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类语言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较优势,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以广播媒体的新闻消息类节目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播媒体 新闻语言 短平快 竞争优势
在当今社会,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越来越稀缺。各大媒体之间为了争夺这一稀缺资源,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栏目风格、版块
内容,而传统媒体也不断的向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借鉴,出现了各种媒体进行融合的现象。在这个惨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广播媒体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考验,但也存在着巨大
的潜在机会。下边,笔者将重点结合广新闻消息类节目语言的基本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对中国当前广播媒体借助声音传播的特点、广播媒体新闻节目语言的特点、广播媒体语言特
点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探讨和总结,供学界和业界参考。
一、广播媒体借助声音传播的特点
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这五大媒体中,报纸和杂志在传播信息时采用的是图文,虽然只需眼睛便可阅读,但需要平衡大脑的思考,发挥想象力,信息的获取不够形象生
动。而电视、网络这两大媒体虽然形象生动但却需要平衡多种感觉器官,既要看,又要听,不能实现“一心多用”而广播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只需要通过声音符号就可以实现,受众
也只需要凭借听觉就可以实现信息轻松的获取。因此广播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手段中唯一的“听觉媒体”,成为广播媒体竞争和发展的天然优势。
在经济学家的视角下,受众“注意力”越来越来稀缺,从传统意义上讲,这个“注意力”即“对眼球的吸引力”主要是是指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当今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都采取措施改进传播技巧,通过色彩、图片、画面、动作进行大肆的商业策划和炒作,媒体提供的信息越来越海量,从而使受众处于一种极度的审美疲劳的状态。人
们不禁感慨,虽然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了,但在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中,人们却感到了疲劳。与此同时,广播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眼睛,这个仅仅使用耳朵获取信息的媒介方式开
始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且,这种媒体还具有“一心二用”的功效,受众可以边听节目,边做其他的事情,而电视、报纸、杂志,甚至是互联网都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广播作为一种
伴随性的媒介正在得到老年人及有车一族的青睐,而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广播媒体迅速及时的声音传播方式,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广泛的传播。
二、广播媒体新闻节目语言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的交往最初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特别是口头的表达方式简单,易于理解,能够迅速的产生效果。这个我们可以以历史上
那次最为经典的广播剧案例来参考。哥伦比亚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10月30日在《空中水银剧场》节目播报),数以百万计的市民听到节目,认为世界大战就要来临
了,引发了城市的大恐慌,“至少有600万人听了这个节目,并且在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受到了严重的惊吓或者惊慌失措。”
一般而言,新闻节目语言具备的特点必须是精炼、客观、准确、通俗。但现代社会已经不能满足于这些基本的要求。新闻语言还必须有人情味、有责任感,对待社会的丑恶现象就
要鞭辟入里,对弱者就要表达同情的声音,使用温性词汇。
广播媒体的语言与普通的新闻语言又有差别,这主要是因为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由于没有了画面的对照,单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就需要广播媒体新闻节目的语言凝练,通俗
,避免歧义。同时,也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悦耳动听,能够先声夺人,充分的发挥广播媒体的语言优势。在这,广播媒体的语言具有温暖暖人心,提供情感关怀的功能,它
采用对白式的播放方式,容易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听众感觉到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是在跟自己进行促膝交谈,发挥广播媒体的情感慰藉和新林关怀的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传播学教授吴信训曾经指出,广播新闻消息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语言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
功能,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具体形象地表现新闻事实。”
三、广播媒体新闻语言特点的变化
语言的产生使人们摆脱了使用非语言的动作、表情、吼叫等动物性传播手段,成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语言的发展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反映和重要
标志。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语言的进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大众媒介产生后,作为信息承载渠道的语言也在与时俱进的进行着调整。因此,广播媒体的语言特点并非一成不
变,它也随着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播媒体所生存的环境现在广播媒体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广播媒体的语言特点也在发生
着变化,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受众的审美变化。
近年来,广播媒体新闻语言特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听众群体发生了变化,主要以移动性的伴随收听者和老年群体为主,这就要求新闻语言必须符合这两个群体的
各自特点;再次,在文化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的今天,广播媒体的节目语言要向网络和其他媒体取法,使当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语言养分,使语言在不违反新闻
传播严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活泼,轻快。
行文至此,笔者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及常识,分析了广播新闻消息类节目的语言特点及风格,并分析了其演变的基本规律,正是因为广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和特点,才
使得广播媒介虽然面临多种媒体手段的夹击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竞争优势。
[1]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 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张勉之:《世界广播趋势》,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儿童文学;夏洛的网
0引言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的德国,经历了几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构架,并在许多文体的翻译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儿童文学是文学分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的翻译同样也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
1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要关注译文的目的,译者要与源文作者或委托人保持联系,明确源语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同时,译者还要兼顾译语读者或译文使用者对译文的要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如此,译文不再被看作是源文的“复制品”,而是被看做独立的目标语文本产品,只要译文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就是值得认可的译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关注的重心从“对等”转移到了翻译的功能和对翻译决策的解释方面来,为人们对翻译实践和翻译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和动态地处理语言文化问题。
2儿童文学翻译
所谓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创作历史较长,但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对其发展和研究较都比较滞后,儿童文学的翻译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的关注的不断重视,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投身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儿童文学的翻译除了要保持源文所要传达的基本含义之外,还要更多关注儿童的语言特点和阅读能力,词汇和句式的使用都要简单化,保持语言的趣味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渗透一定的人生道理,有利于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夏洛的网》译本分析
3.1语言特点
儿童文学中词汇的使用要适合儿童的阅读水平,避免出现生僻晦涩,或者过于书面化的词汇,看下面一个例句:例1:“IworryaboutFern,”shesaid.“Didyouhearthewaysherambledonabouttheanimals,pretendingthattheytalked?”(E.B.White,2008:48)“我为弗恩担心,”她说,“你听到她嘟噜嘟噜谈那些动物了吗?说得好像他们会讲话似的。”例1中将ramble一词翻译成叠词“嘟噜嘟噜”,而不是相对文学化的“漫谈”,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阅读习惯,避免使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影响理解效果和阅读兴趣。
3.2文学因素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除了要保证语言传递的准确性以外,还要保持其文学性的存在,整个句子或段落的连贯性和语义的传达要完整,而且要充满趣味性,看下面一个例句:例2:Sowhilethechildrenswamandplayedandsplashedwaterateachother,Wilburamusedhimselfinthemudalongtheedgeofthebrook,whereitwaswarmandmoistanddelightfullystickyandoozy.(E.B.White,2008:12)因此,当两个孩子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呆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哒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源文句子是一个由while引导的长句,其中又包含一个由where引导的状语从句,如果单纯地直接翻译,会对小读者的理解产生困难。任溶溶先生采取的措施是将长句拆分成短句,并且增加叠词的使用,不仅完整传达了源文信息,而且保证了其文学性和趣味性。
3.3文化距离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在翻译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文化距离的问题也是对译者翻译水平和能力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来看任溶溶先生的处理方式:例3:“Ithink,”saidthegander,“it’steedoubleeedoubleeedoublerrdoublerrdoubleeyedoubleffdoubleeyedoubleseeseeseeseesee.”(E.B.White,2008:77)“依我想,”公鹅说“‘了’字是一横一钩一竖一钩,最后这个钩要长,然后跳过去到‘不’———‘不’———‘不’……”此句中要求译者传达的是中文汉字和英文单词之间的差异,任溶溶先生直接将源文中的字母转换成了汉字的笔画,不仅保持了源文的意义,而且用词简单易懂,表达清晰明确,有助于小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溶溶先生翻译的《夏洛的网》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通畅易懂,充满童趣,充分体现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White.E.B.Charlotte’sWeb[M].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House,2008.
