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江苏如皋地区的教学创举,其与课程改革的意旨相通,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义务教育阶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已经运用得比较充分,相比较而言,幼儿教育中如何引入活动单导学,成为不少有识之士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用有形的活动单来对幼儿的成长行为(幼儿教育以成长为主题,故此文尽量不以学习来表述活动单导学的“学”)进行导学,是不太现实的,但借助于活动单导学的思想,让幼儿在成长中体验活动单导学的精髓则是必要的。事实上,今天的活动单导学已经进一步明确了中心思想,那就是用活动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而幼儿在幼儿园内的主要成长形式之一,就是活动,那么,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在幼儿园内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基于此,笔者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理论契合
在研究中,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梳理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需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活动单导学强调的是通过活动来引导幼儿发生有效的成长行为,而活动既包括幼儿的个体活动,也包括幼儿的群体活动。事实上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在园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群体,但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而没有同龄人之间的合作意识与行为,与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之间的行为往往也缺少合作因子,因而现在幼儿的合作能力确实有着培养的迫切性。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让幼儿感受到合作能力培养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可以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想来实现的。活动单导学强调的活动之一就是幼儿成长的群体性活动,也就是说在幼儿的群体性活动中,贯串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就可以让后者为前者的培养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活动单导学天然强调六大原则,即需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这六个原则其实也是描述幼儿在园群体性活动的特征。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都知道,幼儿在群体性活动中主体性、层次性非常明显,而生成则是幼儿群体活动的天然属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进行有针对性且适度的指导,即可完成一个高效的活动。当合作成为这种活动的主题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便成为可能。
二、基于活动单导学思想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基于以上的理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注意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贯串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在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通过事例来说明。
在一次结构游戏活动中,笔者让幼儿去玩积木游戏。积木的来源既包括园内准备和部分幼儿自带的现成的积木,也包括在平常的活动中幼儿自己发明的积木,而在后者的结构性游戏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机会更多。
笔者所带班级的区角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纸盒,用这些纸盒去形成一个类似于机器人或者美羊羊那样的人物,是幼儿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在实际的活动中,笔者没有让幼儿们自己去漫无目的地尝试,而是首先去让幼儿进行构思。这也符合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因为活动单导学强调在活动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活动计划,当这个计划以书面形式呈现时,就是“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看不懂书面的东西,但这个“单”的思想必须存在于教师的心中。根据这一考虑,笔者让幼儿首先去想如何构造出自己意想当中的人物或动漫形象,于是幼儿自然地就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没有教师的要求,讨论就自然发生了,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会各抒己见,遇到不同观点的时候怎么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合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笔者在参与幼儿讨论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提醒幼儿可以先记住,然后到实际结构游戏中再进行验证。
到了实际的结构游戏中,幼儿们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纸盒,用他们来充当动漫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纸盒大小的选择、颜色的确定,都充满了合作的过程,他们渐渐学会了通过商量来最终确定最后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成为幼儿成长的主体形式,活动中的合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上所说,这样的合作往往都是自然发生的,因而不同幼儿之间偶尔也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有争执,但这也正是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机会。比如说有小组的幼儿在如何让大黄蜂的手臂更有力的时候,有的说手臂的上部分应该是用个大的长盒子,而有的则说应该选个粗扁点的盒子,这样可以显示它的肌肉……在上面构思的过程中,这个情形已经遇到,于是就有幼儿提出:可以分别试试。够不着怎么办?可以让个儿高的来,还可以让教师成为合作的一部分。
有了这样的过程,合作的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合作的能力更加可以形成。
三、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以“活动”为核心引领
研究发现,对于幼儿而言,合作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两个部分,首先是合作意识的培养,然后才是合作能力的培养。既然是合作能力的培养,那只能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非常丰富,活动不只应当以学生自由的形态出现,更需要教师的“教”蕴含其中,这里的教实际上是一种引领,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引领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的研究同时表明,活动是合作能力培养的最佳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幼儿表现了发自内心的各种语言与行为。语言用于与他人沟通,行为表示着学生对活动的观点与意图,而在语言与行为中,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幼儿常常表现出不会合作和不善合作的现象,这便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契机。而从活动单导学的思想来看,此现象正是以“活动”为载体来“导”的最佳时机。故此笔者认为,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活动引领,只要活动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就永远具有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幼儿;一日生活;合作能力
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景象: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但是却各自玩各自的,个别调皮的孩子甚至喜欢抢同伴的玩具,弄得其他孩子哭闹不止,为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阻碍。究其本因,我们发现合作意识的缺乏是孩子们容易吵闹打架的根本原因。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受传统传宗接代思想影响,家长和长辈们将孩子当作掌中宝,普遍溺爱、宠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自私、自我的不良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幼儿自小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的经验,很少可以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这加剧了合作能力培养教学任务的严峻性。基于此,我们提出农村幼儿一日生活中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接下来,本文就针对具体途径,展开简要分析。
一、发挥学校优势,优化教学方案
幼儿园是学生一日生活的重要场所,每天至少有八个小时学生都待在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幼儿园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发挥幼儿园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提高合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玩具往往是引起孩子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本学期采用了小组轮流使用玩具的方法,鼓励孩子们一起玩同一种玩具,帮助他们养成合作、分享的好习惯。例如,跷跷板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一种玩具,但是由于教学设备有限,孩子们经常争抢推搡,容易发生危险。考虑到跷跷板需要两位学生合作玩耍,笔者便将学生分成两两一组,要求学生自觉排队,并给每组学生一定时间,在规定时间结束之后,就必须交换,以消除幼儿的独占意识。各组学生如果出现争抢现象,马上由小组长进行调解,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冲突。
学前阶段是幼儿合作能力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尚不明确,他们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也不懂得如何开展团队合作。以玩具这一话题进行导入,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合作情感体验,增强合作经验,逐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开展一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必须对合作能力培养这一课题引起重视,巧妙采取角度,训练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农村传统游戏,培养合作能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很多教学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局限和教育资源的匮乏,那种盲目模仿城市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无法促使农村幼儿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一日基本活动”,这为农村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合作能力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农村传统幼儿游戏所涉及的领域是全方面、多角度的,包括创造类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多种类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培养合作能力这一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以有策略地进行类型选择。例如,小班学生思维比较简单,智力水平和行动力有限,可以开展“两人三足”这样的体育游戏,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合作能力;大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游戏经验,可以开展一些益智类游戏,如“荷花荷花几月开”“瞎子摸鱼”“老鼠笼”“跳房子”等。这些游戏属于集体游戏,都需要学生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一旦在游戏中享受到成功与快乐,学生就会自发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
教师应当注意,虽然这些农村传统游戏对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孩童天性使然,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容易分心,喜欢动来动去,这就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造成了一定阻碍。为有效达成合作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开展游戏活动之前,务必要介绍清楚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互帮互助,以提高游戏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合作训练
教学实践发现,对于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问题,学生课下总是很容易忘记。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年纪小,另一方面w现了课堂教学的不当。为更好渗透合作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建议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于细微之处加强合作意识训练。例如,每天午睡后让学生互相合作叠被子、系鞋带、扣纽扣,潜移默化之间实现合作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
今天的孩子都是未来新世纪的小主人,只有学会合作,他们才能携手打造新世纪的美好明天。农村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的关键课题,加强对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有效策略的研究,是时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必然需求。本文是笔者对农村一日生活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几点粗浅见解,还望诸位教学同行予以指正分析。只要全体幼儿教师共同努力,孜孜不倦展开研究,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必然会迎来焕然一新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尹灵青.怎样利用农村传统儿童游戏培养农村幼儿的合作能力[J].教师,2010(8).
