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的核心素养

德育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6-18 10:4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对青少年思想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改革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青少年对此并不太适应,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不适应目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文浅析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1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不足

据观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也不尽人意,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其特点、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并没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只一味侧重单方面;对德育教育研究虽然多,但是对中学德育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对中学德育教育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教育现状的比较多,但是对中学生德育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研究较少。[1]

2学生核心素养及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对此也表明了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全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所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完美形象的灵魂工程,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也间接地使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可以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跟上社会的进步,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就要跟紧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新及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不要一提到德育教育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相混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同的。现阶段我们要了解到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还要使中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德育教育来教学生将来要怎样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素养、高道德的人。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

3.2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模范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有一个教人求真的思想,清楚自身的定位,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另外,教师要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为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在中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创新力及实践力。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使其回归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创建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注重接受知识教育,以此来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3.4创建德育教育网络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以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业。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也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其可以面向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并且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会都可以正确的认知德育教育,让其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可以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3]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国应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满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相信在今后,我国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作者:张培炜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涛,闫广慧.浅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6,(7).

第2篇

如今,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以下简称东区)聚焦核心素养,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模式

提炼学科核心知识,促进育人模式变革。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新课堂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如何“因材(教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因才(人才)施教”?东区教育局以核心知识、关键内容教与学的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研究,编印了文化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内容教与学》丛书,对文化学科的教材进行了重组、梳理,进一步提炼了学科核心知识,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法,给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了指导。

打造学科课型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它依赖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特征的发掘。在区、校两级模式的基础上,东区将视线聚焦于立足学科价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学科课型模式构建上,着力打造具有东区特点、学校特色、学科内涵的绿色课堂。各学校教研组结合学校模式,挖掘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学科课型教学本质,从原则、要素、操作流程等方面自主探索、构建具体的学科课型模式。目前,全区共推出学科课型模式40个,涵盖小学、初中各门学科,推选出19个“2016年度东区学科模式构建示范教研组”。如“构建思路清晰,针对性强”的攀枝花市第二小学校教育集团龙珠学校的“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课型模式”“有理论、有思路、补短板、有创新、易操作”的市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小学校的“初中语文‘读、评、议、结’作文评讲课课型模式”,等等。

二、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绿色德育

1.以拓展“学生绿色成长空间”为愿景,实施“家校互动建设工程”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为进一步集聚家校教育合力,东区启动“家校互咏ㄉ韫こ獭保分学段编印《家教指导手册》,邀请知名家教指导专家举办讲座,组建“东区家教讲师团”,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家长委员会、家长教育协会、家长志愿者、家长学校等一系列完善有序、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成为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常规,编织起了“三结合”育人绿色网络。

2.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导向,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更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技能大赛”是东区班主任多维展示、深层感悟的实训舞台。从2013年的班主任治班策略、班级活动方案撰写、学生心理个案分析、班主任礼仪规范比评,到2014年的“情景再现”架设家校沟通桥梁;从2015年的“交换空间”班级文化环创大赛,到2016年的“沟通无极限”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展示,东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一年一个主题,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德育能力迅速提升。

3.以“绿色班级”创建为契机,推进“一班一品”的建设

东区以“绿色班级”创建为着力点,助推“一校一品”建设。要求校长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班主任围绕“校品”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学校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班品”创建等,上下互动、内引外联,打造“班级学生人人有品,实践体验快乐成品”的“绿色班级”。“国学诵读” “经典养德”“成长社团”等校园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区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长,方兴未艾。

4.以争做“阳光少年”活动为重点,拓展德育活动内容

丰富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自2013年以来,东区就启动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艺术活动等德育内容的“争做阳光少年”主题活动,努力营造起“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灿烂”的良好氛围。

5.以构建“绿色教育评价体系”为依托,加强评价育人导向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东区教育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评价改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东区特色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即以教育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关键指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促进学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的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学生品德修养、身心发展、学习状况、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五个指标。这种以“基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全新评价框架,树立起了不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学校教育质量观,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东区教育局“实施‘绿色教育评价’,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省级课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6.以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调动学生发展积极性,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东区教育局编印的《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示,养成教育课程化、传统教育课程化、成长指导课程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家庭教育课程化等,给“十三五”东区“绿色德育”指明了方向。攀枝花市第一小学校、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作为课程研发试点率先展开,区属各校相继积极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制订课程研发方案、培训课程实施师资,层层推进,将以思品课、班会课为代表的学科课程,以专项活动、节日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为内涵的隐性课程,整合、固化、序列化,建构起多元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区属共计25所学校已编印了校本课程。

三、聚焦核心素养,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东区始终坚持建设教育、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自查、督查行动,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以《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弘扬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开展“三心”“三爱”教育;结合“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活动,弘扬优秀师德风尚。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该措施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搭建研训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东区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和教师送外培训,依托东区教师培训中心,研训结合,抓好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培训。2016年,|区教师送外培训、校本培训、学区培训、学科教研、专项培训共计11670余人次,先后开展了“新分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等培训活动,促进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举办东区第二届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以“教研员上观摩课”“绿色课堂主题沙龙”和“教学副校长课堂展示、校长评课”等为载体,进一步引领教师加强教研教改。