关键词:《悬诗》 语言特点 天然性 名词为主 积极修辞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歌像一面镜子,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历史、现实与价值观,因而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史册”。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更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悬诗》①代表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典范,对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今中外,关于《悬诗》研究的各种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古代评论家研究《悬诗》的重点主要是释义,很少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之所以选择语言为切入点分析《悬诗》,是因为要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悬诗》,并透过它了解贾希利叶时期,就不能不分析它的语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②“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③
本文概括了《悬诗》的三个语言特点:语言的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一、语言的天然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首先是它所使用的语言自身的特点,《悬诗》的语言特点首先是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
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是驼背上的民族。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的语言在这种环境中也是不经任何修辞的,是天然的、粗犷的、豪放的。《悬诗》中的语言就像从山泉中汩汩而出的泉水,像最原始的声音从山谷里传来的回声。这种单纯天然的语言成了后来几个世纪阿拉伯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阿拉伯语也不例外。从贾希利叶时期到现在,阿拉伯语历经各个时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语言的功能发展上说,阿拉伯语从古代阿拉伯语变成了现代阿拉伯语。古代的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上生根之后,经过《古兰经》和《圣训》的发展,到了现代。从语言的发展体系上说,《悬诗》中一些词汇的义项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甚至销声匿迹了。比如“”这个词,在贾希利叶时期指“值得保护的事物”,到了今天,它的意思变成了“真理”。再比如“”这个词,在《悬诗》中是“坚硬”的意思,而不是现代阿拉伯中的“真实、诚实”义。
《悬诗》的语言,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与当时游牧社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然性。《悬诗》的语言特点被烙上了鲜明的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特点的印记。以拉比德()的诗句为例:
(夜晚,乌云遮住了星光。)
1.从语法上看,宾语置于主语之前,不是常规的语法顺序。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把它的主语误以为宾语,从而误解这句话的意思。
2.(它的乌云)这个词中(它)可以归到(夜晚),也可以归到(星光),在诗中主要起着韵脚的作用。
3.从词义上说,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的使用是很广泛的。从伊斯兰教传播以来,它的意思就是“判教、质疑主的存在”,而很少使用它的原意:“遮蔽、掩盖”。
如果按照现代阿拉伯语的正常语序来调整这句话就是:
或是:
但这样读起来就没有韵律的美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的天然性。这种语言和阿拉伯人天然的个性、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语言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粗犷的。
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词诗意的组合,既然是组合,就有结构和规范问题。周宪认为,“诗的语言规则是为了创造某种想象性的文学语境。倘若我们采用更加辩证的观点的话,可以表述成日常语言的诗意用法构成了文学语境,反之,是文学的语境使日常语言脱离了通常的规范而显露出某种诗意。”④《悬诗》中的语言正是这样。
二、以名词为主
在《悬诗》中,语言遵循着以名词为主的规则,除了祖海尔的悬诗语言以动词居多之外,其他六位悬诗诗人在语言上都采用了以名词为主的规则,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阿拉伯语是一种名词丰富的语言,名词远多于动词,在《古兰经》的开篇中,动词只有4个,而名词却多达20个。
(二)《悬诗》中反映出的以名词为主的规则是贾希利叶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当时人们智力发展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文化程度的反映。多首诗的诗句内容虽然不同,但是诗的结构却大致相同。《悬诗》的主要结构首先是在废墟怀念故人,然后描写自己和女人的情爱经历,之后是旅行,描写自己的马或者骆驼,写一些格言或者记述一些战役。在《悬诗》中的这种以名词为主的语言规则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人们的语言特征。
(三)祖海尔在诗歌中为了举出例子,说明哲理,很多理智的劝说,不是靠名词,而要靠动词表达,但这种动词占主导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悬诗》中是很少见的。
三、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语言一直是阿拉伯语修辞的典范,因为它远离了外来语的影响。⑤《悬诗》语言的又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修辞。
修辞通常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使语义表达更清晰,这种修辞大体上是抽象的、概念的。积极修辞使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是具体的、感性的。⑥修辞的价值高低全凭意境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哪怕是现实世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⑦《悬诗》中的积极修辞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所有的积极修辞手法中,以比喻()为例。没有哪一种文学语言可以离开比喻而存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语言在比喻上显示出了这一时期诗人的敏感。诗人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诗人写诗更像是一个雕塑家在雕琢塑像。⑧《悬诗》在修辞和艺术表达上成就最为辉煌。新奇的比喻,把女人、骏马、骆驼、大自然描绘得生动具体而完美,追求形象的完美是《悬诗》的重要美学特征。
在乌姆鲁勒·盖斯()和塔拉法()的《悬诗》中,比喻占了很重的分量,是七首《悬诗》中最多的。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中,常常有超出人们想象常规的比喻。如:
喂,朋友!你可看见那乌云上方似王冠,又像云中伸出了两手,那是电光闪闪⑨
双手的动作快也不可能和闪电的速度相比,这就是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比喻。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诗中,用数十行诗句描写姑娘的容貌和体态,从羚羊般的脖颈,到发出清潭珍珠般闪光的肌肤,从明镜般的胸脯,到含情脉脉的明眸,都不厌其详地一一赞美。作者把姑娘的绰约丰姿比作隐修者手中的明灯,在暗夜里发出照人的光彩。诗人对美色的描写,既充满奇思异想,又合情合理。这种比喻是一种细腻敏锐的感觉得来的结果,是一种对美好事情的感知,读者通过解读的语言可以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美妙的比喻,成为同代和后代诗人效仿的典范。
塔拉法在《悬诗》中使用比喻的数量也很多,但喻体主要局限于骆驼,因而没有像乌姆鲁勒·盖斯那样引起很多古代阿拉伯修辞学家的注意。其他五位诗人对比喻的运用无论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都不能和前面的两位诗人相提并论。
《悬诗》的语言除了具有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广泛运用积极修辞的特点之外,疑问、设问、惊叹等多种句式也大量运用。其整体语言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 释:
①本文中所指的《悬诗》为《悬诗》(七首)。
②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1、148页。
③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④周宪,《超越文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4页。
⑤
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⑦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译文采用仲跻昆译本。
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3]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仲跻昆.阿拉伯古代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女性;言语特点;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24-03
一、引言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受到了关注,当时的研究仅处在零散的阶段。1922年,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成为最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女性语言的人。60年代,欧美兴起了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波及到了语言学领域。Lakoff在她的论著Womens Place in Language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说法,并系统阐述了女性语言不同于男性的几个重要特点。Lakoff的研究奠定了女性语言研究的基础,之后的研究者们便顺着她的研究继续发展,围绕着探求和证实男性与女性语言上的差异展开,Coats、Kramerae和Trudgill都围绕着性别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直到80年代,语言与性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的关注,性别语言研究达到空前的。