关键词:4-5岁幼儿;合作游戏;交往能力
【分类号】G448
4-5岁幼儿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合作、配合、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都出现了属于这个年龄段较为特殊的表现。近年来,幼儿园大力开展区域活动,这样一种分小组活动的形式,对发展幼儿合作性能力方面具有其特殊功能。活动中能充分发展幼儿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每个人都依附于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幼儿要想从单独的个体逐渐融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才能,同时更要对人对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社会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幼儿主要发展的是对冲动的控制,性别认同,伙伴关系等。学习成功地发起和维持与伙伴的交往、介入伙伴的游戏、寻求双方都满意的方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合作游戏就以充分的人际沟通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
二、合作游戏的意义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以合作游戏为主的多种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中幼儿既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的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比如开车、烧饭,又可以不受很多真实的生活中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操作技能、体能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游戏的乐趣,同时也可以真实的重现或者去感悟成人生活中的一些情感与关系。
合作游戏,使幼儿能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合作和微妙的竞争,为同伴作出一定的牺牲,对他人情绪的感受敏感,由自我为中心逐步发展到能与他人相互合作的社会性能力。
三、不同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过程对幼儿能力发展不同
众所周知,不同的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规则游戏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合作游戏对幼儿的团结互助等品格形成有重大影响,创造性的培养则更多的依靠创造性游戏。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不同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观察发现,中班的幼儿能够在区域活动中适时与同伴发起合作,不管是益智区的竞赛类游戏还是娃娃家的不同角色分工,幼儿都能够采取符合自己年龄的特有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在不同的活又杏锥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和观察能力都得到发展,能够和别人共同协商处理遇到的问题。
四、培养策略:
幼儿喜欢合作游戏,但幼儿又具有很强的个体独立性,所以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为此,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如何合作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学会合作
游戏中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正是考虑了幼儿的心理特点,用好奇、好动、好胜心理引导激发幼儿,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作用和力量。日常生活中,老师教育幼儿如何做,需要怎样合作,他们虽然听得进去,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当让幼儿真正投入活动中时,往往会反其道而行,没有把道理与行为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中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多种选择的空间,使其能体会到在不同场景下与同伴交往所获得的快乐,逐渐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比如:某幼儿捏制彩泥,一遍一遍没有成功时,教师可引导他先看看别人的杰作,再邀请个别幼儿来帮助他,并及时的讲评他的作品。辅导鼓励会增进幼儿的自信心,更让他体会到和同伴合作的乐趣。
2.让幼儿在家庭通过游戏学会合作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让幼儿进入某一角色,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幼儿到医院看病,可以让幼儿进入男子汉的角色,幼儿一旦意识到自己是“男子汉”就可能不哭不闹了。再如,幼儿玩布娃娃时间长了,不肯丢下“娃娃”来吃饭,你可以对幼儿说:“娃娃累了,该让她休息了。”幼儿这时会放下“娃娃”,让娃娃睡觉,因为他知道,妈妈是不应该影响自己休息的。当然,父母让孩子进入“角色”,也不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应急”的问题,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受情绪支配,也易受外界干扰,因而角色更替比较频繁,很容易进入新的角色,这为我们对幼儿进行情绪与行为调节,解决幼儿暂时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在充分利用“角色”解决幼儿短时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与幼儿角色扮演的特殊功能对幼儿进行长时的教育和训练。
3.让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增强集体性
增强家庭生活的“集体性”,可以为幼儿与他人合作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要让幼儿在集体中同化、内化社会的意识、规则和行为规范等,培养合群与合作的品格,也离不开家庭这个特殊集体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伙伴互助互爱的交往活动,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模仿、帮助,没有共同游戏的小伙伴,所以,幼儿寄希望于父母这一特殊的“伙伴”,组成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在这一特殊的集体活动中学习知识,了解一些活动的规则规范。如果父母以“独”行动,以“独”教子,不把幼儿作为家庭整体中的一分子,幼儿就失去了“集体性”,也失去了加速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钱叶月.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J].芜湖联合大学学报,19989(02):57-60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P26-27.