四、聚焦核心素养,弘扬学术科研

第3篇

德育特级教师应是德育学科发展前沿的领跑者,德育理论创新的探索者,德育策略、方式、方法创新的实践者,学生人格塑造的示范者。其素质修养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素养的第一要素是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理想伟大。坚定信仰,坚持用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中学德育的主题。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合作竞争、公平公正的时代精神教育是中学德育的精髓。

二、文化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师生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在知识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应具备文化选择的素质修养;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具备文化传承的素养;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具备创造新文化的素养。总之,应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

三、教育创新素养

面对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德育特级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德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灵活机智的才能,应具有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面对德育现象、问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德育观念理念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树立参与、体验、感悟、实践的理念,提升德育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建设上,树立多样化思想观念,能创新课程,开发德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创校本教材;在德育教学方法上,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理论素养

德育教师特别要做到博学多闻,需要涉猎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第一,应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第二,具备德育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第三,通晓德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创新德育理论,出版专业著作。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善于吸收、应用新成果。例如在国内外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教育新概念,德育特级教师要能够透彻理解其中的涵义,如“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关于文化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工作。

五、科学思维素养

德育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德育教师要在认识德育、改进德育的实践过程中持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当今时代,德育工作面临太多的挑战,德育教师要以心灵培育心灵,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掌握辩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第4篇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特点

1.德育的定义

德育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教育是指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含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教育,这类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狭义的德育教育是单指对于学校的教育,这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师生。学校通过含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组织形式来对在校师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

2.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

正如人们所知,技工院校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各个初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没有上高中的学生,或者由于一些其他原因而没有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大部分不太理想,个性也有些与众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父母或其监护人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一般情况下不惹出“大麻烦”即可。教师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若想将这些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深刻变革的年代,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想同时存在,这些形势要求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以及方针政策的传授者的班主任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德育素养,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技工院校中的班主任是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最为频繁、交流最为广泛的人,他们是学生身心发展中无形的影响者。因此,他们的言谈举止、思想品质以及人格修养等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榜样作用,能对广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因榧脊ぴ盒5难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波动还是很大,容易听信其他不良信息舆论的引导,而且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生的思考容易发生变化,这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经受压力的能力低,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使教育任务顺利完成。

三、如何促进班主任德育素养的提高

1.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升德育素养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促进作用。技工院校的班主任是技工学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应当履行党关于教师自身德育工作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应用实践,从而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2.不断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知识

作为教师,终身学习理念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之中的。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教师若想将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首先要将自己的德育工作做好。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不仅可以从书本上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知识,研究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理念与学问,还可以在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交往中学到自己身上所没有的东西,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以此来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3.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学校在提升班主任的道德素质的工作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既是社会中的人,也是学校中的人,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少不了学校的宣传。在学校领导的宣传与引导过程中,教师的自身德育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自我修养不断得到升华。

四、班主任德育工作及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热情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是最让他们感到痛苦和难受的事情,在课堂上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在受酷刑,坐在班级里上课就相当于在被关禁闭、在坐牢。

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是势在必行的。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让学生们自己来查找有关德育方面的资料进行备课、讲课,课上增加更多的讨论环节,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气蓬勃,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的身心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从而让他们掌握知识。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

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他人来引导的,而在他们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中,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是班主任。帮助学生明确地树立这些理念,是班主任身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监督者和指导者的义务和职责之所在。

技工院校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面对价值选择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在面临自己人生选择的时候,怎样选择才不会让自己后悔等,这些有关价值判断的问题都是需要技工院校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指导学生建立明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石。

3.班干部带头,榜样示范

班级干部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部分,同时是一个班级精神的脊梁。技工院校班主任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可以发挥班级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其他学生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得到夸奖之后都会感到自豪,当其他学生做了正确的事情,班主任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促进其德育健康发展。

4.着重培养,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与品质

学生的德育素养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培养要靠班主任的帮助。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他们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学生也会更多地效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而在潜移默化和有意教导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五、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习用品;原生家庭;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意义;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当前社会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且对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核心理念,在国内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德育教学的核心项目,引导着各级教学结构的有序发展。为此,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主导,开展具有思想价值的课程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文章讨论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积极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这一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偏重智商教育,忽视品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依旧成为现下较为严重的思想误区。基于应试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原生家庭与社会教学体系,多种教学主体以智力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育与思想品质的核心建设,造成诸多社会不良现象。学生极端化心理倾向,逐渐引起社会与教学界的关注。为此,教育部发起了社会主体核心观念的教学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原生家庭的思想素质、彻底改善网络环境为学生思想养成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建立具有流程的核心教学体系,以此建设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指数,培养其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积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一切未形成定性,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外,更加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阐述了当前社会形势下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样,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应用到其中尤为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树立