在我国,一些学者如李经伟、肖建安、于国栋和吴亚欣等人,对国外语言性别研究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言语行为性别差异和影响因素。大部分的研究都限于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或不同性别在语言中的表现等等,详细的针对女性语言的方面,阐述女性语言特有的风格特点的研究尚不多见。
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有不同的社会生活。语言作为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别,因此,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拥有各自特殊的语言。撑起人类半边天的女性也拥有自己的语言。姚亚平先生曾在《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指出:“女性的言语行为,就有感情浓厚、色彩含蓄、风格细腻、情调温和等独特的性别特色。”
多情是女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多数女性通过抒感来表达自己,而非强调对事理的阐述。另外,女性在情感方面比之男性较为细腻,易于表露情感。因此,在语言交际方面倾向于使用感彩浓重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女性语言特点
女性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词汇上
女性在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使用很多形容词,并且加入很多夸张的表达方式。如可爱的、美丽的、超级无敌的、疯狂的等等。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运用夸张的手法,如今晚的月亮真的是好圆好大好亮啊等等。很多词语也因为带有很强的感彩而成为女性的专用词语,如亲爱的、宝贝等。
另一方面,女性倾向于使用更为复杂的颜色词来精确地形容和描绘事物。女性对这个多彩的世界观察得细致人微,她们普遍地具有特殊的能力,比如知道哪种布料、什么颜色适合什么样的人。所以女性知道更多的不同布料的名称,而且她们所掌握的描写色彩的词汇要比男性多得多,像米色、天蓝色、淡紫色等一些精确、复杂的颜色词很少出现于男性的语言之中,女性常用这些颜色词来描绘自己喜欢的事物或风景,这也恰是女性心理细腻丰富的体现。
由于女性的社会心理的作用,大部分女性在表达上都会使用委婉的温柔的词语,以示文雅和含蓄。因此,女性很少像男性那样使用粗俗直白的禁忌语。在生活中,男性的粗俗话随处可见。而女性则恰恰相反,无论是表达快乐幸福的情绪,还是表达沮丧悲伤愤怒的情绪,女性都不会像男性一样直白粗俗地表达,她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文雅的温柔的有时是可爱的词语来表示。如“这样的幸福我简直想不都敢想,我不是在做梦吧”等等。而当女性遇到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时,也不会像男性那样粗暴地表达,可能会说“这件事简直就要把我气死了”等。
在对人或者事物的称谓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词缀、儿化和重叠形式。如小丫头、小鬼、调皮鬼、小狗狗等。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女性会比男性使用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昵称,如亲爱的、哥哥等。有关调查显示,女性使用昵称的频率远远高于男性。
(二)句式上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因此,在女性语言的表达中,更多的是使用委婉、征询或疑问的方式。如女性在说话时,很少武断地打断对方的谈话,通常情况下是会倾听完之后,使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想等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看法。同时,在女性语言中,疑问句的使用也大大超过了命令句。即使是在用陈述句表达一种看法时,女性通常也会在句尾加上是吧、对不对、是这样的吧等辅助语,以获得对方更多的支持。
另外,女性在表达时,也会使用大量的夸张的表达方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情绪。例如,女性经常会使用太棒了、我太喜欢了、你实在是太好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试图用样的情绪来感染对方,营造一种更积极互动的对话氛围。而在表达否定的或相反的情绪时,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语气较弱的句式,如“这样不是很好”、“还可以”、“还行”等。
(三)会话方式和内容上
在两际中,由于性别的差异,即使是表达相同的意图,女性也会采取一种与男性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由于男性总是倾向于表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者是社会地位,因此,男性在交流过程中会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建议为主。与之相反,女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因此同样是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女性在交流过程中会经常采用委婉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说话者的立场,并试图去理解对方的感受,给对方以安慰。而男性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比较直接的建议方式,以达到影响和说服对方的目的,显示自己在交流中的控制和自主地位。具体表现为,女性在会话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会比较注意对方的反应,很少打断对方的谈话,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女性通常也会不时询问对方的意见,或者停顿下来,给对方发言的机会。相反,男性通常在交际过程中会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少会询问对方的意见或想法,表现了很强的主导性。
美国著名女作家DeborahTannen认为,交流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交流,还有一类是感情交流。信息交流的目的就是交流信息,有很强的针对性,目标明确;而感情交流则主要通过交谈加深感情,拉近距离。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同,导致了男女性在会话的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女性的交流主要在感情交流上,目的是通过交谈而加深感情,深化人际关系,因此,女流时话题通常都是琐碎的日常小事,内心感觉;而男性谈论的话题常以客观的信息为主,信息量大,话题涉及的范围也比女性的话题广。
三、女性语言特点产生的原因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更反映男女两性的文化情感、理性思辩。女性在使用语言时会不自觉地考虑到社会已经赋予她们的身份、地位、模式,从而形成某种言语风格。语言的性别差异是历史的产物,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在心理机制上,女性的成长环境使其情感体验较男性深刻、细致。男女早期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各自的感受自然不同。男女两性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情感道路受社会和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两性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女性性别认同的实现侧重于注意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也就是说,男女两性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性别认同是不一样的,女性得到的是更多的情感启示而不断向更具女性特色的角色发展。多情、温柔、柔弱等具有传统意义的色彩便与女性结下终生之缘。这种色彩在作为人的社会化表现形式的语言中,即体现为丰富的情感因素。
因此,中国女性的谈论话题多为生活、情感类的话题,这与她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女性特有的性格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些永久性的话题如着装、爱情、家庭、生活琐事,某事的经历、感想、感悟,抱怨、发牢骚,对某些事物的幻想等,这些和女性天生细腻的情感和思维是分不开的。
2.从社会意义上看,封建传统文化形成的强大社会氛围,给女性语言以深刻的影响和渗透。社会按不同性别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逐渐接受社会和群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期待,并将性别规范自觉内化到社会期待模式中。在中国古代,世界由男人来掌握,女性是无权的,中国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从《易经》“男刚女柔”的性别分类就开始了。随着男权社会的强化,《易经》不断被历代儒学赋以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成为男尊女卑的补充说明。而当这种思想逐渐潜移默化到社会文化中时,柔顺成为女性角色的合理模式了;温柔的性格、温雅的举止、温和的语言自然成为女的规范。于是,女性只好更注重语言的情感性,注意语气的柔和、语调的和缓、表达的委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人们认可的女人味,才更像社会期望的女性形象。
3.从家庭意义上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女性对家庭的感情也使其语言更具人情味和亲切感。封建家庭中的女性作为妻子其地位是低下的,但作为母亲,在一直重视母教的中国传统中是受尊敬的,两种角色合成的家庭妇女往往更注重对家庭的情感管理。因此,她们特别注意家庭人际关系,极小心地处理复杂的家庭事务,维系着大家庭的各种关系,由此也养成其善于观察、慎于言辞的能力。她们不能在社会工作中得到荣誉和地位,而只有正确的语言和优雅的举止才能使她们获得较高的声誉。
因而她们对能反映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语言形式更加敏感。为了不因触犯别人而受到歧视,女性特别注意语言形式,尽量使用正确而温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她们交谈的目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性别歧视养成了女性较强的言语防范意识。受压迫的地位压抑了女性人格的健全发展,却从反面提高了女性对语言的观察力、感悟力。