[3]庞丽娟,陈琴,姜勇,叶子.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
教育,2001,(1)
[4]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
[5]张敏.教师作为合作者的研究集粹[J].教育评论,2003,(3)
[6]刘焱.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3,(4)
[7]易凌云.论幼儿教育中的交往[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师;合作能力
新时期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而合作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一种,但是有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师合作也只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实质性的帮助,这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合作活动开展效果一直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
1 新时期加强幼儿教师的合作能力的必要性
幼儿教师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而且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平时的言谈举止在幼儿心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幼儿教师无论是日常生活,但是工作学习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起一个表率作用。新时期的幼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宠溺,因此难以交流沟通,不愿意与人分享与合作,而如果教师之间经常合作,孩子们耳濡目染就会逐渐的学会合作,这是新时期加强幼儿教师的合作能力的必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其必要性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这是加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素质方面,还应该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幼儿教师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合作,能够解决教学上的很多问题,再加之,各个幼儿教师擅长的领域不同,面对相同的问题,如果能够全力合作也能够增加解决问题的渠道与途径,进而增加将解决问题的几率,更利于我国幼儿教师的发展;其次,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每个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唱会跳,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合作能力,能够与教师的进行合作,同时也能够与孩子进行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则是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有其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而合作能够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一种合作能力。
2 幼儿教师合作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合作由很多因素制约,因此要想达到幼儿教师相互合作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一件简答的事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幼儿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合作意识,这是实现教师之间彼此合作的驱动力,如果教师自身就不具备这种意识,所有有关的教师合作的活动都难以开展,现代幼儿教师中,关于教师合作主要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认知,一种认为幼儿教师合作十分必要,应该定期开展各种合作活动,而另一种则热认为所谓教师合作就是形式化的工作,相比较而言,前者的认知更利于幼儿教育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举办各种合作活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合作意识。
其次,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是教师彼此之间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内部条件,因为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合作方式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如果教师这方面能力有些欠缺,则合作将会受到阻碍,难以完成合作项目,为了达到幼儿教师彼此合作的目的,幼儿员应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交往技巧进行培训,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平时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平时处理好关系,以此来培养工作中的默契。
3 加强幼儿教师的合作能力措施
3.1 营造良好合作氛围,激发教师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角色,做好合作者,确保幼儿园教师合作,要认识到幼儿教师自身是影响教师合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理念影响着教师们在园内的合作,因而,激发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合作意识与理念成为其首要任务。园所内创造开放的幼儿园教师合作环境与氛围,构建一个能让教师有效地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的开发的气氛,教师之间亲密、互相合作和相互尊重的开放型气氛的营造有赖于所有幼儿教师的努力,尤其是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民主和谐、合作分享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以及相应的支持性措施的力度等。
首先,幼儿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短期培训、举办教育科研讲座等增加教师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其次,幼儿园也可成立各种类型的幼儿园社团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使幼儿教师利用多种沟通的方式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肯定,培养相互的信任感,激发合作的意愿,形成良性循环。满足教师强烈的合作心理需要,为幼儿教师的创新思维营造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
3.2 通过多种渠道合作,提高教师合作的能力
幼儿园为幼儿教师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开展多种渠道的合作。教师合作能力的提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多渠道展开。
首先,幼儿教师要合理分工。幼儿园营造了基于教师共同目标和兴趣的合作氛围,力图通过幼儿教师合作、沟通和分享性的活动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合作。幼儿园为幼儿教师合理分工,完善合作学习共同体,使教师有明确的活动研讨目标和任务,使合作行为更加经常和有规律性。创建有利于其知识共享的合作渠道,并对不同的合作模式结合园所实际情况有选择的筛选,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促进多种教师团队合作形式的融合。构建幼儿园教师合作队伍,完善教师合作团队的制度,在互助与合作目标中有效的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相互协作的持续学习与创新的教师合作团体,建立教师间互助的人文性合作,加强合作,形成合作的幼儿教师团队营造合作的氛围。其次,协调好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师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教师合作的价值体系的体现之一,是集体成员的重要的结合方式。协调好教师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彼此信任、互相关心、民主平等以及鼓励合作的理念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和支撑。因而,幼儿园要在集体中打造沟通、对话、信任、合作、交流、分享的幼儿园合作文化,将教师关系看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励教师进行合作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发挥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新时期加强幼儿教师的合作能力很有必要,但是我国目前对此的研究并不多,尽管有些幼儿园在进行尝试,但是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往往都是参考中小学教师合作的案例,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对幼儿教师合作来说却缺乏针对性,因此还需要相关幼儿教师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涂阳慧.幼儿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王凌凌.幼儿园班内教师合作的现状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一、“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系统性
所有的高校教学模式都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园校合作”的模式也不例外,它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必须是长期的和连续的。所以说,这样的合作方式是有目标和计划性的系统互动方式。
(二)互利性
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可以让高校将社会资源充分调配起来为自己所用,可以为本校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对幼儿园的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在学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与幼儿园双方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三)渗透性
“园校合作”是要渗透到合作的每一环节之中的,并不是单指的某一环节,是一种双向的渗透,学校与幼儿园中都有发生。学校方面,在大一开始学校就会对学生实施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会将“园校合作”模式渗透到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水平,为日后的工作就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幼儿园方面,这一模式会在园中的幼儿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逐步渗透,这就为园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
二、“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价值
使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校与幼儿园两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要承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责任的,因此高校需要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要具备通用能力(思想品质、人际交流以及修身理论等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技术能力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人才。采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形式基调。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想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就需要对本园的教学理论进行不断的更新,想要达到这一点单凭幼儿园很难实现。而使用“园校合作”的方式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对其教师进行培训,并对幼师的工作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对策
(一)确立教学合作目标