正如人们所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积极的培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做人的相应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将其应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思想认知给出了明确的标杆,使学生在这一标杆与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规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为学生明确了道德准则

德育,顾名思义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十分必要。而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诸如诚信、友善等思想道德语句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给出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下,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同时,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明示,为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项细致地讲解,并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的内心便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逐渐形成一杆道德准则称,这杆秤会时时提醒学生,约束学生,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融入学生的“骨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服务社会、造福于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受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源于四面八方,尤其是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的、消极的等等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言行举止。那么,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外界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这却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便是一个较好的言行规范准则。其中的相关内容,从大的角度上来说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培养,从小的角度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得到规范。在与他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本着待人温和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那么,学生的言行自然不会出现差错。

就以上三点而言,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使学生从思想认知上规避不良影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小学阶段应开展德育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德育工作者应大力推行德育思想教学,提升小学校园的德育功能,为小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者,应充分深入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掌握其思想关注点、兴趣爱好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取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具有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減少课程的理论化内容,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理解问题,应从学生兴趣爱好方面,开展具有教学效能的德育课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价值。

案例1,在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方案设计时,主题为“爱惜学习用品”。以往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列举学习用品的实例,讲解学习用品的来源,树立学生爱惜学习用品的思想。教学分析:学生在列举实例时,具有参与兴趣,是较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在讲解学习用品来源时,比如铅笔制作、橡皮生产等,鉴于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难以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师在引出爱惜学习用品时,给予学生的感受较为突兀,学生在不理解学习用品生产与制造的流程时,造成强制性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叛逆心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开展“爱惜学习用品”的教案调整:

1.让学生自主说明学习用品,选出3种,以此建立师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为学生分发彩纸,让学生描绘学习用品的外观,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用品的熟悉程度,提升其对学习用品的关注;

3.教师以铅笔盒为例,为学生展示制作过程,为学生分发纸壳、彩纸、胶水、美术剪刀,让学生自主设计铅笔盒;

4.在学生铅笔盒制作完成时,教师结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为学生分发贴纸小人,比如“皮卡丘”“熊大”等,让学生自主张贴于制作的铅笔盒表面;

5.待學生完成制作时,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引出提问“你们希望自己制作的铅笔盒,可以保存多久?”

6.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完成时,教师提出“你们手中的学习用品,每一件都经历着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丢弃、不随意破坏,同学们能做到吗?”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德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学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结合学生兴趣,丰富教学课程,自然过渡思想品质的升华阶段,彰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德育教学。

(二)增加社会实践性活动

在案例1中,为德育教学活动引入实际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用品的制作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获知学习用品的来之不易,教学效果良好。为此,教师应持续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程,开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见闻,增强其对书本德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例如,结合“爱惜学习用品”的教学需求,建立与学习用品供货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实现为学生分发统一规格的学习用品,建立学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减少攀比、虚荣不良心理的滋生,另一方面德育教师与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用品的生产过程,在学生参观期间,为其适当性讲解生产流程,提升其知识见闻,增强其对用品生产的理解,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提升原生家庭的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教师应通过班主任,进入学生家长群,实现与学生原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德育工作者,应借助线上功能,定期为学生家长推送德育家庭教育的“小妙招”电子短文,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以此提升学生家长的德育思想,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自身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念的养成,应建立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上。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从学生认知视角,自然引出德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校园应适时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通过参观形式,增加学生见闻,提升学生自信,为社会主体核心教育奠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建设[J].教书育人,2019(17):25.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1-02

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但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学者提出,深入研讨还是进入21世纪后。到目前为止,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门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类型和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世界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成功生活取向型,终身学习型,个人发展型和混合取向型。其中以美国混合取向型为代表。基于以上核心素养的模型,美国在21世纪提出混合取向型核心素养模型,整个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包含了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指标以及学习支持系统。这种核心素养体系更完备更具实践性,也更接近我国目前核心素养体系的指标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有关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脚步渐渐加快。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主发展三方面,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提出过自相应的内涵。但其中不乏“冷饭热炒”的现象,如单纯的把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加以拆分细化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内容,这显然是单薄的。笔者认为可以嘉兴教育学院沈毓春老师的研究很具备参考价值,他认为可以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和思维训练”加以概括。其中不仅涵盖了高中四个必修模块的知识内容,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国家认同几个角度加以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培育学科素养需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科素养,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如思想引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高考学科,老师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讲到政治生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课题时,以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从而对我国政治体系产生一种认同。

2.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抓住一堂课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不等等同于重难点,更应该是教与学的困难问题,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只有抓住并且妥善处理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学科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如在讲解经济生活纸币这一话题时,虽然通货膨胀作为书本辅助文,但作为知识难点,通货膨胀这一知识贯穿于书本始终,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这一知识拆分,课下布置学生查阅相应资料,课上从通货膨胀的本质、原因、应对措施着手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一知识。在此过程中,要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用以上知识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育学科素养需关注学科特殊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智育和德育教育上有巨大的差异。在知识的传授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领域,更在教材内容和授课过程中教会辨析、辩护和辩驳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想法的公民。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书面表达上兼具言语美和逻辑美能力。在德育培养上,思想政治学科在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三观一旦形成具有确定在,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科的特殊性,利用现有资源,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帮助其树立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成长成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寄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学生管理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尤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职业教育的特性更加显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更加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建立与职业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试图构建出一种系统开放的德育工作实践模式,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将德育的触角延伸到实践中来,延伸到校企融合中来,将实践贯穿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全过程。