四、小结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在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下,中国女性的思维、思想也在不断改变,现代女性的“个性”被提上了一个新的议程,因此,女性言语风格将会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女性的自我中心意识加强,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的变异同样具有社会性,女性语言变体只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语言及其变化的社会特征性。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用语的构造特点及其演变的方式、规律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也将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赵容晖.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玲玲.浅论女性语言的风格特点[J].焦作大学学报,2010(3).
〔4〕姚亚平.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J].汉语学习,1988(1).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体,民族语言音调同民族音乐中的诸多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民族声乐中民族语言的运用,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征更加生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沉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是民族语言文学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声乐艺术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环境下的发展不仅受着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语言中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语言特性也会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以民族语言创作的声乐作品在艺术的表现上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化的倾向。在不同民族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声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语言音调因素分为表情因素和表意因素。表情因素是人类音乐共同拥有的因素,如悲哀的音调多为慢速下行,欢乐的音调多为跳动的行进等等,这就是音乐中感情表达的共通和共识性。而表意音调是基于人们语言归属的不同,表意音调也就不同。表意音调的升华,就形成音乐旋律风格色彩的不同。这就是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它往往受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我国藏族民歌中具有高亢的装饰音,内蒙古民歌中迂回婉转的音调类似马头琴颤音的旋律装饰,以及维吾尔族民歌中热情、奔放、诙谐的特点等,都同各自民族的语言有着共同之处。
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表现不仅在音乐风格的民族化,作为一门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同中华民族的语言习俗和语言文化结合时,民族歌词的语言特征在表达作品时也形成声乐艺术风格的民族个性。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同歌曲中词曲结合一样具有“诗乐合璧、调曲交辉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与文学融合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在不同民族语言影响下的声乐艺术的语言表达有着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如:汉语发音单位由音节、音素、声母、韵母、收声等步骤及单位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声乐演唱艺术自成一体的特点。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一定要与中国语言文化相结合,使其在创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国作品风格的艺术完整性,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具有语言独特性的作品中,语言艺术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常见的衬词、衬腔等,就是在民族民间丰富的语言文化及民族习俗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阿妹出嫁》《山里女人喊太阳》等都是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上运用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衬词、衬腔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特点。因此,我们要实现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就必须对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民族语言的音调与民族音阶、调式、节奏的关系
语言的表达和音乐的表现都依靠声音,二者有着共同的音调基础。中国各民族语言音调有着极丰富的音高概念,各民族语言的音调有着强烈的民族个性,由于音乐起源于语言的表情,属于表义音调,不同的民族音乐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我国四川语调中,多有la、do、la音调,四川音乐中多用羽调式。所以,一个民族或地区惯用的某种音阶,调式、节奏多与各民族语言或方言相关。“音阶”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音乐实践而形成的,有特定组织结构和完整体系。我国各民族的音阶关系不完全一样,就汉族的各大方言系统来说,音阶也不完全相同。如中原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变徵音级的七声音阶;北方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清角音级的七声音阶;西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闰音级的七声音阶;齐鲁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角或变宫的门声音阶;江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五声音阶等等。由于各语系所用音阶的不同,所以,音阶和音律,是划分音乐风格系列的最主要标准。
“调式”在音乐中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在调式中有一个主音,其他音与主音之间形成不同的音程和稳定关系的乐音体系。调式根植于音阶,是音阶中的不同音级在音乐作品中各自为主音而形成的调式体系。所以,谈到调式,必定是某种音阶中的调式,不同的音阶产生不同的调式。谈到音阶,又多是与调式相联系,即调式音阶。而同一音阶的不同调式,也令音乐产生不同色彩。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丰厚音乐传统积淀、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各民族杂居的生活环境,使维吾尔族音乐融合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3种不同的调式特色,风格奇特、色彩斑斓。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曲调就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中的弗里亚调式,以“mi”为主音,这种调式在新疆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民歌中很常见。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节奏、节拍以及与此相关的速度是音乐的时间形式。音响运动中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不同连接方式和组织方式,构成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形式。节奏是指时值长短各音的连接形式。节拍是指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关系的体系。节拍、节奏的形成,除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有着音乐的文化背景,尤其和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活语言中,节奏听觉惯性影响着不同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点。
三、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表现
在中国民族声乐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歌词外,也常常插入一些语气词,它们大都与正歌词没有关联,但如果和正歌词编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色彩,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具有加重语气、活跃情绪的表现功能,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国民歌中,衬词与衬腔的地方区域性划分得相当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衬词与衬腔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语言特点,是民族语言在歌曲中的直接体现,传递着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的信息,表现着一定的民族气质。而汉族民歌中,也以区域划分出细致的地方语言特点,如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转第73页)(接第61页)《得得调》、浙江的《里郎歌》、江苏的《杨柳青》、青海的《呛嘟哪令》、广西的《叮咚歌》等等。衬词和衬腔的加入,使我国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更生动、具体,更具有口语化、生活化和鲜明化的音乐表现力。
四、中国民族声乐表演中唱腔的民族化
