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中的归纳法

化学中的归纳法

时间:2023-06-18 10: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中的归纳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中的归纳法

第1篇

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相对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概念。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一、归纳法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和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此过程获得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此外,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归纳法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我们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应作适当的引申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衡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最后,我归纳出了九个表现特征:(1)反应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或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2)气体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分压保持不变。(3)同一物质,消耗速率=生成速率。(4)同边物质逆向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异边物质同向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5)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6)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容时,气体的总压强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7)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压时,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8)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绝热体系的温度不变。(9)对于有颜色气体参加的反应,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三、归纳法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的运用

第2篇

高中化学教学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播知识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互重”局面,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及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扎实化学基础知识,按照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决定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离不开化学,同时,化学不但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还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更是在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当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断探究,摸索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从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来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下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化学课程,都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发挥。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也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着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我国一直秉持“教育为本”的政策方针,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整个社会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能力。

三、化学教学要多种方法并用,开展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不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什么要采用归纳法?归纳法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而缺少的却是对这些先进理念的实践、运用以及探索。所以,我们在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便提出有效的策略。

四、重视课堂中师生互动,渗透化学绿色理念

互动教学即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将传道授业看作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学相互影响的统一过程。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最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最好的方式,教师那期望和鼓励的眼神,幽默而诙谐的语言,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和适当的亲密距离,最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热烈的反馈不但能促进教师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按时按量完成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实验操作步骤,更能让学生在感官上了解实验变化和各种化学反应的现象,从而自主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发展其探究式学习能力。适当地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的了解和实验步骤的正确性的掌握。秉持绿色化学理念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秉持绿色化学的理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是开源,在做化学实验时,可以重复使用一些化学药品,注入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还可以再生资源,变废为宝,高分子材料等就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其次是节流,有的实验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找实验现象,节省实验成本。最后,在化学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污染环境,对环境有高污染可能的材料要拒绝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法代替、无法回收又无法重复利用的药品原料。学术界已经日益重视的绿色化学内涵已经得到提倡。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应着力于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化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坚守教材,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演示实验。我们老师要时刻秉持绿色化学理念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绿色理念的教学渗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实行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而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

第3篇

关键词:对比实验;科学探究;酸碱盐;教学实录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34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是对原有的微粒和溶液等知识的系统和深化,涉及的物质种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较多。往往这一章教学完成后,学生们仍感觉头绪繁杂,对酸、碱、盐的性质及其相互反应难以清晰地认识和理解。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1],初中阶段的很多科学探究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一般只能完成已设计好的对比实验,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完成科学探究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得要领。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完成对比实验――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并请学生们在此基础上仿照设计――探究CuSO4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具有蓝色?通过设计实验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较系统地掌握了自行设计此类对比实验的基本思路,加深了对酸、碱、盐性质的规律性认识及其综合运用。

2 实验仪器及用品

试管、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滴瓶装)、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稀醋酸、氯化钠溶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配滴管)、硝酸银溶液(滴瓶装)、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滴瓶装)、镁条。

3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学完了酸、碱、盐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相关知识,完成能与酸、碱、盐反应的物质间连线。

[PPT]能与酸、碱、盐反应的物质间连线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酸、碱、盐知识,通过对比实验来完成两个实验探究。

[板书]酸、碱、盐 实验探究――对比实验法

[PPT]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生(大部分):有必要,这样才更严密,可排除H2O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可能。

生(小部分):没必要,水肯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生(大部分):没做实验,你怎么知道?

生(小部分):因为紫色石蕊试液中就有水,如果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那么紫色石蕊试液早就是红色的啦。

[课堂情景]理由说出后,取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和佩服。这一小部分同学感到很兴奋,有一种成就感。其他同学也更积极地投入进来,跃跃欲试,争取在下面的探究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课堂气氛掀起了一个。

[板书]实验结论:是大量的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师:你们刚才的探究方法是对比实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归纳法。

[板书]归纳法

[PPT]方法一:归纳法

生:氯化钠溶液。

师:利用你们桌上的药品来完成你们设计的实验吧!

[实验现象]看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滴入NaCl溶液中还是紫色。

师:这就是对比实验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排除法,类似于反证法,清晰简洁,优于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的缺陷是有时无法穷尽调查研究的对象,只能要求调查研究的对象呈规律性,无反常,故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像我要说今天早晨全苏州市的学生都未迟到,用归纳法证明是对的,则必须穷尽全苏州市的学生且无一例外,调查的对象量大且不能疏漏;用排除法证明是错的则只要找到哪怕一个同学迟到就行了,比较简便且结论可靠。

[板书]排除法

[PPT]方法二:排除法

生:用金属镁、铝、锌、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锌,氢氧化钠、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钠等与滴加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反应。

师:很好,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反应法。

[板书]反应法

师:你们想用哪一种物质来做实验?

生:用镁条。

师:为什么?