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合作,既要强化双方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写作,又要增加双方合作进行科研研究的机会。要以此为目标,确立合作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的教师要进入幼儿园对园内教师进行培训,并要在高校内部为其提供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幼儿园要为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其能够在毕业之后尽快的适应工作方式。除此之外,双方还应建立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并且还能共同申报、研究课题。
(二)双方共同设计教学课程系统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自制操作材料;指导方法
课题成员:周华邵尤群孟璐
课题指导:西昌学院心理学教授卢佳
运用行为研究法将该班幼儿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为期三年对比实验研究。实验后两种方法平均值相近。
结论:在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同样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问题的提出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将知识同化到他已有的认知图式中,知识就不会很快被遗忘,但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自制、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我们应积极开发提供自制操作材料,激发孩子操作、总结,形成经验,内化并迁移使用,从而达到创造力的发展。
根据以上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自制操作材料不但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各种能力。为了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基于凉山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幼儿操作材料无法与发达地区操作材料为教材所统一提供,我们选择了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2文献综述
查阅了有关创造力教育的相关书籍《基础教育新概念――创造性教育》:创造性的学生有着以下几个特点:创新意识强,坚强,勇敢,独立性强,自信,一丝不苟,越是开动脑筋,解放思想,越是亲身经历主动体验,越是手脑并用,情知兼顾,越是贴近生活,模拟现实,越是人际互动,对话交流,幼儿掌握的东西便越能够被随时调用和灵活应对。
以上文献对创造力的发展作了阐述,我们认为:幼儿创造力在一定环境的创设中能得以激发并产生,结合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利用废旧自制贴近生活的操作材料,模拟现实进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两种方法能否达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标是我们实验研究的方向。
3实验设计
3.1概念的介定
创造力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自我控制:即系统,即自己控制的行为。
倾向系统:即兴趣、需要、动机。
心理特征系统:即性格、能力、气质等。
3.2实验假设
发达地区与教材相配套的操作材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可质疑,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与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是否有效呢?通过制订科学的活动方案和具体目标开展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提出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与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同样有效,并提出幼儿制作操作材料的指导方法。
3.3实验阶段和对象
小2班幼儿分成两部分为期三年作为实验对象。
3.4实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
3.5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2010.9――2010.11)
成立课题组,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科研计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科研理论学习。
实施阶段(2010.11――2013.5)
按计划实施;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总结阶段(2013.4――2013.5)
结束分析与处理:撰写实验报告。
4实验过程
4.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制订科学的指标体系
4.1.1加强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观念
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理论。在西昌学院心理学卢佳教授指导下,以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为重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具体的行动研究。我们明确了幼儿创造力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中的幼儿的自控力,倾向系统,心理特征的体现。
4.1.2确定教育目标,制订科学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最终应落实到幼儿的动手操作上,也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合作,自我控制的科学素养。自制操作材料能否达到这种科学素养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4.2探索自制操作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力活动的指导方法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自制操作材料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活动的乐趣。由此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利用废旧材料,通过参与自制操作材料的活动和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表现,评价幼儿的好奇、好操作,合作交往,自控力、自信心,从而不断调整教师教学方案,加大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力度。自制操作材料的主题要体现科学性、启蒙性、生活性,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要利用本地资源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达到在动手操作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4.2.1利用操作材料的关键是在区角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我们采用区角活动的形式,让幼儿主动参与,拓展其创造力的发展,养成不依赖于他人的习惯,使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幼儿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为了打破目前的层面,每一件操作材料都由幼儿自己创作完成,并在游戏中使用自制的操作材料进行延伸活动,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制作中不限材料的使用,不限创作方式,让其养成好操作、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自我控制、相互交往合作完成制作。这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十分有效。
4.2.2培养幼儿创造力要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
我们为幼儿安排了合理的探索、创造的时间,保证幼儿在自制操作材料中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同时提供室内或户外可使幼儿展开自由的观察、使用、小实验等。
(1)提供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的空间。
在活动中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让幼儿选择、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收集材料。例如在彝族餐具、服饰、食品、头饰、挂饰的创作时,引导幼儿收集形状各异的废旧用品(纸杯、泡沫、毛线、布头、羽毛、橡皮泥、彩色纸、生日蛋糕纸盘、饮料瓶、玉米芯、纸盒、各种豆类、水果核等来装饰,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创造的空间,于是富有个性、具有贴近生活的作品不断出现,如:灯笼、评价器、积木、杆杆酒外包装、火把等,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提供新的操作材料。
当材料太简单,经常使用时,我经常考虑投放新材料(主要是废品)。适当加强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学习主动性。如:在制作山茶花过程中,许多材料和玩法需要互相通用,(装饰、礼物、插花)自作过程需要相互合作,在这里,幼儿交往合作就产生了。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的困难,需要幼儿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除困惑进行创造,这时控制力也产生。
(3)提供流通的材料。
在自主性活动中,允许幼儿开放性地使用各种材料,以促进幼儿交往,扩大创造,表现的空间,在主题“凉山风”,餐厅中有许多东西,很多设计是教师所预料不到的,如坨坨肉、土豆、苦荞茶、乔粑粑、彝族服饰、彝族餐具等各式各样的彝族食品用品需要幼儿自己去发现,这就需要到超市找,到茶楼去发现,找不到需要商店联系工厂做,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材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3用区域来展示幼儿的创造产品和其他一切激发创造欲望的半成品
如:活动《彝族荷包》中把幼儿结伴制作的成品一一展列出来,展示给同伴看,教师只是旁观者,不对这些作品作任何评价。
4.2.4贴近幼儿生活在玩中发挥想象,真正做到“玩中学”
玩是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往往在制作成品前让幼儿玩一玩,说一说,比如:《响铃棍》,先让幼儿制作,在让他们玩得跟别人不一样,于是,五花八门的玩法就出现了,顶着,滚着,转着,抛着,望着……小小的一物多玩游戏(感知、体育、表演)为幼儿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是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是操作,这里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与尝试机会,及时发展了幼儿创造力。
在培养幼儿创造性力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幼儿正规教学活动的“引入――探究”模式,注重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让教师扮演好双重角色,比如在《彝族火把》制作时,教师参与在里面,跟孩子一起玩,和孩子一起说,与孩子一起做,这里不仅建立了平等的师幼关系,更多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多角度的启发幼儿制作火把的创造潜力。材料不同、方法不同,火把成品就不同。
4.2.5在动作、方法上给予支持
在幼儿反复尝试而不能成功时,教师如果再不给予指导,幼儿就会失去信心而放弃,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并给予方法上的支持,比如:在设计彝族服饰时,怎样将两张挂历纸连在一起,有多种方式,当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两张挂历纸连起来之后,会强烈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4.2.6自制操作材料的多元利用和纵横向延伸
在幼儿自制早操响铃棍时,启发幼儿可以多元的使用材料,饮料瓶、纸筒、竹筒等,在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加以开放。将活动延伸,让幼儿开放的使用这些材料,感知不同材料的不同属性,探究每一件作品的使用功能,比如用纸盒做的响铃棍没有用饮料瓶做的响铃棍耐用,不同的材料装入不同容器中效果不同,作用也同样不同,既可以做体育器件,有可以做打击乐器,制作山茶花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以结合“三八”节送妈妈的礼物,还可让幼儿体验插花艺术。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多元利用和延伸活动,大力的支持和提高了幼儿创造的表现能力。
5实验结果
实施实验幼儿和对照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测试比较。
我们在大中小班投放的32个自制操作材料的个案中,对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从好奇、好操作习惯、合作交往、自控力、自信心五个方面进行了跟踪记录,其中详细记载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语言、表情、动作、坚持的时间、与同伴合作情况,以最大值5,中间值3―4,最小值1―2分别进行记录,计算出平均值,再与教材所统一提供操作材料的特色游戏大中小班记录中,随机抽取个案6个,从幼儿好奇、好操作习惯、合作交往、自控力、自信心五个方面进行跟踪记录,最后得出创造力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如下:
6讨论与分析
6.1明确创造力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幼儿的创造行为,无论是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方式,还是运用民族地区自制操作材料,都是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教师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运用自制操作材料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同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效果相同,因此,我们在开展此项研究时,首先抓理论学习,请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明确创造力教育概念和内涵。紧紧抓住这一着眼点,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幼儿创造力教育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实处。
6.2在自制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自控力、自信心,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幼儿创造力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中不仅仅告诉幼儿成功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亲自感知和体验,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自制操作材料利用民族地区特点,以其贴近生活、实用、有趣、灵活、低结构等多种优点,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感知条件。
幼儿亲自感知体验是在不断的尝试性操作中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大量当地废旧资源,自制贴近生活、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操作材料,对培养幼儿好奇心,好操作习惯,合作交往,自控力,自信心等创造行为至关重要。特别是合作交往一项,自制操作材料略优于教材所统一提供的操作材料。
总之,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有很多途径值得探讨和思考,我们将在今后的幼教实践中继续探索幼儿创造力教育的规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新概念――创造教育》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家园教育;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7
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是近20年来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21世纪的幼儿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单纯重视智力的发展转变为重视包括儿童个性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全方位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是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各种素质结构奠基阶段。我们在确立教育目标时,要面向未来,要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在幼儿区角游戏时间我们有时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幼儿不合群独自坐在一角玩耍,有的幼儿为了争抢玩具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不出门习惯独自一个人,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纵惯了,缺乏与其他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
为了把幼儿社会往能力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我们就必须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去寻找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律。促进幼儿社会往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培养社交技能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思维的以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往往在考虑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尽管在这个时期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交往情境,并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并通过同伴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得到反馈和直接感受,从而使自己积极的社会行为得到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开辟“玩具之家”区角,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玩具,还可以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抢其他幼儿玩具等。
二、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发展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学习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角色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模拟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引导乐于接受。另外,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并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在小班的活动室里,教师可设立娃娃家、医院,中班和大班活动室可以设立商店、饮食店、菜市场等区域,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宝宝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交往、店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大夫与病人的交往等等。孩子们你来我往,既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又能增添交往的兴趣。角色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平等协商,互相合作的精神。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顺利解决游戏中的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也可以人为设置困难或障碍,引导儿童体会到合作游戏的必要性。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尽量不充当“裁判”,帮助幼儿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合作的方法。比如,怎样向别人提出合作意向;如果出现分歧和争议,应该怎样处理。
三、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和没有幼儿园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在家中家长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生活中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社会性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庭和幼儿园只有目标一致,家园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鼓励和肯定幼儿,强化成功体验
在游戏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合作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引导他们,强化儿童的合作行为。这种强化不仅表现为对幼儿合作结果的肯定,而且表现也应该对幼儿合作过程的表扬。愉快的游戏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和家长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实践证明,良好的社交环境、形式多样的区角活动、趣味性强的角色游戏都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确实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行为。我将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结合教育实际,对社会往能力的培养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建移、胡芸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问题提出
小班幼儿在新入园的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容易出现攻击,常喜欢以哭闹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良好社会能力的建立,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各种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小班幼儿尤其喜欢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交往的表现,包括交流的语言和动作行为。
2.行动研究法:根据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制定培养的要求和措施。
3.谈话法:对游戏中出现特殊行为和语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流,找原因。
4.案例研究法:对个别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情况,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并分析原因。
三、研究过程
(一)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2.角色游戏
3.体育游戏 4.表演游戏
5.音乐游戏
(二)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三)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
1.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孩子勇敢交往
(1)心理环境的创设
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教师若可以每天都面带微笑对待幼儿,就比较容易在师生间形成互动,以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
(2)游戏区角环境的创设
在进行区角游戏的布置时,可以选用孩子自己带入园的熟悉的物品,包括玩具、全家福、“娃娃家”的操作材料等,让孩子对游戏的外环境减少紧张和焦虑,积极游戏,勇敢交往。
2.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谢谢、对不起、请帮忙”等,在孩子交往遇到麻烦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应多鼓励孩子注意语言文明礼貌。而且小班幼儿处在喜好模仿的阶段,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给孩子做好示范。
3.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因为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所以会容易出现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我会用多种方法如绘本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等向幼儿强化什么是互助、轮流,什么是分享、妥协等。当孩子有过失行为的时候,也可以作为案例示范,请幼儿自己来思考,“过失”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扮演相应的模仿角色,既能使幼儿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幼儿园上学期开设了“娃娃家”、“糖果屋”,下学期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又陆续开设了“小医院”、“小超市”,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医生”等角色,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