一、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新思考与探索

1.创新“知”的德育内容——以实践学分为平台,推行“显性+隐性”学生德育课程,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设立“岗证课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建立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德育课、学生工作实践学分、劳动实践课程学分于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其中劳动实践学分中的学生参与宿舍区域的劳动实践纳入社区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内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考核实践效果,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奖惩处理,不需要重复登记和审核学时、学分。设立融“指导、实践、养成”为一体的德育隐形课程。德育隐形课程包括养成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其中养成体系课程为诚信银行管理、学业预警管理、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体系则包括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新闻中心、大学生督导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大学生形象指导中心等。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帮助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重视“情”的桥梁作用——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以境育“情”,打造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文化校园创设良好情境,以境育情。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把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训等环节,使之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与职业人文素质。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开展丰富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精研专业技能,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积极主动地就业、创业。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培养“技高品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并内化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建设职业熏陶体验的物质文化。开展好校园内部文化墙、杰出校友墙、优秀实习教师墙、实习学生照片墙及专业文化长廊等建设。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将团队合作、务实执行、乐于奉献、勤于钻研等职业品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在日常德育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校外实训、社会实践、模拟企业情景等途径和载体,以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形式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潜移默化。比如,大一新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参加优秀企业家校友讲座;大二学生模拟职业面试、职业技能竞赛;大三学生开展学习成果展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加深学生职业体验。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职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同时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书三证制度,形成职业道德常规化教育体系。3.增强“意”的自律性——以“诚信银行”为载体,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行为养成与考核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构建一个可视、可控、可持续改进的开放系统。全程记录学生在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学校员工、学生家长、用工单位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多点采集学生信息,形成信息终端(辅导员),全员参与,形成工作责任主体明确的格局。收集来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学生社团、实践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行为养成与考核。将学生行为养成管理平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从学生一入校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各项教育管理规范,并将学生在校的所有表现、取得成绩详细地记录在信息平台,给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关照,促进学生培养受用一生的良好素质,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受益的财富。建立并利用“大数据”,在学校时空范围内覆盖全体学生和贯穿学生三年,通过组合、比照能表达学生状态特征的数据,为学生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利用“大数据”解析学生个性。老师通过查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能够解析学生个性,为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打下基础。通过系统中的学生工作实时数据通过平台中的数据,管理者们能够通过监控内容看到学院学生情况及学业情况管理、行为养成管理、成长成才服务等数据,通过以上数据,管理者能够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4.强化“行”的实践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推进“为人民服务工程”,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培育出德技双馨的现代职业人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入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走进课堂、学生活动、学生头脑。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进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共增设8个学时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育内容。第二,进教案。编好《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案》,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包括PPT课件、案例库、视频库等。第三,进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从听、说、看、读、写、察6条路径开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专题教学,教学时数为8学时。第四,进学生活动。组建“为人民服务部”,通过打造学生系列品牌活动,使为人民服务思想进入学生活动。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打造“为人民服务工程”学生系列品牌活动。建立“为人民服务部”,打造四大品牌学生活动:“我的中国梦“”志愿者之校”“科技进社区”“青春三下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涵在广大学生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实现以活动教育人、以活动鼓舞人、以活动引导人的目的,打造校园公益服务品牌项目。第五,进学生头脑。将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使为人民服务思想深深植根于学生头脑。

二、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新思考

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以项目建设推进构建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一是推进奉献意识培养和文明行为养成的“为人民服务”工程。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主题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同时,加强礼仪教育,服务教育,提升学生文明意识,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推进宿舍治安整治与宿舍文化创建的“宿舍6S”管理工程。主要是强化宣传,落实巡防联动机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升学生安全意识。针对内务卫生开展“6S”整治活动;抓好宿舍区内党团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以学生宿舍栋区、寝室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做到每学期有不同侧重点,每月有主题活动;开展第三课堂讲座,生活辅导员每月针对所管楼区开办文明修身、形势政策等知识讲座。三是培育学生职业素质与推进学生就业力提升的“职业教育周”工程。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通过图片资料、视频播放、现场体验、学生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教育教学成果、毕业生成才典型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进行展示与宣传,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咨询,加强就业市场拓展和学生创业力的培养,在新的职教发展形势下再接再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走好特色和创新之路。四是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德育两课程”工程。建立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德育课、学生工作实践学分等于一体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对于未达到学分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预警提醒,纳入学分的毕业资格审查范围之内。同时,建立融“指导、实践、养成”一体的德育隐形课程。德育隐形课程包括养成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大学生事务中心”工程。主要是组建大学生素质培育型社团,负责推进学生素质实践课程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建设,并对实践成果集中展示,以提升实践课程质量,形成品牌活动;依托CRP平台,对应学院二级部门职能,开展一站式服务,切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作者:钟冲 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英.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的创新思考[J].时代教育,2014,(10).