生:反应快,能很快地得出现象。

师:提醒注意,为了达到预期现象,必须把稀盐酸用完。

生:操作实验。在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后加入镁条。

[课堂情景]结果上来做实验的学生发现在红色液体中加入镁条后,红色只是变浅了一些,却始终不能褪为紫色。针对这一意料之外的现象,该同学分析到可能是镁的量不足,导致酸没被消耗尽。又加入镁条,结果还是得不到紫色溶液。她另取一支试管,倒入少许刚才的液体,准备再加镁条。

师:你为什么要倒出液体来做呢?

该生:可能是酸太多了,取出来做能快点把酸用完。

[课堂情景]可镁条加入到不再冒气泡后再加镁条,液体还是浅红色的。这时该生和其他一些同学同时感觉到不是简单的量的问题了。联想到老师曾简介过的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也有酸性和碱性的,作出了敏锐的判断,并大胆地提出来。

生:老师,生成物溶液肯定是酸性的,这个实验选择镁条好像不合适。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下课后我们去测一测MgCl2溶液的pH。那么综合考虑,选用什么药品能保证达到实验预期呢?

生:NaOH溶液,它稀盐酸反应后的生成物呈中性。

师:好,我们还是请刚才的同学来完成这个实验。

生:把NaOH溶液逐滴滴入加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

[实验现象]成功地把红色褪成了紫色!历尽艰辛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师:回顾这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对照和内化这类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4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讲解与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基本掌握了此类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加深了对酸、碱、盐性质的规律性认识及其综合运用。

在整个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讨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去引导同学们观察反应物的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应常灌输和执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每次演示实验,尽量考虑周到,严格注意实验用量及滴液次序,力争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出现反常,也不避讳,而是坦然面对,告知同学们既然是实验,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尊重实验事实,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认真分析原因。

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学素养,集中地体现了教师平时所贯彻的教学思想,并已内化为他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在忠实于原有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圆满地、深层次地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只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6~7.

第4篇

关键词:认知心理 数学思想 归纳法 等差数列 化学教学

认知心理学主要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人如何提取头脑中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力图建立人的学习和思维的心理加工过程的模型。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并用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和思维。俗话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要了解认知心理学这门科学,有意识地根据学科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思维方法。

一、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数学归纳法,却把整个推理过程略去,只告诉学生结论,对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囫囵吞枣的理解,其实没有建构知识体系,没有真正理解问题本质。我们不妨进行简单分析,不但能清楚明白所归纳的结论,同时体会了“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真正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也渗透了学科知识,充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综合应用所学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何乐而不为呢?

一是有关Na2O2与CO2(H2O)反应的计算。由于参加反应的气体的量很难确定,通常用气体体积减少的量等于生成氧气的量来计算。对于这一结论,学生知道,但记忆不深,在做题中往往忘记。究其原因,这个结论是老师告知的,不是学生自己推论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推理,并总结得出结论,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推理,使得结论理解起来顺理成章。学生也能体会到推理过程的乐趣,印象深刻。

2Na2O2+2CO2=2Na2CO3+O2

V

2

1

1

3

1.5

1.5

4

4

2

2n

n

n

二是合成NH3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量。由于是平衡,参加反应的气体不可能完全反应,要计算达到平衡后氨气的体积分数或者速率等问题时,我们可以转化思想考虑,借助问题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计算题中或者化学平衡问题中使得问题简单化,学生也非常愿意推理,在推理时体会参与的快乐,还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N2+3H2=2NH3

V

1

3

2

2

2

6

4

4

3

9

6

6

n

3n

2n

2n 转贴于

二、等差数列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化学解题很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因而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某些化学问题可简化思维过程,锻炼思维能力,加快解题速度。等差数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下面就简单分析几种化学中等差数列的应用:

一是炔烃通式推导:乙炔CHCH,丙炔CHC—CH3,丁炔CHC—CH2—CH3,戊炔CHC—CH2—CH2—CH3……首项a1=C2H2,公差d=CH2,求和通式am=a1+(m-1)d=C2H2+(m-1)CH2=Cm+1H2m。令m+1=n,则炔烃的通式为CnH2n-2(n≥2)。同理可推出烷烃的通式为CnH2n+2(n≥1)和烯烃的通式为CnH2n(n≥2)。

二是苯的同系物通式推导:苯C6H6,甲苯C6H5-CH3,乙苯C6H5-CH2-CH3,丙苯C6H5-CH2-CH2-CH3……首项a1=C6H6,公差d=CH2,求和通式am=a1+(m-1)d=C6H6+(m-1)CH2=Cm+5H2m+4。令m+5=n,则m=n-5,所以2m+4=2(n-5)+4=2n-6。苯的同系物的通式为CnH2n-6(n≥6)。

三是稠环芳香烃通式的推导:萘C10H8,蒽C14H10,稠二萘C18H12,并五苯C22H14……首项a1=C10H8,公差d=C4H2,求和通式am=a1+(m-1)d=C10H8+(m-1)C4H2 =C4m+6H2m+6=C4m+4+2H2m+2+4=C4(m+1)+2H2(m+1)+4。令m+1=n,即m=n-1代入上式,即得知稠环芳香烃的通式为C4n+2H2n+4(n≥2)。