如果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声乐学派”的话,那么滋养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艺术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民族语言。声乐,是一种以人声来表现的音乐艺术形式,声乐的发声技巧和产生的音色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形式上要求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表现风格,甚至在音质上也要求人声具有形象感,所谓“竹不如丝,丝不如肉”。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特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中国声乐有的民族唱法,是以地方语言(语音、声调)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吐字运腔和保持嗓音的自然状态为枢纽,从而获取一种真实、朴实且丰富多彩、富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独特性的音色。而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声,更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表现内容同民族语言的处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语言同民族音乐的结合会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动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否则,作品的情感与词意就不能相得益彰,甚至会使词意与情感背道而驰。作为民族声乐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重任,在唱好和掌握好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各地区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还要多掌握一些各民族的语言。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年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活跃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各地区、各民族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他们演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情感,而中国民族语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形式,地方腔调同地方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磨合中产生了大量艺术表现手段,形成了丰富的、生动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袁静芳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幼儿语言 教学语言 问题 策略
幼儿语言目前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语言特点,改善语言教育,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很多领域也都会涉及到幼儿语言。至今为止,幼儿语言还只是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要想幼儿语言发展的更全面,就必须借助幼儿教师的力量,教师通过改善幼儿教师语言,来满足幼儿园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丰富幼儿语言教学,开启幼儿的语言天赋。
一、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幼儿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语言涉及到的语言都很简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和词汇来表达周围的事物。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类语言的举例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和理解语句意思。教师也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利用语言。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能够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巩固知识,通过语言将事物形象的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语言的表达技巧,无论怎样的场合,流利的语言表达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够带来不同的结果,学生如果能够用语言和周围人进行亲切的交流,一定会在同学、教师以及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从而满足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语言向幼稚化和儿童化发展。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之一,教师上课的一言一行都会带动学生的思维,有的幼儿园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讲课方式,通过模仿,可以让小学生更快的理解教学语言。儿童化的教学语言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语法和语音上面,通过简单的语法和词汇,加上简单的语气语调,让学生很快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推动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第二方面是语言向开放性和艺术性发展。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越来越趋向艺术化,艺术给人以创造的想象力,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丰富了语言的特性,使语言变得活泼且形象具体,幼儿教学方式缺乏的就是艺术感,艺术给人一种美感,艺术性的语言也可以将语言体现的栩栩如生,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徜徉,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能够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1]。
三、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应对策略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幼儿教师的教育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家园,幼儿语言教育是一个关键的教育过程,学生在幼儿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学习发展趋向,在课堂上,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让学生很舒服、很自然的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只有对课堂感兴趣了才会认真投入到教师的讲课中来,所以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和老师积极地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2]。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正确的表达技巧
幼儿教师的课堂能否打动学生,关键还在于教师运用语言时的表达技巧,在教学中,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语言存在的意义源于语言的表达技巧上面,教师良好的构思和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能够促进教学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教师可以在讲课中多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体现语言的价值,这也是一种良好的表达技巧。在教学语言中,修辞和故事更能带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正确的语言表达技巧是开放的、确定性的。幼儿教学语言没有规定,可以灵活使用,所以,教师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技巧,通过教学语言的艺术特点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在幼儿教师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转变语言,设计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技巧,并通过后期不断的时间和锻炼,丰富语言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鼓励学生多进行沟通
学生的语言提高的途径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有一部分需要借助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不愿用语言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就无法发挥语言的特性。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可以让学生积累到很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在幼儿教师教学语言中,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发展提供保证,教师可以对鼓励幼儿园学生,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表现良好要提出适时的表扬,在遇到问题时也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幼儿语言教育,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语言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和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达力。学生除了和家长教师进行沟通外,也要和身边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一定会有所提升,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无形的收获[3]。