第8篇

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德育,讲求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备良好的品格。尤其是从事医学类教育的院校,今后输出的方向是医生,更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医学专业人才。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为医学院校,更应该以此作为引领加强德育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现阶段医学院校的实际特点,就如何针对此背景实现良好的德育工作发表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工作;路径

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日益发展和壮大,在医学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提升德育效应,提高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为广大患者进行服务。然而现阶段德育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为此有必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就如何开展较为良好的医德教育工作展开探讨。

一、医学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现状

(一)特点

对于医学院校方面的德育,需要注重针对性,尽量凸显实效性。德育具体开展的各项工作,一般较为职业性,并且注重实践特性。医学教育开展过程中,主要针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其具体的目标,需要考虑职业岗位需求,来争取实现良好的设置,所以明显存在定向性。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相应岗位要求,应该高度对其进行重视,强调职业性特点[1]。医学院校在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理论,而且需要注重实践,两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承,密不可分。通常对于医学类理论方面的学习,具有较为明显的针对性,并且实用性方面较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同样也会占有关键地位。德育方面的相关工作,应该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争取能够实现形式灵活。

(二)现状

现阶段医学院校实际开展的一些德育工作,普遍来说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在创新的过程中,也有诸多不足。学生在此过程中本应该是主体,但是往往会被忽略。在评价机制方面,也往往就会不够健全。尤其是新时期,面对新形势,作为医学院校来说,也应更加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力求通过新的理念,落实好德育方面的实际工作。德育模式等方面,目前来说比较缺乏新意,相对来说也会创意不足[2]。在授课形式等方面,也会过于老套,并且相关的一些内容,也往往过于陈旧,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缺乏其本质的内涵,因而往往导致最终的效果不佳。德育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也往往会经常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医学院校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

(一)师德先行

所谓师德,通常指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活动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想顺利实现开展自身工作,需具备良好的师德。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师德,学校具体各项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具备良好的保障。学生要想实现自身健康成长,要想能够顺利成才,普遍需要优秀的指导者,迫切需要引路人。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以及相关的品行,能够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并且左右其价值取向,德育具体各项工作,就能看出成败。人才培养等方面,也能知道最终的质量[3]。只有具备较高师德水平,教师育人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才会有较强的责任心。第二,教师只有具备师德,学校开展德育过程中,才能充分落实好各项工作。在具体开展道德教育阶段,应结合社会现实,争取通过一些案例,促进开展德育实践。教师应注重加强引导,并且争取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教育过程中塑造理想。并且应该充分培养广大学生,具备健全人格。通过思想感染,以及相应的道德教化,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4]。第三,通常对于师德,具有相对较为明显的示范性。师生彼此之间,需要开展有效的交往,但是对于这种关系,相对来说更加复杂。教师的德育素养体现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充分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影响到其审美观念,或者说其今后的价值倾向。

(二)学生为主体

医学院校方面的德育工作,应该保持针对性。应该及时有效的转变观念,并且不断加强探索,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有机创新。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并作为德育工作之本。学生本来就应该是主体,因此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地位。应勇于改变传统,充分摒弃填鸭式教育,倡导启发式教育。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身为一名辅导员或者教师,应该充分争取能够进行相关辅助,并且能够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对于课堂方面的实际教学,将学习方面的主动权,应该争取能够全部交给学生。学生思考问题阶段,也应该使其具备良好的自觉性。充发发挥学校德育实践基地的效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利用科学有效的引领,能够正确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进行自我方面约束。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中有争议的热点事件,也应该争取进行及时指导。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如何开展医德教育,同时按照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特点,发表自身相应的看法。尽管德育工作已经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德育工作所凸显出来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应充分结合当前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身为辅导员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争取和学生成为朋友。应利用现代化的辅助工具,有效相关信息,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这样才能利于德育工作充分凸显实效。

作者:张明立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费拥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视阈[J].学术探索,2012,(12):167-169.

[2]刘云兮.做实实在在的德育培养有道德的公民--北京市延庆县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纪实[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11):6-8.