四是烃的含氧衍生物通式的推导: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推导: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丙醇CH3CH2CH2OH,丁醇CH3CH2CH2OH……首项a1=CH3OH,公差d=CH2,求和公式am=a1+(m-1)d=CH3OH+ (m-1)CH2=CmH2m+2O(n≥1);同理推出饱和一元醛通式为CmH2mO(n≥1)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为CmH2mO2(n≥1)。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它的知识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维模式 思维方法 培养

化学学科在初中三年级才进入学生视线,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课最晚的一科。并且,教材的内容也偏于简单,在教学实践中,致使绝大部分学生是把化学当成一个文字学科来学习的。而高中化学无论是从历年高考试卷还是平时的各类教辅资料来看,都迥异于初中化学留给大家的印象,化学学科的特点才逐渐凸现。

化学具有怎样的学科特点呢?笼统地说,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由其学科目标决定的,就是通过研究分子而实现创造分子,构筑了它的学科体系。首先是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离子反应规律、阿佛加德罗定律、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原理等。其次是受规律支配或支撑规律德知识多。最后,概念多,但学科知识体系明显,可以根据学科目标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但具体在教学实践中,第一,知识点纷杂,相互间并无明显联系,记忆性的知识多,比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的颜色、物质溶解度、反应方程式等。第二,知识点细碎,小而繁,看似不起眼却常常起关卡作用。第三,知识点分块明朗,试题与知识点之间对应明显,有固定而有效的解题思路。因此,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往往觉得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处处是知识点,却无法将其运用自如,无法入得“化学门”。这些症状,病因都是学生没有建立起化学学习的思维模式,不会运用化学的思维方法。

故而,在日常教学中除知识本身的灌输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是学生得以入门的根本所在。

什么是化学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指思维在形式上常常采用的、比较固定的甚或是相对凝固的一种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内容;或有人名之为:“思维模式,即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程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化学思维模式自然就是用化学学科特有的科学的比较固定的甚或是相对凝固的一种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内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学化学学习中,有哪些常见的思维模式呢?

首先,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是化学的灵魂,周期表是个形象的图形,而这个“形象”,表现的却是抽象的各种化学元素、物质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又有序的周期律。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掌握周期表以及周期表所涵盖的内容呢?位置――结构――性质。而在具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也是严格遵守了位置――结构――性质――运用的思路。位置――结构――性质――运用,是化学学习的根本和基本方程序,是学生必须建立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否则,学生将在学习中举步维艰,根本谈不上入门。

其次,一定要建立知识板块――知识点――题型的思维模式。中学化学的知识结构是十分明显的,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六大板块,板块下又分若干知识点,并且板块与板块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重合交叉程度相对其他学科较小,因此,题型和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很明晰,只要抓住这一点,就拥有了解题钥匙。知识板块――知识点――题型的思维模式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中得作用尤为突出。在氧化还原理论中,要建立氧化还原题型――元素价态升降(或得失电子守恒)模式;在电解质溶液理论题型中,要建立溶液酸碱性题型――水的电离平衡模式;离子浓度大小题型――盐类水解和电离模式;在热化学理论中,要建立热化学题型――热化学方程式或盖斯定律模式;在化学平衡理论中,要建立化学平衡计算题型――三行式法模式,化学平衡移动题型――勒夏特列原理模式。

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像是学语文学会了查字典,学生也就明白了学习尤其是解题的方向,思路有条不紊,拿到了开启化学这扇大门的钥匙。

思维模式是思考的程序,而它的具体落实,即最后实现对题目的突破,还要依托一定的思维方法。不同的学科、学科中不同知识所需要的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掌握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归纳法。化学学科知识点纷繁而细碎的特点,决定了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常见的氧化(还原)剂、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常温下呈红色的物质……归纳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将看起来四处分布的知识点综合链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全面性。

二、联想法。联想法是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的解题方法,主要是针对无机、有机推断题。即看到一“点”,就要联想成“线”。例如,题目提示出黑色固体,就要迅速联想到MnO2、FeS、CuS、Fe3O4等物质;提示出无色无味气体,就要联想到CO2、O2、N2、H2等气体。不能联想,那么,遇到推断题学生将一筹莫展。

三、假设法。假设是一种较抽象的思维方法,难理解。但在化学题型中,假设法的运用是较为固定的。在题目中出现“等质量”、“等物质的量”、“等体积”这些本身就带有假设性的字眼时,通常将之设为1g、1mol、1L,便于计算和理解;在混合物题型中求组分含量、产物的取值范围时,一般都要假设成纯净物(全部是某种组分)求其极值;在化学平衡理论中,尤其是等容和等压两种条件的转换时,要运用假设法,否则,将很难理解整个过程。

四、实验法。化学是一门源于实验的学科,很多结论直接来自直观的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找答案,就是最切合中学实际的实验法。

五、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在几个既类似又区别的结论中,比较其相同和不同、优点和缺点。近年来,比较重视开放性试题,例如,对几个实验方案评价、选择。这时就要用到比较法。比较什么呢?着重比较不同之处,看这些不同会造成怎样不同的结果,而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要的。

以上几种是中学化学中使用频率较高、针对性较强的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模式加上有效的思维方法,便是打开化学世界大门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在短短三年的教学中,让学生迅速而牢固地建立起学习化学的思维模式,熟练地运用化学地思维方法呢?