结束语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良好的语言习惯,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语言,提高幼儿学生的思维能力。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是一门有技巧性的语言,教师通过目前的教学语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规范着幼儿教师语言,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银玲.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探究--丰富幼儿语言教学开启幼儿语言天赋[J].新课程?下旬,2014,(6):57-57.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中的最大经济产业。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设计出新颖独特、鼓动性强的广告用语是非常重要的。广告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使用性很强的一种独特语言,它集中反映了顾客的需要、动机、选择,同时又充分表达出商品信息,树立商家形象。旅游广告语言用词优美独到,句法洗练并且内涵丰富,不仅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对旅游广告翻译的研究主要基于Sperber 与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关联理论能够有力地指导广告翻译。在提出了基本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之后,指出译者在该模式下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种翻译模式。笔者通过对旅游广告语言特点的分析包括:词法特点,句法特点以及修辞特点。还强调了关联理论在旅游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旅游广告翻译的重要性,遵循的原则以及翻译策略。
二、旅游广告的语言特点
(一)旅游广告的特点
Lijianli在On Translating中提出旅游广告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A. 商业利益:广告商通过说服游客购买商品以此获利。B. 显著体现:旅游广告通过呈现具体的目的来实现它的吸引力。C. 真实性:好的广告设施是以赢得游客的信任为基础。D. 易懂有说服力的语言:好的广告要简洁明了同时能留给游客一个深刻的印象。E. 创造性:创意是任何广告的生命力。(1)
(二)旅游广告的语言特点
A、词法特点
1)人称代词
Lijianli在On Translating中指出人称代词的使用,增加了广告的人味。旅游商以第一人称自居,/我、我们这些词可以给顾一种承诺,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信任的机构;同时还可给客人带来亲切感,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实现际功能。有时,第二人称也常使用, 听上去像在跟你轻言细语地讨论问题,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第三人称是不能使用的, 因为它的劝说效果是最弱的。(1)
2)形容词
杨雁在《广告文体语言的艺术魅力》中指出广告中大量使用描写性形容词代替有条理的客观证明, 一方面反映了广告语言的易读原则,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广告语言倾向性的感彩, 为广告语言增添了极大的魅力。(2)
G.N. Leech在Advertising in English中对广告选词做了调查,按使用频率的大小排列, 列出了前20名的形容词。
1. new 2. good/ better/ best 3. free 4. fresh 5. delicious 6. luxurious 7. sure
8. clean 9. wonderful 10. special 11. only 12. fine 13. big 14. great 15. real
16. easy 17. bright 18.extra 19. safe 20. rich (3)
3)动词
杨雁在《广告文体语言的艺术魅力》中指出行为动词有生命和活力的感觉,可以让消费者的思想运动起来,并形成行动。因此,为使广告语言简洁生动,内容一目了然,常使用一些单音节动词。它们词义繁多,用法灵活多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意义最明确的词语。(2)
G. N. Leech 在他的 Advertising in English 一书中还指出一般现在时是动词最常用的时态。它表示一贯性的动作和状态, 最适宜表现产品的稳定性, 使其产生持久的印象,令人放心,从而促使公众做出积极的反映。此外,使用主动语态也是广告语言的一大特点。它结构简单, 并能使广告更具有直接性,更有力量。(3)
B、句法特点
彭家玉在《广告英语中的艺术魅力》指出:1.简单句短小精悍, 结构简单,语句干练, 表意明确,具有明显的强调功能。连续使用简单句还能产生铿锵有力、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2.疑问句是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者的心理来设问作答的, 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具有选择消费者的定位作用。3. 省略句结构紧凑,表意突出, 能受到言简意赅的强烈效果。因此广告文体便大量运用省略句。它可以省略主语、 谓语或其他成分,甚至仅以一个词为一个句子。(4)
C、修辞特点
彭家玉在《广告英语中的艺术魅力》中指出:1. 大量采用反复,以强化广告的宣传效应。2. 频繁使用对比,增强广告的客观性。3. 偏爱使用韵格,使广告具有可读性。4. 多用比喻,增强广告的表达功能。(4)
旅游广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用词准确、 造句洗炼、 修辞手法独到的旅游广告, 既能突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又能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价值需求。
三、关联理论在旅游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旅游广告翻译的重要性
旅游广告翻译不仅能吸引人们去注意产品,同时能有力地指导人们去购买,以使广告商获利。在现实生活中,译者通常不得不将原文文本译成目的文化和语言准则来减少文化冲突和确保广告活动的成功。
2.关联理论
Sprber, D. and Wilson, D在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改变Grice的传统合作原则,以不用的方式解释和分析人类交流,也就是交际与认知。
3.明示―推理交际
Sperber, Dan & D. Wilson在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推理在于让观众明示一系列信息目的,该信息目的成为交际者的“传递目的”。(5)
4.最佳关联原则
Ernst-August Gutt在Cognition and Context中认为,“寻求最佳关联”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具体包括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6)
5.认知语境
Sperber & Wilson在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认为一个人的认知环境的意思是:对个人来说一系列明示的事实,这个事实是物质环境和个人认知能力的作用。(5)
6.关联理论视角下广告翻译的原则
Gutt, Ernst August在Cognition and Context中将成功的广告翻译分为:第一阶段(The first stage),交际者应该在原文上寻找最佳关联,并将信息通过推理传达给第一接受信息者(Audience1)。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The second stage)之间,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成了第二交际者(Communicator2)。并且在第二阶段,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交际者(Communicator2)必须考虑三方面的问题:目的读者(Audience2)的加工能力,语境环境和语境假设或暗示。语境假设或暗示是原语交际者应该考虑的目标读者潜在的认知环境。再者,通过达到最佳关联,交际者可以选择适当的表达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最终呈现给第二信息接受者(Audience2),即广告观众。如果这些过程都是成功的,那么翻译后的广告就是成功的。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旅游广告翻译策略
成功的旅游广告翻译对目的读者来说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和适当的理解。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可以采用一些翻译策略。
1.直译
李克兴在“论广告翻译的策略”中将直译认为是那些意思清楚,句法结构简单完整的原文,译者既可以通过原文的表层意思也可以通过原文的深层意思来直译。(7)
例如:The source text: Life is a journey. Travel it well.(8)
译文:人生如旅程,应尽情游历(8)(United Airline联合航空)
在示例中,源文本是简单和易于理解、 翻译版本可以传达原广告商的交际意图。同时,字面翻译的版本也是给目标受众,根据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目标受众,以最佳方式相关,可以实现目标语言环境中的适当语用效果。
2.意译
意译尝试通过目的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并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或词的顺序翻译,为了正确的翻译原文的意思并遵守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法,容许译者有一定的创造性。
例如: Luggage that cooperates.(travel agency)(9)
译文: 旅行你行,行李我理。(9)
很明显,通过添加一些词语,这一短语有押韵和对仗,带来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3.隐喻
Newmark, Peter在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指出只有当隐喻的作用在原文的任何地方出现时,隐喻的删减法才能是有效的。
广告是在吸引观众和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传达信息的。当内容和广告的形成不一致时,翻译人员要牢记广告的目的是从根本上传达信息,因此可以删除原文中某些表达方式。然而,隐喻的删除必须是隐喻的功能在文本中其他地方能够体现。(10)
例如: The Ritz-Carlton evidence that treasures can still be found on the beach.-Ritz- Carlton, Palm Beach(Chen and Ding15)(11)
里慈-长尔顿旅馆,海滩上的宝藏。(Tr. Chen and Ding15) (11)
在这里“evidence”一词明确表达出广告者的意图,如果直译的话,就可能成为:“里慈―长尔顿旅馆证明海滩上依然可以找到宝藏。” 就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译者在这里抛弃了“evidence”一词,形象且忠实的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达到广告的目的。
4.增译法
增译法是对原文某些关键词的语义进行挖掘、引申和扩充,将原文的深层意思加以发挥或使其隐含意思凸现。
例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欢迎来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旅游。(12)
