅力风采、成败得失也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高中语文课堂必须更加民主,更加开放,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要引入了一个学生因素,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戏剧单元时,语文教师可以突出重点地讲解一两段,然后让学生熟悉戏剧中的人物,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展示,然后进行总评比。这既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表演能力。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多动口、动手、动脑,积极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语文学习从重知识传授到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并重。例如,语文课堂中朗诵、演讲、辩论、作文、书法、手抄报、社会调查登语文活动的引入效果就很好。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应该是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中职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这一手段的运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注入了音乐、色彩和动画,使课文中涉及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更有吸引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高。

第9篇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无定法。结合新课改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先学后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学生现有成绩,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通过个性化教育,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一、规避中下等生自卑感,培养其学好语文的自信

在高中语文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下等学生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好使、不是学习的材料等诸多负面情绪,从而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受这类负面情绪影响,成绩会出现显著性、持续性滑坡,由此导致他们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给予这类有自卑感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提升这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信心以及勇气。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类学生表现出的普遍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应该肯定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仅仅是学习速度的差别,并不能折射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说明,优等生能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养成的语文素养,他们也一定可以掌握和形成,只不过需要“笨鸟先飞”。对于这类“问题”学生,教师一定要耐心的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可取之处,多把赞扬的声音落在这些闪光点及进步的地方,这会让学生接收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上进心和自信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逐渐养成,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逐渐提升。大仲马曾经说过:“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根据这些学生所反映出来的语文学习的问题和困难,确立几个基本的“扶贫点”,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提倡。某一天,孔子给学生们上完课,回到住处,学生公西华为他奉上一杯茶。恰巧这时,子路匆匆而来,并高声向孔老夫子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实施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走不久,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为什么一样的问题,您的答案却是南辕北辙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意识到教无定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因教而学以及因材择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学习高中语文的全部课程。再次,高中语文课程与小、初的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区别,教学内容中涉及学过的篇章并不多,高中语文课程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有深度和广度、更难理解。因此,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不存在有基础好坏的问题。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各类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症下药”,及时调整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引导学生克服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增强内心成就感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体现为:受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师都有错误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怕上语文课、甚至是怕见语文老师等恐惧心理。为了让受成绩波动而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恐惧感的这类学生,增强对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应针对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从实际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提问、教学进度、课后作业、阶段考试等须作精心、合理的安排。(一)精心备课。针对课堂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提高或降低对学生的标准和要求;讲练结合,做到“少量多次”、反复“强化巩固”。语文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课后反映,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出现的问题需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保证学生能够牢牢地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二)教学进度。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调查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节奏,从而更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重难点,要让学生觉得“学的顺手”。(三)课后作业。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等,教师应精心考量,严格控制数量和难度,切忌题海战术,做到精益求精。(四)阶段考试。语文教师出试题时应该难度适中,使学生不仅能独立、准时完成答题,同时也能使学生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成绩。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坚定学生对学好语文的自信,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养成对高中语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质疑者和摸索者蜕变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时,其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和不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向丽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9).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作者:张威 单位: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方法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和沟通的用具,集中着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在初中教学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很困难。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更新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基本的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指导上;第二,新课程加大了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才能,实现每个学生个性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三,新课标重视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结合的原则,力图建立一个开放而有秩序的语文课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和旧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重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形成学生生活中对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接受语文文化的洗礼,浸染学生的心灵,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铸造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德。教师应该潜心研究,全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1.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生动的、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来,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足够的重视,塑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品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2.创造宽松、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的范围里,教师都是扮演着高高在上的角色,以严师的角色把握着教学,在课堂内外都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师实现全面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无从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很乏味,不能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把师生关系搞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师生关系理理顺理理通,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引领者、促进者,创造轻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努力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3.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时间紧张,语文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所以,高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安排教学结构,融会知识点,重视表达知识,产生讨论和启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让教学结构实现精心构造和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好教学工作,让学生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工作的质态。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讲解和指导,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教学时空,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教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应变才能,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

5.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名家名篇的教学的时候,可以不做长篇大论的分析,直接播放舞台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到剧中的精彩表演中,走进剧幕的天地中,深入揣测人物的心情和态度,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对课文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形象性,激活学生的大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到语文的综合天地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师生合作才能,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法;教材处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0-01