第9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 英语教学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日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中,与会专家提出“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把十提出的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教材,走入课堂,进入头脑,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园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德育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网络。”

笔者学校针对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知识不感兴趣,对政治理论不甚理解等种种学习现状,进行了公共课教学改革,构建了“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为人处世道理、心理健康调适、职业道德素养六方面教育内容系统整合、渗透纳入到总的德育体系中。这不仅是围绕企业现实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更是改进德育内容和方法、丰富职业教育理念、改善素质教育手段的大胆尝试。

将德育教育渗透英语课堂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借鉴了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走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改革之路。

一、德育教育需要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要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需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首要关键问题,即“我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英语对我的职业生涯有何帮助”。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英语课上组织一场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积极的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德育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德育教育,弱化英语教学,而应将两者接合起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做到两者平衡、不会顾此失彼是一个难点。例如在讲解《成功的面试》这篇课文时候,从文章中提炼出成功的面试需要注意的几要素形成话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英语表述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利用有道词典等在线翻译网站,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同时掌握英语简历的书写格式与方法。在本篇课文学习结束之后,组织一场模拟面试,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分组,进行面试官与面试者的角色扮演,以及面试技巧的操练。通过这种良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锻炼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培养。

三、发掘教材的隐形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会涉及西方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由于学生的分辨能力有限,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英语教学中。

四、开发具有德育教育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

笔者学校率先在中技班中使用了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与学校现行的素质教育树型课程相结合。由于素质教育的模块中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组织教师撰写校本教材中加入了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的起源等内容,并与西方的几大节日进行比较,使教材的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有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展开。

五、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基础课“双师型”教师

笔者学校在推行“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没有忽略对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面对德育课教师人数不足,德育教师无法胜任英语教学的困难情况,笔者学校率先在英语教师中培养了一批“树型”德育课教师。这批教师不仅能够进行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也同时承担了笔者学校德育课的授课任务,使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同步提升,对教学中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10篇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是塑造美好人性,培养美好人格的工程,应蕴含着无限的“德”与“爱”。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从教育的原点来思考办学的方向、找寻教育的本真显得尤为必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最朴素、最原始的想法,“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治校先治德,教书先育人。学校只有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坚持德育核心地位,树立大德育观,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营造抓好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才能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对此理念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与提炼。“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理念,逐渐渗透到具体的办学行为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方略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内化成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下面就对“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理念作具体阐释。

“德”是涵盖了仁义、诚信、忠孝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德育德”中的“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二是“生德”。“师德”,是育人的前提和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它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师德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师德师能建设,提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作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生德”,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更是“以德育德”的作用与效果的体现。对“生德”目标的思考,是着眼于对“学校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命题的理性思考。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发展素养,拥有“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

从宏观上看,“以德育德”是学校治校方略,强调德育核心地位,走的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之路,学校确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学校“事事无小事,处处有道德”的指导思想。从中观上讲,“以德育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师德感染、熏陶作用,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从微观上讲,“以德育德”是一种方法与手段,体现育人的过程与阶段。首先是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次是树德,就是教者的“榜样”“示范”和“感召”;再次是立德,即学生形成宽广的胸怀、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最后是“践德”,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实践社会公德,提升道德品质,实现道德内心的自我内化,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行。

“爱”是实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师德的核心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爱更是一种情感的润泽,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催化剂”。

谈到教师的“爱”,可能有多种偏差表现,比如,有的“爱”显得过于刻板。那是教师自以为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对学生施行的“爱”;有的“爱”不顾惜孩子的身心健康,“加班加点”,过于“功利化”,怀的是自私心,其实违背了《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不一一枚举。

我们追求的“爱”,是教育者的大爱,它具有下面两个特征:首先是一种“真爱”,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孩子负责的爱。其次,它是一种“博爱”,即对每个生命个体都要有“爱”的付出,无论是成绩的好坏,性别或生理差异,还是家庭背景的不同,都应得到平等的关注。“以爱育爱”,体现了教育规律所在,即用爱的情感与行为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拥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教师应当在“以爱育爱”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尚的师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爱的基础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能否实现教育目标和大爱的基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又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第二,从爱的情感层面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情,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感受到情感。

第三,从爱的行为层面看,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以爱育爱”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有了爱,人人都可能是高才;没有爱,学富五车也难免糟粕。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所有教育者最该奉行的信念。教师通过“自爱”,对学生“施爱”,让学生“懂爱”,指导学生“去爱”。以胸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感染学生,只有只样,才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实现“传递爱”的人文氛围。

第11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核心素养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恰逢此时,贵州省教育d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举办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本刊特别邀请参加本次高级研修班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们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钟海燕主持。现将本次座谈内容纪实如下,以飨读者。

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

主持人 钟海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领域、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这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立德树人的国家模式。那么,具体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换言之,核心素养如何校本化实施?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科学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呢?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我个人认为是全面的,是能够体现学生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我校在1998年提出了“六会”育人目标,到2001年增加为“十会”育人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坚持、学会合作、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健康、学会守纪、学会创造”。将我校的“十会”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对照,我们认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还不够全面,没有完全涵盖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科学精神”方面尚有欠缺;在“学会创造”“批判质疑”“学会健康”“健全人格”等方面的解读深度还不够。

我校提出的“十会”育人目标虽然比较肤浅,也够不全面,但是,我们作为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做人、学习、劳动、健康、创造”等育人“关键词”,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有根之典”,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着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的信念,形成了“理解、愉快、和谐、创新”的良好校风。