1.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实验、图片、试题等向学生强调初中和高中的不同,为他们即将面临全新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明确要求学生转换观念。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神奇多姿的化学世界,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明确地跟随教师的引导,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

2.用高中的要求梳理、强化初中所学。初中的化学知识在多数学生大脑中较单一、散乱,诸如溶解度、氧化还原等,而这些知识会贯穿始终,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或简单复习的形式强化学生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运用以上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将知识归纳、总结,并把有些问题适当深化。如此,便能顺利地完成初、高中的衔接。

3.坚持用思维模式导入新课。新课的传授是学生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学生对它的接受程度接受方式直接决定了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统计表明,学生在新课就吸收的内容,遗忘率大大小于复习课。用思维模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接受一节又一节的新课的同时,潜移默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并不知不觉地用这种思维模式去学习新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的教师在面对较差的生源时,顾虑很多,完全把重点放在知识点上,没有意识到思维模式的主导作用,以致学生一叶障目,学习化学不得要领。

4.坚持用思维方法归纳题型。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化学题型及考点变化不大,每一类题型和考点又都有其相应的思维方法。因此,只要在日常讲、练题时坚持把落脚点放在思维方法上,并阶段性地归纳总结出题型、考点及相应的思维方法,不断加以重复、强化,自然而然,学生一看见题,就会有条件反射,迅速得出解决方法。

第6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1.通过讲解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兴趣。

学科知识只有应用,才能凸显学科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上,我从不急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先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它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努力学好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并且列举一些在化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通过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榜样的激励,从心底萌发要向他们一样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从而改变生活、造福人类的理念,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索化学奥妙的浓厚兴趣。

2.有效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得出和验证都需要通过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一定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领会学科基本理论。例如,学习钠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学过的知识推测出钠的化学性质,然后再用化学实验验证,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谈论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达到领悟新知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并进行自主探究,直到答案浮出水面。这样的实验学习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创新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更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遇到问题,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积极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即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提供与生活相关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传授,避免单一的讲授。比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掌握了实验法、阅读法、探究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等学习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会有大的提高。

例如,对于“氯、溴、碘的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用实验验证氯水的主要成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实验,师生交流设计方案,筛选最佳方案,实施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法、探究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7篇

一、利用图表,认识概念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尝试这一方法,就会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的记忆更牢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会采用理解记忆法。

第8篇

关键词 职前教师 在职教师 语法认知

1 研究背景

1.1 教师语法认知发展历程

教师的语法认知是教师认知的一个部分,包括教师对于教授语法的理念、决策、信念、习惯、偏好。它不仅仅是教师对于语言体系的显性知识,还包括教师如何运用语法知识以及确保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量(Andrews, 1999)。一个具有自主语法认知的教师不仅要深知如何运用语法,而且要能体会学生在学习语法过程中的困难与挣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错误和其他语法特征的高度敏感性(Wright,2002)。Borg (1999a)认为教学法的选用、语法点的选择、课堂交际的模式、教学中的语篇结构、语法术语的使用以及教学效果等受职业培训、自身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以及教学环境等等多重因素交叉影响对教师的语法认知和实践均有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从在职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的认知作为切入点,针对以下问题做出调查研究:(1)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对于语法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排序如何?(2)在职后组中,性别、教龄和地区是否对教师的语法实践理念和实践造成影响?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参加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的30名小学教师、30名初中教师和参加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30名高中教师。问卷包括:(1)在职英语教师语法理念问卷;(2)在职英语教师语法实践问卷,均改编自Andrews(2003)的问卷, 每份问卷各涵盖30个问题,6个范畴包括:句型练习、聚焦意义、聚焦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元语言策略。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级别教师的语法理念和实践分析

从数据中,笔者发现语法理念中的6个范畴和语法实践显著相关,这说明了教师的认知,也就是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中的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描述性数据中,笔者得出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和实践排序如下:(“>”表示得分较高)

小学组:句型练习>聚焦意义>聚焦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元语言策略

初中组:聚焦意义>句型练习>聚焦形式>演绎法>归纳法>元语言策略

高中组:聚焦意义>归纳法>元语言策略>演绎法>句型练习>聚焦形式

笔者发现,在小学组中,句型练习的得分最高,而元语言策略的得分最低,说明在小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小学教师仍然用传统的语法句型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使用频率都偏低,张文娇(2010)对小学生英语道歉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演绎式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而归纳式教学法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和激发学习的动机。然而,在小学组中,教师使用的归纳演绎教学策略极少,这使得学生在早期基础阶段对语言形式敏感度不高。