译文:Hello, friends, the West Lake, like a beautiful oriental girl, is glad to meet you, happy to see you in China after a long and probably most tiresome journey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s. As everybody in China knows "In heaven there is paradise;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The West Lake 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12)
在此例中,英文版中添加一些热烈欢迎和表达情感的的词如“beautiful oriental girl”, “a holiday paradise” and “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等以达到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探索东方文化的目的。
5.再创型
再创型翻译是为了获得语用效果和实现广告商的目的,有时形式或内容或原文广告需要改变适应语言的习俗,文化环境和目的读者的美的价值。
例如: 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 Enhanced by glaciers, deep canyons, snowfields, and lakes, 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 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13)
译文: 作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特顿山脉气势恢宏。它拔地而起,绝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峡出平湖,风光绮丽,景色壮观!(13)
在该例中,原文最后一句全部译成中文的成语,甚至单"spectacular"一词就译成了“气势恢宏”and“景色壮观”这两个成语,使译文受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落基山脉的秀丽自然美景。
三、总结
关键词 幼儿图书;图像语言;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80—02
1 图像语言是人类和幼儿最初的视觉语言体验
事物的形象是人类最初的视觉语言体验。在发明文字之前,我们一直依靠着如实描绘眼睛所看到的形象来进行交流。而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始于象形文字的。这一特性在幼儿身上也是如此。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通过一个经典测试发现,婴儿从出生时就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他们更喜欢带图案的视觉刺激。另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几个小时内,就能辨认出自己的母亲。实验者放出两种录像,一个是婴儿的母亲,另一个是发型和颜色都相同的陌生女子。婴儿可借吸吮特殊奶嘴控制屏幕上的影像:吸吮的速度加快便可维持屏幕上的影像不改。结果几乎每名受试的婴儿都在看见自己母亲的影像时加快吸吮,以保持住自己母亲的图像。可见,形象化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初也是最易于交流的语言。
2图像语言是3岁~6岁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幼儿进入3岁~6岁这个阶段,生理上的各个感官都发育完成,但是对抽象的文字语言的使用还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针对书面的文字。这个阶段的幼儿基本可归纳为“读图时期”。如果这时期给幼儿看文字的书籍,通常会遇到阅读障碍。就算经过学习能认识文字 ,也会变成“识字”练习,从而丧失对书本要传达的故事或者信息的捕捉能力,进一步失去体验读书的乐趣。这无益于幼儿的早期教育,对日后进一步从书本上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会受到阻碍。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是以图像语言为主。一本未经翻译的外文图书,或者完全无字的图画书,只要插图作者的画是清楚描述了故事情节的,小孩子都能够看懂,并且可以根据图像语言取得大于仅仅依靠文字更多的信息。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幼儿看书的时候,是在看插图,而不是文字。图画书里的文字设计,本来就应该是由大人来读给小朋友听。这样使得他们在翻看图画的同时,听到故事的文字,使得文字和图像这两种语言真正在脑中结合起来。而当幼儿独自看书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识别形象化的图像语言。
3 幼儿图书(3岁~6岁)的图像语言
图像语言,包含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造型以及图画整体的叙事方式。当我们翻看优秀的幼儿图书的时候会发现,那些深受幼儿喜爱的,针对3岁~6岁的幼儿图书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的。他们普遍在色彩设计上倾向于色相明确,纯度较高或者明度对比鲜明的配色方案。在造型上则分为两种,一是以概括、简洁、生动为主的卡通造型语言;另一些则采用非常写实的造型语言。在表达故事情节上,这一时期的图像语言更适合采用民间故事那种叙事性的表述方式,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说教和评价。下面,本文将列举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以上几个观点。
3.1 幼儿图书(3岁~6岁)的色彩语言特点
色彩的属性包括: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大方面。幼儿由于受其视觉发育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限,往往更偏重色相明确、明度对比较大或者纯度较高的色彩搭配。尤其是三原色,能对低龄的幼儿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觉。而成人则更能欣赏微妙对比和混合颜色。但是,对于幼儿的图画书来说,并不是色彩越丰富越好的,而是要选择能充分表达故事内容和氛围的色彩搭配。如果采用单纯的颜色搭配或者无彩色系的黑白二色,更能表现故事,就没有必要使用过多的色彩。但是即便是在单色或者少量色彩的搭配下,也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玛丽·荷·艾斯的作品《在森林里》就是用黑白搭配来做的色彩设计。整个插图都是黑白画,但是明度对比十分鲜明。在黑色的背景中,小动物的可爱模样显得生动而突出,给小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些典型的色彩鲜艳的图画书,例如罗杰·杜佛辛绘制的《快乐的狮子》、依卜·斯旁·奥尔森的《月光男孩》等都是采用色相明确,纯度较高,以及明度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方式。李欧·李奥尼的著名图画书《小蓝和小黄》直接采用以三原色红、黄、蓝为主的形式,其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块蓝色和一块黄色,却表现得十分有人情味,图像语言传达的非常的直观和精彩。
3.2 幼儿图书(3岁~6岁)的造型语言特点
适合3岁~6岁幼儿看的图画书,经常使用的造型语言有以下几种风格:1)活泼生动为主的卡通造型语言;2)抒情写实的造型语言;3)模拟儿童涂鸦的造型语言;4)具有漫画特质的造型语言。有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上述几种风格的偏爱程度以前两种:1)概括、简洁、生动为主的卡通造型语言;2)抒情写实的造型语言为主要对象[1]。
[关键词]英语墓志铭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35-02
英语墓志铭作为墓碑上的一种纪念性的文体,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多样的形式、丰富的类型演绎着一种庄重的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英语墓志铭的翻译必将促进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一、英语墓志铭的特点
(一)语言特点
英语墓志铭表达了墓主人的人生观或后人对其的深切怀念。惜字如金、诙谐幽默是英语墓志铭的两大语言特点,以简洁而著称。比如托马斯・墨菲的墓志铭就是:Sh-h-h(嘘……)[1],用一个表示安静的语气词告诉人们自己已经安详地辞世。又如最常见的名字铭(即只刻上逝者的姓名)就只简单说明了墓地的归属。另外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幽默,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2],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人们不必畏惧死亡,墓志铭也成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例如一位早夭的名叫威廉・巴里的孩子的墓志铭:Opened my eyes, took a peep, didn't like it, went to sleep.(我睁开双眼,瞥见这世界,不喜欢它,所以又睡了。)此处用一种幽默的口吻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一直温暖地睡着。
(二)写作特点
英语墓志铭有其特定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独创性。受墓碑大小的限制,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比如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墓志铭: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of the statute of virginia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if virginia.(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简单明了说明了杰斐逊一生对人类的贡献,让人们多了一份敬仰之情。
墓志铭的独一无二性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和敬畏。人们用独具一格的语言和形式表达着豁达的人生观。人们很少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墓志铭。
(三)文体特点
英语墓志铭的风格迥异,文体不一,大概将其分为九类,分别为名字铭、生平铭、美诗铭、数字铭、讽刺铭、评价铭、幽默铭、引用铭和职业铭,当然还有一些小类,如莎士比亚的警戒铭[3]。
1.名字铭。名字铭顾名思义就是在墓碑上只刻上墓主人的名字,标显墓地的归属。这是英语墓志铭中很普遍的墓志铭。例如,富勒的墓志铭只有两个英文字构成: Fuller’s Earth(富勒之穴)。又如,一位悲剧演员,理查德・伯贝奇的墓志铭:Exit-Burbidge(伯贝奇―退场)。
2.生平铭。这是墓志铭中最原始和最常见的一类,即写下死者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地位和事件等。例如,一位名为威廉.克拉克的美国人墓碑上刻着:Soldier, explorer, statesman and patriot. His life is written in the history o f his country.[4](战士、探索家、政治家、爱国者, 名字永载史册。)