我校非常重视德育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下学校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的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着眼于大教育,践行在小细节”,将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做得扎实有效,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幸福,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我们学校地处贵州省南部,属于老、少、边、穷的麻山地区。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半数以上的学生为住校生,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我校以“自信、自尊、自主、自强”为办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吃在学校解忧愁、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

农村办教育和城市办教育不同。就像吃饭一样,在城市,如果学校提供的营养不够,家里可以给孩子“加餐”;但在农村,学校提供什么就是什么,家庭基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补充。因此,在农村办教育更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更需要为孩子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人管、有人教、学得好、有亲情”,我校着力打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像姊妹一样的同学”的育人环境。

为了让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能够阳光、自信、自强、感恩,学校着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的核心素养。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及顽强的毅力;学会微笑、感恩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建设

主持人 钟海燕:教育的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学生的发展寓于课程之中,课程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应该如何推进,请各位校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成长,应从其核心教育条件―课程建设的角度入手。《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非常缜密的构建和安排,要求学校“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给予了学校很大的空间,这使得学校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了充分的保障。

我校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意图、把握学生特点、挖掘教师潜能、凸显学校特色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重新整合学校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使课程更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比如,开设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打造学校特色为目标的社团活动;开设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礼仪修养的“校园礼仪与心理健康”课;开设拓展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效率的群文阅读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拓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同时积极探索此类课程的实施策略及有效评价方式,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目标。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与管理方式、教师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我们都要从渐变中寻找新的规律和路径。作为基层校长,我们要秉承使命,推进学习与研究、改革与探索,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育。学校课程的再建构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在宏观层面,要遵循国家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要分层拓展国家课程的目标体系;在微观层面,则要进一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强调其主体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三级课程的统筹协调,进行课程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单元设计的再建构,凸显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主持人 钟海燕:课程是蓝图、是跑道,但最终落实还要回到课堂。核心素养培养要成为引领课堂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的变革要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以致用、关键发展能力的改革。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什么关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请各位谈谈自己的

看法。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长知识,我校实施了富有特色的“三化”“两心”课程及“四式”课堂模式。“三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品牌化;“两心”即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并开设了12大项29小项的特色校本课程,同时开设了民间文艺我会教、民间手工我会做、个性才艺我展示等个性化学生课程。“四式课堂”即自主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合作课堂―一个好汉三个帮、探究课堂―打破砂锅问到底、解疑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为养成教育周,对学生进行“四自”教育。首先是自信,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少年;其次是自尊,自我尊重、维护尊严、自尊自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第三是自主,自我管理、独立生活、主动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学子;第四是自强,磨炼意志、乐观进取、敢于拼搏,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少年。同时,还开展感恩教育、敬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社区,让社会更加文明、

和谐。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围绕“创建书香校园”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形成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少先队大队引领各中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班队会活动,让队员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并树立起自己的“中国梦”;利用“入队前教育”让队员们了解少先队队史、队旗、队歌、少先队员的作风等;利用重要节日,开展“瞻仰革命烈士墓”“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祖国好 家乡美”“我的中国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将德育教育融入星级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小干部、红星美德少年评选等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使活动不断深入人心。

核心素养与教师发展

主持人 钟海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广大一线教师任重道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如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我们认为,一是要让教研修“活”起来。一支敬业奉献、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精、气、神”的代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教师的活力源于对专业的自信和对职业的热爱,而这两者间又有着相互促生的作用。因此,我们把打造参与度高、趣味性强、针对性突出的校本研修作为重点,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研讨氛围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提升专业能力,找到职业幸福感。

二是要让团队建设“活”起来。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可推广运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建立资源库。我校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先后组建了名师骨干团队、学科教学团队、德育工作团队、体卫艺工作团队等,明确每个团队的领衔人、工作范围和具体目标,让教师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团队可依托,都能在同伴的互助下共享资源,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和能力的提升,应以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的使命认同。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和培育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行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国家意志,每位教师都应该予以积极认同与响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教育人有每一个教育人的

担当!

其次,教师要有改革的见识与实践研究的改进。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专业适应、提升、发展的过程,只有研究才能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学各环节的新标准,促进教师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备课时应注重分析学情,上课时应注重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布置作业要注重在课程标准下分层选择,评价要注重多元促进健康发展。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教研组抓实学科建设;备课组夯实有效课堂教学;项目研究共同体,聚焦教学的真问题,带领教师行动研究,探索校本教研新路径;跨校联合共同体,促进教师异质交流。

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

主持人 钟海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六个改变”,其中第五点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事求是地讲,在其后的推进中,我们确实做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改革,但最艰巨的“纸笔考试”进展不大,特别是在2015年之前,并没有实质性和整体性的推进。而这不突破,核心素养很可能落而不实。对于这一点,大家有什么

看法?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的,在改变学校的管理现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困难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官员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认识观念问题。