在初中组中,得分最高的是聚焦意义,最低的仍然是元语言策略。笔者发现多数的初中教师都采用交际教学法,更加注重语言意思的习得,这一现象与新的中学教材改革方向趋势一致,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建立扎实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句型操练和聚焦(下转第103页)(上接第81页)形式的高得分说明了初中老师还是较多地运用传统的 “刺激-反应”的句型操练方式;演绎法和归纳法分数均较少,仅领先于元语言策略,说明了初中教师在初中语法的教学方法上,对语法方面的教学投入较少。由于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语法知识的输入也是相当的重要,而这种只关注意思和句型训练而忽略其他语法基础的现象,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在高中组中,得分最高的依旧是聚焦意义,而聚焦形式得分最低。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聚焦形式的高得分说明了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向与课改方向一致。另外,高中组中的归纳法、元语言策略和演绎法的排位较前,说明了高中课堂还是相当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尤其是元语言的输入。

3.2 不同因素对语法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1)性别。数据表明,男女教师在语法教学理念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的性别对语法理念影响不大,这与Andrews(2003)的发现一致。

(2)教龄。教师教龄对聚焦意义和元语言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发现相比有经验的教师,新手老师使用的语法术语较少,而他们的教学方法倾向于演绎法。在此研究中,新手教师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法。认为新手教师在工作早期阶段,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经常利用更加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帮助管理教学活动。相比有经验的教师,那些新手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管理,由于在教学初期,缺乏经验,难以即刻建立自己的信念机制,而又迫于学生考试分数的压力,因此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3)地区。地区因素也对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发现相比市级学校的教师,乡镇学校在聚焦形式这一方面的得分有点差异。比起市级学校,乡镇学校的教师对聚焦形式的关注更多。这是因为总体而言,相对乡镇学校,市级学校学生英语水平更高,教师学历要求更高,更有经验,因此市级学校的教师更倾向于交际教学法,而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度较低;而乡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学生水平的限制,更加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在职英语教师的语法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第9篇

一、方法

A、归纳的语法教学

归纳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方法。归纳要求我们先给学生一些含有语法教学内容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材料中接触这些语法现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归纳总结出语法规则。

归纳法能够让学生先获得语言材料,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但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需要老师做比较多的语言材料的教学规则,而且在语言材料教学中需要从语境、语用进行教学,而不是直接从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进行教学。

B、演绎的语法教学

演绎是从已经形成的概念出发,直接将概念讲授给学生,然后再用例句和语言材料来说明概念。

演绎法让学生首先接触语法规则,可以避免出现规则误差,但演绎法过于理性,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学习毅力。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比,归纳法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困难,弱化学生学习焦虑,演绎法更有利于缩短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学生学习错误。归纳法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演绎法更利于教师的教学。

笔者认为,归纳法比较适用于起始教学和新知识的教学,演绎法比较适用于发展教学和旧知识的强化。不过老师们仍然应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动态真实的教育因素和教学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C、比较的语法教学

这里所谓比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英语语法本身中的相似但不同的英语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如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比较,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比较,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比较等等;二是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的相关的语法现象和结构规则的比较。

比较的语法教学可以在学过可比较的一种语法现象之后,学习另一种语法现象之时,就两种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如学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后,在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之时,就已经学过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行比较,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名词性物主代词。

比较的语法教学也可以用在语法总结复习之时,比如学习了五种动词基本时态之后,就五种时态在用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复习时,比较方法的语法教学应该是在足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比较,而不是单纯的语法概念、术语的比较。

二、技巧

A、在语法知识讲解中,要讲语法知识的语用目的和语境要求

其实英语语法并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着自身的语用目的和语境要求的。我们在讲解语法时,只要抓住语用目的和语境要求去讲,就使学生摆脱了僵死的知识,而得到能力的启发。如,我们在将动词过去进行时态时,要向学生讲授这种时态是用来描述和说明过去某个时间正在发生的动作行为的,比如向正在侦察昨晚抢劫案的警察讲述昨天晚上六点你在做什么,向你的朋友表示道歉因为他前天来你家时你不在家而在球场踢足球等等,告诉学生在这类语境下为了这类语用目的,我们必须使用过去进行时态。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过去进行时的构成方法,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什么语用目的和语境下使用过去进行时态,这才是学习语法的真正目的。

B、在举例时,要给出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例句

在讲解语法知识时,我们肯定得举出一些例句来说明这些语法知识。此时,我们的例句一定要有明确合理的语用目的,例句的语境语义要尽可能完整合理,例句的英语语言要尽可能的规范地道,要尽量避免造一些不真实的例句,要尽可能从英语原著中选取例句,同时要注意,对中国人编写的英汉词典、惯用法词典、语法书、七十年代以前的英美原文词典、工具书、语法书,不能全信,只能参考。老师们可以参考近几年国内从英美引进版权出版的几种英语原文词典、工具书、语法书,特别是95年版的LongmanDictionary、R.Quirk等编写的《英语语法大全》以及一些原版的英语教材等。