3.美诗铭。诗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特点正是墓志铭所需要的,简洁,概括性强,让人深思冥想,给人以启示。例如,美国诗人罗伯特・李・弗洛斯特给妻子艾丽诺・玛利安・怀特写的墓志铭就是:Wife of Robert lee Frost Together wing to wing and oar to oar.(给美国诗人罗伯特・李・弗洛斯特,在天比翼,在地同舟。)
4.数字铭。数字铭一般是用来显示死者的生平和年龄的,但也有用数字来彰显其特点和伟大成就的,特别是数学家在数字方面的成就。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这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彰显了梦露一生的所求,真是令人惊叹。
5.讽刺铭。讽刺铭一般是他撰的,是人们对于墓主生前行为、世界观的一种讽刺。当然,也不乏自嘲之作。例如,诗人约翰・威尔莫特・罗切斯特就曾为查理二世写过这样的墓志铭:Here lies a great and mighty king.Whose promise none relied on.He never said a foolish thing.Nor ever did a wise one.(这里躺着一位伟大的国王,对他的诺言谁也不曾抱过奢望;他一生未曾说过一句蠢话,可明智之举倒也未曾有过一桩。)这是对其糊涂荒唐一生的极度讽刺。
6.评价铭。评价铭显而易见是人们对墓主,或者墓主对自己的评价。例如:吉尔伯特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His foe was folly and his weapon wit.(愚行是他的大敌,机智则是他的武器。)简练地评价了他的一生最突出的品质。
7.幽默铭。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是相对豁达、释然的,[5]例如: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李・弗罗斯特的眼里,生命的终结就是和爱人甜蜜地吵了一架,要暂时的分离。他在墓志铭上写道:I had 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我与这世界,仿佛爱侣,刚吵了一架。)调侃中还带着甜蜜的味道,很好。
8.引用铭。一般就是引用墓主生前最喜欢的诗句、散文、名言等文字来诠释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甚至是对于后人的警示。例如:著名短篇小说家爱德加・爱伦・坡的墓志铭就引用了自己名作《乌鸦》中名句: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乌鸦说,永不复还。)
9.职业铭。职业铭就是依据墓主人的职业展开阐述其墓志铭,一般来说此类墓志铭都是他撰的,表达了人们对其职业生涯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的悯怀。例如:教师S・麦克瑞肯的墓志铭是:School is out,teacher has gone home.[1](放学了,老师回家了。)
二、翻译策略
英语墓志铭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文体。在翻译英语墓志铭时也应遵守这一庄重的总原则。当然,幽默诙谐铭也可以翻译得轻松些,但切记不可太过于轻浮。我们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译文与原文有相同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递的功能。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我们采用直译法和意境翻译法两种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既能保留原文内容又能保留原文形式,特别是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九大类中的名字铭、生平铭、数字铭和职业铭,一般都采用直译法。
例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的墓志铭上刻着:E・D.Called Back.可译为艾米莉・狄金森受唤而归。E.D.是她的名字首字母的缩词,把“called back”译为受唤而归,生动表达了诗人是背着使命去远行,表现了她不惧怕死亡,而把死亡当做是一种回归,一次华丽的旅行,让人不得不钦佩其豁达的心胸。
又比如职业铭,可以根据墓主人的职业直接译出相对应的意思。一个叫托马斯・W・坎贝尔旅行推销员的墓志铭是:My trip is ended. Send my samples home.[1]可译为:我的旅行结束了,请把我的样品寄回家。此处中的样品即旅行样品的意思,充分地显现出了他的职业。
以直译法完成的译文,所传达的信息(包括表层和深层意思)是非常明确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基本一致,翻译起来基本上不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困难。
(二)意境翻译法
意境翻译法就是根据墓主人的生平和特定的意境进行翻译,跟意译法有相似之处。意境翻译法需正确地把握墓志铭的内容,抓住原文的意义及隐含的意思,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与原名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在墓志铭的九大类别中美诗铭、讽刺铭、评价铭、幽默铭和引用铭一般采用意境翻译法。
例如,20世纪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Cast a cold eye.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pass by.可译为:对人生,对死亡投上冷冷的一眼,骑士啊,向前。这三行小诗是取自诗人的诗歌《在本・布尔本山下》。这十一个字充分地袒露出了他恢宏的胸襟和不惧生死的气魄,还有一种译法是: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赶路。后者更能表现出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人济慈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可译为:斯人眠于此,其名如浮云。还有一种类似的译法: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这两种译法都采用了意境翻译法,把“name”一词理解为名声、声誉的意思,更准确地理解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薄,表达了诗人淡然的人生观。
采用意境翻译的方式来翻译英语墓志铭有一定的优点。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有些情况下因直译引起的词不达意、误解等不足,但就要求译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深层含义,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结语
英语墓志铭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其语言简单幽默,行文独一无二,高度概括了墓主一生中最想表达的或是最重要的东西。英语墓志铭丰富了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更深层次地挖掘。本文从英语墓志铭的用语特点、写作特点及分类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墓志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鲁修红.英语墓志铭浅议[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
23(6).
试论客家文化创新的战略架构
十九世纪台湾契约婚的财产与物权观:屏东高树刘氏客家宗族的个案分析
明末以降韩江流域山区开发与族群关系演变——以泥源乡“打官山”事件为中心
广东赵氏宗亲及其河洛情结
宋代赣南交通格局的变化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清代粤赣两地的客家盐商与宗族建设
祭祀圈与信者圈——基于台湾苗栗县客家村的事例
台湾汉人(客家村)之中元节——关于祖先祭祀之初步报告
客家乡村的丧葬仪式调查——以宁化县虎龙村的“做香火”为例
试论客家山歌源流
客家妇女的美丽与陶瓷艺术的结合
张弼士传略
清末蜀中客家诗人兼学者钟瑞廷考述
女性拜祭者和被拜祭的妇女: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
作为中国东南部社会文化变量的客家方言
客家族群建构的人类学分析——评《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石壁”:客家人的原乡图腾
客家——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帝国边区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东平原为中心,1700—1890
从粤东客家到台湾客家:一个蕉岭曾氏的家族史
和平徐氏宗族与地方社会
台湾客家家庙与祭祖文化之研究
关于客家禁忌及“禁忌”的思考
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的槟榔礼俗:历史人类学的视野
山歌闹洞房
宁化石壁客家妇女的“接珠”“回佛”仪式
福建土楼楹联研究
黄遵宪佚联辑释
“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兼谈闽粤地区的土楼之根
A Phonetic Study of the Tones in Meixian Hakka
试论客家美食名称的语言特点
胡曦对岭南方志学的贡献述略
论家世对陈寅恪先生学术取向的影响
“跨域”视角下社会图景的建构——评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
学术研究与乡土教育——读《客家梅州》
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实践罗香林的学术思想——评《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
重读《围屋里的宗族社会》
“粤东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我院举办“客家研究与当代学术”圆桌论坛
冷剑波客家文化史的思路与建构
试论网络视野下的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人重视文教一说探讨——以台湾六堆地区为例
罗香林与客家研究
温革的办学精神及其辐射力初探
多才多艺的诗人 自省自悟的清官——清廉太守宋湘研究
张振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综述
客家社区的大转折——《虔台志》中的南赣特区
明清时期流民与粤东北山区开发
海南岛的“土客之争”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然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作为班主任,我一直都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与配班老师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
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三、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