正如主持人所说的,“纸笔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彻底改变,就无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个人最为担忧的现实问题。我校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把学校学科考试成绩评价占比从60%下调到30%再到20%;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这种以“全面发展”为基调的办学理念,在前10年的推进中是万分艰难的。对于家长、同行的一些评议,学校都可以耐心解答,但对于行政部门的评价,就很难解决了。问题是这些“评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能够全面影响学校和教师生存与发展的“致命性评价”。为了“迎合”一些评价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不牺牲一些教育目标,在分数上下功夫。这是现实问题。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课改,也在做一些“热热闹闹”的教育改革,但做成什么样,最后成效如何,就鲜有人关心了。如果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成为惠及亿万学子的幸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德育;和谐;家庭因素

一、家长自身素质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家长是和家庭德育活动的组织者,自身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者家庭德育的效率和质量。家长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家长的文化素养,三是家长的教育素养。

1.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灵魂需要灵魂来塑造。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对家庭德育的影响极大。家长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多,家长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兴趣爱好、言谈举上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的高尚情操品格,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力量,对子女起着积极影响和感化作用,它为子女树立了学习榜样,成为其自我塑造的参照系。同时,家长也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德育的主动权。反之,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一种消极影响。

2.家长基本文化素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辅导督促孩子的学习,帮助孩子解答疑难问题,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更要加紧学习,虚心请教,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让孩子轻视。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长与文化素养底的家长相比,具有较强的指导子女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前者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后者则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一般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对子女有人格感化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组织家庭生活、合理调解成员间的矛盾、辅导子女学习,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气氛;家庭个体的不同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气氛等都将影响子女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状况。

3.家长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家长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家长的德育科学知识、德育价值观、德育态度、德育方法,对和谐家庭德育影响很大。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爱之有度:既要耐心细致,又要热情鼓励。若家长具有较丰富的德育科学理论知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较强的德育能力,就能在家庭德育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德育措施、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把握适宜的德育时机,启发诱导子女,从而提高家庭德育整体水平,对子女的道德面貌等方面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家长不健康的德育价值取向成为重智轻德,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开发和个性培养等病态现象产生的条件。如果家长德育素养高,家庭德育效率就越高,获取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家长德育素养低,家庭德育效率也越低,获取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德育实施的影响

家庭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是子女的生活环境,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家庭生活环境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时时刻刻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实施的影响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诸成员之间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组合。在其规模上可区分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家庭规模可直接影响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中的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的疏密程度,其对家庭德育的影响各有利弊:在核心家庭中,人口数量少,成员层次少,其关系比较密切,受外界干扰比较少,家庭的内聚力比较大,子女容易接受双亲的教育和影响。但这种家庭德育结构在德育影响上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城镇的核心家庭里,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子女成为“挂钥匙儿童”,于是,亲子之间的接触减少,双亲难以全面了解各方面状况,也难以控制他们的行动和活动的范围,家庭德育影响力减弱,子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在主干家庭中,家庭成员层次较多,人口数量多,规模大。在这种家庭里,家庭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较为全面,教育影响因而也较为全面,不容易形成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和家庭德育特点,有利于锻炼子女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祖父母辈可以协助父母照顾、管理、教育第三代,使子女得到更多的爱和更充分的教育;同代子女辈之间存在着横向交往、学习竞争,同龄群体又成为一种教育力量。但是,由于家庭成员多,人际关系复杂,家庭成员经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同,就容易在德育影响上产生不协调不一致及“隔代亲”的现象,也容易在不同代之间形成“代沟”,冲淡家庭德育影响。

2.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经济极端贫困、生活水准在温饱以下的家庭,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物质保障,甚至许多家庭让子女辍学去谋生,这些都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过于优裕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和谐家庭德育的不利因素。

3.家庭氛围对和谐家庭德育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培养人,造就人。良好的环境是育人的沃土和基地。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它会使孩子感到生活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指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关系。家庭良好的心理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气氛和生活秩序,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父母不光是长辈,还可以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独特见解,与他们交流感情,这是因为家庭中的双亲与子女的互动始终是在一定的家庭生活秩序和家庭气氛中发生的。因此,家庭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的效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不幸,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他们的人格蜕变或情绪障碍。家庭人际关系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民主的、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和睦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加强了家庭内部的群体内聚力,保证了家长教育和影响的效果,对子女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三、家庭德育传统对家庭德育实施的影响

家庭德育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的积淀。历史传统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实乃至未来。在家庭德育实践中,家庭德育传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家庭德育传统以一种“家庭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融入家庭德育现实,形成一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家庭德育传统的的精髓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人素有重视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综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道路,都经历过艰难历程,凭着坚强的毅力,最后走向成功。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论自己的父母是名人还是平民。像“孟母三迁”、“曾子杀猪”、“老莱子娱亲”等历史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国家庭德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应该很好利用自己家庭已经形成的优良家风中的好传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应该继承祖宗的优良传统。同时,父母还应该不断为家庭创造许多新的好传统、好家风,让孩子们代代相传,蒸蒸日上。然而,传统作为前人馈赠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现代人的行为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它往往又会不合时宜地流变为僵化的教条,成为人们思想的枷锁和行动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