C、在语法练习中,应该减少机械训练,加强语用训练

练习中的英语要尽可能规范地道在讲授语法知识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当然要给学生必要的训练机会。这时,我们要坚决抛弃传统的机械训练方法,而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语用目的和语境语义要求,不仅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表达方法,更要学生掌握在怎样的语境为了怎样的语用目的表达怎样的语义时,使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学生在刚刚掌握语法知识之后进行的语法专题练习对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语法知识非常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用规范地道的英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真正掌握如何运用这些语法知识。若是练习的英语不够规范地道,就极有可能使学生形成不规范的甚至错误的语法运用方式。

三.语法教学应避免的一些主要问题

A、概念过多,强调分析,忽视语用

有些老师习惯从语法概念讲授语法知识,好象离开概念就不能进行语法教学,以至在语法教学中把大量的语法概念引人课堂,使学生感到语法全部是概念,语法学习就是概念学习。结果往往是学生掌握了很多语法概念,却依然没有掌握语法知识,或者一看到句子,就要去用语法概念进行对号入座。

有些老师在语法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分析,要求学生学会对英语语言进行全面的语法分析,每个句子都要去划分句子成分。而且这种做法往往与语法概念过多相联系,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语法概念去分析英语语言。

这些老师在语法教学中忽视语用教学,不从语言的运用上去讲解语法知识,不从运用能力去要求和培养学生,结果往往是学生学到了很多概念,学会了语法分析,却就是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语法知识。这样的语法教学,笔者认为是失败的,是不符合语法教学的目的的。

B、例句缺乏必要的语境

有些老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句往往缺乏必要的语境,使这些句子不能真实地表达某一语义,而为了讲解语法知识,老师们又往往赋之以某一语义,结果学生以为这个例句是具有某一语义的,但在真实语境阅读时,却不能将自己在语法学习中获得的这一语义与真实语境建立有机联系,或者在真实表达时使用这一语句表达自己在语法学习中获得的这一语义,却导致表达接受者不能理解或不能准确理解其真实语义,因为这一语句在此时的真实语境下不能表达学生想要表达的语义。

有些老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一些能够充分说明某一语法概念或能够用于某一语法分析的例句,而这些例句却往往是为了这样的语法教学而专门编写的,这些例句通常不能用于真实的语境进行真实的语用功能表达。

语法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我们一旦将知识与能力割裂,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归纳分析教学法;应用

在高中所学的课程当中,化学这门课程以各种各样的原理、复杂多变并且零碎的知识点而著称,这样看来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就只能靠同学们自身的领悟能力和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归纳分析法”能够将零碎而繁琐的知识点总结成系统化条理状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新知识传授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归纳分析法的使用可以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绝大多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在高中一二年级的学习中适当地运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发现化学学科的神奇之处,从而促使其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知识传授过程当中采用问答知识的方式教学,将归纳分析法运用其中,使同学们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在给同学们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法将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联系起来,将各个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挖掘出来并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在学习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将相似规律的元素归为一类进行集中学习,相异规律的进行个别学习,这就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结构,同时为老师讲授新的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说归纳分析法在新知识传授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堂复习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教师可以用归纳分析法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总结,同时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之处,及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每个知识点的小结,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归纳、分析、反思、总结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师而言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去。对于学生来说侧重点应该在于归纳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方面。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课堂复习中将归纳分析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化学平衡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和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点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概括。这样不仅使他们看到了化学平衡的应用,并且能够快速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分析法可以具体到:若物质是相同的,则生成速率=消耗速率;若同一边物质的逆向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计量数的比值相同;生成物的产率或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先的状态相同;混合物反应之后的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质量与原先状态相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牢固。

三、单元小结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过去所学的知识点采用归纳分析法来对单元小结进行巩固,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单元小结不仅仅意味着对于知识点的堆砌,更多地是对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经过这样的单元小结复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接纳新知识、复习新知识。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证明发现,归纳分析法主要可以以两种形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1)顺序归纳分析法。将一系列顺序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某种方式将琐碎繁杂的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朗化,这就是归纳顺序法。顺序归纳法的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加明朗准确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由化学反应的本质内容进行观察,其中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都在3个之内,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失去电子之后表现出还原性。所以,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在反应当中可以引出氧化剂、还原剂等的作用。(2)分类归纳分析法。将各个有衔接的知识点采用分门别类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按照类别形成各种结构体系明确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分类归纳分析法。首先教师将各个分好类的知识框架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将相关知识点添加到已建立的知识框架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并能够发现自己没掌握的知识,从而得以添加补充。然后再依据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这就使得整个章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就形成了一个知识链,使同学们将高中化学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并系统化的掌握。例如,在关于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法将元素化合物按照金属与非金属归类,接着将金属元素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进行二级划分;非金属元素依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及盐类进一步划分。这只是归纳分析法在高中化学化合物中的一个简单应用,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复杂而零散,要想使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得到高质量的保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地使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的精髓。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原电池设计;归纳记忆;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课程是制药、环境、材料、应化与化工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门课涉及到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及一些相关的理论,比较抽象,需记忆的公式也比较多,具体推导过程比较繁琐,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实际困难。要学好这门课,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具有透彻的理解,而且更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归纳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原电池设计这一节内容为例,来探讨一下归纳记忆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显著作用。