语文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普遍。农村中学的高中生源本来不佳,很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早就积累了多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快速改变他们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再加之语文是一门很难让学生在短期内有成功体验的学科,不少学生努力了许久,却发现在考试的时候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分数的提升。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语文读与不读一个样,考高分不易,但拉分也不多。这样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在农村中学多年执教高中语文的经历,从激活课堂教学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灵活选择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充满生机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巧设悬念,抛砖引玉

农村中学高中生基础较差,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没有适时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动力,思想上开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一些悬念,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如在高中诗词教学《声声慢》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首婉约词了,再学习下去便觉得意兴阑珊。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李清照在词的末句写道“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你们认为除了“愁”字之外,还有哪些字可以用来概括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呢?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有的说用一个“惨”字,有的说用一个“悲”字,有的说用一个“苦”字。笔者再顺势引导学生从词出找出自己用这些字的依据所在,这样一来,课堂就不至于枯燥乏闷,学生的主动性也调动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例如: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在开讲时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讲授《鸿门宴》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诗词导入法来创设情境。首先笔者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两首诗歌后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从诗中不难看出项羽感叹、无奈以及刘邦的自信与欣喜。于是笔者再接着提示:楚汉相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这样看似简单的诗词导入,却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阅读文章的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这对于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审美价值。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70-01

自从新课改颁布以后,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革新,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迫切需要改进,这就对我们教学工笔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学生们的课堂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大量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和多样型人才。新课改大环境对我国教育行业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们巩固吸收更多的课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于是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被应用到如今的教育事业中来,小组合作学习法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来对该方法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帮助广大语文教学工笔者更好地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际效用。

一、依照学生素质不同,合理分组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分组。笔者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学观摩课上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组次不同进行小组分类,这样的做法固然非常方便,但也存在着较大弊端,就是同一小组的学生语文水平可能都比较差,无法互相促进。基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来进行小组划分,各个层次的学生兼而有之,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生的补充带动作用,以实现整个小组成员的综合语文水平提升。除了这点分组心得之外,笔者还总结了几点分组程序的注意事项。

(一)遵循优势互补原则

我们在优势互补前提的指导之下还要平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保证不同小组的学生大致语文水平相当,而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语文水平有高有低,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增强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顺利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

(二)小组成员定期变化

小组与小组之间需要定期变换组员,或者在某一特定语文主题学习时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总是能跟新的组员合作,既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合作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升,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里扮演不同的合作学习活动角色,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全方位提升。

二、培养正确学习习惯,良性合作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乏这种情况:一旦要求学生们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看似学生们都在就合作学习内容进行热烈的讨论,但在其后的提问环节却鲜有优秀的观点出现,说明这种热烈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用功,许多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浑水摸鱼,讨论的完全是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对学习效率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从根本上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就应该从习惯培养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们自发地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根本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性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既是合作学习法的主要目的,也是其最终目标。只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独立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思考,才能有效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性

在小组合作中,对学生的责任心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他们坐享其成心理的产生,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更好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性

合作小组是一个小型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受到其他团队成员的协助和监督,同时也要对其他团队成员行使协作和监督的义务,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协作,以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也可以树立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思想。

三、采取多样评价模式,客观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后期的教学成果评价环节也是关键所在。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参照不同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随时提醒先进学生不要骄傲,再接再厉,而且能够调动起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奠定了稳固的学生基础。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一般包括两种,个人与集体结合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评价。

(一)个人与集体结合评价

在这种评价模式中,我对小组内每个组员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而对所有小组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同的,比如在提问同一个问题时,如果某小组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我给予其个人和小组各1分的评价;如果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的话,我给予其个人和小组各2分的评价。这样一来,每个小组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分,获取更加优秀的评价,就会让其中后进学生多多回答,其它组员就会积极帮助该生学习,该生也会感到自信,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实现先进带后进,全面提高小组内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

(二)过程与结果结合评价

我们老师在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无论是过程中合作态度和学习手段的应用,还是最终答案的正确率,都是学生合作学习质量的客观体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是大有裨益的,非常适合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德芳.让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