音乐游戏在提升幼儿认知发展、交流技巧、身体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针对小班幼儿合作意识较差的情况,我们班主要采用了两两合作的游戏,如《我们都是好朋友》、《两只小鸟》、《小鸡小鸭》等。当两两合作有了一定的协调性后,再过渡到与三个或者更多的幼儿合作。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共同的建构活动,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交往的意识。因小班的幼儿合作意识相对薄弱,老师在孩子们交往中可以充当游戏的参与者,以引导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
在各类规则游戏中,幼儿学会了等待、轮换、协商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小班在《找朋友》的故事表演中,幼儿学习了各种与同伴打招呼的方法,如招手、问好、拥抱等,并完成了与同伴交往的快乐的情绪体验。
5.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及时评价
在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对之前玩游戏表现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不好的行为给予批评,以此约束孩子的行为。在进行游戏时,老师应及时地巡视、观察并了解清楚幼儿不好的行为,要求其加以改正。
6.教师应以“参与者”身份来参加游戏活动
孩子在游戏时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引导幼儿交往行为的开展。如:在“娃娃家”,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客人,请坐、倒水,简单的交谈。客人走时,要礼貌送别。这样能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7.教师应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让幼儿学会交往,教师首先要作出表率。注意礼貌用语,注意得体的身体动作,注意教师间的相互谦让。
8.相互结对,以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也可以多与中大班的幼儿进行互动游戏,以此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
9.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关键词:体育活动;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75-01
体育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基本体操和器械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促进儿童与他人交往,发展融入群体生活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该设法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别是要十分注重幼儿的求知欲与保护他们对事物产生的兴趣。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与小伙伴们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做到友好相处,是幼儿教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方式。
一、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能力
幼儿体育活动一般是以游戏为主,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根据新理念提倡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来落实。幼儿体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依照幼儿各个年龄段而设定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既要重视内容的循序渐进,又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游戏之中,培养幼儿合作、友爱、大胆、互助的精神。幼儿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者。幼儿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抽象思维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指南中的有关精神,不断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与素养。例如,在玩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扮演老鹰,然后挑选一个比较壮实机灵的学生扮演鸡妈妈,选一部分学生来扮演小鸡。游戏一开始,就要和学生制定好规则,这其实也表明教师与幼儿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者是已经融入到幼儿群体之中。在老鹰捉鸡宝宝的时候,要做出一些设计合理的、有意识的动作,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团结、合作、互助,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模拟现实情景的体育活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自由、自主的发挥空间,有意识地提升了幼儿的社会意识能力。
二、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能力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会品质是可行的,他们在日常的培养中,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幼儿自我探索与责任意识方面的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的具备,可以让幼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责任意识的具备,可以使幼儿明白自己要么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么要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可以使幼儿从小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对他们未来的奋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能力显得很重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幼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灵活应对。比如,在教幼儿做体操的时候,班级幼儿人数众多,教师可能照顾不过来,就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授一些规范动作时,教师做了示范之后,可以给幼儿分组,让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当组长,指导其他幼儿进行训练,然后大家进行比赛,做得好的小组人人都可以得到小红花。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除此之外,体育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幼儿有爱心,并且让他们能有所体验和感动,让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如一缕缕阳光,温暖幼儿稚嫩的心灵。
三、创造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儿童对外界十分敏感,他们的一些行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所以,教师要充分给予尊重和理解,不能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评价他们,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模板式的训练,以免扼杀他们的天真和好奇心。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思考、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有关教育精神,去创造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以幼儿的年龄段来决定培养或者不培养。无论大班、中班还是小班,同伴作用都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强化。例如在体育活动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多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这样幼儿就不能只是自己一个人玩,而是几个人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协商,给了幼儿锻炼沟通能力的机会。当然,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发生争执和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节,在协调的过程中给幼儿学会正确地处理矛盾创造机会,更好地让他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阶段成长与学习的前沿阵地,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幼儿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星.幼儿园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园已尝试把刺绣纳入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的研究当中。当时,幼儿园仅仅是按照传统的粤绣方法在大班开展刺绣教育,在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之后,从2002年起,我们在小班和中班开展了刺绣教育的尝试,拓展了刺绣材料的范围。近年来,为了发挥刺绣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我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刺绣活动与五大领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了体现在五大领域的刺绣教学活动,并把刺绣教育活动提升为专项园本特色课程,进行区级立项科研课题研究。接下来,笔者将作具体介绍。
一、重视科研工作,建立科研机制
幼儿园重视教育的科研工作,并把刺绣科研放在园工作的重要位置。在进行研究时,幼儿园领导直接参与指导,建立科研小组,制订了小、中、大班研究方案,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制度,包括:科研会议制度、奖励制度、推广制度、科研与教研协调制度等。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把科研与教研、常规工作融为一体,同时,改革评价机制,把教师参与科研的态度和水平列入评优评先的行列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刺绣的科研活动。
二、开展师资培训,明确课题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开展刺绣课题研究,我园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师资培训计划:邀请有刺绣特长的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刺绣的针法和技能;组织教师到陈家祠刺绣馆、广州绣品厂参观,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更多刺绣的材料和技巧;邀请了广东第二教育学院的高慎英教授、广州市教研室李麦浪主任、广东省工艺大师梁桂开女士等专家指导科研课题及园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培训,加深了教师对刺绣的了解,明确了不同阶段刺绣课程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们的教育观、指导观、儿童观也大大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刺绣课程的开展。
三、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刺绣教育环境
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努力创设良好的刺绣教育环境。首先,着力营造刺绣氛围,我园在美工室和活动室中开设刺绣区和刺绣角,展示幼儿自己的刺绣作品;在活动室、楼梯、走廊、大厅的墙壁以及天花板上挂上各种刺绣作品,这样一来,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而且还能营造刺绣的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刺绣的兴趣和欲望,为他们提供学习刺绣的环境与氛围。其次,我园建立了刺绣资源库,并不断丰富资料库中的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刺绣工具和材料,让他们在操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增长技能、不断发挥想象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循序渐进,让刺绣从课堂融入生活
如果想让刺绣融入幼儿的生活,那么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设定与之相适应的小、中、大班的专项刺绣教育目标,并围绕目标寻找相应的教育方式,真正把刺绣活动融入幼儿的课程和生活之中。