1.原电池设计一节内容介绍

在物理化学课程电化学中,有一节是原电池的设计举例。这节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电池反应设计成相应的原电池。电池设计的过程分为两步:(1)拆分化学反应,即将化学过程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发生氧化反应,另一部分发生还原反应。并且使两部分的总结果与所要求的化学过程相同。(2)将氧化部分作为阳极,还原部分作为阴极,从而构成相应的原电池。不管是阳极,还是阴极,它们都属于电极。电极共分为三大类[1,2],第一类电极是将某金属置于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或吸附了某种气体的惰性金属置于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具体来讲,它又可细分为金属电极、卤素电极、氢电极和氧电极。第二类电极包括金属-难溶盐及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其中金属-难溶盐电极是指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然后将它浸入含有与该难溶盐具有相同负离子的易溶盐溶液中而构成。最常用的有银-氯化银电极和甘汞电极。而金属-难容氧化物电极则是指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氧化物,之后再浸入含有H+或OH–的溶液中构成。最后第三类电极是氧化还原电极,具体来讲,它指的是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都在溶液中,而电极极板Pt只起到输送电子的作用。理解了这三类电极后,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具体地讲解一下原电池该如何设计,以及归纳记忆在其中的巨大作用。

2.归纳记忆在原电池设计一节的应用

例:请将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看到这道题,第一步先观察,显然,这个一个氧化还原反应,H2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2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根据规定,被氧化的物质做阳极,在电池表示中书写在左边,被还原的物质做阴极,书写在右边。第一步找到阳极(H2)、阴极(O2)。第二步,由于电极被归纳为三大类,而H2、O2则显然属于第一类电极。由于H2、O2都属于气体,根据第一类电极的定义:第一类电极是由吸附了某种气体的惰性金属置于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气体、惰性金属及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由于H2、O2都属于气体,符合第一个关键词,因此只需要满足另外两个关键词那么阴极和阳极这两个电极就完整了。对于惰性金属而言,我们一般选择Pt。对于阳极H2来讲,最后一个关键词“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指的是含有H+的溶液,广义地讲,OH-中也含有H+离子,所以这个溶液可以是酸性的水溶液也可以是碱性的水溶液。因此,阳极最终可以表示为:Pt H2(g) H+ 或者Pt H2(g) OH-。

同样地,对于O2来讲,“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指的是含有O2-的溶液。显然,不管是酸性的水溶液还是碱性的水溶中都含有O2-。因此,阴极最终可以表示为Pt O2(g) H+ 或者Pt O2(g) OH-。第三步,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最终,设计的原电池为: Pt H2(g) H+ O2(g) Pt (酸性)或者Pt H2(g) H+ O2(g) Pt (碱性)。由此可见,在原电池设计中,归纳记忆的作用非常明显,首先先归纳得出它属于哪一类电极,之后在根据此类电极的定义,归纳出它的所有关键词,一一满足后,根据电池书写方法就可以将原电池设计出来。下面我们再通过一道例题来巩固一下这种方法。

例:请将此反应Ag+ + I- ?? AgI(s)设计成原电池。同样地,第一步也是先观察,这是一个沉淀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很难从表面判断出阳极与阴极。但是,此反应中涉及了AgI沉淀,不难发现,对应的AgI沉淀符合第二类电极的特征。根据第二类电极中金属-难溶盐电极的定义: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然后将它浸入含有与该难溶盐具有相同负离子的易溶盐溶液中而构成。在这句话中,可以归纳出三个关键词:金属、该金属的难溶盐及含有该难溶盐负离子的溶液。由于AgI沉淀符合第一个关键词,因此可以想到此反应中必用到金属-难溶盐电极。由于AgI沉淀在此反应中为产物,因此金属-难溶盐电极Ag AgI I-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为:Ag + I– ? AgI(s) + e–。阳极及阳极反应找到后,用题目中的电池反应与阳极反应相减即得到阴极反应。即,阴极反应为:Ag+ + e– ?? Ag。在此阴极反应中,涉及了Ag及相应的Ag+离子,根据归纳法,显然这属于第一类电极中的金属电极,且由于此电极反应为还原反应,因此,阴极最终可表示为Ag+ Ag。最后,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最终,设计的原电池为:

Ag | AgI(s) | I– ??Ag+ | Ag。

从以上两个原电池设计的例子可见归纳记忆在其中的显著作用。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根据给出的电池反应中反应物及产物的特征,确定其中一个或者连个电极的种类。其次,根据这三类不同电极特点归纳其关键词,确定至少其中一个电极,写出其电极反应,之后,用电池反应与该电极反应相减得到另一电极反应,再根据此电极反应中反应物及产物特点归纳得到其所属哪类电极。最后,根据电池的书写方法,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

3. 结束语

为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思维,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中原电池设计一节为例,系统介绍了归纳记忆法在其中的应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涉及到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起来较比较抽象,需记忆的公式也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实际困难。而利用归纳记忆法我们就可以将相关知识“定性划分”为几个必要的关键词。这样既节省了记忆时间,学习起来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在学习初三化学计算时,首先接触的是体积百分数,即体积分数。如:空气的组成,氧气占体积分数为21%,约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而在高中化学有关体积分数的计算就更多些,尤其在学了气体摩尔体积之后。如“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七页习题3.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时极易爆炸,此时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A、1:4,B、1:2,C、1:1,D、2:1)”。其次接触的是质量百分数,如:要配制0.9%的生理盐水500g,需称多少克的NaCl晶体?(500g×0.9%=4.5g),而在化工厂中对矿石成分的定量分析,产品的质量介绍、标注等方面用得就更多。再次,与工业生产有关的问题,还经常碰到利用率、转化率、产率、纯度等的计算和应用。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用到最多的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学中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将列出的方程组快速而准确地解出答案,找出方程组的过程就更别提了。如:在标准状况下CH4和C2H4的混合气2.24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通入过量澄清石灰水时得沉淀15g,求混合混合气体中CH4和C2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多少?解这种题时,先由C原子质量守恒(或由方程式计量数)找到关系式:

CH4――CaCO3C2H4――2CaCO3 再设CH4和C2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有:解方程组得:x=0.05mol y=0.05mol

三、分比定理

关于反应物过量的计算,常用到数学上的分比定理。物质对应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对应差量之比。如:将CO2通过Na2O2后固体质量增加了5.6g,求CO2和反应的Na2O2的质量各为多少克?计算时就利用了数学上的分比定理。根据方程式:2CO2+2Na2O2=2Na2CO3+O2 得(2×44-32)g/5.6g=2×44/m(CO2)。但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这个算式,因此也不会应用。

四、常用对数的运算

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时,要用到常用对数的计算。公式为PH= -lg[H+]。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有时给出的是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如求0.0001mol/L的NaOH溶液的PH值。需要跟据关系式 Kw=[ H+][OH-], 推出PH= -lgKw/[OH-]= -lgKw+lg[OH-] ,再代入数据计算。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lgab=lga+lgb ;lga-n= -nlga,当然就不会计算PH值了。因此,化学老师在讲授时,要先复习相应的数学知识。

五、立体几何的有关内容

在物质结构知识学习时,离不开立体几何的知识。如:学习氨的分子结构时,教材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除了教具的直观性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结构对称的分子H2,Cl2,CO2,CS2为直线型,键角为平角,所以为非极性分子。而H2O,H2S,SO2等为折线型,吸引电子能力不同的原子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更有NH3空间构型为三角锥,CH4,CCl4为有心正四面体型分子;P4为无心正四面体型空间结构;烷烃的锯齿形;苯环、乙烯的平面结构等等。选修本中的晶体结构部分则更难想象和计算。

六、数列与极限

在学习有机物通式时,就须用到数列的知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有机物同系物分子的特点与规律性,将归纳法具体应用,如烷烃:CH4,C2H6,C3H8――可推出通式为CnH2n+2,系差为“CH2”,同样道理推出烯烃同系物苯的同系物的通式分别为CnH2n和CnH2n-6。又如有按如下特点排列的一系列稠环芳烃:

――该系列化合物中所含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是:

A.93.8% B.95.7%

C.97.3% D.无法确定。

解题时,用归纳法可推出通式为:C6n+4H2n+6或C6n+10H2n+8,含碳量为:

,当n为无穷大时 ,同样,烷烃含碳量的计算为 ,当n为无穷大时,极限值为 ,但许多学生不会极值计算的方法,遇到类似的练习题当然就不会了。

七、假设法与产物判断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的产物也不同。如:向含4克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反应后将产物晾干得白色固体6.0克,求通入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解析:反应的情况有多种,假设二氧化碳与碱恰好生成碳酸钠,固体质量应为5.3克;若恰好生成碳酸氢钠,则为8.4克。而实际得产物6.0克,在5.3克到8.4克之间,说明两种产物都有。再根据关系式:CO2―2NaOH――Na2CO3; CO2――NaOH――NaHCO3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算出所通入的二氧化碳的量。再如:磷与氯气的反应、氢氧化钠与氯化铝溶液生成沉淀的反应等,都会用到假设法。

八、图像问题

在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图像是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图,很多学生对图像观察不仔细,不知道横坐标、纵坐标各代表什么物理量;弄不明白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所以解题就无从下手。到了高中,学习化学平衡部分,涉及到的图像就更多、更难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先明确图象坐标的意义,着重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分析清楚可能发生的反应,寻找有关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思维的整体性。

如:可逆反应mA(s)+nB(g) eC(g)+fD(g) 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a%在不同温度(T1

从图可知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吸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增大压强C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计量数关系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