1.设置适合年龄特点的刺绣课程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幼儿园自创了塑料针和线,用竹篮子、竹虾笼、竹帽子等材料让幼儿自行操作,作品也由平面发展到立体,参与刺绣的对象由教师指定逐渐变为幼儿自主参与,幼儿在操作中领略到了刺绣的魅力。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教师先带着他们观看中、大班幼儿的刺绣操作,欣赏他们的作品,充分感受刺绣的美。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完成穿、插、拉、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前刺绣。幼儿们在操作的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练习了穿、拉、扣、插的技能,手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了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
中班的幼儿首先由教师带领观看大班的刺绣活动,激发他们对刺绣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在目标设定上,主要是完成穿线、拉线、编织、打结。教师特别制作了一些塑料针,让幼儿用塑料针穿上绳、丝带、毛线,在竹制品、蚊帐布和网布上用上下拉线、锁边、平绣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刺绣。待技能熟练后,尝试让幼儿使用大号针进行准刺绣活动,在准刺绣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认识刺绣工具和材料,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图案。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能,并丰富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大班幼儿的刺绣教育,教师首先让他们了解我国刺绣的历史,欣赏四大名绣的作品,从而了解传统刺绣文化。在技能目标培养上,则是让幼儿学习常用的刺绣针法,熟练掌握各种刺绣材料,例如灵活使用各种型号的针、布、无纺布、绣花圈、毛线、绣花线、剪刀等,并运用锁链绣、锁边绣、卷线结粒绣等针法进行综合刺绣,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刺绣基础,将刺绣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
2.开展融入日常生活的刺绣活动
我园注意把刺绣引入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刺绣用品,并结合幼儿园的环境,教师与幼儿一起寻找和讨论刺绣的主题,尤其要与生活相关。鼓励幼儿动手设计、制作生活用品,例如活动室的标示牌、角色游戏中餐厅的食物、布娃娃、小围裙、小笔盒等。另外,教师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合作设计大型刺绣作品并用以装饰校园,例如在“喜迎亚运”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们就合作设计、制作了大型刺绣壁画“激情广州、和谐亚运”。通过合作刺绣,不仅能让幼儿在相互合作中提高刺绣能力,而且也在刺绣中发现了生活的魅力,为童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五、传统与现代相融,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通过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幼儿期是综合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培养良好的素质对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传统的刺绣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素质,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培养幼儿自信、独立、专心致志的品质
刺绣所使用的材料多且碎小,如针、线、布、珠,各自都有不少的材料,幼儿从小班开始便逐步掌握了使用的材料,并能自主选择。除了在选用材料上能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能力外,在创作上也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一次刺绣活动,从构思到创编,无不体现着幼儿的创新和独立,而在独立创作一个作品时,幼儿要学会细心和专注,这在无形中又培养了他们专心致志的精神。
2.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幼儿园充分利用刺绣教育为幼儿提供集体创作的机会,如全班共同创作一幅主题刺绣作品,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主题刺绣作品,能使幼儿体会到互助的力量与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为今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大班幼儿共同创作完成的一幅名为《美丽的幼儿园》的作品,幼儿们先构思“幼儿园”的蓝图,然后展开讨论,在合作中把幼儿园描绘得五彩斑斓。构思、探讨、合作,能够给予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幼儿体会到互助的力量与合作的乐趣。
3.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
注意力、观察力、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一个人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在刺绣的学习活动中,同样能够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在学习刺绣阶段,要求幼儿认真观察,这就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在初步模仿阶段,则培养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进入创作之后,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创作出富于个性的作品,这能够大大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重点培养;沟通及交往
沟通及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必须从小培养。通过教育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教育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幼教并没有充分应用交往教育让幼儿耳濡目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太理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沟通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孩子沟通及交往能力的意义
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注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会多与学生沟通及交往,在幼儿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理解为幼儿与各个方面的交往过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形成良好的师往局面,才能促进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当教师和幼儿形成了良好的交往,幼儿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双方良好的交往就会使得幼儿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同时,幼儿之间的交往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他们懂得了与同伴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以及可以互相地模仿对方,这让他们在这种交往中得到快乐,同时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幼儿园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交往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对于幼儿自主个性的发挥,要让幼儿在非常自由的交往环境中获得一种与人愉快的交往体验。在幼儿园的交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幼儿与其同伴的交往做成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通过交往幼儿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之间交往的情况对幼儿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培养孩子沟通及交往能力的策略
作为教育方面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交往教学有着非常独特的教学规范以及在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它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教育学上的建构主义,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它主要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的方式,来构造出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确立为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近年来,笔者了解到,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认识还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其实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以及合作精神等,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这方面的培养并没有重视起来。因而,要真正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培养,幼儿教师就一定要真正了解幼儿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通过交往教学模式与幼儿进行非常融洽地交流,幼儿在这种非常融洽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进而也就可以增加其主体性。
2.营造研究性学习空间
幼儿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进行,而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这种研究性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其实幼儿的这种“研究”主要指的就是幼儿在与他的玩伴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并试着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幼儿在这种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他同伴的长处,并且通过这种相互的交流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开展交往的教学模式时,幼儿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研究性学习进行适时地鼓励和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在这种交往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开展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时,幼儿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立适合幼儿去了解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这种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应该要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课题的内容还应当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只有这样幼儿在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后发现一些问题,才可以让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思考的习惯。同时为了提高幼儿的小组合作研究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比如教师可以试着将幼儿的座位进行经常性地变化,经常采用不同的方式变换幼儿座位旁边的伙伴,这样一来幼儿的交往频率就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中也免不了会起一些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使得幼儿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关系的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建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幼儿园教育中,师生通常展开的平等交流活动就是交往教学模式的具体反映。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以及合作互动的氛围。幼儿教师为了营造出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以及教育环境,就应该努力地与幼儿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通过与幼儿非常亲切的交流,进而与幼儿之间形成一种非常亲近的关系,使得幼儿在幼师的教育下感到安全感和愉悦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当个体在非常自由的时候,在感到比较轻松而又愉快的时候,个体的积极性以及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规律对于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非常轻松而又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托班幼儿;交往能力;交往策略;家园互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76-03
[作者简介]葛晓英(1961-),女,福建建瓯人,厦门市第九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能力对于一个人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幼儿期是孩子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托班时期导入交往能力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交往行为,有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步引起了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托班教育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认识,通常将托班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简化和家庭保姆式照顾的延伸,认为只要确保托班孩子安全、健康就行,缺乏对托班教育科学系统的思考,尤其是忽略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托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有利于幼儿在进入学前教育阶段较好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显现出较其他孩子更好的亲和性和融入性。为此,笔者由多年从事幼儿教育活动实践的经验出发,对如何在托班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幼儿交往能力是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托班――在教师带领下不害怕生人,愿意参与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小班――愿意与教师和同伴交往,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中班――能主动与人交往,学会协商,能帮助同伴,关爱弱小者;大班――乐于交往,有初步的交往技能,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有同情心。下面,我们着重从语言交往、问题处理、互助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托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语言是幼儿交往的工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交往能力的开展。
1.重视礼貌用语。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还应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懂得和别人说话要有礼貌。虽然托班幼儿只需掌握最简单的“早、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但他们却经常忘记使用,然而,教师只要坚持在活动中要求幼儿使用,就会让幼儿对礼貌用语的运用从被动变为习惯。
2.丰富幼儿词汇。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视丰富托班幼儿的词汇,鼓励幼儿大胆地使用完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对待托班幼儿的不完善言语时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幼儿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前提下用不完整的语言、手势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应给予幼儿恰当的指导,帮助幼儿的交往语言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幼儿的交往语言丰富了,交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能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
(二)培养幼儿问题处理能力
1.认清幼儿交往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幼儿从家庭进入到托班,是他们社会行为发展的开始,面临着从对父母亲人的依恋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转变。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的表现与家长的描述会有较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在进入托班之前,幼儿在家庭中的交往多是依恋家长式或是家长顺从式的,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相对较少,但这种交往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意义不大,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社会往。幼儿在进入托班后才开始真正接触社会群体,面临处理与同伴间关系的问题。
2.提供幼儿处理交往问题的机会。
托班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游戏,为此我们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处理问题的机会。如在提供玩具时,我们有意识地只投放一种玩具,从而培养幼儿一起玩、轮流玩的意识;设置翘翘板、七彩伞、看大图书等需要合作的游戏,让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玩具,培养幼儿分享的意识。通过开展蕴含同伴交往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幼儿乐于交往,使得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三)培养幼儿交往互助能力
1.在生活活动中培养交往互助。
生活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互助能力的有效契机。如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主动用言语安慰他,用行动帮助他。教师可以利用托班幼儿与他人交往中的特点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互助,如请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的玩具与同伴一起玩,让幼儿懂得爱护、珍惜他人的玩具。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交往互助。
进入托班后,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初偿合作的愉快,尽管他们的合作意识还不强烈,但仍能体会到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策略,鼓励和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心情轻松、愉快,从而产生对幼儿园的安全感,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
二、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交往环境
托班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常常产生于活动过程之中,在幼儿园里,活动区域是幼儿交往发生最多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为托班幼儿设置情节比较简单的“娃娃家”活动,让幼儿在“家”里与同伴一起进行角色游戏;在图书角放置适合托班幼儿阅读的图书,在午饭或集体活动后,让幼儿来图书角边看书边交流自己阅读的内容;在建构区为幼儿提供易操作的积木、插塑玩具,让幼儿合作一起搭建房子、拼插汽车。教师在各个区域中为幼儿创设利于交往的情境,让幼儿懂得与同伴一起玩、轮流玩、合作玩,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二)激发交往兴趣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需要,游戏活动是发展托班幼儿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1.在多种游戏中,激发交往兴趣。
通过开展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如对于刚进入托班的幼儿来说,家是他们熟悉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娃娃家”中模仿自己熟悉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我的名字真好听”“我的好朋友”“我会当小客人”,音乐游戏“找朋友”“爱我就抱抱我”,体育游戏“揪尾巴”“捉迷藏”“找一找”“我的伙伴在哪里”等,鼓励幼儿在进入新环境后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
2.更新游戏形式,保持交往兴趣。
当托班幼儿熟悉环境并逐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后,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增设“串门”“做客”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托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对游戏的规则意识不强,往往会在游戏中产生争抢的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大朋友”或者“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引导和示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提高交往水平。
(三)扩大交往范围
为了消除刚进入幼儿园的托班幼儿的不安心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时,可采取混龄活动的方式,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
混龄活动是指打破幼儿年龄界限,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混龄活动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无异龄同伴而导致的唯我独尊、任性、交往能力低下的弊病,使年龄不同的幼儿各有发展。我们请大、中、小班的幼儿到托班来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讲故事、唱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使托班的幼儿在和大哥哥大姐姐的交往当中,慢慢解除抵触、害怕的情绪,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友爱,学会初步的交往。有研究表明,混龄班中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求知欲、创新性会超出同龄班的幼儿,他们在交往中遇到问题,甚至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常常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无需教师的参与。通过混龄活动,锻炼了幼儿实际交往的能力,扩大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了托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家庭互动参与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信心,敢于交往。
1.家长在互动参与中的角色。
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家长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的角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指导也有间接的帮助。首先,家长可作为志愿者、辅助活动人员直接参与托班的活动,在活动情境中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具体的,是与班级教育要求一致的。其次,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材料或经验准备的方式间接地参与托班活动,这是最常见的家长参与方式。最后,家长还可以通过托班活动向家庭的延伸直接与幼儿进行互动,这是家长参与互动活动的重要方式。
2.家长在互动参与中的作用。
家长参与托班幼儿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帮助家长了解托班幼儿教育的特点、基本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家长还可以适当地把幼儿带人家长实际生活的社交圈,如当家里有客人,让幼儿参与接待,鼓励幼儿大胆交往;带幼儿到公园、超市、菜市场,鼓励幼儿主动向他人问好、大胆回答别人的问题,促进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唐淑,虞永平,张慧和.托班: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